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地理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學地理教學設計

篇1

任務分析產生于西方軍事人員和企業人員的選拔和培訓。作為教學設計中的一項專門技術,其最初的理論主要來自加涅的學習論和教學論。皮連生認為,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任務分析的結果為依據。[1]在中學地理教學設計中應用任務分析,可以指導教師選擇教學策略,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一、中學地理教學設計中應用任務分析的一般程序

(一)對教學目標進行學習類型的分類

加涅將人類學習的結果分為言語信息(包括符號、事實、整體知識)、智慧技能(包括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五個類別。由于中學地理中幾乎不涉及動作技能的學習,表1中列舉了一些例子,僅對教學目標進行其余四種學習類型的分類。

(二)根據學習類型,分析學習條件

智慧技能的學習最明顯地受到作為先決條件的其他智慧技能提取的影響。通常這是一些更簡單的技能和概念,當對它們進行分析時,卻發現它們是新學習技能的實際組成部分。[2]智慧技能按照學習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為:辨別――概念――規則――高級規則,每一級智慧技能的學習要以低一級智慧技能的獲得為前提,這一觀點就是加涅的學習層次論。

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與其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的關系,奧蘇伯爾提出了三種同化模式:上位學習、下位學習、并列結合學習。[3]上位學習的條件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相關的下位觀念;下位學習的條件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相關的上位觀念;并列結合學習的條件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具有與新知識相吻合的原有知識。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設計中應用任務分析的案例

【課題】

高中地理必修一“熱力環流”

【教學目標】

(1)運用熱力環流原理,解釋海風和陸風、山風和谷風、城市熱島環流。

(2)根據“近地面和高空等壓面分布情況”示意圖,判斷熱力環流的方向。

【任務分析】

學習類型:根據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教學目標:(1)屬于智慧技能中概念的學習;教學目標(2)屬于智慧技能中規則的學習。

學習條件:按照奧蘇伯爾的理論,海風和陸風、山風和谷風、城市熱島環流是熱力環流的下位觀念,所以教學目標(1)的實現必須以熱力環流概念的掌握為條件。按照加涅的學習層次論,低一級智慧技能是高一級智慧技能學習的先決條件,學生在進行規則學習之前,應先掌握構成該規則的概念,這些相關概念有:等壓面、熱力環流。

起點能力: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大氣壓強、等高線、物體熱脹冷縮、比熱容等知識。大氣壓強通常簡稱為大氣壓或氣壓,[4]氣壓隨海拔的升高而遞減,空氣密度的變化會引起氣壓的改變。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5]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圓滑的線,這條線就是等高線。[6]等高線的概念與等壓面的概念存在相吻合的關系,可以采用并列結合學習。

注釋:

[1]皮連生.智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

[2][美]加涅等.王小明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8.

[3]陳琦等.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68.

[4][5]彭前程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6,132.

[6]高培英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

篇2

[關鍵詞]目標導向 初中地理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10111

在初中地理教學研究中,許多學者和專家做過多次調查,提出了不少教學方案。但是,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際存在著差別,教學方針和策略對實際教學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初中地理教師應確定明確的教學大綱、進程、目標和設計,爭取教學活動的每一步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地理學科作為基礎性教育內容,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整個地球的外觀、氣候,了解世界各個國家的居民、資源,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自從新課改后,地理學科在教學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得到了教育界高度的重視。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從地理知識、學習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入手,讓學生對地理課程有一個全新認識。

一、目標導向地理教學設計的難點

1.地理課時有限

一般來講,地理課時為每周兩節,每個單元的內容只能講解一遍,完全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重復性講解。因此,地理學科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十分高,每節課教學內容的數量和質量都會對后面的課程產生連鎖反應。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中,教材展示了地球形狀的發現過程,講解了地球儀及地球自轉和公轉,緊接著講解了地圖的基本組成要素,簡單列舉了多N類型地圖。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合理分配教材知識,還要將這些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的地理知識轉化為貼近生活、易于接受的學習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如果學生在地理學科的初學課堂上感受不到學科魅力和學科探究性,將大大降低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的積極性。教學時間緊張,教材內容重復性不大,給教學設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學生課下地理復習時間少

地理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很多知識和內容都需要學生動手動腦,包括繪制簡略地圖、制作地理模型、地理知識總結和拼接等等。在教學設計中,這些活動和操作都安排在課下完成,但是,學生將課下大部分時間運用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上,給地理留出的時間十分有限,使得地理教學的前后連接存在很大問題。超過一半的學生會將上次課的教學內容忘記,使得教學陷入被動之中。學生無法完成課下地理任務,從而無法得到探究后的成就感,無法對學科產生深厚的感情。整個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引導,為地理教學增加了難度,有關課下的教學任務和動手操作活動還應進行重新安排和管理。初中地理知識比較簡單,涉及思維性的內容并不多。教學設計應針對這一特點,降低教學復雜程度,減少學生的任務量,以適應教學現狀。

3.地理教學靈活度不夠

從地理教材的安排看,各個章節有著明顯的界限,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需要從綜合性和地域性兩個角度同時入手,抓住地理教材各個章節間存在的聯系,讓各部分地理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對某一國家的自然資源進行講解和分析時,教學設計若不涉及這一國家資源地的具體情況,僅僅停留在教材文字和地圖的表面層次,會大大削弱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感性認識。目前,地理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程度還有待提高,教學設計內容在章節聯系方面還存在缺陷。簡單地說,地理教學設計通常側重于教材本身的編排,根據各個章節知識的重要程度進行擴展或者剔除,從而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但是,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地理學科缺乏靈活性和擴展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教學設計需要依靠教師的個人才智、現代技術、教學理念等進行深入性的改革,確保地理學科走出傳統教學的負面影響,走上素質教育的新道路。

二、初中地理教學設計的目標導向分析

1.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可操作化

初中地理知識以及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的生活技能并不復雜,僅僅向學生展示了基本性的地理常識和理論。如地球是橢圓形、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世界人口分布等都是人們生活中會談論到的內容,在教學中讓學生接受這些知識難度并不大。但隨著地理教學的深入,對同一地區需要從氣候、資源、人口、經濟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增加了地理學習的復雜程度。單純性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比較簡單,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情境中,就會比較復雜,使得部分學生難以完成。如山谷和山脊的判斷、大小比例尺的判定、根據降水和溫度判斷氣候類型等,這些知識原本比較簡單,但當學生面對具體地圖和具體圖形進行分析時常常出現錯誤。由此可知,教學設計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不應僅僅體現在知識認識的表面,還應體現在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層面。

2.地理教學過程和方法的具體化

地理學科的學習和研究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通過對比、綜合、擴展等手段進行。教學過程和方法是教學設計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將地理知識和學科情感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師只做到了地理知識的傳授,卻沒有對地理知識進行全面性的整合,忽視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思路的作用。在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將抽象概念與實際的地理事物相結合,推演出地理基本原理,并進一步搜索資料,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在學習《亞洲大陸》章節時,教師若只是單純地講解地理知識,讓學生分散記憶各個小節的知識,就違背了學習規律和記憶規律,影響教學效果。亞洲的自然環境、人口、經濟是相互聯系的,可以通過地圖比較,讓所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并抓住其中的典型地區和特點進行重點強調和分析。正確的方法會讓教學的效率更高,使得教學更加有趣。

3.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

地理學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落實主要體現在地理興趣的培養,熱愛祖國山河、尊重世界各地文化以及保護環境觀念的形成等方面。這些情感和價值觀是無法通過背誦地理知識、取得優秀的考試成績得到的,而需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感性認識產生。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異彩紛呈,各個地區都有其特色,與教材內容相一致。在教學設計中,應將這些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進行縱橫聯系,發揮出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實現教學與實際的自然銜接。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難度比較高,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比較深遠,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只有把握好教學活動的每一步,才能落實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

三、目標導向在初中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地理教學設計是在地理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完成的,需要同時考慮到知識、方法、情感三方面的目標要求,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標導向在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發揮地圖的作用,強化地理知識目標

地圖是地理知識學習的靈魂,也是運用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地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教學設計必須考慮的基本問題之一。根據個人教學經驗,地圖對地理學習有著良好的啟發作用。教學設計應該打破各個章節所有地圖的界限,將各種類型的地圖聯系在一起,用地圖上最明確、最容易留下印象的事物表達地理抽象內容,將那些氣候類型、地圖表達以及模型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可以親自體會和感受。例如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限和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在教學設計中,可將山脈的位置利用省份和著名城市進行鎖定,讓學生在頭腦中理清邊界的具置。

2.利用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引導地理學習方法

以點帶面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和補充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俄羅斯》這一小節時,按照地理位置從西到東,在整個國家內部找到分割山脈或河流,包括烏拉爾山脈、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并在每個區域里找到代表性的城市,概括其氣候特征、自然資源、人口密度、文化等。用這些城市點的內容來代表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如此一來,地理學上的俄羅斯不再是簡單的幾個地理知識和瑣碎枯燥的背誦內容,而是有限的幾個代表性城市,記憶起來既方便又簡潔,還充滿了樂趣。抓好各個章節內容上的特征點,將所有的知識進行簡單化處理是地理教學和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3.發揮多媒體和互聯網的功能,明確情感教學目標

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可以在培養學生情感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學生不喜歡、不理解地理學科多是因為學習壓力和教材上文字性的表達。多媒體可以充分發揮出視頻、音頻等優勢,對地理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直觀、形象的表達。例如,在學習世界各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對各個地區和國家進行簡略性的展示,從動植物、人口、資源、特色等方面,讓學生產生感性認知,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特色、主要的河流和人文事件等。在教學設計中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濃縮,利用課堂有效的時間進行充分的展現,給學生產生極大的沖擊,讓學生對地理教學內容產生興趣。一般來講,這樣的教學活動安排在課堂的下半節課中,持續5~8分鐘的時間為最佳。

目標導向的初中地理教學設計是地理教學研究的新內容,對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作用。教師應立足于現實生活,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更新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 參 考 文 獻 ]

[1]黃琛.地理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理論研究與實現策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2]蔣銀華.目標導向下教―學―評一致的課堂教學設計[J].中小學管理,2013(1).

篇3

[關鍵詞]問題設計;問題式教學;高中地理

伴隨著第八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如何通過問題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熱點問題。實施問題式教學的基礎是問題設計。科學地進行問題設計,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遷移運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學術界有關問題設計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問題式教學為切入點,以問題式教學中問題的設計為落腳點,以中學地理教材為基礎,為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一、問題設計的概念

關于“問題設計”,李霄瑤認為,這是指教師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設計能夠引起學生懷疑、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問題。因此,理清教材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了解學生學習基礎,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是進行問題設計的基礎性工作[1]。柳玲從學生認知基礎存在差異性的角度出發,提出“問題設計”是根據學生自身特點,設計不同種類、不同深度的問題,目的在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2]。問題設計是問題式教學的起點,需要教師在全面理解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教材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從問題的廣度、問題的深度、問題的層次等方面出發,以問題情境為基礎設計問題。

二、問題設計的原則

1.情境真實性原則

在問題式教學中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一定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可以是時事熱點也可以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問題情境更能夠激起學生的認同感和一探究竟的求知欲,具有較強的感染力[3]。

2.內容關聯性原則

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使學生體會到不同地理事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內在聯系,創設的問題情境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串聯知識、引導學生探索的作用。

3.主題探究性原則

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進行主題設定,鼓勵學生圍繞主題多角度、多元化地探索地理問題,解釋自然地理現象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教師要通過探究活動或案例教學等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4]。

三、問題設計的步驟

1.教學內容解析

教師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和深度,明確教學內容在學科知識結構體系中的位置,按照合理的順序進行教學,既要理解教學內容又要思考如何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

2.問題教學目標設計

問題教學目標設計是指地理教師以教育理論為指導,在對地理課程標準、教材、學情深入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預期效果的規劃。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強調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3.問題情境設計

教師以學生學習目標為依據,針對相關的學習內容,將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中的已知關系轉化為需要探索的未知關系,把已有的地理問題與學生相關的生活背景進行有機結合。

4.問題鏈設計

教師在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深入剖析地理教材內容結構,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預設,將所要講授的地理知識進行系統編排,轉化為一系列具有層次性、邏輯性、生活性的地理教學問題,并與學生進行連續互動。綜上所述,在問題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圍繞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有利于在班集體中形成良好的求知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通過對問題式教學中問題的合理化設計,可以將學生的思路迅速引到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方向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使學生經歷產生疑問、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霄瑤.優化中學地理課堂問題設計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

[2]柳玲.高中地理課堂提問之問題設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3]馮志旭,曾瑋.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地理問題式教學設計[J].地理教學,2019(24):4-9.

[4]甘鳳萍,文喜福.中學地理問題式教學課例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24):47-49.

篇4

關鍵詞 地理;自救與互救;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5-0105-02

“地震的自救與互救”節選自人教版選修五“自然災害與防治”的第三章第三節。本次說課為課前說課,將本次說課分為教材分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六部分進行。

1 教材分析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災害頻繁。從整個教材內容編排看,第一章是從宏觀層面介紹自然災害和人類活動;第二章是從國情層面介紹我國的自然災害;第三章是從應對層面介紹如何防災和減災。“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賦予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綜觀教材,對學生生活最有用的地理知識無疑就是自然災害的自救與互救能力了。因此,這將成為本節內容的講授重點所在。基于近幾年來發生的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還有日本大地震帶來的巨大影響,可以說,地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本文將以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為例,從實踐出發,聯系實際,將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帶入課堂,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學習的是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2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二文科班學生,通過一年多的高中地理學習,學生已具備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理思維能力。另外,之前所學“地球的圈層結構”“地表形態的塑造”對本課內容也有所涉及,為本節課的講解奠定一定基礎。世界上自然災害每天都在發生,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有遇到自然災害的可能,頻發的各類災難,極大地刺傷了人類脆弱的心靈,面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究竟該如何應對,這就是本節課的中心內容。在各種各樣自然災害中,地震又是最不可預知、最具破壞性、最突然和造成人員傷亡最多的。新疆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接部位,是地震多發地區,震中也許就在身邊。只有在了解地震的特點和發生規律的基礎上,掌握地震中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才能做到居安思危,臨“震”不亂。基于教材及學情分析,選取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識作為本次說課的教學題材進行設計。

本課的知識主線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災前準備――識別地震前兆和防震準備(以家庭或者個人為單位),準備是各類災害自救與互救的物質基礎;第二部分,災中應急――避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第三部分,災后救助――震后自救與互救(具體方法和實施非常重要)。因此,通過“情境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現場演練――總結升華”的內容安排,采用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體驗感悟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激發學生興趣,避免課堂教學枯燥,以電影、視頻動畫生動地進行各個教學環節的展示,讓學生從視、聽、練中掌握地震自救與互救的技能,然后進行現場模擬演練,實現教學過程的升華。安排學生課下探究其他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3 課標要求

1)以地震災害為例,列舉適當的應對方法與應急措施。

2)結合實際,討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突發性災害。

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家庭防震避震方案內容、應急避震措施和震后自救與互救的方法。

2)能力目標:掌握地震后基本的自救與互救技能。

3)情感目標:①提高防災意識,重視生命價值;②居安思危,在特定時刻,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5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地震知識,懂得如何自救與互救。重點突破:采用情境教學法了解地震基本知識;通過學生自主判斷視頻材料中不同主人公地震逃生方式的對與錯,對避險知識進行合作探究,通過體驗感悟法切實提高學生面對地震時的避難逃生能力。

難點:如何創設有效情境,讓缺乏臨“震”經驗的學生深刻體會應對地震災害的有效措施,進而掌握地震的自救與互救技能。難點突破:先通過視頻動畫演示過程,然后進行現場模擬演練,讓學生從中學會應急逃生能力,增強關注安全、珍愛生命的意識。

6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地震是土地爺一生氣、一跺腳,地就震了”的小故事引入新課。(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科學的眼光看待地震。)

溫故知新,自主學習 回顧地震的概念,地震帶在世界和我國的分布范圍,指出新疆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接部位,是地震多發地區。近幾年我國境內發生多起7級以上地震,事實表明,中小學生是地震災害中容易受傷的群體。(設計意圖:學校是人口密集區,防災工作尤為重要,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有助于知識的遷移應用。)

視頻演示,合作探究 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視頻片段,啟發演示,學生自己總結震前前兆,如何做好震前準備。明白了震前前兆,該怎么辦?(設計意圖:啟發式引導,探討研究,突出重點,點明地震自救互救的三個環節。)

體驗感悟,現場演練 由地震波的知識引出避震的“黃金12秒”,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做好避震的瞬間抉擇――是“跑”還是“躲”?閱讀《室內避震要點》,進一步掌握“躲”的技巧。演示各種場景中的避震活動,檢驗學生的避震能力。(過渡:震中很短暫,震后方顯真本事,震后的自救與互救更為重要。)教師講解如何處理外傷,演示震后自救Flash,讓學生判斷對錯,通過體驗感悟法切實提高學生面對地震時的避難逃生能力。點明在震后被困情況下應“保存體力、堅定自信心”,進一步增強關注安全、珍愛生命的意識。

課堂互動:進行現場模擬演練,SOS求救信號演示。(設計意圖:理論聯系實際,掌握避震、震后自救互救要點。)

總結升華 用杞人憂天的故事進行課堂總結,點明人人都要樹立憂患意識,板書歸納,明確地震自救與互救技能。(設計意圖:首尾呼應,明確主題,強化防災意識。)

隨堂練習 Flash判斷震中避震、震后自救的對錯,“爭分奪秒”知識搶答題。

篇5

關鍵詞:高職.教學設計;中國旅游地理;本地實際;針對性

旅游業是一個應用性、綜合性較強的行業,又是朝陽產業,目前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把發展旅游業當成本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引擎。從高職就業特點來說,本省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在本省就業,在當地做導游,就要具備本地旅游行業獨特知識;要是帶團到外地去,導游只負責行車的安全、車內氛圍的調節以及衣、食、住、行的安排,外地的旅游景點又交給了外地的導游。所以提高導游人員的中國旅游地理素養,一定要以本地實際旅游景點為主,以外省的旅游景點的有趣故事為輔。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結合高職教育課程特點,我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通過比較全面地掌握我國旅游景區、景點的分布規律和特點,增強學生對自身和社會的了解,使其具備初步的科學態度和方法、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為了讓學生多方位感受我國豐富的旅游資源,了解各地著名旅游景區景點,授課教師在課堂上多設計一些活動,例如“導游講解比賽”的活動,讓全班同學每人自選一處旅游景點進行講解,指導學生提前收集該景點相關資料,撰寫導游詞,進行講解比賽;也可以讓學生組成講解小組,利用自習時間到其他專業班級進行一遍一遍地巡回講解,這樣在博得同學們一片掌聲的同時,收獲了自信與成功的喜悅,鍛煉和提高敢學生的講解水平。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

目前,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材版本很多,真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因此,教師在使用時,不能盲目選擇某一版本的教材實施教學,而是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進行選擇,用現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來說,教材也只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處理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把多版本教材內容進行有機地融合,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一系列實用、快捷、易學、易懂的教學內容,也是對教師全面把握教學內容、駕馭教材能力的一種考驗。

(一)以地圖為主線,串聯各章節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由于中國旅游地理的內容是建立在區域地理的基礎上設計的,各地域的地理位置、地理環境對各地的自然旅游資源的形成和旅游特色的形成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以中國地圖及各分區地圖作為輔助工具,把相關的基本內容落實在地圖上,就會更為清楚明白,容易掌握。在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實踐中,盡可能多用地圖、巧用地圖,突出該課程的“地理”特色,以景區、景點的地理分布圖為主線,各旅游分區的講解要做到每章節有地圖,把所學的內容落實到地圖上,讓學生在讀圖、識圖過程中學習旅游基本知識,掌握旅游基本理論,在講圖中訓練和提高旅游基本技能。

(二)站在學科的前沿,及時補充、更新資料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信息爆炸式的發展和呈現,讓人類的知識財富每天都在迅速增長著。各個學科的知識也一樣在不斷更新和發展,授課教師僅僅依靠一本教材的內容來教學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課堂教學的需要了,用現在課程改革的眼光來看,教材是讓教師用的,不是用來教的。因此,教師應該站在學科的前沿,及時補充、更新知識、新內容。學習景區、景點時,對著名旅游景區內容盡量簡單介紹,取而代之的是景區各個景點的視頻資料播放;對新開發的旅游景區進行詳細介紹,從網絡及媒體上查找和積累相關資料予以補充,增加一些實用性、趣味性較強的內容。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高職教育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強調技能訓練,問題解決和情趣體驗等方面,旅游業的特點也要求能力強素質高的學生。因此,“中國旅游地理”的教學方式的選擇也必然是多樣化的。除課堂講授外,還應增加包括模擬教學、實地調查、社會實踐、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

(一)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會學習,使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提高學習興趣。為此,課堂教學應針對課程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①案例分析教學法。案例分析是把記錄下來的虛擬案例搬到講臺上,讓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自己見解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方法著重啟發和挖掘學生分析判斷的決策能力。當然案例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實用性,這樣才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演示教學法。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媒體,如攝影、錄像、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專業課教學內容體現信息化、綜合化及動態化,有利于發揮學生的聯想能力和創新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善學、能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③角色扮演教學法。在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條件,設計了“校園導游”模擬教學形式。在新生入校時,讓學生做校園介紹講解的小導游,通過校園導游,讓學生進入導游角色,從而加深理解、改進和提高自己的職業表現,掌握最基本的服務技能,教學效果顯著,增強了學生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提高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和開拓能力。

(二)采用“活動”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上教師變換多種方式教學,如設置“活動”,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根據教材某一內容上講臺進行講解,教師和其它學生在臺下聽課,然后師生進行修正、補充、完善,從而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地考察法。擴大學生知識面,開拓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智力。老師不僅要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旅游社老總和優秀導游員請進課堂,而且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多讓學生到附近的旅游景點旅游,獲得感性認識,獲得實際知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智力得到開發。

四、教學評估的設計

首先,確立考試的能力導向,改革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必須能夠反映學生對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綜合能力,而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多給學生提供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考試真正能夠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進行全面測試評價。

篇6

【關鍵詞】氣壓帶風帶;傳統方法;氣候類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科的基礎。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內容包括“大氣運動的成因、氣壓帶和風帶以及氣候類型、常見的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等四個主題。在高一地理必修《氣壓帶風帶》教學設計中,傳統方法是,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氣壓中心、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逐步形成和推導。在后面出現我們現實中的氣候類型。我覺得可以在講述氣壓帶和風帶中,就加入現實中的氣候類型。這樣讓學生更聯系實際。更便于掌握知識與應用知識。

一、氣壓帶風帶傳統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氣壓帶風帶的教學設計思路

1.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轉,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熱不均,產生了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而且因為熱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極地高氣壓帶-形成了極地氣候。

2.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赤道(直射點位置不移動)。這樣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在地球自轉的條件下產生。故兩個氣壓帶為動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風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形成溫帶海洋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形成熱帶沙漠氣候。

3.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有地轉便轉向力),太陽直射點是移動的。這樣會形成,從北半球來說,氣壓帶與風帶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積更加遼闊,氣壓帶與風帶的位置移動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的季節移動-形成熱帶草原氣候。盛行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季節移動-形成地中海氣候。

三、我設計的優點和缺點

1.優點,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加理解,我們生活中的氣候,理論是怎樣形成,怎樣演變出來的。更容易闡明大氣環流這種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同時,在不同的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會形成不同的氣候。

2.缺點,由于前后要連貫,所以內容會變多。課時變長。學生會覺得第一節和第三節的內容重復。

綜上所述,第二章大氣部分內容在整本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不少學生認為這部分內容偏難,學習起來費勁,時間一長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重點探討,在氣壓帶風帶教學中,怎樣讓學生的前后邏輯連貫。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減少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考復習

初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是指以文字、音樂、視頻等創設情境,并立足于學情、考情選擇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針對性強的復習主題,依據主題來整合復習內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節限制,以學習任務來驅動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并力求解決復習課中的真問題、實問題。在初中地理中考復習的背景下,主題式教學設計具有知識點集中、耗時較少;針對性強、時效性高的特點。

一、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必要性

1.主題式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紀以來,全國推進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改反映了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的快速發展的實際。此外,新課程改革中把“課程目標”分為三個部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了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要學會學習。尤其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體現了地理課程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

2.主題式教學設計符合現代教育理論

構建主義認為,事物的意義源于我們的構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別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等,通過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構建主義把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構建主義重視合作學習,重視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主題式教學設計有利于圍繞主題分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識建構的學習情境。

二、如何確定教學主題

在初中地理中考復習背景下,選擇怎樣的主題,以怎樣的角度,解決怎樣的問題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也是決定復習效益的關鍵所在。筆者通過課堂實踐,總結出幾點建議。

1.針對地理主干知識和高頻考點合理設置主題

地理中考復習要緊扣考綱和考點,因此根據近幾年中考題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識主要有等高線、地形、天氣與氣候、大洲大洋、河流、農業、交通、資源、區域等。針對這些主干知識,進行細微分割成若干個主題。

2.根據學生薄弱點合理設置主題

復習課除了要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更要關注認知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薄弱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和測試中要做有心人,擅于發現并積累這些“問題”,從學情出發,以突破疑點微目標設置主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復習效果。

3.結合學生身邊事物合理設置主題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決現實生活的趨勢愈加明顯,主題的設置應盡可能結合學生身邊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資源。主題式教學設計:以《人地協調》主題復習課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說話》創設情境,引出本節課的主題《人地協調》。整節課分為三個板塊,也就是以三個任務的形式展開。任務一:歸納人地關系的知識與原理;任務二:運用人地關系原理分析現實問題;任務三:提出人地協調的策略。三個任務由易到難,層層相嵌,符合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每個任務中都精準剖析考點,篩選考題,在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在線完成之后進行考題分析,明確考點和考試方向,最后圖解知識,指導學生精確掌握。在任務的銜接或最后引出主題《人地關系》,并升華提煉出可持續發展觀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等價值觀。

三、如何構建主題式教學設計

1.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中考命題主要根據《地理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來》來確定考查內容。主題的選擇要緊扣考綱和課程標準,讓考查點和知識點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復習的廣度和深度,使主題有的放矢。

2.學生探究與教師引導相結合

課堂是學生探究問題的主陣地,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而有效、高效的學習。“主題式教學設計”可以讓課堂有一條明顯的邏輯主線,讓學生開展思維,立體構建。在教學中充分地體現學生的探究和教師的引導。

3.注意知識與能力形成的整體性

設計“主題式教學”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條主線串聯零散的知識,因此要注重知識的內在邏輯關聯,加強知識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技能的遷移,可以觸類旁通,防止復習的“碎片化”。

4.借助多媒體,促進主題式教學

篇8

在教育教學改革日益深化的宏觀背景下,當人們因收入差距拉大,就業壓力增加,把希冀的目光再度投向教育,注視學校的微妙時刻,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怎樣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成當今學校和教師工作的主旋律!

作為一名有近三十年一線教學實踐經驗的地理教師,我也在輾轉騰挪揚棄吸納之中探尋著自己的高效課堂之路。面對一茬又一茬的新生學子,尤其是經過新課程改革洗禮的高一新生,怎樣使他們學業達標,學得精彩,單靠傳統方法技藝已經遠遠不夠!他們要的不是偶爾一節兩節課的精彩。不想單靠自己刻苦努力獲取優異成績,他要的是每一節課堂上都有的歡樂,受益與美輪美奐般愉悅的心情,你若不給,他們的興趣會義無反顧地轉向他方!

鑒于如些嚴峻而全新的教學生態環境,擷取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精華,用科學系統、新穎時尚的手法來重塑全新的地理課堂,是我目前正在嘗試探索的目標。其中“基于高中地理教材重難點處理的教學設計探究”,是目前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高中地理教材重難點梳理

以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Ⅰ為例,全冊五章十六節二十二課時。參考教學大綱要求,篩選出的教學重點三十八個,教學難點三十四個。再根據關聯分類,重難點完全一致(即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有六個課時。重點包含難點,難點只是重點的核心或一部分有十三課時,剩下的就是難點與重點關聯不大的為三課時。

實際上,在日常備課過程中,對教材重難點的完全一致、兼容并包或者關聯不大等關系往往忽略。主要是它對單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影響較小,只有對全冊教材統備時,它才能顯示出模式化處理的優勢!而正常備課中關注更多的是重難點的屬性分類,我校地理教研室,根據多年實踐將其分成認知類重難點、理解類重難點和應用類重難點。由于它來源于教學實踐,經過多輪應用反饋升華而成,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教學設計,效果一般都很好!

仍以前面的標準為例,全冊五章二十二課時中,屬認知類重點有二十一個,難點五個;屬理解類重點七個, 難點是十二個;屬應用類重點九個,難點十六個。

很明顯,這樣的劃分是基于教學設計對教材重難點的實用性處理,不妥之處肯定存在。但是,在課堂教學設計探索中,在高效課堂應用創新中,性效則果非常明顯!

三、課堂教學設計的處理建議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來分析教學問題,設計教學問題的解決方案、檢驗教學方案有效性并做出想應修改的過程。教學設計的根本任務是通過發現、分析和解決教學問題來提高教學系統的效率,因此教學設計又可稱為教學系統設計。一般的教學設計分為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和檢測評價設計。其中,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而對教材重難點問題的處理設計又是教學過程設計的核心!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怎樣圍繞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而設置的情景、問題是否科學合理,是決定這節課成敗的關鍵!因此,在集體備課的過程中 , 我們將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重難點分析歸類,針對不同類型的重難點,進行不同的材料搜集,問題情境設置,組織不同的學生課堂活動,達成不同的教學目標,在探索高效堂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篇9

關鍵詞:地理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法的最優組合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系列活動的方式、步驟以及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技術的總和。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選擇合理、恰當的地理教學方法,以利于學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從而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一、地理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及舉例

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法,一方面要了解各種教學方法的適用范圍、優缺點,另一面也必須清楚地理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教學進程、學情等方面的聯系。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合理、恰當的地理教學方法,應依據以下兩個主要方面:一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目的任務,二是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以及實際情況。如從中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高中階段的學生已處于青年初期,他們思維的抽象性、概括性、組織性等都大大增強。因而在選用教學方法時,可更多地采用講解法、探索發現法、研究性學習法等,更多地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操作、觀察和思考。

二、地理教學方法設計的基本問題

1.培養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興趣是永遠排在第一位的。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地理知識感興趣,才會想學、愛學、樂學。因此,教師必須從各個方面,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鼓勵他們熱愛它,主動學習它,這樣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地理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難以掌握的,如高中地理地球運動部分的教學就必須借助地球儀、地圖冊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電視錄像、幻燈片等手段,把教學內容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方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妙插敘,激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的,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能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3)巧用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

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并且能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鞏固了地理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2.加強課堂參與的教學方法

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不斷提高教學效率。上課前,老師要認真備課,準備大量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上課時,老師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鼓勵學生發表個人意見。必要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或者讓學生發言討論甚至辯論。

(1)學案導學法的巧妙應用

學案導學是新課程背景下常見的一種學習方式,由于高中地理課堂知識容量大,因此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任務,任務可以是文字、生活常識、資料搜集、課外調查,通過任務了解所要進行教學的一部分知識,再通過課堂知識梳理、同學間討論、教師介紹來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特別是一些開放性的課題內容,如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等。

(2)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設計教學活動,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中的活動:沙漠中的奇跡——以色列水資源的利用,問題3:從以色列發展農業的奇跡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學生回答:“我國西北地區可以借鑒以色列的成功經驗”。肯定了他們的回答后,可提出建議:假如在西北給你一塊地,你準備去開發哪些項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踴躍發言,增強他們的課堂參與。

3.鼓勵課外實踐的教學方法

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鼓勵和動員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例如,可以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公園、名山大川和社區街道等地,進行考察、訪問,直接同大自然接觸和對話,從而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鍛煉學生的探索與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學方法的最優組合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實際上都不能被認為是最佳的,各種地理教學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點,都要求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突出一兩種主要的方法,并輔以多種方法的交替使用,注意各種方法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教師要潛心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導思想和體系結構,從教學目的、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特點出發,統籌安排、優化組合。

總之,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知識的性質,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合理、恰當的地理教學方法,以利于學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不斷地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任素煥.地理教學方法淺論.青海教育,2005(03).

篇10

一、我們可以通過情境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比如《城市的區位選擇》課前導入:瑪雅人預測2012年是世界末日,大家是否知道,瑪雅城市為何很早之前就消失了呢?九省通衢的武漢從古至今城市區位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運用啟發性導言進行問題設計。《地球的自轉運動》的課前導入: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體現了地球的哪一種運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分別是地球什么運動的周期?地球不停地自轉帶來了哪些自然現象?

(3)運用懸念性導言問題設計。《人口增長和人口問題》一課的問題導入:俄羅斯總統普京給生育多個孩子的婦女頒發獎章和獎金,說她們為俄羅斯的未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什么?“近幾年社會上很多人呼吁放開二胎生育,說明我國人口方面暴露出了什么新問題?

(4)運用以情誘思導言問題設計。《地質災害》一課的導入: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一場空前的慘絕人寰8.0級的地震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截至31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8516人遇難,365399人受傷,失蹤19350人。緊急轉移安置1514684萬人,累計受災人數4554606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l000億元人民幣。那么災害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發生了地質災害,我們又怎樣去自救和預防呢?

(5)聯系實際導言問題設計。《工業的區位選擇》課前導入:2008年以來,國家調整產業政策,像首都鋼鐵公司、山東鋼鐵集團、寶山鋼鐵集團都把原廠進行了整合和廠址的搬遷。假如你是決策者,僅從區位角度出發,應主要考慮哪些搬遷因素呢?

二、教學過程中通過情境,設計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挖掘教材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在講洋流對地理環境中航海速度的影響時,可以引入問題: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橫渡大西洋到美洲花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只用了20天,原因是什么?要正確解答這類問題,學生的思維要向多個方向發散,這樣的問題能使學生的思維過程更加靈活。

在講解《城市交通運輸》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讀(莫斯科市的環行―放射式道路網圖),提出問題:

A:如果沒有環形路線,單純放射狀的線路有什么缺陷?再穿插討論

B:放射狀道路網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是什么?環形道路呢?通過問題設計可以激活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一種能開拓思路,獲取新知識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創新思維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問題設計可以培育思維的批判意識。《工業地區選擇》一課,我們在講授資源型和市場型鋼鐵工業基地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上海寶山既不產煤又無鐵礦,為什么要在這里建一個全國最先進的現代化鋼鐵工業基地呢?合理嗎?“該問題的解答,促使學生去找出批駁或贊成的理由。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在處理問題過程中,不但能夠客觀地衡量正反論據和全面地照顧有關條件,而且能虛心地檢查自我的意見而及時地放棄錯誤的假設。

三、結尾處設疑,鞏固知識、啟迪思維。結尾處問題設計可以總結為以下幾種類型

(1)巧設懸念,承前啟后。例如:”大氣環流“一節是在假設地表性質均一的前提下來研究三圈環流的特點的,該課結尾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實際上的地球表面性質并不均一,在這種情況下,地球大氣是怎樣運動的呢? 進而引出下一節“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2)啟發誘導,復習鞏固。例如,在學習完黃赤交角及其影響時,提出兩個問題

A:如果黃赤交角為O°,那么太陽直射點在哪里?怎樣移動?

B:如果黃赤交角為90°,那么太陽直射點將怎樣移動?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目的是使學生能全面鞏固所學的內容,迸一步深入思考,同時達到靈活地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的目的。

(3)對比分析,區別異同。《氣候的形成和變化》一課,為了全面掌握和鞏固影響氣候的形成因素,可在課后小結,提出以下問題:

A: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與撒哈拉沙漠地區相比,緯度位置大致相同,但自然景觀完全不同,為什么?

B:我國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而地中海地區卻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雨熱不同期,為什么?通過問題的分析和比較,鞏固拓展所學的知識。

(4)問題開放,活躍思維。《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一課,在全面概括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A:商品谷物農業和混合農業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共同條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