模塊化課程建設范文

時間:2023-10-10 17:42: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模塊化課程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模塊化課程建設

篇1

[關鍵詞]旅游實驗課程;模塊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1-0122-04

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建立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旅游企業的經營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旅游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作為旅游專業高層次人才的主要培養主體,必須不斷適應行業要求,培養出既具備現代服務意識與技能,又掌握現代技術技能與管理知識的旅游專業復合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上看,高校不但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需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僅僅依靠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驗課可以充分發揮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的優勢,對原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優化,形成著重于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從而滿足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從課程體系建設的角度出發,以專業理論課為基礎的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最好途徑。實驗課可以更好地實現設定的教學效果,體現了與理論課程之間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為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供了平臺。因此,實驗課的建設工作已經成為了各高校教學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高校在旅游專業實驗課程建設工作上也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意義的成果。

一、旅游專業實驗課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幾年來旅游專業實驗課建設工作得到了高校足夠的重視,但是在實驗課程內容與組織形式上還存在著不少爭論。旅游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其他經管類的學科相比,實驗課系統化建設的時間更短,目前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思路與方法。就目前的現狀來看,不少高校在實驗課建設的初始階段過多的復制了工科類專業實驗課的方法與形式,忽視了其與經管類專業在教學內容與學習方式上的區別,結果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

1.實驗課的專業特點未能體現

由于很多高校的旅游專業作為工商管理類下的二級學科存在,因此在實驗課建設上參考了比較成熟的經管類實驗課的經驗。目前,國內經管類實驗課教學已經形成了比較一致的思路:從教學目的上可以劃分為職業技能實踐與理論驗證實驗;從層次上分為驗證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從教學手段上強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形式,輔以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通過實驗過程,驗證(證偽)或解釋經濟專業的概念、理論與假設,或者發現新的理論。旅游專業固然可以采用這種思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設置,但是與經濟、金融、管理科學等專業相比,其更強調實踐性、綜合性與創新性。具體反映到實驗課程體系上表現為:對于學生的職業技能實踐內容更加注重實用性;課程內容上驗證性實驗的比例應遠小于綜合性實驗;對于實驗課程的結論不具有統一的標準;對學生評判的依據應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各種知識綜合運用的表現為依據。而上述特點在目前的實驗課建設過程中常常不被重視,因此出現了實驗課不能很好地體現旅游專業特色的問題。

2.實驗課的教學目的不明確

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在于加強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的應用訓練,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科研素質。其既是進行課程內容設計的基礎,也是選擇具體教學形式的前提。然而,目前多數高校旅游實驗課的教學目的并不明確,不能區分開設實驗課究竟是為了進行業務技能性訓練,還是對旅游專業理論進行自主性的驗證。往往為了應付上面的教學要求而開設實驗,為了應付檢查的需要而簡單的對實驗課的類型進行僵化的劃分,導致各種類型的實驗課混雜在一起,內容脫離行業實際的需要,教學方式死板僵化,即給學生理解與掌握教學內容造成了障礙,也給教師帶來了困擾。

3.實驗課的課程資源需要優化

一門課程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所能支配的資源是重要的先決條件。實驗課的資源包括硬件資源與軟件資源口]。硬件資源包括儀器設備、場地與環境等。軟件資源是包括課程體系、教學人員和管理制度等。而目前很多高校在這兩方面都存在著不足。旅游專業實驗課主要涉及飯店管理、旅行社運營與管理以及旅游管理等三大領域,其中前二者包含大量職業技能實踐的內容,后者更加強調基于專業理論的研究性實驗,課程內容對資源條件的要求有比較大的區別。如果針對每一門實驗項目建設專用的實驗室(例如建設專用的灑水飲料實驗室、房務服務實驗室等),多數高校教學難以一下有如此大的投入。因此必須對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多功能的綜合實驗平臺。同時,對實驗項目內容進行調整,圍繞平善教學人員配置與相應的管理制度。

4.實驗課的教學方式需要創新

實驗課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因此采用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式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目前旅游專業實驗課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下列不足:第一,過于偏重知識傳授的方法,學生在實踐環節沒有主動進行研究學習的動力。第二,教學過多依托某一單獨課程,知識面窄,交叉性和系統性不強,無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三,教學方式沒有層次性,缺乏創新性教學與實踐環節。因此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實驗課程,對教學方式進行完善與創新。

二、基于模塊化的旅游實驗課建設思路

實驗課體系的建設重點是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選擇,二者的選擇決定了教學資源的配置。相對于教學需求的寬泛性,教學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嘗試構建更加合理、有效配置資源的課程體系,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資源整合成有效率的有機整體,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借助國家級綜合文科實驗中心建設項目,我們立足旅游專業特點,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素質旅游管理人才為目標,廣泛借鑒了其他高校旅游管理實驗室建設的經驗,逐步形成了基于模塊化的實驗課程建設思路(見圖1),對課程體系進行整合和優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1.實驗課內容的模塊劃分

在實驗課內容劃分上,以教學目的為基礎,對體系分散的實驗項目統籌安排,按照技能性實踐、專業理論課實驗和綜合創新性實驗的三個層次重新進行優化整合,構成旅游管理實驗課程六大模塊(見表1),體現出教學集成化、課程模塊化的思路。學生依照層次的順序依次選擇各模塊中的實驗課程進行學習。在課程管理體制上實行學分制度,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修完必修的實驗課程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興趣選修其他模塊的實驗課程。最高層次的綜合創新性實驗不局限于某一模塊,體現了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2.基于項目管理思想的模塊化教學方式

模塊化的旅游實驗課內容由若干實驗項目組成,復雜的實驗項目由簡單的實驗項目構成。在教學過程中某實驗模塊可以視為由不同層次實驗項目組成的系統整體,具備任務目

的明確性與資源約束性的特點。項目管理方法強調針對任務進行合理的配置資源,對過程實施動態管理,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有三大優點;第一,不再單純依靠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知識傳遞方式,而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將原先的單向途徑變成雙向途徑。第二,學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驗項目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導,而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監督者。第三,學習過程的重點在由原先的關注實驗結果轉向關注實驗過程,注重過程中各種能力的鍛煉。劃分后的旅游專業實驗模塊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不同實驗對軟硬件資源要求不同,專項實驗很多,非常適合采取項目式的教學方式,以項目管理的方法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通過教學雙方共同參與完成實驗項目,保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

三、模塊化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實驗課教學實踐,我們總結了實施模塊化教學應著重注意的問題。

1.以實驗課程模塊為基礎配置相應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有限的,按照每一個實驗配置專用的場地與設備是不現實的。

我們對實驗內容進行模塊化整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教學資源,根據實驗課程模塊劃分和相應層次的實驗項目要求,動態配置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既包括實驗設備,更重要的是要配置合適的教學人員與實驗教材。實驗模塊涉及多門課程,因此也涉及不同專業的教師配置。在實施過程中,將過去以某門課程為基礎的教師配置方式,轉變為按實驗模塊內容進行配置,不同專業課程的教師以實驗項目為明確的任務組織起來進行教學。實驗教材的編寫也以實驗模塊為基礎。

2.以項目式的管理方法管理實驗模塊的教學過程。借鑒項目管理過程的階段劃分,我們將實驗模塊教學過程劃分為模塊選取、資源準備、實驗項目實施、文檔總結與實驗項目評價等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進行細致的任務分解,強調學生與老師的共同參與。在模塊選取階段,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實驗要求制定實驗計劃;在資源準備階段,學生組成實驗項目小組,并制定小組的工作計劃,教師負責分配各實驗小組盼教學資源;在實施階段各小組按照任務計劃協同工作,并實時與指導教師進行交流;在最后階段對工作進行文檔總結。

3.建立面向過程的評價體系。實驗模塊評價體系不僅包括實驗結果,也要重視實驗的過程。例如旅游線路設計實驗項目,需要學生對旅游市場中的旅游產品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然后進行統計與分析。在收集與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信息搜索、分類、整理的能力以及掌握市場調查的相關理論方法;在統計與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具備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和統計軟件的操作能力;最終的結果是分析數據與旅游專業理論結合的產物。整個實驗項目是綜合性的,結果是沒有統一答案即開放性的。因此評價體系要注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我們一般采用小組匯報答辯的形式,通過自評、互評、教師評價與成果文檔打分四個環節完成對項目小組成員的測評工作,保證評價體系的開放性與公平性。

4.建立開放性的模塊內容體系。實驗模塊的建立為整個旅游實驗課程內容的選擇提供了框架,實驗課內容的包括了不同層次、不同課程的內容,因此實驗模塊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選擇實驗內容時,我們堅持從需求的角度出發,使模塊內容盡可能貼近行業現實,使學生可以通過實驗理解行業真實的問題。例如旅游社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實驗,學院購買了廣泛使用的“金棕櫚”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統構建模塊所需的實驗平臺,并與旅行社企業進行了合作,及時采用行業的真實數據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行業數據是每年變化的,會對實驗過程與實驗結果產生影響。與企業的廣泛合作也使得學院對旅游企業的各類管理系統的選擇范圍不斷增大,可以讓技能實踐類實驗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對綜合創新性實驗的內容,則根據行業實際存在的問題與學生的基礎,由學生直接對實驗項目進行設計。因此整個模塊內容體系是開放性的,是不斷自我完善的。

四、結論

高等院校要實現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不斷加強對實驗課程的建設力度。目前,在旅游專業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專業特色欠缺、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資源使用不合理等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采用構建實驗模塊為框架的課程體系的方法,對已有的實驗課程進行優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構建實驗模塊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再組織,更關鍵的是同時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以實現實驗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的完美結合。基于模塊化實驗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除了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外,如何進一步完善適用于本文建設思路的管理體系將是今后工作的重點。

基金項目:青島大學2009校級教學研究項目“網絡環境下《旅游地理學》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Y0922);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省旅游新業態研究”(項目編號:09DJGZ201)。

篇2

一、確定課程目標,有的放矢

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們日益提升的生活標準,越來越使得界面設計成為數字信息設計與傳播各個環節中極其關鍵的一環,業界對UI設計師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其工作職能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圖形設計(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主要是軟件產品界面的視覺設計;二是交互設計(ID,Interaction Design),主要設計軟件的操作流程、樹狀結構、交互模型、操作規范等;三是用戶測試或用戶研究(UE,User Experience),其目標恰在于測試交互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圖形設計的美觀性。

(一) 崗位需求分析

從招聘信息來看,崗位需求多為UI設計師、高級UI設計師、Web界面視覺設計師、交互設計師、游戲UI設計師、軟件UI設計師、手機UI設計師等幾類,對專業的要求多集中在美術、設計、人機交互、計算機、多媒體等相關專業。

(二)崗位技能分析

從以上崗位的職責描述及任職資格來看,多要求從業人員具備跨學科、綜合性的理論素養和實操能力。具體來說,一是熟練使用Photoshop / Flash/ Dreamweaver / Illustrator等工具軟件;二是精通CSS、HTML語言及其規范,初步了解后臺和程序開發之間的關系和邏輯;三是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和良好的設計表現力;四是對用戶體驗有深入理解,具有社會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儲備。

(三)課程目標分析

依據數字媒體專業定位及培養方案的具體情況,本課程目標確定為“培養具有創新理念和實際動手能力的界面設計人才,通過模塊化教學使學生掌握界面設計的核心理論、本質規律和設計流程,并能夠熟練運用相關軟件獨立完成1-2種類型小型項目的全套界面設計方案,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圖形化界面的設計能力,并使其具備更貼近社會需求的職業素養。”

二、構建模塊體系,提綱挈領

基于以上崗位分析與課程目標分析,將課程內容整合為三大模塊,采用1(基礎理論)+1(技能演練)+3(5選3,專題設計)模式,進行模塊體系的構建。(圖1)

(一) 基礎理論模塊

基礎理論模塊是課程的核心模塊,以廖宏勇編著的《數字界面設計》為基礎進行內容整合,主要介紹界面設計的基礎理論、本質規律與設計方法。

1.認識界面:介紹界面的涵義、分類,界面設計的特征,以及圖形化用戶界面的發展歷程等內容。

2.人本界面:介紹認知與設計的關系以及界面設計中的人因工程,幫助學生了解界面設計準則背后的心理及生理依據,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戶體驗。

3.界面的整體設計:結合具體案例介紹界面整體設計中的分析階段與實施階段,分析階段主要完成用戶與任務分析、市場與目標分析,實施階段包括對象的模型化與界面的視圖設計。

4.界面的視覺設計:與案例分析和軟件應用相結合,介紹界面設計中的隱喻、視覺原理與視覺流程、界面設計的藝術語言,以及界面元素的設計,是基礎理論模塊的重點內容。

(二) 技能演練模塊

技能演練模塊主要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掌握圖形設計軟件Adobe Illustrator的使用,內容包括AI入門、圖形創建、對象組織、圖形編輯、文本編輯、基本外觀、藝術效果外觀等;適當增加其他界面設計軟件的內容,使教學更加貼近行業應用。

(三) 專題設計模塊

專題設計模塊包括圖標設計、Web界面設計、軟件界面設計、游戲界面設計和移動設備界面設計五個部分,其中圖標設計為必選專題,其余四個專題根據個人興趣選修兩個即可,這樣既能照顧學生興趣,又能保證所選專題的學習深度,更契合社會崗位的需求。

三、轉變教學方式,因勢利導

根據各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注重學生參與,強調團隊合作,通過激勵引導,提升設計能力,培養動態思維意識。

基礎理論模塊與技能演練模塊穿行,有效避免了各模塊獨立教學容易造成知識遺忘、內容割裂的情況,既能夠將設計理論轉化為內在因素來指導設計實踐,又能為學生掌握軟件基本操作留出足夠的時間。當前兩個模塊的學習結束,開始第三個模塊的時候,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界面設計理論和軟件操作技能。

(一) 集中講授

基礎理論模塊以講授為主,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引導作用,將學生的精力集中于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之中,避免因過多的外在形式對學生學習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篇3

[關鍵詞]模塊化;改革;教學方法;實踐能力;職業素質

[DOI]10.13939/ki.zgsc.2016.40.166

電氣設備為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性非常強。根據學生就業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以變電站一次系統為載體,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分電氣基礎知識、電氣設備、電氣設計、電氣運行與維護四個模塊,十九個獨立項目。以真實工作任務、過程和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根據不同模塊特點采取學訓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顯著提高了學生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為從事電力生產運行、電力裝備制造、電氣設備安裝調試與檢修維護、電氣工程初步設計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重構課程結構和內容

構建了基于培養學生“知識理解、綜合知識應用、崗位能力與職業素質提高”為目標的課程教學體系。設計了基于現場變電運行、檢修維護、工程設計等實際工作需要的理論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工程性和系統性。針對畢業生主要去發電廠、供電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工作這一現狀,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與企業深入合作,依據國家相關規程規范和電力生產過程中變電運行、設備檢修與維護、電力裝備制造、電力工程設計等崗位群的技能標準和職業素質要求,確定了電氣設備課程教學內容及深度。

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內容和深度,充分利用專業認識實習、實訓、頂崗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增強核心競爭力。

2 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

2.1 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手段

2.1.1 總體教學方法

電氣設備課程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組織教學,以技能訓練帶動知識點學習,實行“三位一體”的行動導向目標管理教學法。項目按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整體再到系統的原則組織安排,每個項目按照真實工作過程進行學習任務劃分。每個學習任務均為獨立教學單元,教學實施采用“目標、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驟進行,每一步驟均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和考核要求。

2.1.2 具體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如項目十八中講授斷路器運行維護及事故處理時,現場結合斷路器出現的常見故障案例,分析原因,解讀現場試驗報告。通過這種現場案例分析使學生掌握電氣設備運行維護和故障處理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培養學生現場實踐能力的目的。

(2)模擬仿真教學。電力行業生產安全具有特殊性,學生在實習階段難以真正操作電力系統內的各種開關設備,因此采用模擬仿真已成為必要的教學培訓手段。如項目十九中講解變電站倒閘操作時,以某一類操作過程為例,在電氣運行仿真實訓室全面進行倒閘操作演示教學和學生實操訓練,解讀運行規程。通過模擬仿真教學,提高了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現場教學。如項目十二中學習配電裝置內容時,通過專業認識實習環節由供電公司專業技術人員和實習指導教師在變電站現場講解,學生可直觀地掌握變電站一、二次設備布置情況,提高了學生真實感覺,強化學生現場辨識能力和工程意識。

(4)討論教學。對于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常采用討論教學法。比如在學習電氣倒閘操作順序時,學生采用課堂分組討論,得出分析結果,每組派代表進行講解,其他同學提出異議或補充,最后在電氣運行仿真實訓室進行模擬操作,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查閱相關文獻,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5)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際操作教學法主要用于對課程中的電氣設備操作、檢修等進行實際演練。比如學習斷路器操動機構的工作原理和運行維護內容時,教師在電氣設備實訓室針對不同型號斷路器操動機構進行講解、學生現場學習和實踐訓練。這種方法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6)采用內外(課堂內外、實驗室內外、校內外)交叉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到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擴展視野,了解行業動態和技術發展現狀,做到有的放矢地學習,提高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運行與維護、設計等實踐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

2.2 采用適合的教學手段和模式

2.2.1 廣泛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學校為加強教學手段的改善,大規模配置了多媒體教室,為教師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創造了良好條件。電氣設備課程運用了現代化教學,如錄像片、PPT制作課件、CAI多媒體技術等,利用網絡技術、電氣設備三維動畫、FLASH動畫、實際設備教學、現場背景、實訓環境等手段,組織課程教學。教學過程中先進教學手段與傳統板書教學相配合,加大了教學信息量,提高了直觀性,對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習興趣起到了積極作用。

2.2.2 工學結合,構建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著眼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專業實習實訓處于中心地位,教學內容指向于職業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在教學設計上打破傳統學科體系,建構了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育模式。

2.2.3 校企結合,建設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

與企業積極合作,建設了功能齊全、與現場結合緊密的校內實訓基地,營造了強烈的現場氛圍,學生實訓的真實感得到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與國網滄州供電公司合作,投資4000多萬元建立校內電力培訓中心。校內建有變電站電氣運行仿真、220kV智能變電站、110kV模擬變電站、電氣設備等實訓室。

在充分加強校內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緊密依托行業企業,與國網滄州供電公司、保定吉達電力集團、河北中興電力裝備有限公司等省內多家發供電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為穩定、技術應用廣泛的校外實習基地。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真實環境,實現企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強化了人才培養的職業特征。

2.2.4 建立網絡課程,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平臺

電氣設備課程教學網站提供了工程實物圖片、視頻、三維動畫、自評系統、網絡教學、學習園地等多種資源,具有網上學習、答疑、輔導功能,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立體化教學資源,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提供平臺。

3 根據不同模塊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考評方式與標準

本課程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重視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考核。將職業技能要求的應知應會內容融入考核內容中,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構建以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

(1)考核方式多元化。課程的考核分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理論考試主要從期末考試、作業、答疑、課堂提問、提交專題報告或分析說明書等五個方面進行;實踐考核主要包括現場問答、動手實踐和報告等部分。理論考核減少期末考試所占比例,實踐考核注重創新和實踐能力,實現考核貫穿學習全過程。

(2)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將職業技能要求的應知應會內容融入教學和考核全過程。使課程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無縫對接,實現考核標準與職業能力要求一致,實現特種電工作業、高級電工等職業資格證書教育與學歷證書教育考評一體化

(3)嚴格試卷設計,要求試題中的基本知識占40%左右、綜合能力與素質應用占60%左右。既考核學生對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運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

4 課程特色

(1)基于電力行業及相關產業不同崗位工作過程的技能標準、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要求選取課程教學內容。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從行業企業生產一線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

(2)課程教學情景真實化、現場化。課程教學以系統真實運行變電站為情景,充分利用學校實踐教學設施和電力培訓中心、校外實訓基地等資源,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教學環境和場所,絕大部分課堂教學內容實現現場化。

(3)“變電站電氣主接線”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打破原有課程結構,重構課程體系,將課程內容按崗位群的技能要求和職業標準分為四個模塊。教學以真實變電站為情景,以變電站電氣主接線為主線,深入展開各模塊內容教學。

(4)以學生為本位,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教、學、做”一體化。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完成各項學習內容和崗位技能訓練,學生由被動“教”變為主動“學”和“做”,老師由傳統課堂“教”變為工作現場“教”,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基于工作過程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

(5)全過程考核。根據項目特點和具體任務要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訓練全過程考核。每個教學模塊完成后通過網絡資源在該試題庫內隨機抽取試題進行測試,課程教學內容全部結束后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進行綜合測試。

5 改革成效

通過對2012―2014級3屆供用電技術、電力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電氣設備課程進行改革和實踐,采用模塊化教學后,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都有了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路文梅.發電廠變電站電氣設備與運行維護[M].北京: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2014.

篇4

關鍵詞: 模塊化課程;培智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5-0241-01

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擺在了改善民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高度。本文通過對模塊化課程在培智教育中的運用研究,以期對我國培智教育理論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些理論視角及實踐探討。

(一)模塊化課程的優勢

首先,它能做到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結合,適應不同程度接受能力的學生。教學模塊一般分為基礎型模塊、專業型模塊、延展型模塊,這種不同層次的教學模塊,無不是尊重學生差異性和層次性的體現。如在教學中針對輕度智殘學生比中、重度學生接受能力強的特點,在基礎型模塊課程課時達標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加大專業型模塊和延展型模塊的課時,而針對中度和重度智殘的學生可能截然相反。因此模塊化課程有利于緩解學生接受能力不一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

其次,模塊的系統化有利于推進教材建設的系統化、科學化。模塊不是一個單一的機構,它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模塊化的課程構建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有與之配套的教材。而目前特殊教育教材適應人群和教材編制的局限性問題十分突出,因此,模塊的系統化有利于推進教材建設的系統化、科學化。

再次,模塊的整體性以及子模塊的相對獨立性有利于幫助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擇優選取和集中整合。這對當前培智教學中現有教學資源不足且利用率低的窘境無不有利。模塊內含的子模塊之間以及子模塊內部的各要素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首先這種對立性主要體現在獨立性上。

最后,模塊化課程的實施不僅能提高培智學校的教育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消解人們對特殊教育的誤解。包括不少在智障學校教師在內的社會上的人對特殊教育存在誤解。模塊化課程的實施在提高培智學校的教育效果的同時,能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特殊教育并等于寄養或者托管所,它是需要教師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的,它理應擁有自己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理應成為殘疾人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模塊化課程在培智教育中的實踐理路

1、按照“厚基礎、重技能、強適應”的原則,構建培智教育特色鮮明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厚基礎”就是要強調專業基礎課教學,為智障兒童打好文化基礎;“重技能”就是要特別重視智障兒童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為他們以后的擇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強適應”就是應具有前瞻意識、市場意識,以適應人才市場對學生的特殊要求和不同領域的變化差異。按照這些原則,為智障兒童“量身打造”的課程體系還必須體現培智教育的特色。培智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重點和普通教育存在差異。

2、要重視校本教學資源的開發,為模塊化課程建設“鋪路”

培智學校應積極開發利用校本教學資源,為模塊化課程建設提供資源支持。首先,應堅持系統化的原則。應把學校內的各種教育因素作為一個系統整體進行構建,都應該把它們看作一個多位一體的資源開發利用的系統網絡。其次,應堅持差異性的原則。要考慮到不同智殘程度的學生心理需要和內在思想的差異性,合理擇取和整合與課程合宜的教學資源,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再次,應堅持多樣化的原則。如開發利用手段的多樣化、開發途徑的多樣化等等。

3、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助推模塊化課程建設

科學的理論是教育改革的先導與基礎。我們只有加強特殊教育模塊化課程建設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助推模塊化課程建設。加強特殊教育模塊化課程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必須注意:一是要轉換研究視角,應堅持開放的、國際的眼光,注意借鑒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特殊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二是要注意更新研究思維,要善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模塊化課程的理論基礎、模塊化課程實施的路徑、模塊化課程實施的保障體系等;三是研究必須秉承“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改理念,注重反映當下特殊教師和智障兒童的現實呼聲,以發現問題為“現實切入點”,構建科學全面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的科學體系。

4、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中貫穿“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 ,重視智殘兒童的個人發展以及其內在價值觀培養

生活質量導向課程觀主要指“注重人的內在價值感而不再以學科為導向,注重人的主動性而不再是社會主導,注重人的生涯性而不再進行條塊的割裂,注重生態性而不是一味地以教材為中心” 。目前一般培智學校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如數學課、語文課、勞動技能課等)和選修課程(電腦課、藝術休閑課等),并沒有根據智障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的需要將課程模塊細分,難以滿足不同智障程度兒童對一般性和個性化的需求,導致教學良好效果難以取得。

篇5

[關鍵詞]模塊化 課程建設 中高職教育銜接

[作者簡介]彭鴻(1960- ),女,吉林延吉人,遼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及英語教育教學研究。(吉林 遼源 136201)

[課題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2012年高等教育教學重點課題“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術標準對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STZ2012-03)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09-0017-03

強化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有機銜接,是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是促進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為指導我國教育領域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在第十七條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渠道”。中高職教育銜接工程是我國職業教育特定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是通過開發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以促進宏觀經濟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由于課程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因此,實現課程的有效銜接是中高職銜接順利實施的關鍵。但是,當前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體系暴露出模塊化課程設計理念落伍、模塊化課程開發偏離市場需求和學生的求學訴求、模塊化課程教學方法及內容缺乏科學性與系統性、模塊化課程評估標準不規范等諸多問題。模塊化課程建設是創建特色型中高職職業教育的關鍵,有助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對探索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有效實施路徑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開發的問題

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開發活動主要有如下問題:

1.中高職院校缺乏契合人才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計劃。中高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建立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實體,培育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層次人才,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中高職院校受教學資源的限制,其模塊化課程在開發階段缺乏對該專業對口就業市場的必要調研和對未來就業趨勢的充分認知,這使得課程開發的方案設計偏離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定位,使得所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具備從事指定職業或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

2.職業院校沒有將課程體系建設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目標進行有機結合和系統考量。中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問題上各行其是,課程內容大面積交叉重疊;在教學方法上缺乏協調,任課教師未能在充分了解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協調好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的關系,沒有體現中高職教學層次的差異性。

3.中高職院校沒有與企事業單位通過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來開發模塊化課程。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雖然已經引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以及職業教育的廣泛重視,但目前在深度和廣度上還遠遠不夠。部分中高職院校不重視與本地企業的合作,未能有效吸引企業的資深人士參與職業教學改革和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使得中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與市場的真實需求相脫離,從而不能有效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企事業單位與中高職院校對于人才培養應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在認知水平和認知角度上存在明顯差異。部分中高職院校在制訂模塊化課程開發方案時,沒有對該課程所屬專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沒有考慮職業崗位的真實需要,從而不能將課程開發方案與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或崗位所要求的技能相結合,直接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二)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教學的問題

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教學過程易暴露如下問題:

1.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教學易出現系統性與科學性欠缺的問題。當前我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尚未形成統一、連貫的教育體系,同類專業之間缺乏銜接和遞進。中高職教學體系是以課程為教學單元的傳統教學體系,部分引入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的中高職院校缺乏系統化、科學化的專業模塊教學教材,沒有成熟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這使得任課教師難以迅速熟練地掌握模塊化課程的教學內容及課程考核標準,從而暴露出教學內容重點不突出、教學難點把握不到位、教學進度控制不精確等諸多問題。

2.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教學易出現理論教學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的教學過程不同步的問題,導致專業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課程實訓項目的教學目標要求對學生的綜合技能素質進行訓練。在模塊化課程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通常運用理論課程分模塊教學的方法,容易導致實訓教學組織與理論課教學組織脫節。

3.中高職院校的教師與學生對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方法和技巧缺乏有效把握。多數教師和學生只能使用適合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教材及輔助學習資料展開學習,教師備課和學生自學都缺乏支撐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教輔材料的支持,沒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和技能的幫助,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使得部分學生產生厭學和棄學情緒。

(三)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模塊化課程考評的問題

模塊化課程建設要求中高職院校建立基于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標準化教學績效考評制度。當前我國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下的模塊化課程考評存在如下問題:

1.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的模塊化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工作,存在教育觀念滯后的問題。當前模塊化課程教學質量評估工作重視對學生掌握固化知識的教學效能評估,忽視對學生能力培養水平的有效評估;重視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考評,忽視對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的考評;重視對學生的集體主義素養的培養,忽視對學生個性化發展訴求的必要尊重。這導致中高職教育銜接的方向偏離職業教育目標設立的初衷,降低了有限的職業教育資源投入產出比,使職業教育文化建設效果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

2.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的模塊化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工作,在程序和方法上存在問題。中高職院校的模塊化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工作的評估流程不夠規范,評估方法缺乏系統性,對評估數據的分析和處理缺乏科學合理性,從而使得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難以有效地指導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普遍重視來自上級主管部門的外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活動,并為此投入大量資源來追求優異的評估結果,以期提升中高職院校的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但此舉在執行過程中易導致應對上級監督和評估的舉措流于形式,偏離外部的評估目標。中高職院校對本級教學主管部門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建設普遍不夠重視,具體的評估過程缺乏規范性,評估方法也缺乏科學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對內部監控與評估過程的嚴格要求導致學校內部問題的外部化,從而影響校方聲譽,不利于學校展開招生和就業工作。此外,校內各部門職工與教工之間過度熟稔的人際關系,使得校內管理部門難以嚴格按章辦事,從而影響了教學主管部門的監督與評估質量。

二、基于模塊化課程設計的中高職教育銜接的對策

(一)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模塊化課程建設的原則

1.中高職院校應當以職業或崗位需求為導向來制定模塊化課程建設標準。中高職的課程結構應當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通過深入市場調研的方式掌握當前社會對指定職業或崗位的需求特征,并以此制定各門課程及各教學模塊的建設標準。部分實用性較強的中高職專業,可以依據人社部已頒發的職業分類制度和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來制定統一規范的人才培養方案準則。在人才培養準則中,應明確中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差異化培養定位,以高效的教育分工協作方式來提升中高職人才培養的效能。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將中高職的同類課程教學內容銜接起來,從而在有效滿足人才培養計劃要求的前提下,提升中高職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使得學生在同等的學習時間內能獲得崗位所需的更強的從業技能。

2.中高職院校應當以從業核心能力培養為核心來規范模塊化課程建設工作。中高職院校應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軸心,正確處理好中高職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的科學匹配問題,實現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中高職教育的理論與技能教學的銜接。模塊化課程建設既要重視中職畢業生與高中畢業生之間存在的職業技能實踐基礎的差異,也要重視他們之間存在的學力基礎的差異。中職階段教學工作應當在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心理成熟度和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展開以基礎理論知識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為重點、以強調“學中做”為指導理念的教學,強化對學生基本專業技能訓練。在高職階段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為核心,以技能掌握能力教學為重點,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做中學”為教學指導理念,強化對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這要求中高職教育明確劃分通識性課程模塊和專業性課程模塊,并將各模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輔資料、教學評估標準及其對專業技能的要求等要素有機組合為一體,形成有助于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的從業核心能力。

(二)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模塊化課程開發策略

中高等職業院校的模塊化課程開發策略可以從時間序列和內容重構等兩個維度有序展開。

1.模塊化課程教學時間序列安排應符合中高職銜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規律。中高職銜接式教育模式是由若干前后連貫的教學活動構成的。中高職銜接式教育模式的課程設計依照由易到難、由通識課程到專業課程的順序展開,并在學生對具體課程內容的認知順序、智力與素質培養順序依次遞進的基礎上來安排具體知識模塊的教學時間順序,以確保學生系統地獲取專業知識。教學單位按照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將課程劃分為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獨立教學模塊,便于學生有選擇地修習該課程。中高職銜接下的模塊化課程教學活動,其組成成分繁多,因此,任課教師應將各模塊所蘊含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技能要求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匹配,由此形成在教學時間軸線上的知識教學時間序列、能力教學時間序列及素質培養時間序列。教育工作者應將上述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序列及教學效果三者有機融合為一體,使得中高職教育活動形成有序連貫的一體化教育系統。

2.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序列安排應符合中高職銜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規律。模塊化課程教學活動應當按其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來優化其教學內容組織形式。依據教學方式的不同,中高職銜接式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組織可以劃分為理論教學模塊、實踐技能教學模塊及綜合創新教學模塊等。一是中高職教育銜接式理論課程模塊教學設計,應著力于對中職教育階段與高職教育階段的理論教學內容分工。中職階段的理論課程模塊教學工作,應重點關注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理論知識相關的基本定義、基礎定理和基礎性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認知,并適度培養學生對本專業領域的科研和實踐前沿的重點關注,為下階段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高職階段的理論課程模塊教學工作,應重點拓展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基礎理論知識來開發創新思維的能力。二是中高職教育銜接式實踐課程模塊教學設計應細化為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模塊和綜合實踐教學模塊設計等內容,并著力于劃分中職教育階段與高職教育階段的實踐教學分工。中職階段的實踐教學應偏重于專業課程型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實踐教學時間安排亦應與中職階段的理論知識教學內容相匹配,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亦應與中職階段理論教學內容相融合;高職實踐教學階段的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結合其所學理論知識發現、分析并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系統運用所學知識來指導實踐活動的能力。

(三)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模塊化課程教學策略

模塊化課程教學法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所采取的教學行為的總稱,是保障教學活動秩序有效進行的手段。中高職院校在實施模塊化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1.中高職院校應當基于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來確立人才培養目標,以作為中高職課程銜接的立論基礎。人才培養目標直接決定中高職學生所接受教育的內容及質量水平,關系到學生畢業后的職場定位,因此需要中高職院校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設計方案。中高職教育銜接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當著眼于人才市場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確保在較為漫長的中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為地方社會與經濟輸送的人才能滿足社會需要。中高職教育銜接式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既有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水平,切實保證將教學內容安排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相契合。中高職院校在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訴求和人才市場的實時需求動向,便于學校及時掌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新動向并修正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中高職院校應當基于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確立與專業對口的職業群或崗位群。與專業對口的職業群設計,是中高職院校預先設計的各專業學生未來可能從事的職業及崗位的集合。職業群設計方案是課程建設的重點,應清晰地闡述職業活動的若干基本功能單元,并將其與模塊化課程的各教學模塊單元相對應。中高職院校可以將各職業功能模塊劃分為基本模塊和可選模塊兩類,制訂差異化課程模塊教學方案,并實施針對各模塊的單獨考核和獨立授予證書策略。同時,中高職院校還應當制定各模塊單元的核心技能標準,明確學生應具備的技能和水平,并開發支持學生核心技能培訓的教材,考慮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3.中高職院校應當基于模塊化課程教學模式的職業群設計方案來確定教學內容模塊。在設計具體的模塊內容時,應當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應堅持系統性原則來設計模塊化教學內容。模塊化課程教學法應當秉持系統設計與分步實施的策略。中高職教育的銜接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中職院校與高職院校在模塊化課程教學的諸多方面。中高職院校應當將模塊化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材及教法等教學基本要素進行優化重組,形成適合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升模塊化課程的教學效果。二是應堅持實踐性原則來設計模塊內容。模塊化教學模式是中高職教育銜接工程中的教學制度創新,具有新穎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教育主管者應當緊扣人才市場需求和學生訴求來制訂模塊化課程教學的具體變革方案,并在實踐中根據前期模塊化課程教學變革的反饋意見,及時進行有效的調整。

(四)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評估策略

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是檢驗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在中高職教育銜接過程中,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評估活動可以按照以下策略來展開。

1.中高職院校應當建立針對模塊化課程的目標要素與方案(Object Factor Program,OFP)式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針對模塊化課程的目標要素與方案式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充分考慮了中高職教育銜接的背景,并汲取了模塊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實現了對中高職教育銜接背景評價與模塊化教學的教育目標的統一評估。通過向針對模塊化課程的目標要素與方案式教學質量評估體系輸入影響教學目標各影響因子的測量值的方式,來提出相對科學、有效的綜合評估值。針對模塊化課程的目標要素與方案式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包括三個要件,即教學目標、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要素及教學方案,三要件構成相對統一與封閉的評估流程循環。對于模塊化課程的教學效能評估而言,教學質量評估者首先應在分析專業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理解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精髓,掌握該專業培養的人才所針對的社會需求類型;其次,評估者應將影響模塊化課程教學質量的各要素分解,并制定科學的評估標準和實施措施;最后,評估者應選擇適當的方法將各評估要素值進行匯總,總結出評估的最后結果,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教學質量整改方案。

2.中高職院校應當建立針對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全程監控體系。為便于中高職教育銜接模式的具體落實,教務部門和教學部門可通過協商的方式,將課程進行模塊化分解,以形成若干利于教學實務操作的課程教學模塊。由于中高職的人才培養計劃具有系統性的特點,支撐其人才培養計劃的具體課程之間以及課程內部各模塊之間具有有機性的特點,這要求中高職院校建立針對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全流程監控體系,以有效促進各門課程之間及各模塊之間教學資源的綜合利用。針對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全流程監控,應當起始于課程設置,包括對課程分解為若干模塊的監控、對模塊化教學活動全過程的監控、對模塊化課程教學效能評估過程的全方位監控等具體內容。中高職院校應當在對企事業單位和職業教育主管部門調研的基礎上,結合中高職銜接的實際情況,做出面向模塊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全流程監控設計方案。

[參考文獻]

[1]廖毅芳.建構中高職銜接物流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2]毛越華.MES視角下我國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策略論[J].教育與職業,2013(6).

篇6

近年來,數據挖掘與商務智能技術發展迅速,充分借鑒國外相關研究,尤其是ACMSIGKDD課程委員會對數據挖據課程建設建議,對進行數據挖掘類課程的教學建設研究有重要意義。ACM(美國計算機協會)于1998年成立了SIGKDD(知識發現興趣小組),致力于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的相關研究,ACMSIGKDD課程委員會連續多年多次更新其主要課程———數據挖據課程的建議,其中委員會將數據挖掘課程分為基礎部分與高級主題,基礎部分覆蓋了數據挖掘的基本方法,高級主題既有數據挖掘基本方法的深入研究,又有更高級算法的介紹。國外很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學院、商學院都開設了數據挖掘類課程并同時進行相關研究。波士頓大學開設了“數據管理與商務智能”課程,課程主要包括基礎、核心技術、應用三部分。許多國外著名大學建立了教學管理系統,提供大量的案例、在線討論和在線輔導功能。國內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數據挖掘的相關課程,我國大多數高校的課程大綱內容與國外大致相同,只是在實踐部分選用了不同的商務案例。數據挖掘的應用領域廣泛,因此可以根據開課學院和專業選擇合適的實例。

二、根據信息管理專業本科生培養要求確定課程目標

數據挖掘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前沿學科,對計算機軟硬件、數據庫、人工智能技術、統計學算法、優化算法等基礎知識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該門課程開設在學生大三下學期,既有相關知識的基礎,又為大四做畢業設計提供了一種思路。信息管理專業是計算機與管理相結合的專業,旨在培養具備信息系統開發能力與信息資源分析與處理能力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對信息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本課程主要的目標是數據挖掘算法原理理解、數據挖掘算法在商務管理問題中的應用以及常用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軟件的熟練應用和二次開發。

三、基于模塊化方法的課程內容分析

模塊化教學模式是按照程序模塊化的構想和原則來設計教學內容的一整套教學體系,它是在既定的培養目標指導下,將全部教學內容按照一定標準或規則進行分解,使其成為多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模塊,且各教學模塊之間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有選擇性的重新組合。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取向在不同模塊之間進行選擇和搭配,從而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要求。模塊化教學本質上是以知識點與實踐的細化為出發點研究的。商務智能方法本身非常豐富,實踐應用也是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因此十分適合使用模塊化的知識分解方式。本課程的知識點模塊管理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宏觀角度設計課程的基礎內容模塊和高級主題模塊;二是從微觀角度針對較為復雜的教學內容進行的知識點劃分。

1.課程主要內容模塊化分析。目前該課程包括十章理論內容,分別為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的基本知識、數據倉庫的OLAP技術、數據預處理、數據挖掘系統的結構、概念描述:特征化與比較、挖掘大型數據庫中的關聯規則、分類與預測、聚類分析、復雜類型數據挖掘和序列模式挖掘。根據模塊化管理的宏觀角度分類,課程內容的第一至五章屬于基礎理論部分和簡單數據挖掘技術的介紹,可以作為基礎內容模塊;第六至八章為數據挖掘的核心算法,其中既有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又可深入到較難的方法和復雜的應用,因此介于基礎內容與高級主題之間;第九、十章可以算做課程的高級主題模塊;另外,課程的實踐模塊既包含數據倉庫的建設又包含數據挖掘算法的應用,難度也介于基礎內容與高級主題之間。

2.復雜知識點的模塊化管理。從微觀角度對知識點進行設計主要針對的是上述的高級主題、以及難度介于基礎內容與高級主題之間的章節,由于這些章節知識點在難度上有一定層次,講授內容彈性比較大,因此需要在課程設計中明確一定課時量所要達到的難度。以商務智能技術中的分類算法為例:首先一般的入門課程都會介紹分類算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接著開始介紹分類算法的基礎算法———決策樹,而決策樹算法中又包含ID3等多種算法,并且除了決策樹外,還有其他更高級的分類算法;在真正使用分類法進行預測時,還要分析預測準確度;最終要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結構清晰、難度循序漸進的知識點模塊的層次關系。在宏觀角度、微觀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的前提下進行相應的授課方法與考查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四、授課與考核方法設計

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求不同,這種不同既體現在知識點的要求上,又直接體現在任務的難易性程度上,這都需要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充分考慮不同要求情況下的不同的授課方式,并使學生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程度。對于高級算法和實現部分,通常可以選擇一到兩章內容采用專題探討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是指在教師啟發和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選擇某個基本教學單元為專題,學生自主研究作為知識傳遞的基本形式,將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綜合運用到教學環節的教學方法。根據信管專業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以及對學生調研的情況,實踐環節比較適合選擇成熟的商務智能工具進行數據的整合和多維數據建模,也就是直接使用現成的;或者使用數據挖掘軟件進行數據建模,完善數據挖掘算法。可以針對學生管理基礎課與IT基礎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為學生設計綜合性實驗。實驗中給出部分操作步驟,并在實驗后期僅給出數據與工具,讓學生自己設計數據倉庫、進行數據挖掘、并對挖掘結果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

五、結論

篇7

關鍵詞:就業能力;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

1基于能力培養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但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經營形勢更為復雜多變,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質高、能力強,能夠利用知識分析經營形勢,處理經營事務并進行經營管理決策。這導致高校為了適應這一變化,必須以能力本位為思路開展工商管理專業建設。而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抓好課程建設是提高高校教學工作質量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保障,要科學合理的進行專業建設就必須重視課程建設。工商管理專業作為許多高校的傳統優勢專業,要適應新的經濟環境,突出自己的特點,保持競爭力就更應該以人才的能力培養為核心做好課程建設。

2基于能力培養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改革路徑

2.1課程設置改革

課程設置是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基礎和核心。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課程設置應該以就業能力為導向、以模塊化課程為基礎。

2.1.1以就業能力為導向

就業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夠取得工作和繼續工作的能力。就業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機會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續發展、提升就業競爭力及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從內容上看,它的實質是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必須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強調課程建設目標與工作崗位中要求的就業能力相適應。一方面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要堅持工商管理學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點,要體現一定的學科理論基礎,不能丟棄工商管理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等同于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在堅持加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學科性的同時,根據市場、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來設置課程,加強實驗實習等實踐類課程建設,在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別突出就業能力的培養。

2.1.2以課程模塊建設為基礎

模塊化課程的設置能夠適應社會上對工商管理崗位的能力需求,并體現工商管理的學科特點。以模塊化課程建設為基礎,首先是要高校明確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以后主要就業的幾個工作崗位,然后以這幾個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將課程分為通識知識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專業能力課程三個大類模塊,再分別明確三大模塊課程所占的課時比例及大致的教學層次,最后設置三大模塊中具體的課程名稱、學時及進度,并確定核心課程,在各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中確定某些課程內容對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體現對學生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2.2課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學生學習課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同樣離不開教材建設的支撐。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設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設中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設,應該支持高校教師聯合企業管理人員一起組織開發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開發教材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對知識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比較熟悉,再參考企業管理人員的實際工作經驗,一般能增強教材的適應性,更多的體現教材的特點。校本教材的建設盡量配合精品課程建設,充分考慮精品課程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資源以及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進行調整,實現以精品課程建設促進校本教材建設。在校本教材的建設中還應該設置專項基金,評選優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適時的開展教材開發專項科學項目研究。

2.2.2豐富教材類型

除了積極支持工商管理專業校本教材的編寫和使用,還應該豐富教材類型,建議教師和學生以多種媒體有機結合的立體化教材作為基本教材,在課堂使用時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教學手段使用這些教材。并且鼓勵師生多使用參考教材,閱讀課外書籍,拓寬專業視野。比如考慮到工商管理課程博大精深的特點,要求教師推出推薦教材名單,由學生自行選擇使用一些參考教材輔助課堂教學,比如使用英譯本或雙語編寫的管理課程教材等。同時,將這些教輔材料信息傳輸到工商管理課程的教學資源信息網上,供廣大師生查閱、學習。

2.3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2.3.1增加教學案例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應該結合企業的實際崗位要求進行,也就是充分模擬企業工商管理職位的環境對課程的教學內容做出調整。為了突出能力培養,需要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增加教學案例,以來源于實際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討論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并經過幾個輪次的主講教師的教學過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專業案例庫,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2.3.2多元化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要保持先進性必須有創新思維,這方面可以利用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聘請企業管理人員為客座教授,將他們帶入課堂,為學生作專題授課。另外,也可以將工商管理學科競賽的內容、社團活動的內容引入課程教學,以學科競賽和社團活動內容作為主題開設專門課堂,將課程教學內容多元化。

2.4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性

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啟發性。所謂教學方法的創新性即創新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出現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張以課外學生通過視頻、網上學習資料等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則以師生相互提問、交流的方式完成課程學習。由于這種方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同時也比較符合工商管理專業知識面廣、對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的特點,可以考慮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中予以推廣。

2.4.2注重教學方法的啟發性

所謂教學方法的啟發性即要求注意教學方法要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帶動學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學生接受,有利于學生掌握實踐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方法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并非易事。在這方面可以大膽采用“微課”模式,以短小精簡的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對教師在某個知識點的講述進行記錄,同時配以課件、練習、學生反饋與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微課”教學模式不僅僅是教學形式的創新也是教學理念的創新,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內容精簡,更具有針對性;而且更利于傳播和交流,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對于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來說,“微課”教學模式更有利于講授各課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學案例。

3結語

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培養人才、鍛煉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許多高校實現向應用型大學轉變的改革路徑。工商管理專業是知識更新較快、對實踐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應該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對課程設置、課程教材及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改革,使課程建設向應用化、科學化的道路邁進。

參考文獻

[1]黃金梅,張凱,袁金龍.基于創業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劉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討民辦高校工商管理類核心課程群的建設[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8):129-132.

[4]董治國.應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探討[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4):94-97.

篇8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模塊化課程;框架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塊化課程的特點

模塊化課程是一種偏向能力本位的課程。近年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開始關注歐洲應用型大學的模塊化課程。其主要特點如下:

1.強化了職業能力培養

模塊化課程教學具有代表性的有兩種模式:一是模塊式技能培訓(簡稱“MES”),是國際勞工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初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另一種模式是能力本位(簡稱“CBE”),是以知行能力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應當具備的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為主線,可稱之為“能力模塊”。兩者的區別是:CBE是從職業普遍規律和需求出發,側重于職業基礎通用能力;MES是從職業具體崗位工作規范出發,側重于職業崗位工作能力。但兩者也有共性,即都強調“能力”和“應用”。

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正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質特征,應用型本科專業的課程改革吸納了模塊化教學的核心要素,并結合本科教育的特點而開發出的課程模式。

2.優化了課程結構體系

長期以來,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學科自成體系,各自為政的現象。每門學科都為了追求各自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學內容重復。實行模塊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如工業設計專業,培養學生正確的設計觀、設計概念十分必要,過去為了滿足教學需要,開設四門課程:即專業導論、工藝美術史、工業設計史、設計概念等。各學科為了追求完整性、系統性,每門課程都要講述設計史,重復交叉的內容很多,現在把它整合成一個模塊――“設計理念及思維”,將相關內容進行了整合,使學生在了解美的歷程、造物的歷史、工業設計歷史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設計觀,建立起來基本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激發學生專業興趣,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3.解決了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的問題

模塊化教學強調智能一體、知行合一,強調理論、實踐、練習、研討的同步式一體化的教與學,強調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等環節緊密結合,通過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的問題。此外,模塊化教學還可以將過去分散的、零散的實驗綜合起來,形成系統化的實驗,提高學生綜合設計能力。

4.教學更有針對性

過去的公共基礎課沒有和專業結合,全校所有專業使用相同教材,教學內容相同,課時也相同,教學沒有針對性,實施模塊化課程以后可以將公共基礎課的教師分派到不同專業,與專業課教師一同研究教學內容,制訂出符合專業特點的模塊。公共基礎課程模塊服務于專業課程,效果較好。

5.有利于拓展學生個性和特長

模塊化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在與某一專業對應的崗位群(或崗位)進行能力分解的基礎上,對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素質的重新擬定,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進行模塊選擇,為強化和突出學生個性、特長發展,每個模塊還可設計若干個子模塊供學生選修。

6.教學安排更加靈活

模塊化課程體系中的每一個模塊,都由不同的教學活動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組合過程中以及組合完成后,可以對其進行在改造或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模塊,且各個模塊均可以被其他模塊所替換。多種多樣的模塊組成的模塊化體系非常靈活,只要模塊間的學分相當(或差別不大),對模塊進行重新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實行的,從而使得教學的安排更加靈活。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

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設計思路:一是學校是課程的生產者,學生是課程的消費者。學校應樹立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不斷調整、創新專業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為學生提供滿意的課程內容。對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更要通過課程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來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這也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二是要牢固樹立課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課程中心地位的確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體現。課程建設是一所學校最基礎、處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設,學校只有始終圍繞著學生需要的課程這個核心進行不斷建設、高效管理,學校才能辦好。其次,課程中心地位的確立是“從出口往回找”的具體體現。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滿足學生消費需要的各類課程,課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實解決招生與就業“兩張皮”的問題,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課程創新與建設,最終化解“計劃入口”與“市場出口”之間的矛盾,也是“從就業出口往回找”的具體體現。最后,就業市場與所學專業、就業崗位與所學課程兩個“符合度”是課程地位確立的基本依據。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須要揚棄傳統的精英模式定位,轉而為“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大軍”作為自己的辦學定位,突出“地方化”“應用性”“草根式”屬性,為更多的“普通勞動者”“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骨干人才”提供職業范疇的高等教育服務。因此,要高度重視就業市場與所學專業的符合度如何、就業崗位與所學課程的符合度如何,這兩個“符合度”應成為課程設置的最基本原則,學生畢業了到哪里就業,就業崗位需要什么知識能力,學校就應該設什么專業,教什么課程,即課程地位的確立依據就是以人才培養目標及對學生就業的貢獻率為依據的。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模塊化課程框架體系設計策略

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具備應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當結合相關專業和學生的特點,審慎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合理安排課程結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注重文化熏陶,從而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鍛煉應用能力,培養實踐技能。

德國應用科技大學主要通過“模塊化”的課程設置來實現其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模塊化課程設置實現了專業培養計劃的現代化。[1]借鑒德國的模式,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際,把課程框架體系設計為三大模塊:宏觀模塊、中觀模塊和微觀模塊,每個“微觀模塊”都對應不同“能力要素”,將這些若干個“微觀模塊”按照一定的教學規律,遵循“由淺入深、相對獨立、相互支撐、環環相扣”的原則進行排列,組合成“中觀、宏觀模塊”,最后形成整個專業的模塊化課程框架方案。

1.宏觀模塊

宏觀模塊是專業模塊的頂層設計,統領和指導整個專業的模塊化設計。宏觀模塊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確定專業方向的教學重點,并圍繞特定專業方向的要求合理設計教學方案。綜合來看,可建立三大模塊:基本素質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和個性拓展模塊。基本素質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等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專業基礎模塊主要是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行業或職業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它是整個模塊的主體和基石。個性拓展模塊是按照專業所對應的崗位群設計了若干個選修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選修模塊,以拓展自身的特長。

2.中觀模塊

此模塊是整個模塊化體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觀模塊構建的基礎,又是對各微觀模塊的統領。中觀模塊構建的依據是能力分析。中觀模塊制訂時首先要進行調研,研究專業對應的崗位群有哪些,然后對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質進行分析:某種能力需要具備哪些知識?需要強化哪些能力訓練進行研究?然后按照適切的原則組建微觀模塊,若干個微觀模塊再構成一個中觀模塊。如工業設計的產品開發大致包含產品企劃、產品工業設計、產品工程設計、產品營銷推廣等幾個過程,相對應的崗位群大約有ID設計(概念創意設計)、CMF或CMG設計(產品色彩材質表面工藝設計)、UI設計(產品人機界面設計)、ID設計(外觀造型設計)等七個崗位群。根據每個崗位群的特點,再分解出38個專業能力要素,根據這些專業能力要素再設計出38個微觀模塊,最后將這些微觀模塊按照系統性、關聯性的要求,構建出8個中觀模塊(能力模塊)。[2]

3.微觀模塊

微觀模塊是整個模塊的基礎,它劃分的依據是專業所對應的能力要素,即一個能力要素對應一個微觀模塊,將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裝,就成為一個個具體的“教學模塊”。如工業設計專業基礎能力模塊,包含設計理念和思維、設計表現基礎、形態設計基礎能力、設計工程技術能力、產品工業設計能力、職業素質修養能力等6個基本能力。這6個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設計理念思維、設計理念思維、設計表現基礎、設計表現基礎等25個能力要素,這些能力要素分別對應設計概論、設計史論、工業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基礎等25個微觀模塊。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微觀模塊時,要盡可能地考慮模塊的大小。模塊過小,則會使綜合性、跨能力培養變得困難;模塊過大,又會使原本通過模塊化所帶來的靈活性及個性化、多樣化程度降低,導致教學組織上的困難,甚至使學生的學業時間加長。在德國,模塊大小一般是2―4―6周學時或是3―6―12學分,且盡量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模塊化課程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模塊化課程是將傳統的按學科知識體系構建專業課程體系,轉變為按專業能力體系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使教學更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為使學生對畢業后的就業崗位有充分了解,為就業做好準備,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為目標,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課程模塊化教學與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學生對本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度。如,在模塊化課程體系里增設專業導論課程,每個專業在第一學期開設15~20學時的課程,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特點及所研究的領域有一個初步認識,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最后,在實踐教學課程里增加認知實行學期,在第二學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認知實習,讓學生在與自己專業相近的崗位上親身經歷所學專業在實際應用及具體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目的地選擇課程模塊,合理規劃自己將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第二,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定位,開發適應模塊化課程的校本教材,鼓勵教師從教學改革課題開發入手,編寫模塊課程講義、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斷修改、補充、完善。學校通過科研立項、評審、獎勵機制鼓勵教師特別注重開發“四新”含量高、綜合技能強、教學效果好的校本講義、教材。

第三,合理制訂模塊化課程考核標準。每一個學習模塊都是一個相對獨立并培養學生一定能力的實體,一個模塊結束后,要及時檢驗學習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實行“N+2”的過程考試,變末端考試為過程監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其中,“N”是教學過程的考核次數(N≥3,可以是小測驗,也可以是課程綜述、小論文等,占總成績的50%);“2”是期末考試和學習筆記,分別占總成績的40%和10%,涉及實踐目標的模塊還可以采取實驗考核的辦法,考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3]

第四,模塊化課程的實施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雙師素質”。“雙師素質”指教師既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動手能力,還要有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能力。應用型本科高校通過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優秀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一是鼓勵教師在職進修,特別是針對性較強的專題進修,向“雙師型”“一體化”教師目標努力。二是聘請大企業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師、工藝師、技師來校擔任客座教師,并特邀他們參與課題設計開發和教材的編寫。三是精心選擇本地一些大中型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某些子模塊或課題的教學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使教學更貼近生產實際,學生也進一步拓寬了視野。另外,將現有教師隊伍合理組合,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擔任某一子模塊或課題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法爾克?赫恩.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幾個特點[A].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首屆中德論壇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篇9

【關鍵詞】Moodle高職旅游英語

網絡課程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C-0119-02

一、高職網絡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建設成本高昂。由于精品課程網站建設技術難度較大,一般的學科教師無法完成此任務。很多學校組織龐大的網絡教學系統自主開發團隊,或購買商業化課程管理系統,有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都很高,普通高職院校不堪重負。

(二)網站功能不全。據不完全統計,在建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站中約有近70%的網站只用于靜態信息的和宣傳,不少課程網站僅為了精品課程評審而臨時突擊建設。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評審專家和教師,功能純粹是如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課件、題庫、案例等課程建設信息,教學環境、教學活動等方面的設計被普遍忽視。

(三)再利用率偏低。由于課程設計的缺陷,學習者和教師的需要均沒有得到滿足,課程沒能真正實現教學互動,達不到網絡課程的要求。筆者3年前以“旅游英語+精品課程”為關鍵詞用Google進行搜索,找出獲得國家級、省級、院級的旅游英語精品課程網站32個。3年后再次Google搜索發現,網站至今還能正常運行的只有9個。幾乎所有課程網站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精品課程申報網站,學習資源較少,與學生的互動只是通過一個論壇完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得不到體現,沒有一門精品課程有完備的課程(學習)管理系統。

二、Moodle課程管理系統優勢

Moodle是澳大利亞人Martin Dougiamas博士開發的免費開放源代碼的課程管理系統,功能強大,能創建課程、管理教學、管理學習、信息、提供師生互動和協作環境等。選用Moodle作為旅游英語網絡課程的系統,主要是因為Moodle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支持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系統很多插件和小工具均出自世界各地志愿者之手。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插件在Moodle中轉化為可用的工具,在教學中得以及時應用。教師學習使用Moodle的過程,也就是學習體驗新教育理念和掌握新教學方法的過程。其次還因為Moodle易學易用,課程網站開發成本極其低廉。

三、旅游英語網絡課程的功能

旅游英語網絡課程以Moodle作為平臺,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多元智能、高職教育教學理論作為理論指導。首先,服務學生學習是網絡課程的首要目的和功能。旅游英語課程是一個集網絡資源、學習活動、虛擬實踐及協作式學習為一體的學習系統,為高職英語學習者提供大量的旅游職業主題學習資源,營造一個使教師和學生多向互動、廣泛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學習的學習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優化教學管理是課程順利、有效實施的保證。旅游英語課程充分利用Moodle系統精確到秒的學習活動跟蹤功能、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功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有效管理,提高教學效率。最后,協作共享展示主要是對課程信息、建設過程、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成果等材料進行展示,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習者、瀏覽者提供有關課程的詳細信息,幫助其充分了解課程設計意圖、建設過程及教學成果等。

四、旅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旅游英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克服學院硬件設施條件不足與進入真實實踐場所成本過高等問題,網絡課程通過“專業實踐、工作任務”等項目欄目設計,不僅提供專業基本技能實踐條件,而且為學生創造盡量真實的工作情景,提供學習支架,如學習(實踐)指導、專業詞匯表、案例分析、英語學習資源、各類工具、評價量規等,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進行英語語言應用、專業技能、職業綜合性實踐、創造設計,突出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多向互動性原則。交互性的意義在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即使由于學生實習導致師生身處異地,或因課時太少,師生接觸時間有限,生生、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在網絡課程中設置的互動工具(論壇、聊天室、博客、消息等)支持下仍能進行,而且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互助協作性原則。網絡課程提供包括論壇、維基、數據庫、測試、合作協作等學習工具,通過小組設置和課程資源共享,為所有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合作環境。學習者之間在平等的交流過程中實現互助合作學習,超越時空地在網絡課程中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用英語完成虛擬或真實的工作任務。

(四)功能模塊化原則。功能模塊化設計便于網絡課程系統的修改和擴展,能提高課程的開發效率。當需要添加新功能、修改某功能時,只需在Moodle官方網站下載有關免費插件或自主設計一個新的模塊,導入系統即可使用,無須修改整個系統的主程序。

(五)維護自主性原則。由于旅游英語課程內容專業性較強,一般技術人員單獨解決不了課程內容的維護問題,內容的建設和更新更需依靠課程小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Moodle開放的管理系統使得旅游英語網絡課程的更新全部由課程授課教師完成。通過對教師用戶角色權限的設置,對課程小組成員進行半天的培訓,使他們掌握簡單的資源制作、Moodle系統的基本操作方法。之后授課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習的即時需要對課程內容、課程活動進行更新和管理,真正成為網絡課程的設計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從而大大降低課程建設成本以及對技術人員的依賴。

五、基于Moodle的網絡課程建設

(一)網絡環境設置。一是以模塊化標準設計課程框架。內容模塊與功能模塊相互交叉,以課程內容模塊為主線,功能模塊穿插每個課程模塊之中,雙管齊下,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二是以專業化項目構建課程內容。根據課程內容和性質創建個性化的項目課程模塊,每個模塊由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評價、答疑討論等互動系統以及wiki、數據庫等協作工具構成,支撐學生進行英語語言學習、英語技能訓練、專業模擬實踐、基于網絡的探究等學習活動。三是以結構化菜單作為課程導航。根據網絡課程建設理念與使用的便利性,結合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實際需求,兼顧旅游英語課程特點,將課程架構設置為菜單式結構,包括“網絡課程內容”(知、行、住、食、購、游)和“課程建設管理”(建)兩大板塊,以七個一級下拉菜單(知、食、住、行、娛、購、游、建)呈現。

(二)學習資源建設。旅游英語精品課程資源建設以服務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宗旨。

1.資源地址分布。課程的資源建設與學習實踐緊密結合,將基礎資源(如學習目標、導學課件、專業學習資源、實踐項目、交互型形成性評價題庫等)有序分布在各個項目模塊中,為學習者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學習情景和學習資源支撐。英語語言學習資源(含立體式閱讀、聽力訓練、動畫語法等內容)是課程學習的基礎,歸置在一級欄目“課程基礎”中,有助于學生集中強化語言知識和技能,也便于與課程教師及其他訪問者共享。教師教學資源(課程標準、課程教學進度、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研究、社會評價等)存放于“課程建設”欄目下的菜單中。

2.資源制作主體。由于moodle系統的易用性,旅游英語課程的資源全部由授課教師和學生參與制作,資源的建設過程即是師生協作互助,共學共進的過程。做中學的方式使學生對旅游英語課程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3.資源制作工具。為了讓授課教師能順利制作資源,課程組充分利用moodle自帶制作工具,以外部工具作為補充。一般圖文信息類資源主要利用系統的網頁工具制作;演示文稿則用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后轉換為flash文件,使其即開即播;包含判斷的演示文稿則用Captivate制作;音頻、視頻等資源用播客制作、或插入音頻、視頻播放器代碼;交互類資源主要使用系統自帶的論壇、數據庫、博客等工具制作;題庫等自動判斷類資源則通過自帶測試題工具,或用外部軟件Hotpotato、camtasia或captivate制作成Scorm包后導入課程。

(三)交互活動構建。旅游英語精品課程交互活動通過答疑系統、論壇、聊天室、即時消息等多種互動交流空間進行。即時消息、聊天室能實現同步交流,課程消息為同時在線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同步交流的平臺,依靠“消息(Message)”師生、生生之間可以互發消息,解答疑問、交流信息;論壇、博客、交互式數據庫等能實現異步交流,利用課程公告和答疑區能及時消息、通知,也能讓學生隨時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所有的指導教師和同學都能參與解答,形成網絡學習共同體。博客、播客為學生提供網絡日志反思和音頻、視頻記錄學習的工具。通過對嵌入的Web2.0工具(wiki、podcasts、blog)的使用,學生的語言能力、專業能力和信息技能均能得到培養。

(四)評價系統構建。旅游英語網絡課程充分利用Moodle的評價功能,對每一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全程跟蹤,包括查看學生的學習報告,訪問課程的次數、學生參與某個教學活動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形成性評價。在作業、測試、論壇等模塊中,教師通過設置評價形式(評分、評等級、自動反饋、評語),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或作業進行指導,反饋信息可以通過郵件、消息、帖子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學生。通過對評價主體的設置,旅游英語課程實現了學生互評、自評、教師評價、企業行業參與評價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速教學反饋速度,提高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總之,旅游英語網絡課程的實施,使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并實現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網絡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而持續的工程,它涉及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策略、教學模式、多媒體技術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師生信息素養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通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研究、完善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從根本上提高高職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豐.精品課程網站設計與開發[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4)

[2]張月琴,李強.智能精品課程網站的設計[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7(3)

[3]范德明.精品課程教學網站建設研究[J].計算機與網絡,2007(12)

[4]侯作富等.旅游英語精品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時代教育,2008(3)

【基金項目】2011年度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2011JGZ102)

篇10

關鍵詞:需求 中職學校 會計專業 課程建設 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021-02

中職學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大批應用型技術人才,服務于經濟市場,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這就要求中職院校會計專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企業用人標準設置會計專業課程,使中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與經濟市場需求接軌,進而實現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

一、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對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要求

(一)課程目標

在進行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中職院校必須將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目標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二者的高度統一,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落實這一目標,進而實現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就要求會計專業課程不僅要滿足會計職業需求,同時要符合學生個體發展要求,因此具備一定的定向性與特殊性,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

(二)課程內容

中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經濟市場的用人標準,大多數中職學生在畢業后要進入企業實習或是就業。對此,在進行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其課程內容要與企業崗位需求接軌,也就是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并針對不同學習能力人群展開差異化教育。同時,中職院校要重視素質教育的引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培養學生形成基礎文化素養;另一方面,要豐富學生繼續教育理論基礎,強化學生終生學習思想,進而實現學生繼續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課程教學

在進行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課程實施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與系統性,緊跟市場需求和發展方向,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合二為一,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探索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新模式,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二、以需求為導向的會計專業課程建設原則

(一)職業崗位需求原則

為了與中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在進行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職位崗位需求原則,根據企業會計崗位需求設置會計專業課程,實現與企業用人標準的接軌,保證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中,中職院校做好市場前期調查,明確會計專業崗位群,掌握企業會計崗位必備的理論資質、技能要求以及工作規范,結合崗位能力明確會計專業課程內容,進而逐一明確會計專業課程結構、教學體系以及排列方式。

(二)實踐能力培養原則

在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要以應用為核心,重視會計專業課程的實用性,培養和提高學生會計專業實踐能力,不斷強化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的實用價值,滿足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達到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最終目的。同時,要適當調整會計專業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比例,通過理論知識輔助實際教學,強化學生對會計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會計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就業。

(三)主動服務建設原則

在進行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會計專業課程結構的合理性,中職院校要從課程服務性本質入手,結合中職院校服務行業和服務企業進行課程建設,以需求為核心優化會計專業課程結構,一方面要堅持“三面向”原則,即為面向社會需求、面向學生、面向學校,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學生為前條件,而學校是最終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中職院校要明確各個課程間的關系,構建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綜合教育體系,實現三者的交叉與融合,進而形成現代化課程體系。

三、基于自底向上設計法課程建設方式

(一)建設策略

傳統會計專業課程設計主要以文化基礎與專業基礎相結合的結構體系,在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也學習專業課。該課程結構相互沒有銜接,也不能突出專業的重要性。對此,本文提出“文化基A-專業基礎-專業技能”自底向上的設計策略。學生在完成文化基礎課程和會計專業理論的學習后,學生據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方向來選擇專業技能模塊,即根據不同學習能力人群展開差異化教育。這樣既可以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得飽”,又可以讓對專業學習力不從心的學生“吃得了”,進而達到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最佳效果。

(二)課程結構

自底向上設計法主要以需求為核心,其結構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大環境需求模塊。結合會計行業與企業崗位需求,分析現階段市場需求下會計從業人員具備的專業能力與社會能力,以此為依據設計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明確會計專業各個課程教學的培養方向。第二,個體需求模塊。結合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尊重并發展學生個體差異,明確學生特點與優勢,在中職會計專業課程中開展層次性教學,為學生定制專屬職業規劃,發揮出學生的個人優勢,促進學生可持續健康發展。第三,課程發展需求模塊。除了學生專業實踐素養之外,學校要以需求為導向開展思想政治、心理素養、人文素養以及科學素養的提升,強化會計專業特色,體現了中職會計課程理念緊緊瞄準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1]

(三)設計應用

首先,自底向上的設計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優先的思路,加強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學生文明行為、良好道德品質和遵紀守法意識的養成,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優良品質。其次,逐步推行專業模塊化教學,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具備基本的會計專業能力,為學生定位就業方向打好基礎。最后,強化實踐性教學,中職教育教學工作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學過程必須面向崗位職業的需求,學生能夠把所掌握的知識內化成自身技能。

四、以需求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定位課程目標,明確人才培養方向

中職會計課程應面向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實際。中職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滿足經濟市場的用人標準。大多數中職會計畢業生就業方向是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而且多數學生處于15-20周歲年齡段,學習能力有限,所以會計課程應更多偏重于學生能接受的、實用的知識。但是中職課程中的《審計》《財務管理》等課程一般為會計高端崗位如財務總監應用。因此,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向應重新設置,定位為中小企業的會計、出納、收銀員、倉管、辦公室文員等,相應地,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設置也應該圍繞這一培養目標進行改革。[2]

(二)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內容質量

綜合市場需求和學生個體需求,中職院校要合理安排文化基礎課程、會計理論課程、專業技能課程以及考試輔導課程,應用自底向上設計法,以專業技能為核心開展課程教學,形成會計專業技能發散結構,做好文化基礎和專業基礎教學的同時,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發展。中職院校要和當地企業加強溝通,簽訂學生就業協議,引入企業管理方式和企業文化開展專業教育,為學生的實習與就業創造有利的平臺。除此之外,針對學生個體需求,中職院校要保證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層次性,根據學生期望與需求,設計不同的升學類型,其中主要涉及對口升學、2+3升段以及成人高考等內容,分析各類升學模式的考核內容與考核規律,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而保證學生的繼續學習與終身學習。[3]

(三)S富教學手段,開展課程組織實施

在進行會計專業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結合會計課程教學要求和特點,更新課程實施理念與實施模式,重視學生在課程互動中的主動性與教學地位。配備一體化實訓室,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合二為一,通過仿真模擬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與企業或會計事務所等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讓有經驗的會計專家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包括擔任兼課老師、定期舉辦講座和參與制訂教學計劃等。同時也能保證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落到實處。探索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新模式,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四)完善課程資源,促進專業課程改革

首先,為了保證中職會計專業課程的順利開展,在進行課程建設中,中職院校要重視會計專業課程教學設備的投入,增加課程實訓設備,同時政府部門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成立中職院校扶持資金,一次性投入配套資金,進而為中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的建設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中職院校要加強會計專業特色構建,強化會計專業的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動員社會力量扶持學校建設,進而為會計專業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其次,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引入小班制教學策略,經大班分為若干個小班,而將小班分為若干小組,每組成員為6人左右,提高學生實踐機會,進而保證中職會計專業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最后,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結合現有資源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與教學方法創新,深入研究中職學生認知水平與認知規律,并以此為依據制定有效的會計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將教與學結合在一起,通過任務分發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實際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行為,引入項目教學法、情景教學法以及模擬教學法等方式,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中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方式,從而編訂出與生產實際、技術應用密切聯系的模塊化、項目化的教材,并使之形成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特點的教材體系。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以需求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課程建設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了需求導向即為市場需求與學生個體需求,在明確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對會計專業課程建設要求和建設原則的基礎上,選擇自底向上設計法,以技能為核心,提出“定位課程目標,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內容質量”“豐富教學手段,開展課程組織實施”等有效措施,不斷調整中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進而實現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關紅.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會計專業實踐型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調研報告[J].財經界(學術版),2016(5):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