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12-22 11:08:28
導語:媒介融合背景傳播學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不僅給全球新聞傳播學教育及人才培養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了歷史性機遇。媒介融合帶來了數字媒體技術、創意思維的交叉與碰撞,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形成了傳播學人才培養中的“創意潮”。隨著“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規劃的提出,新型傳播學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探索已成為高校傳媒院系的自覺行動。
關鍵詞:媒介融合;傳播學;教育改革;創意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DeSolaPool)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heTechnolo-giesofFreedom)中提出,其定義基于多功能、數字化產業融合的視角,強調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1]。媒介融合自2013年起已開始進入國家發展戰略領域,2014年8月18日,十八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反復強調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指明了頂層設計理念[2]。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我國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提高主流媒體人才吸引力和競爭力”[3]。媒介融合這一概念發展至今,不僅代表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更強調了基于互聯網思維,兼顧傳播技術與文化產業之間的內容、平臺、渠道、經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大融合,這既是國家戰略需求,也是傳媒教育領域的風向標。目前,歐美國家極為關注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傳播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西方多所國家開設了相關方向的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例如,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開設了數字創意學院、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設立文化與創意創業碩士等。在此背景機遇下,我國傳播學專業需探索新時代的媒體融合大勢,把握創意傳播的發展契機,培養造就一批適應媒體深度融合和行業創新發展,能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復合型、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卓越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一、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在新時代背景、新技術、新媒介環境、新學科發展動力以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傳播創意人才培養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興媒體和行業發展的創意人才培養需求
目前,傳統意義上的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已難以滿足新媒體、新技術及互聯網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于大量應用型人才迫切的基本需求。新文科的新興媒體和新聞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既熟悉新媒體技術和運營能力,具有扎實新聞傳播理論和熟練技能的綜合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正日益旺盛。此外,隨著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快速發展,媒介形態、營銷方式等都在更迭變化,行業對信息傳播的創意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因為用戶注意力的轉移,新聞傳播及互聯網行業中對內容的創意依賴性也越來越高,“以需求為導向”的傳播模式與創新理念變得尤為關鍵。
(二)政府企事業單位應對創新型人才需求
隨著互聯網與人們生活日益緊密,我國網民數量不斷增長,加之微博、微信等新的媒體傳播形態不斷出現,政府和機關事業單位如何做好網上輿論、引導、監測和便民服務、溝通工作,企業如何利用好網絡媒體做好形象宣傳、品牌推介和產品推廣工作也都需要大量既能掌握新聞傳播規律,又能熟悉新媒體屬性的創新型從業人員。從新聞傳播學專業畢業生總體去向來看,主要培養的學生一方面滿足于新聞傳媒行業中的專業人才,如記者、編輯等高素質專門人才,亦或是傳媒高等教育所需要的教師及研究人才。除此之外,我們主要的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則是針對政府、企事業單位及泛媒體行業中所涉及的策劃、公關、宣傳等創新型媒體人才。傳媒人才不僅需要回應業界呼聲,也需要契合業界需求,還需要引領業界發展。
(三)國家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需要加強創意人才的培養2020年,文化大數據、數字內容、媒體融合、智慧文旅、人工智能、數字文博等領域成為產業融合的新熱點,并向文化遺產資源、場館教育、演藝娛樂、全媒體等行業滲透,不斷催生出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4]。影視、藝術及相關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培養高水平影視、藝術品生產、制作、策劃等創意傳播人才對于加快文化強省和文化強國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而人們天生對于視覺信息和藝術品的偏愛以及視頻網站、手機視頻等視頻類媒體的快速發展,也導致對于創意傳播類應用人才需求的增加。全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離不開對廣告設計、品牌傳播人才和創意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國內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問題分析
(一)創意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適切問題
近年來,媒體融合這個概念不僅對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國內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實踐支撐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由于各個院系在學科、師資、生源、地域等各方面的差異性,雖然部分院校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整體建設和改革發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守正創新,對創意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等問題,各傳媒院系有不同的思考和行動,創意傳播人才培養目標的適切性問題尤為凸顯。在對傳播學專業學生的調研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傳播人才培養的現實情況是,各個學校較為重視學科導向,但對動機和互動的重視程度不足,人才培養理念與培養目標往往難以銜接,“兩層皮”的現象較為突出。國內大部分院校雖然非常強調創意型人才培養或通識復合型人才培養,培養方向或目標雖提及“創意傳播”或“媒體融合”,但實際上從其課程對接或針對性課程設置情況上看,整體仍然還是偏向于適應傳統媒體的行業人才培養思路,對與媒介融合相關的“泛媒體”的課程人才目標培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整體思路仍然需要不斷整合。
(二)創意傳播人才課程設置的匹配問題
在前文已經提及,目前國內大部分新聞傳播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雖然已關注到媒介融合及創意傳播人才培養方向的轉變,但在整體課程設置上還是偏向于傳統媒體采寫編課程設置,從傳播人才課程設置體系來看,課程內容偏向陳舊,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改革力度仍顯滯后。如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慕課、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不僅是教育理念的轉變,更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性變革。目前來看,國內高校都強調“知識與能力兼備”“理論與實踐并重”[5],尤其是在傳媒教育領域,都普遍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性,甚至在未來就業與競爭中,創意傳播人才的實踐能力更為亟需,但在現實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卻經常面臨難以兼顧,顧此失彼的情況。在對部分高校相關授課老師進行訪談調研時不難發現,雖然部分學校課程體系中開設了融合新聞學、媒介融合概論、數據新聞及創意寫作等相關課程,但以目前的師資隊伍、教材及課程設置來看,專業理論和課程實踐體系難以適應融合,部分老師缺少媒體一線工作經歷,如何凸顯課程的實踐特色與時代特色,教師授課自身困惑都較大。目前創意傳播人才課程結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設計與人才目標的匹配度仍需加強。
(三)創意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力度不足問題
目前,隨著媒介融合概念的不斷深入,國內高校傳播學專業發展普遍認同媒介融合為傳播教育領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但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與力度認知不足,處于謹慎且探索的起步階段,尤其是從學科融合和專業融合視角來對待“大傳播”視角下創意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及理念更新等的顛覆性與深刻性。目前國內已有部分院校開設了時尚傳播專業,不斷推動創意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與實踐研究,通過課程名稱或院系更名的方式來順應潮流不失為一種改革創意策略,這些舉措是必要的,但力度仍顯不足。需要明確的是,“媒介融合+創意”是未來全新的傳播格局,是歷史性變革,需要長遠、歷史性的變革來不斷應對其挑戰,引領高等傳媒教育的發展和傳媒創意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發展路徑
(一)更新辦學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媒介融合+創意”時代傳播學專業人才培養路徑的首要要求應是更新辦學理念,梳理多樣化培養目標。創新跨學科、跨專業、跨界、跨域協同育人機制,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創新博通與專精、科學與人文融合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打破壁壘創新內外融通的人才培養制度體系,以“厚基礎、跨學科、復合型、個性化”為特色,全面提升專業內涵、課程質量、教學質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及社會適應性需求,重視課程體系的復合型、實踐性及創新性特色,應以全球化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觀為指導,進一步強化課程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持續性,切實增強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創新教學管理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強化實踐訓練,彰顯特色化實踐教學
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學教學設計中應注重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性打造“多維融合”實踐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環節,應重視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尤其是在教研室組織設計培養方案及教學大綱時,應增強具有創意思維設計訓練的綜合性實驗類課程,強調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程設置中注重實踐類課程的設置,可開設如數字媒體設計與制作、數據新聞、虛擬現實原理與實踐、媒體創意傳播等多門實踐類課程。在實踐訓練層面,可以各類校內媒體為練兵場,以校級融媒體和各類項目“工作坊”、大廣賽、大學生新媒體大賽為平臺,打造理論學習與校內外媒體融合實踐模式。尤其注重結合互聯網、社交媒體、云直播等賬號、平臺、內容運營,注重內容生產與創意傳播結合。同時,高校可依托新聞與傳播學院資源,通過與地方及中央主流媒體平臺、大型互聯網機構等簽署線上或線下實習實踐基地,在實踐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強化制度創新,加強跨校、跨院聯合培養,全面推進開放辦學,整合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機制,通過共建課程、共建實驗室、聯合培養等方式,學界業界優勢互補、協同育人。
(三)注重培養機制,強化核心素養能力培養
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新文科理念指導下的傳播學人才培養應聚焦現實問題,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傳播學專業素養及新媒體技術素養的交叉融合,重視學生跨媒體技能的同時重視學生的社會公共服務意識,未來高校傳播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一定是培養具有一定的全球化和多樣化視野,以培養具有人文底蘊、理性精神、獨立人格、全球視野、專業素養的復合型、國際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及具有較強知識更新與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生發展需要與技能拓展能力。應重視從課程體系到課堂教學,最終進行創新實踐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在課程體系建設層面,充分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重視學生的能力具象化培養,在專業素養能力培養上,重視專業及前沿課程的設置;在課程教學層面,通過多種教學改革手段,如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方式,開展培養學生對當下社會的關注以及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思;在創新能力培養層面,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活動,通過積極參與國家級及行業競賽與展演、“工作坊”及校企聯合培養等方式開展聯合教學,把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緊密連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人文精神及創新意識,以期更加明確凸顯新文科語境下所涉及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重融合的育人理念,旨在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的新聞傳播人才。
(四)制定過程考核與效果反饋機制
對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應當注重對于教學過程及完善考核的引入,以及制定系統性的全媒體人才效果的反饋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媒介融合+創意傳播”的需要,才能良好地跟進媒介生態變化。對此,應當遵循以下四點原則。第一,針對不同年級,應當根據其培養重點、教學目標的差異,適時地修正考核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第二,應當增加實踐類教學活動,擴大實踐型教師人數;第三,應當保證媒體行業人才走進校園的質量,注重開展校外業界導師及兼職教師的管理與考核;第四,應當把互聯網理念、用戶思維、全媒體運作等觀念納入考核,努力將媒體與高校教育融入彼此,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生命力,促進教師實踐水平的提升,構筑高校與媒體、企業及省部共建的全媒體人才培養效果反饋機制。
參考文獻:
[1]喬新玉.媒介融合: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J].青年記者,2010,4(35):68-69.
[2]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4-8-19(001).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2020-09-26)[2021-04-17].
[4]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21)[EB/OL].(2021-02-04)[2021-06-01].
[5]李明海.媒體融合語境下高校傳媒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D].西南大學,2017.
作者:蔡馥謠 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視域就業指導創新模式
- 下一篇: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技能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