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篇1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問題;反思;對策

[中圖分類號]F2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2)09-0030-04

城鄉一體化戰略則可以概括為:在政府引導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現階段重點,通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引導資源要素流向農村,繁榮農村經濟,緩解二元結構,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目前,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對其進行反思,并提出了相應解決對策。

一、我國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農業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較大

城鄉之間的差距還表現在第一產業和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之上。農村經濟以農為主,其他產業很不發達。而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勞動生產率很低。我們用就業人員的人均產值來代表勞動生產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數據進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農產業綜合勞動生產率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例如,2005年為5.9:1,2009年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別從第二、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比較來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第一產業的六倍以上(2009年為6.1:1),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雖然低于第二產業的,但也接近第一產業的五倍(2009年為4.7:1)。

(二)城鄉勞動力素質存在較大差異

197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資本的最主要指標。從我國目前的統計數據來看,由于農村優質人才大量流出,城鄉人力資本存在巨大差異。以2009年為例,農漁牧林業就業人員中小學及未上過學的就業人員比例高達45.2%,遠遠高于住宿和餐飲業(13.1%)、制造業(14%)、批發零售業(12.4%)、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16.3%)、房地產業(8.8%)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只占0.45%,低于制造業(8.6%)等,更遠遠低于金融業(59.7%)。

(三)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差距巨大

城鄉固定資產投資在總量和增長速度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從總量上看,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241,415億元,而同期農村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城鎮的六分之一,僅為36,725億元,并且絕對值差距在不斷擴大;從增速上來看,2010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為24.5%,農村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速度為19.7%,低于城鎮近五個百分點。

(四)城鄉土地資源收益差距較大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土地資源分配是一種事實上的“以鄉補城”,農民在土地資源利用開發中獲得的收入少之又少。在城鄉二元土地制度下,政府獲得的大規模城市建設用地和經費主要依靠從農民手中征地賣地所得。有報告指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金達1.5萬億元。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地價大幅升值,但土地收入分配卻存在諸多不合理,嚴重影響農民財產性收入。有研究顯示,土地用途轉變增值的權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約得60%~70%,村集體組織得25%~80%,失地農民只得5%~10%甚至更少。城市土地、住房已基本實現市場化,但政府對農村的土地、住房市場化仍然存在諸多限制與顧慮。農民工農村宅基地不能買賣,造成農民工不能將農村房產變現,只能“裸身進城”,無法在城市安居(倪建偉,2010)。

(五)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異

城鄉教育存在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差距。從生均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生均預算內事業費、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四個指標來看,農村普通小學分別低于城鎮16.38%、11.75%、11.43%、14.93%,農村普通初中分別低于城鎮14.37%、8.98%、9.22%、5.36%。二是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差距。從硬件來看,據統計,2006年普通小學生均固定資產值城市5,180元、縣鎮3,487元、農村2,793元,城市是農村的1.85倍;普通初中生均固定資產值城市6,260元、縣鎮4,067元、農村3,702元,城市是農村的1.69倍;小學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城市695元、縣鎮329元、農村186元,城市是農村的3.74倍;普通初中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城市763元、縣鎮348元、農村355元,城市是農村的2.15倍。從軟件來看,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以及高學歷教師比例在城鄉之間仍有較大差距,2007年,全國小學中高級職務教師比例為48.2%,城市高于農村9.5個百分點以上。普通小學教師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比例城市為教師文化程度在大專及以上比例是農村的1.41倍,而城市初級中學教師文化程度在大學及以上比例是農村的1.94倍(譚彥紅,2009)。

篇2

關鍵詞:義務教育;均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006-02

教育是發展之本,而義務教育作為教育中的關鍵環節又起著基礎性作用。城鄉義務教育是否協調發展更是反映教育均衡化的衡量指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把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列為政府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義務教育均等化發展對于真正實現教育公平起到關鍵作用。

一、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

1.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制約著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經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因素,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了教育的投入、產出與發展的速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決定義務教育供給水平的差異。我國由于城鄉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這直接導致了義務教育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而產生的資源配置不均衡。而義務教育以地方投入為主,地方經濟發展受地方財政影響,在城鄉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擴大的前提下,直接導致了經濟影響下的教育資源的配置,在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及生均公用經費支出上差距尤其顯著,由此產生的差距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義務教育均等化在資源方面的配置。

2.二元制社會“城市中心”取向的公共教育政策。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形成了二元制社會的“城市中心”取向,在這種取向的影響下,公共教育資源傾向城市,這直接導致了城鄉之間義務資源分配的不均,城市與農村教育資源分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進一步“演繹”了二元制社會所出現的矛盾,逐漸擴大了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現狀。

3.現行義務教育投資管理體制不健全。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是實施“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這種做法是由政府部門直接主管教育資金,不可避免地因為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非均衡狀態,從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馬太效應”。除此之外,監督保障機制不健全也是我國義務教育投資管理體制亟待解決的問題。

4.義務教育國有產權資源配置方式的影響。義務教育是一種公有產品,其產權歸國家所有,正是在這種摻有教育產權的配置制度影響下,作為主體的國家并沒有直接參與教育資源的分配,而是選定了相應的人來行使這些權利,對于公有教育資源的分配,人考慮更多的往往是通過分配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并非更多地考慮資源的配置的效率與利用率。

二、城鄉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資源配置對策

1.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公共財政經費保障機制,拓寬教育經費籌集渠道。義務教育經費運行機制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為保證城鄉義務教育發展正常有序運行,并得以均衡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是加大對鄉鎮農村學校的經費投入力度,對經費的投入力度不能只停留在增加儀器設備的采購增加上,更強調的是關注通過經費投入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提高;二是進一步均衡城市和農村在經費投入的比例,不能簡單以城市學校投入多而削減其經費的投入,也不能簡單以農村學校相對投入少而增加其經費的投入,更多的應從城市和農村學校在義務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入手,均衡其經費投入水平,逐步健全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三是加強后期的制度保障,落實好經費的使用與調度,當經費下撥后,應以恰當的方式落實好經費的使用,避免經費挪作他用。

2.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加大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造力度。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校布局,提高教育整體水平。使農村教育事業在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管理體制下運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效益,增強學校辦學實力,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學校的育人作用,形成規模教育。

3.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新機制。一是逐步完善生源配置新機制,保障每一個適齡兒童按時就近接受義務教育。在班級設置上,不管是城市學校或是農村學校不能因為學生所具有的差異而設立重點班或者實驗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差異。二是逐步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機制,對于農村學校硬件設施的建設,要有計劃性的進行規劃,并保證所建設的硬件設施能在教學中真正使用起來,充分運用現代硬件設備增強教學的效果。三是建立合理的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教學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學校教師到鄉鎮學校進行支教,把其優秀的教學經驗傳遞到鄉鎮農村學校;同時開展一系列的城鄉學校互幫互助“手拉手”的教研活動,通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四是加強鄉鎮學校教育主管機構與城市學校教育主管機構的溝通與聯系,把城市學校教育主管機構的管理經驗輸送到鄉鎮教育主管部門,增強鄉鎮教育主管機構教育管理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同時通過借鑒學習,在源頭上減少鄉鎮學校失學、輟學等教育問題。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完善師資隊伍梯度,促進城鄉之間義務教育資源分配的均衡化發展,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校長、教師交流制度,統籌教師資源,將教師的管理和使用權從學校上移到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中小學教師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進行管理和調配使用機制。

5.加大教育資源開發和整合力度。對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避免資源的浪費與重復。對于城市學校資源較為充足的學校,鼓勵其建立幫扶的農村學校,把其充足部分的資源無償分享給農村學校進行使用,通過這樣的途徑增強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資源互用率;同時加強對農村學校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的培訓,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資源,使其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授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

6.繼續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促進校際間生源的相對均衡。深化招生制度,平衡城鄉招生人數與規模,鼓勵學生就近入學,盡量減少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跨學區入學。限制某些城市學校因利益問題而引發的不斷增長的規模與速度,保障義務教育城鄉學校教育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同時,為保證薄弱學校師資隊伍的穩定,嚴格控制薄弱學校內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調動,由此穩定了人心,為薄弱學校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教學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7.建立支教和交流制度,建立幫扶交流互動機制。建立對口的幫扶活動,選派城市優秀學校校長到鄉鎮進行輪崗交流,把市區學校的優秀管理經驗傳授給鄉鎮學校,通過鄉鎮學校的借鑒,進一步強化薄弱學校的常規管理、規范辦學行為。每年安排城市部分學校的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市區學校尤其要對鄉鎮學校在管理、經費使用、教師培訓等方面的薄弱環節進行幫扶。

8.建立督查和評估機制,及時反饋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度上保障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通過督導評估及時反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并要求所反饋的問題要得到相應的解決,形成“反饋―評估―解決”的督查督辦機制。

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其中這些問題都與我國教育體制演變息息相關,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我們更多考慮的并不是如何地推進體制的轉變,如何加強監督管理,而更多的也是人在觀念上或思想上的轉變,更多制度的革新后如何更好地落實與實現的問題。

篇3

(湖州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我國正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供水一體化便屬于其中一項最為主要的工程。該工程將針對農村居民用水的安全性提高問題,確保農村居民身體健康安全以及為其改善生活質量的方法進行規劃。本文從城鄉供水一體化現狀入手,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城鄉建設;供水一體化;供水改造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80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均離不開水。不安全的水資源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的無形殺手。國家為解決該嚴重性的問題,要求盡快改善農村用水條件,提高農村用水的安全性能,為農村居民用水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時加快城鄉費一體化進程步伐,對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具有重大的意義。

1城鄉供水現狀

近年來,由于政府加大了對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的力度,使得城鄉供水已經逐漸的向集中供水化發展,但是,對農村供水建設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急需解決的重要安全問題。

大部分將要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城鄉周邊均會有大量的水資源,但是該水資源供水對象多為城鎮或城市,對農村的用水支持力度并不足,流向農村的水資源甚少,使得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進展緩慢,不能夠快速的解決農村居民用水安全問題。同時,個別農村正在進行的供水一體化建設,工程質量不過關,不能夠保障居民的安全用水,使得農村居民產生了強烈的反應。另外,現有的一體化工程較規劃的一體化工程規模而言,相對較小,城鄉供水一體化的整體供水網絡正在建設當中,其管理以及建設均有待進行整合[1]。加之,個別城鄉當中的供水一體化工程的運營機制并不完整,對水資源的管理,用水價格的控制并不嚴格,使得工程運營當中的經費運轉不合理,必須要加強對工程建設的管理以及規劃。

2城鄉供水一體化當中存在的問題

2.1供水骨干網絡建設力度不足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的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大部分農村居民已經轉移到城鎮進行發展,其收入亦得到了提高,對用水質量和用水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時,多數農村現存的供水工程仍舊是單村的供水工程,其中存在問題比較多,亦比較突出,因此,整體供水的骨干網絡需要加大建設力度,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

2.2城鄉供水工程運行受到制約

城鄉供水工程由各農村村內供水管網組成,而村內供水管網一般是在實行“村村通”時期,由各個村自主進行建設,無論是整個管網的用料,抑或管網的建設質量,均低于正常標準[2]。加之部分村內供水管網進行了多年的供水作業,已經產生了損壞,無法繼續實行供水作業,即便是其他村內供水管網為出現嚴重問題,依舊多數為“帶病”工作狀態。而城鄉供水一體化需要將各個村內供水管網進行連接,接入較大的管道,該項舉措將會為原有的村內供水管網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在實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時便考慮放棄個別農村的村內管網連接,導致整個城鄉供水工程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2.3部分農村供水并網積極性不高

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是現今推行城鄉一體化進程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相當一大部分農村的村內管網并網積極性并不十分高漲,主要是因為:第一,部分農村的村內供水管網雖然處于“帶病”工作的狀態,但是仍舊能夠進行供水作業,村民認為只要有水用并能夠解決生活用水問題,并不注重對水源質量的要求。第二,現今多數農村雖然實行村內供水管網進行供水,但是其供水并不需要花費資金,實行免費政策,而正常的稅費是由整個機體承擔[3]。村民擔心在實行供水并網之后,其用水費用會提高,因此,不主張實行并網供水。

2.4供水一體化配套設施不完善

(1)產生污水現象比較嚴重。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當中必定會有重要的水源,對重要水源的保護雖然得到了相對的重視,但仍然存在水質管理不到位的現象,導致污染水源進行蔓延,影響整個城鄉供水系統。

(2)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城鄉供水一體化需要現今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網絡技術進行配合,使整個工程建設以及運轉均能實現信息化、自動化,現有的水平達不到要求。

(3)運營體系不夠完善。在該工程當中,其監管體制以及整個工程的運營體系均未得到完善,并不健全,對農村供水的管理不嚴格。

3城鄉供水一體化問題的解決措施

(1)加強供水骨干網絡建設力度。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應該按照規劃建設的總目標進行建設,以便于加強整個供水骨干管網的建設,完成預期目標,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

(2)水管網建設步伐。由于村內供水管網的建設制約整個城鄉供水進程的運行,因此,必須對村內供水管網的建設加快步伐,最主要的便是籌集村內管網建設的資金[4]。在建設過程中,上級應該予以相應的改造資金,但只能夠滿足少量村內管網建設,需要進行大規模改造的鄉村則需要自主進行資金的籌集。同時,為了保障建設后的村內管網能夠適應一體化建設,應該對村內管網的建設與改造進行統一的規劃、建造、監管。

(3)提高供水管理以及服務水平。首先,要提高整個建設當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整個工程進行信息化、自動化的監測與控制,安裝實時監察裝置,對問題的出現能夠及時進行處理。其次,要提升建設中的管理與服務水平。供水單位需要設立便捷的供水熱線,組建解決供水問題的隊伍,對居民在用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及時進程處理。

(4)考核制度。城鄉供水一體化需要多個部門聯合進行管理,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成立較為完善的多部門領導機構,對其人員的配備以及職能進行明確,便于解決在建設與運營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5]。同時,要對整個供水工程進行考核,確保能夠正常、安全供水,為農村居民的用水提供安全保障,推薦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

4結論

綜上所述,在農村用水安全問題幾位突出的時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的推進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不僅能夠為農村居民的安全用水提供保障,減少不安全水質對農村居民身體上產生的危害,更能夠加快整個城鄉一體化進程。政府在進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方面,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并發揮政府職能,對該工程予以資金與政策上的支持,使建設者與城鄉居民能夠完全積極的投入到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當中,為城鄉的統籌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鵬.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5,(3):132.

篇4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創新途徑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步。然而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許多農村土地問題日益增多,急需解決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合理安排市縣、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生產建設集中等。在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不是說把城市的資源調到農村,讓城市蓋蓋房子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讓農民、讓農村自主地發展,讓其慢慢地發展經濟,然后附帶地讓其社會福利等慢慢地發展,所以最為關鍵的是落實農民的自主發展權,而這方面最為關鍵的是解放土地、賦予權利,去掉農民的身份,實現農村和城市資源的平等、城市人和農民的平等。

1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土地產權不明,造成城鄉發展差距加大

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土地所有權的主體不明確。第二,集體土地所有權不知道該怎么使用。長期以來,雖然我國一直有在法律方面在集體用地時,行使權利的主體有了多重規定,但是這些規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會使很多土地所有權的主體爭奪土地。這樣一來,更加加大了農村土地產權劃分難度,同時也阻礙了農村土地的順利流轉。因為土地產權主體不明確,農民很難行駛他們具有的支配農村土地的權利和土地所有權。農村土地的行使權往往在農村干部手里,一旦有需要征用農村土地時,農村干部就會與農民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溝通交流,但是農民往往處于弱勢群地位,對土地的權利就會得不到保障。

1.2農村土地規劃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來,相對于農村,我國忽視農村的建設發展,而更重視城市的發展,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目前對農村土地的規劃存在很多問題,造成土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就目前存在的土地規劃制度中,主要是針對農村耕地的使用管理方法,而對用于建設的土地很少做出科學的規劃。所以,土地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農民的生活條件也一直無法改善。

1.3強制征用土地損害農民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的發展建設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里迅速發展,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征用農村土地,而且基本上都是強制性征用,這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土地權益。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有土地征用的農民獲得的補償十分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國目前土地征用后關于對農民的補償制度不夠完善,補償只根據土地以后所能獲得效益進行制定,而不考慮土地的成本,這就使得對農民的補償不夠充足;2)長期以來,我國對土地征用的范圍十分廣泛,向來都是先征用再規劃發展,這很不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2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

2.1農村土地產權制的創新

因為農村土地產權的主體不清晰,阻礙了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所以國家要制定相應的制度政策來明確土地產權,另外,還要就宅基地的使用權進行改革。一般來說,首先要明確集體土地的所有權歸誰。具體到明確所有權是哪個農民的,或者哪個村民集體的,又或者說是哪個鄉鎮集體的。這樣做才能提高農村土地的有效利用。第二、立足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進行制度改革創新時要避免偏向城市,建立一種新型的城鄉發展關系,使農村能夠得到相同程度的發展。

2.2農村土地規劃的創新

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土地管理和市場經濟要求,應該對我國農村土地管理進行全面的評估規劃,建立一種新型的、利用率高的土地規劃制度。農村的土地管理要與城市的建設同步進行,并且要對農村土地進行全面的評估,充分考慮該區域的風景、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要多聽取該區域群眾的意見,綜合考慮。

2.3農村土地征收制度的創新

隨著城鎮化策略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被征用,因此對農民的補償也要進一步完善,因此關于農村土地征用制度要進行改革創新。首先,用于公共建設的土地,要從農民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減少征用面積。第二,改進征用后對農民的補償制度,使被征用土地的農民生活得到保障,加大補償力度。最后,賦予農民開發權的問題,這是發展農村的核心。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土地有一部分用于工業發展,它價值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它與農業價值是有很大區別的。當前的土地制度僅允許城市而禁止農村做商業開發,這肯定是不公平的安排。解決賦權的問題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讓農民也有所有權,讓農民的集體土地所有權成為真正的私權,肯定農民所創設的土地使用權流轉來解決開發權問題。

3結語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我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要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創新,過去往往偏向城市的建設而忽視農村的土地建設,今后應關注全社會,要把農村納入到整個視野內。本文主要對農村土地的產權、土地規劃和征用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總結了土地管理制度創新的有關問題,希望對改善農村土地管理,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永強,蘇昌貴,龍花樓,等.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中國農村土地管理[J].制度創新研究,2013(10):20.

[2]朱桑寶,羅貞焱,等.園林綠化工程養護的技術要點探究[J].江西建材,2009(7):16.

篇5

關鍵詞: 淮安城鄉一體化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 問題 對策

隨著我市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城鄉各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和轉變,各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新的變化。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如何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趨勢,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尋求對策呢?筆者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論述。

一、淮安城鄉一體化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

1.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以適應農村多元產業結構的發展。

農業剩余勞動力由農業轉移到勞動邊際生產率相對更高的非農業部門中就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推動效應。這就要求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增強在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創業型人才。

2.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第二三產業轉移。

勞動力轉移是解決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要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必要的務工技術和從商知識,盡快成為有專長、有技能的各類產業工人,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和提升他們的就業層次,以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順利向城市轉移。

二、淮安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淮安農村中等職業不斷發展,為我市農村培養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但淮安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仍存在如下許多問題:

1.專業設置不靈活,不能適應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不夠靈活,專業老化,原地踏步的現象較為普遍,無法適應新形勢下二三產業發展的需要。

2.培訓效果不顯著。

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中的培訓項目雖然在不斷開展,但培訓的實際效果則不可得知。培訓的實施過程中有不少弄虛作假的問題,培訓的過程缺乏監督,培訓的結果更無反饋,培訓的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三、在淮安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指導下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思考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不管是“進城”還是“務農”都需要較高的素質和較專業的技術。如何解決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是滿足淮安經濟發展技能型人才需要的關鍵問題。

1.明確辦學定位。

農村中等職業學校必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適應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明確方向,準確定位。不能僅迫于招生壓力,而順應學生和家長的要求,控制好參與對口單招學生的比例,擇優錄取,否則過于重視升學,職業學校不僅難以辦出特色,反而會使“升學”、“就業”雙雙陷入困難的境地。

2.變“就業”為“創業”。

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鼓勵學生利用農村現有資源,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作出貢獻。例如,淮陰區職教中心02屆畢業生李劍鋒利用專長與其堂兄合辦蔬菜大棚,并在淮陰區開設綠原農產品直銷點,成為農學專業學生立足農村并創業的典型。

3.調整專業設置。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必將加快發展速度,適應第二三產業崗位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加。為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應增設服務于二三產業的專業,如除了電子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等專業外,更應著力發展室內裝潢設計、市場營銷、餐飲與服務、旅游、服裝設計與制作、計算機應用與維修、汽車修理、電子產品維修等專業。

當然,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也要根據當地的特色確立專業方向,例如將水產養殖、瓜果生產技術、中藥材生產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花卉養殖等列入農學專業課程,為學生畢業后立足農村、服務當地經濟,促進地方特色農業的發展培養合適的技術人才。

4.切實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

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使勞動力轉移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1)擴大培訓范圍。做好各類培訓的組織工作,廣泛動員農民工參加培訓。增強培訓針對性。建立培訓與就業緊密銜接的機制,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崗位需求,及時調整培訓課程和內容。重點加強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吸納就業能力強、市場容量大的行業的農民工培訓。

(2)加強績效評估。建立農民工培訓質量效益評估指標體系,統一培訓考核指標、考核程序和考核辦法。積極探索第三方監督機制,委托有資質的社會中介組織對培訓機構的培訓質量及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估。規范培訓工作管理流程,加強對培訓工作全程的監管考評,做到培訓信息公開、審核結果公示、培訓過程透明、社會參與監管。

總之,在淮安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只有找準自己的辦學方向和定位,及時調整專諸業和課程設置,立足于本地支柱、特色產業,以就業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使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才能促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乃至于教育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馬劍.城鄉一體化探析——以淮安市城鄉一體化實施為例[J].中國市場,2011(48).

[2]項繼發.縣域社區教育: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3]彭尚平,周俊丹,陳玉梅.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8).

篇6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中圖分類號:F25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鄉一體化既是一個城鄉綜合的社會、經濟、空間發展過程,又是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終極目標。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而環境衛生設施是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生量歷年增加,同時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逐漸增高,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和改善成為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項重要、緊迫的內容。轉運環節是整個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的中間環節,是垃圾源頭管理與最終處置之間最重要的銜接部分,其布局對整個垃圾處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即重點研究轉運站的選址,以力求資源配置最優化[1]。

1 城鄉一體化概念、內容

由于城鄉一體化涵蓋的內容太多,很難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近些年,各學者從不同的領域重點分析和研究城鄉一體化課題,有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哲學、系統學、生態學、地理學等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實現城鄉一體化途徑理解不同,如社會學家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協調城鄉的社會事業發展,促使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循環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確保居民在居住、教育、就業、醫療等社會事業領域能享受相同待遇,縮小城鄉差距,高度共享城鄉資源。經濟學家則認為,城鄉一體化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通過制定平等的經濟政策,使得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自由運作,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良性經濟循環,實現城鄉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生態學家認為要實現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就必須解決經濟和環境的對峙、城市和農村對立的局面,建立統一的環境保護機制,促使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境有機融合,促進城鄉健康、可持續發展。研究空間布局的相關學者認為實現城鄉一體化需要調整和優化城鄉的空間結構,通過有效布局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點狀設施與各交通設施的線狀設施之間的結構,使得城鄉之間信息、物流等各要素流通方便順暢,促使城鄉協調發展[2]。

2 基礎設施規劃的特點

2.l系統性、獨立性

各個系統規劃的內容是完全相對獨立的,每一個系統都完整地自成體系,因此如何良好的管理和協調各個系統歷來是市政規劃管理棘手的問題。但各個系統規劃內容仍然存在共性,如各系統的組成部分可概括為源、管線、用戶三個部分,其中源包括各基礎設施系統主要供給部分的相關內容。如給水系統的水源,能源系統的熱源,環衛系統的垃圾處理站等合理位置的確定、設施規模選擇、設施建設要求等等。管線主要涉及如何布置、敷設及相應的管徑取值等內容。用戶則包括社會生產及生活用戶。

2.2規劃建設周期長,投資大

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涉及面積廣,建設周期較長,短期收效小,需要投入的資金多,由此限制了投資渠道,國家政府投資成為主要資金來源。

2.3改良維修困難度大

由于基礎設施絕大部分是敷設在地下的,容易被忽視,往往等出現問題了才想起如何補救維修。

2.4協調、管理部門多

基礎設施規劃涉及十幾個小類,每部分管理的部門不盡相同,當需要協調的時候,各部門利益會出現沖突,處理難度比較大。

3基礎設施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內容與方法

3.1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最重要的元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各種危機相應產生,為了人類未來發展考慮,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顯得尤其重要。將水系統分為給水系統和排水系統來分析實現城鄉一體化涉及的內容。

1.基礎設施區域統籌建設

1)區域統籌建設范疇

基礎設施系統包含很多子系統,每個子系統都具有自身特點,但很多基礎設施具有區域性、外部性的特征,需要從區域整體出發去考慮其設施的建設與布置。如水系統中整體流域協調、水源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等內容;能源系統中的電力、電信系統規劃;安全防災系統中防洪、防震等規劃;生態環境系統中生態環境分區規劃。

(1)水資源流域協調

水系統具有流域性,一個地區的水系統的流域可能不僅局限在規劃區域范圍內,還涉及其他地區,因此需要規劃流域協調區,完善流域的水域功能區劃(公共供水、灌溉、排水、防洪、漁業等)及流域水資源保護,如按照水資源保護要求及標準,控制協調流域內供排水、防洪排澇、灌溉等內容的設施建設。

(2)水源保護

水源保護包括飲水水源保護和其它水源保護(如風景水體保護、生態水體保護等),在各種水資源保護中應該優先保護飲水水源。首先結合現狀水源的分布情況,研究其分布是否合理,現有水庫的庫存量能否滿足附近區域的供給。在大區域缺少蓄水工程的地方,考慮建設水庫工程解決水源問題。從整個區域確定好水源后,依據《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等規范,劃分各等級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確定各飲用水源保護區需要執行的標準。

3.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節薄弱,特別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很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處于空白階段,農民的生活條件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要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發展,最關鍵的突破口就是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其在農村的發展建設情況對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和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等特點,因此需政府通過各種調控引導和投資建設手段,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并找到合適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法,實際地解決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問題。

4結論

總之,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之間存在的二元分割狀況提出來的,同時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其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力度,使城鄉基礎設施達到共建共享水平,并協調相關各類型、各層次規劃,使城鄉一體化中的基礎設施規劃能發揮對城鄉空間優化的引導與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新常態;城鄉關系;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發展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4-0094-02

在2014 年的5 月,第一次指明:“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要適應新常態。”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經濟“新常態”,為中國經濟發展既帶來了新的機遇,又帶來了新的挑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同。但中國自古至今都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面臨的突出現實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顧名思義,城鄉關系必然成為我國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1]。

一、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的相關理論

改革開放以后,面對城鄉之間分割發展的情況,還有不可調和的城鄉經濟社會矛盾,城鄉一體化思想才被政府逐步重視起來,并開始了一系列的理論研究和改革實踐。同時,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打破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二元化體制,以及消除城鄉關系發展方面的體制障礙,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第一,城鄉一體化的內涵。筆者認為,城鄉一體化,是以城市為核心、小城鎮為過渡、鄉村為基礎,最終實現城鄉依托,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第二,城鄉一體化的理論基礎――經典作家理論。在科學理論的著作中,有許多關于城鄉一體化方面問題的研究,比如:闡述了城鄉差別產生的歷史原因、過程;城鄉對立的消滅是必然的,城鄉協調發展是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消滅城鄉差別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的科學體系中,城鄉關系方面的比較完善的成果――城鄉融合論[2]。

在其理論中,城市和農村都是歷史范疇,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發展,城鄉關系依次從互相包含到分離分割,再到協調融合。在涉及城鄉關系基本定位問題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理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馬克思認為導致工業和農業之間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城鄉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的尖銳化。與此同時,工業和農業之間的矛盾激化加劇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因此,城鄉關系的理論在本質上是要消滅城鄉對立。城鄉關系協調發展是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城鄉之間的對立勢必造成社會的不和諧,但從長遠看,城鄉融合是必然的趨勢。

第一個提出“城鄉融合”的概念是恩格斯,城鄉融合,即把城市和農村在生活方式中的益處相互結合。恩格斯進一步將城市和農村之間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總結為:城鄉不均衡―分割―新的均衡與融合。恩格斯指出,私有制是造成城鄉關系對立的根源。所以,要實現城鄉融合,就一定要先消滅私有制[3]。

二、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

第一,初步形成階段(1953―1957年)。1953―1957年,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初步形成階段,具體體現在政策層面和組織層面上。政策層面就是從1953年上半年開始實行的統購統銷政策,即糧食的計劃收購政策、供應政策、由國家統一嚴格控制糧食市場,并且中央對糧食實行統一管理。組織層面是在1956年,合作化運動進入了高級社階段,對農民的組織約束進一步強化,使得我國的二元結構特征日趨明晰。當時合作化發展速度特別快,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產生了惡劣影響,因此合作化從組織上配合統購統銷政策,初步構筑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框架。

第二,全面成長階段(1958―1961年)。

第三,調整階段(1962―1977年)。此階段著重對農業和工業關系進行了有效調整。

第四,完善階段(1978―1985年)。就是誕生在這個階段。此項改革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帶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二元結構有所改善,城鄉各方面差距明顯縮小。

第五,固化階段(1986―2003年)。固化這個階段重點是體現在城鄉經濟發展差距和社會發展差距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1986年的2.12倍擴大到2004年的3.23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2003年達到3.35倍左右。城鄉經濟差距擴大明顯。此外,城鄉居民的社會發展差距更大,城市居民享有各種社會福利,農村居民則不享有任何社會福利,城鄉居民無論在教育、醫療衛生,還是就業、社會保障、文化娛樂等方面都是不一樣的[4]。

第六,逐步縮小階段(2004年至今)。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出現連續縮小態勢,國家通過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有力實施,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新常態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策略

城鄉二元結構是城鄉發展一體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然對城鄉一體化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研究經濟新常態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新環境新條件,揭示新常態下城鄉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提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建立城l一體化的戶籍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加快推進了對戶籍制度改革,這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戶籍制度的改革承載了大量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方面的附加值,所以意味著利益結構的大整頓,這標志著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當然,新常態下,我們面對戶籍制度的改革也應該有新的突破。體現在:堅持以人為根本,加快建設新型城鎮化,保障農村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權益,改革土地與戶籍多年的頑疾,實現農村城鎮化,城中村城市化的共同發展。

第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資源配置機制。首先,逐步建立城鄉的完善體系。其次,逐步建立城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和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協調發展機制;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建立現代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三是厘清政府關系,建立中央與地方利益均衡機制;四是引入競爭,建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機制;五是發展社會主義特色文化,建立文化支撐機制。再次,逐步建立城鄉同建同治的生態環境體系。最后,逐步建立城鄉結合共融的產業體系,表現為城鄉產業融合、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變革鄉村生產關系[5]。

第三,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財政投入機制。財政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發揮財政政策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具有的獨特作用,主要職能是資源配置、收入分配、調節經濟和監督管理。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是“萬能的”,也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如何科學合理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發揮好財政政策的獨特作用。首先,轉變財政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其次,創新財政監督模式,規范財政管理行為。

第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制。一是深化就業體制改革。在就業政策中要消除就業歧視,重點放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不斷解決農村及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二是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通過努力構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不斷使廣大人民收入水平逐步增高,還要充分調動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目的是使低收入者增收,中收入者擴收,盡力縮小城鄉差距[6]。三是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推進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啟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等。四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完善我國醫保體系,改革城鄉基礎醫療衛生服務運行體制,建立科學的適合我國農村發展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五是深化扶貧體制改革。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

第五,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教育機制。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第六,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人在自然中生存,人與自然應該是一體的。國家和社會都在盲目追求工業現代化,卻忽視了人本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新常態下,環境資源的負荷能力已經很微弱了,所以我們應該以科學的發展觀,擺脫舊的錯誤的發展方式,營造和諧共處的友好環境。首先,應該在觀念上尊重、順應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我們都要做到節約資源從娃娃抓起,要有節約環保理念。其次,經濟增長方式也要改變,過去的粗放型發展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發展道路了,要依靠科技,要依靠高素質的勞動者,要走新型的屬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最后,企業、國家、社會要建立良好的生態鏈,加強對資源的保護,對污染物的治理,最終還大自然一個綠水藍天,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協調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仲文.大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4:202-22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33.

[3] 鄔巧飛.馬克思的城鄉融合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科學社會主義,2014,(4):142-145.

[4] 張永岳.我國城鄉一體化面臨的問題與發展思路[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4-31.

篇8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物流園區建設與規劃;問題與措施

1. 城鄉一體化與物流園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農村里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當下城鄉之間的“中心―邊緣”論更加隱射出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諸多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消除城鄉差別,促進城鄉融洽、協調發展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歷史趨勢與人們的愿望。我國目前城鄉一體化雖然比較滯后,卻也在孕育中不斷發展。

所謂城鄉一體化絕不是簡單的“鄉村城市化”或者“城市鄉村化”合成。其基本內涵式是通過體制一體化、城鎮城市化、產業結構一體化等把城市與農村建設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充分發揮城市與農村各自的優勢和作用,使城鄉之間勞動力、技術、資金、資源等生產要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合理的交流與組合[1]。

物流業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城鄉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力。城鄉物流一體化需打破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的分離狀態,通過將其緊密聯系實現物流整體效益最優。物流園區因其良好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配送體系、打造城鄉供應鏈、并創造增值效益方面可發揮的作用巨大。

2.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發展物流園區的必要性

2.1 促進城鄉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加速一體化進程

城市與生俱來的“集聚效應”使得資本充分集中、充滿活力。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化水平,使其具有較強的輻射和擴散功能。農村處在資本“邊緣地帶”,無可厚非的成為城市、工業服務的廉價勞動力市場和產品傾銷地。但因其廣大的消費供應市場以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吸引力和潛力巨大。物流園區作為銜接城鄉供應地與銷售地的紐帶,在城鄉互動,社會資源優化配置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圖1所示。

物流園區還是城鄉經濟增長,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多邊推進的助推器。物流園區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流動,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農產品,工業品可以在城鄉間得到充分互補,優化原材料工業,提升消費品工業,實現“以工促農,以農補工”,讓第一、二、三產業結構得以調整升級。同時,與物流園區的發展相匹配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也越加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電網改造,通訊設施完善,中心城區至各鄉鎮,以及各鄉鎮之間的快速通道,“村村通”公路,使得商流、物流、信息流更加暢通無阻。

圖1:物流園區的作用

2.2 整合城鄉物流資源,促進和優化城鄉物流一體化。

城市物流和鄉村物流早已存在,只是由于社會經濟、空間地理等原因,在物流規劃、物流建設、物流運營上各自為政,形成兩個“物流孤島”。城鄉物流一體化就是要解決城鄉物流分離化、分散化問題。通過整合城鄉物流資源,提高物流資源效率,優化和構建城鄉物流一體化體系,從而提高城鄉物流的效率效益[2]。

新型物流園區的規劃站在戰略的高度,運用現代物流理念和技術,結合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的特點,對兩個系統進行戰略整合,謀求較大的城鄉全域物流系統的戰略協同效益,從而提高城鄉經濟一體化水平,進而實現城鄉一體化并提高其水平。

同時,物流園區的建設有利于節約社會資源并提高物流運作效率。由于加強了物流企業、城鄉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可實現共享基礎設施,節約社會成本、社會資源,使社會資源合理流動,城鄉供需達到平衡,雙向互動,互利共贏。物流園區的建設還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務平臺等現代化物流手段,使物流園區的物流企業降低運作成本,提高綜合競爭力。

3. 城鄉一體化物流園區規劃與建設存在的問題

3.1.城鄉物流體系分割,物流園難以輻射農村市場

目前,城鄉物流體系分割現象嚴重,農村物流渠道不暢,由此導致農村物流成本過高,消費市場混亂等問題。因此,物流園的建設很難實現城鄉雙向流動的物流體系,影響了其對城市現代企業的規模擴張和對農村商貿經濟的繁榮起到推動作用。

3.2物流園區規劃目標定位不明確,盲目建設

物流園區作為區域經濟及現代物流發展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但是目前,大部分物流園區的建設與規劃具有很強的盲目性。由于缺乏系統和科學的規劃論證,造成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物流園區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功能定位不明晰、物流設施閑置、利用率低、重復建設等諸多難題和不良局面。甚至有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效應,急功近利,借以建設大規模有影響力的物流園區為招商引資的幌子,大力開展房地產,酒店,觀光旅游等副業活動,而非真正將工作的中心放在物流園區本身的建設上。

3.3政府未能發揮其主導作用

城市與農村在制度和管理上的“二元”結構是造成農村物流發展緩慢、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差距逐年拉大的重要原因,也是物流園的輻射功能無法惠及農村市場的原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等。政府在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政策和教育等方面差距很大,造成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完善,以及專業物流人才緊缺[3]。

4. 城鄉一體化物流園區建設規劃措施

4.1 加強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明確功能定位

要強化政府的宏觀規劃與組織協調功能,實現政府的有效干預。通過不同行政部門的聯合來綜合協調物流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突破城鄉分割的體制壁壘,把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納入物流業發展整體系統中,穩步推進城鄉物流的一體化。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扶持、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以保障城鄉物流的發展。同時,結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際情況,明確其功能定位與目標對象有利于物流園區更好更長遠的發展。物流園的規劃應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和規模相匹配。同時要按照比較優勢原則,促進城鄉物流之間的合理分工,依托城市商貿市場和農村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構建農村物流集散網絡和城市物流配送網絡,有效發揮城市物流對農村物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積極引導城市流通網絡及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向農村延伸[4]。

4.2 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物流園的商業模式

城市物流和農村物流的有機銜接相當復雜,涉及到農村經濟作業模式、經營主體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物流園區作為城鄉物流銜接的紐帶,應運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積極發展創新對接模式,保證整個物流體系和各環節的順暢。如農戶+合作組織+物流園+城市零售;城市農資生產企業+物流園+農村零售終端;物流園+鄉村超市+城市生鮮便利店等模式。同時,可鼓勵農村個體企業、民營企業進入物流市場。物流園作為城鄉供應鏈的核心,創造增值效益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農村內部培育新型農村物流主體。

4.3與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校等機構充分合作,力求科學發展

設立研究培訓基地,一方面,可以實現對企業以及園區的發展狀況進行檢測,對未來的發展方向給予合理科學的導向;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大批的熟練的專業化技術人員,提高人員的素質,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甚至對于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產值,擴展業務渠道都起到無法預測的作用。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及高校為企業提供必要的咨詢與指導,市場信息的分析;企業可以反饋具體操作實施中的問題與經驗,促進物流園區的發展更加穩健。

基于城鄉一體化的物流園區規劃與建設必將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農村建設以及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的構建做出積極的貢獻。優化城鄉物流相關產業結構,探索新型城鄉物流發展模式,加大市場管理和政策扶持,以及物流園在城鄉物流中可發揮的增值作用等領域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與探討。(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管理學院)

指導老師:張蕾

參考文獻:

[1]洪銀興、陳雯.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J]2003(04)

[2]王忠偉、章雪巖.非零起點的城鄉物流一體化戰略路徑探討.商業時代[J]2010(17)

篇9

省以下的體制改革,實際上存在著與城鄉一體化脫節、“為改革而改革”的傾向。當前“省直管縣”改革的目標不清晰,需要進一步定位。把市一級政府撤銷掉與城鄉一體化是相悖的。地方的中心城市是城鄉一體化地緣上的載體。如果說把市一級撤銷,行政上由省直接管縣,導致縣與縣、縣與市之間這種內在的地緣經濟聯系被截斷。因此,省以下的改革應當是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瞄準一個理想的行政體制架構而改革,這種改革蘊含著巨大的風險。省以下的體制應當允許多樣化,而不應當搞一刀切。應當允許各個省去探索適合于本省的行政體制和財政體制,而不是強調所謂的統一。省以下的體制改革的權限應當下放,由省以下自己決定,而不是統一設計。

當前推行城鄉一體化需要戰略轉型。改革開放30年,城鄉一體化在城鄉分治的大背景下,靠農村的自我發展而實現,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典型。提出發展縣域經濟,實際上是要延續東部地區所走的這條路。當前,我國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大力推動城市化才能真正解決城鄉一體化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的城鄉一體化需要一個新的戰略,而這個新的戰略與現在所謂的把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一個戰略是有矛盾的。從整體和長遠來看,應當更多的發展城市經濟,通過城市的工業化去帶動。

肖金成(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如果讓縣財政去承擔城鄉統籌的主體,靠縣域經濟發展來促進城鄉一體化,難度比較大。城鄉統籌的主角應該是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

政府要承擔城鄉統籌的責任,就要通過轉移支付把城市的一部分資源配置到農村去。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市場途徑,要把城門打開,讓農民能進城務工經商;第二,農民進城之后,要給他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務待遇,這是政府的責任。

現在提“省直管縣”,不讓市管縣可能會導致城市拋棄農村而自顧發展。區域以城市為中心,如果區域沒有城市,就只是居民點和居民區。“省直管縣”有可能形成城鄉割裂,進而產生先進的城市和落后的農村,使二元結構更加明顯。

篇1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quickening of urbanizati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xpand outward,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rapid rise,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as tie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nly to properly handle urban-rural fringe, to better promote the stead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Combining the actual example of wei city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new thoughts and ideas.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規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Rural-urban continuum,Planning,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1-01

文獻標識碼:B

城鄉結合部是指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過渡地帶,又稱城市邊緣地區。城鄉結合部既不同于單純的城市區域,又區別于純粹的農村區域,是既有城區風貌、又有鄉村特點的一種經濟地理空間。其流動性強、利益關系錯綜復雜。

一、 我國城鄉結合部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結合部的發展也在加速,從而導致了許多新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管理滯后。一是流動人口多,治安管理相對差。二是道路擁擠,交通管理滯后。三是征地補償標準不一,農民利益受損。四是產業結構失衡。五是農民收入來源畸形,就業難度大。

2.規劃管理無序。首先是規劃未與城市銜接。二是違章建筑隱患多。三是公共基礎設施少且差。

3.土地被大量征用,農民出路難以安排。城鄉規劃的實施,土地被征用,農民變為無地居民,就業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二、渭城區城鄉結合部發展現狀

1.基本情況

渭城區位于咸陽市區東半部,東西長約26.73公里,南北寬17.92公里,全區總面積272平方公里,耕地23萬畝,轄9辦1鎮(其中城區4辦,城郊5辦1鎮),總人口44萬,農業人口15萬,屬典型的城郊型縣區。

2.發展思路

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聯動、協調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以“一河五路”(渭河北岸和畢塬路、文林路、堿灘路、迎賓大道、西蘭路)區域為突破口,以塬上、塬下為“兩翼”,實施區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推進城市東擴北上,通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著力構建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空港綜合發展區、渭北綜合商務區和重點鎮為節點,建成功能定位明確、層次結構合理、中小有機結合、區域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按照“規劃先行、分類推進、重點突破”的思路,積極推進新型社區建設,科學、有序引導農民向渭北綜合商務區、空港綜合發展區和重點鎮集中。一是按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等一體化要求,加快實現塬上、塬下 “兩翼”齊飛。二是積極推進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型商品房建設。三是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重點圍繞統籌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配置,完善服務體系,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三、措施與建議

文章作者在調研過程中,對失地農民中老弱病殘人員在養老、醫療、生活保障等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感受很深。在城市飛速外延的同時,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問題顯得至關重要。政府在進一步建立完善的醫療、養老、再就業培訓保障機制的同時,還應該考慮以下幾方面:

1.堅持“一體化”規劃建設。政府適當下放給一定范圍的執法管理權,促進總體規劃順利實施。

2.建議在村民安置小區規劃中增加“菜園子”規劃,為不能滿足用工企業聘用條件且早已習慣靠土地為生的老弱者提供一份保障。

3.建議政府在村民安置小區中基礎收費方面應該有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適度減低物業、電梯等費用。

4.建議在安置小區中增加老年公寓規劃,增加失地農民提供更優的養老保障。

四、結語

城鄉結合部穩步發展需要通過規劃的途徑將各措施落實到位,處理好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是關鍵,只有讓失地農民有所依、有所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結合部發展存在的矛盾,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城鄉結合部健康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燕菁;理論與實踐:城鄉一體化規劃若干問題[J];城市規劃;

2.《咸陽市渭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3.《北京城鄉結合部地區規劃實施中的問題與反思》

4.《城鄉結合部和諧社區規劃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