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核心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18 17:4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核心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提問 問題 技巧 事倍功半
在物理教學中,每一節課都包含有多個環節,教師要上好每一節課,就要重視每一個環節,當然課堂“提問”和“問題”也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現行教材即新教材的特點是將形象的圖片和資料呈現給學生,強化了概念和規律的形成訓練。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師生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對話交流,舊式的“你問我背提問法”已不適應現代課堂,那么教師在新教材中如何設計好課堂“提問”和“問題”?又如何在“提問”和“問題”中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教師的引領作用呢?這無疑是對教師的一個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提問”和“問題”必須進行精心的設計。
一、精心地設計課堂提問
1.新穎的探究性提問
新教材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則體現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及深度。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中,可先提問一個問題――“踩影子”,“你能將自己的影子踩在腳下嗎?”,對于這個問題,不急于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聯想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緊接著教材提出“手影為什么會隨手型而改變呢?”“早晨、中午和下午人的影長一樣嗎?為什么?”,這又鼓勵學生圍繞重要的物理過程、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深究細追,向學生發問。追究的問題要經過周密、科學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提問,就會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并有益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類問題,學生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文字作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能引起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積極思考、討論、探究等生動活潑的學習境界之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無疑是有益的,教師在備課時要多備一些實際的、易操作的探究性問題,注意避免“探而不究”,從而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2.適度的發散性提問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傳授課時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和負面多角度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的知識,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分別提出“你知道生活現象中有哪些實例應用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在《聲的利用》中,提出“你知道生活現象中有哪些實例應用了聲音能傳遞信息及聲音能傳遞能量?”這類問題難度比較大,必須考慮學生的聯想能力和知識的理解程度。
3.必要的鋪墊性提問
新教材的知識體系不強,而對教學資源的要求起點太高、范圍太廣,教材中許多問題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如:教材中的“超聲波”“反射式望遠鏡”等,學生回答這些問題往往不著邊際,針對學生的實際,在知識聯系的“掛鉤點”設計好問題,使學生思維有明顯的目的性,在涉及課外教學資源的問題上應做好相應的鋪墊性問題,如:若問“小鈞拉二胡左手手指不停地上下移動改變了聲音的什么特征?”必須先鋪墊一般弦樂器的發音原理,先提問“撥動繃緊的長度不同的橡皮筋,聲音的什么特征不同”,啟發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觀察,找到與音調相關的知識點展開回答,以達到順利完成音調影響因素的教學任務。教師在鉆研新教材時對在課堂上欲提問的問題都要認真地做鋪墊性準備,讓學生回答問題時有明確的切入點。
4.及時的觀察性提問
新課程由于突出了科學研究,每節課都安排了多個實驗或活動,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及時提出富有趣味性的觀察性問題,往往能啟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探究的心理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探究實驗。此外,物理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什么?又思考什么?就要看教師的提問技巧了。例如:在講沸騰時,引導學生觀察水沸騰的過程中,及時提問“你看到氣泡怎樣運動,氣泡的大小怎樣變化?氣泡生成什么特點?你聽到的聲音有什么變化?”,此時的問題,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的狀態中進入探究新知識的境界。
二、精心的設計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教材提出問題,激發思維,突出學習主體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初中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時常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問,正是這些思想和認知問題驅動學生去追求知識、探求真理。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電磁感應的知識后,對電磁感應中電能的來源產生疑惑。我就在《電磁感應中的能量轉化》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線框在磁場中的轉動會產生電流?學生們很快想到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接著我又問:能量又是如何轉化的呢?然后和學生們一起討論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的層層設問和討論,不斷激發思維火花,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
傳統的物理教學,教師為了使自己講得清楚、講得多,經常把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套用,強加于學生,學生的思維得不到有效的訓練,得不到有序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只會處理已簡化了的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遇到實際問題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就必須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不斷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例如: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現一些實際情景,如傳送帶送貨物、剎車滑行、亮度可調的臺燈、光導纖維傳送光信號等。將這些真實的實際情景設計成對應的物理問題:如:摩擦力問題、電路調壓問題、光的反射問題等,穿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物理知識的意義,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觀察自然――尋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體現新課改的思想: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
篇2
高中信息技術課的講解要注重實踐性與操作性相統一,這與傳統的教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課堂效率。采取問題情境創設方式,改善傳統教學中灌輸知識的理念。也就是在課堂中創設一些問題情境,使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問題。這種以提問題為載體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發散力、創造力,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情緒。
1 注重結合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注重學以致用,如果脫離實際生活進行信息技術教學,那么就失去了設置這門課程的意義。目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主要有軟件的學習與了解、圖像處理、視頻編輯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接受知識的能力和性格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問題,創設具體情境,最好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對于那些計算機底子特別薄弱的學生,教師在對問題進行情境創設時,就要從最基礎的開始著手,如在“文件傳輸(FTP)”教學中,先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問學生是否使用過因特網?使用因特網的哪些服務?在因特網上如何傳輸文件?知不知道什么是“FTP”?有沒有用過FTP工具等問題引出教學內容。
2 注意抓住重點,創設問題情境
信息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多而復雜,包括各種文本的加工、圖片加工處理、視頻編輯、程序編排、數字的再加工,等等。如果使用其他學科講課時的演示方法,不僅時間不夠,而且會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難以達成學習目標。所以教師創設情境時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只要突破了重難點,學生學習其他知識時才能輕而易舉。這樣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仍以“FTP”的教學為例,這一節課中的教學重難點是FTP工具的使用。在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知道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學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設置好網站內的根目錄為連接到的文件夾”、“在文件上傳的最后,在瀏覽器上輸入網址,檢驗文件是否已正確上傳”等內容。在下載、上傳文件前,需要教師先做一下示范,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特別注意強調出重點、難點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少走彎路。
3 注重知識內在聯系,創設問題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分析、理解問題,以此來鞏固和聯系新舊知識,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情境問題的創設不是毫無目的的胡亂創設,而是有目的、有規律的的設置問題。也就是說,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必須和本節課的主旨內容相聯系,這樣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探索和發現知識的規律。如果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本節課所要教學的知識毫無關系,就很難使學生把握重點,只能是把學生引導到與所教知識無關的瑣碎細節之中,這樣的話,本節課的內容就毫無意義了。如在學習“網絡應用中的安全”時,先提出是否知道“特洛伊戰爭”,讓學生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簡要概括這一事件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電影《特洛伊》的片段,由此引出“特洛伊木馬病毒”,再進一步引出網絡病毒。將歷史事件引入教學中,并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科之間的整合。
4 圍繞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設置情境問題時應注意圍繞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挖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學習“網絡安全”時,針對高中生喜歡明星的特點,先讓學生上網下載一張自己喜歡的明星的照片,存儲在D盤中,接著登陸FTP素材庫,下載一個指定的游戲,并安裝。教師可先下載好游戲,并將“冰河病毒”捆綁在游戲軟件上,之后上傳到FTP素材庫中。學生下載安裝游戲軟件后,就中了“冰河病毒”,教師可控制中毒的機器。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遠程控制查看中了毒的計算機下載的明星照片,挑選出幾個學生并記好相應的照片。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根據記錄的學生的名字進行提問,告知他們自己知道他們喜歡的明星是誰,并說出答案。而學生在聽到教師說出的名字與自己所想的一致時,往往覺得十分神奇。教師則可以趁機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師怎么知道你們的想法的?”的問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激情被完全激發出來,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效率。
5 結語
篇3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教學標準的轉變,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也在進行調整和創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創新型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開展情境教學,貼合生活實際,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特點與現狀
在以往的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較少且簡單,教學模式多采用灌輸式文字教學。單純的文字教學會讓學生感到語文學習過于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不高。此外,教師莊正、嚴肅的教學狀態會讓學生感到畏懼,害怕與教師溝通,不敢向教師提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導致課堂氣氛緊張、沉悶。
二、提高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避免讓學生產生緊張、壓抑的情緒。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對于存在疑問的問題也可以跟學習小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并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師對小組內出現的集中性問題進行解答,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
2.情境教學,融入生活。課堂氣氛較為壓抑和緊張,會讓學生感到坐立不安,精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在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設置為一個具體的情境故事,如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課文中,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分別通過對話等方式展現故事的感彩,通過領略故事的起伏來感受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以及主人公的內心感受,體會主人公的語言和內心活動,從而更好地解釋其想要葫蘆而不要葉子的內心活動。在閱讀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語感和表達能力。
3.多元化教學模式的融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小學生對傳統教學模式感到枯燥乏味,漸漸失去興趣。因此,在低年級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更多創新型教學手段,如在學習《坐井觀天》的課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屏幕來展現青蛙坐井觀天的情形,具體生動的形象和視覺效果勢必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專注力,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問題。教師也可以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處理教學課件,將傳統的灌輸式文字教學制作成動漫、圖形或者視頻,讓單純文字教學手段轉變為情趣化教學手段,小學生會對視頻或者圖像等更感興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4.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很多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將自己課前準備好的課件和教學方案等進行展示,按照方案的步驟進行授課,甚至會直接講解習題答案,看似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W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
5.開展課外活動。要想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就要加強課外活動的開展,并選擇有積極意義的課外文章供學生進行閱讀。定期開展課外活動,在活動中融入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并將活動中的實例與課文內容關聯,讓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感受到語文思想的精華,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總結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至關重要,不僅關系著小學生后期學習中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習慣、思考和分析能力的提升,還影響著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認識。因此必須要采用新型教學模式, 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一帶一路”;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內涵;模式;成因;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7-0140-03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中國與有關國家合作發展理念和倡議,中國與沿線國家依靠既有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行之有效區域合作平臺,借用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旗幟,中國主動發展與沿線國家經濟合作伙伴關系,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地方綜合性大學是指省屬綜合性本科大學,地方綜合性大學“十三五”規劃按照“統一規劃,全面建設,優選路徑,重點突破,跨越發展”建設思路突出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培養具有世界眼光、中國情懷,自由全面發展、善于創新創業實踐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助推建設高水平地方綜合性大學。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基于大學生創新基礎上創業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不同于單純創新,也不同于單純創業。大學生創新強調是開拓性與原創性,大學生創業強調是通過實際行動獲取利益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概念中,創新是創業基礎和前提,創業是創新體現和延伸。
一、“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及關系
(一)“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內涵
1.大學生創新教育內涵。大學生創新教育以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大學生創新教育。大學生創新教育核心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為迎接“十三五”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挑戰,研究與解決大學生創新意識及精神和能力問題。
2.大學生創業教育內涵。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使大學生能夠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開辟或拓展新發展空間,并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探索大學生教育活動,為迎接“十三五”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挑戰,培養大學生首創、冒險精神,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
3.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內涵。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具有創業基本素質和開創型個性為目標,培育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教育,分階段、層次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實用教育,創新性、創造性、實踐性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特征。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關系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進行素質、創新、創業教育有機互融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關系(見下頁表1)。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類型及模式
(一)“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類型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形式按不同類型學校、專業、學生進行個性化設計,“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類型(見表2)。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有三種(見表3)。
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材料搜集等形式,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材料搜集,針對調查結果詳細研究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問題(見表4)。
(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材料搜集等形式,通過創新創業教育情況問卷調查、材料搜集,針對調查結果詳細研究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問題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見下頁表5)。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關鍵因素,是“十三五”國家發展戰略教育領域中新確證和響應。黑龍江省綜合性大學開展和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刻不容緩,真正擔當起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重任。
參考文獻:
篇5
一、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關系
從教師角度分析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關系。從教師的角色及其規范角度來看,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新生一代靈魂的塑造者、學生心理的保健醫生、學習者和學者、人際關系的藝術家以及教學的領導和管理者,教學預設的預見性主導著課堂理答;從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學能力角度來看,教學預設的預見性影響著課堂理答的廣度和深度;從教師教學的移情體驗角度來看,教學預設的預見性決定著課堂理答的有效性和質量。從學生角度分析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關系。“教育教學影響只有在得到學生的主體意識的選擇、支持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起作用。”由此,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性、潛能性和整體性,遵循學生的身心規律,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需要和學習特征,確認學生的認知水平,尋找學生的興趣點,貫徹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從而開展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設計。以學生為本的預見性設計是有效理答的起點;精心的預見性設計是有效理答的基礎;把握生成的預見性設計是有效理答的核心;適度的預見性評價是有效理答的靈魂。
從教學目標資源的角度分析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關系。教學目標資源包括知識與技能資源、過程與方法資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資源。依據用資源教,用資源學的現代教學理念,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所選擇的教學目標資源應選擇最有利于學生生成的現成的資源和在課堂理答中生成的資源。因此,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資源包含課堂理答的預見性資源,反過來,課堂理答的不可預見性資源又填補了教學預設的未預見資源,是課堂煥發生命力的精華。
從教學過程的角度分析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關系。教學過程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和有計劃的師生交往活動”。“教學活動”存在著“兩條線”:一條明線是“情節活動線”,一條是“思維活動線”。從某種層面上說,“情節活動線”類似于教學預設的預見性線,“思維活動線”類似于課堂理答線,“兩條線”交織上升,讓課堂教學活動引向深入。
二、教學預設的預見性與課堂理答的實踐嘗試
精心研制教學預設,突顯教學的預見性。設計出有預見性的教學方案是一切精彩的開始。如何設計出有預見性的教學方案呢?首先,調研尋找預見性的核心問題。通過自主閱讀和自主檢測,反饋問題,并比較篩選出核心問題;其次,對預見性的核心問題進行分類。絕大多數學生不懂的核心問題、部分學生懂和不懂的核心問題、少部分學生不懂的核心問題;第三,選擇利于理答的教學方式。選用以教師引導為主的教學方式,解決絕大多數學生不懂的核心問題;選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解決部分學生懂和不懂的核心問題;選用個別輔導的教學方式,解決少部分學生不懂的核心問題。這樣的教學預設才有預見性,才可能引導課堂理答的層層推進,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營造情節、交際和情感傳遞的課堂理答氛圍。課堂理答的主要載體是問題鏈,要讓問題鏈不斷延伸,離不開一個一個問題情節的設置。問題情節的設置,其目的是激勵、啟發學生,為學生創造出最佳的情緒氛圍。如學習高中政治經濟學中的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時,可以將這部分知識置入商品房的市場經營情節中,讓學生沉浸于直觀的營銷情境中,利于產生共鳴。課堂理答實質就是課堂的交流與溝通。營造交流溝通的交際環境是保障。實際操作中,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嚴格要求,壓抑了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欲望;要么過于寬松,導制課堂失控。所以,嚴慈相濟,創設寬容、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情感傳遞是課堂理答深入的關鍵。正面的情感傳遞,讓課堂理答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負面的情感傳遞,會讓課堂理答的涌泉戛然而止。為此,在課堂上,要留心教學中各種變異,關心學生的具體表現,發出充分肯定、信認的信號,鼓勵質疑,鼓勵創新。
篇6
【關鍵詞】金融經濟學;課程定位;內容設置
一、引言
金融學是學習和研究金融問題的學科,金融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則是金融學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作為微觀金融基礎理論課的金融經濟學,不僅為微觀金融相關課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有關微觀金融運行邏輯和方法的訓練。鑒于金融經濟學所涉及內容在微觀金融中對金融市場均衡及資產定價研究的方法論、邏輯思維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場、證券投資和金融工程等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體系中,目前國內外大學均將《金融經濟學》作為研究生的一門重要的主干課程進行設置,國外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等都非常重視此課程的教學。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中引進了《金融經濟學》課程。
二、高校本科開設《金融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雖然國內部分高校商學院、金融學院或經濟學院已經開設了研究生階段的金融經濟學課程,但在本科階段開設金融經濟學的高校仍相對較少。為了使學生能夠較為系統了解和掌握微觀金融方面的研究進展和理論基礎,非常有必要在金融學專業本科階段開設《金融經濟學》課程,具體有這樣兩個方面原因:
(一)順應金融微觀化趨勢
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金融理論從對貨幣需求動機、貨幣需求函數等宏觀抽象理論描述轉向了實證化、微觀化研究,其成果包括資產組合理論、金融衍生工具定價理論、風險管理技術等,使得金融業完成了從單純為生產與流通服務的貨幣與信用,向為社會提供各種金融產品、各種金融服務的獨立的現代金融產業的轉化,業務范圍涵蓋了貨幣、信用、票據、證券、保險、信息咨詢、家庭理財等多個領域,并且呈現出全球化、網絡化和工程化趨勢,產業地位迅速上升。
金融經濟學是現代金融的理論核心,主要研究微觀經濟主體(個人與公司)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金融決策行為及其結果,是一門分析金融市場均衡機制的具有較強理論性的金融學專業基礎課。金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是無套利假設和一般經濟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在不確定的金融市場環境下對金融資產定價,其核心理論包括資產定價基本定理、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市場有效性理論、利率期限結構等都是這一框架中的組成部分。根據金融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內容是金融市場的均衡機制,除了研究傳統的一般經濟均衡框架(競爭均衡機制)外,金融經濟學更注重研究無套利均衡機制,這是金融市場特有的均衡機制,因此《金融經濟學》既包含一般均衡定價機制的內容,也包含金融市場的特殊均衡機制即無風險套利均衡機制的內容。因此,開設《金融經濟學》課程順應了這種微觀化的金融發展方向。
(二)順應我國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單一的精英型體系向大眾型、精英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我國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就推出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為此,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九所學校于1994年共同承擔了《面向21世紀金融學系列課程主要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和實踐》的教改項目。
2000年,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又共同承擔了《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在原有《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等宏觀金融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投資學、金融中介學、公司財務學和金融工程等微觀金融方面的課程,為學生搭建了全面的宏微觀金融知識架構。而《金融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內容則較為系統和完整地總結了微觀金融的理論基礎。從總體研究框架來看,金融經濟學是從個體效用最大化出發,通過對市場上的經濟主體的最優化投融資行為以及資本市場的結構和運行方式的分析,考察跨期資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方法和相應的效率問題。因此,對《金融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金融專業本科生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現代微觀金融體系的理論,同時,對基礎理論內容的了解也有助于為今后學習和研究開拓思路和視角。
三、《金融經濟學》的課程定位
(一)金融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的關系
以前在國內,經濟金融學界常常將金融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相混淆。在西方金融學的教學體系中,金融經濟學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金融經濟學包括資本市場理論、公司財務理論,以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內容,如數理金融學、金融市場計量經濟學;而狹義的金融經濟學則著重討論金融市場的均衡建立機制,其核心是資產定價。所以,金融經濟學提供的是金融學的微觀經濟學基礎,而貨幣經濟學討論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側重于比較宏觀的層面,二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從更為廣義的角度看,金融學的經濟學理論基礎應該既包括金融經濟學,也包括貨幣經濟學。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貨幣經濟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貨幣和信用的創造與控制,金融經濟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按時間和風險兩個維度優化配置資源。國內原有金融學科的貨幣銀行學,主要講述的內容屬于貨幣經濟學,但如果把商業銀行管理也算在內的話,就也含有金融經濟學的內容。所有與金融有關的經濟活動都需要銀行系統提供流動性。所謂流動性,粗略地講是指資產迅速地、低成本地轉變成現金的能力。因此,金融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已有的研究成果還未能給出清晰的解釋。
(二)金融經濟學與金融學其他課程的關系
一般金融專業本科生階段都開設了《公司財務》和《投資學》課程,這兩門微觀金融方面的專業課與《金融經濟學》課程的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涉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理論和利率期限結構等方面時,這三門課程均有一定篇幅的介紹。
《金融經濟學》是其他微觀金融課程的基礎,微觀金融課程體系的關系可以用圖2來表示,《金融經濟學》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投資學》和《公司財務》兩個領域提供理論基礎。
雖然《金融經濟學》和金融專業其他相關課程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容重合部分,但作為專業基礎課的《金融經濟學》與《公司財務》、《投資學》等專業課程的區別仍然是十分明顯的。
《公司財務》課程更為關注作為個體的公司財務方面的分析,這和會計類課程緊密聯系,其內容與財務報表分析問題緊密結合,對于相關的基礎理論往往只是簡單介紹,其重點在于講授如何通過計算最低資本成本,找到最優資本結構等內容,主要的理論基礎是M-M定理。
《投資學》課程著重介紹和闡述個人、機構等經濟主體的有限資源如何分配到諸如股票、國債、不動產等(金融)資產上,以獲得合理的現金流量和風險收益率。其核心內容就是以效用最大化準則為指導,獲得經濟個體財富配置的最優均衡解。這就主要應用了金融經濟學當中的投資組合理論,著重介紹有效市場假說和CAPM模型等,在教學中尤其關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操作方法,而這些實踐內容的基礎則正是金融經濟學所包括的理論內容。
至于本科高年級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金融工程學》則尤為側重對金融創新和金融衍生品設計方面的介紹和研究,而這一階段的知識更是需要金融經濟學方面的基礎、方法和基本工具的支持才能較為順利地接收和理解。
四、《金融經濟學》的內容設置
總體上,金融經濟學是一門研究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科學,它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作為配置資源主要手段的市場機制是否還能完全引導不同的經濟主體(個人、機構、企業和政府等)在參與金融活動中所做的決策。它在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內發展了金融理論的主要思想,并以此思想來觀察金融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和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并從中探索金融交易過程中所蘊含的經濟學的普遍規律。
(一)《金融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金融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方法是無套利均衡分析方法。無套利均衡分析是現代金融學發展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這一方法最早體現在Modigliani和Miller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成果中,是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對后來人們研究金融學問題提供了一項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該方法繼承了經濟學的一般經濟均衡思想,并將其在金融領域中作了重大發展,使得現代金融學在研究方法上從傳統的經濟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學科。經濟學供求均衡分析并不能完全指導金融學研究中的思想和分析方法,由于金融產品近乎完全的可替代性,投資者往往并不用關注所謂的絕對市場均衡價格,而只是需要知道特定的資產價格之間是否存在合理的相對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到不存在套利機會的無套利相對價格。因此,在金融經濟學具體內容的講授過程中,要注意應用無套利思想和無套利分析方法,尤其是有關金融產品定價問題方面更是應該采用相對價格分析的無套利思想,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研究打好思想基礎。
(二)《金融經濟學》的教學內容設置
具體來說,金融經濟學課程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運用經濟學理論研究現代微觀金融中的均衡與套利、金融產品的風險和投資者的風險態度以及效用決策方法、單期風險配置和跨期風險配置、最優投資組合、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有效市場假說和期權定價模型等內容:還包括了以上理論所依托的金融市場均衡機制及定價方法等基礎內容。
除此之外,在金融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增加一些前沿內容的講授,比如行為金融。經典金融理論在“理性人”假設下研究資本資產定價模型、MM理論與有效資本市場理論等。然而,基于“理性”框架下的研究常常受到各種行為異象的挑戰,由此重構了現代金融的“有限理性”假說,使得基于“非理性”范式研究投資者行為決策的行為金融發揮了較強的解釋作用。由于行為金融關注投資者和管理者的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好等非理對投資者資本配置行為和資本市場反應等方面的影響,拓展了現代金融領域的研究,因而,行為金融不僅應包含在金融經濟學課程體系之中,而且由于其前沿性特征更應成為該課程的核心內容。
(三)《金融經濟學》的教學方式
鑒于金融經濟學理論性與應用性并重的特點,在教學方式上應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一方面,教師在理論講授過程中注意該課程和投資學、公司財務等各門課程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尤其是在本科生階段更應該著重于學生對現有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而不必過于強調學生的科研創新能色彩。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經濟學涉及到一些金融風險識別和計量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教學方法上,除了課堂的理論講授和分析之外,還可以補充一些上機的實驗課程,培養學生對相關計量軟件的實踐應用能力。通過實踐課程和適當的金融計量應用教學可以提高課程講授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能夠結合現實情況培養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逢明.金融經濟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孫伍琴.微觀金融類課程整合及教學方法改革——以地方性大學金融學專業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2012(4):1-4.
篇7
摘要:從以往研究看,僅從區別和聯系或邊界和融合性方面探討會計學與財務學的關系是遠遠不夠的,對兩者關系的研究需要從視角上創新。本文在分析會計學與財務學差異性和關聯性基礎上,引入生態學中的共生理論分析會計學與財務學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由此展開會計學與財務學共生關系現狀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共生發展對策。
關鍵詞:會計學;財務學;差異;關聯性;共生
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隨著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完善,財務學作為獨立學科已成為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會計學與財務學作為平行學科觀點也得到認可。然而財務學在我國并不是很重視,財務學(我國又叫財務管理學)的名稱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也不像會計學具有專業學術期刊。究其原因,人們對會計學與財務學之間的關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導致了我國的財務學發展遠遠落后于會計學的發展。國內學者在20 世紀8 0 年代開始就展開關于會計學與財務學間的關系研究。黃壽較早認為財務工作與會計工作有著不同性質和作用,財務工作是“理財”,而會計工作是“算賬”。
喬元芳(19 9 8 )在支持財務與會計并列的基礎上,深刻探討了財務與會計在其對象方面的差異性。余金樹(19 9 9 )較早從會計與財務的本質、歷史背景、工作業務和目標解釋其聯系。畢業論文羅幫清(2000)認為財務與會計之間區別、聯系、交叉和配合的關系。還有學者從中西方經濟、文化、觀念差異性分析財務與會計的關系(王遠湘,2004;張妙凌,2005等)。 從本質上說,財務是管理資金的活動,會計是對財務活動的反映和記錄,兩者之間除了業務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之外,是相互獨立的。李心合(2008 )從歷史演進、職能、邏輯差異和關聯機制等方面重新解讀了企業財務與會計的關系。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差異性分析
(一) 從產生歷史條件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會計活動源遠流長,據會計史學家郭道揚教授考證,會計行為產生于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約有十至二三十萬年。但會計學產生于15世紀商品經濟發達的意大利,其標志是系統介紹了復式簿記基本原理的《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的面世。財務活動的產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以及貨幣的產生為條件的,距今不過五、六千年的歷史財務的產生來源于私有觀念的形成,并與資源稀缺相伴隨。顯然,財務學也不像會計學那樣古老,直到19世紀末股份制出現才產生,是以美國格林18 9 2年撰寫的《公司財務學》的問世為其標志。雖然財務學的產生比起現代會計學的產生晚了幾個世紀,但自財務學產生以來,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已成為現代經濟管理活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分支。
(二) 從發展路徑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從學科性質上看,會計學學科性質曾有人認為隸屬于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但20世紀9 0 年代,我國在指定學校設置專業目錄上,將會計學列為管理類學科的二級學科。盡管對此提出了很多質疑,但會計學隸屬于管理學得到認可。相比之下,財務學的性質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由于財務管理在專業目錄隸屬于管理學,隨之財務學也被認為是管理學的一個分支。
然而,財務學源于資源稀缺性,注重資本配置效率問題,除了財務管理之外還包括財務經濟學。因此,從邏輯一貫性立場看,財務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從發展趨勢看,會計是一種國際化商業語言,會計的標準也逐漸趨于國際化,這使得會計學的研究可以選擇普世主義的或趨同的模式。但財務學有所不同。財務學作為一種實體性的管理活動,深受會計畢業論文范文文化的影響。跨文化的財務研究表明,即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管理方式也會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現出巨大差異。我國將制度、文化等方面作為財務學內生變量因素進行研究,形成我國特色制度財務學,就是很好的印證。
(三) 從理論體系看會計學與財務學
會計學與財務學誠然是兩種不同的學科,使得兩者的理論體系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核心問題等方面存在許多不同點。從研究對象看,會計學已有向大會計學發展的趨勢,對其研究對象必然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資金運動仍為主流觀點;而財務學發端于資本市場,對資本進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對象是資本。從研究內容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學是以財務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為主要基礎不斷向其他會計領域拓展;財務學是探索資本運營規律,追求資本效率,總結資本運營觀念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其內容不僅僅包括傳統的財務管理學,還包括研究資本籌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計量問題的財務經濟學。
從研究目標看,會計學一直以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為目標不斷進行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建設;財務學源于資源稀缺性,必然以實現稀缺資源優化配置為己任。從實踐基礎看,會計學是對企業這個微觀層面資金運動過程進行核算與監督,而財務學既要關注企業自身融資問題,又要考慮資本市場宏觀政策。從假設基礎看,任何學科都是建構在一系列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學是以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為研究限定時間和空間范圍,而經理與股東目標函數一致性假設、債權人利益得到完全保護假設、市場有效性假設、社會成本為零假設是財務學的假設基礎,盡管這些假設遠離“現實世界”并已受到來自很多方面的嚴厲批評。從核心問題上看,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一直是會計學的核心問題,這是因為會計如果無力可靠地確認和計量這些對象,它就不會對其記錄和報告,也就達不到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目的。財務學的核心問題是價值創造,其體系設計的出發點就是價值最大化,現代財務學理論和實務的具體形態已是價值資源的開發、配置、利用和轉變過程中的價值創造。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關聯性分析
(一) 價值成為會計學與財務學的紐帶
從歷史考察可以發現,財務與會計兩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對資金運動背后的價值創造過程的管理。只不過會計更為明確的職能在于以確認、計量及報告的手段反映這個價值創造過程的信息,而財務是直接對現金流轉形式及其價值的管理。從現代實務看,財政部2007年了39 項企業會計準則和 48 項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其突出特征是公允價值的引入。現值一直是財務學的核心概念,現實中財務價值創造與價值管理目標的實現必須依賴基于“現值”的計量。而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的現值會計計量。由此可見,
--> 財務上的“價值”與現實中會計界定的“價值”已無限逼近或相等。
(二) 資本市場促進會計學和財務學發展與完善
資本市場的出現與繁榮和會計學與財務學的發展密不可分。資本市場出現以后,企業與股東、債權人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資本的種類繁多,資本的價格波動劇烈,剩余索取權的不確定性增加。這時與資本運營有關的財務學知識與技術變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隨著要素市場的發展,要素資本的流動性增強,以人力資本為首的其他要素資本逐漸有了發言權,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變得復雜了,對資本結構、財務治理、控制權等財務問題研究變得重要起來。資本市場提供的廣闊空間和提出的關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會計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廣泛認知,同時和資本市場完成了會計由簿記向現代會計的轉變,并開辟了許多新的子學科和領域,資本市場對監管的需求促進了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和健全,使會計宏觀管理的職能得到強化。
會計學與財務學關系的新詮釋
(一)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共生關系分析
共生理論現象不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廣泛存在于社會體系中。從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社會、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鑒和使用了共生理論。其實,會計學與財務學兩者之間也是一種共生關系。共生形成的條件為:必須具有在時間和空間聯系的獨立共生單元,還需要為共生單元形成共生關系提供接觸機會的共生界面;共生單元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物質、能量或信息聯系,這種關系表現在共生單元按照某種方式物質、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單元的同伴選擇是有規律的,不是隨意的,共生關系的形成是逐漸相互認識和識別的,也會隨著環境和時間變化而發生演化。會計學與財務學是有著不同發展路徑和不同理論的學科,因而是相互獨立的共生單元,資本市場成為會計學與財務學相互交換信息的共生面,而它們的共生關系是在資本市場逐漸認識和識別的,因而會計學與財務學是共生關系。
(二) 會計學與財務學的共生現狀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對稱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種類型。如袁純清(19 9 8 )所認為的,共同進化、共同適應、共同發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質,共生單元之間的協同與合作,能使彼此間在經歷中可以進化到更高層次的狀態。會計學與財務學是相互依賴與合作關系的狀態,因而最好是一種“互惠共生”的關系。然而從會計學和財務學發展現狀看(見圖1),它們處于“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中,會計學發展要比財務學的發展完善得多,在某種程度上,財務需要會計提供信息進行資本運行,本身不能脫離會計而存在。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公司會計與公司財務得以發展與完善,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凸現,政府相關的會計與財務由此而產生,這些方面會計學會計專業畢業論文與財務學有相似的路徑。20世紀中葉,順應社會發展要求,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碳會計應運而生,豐富了會計學領域的發展。然而,財務學至今仍然遠離生態中心主義,相關的環境財務問題,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
從行為角度看,行為財務不管在實踐還是理論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行為財務成為現代財務學里的顯學;行為會計為會計實踐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很難斷言行為會計已經從傳統會計中獨立出來。從教育角度看,會計學在教育方面取得豐富成果。自從19 9 8 年教育部明確設立“財務管理”本科專業,國內高校紛紛以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為時尚,然而財務專業的課程設置與會計專業大同小異,沒有實質性區別,發展空間可想而知。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會計學與財務學發展處于“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兩者和諧發展,也不利于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會計學要加強行為會計研究。現行財務學模式側重于經濟活動,缺乏對環境資源、環境成本和生態資本的相關資本運作,忽視了環境自身的物質補償過程和從環境中取得資源或向環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對環境的補償責任,導致財務風險加大。因此,財務學應該向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新的財務模式發展。同時,財務學應加強理論框架建設和教育方面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瑋,盧興杰,楊丹.實驗研究下的行為財務會計綜述[j].會計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讀財務與會計的關系[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08 (11)
3.李國運.論資本市場與會計的演化關系[j].會計研究,2007(5)
4.成小云.簡評“公司財務概念框架輪”[j].會計研究,2011(7)
篇8
關鍵詞:企業投資 ;面臨問題
Abstract:2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is adjusted ceaselessly, our countr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obtained a hitherto unknown development, not only in the number of absolute advantage, but also in the production value, profit and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in China's economic operation has play a decisive role for. 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 plurality of elements,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 invest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ich, whether it is investment main body, object, or investment tools, methods have changed a lot. Due to the investmen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has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investment has become each enterprise to expand production scale, enhance efficiency,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Investment in Enterprise;Face the problem
中圖分類號:F272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企業投資的現狀
投資是指為了獲取將來某些不確定的價值而放棄目前一定價值的決策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定數量的未來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投資和再投資是企業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所必須經歷的階段。企業在經歷一系列的生產經營、籌資活動后,積累了一定量的資金,必然會進行投資,要使這些資金獲得最大限度的投資收益, 企業的管理者必須用全面的、整體的眼光來看待企業的投資活動。
當前,我國大多數企業面臨的狀況是有資金想發展,卻因為害怕應付不了復雜的經濟生活,畏懼越來越大地投資風險,難以理性分析企業的投資機會,不敢將資金輕易投出。在市場激烈的競爭、殘酷的優勝劣汰等情況下,使這些企業更是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牢牢地抓住手中的資金,老老實實的維持自己的主營業務,只求能維持現狀就好。這固然取決于企業管理者學識水平、素質膽識、責任心和使命感,但更大程度決定于現存社會經濟的環境壓力、干部考核體制以及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等。
二、企業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的市場中,進行投資毫無疑問是企業變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像以往一樣固步自封,不采取積極地應對措施,其結果必然是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目前,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管理方式不科學,造成企業損失嚴重
企業投資方式落后,融資渠道單一,管理方式落后,監督措施不完善,使得投資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發現,即使偶爾發現也不能及時處理,造成投資重復、投資失誤、投資浪費、投資虧損等現象。
2、管理者缺乏市場調研意識
有些企業的管理者思想僵化,不重視科學管理方法的運用。我們知道,進行市場調研是現代企業管理必須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系統地收集、分析和報告信息的過程,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市場調研包括市場調查和營銷分析,不僅要有可靠的實地調查數據,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已有的真實材料進行分析。統計表明,我國企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不重視市場調研,缺乏對供需關系的研究,產品設計和制造不能完全針對市場。
3、企業缺乏風險投資專門人才
由于企業在投資的過程中常常會涉及到風險投資,而風險投資又是一個包含公司戰略規劃、企業經營管理、投資、稅務、金融等多學科的綜合專業知識,還要在投資決策中解決交易結構設計、投資回收與退出等實際操作問題,因而投資基金的相關人員必須具備較強投資方面的基礎知識、豐富的投資經驗。但是,我國企業目前還缺乏具有這種素質的人才。另外, 現行企業人事管理體制也不適應這種人才的培養和成長。沒有專業的投資人才,企業對投資基金和投資項目的管理就很難達到國外同行水平,投資效果當然也不盡人意。
4、投資決策程序不規范
投資決策程序不規范,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于企業中的各種投資完全取決于企業的決策者個人偏好、經驗和管理知識,缺乏對企業發展長遠的、戰略的考慮,未經民主決策程序, 更沒有對投資的有效論證,憑主觀意愿投資、政治投資、面子投資等現象層出不窮。
5、投資決策缺乏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說過:“管理的核心問題是經營,經營的核心問題是決策,決策的核心問題是創新。”世界上其他國家許多企業善于在投資中不斷創新,因此他們通常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或核心競爭力,使比自己實力雄厚的企業想吞掉它們并不可能。而我國的很多企業缺乏投資創新意識,往往追隨自己行業的龍頭企業的投資模式以及投資做法,缺乏新意, 未能通過投資培植自己獨特的技術或核心競爭力。
6、融資觀念落后
我國在發展證券市場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并沒有樹立正確的融資理念,而是將上市作為一條“圈錢”的捷徑。這種惡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創業投資領域,很多創業團隊在成功地引入創業資金后,并沒有將精力放在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上,而是集中精力在利益分配上,從而出現種種資本和知本分離的現象,甚至走向破產的地步。
7、投資組合存在局限性
無論是證券投資基金,還是產業投資基金,通過一定的投資組合降低投資風險都是必要的。國外的產業投資基金,平均投資企業一般在15家以上。而我國目前的產業投資基金由于受到規模的限制以及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的局限,使得這些產業投資基金并沒有很好地發揮投資組合在降低投資風險方面的作用。
三、解決我國企業投資問題的對策
篇9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學時偏少
我校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課時為32學時,這遠遠低于很多高~60學時的安排。課時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水平的發揮、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會大打折扣。
(二)課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究竟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目前有不同的意見。從目前該課程的學時安排來看,顯然是將該課程設定為理論課,在教學中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但是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其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參數估計、模型檢驗和運用的理論與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結合研究課題實現將現實經濟問題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定位難以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三)研究型教學模式運用不夠,實驗教學
與案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計量經濟學是以數理統計為基礎,數學方法為手段,經濟理論為指導,考察現代社會中各種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預測經濟發展趨勢,檢驗政策效果等。也是經濟學課程中唯一一門對學生提出知識、方法、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能力要求的學科,這就決定了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當前,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外加演示Eviews軟件以熟悉各種估計和檢驗方法的流程。計量經濟學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計參數、模型檢驗及模型應用。目前的教學中主要就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介紹,而對如何從專業領域的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學生的應用能力差。此外,目前應用廣泛的一些計算機軟件的實際操作訓練仍然是薄弱環節,學生上機操作訓練不夠,主要限于每節課最后學生的操作演示。
二、對完善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優化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建設的重點是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這需要明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定位。計量經濟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并重,同時要聯系實際的研究情況。核心問題是如何優化課程內容體系使之適應創造性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和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需要。為此,需要處理好以下4個方面的關系:首先,在整體思路上,處理好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基礎性、前沿性和時代性關系。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發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在研究生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既要介紹基本的經典理論與方法,又要講授一些非經典的理論與方法。經典理論方法是非經典理論方法發展的基礎,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應用,在課程內容建設中理應受到重視。同時,應當指出經典理論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與實際經濟問題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闡述以微觀計量經濟學、非參數計量經濟學和動態計量經濟學為主要內容的非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從而追蹤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介紹新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動態。同時增加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不斷補充和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既保持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基礎性,又體現其前沿性和時代性。其次,在內容結構上,處理好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的關系。研究生能夠結合各自研究方向應用所學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課題研究中的問題是我們的主要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計量經濟理論與方法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結合,堅持理論與應用并重。在講完單一方程和聯立方程理論方法之后,還要講解單一方程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和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及其在生產、供給、需求、消費、金融、貿易等主要領域的應用,同時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與課題,設置不同類型的專題講座與案例討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能加深學生對于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再次,在理論與方法的講授上,處理好思路剖析和數學推導的關系。闡述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需要借助數學推導過程,然而要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數學推導過程。很多數學推導過程都可以通過自學掌握,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則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才能掌握,只有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論方法產生和發展的方法論,才有可能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因此,在時間極其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著重掌握的應該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詳盡的數學推導過程。一些較繁瑣的數學推導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課后針對有研究需要的學生另行安排。最后,在模型應用的講授上,處理好理論模型介紹和發展過程分析的關系。計量經濟模型在每個領域的應用都有其特定的演變與發展過程。通過各種應用模型的講解,可以讓學生熟悉常用的計量經濟模型及其估計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有關模型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以便其在未來的研究實踐中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和改進模型。所以在應用模型的講授上,應重點介紹模型演變與發展的方法論,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真正了解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是如何發展的。
(二)在積累豐富素材的基礎上加強教材建設
篇10
經濟人假設作為經濟學的邏輯起點和核心假設,它不僅以系統的觀念為基礎,同時必須具備了開啟這個系統所必不可少的的本質屬性。經濟學為了走向“硬”科學,模仿物理學的構建進而逐步走上了公理化的道路,其邏輯起點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孟德維爾在《蜜蜂寓言》(1714),指出“社會中個人的之間彼此服務依賴于人們有各種不同的需求。需要越復雜,就越來越多的個人發現為別人的利益服務,就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這樣他們就聯合起來組成一個社會。”休謨在《人性論》指出“利己心才是正義法則的真正根源”。法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最早提出了功利主義最著名的“帶給最多的人最大的幸福”(greatest happiness for the greatest number)這一標語,邊沁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1789)闡述了功利主義原理以及自利選擇原理。亞當?斯密則進一步發展了利己主義的思想,明確指出利己是經濟的動力所在并把人性歸結為個人利己主義,為其建立的經濟倫理體系奠定了基礎;并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發揚了功利主義的精神,“一方面,他用經濟學的語言“國名財富最大化”解釋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功利主義的終極目標;另一方面,他說明了如何在自利的人性基礎上達到功利主義目的的根本途徑,即通過公平競爭來獲得效率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為經濟學奠定了功利主義的倫理框架”。
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經濟人具有自利性。斯密指出:“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認為若要達到利己的目的需要借助利他為手段。若利己而不利他,從長遠看也是行不通的。彼此間的利他和利己產生了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又將人們更加緊密的聯系起來了又有利于產生更廣闊的共同利益。第二、經濟人具有理性即個人追求自利最大化。第三、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經濟人與市場結合有效的增進了社會公共利益,這是經濟人假設中最有意義的命題,也就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趨于一致。
二、“經濟人”假說爭論與其演變思路
經濟人假說大體經歷了三次大的爭論,其中最主要的爭論是20世界50年代以后圍繞著西蒙―萊本斯坦因和馬克洛普―弗里德曼的經濟人之爭。歷經三次大的爭論并沒有對經濟人假設構成致命的威脅,反而令其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經濟學在模仿物理學的構建逐步走上了公理化的道路,對經濟人假設進行了公理化處理即經濟人追求自利最大化。“自利最大化”在經濟學中充當著公理的功能,但本身本并不是公理。經濟學所面臨著困境就是,一方面不希望其理論建立在不確定的條件上;另一方面又將對現實人的經濟行為的抽象(經濟人的自利最大化)充當公理,然后以此為基礎推導出經濟學大廈。如果經濟人假說是的確是公理,通過邏輯推理架構起來的經濟學那么就不會有爭論。面對反例的沖擊,若是為了維護經濟學大廈而去維護原有“經濟人”假設那么將是本末倒置,同時也違背辯證法的。形式邏輯之所以是靜態的,是由于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靜態的基礎。而辯證法之所以是動態的,在于它的基礎是動態變化的。以客觀存在為出發點,只有通過經濟學基礎的動態變化使基礎不斷穩固和提升,經濟學大廈才能經受更大的沖擊。不同時間段的經濟人行為的內在規律沒有必要是相同的,這就決定了從動態的角度來看經濟人假設或許比從靜態的角度看更加合理。
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首次在《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1953)中明確提出理論中假設的現實性問題(即理論中的假設是否有必要與經驗事實相符),切入了“經濟人”假設爭論的實質性問題;弗里德曼認為理論之正確與否并不在于其假設之“現實”與否,而在于理論對所要解釋現象的預測之正確與否,而預測之正確與否又是與理論假設之“現實”與否互不相關的。如果理論的正確與否只能由理論的預測能力來說明,那么觀察和經驗就不能依賴于觀察者的理論或概念框架。否則就弗里德曼的論點將陷入一種理論和預測的循環論證的怪圈,即理論的正確與否由預測來證實,預測又依賴于別的理論,而這些別的理論的正確與否還得又由預測來證實,那么實證研究將使得理論不可證偽。不難發現弗里德曼的“假設不相關性”的觀點,從證偽主義的角度來看它是非科學的。不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必須從客觀存在出發合理的抽象核心假設,不能脫離客觀存在,理論的假設不能與事實向違背。從科學研究框架方法論(MSRP),不難發現“經濟人”假設(自利最大化)作為主流經濟學中形而上學的“硬核”,“硬核”不僅是不可反駁的而且有“保護帶”(保護帶是由有許多輔助假說構成,一旦反例出現通過修改輔助假說來保護硬核不可反駁)。事實上“硬核”更多的是一種的對不可反駁的信仰,因為“硬核”并不禁止任何可能反駁“硬核”事情發生。
一方面世上沒有不可代替的理論,另一方面即使被事實了的理論是可以挽救的。挽救是有代價的,代價過高將得不償失。理論研究在于提出一個理論邏輯,實證研究在于檢驗相互排斥或并存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理論邏輯的真偽和條件性,隨著時間的變化條件性一旦改變可能今天被的理論明天將重新啟用。這也就意味著一次性徹底某一理論或者理論核心假設是不太可能的,采取動態的核心假設的思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了強理論的生命力。西蒙提出了非理性人的假設,以及目前對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的研究等,這些都與理性經濟人假設相互排斥和競爭。盡管非理性人假設被越來越多的主流經濟學家所認可,但依舊不是主流經濟學的基礎假設。對主流經濟學而言畢竟維護理性經濟人假設的代價遠比用非理性人假設或者其他假設替代的代價要小得多。弗里德曼堅持理性經濟人假設,羅伯特.盧克斯不僅認為“經濟人”是理性的同時還能做出理性預期。合理預期的理性經濟人,使得傳統的“經濟人”假設又恢復了生機。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演變思路就是通過不斷的調整和修改輔假設來保全核心假設(自利最大化)。而通過調整和修改輔假設可以使理論體系(或者“硬核”)免受反駁畢竟是有限度的,一旦“保護帶”的調整和修改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理論體系就將面臨被強證偽。
三、“經濟人”假設的反思
盡管“經濟人”假設堅持了自利最大化這個“硬核”,通過調整調整和修改和輔假設(例如增加人可以做出理性預期的假定)來避免被反駁,但仍有內在缺陷需要引起注意。
(一)基于功利主義建立起來的經濟人的內在缺陷
無論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還是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都是人性的利己性和功利主義為基礎的。功利主義和利己主義其共同的本質就是注重效率。斯密認為“看不見的手”在分配環節也起作用,即使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可以完全競爭,但在分配環節是無法做到的,其根源在于功利主義的本質在于“總體原則或效率原則,根本不關心分配問題”。結合西斯蒙第和凱恩斯對自由放任政策的反思,我們不難發現分配決定收入,收入決定消費,進而決定生產,進而影響國民財富的增加;目前依靠勞動生存的人數在勞動總人數依然占大多數,同時大部分的消費也是他們決定的。在斯密看來,自由競爭可以使稀缺的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同時實現了國民財富的最大化。自由競爭可以用于消費、生產,然而無法用于分配,在分配中不同群體的利己性是具有對抗性的,是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協調的。換句話說,市場機制在解決分配問題方面還十分有限。
(二)“看不見的手”能否引導經濟人達到國民財富最大化
“囚徒困境”中個人追求自利最大化的過程中并沒有實現集體利益最大化,可知在沒有個體間協調時理時,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實現集體利益最大化的充分條件。人與人之間的經濟活動不僅包括競爭同時還包括合作,在個體追求自利最大化的過程中將產生集體之中不同的理性的個體之間如何協調的問題,這個問題被諾斯稱為“一切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也是是經濟學的重要問題。如果通過協調個體之間的利益與個體與集體利益達到一致,那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將可能通過個人追求自利最大化實現。利己最終目的都是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經濟人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通過最求自利最大化間接實現最終目標,還有賴于通過有意識的對功利主義者標準的遵守,以及對社會利益的關切為最終目標。
四、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