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8:4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面深化改革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全面深化改革論文

篇1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教學,雙休日,身體素質

1、 前 言

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普通高校在深化改革的同時,不失時機地開設體育選修課,以此來拓寬學生的體育人文知識,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但多數學校將體育選修課安排在正常的體育教學課程之中,由于擠占了體育課的教學時數和上課時間,故此授課方式容易造成顧此失彼,必然會影響體育課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安排。針對這一弊端,我們采用利用雙休日進行選修課教學的方法,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興趣和愛好,自愿報名選項參加雙休日開設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武術、健美健身、健美操、散手、跆拳道等體育選修課來提高身體健康水平。論文參考。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實驗組:從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2003級在校專科生中報名參加雙休日體育選修課者中隨機抽樣選出300名學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

對照組:從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2003級在校專科生中隨機抽樣選出300名學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

2.2 研究方法

2.2.1試驗法

2.2.1實驗法

試驗測試指標:根據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選取以下指標的增長幅度作為研究的測試指標:肺活量體重指數、1000M(男)/800M(女)、立定跳遠、握力體重指數(男)/一份鐘仰臥起坐(女)

2.2.2試驗分組:實驗組的學生中,選籃、排、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健美操、散手、跆拳道各30人,對照組中選擇每個運動項目各30人。

2.2.3研究數據處理:對所測試的結果數據運用社會科學統計數據包SPSS11.5和EXCEL工具進行有關數據處理與分析。

2.3 文獻資料法:收集和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多篇,為本文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參考依據。

3、結果與分析

3、1數據分析

3.1.1試驗組:身體素質四項指標測試結果

表1 實驗組身體素質四項指標教學前后測試結果比較表

 

篇2

[關鍵詞] 大學班級管理;凝聚力;全面發展;特色活動

班級是夢想的聚集點,而大學班級則是夢想起飛的踏板。步入大學,就意味著即將進入社會,有很多知識和能力需要我們快速成長起來,大學班級就充當著這樣一種載體。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傳統的大學班級管理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教學資源日益緊張使合班上課成為趨勢,班級同學流動性增強,班集體觀念淡化;其次是學分制的實施,使得班級活動利益化;再加上大多數的大學班級都缺乏規范的班級管理制度和新穎的管理模式,這些當前現狀及問題就使得班級凝聚力下降,班級管理難度加大,而這樣的大學班級也沒有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十報告中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一般來說,一個大學班級的優秀程度與班級學生個人發展的優異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內,那如何讓班級更優秀,怎樣提高班級凝聚力也是我們迫切思考的問題。筆者通過研讀專家學者的相關書籍論文和對大學班級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的調查分析,試引湖北師范學院數統學院1102班為實例,在組建了良好的班級學生干部團隊和制定了完善的班級管理體系的背景下,結合該班的具體措施,在大學班級特色文化活動方面,提出在新形勢下,如何讓大學班級與時俱進,靈動起來。

一、優秀的學生干部團隊是大學班級活動的靈魂

該班自入校以來,就采用高度參與式管理模式,以班級學生干部團隊為主軸,班主任老師宏觀調控的大學班級管理方法。這種模式對班級學生干部的要求很高,在班干部選拔的過程中則需慎重認真考慮。首先要讓同學們高度認識到班干部的重要性及隨之而來的責任,同學們需經認真思考后報名競選并發表競職演講,由全體同學投票決定班級管理團隊的組成成員,老師再根據同學的能力、特長和性格特點等適當調整工作安排確定出最終的班級管理團隊,定期召開班委會,激發每個班委工作熱情,培養工作能力,將他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二、完善的班級管理體制是大學班級活動的骨干

馬云說過:“再小的公司也要有自己的規章制度。”該班在班級學生干部團隊組建完成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全班同學們每人根據大學班級現狀擬出一兩條班規,然后交由班委會討論、與老師協商得出試行班規制度,在試用兩個星期后,由同學們提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班委會和老師再討論綜合制定出正式的班級考核制度,班委規章制度、寢室長規章制度等皆由此形式得出。這樣的過程看似十分復雜,但在這整個流程中處處都能體現出全班同學對班級管理的高度參與,也能讓全班同學覺得自己對班集體有責任感和義務感。班級考核制度出臺后,由監委負責在全班的監督下公平公正的執行,學期末,重點獎勵評分排名前幾名,也要在和諧的氛圍中讓后幾名同學發表感想以及表演節目。

三、豐富的班級特色文化是大學班級活動的內涵

一個有靈性的大學班級應包含良好的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豐富的文化生活、共同的信念。這樣的環境能為其班級同學創造擴展知識技能、培養興趣愛好的空間,同學們就自然地接受著各種潛移默化的且有益的感染和熏陶,所以大學班級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該班結合以上特點,提出班級活動大家主持的決議。即誰在有利于班級整體發展和同學知識、能力方面得到鍛煉方面有好想法的,該想法經班會表決通過,由其和相關活動班委聯合全權負責實施。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制度,才為以后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本文對當前大學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一點建議,在理論上構建了方法,在實踐上驗證了效果,希望能與大家分享經驗以及改善大學班級管理現狀。關于這一命題,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思考與改善,筆者希望自己的一紙陋言能引起大學領導、老師等學生工作者對大學班級管理的進一步關注與重視,共同努力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創造一個有靈性的大學班級!

參考文獻:

[1]李國梁.關于大學班級文化的構建【J】.高教論壇.2008,(6).

[2]柳清秀.大學班級管理【M】.湖北:武漢出版社,2003.

[3]代芳芳.大學班級管理研究――基于高度參與管理模式【J】.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5).

[4]黃文華.新形勢下高校班級管理策略探析【J】.世紀橋.2012,(3).

篇3

                     

全面深化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科技與創新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需要。為此,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技教育活動計劃。

一、基本要求:

1、使學生了解一些國內外科技發展的概況,懂得現代科學的一些淺顯知識,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學家的故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富有想象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2、使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科學道理,能看懂一些簡單的制作圖,掌握一些簡單作品的制作方法,初步學會使用刀、剪、錘、電烙鐵等工具。

3、使學生初步掌握簡單實驗的操作程序,能初步綜合分析實驗中發生的一些簡單現象。逐步培養學生能撰寫簡單實驗報告。

4、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現象,進行簡單分析。

5、通過科學技術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精神和運用科學方法,解決生活、學習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培養跨世紀的新型技術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方法途徑:

1、實現三個轉變: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轉變為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主要目的;把獨學轉變為共學,培養學生的參與和合作的精神;把學科學轉變為用科學。

2、重視三個培養:重視科研意識的培養;重視科研興趣的培養;重視個性的培養。

3、注重四個突出:突出玩中學;突出想中學;突出做中學;突出用中學。

4、處理四個注意: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處理普及和提高關系;注意數量和質量關系;注意一般和重點的關系。

5、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理論,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營造了濃厚的科技教育活動氛圍。

6、采用多種形式,豐富教育內容,提高學生興趣。(1)開展科學知識普及宣傳活動,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做科學的主人。(2)開展“成才從這里起步”和科技教育“四個一”活動。“四個一”內容:學生讀一本科普讀物,熟悉一種農作物或動物的生活環境、生長過程和生理習性;制作一件科技作品或手工作品,有一條發明設想的作品。(3)開展“五小”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五小”內容:小實驗、小論文、小發明、小創作、小設想。每次比賽評出各個單項的前幾名給予表揚獎勵。

7、堅持以點帶面,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在全校性廣泛發動,全員參與,人人動手,創造作品,逐步提高師生的科技素質和創造能力。

8、加強領導,嚴格管理,加在投入,注意實用。學校購置科技活動器材,使之達一類標準。設計一座科技作品櫥,設立一間科技活動室供教學用。

三、組織實施:

制定目標各個階段。

第一階段:(1)成立科技活動領導組,研究各成員職責;

                  (2)制定階段活動計劃;

                  (3)介紹國內外科學家事跡;

                  (4)設立科技活動室,增添科技活動器械;

                  (5)自然學科教學中滲透新的科技知識。

第二階段:(1)開展小制作活動;

                   (2)評選優秀小制作作品;

                   (3)陳列優秀小制作作品;

                   (4)請優秀小制作作品作者介紹創作思路及制作過程;

                   (5)組織撰寫科技小論文,評選優秀論文,出刊優秀論文匯編。

第三階段:(1)總結第一輪科技活動經驗、教訓;

篇4

一、高校職稱評聘工作存在的問題

1.重科研輕教學,重評審輕聘任

就高校而言,根據教師職稱申報條件,對教師科研業績、成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出版的專著,參與研究課題的級別。但教學業績、教學成果方面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將其視為軟條件,而這極易導致教師過分注重科研,忽視了教學的重要性。而職稱評審可以讓教師得到所謂的“名、利”,致使他們通過各種途徑發表文章、出版專著等,加上社會中發表刊物的組織特別多,大大助長了這種不正之風,職稱評審導向存在問題,偏離了最初的軌道。

由于長期受到傳統人事管理體制的影響,高校對聘任制認識并不準確,重評審輕聘任現象普遍化,特別是以評代聘現象。在職稱評聘過程中,教師過分重視專業技術職務任職條件,在取得任職資格之前,他們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特別高,特別注重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但在取得任職資格之后,學校會以任職資格為切入點開展聘任工作,工資待遇也會有相應地調整,并沒有將業績、能力等作為競聘的重要條件,也沒有構建合理化的約束機制。在獲取職稱之后,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明顯降低,不思進取,教學水平大幅度降低,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加上“職務終身制”觀念的影響,造成人員聘任工作形式化,不具有實踐操作性,人事分配制度深層次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2.重數量輕質量

在職稱評審中,的數量是其評價的重要方面之一,職稱評審中“質”、“量”二者關系很難準確把握,做出科學的界定,導致部分教師過分注重的數量,忽視了其質量的重要性。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出版行業具有鮮明的商業化特點,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部分學術期刊雜志大幅度降低學術論文審核的具體要求,對應的學術論文質量不斷下降,無法借助刊物去界定教師所質量。對于論文、課題這一不可忽視的硬指標,部分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各種關系,走捷徑,高價,甚至找攥寫論文,在相關期刊上發表,“抄襲、剽竊”等現象普遍化,引發了高校學術誠信危機,已成為社會各界談論的重大的課題。

3.崗位職數困擾

科學設崗是職稱評聘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大高校需要根據自身發展方向、辦學規模等合理設崗。高校崗位編制數是政府相關部門以生師比為基點確定的,按照一定比例,明確單位不同級別崗位數。在職稱評審結束后,以崗位數額為媒介進行聘任,但不能超崗聘任。但在發展過程中,部分高校沒有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調整崗位數,所編制數已經無法滿足高校按需設崗方面的具體要求,加上各種因素影響,比如,教學規模、發展速度,高級職稱崗位嚴重不足,導致部分優秀的教師因名額有限,無法參與其中,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有的教師覺得職稱評審遙遙無期,索性從事其他行業,導致大量人才流失,不利于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而有些崗位職數指標相對寬松,職稱申報聘任人員特別少,加上高校缺乏用人自主權,不利于優化完善其用人機制,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二、高校職稱評聘工作深化改革途徑

1.合理設崗,按崗聘任

就高校而言,在崗位聘任、管理方面,合理設崗、定編是其首要前提,是科學設置崗位的首要前提。高校要全方位分析自身各學科建設、教學等情況,制定“科學化、合理化”的發展規劃,優化調整學校已設置的學科、專業,優化設計各層次崗位,明確崗位職責、承擔任務、聘用具體期限等。站在宏觀角度,國家、上級主管部門要通過不同渠道展現政府行為,提高高校內部人力資源利用率,減少運作成本,促使高校擁有自主權,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特別是調節作用。在此過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客觀需求為媒介,將崗位聘任工作落到實處,全面、客觀評價教師各方面情況,比如,工作業績、任職資格,堅持“按崗聘人、按能聘崗、按薪定崗”原則,健全已有的用人管理制度,將考核評價、收入待遇等巧妙融入其中,全面、客觀評價教師,加強其職稱評審管理,構建可行的崗位聘任制度,不能采用評聘終身制,打破已有的教授終身制,在崗位不變動情況下,促進人員流動,將其職稱評聘工作落到實處,確保相關工作順利開展。

2.淡化數量,注重質量

在職稱評聘工作開展中,高校要更加注重論文質量,積極引導教師充分意識到論文質量的重要性,將重心放在科研水平評議方面,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必須具備一定的先進性、學術性、創新性。在職稱評聘方面,高校要以的級別為基點客觀評價教師各方面能力,而不是以的數量為評判標準,還可以根據論文質量、所被引用頻率、被引用的對象等多角度評價教師,這樣也會使職稱評聘更加客觀、公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術期刊中所質量,有效遏制學術腐敗之風。

3.更加注重聘任、考核

在職稱評聘過程中,高校要公開不同崗位的具體數額,明確崗位職責、聘任程序等,必須立足我國基本國情,結合自身運作具體情況,適當淡化評審,更加注重聘任、考核工作。在知識經濟時代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一種必然趨勢,和過去相比,高校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在職稱評聘方面,高校可以采用逐級下放權力方法,也就是把評聘崗位職數下放到二級學院中。在評價標準方面,高校需要堅持“一元、多元”結合,必須堅持國家在這方面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結合自身各專業發展情況,綜合評價教師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優化利用“質、量”二者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確保教師職稱評聘更加客觀、公正。此外,高校還要優化相關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客觀考核獲取職稱評聘的教師,將其作為續聘、解聘、晉升獎懲等具有參考價值的依據,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全心身投入到工作中,將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終身奮斗的事業。對于這方面,高校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聘后管理方法,健全考核指標體系,圍繞考核制度,全面、客觀考核獲取職稱資格的教師,考核不合格者將解聘,促使教師在晉升職稱后仍然將自身綜合技能的提高放在位置。在此過程中,高校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采取適宜的職稱評聘模式,比如,職稱自主評聘,而自主評聘將成為今后教育事業發展道路上教師職稱評聘的重要方向。

4.注重評聘制度的導向作用

篇5

關鍵詞:本科生;畢業論文;畢業作品;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11-0255-03

近年來,本科生畢業論文的質量存在很大滑坡。為此,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學位〔2010〕9號),教育部公布《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4號)等,旨在加強畢業生學位論文工作的管理。2012年5月,筆者通過“本科畢業論文情況問卷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有:(1)抄襲現象嚴重,學術風氣不好;(2)懲治后果不嚴、不重,導致敢于冒險;(3)寫作時間與考研、就業沖突;(4)科研經費不足;(5)指導教師不認真負責;(6)答辯環節實屬走過場。

一、改革的依據

2007年教育部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和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均提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1]為此,部分高校紛紛開展畢業論文改革,如四川大學早在2010年提出畢業論文可以是傳統形式的畢業論文,也可以是反映學生真才實學和創新能力的與專業相關的作品、設計、調研報告、競賽成果等[2];浙江工商大學2011年提出本科生科研作品可代替畢業論文[3]。這些都為高校畢業論文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行動借鑒。

二、改革的行動

2011年10月,安慶師范學院本科生畢業論文學位評定委員會通過:根據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畢業論文形式可以改革,可以是傳統畢業論文,可以采用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1)在美術學院開展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2)在教育學院開展傳統畢業論文改革。2012年,筆者所在團隊申報“提高本科畢業論文實效性的行動研究”項目獲安徽省教育廳教學研究立項,這也為本研究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一)畢業作品的改革行動

在美術學院開展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自2012屆畢業生開始試行。

1.方案。畢業作品類別不限(如油畫、中國畫、設計、動畫、水彩等);作品尺寸:油畫畫幅不小于100CM×100CM,中國畫不小于6尺,設計、動畫作品不小于對開。答辯時,要求將畢業創作的構思、過程和最終效果制作成PPT課件,同時根據作品的內容、思路和過程寫出3000字以上的創作說明。

2.過程與要求。(1)畢業生于第六學期(3月10日)向學院提交采用畢業作品代替傳統畢業論文的申請;(2)學院根據申請情況安排指導教師,由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和審核各階段畢業作品的完成情況;(3)學院對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及誠信承諾書的簽訂;(4)學生需分別在第六、七學期中分三次(6月10日、9月10日、12月10日)向學院報告畢業作品完成情況;(5)畢業生于第八學期(4月10日)向學院提交畢業作品的成果,包括提供相關附件材料等;(6)學院于第八學期(4月20日)組織專家鑒定;若未能通過鑒定,學生必須在答辯前重新提交成果參加二次鑒定,逾期則須畢業論文重修;(7)學院于第八學期(5月5日)組織畢業作品答辯(要求將畢業作品的實施過程、指導教師的指導過程以及最終成果通過PPT課件進行展示,并回答評委提問,時間為5-15分鐘。畢業作品要撰寫3000字以上的創作說明,含作品的內容、思路和過程等);(8)學院對畢業作品材料的整理歸檔(其實物部分要以影像資料的形式保存)。

(二)畢業論文的改革行動

在教育學院開展傳統畢業論文改革,自2013屆畢業生開始試行。

1.完善保障措施。(1)學校在第五學期開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課,幫助學生端正學術態度和介紹科研論文的寫作方法;(2)加強畢業生誠信教育,并要求畢業生簽訂畢業論文寫作誠信承諾書;(3)畢業論文寫作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開始,盡量緩解與考研、就業時間沖突;(4)學校增加畢業論文經費投入,有效保障圖書資料、網絡資源以及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耗材的投入。

2.嚴把五道質量關。(1)命題與選題的雙向選擇。學校在第六學期(3月15日)安排畢業論文命題、選題工作,把好第一道關。①命題數量應多出畢業生人數10%以上;②畢業生初選命題后與命題教師進行溝通。選題是初步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需要多方思索、反復推敲才能確定;③命題教師在教務管理系統中申報論文題目,并接受校院兩級管理系統的審核,防止題目太大、太空,且各專業論文題目總體上要在理論探討型、實驗探究型、實際應用型、調查研究型中均應占一定的比例;④學生上教務管理系統中選擇事先與命題教師溝通好的選題;⑤命題教師在教務管理系統中接收學生選題。通過畢業論文命題和選題的改革,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避免了學生選題的盲目性,增強了校院兩級審題管理,為畢業論文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2)帶著精讀文獻記錄開題。學校在第六學期(6月15日)安排論文開題,指導教師要檢查畢業生閱讀文獻及開題報告情況,把好第二道關。①指導教師下達畢業論文任務書給學生,要求學生要讀哪些著作、雜志等參考文獻(文科不少于15部(篇),理科不少于10部(篇));②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在精讀過程中做好詳細記錄,供指導教師查閱,并進行文獻綜述;③挖掘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④構思論文的基本框架結構;⑤列出論文相關參考文獻。通過帶著精讀文獻記錄開題,可以有效地檢閱學生對論題的整體把握情況,為論文寫作奠定良好的開端。

(3)通過周志對寫作過程實施校院雙重監控。寫作時間提前到第六學期(6月20日)開始,指導教師要認真審閱學生畢業論文初稿、一稿、二稿直至終稿,提出修改意見,對學生的論文質量全程負責,把好第三道關。寫作過程需要按照畢業論文寫作規范及時間要求,鼓勵學生提前完成各階段論文寫作任務,并在教務管理系統中提交各階段的周志(周志是學生和指導教師在論文工作中具體活動的真實記錄),接受校院兩級監控的初期、中期、后期檢查。通過教務管理系統中周志的監控,可以方便地審查每篇畢業論文的進展情況,對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至關重要。

(4)匿名評閱。學校在第八學期(4月25日)安排畢業論文評閱,評閱教師要重點檢查寫作是否規范,有無重大錯誤,并提出修改意見,把好第四道關。畢業論文采取匿名評閱,每篇論文必須隱去作者和指導教師的相關信息,分送三名評閱教師評閱,須三位評閱教師全部通過者方可申請畢業論文答辯。通過匿名評閱可以促進公正,更加真實地反映論文成績。

(5)無記名投票答辯結果。學校在第八學期(5月10日)安排畢業論文答辯,答辯委員會對畢業論文進行全面嚴格審核,把好第五道關。答辯時,要求學生做PPT課件,注重介紹論文研究的意義、方法、過程、結論與創新點等,并展示相關研究成果,如設計成品、調查資料等。待學生陳述完,需回答評委提問。答辯時間每位學生控制在15-20分鐘。學院成立答辯委員會,下設若干專業答辯小組,成員5-7人,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經全體成員過半數通過。若一次答辯未通過者,論文需重新修改,再經指導教師同意,可參加二次答辯。若二次答辯仍未通過,須畢業論文重修。通過無記名投票答辯結果可以促進公平,有效地保障答辯結果的合理性。

四、改革的成效

(一)畢業作品改革的成效

從表1中可知,美術學2012屆、2013屆的全部畢業生論文均選擇了畢業作品創作形式,且作品形式多樣,分別達到了11種和12種;畢業作品類型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國畫、油畫和插畫。

從表2中可知,美術學專業近三屆畢業論文成績中,良好及以上的畢業論文比例分別為27.7%、31.3%、42.2%,呈現逐年攀升之勢;而及格及以下的畢業論文比例分別為38.5、31.3%、23.4%,呈現逐年下降之勢。表明:美術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有效地避免了抄襲現象,且論文總體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二)傳統畢業論文改革的成效

為了檢測改革成效,筆者借助于萬方數據檢測系統,對教育學院教育學、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廣播電視學、應用心理學、教育技術學等六個專業的2012屆和2013屆畢業論文進行相似性檢測,每屆六個專業分別隨機抽取成績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四個等次的畢業論文5篇,每屆共計120篇。

從表3中可知,2012屆畢業論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總篇數的2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65.8%,表明畢業論文存在抄襲現象較為嚴重,特別是成績偏低的論文,如“及格”成績論文中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93.3%。改革后,2013屆畢業論文中相似比在70%以上的占總篇數的7.5%,相似比在30%以上的占29.2%,表明畢業論文中仍然存在部分抄襲現象。通過兩屆數據比較發現,2013屆比2012屆畢業論文在各等級的相似比檢測中,均表現出數據顯著下降。表明:教育學院畢業論文改革有效地減少了抄襲現象,且畢業論文質量整體上有較大的提升。

五、行動的反思

安慶師范學院開展的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試點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提高了整體論文質量,有效地減少了抄襲現象,緩解了寫作時間的沖突。但改革中也存在一些困難,如畢業作品的評判標準還不夠具體,部分作品類型的師資相對匱乏,甚至存在指導及評閱均由同一教師完成;再如傳統畢業論文的改革后,仍然存在部分抄襲現象,未能徹底杜絕,指導教師的責任心難以客觀地評測等,這些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當前,本科生畢業論文正經受著廢除與續存的輿論煎熬[4]。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勢在必行,高校一方面在思考如何對傳統論文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在思考替代型論文改革如何規范操作。但教育部門至今還未出臺任何關于替代型畢業論文改革的政策規范性文件,不免高校會擔心替代型論文改革后會影響到自身的教育部門評估結果,畢竟畢業論文質量是高校教學評估中核心指標之一。所以,高校畢業論文改革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推行,需要教育主管相關部門的意見協調統一,不能一方面表示要增強高校辦學自,一方面又要學校承擔評估工作的風險。為了高校能夠放下包袱大膽地開展畢業論文改革,期待教育主管部門盡早制定指導性意見,具體明確本科畢業論文可以改革的方向、內容和標準等。

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社會需求的高級專門人才,本科生畢業論文對當今大學生的學業是個嚴峻考驗,安慶師范學院實施的本科生畢業論文分類改革試點初具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但無論采取何種形式論文改革,都要明確責任,嚴格要求,加強監督,保證質量,才能真正培養出高質量、有特色的社會需求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濟.實施“質量工程”貫徹“2號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周濟部長在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視頻會議上的講話[N].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7-05-28.

〔2〕四川大學關于堅持“高質量、多樣化”原則進一步加強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工作的補充意見[EB/OL]..

篇6

關鍵詞 系統論;崗位設置管理;改革路徑;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6)32-0008-05

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實踐的主要形式和載體,是職業教育的“細胞”。《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已經達到1341所,占整個高等院校的規模比例超過一半,教職工數量達到118萬人,成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的主要力量。高職院校如何在推進現代高職院校制度建設過程中,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一個需要系統思考的問題。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是我國高職院校在新時期謀求發展的重要制度措施,也是高職院校提升治理能力的關鍵[1],有助于突破我國高校人事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因人設崗、績效導向模糊等習慣性頑疾,促進高校用人導向由注重身份向注重崗位轉變。此項改革的全面啟動發軔于2006年,隨著《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國人部發[2006]70號)、《〈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實施意見》(國人部發[2006]70號)等文件出臺,我國高校崗位設置工作正式啟動[2]。各省市相繼出臺相關細則和實施辦法深入推動崗位設置管理改革,經過近十年的實踐和摸索,大多數高職院校都已經完成了首輪崗位設置管理改革,“因事設崗、崗變薪變、合同管理”等理念逐漸被接納和認可,許多高職院校開始進入推進崗位設置和管理工作的第二輪或者第三輪的深化時期。作為一項關系院校發展前途和每一位職工切身利益的基礎性改革,如何在鞏固首輪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突破深化改革面臨的困境,彰顯崗位設置和管理工作的溢出效應,本文基于系統論視角管窺我國高職院校崗位設置與管理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改革路徑。

一、高職院校崗位設置與管理改革存在的問題

根據系統論觀點,系統是由具有有機聯系的要素組成的、具有新質或特定功能的綜合體。進而論之,如果將高職院校管理設置改革看成一個系統,是由崗位設置、崗位考核和績效分配三個主要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改革深化的實質是實現三要素之間有機互動,產生激勵合力。崗位設置是整個改革運動的起點,根據高職院校育人工作和需要將整個高校工作崗位分為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和工勤技能崗位,并且為不同崗位設計了不同等級的任職條件、業績要求和崗位職責。崗位考核是連接崗位設置與績效分配的中心環節,通過對聘用人員受聘期間履責情況、實際貢獻和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從而確定受聘人員是否勝任崗位要求,為受聘員工在不同崗位之間流動提供依據。績效分配直接體現受聘人員聘崗、競崗和崗位流動后的經濟收益情況。高職院校崗位設置與管理改革的實質就是協同形成崗位設置、崗位考核和績效分配的“政策合力”,充分利用這三個要素的積極互動,實現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但是,由于我國高職院校崗位設置管理工作起步晚,受制于體制機制的局限,存在深化改革阻抗壓力較大、職業教育內涵彰顯不足和績效分配溢出效應不明顯等問題。

(一)崗位設置改革面臨的阻抗壓力較大

根據羅杰斯和普拉特的研究顯示,一般人對于改革的態度,呈現類似于常態分布的模式,即在一個坐標中,處于中間人群的比例最大,越往兩端所占的比例越小。教育人員對變革的態度可以分為五類:反對者、拖延者、沉默者、支持者和熱誠者。這五類所占的比例,以沉默者最多,約占40%,其次為支持者和拖延者,各占25%,熱誠者和反對者最少,各約占 5%。高職院校在推進崗位設置管理改革過程中需要慎重應對教職工的態度,尤其是要贏得“沉默者”的支持。一些高職院校在改革當中沒有注重輿論引導和營造推動崗位設置改革的氛圍,高職院校改革的發起者、管理者與廣大教職員工對于改革的價值認同沒有達成共識,對政策制定的價值理性存在“信息不對稱”。一方面,高職院校改革的推動力更多源于上級部門,推行過程中方法簡單,政策的科學性和理性不足。改革往往是在上級部門時間表的要求下倉促進行。這都導致管理者對改革出現的阻抗問題預估不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少整體規劃和系統思維,更缺少政策連貫性,在實施過程中無法推進,消弱了改革政策的理性權威。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對支持改革輿論氛圍的營造缺乏足夠的重視,政策宣貫措施無力。部分教職員工對深化崗位設置管理改革工作具有較強的抵制心理,把在崗位設置中待遇的調整錯誤歸因于改革帶來的“掠奪”,對改革的做法缺乏認同感,認為設崗的做法動了他們應得的“奶酪”。

(二)崗位考核未能充分彰顯職業教育內涵

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其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有其特殊性。崗位考核作為引導教職員工工作的“指揮棒”,需要契合高職教育發展理念和內涵。由于目前高職院校在崗位聘期考核指標體系上仍然更多復制本科院校內容,對教師的考核側重于論文、課題數量或者核心刊物的量化比較,對于教師參與社會服務、專業建設、指導學生比賽等貢獻的重視不足,導致考核不能充分彰顯職業教育發展的內涵。根據人力資源的動力學特點,要激發服務動力,關鍵在于激發教師服務社會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師自身的服務素質。而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服務素質不是與生俱來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創新社會服務的工作環境和制度供給,當前崗位考核價值取向不能有效勝任這一要求。現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體系沒有對高級、中級、初級職務進行內部分,因而沒有現成的細分等級的任職條件。各高職院校在制定崗位任職條件時缺少參照常模,尤其是規模較大、人員結構復雜、專業技術人員系列多的院校,比較難把握細分等級的任職條件是宜粗制定還是宜細制定,還可能存在因人設崗的現象[3]。而對于管理崗位條件設置,在國家職員制沒有推行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職員制沒有全部推開,雖然有些院校進行了推行,但成功案例較少[4]。管理崗位的工作性質是其工作內容難以量化,考核難度較大,在服務教學科研崗位等方面如何提高作用,還需要在學理上有新的突破。

(三)績效分配的溢出效應未能充分釋放

一些學者在研究崗位設置管理改革的必要性時提出,高職院校實施崗位設置管理是改革高職院校收入分配制度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崗位設置完成以后,一部分專業技術崗位人員就可以被聘任到高一級崗位上,享受更高的崗位工資待遇[5]。很多高職院校職工常常對崗位設置改革抱著“加工資”的期許,但是,根據首輪崗位設置管理的有關規定,高職院校由此而獲得的政策紅利較為有限。以一個崗位設置總量為500的高職院校為例,《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高校的專業技術崗位設置的比例占崗位總量不能低于70%”。假設該校按照78%的比例來設置專業技術崗位(見表1),專業技術崗位數為390。一般高職院校專業技術內部各個層級比例為,正高副高中級初級=6265018(依照浙江省的崗位控制比例),正高內部結構比例為136,副高內部結構比例為244,中級內部結構比例為343,所以能夠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的人數就是正高至初級各崗位級別較高的崗位,總數為242,占崗位設置總量的48%,占專業技術崗位的62%。這一政策受益群體占崗位總量的比例不到一半,且與管理崗位和工勤崗位無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讓很多原本對崗位設置改革抱有“增量期望”的教職員工愿望落空。

二、高職院校崗位設置與管理工作深化的制約因素

(一)各類崗位設置的邏輯起點存在先天差異

《〈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實施意見》(國人部發[2006]87號)對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和工勤技能崗位三類崗位的基本條件作出了規定,管理崗位的基本條件主要參照《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專業技術崗位的基本條件按照現行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的有關規定執行,工勤技能崗位的基本條件是參考《機關、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暫行辦法》制定的。基本條件的規定,主要是考慮減少與現行制度的矛盾和沖突,確保崗位設置制度在事業單位的順利實施。三類崗位的等級設置從邏輯起點上存在先天差異,具體見表2。這種差異科學地反映了高職院校三類主要工作的歷史沿革和實際區別。

專業技術崗從原來的四級增加為現在的十二級,管理崗仍然保持五級(五級以上為校領導)不變,管理崗位沒有共享到人事改革的制度激勵[8]。從晉升通道來看,崗位等級表為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各自描繪了清晰的發展藍圖,但兩類人員在其中可自我把控的程度不相一致。專業技術崗位人員晉升主要依靠教學業績、科研成果、參與專業建設等可量化的指標,個體可充分實現對自我能力的評估判斷、制定自我崗位晉升策略并為之努力,自我效能感強。管理人員崗位勝任力難以形成量化的業績指標,其晉升不單以個人能力和成績為標準,還受領導喜好、機遇和人際關系等無法自主把握的因素影響,個體在該過程中較難對自我達成目標需具備的能力作出清晰判斷,自我效能感低下。甚至有論者指出,高職院校基層管理人員在崗位設置管理改革后出現了深度的身份認同危機和專業化發展焦慮[9]。此外,由于“專業技術崗”、“管理崗位”和“工勤技能崗位”在實際工作中存在邊界模糊、設置缺少說服力等問題,高職院校一些部門的崗位很難按照現有標準對號入座,增加了深化崗位設置改革工作難度。為了突出自身崗位的價值,各類崗位人員之間會出現相互貶低對方工作價值的現象,不利于和諧工作氛圍的形成。

(二)契合高職教育內涵的考核手段缺乏

高職院校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崗位考核是連接崗位設置與績效分配的中心環節。近年來,高職院校積極探索教師考核評價改革,一些高職院校通過推進教師分類管理、強化聘期考核、突出社會服務能力考核內容等方式突出高職教育內涵,但是仍然存在師德考核操作性不強、教師評價對教育教學工作重視不夠,管理人員考核模糊,導向性不清,考核方式單一,不能有效激發教職員工工作積極性等問題。所以,需要進一步堅持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立足于“高職教育真正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和管理者”這一中心命題,進行考核體系改革、考核方法創新和考核內容完善,形成導向職業教育發展內涵的考核價值取向。

(三)績效分配改革面臨更加激烈的利益博弈過程

崗位設置管理改革深化的關鍵是利益格局的調整。改革越是深入,各類不同崗位群體及不同崗位級別人員利益博弈的程度就越激烈。尤其是績效分配改革打破了以往重視職工身份職稱的局限,成為與職工實際貢獻直接掛鉤的收入分配中活的部分,進一步加劇了利益博弈的劇烈程度。因為績效工資在職工收入中占了絕對優勢,績效工資的比例占高校教師個人收入的70%,是高校教師的主要經濟收入[10]。全面推行的績效工資改革,績效工作總水平被控制住,無法隨著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等因素遞增,教職工積極性難以提高。盡管一些省份通過發放年度目標考核獎等政策進行調整,但是簡單的“增補”消解了獎勵績效的本意,平均發放或者簡單套用系數,打破了績效工資改革的布局,只能是治表之策。此外,績效分配制度改革解決了不同崗位人員的薪酬差異,但是無法解決同一崗位上不同貢獻和業績水平的人員差異。如何在績效工資分配中充分體現其工作績效,目前仍缺少可行的辦法,這又導致同崗位、同職稱人員在分配中的新平均主義。“干好干壞一個樣”的現象依然存在[11]。在聘任制實施后傳統“能上不能下”的格局將被打破,相較于崗位設置改革之前待遇與資歷、年齡,自然上漲的分配方式不同,這是一場體制內的革命。崗位設置管理改革的基本價值追求是在應對高職院校長遠發展過程中,把優勢資源向關鍵崗位或者重要崗位傾斜。但是,如何設置關鍵崗位或者重要崗位,以何標準設置這些崗位,都在考驗著高校管理者的智慧與能力。崗位管理推行“動態管理”、“競聘上崗”和“崗變薪變”措施,增強了現有人員的危機感。不同等級崗位之間的差距不僅僅在于經濟報酬的不同,從社會學視角來說,也顯示了在院校中身份地位的差異。所以,長期受傳統“大鍋飯、鐵飯碗”等思想熏染的高職院校職工,接受這樣的改變需要較長的時間和過程。

三、高職院校崗位設置與管理工作深化的實踐路徑

(一)尊重各類崗位的本體價值,激發教職工的主動性

專業技術崗位、管理崗位和工勤崗位作為高職院校崗位設置中的基本類別,每一類崗位對院校的長遠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深化改革需尊重各類崗位的本體價值,充分相信教職工的主動性,關注職工幸福感。一是充分l揮專業技術崗位作為主體崗位的作用,建立分類評價機制、柔性管理辦法,激發教師開展教學與科研的內在動機,滿足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二是提高管理崗位和工勤崗位人員的職業認同感。管理崗位和工勤崗位的人員在高職院校往往不受重視,表現為入職條件相對于專技崗位要求較低,工作成績內隱常被人忽視,在院校處于被“邊緣化”地位。高職院校需要為這兩類崗位建立清晰合理的晉升渠道,尊重員工的價值,提高他們對工作的認同感。三是建立三類崗位人員信息溝通機制,將“崗位只有類別不同,沒有優劣不同”的思想變成各類崗位人員的共享意識,嘗試實施崗位短期體驗活動,增強各類崗位人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幫助他們建立換位思考習慣,通過體驗不同崗位來消除固有偏見。

(二)深化高職教育內涵建設,建立有效考核激勵機制

一是科學分析高職院校崗位工作的特點,制定合理的崗位任職條件。各類崗位設置分級在現有的邏輯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管理崗套用現有的行政級別的分級規則,對每一個等級再設置更多的層次,激發管理崗位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對不同級別崗位設計合理的“差距”,激發員工的成功動機。維克托?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認為,人們采取某項行動的動力或激勵力取決于其對行動結果的價值評價和預期達成該結果可能性的估計。換言之,激勵力的大小取決于該行動所能達成目標并能導致某種結果的全部預期價值乘以他認為達成該目標并得到某種結果的期望概率[12]。難度過高和過低都不利于激發高職院校職工的工作動機。任職條件設置上借鑒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各高職院校應對現有各類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水平有較為準確的評估,結合院校發展規劃目標、院校硬件力量、可憑資源、隊伍狀況等情況,預測教職員工在通過努力后能夠達到的水平,建立合適的條件梯度,激發各類員工的內在動機。三是建立以績效評價制度為核心的靈活的配套機制。首先,通過打通各類崗位的統一標準量,實現各類各級崗位績效工作量的橫向比較,實現內部公平。其次,采用多樣的崗位考核方式,突出考核的激勵功能和發展功能。最后,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將聘期內各教職員工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登記,通過網絡系統、移動系統及時推送給各受聘人員。幫助教師和管理人員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以考核促發展。

(三)營造有利的輿論文化氛圍,利益調整的過程

首先,建立貫通校―院―系的輿論宣傳架構,橫向上橫跨各類人員的輿論傳播體系,通過會議、研討、制度學習等多樣方式宣傳深化崗位設置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積極性,傳遞積極理念,為深化改革凝聚共識,推動事業發展,傳播正能量。其次,根據對象的不同態度有的放矢做好輿論宣傳,采取不同策略。職能部門要及時宣傳和解讀崗位管理改革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消解教職員工因為不深刻了解有關政策而產生的誤解和消極情緒。對于中立者,管理人員應當積極宣傳崗位設置改革所能產生的促進人員競爭意識,注重績效導向,有利于教師長遠發展的溢出效應,爭取他們變成支持者。對于支持者,需要引導他們以自身的業績和成就作為推動改革深化的支持證據,鼓勵他們自發宣傳崗位改革帶來的正面效應,最大化崗位設置的“陽光面”。最后,采用靈活方法,遵循職工心理接受特點,提高宣傳效果。高職院校從業人員大多數受過較為系統的高等教育,他們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和自我發展的需求,對于政策的評判會根據自己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得出獨立的結論。所以,強制推行必然會導致難度的增大,高職院校應當借助于各種理論研討會、政策辯論會等多種形式,在理性上助推支持輿論的形成,幫助廣大教職員工深刻認識崗位設置管理和改革帶來的長遠效益,形成共識,推進崗位設置和聘任工作深化。

參考文獻

[1]雷世平,姜群英.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職教通訊,2015(22):1-5.

[2]吳白莉.崗位設置在教師專業職務聘任中的導向性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9-71.

[3]劉加養,程秀海.高職院校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初探[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43-46.

[4]曾初云.深圳高校雇員制的發展困境及崗位設置改革視域下的路徑選擇[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3-14.

[5]任友洲.高校教師崗位聘期考核:定位、方法及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162-167.

[6]人事部.關于印發《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的通知[Z].國人部發[2006]70號,2006-07-04.

[7]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部財政部《關于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和增加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三個實施方案》的通知[Z].[2015]3號,2015-01-12.

[8]辛春暉.高職院校崗位設置管理需糾偏[J].職業技術教育,2013(36):62-64.

[9]黃茂勇.高職院校基層管理人員專業化發展:身份認同危機及重構――以崗位設置管理為背景[J].現代教育科學,2014(3):89-93.

[10]陳旭.高等學校績效工資改革探析[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8):14.

[11]林健.大學薪酬管理:從實踐到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25.

[12]辛春暉.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崗位設置管理中激勵機制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0):89-92.

Research on the Reform Path of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Hu Enbao,Wu Linghong

Abstract The reform of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ability to manag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problems exist in the post setting management reform, such as, there is a large pressure impedance in post setting, job evaluation failed to highlight the conno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erformance spillover effect is not obvious, etc.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include: the innate logic starting point differences in post setting, the lack of assessment means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ore intense process of interest game faced by reform of the performance distribution. It is suggested to mobilize the staff, create a favorable atmosphere of public opinion, and establish a flexible supporting mechanism.

篇7

學校整體工作的成敗,關鍵在領導,建立一個充滿活力、相互協作、群策群力的領導班子一直是學校奮斗的目標。基于此,學校校委會一班人明確認識,統一思想,鼓舞大家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政治意識,營造和諧、互動的格局,明確了德育為首、質量立校的目標,把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抓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視為辦學的靈魂,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為學校的生命線,在對學校整體工作的部署上做到有遠景規劃、有學期目標、有階段重點、有周中心工作。學校在領導分工上,實施校長負責制。校委會集體領導,重大問題集體研究決定,具體工作分工把關,主觀能動性得以提高,在平時工作中各領導能以身作則,深受廣大教師的尊重。

德育工作至關重要,讓學生真正變成有益于社會的綜合性、實用性人才。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學校將德育工作放在基礎和首要的位置上,全面深化思想道德建設,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教師法》、《教育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陜西省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八不準”》等,提高教師認識水平和思想素質,通過自查自評,結合蒲城縣在師德師紀方面存在突出問題的案例,在全體教師中進行師德師紀教育,并倡導教師弘揚五種精神即終身從教的敬業精神、愛生如子的園丁精神、遵紀守法的自律精神、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和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校在學生教育方面狠下一番功夫,研究新的形勢下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方法,把弘揚民族精神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點工程來抓,學校政教處、團總支組織開展了法律知識講座,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律觀念。學校對班級管理進行目標考評,量化管理,要求班務工作做到嚴、勤、細、實、愛,強調班主任要做好雙困生的工作,學校還組織開展了“八榮八恥”圖片展,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道德觀念。團總支向全體同學發出倡議,各班通過班會等形式,揭示沉迷于網吧的危害性,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同時重點嚴守,杜絕漏洞,學校還組織班主任多次深入網吧查訪,從源頭上消除隱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學校還特別重視體育健康和音、美教學,各科注重結合各自特點,培養特長生。

新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一大挑戰,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正是以此為契機,著力加強教學教研,重視教研組工作,全學年每周的教學活動各有主題,確定中心發言人,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在教研組內開展教學賽講活動,結合開展的“三課”、“三字”、“三有”、“文能”活動,開展優質課賽講、公開課教學等活動,并積極參加縣教研組組織的優質課評選。學校堅持教研組長對教師備課的周簽字制度,倡導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研教改,撰寫論文,全學年共有十多次教學論文在各級論文評選中獲獎。學校制訂了《教學工作量化考評細則》、《教學常規要求》等制度,健全各類管理檔案,完善管理機制,做到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并有效地將宏觀控制和微觀指導相結合,將縱向管理與橫向管理相結合,進行常規教學大檢查,強化競爭機制,激勵奉獻創新,開展優秀教案、優秀教法、優秀作業批改的“三優”活動。學校廣泛開展學科競賽活動,通過競賽培養學科拔尖人才,形成楷模產生示范效應。另外,學校還將基礎年級的常規管理與畢業班創新管理有機結合。要求全體教師從轉變教學觀念入手,按照新的課程標準,積極應對新教材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人文素質和環境意識,特別是針對初三畢業班,學校確定專題,注重學與練,以考促練,強調學法指導,堅持分類促進、按層次因材施教。并認真分析考試說明和課程標準,進一步拓寬信息渠道,搜集各類信息,確保了復習質量。

“防患于未然”是學校安全工作的指導核心,而安全工作也是學校管理中最關注和重視的首要任務,學校長期以來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則,通過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通過齊抓共管,營造全校教職員工關心和支持學校安全工作的局面。為進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實加強對安全教育工作的領導,學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形成了以校長何忠友直接抓,分管副校長趙拴柱具體抓,學校辦公室、政教處、班主任具體分工負責組織實施的安全管理體系。另外,學校還將安全工作列入班務工作的目標考評中,并進行嚴格考核,堅持領導值班制,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度,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篇8

傳承先進文化,爭做實踐先鋒

二,實踐內容

1,紀念建國90周年主題實踐活動

XX年中國共青團迎來90歲生日,對于青年學生學習共青團歷史,加強團的組織建設,繼承、發揚優良傳統,激發團員青年學生愛國熱情,教育和引導團員青年學生在實現共青團事業新發展的進程中建功立業具有重要意義。廣大青年學生要以暑假社會實踐為契機,宣傳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團結奮斗的光榮歷史;展示共青團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開展各級團組織和廣大團干部推動共青團事業發展的大調研;進行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行業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訪談等一系列紀念團90周年的實踐活動,了解團的歷史、增強團員意識,勇于承擔新時期賦予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

2、開展xx屆六中全會政策宣講活動

黨的xx屆六中全會,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的xx屆六中全會主題重大、內涵豐富,涉及文化改革發展的各個領域、方面。青年學生要全面學習xx屆六中全會精神,開展政策宣講,用全會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3.開展“走基層訪民情”社會調研活動

青年學生要關注社會熱點和民生焦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百姓心聲,并結合基層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狀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增強對社會的觀察和了解。

4,開展“送溫暖獻愛心”志愿服務活動

青年學生可以通過當地政府或共青團組織,為所在村鎮,社區提供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可以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各地,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針對父母不在身邊的農民工子女,開展“青春助力--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活動,大力弘揚無私奉獻和關愛互助的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做出貢獻。

5,開展“就業創業見習”實踐活動

青年學生可以根據各專業特點及實際情況,踴躍參與專業實踐,生產實踐,通過單位見習生,管理助理等形式深入到生產實踐一線,了解專業的前沿動態,了解專業動態,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了解所學專業前景,發展趨勢等,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青年學生還要在專業實踐中增長知識,鍛煉才干,增加大學生職業體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6,開展"感恩父母,回報于行“實踐體驗活動

廣大青年學生要以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開展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的實際活動。學生要合理安排暑假時間,多關心父母的工作,生活,健康狀況,送上一分親情;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會一項家務小技巧,為父母減少一分辛苦;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大學生活,給家人送上一分寬慰。

三,組織形式

以個人分散實踐為主,鼓勵就近,就便開展社會實踐,充分利用當地有利的實踐資源,深入基層,關注民生,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技能服務于家鄉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

篇9

論文摘要:實施素質教育引發了中國教育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涉及到教育的各個層面。語文學科教學要求文道統一的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論述了語文教學中通過對教材美感因素的挖掘深化和促進德育作用。

大力提倡和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引發了中國教育的深刻變革,這變革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的各個層面。已成為為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奠基的教育的主旋律。

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在其基本素質構成中,雖然科學文化素質占據主要位置,但思想道德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具有定向作用、動力作用、支配作用和調節作用,是人的素質的“靈魂”。因而,在教育教學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德育仍是學科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語文學科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文道統一的特性,己決定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當然,這已不是新話題了,但如何在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讓“老生常談”出新、出效果,這才更是每個語文教育者工作中應該深人思考和大膽探索的問題。

美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是提高人的素質的最有效途徑。語文美育以追求充實的內容和和諧完美的形式為指歸。從客觀上,語文美育為語文教育學改革提供了基礎和動力,還直接促進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因此,加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應從美育人手。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包括政治品質教、思想品質教育、理想品質教育、道德教育、意志品質教育,它必須滲透于語文教育的全過程,必須以教材為基礎。而語文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而挖掘其中的美感因素,從中人手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更對德育有深化和促進作用。文學作品的功能是通過審美手段即通過對人的感染來實現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幫助人們區別善與惡、美與丑、崇高與卑鄙,使人向美、向善、向上,從而達到塑造美好心靈的目的。語文課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欣賞文章中體現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結構美等,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情,因而也就培養了憎恨丑惡事物的感情。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一個充滿情趣、感人至深的語文課堂,其德育功能滲透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從審美教育人手,根據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加強語文教育中的德育,可不可以看成是一個更恰當的切人點?這樣做,是不是可以突出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性、恰當性、情理性的特點,避免生拉硬套,適得其反呢?

從這個角度進行語文教學,要求老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美的語言如同流淌過學生心田的音樂,因此,教師利用美語貫穿全文,鼓舞、感動學生,達到“導”的作用。

(二)重視情緒體驗在學習中的運用,以情動情,教師用心體會教材,把語文知識和情緒體驗結合起來,使兩者共鳴,可以讓學生把智慧、情感、性格都充分表現出來,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三)深人開掘文章的“靈魂”,使課堂教學中時時閃爍思想的光彩,點燃學生內心的火焰,照亮學生的心田,使他們精神振作,達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突出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自覺性。因此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教法,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使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為讓學生主動去感受,而后被感染。 一、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材中思想內容明顯外露的文章,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以喚起學生對文中人物、情景的想象,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受到作品表達思想的感染,加強積極的情緒

體驗,會收到比講授強百倍的效果。象《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等等文情并茂的文章,扣人心弦、回腸蕩氣的朗讀,常常很是激動人心,讓人感悟其中蘊含的道德美。

二、點撥法。語文課加強德育,貴在巧為點撥,不露痕跡:貴在尊重學生,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如教學《沁園春·雪》中問學生“多嬌的江山為什么會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故郁的秋》中“作者為什么不道內心之痛而以一句‘天可真涼了’表達無盡的感慨?”等等,點撥學生深人領會文章內含的思想美。

三、闡發法。有些文章,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基礎距離很遠。復雜的時代背景,含蓄的象征手法,使學生難以理解。教學中對這樣的文章進行闡發是必不可少的。如《為了忘卻的記念》對文題的理解必須結合寫作背景,結合文章的寫作目的,從“忘卻”與“記念”似乎對立的角度人手加以深刻闡發,使學生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認識到多少愛國志士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四、討論法。教師緊扣課文重點提出一兩個問題,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補充,在不知不覺中,教師引導他們步步逼近問題中心,找出問題的答案,使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處于一種積極的精神狀態,從而體驗到成功的滿足,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祝福》中對祥林嫂死因的質疑探討;《項鏈》中對瑪蒂爾德的“虛榮心”認識和討論等等,就是對學生進行了人生觀、世界觀及思想政治品質的教育。

五、以讀帶寫法。語文教學要求文道統一,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不但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開拓,而且鞏固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如學習《談享樂主義價值觀》時,抓住不放,組織學生寫聯系社會實際的思想評論,提出自己的觀點,批判錯誤的態度,樹立正確的態度,以深化對人生的認識。這樣就起到了加強德育的效果。

教有法,而無定法,只有在不斷實踐中繼續開拓創新,才有可能進步,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

篇10

關鍵詞: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新常態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面臨著關鍵發展時期,為了迎合新時代背景下的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已經成為人們不得不關注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很多企業為了迎合產業結構轉型的發展要求,卻難以招到自身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這種矛盾問題則是直接影響到我國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問題。就其大學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進行分析,主要集中在我國當前的理論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這樣的影響則會造成人才供給和社會人才需求存在著較為嚴重化的錯位情況,難以符合實際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對于本科院校的發展來說,考慮到其正處于這樣特定的歷史時期,則應非常重視如何從傳統的理論型人才向培養到應用型人才的轉型發展,這樣才能符合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才能更好體現出本科院校的發展潛力。這里結合相應的本科院校為例,通過車輛工程專業的培養模式進行深入化的分析,在高舉建設應用型大學為指導方針的要求下,重點積極探討了如何有效進行基于合作辦學、應用導向教學平臺建設,以及全面提升科學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在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相關建議,希望對于廣大同仁能起到一定的拋磚引玉的作用。

1學校轉型發展現存問題

結合當前本科院校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在相應的建設應用型大學為指導方針的要求下,結合學校的轉型發展實際情況來看,主要存在著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2]:第一,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相應的基礎設施普遍較低,經過統計,大部分專業課教師則是高校畢業后直接開始了任教工作,這樣就沒有相關的工程實踐經驗,也難以從工程實踐的角度來進行學生的輔導工作,往往在進行實訓課程中,難以有效結合工程實踐的特點以及要求開展重點的論述,也不利于學生掌握工程實踐中的關鍵點。另外,部分工程實踐中所涉及到的儀器設備數量比較少,存在著一定的陳舊設備難以符合實訓課的教學要求。第二,本科院校的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并沒有深入相應的企業來進行調研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部分課程教學活動都是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是體現出科研型高校的特點,其中的專業基礎課程所占的教學比例時間比較多,而往往忽視了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其所占比例內容比較低,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的實踐性能力比較低,學生動手能力差,這樣就難以適應當前的工作崗位需求,在進入工作崗位前還需要較長的適應過程。從總體來說,人才培養不能符合當前的汽車行業的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第三,當前本科院校存在著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則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依然采用機械化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教學模式中,主要時間則是用來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難以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沒有足夠的互動教學的內容,難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在開展畢業生的畢業設計過程中,選擇題目過于陳舊以及落伍,并沒有結合時展的特點來實現題目的創新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

2應用型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的探索

在當前的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應該充分重視如何迎合社會的發展需求,能夠實現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設需求。從我校的車輛工程專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重點從校企合作辦學、基于學科競賽、搭建學生學科競賽平臺以及相關科研項目驅動畢業設計的角度出發,重點論述了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有效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對策,希望能全方位實現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

2.1校企合作辦學

利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逐步深入,應加強學生和社會進行平臺搭建的機會,進一步拉近企業和學校的距離,幫助本科院校在轉型發展中獲得足夠的支持,利用在企業的鍛煉機會來全方位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的專業化技能人才。本學校的車輛工程專業同當地的企業進行密切聯系,并能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再結合企業發展中的實際需求,逐步完善相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協議,并積極推行校企合作教學實驗班等活動。利用寒假暑假等時間,全方位支持教師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旨在全方位有效實現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并能鼓勵用人單位積極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加強車輛工程專業中的畢業實習、畢業實踐、實驗室建設等項目內容,鼓勵企業能夠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指導等活動[3,4]。經過這方面的不斷努力,簽訂協議的兩年時間中,已經聯合培養了兩屆65名學生。在具體的合作辦學過程中,積極邀請企業工程來學校進行專業課程講解,能從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重視實踐性技術細節的探索,另外,安排學生到企業開展實習過程以及畢業論文的撰寫,要求論文寫在實際工程項目中,以便全方位有效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專業化的職業素質能力。

2.2搭建學生學科競賽平臺

鼓勵學生從自身的學習需求出發,積極參與到全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巴哈大賽等項目中,全方位為學生的發展而構建學科競賽平臺,利用競賽方式來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鼓勵學生全面參與到活動過程中。在這種學科競賽平臺的基礎上,應要求學生能夠利用實際工程設計的契機,有效實現了解并參與到毛坯制造、零件加工裝配到整車組裝、調試、維修等過程,這樣能夠結合相應的競賽需求而獲得符合要求的賽車。正是利用上述方式,一方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個人專業性知識水平以及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有助于保障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得到提升。在進行全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以及全國大學生巴哈大賽汽車大賽中,正是本著全方位搭建學生學科競賽平臺的教育理念,我們學校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的優異成績[5]。學生利用學科競賽活動,一方面能有效全方位保障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激發。

2.3基于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驅動畢業論文

在當前的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一般存在著畢業設計題目陳舊、學校實驗資源不足的問題,這樣在進行本專業的畢業論文設計以及指導工作中,都是結合相關的學科競賽以及教師科研項目等來將其進行創新發展畢業設計的主要方向,這樣也能有效全面提升學生的畢業論文質量,充分體現出在進行畢業論文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比如,針對全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項目的相關內容,所涉及到的學生畢業論文題目可以為大學生方程式賽車懸架運動學分析以及優化、方程式賽車空氣動力學仿真模式分析等方面的題目,這樣則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型思維能力的提升,也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相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