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風險管理流程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信用風險管理流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中國金融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金融視角的全面對外開放,充分體現一個具有有序市場競爭性的銀行業有助于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和穩定發展。不同于一般金融機構,商業銀行作為高負債經營行業,在提供金融服務賺取利潤的同時,也承擔著來自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率風險、操作風險、流動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在各種風險之中,信用風險與銀行流動性、資產總量密切相關,對商業的傳統業務、貸款業務、信用擔保業務、衍生產品交易等都起到影響。由此可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方向。因此,在當前的金融全球化和市場波動激烈的經濟環境條件下,首要任務是不斷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以及加強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研究。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內容及特征
信用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是信用風險識別,信用風險識別是對信用風險的定性分析。銀行通過信用事項識別技術來分析信用的影響因素,并以此來判斷信用事項代表的風險與機會,為信用風險識別提供相關信息。第二個環節是信用風險計量和評估,它可以使管理者了解潛在事件對企業目標實現的影響。管理者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風險評估,即估算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來預測信用風險帶來的影響。與此同時充足的數據來源和良好的信用風險模型是信用風險計量的重要依據。第三個環節是信用風險的控制,該環節是銀行根據其信用識別和計量的結果,銀行通過其自身所能承擔的信用風險能帶來的影響進行分析,對其具體的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達到風險管理的最佳效果。最后一個環節是信用風險的監測,包括內部監測與外部監測。外部監測主要是通過監管部門的監管,主要監管銀行的風險資本金。通過內部和外部的監管來控制信用風險,以達到將損失降到最低的目標。信用風險具有客觀性、可控性、滯后性、可控性等特征。信用風險的客觀性表現為風險是普遍客觀存在的,是不會被完全消除的。但可采取相關措施將信用風險調控至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即信用風險的可控性。一般情況下,信用風險與借款人內、外部因素息息相關,當某些外部因素發生變化,導致資金不能及時回籠,借款人不能時償還貸款,最終貸款成為不良貸款,而一定時間后信用風險才會凸顯,這便是信用風險的時滯性,因此運用科學有效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能夠及時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風險給銀行所帶來的損失,這體現了信用風險也具有可控性。
2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
2.1商業銀行缺乏完善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
雖然開始早于2004年,五級分類制度已經在我國商業銀行體系里面進行全面的推行使用。按照五級分類制度,商業銀行貸款的劃分可按照風險程度分為正常類貸款、次級類貸款、關注類貸款、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根據這五個等級貸款的違約情況和逾期情況進行監控和記錄,根據監控結果得出相應指標,由于各類貸款分類標準不統一,界定不清晰,導致大多數貸款分類情況都按主觀分析。加上相關的度量方法和風險評估技術水平無法與快速發展的銀行業保持匹配性,銀行間大數據基礎平臺缺失性,籠統的指標并不能對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進行全面監控。
2.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流程具有缺陷性
從國際上先進風險管理經驗可知信用風險管理流程決定了風險管理質量,評估信用風險質量存在滯后性。信用風險管理應該在完整流程管理的基礎上,自上而下貫穿整個商業銀行業務的全部流程,滲透業務發展。商業銀行應堅持以信貸業務前控制、信貸業務早期控制和內部消化等作為的信貸風險管理的三大原則,運用分析系統對客戶貸款進行動態式跟蹤調查,例如信貸風險識別系統、信貸風險量化系統和信貸風險控制系統等。為有效進行信用風險量化,很多商業銀行制定了清晰的信用風險控制流程,包括了銀行業務的拓展環節,授信的調查、審查、審批、發放環節,貸款發放后的管理環節,對不良資產管理環節等。為促進信用風險的有效管理,設計了信貸控制流程,通過信貸業務前、信貸業務中、信貸業務后的風險管理措施來對信用風險進行控制或規避。但通過實踐,與領先國外同行相比,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流程任存在不足,各部門只履行自己的職能,風險管理工作較難開展,影響著風險管理的效率和統一性。
2.3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治理架構設置不科學目前中國大部分商業銀行銀行運用的是“三會一層”的風險管理架構,管理體系由總行、一級、二級分行、一級、二級支行五個層次構成。在總行中股東大會分立董事會和監事會,董事會層面再分設風險管理及關聯交易控制委員會,高級管理層,審計委員會;經營風險監督控制委員會、風險資產管理委員會和授信審查委員會構成了高級管理層;除二級支行外其他四個層次主要有行長室、綜合管理部、公司業務部、個人金融部、運營財會部、風險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安保部等。這種管理體系這使得信息傳遞時間長、對形勢變化反應不靈敏,造成決策效率低下,風險控制能力降低。另外,風險管理部門人員較少且年齡普遍偏大,部門地位常年沒有明顯提高,其他部門也不會完全配合風險管理部門的工作,使其很難獨立開展工作,未能實現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模式。
3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對策建議
為了有效推進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體系優化,應首先從信用風險的管理架構的優化開始,在高級管理層統一部署,各個經營層認真執行,最終推動管理架構的優化。其次是風險管理文化、計量技術、風險管理流程等方面進行梳理優化。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風險管理文化,風險計量技術和管理流程,從這幾個方面提出建議對策。
3.1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架構優化
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信用風險體系,密切關注經濟新常態,加強對重點行業、地區和重大風險事項的風險管理和識別,及時進行動態調整。了解各級組織部門的職責,完善信用風險管理措施,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強化管理信貸資產質量,以促進戰略實施,優化信用風險結構,平衡風險、資本、收益為目標,學習借鑒新資本協議實施成果,優化信貸組合管理措施。加強建設三道防線,完善產品管控機制,改善客戶管理體系,改進授權管理體系和流程,優化風險管控技術,提高全面風險管理效率。加強風險案件治理,防范潛在的信用風險,保證資產質量穩定。科學管理和衡量資產質量,將信貸資產分為五類,次級、可疑、損失為不良貸款。同時商業銀行應在風險管理架構作出整改,調險控制部的設計。經營風險監督委員會監督、管理全行范圍內的信用分險,并負責審定信用風險的管理政策與信用風險限額;授信檢查委員會是業務交易中的最高決策機構;信用風險監測報告,管理措施的制定由風險管理部負責;表內外業務的審查審批,授信審查和審批的由授信審查部,有效實現相關崗位的行政分離;負責風險資產部主要負責風險資產管理。另外,設立集中出賬部門,負責銀行業務出賬監督管理和管理分支機構;由授信審批部選派員工至分行,負責分行授信審批工作,分行選派審批員工至各支行負責相關授信審批工作,各分支行遵循全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體制。這有效地實現信用風險的集中垂直管理。
3.2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文化優化
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的優化是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靈魂的完善,先進的信用理念使員工自覺遵守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也使制度約束和激勵員工行為。促使風險管理更有效力和生命力。管理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與員工行為息息相關,銀行應把風險管理理念貫穿到每個員工的思想里,形成風險意識和行動準則,懂得洞察在日常工作中的信用風險,減少信用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要把風險管理理念注入到日常風險管理工作中,涵蓋全行的各項業務過程及每個環節,形成與企業文化相適應的風險管理文化,規范銀行員工的職業操守,降低銀行工作員工的道德風險。發揮風險文化的約束、激勵、導向等作用,最大限度提高風險管理的有效力,保證銀行業務的穩健發展。但是風險管理意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定期在全行范圍內進行相關培訓,讓每個員工都有專業意識,從而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3.3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控制流程優化
商業銀行應建立信用風險預警監控模型,加強了對信用風險的分析識別。信用風險通過預警監控模型發現時,通常還有機會采取補救措施挽救彌補銀行的資產損失,但如果被動地等待不良資產發生往往導致銀行資產的巨大損失。先進的預警監控模型可以幫助銀行快速有效區分目標客戶,促進銀行信貸資金效率,也可以成功挑戰競爭對手。運用風險預警監控模型對經濟金融發展策略、銀行的信貸經營管理工作進行有效指導。重大的行業技術變革、行業出現明顯衰退、政府調整行業政策,金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等都是影響行業預警信號的因素。密切關注各類信息的收集和反饋,加強風險預警,運用風險預警指導信貸業務發展,促進預警監控模型的不斷完善。銀行業務的資產質量是由分散的每筆資產業務組成的,因此銀行總體資產質量狀況和銀行每筆貸款的質量狀況相關。由此可見對每個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信用限額尤為重要。進行信用限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求銀行客戶提供的資料真實、完整,主要包括財務報告、資產價值的評估報告等,將銀行客戶提供的審計部門審計過的財務報表比對客戶納稅信息,確保資料的真實性;第二,擴大數據庫數據來源,通過法律法規立形式,將所有政府部門系統相關數據交由征信機構進行整理匯總,為商業銀行不同業務發展需求,提供更多詳細的高質量信息;第三,加快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擴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梳理補充現有數據,為信用限額測算規則建立提供完整的數據支撐。同時商業銀行全面的掌握企業的真實信息,有助于及早發現風險信號,采取相應補救措施,避免或減少信用風險的損失。積極推行風險報告機制是為經營決策服務,為風險管理服務,為創造資產價值服務。充分發揮風險報告機制的作用依靠風險報告傳遞的效率和風險報告的質量。
4結語
信用風險是銀行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服務業的主要機構。我國商業銀行逐漸意識到信用風險管理對銀行發展的重要性,但由于各種政治經濟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對商業銀行的有效管理迫在眉睫。在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如何進行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順應時代熱點。金融危機后信用風險管理環境不斷變化,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更加注重定量分析與模型運用,增強了信用風險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信用評級機構在信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也日益豐富和發展,信用風險管理由靜態向動態發展。加強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長期課題。
參考文獻
[1]李淼.HX銀行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的優化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9.
[2]謝濟全.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8.
[3]馬海英.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分析與管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衣向東.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存在的問題及成因[J].時代金融(銀行分析),2009(4).
篇2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
1大數據技術與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概述
1.1大數據技術的相關內容
計算機以及物聯網的發展為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使得我國大數據技術水平不斷強化提升,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大數據技術發展比較晚,但是我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卻比較快,在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相關理論研究內容的不斷增加,有關大數據技術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得以進一步拓展。以下內容是大數據技術的主要模塊,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存取、基礎架構、數據處理、統計分析、數據挖掘、模型預測以及結果呈現,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大數據技術則可以對影響信用風險的因素進行重點分析,提高信用風險管理的準確性,降低信用風險所造成的損失。
1.2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相關內容
城商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風險就是信用風險,雖然也有采取措施規避,但是效果微乎其微,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則為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性
其一,有利于建立科學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而且涉及的基礎信息比較多,在進行分析時難免會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導致信用風險管理的措施不能有效規避風險。而大數據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則有利于建立科學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對信用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及相關信息的獲取更加科學準確,可以依據不同種類的風險,提出對應的計算形式。通過對風險的計算、識別等,將金融風險的發生率及損害率等內容進行有效監管;其二,有利于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和效率,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利用計算機對信用風險影響因素進行整合和分析,之后做出判斷,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其三,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結果,這些年,隨著人們對于大數據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在信用風險管理層面的應用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所加深;其四,有利于滿足城商行服務模式的風險管理。當前,金融行業蓬勃發展,城商行是金融行業的主體,其信用風險的管理工作能夠滿足當前金融企業增強信用風險管理的要求。
3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3.1建立一個信用信息服務平臺
其一,可以創建統一的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大數據連接,能夠對客戶的各方面信用信息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實現多部門信息的整合。比如,政府部門了解其偷漏稅以及行政處罰情況;銀行了解客戶的交易信息,以判斷其誠信情況。總之,通過這些方面信息的獲取和整合便于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對客戶的信用情況以及當前狀態做出準確的判斷;其二,建立客戶的完整圖像信息數據庫,對客戶信用的準確把握是城商行信用風險有效管理的重要舉措之一,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則會使城商行更加全面了解客戶的信用情況。這樣就可以避免進一步減少與失信客戶的合作,從源頭上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降低信用風險出現的可能性,基于客戶信用數據制定有效的風險規避策略。
3.2創新風險控制模式
創新風險控制模式可以有效的對金融企業存在的風險進行控制,主要以可觀察到的交易,作為變量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計算,評判出存在的風險程度,將風險分為幾個不同等級。從客戶進行交易的第一個行為開始進行分析,與對應的風險做出判斷并且及時采取方法控制風險,從而能夠有效控制風險進行科學決策,對其在風險高的交易可以形成預警以此開展調查。
3.3將智能決策與業務應用流程進行合理的結合
在信用信息服務平臺數據的基礎上利用新型風險控制模式,采取相應的業務策略,設計好合理的風險控制流程,在風險發生時,可以及時做出判斷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風險。更新金融行業的相關制度,除了在事中對風險進行控制外,還要在事前對風險進行管控,通過各方數據整合,對于大數據技術做出計算,對風險進行預防。在解決相應的風險后,對相關決策、管理、控制進行記錄并且及時總結,防止出現相同情況,只有明確風險控制流程才能在風險控制中有條不紊的進行各項工作
4如何加強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要積極采取措施廣泛應用,通過整合優化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價等措施降低城商行的信用風險,實現城商行發展的可持續性。
4.1整合優化風險管理組織架構
城商行應該對現有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進行整合優化,建立更加完善的組織架構。一般而言,風險組織架構的整合優化需要從總行以及分行兩個層面進行有效控制,在總行層面,需要有專門的信用風險管理人員,負責管理信用風險以及相關團隊,為了確保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獨立性和集中性,應該采取適合的風險管理模式,由總行向分行派駐風險管理人員,但是卻采用雙線匯報,既要對總行匯報,又要對分行領導匯報,以確保信用風險管理的系統性。在分行層面,也需要統一風險政策,建立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評價和考核機制,而且要注重對業務審核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確保有關業務的審核流程更加獨立科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風險。除此之外,需要總行與分行之間相互協調,有關風險管理政策要統一,而且能夠確保信用風險管理措施切實貫徹執行,避免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形同虛設,最大限度地發揮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作用。
4.2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以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進行管理
首先,城商行需要完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對其中的一些內容和步驟等進行合理的規范,以確保信用風險管理的規范和有效。要從制度層面出發,對其中的一些行為進行約束,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支持。而且要避免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形同虛設,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確保相關制度內容的貫徹落實。城商行還需要以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理念進行管理,先進的風險管理理念以及風險文化是城商行進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所必不可少的,既可以提升有關人員的團結性,有效提升業務效率,也是適應時展的結果。城商行可以在內部組織一些活動或者設置一些標語等正向激勵的方式進行信用風險理念的引導和文化的宣傳,從而使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和文化潛移默化地對相關人員產生影響并且深入人心。與此同時,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信用風險管理理念的更新,確保相關內容能夠適應新的變化和發展形式,從而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除此之外,還需要引導樹立良好的風險文化和合法合規文化,對員工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
4.3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人才支持
大數據技術在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效果的提高,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掌握信用風險管理的知識和內容,還能夠對大數據分析和技術有所了解,能夠利用數據建模以及數據挖掘等能力,能夠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對信用風險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因此,就需要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其一,在人才培養方面要調整思路,重視和加大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當前城商行風險管理中仍然是以金融業人才為主,信息類人才在其中并沒有切實有效地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信息技術人才與金融人才之間的界限,加強對金融人才的信息技能培訓,確保其能夠靈活地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信用風險管理中,發揮復合型人才的作用;其二,需要適時引進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加強人才儲備,人才引進不僅能夠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引進吸收,還能夠通過人才引進促進員工之間的公平競爭,切實發揮鯰魚效應,促進共同發展進步。
4.4建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價
城商行還應該建立健全的社會信用體系,規范客戶的信用等級評價,其一,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相關信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為大數據分析提供數據基礎。與此同時,還需要確保收集到的信息能夠進行實時更新,便于城商行及時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況,從而規避信用風險;其二,則需要城商行之間的信息共享,加強城商行之間的聯系和溝通,確保客戶的信用狀況能夠共享,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信息不暢而導致的多頭騙貸行為,降低城商行的信用風險;其三,通過專業的信用評定機構對客戶和信用進行有效評定,城商行根據信用等級制定分層級的相關政策,確保信用管理工作的高效,也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5結論
綜上所述,城商行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其經濟效益與信用風險管理的效果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信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才能實現城商行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大數據技術還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階段,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并不是盡善盡美的,仍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大數據技術對信用風險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未來,要順應大數據的發展趨勢,提升大數據技術在城商行信用風險管理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推動城商行信用風險體系的建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邢晟,王珊珊.基于大數據的金融風險預測與防范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8(3):1-4.
篇3
關鍵詞:應收賬款;信用危機;風險管理
一、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的產生有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從企業外部看來,主要是因為宏觀信用環境的缺失,缺乏健全規范的信用法律法規體系,且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買方市場上,企業為了最大限度的擴大銷售,占有市場份額,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往往傾向于采取賒銷手段,但信用缺失的存在,造成買賣雙方的信用信息不對稱,極易帶來惡意欠款、欺詐現象;從企業內部看來,主要是因為企業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機制,未能對應收賬款發生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導致壞賬居高不下。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企業的經營理念存在誤區、忽視對企業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管理
許多企業僅僅將應收賬款作為擴大市場銷售額、提高銷售業績的收款方式,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即使建立了也是附屬于其他部門,沒有獨立的權限,因此缺乏對應收賬款審批、發生、催收等相關工作的全程關注,相關的銷售人員僅將把貨銷售出去作為最終目標,根本不會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導致對賒銷政策的盲目使用。
(二)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組織機構不合理
現在許多在董事會下設立了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企業,并未使其真正參與到企業的戰略管理工作中。由于對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部門與營銷部門實行分段式管理,沒有與市場營銷部門建立起協調一致的工作平臺,割裂了應收賬款管理的系統性,同時帶來了各部門間隸屬關系不明確、權責不清等問題,限制了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進行風險管理的范圍,也不利于調動各相關部門積極主動配合其工作。由于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必須通過營銷部門等直接與客戶進行接觸的業務部門獲得相關信息和數據,如果部門間權責不清,極易導致營銷部門為了該部門的局部利益上報虛假信息,從而造成信息交流和數據傳輸過程中的失真和滯后,不利于對賒銷業務進行全程監督和管理。如在對應收賬款的催收工作上,多數公司將該職責指派給營銷部門,且多數就是聯系客戶、辦理該項賒銷業務的銷售人員,銷售人員很有可能會為了不得罪客戶,以獲得下次合作機會,擅自給予客戶延期付款的優惠條件,導致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政策無法落到實處。
(三)對客戶的資信評價及管理不到位
企業大多在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內部專門設立科室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統一評價和管理,對于無法獲得信息的客戶,則將其信用委托給外部社會專業信用中介機構。雖然看似對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了較為科學的管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許多客戶不愿主動配合其工作,不愿為其提供真實的財務數據信息,使企業信用風險管理部門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對許多客戶的了解不全面,獲取信息的渠道單一,僅僅通過相關人員的一面之詞對其資信狀況做出評價。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績效評價制度
要對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管理,離不開一套行之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但我國多數企業并未將應收賬款的實際回收情況與營銷部門的業績考核直接掛鉤,往往僅將銷售額作為確定相關人員薪酬的依據,從而無法保證企業業績增長與信用風險控制之間的協調,不利于企業最終經營目標的實現。同時許多企業將權力下放給信用風險管理部門之后,缺乏對其工作效果的再監督,不利于調動相關人員積極開展工作、實現業務創新。
二、加強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的相關措施
我國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較低的現狀必然會給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弊端,如由于賒銷并未帶來真正的現金流入,但會計上卻要求確認收入,因此會虛夸企業當期的經營成果,容易誤導企業管理層和投資者;企業雖未獲得真正的現金流入,卻付出了商品,如果長期對應收賬款回收不利,容易帶來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大大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不僅會影響到企業目前的發展,且不利于企業未來進行規模擴張和創新活動。可見應收賬款作為信用銷售的產物,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對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勢在必行,本文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企業應收賬款信用風險防范機制
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的經營理念,樹立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意識,認識到對應收賬款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企業必須使各部門認識到對應收賬款的管理不僅僅局限于收賬,更重要的是要實現對其由發生到收回全過程的管理,企業必須認識到該機制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某幾個部門的責任。
(二)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
一套科學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是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目標得以實現的基本保證,我國企業現階段應成立由董事會或總經理直接領導的獨立的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在其中單設科室對企業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負責。通過將應收賬款的管理職能從財務部門中剝離出來,將其并入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在保證其獨立性的同時,賦予其相應權限,可以提高其在企業中的地位、使其獨立行使其職能,可以對應收賬款進行更好的管理,便于其及時、順利地從相關部門獲得需要的信息,便于有效協調企業的銷售目標和財務目標。企業內部應形成科學的信用風險制約機制,將信用風險管理工作落實到采購、銷售、財務等各業務部門,使其承擔相應的信用風險管理責任,防止個別部門或人員為了實現其自身利益,置企業整體利益于不顧,盲目進行賒銷等現象的發生,可大大降低企業風險、使企業的債權得到更高的保障。
(三)重新設計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流程
通過重新設計信用風險管理工作流程,使其自客戶開發階段便介入對其資信狀況的管理,可以使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全面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通過健全相應的監管機制,加強與其他業務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對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進行全程管理,可以防止出現企業的交易僅由業務員或經理人員憑人際關系或個人經驗進行決策及應收賬款發生后無人管理的現狀。具體工作流程可從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個方面展開:
1.事前控制
對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進行事前控制主要是通過建立科學的客戶資信管理制度來降低應收賬款發生壞賬的可能性。在買方市場上,企業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客戶群,但是在賒銷方式下,企業還必須要考慮客戶的資信狀況,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與其進行交易,因此企業首先應做好客戶的資信管理工作,在交易前指派銷售人員、合同訂立人員以外的獨立第三人對客戶的信用信息進行搜集調查和風險評估。管理部門應對長期顧客的信用狀況進行持續跟蹤調查、及時更新其信用狀況資料,通過經常性的檢查監督,及時了解客戶方的重大經濟決策或變動,分析可能對其資信狀況帶來的影響;同時應重點關注新客戶的信用狀況,通過多渠道獲取其信用信息,對擬賒銷客戶的資產狀況、財務狀況、經營能力、償債能力、以往業務記錄、企業信譽等進行深入地實地調查,根據結果評定其信用等級,并建立等級檔案。
2.事中控制
企業對賒銷業務必須進行嚴格的授權審批制度,對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額的確定進行嚴格的制度化管理,在交易中按照客戶的資信等級,謹慎選用結算方式、確定賒銷規模,不能為了單純提高銷售量,遷就客戶的不合理要求。企業通過改進銷售業務流程、加強銷售過程中的審批授權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一枝筆”現象的發生,對賒銷業務進行多方監督,從而有效地將企業銷售業務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跨越職能部門實現銷售業績增長和降低收賬風險這兩個最基本的目標。
3.事后控制
交易后,企業應密切關注應收賬款的回收情況,建立健全應收賬款賬齡監控制度與應收賬款回收管理制度,增強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當貨物銷售出去后,信用風險管理部門應與營銷部門一起加強對客戶進行時時監督,在日常管理中對大額應收賬款和核心客戶進行跟蹤調查,一旦賬款逾期應立刻派經銷人員分階段進行追收,如果發現客戶的產權或經營、獲利情況可能發生重大變化,應在加緊催收步伐的同時,要求客戶制定相應的還款計劃、提供擔保,或通過與債務人協商債務重組方案,實行風險轉移,盡量減少企業的損失。
(四)完善企業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績效評價制度
企業應將對應收賬款管理的成果納入到對銷售、財務、信用等部門和人員的考核項目中,使部門或個人利益不僅與銷售額掛鉤,還要與應收賬款的管理密切聯系在一起。企業應制定與其自身狀況相符合的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績效評價制度,經常性地對銷售、財務、信用部門進行考核,通過對應收賬款實行終身負責制,制定合理的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獎懲條例,并規定專門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考核,可以加強各部門人員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責任感;通過對大額應收賬款指定專人負責,對責任人制定回收率,并定期考核其收回賬款的情況,落實經辦人員的獎懲制度,一旦應收賬款出現問題,應追究其相應責任。
三、結束語
防范應收賬款信用風險、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是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轉的保證,也是保證社會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在逐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企業信用風險管理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的同時,企業必須樹立信用風險管理意識,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尋找應收賬款管理中的規律和問題,將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的諸要素與企業戰略管理過程相融合,通過逐步完善應收賬款信用管理組織機構、應收賬款全程控制和績效評價制度,加強信用風險防范、逐步提高其應收賬款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容少華.基于風險管理的應收賬款管理策略[J].財會通訊?理財版,2007,(12).
[2]邊喜春.淺談信用風險防范的措施[J].價格月刊.2006,(11).
[3]王鳳妓.淺析應收賬款信用風險控制和管理[J].管理探索,2006,(6).
[4]王志東.健全信用管理體系,防范應收賬款風險[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6,(5).
篇4
[關鍵詞]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巴塞爾Ⅱ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的不斷變革,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風險管理工作。由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不良資產多源于信貸資產的經營管理,而國外先進銀行對風險管理的實踐也是首先從信用風險的管理著手,因此,筆者在此著重探討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實踐與巴塞爾協議Ⅱ的要求之間的差距,并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效能分析
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效能將最終體現在其不良貸款狀況上,因此分析我國商業銀行在當前信用風險管理模式下的不良貸款現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數據分析
對以上各表數據分析如下:(1)2006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12549.2億元不良貸款結構中,次級類占比21.31%;可疑類占比為41.35%;損失類占比為37.34%,可疑與損失類合計占比高達78.69%,貸款損失率較高,資產質量堪憂。(2)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及不良貸款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截止2006年末仍高達9.22%,明顯高于國際先進銀行25%的比率,而我國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也達到了7.51%。
(二)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因素分析
雖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指標變化顯示出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呈下降態勢,但進一步從影響不良貸款率的因素著手分析,有助于正確認識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真實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方法對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9.22%,較2005年的10.49%減少了1.27個百分點,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較2005年減少了189.9億元,此因素使不良貸款率下降0.186個百分點,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度是14.65%;二是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較2005年增加了12023.07億元,此因素使不良貸款率下降1.084個百分點,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度是85.35%。因此,以上分析結果顯示,2006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主要貢獻因素并非是銀行不良貸款額的減少,而是銀行規模的擴張,即貸款總額的增長。
再以上述方法分析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指標。2005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49%,較2004年的15.57%下降了5.08個百分點,影響因素如下:一是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額較2004年減少了5026.2億元,此因素使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4.968個百分點,對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度是97.80%;二是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較2004年增加了1075.8億元,此因素使不良貸款率下降0.112個百分點,對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貢獻度是2.20%。因此,以上分析結果顯示,2005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的主要貢獻因素是不良貸款額的大幅下降所致。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式的改進
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模式,我國商業銀行大多經歷了從過去的信貸管理委員會集體決策到目前實行的“審貸分離、分級授權審批”模式的變遷。信貸管理委員會主要匯集了較多的各業務部門負責人,對信貸項目的審批實行集體決策,這從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建立制約機制,但審批決策本身缺乏科學的依據,而集體決策、共同負責也意味著無人真正負責。因此,較之以前,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已有相當大的改進,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了審批人隊伍,審批工作有專人從事。從組織架構上保證了審批職責的履行,有相當一部分人員充實到了專職審批人隊伍里,專司審批工作。
(二)明確了信貸業務經營者的主要職責。這體現在從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等方面均有明確的規定。在貸前調查中,明確經營者的貸前調查應以“信貸業務申報書”、“客戶評價報告”、“客戶信用評級報告”等書面形式反映出來。在貸中審查環節中,明確規定信貸項目審批一經獲準通過,經營者必須作好合同簽訂、登記、公證等事宜,確保合同履行的法律效力。在貸后管理環節,明確了經營者對信貸項目的資金使用、企業的后續監控、項目的進展情況直至到期催收等工作職責。
(三)對信貸業務的審批,明確了“雙簽、會簽、會議”等幾種審批組織方式,并規范了審批結論的形成方式及內容表述要求。
(四)建立了“信貸經營責任與審批責任認定制度”,對商業銀行形成的不良資產通過責任認定,確定責任人,實施責任追究。
(五)在信貸項目(貸款)的存續期內,建立了對信貸資產質量的五級清分制度。即由經營者(客戶經理)按季根據貸后管理的狀況對信貸資產存在的質量狀態進行“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等狀態的初步認定,再由風險管理部門對經營者的初分結果進行調整、確認,界定信貸資產清分級次。
(六)對不良資產的經營管理已從信貸資產的日常經營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專門的資產保全部門專司其職。
目前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明確了審批與經營的各自職責范圍,從貸前、貸中、貸后到責任追究都有了明確的制度規定,同時還在貸后環節細化了信貸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同時,隨著商業銀行資產清分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信貸資產的動態管理成為可能。當然,目前還有一些商業銀行開始通過對本行范圍的信貸資產進行區域、行業、客戶類型等維度分析建立預警機制,定期通報全行,并在貸款定價中引入經濟資本占用系數等參數,以期在貸前談判中考慮風險
因素的覆蓋。
三、巴塞爾協議Ⅱ框架下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實踐的問題分析
于2004年6月正式公布的巴塞爾協議Ⅱ,更加重視銀行風險管理的量化分析,更加強調銀行風險計量的精準與敏感。而代表巴塞爾協議Ⅱ核心技術的內部評級法則更代表著未來10年銀行業風險管理和資本監管的發展方向。中國銀監會也于2007年2月印發了《中國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指導意見》的通知,將商業銀行分為新資本協議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兩類,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含香港、澳門等)設有業務活躍的經營性機構、國際業務占相當比重的大型商業銀行界定為新資本協議銀行,應實施新資本協議。同時,要求新資本協議銀行應在2007年10月底前完成規劃制定工作,從2010年底起開始實施新資本協議。如果屆時不能達到銀監會規定的最低要求,經批準可暫緩實施新資本協議,但不得遲于2013年底。因此,在巴塞爾協議Ⅱ框架下,加快對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實踐的研究分析也就顯得尤其重要。然而對內部評級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的引入,而更重要的是要將內部評級的方法和工具與銀行的業務流程相結合,才能發揮決策支持、預警提示、動態監控等作用,而這也正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所欠缺之處。
(一)從審批機制看,信貸決策主要依賴主觀經驗,審批人員缺乏行業專家,審批科學化水平較低。審批決策人員主要是聽從經辦行客戶經理的匯報,決策依據源于客戶經理對客戶的調查分析。這樣的審批機制,將使不良資產的審批責任認定和責任追究制度難以執行。
(二)從貸款定價看,一方面由于貸前對客戶的調查分析主要依據客戶經理的主觀判斷,對風險因素的判別難免出現錯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客戶信用風險的持續監管,不能動態反映不同行業、區域客戶的風險變化狀況,對新客戶的貸款定價也無法進行動態調整,使貸款定價動態機制難以建立。
(三)從貸后管理環節看,一方面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使銀行很難把握企業的全部財務、經營信息,缺乏對放貸企業的強有力的監督制約機制,貸后管理始終處于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客戶經理對貸款發放后的聽之任之和“到期方才催貸”更使得貸后管理相當薄弱。
(四)存量信貸資產狀況的動態揭示和風險監控弱化,使風險的主動規避和化解無法實施。
(五)從風險預警機制看,國內已有一些商業銀行通過定期信用風險預警信息推動預警機制的建立,但預警效果未得到很好的體現。預警信息源于不良資產的歷史數據,在對增量信貸資產的投放上有一些參考作用,但較之于動態有效的預警控制體系差距甚遠。
(六)作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核心技術的內部評級系統的建設在我國商業銀行中還處于初級階段,數據的收集、模型的建立還有一個過程,尤其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數據存儲量不大、信息準確性和完整度不高、風險管理技術人才的缺乏等問題,都將對內部評級系統作用的發揮產生嚴重影響。
四、改進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建議
(一)構建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機制,設計信用風險管理作業流程
1、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機制作用的發揮,有賴于風險管控與經營管理流程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設計風險管理作業流程時,應將風險管理工作涵蓋貸前、貸中、貸后等各個環節,使風險管理工作與信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相匹配,同時須在關鍵風險點上設計準人環節,提高風險管理效率。
2、建立風險管理的專門隊伍,注重提高風險管理人員素質,將真正有風險管理能力的人配備在相應崗位。
3、明確風險管理人員與客戶經理的職責界定,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人員和客戶經理的績效考核和評價機制,引導正確的職業行為。
4、在設計信用風險管理作業流程時,要始終倡導全面風險管理理念,通過設計信貸經營及風險管理的整體組合方案來實施風險管控,在整體方案設計上尤其注意期限、擔保(抵質押物)、貸款定價、銀企合作等關鍵要素的約定,達到風險與效益的較好結合。
(二)加快現代化手段的應用,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目前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仍主要靠主觀經驗判斷,對客戶的信用評級多采取計分卡來進行,對信用風險的量化模型分析尚處于初級階段,因此提高風險管理的科學性,提高審批決策的科學性和審批結論的可行性,提高審批決策效率,避免隨意性,都要求我們盡快建立起適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評級模型,并通過歷史數據對評級模型進行測試和驗證,以提高模型的精準度和敏感度,尤其不能簡單盲目引進國外商業銀行的評級模型。
(三)建立信息維護和整合部門,為信貸資產整體狀況的披露、內部評級體系的建設、風險預警機制的形成作好數據準備
在信貸資產信息狀況的描述上,應細化清分級次,詳細揭示信貸資產風險狀況,實施精細化管理。目前已有商業銀行正在推出的十二級分類辦法便是風險管理實踐的一大進步。
(四)建立完善與商業銀行信貸作業流程有機結合的信貸資產風險預警體系
1、商業銀行應加強對現有信貸資產狀況的分析,通過貸后信息的收集和反饋,主動介入風險度呈升高態勢的信貸資產管理,建立快速應對和風險處置機制,有效減少和防范存量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
篇5
【關鍵詞】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信用風險
國際工程承包是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經濟的重要領域之一,隨著我國施工企業的實力增強,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拓展海外工程市場,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本文就如何對海外工程項目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有效管控進行分析。
一、境外工程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
1.政治風險
東道國政局不穩定使我國施工企業遭遇巨大政治風險。東道國政府有關外匯管制、進口配額、進口關稅、限制當地銀行借款以及歧視性措施都對我國施工企業在海外的工程項目產生較大影響。如東道國政府外匯管制會影響海外項目產生的利潤正常匯回我國;進口配額和進口關稅影響了施工企業從東道國以外國家進口工程物資、設備和施工機械的成本;東道國政府環境保護政策要求施工更加精細;對生產本地化的要求及歧視性政策限制施工企業海外項目的承攬等。
2.文化風險
海外工程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程投標、操作模式、項目管理目標和管理手段、決策過程、溝通和控制方式等各方面的沖突和阻力。不同的人文環境,由于、社會習俗不同,會給施工帶來一定的影響和困難。
3.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又稱外匯風險,指由于外匯市場上匯率波動給企業帶來損失的一種可能性。匯率風險由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三部分組成。經濟風險是指匯率波動通過影響企業產品的銷售數量、價格和成本等因素對企業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可能性,經濟風險直接影響工程項目的收入、成本。交易風險主要作用于企業未結清余額的債權和債務,由于簽約日和交割日匯率不同,給企業的外匯敞口帶來可能損失。折算風險是一種存量風險,指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在將功能貨幣轉換為記賬貨幣時由于折算日匯率和歷史匯率不同而使得項目出現賬面損失的一種可能性。
4.信用風險
施工企業海外工程項目面臨的信用風險主要表現在業主不能按合同要求支付工程款。
5.主要材料、設備漲價風險
海外工程項目主要材料、設備漲價風險很大。無論是從國內組織物資、設備到海外,還是在當地采購,價格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可能導致采購成本增加;如果項目在非洲、東南亞、中亞地區,由于這些國家或地區經濟欠發達和資源有限,容易出現施工物資不足、質量不合格或供應不及時、設備延期或缺件,不配套等現象。如果對這一風險未得到有效管控,將會嚴重影響項目效益和工程進度。
二、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及流程
1.建立風險管理組織職能體系
為有效的管理海外工程項目面臨的風險,施工企業必須針對項目建立適宜的組織職能體系,通過設置專職的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或確定相關職能部門履行全面風險管理的職責,與其它部門一起形成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在明確風險管理責任的同時使風險管理得到統籌的安排,將風險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崗位,從而保證風險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1)項目應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項目風險管理委員會是項目風險管理的決策層,主要負責項目風險政策方針的制定與戰略決策,審議風險管理策略和重大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審議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準或判斷機制,以及重大決策的風險評估報告;審議內部審計部門提交的風險管理監督評價審計綜合報告;審議風險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其職責方案。
(2)設立項目風險管理部。項目風險部是風險管理的執行層,完成項目風險管理的總體規劃與程序文件,協調項目各部門風險管理流程與界面,保證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與持續反饋;提供風險管理技術支持,監控項目風險狀況與更新,整理風險管理月報與總結報告;組織協調項目重大風險評估會議等;協調風險管理的溝通、培訓與風險文化的建立。
(3)其他職能部門。項目其他職能部門在項目風險管理中,應接受風險管理職能部門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執行風險管理基本流程;研究提出本職能部門重大決策、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要業務流程的判斷標準或判斷機制;研究提出本職能部門的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報告;建立健全本職能部門的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子系統。還應根據需要在業務部門設置風險協調員或風險工程師,作為各個業務部門的風險管理專家,配合風險管理部協調風險管理工作,主要是辨識、分析與處置所發現的風險。
2.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
(1)收集項目風險管理初始信息。對外承攬工程應收集以下三大類信息:①海外市場的宏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關稅、貨幣匯率、自然資源、社會治安、語言環境等等,這些是我們選擇、確定目標市場客觀依據;②海外市場的中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基本建設材料價格、建筑勞務價格、施工機械租賃價格、其他施工資源(如施工水電、通訊、場外輔助用地等等)以及交通運輸和生活消費的價格等,這類信息是對某一地區工程投標報價的依據;③海外工程項目的微觀信息,包括某一具體工程項目的所在地、工程類型、工程規模、投資渠道、業主資信、中介人背景、可能的招標時間、招標方式、招標范圍等等,這類信息是我們選擇、確定擬投標工程項目以及進行項目前期商務策劃的依據。
(2)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的評估。完成了風險管理的初始信息收集后,要根據收集的風險管理初始信息對海外的工程項目風險進行評估。識別項目中存在哪些風險,找出影響項目目標順利實現的主要風險因素,并識別出這些風險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可能會影響到項目的那些方面;分析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及風險發生的條件;評價風險對實現項目目標的影響程度。
項目風險評估不是一次,而是一項貫穿于項目實施全過程的項目風險管理工作,施工企業應對風險管理信息實行動態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實施風險識別、分析和評價,以便對新的風險和原有風險的變化重新評估。
(3)制定項目風險管理策略。施工企業應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確定風險偏好、風險承受度、風險管理有效性標準,選擇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補償、風險對沖、風險控制等適合的風險管理工具對項目風險進行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風險應選擇適宜的風險管理策略。
(4)海外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實施情況的監督與改進。施工企業應對海外項目的重大風險、重大事件和重大決策、重要管理及業務流程為重點,對風險管理初始信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關鍵控制活動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采用壓力測試、返回測試、穿行測試等方法對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進行檢驗,根據變化情況和存在的缺陷及時加以改進。應建立貫穿于整個風險管理基本流程,連接各風險管理組織職能體系的信息溝通渠道,確保信息溝通的及時、準確、完整,為風險管理監督與改進奠定基礎。項目風險管理部應定期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自查和檢驗,及時發現缺陷并改進。
三、海外工程項目具體風險管理策略
1.收集海外工程信用風險初始信息
施工企業應廣泛的收集與信用風險相關信息,至少應包括如下信息:東道國整體信用環境以及宏觀環境對信用風險的影響;基建行業信用情況;客戶及其股東和高管的基本信息(如經營范圍、員工總數、從業歷史、資本狀況、關聯企業、公司架構、股東和高管背景);客戶的歷史付款記錄及趨勢;客戶的銀行貸款和抵押、訴訟、媒體記錄情況;客戶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償債能力。
信息來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獲得:挑選適當的人員到工程所在地作實地考察,獲得相關的一手資料;利用權威機構出于商用目的的研究結果;聽取對工程所在國非常熟悉的專家、學者、外交人員或記者的建議;到當地政府管理機構查詢相關信息。
2.應用頭腦風暴法評估海外工程項目信用風險
組織風險管理相關人員及專家充分討論所收集的初始信息,對影響工程款回收的因素以及影響程度發表各自意見,形成該項目的信用風險評估報告,為制定風險管理策略提供參考。
3.海外工程項目信用風險管理策略
項目要抓好從投標、合同簽定、項目實施到尾款收回涉及到的信用風險的全過程管理。
(1)在投標前,認真做好資信調查。在海外項目投標前,要重點研究項目業主的資信、經營狀況,選擇有充分資金保障的項目,避免與資信不良、資金困難的業主發生業務往來,從源頭上控制信用風險的發生。
(2)在投標中,重點關注不合理條款。投標中,要全面權衡發包方提出的許多不合理的約束性條款,如交納大額的履約保證金、項目資金貸款擔保、墊資、帶資等承諾。
(3)在合同談判中,要明確涉及信用風險的關鍵條款。中標后,合同談判是關鍵,工程預付款、進度款、工程完工決算和施工過程中的索賠等主要條款一定要明確時間、計算方法、制約措施。在選擇確定分包單位時,應根據總包合同的相應條件向分包單位收取相應比例的工程保證金以及提出墊資施工的要求,分解資金壓力,轉移信用風險。發包方指定分包的,要求三方簽訂協議,確定付款、工期及質量等具體要求。
(4)項目實施階段,認真履行合同。合同簽訂后,要組織力量,投入財力,認真履行合同。讓每一位參加工程建設的生產、技術、質量、安全、預算、財務等管理人員了解合同,并做好合同交底記錄,明確發包方、承包方的責任義務,便于在項目實施全過程中貫徹運作。同時注意理順與建設單位、監理單位等部門的關系,建立生產協調會議制度,重視施工簽證資料、來往信函的搜集,保質量,保工期,保安全,提高合同履約率。
(5)工程決算階段,及時完善相關資料、手續,及時辦理工程結算。決算工作完成得是否及時,手續是否齊全,不僅關系到企業工程結算收入的確定,也是及時回籠資金的依據。要重視工程決算工作,在建過程中就要高度重視涉及工程結算方面的資料簽證、匯總等準備工作。工程竣工驗收報告確認,及時遞交工程決算報告,減少結算期延長帶來的信用風險。
(6)明確責任,抓好尾款催收工作。項目負責人是清欠的第一責任人,從項目開工到竣工結算,自始至終履行好清欠職責。有關部門和管理人員密切配合,溝通信息,促進項目尾款的回籠。
綜上,我國施工企業只有制定系統的風險管理流程,充分收集海外工程項目相關信息,針對識別出的主要風險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保證各種控制活動設計有效并得到嚴格執行,將項目風險控制在企業承受范圍內,才能最終實現海外工程項目的經濟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瑾,邊江.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篇6
世界銀行的研究表明,在全球銀行業危機中導致銀行大量破產的原因就是信用風險。我國由于政府干預、內部管理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存在大量的不良資產,造成了商業銀行明顯的信用風險。因此,我國急需加快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改革。
一、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用風險在銀行風險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根據麥肯錫公司的研究結果顯示,信用風險占據了銀行總體風險的60%。在我國,由于存在著較高的不良貸款率,更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更高的銀行信用風險。從數據上來看,如果按照“一逾兩呆”額口徑計算,我國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25%;若按照“五級分類”的口徑,與銀監會不良貸款率不能超過5%的要求相比,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然偏高。過高的不良貸款率帶來的銀行信用風險勢必會嚴重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
(二)適應《新巴賽爾協議》的需要
《新巴賽爾協議》在信用風險方面增強了資本要求的風險敏感度,并提出了運用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兩種方法對信用風險進行衡量。這體現了《新巴賽爾協議》能進一步調動銀行的積極性,增強銀行的穩健經營,促使銀行之間開展公平競爭。但是,由于我國銀行業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新巴賽爾協議》的實施對我國銀行來說不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我國商業銀行迫切需要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現狀分析
目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建設已日益受到國內商業銀行的重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主要有:國內部分商業銀行已初步建立信用風險組織管理體系;在商業銀行實現了全面推廣使用5級分類法;銀監會的一些諸如風險報告制度、貸款發放流程、貸后管理制度等對商業銀行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國內眾多商業銀行成立了風險管理部門,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已經逐步實現專業化等。但是,總體來說,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大多數股份制、地方性商業銀行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內部治理機構。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及國家壟斷的性質,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公司治理結構仍存在較大缺陷。因而至今仍無法形成內部權力的制衡機制,從而不利于對龐大的分支機構進行分責控制,導致了銀行體系內風險管理機構的缺位,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不健全。
(二)尚未建立起高質量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高質量的風險信息管理系統是銀行開展信用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我國商業銀行由于開展信用風險管理的時間較短,相關基礎數據的積累不足。同時,由于我國在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等方面嚴重落后,使得不少企業的財務數據無從收集,即使最后公布出來的數據也存在一定的失真現象。這些都導致了基礎數據質量的下降,從而制約了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建立。
(三)風險量化管理落后,缺乏對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進行度量和管理的先進技術
現代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越來越重視定量分析,大量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和數理統計模型。而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仍停留在定性分析階段,國內還沒有一家銀行對信用風險進行量化。因此,國內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的模型應用和管理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衍產品金融市場尚未形成,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缺乏
衍生金融產品由于其具有直接對沖風險的性質,被公認是管理市場風險最有效的市場工具。但由于我國金融體系建立較晚,到目前為止,衍生金融產品市場在我國尚未形成。這個市場的缺失以及衍生金融產品的缺乏,極大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多樣化資產組合來降低風險的可能性,明顯制約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代化進程。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國際經驗借鑒
(一)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建立了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實行集中化風險管理模式。以德國為例,德國商業銀行在其銀行內部建立了獨立的、縱向式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董事會下面設立了獨立的信用風險委員會負責銀行信用風險管理。集中化的風險管理模式,能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較好地把握、管理銀行風險,因而被廣泛采用。
(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國外大型的商業銀行都擁有一套比較成熟和健全的風險管理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以花旗銀行為例,該銀行建有自己完善的全球信息系統,它不僅能做到數據的每日更新,而且具有極強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和統計查詢功能,能夠為各個區域、行業、產品等日常檢查及風險評級工作提供全面支持,這些為花旗銀行的高水平風險信用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創建了完善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
信息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及早發現隱患并及時采取防范措施。JP摩根銀行的有關統計分析表明,在貸款決策前若能實現對貸款風險的預測并采取正確地預控措施,將能有效降低實際損失的50%~60%。因此,西方現代商業銀行都十分重視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力求盡早發現風險,將銀行損失降到最低。
(四)強調信用風險管理的量化和模型化
西方現代商業銀行十分注重對信用風險的量化研究。近些年來,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化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視和相當大的發展,最有代表性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型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信用度量制模型即VAR模型,該模型現已受到金融界的廣泛認可,為國際上許多金融機構所采用。此外,國際上最先進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型還有Creditmetrics、KMV以及RAPM度量指標量化方法RORAC等。
(五)合理使用信用衍生產品分散信用風險
信用衍生產品的產生為信用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轉移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因此,近年來,信用衍生產品在國際上的使用呈現爆炸性增長的勢頭。具體來說,目前西方現代商業銀行最常用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為信用違約期權、信用聯系票據和總收益互換三種。以德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為例,使用最多地是信用違約期權,它占據了德國信用衍生產品市場73%的份額,信用衍生產品的使用推動了國外整個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不斷向前發展。
四、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銀行體系內部的應對策略
1.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內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我國商業銀行要加快建立起科學的信用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完善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4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我國商業銀行應學習建立國際上完整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逐步建立董事會管理下的風險管理縱向架構,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由它來負責建立全行統一的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同時,要明確各個部門和個人在風險管理體系中的職責,強化個人責任追究制度。
2.加快國內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我國的商業銀行要盡快按照巴賽爾協議的要求盡快建立起獨立、高質量的數量的數據庫,并保持數據信息的及時更新,為國內銀行信用風險的度量和檢測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銀行信息系統建設的投入,建立信息系統及時有效的交流渠道,確保信息系統的開發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使信息系統最終能涵蓋銀行的所有業務。
3.加快建立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量化管理體系
風險量化是今后信用風險管理的大趨勢,新巴賽爾協議在信用風險的度量上就大量地引用了數量化的計算模型。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風險量化所需要的基礎數據庫,因此在短期內可能無法構建出符合新協議要求的風險評估系統。但是,只要堅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建立起系統性的風險性衡量方法,仍然可以達到風險度量的目標。從長期來看,我們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學習西方先進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技術,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風險計量工具。
(二)銀行體系外部的應對策略
1.加快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建立和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市場
要加快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建設,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從而為信用風險從商業銀行向外轉移提供可能。同時,在合適的時機,逐步開發金融衍生產品,建立和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從而建立其現代化的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
2.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建立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
要加快社會信用文化建設,建立規范的社會信用體系,為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政府要加強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規范和失信處罰機制,特別是要通過建立健全有關社會信用的法律體系,建立完善的失信處罰機制。其次,要建立一個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評級架構,建立社會客戶的信用檔案,以此來推進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
篇7
關鍵詞:信用風險授信管理體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770(2005)12-003-04
進入21世紀,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宏觀調控下經濟結構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綜合經營漸行漸近,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出現了新的特征。外資銀行加快在境內布局,給中資銀行帶來明顯的競爭壓力。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付諸實施對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資商業銀行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加快授信管理方式創新步伐,迅速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一、創新授信管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應對經營環境變化的必然選擇
當前,宏觀調控下我國經濟增長轉入穩定期,部分前期過熱行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周期性調整態勢。受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人民幣升值和貿易摩擦加劇的影響,出口增長步伐放緩。經濟增長的理性回歸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必然使企業面臨新的經營風險,導致部分行業、企業的經營狀況發生波動,這意味著銀行正在面臨著新的信用風險。各國銀行業發展歷程表明,金融體系運營環境的自由化將使風險成倍放大,如果不針對性地進行管理方式創新,銀行業就可能承受更大的信用風險。國內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的管制正在逐步放開,商業銀行將逐漸地介入投資銀行、基金、信托、租賃、保險等金融服務領域。業務的拓展將增加銀行的交易對手,進而也將擴大信用風險的范圍。可見,無論是基于國內經濟轉型的挑戰還是金融管制放松的壓力,或是綜合經營帶來的新的風險,都要求中資商業銀行創新授信管理方式,努力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二)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是實現戰略轉型的關鍵
近來國內商業銀行紛紛提出戰略轉型要求,落實到具體經營上,就是實現經營方式的轉變,從過分依重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向強調風險控制前提下集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而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則是轉變發展模式的重要環節。財務重組后國內銀行資產質量有了很大的改觀,但這并不意味著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有了根本好轉。如果銀行不從轉變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從源頭上遏制信貸風險,那么隨著業務的發展,加之信用風險的“厚尾性”,即貸款巨額損益概率大于正態分布下損益概率,不良資產有可能會卷土重來,從而累積成銀行業的新的系統性風險,給國內金融安全留下隱患。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反映在業務結構上是表內業務向表內外業務并重轉變,其中表外資產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信貸產品。業務重心的轉變以及業務范圍的擴大,增加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范圍和強度,對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國內部分商業銀行正致力于向國際公眾銀行轉型,這要求銀行的信息披露更加規范充分,給予股東更豐厚的長遠回報。如果授信管理不力,將影響投資者的判斷,也會損害中資銀行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和價值。
(三)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滿足銀行業監管要求的現實需要
2004年6月公布實施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秉承了以資本為核心的監管理念,允許管理水平較高的銀行采用內評法來進行風險評級,將資本充足率與信用風險的大小緊密結合起來,這將對全球范圍內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產生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國內監管部門也對商業銀行加強信用風險管理提高了要求。2004年2月以來,銀監會先后頒布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等一系列監管辦法。這些監管辦法的制定實施對國內商業銀行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提出了強制性的要求,表明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理念、監管目標、監管制度等方面正在與國際逐步接軌,走在了國內許多商業銀行的前面,如果國內商業銀行不盡快轉變觀念,加快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就有可能落在監管政策的后面,難以滿足監管政策要求,因此,中資商業銀行應盡快改革現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以適應新的不斷提高的監管要求。
(四)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是應對外資銀行競爭的迫切要求
近幾年,外資銀行不斷加大在中國境內的業務拓展力度,貸款業務不斷擴大。以上海為例,1997年以來的8年間,各家外資銀行人民幣貸款增長了100倍,外匯貸款余額至今已超過了中資銀行。隨著信貸業務的快速發展,外資銀行憑借其先進的授信管理理念、體制機制、技術和工具,形成了一定的成本優勢和經營優勢。一方面,在提供相同授信額度時可以配置比較少的資本,使銀行最寶貴的資本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節約,降低授信業務的邊際成本。另一方面,通過強化信用風險管理,減少風險對資本的損耗,節約風險成本。通過降低經營成本和較低的產品定價,外資銀行形成了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給中資銀行帶來了明顯的經營壓力。為此,對于中資商業銀行來說,要提高與外資銀行同臺競爭的能力,就應該順應市場發展趨勢,創新授信管理方式,盡快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二、國際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特征
國際商業銀行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逐步形成的,代表了現代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發展的主流成果。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金融步伐的加快和國內監管方式逐漸與國際標準靠攏,國際商業銀行先進的授信管理方式對中資銀行的借鑒意義進一步顯現。在先進理念指導下的國際商業銀行的授信管理方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注重股東風險偏好為特征的公司治理結構
在西方商業銀行現有公司治理結構下,股東和董事會對銀行的風險承擔最終責任,由其確定適度的風險承受水平,并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嚴格執行。股東和董事會并不要求把授信業務控制在“零風險”水平,而是根據風險與收益匹配的原則在兩者之間尋找均衡點。匯豐和花旗銀行近年來不良資產率一般控制在1%和2%之間,既嚴格控制了風險承受程度,也不追求絕對的無風險,體現了效益、風險、成本之間有效平衡。股東和董事會按照自己的風險偏好,對銀行各級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引導經營管理人員按照既定風險偏好標準,確定目標市場、授信標準、信貸政策和程序,使授信業務不至于偏離預定目標。
(二)以降低成本為導向的授信管理組織架構
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成本是指在委托關系中,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有可能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行為所導致的機會成本。在總分行體制下,各分支行能夠充分發揮其對當地信息占有上的比較優勢,通過客戶的賬戶信息及時準確地掌握客戶的資信情況,使得銀行更接近市場。由于分行比總行更具信息優勢,這客觀上會促使分行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采取先動策略,以整體的利益為代價追求局部利益,放大成本。
為了降低成本,國際先進銀行普遍采取垂直型的授信報告體制和組織架構。在此體制下,總行(地區總部)通過各職能部門來實現對分支機構的管理和控制,分行各職能部門直接向總行(地區總部)對應部門報告。分行行長往往只是分行某個部門的負責人,業務權限十分有限。在每個層次上,業務拓展部門和管理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在分行層次上基本不存在業務擴展與風險控制的替換關系。依靠銀行內部的垂直報告和監控機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分行過度地當地化,在局部利益的方向上不至于走得過遠,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從國際商業銀行發展趨勢來看,垂直的報告和監控體制已經成為當前銀行授信管理組織架構的主流趨勢。
(三)科學有效的授信業務流程
按照達文波特(T.H.Davenport,1993)的觀點,業務流程是一組共同為顧客創造價值而又相互關聯的活動。銀行每一項業務都應帶來價值增值,授信業務流程也就成為一條價值鏈。西方商業銀行都比較重視授信業務流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注意兼顧風險控制的任務目標和為顧客服務,以提高授信業務效率,最大化授信服務的價值增值。在此理念的指導下,國際先進商業銀行往往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簡化授信業務流程,以減少流程運作成本。這些銀行的授信業務環節由有權審批人、盡職調查小組和信貸管理委員會等負責。有權審批人直接接觸市場和客戶,控制一線的風險,有權審批人在權限范圍內可以直接對授信與否發表意見,對于超權限的,直接上報到有權審批人或是信貸委員會審批,而不需要層層上報,最大限度地剔除了授信管理中的無效流程,提高了業務流程效率。盡職調查小組的運作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和針對性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項目疑點進行深入調查,獨立提出專家意見,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保證授信業務流程的有效性。信貸管理委員會則是一個權威的專家審議機構,它不具有決策權,但對決策層的最終決策發揮重要的咨詢作用,對整體授信業務流程及其實施效果起評估把關的作用。
(四)強調“以人為本”的授信授權制度
大多數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授信審批程序沒有集體評審的環節,一般由專業的信貸分析員根據全行統一的分析方法和標準,對授信風險做出獨立分析,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一般來說,只有主管某一區域的行政主管和副主管,如分行行長;主管某一行業的客戶關系經理和客戶經理;從總行自上而下委派的各級風險管理人員等人員才可獲信貸審批的授權。其它人員無論其行政級別有多高,若其工作分工不涉及信貸審批業務,均不能獲得授權。
“以人為本”的信貸授權制度,有助于明確責任,增強有權審批人員的責任心。同時,由于有權審批人專職負責授信風險分析,而不受業務指標完成與否的影響,因此能夠保持相對獨立性。當然強調“以人為本”的授信授權制度也存在著一些缺陷,突出地表現為個人權限過于集中將誘發道德風險,增加了銀行因內部人控制而侵害股東權益的可能性。同時,由于個人的能力技術有限,獨立決策過程中也存在出錯的可能。此外,個人負責制對有權審批人的專業要求較高,對商業銀行加強相關人才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工程化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
國際先進商業銀行普遍傾向于更多地采用計量模型,以量化的方法進行授信風險評估。目前主流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大多已進入以量化管理為特征的工程化階段,其核心是RAROC,即“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和內部評級法。RAROC在國際先進商業銀行授信管理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除了用以滿足股東風險偏好要求并確保風險偏好得以執行以外,RAROC還被普遍地運用于信貸風險管理,如果某項業務的RAROC的值低于銀行內設的基準,信貸人員可以提高服務或產品定價,以較高的收益來彌補風險成本。RAROC在激勵機制上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一些銀行規定在一定期限內虧損達到某一核定資本比例(比如說10%),必須暫停工作到下個月;如果一年內達到30%以上,則被勒令下崗。
國際先進商業銀行普遍重視信用風險評級體系的建設,大多建立并運用了代表先進水平的內部風險評級模型和技術。通過計算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敞口風險等在內的一系列風險指標,實現對信用風險的量化管理,從而大大提升銀行在授信審批、限額管理、風險預警、金融交易定價等方面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水平,同時也為信貸政策的制定、經濟資本配置、確定貸款損失準備是否充足并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基礎。
(六)先進的信用風險管理信息系統
對于分支機構眾多、業務結構復雜的大型銀行來說,全面、高質量的數據庫和統一的信息系統是衡量和控制授信風險的基礎。國際先進商業銀行大多建立了先進的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通過功能強大的管理信息系統,西方商業銀行能夠有效地完成各種信息資料的收集和分析,包括對單筆授信風險和組合授信風險進行衡量與監測,實現授信的內部定價和資金的內部成本核算,并可以具體對每個部門或分行、每條產品線或每種產品、每個小組或每個崗位、每個客戶或每筆業務的成本收益進行核算等。因此,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是現代商業銀行提高授信管理水平,有效控制信用風險的極其重要的基礎性設施。
三、中資商業銀行授信管理方式創新的主要方向
長期以來,授信業務一直是中資銀行最重要的業務,近年來發展依然十分迅速。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授信業務仍將在中資商業銀行經營業務中占據主要地位。為應對新的形勢,中資商業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并致力于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從國際先進商業銀行授信管理方式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并結合國情,加快創新授信管理方式。近年來中資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正在提高,授信管理的某些方面正在逐步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但從總體來看,中資銀行授信管理方式改革才剛剛起步,與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未來在改進授信管理方式中還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做。
(一)確立科學先進的授信管理理念
科學先進的授信管理理念是促進授信管理方式科學合理的認知基礎。為更好地應對環境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機遇和挑戰,中資商業銀行當務之急是摒棄原有割裂風險與收益之間關系的舊理念,建立崇尚風險與收益和諧統一、全面的授信管理新理念。一是必須確立授信管理是風險控制與價值增值內在統一的理念,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風險管理,并為之創造適當的管理環境,不斷地增強信用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協調性。二是必須建立全面的授信風險管理理念。隨著中資商業銀行授信業務范圍的擴大,授信管理也應涵蓋更廣泛的內容,不僅包括表內信貸資產,也要包括表外信貸資產;不僅包括預期損失也要包括非預期損失;不僅包括單筆信貸資產也包括信貸資產組合,等等。三是必須確立量化管理的理念。摒棄一味依靠經驗積累和主觀判斷的做法,采取定量、科學、客觀的風險管理新思維,自覺主動地運用各種被國際銀行業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量化工具和技術。四是必須注意將先進的授信管理理念充分地體現到授信管理工作的每一環節之中,包括授信管理組織分工、信用風險管理、授信隊伍建議等,使先進的理念能夠切實地落到實處。
(二)平衡風險與回報,形成適合銀行自身的風險取向
實現價值最大化是商業銀行重要的經營目標之一,中資商業銀行在面臨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的同時必須建立適應市場競爭、與自身管理能力相匹配、能夠體現風險與收益對應原則的科學合理的銀行風險取向。當前中資商業銀行確定風險戰略的首要任務是要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強化董事會職責,發揮股東、董事會對風險承擔的約束作用,由股東和董事會確定銀行愿意承受的最大風險值(即經濟資本值)。各級業務和管理人員在是否給予客戶授信額度時,應根據股東和董事會確定的風險承受水平,對比授信業務經風險調整后的綜合收益率,遵循“寧讓利不讓風險的原則”審慎做出授信決策。同時也要在既定的風險容忍度下,力爭獲取授信業務的最大回報,保證銀行風險取向能夠使股東偏好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嚴格的貫徹執行。
(三)積極推行垂直、獨立和專業的授信管理體制
完善的授信管理體制是加強授信管理的關鍵環節。中資商業銀行創新授信管理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結合國情以及銀行自身的實際情況,參考國際商業銀行主流模式,推行垂直、獨立、專業的授信管理制度安排。具體來說,一是推進授信集中審批,將授信審批權限逐步上收至一級分行和總行,加強總行對授信風險的集中統一管理。二是實行授信條線管理,地區總部、分支行的授信管理部門和授信管理人員以接受上級部門和人員的垂直管理為主,以分行橫向管理為輔,增強授信管理的垂直性和獨立性。三是逐步改變中資商業銀行普遍實行的貸審會制度為主要審批制度的做法,適時引入專業審批人制度,并使兩者相結合。通過對專業審批人的管理,總行可以加強授信審批的集中、專業和統一管理。
(四)加快建設現代授信管理方式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統平臺
長期以來,中資商業銀行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發展十分落后,表現為基礎數據普遍缺乏,信用風險程序化監控水平很低,等等。近年來,隨著各行普遍重視,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迄今為止IT系統的落后仍然是制約中資商業銀行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西方主流商業銀行的實踐證明,先進的授信管理信息系統,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當今IT技術的優勢,在提高信用風險管理效率、節約人力成本、縮短業務流程的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實現成本與效率的“雙贏”。因此,中資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加快信貸管理系統建設步伐,建立實時的風險鑒定、度量、分析和監控的系統和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統,為授信管理方式創新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五)推進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的建設,逐步運用RAROC模型于信用風險管理和績效考核之中
目前中資商業銀行對分支機構的業績考核已開始放棄簡單的總量水平考核,逐步引入風險撥備的理念。盡管一些銀行宣稱實施了經濟資本考核,但在內部評級法未完成的情況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此,中資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尚不能完全地準確地暴露出來,這樣條件下的風險管理仍具有粗放的特征。中資商業銀行應加快內部評級法建設并在完成基礎上,盡快吸收并運用RAROC模型于信用風險管理和績效考核。一方面,通過RAROC對各地區、行業、部門、客戶等信用風險進行實時的測量和管理,一旦發現某筆貸款的RAROC低于銀行預定的標準,相關人員可立即采取措施,或者提高貸款定價,或者終止這筆貸款以及時控制信用風險。另一方面,用風險調整后的、反映長期穩定的收益來衡量業績。對于創造RAROC值大的信貸人員、分支行,可以在資源和分配上獲得傾斜和支持,反之則反是,以此引導各級機構和員工自覺追求信用風險可接受情況下長期收益的最大化。
一個時期以來,交通銀行始終致力于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注重加強授信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在創新授信管理方式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截止2004年,我行已將“世行項目”的主要成果推廣到所有分支行,建立了一套較為先進的信貸管理流程,并實行了信貸首席執行官制度。全行授信組織架構和職能、授信額度管理、風險評級管理、授信審批管理、貸后監控和問題類貸款管理都有了統一的規范。其中十級信貸評級體系的全面推廣,為內部評級法的開發提供了長期和大量的基礎數據支持。
篇8
1. 信用風險比較嚴重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信用風險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管理,但是由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工具、管理技術等方面的落后,信用風險管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缺乏有效管理,在實際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信用風險總體規模巨大
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主要體現在不良貸款當中,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貨款一直是比較嚴重的。中國政府在1998年發行特別國債2700億元,以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即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及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1999年又成立信達等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從四家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剝離近1. 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減輕了銀行的負擔,從2000年起基本遏制了銀行不良貸款率較快增長的勢頭,并從2001年開始出現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余額雙下降的局面,2003年12月,由匯金公司向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注資225億美元和200億美元,2005年4月向中國工商銀行注資150億美元。盡管如此,截至2007年底,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仍高達為6.7%,不良貸款額為12009.9億元,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8.0%,總額為11149.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情況好些,不良貸款總額為860.3億元,比率為2.1%;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11.5億元,不良貸款率3.0%;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30.6億元,不良貸款率4.0%;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2.2億元,不良貸款率0.5%。全部不良貸款中82.8%都是可疑和損失類貸款,按照五級分類標準這些貸款是必然要遭受損失的。
(2) 存款活期化、貸款長期化,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差距加大
雖然存貸款期限主要屬于銀行流動性指標,但是由于中長期貸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風險,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結構也能反映出信用風險的大小。商業銀行經營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要根據吸收存款的期限來合理配置自身貸款等資產的期限,從理想的狀態來說,短期貸款/短期存款、中長期貸款/長期存款的比例應該大致與各項貸款/客戶存款的比例相當,但從下表可以看出,2004年以來,銀行存貸期限錯配趨勢明顯,從風險角度來看,存款活期化趨勢嚴重,銀行資金來源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而大量增加中長期貸款就會給銀行運營帶來潛在風險。
2007年我國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合計277,746.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18,898.0億元,比上年增長16.9%,中長期貸款額138,581.0億元,比上年增長22.6%,中長期貸款在新增貸款中占比較高。全部貸款比上年增加39466.7億元,其中25571.2億元為中長期貸款,占全部新增比例64.8%。而2006年和2005年的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占比分別為63.8%和65.3%。貸款期限的延長,令奉行謹慎原則和一向以發放短期貸款為主的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潛在風險,因為中長期貸款比短期貸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風險。
(3)信用風險比較集中
在信用風險的分布上,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絕大多數,2007年其不良貸款余額達到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87.9%,經濟體系中的信用風險大多集中到國有商業銀行。此外貸款投向過于集中而且行業重疊,銀行信貸在各個區域及各個行業分布呈現明顯的不平衡現象。2007年末,商業銀行貸款投向位居前5的幾大行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的貸款余額占貸款總額的比例接近58%。同時,商業銀行的大部分貸款都投向了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有59%的貸款投向了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山東、福建地區。貸款集中度過高,一旦地區或行業出現周期性衰退將引發大量信用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
2. 新的信用風險不斷產生
如果說巨額的不良貸款主要是歷史形成的,不能說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缺乏有效控制,那么我國商業銀行在經過多方面改革后的今天,尤其是工、中、建三大銀行在股份制改革前經過財務重組,政策性剝離大量不良貸款之后,至少應該控制新的不良貸款產生的速度,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樂觀。據銀監會統計,截止2008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2654.3億元,比去年同期(12517.8億元)新增136.5億元,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173.8億元,比年初增加24.3億元,不良貸款率7.35%;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31.6億元,不良貸款率1.59%;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00.8億元,不良貸款率2.54%;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08.8億元,比年初增加73.7億元,不良貸款率4.44%。這說明即使經歷了多方面的改革,我國商業銀行總體上依然缺乏對信用風險的有效控制,新的信用風險在不斷產生。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 信用風險過程事前階段的問題和原因
在信用風險過程的事前階段,識別信用風險,防止引入高風險業務是信用風險管理的指導思想。信用風險的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不確定性,獲取翔實的信息是化解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出路,是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一方面征信系統建設滯后,影響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識別;另一方面有的信用風險并非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而是人為主觀引入的,在貸款發放前,銀行或者銀行的具體工作人員就知道該業務具有較高信用風險是不該開展的,然而實際中卻順利地通過了各個環節,這種風險單單依靠健全征信系統是難以防范和化解的。實際中這種情況往往被認為是操作風險,但是最終發生資產損失是與信用風險相同的,所以人為主觀因素也是引入信用風險的一個主要原因。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在做出信貸決策時由于受到來自政府、股東、上級、自身利益等多方面的影響,明知信用風險很高卻會批準該項信貸業務,只要這種情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種信用風險是最能防范和化解的。
2. 信用風險過程事中階段的問題及成因
(1)信用風險未實現動態評級
我國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評級以前實行的是貸款的四級分類方法,這是一種完全靜態的方法。目前實行的五級分類方法,己經不單單以貸款逾期的天數劃分某筆貸款的信用等級,但是對每一筆貸款的評級分類并非真正動態實時進行的,而是按期間(如會計報告期)分類的,依然屬于靜態方法,而且有可能出現借款人單筆貸款的信用風險不大,借款人所有貸款總的風險卻很大;前一筆貸款風險不大,這一筆貸款風險很大;昨天風險不大,今天風險很大的現象。有的商業銀行在貸款前對借款人采取綜合信用評級統一授信,但貸款發放后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的變化依然難以監測。不能準確掌握借款人信用狀況的變化,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借款人可能在下一個評級時間前已經破產。
(2)信貸資金使用缺乏監控
如果借款人對信貸資金的每筆使用都能被商業銀行觀察到,商業銀行就有能力及早發現并糾正借款人的高風險投資行為,從而控制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然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對信貸資金使用規模、資金流向、使用效率的有效監控,借款人的高風險行為不能及時被銀行觀察到,等到銀行獲知信貸資金的使用風險過高時,往往風險損失已經發生。因此商業銀行有必要采取相關技術對信貸資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監控,在信用風險發生前將其及時遏制。
(3)缺乏必要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我國還沒有商業銀行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信貸資產的信用風險評價基本是各家銀行自己的主觀判斷,無法做出令外人認可的客觀評價,因此信貸資產無法量化定價從而也難以進行交易,信用風險就不能在不同主體間進行轉移,大量的信用風險只能由商業銀行自己承擔。此外缺乏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商業銀行不能對信用風險規模進行精確度量,不利于控制風險操作的決策。并且缺乏信用風險度量模型使得商業銀行無法用內部評級法計算監管所需資本金規模,無法享受內部評級法所帶來的資本節約收益。
信用風險管理工具是商業銀行具體管理信用風險的手段、途徑、渠道和標的物,充足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能使商業銀行方便地對信用風險進行控制、分散和轉移,降低信用風險,加強資產安全,提高資產使用效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足夠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制約了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在信用風險管理工具方面不僅幾乎沒有任何自主的創新,甚至發達國家己經在使用的信用風險管理工具在我國也沒有出現。這種嚴重缺乏信用風險管理工具的情況對于商業銀行完善信用風險管理無疑是巨大的制約因素,必須加以改變。
3.信用風險過程事后階段的問題及原因
在信用風險過程的事后階段,及時采取措施降低風險損失,同時總結經驗避免生類似信用風險的重復發生是該階段的工作重點。然而一方面大量不良貸款難以化解,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缺乏對信用風險的事后責任評價,不利于控制同類信用風險的重復發生。
(1)處置不良貸款手段單一,大量不良貸款難以化解
理論上一般有五條途徑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a)從利潤中提取壞賬準備沖銷;(b)注資;(c)資產負債表重組,如債轉股;(d)外部解決,如賣給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金融機構;(e)司法訴訟。然而過低的利潤率、復雜的重組程序、不健全的法制環境、不良貸款出售的非市場化等因素,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幾乎只依靠將不良貸款政策性地出售給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方式來處置不良貸款,無法滿足降低信用風險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2007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2684.2億元,不良貸款率6.17%,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1149.5億元,不良貸款率為8.05%,而資產利潤率最高的商業銀行不超過1. 4%,依靠利潤沖銷遠遠不能滿足化解不良資產的需要。
政府的注資大大改善了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提高了資本比率,但是注入的資金既不能全部用來沖銷不良資產,又根本無法從數目上滿足化解龐大不良資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為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長期無償獲得國家的財政注資顯然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市場機制。債務重組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緩解或減少銀行的損失,但是欠賬不還的客戶多半是出現了財務危機,復雜的重組過程和無法預見的后果都阻礙了商業銀行對此種方式的選擇。司法訴訟會耗費較長時間和精力,還要到其他各方面的
干擾,即使銀行勝訴還有漫長的執行程序,這期間有眾多未知因
素影響著最終的結果,也不是效率較高的途徑。這四種方式在實
際中都很少使用,相對而言,把不良資產賣給資產管理公司是無疑是最直接和簡便的處理方式,但非市場化的行為成本太高,銀行要承擔較大的損失,損失一般要超過本金的50%。并且如果商業銀行就此養成了習慣,出現不良資產就不計成本地一賣了之,而不是從源頭上控制不良貸款的產生,則違背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初衷,新不良資產的產生會陷入無法遏制的惡性循環。其實降低不良資產、控制信用風險的關鍵是杜絕新的不良資產大量產生,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歷史不良資產的處置上。盡管如此,因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改革的具體要求中不良貸款率是一個核心指標,不良貸款的處置仍是商業銀行的主要任務之一。
(2)信用風險缺乏事后責任評價
信用風險發生后,商業銀行應該對事件責任進行客觀評價,明確相關責任。對于工作人員的主觀責任必須嚴格根據制度進行處理,對于信貸業務流程中出現的客觀程序性責任,有必要調整相應流程,改進操作程序,避免類似事件重復發生。然而目前商業銀行缺乏對信用風險事后責任的評價和認定,很能準確劃分主觀責任和客觀責任,信貸業務流程不能及時得到更新和完善,相關責任人員不能受到應有的獎懲,不利于對信用風險有效管理。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為了改善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我們需完善如下工作:
1.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關于信用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并結合實際,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商業銀行風險度量和管理模型。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和研究機構開發了一系列的定性主導風險管理模型和定量主導風險管理模型,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檢驗和良好的效果。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同時即將面臨國際商業銀行的激烈競爭。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學習和引用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關于信用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
2.建立和完善信用評級制度,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提供客觀公正的企業信用資料。
在信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客觀公正的企業信用評級數據是完成信用計量的關鍵。但我國各大評級機構目前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各銀行的內部評級機構也無法實現信貸風險的事前控制。目前我國的資信評估業(包括銀行內部信用評級)的現狀是,實際運作不規范,銀行與企業共謀現象嚴重,暗箱操作和尋租行為應運而生,不少銀行款項的貸出與企業的信用評級脫節;資信評估機構各自為政,沒有一套統一的評估原則,評定標準和數據指標的定量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評級結果相當混亂,資信評估機構依附于其他經濟實體存在,在評估時常常牽涉許多行政因素,無法獨立開展評估業務,造成信用信息失真。
3.重視信用文化建立和內部信用制度創新
從信用風險管理的方法來看,美國為首的西方商業銀行首先重視的是內部信用制度創新,也特別重視信用文化的管理,模型只是西方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工具之一。美國商業銀行的內部信用制度創新為美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這些創新包括以內部轉移定價系統為中心的內部交易信用制度,以風險利潤為中心的內部委托信用制度。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在積極引進西方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模型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內部信用制度的創新,積極培養良好的內部信用文化,為信用風險模型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
篇9
[關鍵詞]電子商務 賒銷 風險 管理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現代經濟活動中重要的商務活動形式,賒銷是現代企業重要的商務手段,由于電子商務活動的特性,賒銷活動中的風險管理更為關鍵。本文從電子商務企業賒銷中面臨的主要風險的辨識、評價入手,探討企業針對主要風險來源,通過企業內部管理建立控制風險的機制。
一、電子商務中賒銷風險
由于電子商務的特點,其賒銷風險要高于傳統商務活動中的風險。因此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開展風險管理,以減少客戶違約帶來的損失。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針對商家的客戶違約風險主要來源為客戶惡意違約帶來的風險和環境不確定性帶來的不確定性。針對惡意違約高風險客戶通過企業內部的風險管理機制將其阻擋在企業客戶名單之外,摒棄可能的風險;對較低主觀違約風險客戶,通過企業內部完善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降低客戶違約可能性,并通過預設的風險轉移機制減低風險本文重點進行研究。
二、電子商務中賒銷風險內部控制機制建立
電子商務企業要有效管理賒銷風險應從建立內部風險控制機制入手,建立完善的賒銷風險管理機制。一方面,從制度建設入手,以企業風險管理部門、管理隊伍建設為先導,落實風險管理流程、落實風險管理責任出發,通過內部完善風險管理體制達到即有效管理電子商務中賒銷風險,又控制風險帶來的損失范圍,充分利用賒銷開拓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包括風險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事后處理的全過程管理。
電子商務中信用風險事前防范包括企業授信前的客戶風險識別和評估過程,為企業選擇合格的賒銷客戶的過程;
事中管理包括授信和賒銷合同期內的管理,主要包括避免客戶紛爭、客戶風險預警、和風險轉移等事項;
事后處理包括一旦出現逾期應收賬款的商帳追收和失信客戶處置。
企業建立客戶篩選評級制度,進行目標客戶風險識別,針對不同風險等級客戶給予不同的銷售政策與風險控制對策,以此來規避風險、控制風險損失范圍。即摒棄高風險客戶,控制風險范圍,降低客戶違約可能性,識別不可控風險,進行風險有效管理;通過事前、事中的努力,信用風險能夠控制在預定范圍之內,對于出現的逾期應收賬款等問題可以通過企業后續處理,來降低損失、彌補損失。
三、賒銷風險評估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電子商務企業賒銷風險管理制度,應從建立客戶信用評估制度開始,在交易實施前通過信用交易客戶資格審核方式就客戶的違約風險進行評估。包括收集客戶信用信息、客戶信用狀況評價和客戶信用等級評價等。依據可能帶來信用風險的程度將客戶分類,如可將客戶信用狀況分為風險最低級別、較低、一般、較高、最高等五類客戶,企業可以依據不同級別客戶制定不同的銷售政策。
四、風險管理政策的制定
將客戶按照信用違約風險程度進行分級后,既可以依據不同級別制定不同的銷售政策和配套的風險管理措施。例如:如果個體性消費者中風險最低級別的群體約占總數15%,可視其為基本不可能違約人群,則該類客戶為電子商務企業優質客戶,可以給予最優惠的賒銷政策;對約占總數15%的最高風險級別群體,可視為非常可能違約人群,建議放棄交易或采用先付款,款到發貨的交易形式,以避免可能的風險。
五、風險管理職責的落實
電子商務企業賒銷風險管理職責的落實,企業應針對信用風險管理的目標建立相應的信用管理職能部門、信用管理崗位,即信用管理部、以信用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的工作落實企業賒銷體系和信用管理制度的有效執行。在電子商務企業中,信用管理職能部門主要職責為:在企業信用管理政策允許范圍內做好賒銷工作,規避賒銷方式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及造成企業其他經濟損失的可能。可具體分解為幾項職能:客戶信用信息管理、授信、設計信用管理流程和規范、信用政策制定、商帳管理等專項風險管理崗位。
六、結語
對電子商務賒銷活動中企業內部通過對風險的認知與評估,針對客戶違約風險問題將客戶信用風險程度進行評級,并就不同級別客戶制定不同的銷售政策,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在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有效控制風險范圍,降低企業由于客戶主觀違約帶來的損失,使電子商務企業能夠充分利用賒銷開拓市場,抓住商機,贏得企業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趙曉菊編著.信用風險管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年[2]
[3]陳玉菁著.客戶信用分析技巧.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0年
[4]陳嘉霖著.授信與風險.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
篇10
信用社的主要風險來源
目前,信用社金融業發展相對滯后,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外部環境錯綜復雜,其所遭遇的風險也更多。其中既有內部風險,也有外部風險;既有人為造成的風險,也有制度帶來的風險。綜而言之,信用社的風險主要來自于七個方面:(一)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償還貸款本息而導致損失的風險;(二)市場風險,即利率波動、客戶競爭、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資本市場、資金涌入房產行業等引起的風險;(三)流動性風險,即因資金短缺導致資金調度和緊急流動應變能力不足產生的風險;(四)操作風險,即工作人員違規操作帶來的風險;
(五)道德風險,即內部工作人員以權謀私、監守自盜或外部人員偽造信息、套取資金帶來的風險;(六)科技風險,即綜合業務系統、卡業務、ATM等自助業務發展過程中由于技術原因造成的風險。
信用社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自深化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各級信用社的風險管理理念不斷強化,風險管理方法持續完善,風險計量工具廣泛使用,風險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長效管理機制尚未建立,系統風險防范體系缺失,內部控制仍較薄弱,風險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缺乏系統的風險管理戰略。由于對風險管理認識的片面性,很多信用社偏重于信用風險管理,忽視道德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方面的管理,從而缺乏系統全面的戰略規劃。二是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體制。沒有形成完整的集風險識別、風險決策、風險計量、風險評估、風險補救和風險評價于一體的管理體制。部門間責任不明確,定位模糊。三是缺乏健全的風險管理制度。制度覆蓋不夠全面,執行力度弱化。內部監督多以事后為主,事前、事中預測及監督力度不夠。四是缺乏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風險管理文化沒有根植于所有員工的心中,沒有貫穿于整個業務的全程。
風險管理理念沒有得到全面樹立,風險管控落實不夠到位。五是缺乏科學的風險管理技術。風險管理技術落后,在計量方法、硬件設備、客戶群體等因素的影響下,成熟的風險管理IT信息系統尚未建成,關鍵風險點識別、風險實時監控、預警、報告缺乏及時性和準確性。風險管理方法單一,對各類風險仍以主觀定性分析為主,缺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和模型,精細化管控不足。
信用社加強風險管理的對策
風險管理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障的原則。信用社的風險管理應防患于未然,把重點放在事前預測與事中控制方面,而不是在事后風險處置上。因此,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強化風險管理。
確立風險管理戰略。根據市場定位、發展戰略和資本實力,結合經濟金融政策、監管要求、股民價值回報、同業競爭水平等綜合因素,確立整體的風險管理戰略,進行總體籌劃。應將風險體系指標具體化,明確承擔的風險類別、承擔程度及預期收益,將資本充足率、風險資本總量、各類風險資本占比等指標細化和量化,及時做好風險轉移,科學分配風險壓力。風險管理戰略必須著眼于從董(理)事會到經營層的整個垂直職能體系,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責任。董(理)事會作為最終責任主體,要負責全面管控信用社的各種風險。包括確立整體發展目標,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監控風險系數,確定可承受的風險水平;根據戰略規劃,優化組合、配置資本提高收益;掌控風險環境,保護資本安全等等。
完善風險管理體制。完整的風險管理體制必須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對同行業與相關行業的歷史數據及現實市場分析,及時、準確地提供承受風險的狀況和市場風險動態的預警信號。二是風險決策系統。制定信用社的風險管理政策并作出相應決策。三是風險計量與評估系統。對每項交易中風險的大小和影響程度進行估量,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四是風險補救系統。對已出現的風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防止風險的惡化和蔓延。五是風險評價系統。通過確定風險控制環節,分解、落實各部門、各崗位的管理職責,并對其風險管控狀況進行檢查、評價和考核,強化風險管理責任。信用社完善風險管理體制,需要明確定位理事會、監事會、經營層的功能,建立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三位一體風險管理體系;促進業務部門、風險部門、監察審計部門分工合作,筑造風險管控的三重防線從省聯社到基層信用社,逐級設立風險管理部門和崗位,配備專業風險管理經理,集中統一管理,分級授權實施,加強風險信息傳導及聯動處置,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風險管理整體合力和系統優勢。
健全風險管理制度。對現有各項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對新業務和新產品要預先做好可行性分析,根據實際修訂或重訂制度或流程,確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并著力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和執行效果,確保所有風險無機可乘。進一步完善信貸業務、財會業務、中間業務等各項業務管理制度。整合業務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防范體制,構筑起面向全聯社、覆蓋所有業務品種和業務過程的內控管理體系,實現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同步。進一步完善風險監管制度。切實發揮三道防線的作用,構筑起全方位、立體交叉的管理監督網絡。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流程制度。讓每位員工都了解流程的風險點是什么、如何監測和控制、潛在缺陷及改進措施、誰來負責、誰來檢查、如何報告等。通過梳理,明確了工作流程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規章制度和面臨風險。
- 上一篇:古典主義文學的局限性
- 下一篇: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