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研究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學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開始注重回歸生活實際的課程教育,將書本知識真正融入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更加需要回歸生活實際,結合現實生活的問題處理地理課程中的問題。地理學科本身具有實踐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并包含了文化的、生活的、科學的諸多內容[1],所以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時,必須結合其區域性的特點,理論結合實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摒棄傳統的教育思路,利用全新的理念,回歸實際生活,打造全新的教學思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
一、積極利用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
地理課程中會涉及很多科學性、文化性、區域性的典型問題,況且在現實生活中都存在具體的生活模型。鑒于地理課程的多樣性特點,在教授高中地理科目時不能通過單一的課堂講解進行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將課本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
對于地理課本中枯燥的文字和公式內容,學生不僅會感到乏味,而且難以理解,學習興趣自然不高。相反,對于生活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看得見,摸得著,也容易想象和理解。所以要求教師在進行該科目教學時根據學生的生活體驗,合理地選取教學內容,將材料和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用生活去體驗和感受學習內容。如星球運行、四季變化、寒暑交替、云雨霧風、日出東方等自然地理現象都很常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可以從現實生活開始[2]。
例如:在學習必修課程的第二章《重要的天氣系統》中的內容時,如果采用單純的書本講授,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頓時失去興趣。反之,教師在講課之前先以提問的方式開始課程。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看了昨天的天氣預報了嗎?昨天本市是25-30℃,北風2-3級。那么請根據該天氣預報推測一下明天的天氣會怎樣呢?”首先在該問題中,問到了看電視中天氣預報,學生本身會對家庭電視一類的事務比較感興趣,而且提的問題關系自身所處環境的變化,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就會引發學生思考。因為天氣現象是學生現實生活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是一種自然的特征,同一時間不同區域的天氣變化不盡相同,所以要想推測未來天氣的變化情況,首先要學好今天的課程《重要的天氣系統》,只有掌握了課本內容,然后聯系實際生活,才可以進行預測。
因為學生對環境中天氣變化感觸較深,所以在設定場景時,教師對該學習課題應用現實生活的實例引導,由現實問題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學生充分了解了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更加賣力。
二、合理利用地方特色民諺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單純采用書本語言教課,不但會讓學生感覺乏味,還會令教師感到枯燥,所以可以適當采用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民諺和俗語等教學手法。在地理課程中比較有意思的民諺有“瑞雪兆豐年”、“春雨貴如油”等[3]。
為什么民間會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呢,其根據又是什么呢,地理課程中如何解釋呢?這些問題都讓學生先自己對照課本進行預習,然后試著讓學生回答,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研究之后會對該問題產生濃厚興趣和求知欲望[4]。其實瑞雪兆豐年主要是因為冬季較冷,下雪很難融化,雪蓋在土壤上,中間存在一些空隙,像棉被一樣蓋在莊稼上,避免了外面溫度較低對莊稼的凍害。這樣在春天來臨時,雪慢慢融化,天氣轉暖,雪水會滋潤干涸的莊稼地,滲入土壤,澆灌莊稼。另外雪還可以將害蟲凍死,避免害蟲對莊稼的損害,提高莊稼的產量,所以說“瑞雪兆豐年”。這樣一個小小的開頭,會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對知識的渴望油然而生。
三、加強利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
在講授《時區和時差》時,首先教師可以根據一個小故事說明學習該課程的用處。
在2013年3月8號8點,一位老大爺在馬紹爾群島一家銀行準備兌現一張獎金為10000美元的彩票,但銀行工作人員拒絕兌現,原因是按照規定,領獎日期為3月7號24點之前。老大爺難過之際,這時一個年輕人用500美元買下了老大爺的這張廢票,老大爺想反正廢了,干脆賣掉。該年輕人拿著票立馬坐飛機飛往檀香山,過了一小時到達,然后此時時間為3月7號9點30分,然后年輕人在銀行兌現了10000美元的獎金。轉眼間,由3月8號變成了3月7號,怎么回事,是時光倒流了,還是在穿越?這樣的問題,學生再也按捺不住了,馬上開始翻起課本,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的成績怎會提高不了?
通過上述事例的講解,以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形式開始要講授的課程,首先利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激發起探究問題的熱情,這樣學生才可能積極地探索和求知,認真地學好書本內容,才可以利用所學內容,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答疑解惑。
四、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以學生為根本
在進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時,因為高中地理課程涉及內容較多,涵蓋多個門類,所以在教授課程時必須時刻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了解學生對什么樣的活動和教學方式感興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了解學生。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以學生為根本,研究教學方式、教學工具、方案和設施等問題,合理、科學地安排和布置學生作業,使其更好地完成地理課程中要求的內容。
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空間,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地理內容的教學,做到寓教于樂,在活動中獲取知識。
五、真正將地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要想回歸生活實際,就必須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融入地理課程教學。例如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同學們看到沙特阿拉伯人頭戴白色頭巾,并且身穿白色長袍,請問為什么他們會有這樣的習慣,僅僅是風俗習慣嗎?因為我們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阿拉伯人都是一身白色的著裝,并且圍著白色頭巾,我們時常會想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風俗習慣,通過本課程的講解,才會明白其這樣著裝的原因是阿拉伯的地理位置和干燥的西亞氣候,再加上強烈的日照[5],所以才會這樣打扮,以增強陽光的反射,避免吸收過多的熱量。
六、結語
高中地理課程越來越重要,在教課過程中,要在采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開發新的思路和理念,改進教學模式,使地理課程教學回歸實際生活,將生活實際問題跟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解決現實問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高中地理技術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課過程中,要求教師把握好技能、知識、情感等各個因素,注重實際生活和課本內容的聯系,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凸顯地理課程的價值,使地理教學回歸實際生活。并且注重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真正將地理學科的內容貫穿學生的生活中,解決身邊接觸到的自然問題,在主動探索生活中的難題,找出問題答案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提高自身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探求事物真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謝謙云.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09:181.
[2]邵志豪.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王向東.中學區域地理的主題選擇、目標構建和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篇2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地推動時展的進程,我們迎來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課改提出了和傳統課堂教學不同的教學理念,為了更好地做好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工作,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并且把新的教學理念作為自己課堂教學的指導,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始終。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新課改落到實處,推動新課改的進程。
1.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然而,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一直居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師說了算,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器。單純依靠教師說教進行授課的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雖然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筋疲力盡,學生卻昏昏欲睡,課堂教學的效果不高。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就要做好角色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的舞臺上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共同探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1.2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每個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雖然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但是他們卻無好壞之分,作為一名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在學習上充滿信心,不斷前行。要做好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就需要教師做好分層教學。教師只有對學生做到合理分層,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學對策,才能夠照顧到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關心、愛護的同時,得到提高和發展。
2巧用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的方法各種各樣,但是,我們不能單純評定哪一種教學方法好,哪一種教學方法壞。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優勢,也有著自己的不足。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只要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的教學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2.1多媒體教學技術。多媒體教學技術是一種新的教學技術,它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自己獨有的優勢。由于多媒體技術和其它教學技術不同,它能夠把地理知識以文字、圖像、動畫等形式形象、生動的展示給學生,因此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歡迎。許多地理知識都比較抽象,學生在平時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單純依靠教師的描述和講解學生很難明白。因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對一些地理現象進行模擬,讓學生獲取感性認識,從而對教學內容作出清晰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時,對要一些天氣現象學生不了解,教師就可以使用flas進行模擬,讓學生了解這種現象形成的過程和原因,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也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篇3
一、充分利用生活化地理課程資源,突破教學重點與難點
《地理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地理課程資源,這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多樣化地理教學,提高地理教學活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按照《新課標》進行教學時,我們應遵循“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改革性理念,開發并利用生活化地理課程資源,來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應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發揮其地域優勢,突出學校地理教學的特色。例如《地球運動》這一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就需要地理課程資源的配合,才能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因此,為了將這類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學校與教師應積極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創建校本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如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活動:測定當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調整當地太陽能熱水器仰角、計算當地可供充分采光的樓間距等。學生通過自己探究學習,并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不但能夠提高自主收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而且形成了可供地理課堂教學使用的課程資源。這種開發課程資源的方式,不僅化抽象為具體,還體現了《新課標》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的要求,成功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聯系起來,有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是我們在教學中的具體方向與導向,如果沒有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都將迷失方向,更不必說教學效率的提高了。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盧姆說過:“有效教學始于準確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同樣,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地知道想要達到怎樣的學習目標。”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設計豐富多彩、富有懸念的課堂導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打開學生的心門,激發他們探索新知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例如,課堂伊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只要一關閉船的發動機,船就會停止不前,但是在二戰中,德國軍隊的潛水艇卻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仍能進出由英軍嚴密把守的直布羅陀海峽,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呢?”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索密度流知識的興趣;又如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對孿生兄弟,哥哥先出生,弟弟后出生,但是弟弟的歲數卻比哥哥還要大一歲,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這樣一來,大大提高了學生探究“日界線”的興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探究
作為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具有引導作用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濃厚的探索氛圍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爭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并切身體會積極體驗所帶來的成就感,以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講解“季風氣候”時,我國位于東亞,屬于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那么就可以通過學生的真實體驗來理解季風氣候的形成及特點。
四、讓學生進行變式練習,學會歸納整理
從建構主義角度來講,學習具有積累性,因此,我們倡導“變式練習,歸納整理”的教學策略。變式練習意在進一步鞏固舊知識、加強新知識,并通過應用新知識,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其主要手段有:創設實際的教學情境、變換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以及變更概念的非本質特征等,將問題改頭換面,呈現出新面貌,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意識。例如在探究學習“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與天氣特點”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以及天氣的示意圖;在學習“四季和五帶”的形成后,可以利用假設的方法進行練習,假設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是否還會產生“四季”交替和“五帶”變化。在完成單元知識的學習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找出其中的內在聯系、主從地位及解題技巧,真正實現新舊知識在結構上的相互統一,實現知識的前后呼應,更好地發揮知識體系的整體效應,以達到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并為其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礎。
總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一位地理教師都應該轉變自身教育理念,更新教學信息,改進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高中地理教學跟上時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呂洪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創新改革[J].考試周刊,2011(9).
篇4
摘 要:實驗教學是地理教學中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中學地理課堂必須重視地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在總結傳統地理實驗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傳統地理實驗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為關注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實驗能力,轉變教學觀念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驗教學;觀察生活;教師指導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全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新課程改革后的地理實驗教學。新課改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加強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是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提高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素養
1.增長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知識
從多年的地理教師培訓實踐中發現,盡管甘肅省地理教師培訓形式多種多樣,有短期課程培訓、地理教學研討會、教學觀摩、網上繼續教育等,但是極少有專門針對地理實驗專業知識的培訓,對這方面的培訓非常不重視。教育部門已經明確地理實驗教學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那么就應該多組織這方面的培訓。另外學校內部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教研活動,比如學校會聘請全國知名的教育專家來學校講學,每周各學科要進行一次集體備課,那么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學習,探討地理實驗專業知識,以他人所長為己所用。
2.提高地理教師的實驗教學意識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關注了地理實驗,也看到了地理實驗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幫助。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教師總談要創新,實際上地理實驗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它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點用實驗展示出來。這在全國的高中教學中都是很新的,我們相信誰運用得恰當、運用得充分,誰的創新能力就強,所以對地理實驗的研究越來越多。
3.提高地理教師的動手操作能力
在平時的生活中,教師應該多收集一些標本如礦物、巖石、土壤、動植物和工農業產品等。因為只有讓學生觀察到地理事物的實體,學生才會了解@些東西。這樣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而且增加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具有實踐意義。如教師收集一些柑橘葉和楊樹葉,然后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區分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進而講解地中海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生很輕松地掌握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加強學生野外觀察及實驗操作能力
地理實驗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精選學生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實驗教學。教師利用身邊的地理現象進行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和與地理學相關的領域,積極思考并運用有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解釋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1.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
要產生較深的地理實驗體驗,就必須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教師應該放開學生的手腳,解開學生的思想束縛,鼓勵學生全身心、大膽地投入到實驗中去。生活中有許多現象與地理科學息息相關,學生通過平時的觀察,可以很輕松地把它與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能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自身的觀察實驗解決學習中的難點。
2.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中,親身觀察一些地理現象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協作交流能力。
3.鼓勵并指導學生主動完成實驗
地理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要將課堂引向社會和大自然。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地理有聯系,只要仔細地觀察生活,就能發現地理問題。教師可以先設計好學案,然后讓學生根據學案收集資料和器材,小組合作完成任務,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培養了團結合作精神。
通過研究發現,文獻上記載的地理實驗若不進行實際操作與調整,會出現很多問題。也許己有的實驗器具并非最好選擇,也許實驗過程中因某些條件掌控不好而無法出現應有的現象。假想的情形往往與實際結果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用實驗進行教學前應盡可能多地重復實驗,并研究出最佳方案。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復雜的行為是漸進的、一步一步進行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也遵循著這樣的方式完成課堂教學,給學生講解知識然后進行練習完成強化。新課程強調教學方式的轉變,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此外還應將課堂由知識的引導變為問題研究的轉變。地理教學中利用實驗的探究性進行教學,不僅營造了濃厚的問題探究氛圍,同時也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學習。
新課程主張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地理實驗是開展這種學習方式的方法之一,這也要求教師對地理實驗深入研究,對實驗過程反復推敲,掌握實驗內容并使其探究性與課堂相匹配。
參考文獻:
[1]敖道.高一地理實驗教學對學生地理能力培養的作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張衛青,徐寶芳.中學地理實驗類型與內容設計[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0):69-71.
篇5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中地理 教育教學 分層教學法 有效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要求其必須要有利于對于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意義構建,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我們必須要創設一種對于學習者構建意義有利的分層,這已經成為了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措施,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求我們必須要進行地理教學分層的設計,筆者通過自身在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實踐,特別是對于建構主義理論進行學習以后,總結了幾點體會。
一、分層教學的實施要點
(一)分層提問
課堂提問應具有藝術性,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能力,確保學生能準確回答問題。對于學困生來說,問題應盡量簡單,可以在課本中直接找到答案,并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與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但是偶爾設置一些拔高問題,引導學生敢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對于中等生來說,回到稍有難度的問題,而難度較大的問題則留給優等生。盡量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體驗成功的快樂,對地理教學產生興趣。
(二)分層活動
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組織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等活動,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地球運動”時,可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分別演示地球的公轉、自轉,自主了解公轉和自轉的一般特點,并分組畫出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軌跡。在活動過程中,各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水平、興趣等進行分工,提高責任感,促進能力培養。
(三) 分層作業
一是簡單題,主要結合學困生的能力水平,選擇與教材內容一致的習題,設計簡單、易用、基本的題目,促進學困生對知識的吸收與內化;二是鞏固題,結合中等生的能力水平,設計靈活性較強的綜合題目,利于知識的同化;三是發展題,結合優等生的能力水平,設計具有創造性、思考性的題目,以強化知識,拓展思維。
二、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劃分小組
在開學初期,教師應從學生的共同特點及個性差異為著眼點,充分考慮每位學生的能力水平與智力因素等,結合學生智力、心理、能力等,再加上以往地理考試成績狀況,實行綜合性分析,將學生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層次,分別確定培養目標。其中優等生的基礎知識穩定,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潛力較大,在學好基本知識前提下,進行適當的擴展,實現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等生的基礎知識良好,在按部就班學好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教學的難度與容量,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學困生的基礎能力較弱,普遍存在不愛學習、學不好的特點,缺乏學習主動性,應重點夯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和信心。對于每一個學習小組的劃分比例,應該為1名優等生帶領4-5名中等生和后進生。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既有相互分工,又相互幫助,利于提高學生合作意識,避免整體性教學的不足,真正讓每一名學生都加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二)充分利用矛盾
眾所周知,思源于疑問,學起于思考,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疑問才能夠保證學生自己去進一步的進行問題的思考,才能夠有所創造和發現。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將自己當成是一位探索者、研究者以及發現者這一種固有的需要。進行高中地理質疑分層教學,使得學生能夠從過去傳統機械的接受知識轉向為主動的探索,這樣能夠有利于對學生創造的個性進行發展,所以,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將地理教材特點作為主要的依據,有計劃和有目的地進行適合障礙的設置,主動地去引導學生求索的興趣,使得學生能夠對疑難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所謂的利用矛盾就是指在同一道題目布置的時候,使得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得出不同種的結果,進而將學生求知欲望很好的激發,通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爭執和對比分析,這樣就能夠使得真理越來越明晰,最終將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使他們越來越活躍,越來越積極,越來越高漲,這樣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合理、有效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更加能夠很好地錘煉和培養學生思維的品質。
(三)貼近學生生活
在新課程改革中,對教學和生活緊密的聯系進行了特別的強調,這也是高中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最為基本的特征,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學中,新教材里面很多的問題都是和生活實踐進行緊密的聯系,比如說環境保護、住房問題、水土流失、河流問題等等,因此,在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我們將新課引進,還是進行練習題的設計,都要求盡可能的貼近現實的生活,使得學生不僅僅要輕松的學習,更加能夠體會到高中地理所具有的實用性。在進行學習系統擴充的時候,我們要對地理史進行聯系,這樣就能夠將地理源于生活這一個道理進行很好的詮釋。在學習地理歸納法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將多米諾骨牌這一個游戲帶到教室中,使得學生對地理歸納法生活的原形進行體會。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的分層教學要求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針對這幾個層次中不同的學生來對其進行不同的地理教育教學,本文中,筆者主要從進行高中地理興趣分層教學激發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進行高中地理質疑分層教學要充分利用矛盾以及進行高中地理分層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這三個方面對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策略進行一定的研究。筆者認為,我們只有將理論應用到實際操作之中去才能夠真正的發揮理論自身所具有的指導作用,因此,筆者主張,將高中地理分層教學策略研究這一個理論知識應用到高中的地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去。
【參考文獻】
[1]梁會成. 構建初中地理課堂動態化教學的思考――以七年級地理《日本》一節為例[J]. 中小學教學研究, 2010(10).
[2]陳芳. 新課標教材高中《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二章《城市與城市化》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郊區,你選擇住在哪里”教學設計[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9(03).
[3]劉文煥. 教師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有效途徑――滄州市中小學教師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 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 2007(04).
篇6
【關鍵詞】地理課堂 教學 實效性
重慶市普通高中進行新課程改革這幾年,高中課堂最大的變化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活動增多,課堂變活躍了。但在轟轟烈烈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知識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實施了新課改使課堂活躍,但課堂教學卻不一定具有實效性?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去研究。通過這幾年課堂教學實踐,我將自己對新課改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些研究總結如下。
一、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內涵
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生掌握這節課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習興趣和創新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簡言之就是提高學生課堂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二、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清楚新課標和高考的要求。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實施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得到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適應新課改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行為,追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學目標達成和學生全面發展。
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備課,注重教學過程和結構的設計。
在新課改的課堂理念下,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師也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地理課是讓學生通過地理的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因此教師除安排好教學計劃和進度外,還要充分考慮每節課的內容,結合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安排好每堂課的教學設計和結構。這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一切需要教師課前認真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才能為追求教學的實效打下基礎。以往只注重一節課開始時的導入集趣,而學生的興趣一般是不會持久的。如何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這應該是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反復思考的問題。所以在備課設計時,要考慮教學過程有一定趣味性,對每節課的每一個重難點知識都要深入淺出的精心設計,才能讓學生樂于探究和學習。設計時還要把握一節課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全過程結構。如:講自然界的水循環,可提出長江為什么流不干的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水循環的過程環節;然后觀看水循環動畫,讓學生知道實際和自己想象的異同;再讓他們畫出三種水循環的示意簡圖并標出水循環的環節,由他們來講解;然后教師適當“引問”,最后總結。這樣既激發學生興趣和參與體驗,又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講課時注意結合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和諧高效課堂。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要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還必須要錘煉自己的語言,盡量精煉準確地表達意思。對于抽象內容,可利用生動的語言教態、板圖及多媒體結合,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對于一些需記憶的枯燥知識,可用易記的歌訣和自編口訣等輔助記憶。這樣學生既通俗易懂感興趣,又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如講“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可從重慶遭受旱災的視頻入手,循序漸進介紹水資源的特點和分布,最后讓學生思考怎樣合理利用水資源,解決本地的旱災。在疑問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學生的探究思維必然得到觸動,去探究怎樣合理利用水資源。這樣學生往往熱情高漲,整堂課也就和諧高效了。
(三)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因地制宜進行教學。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地理課堂教學。但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課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安排幾次,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情境而定,還要根據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因此課前要精心設計,課堂上要有序組織。有時遇到教學內容偏難時,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學生探究學習的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加上傳統的圖示法,由教師講授這部分難理解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如講地球的自傳,公轉的地理意義,用動態的動畫演示地球的運動,學生做適當的探究學習,再由老師適時講授,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地理學科知識離不開地圖,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投影顯示系統, 將教學內容通過課件直接呈現在屏幕上, 這種方式集圖、文、像、聲等各種信息表現方式于一體, 改變了傳統課堂以地理掛圖為輔助的教學模式,它將地理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出來,使學生更直觀看到地理事物的演變過程或者直觀立體的觀測景象,可加強理解。在新課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變化等過程,通過視頻或動畫設計來展現,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講“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節,可用重慶的連晴高溫致干旱的視頻導入。從學生身邊的現象引入,能激發其興趣和求知欲。在講到水資源的質量與地區經濟活動效益的關系時,可用農夫山泉與娃哈哈礦泉水的價格對比,再用農夫山泉的視頻廣告“…我們堅持水源地建廠…”讓學生輕松自然地理解。這樣的視頻進入課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圖示法教學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種地圖、圖表等。它們能直觀表達空間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地理知識的應用也很強調熟練判讀各種地圖,在圖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關問題,并能根據要求繪制簡單的地理圖表。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圖,但它不能替代圖示法教學。在相關的課堂上運用圖示法將本節課的重難點展現出來。運用圖圖互變、圖文互變、圖表互變法轉換思考的角度,推導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各種讀圖、填圖、繪圖、分析示意圖題型訓練,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和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四)適當的課堂練習和導學案練習,提高地理實踐應用能力。
新課改使課堂非常活躍。但一節課下來學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規律方法,可通過適當的課堂練習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上每一個重難點講了之后,可設計一道典型的練習題讓學生完成。使學生從合作探究的層次再提高一步;即從知識的掌握到遷移應用,從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提升到學生學會應用。讓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充分體現。但課堂畢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應用能力,還需要課后輔以適當的練習,實現方法技能的遷移。新課改決不意味著學生只討論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練習。為此學校教研組的教師可以編寫符合本校實際的地理導學案。它需要根據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學習方法特點和心理特征等具體情況,設計供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完成的練習輔導。通過這些練習,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法和實踐應用能力的遷移。
(五)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
根據學校及周圍環境條件、學生的愛好、特點,組織他們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這包括地理學科的課外閱讀、觀測、調查、野外考察、知識競賽等。只有把理論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學習有效性。如可利用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關注身邊的地理,關注生活中的現象與所學地理知識的聯系,教師再加以引導,教一些研究方法,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堅持反思總結,取長補短,不斷提高。
新課改非常強調教師注重教學反思,促進教學的研究;也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果。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必須具備反思意識。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教師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能及時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教學后進行反思能不斷完善教學設計,能使教學經驗逐步提升理論化。新課改后各地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先進經驗層出不窮。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通過相互聽課、外出學習等取長補短,借鑒先進教學經驗。將反思總結持之以恒,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樣才能使地理課堂教學更有效。
課堂教學怎樣更有效,是教育教學一個永恒的主題。只要按照這些方法進行教學,就會慢慢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主編:余紹農 黃文輝.《現代教育新觀點》.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篇7
〔關鍵詞〕單元教學法高中地理生態環境
一、關于“單元教學法”
1.單元教學法單元教學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歐美“新教育運動”的興起而出現的。首先比利時的德克樂利提出教學整體化和興趣中心原則,是單元教學的萌芽。之后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實用主義的單元教學,他的學生克伯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設計教學法(又稱單元教學法)的理論。1920年該理論隨杜威來華傳入中國,并對我國語文教學產生重大影響。1931年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莫里遜提出“單元教學法”,讓學生在幾天或一周時間內學習一項教材或解決一個問題,教學過程分為五步:探索-提示-自學-系統化-復述。該理論將兒童中心和教師中心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折衷,在當時具有一定代表性。筆者理解的單元教學法是: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以單元主題為線索,運用系統方法有機重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進行連續課時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完成相對完整的單元學習,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
2.單元教學法的基本特點
(1)教學設計整體架構單元教學突出從整體進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兼顧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長期培養熏陶和體驗積累,教學內容合理協調整體與部分、課內與課外、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關系。
(2)教學內容異課同構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圍繞單元主題采用類聚原則,集中呈現相關內容,異課同構,重點突破。有助于學生在比較異同的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和方法的歸類(即“同構”),同時關注不同內容各自的特色,突出共性與個性,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
(3)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單元教學更注重教與學的過程,通過循序漸進地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各課時之間前后關聯,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從基礎到提高,為學生設置合理的坡度和階梯,在一段時間內組織學生由學習過渡到運用遷移。
(4)教學方法多樣組合單元教學可以梯度選取教師精講、合作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等多種方法。各種方法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使教學處于一種有序和可控的狀態,對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地理單元教學的優勢
新高考方案出臺后,高中地理拓展型課程調整后的教學內容更加突出培養學生討論和研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如資源問題、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從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來看,首先“地理問題”以區域為載體,體現地域性;其次,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需要學生具備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并運用比較、歸納、概括、分析、評價等綜合能力解決問題,體現綜合性。在“地理問題”教學中運用單元教學法可以更好地滲透地理學科地域性和綜合性兩大基本特性。首先,單元教學把地理問題歸類,形成“單元”。其次,在每一個單元中,選擇不同區域的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既聯系生活豐富教學內容,又強調了區域獨特性和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再次,在單元教學過程中,異課同構,舉一反三,有助于學生運用綜合地理思維能力解決地理問題。
二、地理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1.基于教材,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單元”進行單元教學,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形成單元。筆者對滬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以單元教學進行整合,設計如下單元。表1滬教版高中地理拓展教材“單元”設計
2.立足整體,優化教學設計首先,從單元著眼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整合教學內容,以基于教材和源于生活為基本原則,盡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氣象氣候災害”的教學中,對上海學生而言,他們常常會在剛經歷連綿陰雨的梅雨帶來澇災之后,馬上又經歷伏旱帶來的旱災。教師若能跳出教材框架結合時事選材,呈現這一對矛盾,教學將是事半功倍。其次,根據學情、梯度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教學內容(資源跨區域調配、生態環境問題等),可以采用從教師精講向學生自學過渡的方法,而對于學生比較熟悉或有一定基礎的教學內容(氣象氣候災害等),可以先學生自主探究,再教師歸納總結。再次,教學中突出“異課同構”,即通過“異課”多次運用分析同類問題的地理方法,在“同構”中落實方法,達成目標。
3.關注細節,夯實學生基礎首先要重視學案設計,尤其在采用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時,更要關注學案的細節,使學生在恰當的“支架”和提示下進行有法的自主學習。其次,要重視對學生課堂回答和學案作業的評價,提高評價的成效。既要對學生的優秀回答給予積極肯定,又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回答的不當之處,幫助學生在不斷勘誤的過程中糾錯,從而朝正確的地理分析方法和規范的地理語言表述方向邁進,提高地理學科能力。
4.把控全局,恰當處理課堂生成因為單元教學是圍繞重點教學內容的連續課時教學,所以對教師緊扣單元核心、把控全局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特別在自主學習課時,既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思維,又要尊重學生的不尋常觀點,對其獨特見解給予積極肯定,同時還不能偏離單元的教學主旨,恰當的處理課堂生成。
三、單元教學實施案例
1.基于課標,構想總體思路
“生態環境治理”是滬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拓展部分第三篇區域開發的一個專題。《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將這部分的教學要求定為“學會閱讀區域圖文資料,分析區域開發條件,對某一區域開發方案進行評價”。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業水平等級考要求,將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為:
(1)說出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閱讀相關圖文資料,分析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用條理清晰的地理語言表述觀點。XUEKEJIAOYUXUE學科教與學91
(2)學習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思路與方法;運用該方法分析各類生態環境問題造成的后果;根據區域背景分析造成各類問題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
(3)養成關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習慣;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材選取三個案例,分別是“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三江平原濕地開發與保護”。圖1是三個案例共同運用的分析方法,以此為線索,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流程如表2
2.循序漸進,實施單元教學
課時1:任務驅動,授以方法
單元教學的第1課時統領整個單元,是后續課時的樣板,因此采用任務驅動法突出教師主導作用,具體任務為:
課前預習:閱讀相關圖文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黃土高原的區域背景。
任務一: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
任務二: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任務三:分析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可采取哪些措施。
小結: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方法。每個任務完成后師生交流評價,通過連續的任務將教學過程步步推進,最后完成課堂小結。
在此基礎上歸納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方法是:①從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個方面進行區域背景分析;②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分析產生該問題的原因;③從原因入手,抓住主要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課時2:學案導學,鞏固方法本課時在單元教學中承上啟下,教師在第一課時之后,布置自主學習作業:運用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方法,自主學習“三江平原濕地開發與保護”,完成學案。課堂進行交流評價。
課時3:繪制導圖,應用方法單元教學的最后一課時是學生自我實踐、反饋強化的過程。教師在第二課時后布置開放性作業:借鑒案例一、二,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亞馬孫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進行梳理歸納。課堂上學生交流講解,師生點評。
3.重視細節,關注課堂生成
(1)教師詳細設計學案,從第一課時到第三課時逐步放手,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依托,又給學生創設了大膽表達見解的平臺和機會。
(2)教師在課堂上應對學生回答進行有的放矢的評價與指導。如在任務三的交流環節,學生對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往往想到哪里說到哪里,需要教師指導他們分析此類問題的思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原因是主因,所以主要從人為角度思考措施,一控制人口,二發展產業;但也不可忽視其自然原因,人類已經采取了許多綜合防治措施將自然因素揚長避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從而總結。同時,調整產業結構是許多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具體如何調整,學生往往只會泛泛而談。此時同樣需要教師點拔:分別從一、二、三產業入手,因地制宜,延長產業鏈。
參考文獻:
1.黃金鑫.中學語文單元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篇8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常規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
一、常規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等值線中等高線部分。
等高線的教學先由教師解釋等高線的定義,介紹幾種常見的地形(山地、盆地、高原、山和谷、斷崖等)的等高線,并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線圖的特點,如等高線的疏密所代表的意義和實際生活中關于開發的相關知識點;河流在等高線圖中的應用(只能出現在山谷中,等高線要由低凸向高,河水由高流向低);地形剖面線的應用(站在某點能否看到另外一點的相關問題);斷崖的崖底、崖頂和崖高的計算等相關問題。
2.優勢:知識系統性好。
這是一種沿用了多年的教學手段,地理教師主要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講述地理知識,在沒有多媒體的時代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在實際地理教學應用中也會采用到地圖掛圖和一些與地理相關的模型之類的工具輔助教學。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能系統地接收地理知識,筆記也能記得相當好,而且知識點有遺忘也可以從自己的筆記和教科書復習,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系統性比較好。
3.不足之處:教師太主導,學生太被動,課外知識涉及少。
但是這種地理教學手段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全堂課除了偶爾提問學生以外基本上由地理老師主導,學生基本上是在被動地接受地理知識,表現為地理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眉飛色舞,但是下面的學生一臉茫然,手上都在飛快地記錄著老師所講述的知識點和所舉的例子。整個過程學生太被動了,無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地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相符。
二、多媒體課件的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地球的自轉。
用多媒體課件(最好用動畫的形式)展示地球的自轉方向、線速度和角速度、周期,解釋地球自轉的意義(地方時、時區和區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轉;晝夜更替),并且用多媒體展示練習,以復習本節所學的知識要點。
2.優勢:直觀,容量大,易于理解,激發學生興趣。
相比于地理常規教學手段而言,這是一種新的地理教學手段,特別是當它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所有的地理教師注意到這種教學手段對于地理教學來說意味著什么,它能將原來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發揮想象,特別是空間想象部分的地理知識趣味化,大大地降低了教學和學生理解的難度,對于地理教師和學生學習地理而言有很大幫助。它能直觀地把地理現象和發生的過程以動畫的形式甚至還包括聲音的形式展示給學生,這種作用比有時地理老師用嘴和地理模型手舞足蹈地解釋幾遍都更有效果。這樣的課容量也較大,有時可以加入大量的課后材料給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有利于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3.不足之處:容量與學生掌握量之間的矛盾較為嚴重。
在我國絕大部分中學還是無法經常上多媒體課的,相當一部分中學至今還沒有一間多媒體教室,就算有,也是擺設,根本沒有用,只是有人來參觀或觀摩時才偶爾用一下。再說每節都用課件上,對學生而言就像是看電影一樣,當時可能會印象深刻但過一些時間就會對部分的知識有所遺忘。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以后,上課有時不按教科書的知識順序來上,學生上完課后回家根本不知道要從哪里開始看起,且這對老師的備課也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經常可以從地理教師那里聽到:“用多媒體上課好是好啊,學生上課氣氛很好,反應也很積極主動,但課后一檢查學生的書和筆記基本都是空的,很擔心這樣的教學質量啊。”如何處理好多媒體的容量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之間的矛盾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是地理老師所考慮和盡力解決的。
三、常規與課件教學有機結合的多媒體輔助地理教學手段
1.教學案例框架:氣候部分。
先用常規的方法解釋三圈環流,講述完后用多媒體課件來向學生展示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以及不同季節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規律。再用常規的方法解釋各種氣候的成因、分布和特點,解釋幾種非地帶性分布的氣候(如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和沿海的沙漠氣候),并且在講述到各種氣候的時候適時地用多媒體展示該種氣候的影像資料,提高學生對各種氣候的感性認知。再用多媒體來展示本節的知識結構,展示幾題練習來鞏固本節的知識要點。
2.優勢:大容量,知識感性程度高,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與初中地理不同,高中地理的每一節課的容量都是很滿的,很多教學進度也是比較緊的,所以常規教學有時無法滿足這一特點,必須找到一種既能克服完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只顧量而不顧學生理解掌握量的缺點,又能滿足高中地理教學所需要的大容量特點的教學手段,我認為那就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它是常規教學和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有機結合。一節課應既用常規教學法又用課件輔助教學法,特別是當地理教師在授課中用言語和平面圖無法或不能表達清楚的知識點時,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足之處:對學生、教師和學校要求較多。
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充分備課,熟練地掌握多媒體系統的控制與轉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須在恰當的時候開始展示課件,當授課過程中有些知識點需要用到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時就要馬上展示出來。展示完了以后如果需要用到常規教學手段講述地理知識,則要轉換回來。展示太早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展示太遲會使課堂有些難以控制。其次要求學生上課要認真做筆記,對多媒體課件展示的相關知識,當時要理解并做好相應的標記,能夠在課堂上跟著地理教師走,也可以對教師的課件進行拷貝,以便復習時用。再次對學校要求也很高,既要求學校組織和培訓教師掌握多媒體系統的相關知識,熟練轉換,又要求學校有相關設施,即每間教室都要有多媒體設施,這是一個巨大的設備投資,要專人專門維護這些設備。
篇9
地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在為我國培養全面素質人才的中學教育中,地理理應占有一席之地。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勇于探索的強大內驅力,因而實現趣味教學是我們每位老師孜孜追求的目標之一。能讓學生對你所教的課程發生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這對處于低谷中的地理課,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在備課時,總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幾個富有趣味的環節,或精心琢磨一些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語言,巧妙、自然地融于教學之中,使整堂課上得生動、有趣、迭起。
一、巧用諧音,創設幽默
是指把需要記憶的地理知識通過諧音組合到一塊,然后聯想創造出一種意境的記憶方法。對于難記憶的地理知識利用諧音聯想記憶,便于想象,能極大地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收到“記中樂,樂中記”的藝術效果。
如黑色金屬主要包括鐵、鉻、錳等,可以采用“鐵哥們”作諧音記憶。
又如類地行星主要成分是氫、氖、氦,可以采用“勤奶孩子”作諧音記憶。
有不少地理名稱或地名不好記,如果能利用諧音來記憶,也會妙趣橫生,比如“深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諧音就是“摸著耳朵慢慢撕開,耳朵長在高處”,摩爾曼斯克就在高緯度,雖然在北極圈內也不結冰。再如是:“愛斯基摩人”就是愛死寂寞,因為他們生活在極圈附近,有長時間的極夜時間,到處一片黑暗,生活當然是寂寞的,這里的人不得不忍受寂寞,所以“愛死寂寞”。還有中美洲的國家名稱,提取其第一個字,可組成一句話“為啥哄你哥爸伯”即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利加、巴拿馬、伯得茲等國家。
二、善于引用,發掘幽默
即結合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搞點相關“外延”,一則材料,一個小故事、一句笑話都可能產生幽默,起到活躍學生思維的作用。
在一定限度內建立適合人類需要的實例。如我在講生態平衡時,我就引用了這個一個實例:“澳大利亞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它在歷史上遇到過牛糞的挑戰……”學生不解,我緊接著說:“由于地質歷史和生物進化兩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亞草原上生活著一些嘴嘴獸、袋鼠等一些低等哺乳動物,那里的蜣螂(俗稱屎克螂)專門去推滾當地動物的糞球,形成了當地的草場生態系統。后來殖民者從歐亞大陸帶去的黃牛迅猛發展到幾千萬頭,黃牛每天排出幾億堆牛糞,因沒有蜣螂去推,于是綠色的草場上出現了一塊塊禿斑,蒼蠅滋生,寄生早蟲、病菌擴散,危及家畜……”那怎么辦呢?學生自然會思考這個問題,我略停頓后接著說:后來生態學家們巧妙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從我國長江中下游一帶和其它國家引進了500萬只蜣螂,這些蜣螂把牛糞滾成球團,以它獨特的本領神速地把糞球運入地下,它們的“勞動”疏松了土壤結構,促進了牧草生長,控制了蒼蠅滋生,幾年之內使幾乎崩潰的草場生態系統又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因此,澳大利亞繁榮的養牛業少不了我國屎克螂的一部分功勞呢!這則材料新奇有趣,緊扣教學內容,對加深理解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方法新奇,運用幽默
在學習中還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1、利用詩文巧解地理。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漢樂府《陌上桑》)我們可以根據日出方向判斷出時間是在冬半年;(2)、“北風卷地白劃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送武判官歸京》)我們可以知道這是溫帶大陸性氣候;(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從字意上了解這是快行冷鋒;(4)、“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這是(劉元載《早梅》)了解到這是不同坡向對植被的影響。(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能夠體現出這是垂直地帶性的特點。
2、評書的形式授教材
在講到江淮準靜止鋒這部分內容時也可以采用說評書的形式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且說春末夏初,冷暖兩軍(指氣團)在江淮地區相遇,雙方對陣廝殺,由于勢均力敵,各有進展,戰爭相持達一月左右,交戰之處,無不煙霧彌漫,陰雨連綿”
3、善用口訣精講教材
很多同學都覺得地理不好學:知識量大、知識點分散,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夠明顯,不容易理解和背記我就以各種形式編寫了一些口訣,精簡了教材,既概括,又有趣、好記:
(1)、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礦產資源:“吾弟企圖心太煩。”(鎢、銻、稀土、鋅、鈦、釩)
(2)、我國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的礦產資源:“林妹喜木工。”(磷、煤、錫、鉬、汞)
(3)、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大連晴天煙青多,連通上海和寧波。三州就是溫福廣,湛江北海不能忘。”(晴:“秦皇島”簡稱“秦”,諧音“晴”。天:天津。煙青:煙臺、青島。連通:連云港、南通。三州:溫州、福州和廣州)
(4)、我國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500人以上的四個省份:“江山河灣。”(江蘇、山東、河南、臺灣)
(5)、世界主要的糧食出口國:“美+澳α。”(讀作“美加澳阿爾法”,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
(6)、五岳:“泰華衡恒嵩,東西南北中。”(上下句一一對應: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京杭大運河:“海黃淮長錢江涌,京津冀魯蘇浙通。”(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
(8)、隴海―蘭新工業地帶的工業中心:“連云港在徐煤東,鄭州輕紡洛機工。西安電子造飛機,蘭州新疆石化工。”(從東向西,連云港:重要港口;徐州:煤炭;鄭州:輕紡;洛陽:機械工業;西安:電子產業、飛機制造業;蘭州、新疆:石油化工)
篇10
■
根據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活動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還可進一步分為: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和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這三種教學模式是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的子模式,它們遵循高中地理實驗教學模式的一般要求與程序,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
一、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演示實驗在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根據實驗操作者不同可分為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根據使用的儀器和材料不同可分為真實演示和模擬演示(實物模擬和虛擬模擬)。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
案例一:洋流演示實驗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洋流演示實驗的方案設計
實驗項目名稱:演示洋流。
實驗類型: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目的:了解洋流(風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風帶對洋流形成的重要影響;了解洋流運動方向的主要影響因素狀況。
主要儀器:水盆、紙屑、吹風機(電吹風)。
教師:在臉盆的水面灑上紙屑,利用吹風機模擬風帶吹拂。演示風海流的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學生:觀察吹風機模擬風帶吹拂時,紙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響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實驗準備
準備水盆、紙屑、吹風機、,詳細了解該部分知識點,充分備課。
了解實驗步驟,明確實驗目的、閱讀教材中洋流部分內容。
教師:介紹儀器名稱,通過演示,講解洋流形成的具體知識,同時指導學生觀察模型等。
學生:觀察模型,理解實驗內容等。
第三步:總結評價
教師:總結實驗的成功與不足,完成教學反思。
學生:總結實驗的優缺點,完成實驗報告。
按照演示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實驗的教學任務,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優勢。該案例說明,筆者設計的演示類實驗步驟是可行的,同時,又要根據具體的地理實驗項目,靈活使用該教學模式。
二、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繪制地圖、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實驗均可采用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見圖3。
■
案例二:等高線地形模型制作實驗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實驗設計
實驗名稱: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制作。
實驗類型:制作類實驗。
實驗目的: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掌握其各個部分代表山體的位置和名稱。
主要器材:紙板、細線、小刀、鉛筆、剪刀和白紙。
制作方法:用鉛筆在硬紙板上畫出等高線圖; 將畫好的等高線圖剪開成幾個大小環環相套的紙環; 把剪下來的紙環用線從大到小穿起來,注意每層之間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離; 每個紙環上相同的位置標出高度值,每層之間的高度差為200米。
第二步: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實驗材料。
學生:準備實驗材料。
第三步:制作、觀察
教師:指導學生具體制作。
學生:按照設計方案,完成等高線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總結評價
教師:指出學生作品的優點和不足,并提供建設性意見。總結此次實驗的成功與不足,完成教學反思。
學生:同學之間互相評比,在制作材料的選擇、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細程度上學習各自的優點。完成實驗報告,整理實驗記錄。
等高線地形模型對于高中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因此通過動手制作模型可幫助學生學習該內容。該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實驗項目通過制作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
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主要針對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和地理調查而設置。案例三就是針對實踐類地理實驗教學模式開展的一次地理實驗教學。
案例三: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考察
第一步:實驗設計。
教師和學生合作設計方案
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考察實驗設計
路線設計:東莞高中―C3路公共汽車―石碣鎮榴花公園―園內報功塔褶皺地點。
時間: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發,大約18:00返回。
帶隊教師:兩人。
實習學生:高一級參加奧賽輔導班學生。
觀察地點:東莞市石碣鎮榴花公園。
觀察內容:觀察褶曲、斷層、巖石。
主要活動任務:①采集巖石標本:泥巖、頁巖、砂巖、變質巖、火成巖;②繪制褶曲、斷層簡圖;③學習使用羅盤;④測量巖層產狀;⑤完成野外觀察報告。
攜帶儀器:羅盤、地質錘、放大鏡、小刀、鉛筆、橡皮、標本袋、野外記錄簿、GPS、攝像機等。
總結工作:撰寫考察感想;開主題報告會,制作PPT,介紹自己的收獲。
第二步:實驗準備
教師:物質條件的準備包括車輛,相機,實驗儀器,實驗資料;非物質條件的準備包括學校、家長簽署協議書,實驗參考資料,對學生進行實驗內容和安全教育等。
學生:配合教師搜集石碣鎮榴花公園地質地貌資料并預習,學習使用羅盤及全球定位系統。
第三步:觀測、觀察、調查
教師:講解巖層地質構造成因,介紹地貌類型,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辨認巖石名稱,維持秩序和安全。
學生:通過全球定位系統確定觀察點的地理位置,使用儀器測量巖層的產狀,采集標本,繪制略圖,記錄實驗數據。
第四步:總結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