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原理筆記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7: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規劃原理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雨課堂;城鄉規劃;教學改革
1課程設計
選取專業主干課程進行改革,使用“雨課堂”插件,以培養規劃學生應具備的軟能力和硬能力為導向,從課前、課堂、課后三方面進行課程設計,重點關注對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的培養和形成個人知識體系的塑造。
1.1課程簡介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構,社會對規劃人才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城鄉規劃專業也要將變革目標聚焦于學生,對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出一定的創新與調整。而作為城鄉規劃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城市規劃原理”幾乎涵蓋了學生整個規劃生涯的方方面面,是專業教學的核心部分,其對培養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了解整個行業發展現狀,從而進行規劃設計的實踐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規劃原理”這門課程包括基礎設施、道路與交通、公共空間等多方面內容,具有理論性強、復雜度高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導致學生理解及運用有一定難度。而目前“城市規劃原理”的教學仍遵從老派的教學框架,整體的課程安排為每周1~2次課程進行概括性的理論講解,學時短、學習模式與方法落后。這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使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城鄉規劃的相關原理以及培養學生結合知識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把“雨課堂”模式引入城市規劃原理的教學,細分龐大的規劃原理體系,將其融入到課前認知、課程理解、課后內化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更好掌握課程知識點,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增加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與熱情,達成高水平教學目的與要求,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1.2課前
“雨課堂”依托于PPT與微信,對教師與學生雙方而言,使用環境都十分簡單。教師將前沿性、綜合性的規劃理念與課本中基礎性、寬泛性的知識點相結合,精心設置課程內容,確定每個教學單元目標,量化學習內容。將每節課程相關的預習資料通過“雨課堂”發送到學生端,便于學生下載查閱。在這個過程中,將問題發給學生,引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做好課前準備,提高課程效率。其中,預習資料的選擇并不局限于需要上課講解的重要內容,還可包含多元化的思想,以供學生全方位感知城市。學生在微信端打開預習資料,根據自身情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對課程內容進行簡單分析,進行碎片化學習,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預習資料后,可上傳疑惑點至教師端,等待教師回復或上課講解,增加課下師生之間的互動。
1.3課堂
教師通過點擊PPT進入“雨課堂”,隨機點名提高學生專注力、抬頭率,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在課前預習過程中學生端發送的疑惑點以及教學任務中的難點進行深入講解,對于核心知識點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表達。根據學生的疑惑點,深化課程目標,適度調整課程進度,強化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力。學生通過微信的“掃一掃”進入虛擬課堂,考勤簽到,在手機端查看課件,改善聽課體驗;依靠雨課堂的彈幕、“不懂”按鈕等功能與教師有效互動,提高課堂活力,增強學習趣味性;重要知識點可點擊“收藏”按鈕,將繁瑣的筆記整理簡化為一鍵記錄,便于課后復習;在課堂答題環節,學生通過手機端答題,教師可以即時掌握學生答題效果、錯誤率,更高效掌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對癥下藥,提高學習效率;在“雨課堂”分組匿名討論模式中,學生大膽表達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活躍的思想交流更能激發意想不到的靈感與思潮。
1.4課下
教師可以下載課堂數據,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效果。依托“雨課堂”平臺,進行多元化的作業布置——單選、多選、主觀題等,從不同維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輔導。將整體的課程學習落到平時,準確跟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之一,改變傳統的臨考學習模式,而不只是一考定終生。學生在經歷了課前認知、課堂理解后,以對課程知識點有了大致理解。將課上學習的知識點與教師的案例進行結合分析,通過多元化習題的練習,完成知識與自身的融合,利用“雨課堂”中留言板等功能學習心得,塑造并形成自己的理論知識體系。
2課程評價
在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對課程設置進行審視和反思,開展系統的檢驗和進一步討論。
2.1學生評價
為順應現代化新經濟、新業態的發展,高校教育進入全面改革時期,加強課程效果,發揮學生在課程中的核心作用,培育出創新能力高、應用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在學生方面,“雨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知識內容的吸收、實踐與內化,側重主動性學習的培養,是課程效果評價的重點之一,也是培育人才重要保障之一。
2.2知識理解
不同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方式不同,為保證每個同學都能領悟課程內容,教師將教學內容細化,分布在“雨課堂”的不同功能中。如城市規劃原理課中,學生對城市布局形態的特點及優缺點記憶不足,教師在課上明晰城市布局特點,學生課下結合“雨課堂”中的典型城市例子,加深對城市布局形態的理解和記憶,將課外知識不斷擴充進自己的知識系統中,把書讀厚。首先,就課程活動而言,通過課前碎片化的預習、課上深度學習、課下測試與實踐等,不同層次地幫助學習理解。其次,教師將量化課程數據,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個性化學習,鍛煉扎實的基本功,由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習積極性,掌握學科最新發展動態,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能量。
2.3課內實踐
在學生對城鄉規劃各方面理論知識有一定理解后,課程中教師便可深入引導學生從城市的表象問題入手,利用“雨課堂”進行規劃模擬訓練,溯源其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深層次原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達到活學活用的境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從宏觀視角對城市綜合分析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對城市各子系統之間如何協同發展具有一定判斷,能夠提出完整解決方案,培養學生展望未來的創新思維。“雨課堂”的課程活動將這些可遷移能力的培養融入課程教學中,將現代網絡技術融入到傳統的課程教學中,不受限于時間和地點,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效演示和拓展傳統教學模式下“面對面”的課堂教學。這種模式與傳統的模式相比,學生更能積極參與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除更好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外,還在解決同一城市問題上,各抒己見,,從而有序推進團隊工作,展示出專業的團隊協作能力。
3課程內化
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如何內化知識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而通過“雨課堂+線下”混合式模式的學習,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留下最精華的部分,歸納總結,把書讀薄,重構并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這個過程可能存在一定瑕疵,但經過不斷地深入學習,升級迭代,對學生長遠發展自己的知識內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雨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教學時間固化,為學生加工內化的知識、輸出知識、傳播知識提供平臺且提高了能效。
3.1教師輔助
“雨課堂模式”對教師在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方面的幫助不言而喻。而真正能夠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最終掌握在教師手中,無論什么樣的科技最終還得依靠人的情感進行輸出,這是機器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說,軟件的輔助加之教師的理解才能真正使課程日臻完善,而不是單單地依靠課上的習題搶答,紅包試題,主觀討論。情感的輸出之下有高效輔助工具配合,可縮短課程時間,還能減少課程中那些因課上作業而造成的拖堂、節奏亂、秩序差的情況發生。
3.2課程內容
“雨課堂”模式使教師的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反而更專注于與學生的連接,與學生實時互動,以此來增加課程吸引力。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進一步歸納總結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為做好日后教學規劃,課程改革奠定基礎,保障課程效果。課程內容的變革與時代的知識應該接軌,那些書本中難免會有陳舊的知識,而城鄉規劃本身就是一個緊跟時代的前沿型綜合專業,對于知識和時事政治的把握應該有良好的敏銳判斷。所以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也應該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3.3課程轉變以往城市規劃原理課程的成績由30%平時成績和70%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可以對學習效果排序,缺少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重難點的關注,難以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傳統考核中,整個考核過程偏向總結性的評價,評價效能低,而雨課堂恰恰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課程從被動轉向主動,學生融入課堂,老師融入學生。“雨課堂”學習模式應用新技術,助力評價體系,實現由表面化、單一化向深層次地完成教學目標、客觀化地轉變。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中同樣難度的試卷,運用雨課堂前后的分數上連續有了平均分的提高。這種教學方法的改善,實現了師生之間教學活動全互動,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時的指導作用,提高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掌控能力,保障學生對隱含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4結語
國土空間規劃的進程正逐步向前,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而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模式的體系構建尚未形成自身的優勢,唯有培育出多方位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才能更好滿足社會需要。“雨課堂+線下”的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中充分強調學生本身,轉變學生的上課狀態,健全學生考核評價體系,提升學生多元發展的能力。將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種解放出來,注重教學內容與課程設計,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不再死讀書而見微知著,迸發更多靈感;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教學相長,共同進步。培養適應時展的專業能力,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是新時展對高校教育提出的內在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仍需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趙波,徐冬平.新時期“城市總體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3):48-50.
[2]郭利平.雨課堂在“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05):24-26.
[3]張曉琴,高巖,張波.“學生為中心、數據為驅動、成果為導向”一流課程建設的探索[J].辦公自動化,2021,26(19):9-11+40.
[4]王愛,何穎.城市總體規劃課程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J].城市建筑,2021,18(19):27-29.
篇2
【關鍵詞】城市; 規劃; 空間設計; 公共藝術
前言
城市空間規劃的設計發展已近百年,在這段時間中,城市景觀已經完成了規模性的發展模式。雖然現階段還不能準確地評述這種城市空間規劃模式的好與壞,但其每個階段的設計手法思路都是值得思考與借鑒的。組成城市空間規劃的要素基本從以上方面闡述地比較詳盡。城市空間規劃既是藝術思維的表達過程,更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憑證。
一、城市空間設計的理論基礎分析研究
從歷史上看,城市設計的概念是從城市建設藝術這個概念發展而來的直到19世紀末,在卡米諾?西特的《城市建設藝術原理》以及約瑟夫?施塔本的《城市建設》這兩本書的書名中才第一次出現“城市設計”這個概念。近年來,人們在此領域也開始運用“城市發展”這一概念,通常是指城鎮的發展規劃用來協調建設規劃、城鎮投資方案以及其它一些相關因素,并以此來調控城市的空間發展。從內容上看,城市空間規劃還需要將不同方面的設計匯總成一種完整的設計手段如城市交通體系(交通組織、園路、步道設施、鋪裝等)、功能區域的空間劃分(城市標志建筑、特色景觀等)、綠化種植設計、景觀建筑小品規劃及意向設計等。總體來說,城市空間規劃設計包括了城市的總體規劃以及細節設計不同層面的概念,也是從抽象到具體規劃的描述。
二、城市空間設計的文化價值分析研究
城市的空間理論發展除了從形式的多樣化解析之外,還要分析其文化的傳承所謂溯源歷史也就是對文化的追溯。《開放空間景觀設計》中提到,城市開放空間發展的演變史,折射著人類文化的演進歷程。城市開放空間所具備的形貌、比例、感覺品質及象征意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較大的差異,但其所包含的實質生活一一城市公共生活是始終未變的。中外城市空間的發展有著不同的發展時期。當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城市的空間格局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原始聚落中心在階級社會中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宮殿、宮府,它們不允許尋常百姓停留,是不具有公共性的。而縱觀西方城市空間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人不僅是城市的創造者、使用者,也是城市空間的主宰。
三、城市空間中的道路景觀設計分析研究
在城市規劃的歷程中,道路的規劃系統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的布局影響著城市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
1、《城市景觀設計》中對城市道路設計的研究中提到,城市景觀系統由景觀節點、景觀軸線、景觀區三個部分組成作為城市景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屬于城市景觀中的“線”要素,是城市空間的組織框架與基本線索,承擔著景觀軸線的重要作用。
2、在《對城市街道空間設計的思考》中,作者認為當前城市街道空間在設計上存在了諸多問題如建筑形式上的迷茫破壞了街道的連續性、對城市肌理的不尊重破壞了城市空間、城市中諸多的封閉小區割裂了城市的街道空間、對人的不尊重導致城市局部尺度失調等。
3、在《城市步行空間的質量與改善》中,作者提到了城市步行空間的質量可以從安全性、空間尺度、潔凈程度、便捷工程、景觀質量、環境氛圍等方面進行評析。
四、城市空間形態下的公共空間藝術分析研究
城市空間下的公共藝術通常是公共空間中的小品景觀藝術、行道植被藝術管理、城市公園景觀以及雕塑藝術等。公共藝術往往體現了城市的發展風格與走向。
1、在《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中,作者提煉出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文化實踐和審美存在物,既隱含著城市公共領域復雜的歷史性和矛盾性,同時也用歷史性和文化性構建和豐富著城市的文化。本書對公共藝術以及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關系進行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理解和解釋
2、在《公共藝術景觀包圍的城市》中,城市品格也在不斷提升,規劃者和設計者自身理念性的思維也在不斷地變革當中,人們的欣賞層次也在不斷提高。在這種城市背景下,城市公共藝術的多樣性也在逐步地發展當中。
五、城市空間規劃的照明運用分析研究
在城市空間的發展中,城市照明以一種虛空間的形態存在于現實生活空間,給人們帶來了不同色彩情感的空間體驗。
在《光改變城市―照明規劃設計的探究與實踐》中,提到了功能與景觀照明設施的布局共同構成了城市照明空間的布局結構。功能照明為城市提供了夜間景觀背景,景觀照明則凸顯了城市夜間景觀的形象。
如在《城市景觀與光環境設計》中所提到的拉伊西奧燈網的設計,它既是一個單獨的城市燈具,同時又是一個較大的系統。總之,優美的城市照明規劃在城市空間的藝術設計中體現著城市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內涵它將城市空間性質演繹出來,從一個側面實現了服務于民的城市建設理念。
六、城市空間設計中的標志建筑設計分析研究
這里所提到的是從城市發展來看的風格標志,像《城視:城市視覺筆記》中所說,新舊交融,土洋交匯對一些珍貴的歷史遺跡應恢復其本來面目對現在社會發展的回報則是令新的城市設計形成城市中的新舊交融,繼而從各方面展現城市空間的形象。
城市的單獨體態是憑借標志性建筑來完成的建筑是城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形象是城市的體態和容貌,是城市的性格和真實。它反映在與城市空間的交融之中,是城市空間思想的表達,包涵了城市規劃中所固有白5i己憶與追求。
七、城市空間規劃的尺度要素分析研究
規劃有度講的就是尺度的概念在對城市空間的整體把握上要注重尺度與空間,以便能打造城市的舒適性,服務為民。
1、在《景觀都市主義》中作者提到,通過在多個尺度上介入環境,坡道,可以在相應的建筑、景觀和城市不同層次上對環境產生影響。
2、《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中同樣提到了規劃尺度的問題景觀中的尺度,無論是水平的還是垂直的都已增大,這也是受現代社會發展所客觀影響的設計體驗。
八、結語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是歷史軌跡的美好延續。而城市空間設計是城市改善自身形象、提升空間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活與城市文化的重要體現。城市空間設計反映一個城市的經濟及文化水平,體現現代人的價值觀、審美觀及趣味性。在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上,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綜合表現,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延續變遷的載體和見證,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構成城市文化的靈魂要素。
參考文獻
[1]單霓,郭嶸,盧軍.開放空間景觀設計「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張建海,衛紅.城市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3]吳曉松,吳慮.城市景觀設計―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李建盛.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李農.光改變城市―照明規劃設計的探究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教學 嘗試 地理材料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6
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對鄉土地理的要求是: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同時,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可見,鄉土地理學習的重要性。為了讓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課上“香”起來,我對我們學校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利用鄉土地理地域特色,激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蒲松齡說過:“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初中學生具有好新奇、好追問、好探索的特點,而鄉土地理的材料就在學生生活的身邊,學生非常熟悉,又經常能夠接觸到,了解家鄉,介紹家鄉,學習有興趣。現行初中地理教學基本是從理論到理論,從黑板到課本,“紙上談兵”而不注重地理實踐。學生死記硬背了一些地理術語,以致學了地理卻不會觀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識對各種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更不能用地理學原理去分析、說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關系的問題。學生對于客觀存在在周圍的地理環境,只知道存在的情況,不知道形成的歷史原因,如果教師加以點撥,利用鄉土教材地域特點,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因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必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在講“黃土高原”一節時,我利用星期天組織學生到西峰區小崆峒山區實地查看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當這個倡議一發出,學生就高興的不得了,提前幾天準備,而且動員自己家長陪同去,在觀察時,同學們很投入,查看得十分認真,做了大量的筆記。把課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學生學的很透徹,我們學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城鎮,他們接觸大自然機會很少,這個嘗試,同學覺得比課堂純理論講授學起來輕松得多,要求這樣的活動多進行,我借勢引導,先后參觀了慶陽氣象臺、慶陽博物館、慶陽地政局等,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通過這樣的鄉土地理教學,我認識到只要恰當地利用鄉土地理材料,地理課就能盤活,地理課就能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課。
二、讓地理老師熟知家鄉的地理
熟知家鄉的地理,是教師能按課程標準要求高質量地完成鄉土地理教學的必備的基礎條件。一個對自己家鄉的地理都不熟悉的教師,很難教好鄉土地理。
我們學校領導很注意這一點,要求地理老師要多看當地新聞報道、鄉土文學、鄉土歷史、地方志等方面的資料,熟悉《慶陽地區志》、《慶陽資料統計年鑒》、《慶陽年鑒》、《慶陽鄉土地理》、《慶陽地圖冊》、《慶陽文物》、《中國?慶陽歷史大觀》等資料。2001年,學校組織3位地理老師利用“五一”假日外出進行慶陽鄉土考察,拍攝并收集地理環境照片100余張,農作物與特產100余種,巖石與礦物20余塊,繪制鄉土地理圖片30余張。
2010年7月學校又組織5名老師對慶陽市6個縣區50余個鄉鎮進行為期12天的鄉土考察,給他們配備有羅盤、地質錘、坡度規、攝像機、照相機等考察設備,為鄉土地理實地考察提供條件。
這次考察,收集到30余家鄉鎮企業資料、30多塊巖石與礦物標本、40多種中草藥材與特產,拍攝有6個縣區的地理景觀照片1000多張,視頻攝制長度達到9個小時以上, 有900多個視頻片段,對這些材料,他們進行了歸類整理,配置了說明材料,為鄉土地理展室積累了第一手實物材料,同時為學生了解鄉地理土知識提供了參觀場所。
通過這些活動,我明白了教師如果能夠正確使用鄉土地理材料,使學生對課文感到熟悉、親切、形象、直觀,那么深奧的知識就變得淺顯易懂,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就變得靈活多變。同時,學生也能更牢固的掌握知識,更靈活地運用地理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讓學生了解到鄉土地理對學習掌握地理知識的益處
鄉土地理的地域特色,學生感到親切,有學習的欲望,有積極性。在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鄉地理材料,以及學生對家鄉特有的感情因素,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來回答,調動積極性。
在講“季風”一節時,我結合鄉土地理材料讓抽象的、復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體化。
篇4
關鍵詞: 通用技術 教學 探究 學習方法
教育部于2001年12月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同時設計和修訂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特別強調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同時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在“重新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鮮明的體現出“創新”和“創新學習”的本質。
通用技術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和應用能力為主的實踐性課程,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創新思維和合作交流。因此在通用技術科教學中,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共同探究。我認為在通用技術課上進行探究性學習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以生為本,開放引導課堂
近年來對學生學習的大量深入系統的研究,對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出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學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科學知識的?一般認為是教師教會的,老師不教他們怎么會呢?而事實上,學生并不是帶著一個空空的腦袋來到我們的科學課堂,對于不少問題,他們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最要緊的是,“這些常常與科學理論相悖、同時也往往被我們相當然地認為不屑一顧或不堪一擊的‘理論’,卻是學生長期經驗加智力活動的產物,是他們‘心中的科學’”對于不少內容,因此可以說學生是有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基礎的。而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是對學生基于好奇的天性而自發探究所獲得的成果進行壓抑,這樣極易形成學生對科學的排斥甚至厭惡,甚至上造成學生科學精神的缺失。在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的理解是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的,因為它們是學習過程的基本起點和貫穿始終的最活躍的因素。
因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采取以人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針對本學科和學生的特點.努力構建民主的、交流的、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改變教師對課堂的壟斷地位,盡量排除教材定論和教師權威對學生的束縛,允許學生對問題有獨特的見解,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和時間,讓學生在思維上盡量發揮,讓學生在獨立觀察、思考和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去發現結果或規律。
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開放課堂,消除不該有的程式和框框.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信心和標新立異的勇氣。例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列舉身邊生活中的流程設計.有一個女生列舉了做一道菜前期準備工作的流程設計。她把做一道菜前準備工作的整個流程講得頭頭是道。非常順暢。也很有道理。原來她父親是個高級廚師,在平時做飯時.她經常幫父親做些做飯前的準備工作,感到流程設計的很重要。同學們聽了也很受啟發。
其次,開放課堂的同時,同樣需要教師的靈活調控和因勢利導。我們既要讓學生有爭論辯難的機會以及不同意教師的觀點的自由與寬容,又要及時引導學生把注意力和思維聚焦在教學的中心問題上。有時教學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意外的情況.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嚴重分散。這時教師要順勢而為,靈活處理。這樣,學生那種探究欲望自然就可以得到激發,設計的熱情自然就會點燃。例如:在《技術與設計1》的教學中我先后組織了學生辯論會“技術有好壞之分嗎?”、“保護知識產權有利于科學技術的普及嗎?”學生分正反兩方,分別收集資料,同學們積極性很高,辯論非常精彩。教師靈活處理,因勢利導,對于辯論中的“意外事件”非但不會影響課堂教學,反而會成為難得的活生生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培養技術素養,鍛煉動手能力
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介紹》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介紹了普通高中課程實施現狀調查結果,其中有關課堂教學方式的調查情況表明
有86. 7%的學生表示喜歡有較多的動手操作或親身實踐、討論交流或自學等課程學習方式,只有12%的學生喜歡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喜歡探究性教學方式。
通用技術課是一門立足于實踐,注重創造的課程。在這門課程中。設計和制作是相輔形成的兩大支柱。設計是一切技術活動中的核心過程,而動手制作則是技術設計轉化為實際成果的過程,設計和制作當中也包含許多方法和技巧。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全員參與、親歷設計和制作活動各環節的全過程。但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要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對技術設計的興趣和探究試驗的欲望。在學習設計和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引導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新,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發展能力并體驗創造的艱辛和成就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精心挑選一部分能體現技術設計的實例,比如,我讓學生設計簡單的結構作品、相框、小板凳等,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創造的過程。這樣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參考實例的技術設計思想和方法,來嘗試著培養學生自己去進行程序設計。在使用實例時,教師還應注意形式的靈活性,可以設計相關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也可以引導學生對實例進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善于思考,勤于討論,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但無論采用何種方式處理教學實例,教師都應結合教學目標進行是適當的評點。
由于是新課程,國家和省市還沒有通用技術試驗室的建設方案。于是,我爭取學校的支持,投入近30萬元,建設了一個使用面積220平方米的通用技術試驗室,添置了百多件(套)試驗儀器和機械。使必修課的《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共9章書都有技術試驗。2007年12月,廣東省教育廳高中教學水平評估組來校評估后認為,我校通用技術試驗室的建設規模、儀器設備配置、學生使用率在全省都是領先的。這為學生學好通用技術課準備了充足的硬件基礎,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提高,對通用技術課更感興趣了。
但由于學生個體的接受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較大的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優劣分化的現象,特別是在實際操作技能過程中,有的同學沒有得到教師的輔導和幫助,會造成學習中斷或者干擾其他同學,所以教師要及時巡視加以指導,并采用個別輔導或同學之間互幫互學的方式,特別是聘請學習能力和操作能力強的學生當小老師,給學習和操作上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幫助,使這些同學有信心和勇氣跟上去,共同學好通用技術這門功課。
通用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注重的是“精神”變“物質”的方法和過程,這就需要學生以作品的形式呈現自己的學習效果,并通過對同學作品的相互觀摩、交流和借鑒,得到更多的收獲。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結合有關課程,讓學生自主設計校園環境、建筑物等的效果圖;布置學生設計和制作各種日用品與科技作品模型;然后收集評比,并作為考核的主要依據。并且在課程考核中.我們注重對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和綜合素質評價,使廣大學生的探究熱情與創作積極性得到持續的保持和提高。
三、精選案例教具,深挖拓展教材
在通用技術課的教學中,教師若按傳統教學方式對教材上的案例進行講解,無非是對教材進行逐步分析,深挖內涵。這樣做,學生反應一般并不熱烈,興趣不大;原因是教材上的內容學生自己能夠看得懂,一些看不懂的。學生覺得關系也不大—— 反正高考又不考,沒有必要學習。而學生所關注的東西,往往是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關系密切的東西或是新的、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東西,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處于與他的生活體驗相關的情境當中或面對以前從未有過的刺激的時候,他往往會表現出較大的興趣。
這些原理應用到我們的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詳細分析推敲教材,還要滿足學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創新的心理要求,選擇經典案例,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教學情景;以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只樣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
有鑒于此,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對教材案例特別經典的、內容較好的,就盡量挖掘。對那些有趣的案例,學生就認真聽,細心想,喜歡討論和交流,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若要挖掘出好的教材內容,需要我們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備課和去積累素材。
我們通用技術課的教師們,要經常廣泛閱讀各種讀物以及上互聯網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收集各種教學資源;最好隨身備有一個筆記本,及時搜集教學案例與靈感,把適用的知識和案例記起來,以便用于課堂教學。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就能以教材案例為主,補充有代表性的相關案例為輔,創設更直觀生動的教學情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教通用技術三年,共四屆學生,先后在全國各地搜集了幾十種教師演示的教具和學生試驗儀器,并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經驗積累加以改造,這樣不僅大大開拓了教材,而且更貼近本地特有的教學狀況。在具體的研講案例時,教師也不能單純地給學生說新聞、講故事,而是要引導學生發現案例中蘊含的豐富科學內容,以及從技術中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例如通過對校園環境設計、校區設計格局、城市規劃建設等實例的講解,引導學生領悟設計理念和技術的意義,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發揮自己的見解和創意,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和探究精神。
[參考文獻]
[1]盛建五. 新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6 .
[2]龐維國. 自主學習: 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3]孔 鍇. 當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熊冠恒.探究教學設計思路與實施策略[M].學科教育,2004.7.
篇5
[論文摘要]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亟需提高,現有的教學模式必須適應這種轉變。作為管理類專業的主干課之一,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也應有所改進。本文在提出就業能力導向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現有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就業能力導向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的改革的相關建議。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各種組織生存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導致了工商管理類人才有效供給不足,即一方面是市場對具有扎實管理知識和豐富管理經驗,熟悉企業市場運作,具有應變能力、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復合體和應用型國際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另一方面則是高校本科工商管理教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導致的學生就業難,能滿足企業需求的有效供給減少。因此,建立就業能力導向的高校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重要而有意義。實踐教學是專業教學的繼續、補充和深化,是培養學生敏銳的直覺能力、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及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課堂理論教學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由此管理類各門主干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是影響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作為工商管理類主干課程之一,《技術經濟學》應該怎樣圍繞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這個方向進行改革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
一、就業能力導向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內涵
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是指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就業能力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學習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為目標,以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強的動手能力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活動。技術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是一門交叉學科,將數學、運籌學、計量經濟學等學科的優化運算與經濟學原理相結合,為各種宏觀和微觀經濟評價提供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技術經濟學的實用價值很大,目前一些應用理論知識如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技術創新和價值工程等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實踐中。系統的學習本門課程將為學生以后從事技術經濟決策、預測、評估、可行性分析等工作打下基礎。因此,就業能力導向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通過一些案例或問題的引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討論中增強其團隊意識,并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其次是通過技術經濟學的實踐教學工具的講授,比如一些數據處理軟件如excel和spss的使用,讓學生真正了解實際生活中的經濟評價應該怎么操作,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最后是通過實踐教學更進一步延續、補充和深化理論的教學,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并成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就業能力的人才。
二、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
技術經濟學的課堂是學生掌握技術經濟相關理論與知識、能力培養和提高的主要路徑,也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技術經濟學教學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和學生相關就業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但目前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技術經濟學的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相當匱乏與不足,很不利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限的實踐教學時間、教學設施和設備阻礙了實踐教學的系統開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無法得到系統的提高。以本校經濟管理學院為例,管理專業技術經濟學課程的課時為64,而其中實踐教學時間為僅為8個課時,所占的比例很少,且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這些實踐教學也大部分都在教室內完成,學生真正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時間有限但再加上學校用于實踐教學的設施和設備的不足,學生沒有機會真正的參與到實踐教學中去,因此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學生的技能。
其次,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上學生薄弱的知識累積使得實踐教學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預期效果。技術經濟學的理論部分不僅模塊比較多且比較深奧,再加上學生本身知識累積的不足阻礙了這門課程實踐教學的開展。技術經濟學是管理類學生的主干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技術經濟的基本原理,技術經濟評價的基本方法,掌握技術經濟決策及預測的相關步驟和技術,為將來進行的相關技術經濟應用如項目可行性分析、設備更新等打下基礎。但這門課的理論部分比較多,相對來說具有一定難度,又是一門交叉學科,要求學生具備數學、經濟學、運籌學、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相關知識,這對大三學生來說尚可,而大二的學生則較難,比如技術經濟預測里的線性回歸、非線性預測、馬爾科夫鏈等章節的雖然反復講解,仍然有些同學不理解。實踐教學是建立在系統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實踐教學開展的難度可想而知。
最后,現有的技術經濟教學方式的引入不適應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包括系統的專業技能和較好的綜合素質。因此,具體課程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應該著重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基礎上的素質的提高。而現有的一些新的教學模式的引入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案例教學,問題導入式教學都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學生上課就忙著記筆記,甚至基本理論都還沒消化,怎么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呢,沒有系統的小組討論,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意識。學生對案例不是很理解,就沒辦法進行討論,只能學習案例。比如房地產開發可行性分析案例,學生看都看不懂,怎么自己操作呢,也就無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
三、就業能力導向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想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大學生就必須提高自己的相關技能和素質。對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而言,主要應該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系統掌握技術經濟學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術的能力;二是相關意識的培養如團隊合作意識、領導意識、刻苦創業及誠實肯干等意識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三是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培養。
1、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改革建議
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強化和深化理論教學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實際技能。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實踐課時量的增加。傳統的技術經濟實踐教學課時嚴重不足,這無法滿足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因此必須提高實踐課時的課時量。比如將管理類的64個課時內的8課時提高到12課時以上。只有實踐教學課時有保證,才能保證學生掌握實踐動手的能力得到實際的提高。其次,教學形式的轉變。我們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實踐課程,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安排機房上課,一直都是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教學的形式必須轉變,比如,我們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上機,教學生如何用一些計算機軟件如Excel等工具解決技術經濟學的復雜計算問題。另外,還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課外調研活動。以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技術經濟學是校級優秀課程,有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扎實的老教師,他們參與了不少課題和城市規劃等實踐操作,比如有幾位參與了“鄉巴佬”的可行性研究,都具備較高的研究水平和理論指導水平。可以安排學生到相關的企業或園區進行一次以上的實際調研,讓學生切實體會技術經濟分析的實用性和價值,也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基于能力培養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的轉變
要突出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老師應該綜合多種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培養和鍛煉,使學生在掌握技術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素質。首先,教師可選用“問題導入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已經被許多教師采用,但在技術經濟學方面還可進一步提升其應用的深度。在實踐課上,教師可以在介紹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高一些有價值的情境性問題,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學生自組團隊、自主思考、自我評價等活動提升學生的領導能力、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其次是“案例教學”的改進。案例教學是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案例,學生可對所學的理論深化和強化,并進一步提升其將理論應用與實踐的能力,但傳統的技術經濟學案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基礎不牢,案例陳舊等都是原因,因此有必要進行一些改進。教師可以將案例與自己的研究聯系起來,尤其是一些課題的研究,并提供一些可選的課題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比如某某企業可行性報告,某某項目經濟評價報告等等。要求學生自組團隊,選題和設計,做報告,做論證。最后以報告的形式展現其結果。這樣學生實際參與了一些有價值的實踐分析工作,不但能強化理論知識,也讓學生在這一系列活動和步驟的進行過程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并直接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最后是Excel等運算軟件在技術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在技術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學生在學習中有巨大的壓力。由于這是一門主干課程,相對來說比較難,理論課堂上滿是方法和公式,有些方法計算起來很是繁瑣。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用一些軟件來運行,而這樣操作起來是不難的,比如IRR的計算,由于查表無法得到確切的結果,往往求解的過程很繁瑣,學生需要反復的試算。可用Excel來解決就很簡單了。所以,在技術經濟學的實踐教學中使用Excel來幫助學生計算一方面縮短了計算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另一方面,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高了速度,也激發了積極性,同時還有助于學生計算機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而一些其他軟件如SPSS等的使用可使學生繞開回歸方程繁瑣的計算過程,提高計算速度。
3、基于就業能力培養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
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評價是對學生結束學習后學生成績的評定,不僅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關系到教師對學生真實水平和能力的認識。客觀的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是激發學生自主評價和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但傳統的技術經濟學教學中實踐教學的評價往往在課程總評價中占的比例不高。以技術經濟學為例,實踐教學的效果評價主要以平時成績的形式出現,只占最終成績的30%。要以就業能力培養為導向進行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本人認為一方面應該加大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可加到40%左右。另一方面平時成績的評價可以從學生的各種能力來進行。其中,學生掌握技術經濟學相關知識和基本技術的能力可以從最后的考試成績得到結果;相關意識的培養如團隊合作意識、領導意識、刻苦創業及誠實肯干等意識的評價可以從實踐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如學生的團隊組建,團隊合作的情況,實習作業完成的報告水平,探索性學習能力等方面綜合評價;創新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培養,則可以考察學生是否有信心面對選題、遇到困難是否能自己動手解決,調研的過程態度是否嚴謹等等各方面來衡量。這些指標可以設置一定的比例和權重,最終通過這些指標總值得到實踐教學的評價結果。
總之,技術經濟學是管理類學生的主干課程之一,它內容比較抽象,相對來說具有一定難度,但它又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掌握這門課程的主要技術和知識無疑對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傳統的教學都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并缺少對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等能力的培養。因此技術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有必要的,但這種改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比如教師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實驗設備和教學設施哦改進等等方面。所以,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技術經濟學實踐教學應該是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過程,技術經濟學的教師和學生都將是這種改進的受益者。
參考文獻:
[1] 聞超群,熊高強. 技術經濟學的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
[2]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G].教高(2007)1號文件.
[3] 宋翅云等. 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高教高職研究,2010,(43).
[4] 許馳. 體驗式教學法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沿海企業與科技, 2008 .
[5] 趙公民.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驗教學研究[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
[6]朱濤,馬恒,劉強.專業技術課程案例教學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3):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