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經濟發展狀況范文
時間:2023-08-06 11:2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國經濟發展狀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發展成不可逆轉的事實。隨著全球化的到來,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影響,民族地區應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加快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加大投資力度等,逐漸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思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經濟全球化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民族地區應盡快順應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戰略,使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影響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國經濟不斷的相互交織,相互融合,逐漸形成相對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資本,貨物,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諸如科學技術,人才教育,文化都會受到很深的影響。
從科學技術上來看,與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在科學技術方面與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帶來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抓住這個發展機會。但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發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區應立足于當地,創建自己的科技創新體系。西部民族地區可以在不需大量資金的事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產業。只要從此方面解決這一問題,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科學技術,民族地區的發展會在短時間內趕上并超過東部地區的發展。
從人才教育方面來說,全球化給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在當今知識經濟形態下,知識人才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因素。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族地區帶來了機遇,新的觀念也隨著全球化進入了民族地區,重視人才培養,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改變傳統觀念,認識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區只有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觀念,重視人才教育,那么,才會在一些領域有所突破。
從文化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對于民族地區在改變觀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著有力的促進作用。文化因素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新觀念應結合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心理等因素,而且也應當重視民族地區文化所特有的價值觀,道德觀。在民族經濟的發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沒,但民族文化的發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帶動,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民族地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態環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質不高,投資力度不足等。這些都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西方一位經濟學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區同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人才嚴重匱乏,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勞動力素質不高。事實上,西部民族地區要發展,人才、科技、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民族地區也面臨著挑戰。人才、科技、教育這三個問題都未曾完全解決,并且,經濟全球化并非是經濟上的世界一體化,相伴發生的還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經濟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應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要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對于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國面對的是全球化下各國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競爭。尤其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必須站在新的發展戰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使之融入全球化的體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機遇來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民族地區的人口素質。當今經濟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經濟全球化導致了競爭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區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發展經濟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民族地區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水平總體不高,這進一步影響了民族地區的發展。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就要立足于本地,引進更多的人才,或者將本地人才輸送出去接受培養,最后回到本地區做貢獻。并且,民族地區要重視基礎教育,多為勞動者提供學習的機會,逐步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為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區應立足于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區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雙重壓力。民族地區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抓住機遇,立足于本地的優勢來發展特色經濟產業。西部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稀有金屬儲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資源優勢來發展特色經濟,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冶金業。民族地區仍有許多優越的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如西藏,內蒙古的畜牧業。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也十分豐富,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這些可發展為特色旅游產業,會吸引更多的游客觀光旅游,這可帶動該地的經濟發展。民族地區應盡可能立足于本地區的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并使這些產業成為帶動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
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投資不足是阻礙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又一障礙。一方面,民族地區要加大投資力度,并且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另一方面,民族地區要改善投資環境,利用政策爭取國家資金,防止重復建設,加強重點產業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利用外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國民族地區所吸引的外資比重遠低于東部地區,這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思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民族地區應著力于制度創新,要進一步加快市場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強政府的宏觀調空,改善生活服務環境。我國西部地區之所以落后于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發展,其原因之一是東部地區受到了制度創新所帶來的利益。民族地區要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發展相對滯后。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民族地區應致力于制度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
經濟全球化對于各個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亦然。民族地區只有立足于現實,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加快制度創新,改善投資環境,使民族地區的人才,科技,教育的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的全面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黃健英,薩如拉.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戰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盧鐵城,張忠元.中國西部民族經濟.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詞:金融業;發展水平;因子分析;聚類分析
金融業作為一個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主導行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的資本形成和經濟資源配置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具有儲蓄聚集、資源配置、風險管理等功能,而這些也正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因此,金融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和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和充分發揮金融業的服務功能和作用,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隨著河北省經濟的快速增長,河北省的金融業已經進入了少有的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認識河北省金融業的發展狀況,對于促進和完善其建設,進而推動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在全國視角下,對河北省金融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實證分析,揭示了河北省金融業的發展狀況,找出了其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 指標的選取和數據的搜集
在我國(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金融業主要包括四個分支: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其他金融活動。其中,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構成我國金融業的主體部分,因此,為全面、科學的考察金融業的發展狀況,同時兼顧可比性原則和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從整個金融業的宏觀層面以及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個行業分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衡量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地區除外,下同)金融業的發展狀況,經篩選,選取如下八個指標:
金融業增加值/GDP:某地區金融業增加值與該地區GDP之比,反映了金融業對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小。
金融相關比率:金融資產總量與GDP之比,該指標是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提出的,用以衡量一國(或地區)金融上層結構的相對規模及經濟金融化程度的概括性指標。由于數據限制,國內學術界大多采用存貸款余額之和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計算此指標,本文也借用這一方法。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用以反映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的資金規模,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銀行業的發展程度。
保險深度:是指某地區保費收入占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反映了保險市場深化程度,也刻畫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保險密度:指按當地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額,反映了該地居民參加保險的程度,也反映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和效率水平。
上市公司數:反映了股票市場對該省區公司的支持程度。
證券化率:某地區股票市價總值與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之比,一般來說,證券化率越高,說明證券市場在該地區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它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區域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能力以及該地區證券業的發展程度。
本文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9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 中國金融年鑒2010》和《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10》,為了消除不同量綱差異和不同數量級的差異,首先對數據采用Z標準化方法進行處理,即將所有數據化為均值為0,方差為1的標準化數據。
二、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
(一) 因子分析
運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處理,由于KMO相關性檢驗值達到0.735,Bartlett’s球形檢驗的P值0.000,以及由相關矩陣大多數簡單相關系數大于0.3,可知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選取2個公共因子,其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5.444%,說明這兩個公共因子能夠反映大部分的信息。為了使得到的公共因子的實際意義更好解釋,對公共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旋轉后,第一個公共因子的貢獻率為46.331%,第二個公共因子的貢獻率為39.114%,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由表1給出。
篇3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相關結果可知:北京、天津、上海及江蘇等地區社會發展的綜合狀況排在全國前列。排在前列的省市自治區大多數都有著一定的經濟發展積淀,長期的經濟發展再加上相關政策的推廣更加推動了該地區社會發展。因此,國家應加大對于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優惠政策的推廣力度,使之更快的更好的發展,進而縮小我國貧富差距。
關鍵詞:社會發展的綜合狀況;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一、引 言
本文的實驗目的為考察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綜合狀況,但統計的各項指標相關性較強,因此可以用SPSS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進行分析實驗,通過分析導出少數幾個主分量,使他們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且彼此間不相關,從而來研究復雜的問題。通過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發展狀況:由各因子載荷/負荷矩陣的系數,我們可知實驗得到的各主成分或公共因子分別反映我國省市自治區發展水平的哪一方面,從而可以了解到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再通過綜合分析,可得到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
二、主成分分析實驗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個定量(數值)變量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具體的說,它是通過導出少量幾個主分量,使他們盡可能多的保留原始變量的信息,且彼此間不相關。它的一般數學模型有:利用n個樣本的p項指標的信息區別這n個樣本。因此,要從這p項指標中找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使他們盡可能地反映各項指標的信息,且彼此之間不相關。即:
(二)主成分分析的實驗結果及分析
為了考察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社會發展的綜合狀況,本文選取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X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X3、在校學生數(人)X4、學校數(所)X5、衛生機構數(個)X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X7、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標臺)X8八個指標進行實驗分析。
利用SPSS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八個指標的相關矩陣,由矩陣可知,各變量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相關關系,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變量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解釋總方差得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跟為4.064,它解釋了總變異的50.796%;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844,它解釋了總變異的35.547%;根據主成分個數的確定原則,即特征跟大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0%~85%以上,確定這八個變量需要提取兩個主成分。
計算主成分中因子載荷矩陣,依據第i個主成分的變量系數向量等于此表中的第i列除以第i個特征根的算術平方根得:
從上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由X3、X4、X5、X7確定的,他們在式中的系數大于其他的系數,故可以認為第一主成分說明文化投資建設。第二主成分主要由X1、X2、X6、X8確定,可以認為是經濟發展程度。
經過綜合評價分析可得主成分得分,經排序整理得出名次表,從結果給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天津、山東等地綜合排名位于前列。北京地區作為我國首都無論是文化投資建設還是經濟發展程度都名于前列,并且經濟發展程度位于全國首位。上海經濟發展位于第二,文化投資建設也靠前。江蘇和山東地區文化投資建設為全國首位。山東是我國孔孟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濃厚。貴州、云南、、甘肅等地排名靠后。這些地區無論是教育投資還是經濟發展都落后全國平均水平。國家應該大力支持這些地區的教育事業,多給予這些地區一些政策優惠,多發掘各地的特色,例如地區改善交通,以旅游業為主帶動經濟。多鼓勵這些地區的小企業戶,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而縮小我國貧富差距。
三、因子分析實驗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因子分析是根據相關性大小把原始變量分組,使得同組內的變量之間相關性較高,而不同組變量間的相關性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尋求變量的基本結構,簡化觀測系統,減少變量維數,用少數的變量來解釋復雜問題。
它的一般數學模型有:
設有n個向本,p個指標。X=(X1,X2,…,Xp)T為可觀察的隨機變量尋找公因子為f=f1,f2,…,fq,則模型:
為因子分析模型。
(二)因子分析的實驗結果及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八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到變量共同度矩陣,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除了指標X8以外,X1到X7其他7個變量都能很好的被兩個因子解釋。這七個變量的因子共同度均在0.7以上。
由因子分析中旋轉后的因子負荷矩陣可知旋轉的因子系數已經很明顯的向兩級分化,有了很鮮明的經濟意義,給予了變量指標更實際的意義。F1中系數絕對值大的主要有:X4(在校學生數)、X5(學校數)、X6(衛生機構數)、X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這四項變量指標主要反映各地區的基礎設施文化投資;F2中系數絕對值大的主要有:X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X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X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X8(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這四個變量指標主要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
經過綜合評價分析可得到各因子的得分數,進行排名整理可得,此結果與主成分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出入。以實際情況來考慮,北京上海等地的經濟發展以及基礎設施都是全國最靠前的,相對來說主成分分析的結果更接近現實。
總 結
篇4
一、1998年全省宏觀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
1998年,全省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經濟增長速度和綜合經濟效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統計,國內生產總值370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全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6289元,比上年增長10.2%;全省財政收入290.18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全部職工工資總額402.7億元,比上年增長3%;全部職工平均工資5590元,比上年增長3.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8.4%,比上年下降1.6%。
二、1999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根據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以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穩定和加強農業,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步伐,加強城鄉市場開拓,努力擴大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入實施科教興鄂戰略,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1999年我省企業改革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再就業工程更加深入實施,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并實現社會全面進步。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
三、199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
根據去年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1999年的社會經濟發展預測,經過對工資水平的定性分析與定量測算,將全省1999年企業工資指導線確定為:
(一)1999年企業職工貨幣平均工資增長基準線為6%;
篇5
關鍵詞:財政職能 縣域經濟 發展措施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我國的國民經濟水平在逐步穩健的發展,而縣域經濟聯系著我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的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其體現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平,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能實現財政職能與縣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科學處理,以及發揮財政職能在縣域經濟中的影響,能夠促進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健康、穩定的發展。筆者通過分析財政職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探討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財政職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協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重大成果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在北京舉行。報告首先對根據GDP、地方公共預算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三項指標遴選的全國400強樣本縣(市)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年度回顧。指出: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向“新常態”的邁進現在我國的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但是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發展不均衡,區域差異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國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水平存在嚴重的滯后性。并且財政的職能與緊急的發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財政的收支情況很多時候過于依賴當地經濟的的發展。所以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實現政府資源的優化配置,才能促進縣域經濟得發展。
縣域財政也要轉變支持經濟發展的思路,采取是一個當前經濟發展趨勢的財政調整手段,來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并且要建立相關的監督檢查機制,加強對縣域政府的經濟行為的監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稅收政策,為縣域企業創造良性發展的環境。以及政府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的支持,例如對其實行低息貸款或無息貸款的措施,解決縣域財政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縣域政府要展開對國家相關優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據其中的內容來保證經濟發展措施的落實。
二、財政職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一)改革財政體制,完善對下轉移支付制度
現在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存在很多的問題,直接限制經濟發展的問題是縣域政府對財政的職能不明確,財政權責的問題比較模糊。所以導致政府財政和當地經濟的發展產生矛盾和沖突。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進行財政體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對下的轉移支付制度,以及專項資金配套辦法等。把財政的權利真實的歸還與下級政府,讓政府能夠宏觀的來參與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運用科學合理的經濟手段來調控當地的經濟。在進行政府財政職能的改革過程中,要取消與當前市場經濟發展不符合的財政職能,建立能確保新的職能體系的保障制度,使縣域政府在當地經濟發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當然,要建立相關的體制來對政府財政職能進行約束,保證政府不濫用自己的財政職能,而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落實財政政策,優化投資發展環境
縣域經濟的發展,一定要符合我國當前的總體經濟發展的環境。通過一些財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財政的投入,調整稅率等手段,來刺激內部的消費狀況,調整社會供給的平衡,更好的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在我過的西部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的發展上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必須認真的貫徹中央的財政政策,科學的發揮政府財政的職能,加快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提供硬件的保障,從而為縣域的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通過硬件基礎的建設還可以促進當地經濟與外部環境的聯系,促進投資產業的交流,帶動經濟上的發展。
(三)政府財政引導民間資本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在進行經濟發展建設中,資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與作用,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以積累經濟發展的資本。具體措施有: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的措施,如,政府財政直接投入資金,降低稅率等。然后進一步完善政府的財政運行的相關機制。其次,就是要增強政府的經濟調控能力,協調當地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工作,對市場的運行進行監督,為民間資本的投入創造良好的環境。
(四)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建立城鎮互動機制
現在我國很多鄉鎮的勞動力轉向城市,直接制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解決現在狀況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資金和項目向縣級鎮重點傾斜,引進適合在當地發展的企業,緩解勞動力流失的狀況。加強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的推進相關企業與鄉鎮農業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打造農村經濟市場體系,促進當地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優惠政策是鄉鎮建設的重要措施,政府通過相關政策的落實,不斷推進農村的經濟建設,解決好進城農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突出問題,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以促進縣域經濟健康、快速的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是我國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連接點,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據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具體情況,來調整政府財政體制,落實相關的財政政策,積極引導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縣域城鄉互動機制,充分發揮政府財政的職能,以促進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主成分分析;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11-02
引言
要描述和評價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最理想的是找到一個總括性社會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其測度結果要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部或大部分信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其他國家的職能部門以及研究學者曾經提出各種不同的指標體系評價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系統地研究社會發展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國內一些政府部門、 研究單位和個人先后設計了一些“社會指標體系評價方法”,如,唐曉東采用了21個指標變量的函數模型來評價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但此模型沒有把所有反映經濟情況的因素考慮在內,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客觀的社會經濟發展綜合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為了更加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發展水平,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已有研究成果的修正和充實,首次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引入評價指標體系中,提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指標體系。在實際經濟問題中,不同的經濟變量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如職工平均工資和消費水平必然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勢必增加分析問題的復雜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用較少的指標來代替原來較多的指標,并盡可能地反映原來指標的信息,從根本上解決了指標間的信息重疊問題,又大大簡化了原指標體系的指標結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經濟發展水平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全面性(消除評價指標的相互影響)。在滿足n f p的條件下,不限制指標的個數,可以綜合評價一國的經濟發展狀況。主成分分析的降維處理技術能較好地解決多指標評價的要求,在選擇了m(m p p)個主成分后,仍能保留原始數據信息的85%以上,因此,這一方法綜合評價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全面。(2)可加性(數據標準化處理)。在綜合評價經濟發展水平時,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量綱往往不同,變差不能直接綜合。主成分分析法避免了此現象的發生,因為在計算過程中,主成分分析法把各個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就使得各個經濟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即可加性。(3)客觀性(科學的確定權重)。在層次分析法計算過程中,通過專家打分來確定權重,使得主成分分析法在綜合評價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成為現實。而主成分分析法在確定綜合因子的權重時,克服了某些評價方法中人為確定權重的缺陷,使得綜合評價結果唯一。(4)簡單性(計算簡單)。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SPSS、SAS等計算機軟件的推進與使用,使得主成分分析法在綜合評價實踐中的廣泛應用成為現實。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也稱主分量分析法,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它可以在力保原始數據信息丟失最少的情況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用少數的變量來解釋整個問題。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利用p個原始變量(x1,x2,…,xp)構造少數幾個新的綜合變量,使得新變量為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新變量互不相關,新變量包含p 個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這樣定義x1,x2,…,xp為原變量指標,z1z2…zm(m≤p)為新的綜合變量指標,每一個新綜合變量指標是p 個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同時要求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 zi與zj(i≠j;i,j=1,2,…,m)相互無關。(2)z1是x1,x2,…,xp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與z1不相關的x1,x2,…,xp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m是與z1z2…zm-1都不相關的x1,x2,…,xp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則新變量z1z2…zm分別稱為原變量x1,x2,…,xp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
二、指標確定
我們根據選取的指標要能夠客觀、系統地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則,因此本文選擇反映經濟情況的8項主要指標:地區生產總值( X1)、居民消費水平(X2)、基本建設投資(X3)、職工平均工資(X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X5)、商品零售價格指數(X6)、貨物周轉量(X7)、工業總產值(X8)。指標數值均來自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及相應整理數據[6]。
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方差解釋表,通過計算可得,前3個特征值的累積貢獻率已達到85.928%,這說明用前3個因子來反映事物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928%以上,于是,取前3個因子作為主成分。碎石圖同樣也能夠說明這一點。
從主成分載荷矩陣圖可以得出,地區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載荷較大;基本建設投資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載荷較大;消費價格指數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載荷較大。因此,可將主成分命名如下:第一主成分:產出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建設投資主成分;第三主成分:消費價格主成分。
根據該表以及變量的觀測值可計算因子得分,主成分得分系數矩陣的數值是主成分載荷除以相應的特征根得到的結果。到目前為止,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將8個評價指標轉化為了具有典型經濟含義的3個綜合評價指標。
三、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分析和評價
為了考察每個城市,并對它們進行分析評價,采用回歸方法將三個主成分表示成8個指標的線性組合,即得分函數:
應說明一點的是,某城市的主成分因子得分為負數,這是因為在計算時對原始數據作了標準化處理,把各經濟指標的平均水平當做零來處理的緣故。因此,某城市的主成分因子得分為負數,只表明該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31個省市的平均發展水平之下。將Z1、Z2、Z3得分繪制在三維坐標系中,由載荷陣及Z1、Z2、Z3表達式可以得出,Z1、Z2、Z3越大所代表的綜合能力越大。
如繪制各個城市主成分因子的得分散布圖,就可以綜合看出,位于正中間上方的是廣東省,其生產總值、基本投資建設和消費水平相對來說都比較高;而位于正中間下方的是省,其消費水平與全國的平均消費水平不相上下,但其生產總值和基本投資建設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位于左上角的城市是生產總值和基本建設投資都很高的城市,如江蘇和山東;位于右上角的城市是生產總值和消費水平都很高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和天津。
結合生產總值、基本建設投資和消費水平三方面,可對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做出如下評價:31個省市大體上可分為7個類別。廣東屬一類,它位于圖的正上方,說明該地區的生產總值、基本建設投資以及消費水平都很高,是投資者首選的黃金地帶;江蘇和山東屬一類,位于圖的左上角,是生產總值和基本建設投資相對較高而其消費水平相對來說不高的省市;河北、河南和遼寧屬一類,其生產總值與我國的平均生產總值不相上下但其基本投資建設費用比較高,說明這三個省的基本建設正在逐步完善;浙江屬一類,其生產總值比河北、河南和遼寧高,但其基本建設投資和消費與這三個城市不相上下;上海、北京和天津基本屬于一類,該地區的生產總值高而且消費水平相對來說也比較高,但其基本建設投資相對來說較低,說明這三個城市的基本建設比較完善;海南、貴州、青海、甘肅、新疆、寧夏和屬一類,這幾個省市的消費水平基本與我國平均消費水平持平但其生產總值遠遠落后于我國的平均生產總值,而其基本建設投資卻高于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的平均水平,說明國家比較重視這幾個省市的經濟發展;其他地區屬于一類。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全國31個省市的評價是一種比較分析評價,以方便讀者對比。
四、結論
本文將主成分分析引入到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分析與綜合評價中,應用主成分分析的功能,提出了一種可以較為準確的評價各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的方法,在實際中無論是對投資者、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部門及城市本身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該方法在分析過程中對指標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避免了不同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同時,主成分方法成功地消除了指標間信息重疊和人為地確定指標權重的缺點,使得分析結果客觀公正、清晰可見。此外,主成分分析法的整個操作過程都可以運用計算機軟件,如:SPSS、SAS等都可方便快捷地進行。
參考文獻:
[1] Noorbakhsh, Farhad.Huma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A Policy Model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7,(14):927-949.
[2] 喬峰,姚儉.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在經濟發展動態描繪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22(2):1-5.
[3] GAVIN W J, VISARIA P.Urbaniztion in large developing countries.China, Indohesia, Brazilamd India[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4] LIAN Yuming.China cities report [R].Beijing: China time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4.
篇7
[關鍵詞]東北地區;就業質量:區域差異化研究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5%以內。在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能源、化工等行業的下行帶來的企業開工率不足,已經在向用工環節傳導,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鋼鐵、煤炭系統約有180萬職工需要分流安置,這在傳統工業占主導地位的東北三省表現得尤為明顯。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需要全面分析東北地區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改善就業質量。就業質量是指從業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并獲得報酬或收入情況的優劣程度,與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有密切關系。本文中設定東北地區的就業質量是其經濟發展狀況、人力資源狀況、社會保障狀況和勞動報酬水平的綜合體現。
一、東北地區就業質量基本狀況
(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2015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GDP增長6.9%,全國人均GDP為49351元,比上年增長6.3%。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放緩,2015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58057.81億元,其中遼寧省28700億元,吉林省14274.11億元,黑龍江省15083.7億元,增長速度分別為3.0%,5.7%,6.5%,位列全國后五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65201元,50162元,39226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7%,6.5%,5.6%,其中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的人均GDP和增長速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產業結構來看,2014年東北第二產業GDP占比為47%,高于全國42.6%的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占比僅為42%,低于全國48.2%的平均水平。各省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遼寧和吉林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這是因為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資源產業和重工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傳統的資源型產業結構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東北形成了較為單一的產業結構。
(二)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
人力資源數量方面。其一,從就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看。近3年,東北地區的就業人數呈總體增加趨勢,但三個省份的就業人數差距明顯,并且年均增長率比較低,黑龍江省的年均增長率更是排名全國最末。其二,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來看。2014年遼寧省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為1163.9萬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45.4%,吉林省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為569.3萬人,占就業人員總數的39.3%。在現代就業模式中,就業人員在三次產業中的人數構成應為15 35:50。與此相比,兩省第三產業就業比例均偏低,需要引導和鼓勵勞動者參與到第三產業中。其三,從城鎮登記失業率來看。2015年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為3.4%,3.4%,4.5%。東北三省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在全國處于較低水平,只有黑龍江省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力資源質量方面。從人均教育支出來看。2014年三省的教育支出占總支出比重分別為11.9%,13.97%14.73%,與同期全國水平15.18%相比仍有差距,地方人力資本投入稍顯匱乏,制約了就業質量的提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三)東北地區社會保障狀況
養老保險方面。2014年東北地區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774.6萬人,增長率為2.022%低于全國水平5.91%。醫療保險方面。2014年東北地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353.5萬人,比2013年增加62.25萬人,增長率為1.157%,低于全國水平4.278%。失業保險方面。2014年東北地區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1401.4萬,增長率為0.143%低于全國平均增長率3.813%。
(四)東北地區勞動報酬水平
其一,從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看2014年遼寧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8190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9110元,而全國的這一數字是36390元和56339元,不僅與北京、廣東這些發達地區相距甚遠,與中西部的青海、寧夏、內蒙古、山西等地也有差距。其二,從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看。根據《中國東北地區發展報告(2015)》的統計結果,2014年東北地區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969.7元,這一數字僅低于我國東部地區33866.4元。在全國范圍來看遼寧省處于較高收入水平,近3年來一直處于第10名左右,而吉林和黑龍江的收入水平卻一直靠后,但與其他地區的差距正逐步縮小。
二、東北地區城市就業質量測量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就業質量是勞動者在其就業過程中工作狀況的綜合反映。從宏觀角度來看,受到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影響,包括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就業人數等擬微觀角度來看,又包括勞動者的收入狀況、工作環境、權益保護等,因此就業質量是一個宏微觀相結合的概念。基于以上對就業質量內涵的理解和對影響我國東北地區就業質量的相關因素分析,本文構建了包括4個維度,16個指標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把抽象、復雜的就業質量問題轉換成可以度量和比較的數據,以求全面、客觀、系統的反映東北地區的就業質量。
(二)利用SPSS17.0進行因子分析
由于本文對就業質量的研究是一個多指標綜合評價問題,并且選取的各指標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選擇主成分分析法將影響就業質量的眾多因素轉化成幾個綜合因子,再利用SPSS17.0對東北地區34個地市級及以上城市2013年就業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1.確定主成分
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由表1可知前五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1.178%>80%,說明可以選擇提取前五個主成分來反映原始數據的信息。
3.確定就業質量綜合評價函數
以每個主成分所對應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總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為權重,得到東北地區城市就業質量綜合評價模型:
三、東北地區城市就業質量的數量分析
根據表中的得分及排序,按照地區就業質量的優、良、中、差四個級別,把東北地區34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聚類為Ⅰ、Ⅱ、Ⅲ、Ⅳ類。如表4所示
通過分析以上數據可知,東北地區各城市的就業質量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
(一)就業質量整體不高
在東北地區34個城市中,就業質量較差的城市(Ⅳ、Ⅴ級)達到19個,數量上為全部城市的55.88%,占據主導地位。這說明東北地區就業質量總體偏低。從各省之間的具體情況看,遼寧省的就業質量較好,吉林省次之,黑龍江省的就業質量最為堪憂。
(二)就業質量地區差異明顯
就業質量差距大且分布不均。由聚類結果可以看出,就業質量得分最高的城市(大連3.5435)與得分最低的城市(鶴崗-1.7929)之間分數相差5.3364,地區間差距很大。等級為優的城市僅有4個,且全部位于遼寧省就業質量較好的城市(Ⅰ、Ⅱ級)有10個,吉林和黑龍江各2個,其余11個城市全部位于遼寧。這些城市大多交通發達,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鞍山、營口、遼陽位于哈大高鐵沿線,大連、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位于盤營高鐵沿線,其中大連、營口、錦州、丹東是遼寧省重要港口城市。而等級為差的8個城市中,有7個位于黑龍江,其中黑河、伊春、雙鴨山、雞西、七臺河、鶴崗6個城市于2011年國務院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中被列為全國資源型城市,這說明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的就業問題比較嚴峻,就業質量亟待改善。
四、對策建議
針對目前東北地區就業質量的狀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地區間的差距
目前我國東北地區各城市之間就業質量的差距非常大,應該著力提升就業質量較差城市的就業質量,尤其是資源型城市,其就業問題應該給予高度關注。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協調發展。對于資源型城市可著重培養接續產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改造資源型產業,逐步擺脫對資源的深度依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地區就業質量。
(二)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東北產業結構的顯著特點是第二產業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2014年遼寧省第二、三產業分別占比為50.2%、41.8%吉林省第二、三產業分別占比為52.8%、36.2%,這樣的產業結構給就業帶來不利影響。第三產業有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功能,應該鼓勵和引導勞動者參與到第三產業中,這不僅能緩解勞動者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也有利于增加就業數量、提高就業質量。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數量眾多、布局過廣、分布較散。遼寧省的國有經濟占比超過30%,吉林省超過40%,黑龍江省則超過50%,并且大量國有企業長期虧損,扭虧乏力。國有企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等使其不但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還很有可能會減少就業機會。東北地區的民營經濟與東南沿海相比仍然不夠發達,不僅數量上存在差距,規模和質量也有待提高。2015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東北僅有10家(遼寧9家、吉林1家、黑龍江4家),而僅浙江一省就有138家企業入圍,要想全面提高東北地區的就業質量,需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做大和做強民營企業,以此來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解決就業崗位不足的問題。
篇8
一、湖北省縣域經濟的現狀
近年來,湖北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表現在:一是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縣域經濟“半壁江山”已經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顯;二是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工業主導地位更加突出,產業發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顯,產業布局向園區聚集;三是發展方式轉變邁出新步伐。傳統產業改造、自主創新、名牌產品建設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勁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資和招商引資規模不斷擴大,高起點承接產業轉移,全民創業熱情高漲,一批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縣域脫穎而出。
但是,與沿海先進地區相比,湖北縣域經濟仍有相當的差距:一是規模小。2008年,湖北省縣域生產總值的平均規模只相當于江蘇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業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縣域工業增加值僅占其生產總值的35%,而江、浙兩省該指標分別達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縣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平均規模為16.6億元,僅相當于江、浙兩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場主體少。2008年,湖北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縣均為93家,而浙江省縣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縣均為549家。國家農村調查總隊對全國縣市區的綜合測評結果顯示:在“全國百強縣(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沒有一個“全國百強縣(市)”。
本文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對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定量分析, 以期為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提供科學參考。首先,借助于SPSS統計工具,構建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狀況評價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統計年鑒——2011》的面板數據,對2010年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據統計結果分析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力求能夠對推動湖北縣域經濟的研究與實踐具有積極意義。
二、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數幾個潛在的、不可觀測的變量(因子)來描繪許多變量之間的協方差關系,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個變量轉換成較少的幾個互不相關的綜合變量,從而使研究簡化的一種統計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數學模型為:
■
式中x1、x2、...、xm為實測變量;aij(i=1,2,...,m,j=1,2,...,n)為因子荷載,是第i變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載。aij越大,說明第i變量與第j因子的關系越密切,aij越小,則說明第i變量與第j因子的關系越疏遠。εi(i=1,2,...,m)為特殊因子,是實測變量與估計值之間的殘差值。Fi(i=1,2,...,m)為公共因子。
(二)實測變量的選取
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因素眾多,如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工業產值等。這就需要一種綜合評價的方法,通過綜合評價來幫助我們準確地量化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厘清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發現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為實現均衡發展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在參考眾多文獻的基礎上,通過對2011年的“湖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所使用的指標進行分析,在原統計公報“縣域主要經濟指標”列出的80個縣級單位38個經濟指標中,遴選出12個主要經濟指標作為實測變量,構成了本文的縣域經濟發展狀況指標考察體系。這12個經濟指標分別是:常住人口(萬人)(x1)、第一產業(億元)(x2)、第二產業(億元)(x3)、第三產業(億元)(x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萬元)(x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萬元)(x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萬元)(x7)、常用耕地面積(千公頃)(x8)、糧食產量(萬噸)(x9)、棉花產量(噸)(x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x11)、招商引資(萬元)(x12)。通過對這12個經濟指標的因子分析,來完成對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研究。
三、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因子分析
指標的相關性分析。使用SPSS對數據作相關性分析,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原統計表960個數據中,有20個數據為0(原因不詳),在使用SPSS統計時,為了真實科學,對于缺失值,我們采用取均值來替代。結果顯示,在相關矩陣C12×12的144個數據中,112個數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認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與Bartlett''''s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0,Bartlett''''s檢驗在0.05的水平下顯著。因此,可以得出該樣本數據適宜作因子分析的結論。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計算特征值與特征向量。計算得出前3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84.8%,說明這3個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
因子載荷旋轉。為了使得因子意義更明顯,采用方差極大方式,對因子載荷正交旋轉。經過6次旋轉迭代,得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1。
計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計算因子得分,進而實現降維和簡化問題的目標。SPSS計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終,綜合因子F公式可寫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綜合因子(F)給湖北80個縣(區)域逐一計算得分,根據得分高低排名,見表2。
四、因子分析結果的解釋與建議
(一)因子分析的解釋
從旋轉后的因子載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億元)、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億元)、第二產業(億元)、第三產業(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億元)6個指標在公共因子Fl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都是些經濟總量指標,因此可以將公共因子Fl命名為經濟總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積(千公頃)、第一產業(億元)、糧食產量(萬噸)、棉花產量(噸)、常住人口(萬人)5個指標在公共因子F2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可以將公共因子F2命名為農業與人口因子;招商引資(萬元)指標在公共因子F3上有較大的載荷,因此可以將公共因子F3命名為招商引資因子;換言之,可以從經濟總量、農業與人口、招商引資三個維度來對湖北縣域的經濟發展實力進行評價。
從求解特征方程計算得出,決定湖北縣域的經濟發展實力的主要因素是經濟總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為農業與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資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說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個指標的信息。
從綜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綜合因子(F)得分與最后一名梁子湖區綜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說明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漢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江夏區等發展較好,綜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區,庫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實力相對很弱,像來鳳縣、鶴峰縣、五峰縣和梁子湖區等綜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經濟發展的建議
第一,進一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以工業化引領和支撐縣域經濟發展。從公式(2)可以看出,決定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實力的主要因素中,經濟總量因子F1占比45.4%。而經濟總量的大小主要還是需要工業產值來給力,因此工業是縣域經濟的首要支撐,是發展的“第一產業”,工業強則縣域經濟強。從統計公報的各項指標數據也可以看出,在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的強縣中,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工業規模總量大,依靠工業帶動了本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必須大力實施“工業興縣(市)”戰略,把推進工業化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狠抓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和企業培育,把抓發展的主要精力向工業集中,保障發展的資源向工業匯集,促進發展的政策向工業傾斜,通過加快工業化進程,支撐和引領縣域經濟發展。
第二,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從公式(2)可以看出,決定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實力的主要因素中,農業與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與經濟總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見湖北省縣域經濟第一產業比重仍較高,二、三產業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必須正確處理好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穩定提高第一產業,調整提升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了縮小縣域間經濟的差距,應大力推動不同的產業向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流動,增強經濟發達縣域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業更好更快地流向欠發達的城鎮和農村,最終形成所有縣域都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產業體系和空間布局。
第三,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從公式(2)可以看出,決定湖北縣域經濟發展實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資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堅持把擴大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組織利用各種經貿洽談會、招商會、展會等平臺,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大項目,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參考文獻:
①2009年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報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網(hbzyw.省略)
②湖北省縣域經濟2008年度發展報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網(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統計局.湖北省統計年鑒 2011[M].統計出版社.2011
篇9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 戰略選擇 環京津
一、緒論
旅游目的地是指一定空間上的旅游資源與旅游專用設施、旅游基礎設施以及相關的其他條件有機集合起來的是旅游者停留和活動的目的地。①隨著“大旅游”的發展,旅游目的地正逐漸代替旅游景區、旅游點等狹義概念,如何更好的建設旅游目的地,也相應的成為研究關注的熱點。
根據國際慣例,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的話,該地區將進入休閑時代。河北環京津地區面臨著人口總數為1.06億的京津冀三大客源市場,京津地區人均GDP已遠遠超過6000美元,河北省這一數字也接近6000美元,可知三地居民收入早已超過休閑旅游消費產生界限,居民的旅游需求特別是休閑旅游需求,潛力巨大。
本文中,河北省環京津旅游休閑產業帶范圍界定如下:以環京津的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等市和省會石家莊為主要中心城市,輻射全省11個市。
二、河北省環京津地區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一)環京津地區旅游休閑產業的發展狀況
1.旅游資源開發狀況。河北省自然旅游資源豐富,人文旅游資源品位較高。目前,河北省有4A以上景區110個,居全國第四位;世界遺產3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3個,居全國第三位。
以4A及以上景區為代表,其呈帶狀集中分布于以下三大區域:以石家莊、邯鄲、保定為中心的冀中南太行山沿線區域;以張家口、承德為中心的壩上高原與冀北山地區域;以唐山、秦皇島為中心的環渤海區域。總體上看,這些景區環繞京津,呈環帶狀分布。
2.旅游經濟發展狀況。近十年來,除去2003年“非典”對旅游業嚴重的影響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影響,河北省旅游業基本保持了平穩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相比入境游,國內游是河北省旅游業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客源市場是河北省重要旅游客源市場。2012年,河北省旅游總收入達到1588.33億元,旅游人數達到2.3億人次,比上年分別增長30.5%和22.94%。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553.91億元,國內旅游人數為2.29億人次。
但是,旅游者在河北省的人均花費較低,停留時間較短,作為國內游的目的地,河北省缺乏旅游吸引力,旅游產業發展較不成熟,亟待完善與提升。
3.旅游服務質量狀況。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全國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滿意度調查,河北省三個旅游樣板城市游客滿意度普遍不高,處于全國中下水平。
以省會石家莊為代表,2010年與2011年,在50個樣板城市中分別位列45與36位,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在60個樣板城市中,位列53和58名,基本處于倒數后十名的位置;河北省旅游業較成熟的承德,從2010年到2013年第一季度,游客滿意度排名呈下降趨勢(排名:20、44、43、51),從全國中上水平跌入中下水平行列;河北省濱海旅游主要承載者秦皇島游客滿意度也不甚理想,平均處于全國中下水平(排名:36、49、45、38)。
(二)環京津地區旅游休閑產業的主要存在問題
1.旅游交通與旅游資源分布不匹配。河北省雖然有環渤海、環京津的“兩環”區位優勢,以北京為中心的放射通網絡穿越河北全境的交通優勢,但是,交通的放射狀格局與旅游資源的環帶狀分布不適應,資源分散,區域分割,環首都旅游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旅游經濟效益與旅游資源存量不一致。與周邊省市相比,河北省旅游資源數量豐富,品位較高。然而,從旅游接待人數、旅游收入、旅游者人均花費和旅游者平均停留時間等方面來看,河北省卻處在相對劣勢地位,國內旅游收入甚至墊底,而且這種落后差距呈逐年遞增趨勢。
3.游客滿意度低,旅游服務質量差。由全國旅游樣板城市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可知,河北省整體旅游服務質量較差,排名相對靠后,三個樣本城市排名均處于全國中下水平,省會石家莊更是基本處于倒數十名行列。因此,旅游服務質量是制約河北省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短板,旅游服務質量急需完善與提升。
三、發展河北省環京津旅游休閑產業帶的戰略選擇
(一)旅游產品差異化戰略
根據河北省旅游資源特色,將其劃分為京西沿太行山地區、京北張承地區、京東唐秦地區、京南平原地區四個區域,實施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培育京西太行山山地生態旅游區、京北張承高地草原生態旅游地區、京東唐秦濱海度假旅游區、京南保石邯紅色旅游區。
京西太行山山地生態旅游區主要包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四市在內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沿線區域,依托太行山山地資源,主要開展山地休閑旅游;京北張承高地草原生態旅游地區主要包括張家口、承德兩市,依托河北省北部高地的森林、草原、滑雪、溫泉資源,主要開展生態度假和康體休閑旅游;京東唐秦濱海度假旅游區主要包括唐山、秦皇島兩市,依托河北省沿渤海海洋旅游資源,主要開展海洋休閑度假旅游;京南保石邯紅色旅游區主要包括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三市東部和廊坊、滄州、衡水三市在內的河北省中東部平原區域,依托平原生態農業資源,主要開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
(二)旅游產品一體化戰略
河北省旅游資源豐富,名氣景區較少。同類型景區宜采取戰略聯盟的策略。以山地景區為例,根據山地景區相對分布率(即山地景區數量占全省A級景區總數百分比),河北省屬于第二級別,山地資源品位在全國處于中上等。以蒼巖山、抱犢寨、五岳寨、嶂石巖、天桂山、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祖山、角山、景忠山為代表的分布于太行山、燕山的山地綜合景區,資源品位較高,知名度卻相對較低。各景區獨立存在,資源的相似程度高,競爭遠對于合作,加之部分地區交通便捷性不高,很難形成高影響力品牌。不如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結成區域戰略聯盟,整體整合、規劃、營銷,依托燕趙文化,重點突出各景區獨有特色,特色互補,形成合力,提升河北山地景區競爭力。
(三)環線旅游交通戰略
根據河北旅游資源區域環狀分布特點和河北境內現存交通線路體系,建立河北省環線旅游交通體系,承接京津,連通河北。環線旅游交通分三個層次:分別為環首都旅游可進入通、環首都大環線交通和環首都區域環線交通。環首都旅游可進入通體系是指以北京為中心的放射河北境內的交通線路,目前該交通體系基本完善,北京居民可以通過高速公路、鐵路自由順暢地進入河北境內主要市縣,尤其是隨著京滬高鐵的全線通車,北京居民進入河北的時間大幅度縮短;環首都大環線交通體系是指以北京為中心,連結秦皇島、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的環線交通線路,環首都區域環線交通體系為以上城市之間的交通線路。
注釋
①保繼剛,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許多例子都證實,教育對經濟的發展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山東省經濟的長遠發展,發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根據近幾年山東省國民生產總值和教育資本實際投入量,分析區域經濟的增長與教育投入之間的依存關系,為進一步研究山東省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對促進山東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且深遠意義。
【關鍵詞】教育投入 經濟增長 山東省
一、教育投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理論闡釋
教育在經濟增長發展中的影響的研究源于柏拉圖。后來,亞當?斯密也仍相信教育對經濟提高有高度價值。在20世紀,知名經濟學家馬歇爾也曾強調全部的資本中最有價值的就是人力資本。
索洛提出了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可間接的被視作教育(即知識或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957年,西奧多?舒爾茨發明了教育投資增長收益率估算法,以此方法為基礎計算出了教育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率,此貢獻率約為33%。丹尼森(Denison)也利用教育量簡化系數法,得到1929~1985年教育對美國GDP增長的貢獻為35.3%的結論。為了將人力資本作為單獨納入到經濟增長模型,盧卡斯開創性的建立了人力資本外部性內生模型。
二、山東省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一)山東省教育投入狀況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教育投入發展迅速。全國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624.13億元到2012年的21242.10億元,增長13倍。其中山東省的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18.10億元到2012年的1311.80億元,增長11倍。廣東省的教育投入增長更快,教育投入從2000年的144.75億元到2012年的1501.22億元,增長了10.37倍。
分析發現,山東省教育投入有顯著的增長,但相對全國增長是緩慢的。相對于廣東省,發現其比廣東省增長緩慢,其教育投入總是低于廣東省,并且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出入日益拉大。
并且,教育投入的投資效應存在時滯,需一定時間才能表現出它的積極作用。是以,在以政府當局的財政投入為重心的原則下,創建多方面籌集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以滿足發展教育事業經費的需要,真正發揮教育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山東省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依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山東省GDP占全國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8.508%,在2001年略有提高,變為8.507%。然后逐年大幅度的上升,到2004年為9.42%,稍微有所下降,之后一直緩慢的上升。表明山東省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其他大部分的省市區是緩慢、落后的,雖然不屬于發展落后的地區,但其經濟的增長并不是很快。
山東省在教育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中超過了廣東等發達省區,政府也加大了對山東省的教育投入。然而,山東省的經濟狀況在近幾年中并沒有得到快速發展,這表明加大教育投入沒有達到與之相匹配的經濟增長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思考,從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教育投資收益是持久而漫長的,我們必須堅信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我省政府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加大教育投入。其次,經濟發展亦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和提升的根本物質保障。一個貧窮的地區一定要將經濟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才能為教育激勵經濟發展創造適宜的前提,最終才能實現經濟教育的協調發展。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制定積極的政策
對于山東省的貧困縣增加的教育費用,應該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擔;針對山東省欠發達的區域則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承擔責任,但以中央政府為主;對于山東省經濟發展中等地區,執行以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合作來作為教育投入的重心,建立中央和省級財政協同分擔的投入機制;而對于發達地區,則實行以山東省省政府承擔為主的教育經費投入體制,而中央只適當予以資助。除了政府財政投入這個主渠道外,還要充分的利用各種手段、方式,比如從社會、民間及海外吸引投資來增加教育投入。
(二)提高政府的教育投入
山東省首先應該努力調整各級財政的財政支出結構,增加了教職工工資支出。其次,積極推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讓偏遠鄉鎮的兒童能夠有學上、有書讀。最后,實行“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降低全省中小學危房比率,讓偏遠山區的孩子能夠安心讀書、安心學習。
(三)優化山東省教育投資的內部比例
政府應該繼續拓寬教育投資渠道,加快創新教育投資體系,促進各學校之間公平競爭。對于教育基本建設和科研Y金,我們一定要增加二者的投入比例,讓教育經費中的個別部分能夠得到發展,并增加公用部分的百分比。鼓勵個人教育投資支出,對高等教育支出可以實行相應的鼓勵政策。同時,政府應該調整山東省教育投入在各級教育投入中的分配比例,近期乃至以后逐漸加大中等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投資的力度。
(四)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首先,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加大向極度貧困地區的傾斜,增加貧困地區人民的受教育機會,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其次,要確定地方政府對于農村的義務教育資金的投資需分擔比例,縣級政府按照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規定其應承擔的部分。最后,合理利用示范院校的引領、輻射功能。想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政府要做的是努力落實前述政策,努力達成山東省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琳,李謙,付勇智.云南省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關系分析[J].當代經濟,2009,(7).
[2]未良麗,黃萍.安徽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8,(9).
[3]西奧多?舒爾茨.教育和經濟增長[M].中國人民出版社,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