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部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產部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產部管理制度

篇1

一、工作職責及處罰辦法

1、上班時按要求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佩帶好上崗證, 違者每次處以5元罰款,工作服不得穿出工作車間或倉庫, 違者罰款10元。

2、生產計劃部根據銷售計劃較為準確下達采購計劃,(包括內、中、外配套)并注明包裝是否改動。如果因計劃下達錯誤造成的損失將按《質量管理條例》進行處罰。生產計劃部采購計劃在五個工作日內完成,延期一天將處以10元罰款。以此類推。

3、根據銷售公司出貨、庫存和車間設備生產能力、各種原輔材料、包裝材料到位情況下達生產指令(特殊情況除外),如因生產安排不合理造成銷售缺貨將給予每次100元罰款。

4、庫存原輔材料、包裝材料必須按規定擺放整齊,并且掛上狀態標示,發現不符合規定者當事人每次給予10元罰款,貨物必須做到先進先出原則(特殊情況除外)否則給予當事人每次10元罰款。

5、倉庫保管員必須憑生產指令和車間領料單才能將原輔材料、包裝材料配套發出。發錯一次將給予20元罰款。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者將按《質量管理條例》進行處罰。

6、倉庫保管員違反驗收規定, 每次處以10元罰款,臺賬錯誤或未作記錄者每次給予10元罰款,發錯貨負責追回并按每件20元罰款,對追不回的,當事人將按貨物100%賠償。

7、搬運工不在規定時間裝卸貨物, 每次處以每人5元罰款,在搬運貨物時,損壞貨物處以每件5元罰款,搬錯運出處以每件20元罰款。 8、按照要求保持房內、外區域清潔, 違者當事人每次處以5元罰款,“五防”管理不到位當事人每次處以5元罰款。

8、在25日盤底后二個工作日內將月報表送相關部門,遲報一天當事人罰款10元,負責人罰款5元,以此類推。

9、非倉庫人員未經保管員許可,進入倉庫者每次處以5元罰款。

13、本部門人員違反制度當月罰款達100元以上,部門負責人按其金額的20%處罰,副職分管人員當月罰款金額在100元以上,按其金額的25%罰款。

二、考核的內容主要是個人德、勤、能、績四個方面。其中:

“德”主要是指敬業精神、事業心和責任感及行為規范。

“勤”主要是指工作態度,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等等。

“能”主要是指工作能力,完成任務的效率,完成任務的質量、出差錯率的高低等。

“績”主要是指工作成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量的多少,能否開展創造性的工作等等。

篇2

1.1基礎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準入管理制度。制定“準入”制度的意義在于設置了基地創建的“門檻”,從“源頭”上提高了基地建設的水平。生產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生產管理體系,責任到人,管理到戶,自上而下形成了生產管理體系;實施耕作輪作制度,根據實際制定合理的輪作計劃,采取少耕、免耕和保護性耕作等先進技術保持土壤肥力,確保土地可持續利用;完善生產管理檔案制度,研究制定了便于生產管理的冊、簿、圖,按照基地農戶有綠色食品生產者使用手冊,村、鄉、縣有田間生產管理登記簿,鄉、縣有地塊分布圖和基地分布圖的模式進行統一管理。投入品管理制度。制定了農業投入品管理辦法,以政府文件下發并有效實施;建立了農業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并明示基地允許使用、禁用或限用的農業投入品目錄。建立了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制度,基地管理者隨農時深入農戶、田間現場檢查,從源頭上把好投入品使用關,有條件的創建單位還建立了農業投入品專供點,實行連鎖配送和銷售跟蹤記錄管理。在病蟲草害防治上積極引進并推廣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農業綜合執法部門對農業投入品使用及農業投入品市場不定期進行檢查和抽查,杜絕了違禁農業投入品進入基地。技術服務管理制度。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組建了技術小組,利用專家大院、農業技術咨詢110等形式為基地農戶傳授綠色食品技術標準和生產操作規程,幫助基地農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產業化經營管理制度。產業化經營是標準化基地建設的基本原則,而基地企農對接制度的執行效果對產業化經營有著直接影響。從實際情況看,基地企農對接制度首先體現在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上,主要有契約聯結、服務聯結、資產聯結等三種形式。通過相互制約,使三方緊密結合,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

1.2驗收管理制度。重點是把握以下環節:首先審核基地是否具備驗收條件。創建期滿,達到了標準化基地創建要求;自查結論合格;創建檔案真實健全;達到了標準化基地創建目標。其次明確驗收依據。包括農業部已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標準或規范、《關于創建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意見》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再次嚴格驗收程序。認真執行聽取匯報、資料審查、實地檢查、訪問農戶和產業化經營企業、逐項評分、驗收總結等規定的驗收程序,對基地驗收情況做出結論并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最后堅持驗收標準。從資料審查到現場核查,每一環節都嚴格執行程序和標準,做到檢查過程不落項,驗收標準不降低,嚴守最后一道防線。

1.3基地監督管理制度。制定并實施監管辦法。先后出臺了《標準化生產基地監督管理辦法》及相關配套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明確監管內容,重點加強對基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產品質量、市場及農戶生產檔案等進行監督和檢查。認真開展監督檢查。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督導基地農戶、組、村、鄉(鎮)、縣(市)自下而上開展生產管理自查。

2.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

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體系貫穿于全省綠色食品發展的始終,并直接影響和促進了全省綠色食品健康快速發展。2012年,全省綠色食品總產值1330億元,占全國的1/6;實物總量首次突破3000萬噸,占全國的1/5;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達到6720萬畝,超過全國認證總面積的1/4;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390萬畝,為全國總面積的1/2,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從面上分析和典型解剖看,全省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涉及綠色食品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層面,且銜接緊密、相互配套,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2.1質量管理制度的全程性。從綠色食品產業鏈條看,其質量管理制度是一個由多環節構成的制度體系,包括生產基地質量管理、產品加工質量管理和生產銷售質量管理等方面。而實際上,每個環節還包含多個管理層次,如生產基地質量管理,就包括原料種植過程、收獲過程、加工過程、銷售過程等都是基地的組織者、生產者和經營者在各項制度的制約和監督下進行的。基地生產前階段,主要有環境評價制度、環境檢測制度、組織管理制度。基地生產過程階段,主要有生產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術服務管理制度、基礎建設管理制度。基地原料收購、加工和銷售階段,主要有產業化經營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設單位出臺的支持龍頭企業收購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產訂單、原料收購合同或種植協議等。

2.2質量管理制度的多層次性。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是一個體系,而且具有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特征,并從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制訂層面延伸到基地農戶、生產企業和市場銷售的管理層面,再由制度執行效果層面延伸到綠色食品生產和經營的各個層面。以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質量管理制度為例:從制度制定層面看,有組織管理制度、驗收制度、監督管理制度;從基地管理層面看,有生產管理制度、投入品管理制度、技術服務管理制度、基礎建設管理制度;從制度執行效果層面看,主要有產業化經營管理制度,包括基地建設單位出臺的支持龍頭企業收購原料的政策措施、原料生產訂單、原料收購合同或種植協議等。這三個層次的制度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制度是相互交叉的,有的是由一個層次獨自實施或者執行,有的是需要各個層次綜合實施或者執行。從各地情況看,制度體系這一多層次特征比較符合綠色食品質量管理的實際,消除了制度執行的盲點和薄弱面,把涉及綠色食品質量管理的各個層面、各種組織都納入到制度的覆蓋之中和約束之下,這也是綠色食品質量水平不斷提升的一個關鍵因素。

2.3質量管理制度的可操作。從各地調查情況來看,方便操作是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體系的另一個顯著特征,特別是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這種可操作性非常符合現行的農村生產關系實際,符合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體制。因為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確立必須以農民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特別是由于在大多數生產基地分戶經營的形勢下,如何通過制度的制定指導和規范農戶全程、全面按照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生產,是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對整個綠色食品質量管理而言,制度體系對綠色食品發展和管理更為重要,各項建設制度不能停留在紙上,必須落到實處。從各地情況看,近年來,各地針對現階段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實際,在制定制度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農村生產關系的特點,力求制度簡易化、可操作。

3.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的組織與實施

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制度重在實施和落實。在總結多年經驗的基礎上,著眼長效機制建設,大膽創新管理思路,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質量管理制度組織與實施模式。

3.1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度實施中的主導作用。各地普遍成立了農業及綠色食品質量管理領導小組,由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牽頭,吸收農業、環保、工商、技術監督等部門的領導參加,負責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組織和落實。這一做法,有效地避免了制度落實的“盲區”,以及“扯皮”、“推諉”現象,也逐步形成了多部門協調一致,合力管理綠色食品質量的良好局面。

3.2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在制度實施中的骨干作用。針對綠色食品產業鏈條長,經營分散,管理難度大等問題,各地采取部門聯動,分段落實,合力管理的辦法,確保了制度的效果。主要是政府各有關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具體表現為職能部門充分履行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工作。如工商部門通過開展“紅盾行動”,重點打擊假冒偽劣和不合格“三品”產品;質檢部門則通過“亮盾行動”,對綠色食品產品及投入品質量安全狀況定期開展檢查,防止不合格的產品進行市場。同時,注意協調和組織農業系統的植保、藥檢、土肥、農技等單位,重點開展基地階段的監管,嚴格按標準控制使用量和使用次數。這種統分結合,部門聯動的監管模式,切實堵住了監管工作中的漏洞,有力地維護了“三品”產品質量安全。

3.3充分發揮農戶制度實施中的主體作用。針對現階段農戶分散經營的實際,各地注意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的積極性,實現由“管理我”到“我監管”的轉變。重點是在全面推行“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投入品、統一栽培方法、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指導)生產模式的同時,建立健全以確保“三品”質量安全的“農戶聯保責任制度”。即在“三品”生產基地特別是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以若干農戶為單位,建立聯保責任制,戶與戶之間,相互監督,誠信生產,確保每個基地農戶都能誠信種植,嚴格按照標準生產。一些地方還注意從強化農民主動參與綠色食品質量管理入手,通過細化和完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農戶管理規章制度,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激勵和制約手段,引導農戶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講誠信、講道德,牢固樹立按照標準生產綠色食品為榮,不按照標準為恥的榮辱觀。

篇3

摘 要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完善的管理機制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許多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企業內部的監督機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從而引起了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混亂,還導致了一些做假賬和賬外設賬的事情發生。

關鍵詞 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完善機制 規范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于現代化的企業了。而我國現有的企業中,許多企業都普遍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二是一些企業對建立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認識不夠清楚,態度不積極,把財務管理當成是一個算帳和管錢的體制,認為財務管理僅僅只能負責會計核算和成本控制兩個方面的內容。但近幾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國已逐步認識到了建立健全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效益性,并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加強財務方面的管理,而且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就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措施進行探討和談談看法。

一、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1、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要條件

一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并獲得良好的發展機會,就必須要嚴格的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去規范內部的財務管理制度,即合理的籌集和使用資金、分配收益,以確保企業的日常工作、生產和經營能夠正常的運轉,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業的經濟收益,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定的競爭能力,這是實現企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法,也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變化的必要條件。

2、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實現企業現代化的要求

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都是以財務管理為基礎,而財務管理又貫穿于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說:財務管理是企業所有的管理中的中心環節。每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都是通過專門的財務核算報表來反映的。而財務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目的就是把價值形態的物質轉變為實物形態,從而從實際出發,為企業的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和經營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

3、內部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每一個部門都會因為資金使用和節約等緣故和財務部門產生聯系,而財務部門也會就資金的合理使用和利用途徑對各部門進行約束和指導,以確保企業在最小的付出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4、財務管理是企業日常經營生產狀況的晴雨表

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經過核算、分析和對比之后,最終以財務報表的方式呈現出來。而財務報表也可以檢查出企業在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執行過程中的優劣情況,并發現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在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領導者決策的正確性,生產經營的合理性,技術的先進性,產銷的順暢性,也都是通過財務報表反映出來的,而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也是企業財務報表呈現結果的有力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措施

1、加強對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領導、宣傳和教育

通過對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進行大力的宣傳,達到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教育的目的,從而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并從中學習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使企業經營者及財務人員能夠統一思想、提高對財務管理的認識,從而充分的意識到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對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便管理者能夠更好地利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去管理企業。

2、加強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和對財務人員的培訓

企業管理人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人員對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以提升企業管理人員和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內控管理水平,加強資產管理、防范資產損失風險,同時還可以檢討現有財務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收集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和改進財務管理制度。而對于財務人員,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培訓班、研討會和會議等,來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和理論知識,讓其從中學習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術,從而不斷地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使企業能夠更好地發展下去。

3、企業管理者和財務人員應該合力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企業要想擁有健全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擁有自,使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需要作出三點的努力,一是應該明確指出財務人員所處崗位應該承擔的責任,二是制定出財務管理運行過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應遵循的原則,三是在企業中推行全面的預算管理制度,這些都需要管理者和財務人員的共同努力。

三、總結

為了使企業能夠更加長久的生存和發展下去,建立健全的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企業今后工作中需要著重關注的工作之一。同時還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不斷去進行完善,確保企業所建立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足夠現代化的、科學的、合理的、完善的,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能夠正常的運行,工作效率才會不斷地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徐穎.探析中小型生產加工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的改進策略.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年(11).

篇4

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是企業同各方面經濟關系的基本規范、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活動的行為準則。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企業面臨的新的經濟形勢要求企業必須建設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2、目前許多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仍停留于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盡管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已有多年,但我國大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依舊是會計和財務不分、財務僅是作為會計的附庸而存在,其對象僅限于“企業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其內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費用的控制而已,而對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籌集資金、用好資金、合理分配利潤等,則研究不夠。

二、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的科學依據

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建設,其科學依據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管理要求,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不同企業、生產規模、經營方式、組織形式不同,其財務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慮其生產經營特點和管理的要求基礎上進行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的目的,是為了順利進行財務工作、實現財務目標,進而實現企業目標。公司共同的理財目標,一般可理解為股東財富的最大化、無論各利益主體之間發生何種利益沖突,其他利益主體(包括經營者、債權人、勞動者等)的利益最終要服從于出資者的利益。因此,出資者需要,服從出資者利益,實現出資者(股東)財富最大化、就成為制定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三、現代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企業財務分層管理框架

企業財務活動及其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企業制度而建立的。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結構中,作為股東的出資者,具有終極財產所有權;作為代表股東利益的公司董事會,其有完整意義上的法人產權;公司的總經理,具有公司的經營權;公司的財務經理,則具有公司決策的執行權和公司資金的日常管理權。在公司制模式下,股東作為出資者,為保證資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過間接控制,來行使其監督權,在財務上形成以出資者的管理主體的出資者財務行為;在公司內部董事會和總經理通過行使法人產權和直接經營權,全面而直接地參與對公司重大財務事項的決策和管理,在財務上形成的經營者為財務管理主體的經營者財務管理層次;公司的財務經理,行使財務決策事項的執行權與日常管理權,在財務上形成以財務經理為管理主體的財務經理財務管理層次。

監督權、決策權、執行權三權的分離、有利于明確權責、有利于公司財務內部紡束機制的形成。

(二)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規范體系

1、出資者財務規范體系,主要是指股東在何時何種狀態下對何種財務事項進行何種決策。一般而言,由于對剩余收益權的關注、有關公司分紅及配股方案的決策,是出資者財務的主要內容之一。

2、經營者財務的規范體系。

有關董事會的財務規范。董事會的財務規范范,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董事會的財務權限;二是董事會對經費管理者財務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有關公司經營者財務的規范。公司經營者受董事會委托負責日常經營決策與管理,它是公司重大決策事項的執行主體、同時又是日常非重大經營的管理事項的決策主體。應明確公司經營者在財務審批、簽訂合同、提供對外擔保等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的具體財務權限和為履行出資人受托責任所應承擔的財務責任。

3、財務經理財務的規范體系。財務經理受公司經營者委托對公司的日常財務運作進行管理協調,主要有以下內容:

選擇適宜企業特點的公司財務管理模式。

明確公司內部各有關利益主體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權限和職責,建立財務管理的崗位責任制。

做好內部財務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

建立內部財務管理的分項管理制度,包括籌資管理制度、各項資產管理制度、對外投資管理制度、成本費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潤分配制度、財務分析和財務評價制度。

四、實施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必須由集團公司董事會確定、由總經理負責實施。一方面是由于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涉及生產經營方方面面,一方面是為了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權威性,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必須由集團公司董事會確定,由總經理負責實施。

2、實施內部財務管理制度,需健全財務管理機構和配備高質量的財務管理人才。實施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在單獨設置財務管理機構基礎上,應建立財務總監督制度,主持和監督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

篇5

一、今年做出的主要工作:

修訂了《員工考勤管理制度》于09年4月29下發,制訂了《食堂用餐管理規定》在09年4月23日下發、修訂了《工作餐管理辦法》在09年4月23日下發;

通過了勞動與社會保障監管部門對我公司2008年度的勞動年檢,拿到了年檢證;

融合《工傷保險條例》、××省出臺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若干規定的重點,結合企業發生事故后的關鍵處理起草了針對內部的《工傷保險指導文件》,并通過工傷機構認定,下發到相關人員;而且邀請工傷科科長針對公司相關人員做了進一步的培訓。

經歷了工傷事故申報、工傷鑒定、待遇支付全過程;了解了工傷事故發生后申報辦理的流程;

對公司保險一塊進行了規范,啟用月報管理,每月會同生產區進行數據更新,經核對匯總上交財務;

設計了適合公司統一使用的《離職手續辦理表》,已經審批印刷下發使用,減化了繁瑣的辦理流程,達到了方便、實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廣播站設備陸續齊全,廣播組成員日趨穩定,廣播節目質量比去年上升到一個新臺階;

二、目前存在問題:

招聘方面:

技術管理類人才難招;特殊崗位人才難遇(如:招投標主管);下一步考慮嘗試啟動專業人才網引進專業技術管理人員;某些特殊崗位建議從公司內部選擇素質相對較高的人員進行培養;

部門在招聘人員時未嚴格按照公司規定填寫《人員增補申請單》進行審批,而是隨意的口頭或電話通知,同時也未明確招聘的崗位要求、工作內容的描述,導致人力資源招聘過程中不盡完美;

部門人員的崗位調動,與其它部門發生的人員調動不事先知會人力資源中心;

考勤:

考勤系統輸出數據單一,只有原始記錄,不能計入正常休假、出差、病假、公假放假等信息,部門上交的紙質考勤與考勤機統計的考勤經常存在不一致的現象,每月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手動輸入、核對;得不償失。只能依靠指紋打卡,經常手脫皮的人員無法打卡。

離職辦理:

部門未按照合同要求嚴格控制離職人員在試用期內提前三天,在轉正后提前一個月提出書面申請的辭職報告,而往往是自行協商一致即時通知人力資源中心辦理離職手續,造成人事部門沒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招聘人員到位進行工作銜/交接。

合同管理:

多數人員合同到期未進行任何處理,(集團定期處理不符合要求,生產區重視不夠,經常不做處理);生產區存在只與勞動者簽訂一份合同的現象;存在入職手續辦理時收取43元押金,一星期內不適應辦理離職手續尚退還35元,一星期后辦離職手續即全部不退的現象,而合同中未有規定,此舉又是違反合同法的;

制度不完善,人力資源在人員管理上監管困難;

員工手冊未建立,對員工的宣傳未達到一定的效果,員工的對公司的認可度、歸屬感較淡;

部門職責及崗位職責未修訂/完善;工作內容不明確,造成忙得格外忙,閑得上班甚至玩游戲,公共環境下影響團隊建設及員工心理平衡;

缺少激勵機制,不能激起員工的工作熱情;

崗位說明書及工作流程圖資料不齊,下一步工作開展緩慢;

生產一區廣播站未好好利用,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對所存在問題的建議處理措施及2012年工作計劃

招聘、離職:落實所制訂的綜合的內容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審批下發,嚴格按照制度要求來規范各部門的人員招聘、異動、離職手續辦理;監管各部門的考勤;

考勤:下一步考慮是否更換科學的考勤機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工作效率和考勤管理?

合同管理:針對以上現象人力資源中心依據勞動合同法,結合企業現狀及查閱相關案例,制訂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設計了《勞動合同到期通知書》、《勞動合同續簽通知書》、《勞動合同解除通知書》、《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解除、終止勞動合同證明書》以及《勞動合同變更協議書》;下一步工作準備把以上措施制訂成合同管理的制度或規定,形成文件,對集團和兩邊生產進行統一管理。

制度建設:成立制度建設小組,做出制度建設策劃方案,明確制度制訂、修訂的流程、完成時間、主要負責人等,通過集中研討、分期修訂完善現有尚可用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新增為了適應企業以后發展需增加的制度,反復推敲意見一致后上報集團審批,統一結冊、下發、執行。 部門職責、崗位說明書、工作流程圖:部門職責由行政總監做出限期,各部門經理修訂完成;各崗位職責、崗位說明書、工作流程圖由人力資源中心設定限期,各崗位人員自行起草,各部門負責人統一收集審稿上交人力資源。集團設立部門職責、崗位說明書、工作流程圖統一建設小組,由人力資源中心進行初審,人力資源中心會同小組進行復審并終審,上交集團審批,結冊、下發、執行。

激勵機制:可由集團領導、行政總監隨意暗訪、調查聽取“民聲、民意”,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意見收集、統一,起草文件,納入公司相關制度中執行。

廣播站:廣播站的一系列文件資料已經發往生產一區,后期將把集團設備趕快配齊后,同李火生到生產一區進行現場調查、共同協商,需要時進行指導。制訂方法,爭取把一區廣播站辦成和集團一樣的效果。

2012年工作計劃: 人員管理:針對新入職的人員:采取培養、管理有機結合——新人入職后,要按《新員工入職手續清單》辦理;每一個人都要通過崗前培訓,考試合格后憑《到職通知單》轉入部門,由部門安排工作位,部門領導委派指導老師進行指導、部門和人力資源中心進行試用評估考核!針對公司各部門的人員管理,建議在今年集團辦和人力資源開展的述職會議基礎上,結合既定的激勵機制,增加對每個人考核機制,且多關心下屬,分月或分季度的進行工作總結考核,時刻與之前對比,重視效率,重視成績。從工作上看成績,從生活體現關心。形成一種緊迫向前,揚優汰劣,互相尊重的環境。體現領導的仁、道。

表格管理:對人事方面的表格進行統一收集、分析,保留或精進適用表格,廢止不適用的表格,增進適應企業以后發展備用的表格,統一集中成冊,編號,下發各職能部門控制使用,以規范人事管理。

附:現有制度分析:

2009年修訂并下發了《員工考勤管理制度》,《工作餐管理辦法》,《食堂用餐管理規定》。

2006版下發的制度有29個,目前制度情況:

現有制度分析/分類

制度名稱

廢止制度

《員工考勤管理制度》、《電話管理制度》、《微機室管理制度》、《員工準則及實施細則》

不適用制度

《員工證件證書管理制度》、《上崗證管理制度》、《關于增補新員工臨時管理辦法》、《浴室管理辦法》、《印章管理規定》、《員工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暫未用制度

《活動室、閱覽室的管理辦法》

修改待審批下發的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培訓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銷售管理制度》。

目前運行的制度

《業務員差旅制度》、《辦公用品管理制度》、《辦公自動化設備管理制度》、《文件收發管理

需增加的制度

《檔案管理制度》(可修訂《文件資料收發規定》),《員工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

其它

篇6

西方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大致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20年代前后。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粘連”,大股東擔任董事長直接操縱董事會并執掌著經營大權。第二階段大致在20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末,所有權和經營權終于“合久必分”。一些壟斷性大財團被迫解體,家族大股東紛紛撤出,而民間資本(普通股東'大大增加造成股權分散,經營長官獨攬大權。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企業權力的二次分離。主要特點是所有權變股東所有為股東和職工共同所有。資本的投入與知識和技能化勞動具有同等要素的地位,職工不再是股東的雇傭者而是合伙人,同時,把企業控制權分離為決策權和管理權,從而解決現代企業制度始終沒有能很好解決的對管理權的監督與效率相統一的問題。企業權力的二次分離在歐洲最早實行。1965年頒布的《聯邦德國股份公司法(、1972年頒布的'聯邦德國企業委員會法(和1976年頒布的'聯邦德國參與決定法(等,都對企業權力的二次分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本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總把制度問題和文化問題攪在一起,讓西方人很難理解。可是,中國的企業制度改革是不是把制度問題和政治問題攪在一起?還是政治問題攪了制度問題,這一點,恐怕日本人也難以理解。但無論是歐洲式的還是日本式的二次分離都存在著一個效率不高、決策過程慢的弱點。這在過去還不能說是一個顯著的弱點,但在信息經濟時代來到的時候,這種分離所形成的決策方式就可能發展成為一個致命的弱點。

現代企業制度也是“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制度使基礎管理活動具有延續性。企業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基礎管理制度,即使主管突然離去,企業仍可繼續有序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而不至于搞得員工不知所措。

2. 制度是員工行動的準繩。有了制度,員工可以照規定行事,而不必一再向主管請示;主管也不必重復下達指示或發號施令,節省了許多時間和精力。

3. 制度可以使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自動化。有了制度以后,員工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和范圍內自行作出決策,不必層層請示;換言之,制度可以使主管的授權更為明確、更為有效。

4. 制度是主管與員工之間溝通的工具。主管將組織結構的權限、企業組織的目標、達成目標所必須付出的努力以及工作方法等等規定在管理制度中,使員工能夠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在組織結構中的地位及其努力方向,同時也知道上司對他的要求是什么。

5. 制度是員工與企業的工作合約。制度訂立的目的是要規范員工的行動,員工接受工作就必須遵守各項管理規定,因此管理制度是工作契約的一部分。

6. 制度是員工權益的保障。員工在企業應享受的權益,如工資的核算與調整、工作及休息時間的安排、任免遷調的決定、福利給付等等,都應該在管理制度中有明確的規定和記載才能發生效力。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要進行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須在理論上進行突破和創新,這樣才能在理論的指導下,卓有成效地進行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當前,在企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意義上,理論創新的重點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是由對物的管理、對人管理躍升到對管理者的管理。企業發展至今,從管理上講大體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即以對物的管理為主階段、以對人的管理為主的階段和以對管理者進行管理為主的階段。最初的管理主要是對物的管理,這和企業發展的最初階段相適應。企業最初基本上是以業主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單一,規模有限,所有者同時也是經營者,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在這一條件下,管理的對象主要是對物的管理而不是對人的管理。管理的重點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物的效能,由此也剌激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和機械革命。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的制度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變化,單一的業主制開始向其他制度形式演變,所有權和經營權有限分離。因為單一業主制很難適應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變化的要求,業主本人很難做到對生產全過程的控制與管理,這樣就必然要適當分散管理權,實行部分委托管理。由此就形成了以業主為核心的、有委托管理者參與的管理主體。管理的主要對象是人,即生產過程中的人。管理的重點是如何發揮作為生產者的人的最大效能。這一管理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泰羅制”。現代企業是以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完全分離為特征的,隨著股份的分散化,所有權也多元化,以股東會為代表的所有者集團,并不直接進行管理,而把管理委托給一個相對規模的經營者階層。作為經營者他的管理主要是對生產經營過程的管理;作為所有者則主要是對作為經營者的管理者的管理。所以現代企業進入了“管理管理者階段”。國有企業改革就要適應企業管理發展的這一趨勢,把管理目標定位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上,這就必然會引起企業管理制度的深刻變革和全面創新。

二是由一般的行為管理躍升到機制管理。一般的行為管理注重人的行為的設計和管理,包括對人的心理行為的注意。這是對人的管理階段的一種提升,由外在行為管理深化到內在行為的管理。但是這種管理必須從機制上去提升,這樣才能更有成效。所以,在國有企業管理制度創新中,我們應當更加突出地強調這種機制管理。

三、企業管理制度的規范化

企業的發展,一般都會經歷較為曲折的過程。但要取得成功,其必要條件就是企業必須不斷追求管理制度的規范與創新。企業的發展一刻也離不開企業管理制度的建設,有什么樣的企業管理制度及實施效果,就有什么樣的企業發展成效,企業管理制度建設工作日益成為企業發展中的根本性問題,其中企業管理制度本身的規范、創新則屬于根本的根本。成功的企業在企業管理制度實施方面具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規范化的管理制度編制或創新及其實施效果較其他企業成功,而且是保持在不斷的、穩定的創新和優化的過程之中,循環升級式地提高管理制度的實施質量,保持和增強科學、高效的企業管理制度體系的運轉效能。也就是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其內部的企業管理制度也是具有較強的優勢。企業間如果在某一方面存在差距,那一定是由于與此方面的相關管理制度的總體實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企業,如在同一產品、市場領域里的競爭存在優、劣勢之分,一定是企業間在整體企業管理制度的總體表現方式、表現效果存在差距。希望企業形成并保持競爭優勢、追求成功的企業高層管理者,必須充分認識并合理運用企業管理制度的規范化、創新性的特征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保證和促進企業管理制度在企業規范化地實施,發揮其在企業中應有的地位與作用。

四、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創新

篇7

某企業是一家集研發、生產、維修、銷售為一體的礦機制修企業,年產值2億元左右。2005年8月,該企業成本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該體系共有管理制度28項,覆蓋7個管理科室和各生產車間;內容涉及制修產品成本控制的全過程;職能包括崗位規范、管理程序、過程控制、結果分析與審計考核;目的主要是對制修產品生產流程各環節成本運動的實物、信息流實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運行中仍然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重產值、輕利潤,成本觀念模糊。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是生產經營活動中奉行“產值論”。多年來,集團公司、廠兩級承包經營均以產值、利潤雙重指標考核,且以前者為主,這就直接導致各級經營管理者在經營活動中以完成產值為根本目標,弱化了利潤指標,忽視了成本管理;導致在生產中圍繞產值相對較高的產品組織協調生產,脫離了市場導向;導致職工愿意干產值高、加工難度低的產品。直接造成生產與銷售的脫鉤,造成成本管理推不動、展不開,最終使企業效益受損。

二是體系中注重對生產成本的控制管理,忽視非生產成本的控制。企業成本是指企業生產和銷售產品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包括生產成本和非生產成本兩大類,其中:生產成本又分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非生產成本分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類。體系以產品的生產過程為中心,注重對生產成本的管理,但相對弱化了非生產部門對成本費用的影響,如管理部門的管理環節、技術部門的設計環節以及供應銷售部門的供銷環節等。

(二)重成本控制,忽略成本計劃管理。成本管理應由成本計劃和成本控制兩大系統組成,具體流程為: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二者之間計劃是核心,控制是對計劃實施的監督保證。體系只注重對成本控制環節的管理,但對成本計劃環節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這樣會導致成本管理重帳面管理和事后算帳的局面,易出現賬實不符,帳面成本不健全,成本信息失真等現象,而且由于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無法對成本進行量化考核。

(三)執行力不強,基礎管理薄弱。主要表現為:對體系學習不到位,執行不堅決,相關管理制度滯后于體系的需要。應該說體系對制修產品生產流程的各個環節相應制定了明確的管理標準和要求,但體系運行運行以來,檢查情況卻并不樂觀。相當數量的管理人員對體系條款不了解;個別部門和車間沒有按照體系要求制定出本部門的成本管理制度,沒有成本分析;工裝管理等相關管理制度沒有制定;工時定額仍然參照執行1972年的標準;業務接口不清晰,數據傳遞不順暢……

二、成本管理的對策

(一)進一步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體系。首先,建立企業成本計劃管理制度。可有重點的選擇部分制造產品根據歷史資料、市場價格等因素或以現有內部核算價格為基礎確定目標成本,編制產品成本計劃;可單獨對某一批次修理產品制定應變計劃以及降低成本的措施計劃。其次,對成本管理的內容重新界定,將非生產成本納入成本管理制度體系,對設計、采購、生產、質量、管理、銷售、財務等7個方面的費用進行全過程的跟蹤核算、控制。第三,在條件具備時,改變現有對車間的承包考核模式,增強成本管理意識,調動成本管理的積極性。

針對檢查情況,應該進一步制定和修訂以下管理制度:

企業成本計劃管理制度:將成本預測、決策和計劃編制納入管理,制訂制造產品的目標成本計劃、修理產品的應變計劃以及非生產部門的費用計劃。

車間成本管理制度:以工作令為單元,對生產成本實行指標分解、過程控制和責任考核。

費用管理制度:對與產品生產過程沒有直接聯系的非生產成本進行定額管理與考核。

成本考核管理制度:對目標成本指標進行量化分解,制訂成本考核指標,建立考核體系,明確經濟責任,按期考核,嚴格獎懲兌現。

原始記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對記錄成本信息的各類原始記錄的填寫、傳遞、歸口管理,具體包括:設備使用記錄、材料物資消耗記錄、勞動記錄、費用開支記錄和產品生產記錄等。

(二)強化成本的基礎管理和日常管理。成本控制是在產品成本形成過程中對成本的主體管理工作。成本控制作為一個管理環節,不僅促使實際成本符合成本目標、成本計劃和定額,而且自始至終以改進工作為手段,以降低成本為目標。成本日常控制的重點,一是控制高于或低于廢品率差異;二是控制計時工資的生產效益差異;三是控制材料、能源消耗量差異。

(三)認真開展成本分析工作。應定期開展成本分析工作,不斷總結降低成本的經驗,深入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成本分析應以單位產品成本分析為重點,分析產品產量、質量變動對成本的影響,深入分析材料、能源消耗定額差異,分析技術經濟指標變動對成本的影響等。

篇8

關鍵詞:水泥企業;重組;管理制度整合

企業發展的實踐表明,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戰略規劃實現的基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受限于企業組織管理制度和戰略規劃的適應性,因為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各種生產要素有效運行的基本前提。成功的管理制度的整合可以用最少的代價發揮重組的協同效應,大大提高整合的效率和成功率。因此,中國建材在中外市場看好、企業發展持續穩定之際,中國建材依然將“管理整合”放在重要位置。

一、管理制度整合的內涵

企業管理制度是維系企業正常運作的各種章程條例守則、規章程序和標準辦法等的總和,借以約束全體員工的行為管理制度的整合是指雙方在企業組織機構設計、職能部門劃分及職能分工、崗位工作說明,專業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單等方面的協調規范,減少因雙方制度差異造成的信息溝通障礙與信息處理成本,提高重組后公司內部管理與經營效率,由此帶來管理協同效應[1]。

企業組織整合的基本內容包括:簡化組織流程,提高效率;設計集權或者分權的組織形式,通過信息技術的引進,使不同的組織形態相互融合,提高運作效率;實行組織的并行結構,強調組織的協同性,以同時并行運作來實現組織結構的設計;建立信息同步傳遞的組織結構,使并購后的企業雙方的業務、行政各個部門在第一時間內能夠相互交換與實施監控企業各種信息。

二、管理制度整合的作用

并不是每次聯合重組都能做到1+1>2,得到協同效應。原本分散的企業,通過重組后,聯合在一起,無論是出于提高運行效率的目的還是增加企業效益,實施統一的管理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能夠提高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進而推動云南地區水泥行業價值的回歸。

1.重組成本的節約。重組雙方通過組織與制度的整合,降低了組織結構混亂和管理制度不合理所帶來的各種成本。組織結果和管理制度整合的失敗會帶來企業的動蕩,企業對員工的約束力較差,造成企業人浮于事,資源配置不合理,經營績效低下。這些都會讓企業產生額外的成本。

2.提高企業重組的效率。組織制度整合的任務之一便是要形成明確合理的崗位說明書、組織結構圖和各種規章制度。這一行為可以解決重組企業員工迷茫的心理狀態,明確知道自己在重組后企業中的崗位、工作責任和任務,有了個人發展的動力和目標,穩定了員工的心態,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新建立的規章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重組進程進行控制,從而保證了重組的順利進行[2]。

3.保障了重組后的企業快速步入正常的生產經營軌道。組織和制度的整合可以保證重組后企業在最快的時間內,按照最新的制度和組織結構開始高效率展開工作,從而加速了企業步入正常的生產經營軌道。

三、管理制度整合的手段

(一)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并擴散

重組聯合不是簡單的把企業相加,要把原來各自為政的水泥企業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靠的是管理整合。例如中國聯合水泥在管理整合上,就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從績效管理到“五化”+KPI再到“三五”管理,使得管理整合有序順利推行。

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成員企業越來越多,由于各企業都有自己的成長歷史、經營文化、產品品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專業技術水平、企業管理水平、人力資源水平參差不齊;企業資本結構、資產結構不盡合理,企業融資能力、創造現金的能力偏低;企業績效整體偏差,有些企業運轉率低,產能發揮不充分,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在惡性競爭的環境下出現虧損。

為此,中國建材積極推進其“五化”(一體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數字化)加KPI(關鍵績效指標)管理模式,這一模式是以績效為目標的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其中以KPI為導向的績效管理體系包括了管理中心和所屬企業兩個層面,是又互為整體的績效管理體系,形成總體KPI指導下的自上而下的責任體系和自下而上的保證體系,建立KPI實現要求配置資源的機制。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制度、能力評估制度,加大績效激勵約束力度,進一步完善控股、參股企業經營責任管理制度,擴大績效評估結果的適用范圍,建立按企業績效等級排序、經營者誡勉、經營者任免等掛鉤機制。這套體系是在資本市場的推動下提煉出的,它與有效提升企業績效水平密切相關[3]。

(二)確立重組后企業新管理制度的權威性

重組后企業管理制度的權威性是指企業所制定制度的剛性,也就是“法治”的程度。制度的剛性決定了制度所能發揮的作用,如果管理制度缺乏權威性,那么所制定的制度也就流于形式,其激勵和約束的功能將會受限,制度所應具有的作用也得不到保證。而受國情所限,企業制度的權威性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影響。企業文化、員工的價值觀以及忠誠度等非正式制度將對員工在追求共同目標的過程中的行為產生影響,良好的非正式制度將可以引導員工的行為,彌補管理制度整合過程中由于制度移植所造成的沖突,相應的過于分散的非正式制度將會削弱正式制度的權威性,形成情大于法的局面。

因此考慮到正式制度的兩面性,在水泥重組整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從正式角度出發,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通過正式制度解決企業重組過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要按習俗、文化、情感等培育非正式制度,減少重組雙方的沖突[4]。

(三)整合企業各項制度,統一行動規范

水泥企業在管理制度整合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企業基本制度、管理制度、規范制度三個方面內容的整合:

1.企業基本制度。企業基本制度是企業“憲法”,它是企業制度規范中具有根本性質的、規定企業形成和組織方式、決定企業性質的基本制度。企業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業的法律和財產所有形式、企業章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高層管理組織等方面的制度和規范。它規定了企業所有者、經營管理人員、組織成員各自的權利、義務和相互關系,確定了財產的所有權和分配方式,制約著企業活動的范圍和性質,是涉及企業所有層次、決定企業組織的根本制度。在重組企業對管理制度進行重組整合的過程中,首先要處理的就是企業的基本制度,根據重組的目的、性質以及發展境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最終找到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整合。

2.企業管理制度。企業管理制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是對企業管理活動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經營目的和觀念,公司目標與戰略,公司的管理組織以及各業務職能領域活動的規定。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員工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規定和準則的總稱,企業管理制度的表現形式或組成包括企業組織機構設計、職能部門劃分及職能分工、崗位工作說明,專業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單等管理制度類文件。企業因為生存和發展需要而制定這些系統性、專業性相統一的規定和準則,就是要求員工在職務行為中按照企業經營、生產、管理相關的規范與規則來統一行動、工作,如果沒有統一的規范性的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就不可能在企業管理制度體系正常運行下,實現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管理制度是實現企業目標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為員工行為規范的模式,能使員工個人的活動得以合理進行,同時又成為維護員工共同利益的一種強制手段。因此,整合重組企業各項管理制度,是重組企業進行正常經營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種強有力的保證[5]。在企業管理制度整合的過程中,要對敏感問題進行特別處理,例如攸關員工切身利益的職位變遷,薪酬變動等。

3.規范制度整合。(1)員工行為規范整合。員工行為規范是企業針對員工個人的行為所制定的規范和準則,它由基本制度、工作制度和責任制度所構成。具體包括了個人行為品德、勞動紀律以及勞動操作等。就重組雙方企業而言,各自都有一套成熟的行為規范,且由于企業在經營水平、規模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各自的行為規范自然也存在著差異。重組后,企業就要通過對原有員工行為規范和準則進行詳細的比較,實現優勢整合,結合實際情況,形成一套完整的規章制度,這套制度應該是政出一門、獎懲分明、準則一致的。(2)業務規范整合。業務規范是針對業務活動過程中那些大量存在、反復出現,又能摸索出科學處理方法的事物所制定的作業處理規定,在企業重組后,需要對這些作業處理規定進行重新梳理和整合。業務規范的整合對重組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每個企業的作業處理規定不一樣,如果不按雙方的特點和性質進行整合,就意味著雙方企業的流程和方式存在對接問題,進而可能帶來很多重組成本。此外,在現代企業中,信息化管理已成為最重要的一環,而每個企業的信息流程不可能完全一致,有必要對其進行整合。整合后的信息流程應該具有統一性、規范性和網絡性,而且是符合重組企業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平.企業聯合重組與員工行為準則[J].經濟師,2010,(8):295.

[2]談正鑫.重組改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民主管理工作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8):84-86.

[3]胡志興.淺議企業兼并重組后的文化整合[J].經濟師,2007,(8):235.

篇9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根據哲學,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及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稱之為上層建筑。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簡稱為政治上層建筑。戶籍管理制度從其社會屬性上來說,歸根結底是我國目前政治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從功能上來說,戶籍管理制度最本質的功能只是承載人口統計及登記功能,而我國城鄉二元性的戶籍管理制度,是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這一大背景下、帶有不同時期政策導向等時代印記的歷史沿革下的現實產物。

(二)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進入21世紀,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改革需要的出現,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發展到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躍升到一個新臺階,但在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等現狀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勞動力自由流動與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催生下的一系列農民工的安置、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不平等問題之間的矛盾。

二、理論分析模型

根據上述觀點,我國不同時期的戶籍管理制度對應其承擔的管理功能。建國至今的戶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國家進行社會管理的重要行政手段,對應國家特定階段的經濟基礎及相應的政府政策導向,而不僅僅是人口登記管理的工具及手段。在此理論分析基礎上,建立如下模型,對建國64年(1949~2013年)來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析不同階段、不同社會經濟形態下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情況。

(一)建立理論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分析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社會主要矛盾對戶籍管理制度演變的內在動力作用。同時,由于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很難作為變量進行明確定義,因此以戶籍管理制度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管理功能作為因變量對戶籍管理制度的變革加以分析,選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主要矛盾作為自變量建立理論分析模型。自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制度正式建立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自變量社會主要矛盾這一項以特定歷史時期下與戶籍管理制度相關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作為衡量加以分析。理論分析模型如下Ft=f(ISt,EDt,SCt)①其中,Ft為戶籍管理制度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管理功能;ISt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產業結構特點;EDt為特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發展狀況;SCt為特定歷史階段下與戶籍管理制度對應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t為時間變量。

(二)以時間序列劃分不同階段進行分析

根據理論分析模型①,以時間序列將建國以來的戶籍制度變革分為五個時期。1.t={1949,1952}這是新生政權鞏固期。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此時期我國以第一產業為主,工商業所占的比重是極低的。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經過八年抗戰及三年內戰,國家經濟百廢待舉。同時,國家在這一時期建立了對我國戶籍管理制度有深遠影響的糧食統購統銷制度。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此時社會主要矛盾仍是人民大眾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殘余勢力的矛盾。這一時期是新舊社會的過渡期,因而社會新秩序重建中表現出的社會形態特征相對寬松。相對應的,政府也選擇了較為寬松的戶籍管理制度。從具體政策來看,1949年《中國人民共同綱領》這部臨時憲法規定“自由遷徙”為公民自由權,1951年《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的目的之一是“保障人民居住、遷徙的自由”。與此同時,政府開始對城市人口進行登記和管理,作為之后戶籍二元體制的準備工作并逐步限制企業招收農村工人。所以,在這一時期,戶籍管理制度的作用(Ft)主要是為社會主義經濟改造、建設及社會管理體制的重建及穩定做準備。2.t={1953,1965}這個時期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時期,主要的特點是在農業占比巨大的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在產業結構(ISt)方面,1953年我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開始農業、手工業及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的重工業建設及布局,大大提高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該時期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國家采取計劃手段管制商品價格,造成了農產品與工業產品價格之間的剪刀差,將農業利潤向工業進行轉移。同時,糧食統購統銷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得以低價購買糧食,進而保持較低的城鎮勞動力成本。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這個時期國家一系列工業發展戰略造成資本及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具體表現為越來越多的農民希望進入工人隊伍,吃“供銷糧”。在這些社會矛盾的背景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此時期戶籍制度主要的管理功能(Ft)是“嚴加限制城鄉之間、集鎮與城市之間人口遷移”。具體政策表現是195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正式形成了我國城鄉二元性的戶籍管理制度,《市政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對二元戶籍管理制度做了經濟注腳,此外還有諸如《嚴格制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關于減少城鎮人口和壓縮城鎮糧銷量的九條辦法》、《關于處理戶口轉移問題的通知》及《關于戶口遷移政策的規定(草案)》等法律法規,通過各項規定對城鄉間人口流動進行嚴格限制。

“”時期,也是建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停滯的十年。在產業結構(ISt)方面,一方面城市的二、三產業幾乎處于全面停擺狀態;另一方面,中蘇兩國關系緊張,相當部分蘇聯援建項目陷入停滯狀態。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國民經濟處于全面癱瘓狀態。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城市中的工礦企業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造成每年新增就業人口的大量失業。為緩解這一矛盾,國家開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希望利用低效率的農業來解決城市中日益增多的失業人口。所以,戶籍管理制度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其主要管理功能(Ft)表現為:推動更多城市人口,尤其是新增就業人口遷往農村;對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進行嚴格限制,完全否定公民自由居住和遷移的權利。具體政策表現為1975年《憲法(修正案)》,利用憲法從法律層面完全否定公民“居住和遷徙的自由”。4.t={1977,1991}這一時期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我國實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極大地釋放了農業生產力。同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工業逐步開始成長起來。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國民經濟全面復蘇,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極大地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改革開放極大地緩和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破除了生產關系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很多障礙。表現在社會生活中,除“下鄉知青”大規模地返城之外,其他普通農村居民相比之前不再想要盲目進城。與此同時,國家“農轉非”政策出臺,逐步有計劃進行“農轉居”的人口管理。所以,這一時期戶籍管理制度的主要功能(Ft)是實行彈性化的人口管控,從而配合經濟體制改革,具體政策如1977年出臺的《關于處理戶口遷移的規定》。5.t={1992,今}這是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快速發展期。在產業結構(ISt)方面,我國的優勢產業逐步呈現出向東部沿海及向大城市聚集的趨勢,其中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成為了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經濟發展狀況(EDt)方面,經濟總量相對改革開放前有質和量的飛躍、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社會收入差距持續拉大。在社會主要矛盾(SCt)方面,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區域發展不平越來越明顯,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東部就業。同時,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也對勞動力有巨大需求。在此情況下,戶籍的人口管控功能逐步失效,但戶籍所附帶的在諸如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方面的城鄉差距則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這個時期戶籍制度的管理功能(Ft)更多是以不同的福利待遇對人群進行了劃分,如一線城市以戶籍為基礎的“限車令、限房令”等。

三、政策建議

(一)實現均衡區域資源配置

目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中西部各省的經濟發展狀況存在巨大的差距,不同城市之間的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水平有著巨大的差異。只要東中西地區及不同城市之間存在著資源配置、公共福利等的巨大差異,人口就仍然會不斷從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大城市流動。在這種背景下,中小城市需要為東部沿海尤其是一線大城市分流人口,從而消解大城市的戶籍改革壓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于要在區域及不同城市之間均衡資源配置,縮小戶口背后如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差距。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需要中央政府的強勢介入。中央政府應該對中小城市的發展給予足夠的政策支持;推動城鄉之間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進程,盡快統籌全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資源的公平分配和配置;戶籍改革需要在全國不同層級城市同時推動。

(二)依據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

篇10

安全管理制度清單

1.安全管理責任制

2.事故隱患整改制度

3.安全生產設施設備管理制度

4.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5.動火作業管理制度

6.安全投入保障制度

7.安全檢查制度

8.職業衛生管理制度

9.重大危險源檢測、評估、監控措施

10.不合格產品的處置和跟蹤制度

11.技術管理制度、產品管理文件

12.煙火藥安全性檢測

13.原料購買、入庫驗收制度

14.余藥和廢藥處理制度

15.設施和環境因素影響安全生產的規定

16.安全目標管理與獎懲制度

17.危險工房、車間的安全管理制度

18.原材料檢測檢驗制度

19.廠內運輸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責任制

一、廠長安全職責

1.廠長是企業的安全負責人,對本企業安全工作負全面責任,必須認真貫徹執行各項生產法規、制度和標準。

2.重視職工的勞動條件和企業的安全、工業衛生狀況,重視女工的勞動保護工作。

3.批準、本企業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術規程、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長遠規劃。

4.經常深入現場了解掌握安全生產情況,組織開展安全技術研究工作,推廣先進的安全技術和管理方法,審定重大災害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案。

5.建立健全安全組織和機構,根據實際情況,按企業職工總數的1%的比例,配備、充實安全專業人員,提高專業人員的素質,穩定安全專業隊伍。

6.定期召開安全生產會議,及時研究和解決有關安全生產的重大問題,審核引進技術(設備)和開發新產品中的重要安全技術問題。

7.組織全廠性安全教育與考核工作。

8.堅持“五同時”原則,即:在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生產的時候,同時計劃、布置、檢查、總結、評比安全工作。

9.廠長不在時,由者負責。

10.副廠長在廠長指定的工作范圍內對安全生產負責。

二、生產副廠長安全職責

1.協助廠長領導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對分管的安全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具體領導和支持安技部門開展工作。

2.組織職工學習安全生產法規、標準及有關文件,主持制定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定期檢查執行情況。

3.協助廠長做好安全生產例會的準備工作,對例會決定的事項,負責組織貫徹落實。主持召開生產調度會,并同時部署安全生產的有關事項。

4.主持編制、審查年度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并組織實施。

5.組織車間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安全檢查。發現重大隱患,立即組織有關人員研究解決,或向廠長及上級有關部門提出報告。在上報的同時,組織制訂可靠的臨時安全措施。

6.發生重傷及死亡事故,應迅速察看現場,及時準確地向上級報告。同時主持事故調查,確定事故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意見。

7.具體領導有關部門做好女工及未成年工特殊保護工作、休息休假及工時管理工作和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工作。

三、經營副廠長安全職責

1.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計劃經營系統的安全工作負責。

2.組織制訂、修改和審批計劃經營系統的規章制度,要體現“安全第一”的思想,并監督檢查制度執行情況。

3.貫徹“五同時”原則,保證勞動保護、安全技術措施和隱患整改項目經費到位,并監督專款專用。

4.負責本系統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教育,提高職工的整體安全素質。

5.定期召開計劃經營系統的安全工作會議,分析經營動態,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6.把安全管理納入經營管理中,承包各項經營工作必須有明確的安全指標。

四、財務副廠長安全職責

1.保證安全技術措施經費的落實并監督其合理使用。

2.審查勞動防護用品、保健食品和防暑降溫飲料的經費支出及合理使用情況。

3.按照“三同時”原則審批新、改、擴建項目,落實勞動保護設施,不留隱患。

4.審查各項安全罰款的出處,認真執行國家和地方法規。

5.負責分管部門、科室的安全生產工作。

6.參與分管范圍以外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五、總工程師安全職責

1.負責組織制定本單位安全技術規章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

2.定期主持召開有關部門會議,研究解決安全技術問題。

3.在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時,同時研究和采取防護措施;設計、制造新的生產設備,要有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安全衛生防護措施;新、改、擴建工程項目,認真執行“三同時”規定。

4.重視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的使用、儲存和運輸,督促有關部門加強安全管理。

5.主持或參與安全生產大檢查,對重大隱患要審查制定整改計劃,組織有關部門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