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預算會計要素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單位預算會計要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財政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財政體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生產、居民消費息息相關。財政改革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預算制度改革是整個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公共財政體制需求的必然結果。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進行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門預算、收支兩條線和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形成了我國預算管理改革的主線,目前我國預算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完善現行部門預算制度
部門預算制度是國家財政預算管理的基本形式,通過編制預算將財政性資金、單位收支納入統一管理,收入預算采用標準收入法編制,支出預算采用零基預算法編制。
1.2普遍采用國庫單一賬戶體系
以財政部門為主體建立下屬單位的國庫單一賬戶,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集中反映單位財政資金的收支情況。單位收入通過銀行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則通過國庫單一賬戶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向個人、用款單位或商品供應商支付資金。
1.3實行政府采購制度
進一步規范政府集中采購與分散采購相結合的采購機制,實現公開招標與非公開招標、委托采購與自行采購相結合。
1.4完善預算技術保障體系
建立健全政府預算收支分類體系,提高預算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質量。預算管理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對現有預算會計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預算執行周期的視角對現行預算會計進行改進,以期望提高預算會計信息含量,實現對預算及預算執行的全面反映。
2基于預算執行周期的會計核算體系的必要性
2.1有利于更好地實現預算會計目標
預算會計的目標是全面、真實地核算和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實現對預算執行過程的全程、全面監督,確保預算執行按照預算計劃,強化預算管理水平。預算會計為了全面反映預算及其執行情況,需要針對預算執行周期不同階段的內容進行確認和計量,正確劃分預算執行的階段和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會計核算更有利于實現上述預算會計目標。
2.2提高預算執行的合規性、合理性
按照預算執行周期進行會計核算能夠滿足審計、行政管理及預算單位內部管理的需要,從而有效地避免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錯誤,提高預算執行的合規性和合理性。(1)保障預算收支執行。按照預算執行周期進行會計核算使得預算執行的分階段信息更加詳細,便于及時發現預算數與實際數之間的差額,并根據差額確定原因,督促相關單位完成項目收支業務。(2)加強合同管理和項目管理。以預算執行周期為基礎的預算會計將合同(或協議)、項目管理納入到會計核算體系,將支出承諾、核實及付款與合同簽訂、合同履行、結算等預算執行環節相對應,提供有關合同、項目執行的完整會計信息,強化合同及項目管理。(3)加強財政風險管理。這里所說的財政風險包括支付風險和貸款擔保風險等。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不能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信息,而這類信息正是風險管理最需要的信息。基于預算執行周期的預算會計的核算內容向上延伸至預算批準,向后延伸至合同管理和財政資金報告,使得會計確認和記錄的時間跨度變大,核算范圍拓寬,進而為財政風險的評估和防范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4)為預算編制和調整提供更有用的信息。預算編制需要參考以前年度的收支信息,以預算執行周期為基礎的預算會計提供了有關項目的全部收支情況,更全面地反映項目結余信息,有利于為以后年度的預算編制提供參考。
3基于預算執行周期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的構建
3.1收付實現制還是權責發生制
目前,有關預算會計應當以收付實現制還是以權責發生制作為會計核算基礎的討論并沒有一致意見。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存在諸多缺陷,而全面采用權責發生制的條件尚不成熟,預算執行周期的核算和收付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作為基礎,從而揚長避短,更好地服務于預算會計目標的實現。
3.2會計要素的設置
會計要素是有關會計核算對象最基本的分類,預算會計要素應當可以作為會計主表的主體結構,會計要素之間滿足勾稽關系,能夠進一步細化為具體的會計要素項目用以進行會計計量。基于以上標準,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在政府預算會計中設置“二元結構”的會計要素。其中,政府預算會計要素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三個會計要素,并按照預算周期不同階段設置會計要素項目和會計賬戶。而政府財務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五個會計要素。同時,考慮到總預算會計及單位預算會計的特點,可以將上述賬戶進一步合并為六個會計要素,即:資產、負債、凈資產、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六個要素。為了與總預算會計保持協調,并減少單位預算會計的工作量,本文建議采用六要素模式。
3.3會計賬戶設置及賬務處理
3.3.1預算會計賬戶的設置
會計賬戶是對會計核算對象的進一步分類。在確立了“二元結構”的會計要素后,下一步需要細化預算會計要素和財務會計要素,即進一步確定對應的預算會計賬戶和財務會計賬戶。在預算會計賬戶與財務會計賬戶同時存在的情況下,如何協調使用預算賬戶和財務會計賬戶是進行核算的關鍵。一種方法是將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分別設置,獨立核算;另一種方法是設置同一套包含預算會計賬戶和財務會計賬戶的會計賬戶體系。以預算執行周期為基礎的預算會計體系采用第二種方法,即采用一套會計賬戶進行核算。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將討論以預算執行周期為基礎的會計核算體系,在不同階段的賬戶設置情況。(1)預算批準階段。預算獲得權力機關批準后,設置“計劃收入”核算批準的預算金額“,核定支出”核算批準的支出金額“,計劃結余”反映上述兩項的結余。(2)承諾階段。在合同簽訂或協議簽訂時,設置“承諾支出”和“承諾支出準備”賬戶,反映商品或服務的訂購情況,進行借貸記賬業務。(3)核實階段。在驗收入庫或接受服務后,通過“應計收入”和“應計支出”賬戶反映已經確認的由預算單位享有或承擔的未來收入或未來支出。(4)結算階段。設置“實際收入”反映單位實際收到的金額,設置“實際支出”反映單位實際支付的金額,設置“實際結余”反映收支相抵后的余額。
3.3.2預算會計賬務處理
(1)預算審批階段預算單位按照批準的收入計劃借記“計劃收入”,按照核定的撥款數量貸記“核定支出”,兩者之差在“計劃結余”核算。(2)在預算收入周期的核實階段,借記“應收賬款”,貸記“應計收入”。(3)預算單位與客戶簽訂合同或訂單時,借記“承諾支出”,貸記“承諾支出準備”。(4)在購進商品、接受勞務后,驗收入庫并收到付款憑證時,借記“應計支出”,貸記“承諾支出”。(5)向商品供應商或勞務提供者支付款項時,需要結轉應收,借記“應付賬款”,貸記“應計支出”。按照實際支付給商品供應商或勞務提供者的金額,借記“實際支出”,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上述會計處理需要根據涉及的支出項目進行明細核算并在明細科目中進行核算和記錄。(6)期末結轉處理。預算收支相關的科目應在每個會計期末進行結轉清零,這與預算編制要求的零基預算的要求相符合。
3.4會計報告及披露
篇2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區別
一、我國會計中的兩大分支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的體系及其分支也在這一過程中隨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幫助人們管理日常的財務活動。會計按照具體的適用范圍和核算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會計,另一類是非企業會計,即預算會計。企業會計主要適用的范圍包括:農、工、商、交和金融等企業單位,并用以監督和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流通領域、生產領域的企業內部經營資金的活動情況。預算會計其具體適用范圍包括:政府的財政機關、行政單位、事業單位等,用以監督和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社會福利領域、分配領域、精神生產領域等的政府財政資金和事業單位業務資金的情況。事業單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質產品,屬于非物質生產部門,位于上層建筑領域,其主要是從事各種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服務的業務活動,在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企業單位和事業單位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物質生產及經營方面的職能。事業單位在進行各種社會性、公益性活動時,一般都是由單位或個人進行出資,并且投入的這部分資金是不要求回報的,就算個別單位或個人終止時,資金基本上也不會收回,他們在業務活動中大部分都是無償提供服務的,雖然也有收費的,但卻并不是足額補償,其中的大部分資金通常都是由國家財政部門提供的。所以說事業單位會計主要是以社會效益為目的,所有的會計工作也都是圍繞著社會效益展開的,如計量、記錄、報告等。
二、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
基于上述對我國會計兩大分支的簡要介紹,可以看出事業單位會計作為預算會計的分支,具有預算會計非營利性質這一共同性,這與企業會計有著本質的區別,加之部分事業單位具有一定生產性、營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業單位會計總體特征的基礎上,才能讓我們正確認識其與企業會計的之間區別。
(一)會計核算基礎的區別
我國預算會計可以采用不同的會計基礎,事業單位作為預算會計的分支可以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由于我國事業單位可以在進行專業業務活動和輔助活動之外,允許開展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所以,在大部分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會計中均采用收付實現制,而對于具有一定營利性的事業單位,其非營利收支采用收付實現制,營利性收支則可以采用權責發生制。
企業會計只能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核算基礎對經濟業務活動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二)會計要素構成的區別
由于事業單位與企業在運行方式、運行結果上存在本質區別,所以兩者在會計要素的構成上也存在差異。事業單位會計要素主要分為資產、負債、凈資產、所有者權益、收入、支出五大類,而企業會計要素則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六大類。由于兩者的資產和負債在本質上基本趨同,所以,下面僅對其他要素的區別進行分析。
1.凈資產與所有者權益。事業單位凈資產是指預算會計所特有的、產權單一的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擁有的資產凈值。與事業單位凈資產所相對應的企業會計要素是所有者權益,它是指投資者對企業凈資產所享有的權益。
2.收入、支出(費用)。事業單位的收入是指本單位依法從國家財政部門、上級單位或其他單位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其資金的主要來源為財政撥款;而企業的收入是指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形成的、能夠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且與所有者資本投入無關的資金流入,其資金的主要來源為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而產生的。
事業單位的支出是指用于開展業務活動和基本建設項目所發生的資金消耗,其目的是為了耗費。而企業的費用是指企業為了日常經營活動而發生的資金流出,其目的是為了取得收入,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3.利潤。利潤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所取得的經營成果。利潤是企業特有的會計要素,是根據企業自身具有營利性質而設置的要素,而事業單位屬于非盈利組織,所有沒有這一會計要素。
篇3
關鍵詞:稅收會計;稅收資金;成本效益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識別碼:A
1稅收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
稅收會計是國家各級稅務機關核算和監督稅收資金運動的一門專業會計。按照我國現行對會計體系的分類方法,把會計分為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類。一般認為,稅收會計是預算會計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是主流派的觀點;還有一種非主流的觀點,認為稅收會計并非預算會計的組成部分,稅收會計與預算會計是并列的關系。對于這一問題,國家有關的會計制度和準則中沒有明確說明,甚至在1997年預算會計制度改革中出臺的一系列預算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稅收會計,給人的感覺似乎稅收會計不屬于預算會計。因此,從上個世紀后期開始,稅收會計總是獨立于預算會計之外,而進行著一次次小動作的改革,直到今天也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影響而與稅收計劃、稅收統計捆綁在一起,使稅收會計在會計體系中的地位始終不明確。那么,稅收會計在整個會計體系中究竟處于什么地位呢?對于前述提到的將稅收會計與預算會計并列的提法,筆者認為是行不通的。我國的會計體系,通常是按照是否以取得利潤為根本目的,將會計分為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大類,而稅收會計肯定不是以取得利潤為目的的,它不屬于企業會計,這是毫無疑問的。按照這種分類方法,不是企業會計就一定是預算會計。如果將其獨立出來作為與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并列的第三大類會計,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很難找到充足的依據。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其惟一的理由就是認為稅收會計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是獨立的專業會計,因此是獨立于預算會計體系之外的一門專業會計。對此,筆者認為這不能成立。理由是:
1.1我們承認稅收會計有其獨立的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并不能因為其有相對的獨立性就能將其在會計體系中單列一個體系,它完全可以是會計體系某一大類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專業會計。因此,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并不能成為將稅收會計獨立于預算會計體系之外的理由。況且這種所謂的獨立性,實際上也是相對的。
1.2我們將會計分為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大體系,在每一個體系(類)中,又包含若干門專業會計,如企業會計體系中包括: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預算會計體系中包括:各級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預算會計、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國庫會計、稅收會計等。如果將稅收會計獨立出來與企業會計體系和預算會計體系并列成為第三個會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除了稅收會計本身外還有什么呢?這無法形成一個體系。當然最關鍵的問題還在于從會計屬性上看,它是屬于非盈利性的會計,從大的類別看,它應屬于非盈利會計系列中的一員。
2稅收會計與稅務部門(行政單位)預算會計的關系
2.1會計主體不同。稅收會計的會計主體是直接負責稅款征收和入庫業務的稅務機關。不直接負責稅款征收和入庫的稅務機關,如國家稅務總局、省稅務局、地(市)稅務局等雖然也是稅務機關,但不是稅收會計主體。而稅務部門預算會計主體則是指稅務系統的各級行政機關單位,凡是由預算撥款,并獨立核算的,包括國家、省、地(市)等各級稅務機關在內的稅務行政部門。
2.2會計核算對象不同。稅收會計的核算對象是一級稅務機關管轄范圍內的稅收資金及其運動,即從稅金的應征到入庫、提退的全過程。而稅務部門發生的稅收資金以外的資金運動則不是稅收會計的核算對象,而是行政單位預算會計的核算對象。因此,在稅務部門發生的各項資金的收支活動中,必須嚴格區分哪些是稅收資金,哪些是非稅收資金,在此基礎上分別用不同的會計來核算。由于兩者會計對象(內容)的不同,導致其會計要素也各不相同。稅收會計的會計要素只分為稅收資金來源和稅收資金占用兩大類;而行政單位會計的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支出五類。
2.3會計確認基礎不同。稅收會計適應其核算需要,分別在稅收資金運動的不同階段采用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分段聯合制為會計確認基礎。而行政單位會計,目前主要采用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確認基礎。
2.4會計核算所依據的制度基礎不同。在具體處理業務時,稅收會計要以《稅收會計制度》作為其規范性的要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而行政單位預算會計要以《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以及相關的其他制度為依據。
3稅收會計主體及其核算單位問題
3.1上解單位。是指直接負責稅款的征收、上解業務而不負責與金庫核對入庫和從金庫辦理稅款退庫業務的基層稅務機關。其稅收會計要核算稅收資金從實現到上解的過程。
3.2混合業務單位。是指與鄉(鎮)金庫的設置相對應,對鄉(鎮)固定收入和縣鄉(鎮)級共享稅款收入除負責征收以外,還負責與鄉(鎮)金庫辦理其入庫、退庫業務,對縣級固定收入稅款和縣級以上稅款收入只負責征收、上解業務,不負責入庫、退庫業務的基層稅務機關。其稅收會計要核算稅收資金從實現到上解過程及部分稅款的入庫和提退過程。按照前面對稅收會計主體含義的界定,這四種單位都進行稅收業務的會計核算工作,因此都應是會計主體。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觀點認為稅收會計的主體,是指直接負責與金庫核對入庫稅款和從金庫辦理稅款退庫業務的稅務機關,即上述四種單位中的入庫單位和雙重業務單位才是稅收會計主體。第二種觀點認為上述四種單位均是稅收會計主體,只是按其反映稅收資金運動過程的完整性分為完全獨立的會計主體和相對獨立的會計主體。獨立的會計主體指核算稅收資金運動的全過程(即從申報到入庫全過程)的稅務機關,上述的入庫單位和雙重業務單位即屬于此類;相對獨立的會計主體是指核算某階段的稅收資金運動過程(即從申報到上解過程)的稅務機關。
4稅收會計亟待改革的問題——稅收成本效益問題
稅收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的特點,因此稅收收入的征收要嚴格按照國家的稅收法律、法規執行。稅收收入的多少,既取決于稅法,又受經濟形勢的制約。稅務機關要嚴格執行稅法,既不能少征,也不能多征。由此而形成了一種觀念,即稅收會計就是要如實核算、反映稅款的的征收、上解、提退、減免和入庫,而無需核算稅收成本、費用和盈虧,并把這視為稅收會計區別于其他會計的特殊性之一。受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多年來雖然稅收會計進行多次改革,但均未觸及稅收成本的核算問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局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還依靠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稅收征管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對于多種經濟形式,必須采用多種稅收征收方式方法,這必然會導致稅收征收成本的加大。因此,要不要核算稅收征收成本,考核效益,是不言而喻的。按現行的稅收會計體制和制度是無法實現核算稅收征收成本、考核效益這一目標的。因為現行的稅收會計和稅務部門的預算會計是分離的,稅務部門進行稅收征管活動所需的經費來源和各項支出均由稅務部門的預算會計來核算。而稅務部門的業務活動是稅款的征收和入庫,其成果最終體現為征收多少稅金、入庫多少稅金,這部分內容是由稅收會計來核算的。稅務部門預算會計和稅收會計兩者一個核算業務活動支出、耗費,一個核算業務活動的成果,各算各的賬,兩者互不干涉,客觀上就造成了不計稅收征收成本,無法考核稅收的所得與耗費,提高稅收效益也就無從談起。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事業單位 現行會計制度 改變
事業單位會計,是以事業單位實際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反映和監督事業單位預算執行過程和結果的專業會計,是預算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促進國家預算收支任務的完成,保護事業單位財產安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財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別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并規定該準則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會計分類、會計要素、核算方式、記賬基礎、會計報表等方面都有質的突破。它不僅吸取了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成功經驗,而且還借鑒了國際公共會計的習慣做法。因此,這次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與以往相比,可以說是一次會計管理模式的變革,對于事業單位財會工作也有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主體、預算資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會計要素、會計等式和記賬方法以及會計報表體系的改變方面。
一、會計主體的改變
在原會計制度中,將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認為是預算資金活動,即“以預算資金活動作為記賬主體”。這使得事業單位變成了國家財政的一個報銷單位,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經濟管理的觀念淡薄。新會計制度則明確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事業單位自身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從概念上明確了事業單位是一個會計主體。事業單位會計主體的確立,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的經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也有利于事業單位以主體身份參與市場競爭,謀求自身發展。
因此,這就要求事業單位財會工作不能像原會計制度下那樣,僅僅是單純的記帳、算帳、報帳和簡單的比較分析,而應更加注重資金的“效益性”、“靈活性”和“流向性”。事業單位財會工作應當是依法籌集和運用資金,對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綜合管理,包括:合理編制單位預算;積極組織收入,努力節約支出;加強資產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建立健全的財務制度,如實反映單位財務狀況,加強經濟核算,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內容要全面涉及到事業單位的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資產管理、成本費用管理和負債管理等各個方面。
二、預算資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變
在原會計制度下,預算內資金、預算外資金分別核算,這是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一種有效辦法。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合理組織業務收入,增強了單位自我發展的能力。由此,預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響到了事業單位的生存和發展。當前,在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渠道,同一種業務支出有多種資金來源的情況下,再采用預算內外資金分別核算的辦法就顯得不相適應了,會帶來很多問題。這是因為,預算內外資金分別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個單位有兩套賬,各自分別記賬、算賬和報賬,不利于資金的統籌使用和合理調度,從而影響資金的使用效果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在實際業務運營中,事業單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項資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時間差,以調劑余缺,統籌兼顧。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正是從這點出發,在核算內容上取消了預算的內外分設賬戶、分別核算并專戶儲存等方面的規定,成為核算內容統一的會計主體單位。新會計制度明確規定“國家對事業單位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取消了原有全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種預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業單位要將全部收入與各項支出統一編制預算,報經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核定。各單位的預算內外撥款和預算外收入,統一納入單位財務收支計劃,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定額或定項補助”,是對非財政補助收入不能滿足支出的事業單位實行的辦法。其中“定額補助”,是根據事業單位的收支情況,按相應的標準確定一個總的補助數額,“定項補助”則是對某些支出項目進行的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是事業單位預算在經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核定后,預算由事業單位自求平衡。這種新的預算管理形式要求事業單位必須對其預算內、外資金實行統一核算、綜合平衡。事業單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組織業務收入,以增強單位自身發展的能力;同時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統籌安排和合理調度預算內、外資金,事業單位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一核算,將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各項資金的綜合使用效益。
三、會計要素的改變
在過去的預算會計體系下,沒有明確提出會計要素問題,但會計科目分為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和資金結存三類,故可理解為三個會計要素。資金來源類科目反映的是資金收入的來源情況,資金運用類科目反映的是資金付出的情況,而資金結存類科目反映的則是貨幣資金和財產物資的結存情況。這種分類是由采用資金收付記賬法決定的,同時也不甚科學、合理。在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類。資產表示事業單位現有的各類財產和可動用的經濟資源,負債表示事業單位從銀行、財政部門或其他單位借入的各類款項和應向財政部門等單位上繳的款項,凈資產表示國家或其他出資者對事業單位的產權凈值,收入表示事業單位累計從各方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支出表示事業單位為進行業務活動的累計耗費。進行這樣的變動,對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將產生積極的作用。改革后的會計要素比原有的三個要素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內容,有利于事業單位改善管理狀況,同時易于與企業會計和國際會計接軌,解決原有體系不能處理,但已成為客觀實際事務的問題,促使事業單位提高核算水平,積極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洋為中用,更主動地將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做好。
四、會計等式和記賬方法的改變
會計的基礎理論為:有什么樣的會計要素,就會有什么樣的會計等式,就會有與其相適應的記賬方法。國際會計經驗和我國的實踐更是證明了這一點。會計要素是基礎環節,它表示著 會計要反映內容的基本方向,即會計要提供什么樣的信息,也就會有什么樣的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是復式記賬方法據不同會計要素而做出的積極反應,即復式記賬方法下一定要求有一個平衡等式將各會計要素聯系起來,但各會計要素怎樣組成等式,則要依要素的劃分狀況而定;記賬方法與會計要素的劃分有關,有的方法雖可適應于幾種要素劃分方式,卻有著不同的使用效果,與此相應的記賬方法改為借貸記賬法。
采用新的會計等式和借貸記賬法,可適應現代會計的發展要求,使事業單位摒棄其他類型的記賬方法,求得在整個事業單位范圍內會計基本處理方式的一致性,使事業單位會計在全國范圍內、在各行業之間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同時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融各業會計之長,促進本身業務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事業單位會計被社會公眾所認識、了解,使事業單位更有效地利用資金,更好地完成其業務活動,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能夠促進加強事業單位內部和外部管理,從而有效考核單位資金使用效果,監督單位資金的使用情況。
五、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要求的改變
傳統會計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在會計系統和財務報表中單獨反映人力資源的成本和價值,即使對人力資源方面的投資也不需要資本化,而是直接作為期間費用處理。應當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人力資源會計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了新的契機,人力資源會計有可能出現新的突破:其一,智力密集型行業如會計師事務所、軟件公司、研究機構等將可能率先啟動人力資源會計程序,使其真正進入實踐。其二,人力資源是必不可少的無形資產的觀念將得到共識,“人力資產”帳戶的設置有無到有,逐漸普遍起來,而且將成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最關注的一個帳戶。由于研究與開發活動在經濟增長中具有越來越大的貢獻,有遠見的國家用于研究與開發方面的投資越來越多。研究與開發費用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都會對單位的資產價值、損益計算以及對單位財務狀況和業績有不同的影響。
在經濟運行的過程中,會計負有對經濟要素進行分類、記錄、計量、計算和報告的責任。會計系統的運行過程必須與經濟運行主體的全過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提供準確的財務會計信息。因此,會計人員要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就必須了解和熟悉主體的生產過程和工藝。而知識經濟形態中的高新技術生產過程與工藝,與傳統工藝相比更加復雜化。會計人員如果僅僅具有財務會計知識,顯然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需要。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才,就不僅要懂得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懂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軟件設計、軟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術與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
參考文獻:
1.謝艷君.淺談事業單位會計改革[J].中國工會財會,2005.
篇5
【關鍵詞】新制度 事業單位 會計 影響
一、會計主體有所改變
在《原制度》中,將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認為是預算資金活動,即“以預算資金活動作為記賬主體”。這使得事業單位變成了是國家財政的一個報銷單位,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經濟管理的觀念淡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四條明確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事業單位自身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從概念上明確了事業單位是一個會計主體。事業單位會計主體的確立,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的經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也有利于事業單位以主體的身分參與市場競爭,謀求自身發展。可以認為,事業單位會計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這次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改變、會計核算平衡公式的改變、預算內外資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會計報表的改變等,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
二、確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對具體會計核算方法的規定,沒有對指導會計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則作出全面而系統的規定。這種情況對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統地提出了11條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這11條一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清晰性原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專款專用原則、實際成本原則、重要性原則。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確定,對于統一協調各部門、各行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會計要素有所改變
在《原制度》中,設置了三個會計要素,即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和資金結存。很明顯,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事業單位圍繞資金運動組織會計核算,不確立事業單位會計地位。《新制度》對此作了根本性的改變,確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個會計要素。這五個會計要素的設置,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有利于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更好地滿足各有關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國際交流。
四、記賬方法有所改變
在《原制度》中,記賬方法規定采用資金收付記賬法。這與當時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依賴財政預算資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實現制的記賬基礎相關。《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八條規定“會計記賬采用借貸記賬法”。改變記賬方法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目前的事業單位已經形成收人來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資金收付記賬法難以適應,而借貸記賬法有一套完整、嚴密而科學的方法體系,能適應新形勢下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
(2)目前,企業會計通過改革,已經全部采用了借貸記賬法,國際上也普遍使用借貸記賬法,為與國內企業會計以及與國際會計交流方便起見,事業單位也采用借貸記賬法非常有必要。
五、會計科目的設置有所改變
在《原制度》中,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按全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預算管理單位分別設置三套會計科目,并且還按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分別設置兩套會計科目。會計科目的設置不可謂不復雜。在《新制度》中,所有事業單位統一設置一套會計科目,即會計科目不再按三類預算管理單位設置,也不再按預算內外資金設置,而是按新的會計要素設置。這樣設置會計科目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取消了三類預算管理單位的區別,所有事業單位可以認為全部是接受財政的補助,無非是補助金額的多少,補助的金額也可以為零。這樣,在各事業單位之間,就不再是階梯式的差別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別,這有利于國家對各事業單位進行更為科學的經濟管理。由此,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也沒有必要再區分三類預算管理單位,分設三套會計科目。
(2)《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對事業單位實行“事業單位預算應當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業單位預算內外的資金實行統一運行,綜合平衡的做法。因此,會計科目也沒有必要再區分預算內外,分設兩套會計科目了。應該說,《新制度》科目的設置,比《原制度》更科學更簡明。
六、預算內外資金的核算方法有所改變
《原制度》實行預算內外資金分別運行,各自平衡的做法。這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包辦事業單位,事業單位的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于國家財政,預算外資金數字極小相關。《新制度》對預算內外資金實行統一核算,綜合平衡的做法。這是因為,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合理組織業務收入,增強了單位自我發展的能力。由此,預算外收入較大幅度的上升,并直接影響到事業單位的生存和發展。事業單位大量的預算外收入通過抵支收入轉入預算內,抵頂事業經費的不足。預算內外資金的分別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個單位有兩套賬,各自分別記賬、算賬和報賬。預算內外資金不能統籌安排和合理調度,已經影響了資金的有效使用,也影響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為此,《新制度》規定,事業單位實行預算內外資金統一核算、綜合平衡。事業單位對各項資金統一核算,統一管理,形成資金合力,這不僅有利于國家加強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而且也有利于事業單位更合理更有效地使用資金,保證事業活動的需要。同時,這樣做也可以使事業單位提供全面、合理、真實、準確和完整的會計信息。預算內外資金統一核算,綜合平衡的作法,也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
七、會計報表體系有所改變
《原制度》的會計報表,主要有資金活動情況表、經費支出明細表、撥入經費增減情況表、預算外收支明細表、差額單位收支情況表、專用基金收支明細表、產品收益表等。這些報表主要為財政服務,區分三類預算管理單位,區分預算內外資金。《新制度》規定,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會計報表附注和收支情況說明書等。事業單位會計報表的改變,突出了基本會計報表的地位,同時也簡化了事業單位的會計報表,會計報表所提供的信息更加符合國際慣例。《新制度》規定的會計報表,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對政府加強宏觀管理,促進事業發展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曲少華,李大連,李明 《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的主要改革內容[J];科學與管理;1997年04期;60
篇6
1.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有所改變
原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為:《會計法》《事業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制度》;新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為:《會計法》《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也即事業單位的會計法規在會計制度這一層次上已與行政單位會計法規相分離,并采用“準則”加“制度”的規范模式。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相分離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即事業單位與行政單位:
(1)性質不同。即事業單位屬于公益性質,行政單位屬于政權性質。
(2)經濟業務活動的內容不同。即事業單位主要從事事業活動,生產精神產品;行政單位主要從事行政活動,維持社會運轉。(3)財務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業單位可以嚴格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者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預算一旦確定,一般不予調整;但行政單位則可能不一定能嚴格實行如事業單位的這種預算管理辦法,可能需要根據行政管理情況的變化,適當增加預算的彈性,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行政管理。
(4)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不同。即事業單位,尤其是有條件走向市場的事業單位,其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要比行政單位大,也即事業單位可能會有一筆數字較大的事業收入;但行政單位沒有相應的“行政收入”,只有財政撥入經費。(5)收支情況復雜程度不同。即事業單位收入來源多渠道,如有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繳款、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上繳上級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單位收入的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一般只有撥入經費和預算外資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經費支出,行政單位一般要求與所屬經濟實體脫鉤。事業單位實行“準則”與“制度”規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
(1)事業單位涉及的行業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行業在經濟業務內容、活動方式、對財政撥款的依賴程度、會計核算的要求和會計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別較大,必須有較高層次的會計準則規范,以確保各行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2)會計準則由于其層次較高,因此,內容不可能具體,為便于實務工作者實際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據準則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較詳細具體,基層單位可以依照其規定具體操作。改革后的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更加完善。
2.會計與財政的關系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將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的內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貨幣資金的核算與管理”,“第五章全額預算收支的核算與管理”,“第六章預算外收支的核算與管理”等等,內容雜亂。在《新制度》中,著重規范了會計核算工作,突出了會計核算的方法,而將財務管理的要求全部納入《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有關行業財務制度中。這樣,《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行業財務制度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通過改革,會計與財務的關系得到了理順。3.會計主體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將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認為是預算資金活動,即“以預算資金活動作為記賬主體”。這使得事業單位變成了是國家財政的一個報銷單位,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經濟管理的觀念淡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四條明確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事業單位自身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從概念上明確了事業單位是一個會計主體。事業單位會計主體的確立,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的經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也有利于事業單位以主體的身分參與市場競爭,謀求自身發展。可以認為,事業單位會計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這次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改變、會計核算平衡公式的改變、預算內外資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會計報表的改變等,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4.確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對具體會計核算方法的規定,沒有對指導會計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則作出全面而系統的規定。這種情況對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統地提出了11條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這11條一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清晰性原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專款專用原則、實際成本原則、重要性原則。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確定,對于統一協調各部門、各行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5.會計要素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設置了三個會計要素,即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和資金結存。很明顯,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事業單位圍繞資金運動組織會計核算,不確立事業單位會計地位。《新制度》對此作了根本性的改變,確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個會計要素。這五個會計要素的設置,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有利于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更好地滿足各有關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國際交流。
6.記賬方法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記賬方法規定采用資金收付記賬法。這與當時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依賴財政預算資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實現制的記賬基礎相關。《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八條規定“會計記賬采用借貸記賬法”。改變記賬方法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1)目前的事業單位已經形成收人來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資金收付記賬法難以適應,而借貸記賬法有一套完整、嚴密而科學的方法體系,能適應新形勢下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
篇7
關鍵詞:企業會計;預算會計;會計要素;比較
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是會計的兩大分支,且在企業管理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擬對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會計要素比較研究以及二者的區別從會計主體的視角展開闡述。以便于順利解決在會計研究道路上遇到的問題,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提高人員工作效率。
一、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會計要素
1.預算會計的含義及其特點
預算會計重點對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進行連續、系統、完整地核算及監督的經濟管理行為,并且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各級政府、使用預算撥款的各級行政單位和各類事業單位核算和監督各項財政性資金活動、單位預算資金的運動過程和結果以及有關經營收支情況的一門專業會計。預算會計顯著的特點是具有公共性、財政性以及非營利性。其中非盈利性是最顯著的特點。其中,公共性指的是預算會計的主體是隸屬于社會政府以及社會公共部門的,并且以此來實現公共職能的目的。其核算對象是公共資產,核算依據是公共實務,重點考核指標是公共業務成果。不以盈利為目的是指預算會計的非營利性,財政性則指的是國家財政與單位預算會計之間存在的一定的資金領屬關系。
2.企業會計的含義及其特點
企業會計是會計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企業會計從較大的角度上講是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管理活動。它的主體為企業,工作對象是經營資金運動。最顯著的特點是企業會計主要以獲取利潤為基本目的。與之相反,非營利組織和政府則是不以盈利為根本目的。因此,企業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的佼佼者,必須要實現為企業獲得高額利潤而服務。除此之外,企業會計還能夠靈活地反映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以及流通領域的經營資金運動。企業會計在企業未來規劃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不僅對企業的管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密切影響著當今項目投資是否能正常順利地開展。在財政危機、企業財務管理處理以及企業處理企業債務方面企業會計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不可被替代。這些共同決定了企業會計在事業單位中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地位。
二、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的根本區別研究
會計主要是采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憑證為輔助手段對企業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綜合的完整的預算和監督,并且將統計核算結果定時的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經濟管理活動。眾所周知的是,會計包含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兩大分支。但是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同氣連枝,但又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們的根源又是相同的,會計的基本前提都是企業、記賬方法的途徑、使用文字的技巧等多方面。“一定主體”則是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的根本區別。企業會計范疇重點包含的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預算會計則包括以非盈利為主要目的的事業單位、行政單位、財政單位等等。因此主體不同,主體的性質不同成為了二者的最根本區別,由此以至于二者在財務會計的處理方式上大相徑庭。
三、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的比較
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根源相同,但他們之間的核算前提不僅存在者共同點也存在著不同點,在會計對象、貨幣計量方面和會計運作模式等方面都有相同之處,即二者的共同點。不同點主要是體現在合法性的前提上,預算會計的工作對象主要是集中在事業單位前提下的,所以,有關資金調動方面對合法性的要求比較高,例如獲得政府專項撥款的審批工作、專用經濟撥款的實際落實工作等等,都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監督與審查,以保證其真實有效。剩下的其他來自于社會群體的資產必須符合社會制度或者法律制定的相關條例,且要保證其收入、收益、流動的合法性。除此之外有關的稅務義務也應當按照國家的相應法規及時繳納。企業經營的業務以及其運作的流程是否符合國家制定的各項基本經濟法規的主要依據是該企業的經濟運作是否符合國家的基本法律法規,例如公司是否存在偷稅漏稅等一些違法情況。以上是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的差異,下面我們來介紹二者的共同點。二者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實際的核算原則。重要性原則、配比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真實性原則、使用性原則以及高效性原則等都是它們在實際核算中需要遵循的定律。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企業會計的存在性原則中包含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基本境界結構,也是其根本目的,相關企業必須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嚴密的經營理念才能高效率的達到為公司盈利的目的。謹慎性和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是企業的會計工作的兩個基本原則。預算會計中也存在企業會計中不存在的內容,比如,事業單位受其自身性質的制約,不僅具有專門的管理職責和管理范圍,還需要就不同的事業單位應該遵循特定的規范和制度,由此可知,專門使用原則存在于視野單位的跨級工作中。除此之外,預算會計中的組織關系明確,跟企業會計相比起來系統性比較強。企業的各個部門之間不可置疑存在著相應的聯系,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以至于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是一個整體。
四、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的不同主體的深入探究
1.企業會計的主體----企業
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所謂會計主體,值得就是企業會計確認、計算、統計、整理報告的空間范圍。及時的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超前的能有效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通情況,并能及時有效地提供解決對策的有效會計信息。而企業的所有者,顧名思義,指的是企業的投資者。投資者投資是建立在工程及其他附著物和建筑物、無形財產等產品。
2.資產在進行減值準備計劃提交之后不得轉回
國家新制定的稅法規定,企業資產在進行減值準備計劃提交之后不允許轉回,而且不可以不提或者多提。
五、企業會計對企業的影響
1.企業會計對于企業管理方面的影響
企業會計對企業的管理除了有促進作用之外,還對企業在接納項目、對于資金流動管理流動方面能夠提供先決條件。第二,企業會計還對各部門的職責劃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聯結了企業各個部門與各項職責。第三,企業內部的資源管理、資源調控和外部資源都在企業會計的“宏觀調控”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各自的功能。第四,企業會計能夠有效地應對財務危機問題,高效率的解決和處理企業債務問題,也對企業財務管理處理也可有條不紊。
2.企業會計對企業外部投資決策上的影響
企業會計擁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像一個有機體,能夠宏觀調控企業的各個控制系統和經濟系統,對企業投資決策支持和投資成本運營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提供企業在自身市場行業下的經濟環境地位,還可以提供出其他相關行業的經濟環境背景,調查出需要的管理系統,為企業的未來做出規劃,為下一步決策提供優先條件,除此之外,企業會計還可以協助幫助企業的領導階層判斷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具有可行性。最實用的是企業會計還可以實時提供競爭對手的實力參考信息,可培養潛在的合作意識與合作伙伴。這就為企業在社會市場上站立先驅有利位置提供了不可多得資料,我們都知道,當今社會上的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多么的激烈。無論是社會市場、顧客資源、企業合作還是企業社會名譽都有可能成為企業躋身社會乃至世界前列的決定性因素。企業會計是決定企業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會計能夠清醒的認識企業內部的財務情況和非財務信息,合理的提供企業決策的風險與效益的方案。
3.企業會計對企業盈虧的影響
企業會計不可置疑對企業的盈虧起著一定的作用。整個公司或者企業可能會因為企業會計在工作中的一點小小的失誤而出現問題。因此企業的每一位工作人員必須兢兢業業,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合作的高效性、時間的合理性以及各個部門有條不紊的進行。
六、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
1.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應用
當代經濟日益進步,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步伐日漸加速,會計也越來越成為一門使用較為廣泛的學科,當代的會計信息日漸被廣大公共群眾所重視與關注。但是,伴隨而來的困擾也是越來越多了,其中尤為棘手的是關于會計信息是失真的問題,一個原因是失真問題解決起來較為困難,需要浪費很多經濟和人力資源,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及時性,如果真實的信息不能夠被及時的傳送到需要的部門而被使用,也就失去了信息的及時性原則,那么,這些信息的含金量也就大大下降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好壞的程度不僅能決定經濟信息的質量,更能影響我國宏觀調控的正常實施,保證我國市場經濟的公平性、公正性。不僅如此,它還決定著國家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收益盈虧。因此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企業服務于工作。一旦會計信息出現失真問題,企業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虛盈實虧、資產不實、隱瞞負債等等都是會計失真因素中的致命錯誤。而有的單位會采取通過少轉成本、減少攤位費等違法手段將虧損變為盈利,而這些做法都是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
2.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會計信息的傳輸是通過會計基本工作事后結算,一少部分的會計信息是通過先確認、再計量、然后記錄到報告中,最后傳輸到使用者的手中并加以使用。這些信息對于企業分析市場經濟、做出營銷策略、生成盈虧預算都有著巨大的作用。但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時間占用,有由于在千變萬化的經濟發展中,會計報表和報告中呈現的信息市場的真實性和及時性以及存在的價值有待斟酌與選擇,因此,時間問題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大原因。有些令人發指的賄賂行為也是造成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有些企業領導為達到取悅上級的目的,虛假增加企業的銷售額度,虛盈實虧。除此之外,嚴重的揮霍浪費,貪污腐化現象也普遍存在與各企業之間。另外,環境也存在著很嚴重的不確定性。社會環境與會計環境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新的經濟情況不斷涌現,新的挑戰也接踵而至,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當然也還面臨巨大的挑戰。
3.企業會計與預算會計共同解決問題
會計學中的理論思維固然不可更改,矛盾也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掌握的現有知識進行合理的預算和評估,把風險和錯誤降到最低,將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中的經濟理念綜合使用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減少會計信息的失真的可能性。如此以來,減少會計信息的失真性就是在會計業上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與發展。另外,運用上合理科學的穩健性原則和重要性原則以及真實性原則會計信息會日趨完善,失真的概率會大大降低,為企業帶來高額盈利也是指日可待。
七、總結
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作為會計的兩大分支,要共同為企業服務,不僅要加強依法治稅的工作保障還要做好稅收規劃。作為企業所有者,要及時地掌握先進有效地信息了解市場趨勢,了解競爭對手的實時消息,知己知彼才能獲得最高效益的收獲,以保證企業自身的健康良好的狀態,和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小云.預算會計與企業會計的區別研究[J].現代商業,2013,(5):202-203.
篇8
一、預算會計的概述
在我國,會計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企業會計,另一類是預算會計。企業會計主要工作是核算、反映和監督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領域和交換領域里企業經營資金的運動;預算會計主要工作是核算、反映和監督社會再產過程中分配領域和消費領域里國家財政資金運動。預算會計是會計體系中的的一個獨立分支,是會計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預算會計?預算會計是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和事業行政單位核算、反映和監督國家預算執行情況的會計。它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國家預算執行中的預算資金及其他資金收支活動和結果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核算、反映和監督,借以加強預算管理、提高資金效益。主要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宏觀管理信息系統和管理手段,也是各單位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什么是國家預算?國家預算是國家的年度財政收支計劃。我國的國家預算,是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有計劃地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國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又是國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宏觀調節、控制和管理的主要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國家預算收入主要來源于國有經濟、集體經濟、私營和個體經濟、外商投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等經濟組織向國家上繳的稅金,國有資產收益和其他收入等。國家預算支出是國家將集中的預算資金通過撥款和支出的形式,有計劃地分配給企業、事業、行政、基本建設部門和單位。由它們按照核定的預算的規定的用途,用于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支援農業、發展科教文衛事業、社會福利救濟、行政管理和國防等方面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財政分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資金來源的多渠道、資金運用的多樣化。會計核算對象的范圍也相應拓寬,既包括預算資金收支和納入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的核算,也包括專用基金和有償使用的財政周轉金等的核算。國家預算為了滿足國家有計劃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和鞏固國防需要,參與一部分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具體地表現為國家預算的收入和支出活動。國家預算收入,反映了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和積累水平,國家預算的支出,體現著社會再生產的速度和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可見,國家預算的一收一支,集中反映著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宏觀決策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國際交流的增加,財政分配格局和單位財務管理形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原預算會計制度及運行機制,已不適應宏觀情況發展的要求,預算會計需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革。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一)重新劃分預算體系為更有效地實行分類管理,改革后的預算會計體系,在原來預算會計體系的基礎上,將單位預算會計分解為事業單位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將原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覆蓋范圍延伸到鄉級預算。
(二)會計要素由三類改為五類原預算會計會計要素為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和資金結存三類。改革后的預算會計表現為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類要素。
(三)改變了記帳方法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利于國內通用和國際交流,將原來資金收付記帳法統一為借貸記帳法。
(四)改進會計科目設置新制度對事業、行政單位的預算內、預算外資金,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取消事業、行政單位原按金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形式分設的三套單位會計科目,改為按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各設一套會計科目。
(五)規范記帳基礎根據預算會計核算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記帳基礎。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統一實行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會計可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和核算要求,分別采用收付實現制或權責發生制。
(六)改革預算支出列報基礎為了真實反映財政結余和簡化會計手續,財政總預算會計對各項包干經費支出的列報基礎,由原來制度規定的以銀行支出數改為以財政撥款數列支。
(七)規范財政周轉金的會計核算規范財政周轉金的會計核算是整頓是加強周轉金管理的重要一環。新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設置了財政周轉金全套科目(7個),能全面反映財政周轉金等運行情況。
(八)調整、改進、規范會計報表體系新制度本著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加強宏觀經濟管理為前提,對原會計報表體系進行了調整、改進和規范,規定會計報表主要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情況表及必要的附表、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說明書等組成。各表的指標及口徑,必須首先滿足國家對經濟宏觀管理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各行業和單位管理的工作需要。
二、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在實施中遇到的幾個問題在新預算會計制度實施后,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幾個問題,特提出本人的看法及帳務處理方法。在成人高校學費收繳中少部分學生由于身體不好、家庭困難,或由于出現其他高校二次錄取應征入伍等
篇9
[關鍵詞]事業單位會計;企業會計;會計體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64
1我國兩大會計體系概述
會計體系起到的作用是就是輔助會計人員更好地管理、控制、完成財務相關工作,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我國會計體系也在不斷調整,并呈現出細化的趨勢。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會計體系宏觀上可以分為事業單位會計以及企業會計,企業會計多用于帶有營利性質的經濟體之中,起到了管理和控制生產經營,把控資金流動的作用,而事業單位會計(又稱預算會計)則應用于政府機關、行政事業單位之中,對社會的資金分配、福利待遇、經營活動等事務進行監督及反映。因為事業單位并不是物質生產機構,所以其不能夠直接提供相應的物品,但它卻能組織開展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提升社會效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區分企事業單位的關鍵點就在于單位是否具有生產經營性質,事業單位開展各項活動所需的經費一般都由國家財政負擔,具有無償性質。
2事業單位會計和企業會計的具體差異
21二者定義及適用范圍不同
事業單位會計的核算對象是本單位在開展相關業務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事項,屬于一種專業會計,其基本職責是客觀地記錄、監督、反映事業單位預算執行情況,并把握經濟活動運行的軌跡,在事業單位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企業會計在財務處理中的職責是核算、監督,包括資金的來源、使用情況,企業的成本、費用、運營之后所得的財務成果,企業盈利部分用來改善經營管理,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費用。企業會計財務處理在內容上會根據企業業務的繁簡而有所變動。此外,二者在適用范圍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企業會計適用于以盈利為目的的單位開展的各種生產經營活動,而事業單位會計則適用于不具有盈利性質的國家管理和政府服務機構,并且間接或直接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22二者要素構成存在差異
從運行結果和運行方式的角度來看,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且兩者的構成要素也有差異。事業單位會計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支出、資產、負債和凈資產;企業財務會計基本要素則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以及凈資產等。除了資產和負債兩個要素沒有較大差異,其他要素均有不同:首先,所有者權益和凈資產,事業單位的凈資產表現為一種資產凈值,且具有產權單一、預算會計把控、非營利性組織和政府所擁有等特征。從企業財務會計角度來看,會計要素中的所有者權益對應了事業單位內部凈資產,但它的定義為:企業的資產中扣除負債之后,由所有者享有剩余權益的部分。其次,利潤會計要素,在特定的會計期間內,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經營成果被稱為利潤,利潤是企業會計要素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它需要以組織自身的基本營利性質為基本前提,因為事業單位從本質上來講并非營利性質機構,所以,事業單位會計也就沒有利潤這個會計要素。再次,收入會計要素,事業單位組織開展相關活動所需資金主要來自于財政撥款,資金流入是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從系統內其他單位及財政部門取得的資金,且獲取的該資金不具有償還性。企業與事業單位不同,其資金來源是企業在市場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所獲得的,這些資金流入都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息息相關,并且和企業成立之初所有者給予企業的資金投入沒有任何關系,而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使所有者權益、資產保值增值。最后,支出會計要素,支出是事業單位資金消耗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會發生在事業單位建設基礎設施、開展業務活動等環節,這種支出的目的主要是創造社會價值,而企業費用支出的目的則是要獲得更多收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這種資金流出往往是在開展經營活動的過程中產生。
23核算內容和方法存在區別
事業單位與企業會計在核算內容及方法上存在著區別,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事業單位與企業會計在核算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經濟事項時,其核算方法上還存在著不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第二,事業單位與企業會計設置的會計科目存在著差異,事業單位在會計科目的設計方面比較簡單,會計科目的整體數量相對于企業來說也較少,力求簡約實用,而企業會計出于管理上的需要,在會計科目的設計方面較為細化、全面,力求實現精細化管理;第三,事業單位與企業會計在核算內容上存在著差異,事業單位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時,其核算內容不包含成本核算,對于具有營利性質的業務也只需要核算其內部成本即可,而企業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則特別注重成本核算方法,并對企業內部財務運行情況實施宏觀管理。
24會計等式存在問題
事業單位會計的基本等式為:資產+支出=收入+負債+凈資產,這個等式表現出一種動態的形態,能夠對事業單位開展活動時的收支、結余、凈資產變化情況進行客觀的反映。因為事業單位開展相關活動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嚴格的管理尤為重要,特別是要通過會計的監督來防止資金非法挪用、資金不合理濫用等情況的出現。可見,事業單位的會計等式必須采取動態形式建立,事業單位編制的財務報表,也要充分符合此會計等式的基本要求。
企業會計的基本等式為:所有者權益+負債=資產,這個等式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特征,其主要反映了資產、負債之間的實際數量關系,以及企業具體資產歸屬狀況。企業會計基本等式證明了企業股東與企業之間保持著一種獨立存在的關系,此恒等式也成了企業編制財務報表的主要參考依據。
25核算基礎存在區別
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基礎包括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其中:收付實現制也叫現金收付制,它是以現金的實際收、付時間節點作為會計處理的主要依據,并以此方式來確定特定會計期間內的全部費用支出,若某項費用為本期支出的款項,或是某項收入為本期實際收到的款項,則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將被視作本期費用和收入進行確認,反之,如果該費用和收入不是在本期實際收到或付出現金,那么即使收入和費用支出的時間在本期,也不能被視作本期費用和收入進行確認。
企業會計的核算基礎是權責發生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應收應付制,權責發生制把經濟事項的應收應付作為其確認本期收入、費用的依據,如果該收入和支出能夠反映本期的實際經營成果及生產消耗,那么即使現金未實際收入或付出,也需要確認為本期費用和收入,反之,如果費用和支出的相關權利、義務不歸屬于本期,那么即使現金實際收到或付出,也不能確認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26二者在財務報表上存在差異
事業單位會計編制的財務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和支出明細表、財政補助相關報表等,這些報表主要是用于反映事業單位在某一特定時期的事業工作成果,以及預算執行的具體情況,這些信息有助于上級單位對其運轉狀態進行把控,并不斷提升事業單位預算編制的準確度及可執行性。企業會計編制的財務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等,這些報表能夠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經營成果、現金循環狀態、所有者權益變化情況等信息,為信息使用者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3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會計趨同走勢
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在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賬務處理、財務報告等方面都做出了改變,并引入了企業財務管理的一些理念,使其更加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如果研究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趨同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事業單位會計和企業會計有基本一致的理論指導依據;第二,事業單位管理模式越來越向企業管理模式靠近,并更加推崇精細化管理;第三,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趨同符合國際會計發展的潮流。事業單位會計向企業會計趨同的方面包括:會計科目的變化、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變化、資產計量和入賬的變化、相關財務報表的變化等。但無論未來兩大會計體系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如何變化,會計工作本身的監督和核算功能不會改變,在實際工作中,除了要正確區分兩大會計體系的差異之外,兩個體系之間還應該取長補短,以求更好地為自己的組織服務。
參考文獻:
[1]羅富珍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單位會計在財務處理方面的對比分析[J].時代金融(下旬),2014(8)
[2]張云事業單位會計與企業單位會計財務處理區別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4(15)
篇10
內容摘要:政府會計這一研究領域國外學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國政府會計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經過近十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雖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因此,有必要對我國近年來的政府會計理論研究情況和成果進行回顧和評價,為未來政府會計的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詞:政府會計 文獻回顧 評價
1994-2009年會計期刊發表政府會計論文情況分析
(一)會計類核心期刊刊登文章的數量結構分析
對會計類核心期刊發表政府會計類研究論文的數量結構進行統計,可以看出,1994-2009年我國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總體篇數不多,為259篇。17種會計類核心期刊十幾年刊發政府會計方面的文章占前四位的分別是財會月刊、財會通訊、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占了文章總數的70%以上。而其他核心刊物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較少,其中審計研究和中國審計發表的政府會計方面論文為0。這說明我國的政府會計研究起步較晚,學術領域的研究氛圍不夠濃厚,導致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相對發展緩慢。
(二)各種期刊刊登文章的年限分布情況分析
會計類期刊在不同年份內發表政府會計類研究論文的數量結構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反映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來有關政府會計的論文數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但是在2000年前后有關政府會計的論文數量呈下降趨勢,本文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此段時間我國致力于企業會計制度的建設,國家政策導向企業會計研究,學者也更多地關注企業會計的相關研究。2002年有關政府會計論文數量開始上升,并從2006年開始大幅度增長。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2006年我國頒布《企業會計準則》實現企業會計的國際趨同,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規范體系走向成熟,而政府會計的研究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建立績效政府、服務政府與透明政府的需要,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學術界也更加關注政府會計研究。二是國外政府會計理論體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以及政府會計改革的不斷推進,為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機。三是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將我國政府會計研究和政府會計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的理論成果
(一)政府會計的界定及特點
1.政府會計的界定。何嘉萍(2002)、張霞(2003)、李強等(2005)認為我國政府(預算)會計,是指各級政府、使用預算撥款的各級行政單位、各類事業單位核算和監督各項財政性資金運動、單位預算資金運動的過程與結果以及有關經營收支情況的專業會計。景宏軍、王蘊波(2008)將預算會計定義為:用于確認、計量、記錄預算批準和預算執行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活動或事項,報告預算撥款和撥款使用情況的信息系統;將政府會計定義為:反映、核算和監督政府單位及其構成實體在使用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過程中財務收支活動的會計管理系統。認為政府會計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運用公共資源及受托責任履行的情況.它從功能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政府財務會計、政府管理會計、政府成本會計和政府預算會計。
2.政府會計的特點。李定清、劉東(2003)認為在政府會計體系方面,我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會計是一個有機整體,它們共同組成政府會計體系;在政府會計模式方面,我國政府會計是預算會計模式。宋衍蘅、陳曉(2002)指出不同政府會計模式之間差異產生的原因;法律體系不同;議會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不同;聯邦(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不同。在我國非企業會計體系的構建方面,很多學者做了探討。段愛玲(2003)把企業會計體系以外的預算會計體系分為政府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王慶龍(2004)則把非企業會計體系分為非營利組織會計(分為民辦非營利組織、公立非營利組織會計即事業單位會計兩種)和政府會計(分為行政單位會計和財政總預算會計,其中財政總預算會計為核心部分)。路軍偉、李建發(2006)認為應當以是否掌握和使用公共資源以及是否承擔公共受托責任作為判定政府單位的兩項重要標準,并據此重新構建我國的政府會計體系。
(二)政府會計概念框架的構建
詹雷、王成(2004)認為政府會計概念框架不同于企業會計概念框架,表現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權的股東,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權益;政府的產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壟斷產品;政府經營目標比企業經營目標復雜得多;政府的利益相關者眾多:政府資產并非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政府的許多資產不是通過交換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職責相對固定;政府服務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間不存在對應關系;政府活動缺乏企業所面臨的制約力量;政府預算必須公開。
東洋(2004)進一步指出了構建政府會計準則概念框架的重要性:有助于具體規范間的相互協調;增強準則的可理解性:有助于政府會計準則發展和演化的連續性。貝洪俊(2005)提出政府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包括:政府會計目標、政府會計假設、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政府會計要素、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政府會計準則制定模式。并且將我國政府會計概念框架分為了三個層次:會計基本假設、會計對象和會計目標;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陳志斌(2009)在剖析、總結相關改革模型的基礎上,依據權變理論,提煉、總結和構建了一個包括觸發器、結構變量、實施、實踐與反饋等四個子模塊的政府會計概念框架整體分析模型。
(三)政府財務報告與信息披露改進建議
李建發、(2004)指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應提供以下信息:政府公共部門的財務狀況和財務活動結果、成本費用,以及受托業績。程曉佳(2004)在研究政府會計改革與財政透明度時指出,政府財務報告的內容至少應當包括:政府財政活動的所有信息;其他公共部門的準財政活動;中央政府的或有負債對財政的影響,以及稅收支出的定量信息;披露包括中央政府的全部負債、金融資產、非金融資產的所有信息;政府財政報告的合并信息;政府績效報告。因此改革后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可由政府財務報告、分項財務報告、統一財務報表、附注及非財務信息組成。貝洪俊(2004)進一步建議,政府財務報告除了提供財務報表外,還應提供管理層闡述與分析、要求披露的補充信息等。王慶東、常麗(2007)認為我國政府財務報告改進應該樹立雙重導向觀,即兼顧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內部控制以及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張雪芬(2008)認為從我國目前各方面對政府財務信息的需求來看,我國應選擇以政府為主體編制政府財務報告。它包括兩個報表體系和綜合文字說明:一個報表體系是財務報表體系(基于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包括資產負債表、財務運行績效表和現金流量表;另一個報表體系是預算報表體系(基于收付實現制),包括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報表及一些附表。綜合文字說明部分包含宏觀經濟環境分析、政府財務狀況和管理績效分析、經濟發展趨勢分析、財務報表以外應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內容。
(四)政府會計改革
1.國外政府會計改革的經驗及教訓。李雄飛(2003)指出OECD國家權責發生制預算和政府會計改革的成效是:財政狀況得到了控制,財政支出明顯減少;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產出及績效管理,使政府工作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公共服務得到改善;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上提供的政府會計信息,使政府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權責發生制預算和會計能全面、真實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提高政府防范風險的能力。黃世忠、劉用銓、王平(2004)指出美國聯邦政府會計改革中存在的十大缺陷,包括聯邦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以及內容的完整性存在問題,聯邦政府財務管理系統存在致命的信息安全缺陷,內部控制存在薄弱環節。李雄飛(2003)也指出了政府會計改革中的難點:改革過程中,會計層面的問題較易解決,但預算層面較為復雜;最主要和最艱巨的工作是對政府所擁有的資產進行評估,按評估價值登記入賬,編制期初資產負債表;對政府雇員養老金、福利及各種補助和因此帶來的負債的確認較困難。
2.我國政府會計的現狀及改革思路。鄭彩風、趙福山(2003),王雍君、蔡燕青(2003)認為我國政府會計缺乏一個整合的會計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會計核算的確認基礎不適應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會計核算的內容無法反映公共財政管理的全貌;現有的會計核算方法不滿足政府采購的需要;無力提供績效方面的信息。王淑杰(2004)認為,財政赤字壓力大,財政績效難以考核,以及政府會計透明度不高等是國內外進行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改革的原因。金希萍(2007)認為就我國而言,建立公共財政,實行部門預算,建立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和國庫單一賬戶制度都是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這些直接影響著政府會計與財務報告的內容與方法,要求政府會計制度、核算方法作相應改革。劉玉廷(2004)提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會計標準和政府財務報告制度也是當務之急。張琦(2007)建議在我國政府會計改革的學術支持方面,應加強政府會計的研究;把握研究重點,特別是自然資源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等難點問題;重新定義政府會計要素,引入成本概念,正確看待成本改革問題;改革報告主體等。
我國政府會計研究現狀總結
(一)政府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已初具規模
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和政府會計準則建設,應當理論先行。學者們廣泛研究了政府會計目標、政府會計要素、政府會計確認基礎、政府會計假設等政府會計理論框架構建中的重要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在我國的特殊性和適用性,并取得較大的成果,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和企業會計研究成果
絕大部分學者在進行政府會計研究時采用了比較研究方法,包括政府會計的中外比較、政府會計與企業會計比較等。通過與企業的比較研究,學者們歸納出政府會計與企業會計的異同點,如政府會計目標的公共受托責任特征等;通過與國外政府會計的比較研究,學者們探討了政府會計理論在我國特殊社會經濟環境中的適用性,為我國政府會計理論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礎,也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提供經驗借鑒。
(三)研究成果尚缺乏實踐指導性
從目前的研究內容上看,一部分學者較為關注政府會計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政府會計的目標、要素、基本假設等,而另一部分學者主要介紹國外政府會計的改革經驗,但具體如何在我國政府會計實踐中運用,大多學者并未作深入的研究。大部分文獻還停留在對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理論比較上,未將理論研究與我國財政和預算改革的實踐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聯系起來。
(四)研究內容缺乏系統性
目前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內容涉及面廣,但缺乏對單個問題深入和系統的研究。從文章的標題來看,大量的文獻是以“政府會計諸項比較”、“中美政府會計理論框架比較”等涵蓋面較廣的標題命名進行研究。針對某一特定問題,如我國政府會計目標的定位、政府會計確認基礎研究等專項系統的研究成果較少。大部分學者的研究僅停留在一兩篇文章上,缺乏對政府會計長期深入的研究。另外,現有文獻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多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實證研究的成果較少,在本文選取的442個樣本中僅2篇,不到全部文獻總數的1%。
(五)研究力量相對薄弱
在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的支持下,學者們日益關注政府會計理論的研究。但我國政府會計的研究力量相對企業會計而言仍相對薄弱,10余年來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政府會計文章僅200多篇,這與我國企業會計蓬勃發展并取得豐碩成果的現狀相比是極不對稱的。因此,長期致力于政府會計研究的學者人數還有待增加。
參考文獻:
1.馮虹.我國政府會計的相關問題與改革建議[J].財政監督,2011(14)
2.陳均平.中國政府會計問題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