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5: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篇1

【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教授經驗,嘗試創新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試圖為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普及工作建言,為培養在“媒介化社會”中智慧生存的大學生獻策。

關鍵詞 高校 媒介素養課程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提出及發展

1、20世紀30年代,保護主義立場——免疫力

1933年,英國文化研究學者F.R.利維斯和丹尼斯·湯姆森出版文化批評論著《文化與環境:培養批評的意識》。“利維斯式”的觀點認為:大眾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的滿足,造成當代文明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斷裂。該階段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抨擊以大眾媒介為土壤的流行文化對傳統精英文化的沖擊。媒介素養教育的責任:培養公眾的鑒別能力,特別是培養青少年對媒介的批判意識和對媒介負面功能的抵御能力。

2、20世紀60年代,提升對媒介內容的分辨力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媒介素養的研究者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內容都是有害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受眾進行明智的選擇,在接觸媒介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20世紀60年代前后以雷蒙德·威廉斯為代表的歷史主義文化觀:大眾媒介及其傳遞的大眾文化并非工業文明的負面副產品,而是創造文化共同體的機制之一。人們需要提升的,不是免疫力而是分辨力,以辨別不同媒介內容品質品位的良莠高下,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選擇。

3、20世紀90年代,參與式社區行動

該階段主要強調社會權利和行動建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影響。研究者由對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轉為通過“賦權”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區,而非僅僅指責媒介的不是。媒介素養既著眼于公眾對媒介內容的選擇、使用、參與和創造,也同時需要全社會隨時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場來質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二、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1990年以來,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西方媒介素養的譯介文章(卜衛,1997;宋小衛,2000)。2001-2003年間,媒介素養研究的重點:借鑒國外媒介素養教育成果并認識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對媒介素養教育結合不同領域和對象的功能探討開始多元擴散:開始研究適合中國本土的媒介素養教育。2004年被稱為“媒介素養教育年”。2004年10月8日,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主題:“信息社會中的媒介教育”。同年12月12日“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發表《未成年人媒介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媒介研究》2004年3期出版《信息時代的傳媒素養》專輯。“媒體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被列入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6年中國大陸高校陸續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主要針對新聞學專業的大學生。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1、學校重視不足,面向對象局限

目前中國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大多被設置在新聞傳播類專業中,課程類型設置為自主發展課或專業選修課,并未列入專業必修課的范圍之內。相較于國外的媒介素養課程,面向對象局限。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高度發展,只要手持智能手機就可以發表言論。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對信息沒有正確的解讀能力,會造成負面信息、謠言的等級傳播,造成不良的社會效果。

2、大學生媒介素養匱乏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群體,在面對媒介信息時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質疑。從講課過程中發現,大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認識、解讀和批判能力相對薄弱。筆者調查了自己所教授的班級,調查結果顯示,84%大學生在面對大眾媒介的信息時,通常保持一種被動接受的心態,只有少數16%的大學生會有質疑和批判。此外,只有少數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積極使用媒介,參與媒介環境的建設。

三、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

現代社會,大眾傳媒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發展所必需的信息,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建構了我們對世界的基本認知。如何辨析媒介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如何認識、選擇媒介?如何正確把握與使用媒介?如何對媒介呈現的信息進行判斷處理?這些都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之一。本文進行討論的立足點: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是適用于所有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知識和技能兩個層面:

1、知識講授

首先,媒介素養教育應該教會學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費習慣,弄清楚電影、商業、電視和廣播節目和報紙、雜志和廣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觀點,明確傳遞觀點和影響受眾反應的各種制作技巧;其次,通過考察印刷媒介新聞、電視新聞和其它媒介陳述新聞的方式、慣用的手法、強調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來驗證和評價媒介陳述世界的質量高低,從而鑒別大眾媒介的經濟基礎,分清哪些媒介將受眾賣給廣告商而哪些媒介沒有這樣做;第三,理解媒介經濟如何影響媒介內容并熟悉如何利用大眾媒介工具來進行個人表達和交流以及如何達到社會和政治宣傳的目的,并獲得相關的經驗。

2、能力培養

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在筆者所在的學校被安排在第5學期,該課程是一門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因此在媒介素養能力的培養上,應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獲取能力:能夠收集相關的和有用的信息;其次,分析能力:能夠分析信息形態以及信息的結構、排序方式,從藝術、文學、社會、政治和經濟等角度來分析信息產生的背景;第三,評價能力(包括鑒賞):對信息的準確性、質量和相關性作出判斷;第四,創造能力:有效使用語言、聲音以及圖像來表達意圖,使用不同傳播技術來創造、編輯和信息。第五,參與能力:與他人互動與合作,在傳播者和受眾兩種身份中轉換,負責任地參與媒介互動。

四、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

1、增強互動性

基于媒介素養類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課堂需要完成的一般教學內容,本文對此類課程教學策略的選擇定位于生成性教學策略。并且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模擬式、案例式以及實踐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授課的內容以及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會恰當的選擇教學媒體予以輔助教學。

2、注重啟發性

媒介素養類課程應注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模式的培養。因此在此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引導大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紛繁復雜的媒體面前,使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構建屬于其特有的價值評判標準。其次,帶領學生平等的、民主的參與到師-生、生-生的媒介主題討論活動中去。在這一環節,教師應更加強調大學生應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重要性。最后,激發大學生樂于投入到關于媒介創作和實踐的活動中。了解各種各樣媒體的形式特點,制作過程以及組成要素,掌握至少三種以上制作媒介的軟件工具等。這樣使大學生逐漸掌握如何批判分析媒介信息的技能,并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發地思辨媒體、反省現狀的思維習慣和能夠制作、利用完善自我,使社會媒介健康發展的人文素養,將媒介素養作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

3、創新考核方式

該課程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筆者認為不必按照傳統閉卷考試的模式來設計考察方式。主要考核指標有兩條:第一,課堂匯報:這部分主要指平時實踐作品,根據學生課上的展示,這一部分將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自評的方式來設計課堂評價。學生互評一方面方便教師了解每人在小組作業中所作的工作,使分數客觀化,此外還鍛煉了學生間互相協調、學習的能力。學生自評能夠使學生整體認知自身在小組中的位置,對自身工作進行歸納總結,養成良好習慣。第二,書面匯報:這部分學生可將課堂展示的轉化為書面匯報,呈交給教師,以便備案。學生最終考核成績由課堂匯報和書面匯報綜合測評,該考核方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結語

在如今紛繁復雜的數字世界里,媒介已經悄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又一個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并無孔不入的侵蝕、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方面。而對于承擔著祖國未來命運重任的當代大學生,能否很好駕馭日益快速發展的媒體技術,是決定我國未來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通過文獻資料顯示,目前高等院校媒介素養類課程的開設情況不容樂觀。因此,本文嘗試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嘗試對高等院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創新的觀點,試圖為高校媒介素養課程體系的完善添磚加瓦。

【本文系“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研究”項目;課題批準號:JKVII1302515】

參考文獻

①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新聞記者》,2004(5):13

②張艷秋,《國外媒介教育發展探析》[J].《國際新聞界》,2005(2):15

③趙錚、張仙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形式》[J].《新聞戰線》,2014(8):137

篇2

關鍵詞:高職聾生 媒介素養 語文課程 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

應對信息時代的挑戰,近幾十年媒介素養教育在全世界范圍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蓬勃開展,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這一教育實踐在多數國家采取與本國母語課程整合的方式推行,實踐成效上看,既有力推動了本國母語課程的發展,也促進了媒介素養教育自身目標的達成。我國自1997年引入“媒介素養”概念,關于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得到持續關注,縱觀十多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不少理論成果,但大多局限在普通教育領域,特殊教育領域的研究還鮮有聽聞。特別是從課程整合的角度,吸納媒介素養教育資源,將這一課題付諸語文教學實踐,在語文課程內容建設與教學實踐層面尚缺乏深入研究。

一、語文課程中開展高職聾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可行性

1.符合聾生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能滿足聾生語文學習的需要。

聾生使用的手語是一種圖像化的視覺語言,在詞匯構成、語序、語法上與現代漢語書面語存在較大差異。依據“缺陷補償”理論,聾生的視覺思維能力較強,對圖像有天然的敏感并有很好的領悟力。解讀媒介信息需要具備較高的讀圖能力,而這正是聾生的強項。開展高職聾生媒介素養教育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點,能滿足他們語文學習的特殊需要。

2.幫助高職聾生合理利用媒介資源,提高語用能力,正確評判媒介信息。

高職聾生沒有升學壓力,自控能力和辨別能力相對較弱,媒介行為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導。媒介素養教育致力于選擇、分析、比較、評判媒介信息能力的培養,強調聾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介入媒介,培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需要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課程中開展高職聾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使聾生掌握必要的媒介知識和技能,懂得怎樣合理、科學地接受、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加強語文學習和工作生活的聯系,為聾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高職聾生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目標與載體

1.高職聾生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目標。

特殊教育中的高職語文教學,不僅要讓聾生學會鑒賞文質兼美的名著經典,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還應讓他們掌握解讀各種社會資訊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多元媒介環境中對學生的媒介判斷、鑒別、運用能力進行培養和引導,使之成為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推動因素,這也是傳統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分野。”[1]

信息時代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傳統印刷之外的閱讀與寫作問題。“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養這個總體概念在語文課程領域的延伸和拓展。當代西方語文課程中的“讀寫能力”已經不僅僅局限在會讀文識字、口頭交流,語文課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書面語言范疇,如何解讀視像符號,分析、評判媒介文本,如何針對特定受眾、通過媒介文本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意圖,也是語文課程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中的媒介素養,是指以積極、批判而又創造性的態度進行識讀(具體表現為獲取、分析以及評價印刷或電子媒體)和交流(具體表現為制作并印刷或電子媒體)的能力。”[2]如下圖所示:

也就是說,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高職聾生語文課程教學,將重點培養他們的媒介識讀能力(具體包括:媒介選擇、分析、質疑、評估能力)和媒介制作、傳播能力。

2.高職聾生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載體。

我校現行的高職聾生語文課程,每個教學單元均設置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板塊,從語文課程大綱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規定來看,它的學習范圍相當廣泛,可以涵蓋媒介素養教育,從而為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有效載體。此外,每一教學單元中的“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板塊本身也涵蓋了一些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三者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互補關系。

高職聾生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實現路徑,如下圖所示:

三、高職聾生語文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整合的實施路徑

結合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高職聾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吸納與整合”——立足語文教材,服務課程教學。

這一階段的研究目標是探討在現有的語文教材框架內,如何吸納媒介素養教育并與現有的語文教學相整合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如何立足現有的語文教材,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媒介素養教學因子,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媒介素養教學,為語文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服務。

第二階段:“突破與重組”——突破語文教材,重組教學內容。

這一階段的研究目標是嘗試突破現有語文教材鑒賞者取向框架,致力于培養高職聾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現媒介素養教育與語文課程內容的重組。具體地說,就是: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課型,通過行動研究(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四個步驟的循序漸進)探索運用媒介文本培養高職聾生媒介素養的有效教學模式,檢驗高職聾生媒介識讀能力、媒介制作能力的習得情況。

第三階段:“發展與創新”——獨立于語文教材,開發單元樣章。

這一階段的研究目標是整合第一、第二階段研究成果,對現行語文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優化,立足“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教學化”[3],圍繞各單元主題篩選相關的媒介文本(包括圖片、影視、網絡及報紙新聞、廣告等各種訊息),開發單元樣章,編制適合高職聾生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校本教材。

篇3

關鍵詞:小學低段;媒介素養;媒介素養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3-0008-01

1.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困境

多數教師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還是持認可的態度,但是在實施上卻遇到了許多問題及困難,大致可以從學校與政策、師資培訓與認知、課程編排與時間、家長和學生態度四個方面歸納。

1.1學校設備和政策規劃。小學低段兒童剛從幼兒園畢業走進小學課堂,其認知的發展還處在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轉化的過程,為了達到教學的效果,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時常的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輔助器材,如使用影片或攝影機教學,或者組織學生去實地的參觀媒體制作的工程等,這些都需要應用各種硬件和軟件設備,器材的配備和使用肯定牽涉到學校本身的設備和教育部門撥款是否足夠的問題,而其又是間接影響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成效的重要因素。政策又可分為學校政策和現今教育政策兩個方面,學校領導或者大多數教師沒有意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和重要,就很難建立一個互相合作的教師團隊,在學校內的推廣上都難以為繼,單單依靠個別教師的努力是無法對學生展開全面的媒介素養教育的。

1.2師資培訓與認知。教師在對不同媒介的態度有著顯著的區別,接觸報紙書籍等媒介資料時,教師普遍認為是進行學習和了解信息的,而上網就是娛樂和學習參半,廣播電視等就以娛樂為主。這種對媒體的粗陋認識,是長久以來教師們利用不同媒體進行使用時積累下來的媒介操作習慣,當然這也跟媒體制作的產品相關。在一項調查中,54%的教師表示對媒介素養不了解,不知道是何物。[2]師資是媒介素養教育在小學低段推廣的一大難題,同時也是小學低段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關鍵一環。媒介素養教育是近幾年崛起的新興議題,目前國內缺乏足夠的教授這門學科的專業教師,而教師自身的媒介素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媒介的認知和批判的能力。

1.3課程安排與教學時間。課程改革為現行的小學低段課程松綁,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推行創造了條件,而另一方面在我國應試教育現狀下,即使是已經進入正式課程計劃中的副科課程也有被主科占領的危險,更別說媒介素養教育這門學科了。一些學校教師的教學任務本身很繁重,讓這些教師在教學之余再擠出時間對學生進行媒介素養的教育,會大大的降低教師對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意愿,小學低段課程雖然少,但是所要求的課堂時間也少,這就造成了小學低段學齡兒童的課程表安排滿載,教學時間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師意愿和課程推廣。

1.4家長和學生態度。媒介素養涵蓋的領域比較的寬泛,學校和教師能夠提供的媒體種類和產品畢竟是有限的,而小學低段學生的在校時間相對于其他年級要少些,學生接觸媒介的大量可能都存在于家庭和在與父母的共同接觸以及和同伴學生的交往中。家長的媒介認知、選擇和使用習慣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媒介素養,且學生對媒介素養課程不夠重視,或者是缺乏學習的興趣,或者學習負擔過重,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教學實踐。

2.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建議

2.1對學校與政策的建議。媒介素養教育要納入到學校課程施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不僅要頒發媒介素養課程的政策,還要成立專門的研究督導機構。媒介課程政策的頒布只是其以“正規”身份走進課堂的第一步,這個“名分”能夠讓媒介課程在推廣的過程中得到師生的重視,而且也是對參與和關注媒介課程開發人員的莫大肯定與鼓勵。因此,媒介課程的政策要落到實處需要經過管理和研究部門的長遠規劃,并成立專門的媒介課程研究的學科部門,制定媒介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策略,鼓勵民間媒介機構和媒體機構參與課程推廣工作,同時加強對媒介素養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和引導,以踐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真正含義。

2.2對課程與教材的建議。研究發現由于缺乏適當低段媒介教材和參考資料,成為教師沒有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因之一,而且研究指出這與教師對知道媒介素養課程存在與否無關。[3]在教材上,教師可以留心學生平時的媒介喜好,從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上收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議題,采取多種方式與學生互動并增強課程的豐富性。在時間上,雖然既有課程緊湊,但是教師可以利用晨間或者彈性課程以及社團活動時間實施,利用時事或者偶發時間作為教材輔助內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達到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目標。

2.3對教師認知和態度的建議,師資培訓。小學低段學齡兒童對媒體的選擇順序是,電視第一,網絡第二,[4]不同媒體在兒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師能否認識到不同媒體對兒童影響的深淺并愿意在教學中積極實施媒介素養教學有其關鍵性。教師應能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法實施媒介素養教育,還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得到學生對課堂的反饋,及時的調整教學策略,選擇最為合適的教學法。教師還可以通過組建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師以及社區之間的經驗互動,建設交流合作網絡,不斷擴充和完善教師共同的“教學技能庫”。

參考文獻

[1]呂杰華,陳逸雯.參與媒體素養研習之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調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6):1-39.

[2]袁 娜.中小學教師媒介素養狀況的調查研究[D].蘇州大學.2009:4

[3]李維華.新北市小學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研究[D].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2011:7.

[4]Mary A.Hepburn.Media Literacy:A Must for Middle School Social Studies[J].Media Literacy.1999(7-8):352-356.

[5]尤英愉.臺中市小學教師媒體素養與教學技能之相關研究[D].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2010:6

篇4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特色對比

“媒介素養”概念在面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時,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養”教育目標、理念與模式。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認為,媒介素養“是學生理解和運用大眾媒介方法,對大眾媒介本質、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這些技巧和手段所產生的效應的認知力和判斷力”;與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亞的媒介素養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讀為中心的;英國的媒介教育則強調公民對媒介整體的理解。我國由于起步較晚,研究多是基于對國外著作翻譯,對媒介素養教育的解讀有綜合之感,既包含了對大眾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蓋了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國內學者基本認為,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確理解、積極有效地利用大眾媒介信息和文化資源,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對比

選擇與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或模式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英國的媒介教育專家萊恩•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牽涉整體的教學過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著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學生與父母、媒介從業者及教師的雙邊關系。國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設置媒介素養教育獨立學科或者將其滲透到其它學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個學校,“整合學生與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聯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獨立學科與滲透其它學科和社會家庭相輔助的教學模式;再者,我們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因此不論是英國還是中國香港都提出了社會教育模式,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讓學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環境以及利用媒介來表達心聲。而目前在國內,既沒有規定將其納入學科課程,也沒有多少社會團體或機構與學校聯合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國內研究者探討后提出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其實基本上與英國的教育模式大相徑庭。

中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設置、內容體系對比

1989年英國教育部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正式教學體系中,到1997年,有將近2/3的學校開設進階式媒介研究課程。美國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并非國家教育體系中的獨立課程,其開發推廣工作也主要由個別教師或民間組織來完成,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并不直接干預。臺灣媒介素養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約與香港同時,“媒介素養”相關科目目前在政大、臺大、世新等校開設,屬選修科目。在國內,目前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開設“媒介素養”課程。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該校2004年9月在媒介與設計學院開設“傳媒素養”課程,著重從媒介的特征,傳媒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傳媒信息的選擇、理解能力、質疑、評估能力、創造制作能力等方面進行系統講授。雖然相關課程已相繼在一些高校開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關媒介的知識和應用方法,但總體而言,還缺乏系統的教育和指導,大多數人對媒介的理性認識有所欠缺,受眾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篇5

關鍵詞:網絡時代;手機媒介;素養教育

4G時代讓手機真正實現了移動媒體的數據高速傳輸,網絡通信技術賦予了手機媒介獨特的信息傳播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網絡信息泥沙俱下,社交網絡魚龍混雜,這給使用者尤其是大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新時期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教育不可或缺,值得高校教師共同探索。

一、手機媒介概述

手機媒介原指人們在移動中進行信息交流的工具,又稱為移動電話。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使用者需求的變化,手機已不僅僅是通話的工具,更是網絡信息的承載體。手機媒介信息既可以是文本圖像,也可以是聲音視頻等,而手機媒介傳播實際上是一種互動式的交流,具有很強的交互性。手機媒介與互聯網的結合,打破了社會公眾進入到媒體中的障礙,使得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身份發生了變化與融合。手機媒介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隨身性: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手機媒介與傳統媒介相比有很大的優勢。傳統媒介如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它們雖然也能實現信息的較快傳播,但是不便于隨身攜帶和實時信息互動。手機則不同,它與現代人幾乎形影不離,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將多種信息包括傳統媒介所傳達的信息收入囊中,打破了時空限制,可謂是“裝在口袋里的媒介”,能夠實現信息的即時傳達。

2.強制性:報紙、書籍、電視等傳統媒介的信息傳達處于一種被社會受眾選擇的狀態,信息流通處于被動位置。而手機媒介能夠將資訊主動推送給用戶,例如,社交網站的消息提醒以及各類應用軟件的熱門推送,因而,在信息傳達方面帶有一定的強制性。

二、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教育策略

1.開展大學生與手機媒介主題教育活動

(1)選取活動主題。在進行活動設計之前,必須先在高校中組織調查,研究受眾即大學生對手機媒介教育的需求。從數據調查中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網絡時代手機媒介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而對于手機的依賴性,給他們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此外,還有部分學生對此不以為然,不能充分認識也不愿意改變現狀。因此,大學生與手機媒介主題教育活動勢在必行。

(2)確定活動目的。活動開展前還要明確目的,即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幫助學生了解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教授健康使用手機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參與手機媒介表達和交流。建議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實現觀點共享。教師在課堂上以實際案例開展教學,結合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以大學生常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為例,促進學生對手機媒介的合理參與。

(3)理清活動思路。不可否認,手機的出現為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但是學生在享受手機帶來的益處時,往往容易沉迷其中,這將會帶來很多問題,包括手機產生的輻射、手機媒介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長期使用會造成的視覺疲勞和頸肩酸痛等。因此,可以通過主題活動來引導學生反思手機對我們造成的危害,組織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以批判的眼光分析手機媒介的運作過程,正確評價及運用接收到的信息,討論出規避手機危害的防范措施,減少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開設手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

在高校中開設手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媒介的能力,還能促進學校的素質教育發展。因此,高校可以考慮將手機媒介素養教育加入到選修課體系中來,以課堂為依托,為大學生提供專業而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還可設計相關課程來輔助教授如大眾傳媒、媒介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另外,提高大學生使用媒介的素養,還可以通過高校黨建工作來實現,在黨課、團課中結合手機媒介素養教育,指導學生對新時期手機媒介現象進行解讀,幫助學生鑒別媒介信息的好壞,從正面引導、啟發學生認識手機媒介信息傳播的特點與意義,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媒介信息觀和媒介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信息,在接受媒介信息的過程中形成自律意識。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基于網絡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手機媒介教育愈發受到關注。手機媒介的出現為快速實現社會信息交互提供了渠道,同時一些不良的信息也給學生的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因此,高校必須采取措施,開展大學生與手機媒介主題教育活動,增設手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引導學生對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手機媒介形成全面認識,積極利用其獨特優勢,自覺規避消極影響,不斷提高自身正確使用手機媒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2.

[2]邢璐.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

篇6

關鍵詞:中學媒介素養教育;意義;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011-02

伴隨著互聯網、數字電視、3G手機、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的出現,傳媒信息對社會的影響達到了“全方位”的程度。令人耳鳴目眩的大眾文化正在通過各種媒介逐步肢解、動搖著傳統的學校教育權威地位,向其所傳承的學校文化滲透。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不能學會正確解讀和判斷傳媒信息,將會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所以,正視中學生傳媒素養教育對學生成人成才的意義,已經成為中學乃至整個社會不容回避的課題。

一、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

媒介素養,主要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辯能力。它是人類讀寫能力的延伸,是人們在具備讀書寫字能力的同時掌握讀解媒介信息的能力。所謂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概括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1]。具體講:一是要使學生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過程,能夠自覺掌握個人接觸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認識媒介帶來的“”和“滿足”;二是要讓學生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諸如媒介對現實的再現、媒介的商業性與價值觀,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三是能夠有效地使用媒介,掌握一定的媒介制作技術以及媒介經營技巧,懂得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技巧和道德約束,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與休閑娛樂功能已成為當代人日常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置身校園的學生接觸和感知外界社會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很大程度上成為學生建構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理想的重要影響源。美國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曾指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也可以為惡服務的工具;而總的說來,如果不加以適當地控制,它為惡服務的可能性則更大。事實上,大眾傳播媒介“為惡服務的工具”一面,早已出現在現代人的媒介生活中。大眾傳媒以其大眾化而兼容的多元價值理念迥異于我們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傳媒所構筑的奢侈豪華、浪漫自由、個性張揚、五彩繽紛的虛擬現實,與校園單調枯燥的日常生活之間巨大的反差[2]。因此,在大眾傳媒迅猛發展的當代社會,關注和設法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已成為相當重要而又非常緊迫的任務。從根本上說,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一項能力訓練,在性質上完全不同于中學針對各種主題或形勢的要求而進行的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課程教育。它更注重于受教育之后一個意識盲區的填補,一種新的認知能力的獲得,是使學生面對日益強大的傳媒力量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和防范措施,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成自身與現實環境以及傳媒營造的擬態環境三者的協調共存。

三、在中學教育中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思考

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圍興起了一場全球化、普及化、社會化、多樣化的媒介素養教育運動。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日本以及北歐國家紛紛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程,幫助學生運用媒體信息,引導啟發學生批判性地認識媒體,并針對不同年齡和學歷層次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我國中學,還沒有構建符合中國國情和特色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媒介素養教育工作機制。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包含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學校下撥充足的經費,配備專門人員,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提供保障。工作人員在全面摸底、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做好各項細節工作,如建立完善而科學的媒介素養教育督促和管理體制,編制媒介素養教育實施方案,建設媒介素養教育校內校外基地等。

2.整合教學內容,設置相關課程。大眾傳媒對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如此深刻的影響與沖擊,學校的當務之急應該就是在學校傳統思想理論課程中,整合現有的信息技術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內容,加設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同時,學校還要重視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引進專業教學人才,或定期聘請媒介從業人員開展講座、討論、學術報告等活動。在教學內容上尤其注意針對性、現實性,不能把此課講成純理論的學術探討,要講好甚至教會學生認識媒介社會功能,認識媒介信息本質,認識信息的特性和信息的偏見,建立自己對廣告信息的解構能力、影視內容的接受力、網絡的使用能力等關鍵問題,以提升學生認識、分析媒介現象的基本能力。

3.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基礎。學校應以原有的素質教育為依托,在課外活動、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增添媒介素養教育內容,以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的方式推廣,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與音樂、舞蹈等其他課外藝術活動同時進行。利用校內以面向學生為主的校報、校刊、廣播、網絡、電影等媒介對學生進行宣傳和培訓,不僅讓學生廣泛接觸媒介知識,還讓他們廣泛參與校內這些主流媒體組織的各項活動,以獲得關于媒介的切身體會。有條件的學校可邀請新聞媒體、名編輯名記者名主持人、新聞人物等走進校園,與學生見面,或交流聊天,或制作節目,或共同完成新聞報道,既能夠讓媒體與學生受眾相互溝通、相互促進,也可讓學生們得到來自媒體的第一手訊息資料,了解實實在在的身邊媒體狀況,增加對媒介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媒介素養;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一、前言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需要面對應接不暇的信息,通過媒介傳遞的信息有一定傾向性,人們特別是大學生這一未來社會主力群體能否正確識別社會訊息,對信息提出質疑、做出自己的判斷等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上述能力我們稱之為媒介素養。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媒介素養自2003年便受到研究者的關注,筆者試圖通過研讀之前的作者關于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當代大學生與媒體接觸的基本情態、媒介行為和媒介素養等,尋找不足。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簡介

媒介素養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于20世紀30年代提出,目的主要是針對當時電影普及帶來的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呼吁年輕人抵御大眾化電影導致的文化趣味腐蝕。

不同學者對媒介素養有不同的理解,如德國學者漢茨?摩澤爾認為媒介素養強調的是學校教育中對媒體知識的掌握和媒體使用方法的培訓。我國研究者中張志安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

筆者認為媒介素養是提高人們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得青少年等能夠對傳播媒介傳遞的各種信息做出正確的選擇,正確的理解,學會質疑、等的評估等。

媒介素養教育是英國和丹麥的教育工作者于20世紀30年代率先提出的。1933年,英國學者ER?利維斯(ER.Leavis)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Den”Thompson)發表了文化批評論著《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該書首次就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作了專門的闡述并提出了系統的教學建議。

媒介素養教育在世界各國發展不平衡,發達國家發展有較為系統的媒介素養教育,但是發展中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處于萌芽狀態。

澳大利亞則被認為是當代西方最忠實媒介素養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州都將媒介素養作為學生的必修內容。甚至在西澳大利亞州和維多利亞州,已經設立有媒介素養教育學位。在德國媒介素養相關知識通常放在政治、社會常識和社會研究等課程中講授。在法國,從6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部門通過開展多項媒介素養教育活動如“主動的電視青年觀眾”培養青少年對電視傳播等媒介的認識力、觀察力。加拿大同樣是重視媒介素養的國家,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成立了媒介素養教育協會,除了一些政府們致力于培養學生們健康的批評思維技能。在亞洲,日本從70年代中期就開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政府和民間團體共同提倡,近期,日本已經有媒介素養教師方面的培訓。

國內從1980年以來信息的全球化似的傳統民族文化不斷受到沖擊,但媒介素養方面的研究或者教育始終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國人對媒介素養教育尤為陌生,直至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副研究員卜衛發表了《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與方法》,我國才算真正開始研究媒介素養。2004年上海交通大學是第一個設立“媒介素養”公選課的高校,教育模式更是還處在探索階段。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

媒介素養現狀可以通過媒介素養程度體現,通過以下七個層面進行衡量:知曉了解層面、接觸消費層面、理解領會層面、分層解讀層面、質疑批判層面、評估判斷層面、應用制作層面。目前大部分調查中的調查問卷都依據這七個層次進行提問進而了解具體情況。

國內很多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在我國高校進行實地調研,了解到部分區域學生的媒介素養情況。科技的進步拓寬了媒介渠道,大學生更容易接受這些新媒介而冷落了傳統媒介,讀書時代則變成如今的讀圖時代,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到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這些研究總結起來包括(一)媒介使用特點:1.大學生接觸的媒體種類很多:大學生樂于接受新鮮的食物,電腦、手機、MP5等數字化媒體等成為他們的主要媒介,2.接觸媒介時間延長,對媒介過度依賴:大眾媒介成為大學生社會化的“第二課堂”;3.所到之處即可接觸媒介:高科技的產品越來越方便攜帶,大學生隨時可以使用;4.媒介需求強烈,媒介消費較高。(二)媒介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1.大學生對媒介內容缺乏深入思考,缺乏選擇有效有益信息的能力;2.高科技帶來媒體數字化、平面化等,很少接觸寫字,信息大爆炸使得大學生們缺乏實踐獨立思考。3.人際關系日趨冷淡,人們增加了通過網絡媒介進行交流但是缺少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4.大學生有效識別負面信息的能力較弱,大學生容易受媒介中出現的負面新聞影響,盲目跟從,不加思索。

大學生是國民中文化素養較高的群體,然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一人群的媒介素養狀況卻并不樂觀,因此提高我國受眾的媒介素養成為亟待完成的任務!

四、研究趨勢

由于目前理論體系缺乏,需要加強教育實踐,通過更多地研究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學習資源、教育模式,進而對開發的內容進行評價研究,最終形成理論體系。此外,由于國內開放關于媒介素養課程較少,同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一起開展有效實證研究較少,因此后期應加強兩者結合的實證調研。

為了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到不同地方進行研究,先前的研究多做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如上海、杭州等,欠發達地區調研有待加強。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國的具體國情,需要探索合適我們國家的教育模式。

篇8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206;G64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0-0050-02

基金項目:西南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SWU1209510)

一、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內涵復雜、外延廣泛。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的定義是: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大眾傳播媒介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在英國被稱為 “media education”,在美國和加拿大是“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香港翻譯為“傳媒教育”,臺灣翻譯為“媒體識讀教育”或“媒體素養”。國內大陸地區學者則多數贊同“媒介素養教育”這個名稱。綜合學界的各種觀點,我認為媒介素養教育是以提高大眾媒介素養為目標,致力于培養普通民眾正確認知、判斷和使用媒介的素質養成教育。通過對媒介本質、媒介手段以及媒體效應的學習,使人們認識和了解媒介,從而正確、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與新聞教育、傳媒技術教育等專業媒介教育不同,媒介素養教育面向的應是非新聞專業的普通大眾。

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不僅在英、美、法、日、韓等發達國家得到了長足發展,也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我國的港臺地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國內大陸地區對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是從1997年社學院的卜衛發表《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與方法》一文才正式開始的。

2004年國內大陸地區掀起了成果激增、影響擴大的研究:中國傳媒大學申請設置的傳媒教育碩士點得到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媒介研究》媒介素養教育專輯出版;《光明日報》公布了國家教育部的重點招標課題“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復旦大學中標;全國首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網站在復旦大學開通;我國第一本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著作《新聞?傳媒?傳媒素養》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然而畢竟基礎薄弱,本土化程度不夠,至今還沒能建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二、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現狀

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5.13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8.3%。青少年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30.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網民普及率已經超過90%。

這些數據向我們傳達:在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介時代,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媒介信息接受主體,媒介素養教育應以其為主要對象。而“90后”在校大學生自幼就習慣于快餐式的視覺文化沖擊,不曾經歷過傳統閱讀時代較為嚴密的語言邏輯思維訓練。在學習知識、接受信息時習慣于相信老師、相信書本,從而普遍缺乏“懷疑一切”的意識。而批判精神、批判思維應當說是媒介素養必備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智尚未完全發展成熟,且好奇心旺盛、擅長模仿,面對良莠不齊、紛繁復雜的各種媒介信息,大學生群體容易受到影響甚至被其左右。

那么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如何呢?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區的少數高校新聞專業開設有單獨的媒介素養課程,且以選修課為主。第一個吃螃蟹的是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傳播信息技術學院2004年開設的《媒介素養專業》公選課。接下來,全國各地例如浙江、江蘇、山東等地陸續有高校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但總體教學水平較低,主要還是對國外媒介素養教育的理論翻譯和介紹,本土化程度不高,教學方式單一,效果不好。

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成果:專著《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卜衛 新華出版社),《媒介素養概論》(張開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蔡幗芬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媒介素養引論》(單曉紅 浙江大學出版社),《大眾傳媒素養論》(陳先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導論》(段京肅 杜駿飛 福建人民出版社),《媒介素質教育論集》(邱沛篁 四川大學出版社),《媒介素養教育通論》(陳龍 中南大學出版社)等,以及大學公共課系列教材《大學生媒介素養概論》(于翠玲 劉斌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等。另外還有大量發表在各類期刊上的研究文章和碩士論文,例如碩士學位論文《重慶市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研及培養研究――以西南大學為例》(西南大學 唐靜)、《論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福建師范大學 鄒鷹)等40余篇,尚無相關博士論文。但目前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多在理論探討階段,且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對網絡外的其他媒介研究少,對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高校研究機構:2002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媒介素養教育專業碩士點;2006年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1月經國家教育部備案批準中國傳媒大學在國內率先設置了傳媒教育碩士點。2009年山西師范大學成立了媒介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科研組。這些研究機構不僅為媒介素養教育搭建了研究平臺,培養了一批專家學者,更重要的是為包括大學在內的教育機構輸送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力量。但與新聞專業的教師有所區別的,專門從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人才目前仍是嚴重匱乏。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網絡媒介:中國內地第一個媒介素養專業網站(.cn)由復旦大學媒介素養小組(Media Literacy Group)2004年正式創建、開通。其他現運行網站還有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網,http://中華傳媒學術網,http://中國青少年媒介素養網,http://媒介素養研發網等等。

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最新資訊:2009年,全國首個媒介素養教育教師實踐基地――浙江傳媒學院媒介素養研究所實踐基地落戶中山。這是全國第一次專業化、大規模針對教師群體進行的媒介素養專項師資培訓項目。2011年,全國首家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浙江省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會在浙江傳媒學院成立,浙江傳媒學院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協會也是全國第一個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媒介素養教育社團。2012年8月,中國傳媒大學、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的第三屆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將于蘭州召開。

根據調查分析,我們可以把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梳理如下:一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普遍不太高,但對媒介素養教育有較大的興趣和期望。二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教學論研究較少。三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夠重視,獨立課程開設難度較大。四是在中國國情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體系還未建立,教學理念和方法較落后,師資不足。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突圍之路

1.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對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研究呈井噴趨勢,各種理論研究文章和調查分析報告層出不窮。理論研究文章雖然各自切入點不同,但共同落腳點都是認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調查分析報告數目眾多,既有針對省市地區的如:《江蘇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分析》、《上海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報告》等,也有以某具體高校為例的,如《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以麗水學院為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以南昌航空大學為例》等,還有分性別的如《女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分析》,分民族的如《少數民族大學生媒介素養狀況調查報告―以西北民族大學為例》,分媒介的如《大學生媒介素養問卷調查――以微博為例》。其他如、陜西、鄭州、南京、徐州、西安、河南、武漢和南昌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地區和高校都陸續開展了類似調研。

這些報告結論都大同小異:(1)當代大學生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和接收是趨于理性的,多數能認識到媒介信息的商業性目的。但多以娛樂和獲取信息為目的,實用功利性傾向明顯。(2)大學生多數能意識到媒介對于自己知識結構、思維觀點等方面的影響,但對其自身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影響考量不多。(3)媒介道德規范和自律性較低,對一些暴力、黃色等不良信息抵抗力不強。(4)制作媒介產品的能力偏低,參與媒介互動的比例不高。

2.關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人民日報2011年8月16日刊發的《分層次推進國民媒介素養教育》一文中指出“媒介素養教育的具體實施大致可以分為四步:一是問題和對策的研究與論證,由專家、學者、教育管理部門和各級教育機構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完成教育所需的師資儲備;三是推廣普及相關知識,并通過媒介宣傳、主題活動等方式實施學校、家庭、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教育;四是通過對前期試驗的不斷總結和調整,形成科學完善的教育機制。”沿著這個思路,針對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和問題,我認為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突出重圍:

一是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宣傳,爭取輿論支持。對內通過專家講座、專題討論、社團活動、媒體介紹等各種方式加強對大學生自身提高媒介素養的宣傳;對外則通過發表文章、參與座談、建言獻策等各種方式,與政府部門、教育部門、高校領導等建立對話,宣傳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引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向指導教學實踐轉移。理論研究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并最終指導實踐。因此,各研究機構應該引導專家學者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向教學實踐方面傾斜,多致力于對課程和教學論的研究,以及本土化建構。

三是著力加強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開發。不論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注意通過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方式培養合格的教師,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緊跟媒介發展步伐;編寫有針對性的教材,對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大學生可選擇不同的教材,但要注意跟新聞傳播學的專業教材不能等同,難度不宜過高;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如利用博客、BBS提交作業,分小組討論以及教學內容專題化等。

四是探索在大學語文、大學英語以及思想政治等課程中滲透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方式。媒介素養教育不是專業教育,而是素質養成教養。所以除了單設課程之外,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也是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途徑。與素養息息相關的基礎學科語文、語言學科英語和德育學科思想政治,都可以并應該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載體。

五是擴大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資源范圍,加大媒介實踐力度。在校內外尋求媒介產品制作和傳播的實習實踐基地,利用學校內的報社、BBS論壇、社團、廣播站、電視臺等平臺,積極聯系學校外的電臺、電視臺、報社、雜志社、網站等媒體,提供參觀體驗和實習實踐的機會。

媒介只是個載體,媒介信息承載的是各種知識、觀點和理念。因此,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關乎大學生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的素質,還與知識、技能、道德等其他基本素質聯系緊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而且是素質教育最終得到有效實現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維森.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J].學術論壇.2003,(03):130-134.

[2]蔡騏.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現代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06):112-114.

[3]許俊杰,黃晶.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述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06):120-122.

[4]劉偉國.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實施難點分析[J].新聞界.2005,(01):30-31.

[5]朱毅峰.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及構成[J].新聞界.2007,(04):54-55.

[6]湯書昆,孫文彬.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述評[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02):22-26.

篇9

【關鍵詞】英國;AQA;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09―0023―04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媒介教育的國家。70年代媒介教育即成為英國國家正式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在國家中小學(5-16)課程體系中,主要是將媒介教育與現有學科(主要包括英語、藝術設計、公民、歷史的等)通過各種專題的形式加以整合。而在16歲以上的學生中則開設了單獨的媒介教育課程:包括GCSE(普通中等教育證書)媒介研究課程、GCE A-level(中學高級水平考試媒介研究課程以及GCE A-level電影研究課程等。考察這些課程的內容及其開展情況對我國媒介教育課程內容制定及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 英國GCE A-level媒介研究課程概況

GCE A-level(中學高級水平考試)課程,是英國的國民教育課程,也是英國學生進入大學前的主要測試課程。A-level課程是與普通中等教育(GCSE)直接銜接的高級水平課程,其成績相當于中國的“高考”,所以在英國,學生憑A-level課程的成績直接報讀大學。A-level課程雖然源自英國,但目前已被世界范圍內的150多個國家的數千所大學所認可。

1988年,英國OCR評估協會引入了一個A-level媒介研究課程的提綱,1990年664名申請者進行了該課程的考核,自此GCEA-level媒介研究課程正式納入英國媒介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自GCEA-level媒介研究課程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申請參加該課程的考核,據英國國家課程和資格署(QCA)統計,到2004年,已經有30876個申請者參加了該課程的考核,比2002年增加了12.8個百分點,并且還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目前,英國的幾大評估協會(AQA、OCR、CCEA、WJEC、Edexcel)都在實施A-level媒介研究課程,但其課程內容有所區別,本文主要介紹英國最大的評估協會――AQA的媒介研究課程情況。

二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內容

1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總體結構

英國媒介研究課程共包含六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單獨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相應的考核方法(如表1)。其中模塊2和模塊5的教學評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課堂表現情況的評價,而其他幾個模塊則是通過學期試卷考核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2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具體內容

模塊1解讀媒介:此模塊中申請者需要將英國媒介教育中的幾個關鍵概念(媒介表達、媒介機構、媒介語言(包括敘述和類型)、媒介價值和意識形態、媒介受眾、媒介類型)應用到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所用的材料可由考試中心規定或教師自己選擇。

模塊2現代媒介文本內容:此模塊中提供了下面的四個主題,申請者需要從中選擇兩個來研究。

(1) 電影和廣播

電影語言的認識,應用和評價(例如圖像,聲音和音樂;視覺技術[剪輯,攝影機的位置,燈光等]等方面)。

受眾問題(例如受眾的定位;受眾接受條件;受眾對文本的解讀和評價,文化對解讀和評價過程的影響)。

表達問題(例如如何表達性別,種族,國家,地域,英雄,反派等信息或形象;表達的公平性,準確性問題以及表達的功能以及目的等)。

敘述問題(例如不同的敘述結構和技術的比較;不同的敘述類型――肥皂劇,連續劇,系列劇的比較;敘述類型對敘述結構的影響等問題)。

機構問題(如機構對文本的影響;機構之間的差異――好萊塢與非好萊塢之間的差異;公共服務與商業廣播;經濟,市場和發行對產品和文本接收的影響等問題)。

價值和意識形態問題。

(2) 紀錄片

運用關鍵概念對紀錄片進行分析和評價。

紀錄片的形式和風格(紀錄短片;故事紀錄片等)及其與內容、目的的適應性。

紀錄片技術的分析與評價(例如選擇、壓縮和剪輯的使用;攝像機和職員的作用等)。

紀錄片的積極價值(例如,教育性;傳遞信息;情感,社會和政治功能等)。

了解紀錄片制作的歷史背景。

評價紀錄片當前的趨勢和走向。

(3) 廣告和行銷

運用關鍵概念來分析評價當前的廣告或行銷活動。

行銷理論,原則和實踐。

分析評價各種廣告技術的功能與目的。

政治和行銷的關系。

宣傳,廣告和廣告資金對媒介內容的影響以及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財政/民族/職業/公共服務/受眾等方面的討論。

(4) 報紙

運用關鍵概念對國家報紙或地方性報紙進行分析和評價。

分析和評價報紙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的報道。

對新聞報道的批判和討論(例如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偽造等)以及改革的提議。

報紙的新聞和娛樂價值。

報紙的意識形態問題。

報紙的受眾(讀者定位;與讀者的關系)。

模塊3實踐制作:此模塊的研究成果包括三個方面。

(1) 簡要說明

每個申請者要寫出大約750字的作品設計的簡短說明。當采取小組合作方式時,該說明中要清楚的交代每個申請者所承擔的具體職責,所使用的技術,以及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適應特定的受眾等問題。

(2) 成品

成品表明了申請者使用一種或多種適當的媒介技術的能力。這個媒介產品直接來源于申請者對模塊2中任一主題的研究。

在“電影和廣播小說”這一主題中,錄像或者電影是所需的工具,清晰順暢的剪輯則是這一主題所需的技術。在“報紙”這一主題中,需要使用桌面出版系統制作出由文字和圖片組成的頁面。與“紀錄片”這一主題相關的工作可以是使用攝像技術(也可以是無線電通訊技術)完成的一項任務。“廣告和行銷”這一主題需要申請者使用基于時間的技術,基于頁面的技術或者是兩者的結合(考核的目的是保證每個申請者都認識和理解媒介技術的使用方法,因此不應該限制制作時間)。

(3) 評價

每個申請者都需要寫出大約1000字的自我評價。如果是小組合作的形式,需要交代每個申請者具體承擔的職責,這樣對每個申請者的學習要求才可能實現。除了要批判性的評價完成品的優缺點以外,還要說明該產品是如何與模塊2的學習建立聯系的,以及對關鍵概念的理解。

模塊4媒介文字和背景:此模塊中提供了四個主題,申請者需要從中選出兩個來研究

(1) 新聞的生產與制作

了解新聞的價值。

了解新聞來源及其影響。

了解新聞的平衡和偏向。

了解技術發展對新聞的影響。

了解新聞制作方面的最新變化和存在的問題。

了解與新聞相關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

(2) 表達

對媒介中關注的某些特定群體或地點的具體研究。

媒介中模式化表達的問題。

媒介表達的公正性與準確性。

媒介表達的影響力。

某一表達方式占支配地位的原因(歷史,經濟,社會,政治原因等)。

(3) 類型

某一媒介類型的編碼方式,慣例等。

對一種特定媒介類型的現代及歷史文本的詳盡研究,了解其歷史發展情況。

某一媒介類型出現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背景,繁榮和低迷的原因。

某一媒介類型的最新發展情況。

(4) 媒介受眾

熱線電話直播節目,紀錄片,新聞節目中受眾的角色。

不同媒介文本中受眾的不同角色所引起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

媒介導致的受眾分化問題。

受眾理論,受眾如何讀解媒介文本。

作為公民,消費者的受眾,他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功能。

受眾如何使用/影響/控訴/支持媒介。

模塊5獨立研究:此模塊可以將申請者對關鍵概念的理解運用到現代媒介文本或者現代媒介文本中產生的論題或問題中(本模塊中所說的“現代”是指本課程開設以后制作發行的產品)。獨立研究應該是一種研究的或者基于研究的工作,它不是收集大量實驗數據的練習,而是以文本分析為中心的。獨立研究可以包括下面的內容:

評論與媒介文本、論題相關的著作。

通過比較分析(例如與歷史文本的比較)說明現代文本特點。

從一個特定的角度或視點進行文本分析。

通過分析現代媒介文本來研究一個問題(例如,審查制度;網絡的價值等)。

政治,經濟或歷史背景對媒介文本的影響(制度影響或者受眾問題也要研究)。

模塊6比較批判分析:此模塊中,申請者應該對媒介文本進行分析、比較文本之間的異同,并根據相關的關鍵概念,在更廣闊的背景(歷史,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中對其加以說明和闡釋。可用于研究的媒介文本形式包括:不同媒介形式表現的相同話題、不同歷史時期的相同類型、不同機構制作的相似文本、面向不同受眾的相同媒介或類型等。當然考試中心所選用的媒介文本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并不限于這幾種。

三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特色分析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作為一門單獨的媒介素養培養的課程,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不僅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在課程結構的安排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課程內容特色

(1) 采用概念式教學法

英國媒介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培養媒介理解力和媒介參與能力上,因此,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并沒有按照研究對象或媒介技能來設計,而是根據概念理解的需要來設計,向學生提供一組核心概念,作為對媒介和媒介文本解讀的“語法”[1],運用到對各種媒介形式、內容及其文本的分析、評價以及實踐制作當中。這種概念式教學法主要涉及以下幾個關鍵概念:

媒介表達:主要涉及“表達主體及表達方式”、“為什么用這種表達方式”等方面。

媒介語言:主要涉及“文本信息的外延與內涵”、“文本信息內涵的重要性”、“聲音及視覺技術如何用來表情達意”等方面。

媒介類型:主要涉及“文本屬于哪種類型”、“受眾對文本的期望度”等方面。

媒介機構:主要涉及“文本來源于哪種機構”、“機構對媒介文本的影響”、“機構由誰控制和管理,有沒有影響”、“文本的發行”等方面。

媒介意識形態:主要涉及“文本俄核心價值、意識形態”、“選擇文本內容的標準”等方面。

媒介受眾:主要涉及“文本的目標受眾”、“受眾接受文本的條件,對文本中角色的影響”、“可能的受眾讀物”等方面。

上述幾個關鍵概念既相互交織,又彼此獨立。這些關鍵概念本身并不組成課程,而是通過對一系列與媒介文本、過程以及機構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性學習而融會貫通的。如利用關鍵概念對某一種媒介形式進行個案研究,也可以在媒介創作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達到辨識、理解關鍵概念的目的。

(2) 置于特定背景之中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內容,不僅涉及到對各種媒介形式與媒介文本的獲取、分析、評價和創造,而且將這種分析、評價、創造的過程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中進行。考慮歷史背景、經濟背景、政治背景、社會背景等對媒介各方面的影響,從而使申請者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媒介,理解媒介產業。

2 課程結構特色

(1) 層次性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內容在各模塊結構安排上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

在AS水平的課程內容中,模塊1中首先介紹媒介教育實施的幾個關鍵概念,使申請者對關鍵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模塊2中則鼓勵申請者將這些關鍵概念運用到一系列的媒介文本的分析過程之中,在分析的過程中加深對關鍵概念的理解。而在模塊3中則要求申請者將自己對關鍵概念的認知與理解運用到實踐制作過程當中去,在實踐中對理解進一步的升華。這三個模塊的設計按照“初步認識――應用中的理解――理解后的創新”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地完成了課程教學,這一順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學習的一般過程。

在A2水平的課程中,模塊4要求申請者研究兩個深層次的主題(比如新聞制作、類型表達、受眾等,)模塊5則要求申請者對媒介的某一單獨方面進行分析(例如一種文本、一個媒介論題或者與媒介相關的著作等),這一單獨方面涉及到多個主題的分析,因此在研究范圍上與模塊4相比有所擴展。而模塊6則進一步擴展,對媒介的兩個或多方面進行比較性的、批判性的分析。這三個模塊之間的層次關系主要體現在研究范圍的擴展上。

(2) 連續性

英國AQA A level媒介研究課程內容的各模塊并不是獨立存在,無任何聯系的,它們之間體現出了一定的連續性與繼承性。

各模塊都是圍繞著幾個關鍵概念而展開的,都涉及到對關鍵概念的認識與理解。AS水平模塊是文本中心的,主要要求申請者將關鍵概念運用于媒介文本的閱讀中,并使用恰當的技術制作自己的媒介產品。A2水平的幾個模塊同樣也是基于媒介文本的研究,并且與AS模塊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和發展性,要求申請者考慮一系列相關的背景以達到對文本的更全面的理解。然而,AS模塊的重點在于培養申請者對文本運作方式的理解,A2模塊則集中于對媒介文本形成原因以及其形成的歷史,社會,政治以及經濟力量的研究。

四 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設置的借鑒價值

中國社科院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卜衛建議“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提高青少年認識和利用媒介的能力。”[4]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媒介教育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建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與課程實踐,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英國的媒介研究課程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內容設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1 在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總體設置上的借鑒價值,英國的媒介研究課程內容可以給我們以借鑒。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人接觸媒介的時間、接觸媒介的動機以及接觸媒介的類型也有所不同。因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內容應該設置一種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即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的人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在設置立體化教學內容時,為了避免造成多層次教學內容設置的混亂,我們可以借鑒英國媒介研究課程的概念式教學法。各層次的教學內容均圍繞著關鍵概念展開,但是在展開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年齡、職業以及地區等因素確定教學內容的難易、范圍、深淺以及所選擇的媒介類型。

2 在媒介素養教育內容關鍵概念選擇上的借鑒價值,英國的媒介研究課程內容同樣可以給我們以借鑒。借鑒時本土化的過程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中國是一個城市人口比例較小,負擔著大面積偏僻國土的國家,媒體作為獲取信息、遠程教育工具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人們認識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另一方面,縱觀整個英國的媒介研究課程內容,媒介基本知識、技能、研究能力的培養為其主體,而對于媒介倫理道德的評價卻未曾涉及。中國的教育不管在近現代的過程中有了多么大的嬗變,儒家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始終在頑強而深刻地發揮著它的遺傳能力。儒家文化傳統建筑在道德主體論的基礎上,其價值取向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因此,中國的教育改革不論發展到何種程度,對倫理道德的培養都是核心問題。對于媒介素養教育同樣如此,無論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內容還是媒介素養教育的評價體系當中,都應該涉及媒介倫理道德的培養。

綜合上述兩個方面,英國的媒介研究課程的關鍵概念中既有我們可以直接“拿來”的,也有需要我們補充的,借鑒英國媒介教育開展的有效經驗,再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將給予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體系以極大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艷秋.國外媒介教育發展探析[J].國際新聞界,2005, (2):11-16.

[2]英國課程與資格署(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Media matters - A review of media studie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EB/OL].

篇10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養教育;關聯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2-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4 [本刊網址]http:∥

當今時代,人們無時無刻處于各種媒介信息包圍中,這些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進而影響到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乃至行為方式,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媒介素養教育其目的是培養人們具有健康的媒介認知和批判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推動社會發展。媒介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了一定的共性和互補性,二者的結合可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效果,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一、媒介素養教育興起的背景及在我國的現狀

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在1933年發表的《文化和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的概念,目的是面對以電影為首的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流行文化的時候,喚醒人們的批判意識,呼吁維護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20世紀下半葉開始,媒介素養教育在西方國家日益盛行,并被官方納入學校教育課程體系,并自此得以長足發展。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抵制、抗拒媒介到解讀、批判媒介再到接納、運用媒介的認識過程。除西方發達國家以外,媒介素養教育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都有較高的認可度。

我國大陸對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關注與探討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1997年,我國學者卜衛《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開始將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國。自此,我國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大量的學術論文和專著也面世。理論研究的同時,媒介素養就也步入實踐,針對大學生、中小學生、政府官員等群體的實踐逐漸開展起來,教材、網站等教育資源建設也日漸豐富,相關教育實踐項目的試點也逐漸深入。但因為還處于初始階段,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實踐仍有不足,一是總體還處于自發狀態,政府重視支持還不夠力;二是教育實施主體單一,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新聞傳播專業學者教師團隊是主要力量,社會各界教育合力還沒有形成;三是由于受前兩點局限,受教育者和學校、社會、家庭三者教育及開展教育實踐的地區不平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及其內在聯系

(一)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培養目標就是要堅持全面發展觀,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對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和生產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人們正確理解、準確選擇,合理評價大眾傳播信息,并成為有創造性的傳播者的教育。

(二)二者的內在聯系

1.從背景和內涵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都具有全民性、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導向性和創新性的特點。二者都是針對全體社會受眾,表明其全民性;二者都要在道德層面形成某種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具有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和導向性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斷創新,媒介素養教育作為舶來品,需進行中國化的實踐創新,因此,二者都具有創新性。

2.從教育目的來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媒介素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價值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豐富發展和人的自由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要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媒介素養教育經歷批判、接受、理解、參與等模式變遷,有文化保護、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內涵,其核心在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與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3.從教育方式來看,二者都強調理論教育的實踐轉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理論教育,但它的價值卻體現在實踐上,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發展的實踐進行,避免理論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識化,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媒介素養教育剛引入我國的頭十年,“我國基本上是無社會實踐狀態下地介紹西方理論、傳播西方觀念、解讀西方做法”,近些年來,我國學者開始重視媒介素養教育的社會實踐性,并采用培訓、試點或課程學習的方式,開展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效。

4.思想政治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互動發展的,媒介素養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體的素質支撐,思想政治教育為媒介素養教育提供思想保證。

三、媒介素養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養教育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涵蓋其領域、功能和形態的發展,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的廣泛應用,社會信息的迅速變化和社會信息量的劇增,增加了人們判斷與選擇的難度,不斷開辟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領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由復制、傳承功能向超越、創新功能發展,激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形態向主導式、交往式和網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轉換。這些出現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發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之相適應,媒介素養教育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既能提升人們的媒介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能通過媒介素養的提高抵御不良信息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和消解,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保駕護航。

(二)媒介素養教育是培養受教育者主體意識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環境的需要

與傳統社會相比,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要素更加豐富,其中,媒介環境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環境因素。所謂媒介環境,就是由大眾傳媒構成的對人們思想、道德、行為和社會發展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外部條件。媒介環境的復雜性和開放性為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了許多困難,要擴大媒介的正能量,減弱媒介的負面影響。從外部環境來說,需要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的行業措施和政策,需要媒介和媒體從業者加強自律、提升媒介道德標準;從內部條件來說,必須重視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培養,即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升教育對象的媒介素養則是其中重要途徑。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國家利用大眾傳媒所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傳播技術上的優勢,對社會主義國家強勢推行其社會觀念,進行文化滲透和文化支配,淡化人民對我國文化的認同,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媒介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對信息的分辨和解讀能力,加強本土文化認同。

(四)媒介素養教育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需求

人的素質主要包括兩方面: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包括思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獲取信息能力等,媒介素養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通過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質。

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結合的途徑

(一)結合前提:政府力量的重視和政策支持

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經歷了一個從學界研究呼吁到政府號召的過程,終將媒介素養納入正規的學校課程體系,媒介素養教育被視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我國目前媒介素養教育的實踐大多處于學界自發的階段,雖已有學校開展了相應課程,但數量和影響不夠大。因此,需要爭取上層的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實施媒介素養教育計劃,形成體制內的規定,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促進媒介素養教育的推廣和普及;教育行政部門針對各級各類學校出臺媒介素養教育要求和規范,加強師資培訓。

(二)實施主體:師資力量的壯大

目前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主要源于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師和學者,他們專業素質較強,但力量單一,如何有效的將之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結合,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缺乏經驗。因此,需要壯大媒介素養教育師資力量,培養更多的一線教師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能力。

(三)課程構建:設計科學、合理、可行的課程體系

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在課程構建中,可以圍繞媒介素養的認知知識,媒介素養的情感知識、媒介素養的媒介知識和媒介法律法規知識。

媒介素養的認知知識一是媒介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們在媒介生活中自主解決困難;二是通過媒介認知社會和他人,強化人際交往的能力。

媒介素養的情感知識,則是指心理、品德和思想方面的課程安排,幫助人們在媒介活動過程中樹立理想和信念,促進情緒的穩定和正常化,同時也包括政治意識和政治情感的教育。

媒介素養的媒介知識,包括客觀性的媒體知識教育和主觀性接收和媒介信息的教育。

媒介法律法規知識,在法制社會,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特別是現代各種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更需要人們在媒介環境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