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課堂教學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個性化 教學設計 提高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8-0219-01
課堂教學是整個生命活動中的一部分,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忽視了人的因素,就會缺乏生氣和樂趣。讓我們致力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設計,讓有愛心的教師課堂具有親和力,性格開朗的教師課堂活躍,強于理性思維的教師課堂嚴謹,學識淵博的教師課堂妙趣橫生……
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學中踐行個性化教學設計?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的學習和實踐,談一些體會:
1 了解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課堂教學只有在了解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之后,才能使個性化教學設計成為可能。
1.1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基于他們原有經驗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如在教學平均分的概念時,有這樣一個題目:“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小猴子”,許多小朋友想到了可以分給2只、4只、 8只,令筆者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小朋友想到了:“把桃子平均切成兩半再分,就可以分給16個猴。”筆者問他怎么會想到這樣分時,他回答是在家和奶奶就是這樣分蘋果吃的。筆者由衷地表揚了他一番,繼而反省:學生已有的個性化學習經驗,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我們關注了嗎?
1.2走進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讀懂孩子才能有的放矢
現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學生渴望探究富有意義的、具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的統計時,讓小朋友幫助超市的老總搞一個六一消費前景統計,看看應該進哪些貨,進多少?小朋友們一下子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大家據理力爭,體驗到了統計在現實中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并給了超市老總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這種練習遠比解決一些文字表述的、或是圖形統計題更有實效。
1.3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認知方式——適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如上活動課算24點時,有些同學擅長于往3×8上靠,有些同學擅長于往4×6上靠,還有些同學喜歡做加減等,筆者在訓練別注意讓學生強化自己的優勢,有了一個支點,再對弱項進行訓練,這樣方能使學生的計算方法變得靈活。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充分展示其所思所想,所悟所得,尤其是與眾不同的地方,有的時候并不要急著優化,因為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層次的最近發展區,只有適合于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 孕育自己個性化的教學風格
2.1夯實基礎、厚積薄發
如果把一個人的知識能力結構看作是一個金字塔,那么越往塔尖就越能凸顯一個人的個性,而金字塔基礎層的深厚寬廣則直接影響個性的發揮。教師應具有多元的智力結構,夯實專業的基礎、保持開放的心態,促成潛能最大化地發揮。只有這樣,才能使個性的美由內而外地煥發出來。
2.2吸納經典、展現自我
我們倡導吸納經典,要學會分析,在個別和具體中尋找共性的內核,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進行整合,把別人的東西融進自己的教學寶庫中去,體現出來的,還應是自己的特點,自己的風格。
2.3立意求新、敢于創造
教學是一門充滿了科學和創造性的藝術。每一節課,都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設計出獨特的有針對性的方案,使人不禁謂嘆:“我怎么沒想到這樣做”。
3 靈活運用個性化教學的策略
3.1教材處理貼近生活
教材處理的個性化,是指教師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和處理,以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理念,具體要注意以下兩點:
3.1.1教學內容要生活化
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如筆者在上加減法應用題第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的幾道題目,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①第一小組有10人,第二小組有12人,這兩個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②我們班有37個小朋友,現在有2張凳子空著,現在教室里有多少個小朋友?
③講臺上有32本《練習與測試》,我們班還有幾個同學沒有交?
以上這些事例就在學生的身邊,學生很樂意去思索,去動腦。這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啟發他們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
3.1.2教學內容要有趣味性
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抽象,這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如筆者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一只小羊被繩子系在了一根木樁上,問小羊能吃到多大范圍內的草?學生對這個問題饒有興趣,紛紛動手探究。
3.2教學方法因人而宜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方法有很多也各有其特點,在教學中,要善于將各種教學方法有機整合、使其融匯一體、優化處理。
3.3教學語言獨具魅力
教學語言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載體。如果說教材處理的個性化是教師創新能力的體現,那么,教學語言的個性化就是教師教學創新的外在表現。個性化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不人云亦云,凸顯自己獨特的語言魅力,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需要錘煉的。
踐行個性化教學設計,讓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給學生如沐春風的學習享受,讓每一個孩子都抬起頭來,是我們教師的執著追求。我們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品位,在新課程的理念下不斷創新、保持和發揚自己的個性,做一個特色鮮明的教師。
參考文獻:
[1]唐繼延主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選講[M].1999.8.
篇2
一、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要避免單純地靠一本教科書來灌輸知識,必須把它轉化為利用投影、實物、標本等多種教學媒體啟發、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主持、評價來激勵和指導學生學習,完成教學任務。
1、指導觀察,分組實驗。教師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指導學生仔細觀察,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尋找鋼、鐵、鋁的四個共同特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2、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教師要善于借助實驗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第一組實驗方法自行設計第二組實驗,研究木棍、粉筆、瓦片與銅、鐵、鋁不屬于同一類物體。這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3、組織討論,歸納總結。在學生已經完成兩組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金屬有哪些共同特征。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各實驗小組討論完畢之后,教師進行歸納概括,總結出金屬的共同特征。
4、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為了進一步掌握金屬的共同特征,教師運用了投影與實物相結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種物體中辨別金屬,既做到了新授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同時,也擴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在指導學生分組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啟發設計實驗、組織觀察討論、歸納概括總結、強化記憶、擴散思維等活動中完成。
二、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在科學課的教學活動中,應該通過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動口、親自動手參與做實驗的活動,使學生更加熱愛大科學,喜歡到大科學中去觀察、分析、探索、研究,學會進行科學試驗的本領,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成為真正的主體。
1、觀察思考,分組實驗。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四幅反映實驗內容的圖片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并大膽地進行實驗。
2、自行設計實驗過程。學生由第一組實驗獲取的知識聯想與第二組實驗之間的關系,然后備實驗小組展開討論,自行設計實驗過程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3、小組討論,大膽發言。由于學生在獲取兩組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知識,有話可說,就會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主動參與實驗小組的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形成一個課堂教學。
4、運用概念辨別金屬。眾所周知,教學目的就是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在科學課《金屬》中,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學會識別金屬。由于教學活動組織得充分,學生掌握了金屬的特性、共性,根據金屬的共性、特點,學生能夠很快從多種常見的物體中辨別出金屬,并說出辨別的方法,教學目的實現就成為一種可能。
5、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閱讀教材,及時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并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掌握新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教材、提出質疑、分組實驗、觀察思考、設計實驗、小組討論、大膽發言、辨別金屬等活動中完成。
三、教學媒體選用的設計
篇3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起點;彈性;我要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3-0384-02
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變化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是生動、獨立的個體,是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而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為學生服務的。可是,教師在展開教學各個教學環節時,往往過多的關心自己的教學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提高課堂40分鐘效率,我的體會是――精心的進行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師的教案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的教案。
1 深入了解學生,找準教學的起點
教學設計首先要關注、了解教學的對象――學生,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學會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樣。只有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輔導,哪些知識可以略講或不講,從而抓準教學的真實起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影響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而現代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教師設計的教學起點就不一定是學生的起點。比如:學生在學習“百以內不進位加法”時,許多學生在學之前,都能正確算出答案,一些學生還能把算理清楚的表達出來。如果還按教材安排的起點去設計教學計劃,學生就會“吃不飽”。
2 客觀分析教學內容,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性的組織課時教學內容
在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內容僅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于教材,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只局限于補充、調整一些習題,不敢更改例題,更談不上結合生活實際編寫例題。事實上,盡管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的組織教學過程。如:改變課時的教學順序、結合實際情況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練習或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于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
(1)前測: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四則計算順序,對做數較大的計算題有畏懼情緒,錯題率較高(每班每次作業有半數人有錯)。兩個班同學的計算
能力、計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較強的同質性,匹配較好。
(2)教學實驗:我沒有按例題編排順序一步一步的講計算規則,而是出幾道相關的一步、兩步計算試題,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編題,看哪組編的題多、形式多,這樣一下就調動了學生的創作欲望,每組編出了十幾道試題。全班匯總后,請學生挑出沒見過的、有疑問的幾種形式的試題試做,并討論總結出好的計算方法。課堂效果:完成了兩課時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生非常喜歡做自己編的試題,強烈的探索欲望,使他們非常全面、準確的找出了計算規則,而且還總結出易錯點,怎樣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錯。總結之后,學生意猶未盡,還要求再編、再做。采用常規教學手段,按順序2課時完成課本的4個例題,教學形式是小組討論,按教師的要求把準備題改編成例題。學生試做,教師講解計算規則。課堂效果:學生的積極性、興奮程度一般,按老師的引導一步一步的做題,完成教學任務,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3)后測:運用問卷調查實驗后對學習數學、做四則計算試題的興趣,測試學生實驗后的學業成績,對學生的作業追蹤觀察。
(4)實驗結果及分析:實驗班實驗班的學生測驗成績明顯優于控制班的成績;班同學對做四則計算試題的興趣、信心高于控 制班,實驗班的作業質量也優于控制班。
實驗表明,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在領會教材意圖,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調整教學順序,重組教材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一些不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題材應作調整、修改和補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課,照搬教材。因為只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好知識、提高能力的關鍵,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他們會主動探索,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 明確每個環節的教學目標,擬定彈性的教學路徑
篇4
如果問一位老師,在他今天或整個學期所要上的這門課程當中,在課堂上要教些什么?怎樣教?為什么要那樣教?也許他會很驚訝,因為在他看來答案太簡單、太明顯了,哪個老師不是照著課本的內容和順序講課呢,無非是在課堂上多舉例和學生多做練習,以便讓學生能順利應付各項考試。有些老師或許會說,因為班上學生普遍來說成績不是很好,因此他們會從課本中挑出一些重點,自己加以整理;另外再補充一些說明和練習題,把這些要點和例題都寫在黑板上,好讓學生抄下來,以便課后復習和日后準備考試之用。還有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說其實他們在上課之前并沒有明確規劃好教些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教,不過課堂上卻能隨機應變,以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方式不但讓學生學得愉快,而且印象深刻。至于為什么這樣教?他們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愉快和充實的過程,不過學生的注意力只能維持小段時間,因此要適時穿插一些生活上的實例,或有趣的故事。從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師因自己的經驗、想法、和關心的事項不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也會不同,但到底影響教師課堂教學的因素是什么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做才是積極的好老師呢?本文擬從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來探討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
二、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是從行為主義(Behaviorism)發展至認知主義(Cognitivism)后的進一步發展,它不僅更加深入地探討了課堂學習的本質、過程,而且以現代者的眼光透視了課堂學習的策略、形式、環境、對象等,從多角度發展和豐富了課堂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通過強化而建立刺激(Stimulation)與反應(Reaction)的聯結,學生接受教學所傳遞的客觀世界的知識,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便達到了學習的目標;認知主義雖然強調學習者內部的過程,但認為學習是將外界客觀事物內化為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建構主義者提出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已定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在內部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不同的建構主義者從各自的角度論述了課堂學習,從而使建構主義課堂學習理論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從總體上我們可以歸納出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論的主要觀點。
1.課堂學習的實質是學習者的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地吸收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原有的知識經驗和信念的基礎上,對新的知識和信息主動地進行選擇性的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對知識意義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識經驗又會因新信息的進入發生調整和改變。因此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從外部搬到自己的記憶中進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自我理解,建立內在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過程。
2.課堂學習的課本知識并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學生的學習是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檢驗和調整的過程
建構主義向傳統的學習理論提出了挑戰,認為課本知識僅僅是一種關于各種現象比較可靠的假設,是對現實的一種更可能正確的解釋,而并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這些課本知識在進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被接受之前是毫無意義的,只有通過學習者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雙向相互作用后,才能建構起它的意義。所以學生學習課本知識時不是像鏡子那樣去“反映”呈現,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這些假設作出自己的檢驗和調整。
建構主義者認為,在課堂中學生并不是一塊白板,他們的學習往往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信息為背景來分析當前知識的合理性,而不是簡單地死記和模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強迫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知識給學生,也不能把所教的知識作為預先確定了的東西讓學生無條件地接納,而應該引導并指導學生如何在自己原有經驗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相互作用建構知識的含義。
3.課堂學習要具有情境性(situation)
建構主義者批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去情境化”的做法,他們認為學校課堂教學常常在人工環境而并非自然環境中教學生那些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性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常常被學生遺忘或只保留在他們頭腦的內部,一旦走出課堂到實際生活便很難回憶出來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保持和使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就必須讓學生在自然環境中學習或者在具體情境中進行活動性的學習,從而促進知與行的結合。
情境性學習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的任務要具有挑戰性、真實性,并且任務的難度要稍微超出學生現有的能力范圍,讓學生面對一個要求真實的、認知復雜的情境,使之與學生的能力形成一種積極的不相匹配的狀態,即認知沖突。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內部動機,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主動地進行知識意義的建構。
4.課堂學習需要在合作(cooperative )中進行
建構主義認為,事物的意義源于建構。而學生又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事物的意義,每個學生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這種客觀差異性本身就構成了豐富的資源。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討論、爭辯、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學習,超越了自己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學的知識。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認識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理解,檢驗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從而改組自己的認知結構,對自身的知識進行重新建構。課堂上學生在交互合作學習中不斷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再認識,對各種觀念加以組織和改組,這種學習方式不僅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建構能力,而且有利于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這種合作學習不僅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也涉及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成為學習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強調學習者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學習者積極參與才能達到他們自己確定的目標。教師只起輔導、引導、支撐、激勵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學習者學習,也無法將任何目標強加于學習者。荷蘭尼密根大學(University ofNijmegen)對不同學習觀進行驗證,實驗的結果能證明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的重要性。該實驗的理論假設是:學習者對學習持有不同的觀點,如再現學習觀、建構主義學習觀和應用學習觀,不同的學習觀分別對應于不同的學習風格與策略,如表面學習、深入學習和具體學習。由此則相應地產生了不同的學習結果:回憶類問題、頓悟類問題和問題解決類問題。
然而實驗結果了這一假設,實驗證明不同的學習觀、學習風格與策略、學習結果之間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學習者在三種學習結果上表現出最佳業績,再現型學習者則相反,在學習結果上表現出最差。而且實驗還表明,從小適應了再現學習的學生要重新確立建構主義學習觀是十分困難的,他們往往害怕建構性的學習,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拋開熟記的程序獨立思考問題,他們總是試圖將學習納入再現的軌道,并千方百計地試圖回避要求建構學習能力的情境。并且他們還錯誤地認為,考試所要求的就是極端的再現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常常缺乏應用原有知識、控制和檢查自己建構性學習過程的能力。因此這一實驗結果證明只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才最符合學習的本質,最有利于開發人的潛力,也能促進人的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構主義的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Instruction Design)是指通過目標分析而設計出一定的教學程序和方法以保證特定目標的實現。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也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的集中體現。它包括觀念(ideas)、計劃(plans)以及為開發真正的教學必須和能夠遵守的規則(rules),即推進學習和達到教學開始前預計的學習結果的說明和任務的分配。教學設計安排專家(教師)和新手(學生)之間為學習而進行的交流,交流的內容和訊息主要是關于經驗的與正規科學的或有時是人文科學(arts)的學科的信息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交流的特征(features)和有關群體所持有的規范(norms)與價值(values)的訊息只有在相關時才被討論。而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個子系統,一般認為,課堂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開始之前,根據現代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與主張,依據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各主要要素(內容、學生等)的系統分析,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創造一種教學活動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反饋),以指導課堂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建構主義的興起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對傳統教學思想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對傳統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了質疑,這為構建現代課堂教學設計作了有益的探索。
1.傳統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弊端
第一,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是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忽視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以及情感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只能獲得僵化的、死板的知識,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感性和發展性。第二,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教師的教為本位”。教師在課堂上處于支配地位,控制著學生的學習和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學生的學只能圍繞教師的教而轉,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觀眾”,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以“靜態的教案為本位”,學生只能被動地適應并接受。從而使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喪失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2.建構主義課堂學習觀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篇5
設計是為創造某種具有實際效用的新事物而進行的探究。其實質就是為了創造和建立一個新的系統模型。它不是對現存系統的改進,而是為了超越現存系統去構思一幅新圖景而創設的一個新系統,是一個目標定向的、有實際效用的、需要社會性互動的、非確定性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與技術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它們的途徑和方法,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系統的計劃過程。它具有智力性、創造性和可重復性等特點,對教學工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自覺性,從而具有減少盲目、避免失誤的作用,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培養新時代和當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就是為了實現一定的化學課堂教育、教學目標,依據現代化學教育思想、化學新課程理念、化學學科及學生特點,依托化學教材的內容主題和條件,用教與學的原理來策劃課堂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系統過程。它既具有設計的一般性質,又遵循著教學的基本規律。
二、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依據
(一)化學新課程理念
化學新課程要求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使每個學生都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的、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新課程教學設計中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作用,了解化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認識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及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相信化學為實現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將繼續發揮它的重大作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
(二)現代化學教育思想
新的世紀,在經濟、科技和教育一體化發展中,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它是通過培養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人才”來體現和發揮其作用的。現代化學教育思想突出“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傳授化學知識的過程,也是人文科學與化學科學的整合過程。在尊重學生個性和想像力、擁有和諧和民主的師生關系、創設激勵和允許差異的課堂教學氛圍、重視知識形成和方法培養的教育理念、整合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切實給學生提供參與教學活動的時空條件,使他們獲取知識和技能、豐富實踐體驗、培養道德情操、形成行為習慣、提升人文修養、培養科學素養、提高創新能力。
(三)化學學科特點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以科學的認識論為原則,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以聯系生活和社會實踐為方法的自然科學。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情感,加深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的價值觀的過程。以化學實驗為基礎,可以為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供廣闊的空間,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科學素養的培養;以科學的認識論為原則,從宏觀、定性的角度認識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從微觀、定量的角度來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是學生研究化學和學習化學的必由之路;以科學的方法論為指導,進行操作和觀察的實驗方法、概括和抽象的思維方式及探討和研究的科學方法等方面的培養,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以聯系生活和社會實踐為方法,充分挖掘化學與生活、社會及科技的緊密聯系,有利于學生調動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方法
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緊緊圍繞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發展來進行設計。根據化學新課程理念、現代化學教育思想及化學學科特點,通過分析實驗區教師的新課程教學案例,我們認為化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可以按下圖的流程進行設計。
圖中課堂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之間是一個循環系統。教師只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分析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目標要求,依托教科書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年齡特征和先有知識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問題情境、確定適當的教學媒體、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和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與反思,為下一個教學目標的制定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
(一)教學資源分析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結合所使用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及知識價值,認真分析學生的能力、知識等起點行為和身心及學習特點,精確領會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并利用其中的活動探究建議及學習情景素材,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確定適合于學生的、可具體操作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內容選擇、情境創設、媒體確定;活動及評價設計時,啟發教師的思維,開闊教師的視野,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好地針對學生營造學習情景,創設探究活動、確定教學媒體、設計教學評價,充分把握教學要求,體現課程宗旨,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學目標制定
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中“學”的部分的具體化,一般適合于單元或課時設計。教學目的是教學的終結性目標的概括,適合于課程或學期設計。化學課堂教學目標是對化學課堂學習活動預期達到結果的表述,它確定了教學工作的方向,制約著化學課堂中教與學的活動。在設計時應遵循四個原則,即課堂教學目標與化學課程目標保持統一的一致性原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領域的目標體現縱貫橫聯的整體性原則,高層次目標中包含低層次目標、不同學習者的個體存在差異的層次性原則,教學目標要難度適中、明確、可測量、易操作的具體性原則。
在目標敘寫時,要注意教學目標的主體一定是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陳述應明確、具體,對過程目標的陳述不可忽視,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陳述不應有具體結果,而且在陳述上要反映學習結果的多樣性和層次性,要與單元、課題目標相一致,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和階段性。其基本表達句式一般為:(行為條件)+(行為主體)+行為動詞+(程度標準)+行為結果。
例如:義務教育“身邊的化學物質”主題中課題l“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的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煤爐內發生反應的探究,認識碳的化學性質,解決身邊發生的有關碳的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化學學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會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對知識進行整理和加工,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獲得親自參與、探究的機會,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緊密聯系實際,提升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內容選擇
教學內容是教師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的知識、技能、方法及形成的思想、觀點、習慣的總和。化學教學內容包括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四個方面,它是以各種文本資料、背景素材、化學史實、實驗過程、師生活動為載體的。新課程強調“用教材教”,因此,在課堂教學設計時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科特征和學生特點,針對教學目標,選擇具有認知、實踐、社會、德育、美育和情感等方面意義的內容。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要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為起點,以他們的生活經驗為橋梁,能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情景中,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情景創設
教學情景是指教學內容在其中得以存在、運動和應用的環境背景。它能對教學過程起導引、定向、調節和控制的作用。課堂教學情景設計就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造某種認知情景和情感氣氛,用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及日常經驗與科學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是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經驗的運用和改造來學習新知識、獲得新體驗的過程。教學情景一般包括:①事實情景。包括化學史實、日常生活、社會熱點、工農業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等有關的事實和材料。②實驗情景。創設多種真實、生動、直觀而富于啟發性的實驗教學情景;可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獲得全面的發展。③經驗情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社會經驗等,可用于某一新內容的引入或某一問題的分析、解釋和應用。④問題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在情景創設時要指向明確的課程目標,要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其所蘊含的知識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等。
(五)教學媒體的確定
教學媒體是指在以教育為目的的活動中,在主客體之間傳遞信息的中間體。化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媒體主要有:圖片(靜態的影像和文本)、幻燈(投射的靜態影像)、視覺媒體(在電視上移動的影像)、聽覺媒體(聲音和音樂)及計算機多媒體等。而計算機多媒體則更能充分發揮其生動、形象、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有較強感染力和表現力的特點,為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確定教學媒體時,要考慮所選媒體是否符合教學內容的要求,即內容是否正確、資料是否新穎、介紹是否簡潔,考慮所選媒體能否激發與維持學習者的興趣、提高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程度,考慮所選媒體是否具有良好的制作品質、能否提供有關效能的證據,考慮所選媒體是否關注了教學對象的特性、先有知識和技能。
(六)探究活動設計
化學教學活動是化學教學系統運行過程的總稱,是進行化學教學的途徑。化學新課程以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化學教學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是由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八個要素的一步或幾步組成。一般在內容上包括:①事實性知識探究。即與物質的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事實性知識密切相關的探究。②理論性知識探究。即針對化學概念、原理、規律等理論性知識解決“具體化”問題的探究。③策略性知識探究。即指對化學科學研究方法的探究。④STS型知識探究。即從學生所熟悉的、聯系生活實際的化學知識內容出發,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化學與技術、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人類進步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探究活動在形式上一般包括:實驗型、討論型及調查型探究等。
(七)教學評價設計
篇6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創新教學
小學數學的教學,應該抓住教學的重點,在嚴格執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教學、具有實踐性的教學,以及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性學習,同時結合具體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加強小學生數學創新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其主要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課堂教學應設計出新穎的教學方式,盡量避免傳統數學教學的枯燥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將數學的知識點穿插到新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
二、加強小學生數學學習實踐性
現在的很多學生在學習上是比較具有依賴性的,很多題懶得去做,缺乏數學的演算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加強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多讓學生練習,鍛煉他們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鼓勵學生合作學習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家庭的教育情況,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在小學生的課堂較學中設計一些合理的合作學習的模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協作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同時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為學生創設數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階段,學生對于一些數學的概念難以理解,但是通過必要的數學情境,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聯想。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計一些數學情境來輔助教學,這樣可以提高數學教學的課堂效果,同時起到發散學生數學思維的作用。
總之,小學數學的教育是一個最基礎的教學階段,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教師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到學生以后在數學課程方面的學習及數學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堂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的指導。
參考文獻:
[1]劉傳平.小學數學教學初探[N].宜春日報,2011(6).
篇7
關鍵詞:有效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備教材;備學生;課堂教學模式
作為有效教學成果內容,我選取的是我校高職英語教材點擊職業英語學生頻道第二冊第一單元(Great Movies)中的詞匯學習部分(Vocabulary in context)的教學內容設計,之所以展示這部分內容(即一次課的教學設計),是因為我個人認為單詞學習往往是學生感到困難的事,一方面學生覺得詞匯學習單調、枯燥,另一方面老師也教得乏味,很難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那么如何將詞匯的教和學變成妙趣橫生,學生樂于學,教師易于教的內容呢?我以為詞匯學習的課堂教學內容設計至關重要,我以這課為例,從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設計。
一、備教材
即對自己所講部分的教材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這就要求必須把一節課的講授內容和整個單元的主題緊密結合,從而明確這節課的教學目的和要求,而不可將其孤立,就問題而論問題。如,所選這課的教學目的是要求是學生掌握有關電影的詞匯,我設計將詞匯的學習置于本單元主題,即談論電影的語境中進行,而這一話題往往能激起學生興趣,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如電影類型、不同類型的不同風格和特點、代表作等等,展現相關詞匯,引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習,從而領會了詞的意義和用法,而這種表面的“不經意”正是教師充分把握教材并精心設計的結果,同時真正體現了交流信息才是英語語言學習的目的,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生這時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切身體會到學習英語詞匯的必要,需要就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學生會對英語學習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他們的學習潛力也被充分地調動起來。
二、備學生
教師教學要面向學生,并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所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是決定一節課是否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認知能力,乃至身體健康狀況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我們目前面對的高職學生普遍情況是英語知識基礎差,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欠缺,在課堂上則表現出消極、倦怠的精神狀態,學生普遍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那么,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之中?如何調動和培養他們英語學習興趣?實踐證明,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備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將每節課的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踐情況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設置出學生樂于接受、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模式。接下來,我要談的就是在詞匯學習這節課堂教學中本人所設置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往往是“填鴨式”的,如,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教師講詞義,學生抄筆記;或干脆聽寫單詞。這種教學模式往往機械、單調而乏味,容易讓學生對詞匯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而教師也教得心理疲憊,至于課堂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為改變這種我們在詞匯教學中常常遭遇的不良狀況,我采用了稱之為“情境模擬”的教學模式。這里的“情境”即語境。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離開語境而獨立存在,否則就毫無意義和沒有生命力。傳統教學中,詞匯學習往往就是不自覺地步入脫離語境的誤區,為了單詞學習而學單詞,忽略了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而詞匯的學習也是這樣,只有將詞匯置于某一語境中才能體現詞匯學習的實用性和必要性。所以模擬設置一個幾近真實的語境是一節詞匯學習課卓有成效的至關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往往借助計算機,運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創設有聲有色、圖文并茂的語言環境,學生置身于生動、逼真的語境中,展開某一特定語境下的主題討論,在討論中勢必要用到與主題緊密相關的詞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這時為了能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們往往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相關詞匯。如,某個詞的讀音、詞義、用法等,就以我所選這課(Great Movies)為例:首先我設置出諸如Do you like seeing movies?(你喜歡看電影嗎?)Which type of movie do you like best?(你喜歡哪一類型的電影?)這種簡單,貼近學生生活又易于引起學生共鳴問題的,自如地導入“Talking about movies” (論電影) 這個主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導學生圍繞“電影”這一主題展開相關討論。如,電影的類型,不同類型的不同特點,甚至代表作等等。在討論中,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和講述,還借助計算機技術以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現出一個電影的世界,學生沉浸于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畫面之中,教師根據視頻的進程、畫面的變化,適時地拋出設置的問題,如,這部電影屬于哪種類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什么?事實證明,這種情況下學生都會積極思考,能踴躍發言,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動甚至急切地學習與主題相關的詞匯。正是模擬了幾近真實的語境使學生置身其中,他們才樂于用英語表達,有的甚至為自己詞匯量之少而懊惱,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一節情境模擬教學課堂,學生學到的不僅是詞匯,更重要的是激發出了他們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這比單純地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更重要,這可以改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錯誤認識(就是死記硬背),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和英語語言的美好。
以上我從三個方面談了一節詞匯教學課。作為教師,要使自己的每節課卓有成效,自身還要從思想、情感上做到兩點:那就是愛和投入。愛即愛學生,投入即將自身投入所教內容之中,并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運用和升華,正如:鉆到書中出不來的是書蟲,能從書中飛出來則化成了美麗的蝶。
篇8
一、設置情景,融合探究教學
探究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樣可以在課堂中適當的融合探究教學的理念,通過探究教學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會根據教學的需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例如,如圖,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徑等于3厘米. 在圓柱的底面A點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上與A點相對的B點處的食物,需要在側面上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動畫演示全過程)
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有效的將數學問題生活化,讓數學以更為生動的形象出現,而不是以嚴肅的、刻板的形式出現,有利于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當然,我們設置這個情境的目標,也不僅僅局限于此. 筆者在這個情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學生追加了動手探究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相關的數學知識. 如讓學生動手操作做一個圓柱,尋找從A點到B點的最短路線. 然后再分組討論:將圓柱的其中一條母線剪開,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思考從A點到B點的最短路線是什么. 這個探究過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抽象模型轉化,凸顯數學本質,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筆者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習題,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甲、乙兩位探險者,到沙漠進行探險.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發,以6千米/時的速度向東行走,1小時后乙出發,以5千米/時的速度向北行進. 問:上午10:00時,甲、乙兩人相距多遠?
二、加強學習研究,多維度解題
數學的答案只有一個,但是通向這一目的地的道路卻是多種多樣的. 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數學亦是如此. 初中數學教師要想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就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可能,讓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問題的本質,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以多維度為教學視角,注意教學的多面性. 比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數學問題的“一題多解”,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將公式或結論進行推廣,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
例如,求證:cos■ + cos■ + cos■ = ■. 在學生用“三角證法”完成解題之后,教師接著從復數證法的角度切入,當學生還在思考另一種可能的時候,再與學生一起研究公式的推廣cos■ + cos■ + … + cos■π = ■(n為奇數,且n ≥ 3).
此外,我們所說的多維度教學,還包括充分運用課堂中學生的錯誤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要糾正,但是不應該把錯誤當成純粹的錯誤,而要借題發揮,發揮學生的“錯誤”,讓學生把握正確的解法.
例如,直線l過點P(2,-1),它在y軸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軸上截距的2倍,求直線l的方程.
學生解答為:設l的方程為■ + ■ = 1,則b = 2a……①,又由P(2,-1)在l上,得■ - ■ = 1……②,聯立①,②,得a = ■,b = 3,所以直線l的方程為2x + y - 3 = 0.
此時,筆者要求學生用另外一種方法來解此題:
設直線l的方程為y + 1 = k(x - 2),令x = 0,得到y = -2k - 1,令y = 0,得x = ■,由題意,得-2k - 1 = 2?■,解得k = -2或k = -■,故直線l的方程為2x + y - 3 = 0或x + 2y = 0.
此時,筆者順勢提出:為何兩種解法得出的結果卻不相同?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不但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而且也明白直線方程的截距式不包括截距為0(過原點的直線)的情況,這樣學生就會對截距式直線方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方法能幫助學生在解題時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獲得簡易的解題思路,教師要在課堂講解例題時教給學生一些常用的解題策略.
篇9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堂美術設計;特性
美術是我國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美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門類之一。首先,美術教育從感性方面就具有審美趣味、人文內涵、情感表現、信息傳載等特質。其次,在理性方面又涵概和涉及了如數學、地理、物理等多種學科常識。以《新課標》的全新課程理念為依據,我國各地中小學校紛紛嘗試教改,美術課程教材的科目編制由原來專業美術內容的具體設置轉換為以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為主的三大塊內容。在《義教美術課程標準教參》具體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指導下,要熟練掌握美術課堂設計特性。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特性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驗、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的計劃過程。教學設計特性反映了教師為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精心設計教師有關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如將要達到的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將采取的各種教學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學設計中。因此,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認真思考,全面規劃,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更好地發揮教學設計的指導功能,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從趣味性引導到審美性
趣味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在具體活動中體味樂趣。二是高層次的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如審美趣味等。在這里談的是讓中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體味樂趣。美術作品本身具有審美特性,創新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審美活動進行教學設計,審美活動要隨堂處處可見。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利用各種契機通過欣賞-體驗-感知-評述—評價的教學流程,讓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創設多元文化情境,通過文學情境、音樂情境、游戲情境等,進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設計增加學生興奮點,使他們產生探究的興趣。運用靈活教學手段,以游戲、互動等活潑的合作形式,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體味樂趣。一堂好的美術課,是美術教師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能從興趣出發誘導和激發學生從產生興趣,之后到產生審美的體驗和感知,再到產生探究的興趣,最后使學生達到主動的創造。
2.從教育性延伸到人文性
所有的教學設計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育目的。傳統基礎教育中情感教育存在著種種偏失,忽視了情感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功用。新課程所強調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素是對傳統基礎教育課程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情感教育偏失的一種矯正。優化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設計是實現美術教育的載體。好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教育的實效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美術教師應普遍思考如何將美術的教育功能與人文相聯系。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或文明的真諦所在,在進行中學美術課堂教學設計時,運用跨學科教學方法綜合多種學科知識如美術與自然科學、美術與社會科學等,來進行橫向拓展性教學嘗試,以求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培養學生成為有深度文化內涵的具有終生學習能力的人才觀。根據學生實際能力,讓學生鑒賞藝術作品,將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接近藝術,打破對藝術的神秘感,讓藝術從神壇上走下來。
3.從悟性到創造性
人類是通過創造不斷進取和發展的。創造性是創新美術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基本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高表現。創新美術教學設計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工作,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的特點,創造性地思考,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實施方案的過程。由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引發的教學活動風格多樣,教學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它為啟發學生的悟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印度大文豪泰戈爾認為,“兒童藝術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摒棄陳腐的習俗、單調乏味的慣例,不斷給予兒童機會,使他們透過所達到的驚異之心挖掘自身無限潛能”。潛能即潛在的能力,悟性是人先天具有的潛在能力。它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過程,是感知到覺悟的發展過程,它是“人”具有創造性和靈活性的基礎。悟性的發展是要靠后天的教育來逐步養成的。悟性是產生創造的前提條件之一,有了“悟”才能創造。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教育學科,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美術教師通過具體優化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悟性。只有在不斷的啟發和培養下,才能夠使學生的悟性得到更快的發展和提高,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由單向思維方式向發散性思維方式轉換。
4.從情境性到聯想性
篇10
關鍵詞數學 高效 教學 設計
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科學。所謂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整體系統化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優化。那么,如何設計小學數學的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重視問題設計的合理性,把學生帶入實際生活。
數學是以課堂思維為主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索,進行的是有意義的思維訓練。在設計問題時不要出現下列情況:教師設計好每一個細節問題,學生順著教師解題思路解答;有的還是一問一答,還有的是教師說上句,學生說下句……這些設計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更不利于學生的創新。那么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盡可能地從實際中引出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同時,教師也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打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學生帶入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情景中。
二、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確保學習知識的高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三、重視課前備課和情境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
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關鍵之
三。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應注意以下兩點:
關注學習方法。
課堂教學設計既要關注教師怎樣教,也要關注學生怎樣學,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教師除了知道由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方法外,還應提醒自己有時候關于學生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學習方法、策略方面的認識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注意修正。
2、抓準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一般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來確定。難點,既要根據教學內容,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抓準教學難點是突破教學難點的前提,這既要靠鉆研教材,又要靠教學經驗的積累。但單純的教學經驗還不足以抓準教學難點,基于實踐并引入教育、教學理論,通過實踐經驗和理性思考的相互結合才能抓準難點,進而設計出突破難點的方法和教學過程。
- 上一篇:醫學影像技術課題研究
- 下一篇:知識產權運用管理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課堂提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