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范文

時間:2023-09-26 18:2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

篇1

關鍵詞:道德;法律;實踐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272-0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面向高等學校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該課程在傳授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同時,更重視實踐和行為規范向實踐的轉化。如何加強“基礎課”的教學實踐環節,可以從課程教學設計上突出道德教學的實踐環節、重視教學實踐的科學性等方面入手。

一、實踐教學的意義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修養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該課的實踐教學具有以下三個重要意義:

1.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基礎課的突出特點就是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因此把實踐教學引入基礎課的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理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增強基礎課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2.對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是僅靠認知就能獲得的,對道德品質方面的評判,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因此要把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外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3.有利于高職生逐漸由學習角色向社會角色轉變,提高綜合素質。同時,在實踐體驗中也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知識內化為道德情操,從而提高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二、如何加強該課程的實踐性教學

該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傳授課程之處就在于強調“知行合一”,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上就要突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學的實踐環節。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課程的教學實踐:

(一)教學環節與案例、與討論等形式緊密結合

在講授道德和法律知識時多采用探究、商量和討論的教學方式,在給學生講授基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一些理論問題和道德和法律難題,或者是直接以社會道德與相關法律熱點問題和發生在當代大學生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為例,讓學生在探討和辯論中,激發大學生對道德與法律問題的分析和思考,在思想的交鋒和觀點的碰撞中澄清模糊認識,從而提高道德認知和法律意識。

(二)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律學習的目的并不是知識符號這種終極性的結果,而是過程、內涵。道德與法律源自生活。教育者應力求通過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某種生活角色或場景,有時能引起靈魂深處的觸動、引發其思想或態度的積極變化,發生由認知失調到認知協調的過程,進而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1)可以在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活動,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實際、基本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活動。(2)根據基礎課的教學進程,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主題演講和辯論比賽。例如,在講到“適應人生新階段”時,可以在學生中組織一場以“在大學中你應該做什么: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為主題的辯論賽,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在講到“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法律知識知多少”等為主題的知識競賽,讓大學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增強其社會主義法制觀念。(3)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聯系本校學生違法違紀和違反道德規范的事例,在課堂上進行深入的剖析。通過道德與法律,評判在學生的思想中引發對道德和守法行為的認知。(4)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學生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課堂紀律、教室和宿舍衛生、是否遵紀守法等,并將其納入學生的平時成績考核之中,這既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道德和法律實踐,從中感悟道德、領會法律,又可以營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最終形成好的校風。(5)讓學生參與校外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譬如可以從學校所在地的社區開始,組織學生開展道德和法律知識宣講、定期或不定期的幫弱助困活動等各種形式的社區服務,或者其他形式的志愿者活動等等。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法”、“悟道”,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其為人處事的能力。

(三)重視教學實踐的科學性

開展基礎課教學實踐活動,需要講求科學性,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循序漸進的展開。

1.對新生,大學是一個比較陌生的環境。如何學會適應新的環境、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很多學生心中都充滿著好奇與迷茫。這時,我們就需要通過在學生中開展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活動來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和心理狀況,了解他們的思想、心理需要和對社會主義法律的認識。同時,我們還可以輔之以個別咨詢,作為對問卷調查的有力補充。針對學生剛到學校的大學環境適應性問題,我們可以組織開展類似于“在大學中你應該做什么:學習知識,學會做人?”這樣的主題辯論賽,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自覺遵守校紀校規。

2.對老生,在大學中如何和班內外同學相處,如何和學校相關部門、老師打交道,如何處理好和異性朋友的關系等等,這些問題都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息息相關,處理不好就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尤其是以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作為主要任務的基礎課的教師,就應及時了解學生在這些方面的思想和心理狀況,找出問題并及時解決。

3.注重教學效果的評估,我們的基礎課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效果怎樣?學生在思想上和道德與法制觀念上還存在哪些問題?要了解這些情況,我們還有必要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制觀念評估和總結性調查,找出我們在基礎課教學實踐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并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以利于以后基礎課教學實踐活動的更好開展。

參考文獻:

[1] 魏玉梅.將實踐教學引入“兩課”教學[J].江蘇高教,2006,(2).

篇2

關鍵詞: 中職英語 行為導向法教學 反思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目前職業院校教學實踐中普遍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依托任務訓練、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行為互動為紐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示和反饋評價等綜合能力。

為了適應目前中職院校的生源狀況,提高教學質量,我校的英語教學也推行了行為導向法,從課堂教學到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革嘗試。在課堂上,采用分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的轉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活動及合作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在考核上,改變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傳統模式,而以平時考核為主、期末成績為輔的綜合考核方式。希望改變以往的課堂狀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上好每一節課。

教改推行以來,與以往相比有一定改善,行為導向法的分組教學模式在促進團隊協作、展開學習競賽、調動學習積極性及檢查任務完成等方面確實有很大的優越性,但在現實中也存在不少局限。

一、分組教學對學生狀況有適用性要求

首先,由于教學資源受限,某些中職班人數過多。分組時無論是組數過多還是每組的人數過多,都給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增加了困難,也使分組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我帶的某大班為例,在學生管理上做得可圈可點,在上學期曾進行過不分組與分組的嘗試,就我的課堂,我認為分組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但劣勢卻顯現出來了。本學期該班又主動恢復了不分組的狀態,且成績好的優先選擇座位,使學困生更加邊緣化。

其次,分組教學旨在體現團隊的合作,體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優勢互補,體現思想火花的交流與碰撞。但對于英語教學,尤其是當前生源狀況下的英語教學,原本期待的在分組教學中實現優勢互補、以優帶差,在現實中卻很難實現。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很差,且離散度極高。教育部曾在2007年對中職新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結果顯示72.24%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甚至38.63%的學生沒有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但有9.62%的學生達到優秀水平,這種差異造成分組學習的不和諧。

通過對我校09級土木系學生的調查,有42%的學生對行為導向法教學法的分組模式表示認可,38%無所謂,20%認為不好,且認可與否與學生成績好壞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二、對學生評價的認定

行為導向法注重教學評價的多角度,包括過程評價和成效評價。為此我們打破以往期末考試占80%,平時考核占20%的傳統模式,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在08級中平時考核的比例占到40%,在09級中步子更大,兩個學期平時考核分別占到了70%和60%。鼓勵學生平時考核的標準不是學生學得有多好,而是學生做得夠不夠好,是否努力去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彌補學生由于基礎差距而造成考核結果的過大差異,給學困生以希望和鼓勵。但也正因為重過程而輕結果,一份嚴重不及格的卷面也有了及格的可能,學生在“學會什么”上沒有得到明顯的強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考核評價的偏差,消減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成績的評定采用同一個標準,以體現公平性,其實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三、對英語課學生活動的認識

英語是技能課,又是語言課,語言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英語課應該以交互活動為主。外語教學研究已反復驗證:在有意義的語言交互活動中發展語言系統是語言發展的規律。有試驗表明,非交互的教學手段對中職學生有“即時作用(instant effect)”,但幾乎不具有“延時作用(delayed effect)”。依據這一原則,在設計活動和練習時,除了學生之間的對話練習,設計教師和學生之間較高頻率的人際交互活動,教師還通過提問向學生展示語言,利用學生的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比如學習favourite這個單詞時,老師可以指著自己的藍衣服說:“My favourite colour is blue.I like blue most.”再問:“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學生回答:“Red.”老師:“Oh,your favourite colour is red.Is red your favourite colour?”學生:“Yes,it is.”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活動乍一看會感覺老師講得多了,不符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行為導向法,其實,它與傳統意義的教師講授不同。傳統的講授是從教師向學生,是單邊的,而這里卻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它恰恰體現了互動。互動不僅僅是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包括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教師和個別學生之間有意義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對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會起到鼓勵、引領和示范作用。這種模式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微型的語言環境。語言課有它自身的特點。學生只有在語言中浸泡,才能染上語言的色彩。如果認為只有分了組才有學生活動,只有學生分組活動才叫活動,就可能會有了活動,卻缺少了語言。

四、對英語課的課程定位

英語課的教學效果與對英語課的課程定位有關。顯然,在以工科為主的職業學校里,中職的英語課不再像在中學那樣扮演重要角色。在突出專業技能的同時,壓縮了基礎課的學時。就以我校為例,三年制中職英語由常規的每周4學時縮減成了2學時。我認為英語教學目標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這樣的學時安排客觀上起到了降低“工具性”而突出了“人文性”的作用。但英語課畢竟與美育熏陶、心理訓導不同,它除了屬于基礎文化課,還是一門技能課,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同時它又是語言課,而語言學習是需要高頻率接觸的。如此低的接觸頻率,期待明顯的進步也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盡管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目前職業院校實踐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并被廣泛地倡導和推行,但并不是萬能的,不能在任何學科、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在課堂形式上不能走形式、盲目“跟風”。

行為導向教學法有其適用性,它的優點是以職業活動為依托,手腦并用,行知結合。職業技能主要通過實踐教學而非理論教學完成,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每一個案例或項目中的“做”得以提高。所以,它對實踐性強的課程有更好的適用性,而對非實踐性的理論課適用性較差。

英語課是一門文化基礎課,同時又是一門語言技能課,所以有一定的適用性,但行為導向教學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以行為或任務為導向的一種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與策略。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是否分組、是否有項目和案例,只要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又符合語言的認知規律,無論是情景教學、角色扮演,還是《瘋狂英語》中的“三最”練習法(as loud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都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道德與法制;初中思品教學;重要性

一、引言

初中生都是由小學邁進來的學生,大多是未成年人,所以學生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都還未形成定性,這也決定了教師在這一階段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行為教育,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初中思品教學就承擔著這一任務,其對于學生思想道德以及法律意識有著顯著的培育作用,因為教材中本身就會存在相關內容,由此我們也能看出道德與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道德與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初中這一階段,其本身就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對于社會以及集體也存在更為強烈的責任,所以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會存在其自身的想法以及觀點。但是,在這一階段的觀念以及思考,其本身帶有一定的膚淺以及片面性,因為總的來說初中生思想還是較為單純的,情感意識相對而言也較為脆弱,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把握住社會上所存在的各種誘惑,做事也就會比較沖動不計后果,最終就有可能會出現道德或者是行為上的偏差,更甚者還有可能會出現違法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見,對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這樣就能有效地讓學生知法、守法,而這些本身都是初中思品教學中的一個部分,所以說,道德與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促進學生成長,讓學生養成正確行為思想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

三、道德與法制在初中思品教學中重要性具體體現

1.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以此來進行道德與法制意識培養

在初中思品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制作為教材中的主要內容,其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想真正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首先就需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教材內容以及知識,通過基本的了解和學習讓學生掌握現行主要法律以及作用,這樣學生就能真正明白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教材大多是有一些專家所編寫的,所以內容相對于初中生而言較為專業,學生很難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挖掘其中所存在的道德或者是法制相關內容,以此來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會拒接》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上83頁所存在的“敲詐”事件作為教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教材中這一事例進行情境演示,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王磊和宋昭的行為是因什么的誘惑而引起的?面對金錢的誘惑,王磊又采取了什么行動呢?出現了什么樣的結果?”在情境演示之后,教師還可以讓“被敲詐”的學生發表一下自身的看法,通過這一方式來讓學生懂得學會拒絕的重要性。

2.結合時事資料,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之外,還可以結合時事資料來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教育,這樣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程度保障學習的效果。例如,在上述《學會拒接》這一內容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不好意思拒絕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舉例,讓學生采用較為委婉的方式來發表出自身的想法,比如說:在1996年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有一個記者問:“請陳外長介紹一下中國發展核武器的情況?”在這一問題中,其本身就涉及了我們國家的機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去拒絕的話就會影響我國發展,而直接拒絕又好像顯得不大氣,這個時候陳外長就回答說:“中國已經爆炸了兩個原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什么時候爆炸,你們等著看公報好了。”通過這一時事資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說明:“對于那些嚴重違反原則或者是直接損害公眾利益的要求,一定要旗幟鮮明地拒絕,用一個否定詞‘不’去嚴詞回絕,其能夠直接表明態度;可是,在一些特殊場合,我們則可以采用避實就虛的回答方式來拒絕,這樣能產生更好地效果。”通過這一時事資料分析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會拒接以及如何拒接。

3.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對道德與法制教育進行升華

在初中思品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制教育屬于關鍵內容,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的話,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來對道德與法制教育進行深化。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活離不開法律》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生活案例對學生進行教學:“小明是某市初中生,在一天下午放學,小明看到同班同學小張和其他學校的小王發生了口角,這個時候,小明不分青紅皂白就直接為小張助威,三個人還打了起來,并且還約定另一天再一決高下。在隔天,按照約定時間兩幫都叫了人,并且一見面就相互打了起來,并且兩幫都有受傷,后來警察來了之后也按照《治安管理條例》規定將斗毆首要人員小王和小張拘留了三天。”在提出案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明“見義勇為”這一行為進行分析和評定,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道德與法制教育,這樣就能起到更為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思品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制屬于教學組成部分,對于教學也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道德與法制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思品教學,就能最大程度提高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平.關于加強初中生道德與法制教育的途徑及方法[J].讀天下,2016,15(22):102-103. 

[2]吳麗娟.淺談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方法論[J].教育,2016,22(11):00212-00212. 

篇4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制度建設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是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兩項重要內容,但在教學實踐中,高校一般比較重視道德教育工作,卻忽視法制教育工作,這對學生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今后在教學中需要改變這種觀念,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以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結合的依據

(一)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道德與法律是人類社會的兩大重要規范,二者各具有自己的優點,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種軟調節,具有建議性、倡導性的特點,由于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水平存在著差異,道德在調節人的某些行為方面顯得軟弱無力,不具有強制性特點,所取得的效果有限。而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具有推動、引導、懲戒等作用,但是其作用范圍有限,有很多的領域法律不能發揮作用,往往需要道德補充。正是二者的局限性,因而在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中,對任何一方不能忽視,應該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

(二)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補性。道德是發自內心的自律,而法律具有強制性的特點,二者具有功能上的互補,也是整個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規范。對于大學生教育來說,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大學生自身行為的自覺與自律,更好的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教學效果。

(三)二者都是最基本的社會規范。道德與法律是整個社會最為基本的規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對人的行為都發揮著重要的規范作用,在規范社會秩序,提高人們行為的自覺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學生教學工作者應該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為整個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四)二者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其目的是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培養大學生自覺守法、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的意識,提高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路徑

(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大學期間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這一時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在重視其它學科知識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應該重視道德和法律教育工作,并在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配備、教學時間安排等方面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更好的推動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結合。

(二)推進教學課程改革。要想實現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的有機結合,推行教學課程改革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目前在課程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例如,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教學,將大學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根據具體需要和社會發展的情況,對該課程內容進行完善,從而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工作。

(三)提高任課老師素質。實現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任課老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高校要重視對教學能力強、創新意識強的任課老師的引進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視對教學的培訓工作,通過進修、訪問、參加會議等方式,不斷提高任課老師的教學水平,促進任課老師知識的更新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以更好的開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工作。另外,還要提高任課老師的科研能力,加強理論研究和學習,豐富自己的理論修養,以更好的開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教學工作。

(四)建立獎懲評價機制。通過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夠實現對大學生日常行為的約束,進而控制大學生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的出現,在整個高校內部營造良好的遵紀守法的氛圍,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營造良好的氛圍。另外,還有必要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量化的考評,并將學生的行為納入到課程內容考核當中,從而更好的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加強教學管理和相關制度建設工作。加強教學管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使他們在學習中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宣傳相應的道德規范和文明行為,對學生的不道德行為進行懲罰,以更好的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需要重視制度建設工作,以更好的規范教學和學生的日常行為,促進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為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創造有利條件。

三、結語

總之,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各有自己的特點,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今后在教學中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占光勝.關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1(6).

篇5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部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內容、形式、方法、手段、機制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特別要在增強時代感、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上下工夫,更新思想觀念、創新教育方法,努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官兵在思想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其根本任務就是要啟發人的自覺性、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創造性。所以,我們要把那種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轉變為以教育對象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注重人文關懷,增加教育的親和力,充分發揮重視發揮教育對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應該堅持尊重人與教育人的辯證統一。尊重人的內涵極為豐富,它既包含對官兵人格、尊嚴的尊重,又包含對官兵需要、利益的尊重,也包含對官兵主體地位、創造精神的尊重。

首先,對他人人格、尊嚴的尊重與對自我人格、尊嚴的尊重具有同一性。尊重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會相應地得到官兵的尊重,進而轉化為他們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尊重,這樣既提升了教育者在官兵心中的人格形象,又可以為教育人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

其次,尊重官兵的需要和利益,是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的體現。思想問題的產生或多或少與人的需要和利益得不到理解和滿足相關,解決思想問題不能局限于思想領域,對官兵需要和利益的尊重有時能夠更直接更徹底地達到教育人的效果。

此外,對官兵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的尊重,能夠調動官兵的內在積極性。使其由被動變主動,真正實現教育的教學互動,提高教育效果和質量。同樣,要真正堅持尊重人,也必須堅持教育人。尊重人與教育人雖然在要求上各有側重,但二者必須相互支持、相互滲透、有機統一。要更好地教育人,就必須尊重人。只有堅持尊重人與教育人的辯證統一、有機結合,充分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二、按照全面發展的要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

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全面的“四有”軍人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而官兵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根據思想教育過程中的漸進性、對象的自主性等特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促進廣大官兵思想素質的全面發展。

第一,把握培養目標的層次性。以往有些教育不論干部戰士還是黨員群眾,在教育目標上都搞“一刀切”,不是目標定得過高,就是定得過低,教育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我們應該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把根本目標與具體目標的層次區分開。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由黨的總任務和我軍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也就是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在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時,既要不忘根本目標,又要針對各次教育內容,切實制定出具體目標,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二是把長遠目標與短期目標區分開。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是培養“四有”軍人,在制定每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時,要從每個階段不同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出發,做到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統一。三是把整體目標與層次目標區分開。不同單位雖然擔負不同的任務,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目標是充分調動官兵積極性、保證任務圓滿完成。因此確立教育目標,在緊扣戰斗力這一整體目標的同時,還要針對不同層次對象的思想基礎、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區分不同的層次目標。

第二,把握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既要以官兵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為依據,又要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展開。在實施的過程中,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進行,做到有序銜接、循序漸進、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貫徹“精煉管用”的原則,必須緊貼本單位特點,選擇重點內容,做到有增有減,有合有分,抓住官兵最關心的熱點、疑點、焦點和盲點問題分層次進行內容選擇。

第三,把握官兵思想的層次性。今天,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改革開放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沖擊很大,部隊官兵的思想活動也呈現出許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把握廣大官兵思想的不同層次才能夠有效地開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注重協調發展,采取顯性和隱性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隱性教育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一次隨機的聊天;也可以是精心營造心理環境或軍營文化氛圍;還可以是精心組織的各種娛樂競賽等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人的精神轉化,就不能一味的進行顯性教育,而要注重人的協調發展的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管理中、融入到環境中去。

首先,要加大教育中的文化力量,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占領建設好文化陣地,用健康的消費文化、傳媒文化、網絡文化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氛圍,讓廣大官兵在這豐富多彩的社會陣營中,產生歡樂愉快的情緒,激發積極向上的因素,培育民族自豪感、集體意識和時代感,增強教育的愉樂感,延伸教育的空間和時間,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促進廣大官兵的思想認識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其次,注重教育的感染性。建立感情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條件。利用感情的力量,寓理于情,使教育對象在不知不覺中樂于接受教育,從而保持信息接受的開放狀態,對教育內容保持親和的、積極的、興奮的情緒,在受到感染的同時,能夠自然地接受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自覺增強與教育對象的感情,贏得其信任,教育者所采用的方法能夠貼近部隊實際,貼近生活,從而典型引導、人格感化;把握環節、突出重點,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尊重官兵的人格和個性,通過真理征服力、感情的打動力、事實的說服力,教育和引導官兵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篇6

關鍵詞:職業教育 教學方法

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學校教育與大學生自身不斷學習、持續修養的協調統一,從而達到大學生自知自覺地提高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的過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學校教師除了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設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藝術性外還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和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問題,才能消除理論說教的單調枯燥氣氛,才能使看似空洞的理論為學生所接受;真正實現大學生對書本理論的接受、內化并轉化為自身素質。

一、將課本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培養的主渠道首先是課堂教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一直是高校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的主陣地,該課程內容豐富且理論性強,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但是在現實教學中,一些教師或者拘泥于教材的知識體系,教學模式單一、授課方式死板,脫離了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忽視了學生情感體驗和師生互動,缺乏時代感、顯得不切實際;或者壓縮課堂的講授時間,花大量的課時讓學生自由討論或進行其他實踐活動,而對這些活動教師又缺乏必要的引導和參與,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恰當的案例教學不僅使教師的講解變得生動活潑,有助于教師把抽象的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具體化、現實化,使學生能透過事實理解思想道德與法律的概念、原理,而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分析與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案例講解是為教學服務的,一次課不能講太多的案例,教師應盡可能選擇近年發生的反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重大、熱點、有代表性的案例。教師在陳述案例時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如果案例材料太多,太復雜,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或使學生不知所云。如果有些案例無法簡化,教師可事先印制書面材料發給學生或播放案例內容的課件,使學生在課前了解、熟悉案例內容,必要時可安排學生進行初步的討論此外,還要注意到案例教學屬于對話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常常是那些思維敏捷、口才較好的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另一些學生參與較少,甚至一言不發,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分配”發言的機會,啟發、引導不同個性的學生參與討論。

二、用啟發式教學代替注入式教學

在大學校園里,我們有時可看到這樣的景象: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講解、苦口婆心地勸導,下面學生卻是我行我素,或是睡覺,或是聊天,或是做與課堂課無關的事情;一些教師只停留在概念和知識體系的灌輸層重,照本宣科,缺乏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而學生也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領。考前死記硬背,考完試就忘得一干二凈,更別說從內心接受和領會課程相關知識的內涵和意義了。這樣熱必造成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效率低下,也使薦我們對教學中此情此景因何而來不斷反思。培養大學生的素質,如果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努力,或者總是依靠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而不注重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潛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是很難達到讓學生提高素質的目的因此,用啟發式教學代替注入式教學,改變呆板的說教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運用問題啟發法,首先要把握好提問的時間和方式。總體說來,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后的恰當時機提出問題,其中課前提出的問題傾向于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需要學生搜集資料和準備發言稿的問題;課中提出的問題具有“此時此刻”的特點,重點關注學生對社會熱點、典型個案的即時認知、看法和意見課后提出的問題傾向于解讀及剖析課堂教學結束時還意猶未盡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教師的提問方式要形式多變,可以是自問式提問,如對思想道德與法律重點知識的強調,這種提問方式并不追求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而是重在引起學生的興趣關注或心理認同;也可以是泛問式提問,這種提問不需要某個學生單獨回答,而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判斷和回答。

三、寓教于校園實踐活動中

教師在課堂灌輸的理論知識,如果能經過學生親身的實踐體驗,則更易轉化為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更有可能“內化”為學生的一種信念和行為,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中,校園實踐從內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僅僅是教材;從形式上看,它豐富多彩、活潑有序、直觀生動;從活動范圍上看,它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操場圖書館,草坪等一切可利用的場地進行。相對于校外實踐,校園實踐最大的優勢在于方便學生全員參與,節省實踐教學經費,因而可操作性更強。換言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校園生活蘊含豐富的實踐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構建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實踐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的有限空間,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去體會和領悟職業教育內容的深刻內涵,從而受到切身體會,進而提高自身素質。

四、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篇7

關鍵詞:職業教育;就業導向;社會分層;人力資本

直接為就業服務,這是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功能,也是職業教育存在的理由。

應該說,我國職業教育在堅持為就業服務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已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應用性人才。但是,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出現了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生產服務一線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緊缺的強烈反差現象。

據報道,2003年高職畢業生108.2萬人,就業率為55%,這就意味著48.69萬人找不到工作。①而人才市場反饋的信息則是很多企業招不到實用型高級技工,出現了“高級技工荒”。勞動和社會保障機構最近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鎮企業共有1.4億名職工,其中技術工人7000萬名,在技術工人的隊伍中,高級技工僅占5%,與發達國家高級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遠,高級技工的缺口高達數百萬人。②這充分暴露出我國職業教育與崗位需求不相匹配的弊端。

針對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教育部明確提出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創新。“以就業為導向”,不能簡單地用眼前的就業率作為導向,而應以促進就業作為整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運用就業導向這一主線,連接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的相關方面,并貫穿于職業院校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在辦學目標上,要以社會需求為指向;在辦學定位上,要以就業為導向,其根本宗旨就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適應社會需求的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

這一職業教育發展方向的提出并非空中樓閣,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

一、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的社會學思考

(一)社會分層與就業

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研究范疇,概括地講,它是依據一定的同一性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層次的過程。③

經典的理論當屬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三位一體”(財富、權利、聲望)社會分層理論。在近年來我國社會結構變遷和社會分層的研究中,一些學者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以職業作為劃分標準,是因為任何職業都具有一定的職業聲望,通過職業,社會成員可以獲得與職業相對應的職業權利,職業還可以為社會成員帶來收入。所以,職業是多元社會分層的契合點,一旦獲得了某種職業,也就獲得了相應的社會地位。

這一劃分標準,為我們考察就業與社會分層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從事某種職業的確是目前就業的主要形式,而職業又是社會分層的主要依據。因此,我們依據社會成員的就業狀況可以判斷出他們的階層歸屬,出生于特定階層的人具有特定就業需要的特點。

然而,社會的就業需求并不都是源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社會成員為了改善和維護各自的地位,總是力求使自己及其子女從事社會地位更高的工作。這樣,即使社會中所需的某類人才已經飽和,但只要是這類就業崗位在社會地位的獲得和流動中具有重要影響,社會的相應就業需求就會不斷增長。當就業成為影響社會分層的重要因素時,社會分層模式也會作為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就業。我國職業院校畢業生之所以就業率低,其社會根源在于現行的社會分層模式不合理。

(二)社會階層結構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

根據以職業為標準分層的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勾畫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形態,它由10個社會階層和5種社會地位等級組成。

這10個社會階層是: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5種社會等級為:社會上層,包括高層領導干部、大企業經理人員、高級專業人員及大私營企業主;中上層,包括中低層領導干部、大企業中層管理人員、中小企業經理人員、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及中等企業主;中中層,包括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小企業主、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中下層,包括個體勞動者、一般商業服務人員、工人、農民;底層,包括生活處于貧困狀態并缺乏就業保障的工人、農民等。④

從上述分層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出,職業教育所培養的技術應用性人才是社會中間階層的主要構成成分。從社會結構的意義來說,中間階層占據社會的主體,是現代社會走向穩定的重要因素。而職業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為社會培養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使他們接受社會中間階層的主導規范,引導學生們從事與原有家庭背景和所處階層相符合的職業。

針對目前的社會分層狀況,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培養對象應定位于中下階層社會人員及其子女;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對象應定位于中層及中層以上的社會人員及其子女。

職業教育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實施動態的以人為本的發展定位,然而我國職業教育在相當程度上卻偏離了正常的發展方向。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時定位不清,不少學生和家長的思想仍停留在傳統的就業觀念上,在擇業過程中緊緊盯住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正規部門”的工作崗位,而對民營企業、私企、中小型企業少有問津。另外,職業教育文憑在就業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這也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劉精明先生以歷史事件分析方法,探討了在我國體制改革的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教育文憑對人們流人中高級白領職業階層的關系,認為進入中高級白領職業階層的教育標準在改革過程中經歷了由中等職業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再向正規高等教育逐步強化的過程。

我們應該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充分考慮社會分層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強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要了解就業市場的信息,加強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為學生就業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了解社會、了解自己,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增強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自覺性;引導學生進入對應的社會階層,作好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準備。

二、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的經濟學思考

(一)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是獲取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必然選擇

經濟學是關于投入——收益的科學,其研究核心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從經濟學意義上說,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既可以滿足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也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因為就業不僅能為國家帶來經濟的增長,也能為職業院校畢業生及家長帶來人力資本投資的目標收益。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對“人力資本”這一概念作過如下描述:“體現在人身上的體力、知識、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等綜合能力和素質就叫人力資本。而將所有在人身上所進行的旨在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投資稱之為人力資本投資。”可見,人力資本和其他非人力資本一樣,都是一種生產要素,都是促進經濟和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變量,其目的都是為了產出的最大化。人力資本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人力資本的生產過程和人力資本價值的形成過程,而其主要途徑便是人力資本投資。

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人力資本知識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與社會聯系最緊密的教育投資,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得收益。在未來勞動者身上進行人力資本的智力投資,必將提升人力資本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從而提高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

轉貼于 職業教育投資對國家來說,是提高生產率、經濟效益和增加國民收入的來源;對個人來說,是獲得理想職位的條件。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發展,主要是通過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來實現的,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的中心任務和基本方向。如果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業,不能滿足社會生產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職業教育就沒有實現它的經濟功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家長花錢送子女到職業院校讀書,這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是為了實現未來收益的“積累”而非“消費”。任何投資行為均是為了一定的目標利益,家長和學生的智力投資行為,是為了實現就業,通過就業、創業獲取收入來補償投資成本并獲利。職業院校承擔著為人力資本增加附加值的責任,只有讓學生如期實現就業或通過創業致富,其附加值才能成為交換價值,才算真正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

(二)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是人才供需達到平衡的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人力資源的配置過程中,市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必須充分考慮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勞動力市場供需理論認為,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供給和需求,給經濟發展以極大的影響。若勞動力供給不足,會導致生產不足,從而限制經濟規模的擴大;若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則導致就業不足。勞動力供需的調整,就是解決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職業教育只有不斷滿足市場需求,提供社會所需要的各類技術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其畢業生才能得到充分就業。因為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其“產品”(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而提高了勞動技能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通過交換,完成資源“優化配置和組合”的過程,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發揮得越充分,社會的物質財富增長越快,相應地職業教育得到的回報率也越高,進而增強個人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而個人對職業教育需求的增強又能推進整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壯大。可見,職業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是職業教育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保證,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恰恰是實現這一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

三、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的教育學思考

(一)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是由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著職業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著其辦學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育方法,影響其自身的發展與興衰。

有學者提出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生產性”,筆者認為,這些都不能稱之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因為它們都是從職業教育的“社會性”派生出來的。“社會性”是指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一環,它的發展規模、結構和速度乃至人才的知識結構必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是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

對于職業教育的這種特性,我國已故著名職業教育先驅黃炎培先生,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他在《職業教育機關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就吾最近幾年間的經驗,用吾最近幾個月的思考,覺得職業學校有最緊要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黃炎培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再次強調:“請把我的主意復述一遍:職業教育機關的本質,是十分富于社會性的,所以職業教育機關惟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會化。”黃炎培所指的社會性,就是這種教育深深地滲透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

黃炎培如此強調職業教育的社會性,顯然是認識到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生活有著比普通教育更緊密的聯系,更為嚴格地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此,應該從社會需要和社會實際出發來舉辦職業教育。目前所大力倡導的“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與黃炎培半個多世紀前對職業教育社會性的論斷可謂一脈相承。

(二)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促進個體職業社會化

職業教育是一種相對于其他類型教育而存在的教育類型,也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社會化,是指社會通過各種方式,使自然人逐漸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與規范,從而自覺遵守與維護社會秩序、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并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對于社會而言,這是社會文化得以延續的手段;對于個人而言,社會化是個體被社會認同、參與正常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主要滿足的是人們從業準備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職業教育一個重要的功能是使教育個體由自然人進化為社會人。

促進入的社會化的一個核心內容是職業化。一個社會成員要真正實現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是需要走向工作崗位的。因為職業是一個合格的社

會成員所必須從事的,在人的生存與發展中占重要地位。因此,他又邁入了另一個社會化過程,那就是職業社會化。

我們通常認為工作單位是個人進行職業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個人要在工作單位的職業活動中學習職業技能,遵守職業規范,學會扮演職業角色。個人在工作單位中通過自己的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來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個人的能力、品格、氣質、性格等心理特征。

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是充分考慮人的社會化的基本要求而作出的理性選擇,它擔負著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能夠滿足各種社會需要的現實職業者的任務,是名副其實的職業引路者,能夠真正促進個體的職業社會化。我們應該以這一基本思想來指導職業教育和教學改革,把學校的職業教育與當地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聯系起來,與勞動就業的需要結合起來。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把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把提高學生就業和創業能力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

綜上所述,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是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正確選擇。以就業為導向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當前的一種階段性的策略,十分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國情。職業教育如果不充分重視實現自己的就業功能,就無法發揮更多的功能和更大的發展。尤其在當前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較為嚴重的情況下,以就業為導向能夠解決許多現實問題。因此,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是實現職業教育服務就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注釋]

翟帆,范緒鋒.55%的就業率說明了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3-11-21.

方列等.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現狀調查[J].半月談,2004,(2).

朱力等.社會學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中華職業教育社.黃炎培教育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4]呂可英,董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M].濟南:齊魯書社,1990.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6.

篇8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 研究 進展

資助課題: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1sk726)。

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現階段主要觀點認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單純的法律知識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教育,屬于德育范疇。2005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列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但實踐中對這個問題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獨立性,不應從屬于道德教育。[1] 張曉敏認為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應當還高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制教育之獨立性地位。[2] (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劉穎認為法制教育確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內容,推動了公民教育的發展與實踐,是公民教育行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3]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主要是社會主義法制理念教育。[4] (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標在于培養知法、守法、護法的大學生,這是我國高校法制教育進行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培養的前提和關鍵。[5] (3)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6] (4)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應當是人的全面發展。[7] (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并幫助其樹立法律信仰。[8] 還有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9]

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與內容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體系構建研究。代表性觀點有:韓世強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應當是兼容“意識”、“知識”和“行為”于一體的法律素質構建,其教育的真正發揮必須依賴一套健全完善的實現結合機制。[10] 黃青燕認為應當建立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實現法制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課程教育與校園法制文化建設相結合,校園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11]

高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集中體現于“基礎”課程之中。主要觀點有:(1)高校法制教育內容要突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黃文藝認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應致力于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培養法律思維習慣,形成堅定的法律信仰,增強依法辦事能力。[12] (2)應當調整法制教育相關教學內容。沈蓉等認為增加有關經濟法內容的教學應當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觀要求,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新經濟形勢下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13] (3)完善“基礎”課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構建實用型的法制教育內容體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應當能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和社會主義法制觀念;還要能幫助大學生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原因的探討方面,許多學者都通過相關的問卷調查進行研究。

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顏素珍等對南京地區的高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15] 郭先根認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領導組織機構和合理規劃,法制教育課程尚未作為一門必修課正式列入教學大綱,“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16]孫勉認為各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視道德教育,而忽視法制教育,表現為重勸導輕約束、重自律輕他律、重揚善輕抑惡,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說得多、做得少,口氣大、效果小”。[17]

2.大學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過深入實地的調研,結合調研數據深刻剖析了當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謝山河、黃章華主持的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18] 張雪芹對轉型期大學生法治信仰的調查。[19] 王美君以武漢市非法律專業大學生作為抽樣調查對象,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從基本情況、法律認知、法律服從及運用、法律權利意識、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對被調查者進行調查。并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對大學生在法律意識上的共性特點進行了總結。[20]王西閣認為受傳統法文化的影響,法律工具主義思想很難內化為主體對法的動力,傳統“無訟”思想也導致了大學生思想意識中對法律的輕視。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單一的途徑和高校學生管理行政色彩過濃以及社會現實支持的欠缺都有礙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是學界研究最多的問題。具代表性的觀點有:

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觀點在學界已形成共識。陳大文認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理論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22] 余國政分析了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觀基礎,并從教育觀念的變革、課程改革、教師素質結構的改善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層的教育等四方面來實現兩者的融合進行了探討。[23]

2.不斷創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學方法,深入研究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等的開展。黃文藝認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學法之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可以采用比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24]王康康、徐延平認為,應當利用主流傳媒對大學生進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學課堂,發揮課堂教學在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環境,將無聲的熏陶與有聲的教育相結合;走出校園,開辟第二課堂。[25]

3.開展比較研究,借鑒國外法制教育的經驗。李俊杰比較研究了中美兩國法制教育,認為在理論上可以借鑒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實踐上值得借鑒的有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等經驗。[26]車雷研究了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認為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側重于與公民身份密切相關的法律,強調公民意識的養成;法制教育能夠有效利用社會法律資源,為學生提供富有意義的實踐教學機會,極富啟示作用。[27]

4.緊跟中國法治進程,及時調整更新教材內容。“05”方案之后,“基礎”課教材經過幾次修訂,對法律基礎部分的內容有所完善,使理論更加聯系實際,貼近學生。陳大文認為,“基礎”課教學應當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內部關系,正確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不斷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28]

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徑應當體現人文精神。林國強認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應當注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29]蒲鴻志認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臨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導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種創新,強調溝通、感悟、互動和體驗。[30]

6.重視法制教育網絡化的研究和實踐,主張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彌補傳統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碩士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增強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并提出從三個不同的層面著手探索增強實效性的具體途徑。[31]

7.優化校園法制環境,營造校園法治氛圍,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黃蔡芹認為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言行能產生強烈的致導作用,優化學校法制環境能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起到潛態的影響作用,提出了校務公開制度、學代會制度等途徑。[32]王西閣認為目前我國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濃厚、行政化趨向嚴重的現象,對法制教育產生不良影響。高校管理必須秉承法律至上、權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實現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內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學生權利救濟制度等。[33]張慶旭則從訴訟法學的角度專門研究了高校學生處分申訴制度的修正與完善,為保障學生權利、實現校園法治提供了有益參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則和規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則,是在實施法制教育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準則。這方面的觀點主要有:(1)法制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紀律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法制教育與法制實踐相結合的原則。[35] (2)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應在教學中貫徹三項基本教學原則,即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則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36] 應堅持以教材體系為基礎,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原則;關聯性與差距性相統一的原則;知識性與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統一的原則。[37] (3)法制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原則。[38]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規律的研究,許多論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必須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王國楨探討了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小學法制教育與大學法制教育的銜接機制;大學生法制觀教育與社會法制宣傳教育的互動機制;以及高校教育機制。[39]

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實效性研究

關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學者認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顯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嬌結合教學實踐,認為“基礎課”新課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發揮理論、規范向實踐的轉化功能;擴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陳大文認為如何提高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難題,需要教育者們深刻理解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準確把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點內容,正確認識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關系。[41]

簡要評論

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顯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日益為學界所重視,研究的內容更多更廣泛,研究課題更加務實。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論文以法制教育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樣化,突出實證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論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呈多樣化趨勢,尤其重要的是近年來研究者更多地重視使用問卷、數量分析等實證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現狀、大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素質狀況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調查,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啟發性的結論,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研究內容呈現專門化趨勢,比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出現了一些跨學科研究的學者。開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和研究的學者,但近年來也有一些其他專業背景的學者開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跨學科的研究對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視野和理論深度非常有利。

但理論研究深度和廣度不夠。囿于學科限制,大多數研究法制教育的學者都沒有系統的法學理論的學習研究經驗,導致研究視野狹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學科領域的研究不足,理論深度不夠,研究成果的實效性不強。

參考文獻:

[1]張寶成.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因素[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6(2).

[2]張曉敏.高校非法學專業法學教育目標之重塑[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3]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博士論文.

[4]陳大文.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的目標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

[5]門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探析[J].遼寧警專學報,2008(7).

[6]陳大文,劉一睿.從普及法律常識到提升法律素質的教育――改革開放30年高校法制教育發展回眸[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4).

[7]顧相偉.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發展、關聯與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8]王曉慧.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性選擇[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9]張蓉.論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法制與社會,2012(7).

[10]韓世強.當代大學生法制教育實現機制的體系化構建[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07(3).

[11]黃青燕.論大學生法制教育體系的科學構建[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

[12][24]黃文藝.論高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5).

[13]沈蓉等.高校法制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14] 張小平,曾裕華.淺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中法制教育內容的完善[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6).

[15]顏素珍,劉桂占.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16]郭先根.構建大學生法制教育長效機制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0(3).

[17]孫勉.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18]謝山河,黃章華.關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8(7).

[19]張雪芹.論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王美君.武漢市大學生法律意識調查報告[D].蘭州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21][33]王西閣.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1(3).

[22]陳大文.關于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23]余國政.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融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25]王康康,徐延平.強化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9).

[26]李俊杰.高等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之探討――中美法制教育之比較及啟示[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27]車雷.英國的學校法制教育及其啟示[J].教育探索,2011(11).

[28]陳大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教育路徑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

[29]林國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芻議[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30]蒲鴻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0(12).

[31]任莉莎.我國高校網絡法制教育實效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32]黃蔡芹.淺議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11).

[34]張慶旭.高校學生處分申訴中的證明與證據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02).

[35]張國安.同志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初探[J].思想研究,2007(7).

[36]雷繼元.“基礎”課教學基本原則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9).

[37]何玉芳,張艷紅.“基礎”課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內容的融合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38]李喜等.醫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研究[J].山西大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9]王國楨.大學生法制觀教育機制探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40]李璐嬌.大學生法制教育功能新論――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制教育內容為例[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

[41]陳大文.課程整合背景下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問題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5).

篇9

關鍵詞:高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內容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b)-0-0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高職“基礎”課應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具體要求出發,著重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職業能力,為其成長成才和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本人結合多年的教研實踐對高職“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提出創新性的思考。

1 立足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突出、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1.1 使用統編教材要注意同高職的特色相

結合

本課程一直選用組織編寫的高教出版社發行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統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注意同高職的特色相結合,著重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職業能力,突出內容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1.2 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1)依據調研結果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群需求,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變“系統照本宣科”為分大主題小專題講授。明確細化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2)根據崗位需要選取教學案例,從面向社會的職業人的培養出發,結合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系統整合課程的內容體系基礎上,選擇有針對性地教學案例回答高職學生在成長成才和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會面臨的有關人生、事業、理想等方面普遍關心和迫切要求解決的德行修養和職業現實問題。(3)結合職業特點設計教學環節,根據職業崗位素質要求,我們對課程的實踐教學進行了相應的設計,其結果是實踐教學串聯起本課程三大教學主題,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職業教育全過程。從學生入學后接受專業教育為起點,教育進行中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為過渡,校內外實踐基地實習和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為延伸,組織序列化、監管保障健全的實踐體系。

1.3 增強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教學內容的適用、夠用是職業院校基礎課改革的原則和方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內容豐富、涵蓋的理論面很廣、知識點很多,但是,在組織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緊緊抓住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的主線,緊密聯系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實際問題,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回答學生思想問題結合起來,既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又入情入理地分析回答大學生在成才、立志、戀愛、交友、就業、做人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和困惑。整個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體現了與高職學生成長成才主線的結合,并把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問題放到了高職學生自我認識、群體交往、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把握,從而在內容選擇上體現先進性和適用性。

2 以“實用、適用”為原則,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整合優化具體教學內容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依據教學大綱要求,以“實用、適用”為原則進行了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的全面梳理,確定了三大教育主題20個具體教學專題,總學時48學時。

2.1 緊緊圍繞三大教育主題科學設計教學

內容

(1)教育主題主要圍繞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進行思想教育。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形成一個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正確的人生目標、端正的人生態度、科學的人生價值標準為基本內容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體系。結合職業理想,使高職學生初步具備一定的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能力,培養其為實現職業理想而具有的堅韌不拔的信念,并在職業生涯中無私奉獻、積極進取,努力創造有價值的人生。(2)教育主題主要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進行道德教育。本部分重點結合學生的職業定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提升職業實踐中德行規范的意識和能力,為其在職業生涯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從業人員打下基礎。(3)教育主題主要圍繞職業規范、與職業活動相關的法律制度、如何弘揚法制精神進行法制教育。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幫助高職學生知法、用法、守法、護法,提升法律意識,培養法治社會“職業人”的基本素質,學會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職業生活領域的現實法律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法律素質,培養能夠立足社會并具較強學習能力和良好習慣的現代職業人。

2.2 實踐教學的三種實現途徑

“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追求運用整個學校、社會及企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內實踐、校內實踐及社會實踐三個途徑實現的。

(1)課內實踐,包括分組討論、小型辯論會及演講比賽等多種表現形式。針對某一專題給學生布置2-4個思考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關注點從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開展小型辯論會或者演講比賽。分組討論后每組選一個代表在課堂上發言,匯報本組討論的情況及結論。討論結果也可利用網絡傳給授課教師進行評分。(2)校內實踐,結合學院團委、學工處組織的各項常規教育、主題教育、特色教育等活動,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去體驗、分析、認識實際問題,活動結束后由學生自己表達、交流個人觀點,并且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認識。讓學生把自己學習、思考、交流的認識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通過這些實踐學習活動,不僅實現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也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口頭表達、文字表達和活動組織等行動能力。(3)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在課堂教學以外通過社會調查、社會活動、實習就業、打工實踐等實踐,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與感受,深化理論滲透的效果。同時結合社會實踐過程,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相應主題的實踐報告、撰寫實踐心得,并用照片、文字做成PPT課件記錄下社會實踐的的過程和效果。

3 結語

總之,高職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必須圍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創新性的設計,突出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整合優化具體教學內容,積極踐行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和研究作風,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教學效果,為打造成功的職業人奠定堅實的

基礎。

篇10

【關鍵詞】職業道德 養成訓練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2-0017-03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要求:職業教育必須“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而早在2004年,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報告中指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的水平體現了職業學校的競爭力”。這些進一步明確了就業是職業教育的方向和目標,而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又是保證學生順利就業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的根本保證。要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精神,結合具體實際,國家示范高職院校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為社會及各企事業單位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畢業生,并通過教育教學改革來達到上述目標。因此,開展高職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教育研究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課是大學新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如何有效開展這門課的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必須研究的課題。另一方面,如何在高職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養成訓練,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保證學生順利就業和提高學生就業質量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而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綜合集中的作用,為此,我們將把這兩者的教學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基礎課滲透職業道德養成訓練教學模式研究,研究如何以基礎課為依托滲透職業道德養成訓練內容,既可以提高基礎課教育的實效性,又同時給學生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養成教育,試圖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考核評價的綜合改革上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所謂“教學模式,指的是反映特定教學理論邏輯輪廓,為實現某種教學任務的相對穩定而具體的教學活動范式。其由思想、理念、形式、過程、方法和評價等組成一個系統(雷正光)”。通過對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0年版)的仔細解讀和平時教學經驗的積累,再梳理、總結上述論文、著作研究成果,要想解決好在不增加課時或是另設一門課的情況下,完成基礎課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養成訓練這一關鍵問題,就必須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原則,以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全面職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針對各專業、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制定課程標準,著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職業核心能力,達到為學院各專業實現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目標服務的目的。基礎課教學無論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應注意做到因材施教,在內容上結合行業職業道德和專業案例、行業文化和職業法律規范,使教學更好地為各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在教學組織上,采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將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校外社會實踐教學相結合;在考核評價上,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促進行知結合,教、學、做統一,增強教學實效性。

一 基于不同專業學生特點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析進行教學設計

1.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設計的思路既有總體思路,也會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特點及培養目標進行設計,開展“恪守職業道德,成就職業人生”職業道德養成訓練主題教育。如與電氣自動化專業結合的職業道德訓練思路:

第一,利用自編教材《高職職業道德與禮儀實訓教程》,按照“目標—任務—準備—行動—評估”訓練步驟,結合電氣自動化專業教學案例開展教學。

項目一:與專業入門教育相結合,開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要求的社會調查。通過組織學生參觀考察實訓基地或生產企業,訪談職場人士,上網收集資料,調查電氣自動化專業崗位的職責、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的要求,學習“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安全生產、團結協

作、艱苦奮斗”等電氣自動化行業職業道德規范。

項目二:職業道德楷模視頻觀摩與演講。以小組為單位,采訪和收集一個或幾個本行業職業道德楷模或成功人士(盡量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對應)事跡,講述、分析、總結他們的感人事跡或成功因素,并整理成演講稿進行演講,或做成PPT進行展示。

第二,與專業入門教育相結合,邀請本行業優秀人士到學院作報告,與學生座談。

第三,結合學生頂崗實習,配合專業教師開展針對崗位職責、服務質量、安全管理和安全生產等具體的電氣自動化職業道德教育,檢查和評估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

第四,結合電子行業企業文化開展職業道德教育。

第五,結合學院素質訓練中心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如“道德建設周”進行教育。

2.有針對性地確定不同專業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目標分為總體目標和分目標(知識、能力、素質),各專業總體目標一致,即從培養面向生產、經營、管理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具體要求出發,配合專業教育,著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為高職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分目標的確定上結合不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學生特點,有所側重,同時,將職業核心能力(如自我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與人交流、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納入本課程的能力目標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

3.教學內容的梳理與整合

根據基礎課程的性質與作用,結合學院各專業特點及人才培養要求的不同,對職業道德教育教學內容進行層次性梳理,分兩個層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基礎性內容——在課本原有內容(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基礎上增加團結協作、艱苦奮斗、改革創新等要求,基礎性內容在學院各專業的授課中普遍進行;拓展性內容——不同專業有針對性地增加本專業特別強調的職業道德要求。如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增加“安全生產、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等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職業道德規范;物流管理專業增加“廉潔奉公、尊重顧客、愛護貨物、優質服務”等物流職業道德規范;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增加“精工細修,優質高效;遵章守紀,規范操作;顧全大局,團結協作;勤儉節約,愛護器材”等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職業道德規范內容。

對基礎性教學內容,通過實施若干個教學項目體現知識的傳授、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道德素質的養成一體化的要求,促進知行結合,增強教學實效性。基礎性教學內容主要在課堂進行。拓展性教學內容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但大部分教學需要通過課外實踐活動進行,以彌補課時的不足。同時,對不同的專業用不同的教學案例,如就愛崗敬業這一訓練項目,對不同專業都采用不同的教學案例,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二 教學組織實施

1.注重課程教學與職業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相結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關精神前提下,緊密結合企業對高職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系統確定本課程的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設計教學項目,通過教師指導,使學生在完成教學項目的同時,既掌握道德法律知識,又能培養道德和法律素質,提高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與人交流、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等職業核心能力,達到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的目的。

2.注重課程教學和道德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與學院團委、學生工作處等部門聯合組織校園文化建設活動、推進第二課堂素質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等,配合各系的實訓教學開展職業道德訓練,使學生能將課程內容貫穿到平時的生活實踐中,真正做到知行結合。

3.注重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我們在教學中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延伸和深化本課程的教學。有選擇地使用下列方法:課堂講授法、課堂答疑法、案例教學法、主題演講比賽、辯論賽、視頻觀摩、情景劇等,結合學生中的思想問題或時政熱點問題進行教學。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制作PPT教學課件,運用教學網站,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4.注重教學內容與專業相結合

教師在職業道德和職業法規內容上、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盡可能與專業相結合。

5.注重共性和個性相結合

以課程標準設計的能力訓練項目為參考,教師們在課程標準的原則規定下,根據各教學專業班級的個性差異、專業要求,靈活地選擇其中幾個項目或自行設計實踐項目來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三 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由于職業道德重在養成教育,特別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在注重理論教學的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強化實踐教學,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長,知與行相統一,以提高職業道德實踐教育教學效果。我們主要采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方式,以彌補課堂學時不足的缺憾。一是利用課堂討論、辯論、演講、播放影視資料、參觀考察等方式開展“第一課堂”實踐活動,將抽象的理論變成感性直觀的內容,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核心能力。二是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電影周活動、紀念日、專項主題教育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學院法制教育活動),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1.編制實踐教學大綱,設計實踐項目

依托基礎課程標準,本教學團隊編制了本課程實踐教學大綱,設計了與職業道德訓練內容相適應的社會實踐項目。如結合專業分小組開展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與職業素質要求的社會調查、行業模范訪談、主題演講比賽等。

2.教師進行實踐教學項目培訓、指導

教師除了對學生所選的主題進行審查外,還要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包括全員培訓、問卷設計、調查報告撰寫、調查匯報的PPT制作等,并參與學生社會實踐成果

的評比賦分。

3.學生分組開展活動

實踐教學以學生團隊為主,教師為輔,每個授課班級根據班級人數分為若干小組,每組人數4~6人不等,自由組合,并選出本組組長。組長協調本小組成員的分工,并帶領本組開展實踐活動、組織成員制作課堂PPT匯報、撰寫調研報告。

4.成績評定

社會實踐任務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對社會實踐成果進行展示交流,學生同教師一起對實踐進行評比,成績評定分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結合的方式,根據學生的作品、匯報情況及學生的分工評定各學生的社會實踐成績。

四 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的目的旨在督促和引導學生的學習,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本課程的考核堅持開放性原則,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堅持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原則。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作業`、能力培養三方面,其中學習態度主要考核: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個人作業主要包括:讀書筆記、觀后感、計劃書等;能力培養主要考核:項目作業完成情況,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過程性評價分別占考核比例的20%、10%、40%;終結性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主要通過期末開卷形式進行,以知識運用題型為主,終結性考核占比例的30%,采用教師評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