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銀行電子技術不斷推廣使用的今天,金融風險形態已呈多元化發展,但信貸風險仍是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需要對風險的形態、內涵進行全面剖析,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將風險管理重心前移,將風險隱患控制在源頭。
一、把好新增貸款關。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增貸款渠道非常狹窄,符合貸款條件的客戶很少,再加上準入標準的提高,公司貸款難以開拓,但在強化營銷過程中,決不能因此降低貸款發放的門檻,減弱防范風險的力度。在住房、消費信貸投入上,前臺營銷人員應做到嚴格貸前調查,按照規章制度和貸款發放流程認真細致發放每一筆貸款,堅決杜絕抵押手續不全、抵押物界限不清、還款手續不合要求等現象,建立健全客戶信息檔案,把風險防范重心前移,把風險控制在源頭。后臺管理人員要加強風險防范早期預警系統工程建設,提高風險防范的識別、反應、轉化、處置能力,盡早發現問題,妥善保管抵押物,嚴防抵押物滅失或借款人逃跑。
二、調整優化信貸資產結構。按照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原則,對信貸資產進行分類排隊,對那些效益好、行業成長性強的企業給予有力支持,實現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與提高銀行經營效益雙贏;對那些發展前景暗淡、還款能力弱、現金流量逐年下降、盈利能力低下的企業實施退出戰略;充分認識民營企業的高成長性和高風險性,信貸投向逐步向民營企業傾斜,對那些符合貸款條件的民營企業,積極與其建立信貸關系,培養忠誠客戶群體。實行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信貸結構調整策略,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分散、化解潛在的信貸風險。
三、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強化風險控制處置能力。一是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就是要在識別、衡量信貸風險的基礎上,對風險程度、表現形式、變動趨勢進行持續性、有效性監督控制,全面跟蹤、掌握信貸風險特征和演變趨勢。建立自上而下的風險管理中心,選用認真負責的信貸管理人員專門從事全面風險管理,及時發現貸前、貸中、貸后風險隱患,提出意見與建議供領導層決策。二是引進科學的風險信用模型,使風險防范科學化、數字化。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本行實際情況,確定適合本行發展的有效信用風險防范模型,對借款人的資產收益率、債務償付能力、個人信用狀況進行量化,輸入模型,得出更加理性的判斷。三是強化信貸人員業務培訓,嚴防操作風險。使風險防范成為每名員工的自覺意識,貫穿于信貸活動的始終。四是加強檢查與監督。可采取專項檢查與內部稽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定期不定期檢查,及時發現信貸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風險防范和內控水平。
四、完善激勵機制,將風險管理納入績效考核。對信貸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量化,責任到人,建立起完善的激勵機制和獎罰機制,鼓勵員工重視風險防范,對于造成損失的貸款操作人及決策人要追究責任,并與績效工資掛鉤,體現市場拓展與風險防范相結合的經營理念。(作者單位:人行遼寧省梅河口市支行)
篇2
全面風險管理模式是一種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已成為國際化商業銀行謀求持續發展和打造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方式,順應這種趨勢,建立一個完善而有效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是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石。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建立伊始,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銀行的經驗,設立符合郵政儲蓄銀行自身特點的風險管理架構,逐步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國郵政銀行的經驗
德國郵政銀行建立了一個在既定目標下的持久而系統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它貫穿于郵政銀行的各個業務領域之中,包括制定戰略、分析與評價、管理和控制所有的銀行風險。此外,郵政銀行還將風險管理和盈利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有效的風險管理系統不能因為風險控制而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因此,他們用了股本回報率(ROE)來衡量風險管理的最終水平。
德國郵政銀行的風險控制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銀行管理委員會;第二層次是風險控制部門和內部審計委員會;第三層次是分設的市場風險委員會、信用風險委員會以及操作風險委員會。如圖1所示。
郵政銀行的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風險管理戰略,確定風險管理的有效組織結構,控制風險交易的內容。它為金融市場和其他業務領域制定基本的風險策略,決定風險資本的量,制約風險控制程序和風險容忍水平,確定郵政銀行參與交易的產品和市場。市場風險委員會(MRC)負責市場風險的管理。信用風險委員會(CRC)確定信貸政策的框架和信用風險資本的分配。操作風險委員會負責確定操作風險管理的策略。操作風險的管理職能分散在幾個不同的部門。
風險控制部門是獨立于操作風險管理委員會之外的一個專門部門,專門負責評價集團范圍內的各種風險,并保證所有的風險都符合預定的計劃和在所控制的范圍之內。內部審計部門是郵政銀行風險控制的核心部門,它至少要在3年的時間內審查一次所有的銀行業務,并經常審查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并直接對銀行的管理層報告審計的結果和建議。
國內主要銀行的風險管理架構
工行、建行以及中行在上市前夕,對風險管理架構進行了相應的流程再造,使得風險管理架構更加簡單、清晰、有效。從總體上看,國有上市銀行的風險管理更趨向于獨立性以及全面性。
工商銀行風險管理構架
工商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風險管理戰略必須與銀行的業務戰略相適應”。工商銀行在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建設中,除了在董事會、CEO兩個層面分別設置負責風險管理的委員會以外,在首席風險官下設立風險戰略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市場風險管理部門、操作風險管理部門、合規部門、信貸檢查部門等。其中風險戰略部門負責全行范圍的風險政策、標準的制定以及工具和系統的開發,該部門的工作是實現全面風險管理的制度基礎。
在風險流程方面,工商銀行從以下五個方面建立全國風險管理流程框架:一是風險管理政策、標準和工具的制訂和批準流程。二是政策執行和監督流程。三是例外計劃的處理流程。四是風險狀況變動的連續跟蹤流程。五是向高級管理層和相應的管理委員會的報告流程。在風險管理工具和系統方面,工商銀行按《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要求,開發各類風險評估、計量模型和IT系統,因為風險計量是經濟資本、風險限額、風險調整績效考核等風險控制工具的基礎。
工行設立首席風險官,對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和經營層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雙線匯報。工行的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審定銀行的風險戰略、風險管理政策、程序和內部控制流程,以及對相關高級管理人員和風險部門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關聯交易委員會從屬于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由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組成,三人均來自風險管理委員會。工商銀行設立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該委員會向董事會匯報,對全行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進行監督評價,總行及各級分行的內控合規部承擔內部控制以及常規審計職能。
中國銀行的風險管理架構
中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目標為“六個全”,即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以及全額的風險計量。中行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可以概括為“一個體系、三個模塊”,一個體系即全球風險管理體系,三個模塊包括對國內行的垂直式管理模塊、集團業務部門的風險窗口管理模塊、對中銀香港等機構的董事會管理模塊。
垂直式管理模塊是指在國內分行及海外分行設立風險管理部門,負責轄內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各級分行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包括:牽頭組織實施轄內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的匯集、管理工作;按要求向總行風險管理部報告本行風險狀況;對同級業務部門及下級行風險控制情況進行政策執行監督、檢查和評價;組織轄內盡職調查和風險評審工作。分行風險管理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的任職資格由總行風險管理部門認定。
風險窗口管理模塊是指在業務部門設立由風險管理部門管理指導的風險窗口。風險窗口的職責包括:按照風險管理的原則、政策、制度,結合部門或系統業務特點制訂本部門或本系統風險管理細則、辦法,指導本系統各級機構建立風險控制程序;根據風險管理部門授權參與業務審批,參與本系統風險限額的分配;組織實施本系統各類風險控制活動;對本系統風險控制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完成本部門及本系統風險狀況的匯總、歸集和分析工作,報送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窗口實行雙向負責制,既向所在業務部門負責人負責,同時也向風險管理部負責。風險窗口負責人的任職資格要經過集團風險管理部門認定,并定期向集團風險管理部門報告工作。
董事會管理模塊是指對子公司采用參與董事會及其風險政策委員會的方法,傳達集團風險管理要求,對其風險管理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對其風險狀況進行有效監控。
中國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強調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延伸性、垂直性和統一性。業務部門是風險管理的第一道關口,承擔風險控制的相應責任。下屬機構的風險管理部門和人員、集團業務部門的風險窗口作為風險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是集團加強風險管理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基礎力量。
中國銀行風險管理部下設5個副總,分別主管風險規劃、風險政策、授信評審、系統管理以及盡職調查;副總之下,設立各項業務主管,包括風險規劃、內部控制、授信評審、系統管理、盡職調查、零售業務、風險窗口、國內外機構、集中授信、項目、信息以及行政主管;各主管之下,設立高級風險經理以及風險經理等,對各業務風險進行具體管理。對各業務部門的風險窗口管理由風險窗口主管負責。
需堅持之原則
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對與郵政儲蓄銀行來說意義重大,它可以促進郵政儲蓄銀行優化組織機構設置,提高資產部門的工作效率,強化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有利于郵儲銀行開展商業銀行的全面業務。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獲得了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功能,但監管部門根據其風險管理狀況對其開展儲蓄以外的業務進行逐項審批。因此,風險控制措施的優劣,風險管理能力的強弱,成為郵儲銀行發展銀行業務的前提條件。
有利于加強郵儲銀行的內部控制。以前,郵儲的風險管理主要是由稽查部通過事后監督檢查來促使規章制度的執行和防止案件發生。實行全面風險管理,有助于郵儲銀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組織體系、補充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建立風險管理的監督評價體系。使其由事后監督變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監督。
有利于郵儲銀行增強資金運用能力。郵政儲蓄轉存款制度的改變將自主開展資金運用擺在了郵儲銀行的面前。郵儲銀行成立后,將逐步開展各類貸款業務和信貸衍生業務。實行全面風險管理,有助于郵儲銀行建立健全系統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和操作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能力的增強又能推動各類資產的發展。
有利于郵儲銀行整體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當前郵儲銀行對基層機構的風險監管主要是操作風險管理,不涉及到信用風險與市場風險,對總行部門的風險管理主要集中于信用風險控制,在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管理上比較薄弱。在監督評價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對應的部門進行管理。實行全面風險管理有助于將全行的所有風險都納入風險管理的范疇,在總行以及分支行建立系統完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風險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業務的全過程,從而提高風險管理的整體能力。
有利于培養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文化。目前,郵政儲蓄銀行資本總量有待增加,而且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于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因此,郵儲銀行的風險偏好是追求低風險水平下的適當回報,應“立足于批發和零售業務,逐步向綜合化經營邁進”。在這個戰略目標的指引下,郵儲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應為:“適度風險、適度回報,穩健發展”。
建立風險管理體系的根本原則是風險管理體系必須與銀行自身的實際情況相匹配。因此,建立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必須考慮到以下郵政銀行自身的特點。
郵政與郵儲銀行的緊密關系。郵儲銀行處處體現了郵政的特色。郵儲銀行的人、財、物與郵政有很多交叉的地方,特別是郵儲銀行分支機構與地方郵政公司的聯系非常密切,因此,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必然要考慮郵政的影響。
郵儲銀行的業務特點。郵儲銀行目前的資產業務局限性很強。債券市場業務、銀團貸款以及協議存款業務在短期內不會由分支行直接開展,但是小額信貸、微小企業貸款等資產業務將逐步由分支機構直接開展。因此,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也需要順應這種業務特點。
郵儲銀行的人員特點。郵儲銀行的很多從業人員以前都沒有從事過資產業務,更沒有從事過相應的風險管理工作,因此,在開展資產業務的過程中,片面的追求速度,而忽視相應的風險,風險意識較為淡薄。
考慮到以上因素,并借鑒GARP設立風險管理體系的原則,構建郵儲銀行風險管理體系需要堅持以下原則。
以兩頭為重點,以中間為紐帶原則。在短期內郵政儲蓄銀行的資產業務還僅僅局限在總行的批發類業務和基層支局的小額貸款業務。因此,郵儲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應以兩頭為重點,總行對基層支局的風險管理又必須以省分行為紐帶,省分行對下實施管理,對上實施匯報。
簡單清晰原則。風險管理組織結構設計要充分考慮各業務機構的設置及其相互關系的協調,保證部門之間的權責劃分明確、清晰。
全面性原則。風險管理架構設計必須體現全面風險管理的特點,即不僅要重視信用風險,還要重視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結算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等全面的風險因素。
集中與分級授權原則。采用矩陣式集中,即二維的風險管理架構,雙線報告。
框架設計
總行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設計
郵儲銀行總行風險管理最終組織架構應該是科學合理、能滿足郵儲銀行未來發展的結構。
成立風險管理部門,設立首席風險官。首席風險官實現雙線匯報制度,對董事會負責,但有向行長匯報的途徑。在風險管理部下設立二級管理團隊,設立政策規劃組,內部控制組、授信業務組、信用審批組、盡職調查組、法律事務組、資產負債管理組、風險窗口組。在各業務部門,如資金營運部、信貸業務部、國際業務部以及其他業務處室派駐風險經理(也可以由業務部門指定相應的人作為對應的風險經理),風險經理對風險管理部負責,同時也對該部門主任負有匯報責任。如圖2所示。
各業務小組對應不同的風險管理模塊。政策規劃組負責全行的風險政策的制定,起草相應的規定和流程;內控組負責全行的操作風險的管理;授信業務組負責對法人和個人客戶的主體評級;信用審批組對單個債項進行審批;盡職調查組對需要調查的項目、企業進行調查;法律事務組對全行的法律事務進行管理;資產負債管理組負責全行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并分析資產組合和風險計量,分配經濟資本等;風險窗口組負責對全行的風險經理進行管理和信息匯總。
發揮內部審計部的功能。內部審計部作為風險管理部的補充,對全行的制度遵守情況進行審計,敦促和評價各業務部門,包括風險管理部門的運作情況。
省分行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設計
省分行的風險短期內主要集中在小額貸款的信用風險以及內部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操作風險,在長期內,有可能涉及逐步開展的其他類的資產業務。因此,對于省分行的風險管理框架分以下三步走:第一步,成立風險管理部,風險管理部負責人對分行行長負責,并受總行風險管理部統一領導。風險管理部負責對全省范圍內的操作風險、內部控制以及對網點的風險控制,負責對小額質押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進行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的管理。第二步,在省分行開展其他資產業務的前提下,逐步強化對省分行風險管理的控制,權力上收一級,設立省分行首席風險官,由總行派出,直接對總行負責,但有向分行行長匯報的義務。第三步,省分行風險管理部派出風險經理,對省分行部門進行派駐。
縣市支行的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設計
針對郵政儲蓄銀行基層機構風險內控管理體制的現狀和特點,郵政儲蓄銀行基層支行的風險組織設計如下。
首先,在基層支行設立統轄轄內全部風險與內控管理的風險管理部,將現有稽查部的內控與合規管理等職能歸并至風險管理部。風險管理部為基層支行風險與內控管理的職能部門,其在行政上對支行行長負責,業務上接受上級行風險管理部的領導,并定期向支行行長和上級行風險管理部提供風險與內控報告。
其次,在各業務管理部門內部設立風險管理崗,實行業務操作和風險管理的平行作業,采用矩陣式報告線路,即部門負責風險管理人員既要向風險管理部負責和報告,同時又要向所在業務部門負責人匯報工作。具體為在現有的信貸業務部、國際業務部、計劃財務部、會計出納部等部門內部設立風險管理崗。
篇3
關鍵詞:商業銀行 全面風險管理 體系建設 對策
2016年,原銀監會《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按照匹配性、全覆蓋、獨立性及有效性的原則,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加強外部監管。雖然各級商業銀行按照指引要求建立了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但由于商業銀行所處金融市場環境日益復雜、監管標準愈加嚴格,加之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在我國銀行業內的實踐起步較晚,商業銀行現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呈現出基礎薄弱、風險意識不足、技術水平偏低等弊端,無法幫助商業銀行防范與控制多元化風險。商業銀行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其風險管理水平與能力往往反映出其整體經營質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能夠適應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形勢、有助于商業銀行做大做強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迫在眉睫。下文將從全面風險管理概念及內涵出發,圍繞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五要素”闡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對策。
一、全面風險管理概述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中對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動態化的風險識別、評估、防控過程,受到董事會、管理層及商業銀行全體員工的影響。該過程貫穿于商業銀行發展戰略制定到各項經營、經濟、管理、業務等活動中,用以發現影響商業銀行合規、合法、良好經營的各類風險事件,并通過一定的風險防范技術將可能誘發的不良結果及損失控制在商業銀行風險偏好內,保證商業銀行通過合理方式達成既定的戰略目標[1]。在金融衍生品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各項活動面臨的風險愈加復雜,且風險之間具有傳導與相互影響的特點,因此除了要切實做好各個重要關口的風險管理,還需要注意風險事件之間的串聯性,以此打造致密的風險防控網,提升商業銀行的風險應對能力。相對于傳統風險管理而言,全面風險管理具有四大明顯特征:其一為風險識別更為全面,不僅要注重可能影響商業銀行發展的外部及內部風險因素,還需要考慮風險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及風險的傳導性;其二為全過程及全員參與。不僅要保證風險識別、評估、防范及控制等各項風險管理職能滲透至商業銀行各項活動過程的始終,還需要保證從管理層至基層員工的全員參與,及時地發現各層級潛在風險;其三為全局性,即將全面風險管理納入商業發展戰略中,以完善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科學標準的風險管理流程、健全的風險管理制度推進全面風險管理的實行;其四為風險管理理念由成本轉向利潤,由被動轉向主動[2]。
二、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對策
(一)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與目標
明確全面風險管理原則及目標是構建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前提條件。結合商業銀行所處金融市場發展形勢、全面風險管理概念及內涵,文章認為商業銀行應按照如下原則與目標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1.基本原則為全覆蓋及全員性。全面風險管理應當覆蓋商業銀行所有業務、機構及人員,基于業務全流程監控風險,繼而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及危害程度;集中性:構建統一的風險管理機制,將全面風險管理部門塑造為風險信息收集、風險防控指令下達的集散中心;獨立性:構建獨立的全面風險管理部門,并區別于業務主線開展全面風險管理工作,提升全面風險管理權威性,保證其在最大限度上調配商業銀行資源;融合性:促進全面預算管理與業務管理的相互銜接、相互協同,以科學的風險資本配置助推商業銀行業務向好發展。2.根本目標。全面預算管理目標與商業銀行戰略目標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與邏輯關系。當前商業銀行發展目標以合法、合規開展主營業務,風險可控、資本收益率提升、利潤最大化為主。與之相適應的全面風險管理目標為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明晰職責及權限范圍,制定可操作性強且切實有效的全面風險管理制度與流程;在日常經營活動開展過程中,全面落實風險監管要求,理順風險管理運行機制,為管理層決策提供依據與支持,并保證各項業務依法、合規開展。
(二)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監管控制體系架構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需要有決策權、執行權及監督權相互制衡的監管控制體系架構的支撐。為此,建議商業銀行在原有的董事會、管理層及監事會法人治理結構基礎上設置分層機制。第一,在董事會下設戰略、薪酬、審計及風險管理委員會,獨立于業務部門并直接由董事會指揮與領導。其中戰略委員會負責制定并上報經營管理目標及長期發展戰略、查驗年度經營計劃、投資方案的執行情況,提出重大問題的解決建議;薪酬委員會負責擬訂董事及管理層選任程序,設置薪酬方案,審核董事及管理層任職資格與薪酬管理制度,提交薪酬方案建議并監督實施。第二,監事會負責監督商業銀行風險、合規狀況、會計政策、財務報告程度及財務狀況;組織開展審計工作,對商業銀行財務報告進行全面審核,并編制針對性報告提交董事會;對外部審計機構的聘用等提出建議。第三,在管理層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管理人員對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的控制情況。
(三)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監管控制體系
隨著商業銀行的轉型,金融業務執行過程中的信用風險不再局限于單一環節,而是滲透在業務執行的全流程之中,商業銀行原有信用風險監管控制體系已經不能滿足信用風險防范需求[3]。為此,建議商業銀行設置獨立的信用風險防控機構,并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以此避免因貸款或管理決策失控狀況的發生。運營部、信貸部及風險管理部門共同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與防控,審計部門則對其風險防控情況進行審查與監督,可以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在運營部構建客戶資信管理制度,借助人行征信系統、前臺業務系統、信貸管理系統等全面收集客戶資信信息,用以構建客戶資信數據庫。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手段實時監測客戶資信情況的變化,降低因客戶臨時性資金變動對銀行運營造成巨大損失;在信貸部構建內部授信管理制度,對客戶審核、交易決策、決策執行等各個環節進行實時監督;在風險管理部門構建應收賬款管理制度。貸款發放后,應收賬款信息自動化錄入信用風險監管系統,相關人員在系統提醒下及時與客戶溝通,監控其付款行為,以此將應收賬款風險監控關口前移,避免壞賬及呆賬的產生。
(四)建設風險預警機制,靈活應對各類風險
市場風險、聲譽風險及流動性風險是極有可能導致商業銀行經營不善、資本結構失衡的風險因素,建議商業銀行針對不同類型風險的特點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第一,針對市場風險要加強對市場利率變動情況的監測,進一步完善金融業務價值評估體系,靈活且正確地運用市場風險監控技術,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動態指標及靜態指標相結合、外部及內部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場風險情況,并加強限額管理,以市場風險監測與評估結果為依據科學設定風險限額、交易權限及止損數額。第二,針對聲譽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可以構建二級預警機制。高層管理人員實時關注傳統媒體及網絡視聽媒體對其經營、財務狀況的報道,準確研判社會輿論發展形勢,并針對負面信息策劃應對方案;經營管理層人員則需要將聲譽風險管理貫穿于各項經營活動中,切實執行高層管理人員制定的應對方案,避免虛假及負面信息誘導公眾,降低公眾對商業銀行的信任與依賴程度。第三,針對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需要根據發展戰略、業務特點、未來業務發展需求及風險偏好設定總體限額,按照各支行經營發展狀況等將總體限額分流至各支行,尤其是要明確流動缺口限額、負債結構限額等,保證總行及支行資產負債結構均衡。
(五)靈活運用風險策略
不同類型風險對應的風險策略有所差異,總體上來看,風險策略的選擇要基于對金融市場、宏觀政策、經濟環境等發展、變化形勢的分析與研判。1.信用風險策略。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對部分產能過程,對環境影響較大的產業加強管控力度。商業銀行一方面需要減少對鋁礦石加工企業、煤焦化企業等的貸款投放,另一方面則需要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并且需要按照監管政策以及自身的發展戰略合理轉移部分風險。2.市場風險策略。商業銀行需要深入研究央行貨幣政策,精準研判貨幣市場周期,借助金融產品定價調整、交易利率調整的策略應對利率風險。與此同時,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衍生性工具套期保值,降低市場風險發生概率及損害程度。3.流動性風險策略。近年來,部分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影響了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建議商業銀行采用不良貸款證券化、債轉股等新型模式清收處置不良貸款。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需要調整貸款結構,將信貸投放重心轉移至中小客戶,并開展信貸分期業務,以此緩解信貸資金流動性壓力。
三、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運行保障措施
(一)強化數據及IT系統建設
全面風險管理具有全覆蓋、全流程及全面性的特點,要想切實發揮全面風險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對影響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內外部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并對其進行處理與分析,構建商業銀行發展與風險事件的隱性關聯,繼而為全面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真實的數據依據。但商業銀行風險信息中包含結構化、半結構化及非結構化數據,如媒體對商業銀行的評價、公眾對商業銀行的看法等屬于非結構化數據;人行征信系統內客戶資信數據則屬于結構化數據等,加之不同數據格式差異性較大,在風險信息收集環節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為此,建議商業銀行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完善的數據及IT系統,并積極運用計量工具與金融模型準確研判市場風險情況、全面識別潛在風險事件。例如,在信用風險管理中:首先,可利用大數據深入挖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歷史數據、風險事件、客戶資信數據等;其次,將描述性風險事件、風險類型等量化并轉化為滿足大數據模型分析需求的結構化數據;再次,借助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對各類型信用風險的集中程度進行計算,確定排名前10的信用風險因素,如客戶企業所處行業地位、客戶企業財務狀況、客戶企業聲譽等,并對不同類型風險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最后,當排名前10風險因素風險程度有所下降后,重新按照上述流程評估風險等級,逐步完善與之相適應的信用風險管理流程與制度。
(二)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人才是商業銀行全面預算管理體系構建的“軟實力”。一方面,商業銀行審計部門及風險管理部門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員工風險管理水平培訓,針對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發現的風險防控漏洞、風險事件等開展針對性培訓,從理念、技術、能力等各個方面提升基層崗位人員風險防范意識。與此同時,要健全薪酬管理與績效考核制度,明確各部門、崗位人員的風險責任,將風險管理防控實效性與人員薪酬、晉升等掛鉤,并借助上述風險數據系統追溯風險責任對應主體,保證風險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違章必究。另一方面,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構建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對于既具備風險管理技能,又具備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升,商業銀行需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健全后備人才儲備機制。一是為保證數據系統有序、有效運行,引進具備金融知識、數據分析能力的IT技術型人才,可適應全面預算管理需求的管理及經營型人才,以此優化商業銀行人才結構。二是由薪酬委員會定期考察管理人員任職資格,將業務工作能力強、創新能力高、風險意識好的35歲以下各部門人員作為管理層儲備人才,加大對其的培養力度,以此逐步完善全面預算管理組織架構。
(三)創設統一和諧的風險管理文化
風險文化是全面預風險管理體系構建“五要素”之一。商業銀行要將合規、合法經營作為各項活動開展的基本理念,向全體員工宣傳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與此同時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對風險防控情況較好的支行、部門等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及政策傾斜,激發全體人員防范風險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此外,管理層人員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為全體員工樹立模范,積極組織開展風險防控競賽活動、培訓活動等,將風險管理的理念根植于全體員工頭腦中,使其能夠自覺遵守銀行規章制度、法律法規,進行客戶資信審核、貸款發放等工作。以此營造群策群力、攜手共進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文化。
四、結語
在競爭加劇、監管標準日益嚴格的環境中,商業銀行經營發展面臨著更為多元化的挑戰。全面風險管理作為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全覆蓋、全員性、動態性特點的風險管理理念,可以降低潛在風險事件對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影響程度,提升商業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繼而保證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目標的落地、落實。為此,各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未來發展需求等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注重計量工具、金融工具及現代信息技術等的合理運用,以此提升風險管理水平,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想.淺議中小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以QHD銀行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20(35):89-90.
[2]戴春燕.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探析[J].中國外資,2020(20):15-16.
篇4
[關鍵詞]全面風險管理體系(erm) 新巴塞爾協議 內部評級 風險管理文化
一、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涵義和特點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enterprise-wide eisk management,erm)是指由銀行不同部門(或客戶、產品)與不同風險類別(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不同組合所涵蓋的各種風險。其核心理念是:對商業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做出連貫一致、準確和及時的度量;建立一種嚴密的程序以分析總風險在交易、資產組合和各種經營活動范圍內是如何分布的,對不同類型的風險進行評價和合理配置資本(見圖1)。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在體系的建立和運行上有以下特點:
1.分層管理。作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其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呈現出一種分層設置、分層管理的特點,同時強調最高管理層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要求在每一個基層的業務部門單位中,都設立相應的部門或者崗位,專項負責該部門的風險管理工作,并將銀行日常經營過程中的風險信息向上傳遞,一直到直接由董事會領導的風險管理委員會。
2.集中與分散兼顧。負責管理不同類型風險的部門最終要將風險狀況向最高的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委員會進行報告,由此進行統一的管理和規劃。風險的分散管理有利于風險管理的專業化和有效性,風險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風險的綜合管理規劃和銀行整體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全面風險管理將風險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結合起來,以達到風險管理的最優化模式,提高銀行整體的風險管理能力。
3.風險管理事前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要求風險管理的事前化,對尚未完成的經營事件要進行風險的預測分析,這可使銀行對風險因素的分析更加及時,也就有更充分的時間來對其進行管理。
二、全面風險管理是銀行業風險
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
2004年6月出臺的《新巴塞爾協議》用包含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市場風險的全面風險框架替代了原來以信用風險為核心的監管模式。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外銀行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以將銀行各種風險通盤考慮,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可以提高銀行內部的風險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銀行的日常經營能力以及抗風險的能力,并從一個全局的角度,去考慮風險事件對銀行整體的影響,而不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方面。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銀行的風險-收益分析的質量,并且對銀行面臨的風險因素在整體上有一個更好的把握。
其次,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有利于銀行各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配合,提高銀行內部的標準化作業程序的建立,提高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能力,減少銀行內部的經營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
再次,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可以使銀行能夠向市場提供全面的風險信息,使得市場和投資人對銀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正確的判斷。同時,能提高銀行本身的信譽,提高投資者的信心。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與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優勢(見表1)。
三、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
目前,我國銀行業開始認識到風險管理對其業務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國銀行風險管理框架是以1988年舊資本協議為基礎建立的,定量管理還只是停留在資產負債指標管理與頭寸管理的簡單匹配上;風險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風險管理;銀行的風險管理主體不明確,缺乏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保障。這種孤立、片面、靜止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技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銀行風險管理的需要。為此,我們必須樹立現代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在深化銀行產權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加強我國銀行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
1.建立和完善銀行內部評級體系。從國際大銀行的經驗來看,內部評級對于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為:為金融工具價格的決定提供重要依據; 作為提取壞賬準備金及經濟資本分配的基礎; 為客戶綜合授信提供依據;為管理者風險決策提供參考等。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實行了貸款五級分類法,這是建立內部評價系統的第一步,但是與先進的國際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內部評級方法、 評級結果的檢驗、 評級工作的組織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評級級別的有限區分、風險揭示不足; 基礎數據庫儲備不足,數據質量不高,缺乏規范性;評級結果運用有限等方面。因此,商業銀行應盡快加強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擴大風險評價和分析的范圍,對個體風險和組合風險都要做到連續監控和準確度量; 在銀行內部成立專業化機構,組織調配各類有效資源,持續和深入開展內部評級體系的研究、 設計和開發工作,并對相關的業務流程和決策機制進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打下良好基礎。
2.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是以充足的歷史數據和完善的數據處理系統為前提的。在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有關違約概率、既定違約損失率和違約時風險暴露的文件中,都明確提出了對于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的要求。國際同業的經驗表明,大多數銀行在內部評級體系建立過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數據清洗和數據結構整合方面①。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基礎數據儲備不足、來源渠道不一、財務數據不真實、數據形式缺乏規范性;商業銀行管理信息系統效率低下,缺乏穩定性,很多商業銀行甚至還未建立起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統。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研究的發展,必須盡快建立統一的數據倉庫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從而保證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數據需要。
3.培養信用風險管理的專業隊伍。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財務理論基礎、數理基礎和計算機技術的風險管理的專業人員。對于風險管理的核心技術,最好將其分散化,以防止個別人才流失對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沖擊。同時,還要注意對現有人員的定期培訓和優化調整,從而確保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4.完善商業銀行現代產權制度,改善內部治理結構。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基礎,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會有什么樣的組織、技術、效率。加大力度完善銀行的現代產權制度,引入良好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推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制度化建設,是保證銀行風險管理制度長期穩定發展的最根本措施。當前,我國工、建、中、交四大行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造,當務之急是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際大銀行的組織模式與運作經驗,引入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從根本上促進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制度化建設,提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促進綜合競爭實力的穩步上升。
[參考文獻]
[1]anthony saunders, credit risk measurement[m], john wiley& sons, new york, 1999.
[2]michael k.ong, internal credit risk models [m]. risk books, 1999.
[3]李志輝,李萌.風險調整績效度量方法(rapm)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國際金融研究,2004,(1).
篇5
【關鍵詞】國債期貨 全面風險管理
一、時代背景
國債期貨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種,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價格發現、規避風險、多元配置是國債期貨的主要功能。這對于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豐富投資者金融工具的選擇,防范非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期貨市場制度不健全、投資者自律意識薄弱以及監管層監管不到位等原因,我國期貨市場因“3·27”國債事件的爆發而處于長期關閉整頓的狀態。當今,我國國債期貨所處的時代背景已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國債市場規模龐大,參與者眾多,品種齊全。同時,市場制度與相應的法律法規也趨于完善。重推國債期貨,各方面條件都已成熟。
2013年9月6日,五年期國債期貨合約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這意味著我國在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道路上邁進了重要一步。
二、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
關于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是美國COSO(全國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的發起人委員會)2004年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該報告通過三個維度的立體框架,深入分析和控制了企業風險管理的復雜問題。參考COSO報告,我們認為整個國債期貨的風險管理分為三個不同層級的風險要素,不同層級的風險要素構成整個國債期貨風險管理體系。各層級相互制約、交叉管理,根據風險的來源、類型、影響程度等因素,能夠全面準確地管理整個國債期貨所面對的風險,確保國債期貨平穩發展。
(一)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三個維度的立體框架
依據《巴塞爾協議Ⅲ》的相關劃分以及風險特點的不同,國債期貨面臨的各類業務風險主要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三種。三大風險共同構成第一層級的要素;依據相關主體所處的不用地位以及看待問題的不同角度,國債期貨市場分為市場參與者、交易所以及監管層三類主體。三大主體共同構成第二層級的要素;借鑒COSO-ERM框架的管理要素,我們認為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由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八個模塊組成。模塊共同構成第三層級的要素。同時,根據不同主體的風險爆發的可能性、危害性、可控程度等因素綜合考量,將風險分為高、中、低三檔。
(二)國債期貨不用層級的風險要素
1.第一層級的要素
(1)信用風險
主要是指由于交易對手沒有及時履約而導致的風險。主要分為交割前風險和交割風險。國債期貨交易由于實行交易對手雙方的保證金制度以及逐日結算制度,信用風險相對較低。但并不排除由于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或交易方自律意識薄弱而產生的風險。
(2)市場風險
主要是指因價格、利率、匯率等的變動而導致其價值發生變動的潛在風險。目前,價格風險和利率風險是國債期貨的主要市場風險。價格及利率的不利變動,會使相關主體產生較大的價值損失,嚴重時會導致對手方發生違約。
(3)操作風險
主要是指由于系統設置不完善、人員操作失誤或內控制度不健全等內部原因或是外部事件影響造成的業務錯誤而產生損失的風險。相對于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而言,操作風險存在于期貨交易的各個環節,因此發生頻率極高。由于期貨交易系統的復雜性,操作風險一旦發生,對整個市場的沖擊很大,且難以恢復。
2.第二層級的要素
市場參與者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多元化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為了規避由此帶來的各種潛在金融風險,機構投資者成為參與國債期貨的主力軍,是國債期貨風險管理的主要對象。
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公募基金作為我國國債的主要持有機構,由于其巨大的頭寸及風險敞口,其對利率浮動的敏感性最強,利用國債期貨這一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利率風險管理的動機也最強。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托計劃及QFII等理性機構投資者,往往會因資產的多元化配置策略而部分持有國債等低風險品種,其投資國債期貨的動機也多為套利。部分風險偏好強的機構投資者、較大的散戶進入國債期貨市場,多為投機心理,其操作風格靈活多變,善于規避監管,是國債期貨爆發潛在風險的主要源頭。
交易所
我國國債期貨的主要交易場所是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種為面值100萬元人民幣、票面利率3%的名義的中期國債,以百元凈價報價,最小變動單位為0.002元,每日最大波動限制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2%,最低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2%。
考慮到歷史因素及控制市場風險,我國國債期貨保證金標準較高,期限套利成本也響應提高,從而有效地控制了投資者的交割數量,有效防范流動性風險,限制投機者的風險,降低市場參與者的違約率。因而,交易所層面的風險因素并不大。
監管層
國債期貨重啟之后,其規模存量、交易規則、參與主體等都與之前有了較大差別,同時,《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以及《期貨經紀公司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也已相繼出臺。
巨大的存量規模意味著一旦風險爆發,其危害必然巨大,而交易規則的不確定,意味著風險的不確定,同時,市場參與主體更多,操作手法也更加復雜多變,這加大了監管難度。各個新的法律法規的出臺,要求監管當局積極學習,努力掌握新的監管要求與方法,這也對監管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積極適應新的制度,將造成市場無序,進而爆發風險。
3.第三層級的要素
(1)環境與目標設定
環境設定包括外部環境(市場、法律、文化等)和內部環境(組織架構、參與者等),是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的基礎。外部環境決定了市場的交易背景,內部環境決定了交易的穩定性。
目標設定是國債期貨交易的前提,這包括了參與者、交易所及監管層三者各自目標的設定。參與者要考慮目標收益,交易所更注重交易的公平有序,監管層的目的在于有效防范風險爆發。
(2)風險監督與識別
如今,國債期貨所處的監管環境已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且由于交易本身的復雜性與靈活性,需要相關主體同步掌握交易規則及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快速、及時地把握市場動向,發揮持續監管效力。
同時,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交易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等風險類型也產生了較大變化,這也要求監管方需熟悉各種類別的風險,在整個過程中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判斷、識別,在此基礎上對風險進行事前預警和合理處置。同時,市場參與方為有效控制風險,風險識別也是重要一環。
(3)風險評估與處置
國債期貨的風險評估需要根據參與者的風險偏好,在內部評級模型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市場狀況,定量地計算出某一風險要素爆發的可能性,這能夠為之后的風險處置提供有力參考。
處置可以從定性與定量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根據風險要素本身的風險信用等級,確定風險爆發的性質與影響范圍;其次,根據風險模型定量計算出的結果,精確處置風險。
三、結論及應用
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框架模型包含了國債期貨三種維度下共計九種風險類型,涵蓋了國債期貨運行過程的前、中、后各個環節。能夠較為全面的防范、發現、分析和處置風險。由于不同維度層面整體、同一維度不同個體之間的風險溢出水平各不相同。不同維度、不同風險類型的組合構成多種風險情形。這就需要我們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嚴格遵循事前、事中、事后的次序,防范在先,監管及時,處置合理。
(一)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及交易機制
(1)政府、交易所及行業協會等相關管理計劃應相互協作,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頒布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法律條文,保障參與各方的權益。(2)要構建公開、透明的交易體系,全面披露各個環節的信息,使得交易雙方信息對等。(3)要健全保證金制度、持倉限額制度、大戶報告制度以及分級結算制度等風險控制制度,合理設定保證金比例及持倉量,提高交易雙方的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信用風險。(4)要加快培育國債現貨市場,擴大現貨市場規模,豐富現貨品種與期限結構,為國債期貨市場提供一個合理的價格波動預期,從而抑制市場過度投機行為。
(二)遵循先定性,后定量,再處置的風險應對原則
首先,根據風險爆發的特征,判斷風險爆發所屬的業務類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相關主體(市場參與者、交易所、監管層等)及模塊(環境與目標設定、風險監督與識別、風險評估與處置等),將風險在每一個維度上合理歸類,大致估計風險爆發的嚴重程度。在此基礎上,根據風險計量模型及實際影響,使用壓力測試,計算出最好和最壞的情形,將風險鎖定在一個量化的范圍內,定量計算產生的損失。最后,結合風險性質、影響后果及已頒布的法律法規,對相關責任機構和責任人,進行合理處置。
(三)引進事后評價和改進機制
在風險事件結束后,根據問題的源泉、發生地點、風險類型及影響范圍,對此進行一個總體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對每一個維度的風險因素逐一進行評價。相關責任方進行有針對性的基礎知識及業務技巧教育,尤其是要培育整個國債期貨市場的風險管理文化,引導各方理性參與市場。逐步完善國債期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框架模型的各個模塊,定期將對比模型理想狀況與現實情況,并做出相應改進,推進其理想化、合規化進程,使得整個模型不斷的自我糾正,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保證我國國債期貨市場平穩、持續、健康運行。
參考文獻
[1]邱剛.我國國債期貨的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06).
篇6
關鍵詞:施工項目; 風險管理; 對策
中圖分類號: TE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在進行不斷的變革,使得電力土建施工企業所存在的經營機制和相關體制已經不能與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風險。作為電力施工企業業務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電力施工項目決定了施工企業的成功。在對電力土建施工項目進行管理時,最主要的是對其項目進行管理。一般而言,電力施工的項目具有技術含量相對較高、政策性比較強和投資額度相對比較大的特點。因此,如何加強對施工項目的風險管理,提高其管理的系統性、統一性和協調性是進一步確保電力施工企業平穩運行的關鍵。因此,面對當前越加激烈的失常競爭,加強對電力施工項目的風險管理顯得非常重要,需要我們進行對其進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探究。
1電力土建施工項目的風險分類
對于電力土建施工項目的風險,我們將其分為三類,分別為項目的計劃風險、項目的施工風險和項目施工完成之后的運營風險。
1.1項目的計劃風險
對于項目的計劃風險,主要分為戰略風險、環境調查和預測風險與決策風險三種。
(1)戰略風險。在啟動任何一個項目的時候,電力土建施工企業都應該首先制定明確的實施戰略和戰略思想,從而更好的達到項目實施所要達到的目標。在這一過程當中,如果出現戰略的錯誤定位、戰略方針的不正確等,都會導致整個項目和實際的脫離。
(2)環境調查和預測風險。電力施工企業在進行項目施工之前,需要對項目施工的周圍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環境等進行詳細調查,對其中可能引發的各種情況進行合理預測,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3)決策風險。在電力施工企業進行項目施工的過程中,決策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階段。如在進行供應商的選擇上、對施工地理位置的選擇上等,這些都會對項目的是否順利實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將會導致項目的不能如期完成。
1.2項目的施工風險
項目的施工風險主要分為三類,分別為合同風險、項目管理風險和工期的風險。下面我們將對其進行分別介紹。
(1)合同風險。所謂合同風險,是指在項目的實施構成中,通過合同來對雙方進行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在現實中常常會出現合同方由于各種原因未按照合同履行其義務的情況,一旦這類情況發生,會給電力施工項目帶來巨大的損失,有的損失可能會用金錢得到彌補。然而還有一些損失,它們是很難被追回的。對于上述兩種情況,任何一種情況的發生都會對項目的施工進度造成影響。
(2)工程項目管理風險。在電力施工企業進行項目施工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管理方面的風險,如項目的安全管理風險、項目使用材料的管理風險以及項目經理的任用風險等。所有這些風險,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控制,將會對項目的建設造成很大的影響。
(3)工期風險。在電力施工企業進行項目施工時,工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因而,工期風險也成為其面臨的一個主要風險。造成電力施工項目工期風險的主要原因很多,包括盲目接受招標方的不合理工期要求,施工過程中組織不力、進度失控或者是由于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不善而導致的工期延誤等等。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而導致工期的延誤,都會對施工方造成非常不好的聲譽,因此需要進行工期風險的防范。
1.3項目施工完成后的運營風險
對于施工企業實施的項目完成之后所面臨的運營風險,主要有以下三種:
(1)生產能力風險。在項目施工完成之后,都需要進行設備的試運行,在這個階段需要對設備的實際生產能力和設計能力進行差距檢測。只有存在較小的差距,工程才能完整收工。如果差距太大,將會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給工程的驗收也造成較大影響。
(2)信譽風險。在市場化經濟日益加劇的今天,信譽對于一個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電力土建施工企業而言,信譽就是其重要的無形資產,如果受到破壞,將會帶來非常大的損失。
(3)法律風險。所謂法律風險是指電力施工企業在施工的過程中一些行為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造成一些損失。如對第三方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對合同中的義務沒有履行或者履行不當等。
2電力土建施工項目全面風險防范與對策
對于電力土建施工項目的全面風險防范,我們將從計劃階段、施工階段和驗收階段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
2.1計劃階段
所謂的計劃階段風險防范是指電力土建施工企業應該在制定戰略目標時,對未來可能要發生的風險因素考慮在內。同時對于已經提出來的目標,需要進行反復核查,將那些不合理的目標和方針早日杜絕在外,從而預防工程目標和現實的太大脫離,將整個戰略風險早日預防。在電力項目的整個施工過程當中,決策的好壞會帶來很多風險。因此在計劃階段,需要將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事先估算,做到有備無患。同時在計劃階段,應該對各種不同的風險設計多種預案措施,從而更好地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
2.2施工階段
在電力土建工程項目的施工階段,需要對風險源進行識別,并且對重要的風險源進行提取,并對其相關波動采取相應的分析和檢測,進而采取相關的防范措施。如在進行投標的時候,應該提前對當地的人工、材料等市場價格充分了解,和項目的施工工期進行結合分析,從而有效預測價格的走向。利用合同管理來避免招投標中風險的發生。在簽訂招投標合同時,簽訂者需要具有明確的風險意識,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研究合同中相應條款,避免風險發生時自己的損失,通過專業人員進行風險分析,設立相應的風險發生的條款,爭取在條款中涵蓋大部分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后出現的最壞情況,由此可以更好地防范合同風險給項目施工所帶來的風險損失。
2.3驗收階段
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驗收是一個最后的收尾階段。在這一階段,項目正處在試運行時期,可以對項目進行最后的糾正。所以應該對這一階段進行檢測管理,通過全方位的檢查項目,對實際的運行能力和設計能力進行差別核實,從而估算試運行效果能夠得到預期。如果沒有達到,看看能否有補救措施進行實際運行時不確定情況發生下風險的防范。整個項目完成后,項目的承包方應該誠實地對項目完成的不足或者缺陷處理給出相應的建議,對于可能需要額外費用進行補救的項目,應該和業主說明,進行補救,維持自己的信譽,這是因為電力施工企業信譽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一旦受到破壞,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有時候是無法衡量的,因此電力施工企處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信譽,防止信用風險的發生。對于施工項目,如果完成了驗收,施工企業應該對相關的文件資料等進行有效整理,從而防范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結語
在電力土建施工中,項目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需要由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來實現整個項目目標。在項目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些便構成了風險。因此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對其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殷建華. 電力施工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與評價研究[D]. 華北電力大學 2012
[2] 許巖. 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 天津大學 2012
[3] 張永強. 電力企業信息化項目群管理方法論研究[D]. 華北電力大學 2012
篇7
關鍵詞:建筑企業:全面風險管理:內控體系
由于近兩年建筑行業招標項目不斷減少,減幅曾一度增大到了30%以上。建筑企業普遍面臨著工程接單難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目前國家積極和財政政策的基礎上實現穩中求勝的發展,就要從不斷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出發。其中,建筑企業的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是企業管理體系實現進步與完善的決定性因素。
一、風險管理與全面內控的管理
(一)全面內控是風險管理的基礎
企業的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管理辦法的土壤與基礎環境。隨著現代管理理念和科學管理辦法在我國建筑行業企業中的推廣,內部管理理論在企業中的發展成為了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管理體系的拓展的基礎。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規范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的行為,有效地對企業的各個生產和職能部門進行管理和監督,從而及時、高效地找出經營和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予以妥善的處理和解決。也就是說,在內部控制體系的管理與規范下,建筑企業在應對市場和政策變化上將具有更高的靈活性與敏感性,在涉及到招投標管理、企業融資、建筑施工、大宗材料與設備購進、竣工審核與結算等多個方面,內部控制管理將成為企業風險方法的核心環節。建筑企業的內控體系的確立與完善,是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核心與基礎。
(二)風險管理與內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風險管理概念的出現是在COSO內控框架上增加的管理概念。風險管理是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可承受的風險程度、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應對方法三個重要方面的概括。建筑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要求企業在內部控制制度的指導下通過設立有效的風險控制與管理機構,來進行集中、全面、有效的企業風險管理。在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上,企業風險管理理念強調了董事會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作用,進而拓展了COSO關于風險要素的評估理論。目前,我國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導致了大部分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為了不斷提高建筑企業風險管理的水平,就要從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兩個方面人手,綜合發展,共同建設,才能不斷推進企業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建筑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
目前,建筑企業面臨的市場和政策性的風險不斷在增大,在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等會議的內容上,建筑行業“去庫存,去產能”的說法一再被提及。同時,由于財稅改革上全面“營改增”誰知改革在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全面試點推行,導致了不少建筑企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企業的生存開始面臨巨大的風險。
(一)建筑企業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構成
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要從企業風險管理組織結構入手,在企業中設立擁有獨立管理權限的風險管理部門及業務管理單位。其中,建筑企業的董事、高管、各級業務部門在風險的識別和管理中均有其各自的作用和職責。建筑企業在設立風險管理部門的時候,要能夠保證原來各部門在實施風險監控及管理時的相互合作,共同推進企業風險管理進程,從而發揮各方的重要作用。隨著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的不斷深化,企業的風險管理組織和部門需要起到為管理提供相應的風險控制決策信息,從傳統的規避風險帶來的損失發展到企業風險控制將為企業創造的價值,并將企業的風險信息進行匯總與匯報,及時同各部門做好溝通,才能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
(二)全面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構建
在企I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上,現代企業風險管理系統是建筑企業在建筑施工等項目建設中起到風險預測、監測、預警能力的根本保證。現代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和通訊技術之上的風險信息收集渠道,并通過專業風險關系信息系統對所收集到的風險信息進行過濾、整理、整合、分類和管理,才合算風險管理的投入與效率,并結合建筑企業的發展狀況和發展階段,同企業的管理與財務信息系統相結合,為企業的風險控制提供必要的支持與決策。風險信息管理系統雖然在大部分建筑企業管理中還處于開發和實驗的階段,但是要想實現風險的有效管理,借助現代科技成果成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風險管理控制活動
企業的風險管理控制活動是確保管理層風險控制管理辦法得以實施的保障。建筑企業可以通過各項風險控制活動,諸如招投標資金核準、企業經營授權、現金流的驗證與調節、項目工程業務的績效審核等保障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并對其中風險因素采取必要的控制。建筑企業的風險控制活動需要貫穿于整個建設項目的組織和運作過程之中,針對企業當前項目的風險關鍵控制點所在的業務流程,對建筑企業當前的風險控制與管理活動進行劃分與確定,保證風險控制活動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整體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建筑企業全面內控體系構建
(一)確立企業內控原則
根據建筑企業工程建設項目的周期長、資金多、規模大的特點,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在建設中需要秉持全程性、整體性和獨立性的原則。建筑企業的項目工程建設從招投標開始前的項目策劃。到施工建設的項目管理再到竣工后的資金結算,其中任何一個環節一旦出了問題都會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可扭轉的嚴重后果。企業的內部控制環節要保障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得到控制,就要遵守上述三個原則,才能保障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牢不可破,防止一旦建筑企業的經營出現巨額的資金虧損導致企業的生存受到威脅。
(二)發展企業文化環境
企業的文化環境影響到企業整體的形象和凝聚力。建筑企業的工程項目一般周期長、工作量大、勞動條件艱苦。因此,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與管理生存的土壤。企業內控體系的建設要結合企業的整體文化環境,從企業的風土人情、市場觀念、發展歷史出發,結合企業精神,與企業的物質資源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辦法統一融合起來。在這個基礎上,企業才是真正實現對于經營環節和全體員工的內部控制,讓內控理念變成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
(三)完善企業組織結構
內控制度的建設要從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出發,首先要做的是明確各個管理層和各環節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對于建筑企業來講內部控制體系的組織結構基礎需要有企業董事會、監理會和內控管理部門組成。內控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企業各項內部控制制度與手段的實施:企業的董事會掌握著企業的決策和審計權利,是內部控制度實行的保障:企業的監理會負責對內控制度執行狀況進行監督。這三個部門獨立于彼此執行各部門的職責,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的關系。從而為建筑企業內控的有效運行奠定了基礎。
篇8
關鍵詞:縣級供電企業;財務管理;風險防控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9-0013-02
引言
縣級供電企業承擔著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能源供給任務,履行著保障更安全、更經濟、更清潔、可持續的電力供應的基本使命。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于縣級供電企業而言,在依法、合規經營的同時,財務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亟待完善的問題。如何在縣級供電企業財務集約化管理進程中不斷加強財務管理的原動力、滲透力和執行力,構建統一的財務內控體系,抓好預算管理、資產管理、稽核管理、從業人力資源保障等因素,夯實財務工作基礎,是縣級供電企業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縣級供電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許多縣級供電企業財務內控機制仍相對薄弱,針對資產、資金和成本核算等財務活動中的風險防控認識不到位,內控機制不健全,管理粗枝大葉,沒有足夠的監督和控制手段,財務內控機制建設距離目前企業管理提升的要求差距仍較大,給企業經營帶來一定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全面預算管理未有效落地。主要表現在:一是預算編制環節缺少有力的控制制度,科學性較差,編制不嚴謹,隨意性較大;二是業務預算與財務預算的有機結合緊密度不夠,在項目的確定、定額標準的建立等方面有待協同;三是側重執行結果的考核,而缺乏預算執行過程的分析與預控;四是針對預算考核指標的考核體系有待細化完善,引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2.資產管理較全壽命周期管理要求差距較大。縣級供電企業資產類型多樣性、分布范圍廣、權屬關系復雜,同時由于管理能力的限制和資源的有限性,資產管理基礎仍薄弱,管理流程尚待統一規范,不良資產、低效和無效投資亟待清理,工程前期規劃、項目立項、成本管理、資金支付、竣工決算編制等管理流程亟須規范。
3.財務稽核管理有待進一步提高。縣級供電企業財務稽核管理較為薄弱,稽核規則、稽核事項、稽核流程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稽核質量。目前,因財務人員工作力量相對薄弱,兼崗現象較為普遍,對各項稽核工作的開展形成了較大制約,尚未建立風險監督常態機制。
4.財務人力資源配置有待進一步優化。各縣級供電企業普遍存在財務人員學歷、會計職稱過低的現象,甚至大多老會計人員還是“半路出家”,財務集約化形勢下業務應對都相對吃力;對于財務風險認識更是重視不夠,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從而客觀導致部分縣級供電企業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與執行、會計核算水平、會計信息處理、上報數據準確性等方面存在問題,財務工作基礎還需要進一步夯實。
二、加強縣級供電企業內控機制建設的必要性
在縣級供電企業施行全面風險管理,加強內控機制建設是實現國有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縣級供電企業要想達到資本增值率最大化,就必須建立與完善企業經濟活動相匹配的財務核算、監督等內部控制制度,有效防控經營風險。
1.從外部環境來講,是經濟形勢產生變革和外部監管力度加大的因勢利導。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改革加速推進,將給電網企業帶來重要而深遠影響。尤其是輸配電價改革,公司效益增長方式將發生根本轉變,傳統的經營行為和工作模式需要調整,部分專業傳統的粗放式管理方法已經與“新常態”不相適應。總體看,公司既要加大投入、加快發展,又要穩健經營、規避風險,就必須持續強化內控體系,強化一體運營能力,提高運營效率與效益,切實增強公司盈利能力。本屆國家電網公司監事會的主要任務就體現在以問題和風險為導向,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線,進一步突出監督重點,圍繞“三重一大” 事項,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及其有效性的監督。
2.從內部環境來講,是依法治企的內在需要和管理提升的客觀要求。在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核算、電費回收等財務風險無處不在,時時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稍有不慎便前功盡棄。這一現實迫切要求企業盡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通過控制程序和對程序的有效執行,提高自身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以積極、和諧的企業形象服務社會,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近年來,公司通過建章立制、嚴抓嚴管,依法治企水平不斷提升,保障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但從內外部檢查情況看,部分單位的“出血點”、“發熱點”尚未根治,“習慣性違章”屢禁不止。加強縣級供電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有利于加強對法律、法規的有效遵循,防范各類風險的發生。應盡快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體系,通過全面辨識、評估、分析、防范、應對、控制和化解風險,有效規避財務風險對企業經濟效益和生存發展的危害,消除企業運轉中的隱患。需要持之以恒地進行內控評價、查缺補漏、協同共治,用實際行動保障改革發展、規范經營行為,實現依法理財、依法經營。
篇9
2006年10月26日,中國銀監會了《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合規指引》),該指引明確了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通過建立健全合規風險管理框架,實現對合規風險的有效識別和管理,促進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確保其依法合規經營。
目前,全球銀行業已普遍認同把“合規”視作一門獨特的風險管理技術。2005年4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出臺的《銀行合規和合規部門》,提出了合規管理十項原則,向各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監管當局推薦有效管理合規風險的最佳做法。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如果說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是銀行業面對的一個財務問題,那么“合規”則是銀行業生存和發展必須首先面對的一個原則問題,因此如何實施合規風險管理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思考的問題。為此銀行的最高管理層應首先確定合規經營的核心文化理念,提高全體員工的誠信意識與合規意識,使合規風險管理真正成為商業銀行邁向全面風險管理的通道和手段。
建立合規風險管理體系
根據銀監會《合規指引》的要求,商業銀行應建立有效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設立與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戰略和組織結構相適應的合規風險職能管理部門,設計合規風險識別和管理流程,加強對合規風險的事前和事中識別、評估、控制和監測,包括報告路線的梳理和確定、規范問責制等具體要求。
從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實踐角度看,合規風險管理不僅僅涉及合規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管理職能的建設,“合規”工作的開展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對各項法律法規進行制度匯編、檢查等傳統的合規管理過程。合規風險管理對國內商業銀行的真正挑戰在于: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首先要解決將各業務及管理活動、各條線和運作單元與外部法律法規之間的映射關系。這就要求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必須建立在流程銀行的基礎上。同時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也為商業銀行實現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管理變革的契機和通道。
商業銀行在建立合規風險管理體系過程中,應確立以核心業務流程為基礎、依據相關監管要求對所有業務和管理活動的流程進行梳理、整合與優化,完成基于流程的、文件化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全面開展風險評估、完成基于流程的風險庫的建立,努力實現業務經營集約化、內部管理規范化、市場營銷專業化、考核激勵科學化和風險控制流程化,使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與業務快速發展基本匹配。
要實現上述管理目標,商業銀行首先要對現有的管理現狀進行梳理,包括對現有的外部法律法規和銀行內部的規章制度、銀行產品和業務、部門及崗位職責、IT系統等方面進行梳理、整合和優化。其次協調其他管理項目之間的關系,包括公司治理層面上開展的優化組織結構的調整與再造、產品創新與業務流程再造、崗責管理、績效考評與激勵等各方面的相互匹配和銜接。明確商業銀行的合規政策、確定合規管理部門的組織結構和資源要求,編制合規風險管理計劃和合規風險識別和管理流程等。
完成以商業銀行業務及管理流程為基礎的包括合規風險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合規績效考核制度、合規問責制度和誠信舉報制度等三項基本制度在內的可持續改進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是構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長效機制的基礎。
落實合規風險管理制度
作為高層管理者,在文件化的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之后,就必須要著手解決該體系的持續運行維護和制度的執行力方面的問題了。沒有一個科學的管理運行機制為保障,管理文件或制度即便建立,在實踐中也面臨著這樣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管理者下了很大的決心并花費巨大的投入所形成的管理制度或文件,另一方面在日常的經營管理工作中各級管理者常常并不按照形成的制度去執行。
落實合規風險管理三項基本制度,提高執行力。
《合規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在建立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同時,建立有利于合規風險管理的三項基本制度,即合規問責制度、合規績效考核制度和誠信舉報制度。三項合規制度的落實是提高管理執行力的關鍵。
崗責管理體系的建立是合規問責制度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商業銀行在完成了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并全面開展風險評估、完成基于流程的風險庫建立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崗責體系的建設,最終實現“一流程一程序,一崗位一手冊”。
合規績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則是確保流程作業要求和崗責要求得以落實的重要保證。通過引進諸如平衡計分卡等目標管理技術和方法,體現倡導合規和懲處違規的價值觀念。
與此同時,建立誠信舉報制度,鼓勵員工舉報違法、違反職業操守或可疑行為,并充分保護舉報人,形成合規為榮、違規為恥的良好合規文化氛圍。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合規管理體系運行和維護的效率。
在管理實踐中,各商業銀行與業務流程管理相關聯的崗責管理、績效考評和誠信舉報這三大合規基礎管理制度之間往往是相互獨立的,由不同的職能部門分管,彼此之間缺乏有機的關聯和互動。在此情況下就必須以科技平臺為支撐實現三套文件體系的整合和一體化。
沒有科技平臺的支撐,無法實現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相互配合、銜接、實時互動和整體持續改進。構建合規/崗責/績效“三合一”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IT科技管理平臺是不斷提高合規風險管理體系運行效率的關鍵。
提高合規風險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一旦確定和實施了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勢必要實現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常態化,全面提升商業銀行的整體管理水平,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構建一個模式。構建起適應中國市場特色的符合現代商業銀行運行要求的內部風險控制模式。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能夠改變過去商業銀行在風險控制方面以單點控制、間斷控制為主的局面,實現內部控制的連續性和系統化。這種模式能夠不斷地識別各種風險,能使各項業務和管理活動處于嚴格的受控狀態,并通過不間斷的審核和評審,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從而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這些正是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的內在要求,也是今后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基石。
培育一種文化。通過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使員工養成按制度辦事的良好習慣,讓“合規優先”的原則在各級領導和員工腦海中根深蒂固,使合規意識貫穿在企業所有員工的行為中,成為一種自覺和必然的行為準則,形成健康的合規文化。
培養一批骨干。通過在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不斷的觀念更新、學習培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一大批業務骨干,使其成為掌握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知識和科學管理方法的復合型人才,這些人才將會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中堅力量。
完成一次整合。解決銀行的經營管理目標與業務部門的一般要求、人力資源管理的績效考評三者之間由于缺乏有效的協調互動而導致整個管理體系效率低下的弊端,實現流程管理、合規管理、崗責管理、績效考核多方面的整合,提升商業銀行的整體管理水平。
篇10
【關鍵詞】中小商業銀行 全面風險管理 監管對策
一、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及實施意義
(一)全面風險管理的內涵
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是一系列過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是滲透到銀行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一系列活動,植根于商業銀行各項經營管理之中。作為一系列過程本身存在輸入和輸出要素,具有高度規范的流程。覆蓋商業銀行各層次、各類型風險。全面風險管理涉及所有人員。除了政策、報告和規章,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還包含銀行所有層面員工的意識和行為。因此全面風險管理必須突出全員風險管理的重要地位,依靠全體員工以確保風險管理的運行。
(二)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實施的意義
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不僅是為了積極適應監管環境和監管標準的變化,更是為了實現銀行的戰略目標,建立符合現念和經濟金融形勢的風險管理體系,真正實現風險管理引領業務發展,切實增強銀行核心競爭力。推動商業銀行戰略發展及業務創新。有效促進商業銀行精細化管理,完善全行風險治理架構,強化風險計量體系建設,提升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水平,形成全行風險管理文化。外部競爭環境要求商業銀行盡快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二、中小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及問題
(一)全面風險管理現狀
目前,多數中小商業銀行已初步搭建了全面風險管理的體系框架,但是細節方面與監管要求和先進同業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面對外部競爭和監管壓力,中小商業銀行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的動力較強。在監管的推動和引領下,部分中小銀行高管層對自身差距認識較為清晰,加強和改進全面風險管理的內在動力較強,多數行正積極著手進一步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思想認識比較到位,建設推進力度也較大。
(二)全面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1.公司治理機制不完善。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商行,往往存在政府行政干預經營管理以及股東作用發揮不到位等問題;重大經營事項的決策機制不夠完善。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的主要股東和股東大會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董事會、董事長、高管層的權限過大。
2.全面風險管理的體系和流程不夠健全。在當前情況下,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級管理層的從業經驗和職業敏感性,全面風險管理的體系和流程還不夠清晰、有效。
3.主要風險的識別、計量、監測、控制及緩釋技術落后于同業。目前,國有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已開始使用計量方法,設計開發風險管理模型,進行各類風險的識別、計量、控制和管理。與之相比,中小銀行的風險識別、計量和控制技術較為落后。
4.全面風險管理基礎不扎實。一是缺少健全的風險管理文化。中小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文化缺失,難以通過管理文化支持、引導全面風險管理實施。二是風險人才培養需進一步加強。精通風險計量技術和風險管理理論的員工普遍較少,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和制度的施行缺乏人才基礎。
三、監管對策和措施
針對中小銀行的現狀,監管部門可以采取開放、務實的態度,引導中小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條件靈活采取自主推進或與外部機構合作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完善項目建設。
(一)規范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和流程
進一步明確監管要求,督促中小銀行開展全面風險管理評估,并盡快啟動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架構和內部控制體系優化項目,盡快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和內控體系。
(二)推動中小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架構
進一步改進中小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體系。一是進一步明晰產權,引導城商行引進優質民營企業、先進銀行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促進產權多元化,增強股東對政府的制約作用。二是科學劃分董事會、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的權限和職責,確定各部門、各業務條線、各人員的職責,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并科學考核,防范發生道德風險、內部人控制與逆向選擇等問題。三是持續向政府、股東、董事會和城商行各管理層級傳遞“風險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管理、矩陣分布、權責明確、制約到位”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三)推動中小商業銀行夯實風險管理基礎
應推動中小銀行進一步夯實內部基礎建設。一是塑造風險管理文化。應重視企業文化管理,傳導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形成全員守法合規的企業文化。二是培育人才資源。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組織培訓,逐步提高風險管理人員素質,并優化激勵考核機制,防止人才流失,保持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三是逐步應用風險計量模型和技術。以暴露風險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為主要目標開發計量模型,通過風險管理實踐對模型進行動態的調整和優化。
(四)為城商行營造適宜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針對政府對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干預過多的現狀,積極與政府溝通匯報,向政府灌輸現代公司治理理念,建議政府減少對中小銀行在業務經營、人員任命等方面的干預,加強對高管人員的考核和監督,科W發揮國有股東作用,為中小銀行風險控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引導城商行充分利用合作聯盟的平臺,發揮好城商行等中小銀行聯合發展的體制優勢。三是積極呼吁,要求相關部門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提高企業財務和信用數據的可用性,為中小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提供信息支撐。
參考文獻
[1]陸靜,王捷.基于貝葉斯網絡的商業銀行全面風險預警系統.《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Vol.32,No.2:225-235.
[2]王國琛,許春培,華建棟.農村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現狀與路徑探討.《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2012),(3):38-40.
[3]黃憲,金鵬.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及其在我國的構建.《中國軟科學》,(2004),(11):50-56.
[4]黎代福.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問題與對策――基于中國建設銀行的分析.《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2006),(11):20-23.
- 上一篇:投資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 下一篇:幼兒園安全知識培訓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