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矛盾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3-08-01 17:4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治哲學矛盾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包含極為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基于實踐的經驗的總結,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學課堂中,要提高學生的整體的哲學素養,就必須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學知識中的重難點,科學地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加強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夠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分析和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一、深度剖析哲學中的重難點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反復的講解,進行深度的解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導學生進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哲學知識理論體系,即哲學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別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并對三者的關系有準確的認識,其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相對于辯證法的知識來說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學知識的重難點就集中在辯證法這一大塊知識點上,這一知識點包含有聯系的原理、發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原理以及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原理以及內因與外因這幾大知識點。在這一階段,重難點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這一哲學知識點上,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對矛盾這一知識點進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導學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在了解這些原理的基礎上,教師要著重對引導學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導學生從內涵上進行區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復雜事務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兩面;其次,從作用來看,在事物發展進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決定事物性質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認清辦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學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生活
哲學知識是來源于實踐的,因此,學習哲學知識的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指導實踐,在課堂中,教師就要積極地將哲學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選用生活中的小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用一些寓言故事進行相關理論的分析,或者是聯系形勢與政策中相關的知識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哲學理論知識點。如教師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刊載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紹到的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在自然界中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對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在自然界沒有金屬鈾,最新一項研究打破了這一慣常認識,教師可以結合這一時政信息,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認識論知識。此外,還可以結合我國提出的要打造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創新是關鍵,質量是根基。這一時政新聞讓學生掌握要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同時,還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如,古時候有一位父親,買了一只貓來解決鼠患,但是鼠患緩解的同時,貓也偷吃了雞,他的兒子很生氣,父親告訴他,沒有雞我們不會挨餓受凍但是沒有貓卻會,他的兒子就不再抱怨了。通過這個故事,讓學生理解矛盾的相關知識。
三、引導學生用哲學的觀點解決問題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學知識不是學習哲學最為重要的目的,學習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學到的哲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能夠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政治哲學課堂中進行多角度的引導,讓學生樹立起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同時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學以致用。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相關問題的提問,尤其是要以分析論述題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對材料或者問題用哲學的觀點進行科學地分析,同時運用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如鼓勵學生觀察學校的布局,班級規章制度的設置,學校整體的管理制度等這些生活中的事物,對這些事物進行分析,找出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地方,說出理由,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通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用哲學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高中政治哲學課堂的高效構建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進行深度的講解,同時要注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靈活地運用。要明白,哲學是來源于生活又能夠指導生活的,只有能夠在生活中進行合理地運用,才是真正高效課堂的體現。
作者:寶力高 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學
參考文獻:
[1]張滿頓.政治哲學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1,18:46-47.
[2]郭強.以哲學思想引領高中政治體驗式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4,12:5-8.
篇2
關鍵詞:高中 政治 規范
隨著我國高考改革的新發展,學生答題規范化的問題也日益顯現和暴露出來。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種能力最終要通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試卷上,越是能力測試型的題目,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需要學生依據學過的概念、原理,用恰當的政治學科專業術語,去解釋人類經濟生活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哲學問題和政治問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既是教師長期忽略,也是學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測試要求的提高和學生文字表達能力普遍較差的矛盾也就顯現出來了。規范化答題問題已成為教師和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在平時教學中必須予以重視并加以培養。
一、規范化答題的要求
1.要求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進行答題,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語言去答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專業術浯,如經濟常識中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價值規律等等;哲學常識中的物質、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量變、質變、認識、實踐、人生價值等等;政治常識中的國家職能、國家政體、共和制、民利、依法治國、國家利益、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
2.使用專業術語答題時一定要做到科學、嚴謹、準確。例如,意識的能動作用不能寫成意識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不能寫成人民,自由不能寫成宗教自由,對人民負責原則不能寫成對人負責原則等等。
3.使用專業術語答題時要注意文字敘述的邏輯性、條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浯言精練,又要答全要點,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接近一致。 哲學答題一般從“原理―方法論―材料簡析”三層次來組織。
如:“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動事物發展。”本題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對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對該題的辨析,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希望引導學生注重對書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學習和掌握。此題要求學生緊緊抓住矛盾概念,運用所學辯證法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對之進行層層分析。在辨析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思維的清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里的矛盾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這種矛盾不同邏輯矛盾,也不同于人為制造的矛盾,人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考生若能從這幾個方面思考的話,那就很少失分,反之較易失分。
二、培養學生答題規范化的策略
1、構建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結構是進行規范化答題的基礎。所謂全面是指知識結構中須包含考試說明中所要求掌握的所有知識點,為進行規范化答題做好相應的知識儲備。所謂系統,就是要對眾多的知識點進行良好的組織,在大腦中形成有序的而非零散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在解決問題時對所需的知識點專業術語進行有效而快速的提取和運用,否則則是“巧婦難以無米之吹”,要構建這種應用功能強大的知識系統,必須拋棄陳舊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和消極、被動、機械的學習方法,采用研究式、探索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2、建立以學科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能力結構是提高答題的針對性、邏輯性、條理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精選典型試題進行思維訓練(平時加強簡答題和辨析題的訓練);對照標準答案進行反復分析理解;對答題中出現的不規范化的問題及時點撥,以幫助學生自我反思等。
3、掌握規范化答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一、要確保答題的大方向不能錯,一定要認真審題,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隱含條件,排除干擾信息和迷惑條件,并完成以下思維要點:(1)辨明試題的指向,明確試題的設問點,問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問。(2)分析命題者的意圖,明確試題所要考查的知識范圍。(3)排除思維定勢的影響,越是似曾相識的題目,越要小心,不能簡單地用已做過的類似題目的思維去解答。
第二、在保證答題大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答題的準確性、科學性、完整性和簡潔性,通過完美的回答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具體方法技巧如下:
(1)縮小包圍圈,提高答題的準確性。例如,題目涉及哲學知識時,首先要確定題目考查的是哪個知識板塊,然后再考慮屬于該知識板塊內的哪一方面的內容,哪個知識點。若考查的是唯物論的內容,則應考慮物質與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同理,若考查的是辯證法的內容,則應考慮其為矛盾、發展、聯系知識等;若考查的是認識論的內容,則為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現象和本質等知識;若考查的是價值論,則為高二第12課的內容。
(2)正確選用高中政治專業術語答題,提高用詞的科學性、規范性,盡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由于經濟問題、政治問題規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對這些現象進行概括分析時,常用“一般情況下”“多數是”和“絕大多數”等詞語來描述,而不能一言概之。
(3)多角度思考問題,確保答案的完整性。審題時要注意設問的關鍵詞,如要求對中美、中日關系現狀評價,其中“現狀”兩個字就是一個關鍵詞,暗示既要做正面的評價,又要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再如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問題談認識,則應從原因---實質---危害---解決辦法等角度全面思考。
(4)梳理答題要點,提高敘述的簡潔性。這樣既可以表明對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而且節約了時間,也有利于閱卷者盡快發現答案的采分點。可以先用規范簡潔的語言闡明觀點,在聯系材料適當分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正確性沒有把握的內容盡量不要寫,以免影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內容的得分。
篇3
講授法是指教師以口頭語言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啟發學生思維,表達教師情感,完成一定教學任務的教學行為方式。
美國當代認知學派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講授法本身并不一定導致機械學習,只是某些教師對講授法的誤用才導致了機械學習。奧蘇伯爾特別強調通過講授法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他指出,一堂有效的講座提供給學生的信息是學生自己花數小時也未必能收集到的。他反問道“一堂講座就可以使學生迅速地獲得大量知識信息而后轉入應用或解決問題,為什么還非得強迫學生自己去搜尋信息呢?”
講授式教學法的主要優點是效率高,教師能夠很經濟地同時向許多人傳授知識,等量時間下容量大。因為在講授中,教師可以親自向學生呈現學科的基本內容,直接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講授法的優點還在于能用學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學科的內容,可以用不同詞語陳述相同的內容,從而有助于理解;講授中有師生的情感交流,師生相互作用,相互強化:在講授時教師還可以根據聽課對象、設備和教材對講授內容靈活處理。
那么高中政治課講授法在課堂里運用更是尤為重要。講授法的具體方式是由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決定的。筆者以《生活與哲學》內容例談講授方式,我們將講授的方式劃分為以下幾類:
一、講解法
講解法是教師運用闡釋、說明、分析、論證和概括等手段講授知識內容。講解法是講授的基礎方法。
【教學案例1】對于“哲學的基本問題”這一知識點。“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還是“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學生很容易混淆。教師通過對這兩點的闡釋和分析,學生就很容易掌握了。例如: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二是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是指存在決定思維,思維能動于存在。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教學案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原理”既抽象又比較枯燥,教師可運用生活事實來說明兩者的相互關系,例如:如果你想要吃水果,家人會給你端來香蕉、蘋果、西瓜等等?這也就說明水果作為矛盾的普遍性,不能單獨存在,只能存在于香蕉、蘋果等矛盾的特殊性之中。說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如果我拿了一只香蕉給你吃,你也會知道香蕉屬于水果類。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白馬,非馬”認為一般的抽象的馬可以脫離具體的馬而獨立存在,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某司機酒后駕車,被警察攔下。該司機辯解說:“我沒喝酒,我喝的是啤酒。”同樣也是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教師這種有條理的講解,就會把課程中難點變得易懂、易于掌握。同時教師的講解,要符合科學性,應避免出現知識性或觀點性的錯誤。講解的步驟安排要合理,應該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切忌思路混亂,致使學生不得要領。
二、講述法
講述法是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描繪和概述所要講的知識內容。如,用形象具體的語言,描述事態情境;有聲有色地講述人、物、事、理:恰當地使用比喻、成語等。
【教學案例1】“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的原理較為抽象,教師可通過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揭示這一觀點。例如:據說朱熹小時候剛會說話,父親指著天教他說“天也”,朱熹反問父親:“天上有何物?”。陸九淵在很小的時候就問父親天地有沒有盡頭,父親沒有回答,他為了想通這個問題而廢寢忘食。古希臘的哲學家泰勒斯,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頭仰望天上的星象,思考宇宙,竟然沒看到路旁的一口井,掉了進去。哲學家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愛思考,愛追根究底。我們平常人一般都是實實在在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會為今天有一頓豐盛美味的晚餐而開心,而一個哲學家卻總在追問“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哲學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
【教學案例2】“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這一知識點對剛開始學習哲學的高中學生來說真的難以理解。教師可以從生活類比講授這一知識點。例如:知道水的分子結構是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子這是化學研究的:知道水加熱到100攝氏度會成氣態,冷至0攝氏度以下會成固態,這是物理研究的:而當孔子站在泗水邊感慨:“逝者如斯夫!”由眼前的水流不息,聯想到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再到萬事萬物都是運動不已,這就是哲學的觀點。知道一個蘋果可以切成兩半,1+1=2,這是常識,但進而由此探索出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萬物普遍原理,就是哲學了。可以說哲學是對具體知識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教師具體的描述,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體會到了知識點真正含義,以達到能理解并會運用。講述法能夠增強講授的吸引力和說服力,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學生聽課津津有味,學到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講解法和講述法,是兩種互補互利的講授方法。前者能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理智信念:后者能牽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增添融洽愉悅氣氛。所以,它們在教學中,常常被交替運用或結合使用。學生聽這樣的課,覺得時間過得快,少有疲乏感。
三、引導法
引導法是教師運用簡短精練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指導提示、啟發誘導的講授方法。
【教學案例】教學“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一種現象的深思,一步步深入,在教師的指導提示下進行論證。
現象簡述:某兒童滑冰不慎落水,考驗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有人冷眼旁觀,幸災樂禍。有人撥打“110”報警,呼喊人們來救人。有人和求救者講價錢,給錢才救人。有人奮不顧身跳進寒冷的水中,將兒童救出后悄然離開。
分析:
(1)面對同一情景,各人有不同的選擇。為什么?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經歷不同、知識儲備不同等等,因此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會因人而異。
(2)既然價值判斷價值選擇有鮮明的主體性,因人而異,是不是意味著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呢?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差異與沖突,恰恰要求我們明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分辨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
(3)那這個標準是什么呢?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這就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4)在現實生活中當個人的利益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時,當個人利益與人民的利益發生沖突時,當個人利益與社會、集體、和他人沒有沖突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教師的一步步引導,提示了思維的路徑,活躍了思維,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引導法的用處在于:誘發求知欲望,指引學習門徑,活躍思維氣氛,提示鉆研線索,等等。
四、點撥法
點撥法是教師采用直截了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教指點、告誡訂正的講授方法。當學生求通未得的時候,淺嘗輒止的時候,遇到困難和障礙的時候,誤入歧途的時候,教師適時予以指點訂正,最能發揮講授法的功效。
點撥法與球類比賽的場外指導法很相似,球隊參賽,教練的“臨場指揮”、“面授機宜”十分重要,有時一個正確的部署,能立刻扭轉比賽的局面。比賽規定的暫停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教練講話不能過多,要擊中要害。指出存在的問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教學案例】在哲學教學中,有些知識點學生很容易出錯,這時候教師的適時點撥,效果很好。比如:朱熹“理生萬物”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錯,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世界的本原,如心外無物。又如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錯,只有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的精華。
引導法和點撥法在學生的自學、練習、評改和復習等課堂教學活動中,經常被采用。直截了當地指出知識的漏洞,效率高。
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講授法的效果和讓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教師在使用講授法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準確地講授。這是對政治教學的科學性要求,是第一位的要求。講解表達的內容必須準確,無任何知識性的錯誤,用學科性語言,必須具有學科的特點。
二、條理地講授。政治學科知識脈絡清晰。教師講授時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遠及近。先講什么,后講什么;主講什么,次講什么,都應環環入扣,井然有序。“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似的講解只能使學生在無法理解的基礎上思維更加混亂模糊。
三、形象地講授。由于政治學科的特點,政治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更應注意語言生動形象,善于創造問題情景,激發疑問,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探究知識,就能避免學生機械的、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
四、簡練地講授。語言要少而精,明朗爽快、言簡意賅。這就要求政治教師能簡明扼要地表達主要觀點、重點、難點。學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說或是不說,點到為止:學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說或詳說,并要說得恰到好處。課堂上說的話應該是加一句嫌多,減一句嫌少。只有這樣,講課才能絲絲入扣、言必有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拖泥帶水,夸夸其談,不但教師所授內容講不清楚,而且還影響課時的充分利用。
篇4
【關鍵詞】高考政治 第一輪復習 有效途徑
提高政治高考第一輪復習的有效途徑是什么呢?筆者從事高三政治教學多年,其心得體會是:
一、準確完整背記知識點
(一)高三起始就提出要求
政治學科需要背記的知識點很多,特別是一些政治術語,更需要準確完整地記憶,回答問題時,不能隨意改動原文。因此有人說:“背好書是學好政治的前提;沒背好書,根本沒法把政治科考好”。要想背好書,就要從高三開始,來不得半點怠慢。因為,高一還沒分文理科,所以學生學得隨意;高二主要是應付會考,背書的要求也不高,學生腦中往往只有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片段。因此,一上高三,教師就應糾正學生背書粗糙的毛病,對他們提出背書“一要準確,二要完整”的要求。
(二)講透知識點并限時記憶、運用
復習各考點時,要力求把知識點講透,接著給學生每個知識點2至3分鐘,限時記憶,時間一到就抽查。因為有時間限制,還要抽查,學生有了壓力,就會有動力,背書的效率也會提高。抽查了知識點以后,接著運用該知識點做相關的練習,經過運用這個環節,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又加深了一個層次。
(三)及時鞏固并延長記憶時間
在學生對所復習的知識點有了初次記憶的基礎上,第二天上課再次提問鞏固,就會延長記憶時間。教師可在上課的預備鈴響了以后,由課代表組織,先讀昨天復習的知識點,老師進行了教室,再次抽查學生背書,或者是默寫。答得不準確或者不完整的,課后時間再到老師或者課代表處過關。經過這樣的嚴格把關檢查,知識點就基本落實了。
二、努力提高主觀題得分率
(一)強化掌握主觀題的答題套路
高三老師要分工合作,按照近年來在高考答題中常見的問題總結出主觀題答題套路。比如經濟常識中的企業,它是怎樣取得經營成功問題、就業問題、消費問題、對外開放問題、經濟建設取得成功的原因等等。政治常識,主要按照主體總結,比如關于國家問題、黨的問題、公民問題、民族問題以及國際關系問題等。教師給出這些問題的基本答案,讓學生背,并進行如上所述的抽查,落實。在往后的練習、考試中,要求學生遇到相關問題時,也按這些套路答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在練習中不斷地得到補充、完善。
教學實踐證明:很多學生解答主觀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從何下手,當他們記住了這些常見問題的答題套路后,在考試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不會束手無策,而是有法可施了。
(二)教會學生從材料中尋找正確答案
(1)找到關鍵詞,切入所學原理。政治學科中的很多原理,在教材中都有標志性的詞語,比如“結構”等。這個詞,從經濟常識角度看,可以考慮或理解為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等;從哲學角度看,則可以理解或考慮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原理;又如“效率”“公平”“收入”“民富”等詞語,它所考查的知識,往往是有關分配的問題;此外,幾乎所有的哲學原理都有提示詞語,比如:“根據……情況”“針對……特點”“制定……計劃、方針、戰略”等等,可用的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既……,又……”“……,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可用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教師要給學生總結好與這些原理相對應的關鍵詞,讓學生記憶,就能幫助學生從材料中快速找到相應的原理。(2)根據材料,變換說法,編寫答案。在考試中,肯定會遇到沒有固定答題套路的主觀題。這類題目,除了找到可以切入的課本知識外,還可以根據材料,變換說法,就成了我們所需的答案。比如是意義類的問題,可以把材料的有關論述套上“有利于”就是答案;措施類的題目,就按照“要……”“堅持……”的模式解決材料中提到的問題就可以了。
(3)抄材料,贏1分。對于比較差的學生,或者是在考試時間不夠的情況下,要求學生抄兩句材料,每小題至少可以拿到1分,有時候也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三)運用時政常用語提高答案層次
比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論是經濟常識、哲學常識,還是政治常識,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上這句話。還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體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等等,告訴學生這些常用語分別可以用于哪類問題,指導學生分門別類地記憶,再運用到主觀題的答題中,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采用“讀、練、評”三結合方針
(一)讀懂讀通課本,調動學生運用知識能力
課本是基本的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好這個教學資源,可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政治課本能力和提高解題能力。
(1)咬文嚼字。①劃分句子成分――幫助學生全面準確地把握概念。②區分易混詞――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知識點。③重讀關鍵詞――幫助學生抓住知識重點。(2)把課本讀透。教學生讀目錄,記主干,按照課――節――框題――知識點的順序,由粗到細,逐步擴充,答題時就能順藤摸瓜,逐層搜索,找到需要的知識點。
(二)通過訓練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練習要精選。比如計算題專項訓練,意義類、體現類、措施類、評析類、啟示類主觀題訓練等等。對每一種題型都進行解題方法與規律的訓練和指導,通過典型例題分析,掌握答題思路與技巧,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三)用借題發揮方法切實抓好講評
講評習題要有針對性,針對學生比較集中的問題來講評,要講深講透,再落實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該題型的答題方法、與其他相關的問題等等。
篇5
對知識進行整理的過程就是對知識結構的把握過程,就是對知識系統的梳理過程,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整理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對不同的知識進行系統的規劃,這樣學生在政治考試的解題過程中才能有規律地搜索,學生根據材料與問題所問來尋找相應知識做出正確的回答,在這方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積極發揮了自身的知識統籌與規劃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一改以往的機械記憶,無條件接受式的學習方法,這對學生都是一種鍛煉。
二、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方法
首先,教師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的知識整理具有針對性。教師針對某一章節可以通過考點設置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來整理知識。例如:在哲學體系中,“矛盾”這一章節,會有以下考點:1.矛盾的含義;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以及方法論意義;3.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以及方法論意義,教師根據這些考點可以提出以下問題:1.什么是矛盾,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分別是什么,針對矛盾的性質我們應該怎么做?3.為什么說矛盾具有不平衡性,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矛盾的這種不平衡性?最后要求學生對于每一部分都要舉出具體的例子,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對矛盾進行分析和總結,會比較有針對性,達到對整體知識脈絡的把握,而且通過列舉實例,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其次,通過關鍵詞,整理知識。一般來說政治教材中的每一個章節中都有黑體字部分,這些黑體字就是學習精髓的體現,教師要善于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通過這些關鍵詞來梳理知識,例如:在政治學這一部分,教師要從全局把握給出重要知識項目的關鍵詞“我國的國家性質,政權組織形式,根本政治制度,我國的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黨,民族,國際關系”等等,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關鍵詞來整理知識,就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脈絡,將看似繁重的學習任務簡單化,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自信心。再次,知識理解,習題深化。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后,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知識的深度,也沒有掌握出題方式,為了直接深入考試,就要理解考試題的出題方式,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整理的知識點設置習題,讓學生通過習題練習來深刻把握知識的運用,讓學生摸清出題者的意圖,明確知識點應該怎樣利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解題方法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知識來解題,掌握解題思路,達到對知識點的科學利用,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的意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知識總結自己編制一些題目,以此來探索出題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學生就能夠在復雜多變的考試中,靈活應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師的帶動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了教育的意義。最后,引導學生利用好周末。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不僅要學習政治這一個科目,還有其他主要科目的學習,學生在學校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投入大量的精力來學習政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采取措施,鼓勵學生利用好周末時間,把知識整理布置為學生的周末作業,在每周周末,學生通過對這一周以來所學的政治知識的回顧進行思考和總結,這樣不僅達到了對所學知識的復習,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自己回顧得到的知識會記憶猶新,會把所學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能力,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的作用,會使所學知識更加牢固地呈現在腦海里,在今后的學習中,學生會更加清晰,形成好的知識脈絡,提高學習效率,也能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達到對知識的靈活應用。此外,這一學習方法能否真正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執行水平,要確保學生真正努力去做,教師就要對其進行有效監督,教師要有一顆高度的責任心,以高度的責任感來對學生的作業情況進行監督,對于不積極完成作業的學生要提出批評,而且要及時鼓勵那些優秀的學生,把他們的知識整理情況展示給全體同學,發揮這些優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
篇6
【關鍵詞】高考 答題規范 專業術語 能力提高
政治高考所要考查的各種能力最終要通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在試卷上,而越是能力測試型的題目,對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需要學生依據學過的概念、原理,用恰當的政治學科專業術語準確地闡述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及其規律和道理,去解釋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既是教師長期忽略,也是學生所普遍欠缺的,所以,能力測試要求的提高和學生文字表達能力普遍較差的矛盾也就顯現出來了。規范化答題已成為教師和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
一、答題不規范的表現
1.答題方向性錯誤,即答非所問。例如,題目要求用經濟常識的有關知識回答,學生卻用政治常識解答;題目要求用辯證法的知識,學生卻用唯物論的知識來解答。
2.沒有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例如,在講通貨膨脹時不講國家發行紙幣多了,而是說國家把錢發多了;物質決定意識說成物質決定想法;國家職能說是國家行事等等。
3.使用專業術語不規范。例如,人民民主寫成公民民主;矛盾的斗爭性說成是矛盾的戰斗性;經濟效益的提高寫成利潤的提高等等。
4.文字敘述缺乏完整性、條理性和簡潔性,出現“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全而不準”的現象。主要表現有:
(1)答不出或答不全要點。例如,試題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動事物發展”,很多考生答不出“矛盾是客觀的,人為制造矛盾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這兩點。
(2)總擔心答不全,畫蛇添足,有用無用的寫一大篇,讓教師去找答案;或者由于出現了錯誤性的表述,使原本正確的那部分答案也不能得分了。
二、規范化答題的程序和要求
1.析――完整系統讀題,分析材料和問題。對于主觀試題,首先應該將試題材料和問題完整地讀一遍。其次,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如材料中多次出現的角色、實施的動作行為、與書上一致的知識點等。再次,分析題目設置的問題。問題的設置有無分層,如果分層,各個小題又分別屬于哪一部分,屬于是什么、為什么還是怎么做的問題。學生必須要做到將試卷上的題目轉化成考綱中的原題,這樣,才能在解答試題時更加有的放矢。最后,將轉化出來的問題放回到材料,再次思考是否準確。
2.聯――聯想所學知識要點,與材料匹配。題目分析清楚以后,先不要急著在答卷紙上答題,可以在腦中或草稿紙上先寫出要點,可以根據關鍵詞、轉化成考綱的問題或材料的主語等多方面來確定要列出的知識點和原理。另外,比較方便和有效的做法是,回到試卷材料部分,用筆將材料重點或關鍵詞劃出,劃到哪兒,直接在上面寫上相關知識點或原理,正式答題時一一再現就可以了。
3.解――解答題目,完整有序。當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就可以在答卷紙上正式答題了。但是,下筆以前應該先排版,大體規范一下卷面。
正式解答應該起碼包括三個部分:
(1)擺原理。將材料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有層次、完整地表達出來。
(2)聯材料。每答完一條原理都應該盡量回到材料中,找出和原理對應的部分,因為大多數題目都會帶上一句“請結合材料”。
(3)總結問題。答題最后一部分,應該將問題從問句轉變成陳述句。這一步驟雖然簡單,但它是對整個問題的一個總結和升華,可以使整個答案看起來更完整、更具有系統性。
4.注意在語言表達上的一些問題。
(1)要求使用政治學科專業術語進行答題,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語言去答題。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專業術浯,如經濟常識中的通貨膨脹、價值規律等;哲學常識中的物質、意識、量變、質變、認識、實踐等;政治常識中的國家職能、民利、依法治國、國家利益等;文化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大眾傳媒、民族精神等;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中的民主共和制、民主集中制等。
(2)使用專業術語答題時一定要做到科學、嚴謹、準確。例如,意識的能動作用不能寫成意識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不能寫成人民;自由不能寫成宗教自由;對人民負責原則不能寫成對人負責原則等等。
(3)使用專業術語答題時要注意文字敘述的邏輯性、條理性和完整性。既要做到語言精練,又要答全要點,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參考答案更接近。
對于政治高考,主觀試題規范答題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并不能從幾次訓練中就實現,這需要我們一開始就從閱讀、理解、提取信息和規范答題等各環節入手,常抓不懈,讓學生規范答題、聰明答題成為一種習慣。
篇7
一、設問關鍵詞 明方向
例1 從“神一”到“神十”,每一次發射都進一步優化,每一次飛行都有完善改進,每一次空間試驗都有新的收獲。越是偉大的工程,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就越多。神十在軌飛行15天,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神十與天宮一號對接完成之后的任務將是打造太空實驗室,為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位航天人說:“我在中學讀書時就立志投身航天事業,至今無怨無悔!”還有航天人說:“我們團隊中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幕后英雄,他們科學求實、勇于登攀、團結協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獻。”
“神一”到“神十”的過程,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
解析 在本題解答過程中,部分同學答成了唯物論的內容,部分同學除了回答發展觀外,還答了辯證法的其他內容:矛盾觀、聯系觀等,這些都充分說明:有些同學對哲學主觀題的答題方向(知識范圍)存在把握不準的狀況。
答案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神一”到“神十”的過程,每一次優化、完善、改進和新的收獲,體現了這一點。
②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神一”到“神十”的過程,遇到艱難險阻,終于獲得了成功。
③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神十”為探月工程第二階段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點撥 抓設問關鍵詞,能夠讓我們清楚答題方向。出題人的意圖和要求通過問題體現,在書寫答案之前,我們應該注重對問題的分析。所謂“慢審設問快答題”,對問題刪繁就簡進行認真分析,通過關鍵詞確定答題所需知識點、題目類型、材料要求、題目分值等信息。本題設問關鍵詞:辯證發展觀(知識范圍),過程(材料要求),如何體現(問題類型)。
二、材料關鍵詞 定答案
例2 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中山人,面對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最近10年以及未來20年,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發展的加速,中山進入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進入了“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矛盾凸顯期。怎樣減少現代化轉型的陣痛,中山人不斷進行著探索,他們現正以更高的熱情進行著建設“兩個適宜”的美好家園、構建和諧中山的具體實踐。很多工作都沒有先例可循,可貴的是,中山歷屆黨委政府都本著對中山父老鄉親和中山長遠發展負責的精神,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盡最大可能避免走彎路,闖出了一條適合中山自己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子,為中山人生活質量、生存價值和人的素質的提高創造了良好條件。(注:“兩個適宜”是指適宜創業和適宜居住)
結合材料,分析說明中山人在建設“兩個適宜”的美好家園過程中體現了哪些哲學思想?
解析 此題不少同學犯了理論與材料“兩張皮”的典型錯誤。集中表現在:第一,在回答哲學主觀題時,常常脫離材料,只是把書本的原理和方法論簡單列舉,而把材料提供的信息扔在一邊,不能對材料進行有效分析。其二,大篇幅引用材料,解釋材料,卻不見哲學原理和方法論,不能指出材料所說明的哲學道理。
答案 ①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的觀點。中山人面對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把握發展大局,適時提出建設“兩個適宜”的美好家園的目標。
②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中山人著眼于事物的整體,用綜合性思維方式認識和處理事物,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中山人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闖出一條適合中山自己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子。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中山人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分析發展形勢。指出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發展的加速,中山進入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進入了矛盾凸顯期。
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為了構建和諧中山,中山人在很多工作都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以更高的熱情進行著建設“兩個適宜”的美好家園的具體實踐。
點撥 本題首先通過抓設問關鍵詞:哲學思想(知識范圍,需要同學們按照“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順序檢查和排列原理)、兩個適宜(根據材料要求,按順序逐句分析題目材料,進一步明確知識點),本題的解題重心在于把握材料,把握材料時通過抓關鍵詞(有效信息),然后將有效信息回歸教材,把有效信息與教材上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最后通過“原理內容+方法論要求+材料分析”去答題即可。材料主要強調建設“兩個適宜”美好家園的全過程,分析了提出背景、工作思路、具體措施,在材料中,關鍵詞分別為:面對(客觀實際)、矛盾凸顯期(矛盾普遍性)、價值取向(價值觀導向)、闖出(實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推進(整體與局部聯系)
1. 有人把市場經濟形象地稱為“候鳥經濟”,資本總是“飛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區。毗鄰廣東的江西某地,在調查中發現,本地的工業電價低于珠三角地區30%、水價至少低0.5元/m3,具有綜合成本優勢。當地政府通過對企業遷移現象的分析,預見到廣東企業會向周邊地區輻射。于是,該地有計劃地出臺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務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很多廣東企業到本地安家落戶。
分析上述材料,說明該地是怎樣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展經濟的。
2. 為進一步推進轉方式調結構,2013年10月,某省省委組織專家分赴全省17市進行了實地調研。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新問題,該省省委認真聽取派和群眾的建議,深化了對轉方式調結構的認識。
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關系的知識,分析該省省委開展調研工作的合理性。
篇8
筆者以2013年江蘇高考政治試題第34題(簡稱例題)為例談談怎樣認真審題和怎樣規范答題。
例題:城鎮化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今天,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農耕社會,鄉土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中國”。城鎮化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全新的城市文明時代似乎正在悄然到來。
在城鎮化的浪潮中,大批村莊被合并,許多富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繪的那種“一片冬麥,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園景象日益不再。有人傷感地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
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為什么有人會對鄉村的衰落感到惋惜。(6分)
(2)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說明如何認識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關系。(6分)
一、認真審題
審題要做到“三審”:審問題、審材料、審分值。
1.審問題
審問題時要注意“三看”:
一看怎么問,是問“是什么”還是“為什么”、“怎么辦”、“怎么看”等,是問原因還是結果,問措施還是問看法,防止答非所問。例題的第一問是問“為什么”,第二問是問“怎么看”。
二看有幾問,這條題目里面有幾問,每一問里面有沒有分成小問題。例題共有兩問。搞清楚有幾問,最好能用筆把這些問題圈出來,防止答題遺漏,做到心中有數。
三看有無限制性條件,找出限制性條件可以知道題目命題所考查的知識范圍,防止“撒大網”和生搬硬套。要看清楚題目是要求用經濟學知識回答,還是要求用政治生活知識、文化生活知識或哲學知識回答,哲學知識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四個部分。如例題第一問限制性條件是“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要牢牢鎖定“文化生活”組織答案,第二問限制性條件是“運用矛盾基本屬性的知識”,這就要求調動和運用矛盾的斗爭性和統一性及其關系知識答題。知道了限制性條件就防止了答題離題萬里的現象。
2.審材料
審材料要注意三點:一要帶著問題讀材料,這樣就能抓住材料中的有用信息;二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中心句或中心段;三要注意“聯”,根據問題所設定知識范圍,把材料中的關鍵句、關鍵詞和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如我們帶著例題中的第一問審材料,第一問中“為什么有人會對鄉村的衰落感到惋惜”要求我們抓住材料中的“許多富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和“有人傷感地說:‘不要問我從哪里來,因為我已經沒有故鄉’”關鍵句。由此,我們可以把文化生活知識和這些關鍵句聯系起來思考,傳統村落的消失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不利于展示文化多樣性,而人們的傷感說明傳統文化消失不利于人們對中華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樣,第二問要注意第二段材料中的“‘農耕社會,鄉土中國’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城市中國’。城鎮化加快了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全新的城市文明時代似乎正在悄然到來”和“許多富有特色的傳統村落不斷消失”關鍵句。抓住了這些關鍵句就看到了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城鎮化建設不能讓傳統村落不斷消失,要注意二者的有機統一。
3.審分值
審分值是為了答題的需要,防止出現小題目當成大題目回答。所以一定要看清每一問的分值再答題。一般來講,分值較大,要回答的點就較多,分值小,要回答的點就較少。
二、規范答題
這一步是解題的關鍵,其實只要第一步做好了,這一步就順理成章地做好了。我們可以根據問題和材料中找出的關鍵詞、關鍵句調動所學的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知識,組織答案。規范答題要做到“五要”。
一要“準確”:要用教材政治術語或時政精辟術語準確地表達出題目要求回答的主要內容,切不可生造詞語或用口頭語,用語要規范準確。
二要“清晰”:要求思維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各要點之間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觀與宏觀等邏輯關系。
三要“完整”:要從多角度組織答案,形成幾個要點,也就是閱卷老師的“采分點”。不可遺漏知識點;不可只答其一,不答其二。每一要點都要按照“原理+方法論+材料”或“觀點+材料”的方式組織答案,也就是做到“有理有據”;每一答案要點前必須用數字表明序號,這樣閱卷老師就可以一目了然地找到“采分點”。
篇9
政治這門學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實際上同其他很多學科之間都存在緊密的聯系,而且通過政治知識能夠解釋一些語文方面的知識。教師要善于把握政治學科的這一特點,將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政治學習中感到文學的美的力量,從而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政治的哲學教學部分,其中的很多知識和道理就可以被用來解釋文學詞匯,教師要注意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辨證唯物論中有關于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的講述,其中關于“意識作用”的講解,為了向學生說明“意識的作用”,教師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文學成語,如畫餅充饑、望梅止渴等,并利用這些詞語分析其中的哲學含義,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知識的內涵。教師要善于把握政治與文學之間的聯系,通過列舉一些文學詞匯,利用政治中所學的哲學知識來解釋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使學生體會到政治學習的積極意義。
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學習
傳統的政治教學課堂,主要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這種教學課堂普遍表現為比較沉悶,學生不能夠從中獲得學習的激情與樂趣,一些對政治學習不加以重視的學生會出現精力不集中,甚至瞌睡的不良現象。這些都源于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陳舊與沉悶,要想打破這一現狀,就要積極引進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多媒體是教學中常用的設備,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來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會讓學生產生新鮮的學習感受。例如,在學習“我國是多民族國家”這一章節時,就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設備引入課堂。這一章節的主要內容為:我國作為多民族國家所實行的自治制度以及宗教制度。教師在沒有講課前,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少數民族地區風土人情與生活狀態方面的視頻,讓學生從所播放的視頻中感受到多民族地區的文化風貌,進而深入理解我國所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學生看完視頻后,結合視頻資料來展開講解與論述,這樣學生在畫面與聲音的配合下自覺地配合教師積極學習,主動探究知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諸多科目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和教師都能夠從中受到很多益處。因為合作學習能夠調動學習的團隊力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中收獲各自的自身感受,達到最佳的學習目的。合作學習在政治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為讓學生分組學習政治知識。通過分配任務的方式來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在探討與爭論之間深入理解一些知識內涵,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通過相互討論,學生會收獲更多的知識與體會,提高了他們的溝通與表達等自我展示的能力,對于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將學生科學分組,讓學生在組內自行討論這一話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分析這一知識點的意義,表達自己的理解,自由發表看法。最后,選派一名組員來闡述各個小組成員關于這一知識點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達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訓練的目的。
結語
篇10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從高中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時代的特點,制定了《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課程,從不同方面滲透了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在必修一《經濟生活》教材中,可以發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關人格素養、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規范的內容,都屬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內容。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經濟現象入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怎樣為人,如何解決問題,把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遇到的生存、發展需求與學生自身的特點密切結合起來,使學生以社會參與主體的身份如勞動者、納稅人、經營者、儲蓄者、消費者等參與社會經濟生活,使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有助于提高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發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國家、政黨、宗教、民族等內容都屬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讓學生知道公民如何參與政治生活,如何正確理解一些最常見的政治現象,掌握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明確政治生活,糾正對待政治生活的態度,幫助學生樹立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維護國家利益,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對于青年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發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塑造人生,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識,不斷的對學生人格進行激勵和熏陶,進而使學生自覺接受先進優秀的文化,幫助他們豐富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砥礪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教材中,可以發掘出哲學人格教育。哲學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學生具備健康的自我意識,例如教材中的辯證唯物論,如物質和意識、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等原理;唯物辯證法,如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創新的觀點等原理。讓學生利用這些哲學觀點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擁有人生的智慧,不斷升華和健全學生的人格。
(二)課堂生活化的,社會熱點案例走進課堂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學生的學服務是課堂教學重要體現。在政治課教學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讓社會新聞事件,熱點和突出的案例走進教學課堂,把教材知識與社會案例融為一體,使教材的知識理論生動有趣,更具有說服力。例如在講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九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課時,“規范市場秩序”這一知識點,有關道德和誠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幾年來相繼發生的食品藥品領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饅頭”、“地溝油”等事件,這些惡性的安全事故擾亂了市場秩序,嚴重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所以必須要加強誠信和道德建設。例如在講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課《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一課時,有關“人生價值觀教育”的知識點,可以開展《走進2014感動中國人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綜合探究,說明價值觀對人的導向作用。在講“價值的創造與實現”的知識點時,利用目前大學生就業熱點案例,負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沒有考上清華大學就自暴自棄成為了社會的流浪者,靠母親救濟,母親不給錢就殺母;正面例子--職業無高低,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如賣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爛王宋巖,不分職業貴賤自主創業收入上百萬,利用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讓學生積極討論,從而認同“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這一知識點。
(三)以愛的名義喚醒、激勵和鼓舞,感化學生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