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塊化教學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模塊化教學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康復器械;模塊化理論;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0[本刊網址]http://
一、引言
據2015年人口統計數據,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已有22200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6.1%;65周歲以上人口有14386萬人,占總人口10.5%;除此之外,我國還有殘障人士近9000萬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民不再滿足基本的溫飽問題,而是對生活質量和個人價值體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需求下,智能假肢、康復機器人、智能輪椅、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康復輔助產品日益融人的人們的生活中。肢體功能障礙不再是一種疾病,而是看做缺失某個零件,只要適配合適的輔具便可繼續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隨著社會對康復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康復產業成為了朝陽中朝陽產業康復產業。然而,我國康復產業的發展較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相關康復人才較少,并且由于我國傳統康復概念,國內大部分高校設立的康復相關專業絕大多數為康復治療學;對于工程類人才的培養還十分稀少,如上所述,我國缺少的更多的是具有康復工程背景的專業人才。上海理工大學根據人才形勢需要建立了假肢矯形工程(康復工程)本科專業來滿足社會對康復工程人才的需求。
康復工程技術是當今先進科學技術與人體康復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其任務是研究與開發用于人體功能評估、診斷、恢復、代償以及重殘者護理所需的各種設施。上海理工大學所建立的假肢矯形工程(康復工程)專業以培養醫工結合、機電結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應用人才為目標,開設了多門具有較強實踐性專業基礎課程,《人體康復輔助器械》是其中的特色課程之一。
《人體輔助康復器械》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輔助技術與康復器械兩大部分。輔助技術是用于輔助技術裝置(康復器械)或輔助技術服務的設計技術;康復器械(根據ISO標準的定義中文翻譯應為輔助產品,但由于我國文化背景的需求,現在國內用輔助器具、康復輔助器具康復器械等名詞,本文統一采用康復器械作為專屬名詞)根據《ISO 9999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其可分為12大類,132個次類,包括個人醫療輔助產品、訓練技能輔助產品、矯形器和假肢、個人護理和防護輔助產品、個人移動輔助產品、家務輔助產品、住家和其他場所的家具及其適配件、溝通和信息輔助產品、處理物品和器具的輔助產品、環境改善輔助產品,工具和機器、職業康復產品,以及休閑輔助產品,目前已列入國際產品目錄的產品有8000余種。輔助技術服務是直接幫助功能障礙者來選擇、獲取和使用輔助技術裝置所做的任何服務。總的來說,人體輔助康復器械這門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課程,涵蓋了康復醫學、生物力學、人因工程學、仿生學、機械工程學、控制工程學、電子工程學、化學工程學、材料工程學及人工智能等多個學科領域。并且,現在康復產業的發展更需要能即刻工作,即具有獨立適配各種康復器械的能力、具有獨自設計康復器械的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評估康復器械和適配人需求的能力,因此該門課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的教授,還需要讓學生進行實操訓練,真正做到培養可適應現代康復技術一線生產及研發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由此可見,《人體輔助康復器械》這門專業基礎課較其他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一)教學內容多樣化
本門課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課程,涵蓋了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但是從本專業整體的教學計劃上看,學生無法在學習本門課之前把所有需要的基礎知識學完,因此,本門課程在每一部分理論講解的同時需增加部分與該課程相關的其他學科基礎課。由此可見,本門課的教學內容不只包含12大類,132次類的康復器械產品學習與認知、輔助技術服務(尤其是適配服務)的學習,還要包含涉及到各學科的基礎知識,如機械學科機械設計理論與產品設計理論的學習,電子學科中基本控制電路的設計理論等教學。只有教學內容多樣化才能保證該門課的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密切性
由于康復器械是與人直接接觸的一種特殊產品,所以從研發到應用,無論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技術人員具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對于一個剛畢業的本科生來講,他們的實踐經驗來自于課堂,因此本門課必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紙上談兵的尷尬情況。
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模塊化理論提出模塊化教學來解決傳統教學方法在這樣應用型課堂教學不足的缺點。
二、模塊化理論
H.Simon最早提出了“模塊”的概念,他將在進化環境中促使復雜系統均衡動態演進的特別結構稱為模塊。美國心理學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此基礎上,提出大腦是各個神經系統的子系統以模塊形式組織在一起的。自此,一些學者開始對模塊化進行深入研究,將模塊化理論應用到重型設備的設計、手表、自行車、快餐及教育、法律等領域。
模塊化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形成一種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即模塊式技能培訓。從而形成由若干不同又相互聯系的功能部件組成動態的教學過程,通過教學目標貫穿整個教學的新型教學方式。
隨著模塊化教學方式的形成,許多具有實踐性的課程逐漸開始引用這種教學方式來彌補傳統教學中枯燥、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等缺點。但是模塊化教學能夠合理的實施卻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模塊的劃分
將一門課程根據不同的功能劃分成多個模塊是模塊化教學的根本條件。然而一門課程不同于一項產品設計,每節課的內容都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如何劃分一門課程是模塊化教學成功的關鍵點之一。
(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學生學習能力及基礎各不相同,對知識理解的能力也存在差異,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大不相同。因此,如何設計模塊化內教學目標才能滿足不同學生個體學習需求是模塊化教學難點之一。
(三)實踐教學的實施
模塊化教學是實踐性課程進行的必要教學方式,如何結合知識點的實踐性教學也是模塊化教學的難點之一。
三、《人體輔助康復器械》模塊化教學方案設計
(一)模塊的劃分
教學內容多樣化,在規定課時的限制下,很容易引起教學內容過于科普化,前后內容不連貫的問題產生。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有講授、提問等兩種方式,將多樣化的教學內容通過這兩種方式進行教學,會造成課堂單一、枯燥,調動不起課堂學習氣氛等問題;除此之外,該門課強調實踐教學,即需要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因此,該教學方法也無法實現教學目的。因此,結合這兩點現存的問題,本文提出一例帶全課程的教學方案,一例就是利用一個輪椅適配、設計的例子來貫穿整個教學內容。由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本課程必須借用模塊化理論將整門課內容進行模塊化劃分,然后再通過實例進行前后貫穿。基于此,本課程將分為兩大主模塊--理論模塊和實踐模塊。理論模塊根據知識點分成輔助技術、輔助技術服務、康復器械設計三個模塊。其中,輔助技術再分為人工智能技術、腦機接口技術和物聯網技術三個子模塊,通過三種先進技術的教學讓學生了解目前康復器械前沿技術。輔助技術服務重點講適配服務,包括以機構為主的適配服務模塊和以人為主的適配服務模塊。康復器械設計包括產品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康復器械設計三個子模塊來詮釋康復器械設計的技術要點內容。實踐模塊即為實操模塊,根據理論模塊的內容也分為輔助技術實踐模塊、輔助技術服務實踐模塊和康復器械設計實踐模塊三大模塊。如前所述,本課擬通過一個案例貫穿課程始終,因此實踐模塊詳細劃分為:智能輪椅、腦機接口輪椅、物聯網中的智能輪椅、個人輪椅適配、公共輪椅適配、輪椅個性化設計等六大模塊,將每次課程都分成理論模塊與實踐模塊,使學生能夠做到學到即用到,牢固掌握知識點,學習目標明確。
(二)模塊內目標的設計
如前所述,模塊化教學的難點之一是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但是如果設立的目標出現等級的劃分,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學的開展。因此,本課程將教學目標根據模塊內容設立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為基礎目標,主要是理論模塊內容基本概念的掌握與理解;第二個目標為進階目標將理論模塊內容在實踐操作中的應用掌握;第三個目標為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主要是結合前面兩個目標,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自身知識應用于創新能力。每個目標的等級不同,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在課下思考,最終完成三個目標,最大程度的降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三)實踐教學的方案設計
實踐教學是本門課程的難點,本課程采用本體感覺方法來讓學生對本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本體感覺概念來源于康復醫學,旨在利用患者自身感受來幫助患者恢復器官功能。將“本體感覺”應用在《人體輔助康復器械》課程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互相適配康復器械,感受現存康復器械優缺點,增加其學習興趣,并引導其在設計中所應注意事項,依據自身本體感受學習并設計或改進康復器械,最終達到設計實踐的目的,該方法還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本文研究中,實踐模塊根據理論模塊內容分成六大模塊,根據每個模塊內容特點,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內容與掌握技能。例如輪椅適配和設計兩大模塊,首先請學生自己操控輪椅,根據自己對輪椅操控的感受來講解適配原則與理由,再對所操控輪椅提出改進方案,并利用3D建模軟件進行實施,或者利用現有產品進行改進,充分感受適配原則BAD(Buy-Adapt-Design)原則。除此之外,本門課將針對臨床適配和工程設計兩大專題,聘請臨床適配技師和康復器械設計工程師進行專題化教學,從而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
四、實踐與討論
篇2
1.1 “學科本位”課程體系模式的涵義和弊端
“學科本位”課程體系模式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片面重視各科知識內部的整體性和邏輯性,而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培養。“學科本位”課程體系模式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于教育之上,凌駕于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后備人才的手段。傳統學科型課程體系設計中存在許多突出問題,比如,課程內容偏重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輕視專業知識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課程設置缺乏彈性,不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與不同工作崗位的需求,等等。
1.2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優勢
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進入的工作領域必須具備的技能和能力,構建出的具有針對性的模塊化教學體系,可以打破學科理論體系框架下傳統的課程設計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提高學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模塊化教學體系以對工作行為的分析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就業能力為核心,實現了由傳統按學科培養人才轉化為按工作領域培養人才。
2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內容
2.1 教學形式
課程結構以教學模塊為基本。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都將按照講課、研討會、練習、輔導和實習等形式完成。
教師在講課中,將介紹每一模塊的具體內容。研討會中,教師將分發給學生與課程有關的閱讀材料或文獻資料。學生自行選擇研究方向,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并以書面形式上交。練習和輔導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已學過的重要知識點。實習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和實踐有直接的認識和體會。
除上述直接教學方式外,學生還應進行自學,以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進行項目學習和案例分析、準備考試或做個人研究。
2.2 課程結構
專業課程按照模塊化設計。前三學期學習專業模塊,第四學期完成畢業論文。
課程包括9個必修教學模塊、3至4個選修模塊以及學士論文的寫作和答辯。學生可根據自己所需的專業方向選擇選修模塊,并取得16個學分。不同學期的教學模塊安排可根據實際學習情況而定,但要符合“總教學數量”的要求。選修內容和教學順序均可依照學習委員會的建議,進行靈活更改。原則上,各院系應于每學期初,公布選修課程的內容。學期初公布的教學順序的改變也同樣有效。
課程的內容和目標包括教學形式、前提條件、實用性、教學頻率、教學范圍及每個教學模塊的持續時間。
2.3 教學內容
本專業的學習內容,完全以實際需求出發。
第一學年進行基礎教學。教學內容涉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六大模塊。針對實際工作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六大模塊,即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可以確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基礎教學模塊的內容。第一學年將重點向學生介紹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理,這將為學生的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第一學年結束后,學生將在人力資源管理培訓部門進行實習。
第二學年的教學任務將完全以實踐為出發點。在學習教育學理論時,教師將以講述真實案例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在講授教學法理論時,教師將帶領學生找到這些理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用性。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學生將首先對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學年將有針對性地重點學習某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生可以根據其畢業后可能進入的工作領域,如教學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專業咨詢工作、科學研究工作等,選擇能夠提高相應能力和擴展相應知識的模塊進行學習。第三學年結束時,學生應為畢業論文找好資料,并確定論文的研宄方向。學生應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某一綜合性問題進行研究。
第四學年的任務包括畢業實習和論文寫作。學生將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獨立完成論文,并做好論文答辯的準備。論文答辯在第四學年的期末舉行。
2.4 評判標準(學分)
確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學分體系的評判標準,衡量學生的平均學時數以及每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比如,可以規定,30學時對應1個學分。每學年共有60 個學分,即每學期30個學分,因此,本專業一共有120個學分。這120個學分將分配給課堂教學、學生自學、考試、畢業論文及答辯,具體的分配方法制定“模塊描述”。
2.5 學習咨詢
學生可以向學校的學生輔導中心咨詢一般的學習問題,如課程要求學生以注冊的形式進行一般性學習事務。專業問題的咨詢,可由學生向自己所在的學院提出。專業的咨詢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任務。在第三學年初,有不及格科目的學生將被要求參加專業咨詢。
2.6 考試結構
學生考試分為兩部分:模塊化考試和畢業論文(包括論文答辯)。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模塊化教學設計的思路,本專業實行模塊化教學,每一教學模塊包含不同課程,因此,考試是對整體模塊進行考查。考試在學年期間內,隨學習進度進行。
2.7 教學模塊描述的修改
篇3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摘 要: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弊端。這樣的設計完全是從理論課程的角度出發,泛泛而談清查的相關理論知識,既沒有聯系會計崗位實際,也沒有提供較強的操作案例,僅有的實踐活動也局限于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及少數的幾筆賬務處理,對于清查的過程和方法的具體操作并沒有深入介紹。而且章節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同一種財物的清查從方法到后期處理被人為割裂,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認知。二、“財產清查”教學安排新設想。在我的設計當中,打破了傳統教材和教法,進行資源整合,將該項目分為了三個模塊:財產清查概述、貨幣資金的清查、存貨的清查,每一個模塊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每項財產物資的清查方法到該物資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一一囊括,將割裂的章節融合成整體,體現了系統性、完整性、和財會崗位特征。
關鍵詞 :財產清查;模塊化教學;新設想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28-0220-04
《財產清查》一章是高職財會專業學生在一年級開設的《基礎會計》課程中的重要章節。如果將一般的教材內容與企業會計工作實際一一對應的話,那么前幾章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會計工作,進而完成期初建賬工作。隨后的章節安排則使學生掌握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簿,這是會計工作的起始和中間環節;在此基礎上完成對賬、結賬、編制報表等會計期末工作。而財產清查正是處于對賬環節中的賬實核對,因此教材一般將其安排在“賬簿”一章之后,“財務報告”章節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基礎會計》這門理論課程中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一章。但是,傳統的教材設計在這一章中并沒有充分體現它的實踐操作性,內容安排上不夠系統,存在較大弊端。
一、傳統教學設計的弊端
(一)傳統的教材與教學設計安排。在一般的教材中,這一章主要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財產清查的概述,主要包括財產清查的概念、種類,兩種盤存制度的介紹;第二節 財產清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存貨與固定資產、往來款項的清查等;第三節 財產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是對前述各項財產物資清查結果如何進行賬務處理的講解。而教師一般也是按照教材安排進行授課的。
(二)傳統教學設計存在的弊端。這樣的設計完全是從理論課程的角度出發,泛泛而談清查的相關理論知識,既沒有聯系會計崗位實際,也沒有提供較強的操作案例,僅有的實踐活動也局限于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及少數的幾筆賬務處理,對于清查的過程和方法的具體操作并沒有深入介紹。而且章節之間沒有很好的銜接,同一種財物的清查從方法到后期處理被人為割裂,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一章時只能停留在做題目的層面上,對于某一項財產物資具體如何清查、清查完畢后如何處理的操作流程茫然不知,沒有實踐操作能力。而最為至關重要的是這一章的內容只有《基礎會計》課程才開設,后續財會課程中幾乎再無涉及,如果錯過了此時的業務訓練,那么直至畢業他們也無法掌握財產清查的真正方法,走上工作崗位后需要重新學習。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對學生學情和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我對《財產清查》一章教學安排做了新的設想。
二、“財產清查”教學安排新設想
章節的模塊化教學設計。在我的設計當中,打破了傳統教材和教法,進行資源整合,將該項目分為了三個模塊:財產清查概述、貨幣資金的清查、存貨的清查,每一個模塊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每項財產物資的清查方法到該物資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一一囊括,將割裂的章節融合成整體,體現了系統性、完整性、和財會崗位特征。至于固定資產的清查,由于固定資產盤盈較為復雜,此內容將在《財務會計》課程中作為補充,固定資產盤虧的賬務處理較簡單與存貨則可以安排在存貨清查后自學。往來款項的清查則安排在貨幣資金清查后拓展自學。
(一)模塊一 財產清查概述的主要教學內容安排:
任務一、財產清查的概念和種類
1、財產清查的概念(重點)
2、財產清查的作用(了解)
3、財產清查的種類(重、難點)
(A)按清查范圍可分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 (2).局部清查
(B)按時間可分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 (2).不定期清查
4、財產清查的一般程序(熟悉)
任務二、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重、難點)
1、概念:盤存制度是指通過對實物的盤查、核對,確定財產物資結存情況的一種制度。
2、永續盤存制(重點)
(A)概念
(B)計算公式 (案例1,難點)
案例1.小趙是公司的倉庫保管員,平時工作認真、細致,對他所管理的材料收況都分別進行詳細的記錄,下面就是A材料本月的收發臺賬:要求:計算期末A材料的發出和結余情況;
解答:需要掌握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才能正確確定財產的發出和結余情況。順利地引出盤存制度,新建任務二。舉案例1小趙的賬簿記錄來說明永續盤存制的概念:平時既登記財產物資的增加數,也登記減少數,能隨時結出財產物資的賬面結存數。采用案例教學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分析問題和說明問題,便于學生理解永續盤存制的概念和特點。教師借助案例1,板書計算公式。
學生代入保管員小趙的角色,模擬演練,小組合作,計算出本月A材料的發出數量和結存數量。案例1中簡單的對數量的計算,沒有超出1年級會計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范圍,符合學情。同時,打破傳統,理實結合,突破難點。學生通過模擬體驗了解工作實際,提升財會專業技能。教師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通過案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為師生互動提供橋梁,加強了師生合作、學生與學生的合作與交流。
(二)特點 、優缺點 (三)適用范圍 (四)是否需要財產清查,以及清查的目的
三、實地盤存制(重點)
(一)概念
(二)計算公式(案例2,難點)
案例2:假如案例1中小趙在辦公過程中不慎遺失了出庫臺賬,只有入庫的臺賬,要求學生確定本期發出數。
學生通過討論發現條件不夠,教師給出期末通過實地盤點(兩種制度的不同之處)的結存數590kg,學生計算本期發出成本。
(三)特點 、優缺點
(四)適用范圍
(五)是否需要財產清查,以及清查的目的
四、兩種盤存制度比較(師生共同歸納)
(二)模塊二 貨幣資金的清查具體教學安排
任務一:庫存現金的清查
1、清查方法:實地盤點法
現金日記賬的賬存數實地盤點的實存數 賬實核對,查明賬實是否相符
2、庫存現金清查步驟及注意事項:
3、解讀現金盤點報告表(附表樣)
4、掌握庫存現金清查的賬務處理:(通過“現金盤點報告表”的賬實比較核對,判斷盤盈盤虧)
(A)庫存現金盤盈
(1).批準處理前 借:庫存現金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2).批準處理后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其他應付款
營業外收入
(B)庫存現金盤虧
(1).批準處理前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庫存現金
(2).批準處理后 借:其他應收款
管理費用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任務一小結(庫存現金的清查步驟)
任務二:銀行存款的清查
1.清查方法:對賬單法
企業銀行存款日記賬銀行對賬單 賬實核對,查明賬實是否相符
2.賬實不符的原因
(1)存在錯賬 ——錯賬更正(復習)
(2)未達賬項
3.未達賬項
(1)含義
(2)類別:
一、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
(一)根據表7-2銀行存款日記賬(略)表7-3 銀行對賬單(略)
找出未達賬項,并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略),掌握調節表的作用。
任務二 小結(銀行存款的清查步驟)
作業與拓展:A對于既有錯賬又有未達賬項的情況應如何處理。B有上個月未達賬項的處理
課后自主學習:往來款項的清查
(三)模塊三 存貨的清查具體教學安排
任務一 存貨的清查方法
1、實地盤點法(識記)
2、技術推算法(演示 識記)
任務二 了解相關原始憑證
1、存貨清查的注意事項(了解)
2、盤存單
(1)概念:是記錄各項實物資產盤點結果的書面證明,也是財產清查工作的憑證之一。
(2)盤存單內容(圖示法)
1、實存賬存對比表
(1)依據:盤點結束后將盤存點的實存數與賬面結存數核對,若發現某些財產物資賬實不符,應填制實存賬存對比表。
(2)作用: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盤盈盤虧數額,調整賬面記錄的原始憑證,也是分析盈虧原因、明確經濟責任的重要依據
(3)內容(圖示法)
(4)解讀
案例1
傳統題型應該是:直接給出盤盈盤虧數據,作出賬務處理。我在教學時注重操作時間,安排了憑證的解讀,舉案例1某企業存貨清查后的一張實存賬存對比表,請學生代入角色,分組討論解讀分析盤盈盤虧情況。嵌入教學視頻。最后展示完整的實存賬存對比表,完成任務二,銜接任務三-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
任務三 存貨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
1.賬務處理原則(不考慮增值稅)
具體賬務處理(接案例1)
(一)盤盈
1.批準前 借:原材料/庫存商品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2.批準后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管理費用
(二)盤虧或毀損(不考慮增值稅)
1.批準前 借:待處理財產損溢
貸:原材料/庫存商品
2.批準后 借:原材料(殘值部分)
其他應收款(賠償部分)
管理費用(自然損耗或超定額損耗凈損失)
營業外支出(非常損失凈額)
貸:待處理財產損溢
課堂練習,案例2(略)要求:1.解讀實存賬存對比表 2.編制批準前、后的會計分錄。
知識拓展:財會專業技能大賽關于存貨的清查真題演練
課堂小結與作業
一、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優勢
(一)將割裂的章節系統化,將同一種財產物資從清查方法直至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一一囊括,便于學生系統掌握每一項物資的清查。
(二)設置若干任務,學生角色代入后完成任務。在每一模塊中都嵌入若干任務,學生代入“保管員“、”清查人員“等角色后,在任務驅動下,不知不覺掌握了清查的方法,學會了憑證的解讀與賬務處理,達成教學目標。
(三)學生獲得了充分的實踐和操作體驗。在模塊化教學設計下,在任務驅動下,有多個真實案例的操作體驗,學生真正的接觸到什么是庫存現金的實地清點,未達賬項是如何查找出來的,什么是技術推算法,這些都是用理論知識闡述無法獲得的真實體驗,經過這一訓練后,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再接觸財產清查就能勝任清查工作了。
參考文獻:
[1] 劉艷妮: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模塊化教學探索[J] <價值工程> 2012.第15期.
[2] 林云剛:《會計基礎》 [M]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2年第一版.
[3] 程華安:工作過程導向在《會計學原理》課程實施中的研究 [D]湖南師范大學 2010年.
篇4
關鍵詞:模塊化 教學案例 計算機基礎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12(c)-0168-02
《計算機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類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集基礎性、工具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公共必修課程。該課程目前主要通過理論學習和上機實踐兩部分來完成教學,教學目標是使大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將學習掌握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應用到各自的專業領域。因此,《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成為我國高校非計算機專業教育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1 大學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現狀
在《計算機基礎》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遇到許多問題,比如:一個教學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授課過程中無法兼顧,導致基礎好的學生降低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基礎差的學生容易失去學習信心。還有常規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學習效果很不理想等。根據國家對人才的培養要求,以及當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的教學要求。
2 模塊化教學研究
模塊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兩種流派比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塊式技能培訓),是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以執行能力為依據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應當具備的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為主線,可稱之為“能力模塊”[1]。這是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文章研究的模塊化教學是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最基礎部分,是以教學內容模塊化為基礎,把該學科的教學內容編輯成為一個個小的知識點,根據各個知識點的相近性組合成知識教學模塊,然后再通過各個教學模塊的組合來完成教學任務,使教學過程盡可能達到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從而實現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2]。這種模塊化教學方式的教學內容具有獨立性、靈活性和可選擇性等特點,根據不同專業的培養方案,先確定各專業的教學內容,再調整教學知識模塊的組合,從而滿足各專業各層次的教學需求。
2.1 模塊化教學的特點
模塊化教學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時間都基本由學生自己掌握,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制定解題計劃,能夠很好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模塊化教學中,教師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找出多種不同的解題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2.2 模塊化教學的內容
《計算機基礎》按照模塊化教學設計,分為計算機基礎知識、辦公應用(Office)和計算機網絡三個大的知識模塊。然后再細化成一些小的教學模塊比如文件的操作、操作系統的使用、Word文檔使用、畢業論文排版、Excel公式應用和網絡基礎等基本教學模塊,再根據專業不同可以選用一些郵件合并、Excel公式及統計應用、多媒體技術和圖文排版等知識模塊。
《計算機基礎》模塊化教學方式設計為:(1)提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教師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組織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和資料,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查看相關教學資源,自主學習、小組協同合作,當然也可以尋求教師幫助,最終解決問題,教師主要發揮引導和答疑的作用。(3)學結,最后讓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以加深學生對該知識模塊的理解和應用,最后教師做補充點評和匯總點評。
在模塊化教學中,任課教師應該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任務,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畝使學生能夠學會獨立分析問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不再是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被動學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服務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互助協作,使學生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2.3 模塊化教學的案例
在模塊化教學中,每個知識模塊都提前準備好一個或幾個功能齊備的教學案例,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帶領學生逐步學習如何完成該案例,最后要求學生再動手完成案例中實現知識點的學習。比如郵件合并教學模塊,上課時先展現出平頂山學院6 000份新生錄取通知書,讓學生思考自己怎么完成該錄取通知書的制作,從而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導學生建立空白文檔,插入“錄取通知書”藝術字效果,寫入錄取等文字信息,排版字體、字號效果,排版段落中的行間距、首行縮進、對齊方式等,然后頁角插入校徽,再加上“20**年新生錄取通知書”的水印效果,最后使用錄取信息Excel文檔(只有姓名,院系,專業信息,其它信息已刪除),用郵件合并功能完成錄取通知書的制作。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不僅完成預計知識點的學習,還會在互相比較誰做的更漂亮中自己摸索著加入一些其他知識元素,從而達到主動學習的效果。課程最后留20 min帶領學生對作品進行總結、評價,加深學生知識點的使用和學習。
學生通過這些教學案例的學習和動手實踐,提高了學習興趣,不僅掌握理論知識,更通過自主摸索、協作學習,實現了對教學任務的自主完成。
2.4 模塊化教學的效果
模塊化教學能促進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運用教材知識編制教學案例的能力,帶動學生深入探索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模塊化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從而增加學生的社會就業競爭能力。模塊化教學符合教學改革大方向,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教學改革。
3 結語
模塊化教學在課程開始是展示教學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然后告知學生本次課的教學和學習目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達到預計的學習效果;課堂最后帶領學生自評、總結,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模塊化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是講授知識,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引領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歐躍發.計算機應用基礎模塊化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4):82-84.
[2] 魏英.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2,32(3):105-106.
[3] 張蘭芳.高師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43-45.
篇5
一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意義
結合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突出體現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辦學特色,明確框架與體系。
構筑企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順利銜接的橋梁。克服企業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兩條線平行、互不銜接的情況。培養輸送滿足企業需要、渴求的專業薪酬管理人員。
將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實踐能力的提升完美結合,實現知識———素質———能力的一體化。
就實驗實訓教學環節為人力資源管理的其他專業核心課程提供借鑒與參考。
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具體目標如下:(1)基于流程細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業務,為招聘與選拔、培訓開發、績效管理和薪酬管理模塊。從薪酬管理模塊入手,探究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薪酬從業人員能力層級,基于此構建金字塔模型。(2)基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薪酬從業人員能力層級的金字塔模型,設計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課程———薪酬管理課程實踐教學體系。
二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的現狀
近年來,與該課程相關的實驗教學研究集中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的教學研究上,而就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薪酬管理課程教學研究非常少。
1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的教學研究
關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課程的實驗教學研究主要有如下內容。
近些年,國外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美國大學管理類的專業一般都有600~1300小時不等的社會實踐要求,在人員測評與甄選、面試、培訓等環節上均有模擬演練與實習。授課形式也多種多樣,通常采用演講課、討論課、輔導課、實驗課、個案研究、情景模擬、項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課型,還有以學生為本的科研活動,通過導師耐心指導、同學密切協作,使學生的團隊精神、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培養和鍛煉。由于信息的社會化程度高,人力資源專業的學生可以獲得較多的實習職位和實踐機會,實習多采用分散、自主聯系形式,實習內容有別于集體安排,突出個性特征。
目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建設已進入有組織的自覺發展階段,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和探索正在豐富、擴展著高等教育的方法體系。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實踐教學的體系構成、實踐教學的方法探討、實踐平臺的構建四個方面。王貴軍(2006)在總結了自己的教學經驗后認為,案例討論與分析、情景演示與模擬、文獻檢索與論文撰寫、社會調查、方案設計、視頻播放與專題講座、網上自學與網際互動、學長回校經驗交流、學生自行講課、人力資源協會活動、游戲活動、參觀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薩茹拉(2004)提出了開設“實踐課堂”來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其中的“實踐課堂”包括情景模擬、小組討論、小組課外活動、與成功人士座談、社會實踐等。
2薪酬管理課程教學研究
目前,大多數研究的視角都是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角度入手,而對薪酬管理課程實驗教學研究還非常少。薪酬管理實驗教材出版得也很少,大多數是薪酬管理案例集。即使有一些實驗教材,也存在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問題。
康士勇(2005)在其所著的《薪酬設計———工作評價與薪酬標準》一書中,主要提出崗位評價的方法和基于崗位的薪酬結構設計,并給出了具體的范例。王凌峰(2005)在其《薪酬設計與管理策略》一書中對國內的一些原創性成果和富有創新價值的實踐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在該書中增加了組織結構設計與流程再造這一詳細介紹。楊力(2007)在其《薪酬管理課程實驗教學設計》一文中從內容熟悉階段、案例參與階段、動手實踐階段和設計創新階段四個方面探討薪酬管理課程實驗教學設計的思路,并提出實驗教學中需注意三個問題:資料來源問題、情景模擬設計問題和時間問題。該論文中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薪酬管理課程實驗教學思路。
總的來看,目前對薪酬管理實驗教學的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尚未構建,操作性、實用性較強的實驗教材還較少。通過本課題的開展將完善上述相關問題,進行本課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三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整體設計思路
基于社會需求和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需要整體上進行改革探索。如圖1所示。
2薪酬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1)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
所謂模塊化設計,就是將某些要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統,將這個子系統作為通用性的模塊與其他要素進行多種組合,構成新的系統,產生多種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組合。
模塊化設計用在薪酬管理中,就是將薪酬管理的教學內容根據相互間的聯系緊密程度劃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組合,一個組合即為一個模塊,每個模塊可包含若干個子模塊,采取模塊化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工作過程的抽象性、復雜度,使薪酬管理工作趨于可操作化。例如,基于薪酬各構成部分所發揮的功能,大致可分為戰略性體系、薪酬管理基本薪酬模塊、獎金模塊、福利模塊和薪酬預算與溝通。基本薪酬模塊可細分為薪酬體系、薪酬調查和薪酬結構等子模塊。模塊化設計是相似性原理在薪酬管理課程功能和結構上的應用。
(2)基于社會需求的各單元模塊內容縱向層級式設計
組織薪酬管理專員的職業路徑開始于操作性工作,即員工薪酬的測算的工作內容,逐漸向設計性的內容過渡,即崗位薪酬、績效薪酬等方案的設計。所以將薪酬管理教學內容并行設計為三個模塊,每個模塊基于以上要求縱向梯度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安排打破傳統教學中直接從設計性內容的安排開始,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到組織薪酬管理人員的角色,技能的掌握按照從淺入深梯度上升的內容來安排。薪酬模塊中基本薪酬模塊和獎金模塊的內容安排如下。
基本薪酬模塊縱向設計基本薪酬測算、套改,薪酬結構優化設計,薪酬結構設計的內容。基本薪酬測算、套改的內容安排事業單位、公務員、新員工薪酬和銷售人員等的薪酬套改、測算實例的內容。薪酬結構設計安排崗位評價、薪酬調查和薪酬結構設計等內容。
獎金內容分為獎金的計算和獎金方案的設計兩部分。獎金計算實例的內容為新疆和田日報社印刷廠獎金方案、新疆天山制藥有限公司市場開發人員績效薪酬方案和高校教師獎金方案。獎金方案的設計部分內容為獎勵多少、獎勵什么、如何獎勵以及獎金方案的設計等內容。
(3)基于企業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基于企業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方法也需要同步進行改革。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改革,除采用課堂講授法、案例教學,可結合實驗教學、社會實踐調查、校內科技活動、網絡教學平臺(120.95.238.93)、團隊合作性學習和文獻綜述等方法。案例教學穿插在每一單元模塊內容中,使得學生了解現實企業薪酬實施現狀、存在問題,同時鍛煉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校內科技活動及團隊合作結合校(院)的SRP、暑期“三下鄉”以及學科競賽等平臺使得學生的專業技能有所展現。這里重點分析實驗、實訓教學環節。
基于企業薪酬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與要求,實驗實訓環節按如下思路進行設計與實踐:
初級技能的掌握———驗證性、操作性實驗設計。基于企業實例的薪酬測算實驗,薪酬變動的調整與相關表格的熟悉。
高級技能的掌握———設計性實驗設計。結合薪酬三大子系統,即基本薪酬、獎金和福利,模塊化構建設計性薪酬實驗方案。具體包括兩個層次:薪酬方案優化實驗、薪酬方案設計。設計性薪酬實驗、實訓方案有薪酬滿意度調查、職位評價實驗、技能薪酬方案設計實驗、績效薪酬設計實驗、寬帶薪酬設計實驗和自助式福利薪酬設計實驗,實驗的開展結合小組合作、案例教學、企業調查和課程集中實驗的方式進行。
薪酬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具體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作為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教學改革不是某一時段的產物,要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和人才培養的要求的變化而變化,以實現課程建設、專業建設和企業需求的完美結合,并且進行不斷的探索、實踐和總結。
參考文獻
[1]劉昕,鄧睿.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的十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10):17-19.
篇6
摘要:為了達到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教學應徹底改變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真正以“能力”為基礎來設計課程。課程的內容體系也應由學科型課程體系轉向面向市場,構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不同需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對于高職數學建議采用具有“應用數學”特點的基礎——拓展——應用型模塊設置法,以加強基礎、突出應用、寬泛內容和增加選擇的彈性。
關鍵詞:高職數學 模塊化 教學改革
目前,數學課作為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存在著內容多、學時少,不同專業和職業崗位對數學知識與能力的需求有較大差異的矛盾,而且傳統學科型的內容體系也很難提供給學生實際、夠用的數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不能適應不同基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因此,高職數學的內容體系要逐步向模塊化改革的方向發展。模塊化內容體系打破了課程界限和教材界限,把課程內容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單元,每個單元獨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各專業對數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的不同可以通過對教材中“模塊”的取舍來體現,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和需求選取某些模塊作為學習內容,以達到數學知識的“必需、夠用為度”,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不同能力。
一、高職數學內容體系模塊化的設置
對于高職數學建議采用具有“應用數學”特點的基礎—拓展—應用型模塊設置法。這一設置法包含“基礎必修模塊”“拓展選修模塊”和“應用選修模塊”。其中“基礎必修模塊”包含各專業所需的共性知識內容和必需的基本數學能力;“拓展選修模塊”在前一模塊知識的基礎上將所對應專業和職業崗位特殊需求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進行拓展;“應用選修模塊”包括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內容,重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專業問題的能力。各專業可以根據對數學知識的不同要求對模塊進行組合選擇,利于因材施教。
彈性模塊化的設置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種類的選擇,為專業需求提供選擇和發展的空間,為課程教學注入活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利于處理好“打好基礎”與“專業創新”的關系,使得數學課程內容體系更加簡單、通俗、實用,貼近實際,突出應用。而且可以在比較少的時間,使學生開闊視野,學習到盡可能多的知識,三種逐步深入的模塊又可以分層次地培養學生的基本數學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能力,使學習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適應專業、崗位和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高職數學模塊化課程內容體系的教學改革
(一)各模塊的內容在注重知識應用性與實用性的同時要考慮知識的系統性
由于高職數學課時較少,需講授的內容較多,加上學生的基礎普遍薄弱,所以在對模塊中數學各分支內容整合時應反復精選,所占的比例必須體現專業應用的重要性,同時降低理論,減少技巧性計算,增加專業所必需的應用知識的實用性,但在取舍時注意不能把教學內容削減為支離破碎的概念、公式、定理及如何套用,以免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內容整合時必須處理好其實用性與學科知識自身系統性的關系,做到既適當地降低理論的嚴謹性,又不放棄理論知識的科學性;既強調內容的應用性又不放棄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指導原則是強調“在應用前提下的系統知識”,而不是以往的“在系統知識下的應用”。
(二)各模塊內容中做好教學重點、難點的轉化
數學概念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基本要素,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靈魂。教學中在考慮知識系統性需要的前提下要把握基本概念、突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而不是拘泥于純數學學科的重點。對于基本概念要理解“透”其主要的實質,把數學概念中隱含的思想性結合專業知識給學生挖掘出來,即主要探討、理解其思想性、應用性,讓學生掌握將相關概念應用于專業問題中的方法。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應重點搞好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及實際問題銜接部分的教學工作,并重視數學知識在應用過程中的分析、抽象與概括,以增強學生利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數學建模,要重點教給學生對具體的實際數學模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再加上學時數的局限性會使前后節課內容的銜接上不夠充分,使學生過多地產生疑問;各模塊間的內容可能聯系較少,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這是教學的難點。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轉化教學的重難點:(1)引進新內容時盡可能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并注重本模塊知識點小結及其與其他模塊知識點的銜接與聯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尋找關系,發現規律”。(
編輯整理本文。
2)每節課結束后教師自然引出下節課的內容點,布置學生預習,培養自學能力。(3)在階段復習課中多與學生總結解題步驟、解題規律、注重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做到“懂其原理,得其方法,通其變化”。(4)對計算方面適當降低難度和技巧,能查表計算的盡量查表,以增加其他教學內容的有效學習時間。
(三)做好課程說明,便于學生選擇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和職業崗位的各自要求,靈活地選用不同模塊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構成新的教學模塊。為了保證學生模塊選擇的正確性,在模塊化的教學計劃中應有比較詳細的課程說明,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需要的學時數、前導性或后續性課程的名稱等。其中課程目標說明是指完成該模塊課程的學習任務,并通過考核后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前導性課程說明是指為了完成該課程模塊的學習,學生應事先修完的準備課程。
三、模塊化內容體系改革的配套資源
(一)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1.教材體現模塊化思想,模塊與案例相結合。教材中每個模塊的內容,要體現專業課對數學知識點的要求,以專業教學所需要的教學案例為主線,并突出模塊化思想。編寫時要注意:模塊化教材雖然可以把一個較大的課程內容分成容易拆卸互換的若干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獨立成篇,但是各模塊的知識點之間仍然具有一定的邏輯上的關聯,仍然能體現教材內容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循序漸進地向前推進的過程,即在具體內容設置時應盡可能地保證各模塊中數學知識的連續性和各問題之間銜接的自然合理性,而且對相互關聯而又有交叉的內容,應進行適當綜合。例如在問題銜接部分可以采用“引導發現法”,便于學生自學。在制定教材中各專業數學模塊內容及選擇模塊進行組合時由同一專業方向的數學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研究完成,這將是一項艱巨和復雜的任務,對數學教師的專業素質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輔助教材、教學參考書的改革要與基本教材統一規劃。
2.教學方法要力求“活化”教材,以學生發展為本。好的教材如果離開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所謂活化教材就是動態地處理教材,即動態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根據不同模塊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巧妙地把“死”的教材變“活”。在方法的選擇上還要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尤其要把“啟發探究式”教學方法滲透于理論性教學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結構設計相應的啟發式問題,根據所涉及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重視知識的發生過程,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另外,應用模塊的教學可以采用“探究與討論式”“案例驅動式”“問題解決式”等方法,把相應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中去,做到學以致用,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二)師資方面的改革
1.注重對教師專業目標和專業素質的培養。高職數學是不同專業的基礎課,以提供專業課必需夠用的數學知識為課程目標,由于數學課程按照各專業類別進行分類教學,教師的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自然明確,為了便于教師集中精力研究專業數學內容和模塊化教材的編寫,建議每位教師要有主要的專業方向,多聽一聽專業課,以進一步了解專業需求,了解專業知識的理論體系,從而整合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專業數學的相關知識。另外,以往數學的教學設計往往只是個別教師孤立地完成,忽略了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與整合。模塊化要求的課程整合,不僅需要教師開展每一模塊的教學設計,而且需要不同課程教師之間協同設計、協同教學。為了更好地完成應用選修模塊的教學任務,教師還應加強計算機的運用能力及課件制作的基本技能的培訓工作,要能勝任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的相關課程,重點培養計算機的輔助教學能力。
2.注重教師多重角色的轉換。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教師由課堂的灌輸者向引導者的轉換;模塊化內容體系等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還有待于實踐的檢驗,而最終的檢驗者是一線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完成一個研究者角色的轉換,教師是否具有研究意識和研究素質,是否具有一種批判、反思的科研精神,對于解決教學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諸多新問題、形成新的認識至關重要。所以,建議教師從教學實踐出現的問題中選擇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課題,獨立或合作地展開研究,最后將研究的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以解決問題。為了樹立多元化教育思想,與時俱進,還要多走出去,積極學習借鑒同類兄弟院校及國外最新教育與改革成果,根據所在
編輯整理本文。
學校的實際情況加以改進。
此外,要想保證以上各方面的改革落到實處,機制及學生評價等方面也要相應地改進,例如,同一方向的數學教師和專業教師要就改革后的各方面效果定期和學生進行意見和建議的交流,制定整改措施及方案,并形成機制。學生評價方面應改變以往“一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理論與實踐的考核比例要靈活掌握,以提高學生積極性為主。
綜上是對高職數學內容體系模塊化改革方面的一些建議。隨著對這一問題逐步深入的思考,更加覺得高職數學改革任重而道遠,但困難與機遇同在,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一線教師多深入實際,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真思考這一課題,不斷實踐、不斷改進,最終一定能讓高職數學教學更加適應專業的需求,更加適合學生就業發展的需要,并在提高各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乃平.寬基礎、活模塊的理論與實踐[m].寧波:寧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劉重慶,徐國慶.關于模塊課程的誤解與澄清[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1(2).
[3]周念,王顯金.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模塊化教學改革芻議[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06(1).
[4]黃映玲.高職數學模塊化教學探究[j].高教探索,2010(1).
[5]朱春浩.高職數學課程體系與數學內容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12).
[6]徐利治.關于高等數學教育與教學改革的看法及建議[j].數學教育學報,2003(3).
[7]劉愛國,等.高等數學教學與專業結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大學數學,2003(19).
[8]刑春峰.關于高職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4).
[9]王信峰,張翼.高職教育數學課的教學模式[j].北京聯合大學高教研究,1997(1).
篇7
關鍵詞:三維動畫項目化教學設計教學實踐
一、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現狀分析
三維動畫設計課程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性課程,它和其他的美術或設計課程有所不同,有較高的技術要求,開展課程教學需要依托高性能的計算機軟硬件設備[2]。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需要先掌握基本的動畫運動規律和制作技術,才能進一步在藝術作品創作中有所拓展。當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三維動畫設計相關課程,都是基于Autodesk公司開發的3dsMax或者Maya等三維動畫軟件平臺開展綜合實踐教學。在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方面,國內已有部分高職院校進行了前期探索與實踐。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創意與動畫學院依托重點專業建設平臺,師生共同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完成了大型原創動畫片《糖果總動員》,并成功簽約保加利亞國家電視臺,在中央電視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等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進行連續播出;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動漫設計專業以“動畫短片”創作實踐中心展開專業教學,經過多年培育,該校動漫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動畫創業團隊———廣州泰明斯貝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已經進軍中國三維動畫市場,第一部三維系列動畫片《吊絲兔》已登錄媒體發行播出。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應用設計學院于2006年開設了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為了適應動漫行業的發展趨勢,在開展大量市場需求調研的基礎上,開設了三維動畫設計課程。該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先后進行了15次的完整授課,期間多次與珠三角地區的知名動漫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緊密融合,逐步探索構建了“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模式。課程教學團隊依托校內動漫研發中心和工作室制平臺,進一步開展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創新行動,推進課程教學內容與動漫行業企業用人標準對接,依據企業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開展三維動畫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國外在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的教學方面,更多采用企業導師團隊直接進入校園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并在課程結束后引導學生進入企業開展項目實習實踐。
二、課程教學理念
三維動畫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主要是從行業企業崗位需求和高職教育實際兩個維度出發,遵循學生學習的認知過程和職業技能養成的成長規律,開展三維動畫設計課程項目化的整體教學設計。依據動漫行業對三維動畫設計相關崗位的職業需求,以企業項目案例為驅動,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三維造型建模、立體空間表現和動畫制作實現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維動畫的模型創建、角色表現、燈光材質制作、動畫生成以及特效處理等方面的內容。通過課程專業基礎知識學習和職業崗位技能實踐,學生從基本操作學習到復雜技能掌握,由行業新手逐步成長為職業能手,融合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與敬業精神,最終使學生能夠基本勝任動漫行業企業相關的三維動畫師、影視動畫師和三維建筑動畫師等崗位的工作,并能持續性開展三維動畫設計作品的綜合實踐與創作。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結合高職教育的育人理念,參照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的教學標準,立足崗位技能要求,按照“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化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的總體設計要求,課程教學團隊探索構建了“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教學模式。依據企業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開展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機房實踐”的方式轉變為“工學結合、項目導向、案例化教學、任務實踐”的課程項目化教學,強化學生個人專業實踐的能力,強調課程與崗位技能要求相適應。推進教學內容與動漫行業企業標準對接,開展三維動畫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3]。
三、課程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在具體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三維動畫設計課程是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主要面向二年級的高職學生,授課時間安排在第一學期,課程總學時為72學時。
(二)教學設計思路
開展三維動畫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將遵循“碎片化資源、結構化課程、系統化設計”的組織建構邏輯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課程教學團隊必須制定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的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并對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動漫行業企業三維動畫相關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調研情況,深化產教融合,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立足三維動畫設計崗位技能需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采用“工學結合、項目導向、案例化教學、任務點實踐”的項目化教學實踐模式,實現三維動畫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案例化教學內容、任務化教學實踐,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綜合性的課程考核方式,突出學生職業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三維動畫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與實踐,將以企業項目案例化為驅動,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立體造型、空間表現、鏡頭邏輯和三維動畫制作等方面的實踐能力,透過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學習掌握三維動畫的模型創建、角色表現、燈光材質制作、動畫生成以及特效處理等方面的內容。進一步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或技術骨干擔任課程實訓指導老師,融合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開展課程一體化設計,積極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完善課程標準、授課大綱、教學案例庫(課程案例錄像和微課視頻)、習題庫、試卷庫和教學參考資料庫等教學資源的項目化精品課程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
在三維動畫設計課程中,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我們引入企業三維動畫項目開展教學,把教學內容分解為建模、材質、燈光和動畫等工作任務,以項目為引領,將崗位工作任務融入到項目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從而實現教學內容與工作內容對接、工作任務與課程項目對接,教學導師與職業導師對接,形成校企協同育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過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基本達到下列各項能力要求:1.了解國內外三維動畫發展史及三維動畫設計軟件平臺;2.熟悉三維動畫設計的制作流程及行業企業技術標準;3.掌握曲面建模、多邊形建模、角色建模的常規技術;4.熟悉各種類型的材質表現、紋理貼圖的編輯方法;5.理解并掌握燈光屬性、布光原則和布光技法;6.掌握關鍵幀動畫和路徑動畫的技術應用;7.掌握約束、變形、骨骼動畫的技術實現;8.掌握渲染與輸出的技術參數。
四、課程教學實踐
在三維動畫設計課程的教學實踐中,結合高職教育的育人理念,對珠三角地區多家動漫企業進行走訪調研和畢業生訪談,參照廣東省高職動漫制作技術專業的教學標準,根據我校動漫制作技術專業構建的“項目引領、工學結合”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立足職業崗位技能需求,實現課程教學設計項目化、內容模塊化、教學實踐案例化,突出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最終達到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課程教學目標。
(一)推進“雙師素質”課程教學團隊建設
邀請企業專家和技術骨干,參與課程的建設;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總結實踐經驗,引進企業成功案例,豐富課程學習內容。邀請行業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參與到本專業的教研活動中,參與課程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緊貼專業發展的方向,及時調整課程的內容,注重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行業專家、企業骨干和專業教師多方互動,共同推進“雙師素質”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
(二)以崗位需求為中心,突出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依據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人才的培養方案,按照“以崗位需求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根據企業三維動畫設計相關職業崗位群的實際情況,在“理論夠用,學以致用”的指導原則下,把真實的企業項目引進到課堂,項目的知識點能涵蓋主要的教學內容,選擇的項目具有可擴展的空間,學生可以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實踐設計經驗,又能夠在對項目的逐步擴展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掌握相關的技能。在教學實踐中,突出學生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大地增加教學的適用性、實用性和職業性。
(三)對接企業崗位群,完善課程考核標準,推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任務驅動”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
加強與動漫企業相關崗位群的接軌,融合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一體,根據課程項目化教學設計的要求,實現課程教學內容模塊化,引入企業實際項目,推行“工學結合、知行合一、項目驅動”的課程項目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課程考核的方式,增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參照行業崗位群的素質能力考評標準,邀請企業一線的專家參與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評價和成績考核。
(四)強化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學生
利用當前良好的行業前景,爭取動漫企業對專業辦學和課程建設的支持,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實訓指導教師,滿足學生專業認知和實踐教學的需求。校企合作開發教材,開展科研課題和企業技術難題攻關。
(五)完善課程的教學資源建設,發揮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平臺的作用
結合國家高職教育理念的發展,針對本專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專業技能,按課程標準的要求繼續豐富完善本課程的教學資源。借助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教學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引導學生課外積極參與在線課程的學習,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課程學習內容,發揮線上教學平臺的作用。
篇8
《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重點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現代航空公司的運營管理問題,它是交通運輸專業和航空服務工程專業方向學生重要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如何通過《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航空公司運營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和基本技能,增強學生的運營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交通運輸專業和航空服務工程專業方向學生的專業技能,這就要求《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教師不斷總結和探索《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教學方法,優化《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步驟,進而提高《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內容的模塊化設計
《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以模塊化和專題化的形式緊密地追蹤行業前沿動態,不斷地吸收航空公司運營管理過程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最終形成了該課程的十大核心模塊。[1]模塊一:航空公司的運營環境與戰略,主要介紹航空公司的運營環境特點和航空公司戰略制定。模塊二:航空公司服務與產品開發,介紹航空公司服務與產品開發的特點、流程及方法。模塊三:航空公司生產決策與計劃,介紹航空公司生產決策與計劃的主要內容與方法。模塊四: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統運行,主要介紹航空公司航班的系統運行要素、過程以及航班延誤和解決辦法。模塊五: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以價格管理、航班座位控制管理、座位超售等為視角介紹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模塊六:航空公司的成本控制,主要分析航空公司的成本結構特點以及控制成本的措施。模塊七:航空公司主要財務決策,主要介紹航空公司資本運作中融資、財務戰略制定、資本結構、飛機融資和資本運作等問題。模塊八:航空公司的服務與質量控制,分析航空服務產品要素、航空公司服務質量的特性以及航空公司常用的質量管理方法。模塊九:航空公司信息化建設,主要介紹我國民航信息化建設現狀以及航空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模塊十:航材的采購與庫存管理,介紹航材的采購與庫存管理的解決方案。
二、基于問題解決導向的案例式教學
案例教學是指通過再現一些客觀場景,把學生帶入到案例場景當中,以研討的形式進行學習和思考的一種教學模式。[2]在案例教學當中,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比較,既可以找出成功的經驗,又可以得出失敗的教訓,還可以通過學生的思考或與別人的交流探討拓展自己思考問題的維度。案例教學方法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先進行細致的材料準備,針對不同的問題選定特定的材料并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引導學生展開反復地討論或者辯論,形成思想觀點、知識信息的交流與互動,進而達到啟迪思維的效果,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案例教學的設計和授課當中,需要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加大航空公司運營管理特色案例庫的建設,經過一定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形成了以下典型案例。案例一:美國西南航空公司低成本取勝之道;[3]案例二:航空公司戰略聯盟:南航借力天合聯盟;案例三:新加坡航空公司產品與服務的開發解析;案例四:國航航班延誤事件紀實:航班延誤的原因與治理;案例五:資本運作大師:海航集團的資本超優勢運作;案例六: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航材庫存管理模式分析;案例七:春秋航空公司目標成本管理方法的解析。
三、以崗位能力培養的實踐化教學
《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學習是交通運輸專業和航空服務工程專業方向學生進入高年級后開設的核心專業課程,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就業能力,可以對該課程進行以崗位能力培養的實踐化教學,設計和安排《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了解航空公司的主要運營業務和相關崗位工作,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加深對課程的了解,拓寬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增大學生畢業就業的雙向選擇面。《航空公司運營管理》課程的實習可以選擇一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航空公司為主要的實習對象,以該單位的運營過程為主線,對實習單位的性質、任務,運營目標的建立及運營長期、短期計劃進行全面的了解;熟悉該航空公司的運營環境與戰略;掌握該航空公司服務與產品開發的內容;熟悉該航空公司生產決策與計劃的相關職能部門及崗位工作;了解該航空公司涉及到的主要財務決策;熟悉該航空公司的服務與質量控制標準;通過實習,基本掌握航空公司運營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學會觀察,搜集資料,調查研究,整理報告等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結合實習內容撰寫綜合實習報告。
篇9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模式
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四個顯著特點。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教師是學習主體的幫助者、引導者與促進者。由學生、教師、教學信息、學習環境構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結構。
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對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會話”等要素。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互動關系,正所謂教學相長。傳統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信息化教學模式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與教學設計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質量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之相適應。
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具體說,信息化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促進以學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充分地、恰當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信息化教學設計包括教學計劃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執行、教學活動的評價與反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標是幫助全體教師在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就。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很多,像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資源型學習等,無論教學的方式方法怎樣,信息化教學設計關注的基本點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成績。信息化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師發揮自己創造力的廣闊天地。主要是通過案例學習來模仿、分析、創新、實踐、反思、總結,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現代化的教育離不開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隨著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的發展,充分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信息化教育發揮著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能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學生就能在最佳的學習條件下進行學習。
二、每年至少有1個月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
1.企業實訓有助于提高教師對人才培養的認識
教師下企業鍛煉學習,能夠明確企業對學生素質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增強對如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認識和理解,還了解到教學與企業之間、當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為以后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的工作中能有進一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企業實訓有助于增強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
教師下企業鍛煉學習,可以增強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獲得企業各方面的真實知識和技能,了解企業各方面的操作流程。通過參與企業流程改造、技術更新的實踐操作,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實踐技能,也使理論教學的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大大增強,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實踐開發能力和指導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從一個教師轉化為一個-線工作者、一個學生,在思想的層面上,必須認識到二者的社會角色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明確自己的任務和目標。理論只是單純的學習知識,而下到企業去實踐去鍛煉,則意味著繼續學習深入學習,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應用于實踐。
3.企業實訓有助于提升教師思維的靈活性
企業在運作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是復雜多變的,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決策層能夠根據多變的環境及時的對公司的運營做出調整。這與學校發展所面臨的相對穩定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這些實踐鍛煉能夠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思維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要把這種“變數”充分靈活的運用到學院相對穩定的教學環境中去,更好的培養能適應多變環境的人才。
4.企業實訓有助于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
企業的每一道工序流程都是非常嚴謹的,不容出錯,現代化的生產線,不容許任何環節出錯,企業的決策更是需要萬無一失,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作為教師,學生的素質和專業水平就是我們的產品,只有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度的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能為社會所用的學生。通過實踐鍛煉,可以幫助教師將原來在工作中存在的偶爾的懈怠思想一掃而空,樹立培養合格人才的高度責任感和迫切性,同時增強我們治學的嚴謹性。
三、進行模塊化教學
1.模塊式一體化教學的具體含義
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是將理論課與實踐課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有機結合。首先,在教學內容上由我校的模塊教研組和校企合作的專家團隊共同完成,把所學專業課程獵取的內容進行整合歸類,組成理論化、系統化的模塊教學體系,從而使模塊教學形成了一個“積木組合式”的教學模式。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打破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界限,采用在實訓場地講授理論,邊學習邊讓學生動手操作的一體化教學方法進行,從而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再次,在課程設置上必須打破傳統教學中理論課和專業課比例關系,合理匹配課程設置,實現課程設置的模塊化。這樣對技工院校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理論知識,有要懂得生產操作技能,也就是常說的“雙師型”教師。
2.模塊式一體化教學的實施原則
模塊式一體化教學模式中模塊教學與一體化教學是同時進行的,即通過模塊教學達到一體化教學。從理論上看,一體化教學研究的主要是教學方法,模塊式研究的主要是教學內容,二者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達到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統一。
3.模塊式一體化教學的效果
(1)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將原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合二為一,大大縮短了教學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2)模塊式一體化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將理論與實踐很好的結合起來,實踐滲透理論,理論指導實踐,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加容易、更加牢固。
(3)模塊式一體化教學中各模塊間既能相互聯系,又能相對獨立,便于開展多媒體教學。使學生易于理解,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篇10
[關鍵詞] 高校教育 課程建設 崗位工作任務 工作過程
高校傳統的課程內容及結構決定了其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客體。這種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憑借“一間教室、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引導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的教學模式極大地遏制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力,走進高職課堂,屢屢看到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部分學生卻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睡覺、說話、玩手機、聽MP3等現象,結果教師講完了一堂課,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但部分課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學生卻不清楚老師這節課講的內容。可見,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建設以培養高職學生應用能力為目的、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及課程體系。
目前,許多高校都已進行及正在進行課程改革,但有很多改革是閉門造車,只注重于形式。寫幾本教材、搞幾次實訓、做幾個多媒體課件就認為是進行了課程改革,這種改革沒有結合行業實際,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是遠遠不夠的,也得不到預想的效果。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軟件學院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對軟件技術專業各課程進行了系統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里以《Java企業技術》課程建設為例,來探討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過程。
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的高校課程建設總體思路是:與企業合作,分析與課程相關聯的實際工作崗位,確定課程目標;請行業專家參與,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建立課程教學內容遴選機制;分解與課程相關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知識、工作技能,以真實項目為載體遴選課程內容;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依據,對遴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序化,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模塊化教學內容體系;與企業合作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的教材及教案、課件、案例等教輔材料;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做中教,做中學”的原則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以“能力考核”為重點、企業參與的課程考核方式。下面根據總體思路介紹課程建設的過程。
一、確定課程目標
通過與企業合作、通過職業崗位調研、崗位分析,以職業崗位需求為根據確定本課程的課程目標,特別是學生的能力目標。《Java企業技術》是軟件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企業級應用項目開發流程及方法,具備企業級分布式應用開發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軟件開發的從業素養。
二、建立課程教學內容遴選機制
針對飛速發展的軟件技術,為了確保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建立在行業專家參與的基礎上,基于崗位工作任務的教學內容遴選機制,通過定期派教師下企業調研、頂崗實習,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企業對畢業生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收集行業專家往屆畢業生對本課程的反饋意見等途徑,確保培養目標定位(適應的職業崗位)準確,然后運用“逆向倒推法”對職業崗位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崗位工作任務,分解工作任務,分析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最后確定教學內容。
三、課程教學內容遴選過程
以《Java企業技術》為例,說明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的高職課程建設中課程教學內容遴選過程。
1.分析崗位指向
《Java企業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緊緊圍繞培養軟件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這一中心目標,重點培養學生掌握企業級分布式應用的開發技能,同時注重設計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通過調研,確定本課程崗位指向為J2EE工程師(如具有J2EE工程師崗位能力,就同時可適應Java高級程序員、動態網頁設計師等崗位)。
2.確定崗位工作任務
運用“逆向倒推法”對Java企業級應用開發人員職業崗位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崗位工作任務為:開發客戶端應用來接收來自不同部門、不同業務取向的用戶的請求信息及用戶的輸入信息,開發服務端應用響應不同用戶的請求及輸入,結合后臺持久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返回結果給客戶端及維護后臺數據。
3.分解崗位工作任務
通過調研、運用“逆向倒推法”對企業級應用開發崗位工作任務進行分解,典型的企業應用三層分布式結構由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層組成如圖1所示。
圖1中,表示層是用戶和系統交互的接口,接收用戶的請求信息,并顯示由業務邏輯層處理數據的結果給用戶;業務邏輯層進行業務處理,包括接收輸入,處理、維護后臺數據,應答客戶請求等;數據層存儲系統持久數據。
4.分析各崗位工作任務要求,確定課程內容
企業級應用開發各崗位工作任務進行分析,確定完成各崗位工作任務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選擇相應的知識、技術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崗位工作任務與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
本課程選擇當前最為實用的Java企業技術幾大核心技術: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作為教學內容。
5.選擇教學項目
“DUKE在線銀行”案例是典型的企業級分布式應用項目,選擇此項目貫穿整個課程,作為訓練學生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載體。安排綜合實訓項目:物流信息平臺,讓學生經歷企業級分布式應用軟件開發的全過程。達到具備項目開發、團隊合作、文檔編寫等能力與素質的目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教學內容組織
遵循軟件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軟件開發活動為導向,按照真實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對遴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序化,建立模塊化課程結構,實現“教、學、做合一”。根據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選擇典型案例貫穿整個課程,同時將案例分解成幾個子項目并分配到課程的相應模塊中,作為訓練學生單項能力和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主要載體。選擇合適的綜合實訓項目,按照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測試提交的過程,對學生進行設計、編碼、文檔編寫、團隊合作、交流溝通等綜合能力訓練,并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1.教學內容組織整體設計
根據課程內容遴選機制,本課程把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納入到教學內容中,基于工作任務劃分模塊,建構模塊化課程結構。
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學習積極性,強調任務、案例驅動教學模式,選用了“DUKE在線銀行”典型案例為載體,并把整個案例分解成幾個子項目恰當地分配到課程的各個模塊中,對學生進行單項能力和職業崗位綜合能力的訓練。第一次課就給學生分析“DUKE在線銀行”實例要達到的目標,后續的每一課完后,學生就能實現本實例的一部分功能,本課程學完后,一個完整的“DUKE在線銀行”就完成了。通過學習本課程,學生不僅掌握了本課程的理論知識,還掌握了開發一個實際項目的技能。
課程安排綜合實訓項目――物流信息平臺,讓學生經歷企業級分布式應用軟件開發全過程,提高學生設計、編碼、文檔編寫、團隊合作、交流溝通等綜合能力。
整個課程由七個教學模塊和一個綜合應用模塊組成,分別是:JDBC模塊、JavaBean模塊、RMI模塊、Servlet模塊、JSP模塊、會話Bean模塊、實體Bean模塊和物流信息平臺綜合應用模塊。一個案例“DUKE在線銀行”貫穿7個教學模塊。課程模塊化內容結構如圖3所示。
2.教學模塊內容組織
每個教學模塊由若干個子教學模塊和一個獨立實踐案例組成。每個子模塊包含5個教學環節內容:任務陳述、知識點陳述、示范案例、指導練習、點評與擴展。
(1)任務陳述。陳述子模塊要完成的實際工作任務,要達到的預期教學目標和掌握的職業技能。(2)知識點陳述。陳述完成實際工作任務所要用到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技能。(3)示范案例。能運用“知識點陳述環節”的知識解決的一個與本環節目標相似的案例,由教師來完成本案例。(4)指導練習。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知識點講解環節”的知識來解決前面提出的實際工作任務。(5)點評與擴展。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過程,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進行點評,掌握不夠的地方進行再講解,陳述擴展的知識和技術。(6)獨立實踐案例。學生運用本教學模塊中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獨立完成與本模塊教學中案例相似的工作任務,以訓練學生的單項能力。
3.實踐性教學設計
本課程實踐性教學的設計采取縱向遞進,橫向拓寬的方式進行。分為課堂演練、獨立實踐、綜合項目實訓和畢業設計4個環節。課堂演練主要是讓學生觀察認識教師的示范與演示,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練習;獨立實踐是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設計,完成單個小例子的驗證,是某一知識點的單項訓練;綜合項目實訓是軟件設計能力的綜合技能練習,能提高學生的設計、編碼、文檔編寫、團隊合作、交流溝通等綜合能力;畢業設計是軟件設計能力的綜合運用,為就業做最后的熱身。
除第一環節外,第二、三、四環節形成3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技能訓練的最低要求,學生通過模仿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掌握基本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第二層次是中級技能訓練,通過模仿進而設計實踐過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動手能力;第三層次是高級技能訓練,通過給其自由設計空間,來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五、總結
通過以上聯合四大步驟,再選擇好的教學方法,本課程教學主要采用基于榜樣的教學方法,輔助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方法、課堂教學與學生創業中心結合的方法。并設計以“能力考核”為重點、企業參與的課程考核方式,基于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就完成了。《Java企業技術》這門課程的教材結構也就確定了。通過這種方式建成的課程,既能滿足企業對學生的要求,又能達到對高校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