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態勢范文
時間:2023-07-28 17:4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態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低炭經濟 現狀 趨勢
引言
迄今為止,人類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自然資源無止境的索取,實現物質享受與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高消費模式,成為世界的風向標,引令各國競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資源和環境的嚴重浪費和破壞。時至今日,由于人類過度的生產與消費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視并采取有措施進行補救和改善的時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顧環保和發展的低碳發展觀念逐漸興起,并成為全球潮流。從個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從國家法律到國際公約,低碳發展影子到處可見。經濟、社會發展同環境保護一直是人類面臨的兩難選擇;進入工業化時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顧發展不顧環境,本代人都可能難以繼續生存;但如果只顧環境保護,發展中國家又難以發展,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人類終于找到了低碳發展的道路,就是把發展寓于生態文明建設之中,把環境保護寓于經濟發展之中。
一、低炭經濟發端
低碳經濟發端于地球能源戰略調整,廣泛應用于氣候變化領域。一方面,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是國際政治經濟中熱點問題,歸根結底也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未來將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貧困人口,又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能源需求急劇增長,特別是一次能源以煤為主,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溫室氣體減排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為我國具體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帶來極大機遇,對于緩解資源和環境矛盾、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經濟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低碳經濟定義及內涵
(一)國內外相關定義
國內外歷年來關于低碳經濟內涵的界定眾多。最早,2003年英國《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將其定義為: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排放,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低碳經濟是長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質量的途徑,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長早機會,也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該白皮書提出205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削減60%的目標,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
低碳經濟一經提出就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并引領了世界經濟向低碳經濟的大趨勢。梅森納(2007)認為人類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不是技術上的,也不是經濟上的,更是政治和體制上的。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將有希望成為美國未來重要的戰略選擇。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制定了應對氣候變的“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40,這一路線圖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積極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該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概念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在氣候變化估計制度框架(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特別是《京都議定書》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勢下由英國率先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打破國際氣候談判的僵局,著眼于國際氣候制度的建設。
在中國,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國合會)對低碳經濟給出的定義是: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及國際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還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也就是說低碳經濟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
對”低碳經濟“ 的定義,目前廣泛引用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即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真個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僧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二)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
1、工業生產的高效率,即單位產出低排放;
2、能源轉化高效率,即單位電量高行駛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應中占較大比重;
4、交通領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辦公、生活領域的能源節約;
6、減少高能耗、高排放產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車和不行;
8、最為核心的是:通過體制機制調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從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低碳經濟具有全球性、政策驅動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包括政府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技術創新與儲備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經濟產生背景
從起源來看,低碳經濟發段端于能源戰略調整;從分布領域來看,低碳經濟廣泛應用于氣候變化方面;從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來看,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篇2
1.1中國的煤炭儲存資源較少,得不到足夠的保障。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社會生活對于煤炭需求量也在逐步的增加,中國很多地方的煤炭在之后的時間中將會被逐漸的掏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經濟發達地段的煤炭的浪費行為特別的嚴重,并且很多的地方因為開采比較困難并且棄置的現象特別的嚴重。所以使得我國的煤炭資源處于短缺的情況。
1.2煤炭企業造成的環境壓力依然很大。由于很多煤礦區在采空后沒有及時進行修復和復墾,導致很多礦區出現了地面沉隱現象,還有些礦區甚至還出現了水土流失現象。大量的煤矸石在礦區內任意堆放,而且礦井水也時常存在任意排放現象,大量的土地幾乎都成了荒漠化土地,使土地資源遭到了極大浪費,并且還導致了日益頻繁的地質災害。
1.3沒有形成完善的價格機制,阻礙了煤礦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近幾年來,我國的煤電油運持續緊張,且供需矛盾比較嚴重,雖然政府采取了相關措施進行協調,但是由于歷史因素以及地方政府的強加干預,因此真正意義上的煤炭價格機制尚未形成,不同行業、不同范疇內的價格差別依然很大。由于煤炭價格機制的缺陷,所以造成了煤炭價格扭曲的現象。這種現象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效應,不僅使市場的價格信號失去了準確性,而且使煤炭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大降低,其相應的供應效率也隨之受到嚴重影響。最終使國家的財政負擔大大加重,煤炭的利用效率也大大降低。
二、如何應對我國當前煤礦企業的主要矛盾
2.1加強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確保其健康有序發展。按照當前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及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并結合實際的市場需求,加強國家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通過合理有效地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使當前我國煤炭行業的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和調整,對不符合要求的小煤礦繼續堅決實行關、停、并、轉、遷的政策。此外,還要加強環境保護法的實施力度,通過技術更新等措施使煤炭行業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在實施管理的過程中堅決取締粗放型經營和管理的煤炭企業,不斷加大煤炭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過對煤炭企業的積極引導,使煤炭企業順利實現轉型?;蛘邽樘幱诶Ь持械拿禾科髽I積極提供相關寬松政策,使煤炭企業及時走出困境。
2.2不斷深化煤炭企業的內部改革,提高煤炭企業的競爭能力。要在煤礦企業內建立一套完善規范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健全法人結構,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決策機制。逐步打破地域性的限制,發揮出大型煤礦企業的獨有優勢,改變分散格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從整體上增強煤炭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對于市場經濟方面,煤炭行業要逐步加強市場控制力,煤炭行業或企業可以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從而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承包或租賃搞活市場經濟。從而不斷增強企業的活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結束語
篇3
關鍵詞:轉軌國家;經濟發展;后危機時期
中圖分類號:F1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0)12009709
自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重創全球經濟,導致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金融危機對轉軌國家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陷入深度衰退,一些轉軌國家甚至同時出現了貨幣危機、股市危機、債務危機、實體經濟危機、經濟增長危機以及政治危機。面對這些危機及其所導致的金融動蕩、經濟下滑、居民收入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狀況,轉軌國家紛紛實施經濟刺激計劃,采取多種措施扶持實體經濟,維持金融業穩定,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對失業人口的救助以減輕危機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一些國家還獲得了國際金融機構和組織的經濟援助。這些舉措對轉軌國家擺脫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是后金融危機時期恢復經濟增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逐步走出危機陰影的轉軌國家經濟
由于國際金融市場逐漸復蘇,全球經濟逐步擺脫危機,加之轉軌國家的經濟刺激計劃奏效,絕大多數轉軌國家的經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有的轉軌國家甚至較快恢復了經濟增長。
(一)較快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經濟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經濟刺激方案。而且,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是轉軌國家中規模最大的,對于2009年經濟的恢復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表1反映了中國政府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總額的12%)用于實施財政經濟刺激措施的情況。
由于4萬億元巨額投資的拉動和其他的相關措施,使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率先實現了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這種態勢主要反映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下滑趨勢得以較快扭轉。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率為8.7%(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2%,一路上行至二季度的7.9%、三季度的9.1%、四季度的10.7%)。二是主要物價指數觸底回升。2009年CPI連續下降9個月后,11月轉為上漲,12月上漲1.9%;PPI連續12個月下降后,12月首次轉為上漲1.7%。三是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勢頭明顯。2009年,全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5萬億元,實際增長35.2%,全年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同比增長16.9%。四是外貿出口快速恢復。2009年12月,外貿出口增速由負
增長轉為較快增長,出口規?;謴偷浇鹑谖C發生前的最高水平的96%。五是金融領域形勢明顯向好。主要表現在:宏觀金融環境穩定寬松,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2009年1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6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7.6%。同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及存款增速較快,12月末分別同比增長31.74%和28.21%。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23 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9%[1]。
(二)緩慢復蘇的俄羅斯經濟
俄羅斯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轉軌國家之一。受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歷經9年增長的俄羅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金融市場也由動蕩演變成為一場金融危機。俄羅斯的經濟和金融體系經受著嚴峻的考驗。表2反映了俄羅斯2008―2009年的經濟狀況。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及由此造成的深度經濟衰退,俄羅斯采取了若干救助和刺激經濟的措施:一是對銀行系統注資,以維護銀行系統的穩定,并確保金融體系和本國貨幣的穩定。二是大力扶持實體經濟,特別是對大型企業(也包括一些中小企業)采取重點扶持措施。三是對一些重要經濟部門采取特殊保護措施,根據不同行業采取有針對性的救助計劃。四是維持社會穩定,關注民生,加強國家社會保障,大幅度提高居民的養老保障水平,減少失業并增加就業,從而兌現了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所有承諾。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俄羅斯刺激方案在2009年和2010年占GDP比重分別達到4.1%和1.3%。表3顯示的是俄羅斯反危機措施的相關情況。
上述措施的實施使俄羅斯經濟在2009年下半年出現了復蘇跡象:其一,2009年盧布先貶值后升值,全年未出現大幅貶值現象,從而避免了重大損失。根據俄央行的資料,2009年1―12月,盧布實際有效匯率下跌了3.8%[2]。其二,俄羅斯銀行部門保持了整體穩定,沒有出現一些專家預測的“第二波危機”。俄羅斯政府和央行的干預措施增強了儲戶對銀行業的信心,居民存款在2009年增長了27%,提高了銀行業的穩定性。其三,實體經濟雖然在2009年上半年出現嚴重下滑,但在下半年由于政府支出的增長推動了國內需求回升,使產出逐漸恢復。從表2可見,俄羅斯2009年GDP下滑了7.9%,略低于預計。2009年第4季度GDP只下滑了3.2%,經濟恢復要好于預期。同時,經過季節性調整的數字表明,俄羅斯經濟在2009年第3季度開始了微弱復蘇,在第4季度出現了加速的趨勢。其四,俄聯邦財政狀況也要好于預期。2009年,由于石油出口收入的增長,預算赤字占國內總產值的5.9%,沒有超過占GDP 7%的警戒線[3]。進入2010年后,俄羅斯的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2010年第1季度,GDP同比增長了2.9%,扭轉了2009年第4季度-3.8%的下降趨勢。根據俄聯邦統計局截至2010年4月的數據,俄羅斯經濟形勢繼續好轉,失業率由3月的8.6%降至4月的8.2%,為4個月以來的最低;零售貿易總額同比增長4.2%,實現了連續4個月增長;實際工資上漲了6%,為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增幅,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7%;盧布兌美元匯率連續第4個月升值;4月工業生產指數繼3月上升5.7%之后再次上升10.4%;固定資本投資增長2.3%,也是2008年10月以來的最大漲幅[4]。
(三)觸底反彈的東歐國家經濟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東歐轉軌國家經濟在2009年大幅下滑,表4反映了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
另有資料顯示,到2009年第2季度,克羅地亞、哈薩克斯坦、波蘭、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等國的工業產出已轉為正增長。波蘭國內需求相對較強,而且GDP保持了正增長。圖1反映了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工業產出增長情況。
圖1 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工業產出增長率
資料來源:World Bank.Russian Economic Report[R].No.21,March 2010.
一方面,由于國際需求改善,再加上貨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促進了東歐轉軌國家的外貿出口。從2008年中期至2009年中期國際金融危機肆虐期間,外貿促進了波蘭GDP增長3.2%,捷克增長0.5%,斯洛伐克增長1.6%,匈牙利增長7.3%(但其國內需求下降了10.5%)[5]。特別是2009年第4季度,全球經濟的復蘇推動了東歐一些轉軌國家出口的增長。
圖2 部分轉軌國家出口情況增長率
資料來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2010Q2.
另一方面,盡管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銀行體系沒有出現系統性的破產倒閉,存款者也沒有普遍喪失信心。雖然如此,由于經濟恢復緩慢,貸款違約率上升,銀行不得不削減對私有部門的貸款以修復資產負債表,從而影響了消費和投資需求,無法有效推動經濟增長。圖3表明了轉軌國家銀行對私有部門的貸款情況(如圖3所示)
綜上所述,歷經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轉軌國家經濟之所以能夠逐步擺脫危機的嚴重影響,出現經濟向好態勢,主要得益于轉軌國家果斷實施了經濟刺激和救助計劃,特別是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實體經濟并穩定金融業,千方百計刺激消費和投資需求,增加對失業人口和弱勢群體的救助。轉軌國家的實踐表明,這些政策措施的實際效果是較為明顯的。
二、后危機時期轉軌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
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由于世界各國廣泛采取刺激經濟和其他干預措施,不僅使各國經濟也使全球經濟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特別是亞洲經濟的有力增長以及美國個人消費需求的復蘇對全球
資料來源:UniCredit,CEE Quarterly 2010Q2.
經濟增長產生了推動作用。鑒于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調高了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在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和《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IMF將201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4.2%上調至4.6%。世界銀行也認為全球經濟正顯現穩步復蘇跡象。據世界銀行最新的經濟預測,2010―2011年全球GDP增幅將在2.9%―3.3%之間。然而全球金融市場仍然很脆弱,而且歐洲債務危機的爆發和可能升級又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僅會拖累歐元區的經濟增長,也會拖全球經濟的后腿,延緩全球經濟復蘇進程。世界銀行指出,如果任何陷入債務危機的歐洲國家發生債務違約或市場信心危機的狀況加劇,貿易萎縮及信貸枯竭將不可避免地嚴重抑制全球的GDP增速,從而也就無法排除部分國家陷入二度衰退的可能[6]。后危機時期轉軌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正是面臨著全球經濟形勢總體趨好但不確定性和變數增加這樣一種發展態勢。
(一)近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舉措以及后危機時期中國在全球經濟復蘇中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IMF 2010年7月27日報告稱,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采取的“迅速、果斷、有效的”政策措施減輕了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并確保中國引領全球經濟復蘇。該報告認為,在財政政策方面,中國政府加大了對基礎設施建設、養老、醫療、教育等的支出力度,調低了稅率。在貨幣政策方面,中國央行下調了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取消了對信貸增幅的限制,促使銀行信貸大幅增加。在多重政策作用下,中國經濟自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加速回升,而且有望今后繼續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同時,中國經濟復蘇對本地區乃至全球經濟都會產生“顯著且積極的”溢出效應[7]。IMF預測,作為領頭羊的中國經濟2010年的增長有望達到10.5%,這得益于出口的強勁反彈和富有活力的內需。2011年的增長預期為9.6%。除IMF外,世界銀行預測2010年中國GDP同比增長9.5%,2011年增長8.7%,仍將保持穩健增長[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其前景進行了預測,認為2010年中國經濟將繼續強勁增長,在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的作用下,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2011年雖有所減緩,也會達到9.7%。由于貿易條件惡化和國內需求依然強勁,2010年經常賬戶盈余可能會繼續下降,約占GDP的2.75%,然后在2011年升至3.4%[9]。
無論是IMF還是世界銀行和OECD,其對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評價和前景預測,是基于中國政府在金融危機中所采取的刺激經濟的有效政策措施以及后危機時期經濟刺激計劃所帶動的強勁經濟復蘇。中國政府至2010年投入的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總額12%),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而且也帶動了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從今后一個時期看,4萬億人民幣的投資效應還會進一步顯現,加之中國政府提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政策目標和相繼采取的其他若干重要措施,對今后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會產生積極影響。一個基本的判斷是:今后中國經濟不僅會繼續呈現向好態勢,而且將逐步進入擴張和快速發展期。
1.中國能夠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做出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目標的有效調整
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之時,于2008年12月8―10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和政策目標。其中,保增長成為2009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這一中心,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推出擴大內需的“國十條”,安排4萬億元投資;連續多次降息,并部署金融“國九條”;解決中小企業困難,等等。當時將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將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梢?,“保增長”是一條主線,“擴內需、調結構”是實現“保增長”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009年“保增長”目標實現以后(GDP增長了8.7%),后危機時期特別是2010年經濟發展方式和發展目標與任務成為關注的焦點。2009年12月5―7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特別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加注重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增強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10年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擴內需、促消費”是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2010年6月5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G20會議發言時也重申,中國2010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重點,著力擴大內需,調整優化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10]。因此,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2010年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目標的重點。基于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分別樂觀預測中國經濟2010年將增長10.5%、9.5%和11%,2011年也將分別增長9.6%、8.7%和9.7%。與此同時,有的經濟學家甚至擔心中國會出現經濟過熱,易憲容認為,在三駕馬車的拉動下,2010年中國經濟不必擔心完成不了年初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控制目標,更無須擔心2010年下半年出現經濟增長下行的風險,所擔心的應是2010年的經濟增長不要過高而超過12%,出現經濟過熱[11]。
2.投資與出口會對經濟產生雙拉動效應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拉動2009年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5%,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92.3%,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國外需求即“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44.8%,下拉GDP增長負3.9個百分點。出口負增長甚至是兩位數的下滑,這在近幾十年來尚屬首次。而2010年投資與出口都會對經濟產生拉動效應。從投資看,中國致力于激發市場需求特別是投資需求。200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0年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特別是2010年5月,中央政府以“新36條”的形式再次鼓勵民間資本積極投資經濟中的絕大多數行業,尤其是基礎設施等一些壟斷性行業。有人認為這可能成為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從出口看,2010年出口對中國GDP的貢獻不僅會由負轉正,而且貢獻加大,出口將成為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出口大幅反彈也將2009年的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投資與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成為主旋律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課題,因而也是中國當前和今后中長期內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200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和主旋律。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和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凸顯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進一步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鞏固和發展后危機時期經濟增長良好勢頭的需要;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是保證中國提高經濟增長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競爭力、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措施。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新的結構調整的轉折點,可以說是正逐步轉向一個新的增長動力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是從三個方面入手的:一是推動經濟增長由過分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經濟增長轉變;三是從主要依靠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轉變。這些措施是保證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穩定增長與發展的真正動力。
(二)近期俄羅斯及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
俄羅斯經濟在2009年下半年開始有所好轉,自2010年第1季度起逐步復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0年4月份的一份報告中預測,2010年俄羅斯經濟將增長4%,2011年將增長3.3%。而據世界銀行預測,2010年俄羅斯真實GDP將增長5%―5.5%,2011年將增長3.5%。表5反映了世界銀行對全球經濟增長和俄羅斯經濟增長的預測情況。
俄羅斯中央銀行副行長烏柳卡耶夫預測,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2010年俄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出口產品的價格會上漲。2010年石油價格將會比每桶58美元的官方預測高10―15美元,反映市場供需平衡的價格約在每桶70―80美元。由于石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使俄羅斯經濟能夠增長4%―5%。俄羅斯央行預測,2010年俄羅斯仍將保持貿易順差,接近2009年1 100億美元的水平。盧布將逐步向浮動匯率過渡,2010年俄羅斯信貸將增長20%[12]。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納比烏琳娜宣布,截至2010年5月底,俄羅斯經濟增長率為5.8%,失業率下降到7.5%。如果從經濟增長和失業率兩個因素來看,俄羅斯已經擺脫危機。
另據最新資料,俄羅斯政府總理普京2010年6月透露,俄羅斯經濟幾乎達到了危機前的發展速度,約為2008年的99.1%,發展趨勢良好(而世界銀行預測,只有到2012年底俄羅斯實際GDP才有可能達到危機前的水平)。當然,2010年俄羅斯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主要依賴于石油價格的有利變化、財政刺激和貨幣寬松政策、銀行信貸緊縮緩解、就業增加和居民消費增長等多種因素。
綜合起來看,后金融危機時期俄羅斯經濟會繼續呈現向好的積極態勢,這是因為:
第一,俄羅斯中央銀行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刺激銀行增加對實體部門的貸款。由于俄羅斯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改善流動性,銀行部門的系統性風險得以大大降低。而且,為刺激經濟復蘇,俄羅斯央行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13次小幅下調再融資利率,2010年四次降息。俄羅斯總理普京2010年5月21日指出,目前俄羅斯央行再融資利率位于8%的歷史低位(實際上自2010年6月1日,俄羅斯央行確定的再融資利率為每年7.75%),主要利率水平已從金融危機時期的高達25%降至11%―12%,次級貸款利率降至13%―14%,2010年銀行貸款預計增長5%―10%(而俄羅斯央行行長伊格納季耶夫則預測2010年俄羅斯銀行業貸款將增長15%)。普京相信,俄羅斯銀行目前不存在流動性問題[13]。他表示,俄羅斯銀行系統已經擺脫了危機風險,各大銀行已經開始擴大對經濟領域的貸款規模,目前幾乎所有銀行都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支持貸款的增長。有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6月,俄羅斯銀行持有2萬億盧布(約合640億美元)的流動性資產,其中一半是以中央銀行債券形式持有的。俄央行表示,自2010年6月以來,俄羅斯銀行業的投資積極性顯著增長,對實體部門的貸款增長趨勢明顯。
第二,俄羅斯經濟能夠擺脫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合理的財政預算政策。普京于2010年4月20日在國家杜馬就2009年的政府工作作報告時表示,政府采取的財政預算政策幫助經濟較為平穩地度過了經濟危機最危險的階段,擺脫了經濟衰退,同時政府也成功地避免了財政崩潰,而且這是在預算開支增加27.4%、收入減少29%的情況下做到的。目前政府正在逐步取消應急措施,并提高財政預算支出的效果。俄羅斯穩定財政預算的重要措施是縮減預算赤字。2009年11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三度最終通過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聯邦預算。2010年聯邦預算赤字將達到2.9萬億盧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6.8%。2011年赤字計劃縮減到1.9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而2012年赤字減至1.6萬億盧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
第三,后金融危機時期,俄羅斯將繼續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刺激政策。俄羅斯政府總理普京于2010年2月底表示,減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還為時尚早,俄羅斯不會放棄必要的反危機計劃,但應該把反危機計劃更多地與技術革新和結構改革聯系在一起。他認為未來幾年俄羅斯扶持實體經濟和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及主要任務是:一是刺激內需,首先是刺激汽車和建筑等行業的需求,落實現有的住房建設計劃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二是拓展經濟增長基礎,實現經濟和出口多元化。三是實行穩健的貨幣信貸政策,減少預算赤字,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四是為大型企業提供國家擔保,實施系統性措施加強銀行業的資源基礎,加大對實體經濟的借貸力度。作為實現上述目標和任務的措施之一,2010年俄羅斯政府撥款1 076億盧布支持農業生產。俄還撥出335億盧布支持本國汽車工業,政府承諾在2020年前將劃撥超過1萬億盧布的直接援助資金來扶持汽車工業的發展[14]。俄羅斯政府表示,今后還會重點支持1 500家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的企業。
第四,根據俄羅斯政府已批準的2011年前創新型經濟發展方案,近一兩年創新型經濟在俄工業中所占的比重應從5.8%增加到6.7%。而按照俄羅斯至2020年的政府構想,俄羅斯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應保證主要經濟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5倍,降低生產的能耗量1.6―1.7倍。GDP中高新技術部門所占比重的增幅達17%―20%(2007年為10%―11%),用于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的費用增加2.5%―3%(2007年為1.1%)。據預測,實現技術創新工業企業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40%―50%(2007年僅為8.5%),生產總量中的創新產品比重增加到25%―35%(2007年僅為5.5%)。由此,人均GDP指標應超過3萬美元(2007年為1.4萬美元)[15]。
第五,俄羅斯財長庫德林表示,為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俄羅斯政府已制定未來幾年的行動計劃,正努力使俄羅斯重新成為對外國投資具有吸引力的國家。按照政府的計劃,在未來兩三年內,俄羅斯須將外國直接投資額恢復到600―700億美元的水平。
據俄羅斯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克列帕奇預測,2010年俄經濟增長有望達到3%―3.5%。而且他認為,如果控制得好,能延續2009年第3和第4季度的發展勢頭,2010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的水平甚至可以達到6%。在未來3年內,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有望達到4%―4.5%[16]。
至于東歐國家,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使歐盟經濟恢復出現變數,因而對東歐國家今后的經濟復蘇帶來不確定性。因為從貿易渠道看,許多東歐國家的出口依賴于西歐;從資本渠道看,東歐國家大量依賴外國直接投資,而且銀行業多數主要由西歐銀行主導,因而歐元走弱勢必會影響東歐國家的出口。同時,資本大量流出也會加劇東歐國家的資金短缺和信貸緊縮,拖累經濟的恢復。當然,東歐國家中也有發展態勢較好的,如波蘭就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沖擊,是歐洲和中亞地區24個發展中國家中為數不多的產出沒有萎縮的國家之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波蘭經濟增長率在2010年能夠達到2.75%,2011年可達到3%。烏克蘭2010年上半年GDP增長約為6%,這與2009年GDP狂降15.9%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7]。像波蘭、烏克蘭和捷克這樣的東歐轉軌國家,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向好趨勢是較為明顯的。
三、總結性評述
國際金融危機對轉軌國家經濟造成了嚴重影響和沖擊。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轉軌國家紛紛采取多種救助措施,主要包括為金融部門提供流動性、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緩解危機給居民帶來的不利社會影響等。但各國采取的措施既有相同點,也有很大的差異,這與各國在危機前的初始經濟金融條件有密切關系。初始條件較好且危機前有著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可能有更多的空間來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初始條件較差的國家可能需要大幅度的財政調整,難以實施有效的財政刺激和救助計劃。
中國政府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總額12%)的財政刺激措施是轉軌國家中規模最大的,這一龐大的財政刺激措施也帶動了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俄羅斯擁有低水平的公共債務、龐大的財政盈余,2009年其經濟刺激方案在20國集團中也是最大的,用于反危機計劃的資金達到2萬億盧布。2009年6月俄羅斯出臺了2009年政府反危機措施計劃,該計劃規定了俄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措施的七大優先方向,包括:履行國家對民眾的社會義務;進一步發展工業和科學技術;刺激內需以恢復經濟增長;發展創新領域并轉變經濟結構;完善市場機制;為企業經營活動消除壁壘;創建強大的金融系統;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增強國內外投資者信心等內容。首要的措施是穩定金融業,其次是強化社會保障措施,再則是對交通、汽車、農業和國防等特定部門的支持。減稅也是刺激政策的一項重要內容[18]。另據專家估計,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俄羅斯反危機措施為實體經濟提供了約2.1―2.5萬億盧布的資源。
相比之下,大部分東歐國家財政刺激措施規模較小,有的國家甚至不得不采取緊縮措施,以糾正宏觀經濟的不平衡。亞美尼亞、白俄羅斯、波黑、匈牙利、拉脫維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烏克蘭等8個國家接受IMF援助貸款,當局努力減少財政支出,改善財政狀況。愛沙尼亞也實施了緊縮的財政政策。捷克、波蘭、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則采取了相對擴張的財政政策。波蘭有著相對較為健康的公共財政。捷克銀行系統較強大,債務水平也較低。而且在危機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等國家的出口較多,減少了外幣債務,并實施了更嚴格的財政政策,這些為應對危機、實施財政刺激提供了一定空間。當然,東歐一些國家應對危機的舉措如財政減稅、增加支出等,不僅力度較小,而且往往受制于不斷上升的政府赤字,因而效果并不明顯。
還應當指出,轉軌國家采取不同的反危機措施和刺激經濟方案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對后金融危機時期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不相同。中國2009年以來實施的包括4萬億元投資在內的一攬子計劃和經濟刺激政策已取得成效,為深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中國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已基本形成。正如總理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表講話所指出的:“實施一攬子計劃的成效,不僅在于保持了當前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好勢頭,現代化進程沒有因巨大的外部沖擊而出現大的波折,其意義重大而深遠。”[19]因此,總體上看,2010年后中國經濟將逐步進入擴張和快速發展期。在今后一個時期內,由于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外部需求的擴張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因而擴大投資拉動國內需求,提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取向。這一態勢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可低估,“當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負增長之時,中國等發展中大國經濟迅速回穩和保持較快增長,極大地增強了世界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強勁增長動力。”[19]因此,作為國際金融危機后引領世界經濟的火車頭之一,中國擴大內需來拉動并保持高速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另一個經濟轉軌大國俄羅斯的情況與中國有較大的差異。總的來說,雖然俄羅斯反危機措施和刺激經濟方案的力度沒有中國大,但好于大多數東歐轉軌國家。據歐盟委員會預測,未來兩年俄羅斯經濟將出現增長,失業率將下降。2008年俄羅斯經濟增長5.6%,2009年下降7.9%。預計2010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為3.7%,2011年將達4%[20]。而且,俄羅斯將發展創新經濟作為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措施。為發展創新經濟,俄羅斯增加了國家擔保資金的撥款。2010―2012年國家財政預算修正案將擔保資金發放總額增至5 380億盧布,其中,2 670億盧布用于發展納米技術、國防工業、飛機制造以及促進汽車產業的發展等,2 710億盧布用于政府計劃扶持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俄羅斯政府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庫德林表示,未來2―3年內俄羅斯小額信貸市場的容量估計達1 000―1 500億盧布,主要用于支持小型企業。此外,根據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指示,俄羅斯正在起草關于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計劃。而且,為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俄羅斯政府決定在2010年6月1日前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并成立由俄羅斯及境外金融機構專家代表組成的咨詢委員會,以全力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總之,后金融危機時期,轉軌國家在危機前若干年內曾保持的增長動力強勁、出口快速增長、資本大量流入、商品價格高企、國內消費需求旺盛的局面難以很快恢復。金融業仍然面臨著不良資產上升、資本水平不足的風險,難以有效發揮中介作用,推動經濟增長。而且持續攀升的失業率和擴大的財政赤字也給經濟恢復與發展帶來不小的壓力。今后一個時期,轉軌國家不僅要應對經濟增長緩慢和失業率上升的可能趨勢,并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而且要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方式,使之建立在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R].北京:2010.
[2] 俄羅斯央行.2009年盧布實際有效匯率下跌3.8%[DB/OL].省略/eguoxinwen/eluosi_caijing/2010-01-14.
[3] 俄羅斯財長.2009年預算赤字占國內總產值的5.9%[DB/OL].省略/xinwentoushi/2010-01-21.
[4] Maria, E.,Paul,A.Russian Economy Expanded 2% Last Month,Fastest Pace Since November 2008[DB/OL].http://省略/news/2010-06-04/.
[5] The World Bank.EU10 Regular Economic Report[R].April 2010.
[6] 嚴際飛.中國貿易增長提振市場信心[N].環球時報,2010-06-11.
[7] 嚴際飛:《中國貿易增長提振市場信心》,《環球時報》2010年6月11日。
[7] 徐啟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贊我應對金融危機舉措[N].光明日報,2010-07-29.
[9] 《IMF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增長10.5%》,《參考消息》2010年7月9日。
[8]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季報[R].2010.
[9] OECD.Economice Outlook 87 database[DB/OL].http://省略/document/31/.
[1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 、作重要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站:省略,2009年12月7日。
[10] 謝旭人.中國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N].京華時報,2010-06-07.
[11] 易憲容.下半年需小心經濟過熱[N].環球時報,2010-06-18.省略/cj/Financial/2010-02-03。
[12] 俄羅斯央行.經濟樂觀向好將收緊反危機措施[DB/OL].省略/xinwentoushi/2010-01-21/.
[17] 《俄經濟已接近危機前增長率》,《遠東經貿導報》,2010年7月6日。
[13] 朱輝英.俄羅斯總理普京稱俄羅斯銀行目前不存在流動性問題[DB/OL].http://content.省略/2010-05-22.省略/xinwentoushi/2010-04-21/。
[20] 《俄國家杜馬通過近3年的聯邦預算》,俄新網http://,2009-11-20。
[14] [俄]A.科貝洛夫.危機時期俄羅斯汽車工業扶持政策探討[N].遠東經貿導報,2010-07-06.
[15] В.Кудров.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сущностъ и видимостъ[R].МЭМО,2009,№2,с.48.
[23] 《俄羅斯財政部長說俄將努力吸引外資》,新華網:http://news.省略/fortune/2010-02-03/。
[16] 佚名.俄羅斯預計2010年經濟增長3%―3.5%[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0,(5):60.
[17] 宋宗利.亞努科維奇:從煤工到烏克蘭總統[N].參考消息,2010-09-02.
[18] IMF.Fiscal Implication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R].June 9,2009.
[19] .鞏固向好勢頭 推動持續增長――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0-09-14.
篇4
一、闡明我國煤炭經濟的發展態勢
1.我國煤炭經濟發展取得的可觀成績
據有關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煤炭行業的平均水平較幾年前有了大幅增長,煤炭行業也獲取了大額利潤,為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注入了新的力量,而且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煤炭價格也水漲船高,進一步加大了煤炭企業的收益。與此同時,我國境內的煤炭產量不斷增加,原因在于不少煤礦皆應用了最新的科學技術,不但提高了煤炭的開采量,而且提升了有效資源的提取率,這種雙贏的狀態在一定程度上為居民對煤炭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再者,我國煤炭產業結構更加系統化,煤炭產業的管理和技術方面也不斷升級,這對煤炭產業結構來說都是一種優化,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經濟效益,這便是這幾十年來我國煤炭經濟發展所取得的可觀成績。
2.我國煤炭經濟發展態勢不穩定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煤炭行業的經濟運行狀況不僅取決于煤炭行業自身的革新與發展,而且還取決于整個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政策和煤炭經濟政策取向。2007年是我國煤炭行業經濟運行效益全面提升的巔峰年份,沿襲了“久盛必衰”的慣性,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煤炭經濟盈利水平開始走下坡路,現如今雖已挽救回此局面,但依舊導致煤炭經濟的發展態勢呈現不穩定狀態。從國內煤炭供需走勢看,煤炭市場供求關系將逐步逆轉,主要表現為國內煤炭市場需求增長放慢、煤炭進出口基本持平、煤炭生產增幅偏快等;從宏觀經濟形勢和煤炭經濟政策取向看,煤炭的成本增長步伐也有所加快,煤炭盈利水平趨于回落,使得整個煤炭經濟陷入尷尬不穩境地。
二、推進煤炭經濟發展的有效對策
1.合理調整煤炭行業發展規劃
要想有效推進我國煤炭經濟的快速發展,其首要任務就是合理調整煤炭行業發展計劃,以此實現煤炭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煤炭行業發展規劃的合理調整過程中,企業務必要站在市場角度,基于社會市場需求,以此確定一套適合煤炭企業自身發展的明路,促進煤炭產業結構的最優化發展。與此同時,不少違規標準的煤礦完全背離了我國煤炭行業發展要求,造成了大量有效資源的肆意浪費,企業自身應意識到這一點,采取手段盡可能多的節省煤炭資源,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2.推進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下大力推廣的重要任務,要想有效加快煤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歷程,就必須大力倡導資源的持續利用、循環利用,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加之持續經濟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利用率高、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排放量較低,這樣的優勢不僅可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而且還可以建立出煤炭與電力相結合的一體化發展產業鏈,這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煤炭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功用價值。
3.致力深化煤炭企業內部改革
我國煤炭經濟發展速率影響著我國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新時期如若要提高煤炭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必不可少的就是要致力于深化煤炭企業的內部改革,爭取制定一套完整且高質的企業管理制度來促進煤炭經濟的進步發展。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時,要充分考慮到法人結構、管理決策等因素,最好能夠打破時間、地域的限制,逐漸用集聚型的產業格局代替傳統分散性的產業格局,以此降低分散格局的不利影響,從而增強煤炭企業競爭力。再者,企業要盡可能拓寬融資渠道,汲取更多的投資主體,促進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4.加強對煤炭行業的宏觀調控
除了以上三條有效對策以外,我國還需加強對煤炭行業宏觀經濟調控,以此確保煤炭產業和煤炭經濟的穩健發展。一方面,須嚴格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視中國夢為預期達成目標,切實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內容,不斷整合國家對煤炭產業的宏觀調控,借法律、政策等手段強行取締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小煤礦,降低煤炭資源的浪費率。另一方面,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據實制定相關的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律條例,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煤炭產業質量的監管力度,實行“粗”、“細”相結合的運營模式,不斷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附加值,將煤炭企業從尷尬的生存境地中解救出來,幫助廣大煤炭企業成功轉型、走出困境。
5.依據需求良好定位煤炭企業
在國家參與煤炭經濟的發展之后,煤炭企業要積極根據自身需求,敢于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而根據現行的制度政策調整好自己的生產規劃,對企業自身進行良好定位,只有煤炭企業自身形成了系統化、完整化的運營機制,煤炭企業才會獲取更大利益,也才能夠不斷向前邁進和發展。在實際的工作中,企業須建立合理的獎罰制度,以此督促員工努力工作,提供給員工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煤炭企業要切實定好自己的市場位置,給自身的發展制定一個明晰的規劃,對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文化水平,通過這些手段,為煤炭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增添優勢。
三、結束語
篇5
關鍵詞:新常態;生態經濟;實證分析
當前河南省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新常態的重要的特征,對于我省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是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使經濟逐步進入質量、高效、低碳、綠色、內需拉動、創新驅動的新階段。發展生態經濟是發揮產業資源優勢、實現興農富民的戰略選擇,是加快轉變河南省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河南省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與生態經濟學
1.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經濟發展新常態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特點,即增長速度的新常態、發展動力的新常態、結構調整的新常態。第一,《河南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2015年河南省經濟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全省生產總值超過37010.3億元,同比增長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各項指標比較協調,發展的科學性繼續增強。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由此相應的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內涵都將發生質的變化,這是一種河南經濟增長的新常態;第二,經濟發展驅動力要轉變,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擺脫過去單純靠數量規模的擴張和投資驅動,改變以環境污染、資源損耗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這將是河南經濟驅動力的新常態;第三,河南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較突出,生態環境和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進一步凸顯,發展失衡因素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將成為經濟改革的新常態。歸結到一點,新常態對我省經濟發展更多地提出了“質”的要求,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新標準,從而對生態經濟的研究也更加重要。2.生態經濟學。高效生態經濟代表著現代經濟理論探索的重要方向,生態經濟理論的演變則是人們對經濟和環境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演變的過程。高效生態經濟指的是一種具有典型生態系統特征的節約集約經濟發展模式。“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是一個經典的生態經濟理論。主要是關于“環境惡化”和“人均收人”之間的關系呈現倒"U”形。EKC關系的形成既有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改變、技術變革、投入機構改變等直接原因的作用,也有如環境監管、意識提高和教育成效等潛在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將抵消或夸大經濟增長和規模效應的總效用??傊?,河南省資源環境的承載壓力越來越大,資源環境脆弱性也成為河南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在經濟新常態下,從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向資源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方式轉變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最重要目標之一。
二、河南省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證分析
通過經典的EKC(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收集河南省相關的面板數據并進行回歸分析,驗證環境污染程度與河南經濟發展之間的倒“U”關系,即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染程度增加,但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污染程度又會逐漸下降。然而這種下降不會自發地發生,要通過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系列的結構變化,技術進步以及相應的軟條件提升達成。1.數據指標.衡量環境和污染程度的指標很多,這里選取了全省16個主要城市經常引用的污染水平指標數據,分別是人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GYFS,萬噸)、人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EYHL,噸)和人均工業煙塵排放總量(YCPF,噸)。時間區間從2009~2015年,這是因為大多數城市的污染指標數據都位于這一時間區間。本文所選取的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和河南省統計局網站。2.建立模型.這里采用EKC面板數據分析中的常用模型:這里WR表示度量污染的指標,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GDPit表示i城市t年度的人均GDP,T是時間趨勢變量。Ui和vi是隨機變量,εit是誤差項。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中最有說服力的是實際人均GDP。為了匹配這項數據,污染程度也應該測算實際人均水平,我們用污染總量和名義GDP總量除以年末人口數得到這些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利用計量經濟學EVIEWS7.0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并進行協方差、自相關等檢驗,最終得出三個不同污染物排放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實證研究結果。對于工業廢水這一衡量污染程度的變量來說,所有與GDP相關的變量系數都顯著不等于0。首先,以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GDP的三次項前面的系數顯著不為0,結果顯示,工業廢水排放與人均GDP之間存在一個“N”形關系,拐點分別出現在人均GDP為38997元和41萬元處。在人均收入不到38997元時,工業廢水排放量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加,過了這一點之后,經濟繼續發展,人均廢水排放量開始下降,但是如果經濟發展到人均收人41萬元后,污染又開始進一步上升。不過現階段河南的人均GDP合理范圍內,依然是類似倒“U”的形狀。同樣地,對于工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來說,公式驗證了倒“U”形關系的存在,污染開始隨著經濟發展下降的拐點分別為近10萬元和6.9萬元左右。對于工業粉塵的回歸結果而言,但GDP三次項均不顯著,因此我們剔除掉這一項,僅對GDP的一次項與二次項回歸,得到的結果佐證了倒“U”形關系的存在,兩個模型分別預計的拐點為人均13.9萬元與6.9萬元。2015年人均GDP月5.2萬元?;诖?,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模型下,河南省基本處于倒“U”形的上升階段,也就是還沒有到達拐點??傮w而言,各個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依然處在倒"U"形的上升階段,即河南省的經濟發展還沒有到達促進污染降低的拐點。這也與主流的觀點和之前的研究相符。
三、推進河南省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方式的相關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本文的主要結論如下:首先,隨著河南省環境承載壓力持續加大,EKC曲線的驗證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理論動動機,EKC拐點若提前出現,對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方式也會形成有利的倒逼機制。其次,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方式為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發展提供實踐路徑。按照由機理到實踐路徑的思路進行考察研究,認為:與其他類型的經濟區相比,生態經濟區具有高效性、整體性、區域性的特點,突出表現為區域發展功能化、產業結構生態化、增長動力內生化、經濟運轉高效化,構成了高效生態經濟的發展路徑和模式。為此本文給出相關建議如下:第一,制定完善有利于科技與生態相結合的政策體系。堅持正確的生態科技創新導向,按照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的要求,綠色低碳轉型正成為新一輪結構調整的新常態。通過實施生態文明戰略,河南省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正在被逐步關停并轉,綠色生產技術正在被廣大的企業所采用,涌現出一大批新生態、新能源、新通信、新運輸、新業態的中小企業,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輕型化、網絡化和低碳化發展趨勢。生態文明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不斷加強居民的綠色消費意識,讓綠色與低碳成為居民的生活消費習慣。同時加強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推動產業技術邁向高精尖,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積極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相結合的生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第二,積極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新常態,深化生態環保體制改革。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要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深度推進簡政放權,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改革等,給市場和社會留足發揮作用的空間。其次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搞活市場主體,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再次優化生態經濟布局,推動實現區域發展功能化。經濟新常態是全方位優化升級的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協調性和全面性,遵循生態發展的系統性,在空間上突出功能特色。最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實現增長動力內生化。但應注意環境法治尤其要注重法律制度的執行和監督問題,在當前的條件下,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執行可能比環境立法本身更為重要和現實。第三,加快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為高效生態經濟發展奠定基礎。這要求進一步完善與高效生態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繳費率;其次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推動高等院校綜合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最后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逐年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推動醫藥價格改革,不斷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管清友,朱振鑫.經濟新常態更需政策平常心[J].中國金融,2014(12):37-39.
篇6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 創業型經濟 態勢分析
引言
2007年武漢城市圈被批準為國家“兩型社會”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型社會”建要求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必須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切入點,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而創業型經濟以知識要素為核心,通過創新推動科技進步,以創業帶動就業,以新興市場的潛在消費帶動原有市場消費,以財富創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它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因此,發展創業型經濟成為“兩型社會”建推動下武漢城市圈的戰略發展方向?;诖耍疚膶ξ錆h城市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態勢及策略進行探討。
武漢城市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態勢分析
(一)武漢城市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優勢分析
1.創業政策逐步完善。在創業政策上,武漢城市圈一方面積極貫徹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另一方面也相繼出臺了結合本省、市實際情況的配套政策。2008年4月出臺了《武漢市全民創業行動方案》(以下簡稱“全民創業方案”)。全民創業方案提出以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主體、拓展創業空間、加強創業服務為重點,將武漢建為一個“創業之城”。全民創業活動實施以來,武漢市的全民創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創業政策上,形成了市、區兩級創業政策體系,立了專項扶持資金,建立了市區共建融資擔保體系。2008-2010年累計為中小企業協調擔保融資230.29億元。武漢市國稅、地稅系統落實全民創業優惠政策,3年減免稅金額總計達67.05億元;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連續舉辦了五屆“武漢全民創業趕集會”,累計推出創業項目2134個,吸引創業者和投資者等與會人數37.5萬,匯集民間投資意向資金超過12.7億元;在創業培訓上,勞動社保部門、市經委、團市委組織了多項創業培訓講座,3年累計完成創業培訓9.2萬人;在創業基地建上,每年立10多家全民創業示范基地,并強化科技孵化基地建。2008年起,武漢科技企業孵化器由49家擴展到6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15家,數量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國內第三。
2.中小企業創業活躍。近幾年來,武漢城市圈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活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不斷增長。從2006年至2010年,武漢城市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每年的增長幅度分別為16.2%、21.7%、22.3%、14.1%,至2010年城市圈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到8592個(見表1)。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信心也明顯提升,根據《2009年武漢市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中型企業家的信心指數為121.55點,小型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22.22點,分別比2008年上升9.04和10.22,均處于相對景氣狀態。
3.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武漢城市圈在積極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拓寬科技投資渠道、聚集科技資源方面效果顯著。2010年國家批準了東湖高新區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前已有40多項重大科技項目在示范區組織實施,落實中央部委資金支持近1億元。截至2010年底,全區年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企業有5家,年銷售收入在50億元以上企業有11家,在示范區注冊的企業總數有16600多家。在科技投入上,2009年武漢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7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2.35%。在科技活動方面,2009年武漢市承擔了國家科技項目1198項,申報了“核高基”、“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技術”等三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專項。2009年,武漢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30家,比上年增加103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55億元,增長18.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711.03億元,增長18.2%。
4.知識產權意識逐漸增強。隨著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武漢城市圈內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也逐漸增強。根據武漢市歷年的統計年鑒數據(見表2),專利申請量由2001年的2198項增長到2009年的14600項,增長了5.6倍。專利授權量由2001年的1057項,增長到2009年的6853項,增長了5.5倍。
5.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資源豐富。據統計,武漢城市圈內各單位從業人員中,研究生以及以上、本科、??迫藛T分別占1.75%、13.07%、20.21%。在具有技術職稱的人員中,具有高級、中級、初級技術職稱的人員分別占2.65%、8.50%和9.27%。湖北省是教育大省,1+8城市圈是重中之重。2010年武漢地區擁有高等院校84所(其中市屬高校8所),占地面積5431.8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研究生及本??圃谛I?14.42萬人,比上年增長3.0%。武漢地區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不斷提高,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已經達到1.37萬人,這一指標超過上海市1倍多,位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前列。此外,人才的創新成果也比較明顯。2009年湖北省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740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20項,應用技術成果693項,軟科學成果27項。
(二)武漢城市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劣勢分析
1.與發達地區相比創業水平還存在差距。根據高建所著《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2007》,CPEA(China Privat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是中國私營企業創業指數,用于衡量某地區每萬成年人(15-64歲)中過去三年新增的私營企業數量。根據2006年各地區創業率的排序,將全國29個?。ê椭貞c除外)分成高活躍創業地區、活躍創業地區、一般活躍創業地區、沉寂創業地區四類,其中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等處于高活躍地區,而湖北省處于不活躍創業地區。而這一統計數結果也可以從城市圈的創業活動上得到驗證。近幾年來,雖然武漢城市圈的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但是與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圈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2009年,武漢市民營經濟全年實現GDP為4620.86億元,但這一數值僅相當于廣州的58.5%、杭州的69.2%、蘇州的63.7%、寧波的71.5%和鄭州的81.7%。
2.城市圈內各市經濟發展不均衡。無論是從地區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還是從工業企業單位數量、產值來看,武漢城市圈內九市之間的差距都比較大,而武漢市在圈域中“一枝獨大”(見表3)。這種圈域內各市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現狀,使得各市的創業型經濟協同發展也受到制約,武漢市的創業政策、創業環境、創業服務體系要遠遠優于其他城市。
此外,從產業集群來看,武漢城市圈將產業集群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但是產業集群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各市創業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平衡,使得各市之間不能形成產業互補和較強的經濟聯動效應。二是各市自身沒有形成產業特色鮮明、規模大、實力強、影響力強的產業群。武漢城市圈雖然有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黃石經濟開發區、鄂州經濟開發區、孝感經濟開發區等,但是產業集群的經濟總量還不夠,對區域經濟的支撐度不足;三是各市的工業園和開發區中,產業前后關聯度不夠,產業集聚的整體集約化程度不高,沒有形成上下游產品配套、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還不夠明顯,尚未形成產業的整體力量。
3.融資難問題仍然是制約創業型經濟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盡管武漢城市圈出臺了多項財政扶持政策和金融政策,但是創業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創業企業可以獲得一些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支持,但是遠遠不夠。2007-2009年以王柏軒為主的課題組以GEM為研究框架對武漢市中小企業創業環境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對武漢市新成立或成長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支持不夠,雖然武漢市屬于特大城市,金融信貸機構健全,擁有銀行類金融機構24家,外資銀行5家,其他金融機構89家,但是處于創業啟動階段的中小企業,一方面較少有可抵押的固定資產,另一方面其發展前景不確定,風險性較高,因此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不足。目前,武漢市中小企業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私人間借款、創業投資,輔助以政府補助,但是融資渠道單一,應加強多元化融資渠道建,尤其是在權益資金、債務資金和通過創業板市場公開募集、籌集資金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
4.創業創新精神不足。創業型經濟活動的本質就是創新。傳統經濟增長模型為,新經濟增長模型為,而創業型經濟的增長模型則為,其中,K為資本,L為勞動,R為科技研發,E為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與活動。也就是說,驅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資本、勞動力,甚至不是科技研發,而是企業家的創新、創意和創業活動。因此,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是驅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湖北省地處中部,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湖北省的企業家精神離不開地域文化的熏陶,楚文化給湖北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鄂商自古以來以精明能干、悍勇潑辣著稱,“九頭鳥”的聰明才智更是鄂商精神的體現。但是狹隘的地域觀念也對湖北企業家的創業意識有著諸多約束和影響,缺乏跳出圈域范圍、放眼未來的膽識。而武漢背靠長江,面對漢水,長期形成的碼頭文化也造成了湖北人固守一方,投機觀念重,缺乏將企業做大、做強的氣魄和胸襟。
武漢城市圈創業型經濟發展策略
(一)以“兩型社會”建為發展方向
創業型經濟的發展應以“兩型社會”建為戰略方向,大力發展兩型產業,建兩型城市,培育兩型消費。創業型經濟環境下,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應成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主題。為此,城市圈內的創業型企業必須要關注國家的產業振興、鼓勵投資、節能減排等宏觀調控政策,創新活動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變革規律,符合現今世界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的要求。擯棄傳統的高污染、高能耗、高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大勢所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以及現代服務業等新領域的開拓,是今后創業型經濟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新創企業必須要順應中國經濟發展大環境的要求,積極研究和開發綠色產品,在產品生產上進行工藝創新和生產方法創新,避免能源過度消耗的生產方式,減少環境污染,以此為基礎的創新活動才能使新創企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促進武漢城市圈各市創業型經濟的均衡發展
武漢城市圈內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使得創業型經濟的均衡發展也失去了有力的基礎。僅僅只有武漢市的龍頭作用,不能帶動整個城市圈創業型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按照城市圈“基礎施一體化、產業發展與布局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建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一體化”的要求,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對各市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區位優勢進行綜合分析,大力發展各市特色明顯、產業鏈完整、聚集度高的產業集群,積極鼓勵全民創業,一方面擴大經濟總量,縮小與各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另一方面要抓好特色經濟,引導新創企業、成長型企業和民營企業向優勢的產業集群靠攏,形成自身獨特的核心競爭力。而政府也應及時轉換角度,以“服務型政府”、“創業型政府”為建目標,在創業政策、創業環境、創業文化、創業融資等方面加以完善,在主導創業型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改善和優化創業企業的融資環境
武漢城市圈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一大挑戰就是融資問題。改善和優化融資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拓展間接融資渠道,銀行針對新創企業的特點,完善信用和風險管理政策,對于一些產品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給予信貸政策傾斜。同時,建立健全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發展多元化的擔保機構。銀行也應推動創新融資產品,引導企業通過抵押、質押、典當、租賃等方式進行融資。對于科技創新型的企業,可以嘗試采用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融資方式。二是促進創業投資的發展。創業投資是對創業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創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并通過資本經營服務對所投資企業進行培育和輔導,在企業成長到相對成熟后再退出投資,以實現自身資本增值目的的一種特定形態的金融資本。由于創業投資的周期、目的、管理方式不同,相對于銀行貸款而言,創業投資更適合于企業融資,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的融資。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創業型經濟發展歷程也證明了創業投資的重要性。我國在2005年也出臺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鼓勵創業投資機構的發展。武漢城市圈應積極鼓勵和發展創業投資,對創業投資資金的來源、利用方式、稅收政策、退出機制等方面加大建和引導的力度。
(四)開展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
創業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通過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增強創業意愿,提高創業能力,培育創業精神,激發創業熱情。在美國,創業教育最早始于1919年,發展到現在已經有1600多所高校開有創業教育課程,各校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創業教育,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仁斯里爾理工大學的創業教育主要面向高科技創業;印地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西拉庫斯大學、科羅拉多大學布爾德分校注重新企業的創立和創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巴頓魯治分校強調的是家族企業、連鎖經營以及婦女創業等。武漢城市圈的高校眾多,在大學創業教育方面有著明顯優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創業教育達到了應有的效果。目前高校的創業教育大多以公共基礎課、輔修課的形式開展,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創業教育或缺乏創業學科專業的支撐,或缺乏具有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的師資力量。高校對創業教育應充分重視,樹立創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注重培育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引導大學生群體成為創業主體。在創業培訓上,加強對創業者的創業團隊、創業輔導、管理診斷、融資政策、法律咨詢、風險管理等培訓服務工作,普及創業知識。
參考文獻:
1.2009年武漢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經濟發展報告.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網站,whec.省略/.
2.“第一驅動力”噴薄迸發―聚焦湖北科技創新.湖北日報,2011-2-27
3.王有財.2009年“創新武漢”統計監測報告.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網站,2010-4-15
4.周勇,張美靈.區域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建探討―以武漢城市圈為例[J].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2011(2)
5.王柏軒.中小企業創業環境與政策研究―以武漢市為例[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6.李政,金曉彤.發展創業型經濟的路徑模型與政策趨勢[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2)
篇7
關鍵詞:固始縣產業集聚區;經濟運行態勢;問題;計劃
近年來,固始縣產業集聚區以裝備制造和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狠抓項目建設和環境優化,持續推進產城融合,各項工作繼續取得穩步發展。
一、集聚區經濟運行態勢良好
截至2016年10月底,固始縣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19.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累計入駐企業107家,“四上”企業64家,從業人員達18500人,累計完成總產值80億元,稅收1.1億元。2016年1-10月份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元,同比增速19.7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74.9億元,同比增長9.72%;完成工業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9.57%。
產業集聚區晉級標準中一星級要求工業增加值達到40億元以上。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固始縣產業集聚區距離升級晉星目標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下一步經濟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二、集聚區各項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一)基礎配套設施方面
集聚區內已建成道路53.6公里,“三橫三縱”主干道基本貫通;鳳凰大道一標路面施工基本完成,二標正做兩邊排水工程,三標化崗段路面已基本建成;312國道主體道路施工、道路綠化結束,公共服務平臺裝修招標已完成。區內已建成標準化廠房15萬平方米并全部投入使用,配套完善了產業孵化園職工服務中心,污水主管網于6月15日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已正式運營;變電站、公租房、廉租房等配套設施都已全部建成。
(二)產城融合方面
區內高標準建設金色雅居安置社區,A、B區房、路橋項目已全部建成,拆遷群眾全部安置到位;現正在積極開展D區建設工作,和諧路已經開工建設;金色雅居教育園區建設前期工作已經完成,中小學已全面開工建設;背街小巷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周邊小河景觀帶、學校、醫療服務中心等城市配套項目正在陸續建設中。
(三)集群發展方面
主導產業裝備制造和食品加工發展勢頭強勁,乘風“一路一帶”戰略,積極推進三利朗肯等出口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竟爭。以中原金睿高新產業園為契機和載體,積極承接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一批新興產業,力促區內經濟轉型升級。目前,中原金睿1、2、3號標準化廠房主體工程已完成,4、5號廠房正在進行鋼構建設,同時開始拉建圍墻及廠區四周綠化美化等配套設施建設。
(四)工業項目建設方面
垃圾資源化利用,中輝實業及勤望精密兩個項目,小龍蝦項目,華聯食品、華陽長青等十多個項目均處在不同階段建設中。
三、招商引資工作效果@著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主導產業(裝備制造和食品加工)持續、有針對的開展招大商、招引龍頭項目活動,同時制定主導產業項目落地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主導產業項目落戶縣產業集聚區。經過幾年的大力扶持和精心培育,裝備制造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主要以捷盛達、斯吉利、威科、居一、興龍水電等企業為代表;食品加工類企業則以綠原植物油、六和飼料、三高飼料、雙板橋酒業、三高食品、正方圓大米、鴻興糧貿等為代表。
其中,作為重點企業的河南省捷盛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二期、三期公司斯吉利和威科機電公司產品涉及風電、太陽能、高鐵、飛機、汽車、礦山、食品設備及通訊等多個領域,是亞洲最大的風機和零部件制造企業。另外,該公司所屬機器人車間和涂裝車間采用的技術和工藝世界領先,是全球唯一生產永磁鐵包裝生產企業。
四、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四上”企業個數少,經濟總量小
目前集聚區內“四上”企業共64家,在信陽市排名僅占第11位;規上工業企業共43家,在全市排名僅占第9位;同時區內缺乏龍頭企業支撐,入駐企業規模較小,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和稅收總量都偏小。
根據“河南省產業集聚區考核晉級標準”,要達到一星級標準全年增加值必需達到40億元。 2015年全年累計完成增加值總量18.7億元,在全信陽市占第13位,在全省占第164位,和晉級標準相差甚遠。2016年1-10月份縣產業集聚區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5.8億元,累計完成稅收1.1億元,經營規模較大的金河南酒廠、援生制藥、捷盛達、三禾木業、居一機械等企業并沒有真正起到龍頭老大的帶動作用。
(二)主導產業占比低
裝備制造和食品加工是縣產業集聚區的兩大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區內裝備制造類企業才5家,食品加工類企業才7家。另外,萬豐、英明等企業雖然已經建成投產,但由于未辦理一般納稅人等手續,導致企業不能及時入庫。10月底,主導產業企業個數僅占“四上”企業總個數的18.8%,占規上工業企業個數27.9%。
2016年1-10月份,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5.8億元,其中主導產業增加值是7.5億元,占比47.2%;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億,其中主導產業固定資產投資29.9億元,占總投資比重為42.7%。從這幾組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主導產業增加值比重還是投資比重都偏低。
(三)企業融資難
雖然固始縣聚鑫投資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28日已經正式運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資金援助。但是企業為了擴大再生產,在購置設備、廠房建設、日常周轉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聚鑫公司所提供的幫助只不過是杯水車薪。受縣級銀行信貸額度和小微企業信貸門檻較高限制,各種資金問題凸現。
(四)土地存儲少,招商難
由于歷史遺留等原因,目前區內土地存儲較少,再加上信陽市周邊各縣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拼有限的土地、稅收等資源,造成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
五、集聚區下一步建設工作計劃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目前,縣集聚區已經向縣政府提出申請對陳廟社區所屬的小陳廟、上堰、化崗居民組土地進行整體收儲,總共690.63畝,下一步將對新棚社區閆營組、陳廟社區新河村民組土地進行收儲,面積約800畝,主要是中原金睿產業園8-12號地塊,同時加大違法建設及私搭亂建打擊力度,確保和諧路、鳳凰大道早日建成。全力推進金色雅居D區建設,積極做好區內房屋及土地征收、附屬物清理、場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大建設用地指標的存儲,確保項目能夠及時落地。
(二)以“七十”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項目建設
1.持續做好企業的跟蹤服務,促使三利朗肯、萬豐機械、英明機械等已投產項目提速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
2.加快推進中原金睿、華聯食品、華陽長青、先進電子等重點項目建設速度,促使在建項目盡快建成投產。
3.快速推進蓼源電力、中輝實業、華泰實業等項目的土地及房屋征收、附屬物清理、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確保已簽約項目早日落地建設。
(三)全力做好企業服務工作
盤活臺商工業園廠房及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盡快出臺入駐項目準入、退出相關文件;嚴格落實全程代辦制,開通綠色通道,提高企業相關證件辦理速度,及時做好投產企業的入庫工作。
【參考文獻】
[1]馬建堂.統計工業要更好地服務于科學發展[J].中國統計,2008(11).
篇8
地方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促進地方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為地方或區域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并為之提供充足人才資源的重任。多年來,蘭州城市學院遵循這一思路,針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因需提供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與地方發展共同進步,探索出了一條立足生態城市學科建設,致力于合格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之路。
當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問題與現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一度將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一些城市盲目采取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犧牲城市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城市經濟的“暫時繁榮”。如此發展的結果自然得不償失。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也促使整個社會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社會對生態文明的日益重視,國內許多城市開始探索和反思如何消除城市盲目發展所帶來的弊端。這些城市無一例外地希冀通過探索一條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之路以解決發展與環保之間的矛盾,通過城市環保的投入、環保技術的開發研究、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城市生態環境評估指標的制定方式,實現城市產業由單向流動的線性方式向物質反復循環的閉環式轉變的良性循環。此外,許多城市積極推廣綠色產業,并力圖將其培育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從而促進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高水平協調發展。
地方院校與區域經濟發展共生共榮的密切關系
一定區域內的高等教育發展是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直接制約于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而又對之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美國硅谷與斯坦福大學。二者之間的關系盤根錯節,誰也不敢肯定地回答如果沒有斯坦福大學,還會不會有今天的硅谷以及硅谷目前風頭正勁的發展態勢。理性地說,斯坦福大學的存在肯定不是硅谷形成的充分條件,但沒有斯坦福大學這個必要條件,恐怕也同樣不會出現硅谷。
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而賦予大學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學順應內在發展規律和要求,獲取外部資源,滿足自身發展的主要途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格局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才需求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規格。而地方高校的發展則可以通過控制人才供應的量與質,通過為社會提供科技文化等服務來影響、調節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態。
蘭州城市學院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幾大舉措
蘭州城市學院由于地處甘肅省會,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方面有一定的區位優勢。近年來,學校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圍繞國家“兩型社會”“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區建設以及甘肅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瞄準蘭州新區、甘肅省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申報中的甘肅國家生態屏障建設保護與補償試驗區等重大建設平臺,以及推進甘肅城鎮化進程中的重大熱點、難點問題,契合自身發展實際,全力構建城市生態學科群,堅持產學研相結合,通過施行四大舉措努力探索助力地方經濟協同發展的道路。
1.專注特色,全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學校前身是一所師范性??圃盒?,要實現為區域發展全方位服務,尤其在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作出貢獻,學科轉型勢在必行。鑒于此,學校在升本之初,按照“突出和發展城市服務功能,保留和優化師范教育特色,注重和強化應用技能培養”的辦學指導思想制定了學科建設規劃,經過近年來不遺余力的建設,學校已逐步形成了以生態城市建設為主的學科專業結構,建立了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體系。
第一,實現與區域對接,大力發展城市生態相關學科群。學校結合甘肅區域發展需求,從培育特色入手,依靠地方經濟、文化、自然資源的優勢,以生態學科建設為切入點,切實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互融,遴選出了一批具有自身優勢和區域特色的學科,并加大新興學科、交叉與邊緣學科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城市生態學科集群化發展機制。目前,以環境科學、地理科學、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規劃等專業為主體的城市生態相關學科群建設與地方發展的迫切需求高度吻合,服務城市建設發展的相關人才供不應求。
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學科創新與融合機制。學校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整合學科資源,推進學科交叉,在學科交叉融合中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培養高層次、交叉型學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和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時學校以公共服務和資源共享為主要目標,按照“整合、共享、開放、服務”的支撐平臺建設方針,形成了共享開放平臺的自主創新支撐體系,有力地促進了科研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第三,爭取多方注資,加大學科建設經費投入。學校設立“重點學科建設專項經費”,對重點學科、重點科研項目、重大科研成果、優秀科研團隊實行激勵機制和不同比例的資金配套機制,鼓勵教師通過成果轉化、爭取企業資助等方式不斷推進學科建設。學校創新校企聯合辦學思路,與大唐移動、北方汽修等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建立了由學校出場地、包教學,企業出資金、包就業的聯合辦學機制,有力地拓寬了學科建設融資渠道,培養了一批地方亟需的應用型人才。
通過重點扶持發展與城市經濟和產業布局密切相關的專業,調整學校原有專業布局,學校已初步創建了具有甘肅地域和人文特色的專業體系,形成了能夠體現學校特色與優勢的專業品牌,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度日益緊密。
2.多措并舉,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興校之舉,首在得人。學校自升本以來,堅持穩定、培養與引進多措并舉的原則,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積極實施推進人才強校的發展戰略。
第一,招賢引智工作不斷推進。根據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學校先后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吸引穩定人才的政策,先后吸納浙江大學在內的許多名校的博士、碩士來校工作,引進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逐年呈顯著上升趨勢;學校同時根據學科建設和教學需要,采用“柔性引才”原則,先后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李迅,復旦大學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任、長江三角洲研究院副院長王祥榮教授等一批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柔性引進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景源研究員、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參與教學科研工作,以項目合作、人才培養、學術講座等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學校人才高地建設。
第二,自主培養實現跨越發展。學校先后通過實施名師培育工程、教師高學歷工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三大工程,制定了以城市生態學科群為主的教師進修制度、跟蹤培養制度以及穩定人才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系列制度,并在教師學術交流、考察訪問、學歷提升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這些舉措的實施,有力地形成了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和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在全校形成了追求上進,提高水平的良好導向。
通過堅持不懈地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學校人才工作不斷實現新突破。與升本前相比,學校高級職稱教師由原來的65人增加到395 人,增長6.1倍;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由原來的2人增加到88人,增長44倍。專任教師的高職稱比和高學歷比分別由2006年的35.1%和53.6%達到了目前的53.9%和64.4%,逐步形成了一支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結構合理、干勁十足、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師資隊伍。
學校先后有3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全國師德標兵”榮譽稱號,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1人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40余人獲得省級榮譽稱號或人才支持計劃。
3.加大投入,著力打造精品專業實驗室
學校以努力解決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與生態建設有關的重大問題為導向,高度重視實驗室建設,先后建成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等22個研究院(所),為培養人才、開展技術研發等工作的順利推進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第一,圍繞甘肅生態城市建設,成立相關研究院所。學校針對蘭州大氣污染、城市生態安全與治理、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等問題,先后建立了以城市環境污染控制甘肅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城市生態與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數個實驗室,在采集數據、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已陸續為城市治污提供了一些翔實的理論依據。目前,相關實驗室正陸續開展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對接協同創新合作,以進一步對甘肅生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另外,依托學校成立的甘肅城市發展研究院,已與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共同主持完成了《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之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2)》系列研究成果,其在生態城市建設理論研究、綜合評價、咨詢指導等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果。
第二,加大經費投入,因需開展相關實驗項目。學校根據甘肅省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蘭州新區、蘭白都市經濟圈、甘肅省國家生態屏障建設保護與補償試驗區等重大項目的需要,不斷整合力量,優先建設重點學科實驗室,投入近千萬元專項資金,購置了先進的生態學、環境科學實驗設備。各實驗室根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性,采取資源共享、綜合建設、規范管理的原則,充分考慮了實驗室規模提升、學科融合和持續發展的可能。目前,學校已承接或完成多項生態類實驗,其中主持完成國家自然基金5項,參與國家自然基金17項,主持甘肅省內科技項目幾十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發明1項。
4.凝心聚力,增強服務地方發展的本領
學校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堅持突出與城市生態文化發展相關的各類專業,不斷增強社會服務功能,積極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生態發展。
第一,為城市管理貢獻才智。由于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甘肅省近年依托學校建立了全省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先后舉辦了“甘肅省城鎮化建設縣(市)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蘭州市安寧區管理干部研修班等培訓活動。這些培訓從理論闡釋、現身說法、政策講解等方面入手,使學員獲得了一定的思想收益,必將對甘肅省城鎮化建設起到很好的教育支撐作用。
第二,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文化活動。近年來,學校先后受邀參加了第六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赴歐美等國家交流武學,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項目《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藝術研究》,發起組織了國內外88支武術團隊參加的蘭洋杯“2012蘭州國際武術交流大會暨武術文化產業高峰論壇”等活動?,F已形成“太極法則與和諧思維”等一批學術交流成果,敦煌文化研究關于藝術再生理論和價值增值理論等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甘肅地方武學傳承與保護發展規劃等大量優秀成果。尤其是學校以《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藝術研究》為平臺,已邀請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副教授、美國知名雕塑家肯特·懷恩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共同構筑敦煌藝術研、學、產、商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為甘肅省打造“敦煌畫派”的三步走戰略和敦煌元素創意成果轉化貢獻著力量。
第三,為城市建設出謀劃策。結合甘肅省發展實際,學校先后多次主辦“西部循環經濟論壇”“中國生態城市發展論壇”“全國敦煌藝術產業化協同創新高層論壇”等高規格學術論壇,為甘肅生態城市建設建言獻策,有力地推動了生態文明學術交流與成果轉化。學校創辦了《城鎮化研究》雙月刊雜志,就全國各大城市發展建設的成功經驗進行交流;學校完成了蘭州新區“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新區定位、新區總體空間構架等方面貢獻了才智,間接地推動了蘭州新區升格為第五個國家級新區;學校圍繞蘭州市生態城市建設目標,提出了十大生態水系工程,盡最大能力助推蘭州市山水名城建設工程。此外,學校還為一些市(縣)區制定了工業園區規劃,為一些城市住宅小區設計了園林景觀等。
第四,增強學??蒲蟹漳芰?。在學校大力發展城市生態學科,不斷引進相關人才的同時,學校科研服務能力也在不斷增強。2012年3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蘭州城市學院合作,共同主持完成的國情調研重大項目《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在北京舉行了新聞會。中央各大媒體對此進行了直播和廣泛報道。《中國生態城市綠皮書》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城市病”日益加深蔓延的嚴峻現實進行反思的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智庫型研究報告,旨在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咨詢。學校已培養各類城鎮化建設人才數千名,與城市生態相關課題的申報、立項的數量與質量形勢喜人,在城市生態領域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作用不斷增強,優勢不斷彰顯。
篇9
關鍵詞:西部開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資本戰略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2-0097-04
1.甘肅實施生態資本戰略的現實依據
1.1甘肅選擇發展戰略的優劣勢分析
1.1.1發揮核心優勢,激發后發優勢,實現“富省“目標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沖破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束縛,準確、科學地把握省情,找準最大優勢,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思想。甘肅作為一個后發欠發達省份,所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與先進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亟待破解的難題越來越多。如果不能找準優勢,揚長避短,實現后發優勢,我們將錯失發展良機。甘肅所具有的區位優勢、能源原材料優勢、交通通信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等,有些只是潛在的優勢,有些優勢隨著其他地區的快速發展已經喪失。生態是甘肅最核心、最獨特的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就要搞好生態建設,突出山水之秀,黃河之美,絲綢之路之奇。同時,生態又是甘肅最大的劣勢,生態十分脆弱;發展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十分不利;環境污染加劇,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產業結構高能耗、原材料消耗大,初級產品多,產業鏈短;等等。扭住生態這個“牛鼻子”,就是抓住了甘肅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點。
1.1.2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態勢和國家宏觀政策也為甘肅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帶來了新機遇。首先,“又好又快”是國家今后發展的導向,甘肅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就從發展戰略的層面,解決了甘肅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的矛盾,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又實現了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真正實現既好又快的發展模式。其次,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就可以充分發揮甘肅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制約甘肅的劣勢,變劣勢為優勢,培育今后發展的基礎和資源。第三,實施“生態資本”戰略,能夠充分利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同時,實施這一戰略也順應了人民群眾對改善人居環境的新要求,據一項調查表明,蘭州市民對環境的關注度達97.6%,滿意度只有五級評分制的2.71。說明人們對優美環境、優良生態的需求與現實環境質量存在巨大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1.2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對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
1.2.1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迅速變生態“原系統”無形化的存量資產為“有形化”資本,為甘肅的發展帶來豐厚利潤收益。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積累,甘肅各地的生態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生態的存量資產已相當可觀,但是這些生態的存量資產,僅僅處于生態的“原系統”狀態,并沒有成為“生態資本”,更沒有成為整合其他優勢資源的“生態資本”戰略資源。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以將生態的“原系統”,迅速變成生態“有形化”資本,產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1.2.2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以提升和優化甘肅的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甘肅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接續性差、關聯度低、資源消耗型產業多、產品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多、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實施“生態資本”提升戰略,既可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又可以有效地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力地提升和優化甘肅的產業結構?!吧鷳B資本”戰略的內在要求,就是要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甘肅早已把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但多年來受制于傳統發展模式的巨大慣性,缺乏有效的實施路徑,生態資本戰略應當是新興工業化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1.2.3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以改變甘肅城市環境質量,樹立城市新形象。甘肅的許多城市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加之工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生產生活能源結構以煤炭消耗為主,每年一進入冬季,大氣環境保護的任務非常艱巨。多年來,環境問題始終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但由于歷史的欠賬太多,特殊的地理條件,改善甘肅城市如蘭州、白銀、金昌、嘉峪關等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任務仍然任重道遠?!吧鷳B資本”戰略的實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被動防治的局面。
1.2.4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以整合甘肅的旅游資源,大幅度地提高甘肅的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輻射源”。甘肅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僅森林公園就有十多處,且都是非常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資源更是隨處可見,但旅游業并沒有成為甘肅的支柱產業,運用“生態資本”戰略,就能整合甘肅的旅游資源,打造旅游品牌,增強旅游產業實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標。到那時,旅游業必然成為甘肅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成為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主導產業,對GDP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1.2.5實施“生態資本”戰略,可以實現“城市要素”集聚戰略,為甘肅城市今后的發展和建設開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甘肅城市的自然地理形態大多相同,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和多山的自然地理形態,使得甘肅的城市大多都不像東部平原地區的城市有充足的發展空間,給城市的發展設置了障礙。使城市的建設用地少,城市的發展空間受局限,目前蘭州城市建設量已過于擁擠。實施“生態資本”提升戰略,就是要實現“城市要素”集聚效應,打破地域局限,建設“綠色都市”和“緊湊城市”,實現多中心的、組團式城市群落?!熬o湊城市”是一種能夠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態。它是相對于“攤大餅”式的城市無序發展的形態而言的一種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城市規劃政策中的核心要素。
2.甘肅實施生態資本發展理念的戰略架構
2.1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導戰略
生態資本戰略的實施,其內在要求就是要發展循環經濟,以清潔能源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加強技術更新,減少排放,降低污染,進行“清潔生產”。這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理念,它是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通過良好的企業管理、合理的工藝改進實現這一目標?!吧鷳B資本”戰略的實施,可以有效地形成“微觀――中觀――宏觀”連續配套、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體系,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從微觀的層面上,運用法規和政策的引導,規范和調整企業行為,使企業形成系統內部的小循環,刷新企業的目標系統、研發系統、生產系統、銷售系統和自處理系統。從中觀的層面上,加強企業間的產業關聯度,形成產業接續,特別是在產業園區的建設上,利用企業“出城入園”的機遇,鼓勵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企業的清潔生產、企業間副產品的交換、污染防治、合作培訓、共同參與以及技術創新,使園區內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形成企業之間的“閉鎖式循環”。從宏觀發展層面上,通過在全社會推廣循環經濟的政策、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實現整個社會層面生產與消費、企業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大循環。對于甘肅的一些城市來說,首先改變城市垃圾簡單填埋的處理方式,對城市垃圾進行環保化的層層處理,有機回收,形成回流產業,對回流產業來說,垃圾沒有廢物。其次要樹立環保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的觀念。
2.2發展新興產業的創新戰略
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的“總樞紐”就是實施生態資本戰略。生態資本提升戰略主導下的產業發展戰略,是“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戰略。有回流產業、生態旅游業、都市現代農業、白色農業、精致農業。還有其他生態產業、環保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等。發展這些產業,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蘭州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工業強市”的目標。
2.2.1發展新型能源產業,開發新型能源。這符合國家的能源戰略,誰先發展,誰就占領了新能源的高地,就會享受到國家的有關政策優惠,就會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些產業包括多方面的內容。有:風電、生物發電、太陽能利用、淺表地熱資源利用等。中國核能集團看好甘肅的風能資源,已在甘肅成立了西北風電公司。甘肅已在河西建設了風能發電廠,意欲打造全國的陸上“三峽”;全省農村正在大力推廣沼氣能源的應用;蘭州市也已建成一座牛糞發電廠,蘭州溫泉大酒店就是利用淺表地熱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范例。應該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和建設力度,發揮甘肅光照資源豐富和發電機電裝備領先的優勢,積極發展新能源,爭取形成新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2.2.2打造“生態綠洲”品牌,在推進生態生產、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等生態建設的基礎上,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契機,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以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為依托,把精致農業與文化、休閑結合在一起來做,著力打造“生態綠洲”品牌,使這一品牌成為甘肅的新“名片”。
2.3建設“森林城市”的新發展方向戰略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圍內,以改善和維護城市生態環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為目的,以木本植物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環境共同構成的生物群落,使人工與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系統融為一體的復合生態系統。甘肅的天水、蘭州、隴南等城市最具備發展“森林城市”,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的基本條件,經過近五十年的綠化建設,蘭州南北兩山已滿山披綠,天水、隴南由于本身處在甘肅的南部,具備發展生態的天然優勢,森林覆蓋率本身就高于甘肅的其他城市。這些都是我們建設“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礎和寶貴資源,現在要做的就是以這些城市現有的城市森林為基礎,加快山體的綠化步伐,同時,有計劃地建造各類主題森林公園,將各山體和林區串聯起來,形成城市森林圈。
2.4“城市要素”集聚、城市內生性有機擴張戰略
“城市要素”集聚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使城市成為組團式的緊湊,也就是發展相互之間既用生態化城市森林相區隔,又通過完善的公共有軌交通系統快速相連的、易通達的城市中心群。這種“緊湊城市”又叫“綠色都市”,它是一種為了加強宏觀調控,防止城市簡單的外緣型擴張,推動城市改造;減少交通流量及進而減少汽車尾氣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護大氣質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落,各中心的核心區內高密度、高強度的進行發展的城市空間組織形態。以蘭州為例來說,就是不能把蘭州的南北兩山看成是蘭州城市發展的限制和障礙,而應該看成是蘭州市區內的“城市森林”,跳出南北兩山對城市發展的局限,拓展城市的發展空間。如,發展什川城區、忠和城區、中川城區、龍泉城區、和平城區、定遠城區等等。這是實現甘肅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城市要素“集聚、實現城市內生性有機擴張的根本出路。
2.5建設生態龍頭工程,夯實生態“有形化”資本戰略
生態龍頭工程就是指對區域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大型生態工程。黑河流域的生態恢復工程、民勤的生態養護工程、敦煌月牙泉的生態恢復工程、蘭州市的“綠橋”工程等等,都屬于這類工程。不僅如此,還要有計劃地規劃一批對區域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和深遠影響的生態龍頭工程,積極地集聚生態資本,實現生態資本的有形化“溢出”,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強勁的帶動作用。蘭州市的“綠橋”工程就屬于這類工程。蘭州城市南部的邊緣地帶幾乎全部被天然森林所覆蓋,林緣線長達100多公里,“綠橋”工程就是在天然林區與蘭州南山綠化圈之間的寬約5~15公里的森林斷帶上架設一座“綠橋“,把天然林引入城市,將對蘭州的發展產生重要意義。此斷帶區域橫跨榆中、城關、七里河和西固四個區(縣),涉及十個鄉(鎮),全長約50公里。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等多種原因,這一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失衡,屬蘭州市較為集中的貧困區域。因此,在森林斷帶區內,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三條平均寬度為15公里的綠色“橋梁”,將蘭州南部的天然森林與環城的南山綠化圈連接起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且連續不斷的綠色林帶,把天然森林環境引入城市,一是不僅能改變城市大氣環境,而且會使蘭州的森林覆蓋率極大地提高,真正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森林城市”。二是這項工程其中蘊含的巨大的生態資本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必將為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顯性效益,為蘭州的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僅使這一地區發展經濟林業、果品林業、特色農業、都市現代農業、休閑旅游業成為可能,而且在更大的產業區間、未來發展上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未來蘭州經濟社會躍升到另一個發展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將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
2.6實施精品旅游區開發工程,實現“旅游旺省”戰略
以生態建設為先導,實施精品旅游區開發工程,增強旅游產業實力,成就“旅游旺省”的目標。如,“蘭州四十里黃河風情線”已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使之成為一個品牌,進而成為著名品牌,還要做很多工作。如果把大灘南河、城關南河納入黃河風情線的整體規劃中來建設,學習西安市曲江開發區的經驗,把整條南河及周圍區域規劃成旅游開發區來整體建設,對南河生活住宅區的定位進行重新審視,定位為旅游開發區,遷建沿河所有的市場及老舊居民區。在拆遷后的區域內布局符合黃河風情的歷史文化設施和景觀,按照旅游發展規律,把“南河旅游開發區”打造成黃河風情文化精華的濃縮版,使之成為蘭州旅游的主打品牌,樹立蘭州旅游新形象。通過精品旅游區開發,使旅游業成為蘭州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成為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主導產業,將強力拉動GDP的增長。
3.甘肅實施生態資本戰略的支撐體系
3.1建立保障生態資本戰略實施的法律支撐體系
3.1.1通過人大制定和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障“生態資本”戰略的實施。“生態資本”的實施是包括了發展循環經濟、進行清潔生產、建設森林城市、實現城市資源要素集聚等一系列系統工程,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為“生態資本”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使生態立市的觀念上升到法律的層面。
3.1.2政府制定和及時出臺一些法規和管理辦法,從中觀層面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體系。
3.2提供相關政策支撐體系
3.2.1產業發展優先扶持政策。出臺對生態產業、環保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等符合生態創新經濟的產業,在土地、資金、稅收等方面進行優惠扶持的政策。
3.2.2項目發展生態標準限制政策。建立環境準入制,加強宏觀調控、優化產業結構。
3.2.3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獎勵政策。對綠化和環境保護的獎勵政策;對利廢(廢物再利用)企業和產品的稅收減免政策;對使用清潔能源的設備改造補貼政策;對繼續使用以煤炭為主的污染能源的高稅收政策。
3.3制訂規劃目標實施體系
3.3.1把生態資本戰略納入“十一五”規劃的中期調整規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納入甘肅的整體發展規劃,從宏觀的層面上使生態資本真正成為發展戰略的核心,實現生態立省的目標。
3.3.2制定各相關產業發展規劃和中觀層面的實施藍圖?!吧鷳B資本”戰略是全新的促進城市和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性戰略,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必須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步驟,從中觀的層面上對“生態資本”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
3.3.3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的資金支撐體系
生態資本戰略的實施要有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一是要政府提供相應優惠政策和加大財政投入,建立財政支持“生態資本”戰略專項資金。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三是要利用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建立生態保護發展基金;同時充分利用國際組織的環保資金、技術、人才資源。
4.與具體工作結合建立聯動開發工作機制體系
(1)從具體操作層面入手,全面整合原有資源,適時開發新的資源?!俺鞘猩帧弊ド襟w;生態環境抓綠地;旅游產業抓品牌;“循環經濟”抓企業;“城市集聚”抓規劃;產業調整抓創新;新興產業抓農業;“清潔能源”抓“電”、“氣”;生態人居抓社區。
(2)從職能層面上入手。要求各地區、各職能部門按照全省的統一規劃和實施步驟,有重點、有計劃地全面實施“生態資本”戰略,按照各自的目標和任務,履行職能,落實到位。
(3)梳理區域內顯性和隱性的生態資本資源,確定重點項目,全面整體推進。
梳理全省顯性和隱性的生態資本資源,按照遠期、中期、近期建設目標,各篩選和確定100項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項目,如,蘭州“綠橋”工程;河西森林生態場工程;甘肅城市生態人居工程;黃河風情精品旅游區開發工程;甘肅七一冰川保護工程;隴東林果產業工程;甘南黃河“三曲”保護工程;隴南旅游開發與保護工程,等等。認真做好規劃,集中和相對固定一批專項資金,分步長期實施,使甘肅的生態“原系統”,更早更快地變成生態“有形化”資本,使之產生出巨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資本效應。
(4)以生態資本戰略整合縣域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
各市縣制定相應的規劃,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最大化地實現“生態資本”價值。如蘭州市安寧區已實施了生態農業工程,建設安寧桃花溪生態水景觀工程;榆中縣以建設“都市生態農業基地”為目標,精心打造以特色高原蔬菜、花卉種植為產業基礎、以“生態綠洲,黃河風貌”為特色旅游的都市休閑農業基地。永登縣以苦水玫瑰、豬馱山為核心,打造生態產業長廊。七里河區、城關區以南河改造為重點,學習成都府南河建設經驗,遷建所有市場、老舊住宅小區及周邊相應的建筑,使之綠化、美化、風情化,改造沿線污水管道不入南河。力爭把南河建成城市宜居品牌。
基金項目:該課題為2008年度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黃正夫.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經濟學[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2]李寧寧,明.江蘇生態省建設的重點與近中期對策[R].江蘇省軟科學課題研究報告.
[3]嚴立冬.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創新[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4]王壽兵,吳峰,劉晶茹.產業生態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篇10
隨著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深入實施,畜禽糞便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制約了重慶市渝北區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而推廣低碳養殖是從根本上減輕畜牧業對環境的污染,促進渝北區畜牧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該區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一、畜牧業污染原因
1.防污意識不強。部分畜禽養殖戶只注重養殖增效,不重視環境保護,對畜禽糞便等污染物亂堆亂放,使其風吹日曬,造成臭氣濃度嚴重超標,空氣污濁,人居環境惡化。2.不懂飼養技術,畜禽發病嚴重。部分養殖戶由于不懂飼養技術,致使畜禽經常發病,為了提高畜禽的成活率和生產性能,養殖者亂用藥物,以及加大藥物的劑量,造成畜產品及排泄物中的藥物污染嚴重。3.防污制度不完善。盡管國家于2001年頒布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對生豬存欄500頭以上、雞3萬羽以上、牛100頭以上的畜禽養殖場糞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但對上述標準以下的中小型養殖場的法律監控尚屬空白,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畜禽糞便依法治理難以到位,導致污染嚴重。4.治污設施不齊全。畜禽養殖沒有實行準入制度,大部分規模養殖場的建設都是因陋就簡,沒有統一規劃,缺乏必要的污染處理設施。同時,由于養殖是微利經營,污染治理投資與運行費用相對較高,養殖戶治污資金匱乏,負擔過重,難以承受,致使畜禽糞便的處理、利用還停留在直接還田,甚至直接用于水產養殖等粗放模式上。5.農牧嚴重脫節,畜禽廢棄物得不到充分利用,是造成畜禽廢棄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傳統的畜禽業以家庭分散養殖為主,畜禽養殖的廢棄物可通過周圍農田及時施肥自然消化,形成良性循環。
- 上一篇:傳統園林景觀設計
- 下一篇:有趣的健康科普小知識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