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綠化景觀設計范文

時間:2023-07-27 17: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莊綠化景觀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莊綠化景觀設計

篇1

蘇南地區地理優勢優越,自然水系發達,以平原和少部分丘陵的地形造就了魚米之鄉。自古以來,蘇南地區就是富庶之地,在改革開放后,蘇南地區人文、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居全國前列。隨著蘇南地區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化和美麗鄉村布局的落實,蘇南地區鄉村建設取得了極大成就,鄉村生活、生產和生態形式上都發生了轉變。以常州市西華村為例,西華村位于常州市金壇區,下轄前塘、王家莊、前東、塘里四個村落,共有 219戶居民。西華村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以種植經濟苗木為主(例如:桂花、香樟、紅葉石楠等),把整個村落打造成為了一個苗木生產基地,是全國最大的夏溪花木市場最大供苗基地之一。西華村經濟水平逐年提高,鄉村建設發展也進入快車道,良好的綠化基礎和村辦文化紀念館、紅色革命博物館等都體現了西華村建設成就。在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西華村在鄉村景觀設計上卻處于真空狀態,在生產方面,以苗木培育為主,卻沒有依托良好的綠化資源開展生態鄉村游和紅色鄉村游等項目;在生活方面,道路系統不夠完善,道路寬度不足,少量路段為土路。群眾娛樂設施和場地不足,有健身器材,但運動場地建設滯后。村內建筑廠房、民居建設現代化程度高,但局部風貌不統一,墻體墻面色彩不一,亂堆亂放、亂搭亂建比較普遍,總體生活環境較為一般,局部形象不佳。路燈、污水等基層設施配套不夠完善。在生態方面,西華村內水系發達,有河流和小湖泊,但是河道淤塞,水質較差,濱水環境缺乏特色。在西華村鄉村建設中,尤其是鄉村景觀設計和建筑中仍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二、“幸福院”景觀設計理念

“幸福院”是區域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選擇,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探索。“幸福院”理念的提出體現了幾方面的價值取向。

第一,“幸福院”景觀設計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動力。當前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和基本動力都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的,“幸福院”景觀設計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為根本,對村容村貌和景觀進行再設計和建設,為鄉村投資提供了機遇,為鄉村發展轉型帶來了契機。

第二,“幸福院”景觀設計是綠色可持續生態發展的保證。蘇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往往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幸福院”景觀設計一方面是對過去無序性發展的扭轉,更是將鄉村景觀打造為區域生態發展的基礎,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的生態環境著力點。

第三,“幸福院”景觀設計蘊含豐富的文化,并承載蘇南地區的鄉土生活。“幸福院”景觀設計是鄉村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蘇南地區鄉土文化的現代展現。鄉土文化是千百年來鄉村生活自發形成的,不能在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形成斷層,所以景觀設計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傳承、發展蘇南鄉土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西華村“幸福院”景觀設計策略

按照“江蘇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指導標準”進行整治。規劃將西華村劃分為以景觀塑造、營造形象為主重點整治區和以清理雜物、整潔衛生為主一般整治區。在整體設計上主要抓住挖掘文化特色、整治建筑風貌、優化道路交通、梳理河流水系、構建綠化景觀、打造濱水景觀、完善配套設施和清潔村莊環境這幾大原則。

“幸福院”景觀設計不能孤立照搬其他地區的經驗,簡單地復制成功景觀設計模式,而應該考慮到蘇南地區的氣候、生物種類、動物特點及農業發展形式,構建多元化與地域性融合的景觀。同時自然景觀、人造景觀比例要恰當,如果人工痕跡過重,就失去了鄉村景觀淳樸、原生態的特色。另外,在蘇南地區西華村“幸福院”景觀設計中,對庭院、村莊等規模尺度進行合理控制。就本文而言,對西華村“幸福院”景觀設計的策略如下:

(一)生態和諧環境美。

加大對西華村自然生態環境的改造與治理,重點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水資源治理方面、大氣資源整治方面。因為西華村是苗木培育產業村,村內綠化程度高,但是由于前期規劃問題,綠化樹木種類不一,種植雜亂無序。不僅浪費土地,也對綠色景觀的打造產生阻礙。所以首先從西華村土地資源的使用和利用方面入手進行規劃設計,將西華村下轄的四個村落進行統籌規劃,設置出生產區、生活區和旅游區,對村內綠化綠化樹木統一安排移栽,統一區域內綠化種類。同時西華村水資源豐富,可采用自然駁岸與人工駁岸想結合的方式進行水系治理,自然駁岸利用植被根系進行駁岸保護,而人工駁岸用混凝土材料進行駁岸建設。對濱水景觀的設計如圖 1。圖1是西華村入口的河流,通過淤泥淘挖和河水治理,使河流水清澈見底,在駁岸設計上用石塊進行裝飾,河道兩旁種植垂柳、高矮灌木和常青樹木,河道內睡蓮用以凈化水質。這樣的設計一方面保護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另一方面使入村處的景觀耳目一新,宛如世外桃源。

西華村綠化率高,高污染企業少,所以區域環境內大氣資源質量較高,但是村民私自焚燒垃圾、焚燒修剪下了的廢氣樹枝、樹葉,對大氣造成污染,所以在景觀設計同時,提高村民保護意識也很重要。

(二)協調規劃生活美

西華村經濟水平高,家家戶戶都是小洋樓,但是前期景觀設計規劃不利,道路寬窄不一、硬化程度不高,是村容村貌呈現“現代化的混亂 ”。在新的景觀設計中,首先對道路進行硬化刷黑,自東向西的主干道拓寬刷黑,其他岔道硬化,做到統一標準。其次對建筑墻面進行統一,民居外墻統一為灰白色,廠房為藍色。對私搭亂建的進行拆除。使生活區域保留傳統的鄉土特點,同時統一布局,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呈現風貌各異的建筑景觀。

針對西華村健身區域小的特點,對其設計為開辟新的場地,設計露天籃球場、網球場和健身區域。同時充分利用西華村特點進行大面積綠化,使人始終處于綠色的自然環境中。西華村的紅色革命博物館形成旅游產業后,自駕游火熱,在運動場地周邊也開辟了停車場。不僅方便鄉村游的游客停車、運動,也使人車混雜的情況得到緩解。

(三)合理有序生產美

傳統的鄉村生產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西華村已經轉型為產業化、規模化的經濟苗木生產村,依托現有資源,向更多元的旅游業、服務業升級是西華村下一步的發展戰略。那么生產景觀設計不能局限于當前發展,而更應該著眼未來趨勢。在生產景觀設計上,主要有兩方面設計。

第一,將苗木培育基地之前的松散管理模式改為統一規劃,將村莊與苗木培育基地融為一體。打造生態鄉村游的特點,吸引游客進行氧吧游、生態游。

第二,打造紅色革命游。將紅色革命博物館區域進行地標式設計。突出村莊地域特點,以圖 3為例。西華村紅色革命博物館在王家莊內,所以在去往王家莊的道路上設置工藝石,上書王家莊三字,打造旅游品牌,促進產業升級。同時相關配套設施如路燈、市政設施也一應俱全。

在西華村“幸福院”景觀設計中,充分利用村內現有資源,打造生態旅游節點,利用這些節點連成線,再輻射到面。使西華村生態旅游與服務業更上臺階。

篇2

關鍵詞 村莊景觀;庭院綠化;植物配置;垂直綠化

中圖分類號 TU986;S7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215-02

Abstract Courtyard gree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asonable design principle,we should promise the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plant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we can use climbing plants like euphorbia humifusato do vertical greening .In this way,we can create the courtyard gree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urban landscaping,full of viewing value,unique ecologic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Key words village landscape;courtyard greening;plant disposition;vertical planting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村莊景觀構建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做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提出實施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戰略[1-2]。鄉村作為人類最原始的聚居形態,鄉村的生態建設關系著社會的健康發展。

1 村莊庭院綠化概述

村莊是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聚居點。村莊綠化即通過栽植植物等手段,改善村莊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構筑系統化的村莊綠地系統,并最終構建美的鄉村景觀。

鄉村庭院是鄉村景觀的一部分。村莊庭院綠化不僅能改善居住條件,更能創造生態與精神價值,對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統籌城鄉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科學合理地進行鄉村庭院綠化十分重要[3-4]。

與村莊庭院綠化不同,城市綠化雖也以栽種植物為主要形式,但城市綠化系統受城市建筑群體的密度、城市空間復雜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村莊庭院綠化在空間尺度上具有更強的自由性,在功能上強調實用性,在植物配置上多選用鄉土樹種以體現村莊特色[5]。

2 村莊庭院綠化改造方法

本案例中的天王鎮金山凹自然村位于江蘇省句容市南部,東臨常州,西瀕南京,土地資源豐富,以丘陵山地為主。村莊占地面積約3.73 hm2,自然環境基礎條件良好,四周被大片農田、苗圃包圍,村內有多處水塘,現有農戶126戶,人口378人。

該村莊的綠化模式照搬城市景觀綠化方式:規劃大面積的草坪和鋪裝,種植城市中常用的植物品種;植物之間的配置缺乏合理性、植物的應用沒有科學依據,地域特色未能顯現出來;單純重視美化、綠化,忽視經濟效益。筆者將以該村莊為例進行探究。

庭院是指建筑物周邊或被建筑物包圍的完整場地,是住宅建筑的戶外延續。經過在金山凹自然村的實地探究而知,庭院主要可分為開敞式庭院和圍合式庭院(圖1)。一般來說,開敞式庭院多在房屋前栽植低矮的花果植物,這能起到一定的觀景作用,避免房前缺少下層地被,地面(圖2)。圍合式庭院多在房屋四周使用圍墻或喬木進行圍合,在不影響采光的同時還能起到遮蔭的作用,劃分出獨立的空間。

在庭院綠化設計過程中,可以有多個景觀主體,但不應該設計太多。庭院中栽植1~2株桃樹即可吸引人的注意力,數量不需過多。在庭院綠化中,主體既可以是高大喬灌木,如桃、李、杏等,也可以是噴泉、雕塑等園林小品。此外,通過柵欄或圍墻等,能使人們自然地將庭院中容易分離的元素聯系在一起,在立面設計上形成連貫的景觀。筆者將從庭院植物配置的相關模式和庭院墻體的垂直綠化兩方面來闡述村莊庭院綠化的改造方法。

2.1 庭院植物配置的相關模式

在園林景觀中,植物是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因此,庭院綠化植物的選擇,對庭院綠化設計來說也至關重要。根據在金山凹自然村的調查研究發現,鄉村庭院綠化常用的植物可大致分為觀花、觀果、觀葉類和林木、藤蔓、竹類。觀花、觀果、觀葉類這一類植物在園林景觀中為常用種類,具有突出的觀賞價值;而林木、藤蔓、竹類中林木是構成庭院中綠蔭的主要因素,也是園林植物配置的基礎[6]。

當然,庭院綠化植物的選擇需結合景觀的實際情況。在金山凹自然村的局部景觀構建與樹種配置中,紅葉石楠使用過多,會引起游人的審美疲勞。設計者除了考慮使用常見的庭院綠化樹種,也可以嘗試使用薄殼山核桃等多功能樹種,既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又有食用和經濟價值。

在村莊庭院綠化中,植物配置需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最佳生態效益原則和經濟適用原則[7]。環境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樹種呈現多樣性和較強適應性。金山凹自然村地處蘇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適宜樟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常綠闊葉林的樹種的生長,故以金山凹自然村為例,植物配置模式有以下幾種。

2.1.1 臭椿+楊梅―桂花―葡萄。該配置模式(圖3)中,臭椿為落葉喬木,生長迅速,適合作風景樹和行道樹,樹皮、根皮、果實均可入藥;楊梅為常綠喬木,高5~15 m,抗逆性強,病蟲害極少發生;桂花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是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的優良園林樹種;葡萄為落葉藤本植物,果實為漿果。

這種配置模式中喬木和花卉結合,具有分層景觀效果,且花開時,花香撲鼻。春冬時節,有常綠的楊梅和桂花為景,夏秋還有葡萄與臭椿為景,不僅能觀賞到四季之美,還能品嘗到鮮美的楊梅與葡萄,同時鮮艷的果色也為其添了一景。再者,臭椿與楊梅都有較強抗病蟲害性,在農村庭院種植能夠有效預防蚊蟲叮咬,既有觀賞食用價值,又有經濟實用價值,符合鄉村的實際需求,做到了適地適樹。

2.1.2 枇杷+含笑―二月蘭。該配置模式(圖4)中,枇杷屬于常綠小喬木,花期10―12月,花瓣白色,果期5―6月,果實黃色球形;含笑花期3―4月,淡黃色,花形小,花香襲人;二月蘭株高30~50 cm,花期在農歷2月,花色藍紫色或淡紅色,花色隨花期的延續漸漸變淡,最終為白色。

這種配置模式在花期和果期方面做到了四季皆有景可賞。春季時分,白色的含笑花和紫紅色的二月蘭形成的色彩視覺效果極佳。整體來說,這樣的配置模式中不僅有花可觀賞,也有果可食用,既具有觀賞價值也有食用價值,且符合鄉村景觀氛圍,做到了因地制宜。

2.1.3 核桃+白玉蘭―茶花―大花秋葵。該配置模式中,核桃的果實可食用,核桃殼可加工成工藝品,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白玉蘭花期3―5月,花大,開白花;茶花的花期較長,從10月至翌年5月都有開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植株姿態優美,葉綠且光澤,花形艷麗繽紛;大花秋葵的花色為玫瑰紅或白色,花期6―8月,有白、粉、紅、紫等色。

這種配置模式把喬灌木和藤本植物有效的組合搭配在了一起,能夠很好地營造庭院景觀,使農村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2.1.4 梧桐+桃/李/杏―桂花―金雞菊。該配置模式中,梧桐為落葉大喬木,枝葉繁茂,花期6月左右,是較好的觀賞樹種;桃、李、杏、都是薔薇科的落葉喬木,早春開花,花色豐富怡人;金雞菊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春夏之時,花大且色艷,花期長,可觀葉,也可觀花。

這種配置模式的垂直結構豐富,一年四季都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四季都有花可賞,有葉可觀,科學合理的配置充分發揮出了植物的園林功能和景觀特性,體現了植物造景的藝術性。

2.2 庭院墻體的垂直綠化

墻體的垂直綠化是庭院綠化的創意重點,一般選用不同習性的攀援植物進行設計。常見的攀援植物有地錦、牽牛花、紫藤、蔦蘿等,其中地錦的遮蔭效果最好,但顏色單一;牽牛花、紫藤、蔦蘿色彩豐富,但覆蓋不均衡。

為了體現庭院綠化的地域性,在植物的種植方面一般以鄉土樹種為主。例如在本案例中,多用的是桃、李、杏、梨和石榴。種植方式則要喬、灌、草多層植物搭配種植,形成豐富的鄉野風光。此外,在庭院的垂直綠化方面需多考慮創造圍墻、木質圍欄和植物結合的景觀效果。對于通透式圍墻可選用藤本月季、美國凌霄等;實體圍墻、墻壁可選用爬山虎、五葉地錦等予以攀援綠化;對于木質圍欄可選用藤本月季、牽牛花、蔦蘿予以垂直綠化,也可以考慮沿圍欄種植黃瓜、絲瓜、扁豆等藤本果蔬。

3 庭院綠化發展趨勢

庭院綠化作為新農村綠色家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經濟、生態多重效益。近些年來,關于庭院綠化的研究日趨豐富和系統,重點集中在庭院綠化的模式與布局。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事業的開展,優質村莊景觀構建正引起人們的關注。鄉村庭院綠化作為鄉村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生態良性發展的基礎之一,在促進新農村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必將蓬勃發展[8-9]。

4 參考文獻

[1] 孫東東.建筑裝飾中有關于細節設計的研究[J].科協論壇,2010(6):107-108.

[2] 劉磊.園林設計初步[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3] 劉金燕.私家庭院造景[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4] 石平,張新榮.鄉村風格[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5] 小澤明.日式庭院設計秘籍[M].王燕,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6] 徐蘇海.庭院空間的景觀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5.

[7] 李寧,司志國.庭院綠化常用植物種類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4(7):96-97.

篇3

關鍵詞: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生態規劃;沼氣工程

中圖分類號 F3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8-98-02

1 模式設計依據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浪費和面源污染日益嚴重,尤其是農業施肥習慣改變,農民不施農家肥,造成家畜、家禽糞便四處溢流,既污染農村環境又造成有機肥資源浪費。以村域空間尺度為單位進行生態規劃,因地制宜,對農村人、畜、禽糞便進行整治處理,以沼氣發酵技術為紐帶,利用人畜糞便入沼氣池生產沼氣、沼肥,低成本供應清潔能源和速效有機肥,改善農村衛生環境,避免農村疫情傳播,為創建美麗鄉村優良的人居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持與實踐范例。

2 模式框架及工藝流程

2.1 模式框架 本模式以創建農村優良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選擇福安市馬山村作為載體,將景觀規劃與沼氣工程技術有機結合,采用“生態規劃環境整治廢棄物處理清潔生產”技術集成體系構建美麗鄉村優良的人居環境。

2.2 工藝流程 詳見圖1。

3 模式建設與實施內容

3.1 村域范圍景觀生態規劃 馬山村有植被覆蓋良好的山嶺,平緩的稀林坡地,肥沃、平坦的農田,蜿蜒的自然溪流和沿著山麓的人工水渠。根據以上自然條件,把全村的土地規劃為森林區、稀樹坡地區、旱作區、水田區4個大的區域,并根據這些區域的特征進行相應的自然保護和開發,保護現有植被與村莊風景樹,引導農戶集約化用地,在規劃范圍內種植果樹、茶葉及蔬菜,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改造村莊綠化景觀 經現場勘查,保留村主干道兩側綠化帶原有的天竺桂、柏樹以及大葉女貞等樹木,在樹下密植瓜子黃楊等覆蓋整個綠化帶。村民庭院和房前屋后布置少量高大闊葉喬木和花灌木,發揮其綠化美化、遮陽降溫的功能[1]。充分利用村莊中各種公共場所的零星空地開辟建設為公共綠地,村頭廣場綠地保留現有的樟樹、榕樹,并種植山茶、桂花、毛鵑、紅花繼木等觀賞植物,以突出觀賞價值和美化環境效果。

3.3 園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園林生態系統中的廢棄物含有豐富的碳源,人畜糞便則提供豐富的氮源,兩者配合做沼氣池原料,則可以調節最佳碳氮比,使厭氧發酵良好。園林綠化中產生的包括樹葉、草屑、喬木與灌木剪枝等廢棄物,經收集、分類、篩選處理后作為原料進入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發酵后產生的沼氣可用作炊事能源,沼液沼渣作為肥料,為園林生態系統提供優質肥源,實現了變廢為寶和循環利用的生態規劃要求。

3.4 沼氣工程建設 根據村莊地形和農戶用肥習慣,結合曲流布料沼氣池能夠連續發酵、發酵穩定,進出料自流,耗能少、容易操作,防止料液結殼等優點,采用池底用混凝土現澆,池墻和池蓋用磚和混凝土混合結構的建池工藝興建戶用沼氣池,保證了沼氣池池體整體強度和結構安全性[2]。根據養殖數量,建設聯戶沼氣工程,集中供應沼氣給本村63戶農戶作生活用能。在村頭公共廁所建設糞便污水凈化池,采用沼氣厭氧發酵技術處理公廁糞便污水,并配合村頭廣場綠地景觀營造,在池面上覆蓋綠化草坪,解決了村頭長期的衛生不良狀況。

3.5 沼氣系統規劃布局 通過勘察調研,沼氣池建設選址在豬圈、糞污排泄口等環境較差的地方,不影響村莊整體景觀。著眼于以沼氣池為中心的前、后處理環節,設計出適合用戶使用習慣的沼氣系統,并進行科學規劃布局。(1)前處理環節,將衛生間、畜禽舍、沼氣池三者緊密結合,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凈化庭院,美化村莊;(2)厭氧發酵環節,采用磚混結構曲流布料沼氣池建池技術建池,沼氣池建在地下,池蓋上覆蓋綠化草坪。將產生的沼氣輸送給農戶作為炊事、照明、淋浴等燃料;(3)后處理環節,為了方便用戶開展沼氣發酵殘余物綜合利用,將水壓間、出料管和儲肥間設在畜禽圈外,做到整齊、緊湊、便捷。這樣的庭院式沼氣系統規劃,使建池農戶擁有清潔的廚房、衛生的廁所和浴室、無蚊蠅的豬圈、高效率的沼氣池和通暢的排污系統,使人畜糞便隨時流入沼氣池,達到連續進料和美化庭院的目的[2]。

3.6 實施清潔生產 (1)選擇有代表性的黃泥田種植馬鈴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測土結果為:pH值為5.4,有機質21.1g/kg,堿解氮128mg/kg,有效磷19.7mg/kg,速效鉀74mg/kg。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科學合理施用,比農戶隨意散施化肥更為節約、有效。經過估算,減少不合理施肥量1.3kg/667m2。(2)在村莊周圍2hm2茶園開展綠色防控,建立了茶葉病蟲害測報點,及時做好茶葉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均勻插掛涂有化學信息素的黃蟲板750片,安裝2盞太陽能殺蟲燈,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控制茶葉產品農藥殘留不超標。(3)以沼氣工程為紐帶,將養殖、沼氣工程和果(茶、菜)園連接起來,在村莊周圍20多hm2農作物中,重點開展“豬-沼-果”(種植花生、臍橙、李樹等)、“豬-沼-菜”(生姜、馬鈴薯等)、“豬-沼-茶”和“豬-沼-豬”能源生態模式等綜合利用,實現無污染、無廢料清潔生產,形成種植(養殖)系統內良性循環,促進無公害果蔬生產的發展,提高整個系統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4 模式實施效果與效益

模式實施后,該村莊85%以上的農戶使用上優質沼氣燃料,且開展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節省化肥農藥,提升農產品質量、產量,每戶每年共可節支增收1 500元以上。模式更注重生態、環保和社會效益。通過景觀生態規劃、人居環境整治和沼氣發酵物綜合利用,村莊內公共場地80%以上得到綠化,家家戶戶以沼氣為紐帶,開展廢棄物循環利用,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節能減排,美化農村人居環境,創建和諧美麗鄉村。這種模式值得總結、提高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林方喜,張燕青,李章汀.農村景觀設計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0,22:222-223.

篇4

關鍵詞:河涌整治工程措施截污

1、河涌整治的針對性問題

河涌又黑又臭主要是由耗氧有機物和厭氧微生物引起的。一般耗氧有機物是指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紙、制革、印染、石化等工業廢水中含有的糖類、蛋白質、油脂、氨基酸、脂肪酸 、酯類等有機物質,這些物質以懸浮態或溶解態存在于污廢水中,排入水體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最終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并消耗大量的氧,使水中溶解氧降低。在標準狀況下,當溶解氧降至零時,水中厭氧微生物占據優勢,有機物將進行厭氧分解,產生FeS、甲烷、硫化氫、氨和硫醇等物質,其中硫化氫、氨和硫醇等是難聞、有毒氣體,是造成水體發臭主要原因。另外,水體中微小的懸浮顆粒會吸附一部分黑色的FeS,而部分沉積于水底的FeS沉積物還會被厭氧產生的氣體或氣泡托浮而重新進入水體,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協同作用,使水體呈現黑色。在水底沉積區,由污染物沉降和底泥吸附所積累的污染物也會發生上述反應。河涌要不黑不臭,必須解決耗氧有機物和溶解氧的量的控制問題。首先,城區河涌目前以排放生活污水為主.屬于有機污染型河道。對于有機污染型河道而言,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中溶解氧偏低,COD、BOD和SS都較高,長期累積的結果只能是水體富營養化環境問題的出現。其次,水體中溶解氧水平受復氧和耗氧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耗氧的因素包括好氧微生物對污染物進行的好氧分解活動、水生生物呼吸作用、底泥耗氧作用、逸出等;復氧因素包括植物光合作用、空氣自然遷移溶入、人工增氧等。

城區河涌在整治后還又黑又臭的主要原因是:底泥問題沒有解決好。底泥是河涌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無機礦物、有機物和流動物相組成。來自工業、農業和地表徑流等的污染物使水體沉積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底泥影響上覆水體水質,底泥的緩沖能力決定了水質的穩定性,也決定了上覆水體藻相的穩定性.底泥的微生物活性決定了對河涌有機物污染分解速度,從而決定了河涌的凈化能力。許多實驗已經證明,水體底泥中的營養鹽類、有毒化學物及毒性菌種的含量要比其在上層水體中的含量高出許多。Van Arkel采用了修正的Snodgrass模型預測發現,在嚴格的污染源控制下,要經過數10年,沉積物污染才會恢復到治理前的狀況。

總的來說,河底泥對上覆水體的影響是巨大的。通過截污、清淤、沖水.即使短期內能解決黑臭問題.但由于其好氧潔凈生態系統還未建立起來.本身自凈能力有限.一旦河道納污過量容易恢復到黑臭狀況。

2 河涌水環境整治的思考

2.1 貫穿的基本理念

2.11 綠化景觀設計

綠化景觀設計必需結合沿河周邊環境特征進行全面的綜合景觀改造。包括堤岸形態、綠化配置、地形環境改造及與河道相聯系的沿河流域城市空間環境的改造。運用景觀手段創造服務于市民,融景觀性、功能性、生態概念性于一體的城市生態走廊。

設計思路 :

(1)河流景觀設計樹立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建設各種集環保實踐、環境教育和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親水景點,創造滿足人們身心和身體健康需求的空間和環境。

(2)結合城市的歷史文脈和城市河流的發展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使河道景觀設計具有歷史延續性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河流景觀設計符合生態、效益原則。河流是城市中寶貴的連續空間,要創造出富有情趣的濱水區,建立完整的河流綠色廊道,并向城市內部滲透,使之有機融入城市綠化生態區內,相互豐富景觀內容以及生態概念的多樣性,同時熏陶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4)綠化景觀設計要滿足多功能的活動要求,如文化、體育活動需求,休閑旅游要求,交通及活動安全需求。

2.12 要貫穿現代化的理念

以《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為指導,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運行的前提下,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計手段,在項目布局、選型、建筑、建材、施工、管理等綜合考慮,建立健全配置優化、運行可靠、法制健全、管理高效、手段科學的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推進水利現代化建設進程。

1)觀念創新

現代化的理念首先是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現代化。河涌綜合整治要以現代化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統籌解決當前與未來面對的各種水問題,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前瞻性的治水理念保障工程建設的高起點和高水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滿足長遠需求。

2)機制創新

依靠機制創新,廣開投資渠道,在各級政府投資,受益鎮區居民自愿投資投勞的基礎上,向社會市場拓展投資渠道,使工程建設與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招商引資相結合,使投入行為投資化、行為目標化、公益行為價值化,實現水利經濟的良性循環。

3)科技創新

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工程建設安全性、規范性、先進性、高效性、可持續性的協調統一。保證相當時期內不落后,減少重建、改建,提高投資效益。

4)信息建設

廣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工程信息管理建設規劃。廣泛運用高新技術,對圍內各類水信息進行采集、傳輸、管理、分析,以遠程自動控制為技術手段,建立一套運行可靠、調度科學的工程調度系統,有效地調度各工程,保障圍內水運行的大循環。

2.13截污工程是河涌整治的重點

制定一個生活污水治理計劃。水務部門要制定一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計劃,特別是把實施的重點放在整治河涌相關的村莊。“像石井河,恐怕不少污染源來自村莊生活污水,要進一步摸清污染河涌的村莊底數,加快把這些村莊的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起來。”

河涌截污之后,最重要的工程是河道清淤和調水補水。具體是要制定建閘模式,河涌整治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要引入活水,河涌里如果沒有活水流起來,整治就不算成功。

2.2 整治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

2.2.1 工程措施

河涌整治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岸線范圍的劃定、堤岸結構選擇及施工、河道疏浚清淤等措施

1)河涌寬度范圍控制規劃

遵照《東莞市內河管理規定》,結合某工程的實際情況,在現有各鎮區綜合規劃控制基礎上進行河涌寬度范圍控制規劃,力求穩妥、超前,為未來河涌留有發展空間,同時要考慮到預留城市污水收集管道系統對河涌寬度的占用影響。按照跨鎮區骨干河涌和鎮區河涌兩個層次進行岸線規劃。內容包括劃定河涌兩岸的控制紅線,獲取控制紅線拐點坐標,繪制河涌寬度范圍控制紅線圈,整理匯總控制紅線拐點坐標成果等 。

2)河涌堤岸結構選擇及施工

以河涌寬度范圍控制規劃為依據,堤岸結構盡量選用生態型岸型,以植被、草皮樹木做岸面美化,嚴格限制河涌覆蓋。施工中要注意水土流失和清淤工程造成的底泥的二次污染,以盡量少破壞岸邊植被為好。河涌整治工程側重點放在河道兩岸違章建筑的清理、淤塞河段的清疏、兩岸護坡的整理及子堤的加高培厚上。

3)河涌清淤疏浚

根據規劃的河涌寬度范圍斷面和骨干河涌與鎮區河涌的交接關系,首先進行河涌疏浚規劃,既要確保河涌涌容最大化.河涌蓄水最大化,也要確保河涌內水體在一定的洪潮水動力下能形成,避免河涌底部的不正常抬高。

2.2.2非工程措施

1)河涌管理和運行體系

(1)河涌管理范圍劃分

某工程圍內河涌從管理范圍上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骨干河涌(公共河涌),由工程管理處負責管理和調度,另一部分為鎮內河涌,由各鎮區負責管理,在工程管理處的統一協調下調度。

(2)河涌管理目標

內河涌的管理需要健全機構。理順市鎮兩級關系,加大執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實可行且有效的管理體系,使內河管理工作制度化、日常化、長效化。從全圍出發,充分發揮對聯圍骨干控制工程的調度作用,形成圍內水體的大循環,加速流態,改善水質。

2)水體循環與調度體 系

(1)水體循環機制

實現圍內河涌水體大循環的基本依據是利用中順大圍的地勢形態和潮水對河涌水位的影響程度,建立北進南出,西進東出的基本運行機制。

圍內河涌水體除來自自然降雨外,還分別有上游洪水資源和潮水資源。上游來水受上游降雨、洪水的影響,不確定性很大,規律性不強,需要綜合考慮圍內降水、潮水頂托等因素來確定是否接受。由于潮水的規律性很強,下游來水在不受頂托的情況下可以準確調度來受納潮水資源。圍內水體循環遵循水體的自然流態,盡量利用水頭差形成的水勢來形成循環,而重要的保證措施是高水位運行,并準確得知相關被調度水源的水位信息,并加以分析,預測來確定調度方案實施水體循環。

篇5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林業站,江蘇 蘇州 215200)

摘 要:隨著新農村建設戰略的深入,農村整體環境風貌得到不斷提升,農村道路綠化設計思路也要隨之改變,由原來的以遮擋為主的綠色通道模式,提升為結合并體現沿線風貌的生態景觀廊道模式。本文主要以常嘉高速吳江段生態景觀廊道設計工作為例,從設計的意義與設計的方法兩個方面進行相關問題的論述。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環境;道路綠化設計;設計意義;設計方法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93

常嘉高速吳江區段的設計規劃是北起白蜆湖、南至太浦河、全長13.9km,其中其沿線湖蕩密集,包括白蜆湖、三白蕩、太浦河等重要水體;同時,自北向南將吳江東西快速干線、滬蘇浙高速公路以及318道串聯,形成吳江快捷交通網絡。在這樣復雜的線路中進行道路的綠化設計工作是一項非常難的工作。但是,這項工程的道路綠化設計工作的完成,將對于吳江地區的生態環境以及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方法、完成其道路的綠化設計工作。

1 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區段設計工作的意義

通過打造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的建設工程設計工作對于吳江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的建設理念是充分運用江南水鄉獨特的農村風貌和自然景觀,從而體現出一種“車在畫中行”的設計模式,展現出吳江地區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和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比如:通過科學的設計和借景手法,將常嘉高速吳江段道路兩旁的農田、苗圃、魚塘、村莊、湖泊、濕地、工業工廠等不同的人文、景觀等元素進行了完美的結合;通過對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建設工程的科學設計,可以把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服務于整個蘇浙地區集旅游觀光、生態環保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鏈中,促進吳江地區的經濟發展[1]。

2 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區段設計方法

2.1 進行綠化設計的總體規劃

進行綠化設計的總體規劃是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建設工程設計工作的第一要務。具體來講可以進行以下的工作,從總體上進行設計。摒棄傳統的道路景觀設計思想,充分把景觀的元素擴大到視覺所及范圍之內的農田、苗地、魚塘、村莊、廠房、濕地、匝道等,運用片狀、網狀的結構進行其總體的規劃設計工作;保護好道路兩旁原有的生態景觀、適當地進行綠化的裝飾與點綴,體現出江南水鄉原有的生態風貌;對于自然生態景觀與周邊人文景觀進行完美的結合與呈現。比如:將周邊的農田、湖泊、泗州禪院等進行很好的結合呈現;對于重點的交通節點與地形進行重點梳理與樹木栽培、把一些廠房以及民居通過自然景觀的有效搭配進行遮擋,體現出一個具有氣勢、具有文化、具有層次的綠色走廊;對于一些重點路段的閘道需要在充分考慮到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綠色景觀的建設工作,體現出現代交通的特點[2]。

2.2 充分的體現出生態走廊的多功能

充分體現出生態走廊的多功能是進行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建設工程設計的另一個理念。比如:對于高架橋下有停車要求的路段,充分利用空間合理設置出停車場,并點綴耐陰植物,進行垂直立體的綠化工作,體現出獨特的生態之美;選用樸樹、苦楝、烏桕等當地特色的鄉土樹種,并且把這些樹種與當地的民居、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完美的結合,體現出江南水鄉獨特的文化、風土人情、歷史傳承等。利用這些充分進行旅游資源的科學開發,體現出生態走廊的多功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3]。

2.3 進行科學的布局與設計

科學的布局與設計是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建設工程設計工作的重要方法。比如:對于道路兩旁需要進行占用的綠化土地,需要及時與當地的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做出科學合理的補償工作,避免矛盾的產生;對于道路周邊需要進行修復與治理的地方進行及時的處理,增強生態廊道建設工程的整體綠化性。比如:對于堵塞的河道進行及時清淤工作、展示出江南水鄉良好的水質,對于占用的湖泊進行及時修復、建立起必要的濕地保護區,對于遠處村莊的道路、墻面進行具有江南風格的處理,對于沿途的農田與魚塘進行科學化、高標準的建設工作,充分的展示出江南的水鄉田園風光,形成獨具特色的美麗生態廊道建設工程景觀。

3 結論

在新農村建設環境下,以常嘉高速生態景觀廊道吳江段建設工程設計工作為例進行道路綠化設計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村地區在保持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安居樂業,為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村道路設計模式提供了一種方法上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楊冰.淺談城鎮與農村道路景觀與綠化設計[J].農民致富之友,2013(5):182.

篇6

關鍵詞: 公路建設;景觀綠化設計;設計原則、保護措施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shall be i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combining garden, ecology principle, the use of landform landscape, also the life the green channel. Therefore, must use the road of natural plant communities, combined with the highway environm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ies, the disabled scene, such as which landscape, multi-level and moved to create landscape. Through the vegetation changes to the division of the foil of the vegetation of the road contour lines, thus forming a green scenery line.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viron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analysed in the paper.

Key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The design principle,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素

1)植被的破壞

公路本身所占植被的破壞是永久的, 這一部分的損失是必然的; 另外, 在建設過程中對公路沿線及對公路兩側的取土、棄土也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2)地形地貌的改變

嚴格來說, 地形地貌的改變帶來的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環境影響, 但這種改變是永久性的, 所以應該特別慎重。

3)水土流失

公路建設過程中的大面積填土、取土、棄土對水土流失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使土壤肥力下降, 淤積河流、水庫、魚塘等, 使水質變差, 農田生產力下降等。

4)廢水污染

施工期廢水可對水環境產生污染, 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為水土流失對水體的污染, 其二為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運營期的廢水可以有多種來源, 其一是來自車輛的尾氣中的有害物質及大氣顆粒物沉降于公路的表面, 其后隨降雨通過路面徑流進入水體; 其二主要是由機動車的機油系統的泄漏所引起的; 其三是由突發性事故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質的泄漏。這些污染對沿線水環境會造成影響。

5)大氣環境污染

施工期的瀝青煙是公路建設中可對環境造成較大危害的污染因素, 運營期的汽車尾氣對人體有一定的危害, 運營期的大氣污染還來自由汽車引起的揚塵。

二、 環境保護的措施

2.1 選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路線

在公路線位布設與方案比較時靈活采用公路的平縱面技術指標, 合理利用地形, 就勢布線, 盡量與周圍地形貼切、吻合, 避免強填生挖, 以減少對天然植被和自然地表的破壞,盡量減少填挖、減少廢方和借方, 借方和農田改造相結合, 把公路建設變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促進因素。路線布設在確保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盡量避開環境敏感區, 并結合沿線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 合理布置路線, 使公路工程和沿線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2.2 利用地形, 選用合理的路基橫斷面型式

為了使借方和農田改造相結合, 把公路建設變成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促進因素, 在局部崗地低填方、挖方段采用沿線取土, 把路基低填方變高、把挖方變成填方, 把崗地變成更適于耕種的良田。

2.3 做好取土、棄土場設計

不良的取土棄土方式, 將會嚴重破壞公路沿線的環境和景觀, 并影響沿線人民生產生活, 應高度重視取土方式的研究。采用集中取土方式, 利用崗地和劣質土地取土, 同時將取土和農田改造相結合。無論沿線取土和集中取土, 均預先剝離表層耕種土, 集中堆放, 取土完成后用于恢復植被。

2.4 做好施工組織設計

做好施工組織設計, 在招標階段就將環境保護有關規定提出明確要求, 在施工完成驗收時, 應按照設計文件復耕的有關要求檢查是否充分落實, 把取土場臨時占地的地主簽字作為施工驗收的一個環節, 確保復耕落實。規定施工車輛的行駛路線和方向, 本著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原則, 防止車輛隨意行駛, 造成現場植被的破壞。

2.5 做好防噪音設計

路線在布設時, 盡量離開環境敏感點遠些, 例如村莊、學校等, 采取繞避措施。對于容易產生揚塵的建筑材料堆放場地要進行覆蓋; 對于易于產生揚塵的工地適當灑水; 施工車輛要達到國家規定的尾氣排放標準。施工營地和場地要遠離環境敏感區, 嚴禁高噪聲施工。施工期和營運期的生產、生活污水、廢水和垃圾等應按照環保要求妥善處理, 防止污染水土。

2.6 施工期間的環境保護

施工時還要注意盡量保護好公路用地以外的天然植被,減少對原有自然環境的破壞, 做到文明施工。對于臨時便道和施工場地, 在完工后要及時清理場地, 及時恢復植被或者復耕。

三、景觀綠化設計

3.1 路基邊坡及公路兩側景觀綠化設計

路基邊坡防護綠化, 在保證路基安全、邊坡穩定的前提下, 盡可能采用經濟適用的植草或者拱形骨架植草等防護措施, 在沖刷條件允許的條件下, 在河灘地路段和橋頭錐坡上,盡可能采用空心混凝土六棱塊植草的方式, 不僅增大綠化面積, 綠化美化環境, 改善路容景觀, 而且滿足了高速公路對環境保護綠化、景觀及乘坐舒適、消除駕駛員疲勞及調節道路使用者視覺情緒等多方面的要求。在公路沿線的路基坡口或者坡腳以外至公路用地界限以內采用喬木、灌木和植草混合種植措施, 以形成立體種植, 充分美化綠化環境。在喬木及灌木樹種、草本植物的選擇上, 考慮多采用本地品種。

3.2 中央分隔帶景觀綠化設計

中央分隔帶即具有安全運營功能, 又具有創造景觀的功能。由于位于中央, 種植土較淺, 常年處于高速行駛的車流中, 風速大, 污染嚴重, 植物生長環境惡劣。因此, 中央分隔帶景觀綠化設計要結合公路斷面形式, 充分利用可用的寬度范圍, 盡可能的采用形式多樣、高低錯落的植被來分隔空間、變換過渡、美化路容和遮光防眩。中央分隔帶的景觀綠化設計首先要考慮安全運行功能,保證防眩遮光效果, 達到環境設計要求; 其次考慮一次性投資與日后管理養護的經濟性原則; 在保證前兩項功能的基礎上, 盡可能的運用景觀設計手法, 創造最好的景觀效果。

3.3 互通式立交景觀綠化設計

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重要的景觀節點, 就像鑲嵌在公路主線這條項鏈上的一顆明珠, 對提高高速公路整體景觀效果至關重要。景觀設計在注重互通區主線最大效果的同時, 也必須注重匝道上減速行駛的視覺效果。同時互通區的植物配置應達到兩個目的: 一是引導司機判斷路線走向; 二是綠化美化環境。在互通式立交范圍內的空地植草綠化, 同時種植灌木;在匝道和主線的分、合流連接部附近的三角地帶只采用植草綠化, 以更好地引導視線; 主線、匝道和被交道的坡口、坡腳至用地界內的綠化則同主線段, 采用草、喬木和灌木混合種植, 以更好的改善環境; 主線和匝道的平曲線內側不得種植喬木。匝道護坡道混合種植灌木和植草防護。

3.4服務區景觀綠化設計

服務區景觀設計是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反映當地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服務區是高速公路特有的服務項目, 它主要解決車輛的休息、加油、修理以及司乘人員的食宿。服務區的景觀綠化應首先滿足其功能要求, 在停車區周圍栽植高大喬木, 為停靠休息的車輛和人員提供陰涼, 在面積較大的綠地或重點地段可建亭榭、花壇等園林小品, 供司乘人員休息和觀賞, 以解除他們的旅途疲勞。在樹種選擇上, 可采用一些較高檔的植物材料和常綠樹種, 其設計與一般公共綠化相同。

3.5 附屬設施景觀設計

主要針對道路沿線的景觀小品、廣告牌、指示牌進行設計。通過設置形式新穎,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景觀小品反映該處的歷史文化, 合理布置廣告牌和指示牌, 滿足功能要求。

3.6 取土場景觀設計

對于沿線大型土場, 根據環境保護要求, 予以復墾或植樹。對于棄土堆, 在工程完工后給予植樹, 以利于環境保護。設計中充分重視腐殖土的保護。永久占地和臨時用地,都應將表層種植土剝離集中堆放, 以備將來地表回填, 恢復植被。

四、 設計原則

嚴格遵守各相關設計標準和規范要求, 保障交通系統的根本功能; 落實該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和水土保持報告書的各項措施要求, 充分體現環境保護設計的“三同時”制度, 協調好環境保護工程設計與公路總體設計的關系。綠地植物的選擇在充分考慮沿線的氣候、土壤的基礎上, 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植物配置上同時考慮其功能性和景觀性, 盡量做到常綠樹與落葉樹結合、快長樹與慢長樹結合, 喬、灌、草相結合。注意選用季相不同的植物, 利用葉、花、果、枝條形成色彩對比強烈、層次豐富的景觀, 提高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4.1 綜合性原則

以高速公路景觀為基本范圍, 同時考慮視線所及景觀、相關風景旅游資源、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高速公路之間的關系, 確保高速公路景觀建設處于良性循環狀態。

4.2 安全舒適原則

高速公路景觀規劃首先應滿足高速公路行車安全要求,通過景觀規劃改善行車視覺環境, 減少司機疲勞, 創造舒適柔和的行車環境, 提高安全標準。視覺安全是公路景觀設計的特殊要求, 公路景觀設計可以結合和借鑒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理念, 但要注重嚴格區分公路景觀設計和城市園林設計的不同, 公路景觀要更加注重自然、宏偉、大氣, 在視覺要求上注重遠景和宏觀視覺, 不能過分分散駕駛人員的注意力影響駕駛安全。

4.3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

高速公路景觀選擇應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 做到“宜綠則綠, 重點突出”, 充分結合自然地形、地物, 利用自然條件創造景觀。植物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 突出當地植物的景觀特色, 同時也可以降低養護難度, 提高樹木成活率, 減少工程造價。

4.4 追求自然、和諧統一的原則

設計的出發點并不只是構建一個新的景觀帶, 而意在將高速公路融于當地的鄉村的環境中去, 整體風格追求自然,體現自然環境的原有特點。

4.5 環境保護原則

景觀工程必須與生態性工程、環保工程同步協調, 發揮工程投資的綜合效益, 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發揮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篇7

一、第一季度工作開展情況

1、規劃編制工作在加快。城市規劃編制方面,組織編制了《月亮灣南五路至高速出口城市設計》、《月亮灣二安置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南二安置小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縣城城區部分路網道路景觀設計》等規劃編制;完成路網暢通工程、一館一園、城北出口路征地測繪和月亮灣新區項目建設的測繪;完成了城南安置地二期用地、物流園區用地、第三中學、貢江花苑二期、工業大道等建設項目的放樣。鄉鎮規劃編制方面,聘請了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為我縣19各鄉鎮編制村莊布點規劃;聘請了廈門規劃設計院編制筠門嶺鎮黃埔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聘請了南京中車設計研究院編制百里沿岸52個村的村莊建設規劃。會同國土、礦管、防震減災等部門對鄉鎮上報的2013年土坯房改造集中點進行了實地踏勘。

2、重點項目建設在推進。今年以來,我局積極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主動參與、積極作為、加強協調、合力推進,項目建設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截止3月底,周田“兩新”項目已經全面完工并交付使用;月亮灣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動工安置房基礎465戶,已完工325戶,安置房屋主體動工120戶。市政道路、園林景觀、河道防洪堤、三個中心也正在抓緊全面施工;局里認建的綠色通道建設因線路調整,已在東線確定了2.8公里的建設線路,對改線取締的2.5公里路線進行了植被恢復綠化;城區出入口整治改造工程完成了水西段路基,其它路段已正在平整土石方,橋梁施工正常可如期竣工;縣城各安置區建設正在加緊進行征地拆遷工作。

3、規劃區內危房改建工作在啟動。自3月中旬啟動以來,累計發放危改申請審批資料198戶、申請審批表594份;受理審查資料完善的危改戶16戶,完成現場勘察28戶;已完成危房改造公示1戶;完成接訪275人次。

4、“兩違”整治工作在深化。今年以來下發停建通知76份,強制阻止施工107戶,拆除部分墻體和模板3415平方米,參加縣里組織的大規模聯合執法行動5次,拆除違法建筑42戶,拆除面積8420平方米。

5、中心工作開展在加強。“三送”工作方面,前期已做好了與農戶見面、張貼聯系牌、發放連心冊、調查摸底群眾訴求等相關工作;招商引資工作方面,正在推進年產10萬噸超細重質碳酸鈣粉的項目落地工作,城東農貿市場正在進一步優化調整項目建設方案,城西南農貿市場正在進行征地拆遷及與投資商洽淡項目運營事宜,管道天然氣項目征地工作已經完成,拆遷工作即將啟動;征地拆遷工作方面,我局包干拆遷戶18戶,目前已完成了10戶的丈量工作,其中已簽訂拆遷協議的2戶。

二、存在問題

1、因征地拆遷工作尚未最終突破,影響縣城各安置區建設。

2、違建戶受利益驅動及執法力量不足等諸多方面影響,城市規劃執法矛盾重重,面臨一定的困境;

3、規劃區內危房改建及歷史遺留問題錯綜復雜,統籌協調解難度大;

4、“三送”工作雖抓得較緊,但常態化、全覆蓋仍有差距。

三、第二季度具體工作措施

1、抓好規劃編制。城市規劃編制方面,完成縣城總體規劃向市人民政府的報批工作,完成城南、城北、和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燃氣、綠地系統的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城南、城北安置小區安置房施工圖設計及月亮灣新區園林景觀設計、三個中心二次裝飾設計、詳細行政小區規劃設計;抓好高速公路出口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月亮灣南五路至高速路出口地塊的城市設計、城區路網施工圖設計及近期建設規劃編制;啟動城區橋梁景觀設計及中心城區住房建設、供水、供電、交通等專業規劃。鄉鎮規劃編制方面,盡早編制好麻州、珠蘭、富城、永隆4個鄉鎮的總體規劃及麻州、筠門嶺、西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4月底前完成百里橋梁景觀規劃、百里沿線村莊建設規劃、農村危舊土坯房集中改造點村莊規劃,力爭年內完成全縣其它所有村莊建設規劃工作。

2、抓好項目建設。尤其抓好月亮灣新區建設。一是突出工作重點。在確保整個新區項目齊頭并進的基礎上重點突出關鍵環節、關鍵節點、關鍵路線等建設,確保每20天有新的形象。二是加強科學調度。目前已進入主汛期,陰雨天氣多,要抓緊完成道路路基水穩層施工。同時,如遇下雨無法施工的情況下,要重點做好相關的查遺補漏及內務管理工作,比如工程量變更簽證、施工圖圖紙設計完善、工程招投標手續履行等。三是加強現場監管。加強對施工、勘察、設計、監理等參建各方履職情況及人員到位情況監管,對不到位的及時要求整改并進行處罰,切實通過監管來抓質量、促進度、保安全。四是解決遺留問題。做好征拆遺留問題的處理,比如魚塘、圈梁、墳墓搬遷等問題,對久拖不訣的,統一組織力量,進行分片區集中力量施工,全力推進問題解決。同時,盡快啟動縣城各安置區,縣城東、城西南農貿市場,“一館一園”,專業市場以及城區路網建設。

3、抓好民生工程。做到疏堵結合,大力做好縣城規劃區內危房改建的政策宣傳、資料收集、上戶甄別、張榜公示、嚴格審批工作。繼續大力推進城建歷史遺留問題的排查和處理。

4、抓好征地拆遷。按照縣里規定的時間節點,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倒排時間,責任緊逼,加強調度,濃厚氛圍,確保征地拆遷工作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全面完成。

篇8

關鍵詞:城市出入口;綠化; 景觀設計

Abstract: the city exit if there is no reasonable planning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extremely easy to creat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haotic, dirty and poor, damage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erefore, for port city design and city, improve the city's appearance, is to be imperative.

Keywords: city entrance;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項目概況

1、項目背景

城市出入口是城市的門戶,是城市與外部環境的連結點,是人流與物流的必經通道,它和城市的道路、廣場、街區等一起組成城市的空間體系,對城市景觀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代城墻上的城門,基本功能是“界定”和“防御”,現代通過高速公路的“血脈”來實現它的生命特征。這些新時代的城市出入口與古城門相比,不同之處在于基本內涵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方面城市空間與非城市空間實體邊界的消失使原具有“地理”和“心理”雙重意義上的“界定”內涵已經失去了“地理”意義上的內涵;另一方面城市對外交流的加強和城市網絡式發展形態使“流通”和“引導”內涵得到了加強;三是景觀組成因素復雜,有建筑的景觀、綠化的景觀、環境小品的景觀等等。

2、區位

北出口位于包頭市中心城區西北側昆都侖區和青山區的北部交界處,是進出包頭市,聯系京新高速、G110國道和城市快速路民族東路的重要交通樞紐。 北出口區位條件優越,距離陰山山脈最近,是聯接包頭新舊城區的重要公路交通門戶,同時也是包頭北部出境的重要道路之一。

二、規劃策略

北出口距離城區較近,屬于城鄉結合部,區域內現狀村莊或已建社區,其城市設計以建筑景觀改造為主,通過建筑的布局,塑造獨特的出入口空間形態,采用相近的建筑色彩、外立面樣式,提升北出口的整體形象。

三、目標與原則

1、出口景觀設計的目標

(1)宏觀目標:塑造和完善城市形象。(2)微觀目標:通過對交通、構筑物、道路設施、綠化和環境小品的規劃設計,使城市入口具有明顯的環境特征,給過境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2、入口景觀設計的原則(1)入口景觀設計要綠化優先。綠色是優美環境的基調,體現生態與景觀的完美結合。對城市人口的綠化設計是首要的景觀塑造手段。(2)入口景觀設計要注重文化保護。自然景觀設計與人文景觀保護利用相結合,維護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傳遞當地的人文信息。(3)入口景觀設計要注重塑造特色。通過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創造優美的環境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觀,形成個性鮮明的區域標識性。

四、設計主題

在一個城市里一抬頭就看見山的不多,包頭有——陰山山脈橫亙于其中。

包克圖、包頭,鹿城、有鹿的地方,一個美麗而傳承有據的傳說,表現了北方草原的特色,反映了人們對自然風情、綠色家園的追求和向往……北出口位于包頭北部,是距離陰山最近的出城口,也是體現陰山文化,鹿城文化最重要的地方。

《詩經•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 以燕樂嘉賓之心。

這首詩描述的是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蘋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琴吹笙奏樂調。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獻禮禮周到。人們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樂遵照。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品德高尚又顯耀。示人榜樣不輕浮,君子賢人紛紛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佳賓嬉娛任逍遙。一群鹿兒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賓客,彈瑟彈琴奏樂調。彈瑟彈琴奏樂調,快活盡興同歡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請佳賓心中樂陶陶。

因此本地塊主題為:陰山腳下,呦呦鹿鳴。

五、綠化設計

1、植物配置

喬木:主要采用規劃式和自然式相結合的配置方式,突出街區整潔、大方的整體形象。結合休閑綠地可選擇姿態優美的樹種,喬木多選擇色葉多花樹種,如充分展現色彩繽紛植物景觀效果。營造出寧靜自然的游憩環境。灌木及草花:灌木采用一些耐旱、易于養護觀色的籬帶,時令花卉在種植箱內種植,休閑綠地多采用色彩艷麗的花灌木及易于養護的草花,營造多層次的景觀效果。樹種選擇以春花、夏陰、秋葉、冬綠為原則,形成以常綠。落葉相搭配,喬灌搭配為主的植物體系。喬木品種以國槐、皂莢、山桃、紫葉矮櫻為主要觀景樹種,以圓柏、油松為基調樹種。灌木采用丁香、榆葉梅、珍珠梅等花灌木和色帶綠籬相結合;同時可用串紅、石竹、三色堇等草花點綴道路兩側及種植箱內。

2、景觀節點設計

(1)出口景觀節點設計理念:

設計采用微地形綠地景觀設計模式,植物種植以疏林草地和低矮籬帶為主,為周邊建筑環境留出透景視線。

民族東路以西主要以陰山文化為主題,用層積巖雕刻出的“鹿城——包頭歡迎您”,層層堆積的巖石不僅說明陰山文化的歷史悠久,也是鹿城——包頭的歷史顯照,再以大小不一的巖畫做點綴,巖畫以圖畫的形式承載著中國北方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思維方式,體現著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創造力,凝聚著中華民族杰出的智慧,是彌足珍貴的文物資源,是連接民族感情的紐帶。

民族東路以東主要以鹿城文化為主題,蜿蜒曲折的水系,幽幽的綠草地,三五成群的鹿有的在吃草,有的在嬉戲……

這樣的場景讓所有過境的人們都感受到這個美麗而富有詩意,有水、有草、有鹿的陰山腳下是“鹿城——包頭”。

(2)京新高速兩側綠化帶設計理念

主要采用規劃式和自然式相結合的配置方式,綠化以吸塵、隔音、防噪功能的高大喬木為主,在搭配一些造型簡潔大方的籬帶做點綴,營造多層次的景觀效果。

(3)110國道兩側綠化帶設計理念

根據禮儀手勢規范,掌心向上的手勢有誠懇、尊重他人的含義,110國道屬于我市的對外交通要道,要讓過境車輛、人群感受到我們草原人民賓客至上的禮儀文明。

3、空間界面分析

東西向以三森機電燈飾城為地標,建筑形成U字形建筑圍合,主要體現建筑的天際線高低錯落有序,相互映襯。

南北向從北出口生態景觀區的大片開敞空間,慢慢到小高層建筑區過渡,最后到地標建筑,形成由北向南逐漸遞增,給人一種慢慢入城的時間緩沖。

4設施小品設計

選用與建筑風格統一的類型,以現代風格為主;種植花缽及種植箱材質以木材為主,在強調美觀舒適同時具有不宜損壞、易于清洗和保養等特點;垃圾箱及廣告牌、燈具等應兼顧整體風格,在滿足景觀性的同時,考慮人們便捷使用的需求;對圍擋進行統一設計,可突出陰山腳下,呦呦鹿鳴的主題。

六、結語

城市景觀是連續景觀,城市入口是起點,它與另外的城市景觀節點(如廣場)、軸線(如街道、河流)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一起組成主次分明、相互呼應的城市景觀序列。因此,如何揚長避短,發揮所處地域優勢,是今后在進行城市入口景觀設計時應當注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章家恩,徐琪.道路的生態學影響及其生態建設[J].生態學雜志,1995,14(6)

[2]李春梅,陶雷平. 城市入口景觀設計初探. 中國園林,2001(3)

[3]陳浮,葛小平,陳剛等. 城市邊緣區景觀變化與人為影響的空間分異研究. 地理科學,2001(6)

篇9

1.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的景觀同質性

現在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鄉村出現了 “一條大路向前方,兩邊兩排小樓房“的千村一景現象。”這就是目前中國一些地方新農村規劃建設的現狀。

我們在山東半島地區一些農村地區調查中發現,當前一些地方在制定鄉村規劃時,陷入了誤區。房屋建造完全沒有章法可尋,只要有錢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想建哪就建哪。農村的許多村莊布局之所以存在上述這些突出的問題,成因比較復雜,但癥結還在于“規劃滯后”。在走訪中,許多村民告訴我,他們很少聽說過在農村蓋房子還要進行規劃,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么蓋房子,只知道只要不侵占別人的土地,自己想怎么蓋就怎么蓋,想蓋成什么樣就蓋成什么樣。

還有很多地方把城鄉一體化錯誤地理解成農村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趨同。農村規劃設計失去了原來的文化,田園風貌蕩然無存。特別是一些地方隨著撤鄉并鎮、移民并村,建成的新村被規劃得整齊劃一。一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沒有汲取城市發展已有的教訓,忽略了生態的維護,忽視了環境的保護,以致新農村成了新污染。因此如何用科學的景觀規劃理論來指導新農村的建設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2.新農村景觀建設與農村文化景觀的聯系性

新農村景觀建設。一定要做到規劃先行的原則。規劃要尊重自然,尊重文化以及歷史傳統,根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個方面的要求進行。

新農村建設別的要推動文化建設。要很好地整合“鄉村文化”特別是“鄉土文化”在新農村景觀建設中的作用。新農村景觀規劃建設過程要倡導多元性。堅守鄉村文化、民族文化精神,倡導個性。設計規劃要充分的研究歷史化、民族化、鄉土化、個性化等問題,要弘揚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是對歷史對子孫后代的負責的態度。

鄉村景觀泛指城市景觀以外的具有人類聚居及其相關行為的景觀空間;從構成要素看,鄉村景觀是鄉村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構成的景觀環境綜合體;從特征看,鄉村景觀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復合體,具有深遠性和寬廣性。鄉村景觀包括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

3.新農村景觀設計與傳統文化保護性

首先,鄉村景觀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們平凡的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建設,根據鄉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優美的極具特色的鄉村景觀藝術形象,無疑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為我國大地增添一道亮麗的色彩。

其次,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展開,農村文化保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不少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古建筑、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由于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

再次要加快農村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景觀保護。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使歷史街區和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有效遏制過度開發,加強保護工作名村能夠保持其傳統的文化氛圍,不致在城市建設和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遭受毀滅性的破壞。為新農村規劃建設留住傳統文化的根基。

4.新農村景觀設計因地制宜性

根據我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及的發展現狀,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新農村的規劃設計劃分幾個方向來進行。每個方向均可根據農村具體特征進行分類,使其能夠代表新農村的個性,使之具有不可重復、無可替代的景觀形象與景觀特色。

當然無論對哪一種的分類中的農村進行景觀規劃,都要面對現實,詳細的調查得到本地的地質資料、氣候資料、歷史資料及風土人情等資料的情況下分析研究,從自然形態、人工形態、社會人文、中整理既有的景觀,也要挖掘出農村中的潛在人文、歷史景觀資料。

5.新農村景觀設計時效的可操性

5.1地理環境為主要規劃設計的依據

地理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的條件。優越、突出的地理環境特征,是影響農村用地規劃的空間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的內容包括:地形地貌。農村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勢、山石形態的肌理結構、山嶺溝壑的平原草原的春華秋實等等。氣候環境。空氣陽光、氣溫、干濕等等。水環境。農村地區溪塘河湖的動靜波浪、溫泉飛瀑的紗霧珠簾、江海的浪花飛濺。

地形地勢決定了農村房屋建筑景觀的高低參差 重疊錯落,造就了道路的蜿蜒起伏,交通的曲折變化,使綠色植物掩映襯托著建筑環境,能柔化建筑的幾何形態過多的直線棱角;農村地區的水體環境,以其晶瑩透明的色質、相對廣闊的水面以及堤岸流暢動人的曲線,使視野明快,景色虛實相映,自然生動的景觀環境。

因此對于這一類型的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該“因勢利導”抓住地形、地貌特征。去加大利用,而不是去削弱這種特征。更加不能遇山斬山、遇溝填溝、遇曲取直、遇水掩土..........。

對這一類型的建設規劃要從鄉村和景觀藝術系統設計入手,:從建筑外觀上改造農村空間中相對要的建筑物形象。對沿街建筑立面進行統一形象設計和視覺規劃沿街路牙、道路鋪裝設計及材料的更新設計主要的街道的綠化帶的營造、草木花卉品種的設計。燈柱急門墻的地方、民俗造型,圖騰傳說設計制作。主要空間的環境山石、植物進行巧 用。保留和開發利用本地的古跡傳說進行景觀設計。

5.2以人文歷史景觀為規劃設計依據

新農村建設規劃設計上應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其居民的生活模式,使當地環境有機融入到所在城鎮的歷史人文環境中,特別是古跡區要在進行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注意保護原有的風貌。在規劃拆遷時既要注意保留原有的寺廟、街巷、樹木及傳統的建筑形式,切實依據歷史原貌修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標志性古典建筑,延續所在地區的歷史文脈,又要將新建農村景觀環境充分溶入這種風格,使建成后新農村既體現出一種文化傳統的沉積,又具備現代化的生活環境,滿足農民對新農村人文氛圍和社區功能的要求。

(1)歷史人文景觀的修復。新農村建設中對舊的景觀形象改造時,要做到再現歷史景觀。對于當地年代久遠但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人文景觀。進行修復的時候,應該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

(2)原有景觀的改善。彌補傳統景觀環境的缺陷,根據歷史資料再現原有的風貌。施以綠化配景和環境藝術品的安放,使其在形、色、質意境上與農村的原有的形象和環境保持一至。在整體環境中得到升華。

(3)景觀的利用及引導旅游型新農村的設計規劃。外出觀光、休假是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求。現代高節奏的生活環境,使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大。所人人們特別需要通過節假日回歸自然。而擁有大自然這筆財富的廣大農村地區。都是具有這樣的基本條件和功能的。

5.3以農村產業構成為景觀規劃設計的依據

離開了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我們新農村的景觀建設,就很難的。比如山東日照市有幾個村莊就是搞的干干凈凈,每個農家的門口搞一個自制簡易垃圾桶,每天有人收,這些村莊因為大多以養花草致富,所以產業景觀就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家家戶戶門前屋后房頂上,都是花草茂盛的景象。道路也沒有硬化,就鋪了沙子,小巷胡同用的當地的青石鋪路,要遠比水泥硬化生態美觀的多。

篇10

[關鍵詞] 公路景觀設計 地域環境 路線 綠化

1.引言

公路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起了具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會對沿線地域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目前我國公路建設中為了保證線形指標常出現大量切割山坡、開挖山丘崗地、填平溝壑、砍伐樹林及果園等侵害自然地貌與生態環境的現象,使公路與所在地域環境之間缺乏融合和協調。同時公路上的各種人工構造物的造型與色彩忽視景觀效果和駕乘人員的視覺效果,不能減少或消除各種構造物對自然景觀的不利影響。因此公路景觀設計應充分結合沿線地域環境,使其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與自然環境相和諧,最終實現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

2.公路景觀與所在地域環境

公路景觀是指公路路線、橋梁、隧道、互通式立交、沿線設施等人工構造物同公路通過地域環境相互融合后形成的景觀。所在地域環境是公路所處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域范圍、地形地貌和立地條件,如高山、平原等;人文環境則指人類通過改造自然創造出來的景物,如文物古跡、城市、村莊等。

3.公路路線與地域環境

公路路線設計中,盡管受到某些控制點如已有道路網、最佳路線交匯點等的影響,但是,公路作為自然環境整體的組成部分,路線和地形相互協調才能保護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3.1路線與原有地形的融合

3.1.1沿著等高線的路線所形成的景觀與所在地域環境最易融合,如:排列在公路兩側,與等高線平行的樹木或房屋在景觀中看上去很協調;而在一片空曠地,有這樣一條沿等高線布置的公路,易將地形表現出來。

3.1.2將風景名勝區、闊喬或針喬、文物古跡等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觀布置在曲線內側;曲線通過大片樹林、果園和綠地等。通過這些措施更易提高景觀水平。

3.1.3在山嶺地形區,沿著等高線方向布設線路中,必須提高或降低其高程時,仔細選擇路線和確定坡度,進行填、挖方中細部優化,避免出現“斷崖”現象,消除令人不舒服的感覺。

3.1.4在山嶺區,沿著垂直等高線布設線路時,會給人視覺上產生路線“逆著紋理”穿越的生硬感覺。解決的方法是選用將其位置定在挖、填方量最少處,或把路線位置稍稍偏移垂直方向。

3.2橫斷面的細化處理

3.2.1目的;通過橫斷面的細化處理,產生與周圍環境具有相似的特征,一般情況下,坡面盡可能平緩(巖石挖方除外,因為巖石的特征就是表面陡峭和轉角生硬) ,改善景觀效果。

3.2.2原則:橫斷面側坡的坡度受到土質工程力學特征所決定,規范推薦的坡度往往大于視覺最佳效果的坡度,筆者認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等高線地圖,針對個別情況進行個別設計,達到最佳效果。

3.2.3對于同一等高線平行布設的公路,由于挖方而使路肩或某一側往往存有一塊突出的土方,從景觀設計角度,必須把它去掉,否則與所在地形不融合。

3.2.4路線設計中,盡量避免由于直線挖方,特別是在天空襯托下形成黑影輪廓而產生令人不自然的景觀。直線挖方時,做到有一背景襯托如遠處重疊的山巒或茂盛的森林等(天空除外) ,或在沒有背景的襯托下,宜將挖方的路線布置成曲線,并進一步做邊坡細化處理,從而獲得最佳視覺效果。

4.公路景觀設計中綠化問題

4.1與所在地域環境之間的關系

4.1.1根據所在地域的土壤類型、氣候特征、地形地貌及公路綠化土質的特點,建立適應當地生態特征的植物群落。采用濕式噴播和客土噴播技術,提倡多用鄉土樹種,盡量少用外來樹種,避免造成物種泛濫。

4.1.2在某些地區的綠化通道建設中,由于沒有穿插一些開放空間和向外看的景物,沿著公路兩側連續不斷種植的林帶行駛時,駕乘人員會由于景物的不斷遮避而感到厭倦、感到壓抑,體驗不到旅途的愉快。所以說,在路兩側種植林木時,考慮布線與植物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查,提供一系列開放與封閉間隔交替的情景,賦予駕乘人員視覺體驗及韻律。韻律感也會受到景觀內容的限制。公路通過居民區時,密植的植物可降低噪聲和使人們不受視線干擾。公路通過工業廢地、露天礦場等不和諧地域時,通過植物密植可阻擋人們的視線,而對于新興工業基地、名勝古地、風景旅游區等,可種植低矮的灌木使駕乘人員的視線可以看到。

4.2 綠化景觀需強調視覺邏輯性

4.2.1基本原則,綠化應按三維空間進行設計,將某些特殊路段從總的范圍分離,強調出來,從而誘導駕駛人員的視線,提高公路景觀水平。

4.2.2彎道內側種植低矮的灌木來強調彎道的存在。

4.2.3晚間行車繁忙路段,彎道外側植樹來突出弧線從而增加安全性。

4.2.4豎曲線頂部兩側的樹木,預示著前面方向的變化。

4.2.5公路有叉道時,通過綠化處理把它強調出來,突出兩條路的存在,形成明顯標志,預告設施位置。

4.3 綠化景觀與視覺污染防治

4.3.1公路綠化景觀設計,應充分利用綠化來補償,改善公路沿線景觀,因地制宜,并形成其特有風格。

4.3.2公路分離式高架橋,由于引道路堤坡度陡而不雅觀,可通過精心綠化來改善景觀。

4.3.3而對于其它類型的橋梁,由于坡度較緩,任何一側的引道較長,往往令人厭倦,所以通過種植觀賞性的植物,創造一定的環境,賦與它們生氣。

4.3.4由于受到條件限制,有些路段存在從某點看去有時扭曲或不連續現象,可以通過綠化來彌補景觀的缺陷。

4.3.5公路沿線除停車區、服務區和立交區等外,盡量少用裝飾性植物、廣告牌、宣傳牌,避免引起視覺混亂。

5.安全設施與景觀的融合

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包括交通標志、交通標線、護欄、輪廓標等都屬于人工構造物,傳統設計方法的現代感十分鮮明,與公路周邊的自然感反差十分明顯,是安全工程中對公路景觀影響最大的部分,已經落后于目前公路項目建設的理念和目標。下面介紹自然化、鄉土化和隱蔽化設計手法使安全與景觀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景觀化設計新理念。

5.1自然化手法

自然化的設計手法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材料和外觀的設計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道路設施充分融人自然環境中,創造和諧、自然的新景觀。自然式設計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借鑒道路沿線地域的環境特征、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結合設施自身的特征,在保證設施功能的前提下,科學而藝術地打造具有濃郁地方性特征的公路設施。自然化手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公路的設施要“少而夠”,也就是說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設施的數量和規模,不與自然爭景。

5.2鄉土化手法

鄉土化原則是指通過研究公路所經區域所具有的獨特的“鄉土材料、鄉土文化及鄉土建筑技術”等,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以繼承與發展的態度融人到公路設計中,達到尊重地域環境、體現地域特色、降低工程造價的目的。鄉土化技術理念主要體現在利用鄉土建筑材料、鄉土植物材料、鄉土建筑技術、鄉土文化來營造個性公路自然環境。如果應用恰當,不僅可以創造出獨具“個性”且與環境協調的公路作品,而且由于使用了最普遍、常見的材料和技術,可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造價。鄉土化設計還體現在對鄉土文化的尊重和鄉土文化的發掘利用方面,應充分考慮路線的區位、環境等特點,使作品充分體現出對歷史的尊重,達到公路與歷史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二者相得益彰,增加公路觀賞性的同時,發掘、利用歷史人文景觀資源。

5.3隱蔽化手法

隱蔽化原則是指通過結構和色彩的設計,使不要求視認效果的設施隱藏在環境背景之內,不構成公路景觀的主要因素。通過隱蔽的設計手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環境的原貌,符合自然、和諧的要求

6.結論與建議

總之,我們應樹立“以人和車為本”的服務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和保護沿線環境,強調公路工程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構成新的人文景觀,為駕乘人員提供良好的視覺環境,實現“交通功能性、景觀舒適性、生態適應性和經濟效益性”的相統一,為公路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同時通過貫徹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自然化、鄉土化和隱蔽化的景觀化設計新理念,使交通安全設施在不降低其功能或安全防護水平的基礎上能取的更佳的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設計指南(2005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劉洪啟,吳云,沈濤,張魏漢.基于新理念的公路交通安全設施景觀化設計思路[J].中外公路,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