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規劃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9-15 17:3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莊規劃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村莊規劃調研報告

篇1

一、集鎮、村莊用地規劃及建設現狀

在集鎮建設和發展方面,2001年,市為了適應發展,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撤鄉并鎮工作,使集鎮的區域得到擴大。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集鎮規模急劇擴張。據統計,近十年來集鎮的區域面積已擴大一倍以上,鎮域內的建筑面積增加兩倍以上。工業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了幾倍于農業收入的財富,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傳統的農業勞作,而加入到工廠上班做工。據統計,有%以上的戶藉村民搬遷至集鎮甚至城區居住,甚至有些村民小組有一半以上住戶已在集鎮工作、生活。同時,由于工業、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為方便工作、生活、娛樂,一般借居于集鎮或集鎮周邊,使得集鎮人口中外來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強化土地流轉,加快集鎮的規劃建設勢在必行。

在村莊用地規劃方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市村莊規劃建設工作進展順利。截止2009年底,%的行政村所在地完成了規劃。為嚴格執行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大部分已規劃的村莊,農民建房都能夠按規劃的要求進行。但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在村莊規劃建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現行土地管理機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村土地所有權權能被極大地限制。農村集體土地與城市國有土地同地不同權,村民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在法律地位上與國有土地所有權處于極不平等的地位,集體土地所有權權能殘缺不全,其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利受到諸多的限制,如未經批準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能轉讓、抵押、投資入股等。農民集體土地的收益、處分權,怎樣收益、處分,都只能服從國家意志,不存在土地所有人與國家權力行使者作為平等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共同表達意志。這背離了法律意義的財產所有權基本權能的范圍。

二是現行農地流轉制度影響了統籌城鄉發展。目前我市農業人口大量轉移,轉移到城鎮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大大減少,土地為他們提供的生存保障功能實際上難以實現。一定比例的農民已經進城定居并購置了房產,其在農村的房屋已經閑置、承包土地也拋荒,如果絕對不允許農民處分宅基地及房屋和承包地,將會造成土地資源的長期空閑和極大的浪費。與此同時,在極少數允許流轉的情況下,普遍存在著流轉主體混亂和不合法的現象,鄉(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小組、村民委員會、村民等都在作為流轉主體,并且缺乏合理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另外,土地流轉過程中行政干預過大,這些直接導致農戶處于極端弱勢的地位。

三是現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了人人分地,戶戶種田的局面。這不利于土地集中,不利于將資金、技術、知識、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吸引到農村中來,也不利于節省成本和開支。

四是土地使用權屬流轉難。因30年不變的土地承包政策,導致農戶承包的規劃建設留用地、待置換用地調劑難。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難,“空心”村、“空殼屋”整治難。長期以來,“一戶一宅”政策未執行到位,“一戶多宅”現象普遍,空置住宅難拆除,農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設用地復墾難。由于受基本農田和新村規劃的限制,農民建房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部分住房困難戶鋌而走險,不批就建,而一些不符合建房條件的農戶也乘機搶建,造成違章建筑、違法占地現象突出。

五是土地流轉糾紛逐漸增多。首先是由于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并逐年增加了對種田農民的補貼,許多進城務工農民惜土觀念增強,紛紛又返鄉要求落實承包土地或索要流轉出去的土地。其次是農業生產具有周期長和風險大的特點,一些流入方因生產經營不善或者遭遇自然災害受損時,農戶流轉出去的土地收益得不到保障。再者是土地流轉合同有的不規范,利益補償機制不健全,容易產生新的矛盾,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六是農地征收征用存在許多的不合理和不透明之處。當前對征收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公共利益”目的未作界定,導致在實踐中征收征用集體所有土地目的處于失控狀態;補償范圍僅限定為與被征收土地有直接聯系的經濟損失的適當補償,與被征收土地有間接聯系以及因而延伸的附帶損失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損失、安置費、社會保障費等均未列入補償范圍;補償標準規定不合理,普遍偏低,補償標準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區縣甚至同一個鄉、村組都大相徑庭;整個征收征用過程缺乏公開性和群眾性。

三、關于集鎮、村莊規劃用地設想的建議

在今后的農村新一輪的發展中,及早考慮規劃集鎮發展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我市集鎮的現狀,對完善和加強集鎮建設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科學合理規劃,形成特色風格。集鎮規劃關系到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內的發展前景,要貫徹落實市委政府對寧遠發展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集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科學編制集鎮的總體發展規劃根據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產業結構特點、人口發展規模、地理優勢等因素,合理規劃集鎮建設。要組織專業人員進行詳細反復論證,合理編制集鎮規劃。要加強規劃調控。根據寧遠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和農村人口快速向城鎮轉移的趨勢,要加強用地規模的控制和管理,合理科學地完善現有的集鎮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避免低層次的重復建設。要依據區域背景、市場需求和集鎮的自身優勢,形成特有的自然風貌、形態結構、文化景觀、產業構成和功能的集鎮規劃。要注意保護所在地生態環境、歷史、人文景觀和文化傳統等有形無形寶貴的特色資源,保持獨特的地域特征,突出文化底蘊。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發揮地域優勢,突出“一鎮一品”、“一鎮一業”,依托產業優勢,豐富市場發展經濟。

(二)制定激勵政策,鼓勵農民向集鎮轉移。完善集鎮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農民的許多具體實際問題,需要從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切身利益來綜合考慮。一是完善社保體系。目前失地農民大部分納入小城鎮保障體系,但由于體制的不同,目前務農的農民社會保障和小城鎮保險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建議在條件許可情況下,開展探索以土地換保障的方式和途徑,徹底解決剩余農民的社會保障,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加快集鎮城市化進程。二是穩妥推進土地流轉。不斷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進承包地使用權流轉,使耕地向種田能手、家庭農場集中,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解除農民在土地經營權上的后顧之憂,保障農民在土地流轉中失地不失利。同時,為農民向集鎮轉移創造更多條件,讓農民在集鎮發展中得到實際利益。三是積極探索農民居住房和宅基地。建議在條件許可的鎮對農民住房和宅基地贖買,并和集鎮優惠房、小城鎮保險相掛鉤,鼓勵有條件的農民盡快轉為進鎮居住。四是探索政府補貼機制。加快集鎮建設,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政策激勵、多方推動”的原則,對進鎮購房并轉讓宅基地的農民予以補貼扶助,繼續加大對農村地區專項轉移支付。新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要多向集鎮建設傾斜,讓資金真正發揮作用,推進農村集鎮建設。

(三)鼓勵多元投資,加快集鎮建設。在集鎮建設中,應建立政府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多方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市、區各級政府的資金扶持是加快集鎮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的重要環節。集鎮建設資金應該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區、鎮二級財政應在年度預算中給予一定比例的專項扶助投入。大力支持并吸引郵政、電信、水務、電力、金融、廣電等部門根據自身業務發展和市場需求在集鎮建設網點,積極參與集鎮建設。在條件許可的鎮,市政府每年給一定數量的商品房用地指標,一方面解決資金不足,另一方面提高集鎮的建設水平和質量。要在政府引導和扶助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和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集鎮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化建設;鼓勵農民投資,吸引農民帶資進鎮建房購房,從事二三產業,使農民成為集鎮建設投資的重要主體。

四、加快土地流轉,搞好村莊用地規劃,是加強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在村莊用地規劃方面主要有以下設想:

(一)因地制宜,科學編制操作性強的村莊規劃。要按照集聚發展和節約土地,堅持從實際出發和尊重村民意愿兩個原則,安排編制專項資金,分類編制村莊規劃,同時充分考慮區域現狀,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多措并舉,逐步解決弱勢群體住房難問題。一是采取折價收購村內閑置的空舊房屋,低價售給住房特困戶等措施,解決自身無能力建房的特困戶的住房問題,同時對這些住房特困戶采取相關優惠政策,簡化辦理手續。二是對在集鎮長期務工經商的住房困難戶,借鑒其他地方建造農民廉租房等的做法,逐步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條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臺舊村改造獎勵政策,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項目,逐步消除“空心村、空殼屋、一戶多宅”現象。嚴格執行“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制度,騰出的宅基地收歸村集體所有,在充分考慮公共設施建設用地的基礎上,擴展農村用地空間。

(二)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產業特色,引導農戶向農業產業化企業、種養大戶有償轉讓土地經營權,壯大特色產業的規模;充分發揮城郊鄉鎮的地緣優勢,引導農民集中土地,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高效農業;積極鼓勵外出務工又不愿意放棄土地的農民,采取各種有效形式依法把承包地轉到種養大戶的手中。同時,從“方便生產、提高效益”的角度出發,積極引導同村同組農戶以互換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變目前土地布局過小、過散、過亂的問題,切實提高土地的耕種效率。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制。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管理改革,認真開展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促進節約用地,提高用地效率。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機制,建立流轉市場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一是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土地流轉必須簽訂規范的流轉合同,實行登記制度,由村委會備案,鄉鎮土地承包管理部門登記。二是強化管理服務,鄉鎮土地承包管理部門要及時向農民提供規范的流轉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檔案,妥善處理土地流轉糾紛。三是培育和發展土地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積極開展土地流轉供求登記、信息、土地評估、政策咨詢等服務工作。四是土地管理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監督,防止以流轉土地為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

篇2

一、***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現狀

近年來,***市通過生態市建設,工農業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已逐步完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已提上議事日程,正逐步開展治理。2005年~2007年,全市在39個村或集鎮進行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推廣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1430立方米,年污水處理能力到達139萬噸,為全市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啟了個好頭。然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仍落后于生態市建設的要求,在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仍未被納入村莊整體規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1、污水設施改造標準過低,明污轉為暗污。

雖然在新農村建設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廁,部分農戶家中也有了簡易的污水處理設施,但由于目前全市農村及集鎮大部分沒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改建后的設施真正達到無害化標準者甚少。所謂的“三格式”,實際為直排式。生活污水絕大部分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滲入地下,少部分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后任意滲入地下,嚴重污染河水和井水,從明污轉為暗污,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

2、少數鋪設污水管道的集鎮和農村。

一般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體制,污水由明渠或明溝形式任意排放,而且溝渠的排水斷面普遍偏小,常被垃圾堵塞,街巷污水漫流,嚴重影響周圍環境。隨著***市農村居住人口不斷增加,生活污水產生量呈快速增長趨勢,這已給***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帶來嚴重的危害。“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黑致癌,新千年代熏臭無奈!”這是老百姓對河道水塘水質變化的感官評價,也是河道水塘水質逐年惡化的見證。水體的污染,使富春江流域水環境的保護雪上加霜,并直接或間接地嚴重威脅著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與健康。

3、布局不夠合理,水資源浪費嚴重。

目前,在農村由于水資源相對豐富,節約用水的意識相對不強。而且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注重形式、應付檢查者居多,治標不治本。各集鎮行政村缺乏系統整體的、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設施不到位、資源浪費現象嚴重。沖洗廁所座便器的水都是自來水,然排出去的水卻是污水。特別在一些地區,由于屬于砂石土壤,極易污染地下水或下游的河道水。“世界上沒有垃圾,它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世界上也沒有污水,它是排錯方向的財富”。生活污水原本就是最穩定的水資源和最好的有機肥源,當用水和需水量增加時,污水的產生量和可再利用量的潛力也更大。中國有句俗語“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今,卻把這些供應最穩定的寶貴的“肥水”當作“廢水”排向了河海,成了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二、***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對農村環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抓住建設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這個契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廣泛應用環保節能技術,農村生活污水不僅要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更要資源化利用;不僅要節約處理成本,更要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為此對新時期農村污水治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建設鎮村污水處理設施

篇3

關鍵詞 美麗鄉村;規劃;構想;甘肅秦安;郭嘉鎮;槐廟村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48-02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Huaimiao Village in Guojia Town of Qin'an County

ZHANG Xiao-h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economic base,customs,culture and other rural areas culture of of Huaimiao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2014A-136) of Tianshui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on the Huaimiao Village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 which established by Gansu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promote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plan;conception;Qin′an Gansu;Guojia Town;Huaimiao Village

1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現狀

1.1 氣候適宜,自然條件良好,有利于發展經濟林產業

郭嘉鎮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川道區以果品業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較快,淺山區推廣地膜糧食種植,山區村突出花椒產業和冬暖棚建設等農業特色項目。槐廟村位于郭嘉鎮的東南部,地勢起伏不大,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現有耕地面積156.3 hm2,其中蘋果種植63.3 hm2,桃種植40.0 hm2,花椒種植33.3 hm2,其他農作物種植19.7 hm2。經濟林產業已發展為槐廟村發展的支柱產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 村民居住較為集中,有利于村容整治

槐廟村全村共有410戶,總人口1 892人,其中350戶分布在207省道兩側,其余在河北面集中地段,部分宅基地布局很不合理。為了便于開展村容整治工程,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創業增收,開展建設美麗家園。

1.3 寶貴的文化遺跡建筑、便利的交通、淳樸的民風,有利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村莊內有3處宗教圣地,即伍圣宮、祖神廟、娘娘廟,其中娘娘廟建于村莊的堡子內,與周圍堡子城墻相互映襯,充分體現槐廟村歷史文化與人文變遷,是開展槐廟村鄉村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207省道從南向北貫穿全村,交通便利;槐廟村村民待人熱情大方、好客、村民之間真誠友愛,保持著西北地區淳樸鄉風,為發展鄉村農旅游提供了條件。

1.4 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規模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槐廟村現有有氣調庫8處,占地面積5.03 hm2,可用于存儲蘋果、梨、桃等水果;現有有果品廠1處,對村內生產水果進行果品深加工,占地面積0.12 hm2。可以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擴大規模,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區域林果產品倉儲、交流、加工的中心,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了槐廟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對秦安縣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1.5 槐廟村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秦安縣“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秦安縣2011―2030年產業規劃中(圖1),確定了“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槐廟村處于秦安縣城市產業規劃西翼林果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的美麗鄉村,必將帶動西翼林果產業的發展,實現“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2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構想

2.1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堅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槐廟村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創建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經濟林種植、鄉村旅游、小商品服務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同時依托科學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發揚民俗民風為目標要求,著力推進農村生態人居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經濟體系和農村生態文化四大體系建設。建設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占用農田地,一戶兩宅等不良現象[1]。

2.2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基點出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以合理、節約有效用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注重當前農民增收與保證長遠發展相結合,國家投資與農民自力更生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設原則。

2.3 規劃定位

以美麗鄉村為契機,依有利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農業產業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將槐廟村打造為“都市人的后花園、農事體驗游樂園”型的美麗鄉村。

2.4 功能分區規劃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形態、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槐廟村進行重新整治,形成5個功能分區。公共活動區:主要指2處村民文化廣場,作為村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教育區:擴建的小學和新建的一所幼兒園;產業區:沿著207省道兩側規劃的果產業區,包括氣調中心、果產品生產區;桃花觀光園區:指村莊河壩兩旁新建以桃花觀光為主的休閑農家娛樂場所。結合槐廟村的特點與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區與周邊環境關系,對規劃區進行空間整合與合理布局,將本次的規劃結構定位為“兩心、三軸、三區、多節點”。兩心:2個公共活動中心;三軸:2條景觀軸和1條商業服務軸;三區:居住區、景觀區、生產倉儲區;多節點:分布在居住區內的活動節點(圖2)。

3 建設用地布局規劃

3.1 居住用地

規劃保留了規劃區內的全部一類居住用地(部分因道路拓寬需置換的除外),拆除部分建筑質量太差的建筑物或是影響布局的輔助用房。以建設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產業配套的新村莊為目標,大力改善村容村貌[2]。

3.2 公共服務用地

槐廟村規劃區公共服務用地主要包括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村莊公共場地2個部分(圖3)。為形成層次分明、內容齊全、功能完善的新農村配套服務體系,構建類別齊全、規模適當的村莊中心,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整改與規劃。

教育用地規劃在原小學基地上擴建,使小學面積達0.87 hm2,建設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縮小與城鎮小學之間的教學差距,全面提升槐廟村的文化層次,為培養槐廟村后繼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創造條件。規劃建設一所幼兒園,占地面積0.31 hm2,改變原村莊學前教育為零的現狀,從啟蒙教育抓起實現全村人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槐廟村同樣面臨農村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需要,農村勞動力飛速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農村老人養老及晚年生活問題較為突出,在村莊規劃中新建一處占地面積為0.15 hm2的敬老院,為村內老人提供一個養老和安度晚年的生活環境,同時形成村民尊敬老人,全方位為老人服務的良好農村道德風尚。

為增加槐廟村經濟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決留守兒童數量增大以及勞動力就地解決問題,新建2處以桃花觀賞、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園,并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向外界展示槐廟村民風民俗、人文素質,建設美麗家園。

村莊公共場地:為給廣大村民創造農閑或飯后走出家門健身、交流、開展農村文化,自娛自樂的空間環境,在村莊內規劃建設生活廣場2處,并配置健身器材,以滿足村民健身需求,搭建村民溝通交流平臺,為實現和諧的人居文化創造條件。

村莊商業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將建造商業中心,為村莊農副產品、手工業品交易提供了場所,同時以農貿市場為中心帶動村莊農產品商業化的發展。同時新建擴建超市、飯店、通訊服務設施、金融服務設施。

3.3 村莊倉儲生產用地

槐廟村蘋果、桃、花椒種植已具規模,成為支柱產業,村內原有多出小型氣調庫,隨著蘋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已不能滿足村內蘋果的冷藏以及蘋果產業的更有效發展,在確保村民在增產的同時增收,將村內氣調庫整合并且擴建,面積達到8.19 hm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解決了村內剩余勞動力。

3.4 村莊內基礎設施用地

規劃村路面全部進行硬化,同時為改變村內交通條件,對村莊內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巷道進行規劃,并配置照明、排水渠等輔助設施。在村內建立停車場3處,占地面積為0.52 hm2,解決村內停車問題。在村內新建污水處理站2處,占地面積0.32 hm2,垃圾中轉站2處,占地面積0.27 hm2,解決村內垃圾亂堆亂放的問題,改善環境質量[3-4]。

通過產業的整合、文化的挖掘、村莊整治、合理規劃,生態保護等綜合實施,使槐廟村建設特色的風情韻味,使之成為農村居民創業就業的基地和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的窗口。“美麗鄉村”建設是以安居樂業、村民增收為特征,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新型農村。槐廟村可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通過規劃使槐廟村經濟發展從以農業為主逐步向以農果業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經濟模式轉變,建設成天水特色的美麗鄉村。

4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秦安縣2011―2030城市總體規劃[A].甘肅秦安,2011.

[2] 曹春華.鄉村規劃發展與機制建設探討: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區鄉村規劃建設考察報告[J].規劃師,2010,26(1):10-15.

篇4

摘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就滑縣新型城鎮化建設來講,如何做到以中心城鎮擴容提質為重點,以中心集鎮建設為依托,推動縣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值得認真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一、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滑縣始終按照統籌城鄉的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區域性影響力中等城市目標,按照“中心縣城、明星鄉鎮、小康村落”的城鎮發展布局,加快縣城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著力推進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城鄉面貌明顯變化,縣城被命名為“省級衛生城”、“省級園林城”和“市級文明縣城”。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05年的14平方公里發展到28平方公里。

(一)城鎮布局進一步優化

一是高起點謀劃,城鎮規劃逐步完善。2005年,滑縣全面啟動了縣城新一輪總體規劃修編及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物控制詳細規劃編制工作,規劃面積達到42平方公里。同時鄉鎮總體規劃實現全覆蓋,對19個鄉鎮的總體規劃進行了重新修編、評審和報批;二是縣城空間逐步拓展。將道口鎮、城關鎮、小鋪鄉所轄約100平方公里作為縣城規劃控制范圍,縣城空間規模進一步擴大,空間結構趨向合理。

(二)縣城初具中等城市規模

一是加強道路建設。滑縣投入建設資金3億多元,對縣城16條主干道進行了建設和改造,對城區大部分背街小巷進行了治理;二是抓好配套設施建設。開發建設了賓北廣場、戲曲廣場、敬老廣場等10個休閑廣場和農副產品批發等7個專業市場。建設了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三是全力搞好新區建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新區建設,支持新區建設,初步形成了“五園、四區、三中心”的框架,建成區面積達到了10平方公里。四是大力實施舊城改造。

(三)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

各鄉鎮進一步加大道路、學校、敬老院、休閑廣場、文化活動中心和市場建設力度,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改善。新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初見成效。產業集聚區錦和新城、白道口鎮濱河新村社區兩個省級新農村示范村已全面啟動。錦和新城建設,涉及33個行政村,10063戶,39980人,原村莊占地9451畝,新城占地2476畝,節約土地6975畝。

二、產業集聚區整合土地、村莊的主要做法

為給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有效破解“三農”難題,縣委、縣政府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破行政區劃,先后將原隸屬城關鎮、小鋪鄉管理的37個行政村4萬多農業人口劃歸產業集聚區全權代管。代管的這些村莊,如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成為一個新課題。

按照“以社區建設為突破、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人文關懷為紐帶、以文明建設為保證”的建設方向,通過對代管的行政村進行村莊、土地雙整合,全面啟動了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錦和新城建設。在具體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五項措施:一是科學規劃,適度超前;二是民主決策,積極穩妥城鎮化進程;三是政策鼓勵,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四是籌集資金,破解錦和新城建設資金匱乏難題;五是整合土地,創新土地流轉模式。

三、城鎮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規劃執法剛性不足

縣城及鄉鎮建設普遍缺乏控制性詳規指導,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評審工作滯后,致使規劃控制缺乏依據。同時受管理體制的影響,鄉鎮建設缺乏規劃人員的監控和指導,規劃實施難以落實,規劃執法剛性不足。部分居民對城鄉規劃了解不夠,支持力度不大。

(二)輻射帶動力不強

全縣除縣城外,其余城鎮建設普遍規模較小,對周邊鄉村的輻射帶動力明顯不足。

(三)產業建設滯后

縣內各建制鎮普遍產業建設規模偏小,技術落后,產品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運行困難,產業承載力缺失,競爭力不強。

(四)城管機制不夠健全

城市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城市管理尚存在“一治就好、一停就亂”的現象,特別是城鎮基礎設施管理難以監管到位,損毀嚴重;綠化、美化、亮化標準還比較低,城鎮居民的城市意識和參與管理意識不強,社區建設比較滯后。

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規劃修編,促進科學發展

城鎮規劃是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依據和推進城鎮化的基礎。突出重點抓好縣城、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正確處理近期建設與遠景發展、城鎮建設與保護耕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編制好交通、供電、通訊、環保、綠化以及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健全城鎮服務功能。

(二)發展縣域經濟,為城鎮化建設提業支撐

以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增強城鎮產業支撐,快速提升城鎮實力,增大城鎮輻射、帶動、集聚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發揮優勢、創造特色”原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強做大農產品加工、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光伏、新材料和裝備制造業。 (三)理順建設體制,探索城鎮管理與經營新途徑

按照縣城發展策略,抓好城市資產經營,做大做強城建投資公司,提高融資和經營城市的能力。加強城市土地儲備,促進城市建設良性發展。加快縣城管理體制改革,撤消縣城區內建制鄉鎮,設立街道辦事處,全面推進村改居工作,實行城市化管理。完善小城鎮建設開發市場,以鄉鎮政府為主體,走投資、建設、經營一體化道路。

篇5

為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保障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呈貢新區建設,新區黨工委(縣委)、管委會(縣政府)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以地保障、以房保障、以財保障、以業保障“四個保障”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呈貢新區的開發建設。根據呈貢新區黨工委(縣委)文件要求,縣政協對“四個保障”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為切實解決呈貢新區建設中被征地群眾的安置和今后生產生活問題,呈貢新區管委會(縣政府)提出了“四個保障”的政策措施,促進了呈貢新區征地工作的順利推進。新區建設五年來,共征地約6.2萬畝(不含托管的三個街道),兌付征地補償費40多億元,順利完成了市級行政中心、十所高校和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建設的征地工作,實現了新區建設“五年出形象”的目標,為新區建設“十年成規模、二十年建成”的總體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

實施以地保障,破解征地難題。一是制定了90%的征地補償費歸農民個人所有的《關于解決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試行辦法》,切實維護了失地農民的權益;二是制定了《呈貢縣土地征用工作辦法(試行)》,形成了一套規范透明的征地和補償費分配辦法;三是堅持依法征地、程序征地、陽光征地,落實群眾在征地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確保征地補償金按時足額發放到被征地群眾手中,維護了被征地群眾的利益。

2.

實施以房保障,推動村莊搬遷。新區建設六年來,先后制定了新區規劃范圍內遷村并點和新型社區建設規劃,認真制定和落實以房保障的政策措施,實施了新草房、柏枝營、郎家營和繆家營四個村莊的整體搬遷和中莊社區的部份搬遷,搬遷農戶2374戶,4844人,拆除房屋42萬平方米,新建安置房2349套,28萬平方米,維護了群眾利益,促進了新區建設。一是成立機構,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專門成立了新型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拆遷安置局,加強對新區范圍內遷村并點和新型社區建設規劃,研究制定村莊拆遷的安置政策,組織實施新社區建設和村莊搬遷安置。二是結合實際,制定政策措施。制定了《呈貢縣城市規劃區內失地農民住房安置試點辦法(試行)》,對規劃區內村莊拆遷安置做出了規定;制定了《呈貢新區部份村莊搬遷試點工作補償安置指導意見》,決定在村莊搬遷試點工作中采取“一戶兩房”和“一戶一房一宅”的安置方式;4月因昆明市政府下發的79號令《昆明市農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取消了“一戶一房一宅”的安置方式,縣政府調整制定了《關于印發〈呈貢新區雨花片區部份村莊搬遷試點工作補償安置指導意見〉的通知》,確定了“一戶兩房”的安置政策;今年3月又制定下發了《關于印發〈呈貢新區以房保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以房保障的具體政策,為加快村莊搬遷、實施以房保障奠定了基礎。三是依法拆遷,合理補償安置。為確保拆遷群眾利益,在拆遷安置中始終堅持依法拆遷與合理補償、合理安置相結合;貨幣補償與產權調換相結合;房屋以舊換新與差額面積貨幣找補相結合;以人為本、確保居者有其屋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維護拆遷群眾的利益,推動了村莊拆遷和群眾安置。

3.

實施以財保障,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一是積極探索,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制定了《呈貢縣人民政府關于解決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實施辦法》,明確了土地綜合價的10%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發展公益事業,使失地農民從集體經濟發展中獲得收益;90%直接兌現給被征地農民。二是制定了《關于實施五化戰略建立呈貢新城建設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的若干意見》和《呈貢新城規劃區內被征地人員養老統籌辦法(試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三是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制訂了《呈貢新區被征地人員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試行辦法》,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被征地人員一次性增[:請記住我站域名/]加財政補助元,促進了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4.

實施以業保障,促進失地農民就業。一是加大就業培訓,打牢就業基礎。積極開展短期勞動技能培訓與技能鑒定。組織開展對新區范圍法定勞動年齡內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為開展就業培訓和服務提供信息資料。把失地人員納入城鎮失業人員管理范疇,享受城鎮失業人員待遇。二是積極扶持,開拓就業空間。根據《關于扶持失地農民外出租地種菜、種花解決就業的實施辦法(試行)》文件規定,直接實現了4516名失地農民的創業就業,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二、存在的問題、困難和矛盾

1.

人均土地不平衡,征地工作難度大。由于呈貢新區范圍內客觀上存在著片區、街道和社區之間人均土地不均衡,土地產出差別大,人均地多先期征地多,人均地少先期征地少,公平性難體現,使下步征地工作難度加大。

2.

新社區建設進展慢,資金保障壓力大。在新區建設范圍內需整體搬遷的村莊社區居委會共38個約7.6萬人,目前僅 完成雨花吳家營片區3個村莊的整體搬遷,其它片區還處于項目報批和正在啟動建設之中。經初步測算,目前搬遷安置一個人約需資金25萬元左右,要完成新區范圍內35個村社區近7萬人的搬遷安置,需資金約180億。

3.

實施成效不明顯,安置群眾有意見。在以房保障的實施中,由于前期規劃不落實、土地難保障、政策不明確,造成政策宣傳不到位,建設規劃未公開,使社區群眾不清楚規劃地塊位置,不知道房屋式樣結構,造成了心理上的擔憂;同時,由于新區建設還處于城市化的初期,聚集效應不明顯,社區群眾看不到以房保障的成效,擔心未來生活,已搬遷群眾對相關設施不配套和生活費用增加有意見。

4.

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參保意識低。由于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還處于探索階段,政策還不配套完善,宣傳還不廣泛深入,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區群眾容易理解接受的政策體系;加之多數失地農民只注重眼前利益,對將來養老的事想的較少,年齡大的認為可以依賴兒女養老,中年的上有老、下有小,想的是贍養老人和兒女上學,年輕的想的是就業創業,認為養老是遙遠的事;有的對保險不信任,導致失地農民參保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5.

財政投入力度小,社會保障水平低。由于新區建設需要財政支出的項目多,導致財政投入社會保障能力有限;而現行的養老保險個人交費門檻高,每月領到的230元養老金與失地前的收入和現在的物價水平相比相對偏低,形成60歲左右的參保人數多,60歲以下的參保人數少,將會形成養老保險收支倒掛,給下步實施帶來較大的難度。

6.(來源:文秘站 )

就業觀念陳舊,就業矛盾突出。失地農民由于長期從事條件相對穩定和優越的農業生產,形成了一些不適應新形勢變化的就業觀念,普遍存在著臟累、上夜班和離家遠的工作不想干,只想干輕松、路近、待遇高工作的思想。當前失地農民就業中普遍呈現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低、就業期望高的“兩低一高”現象,形成了“有人無活干、有活無人干”的矛盾。從年齡、文化、技能和吃苦耐勞等方面比較來說,競爭力較弱。

7.

機構不健全,就業成效不明顯。目前勞動就業服務機構主要依靠縣就業局、街道“兩保所”的兼職人員,工作力量薄弱,社區就業服務工作呈現空檔。新區以業保障工作,主要停留在培訓、扶持外出租地和推薦就業三個方面,缺乏其他促進就業的有效措施。

三、解決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1.

加強政策宣傳,完善工作機制。要加大對以地保障和以房保障政策調整后的宣傳力度,逐步健立宣傳、實施、跟蹤反饋、修改完善的工作機制,使新區的每個干部都說得清,社區的每個群眾都聽得懂、看得見、感受得到保障的實惠。要盡快編制一本統一口徑的宣傳資料,制作一塊新區規劃、村莊搬遷和新型社區規劃建設的展板,深入全縣每個社區進行廣泛的宣傳。

2.

探索土地補償辦法,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要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完善貨幣化、市場化的征地補償和利益分享機制,要綜合農民在承包經營權、土地使用價值和征地后重新安置、創業方面的需要,以及土地潛在增值等因素,提高土地補償標準。一是加強征地管理,完善征地安置機制。首先結合人均土地不均衡和征地價格差別大的問題,探索一個最佳結合點,創新土地補償辦法,綜合計算新區征地人均補償費,制定新區征地人均補償標準,由目前按地補償轉為按人進行補償;其次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完善社會保障來彌補,認真落實好村莊搬遷和經營性用房用地,把社區群眾利益最直接、看得見的以房保障落到實處。二是實施分類征地補償辦法,兼顧國家、征占主體和農民利益,對純公益性項目用地(如無經濟收益的城市道路、綠地等),仍由國家統征后使用,并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對準公益性項目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制,讓農民分享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對于開發性項目用地(如房地產開發等),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采取公開招、拍、掛的方式進行開發。三是節約用地,嚴格土地供應政策,不符合規劃要求、不達到一定投資強度、不能安置和提供一定就業崗位的項目不供地,對供地后不按時開發建設的項目要收取土地閑置費,并按有關要求進行處理。

3.

加快新型社區建設,讓有形的成果取信于民。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加快新社區建設,力爭以一流的規劃設計和一流的建設配套快速建好新社區,彰顯以房保障的成果,真正讓群眾看了喜歡、住了滿意、并得到實惠,通過以房保障的成果看到新區建設的希望,從而支持征地拆遷和新區建設。

4.

積極探索新社區建設模式,破解資金和拆遷安置難題。為了緩解財政壓力和拆遷工作難度,要積極探索市場運作的模式,借鑒昆明主城區城中村改造的方式進行新社區建設和村莊搬遷,這樣既可以減輕財政壓力,又可以把政府從目前的拆遷難度中解脫出來,避免政府與拆遷農戶的對立和博弈。

5.

加強政策宣傳,提高失地農民的參保意識。要深入每一個社區進行廣泛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失地農民對養老保險“政府給補助、農民得實惠、老人有所養、子女負擔輕”的優越性認識,讓失地農民充分認識參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轉變觀念,增強參保意識,提高參保率。

6.

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提高保障水平。一是繼續推行失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結合目前實施情況,提高財政的補助比例,降低個人承擔比例,讓更多的失地農民容易接受,并承擔得起,積極參保,實現應保盡保;二是結合目前征地中人均土地不均衡的矛盾,通過提高征地補償費,探索用社會保障的方式來平衡,積極爭取上級的配套資金,把新區范圍內18周歲以上的失地農民一次性全部納入養老保險,個人承擔費用從征地補償費中一次扣除,真正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參保的目標;三是繼續推行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加快社區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切實解決失地農民看病不方便的問題;四是進一步完善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盡快實現與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接軌,提高保障水平。

7.

完善扶持政策,不斷提高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一是針對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加大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的能力;二是引導失地農民用好用活征地補償資金,除積極投入社會保障外,要大力組織協調金融部門深入社區為失地農民開展理財服務,提高失地農民的理財意識;三是制定扶持社區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發展壯大社區集體經濟,讓失地農民從社區集體經濟中獲得穩定的收益分配。

8 .

完善就業政策,建立征地安置制度。要根據以業保障政策的實施和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情況,制定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促進失地人員就業的配套政策。制定鼓勵廣大企業吸收失地農民就業的政策,對企業吸收新區失地人員就業并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給予補助,形成以“上級出一點、片區(園區)出一點、街道和社區出一點、個人出一點”為主的就業補助方式。

篇6

關鍵詞:科技園區 配套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leading science parks in the world feature in both enthusiastic innovative spirits and pleas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public facilities take a key role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 of public facilities in Science Park exemplified by one science parks in the north Haidian area.

Key words: Science Park, public facility

一、科技園區的概念

1.1科技園區的定義

根據2002年2月國際科學園區協會對科學園區做出的定義,科學園區是由專業人士管理的組織,主要目的是通過促進創新和有關的商家和研究所的競爭來使當地的財富得以增長。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科學園區刺激和管理高校中知識和技術。 在此定義中,科學園區與科技園區(Technology Park )、研究園區( Research Park )等同義。

1.2科技園區的主要人群

從科技園區的共同現象可以看出,科技園區是知識高密度企業的集聚區,這些企業的員工具有非常高的素質水平,具有較高的收入水平。

根據《中關村軟件園人力資源調研報告》(2011)及《2011年中關村軟件園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經過十年的建設,中關村軟件園一期產業發展成功探索出了“以服務促進園區產業聚集、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的模式,已集聚軟件和研發企業216 家,2010年從業的軟件工程師(軟件工程培訓 )達2.4萬人。

中關村軟件園從業人員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學歷結構以碩士和本科為主,本科以上學歷員工占比超過90%;國際化人才占比36.1%;開發及測試人員占70%左右;國際化人才總量達8600余人,占比36.1%;其中海外歸國人才690余人,占比2.9%,外籍員工260余人,占比1.1%;園區人員的平均薪酬超過10萬元每年。

從收入水平可以看出,科技園區內的從業人員具有較大的消費能力,消費層次高,他們注重工作及生活的舒適性及品質。

二、科技園區的配套設施情況――以中關村軟件園為例

中關村軟件園地處海淀區北部地區東南部,占地面積約2.6平方公里,建筑面積約280萬平方米。自2002年啟動建設以來,土地一級開發工作已基本完成,產業用地招商比例已接近80%。

中關村軟件園分為兩期,目前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經入住甲骨文、IBM、湯森路透、百度、中歐工商學院等知名企業及機構近200余家,從業人員約3萬人。軟件園二期現處于開始建設階段,已經聚集聯想(全球)總部、百度、騰訊(北京)總部、新浪等知名企業。2012年,園區進駐企業收入規模約200億元,現有常駐辦公人員約1.5萬人。至2015年全部建成后將聚集高科技企業近350家、從業人員7萬人。

已建設的中關村環保園一期中規劃商務配套設施集中在園區東北角、西南角和西北角三個區域。園區剩余空間全部為產業用地,該區域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2.3公里,規劃占地面積約130公頃,內部未規劃任何分散性商務配套設施。產業用地項目通常允許在地下設置少量配套用房,實際使用中僅可基本滿足員工日常工作餐配套功能,其它必要商務配套功能根本無法安排,且面臨工商注冊和衛生許可手續辦理困難的現狀。

以餐飲設施為例,周邊的餐飲設施(見圖2)主要依靠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內的餐飲配套,如百度大廈餐飲,以及東南角的九頭鳥和瀟湘府等大型一些的餐飲店和眾多自然生長的小型社會餐飲小吃。

三、科技園區配套設施存在的問題

經過調研,海淀北部地區科技園區配套設施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劃層面,二是實施層面,三是標準層面。

3.1規劃層面存在的問題

產業園區規模大,園區內配套設施少,城與業相對獨立,空間布局有待進一步完善。產業園區規模較大,相對獨立,園區內大量的產業用地,而配套設施較少,居住與就業相對獨立,科技園區早晚高峰交通擁堵,白天全部在辦公樓內,晚上變成了空城。

3.2實施層面存在的問題

(1)產業及居住用地開發建設速度較快,配套設施實施緩慢,存在建設時序問題

科技園區內已先期建設了大量的產業用房與住宅(保障房、安置房),基本上達到了類別總規模的60%,而配套設施推進速度較慢,特別是商業服務設施、體育設施、托幼等,僅僅為類別總規模的15%、22%、30%,存在嚴重的建設時序問題,急需增強建設。

(2)科技園區與已實施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不匹配

科技園區位于新發展地區,已建在建公共服務設施主要位于鎮區、村莊等地區,存在空間上的差距,無法服務于新發展地區。

(3)實際可提供給高端科研創新人才的住宅量很少,職住失衡

目前區域內住宅類型以安置房、公租房、兩限房、高端住宅區、保留經適房等為主,僅有約占總居住量10%左右的住宅可以提供給高端科研創新人才,無法為科技園區提供配套住宅,導致職住失衡。

(4)現有的配套設施質量、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園區內配套設施推進較慢,園區目前依靠部分鎮區或村莊內的配套設施,而鎮區的配套和村莊自發的經營建設的配套設施零散、小型、單一、標準較低,主要為沿道路旁的餐館、商店等,如溫陽路旁的餐館、超市、汽修店等,這類配套服務設施質量、水平有待提升。

3.3標準層面存在的問題

目前科技園區配套設施的核算依據《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標》等相關規范,區域內有大量的高科技園區已經及正在建設當中,科技園應配置哪些配套設施,應按照什么標準配置配套設施等缺少相關研究。

3.4幾點建議

在規劃層面,科技園區應適當混合發展,在科技園區內要適當統籌考慮配套住宅、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交通等各項配套服務設施。

在實施層面,產業與配套需要堅持協調同步推進,建設一片成熟一片,提升現有配套設施質量及水平。

在標準層面,需要開展科技園區的配套指標研究,對已有經驗進行分析、研究、總結,研究高科技園區配套設施方面的規劃需求。

四、進一步的思索

在對科技園區的調研當中發現,目前科技園區普遍存在配套設施不足的現象,為在短期內解決科技園區缺少配套設施的問題,滿足科技園區的剛性需求,在綠化用地內建設臨時性的配套設施,這類建設應該慎重,以免重復建設及將給未來地區規劃實施造成的隱患。

另外城市、科技園區、自然三者之間可以形成相互交織、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城、業與自然可以融合在一起,達到使用的共贏。自然為城與業提供了支撐,科技園區的創新氛圍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生活在其中的人也可以喚起園區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邢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2].黃貴超、侯愛敏.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載體建設的經驗、問題與對策研究. 現代城市研究,2011.02

[3].吳晨、王蔚、劉穎、曲雷、錢晨、施文波、高靳.科技圈區規劃設計棋式探討――以杭州浙大網新產業研發基地為例,2005.05

[4].劉敏、石曉冬.從創新環境看中關村西區的規劃建設.北京規劃建設,2000.02

[5].郭欣.關于如何提高太原高新區環境品質的幾點建議. 山西建筑,2012.08

[6].張琳琳、李守旭、陳陽、郭琪.“共生社區”:構建生態型園區的規劃探索. 住宅產業,2013.08

[7].李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研究――以北京市為例.北京社會科學,2010.6

[8].蔡靚. 高科技園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研究.同濟大學, 2007

[9].趙紅斌. 高科技園建筑空間及環境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3

篇7

情系老區,各級老促會為推動老區振興發展成績顯著

新一屆省老促會領導班子換屆以來,在開枝會長的帶領下,省老促會情系老區、用心用力,積極開展老區產業扶貧、組織名家名畫義賣改善老區飲水條件等工作,為推動我省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今年以來,省老促會深入貧困革命老區開展調查研究,起草了多份高質量的調研報告,得到省領導的肯定,其中《關于我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情況的調研報告》中所提關于基礎設施、交通、水利、生態、民生等方面的建議,大部分意見都吸收到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粵辦發〔2016〕29號。各地老促會積極參與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行動,為爭取改善老區民生社會事業多方奔走,為解決老區群眾實際困難鼓與呼。

高位推動,全省脫貧攻堅呈現良好開局

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特別是今年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后,省領導先后多次主持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部署,統籌推進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并帶隊前往各地進行實地督導,全力推進任務落實。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加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力度,堅持精準識別、完善建檔立卡等基礎性工作。

目前,全省各級各部門正積極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責任,聚焦貧困人口,初步完成貧困對象精準識別工作,實現精準建檔立卡,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責任機制,加強支持保障力度,積極組織實施扶貧項目。全省脫貧攻堅進展順利,呈現良好開局。

主動對接,全力推進老區政策的落地見效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和振興發展。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高位推動、高效落實下,對原中央蘇區、海陸豐革命老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大老區扶持政策的推進落實。我省在基礎設施、交通、水利、民生等方面對老區給予重點傾斜。下一步我們將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省直有關單位,積極對接國家部委,爭取更多原中央蘇區政策在廣東落地。

加大老區精準扶貧的工作力度。2016年,省委、省政府印發的《我省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實施意見》(粵發〔2016〕13號),明確重點支持原中央蘇區、欠發達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幫扶措施,落實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和加強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推動制定。目前,省發展改革委正牽頭開展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的前期研究,并積極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匯報,爭取適時上升為國家層面規劃。

加大對革命老區重點區域的扶持力度。在1997年省民政廳編印出版《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基礎上,以粵東西北地區627個老區鎮,以及老區鎮內新時期精準扶貧三年攻堅98.3萬建檔立卡相對貧困人口和原中央蘇區、海陸豐革命老區為重點,給予重點支持,體現了對革命老區重點扶持的舉措。

加大對老促會工作的支持。將充分發揮老區建設促進會的監測評估作用,在組織第三方機構評估時,吸收老促會的同志參加,創造條件使老促會更好地發揮作用;積極協助省老促會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為老促會創造性開展工作提供保障。

梅州市老促會搶抓機遇主動擔責推動梅州蘇區快速發展

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契機,認真推進中央蘇區政策對接、扶貧攻堅、革命舊址維修建設等工作,比較有力地推動了梅州蘇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當好參謀,不斷推進蘇區政策落地見效;主動作為,積極幫扶推動面上脫貧攻堅;乘勢而上,促進革命舊址維修建設工作;堅持擔當,注重充分發揮成員余熱作用。近6年來,市老促會連續三次獲得殊榮:一是獲評“全國老促會工作先進集體”,二是被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評為“離退休老干部先進集體”,三是評為“全國革命老區減貧貢獻獎先進集體”。會長羅德宜同志評為“全國老促會工作先進個人”。

汕尾市老促會乘勢而上著力爭取政策扶持促進汕尾老區振興發展

我市老促會按照國家老促會和省老促會的工作部署,以促進老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以促進扶持欠發達老區加快發展為主線,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常態,開辟新路徑厚植發展新優勢,增強發展新功能,開創發展新局面,加快補短板,重點放在落實上。

認真學習貫徹領會中央文件精神;修改《汕尾市老促會章程》;積極發展會員,誓將市老促會做強做大;加強老促會自身建設;加強革命老區宣傳工作。

肇慶市老促會堅持實施年度建設計劃扎實推進老區建設發展

從2013開始,我市老促會堅持實施年度老區建設事項,由老促會調查研究制定年度老區建設事項的計劃方案,報市委、市政府審批同意后,由市政府辦公室發文組織實施,取得較好效果。

據不完全統計,2013至2016年4年來,我市共下達老區建設項目2039個,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共投入扶持資金30.2億元。

我市從2013年起,每年由老促會與職能部門溝通,提出老區建設事項計劃方案,報黨委政府審定,發文組織實施,把老區干部群眾的意愿轉變成政府的行為,更有力地推動了老區建設發展。

梅縣區委梅縣區人民政府落實原中央蘇區政策推進梅縣區振興發展

篇8

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900多畝,農戶343戶,村民854名,如此精細狹小的村莊,卻吸引著一個龐大的群體:1萬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僅此一項,足以稱出“向往”的實際分量。而這,僅是冰山一角,還有一群密集的數字等著你:其耕地綜合效益是傳統農業效益的150多倍;村集體企業旗下有70多家子公司,涵蓋了服裝、電子設備、園林綠化、房產、生態旅游等行業;2012年,滕頭村社會生產總值76.73億元,創利稅6.8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萬元,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30多萬人。

這,就是位于浙江省奉化城北6公里的滕頭村,一個有鮮明特色,在環境、工業化和科技普及等方面綜合發展的中國村莊。而這些成績的創造,都離不開一群在滕頭生活和工作的年輕人,不論是村干部,還是普通村民,不論是企業領導,還是普通的外來打工者,都在為這份“向往”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讓我們走進他們,回憶和尋找他們與滕頭的故事。

“田不平,路不平,畝產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頭村,年輕后生打光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滕頭村地勢低洼,十田九荒,一年到頭,村民連幾十塊錢的收入都沒有。脫貧,成為老書記傅嘉良首先考慮的問題。1965年冬天,他鏟起第一鍬凍土,開始帶領村民改土造田,“雖然當時有人說,要是能弄好就把腦袋給我,還有人直接把插在地里的旗子拔掉,但大多數的村民都毫無怨言地行動起來,而且一干就是15年。”傅嘉良曾回憶說,“我們村的村民最大的優點就是勤勞,那時村里也就六七十個壯勞力,小雨小雪都不停工。硬是將1200塊高低不平的低產田,改造成了200多塊大小劃一、溝渠縱橫的良田。”

在滕頭村的村口,有一個全村最高的建筑雕塑——中國古代農具“耒”的造型,它被視為藤頭精神“一犁耕到頭,創新永不休”的象征,也成為滕頭人的精神圖騰。“耕地的時候必須認準前面的目標,否則就會跑到岔路上去。滕頭村能有今天的成就,內在的支撐動力就是這種精神。”滕頭村黨委書記傅企平說。

1979 年,滕頭村辦起了村里第一家企業——服裝廠,在一個經改造的養雞場里,十幾臺家用縫紉機,1000多元的資金,滕頭村興辦工業的道路開始了。傅企平回村工作,擔任的就是村服裝廠廠長,起初,由于沒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服裝廠發展緩慢,傅企平為求發展奔波無數次,從上海請來退休“封剪”的“紅幫”傳人,轉變觀念,打開思路,引進各路人才。他把村服裝廠辦起來后,把它交給善于搞經營的年輕人,而自己,又回歸了農業 。

1986年,滕頭村成立了農業公司,這是滕頭村農業產業化的開始。在集體的土地上種什么,一直是傅企平帶領的農業公司苦心鉆研的問題,從做市場調查開始,他們先后在土地上集中種了糧食、梨樹、葡萄,因為糧食附加值太低,不劃算,就搞起了多種經營,為了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還進行了立體農業的嘗試,在田間開河養魚,地下鋪設暗管進行排灌。最終,根據滕頭村的土地、土壤結構,他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一個村民有些陌生的項目——花卉苗木上。

彼時,傅企平帶領的農業公司,不僅有方向上的思考,還有操作上的思路。“種花卉苗木也好,搞其他東西也好,你一定要做得精,做得專,做得好。我始終覺得不管什么東西,只有倒閉的企業,沒有倒閉的產業。”他說。他們先從國外引進品種,然后聘請園林專家進行改良,讓品質變得更加優良,從成活率到專業服務上,都做到有保證。

發展,讓滕頭村出了名,參觀考察的國內外游客日益增多,1998年,滕頭村又開始“冒險”:發展起鄉村旅游,成為全國最早收取門票的村莊之一。“一開始搞的時候一部分的黨員干部,特別是年紀大的他們想不通,你農村里面那些花花草草,你賣門票?誰能來啊?你不可能的,異想天開的。”傅企平說,可是后來,傅企平又成功了,滕頭村的旅游產業成為村莊發展的一大亮點,不僅被評為5A級旅游景區,而且,每年到滕頭村的游客有100萬人次,每年僅門票收入就有3500多萬,旅游的綜合收益超過億元。

在滕頭村,沒人不稱贊這個4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叫傅平均,從車隊隊長、滕頭集團辦公室主任到滕頭村黨委副書記、滕頭集團副總裁,一路走來,他創造的業績,不僅讓領導豎起了大拇指,也讓大家看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活力與干勁,不管是在村莊治理,還是在集團發展方面,他都有著獨特的想法。

2006年,滕頭村發展關鍵的一年,在經歷了產權制度改革帶來的平穩發展后,滕頭人沒有滿足,而是敏銳地覺察到要想做大做強滕頭村辦企業,必須向新的領域拓展,傅平均的嗅覺很靈敏,他已經在“悄悄地”做著調研,并向各種專業人士咨詢,準備充分后,他大膽地向滕頭村黨委提出:進軍投資行業。為了鼓舞士氣,他還主動立下“軍令狀”,不做大投資公司就主動辭職。于是,寧波滕頭控股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經過6年的發展,目前,該公司旗下已經擁有滕頭置業投資、滕頭東方恬園農莊、滕頭典當等十多家子公司。

2008年,傅平均開始負責上海世博會滕頭館的籌建工作,將鄉土氣息與藝術特質融合,突出生態、和諧的主題,一時間,世博園里的滕頭館名聲大噪,吸引著各方游客,就連滕頭人自己都說,“滕頭這地方,地方不大,就是名氣大了點哈!”就在人們沉浸在世博會帶來的喜悅時,傅平均已經開始思考世博會之后的事情了,這被他稱為滕頭村的“后世博”經濟:世博會之后,如何讓滕頭這個品牌的影響力作用于經濟,拓展滕頭村的產業鏈,繼續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后來,傅平均想到了“借雞生蛋”的方法,即借用形象好、實力佳的企業的資金和管理為自己所用,具體而言,就是利用滕頭村的資金實力和知名度,收購兼并一些有潛質的企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快快速發展。

一次偶然的機會,傅平均在朋友家里喝到了一種挺不錯的茶葉,朋友告訴他這是位于奉化尚田鎮安巖村的一個叫黃善強的朋友送的,黃善強是一個種茶、炒茶的高手,因為資金緊張,他的茶場處于小規模經營狀況。傅平均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滕頭村能否創建一個茶葉品牌?市場調研后他發現,茶葉種植可以實現綠色經濟、循環發展,符合當前國內發展大局,市場前景十分好,但同時,茶葉行業缺少技術強、設備好、規模大、品牌響的企業。于是,他仔細考察了黃善強的茶葉山,以及加工廠等,經過幾次談判,正式收購茶場,并重整資源,擴大種植規模,進行全新的品牌定位,“滕頭白茶”由此誕生。之后,傅平均還把其推向全國市場,積極參加各類評比,憑借著優良的品質,“滕頭白茶”連續四屆榮獲全國“中綠杯名優茶金獎”稱號。

此外,為了改變農產品價格低、品牌少的現狀,傅平均與一家企業合作,開創試點,包裝銷售本地農、土產品,通過授權有償使用滕頭品牌的方式,設立農產品銷售公司,試圖盤活滕頭的無形資產,拓展本地農產品的營銷渠道,而且,也為本地農產品特色化、品牌化經營打開了思路。至此,奉化市滕頭靈峰茶業開發有限公司、奉化市滕頭茶葉專業合作社等企業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進一步充實了寧波滕頭控股有限公司的實力。同時,傅平均還推出了“連鎖滕頭”的發展模式,通過打造生態酒店,嘗試開拓一條餐飲新路,以此克服滕頭村區域面積小、發展空間不大的困境。

從3000萬到2億多元,6年時間,這是傅平均帶領創辦的寧波滕頭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變化,“引領滕頭經濟向餐飲、金融、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擴張,實現著滕頭經濟的二次騰飛”,這是外界對傅平均的評價。藉此,傅平均獲得奉化市創業創新杰出青年、奉化市勞動模范、寧波市勞動模范、寧波市優秀企業家等榮譽,并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我們村出了三個牛人,外面人不知道,以為他們是父子關系,都覺得傅企平是傅嘉良的兒子,傅平均是傅企平的兒子,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血緣關系,完全是上下級關系,而且都是上一任領導發現的培養人才,這足以說明我們滕頭村用人的氛圍。”滕頭村外宣辦主任鐘水軍說。

2007年兩會期間,傅企平在中國農業大學的講臺上說,“我發愁——為什么?缺人才啊。農村要發展,關鍵靠人,尤其是高素質人才。我常說,我們要口袋和腦袋一起富裕。所以,我們村很重視教育,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的人家獎1萬,研究生獎2萬,博士生獎5萬!我們村已經有51個大學生了。可這還遠遠不夠,走出去還要請進來。過去幾年,我們已經吸引了500多個大學生來村里,300多位留下來了,對于進來的大學生,我們給最優惠的政策。” 這樣的交流,在滕頭村經常發生,因為這里已經成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熱點地區,曾一個月就有全國各地幾百名大學生來此實習調研。

“合理的評價制度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手段,滕頭人明確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職稱,只以工作業績為重點,以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對廣大職工進行科學、公正、合理的評價,鼓勵廣大員工在各自的崗位上奮斗成才、創業創新。” 在一份大學生的調研報告中,他們這樣寫道。

“這不是空話,來滕頭村工作,你就可以實際感受到了。”李水冰這樣評價這段話,“我就是看好滕頭的平臺和氛圍,在這里,只要你有能力,就有空間和舞臺。不要看我來滕頭才一年,時間不長,但是我的收獲很多,結識了很多有能力的人,最近一個項目就由我來主持,這些鍛煉和機會,得益于滕頭給我的平臺。”李水冰說。

李水冰理科出身,是個在辦公室坐不住的人,“在滕頭工作,合適的人可以找到合適的崗位,而且還能發掘出你的潛力,比如我以前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來這一年多,不論是和同事相處,還是出去和客人交流,我的能力都提高了。我覺得在這里干幾年比在別的地方干十年學的東西都多,因為見識和平臺不一樣。”他說。

和李水冰不同,周全是土生土長的滕頭村人,現在任滕頭村團委書記,“公司在招聘員工方面,一律按正常招聘流程走,就是看你的能力,村里對人才非常重視,還設了教育基金,平時也注重村民素質的培養,村民們去接受繼續教育等,拿到文憑后就可以到村里報銷,這些做法我最欣賞,一般農村是做不到的,所以我讀完書又回來了”。

1989年,滕頭村設立了“育才教育基金”,每年的7月10日,村里都按例表彰優秀學生家長和教師。此外,村里還聘請優秀教師來學校執教,學校里還設立了全國第一臺村級天文望遠鏡,村先后投資6300多萬元興建滕頭小學、村史展覽室、多功能文化中心、圖書館等教科文設施。

滕頭村里也有一個“娜姐”,傅娜,她在外讀完書后回村里的滕頭旅游景區開發有限公司工作,從導游干起,如今已是一個部門的主任,“我們村搞鄉村旅游搞得比較早,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了,當時村里的理念是鄉村旅游要以鄉村為本,三農和旅游發展相結合,注意避免鄉村旅游的城市化傾向,要形成滕頭獨有的鄉村文化、休閑文化體系。這在當時非常新,很吸引我,我又是個愛玩的人,當然就回來工作了,這么多年下來,覺得非常受益,滕頭村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想在前、走在前的,這就是我理解的創新,我的工作中,也需要這種思維,我還在不斷學習與領會。”傅娜說。

盡管傅娜在村里干得不錯,但是她在山東讀大學的弟弟不太愿意回村里發展,“他學的那個專業,在村里不太能用得上,他想在外面發展,我們都很支持,村里對這些在外讀書工作,還有自己創業的人,都是很支持的。‘基本保障靠村里,發家致富靠個人’,這是滕頭村鼓勵村民走出去的一句口號。”傅娜說。

黑龍江女孩房秀杰和李水冰一樣,也是滕頭的“外來客”,去年到滕頭村工作,負責接待工作,至今她都不覺得自己是在農村生活,“這哪里是個農村啊?環境這么好,看看村民們住的房子,都是別墅,我們從外面來工作的人也有公寓住,一個人40多平米的房子,這在北京哪敢想啊?我在北京工作了兩年,后來朋友介紹來滕頭的,現在很滿意,幸福指數完全不一樣,現在都不想回到大城市了,就打算在村里混了。” 滕頭村的房子,分為二代農家住宅區和小康住宅區。二代房建于1978年,為統一的二層樓房,前面是花園,后帶小平房倉庫,黑瓦白墻。三代房全部是別墅型,最大的單戶別墅面積達360平米,二戶型別墅的面積是200平方米,是由村中統一規劃建設的,然后以成本價賣給村民。如今,四代房子已規劃好,正在建設。

房秀杰確實打算在滕頭村長期發展,今年弟弟大學畢業,找的工作就在滕頭集團的一家下屬企業里,更長遠的規劃,她想把父母也接到滕頭來住。“這里空氣好啊,村里都有自行檢測PM2.5的設備,北京PM2.5指數好幾百,這里只有幾十,去年的平均數值不到20微克/立方米。”她說。

在傅娜的記憶里,已經沒有父母扛著鋤頭下地干活的情境了,這樣的畫面僅限于去鄰村的親戚家玩時才有,她也習慣把“做農活”稱為“娛樂”,這可不是她一個人的叫法,很多滕頭村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這么叫。其實,在滕頭村可以看到,為數不多的農具已被放進村里的農家博物館中,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級高科技生態農業示范園區。“靠工業和服務業富裕起來的滕頭村并沒有放棄農業,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國千年傳統農耕業,在這塊田野上再也找不到蹤影。”傅企平說,“村里的農民不再戴著草帽,而是穿著白大褂,莊稼種在試管里,這些高科技的試管種苗遠銷法國、荷蘭等國家。”

盡管記憶都城市化了,但是傅娜還是習慣稱自己為農村人,“農村嘛,人都起得早,我們就是7點上班啊,城市沒有這么早的吧?這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還有啊,我們習慣見了熟人,舉起手來大聲打招呼,農村都這樣啊,嗓門大,但是城里人聽著就不習慣,就嫌我們吵,但是改不掉啊,從小在村里生活,就是這樣習慣的,意識不到的。”傅娜說。盡管每天都是開心的,但是有件事讓傅娜“耿耿于懷”,那就是生在滕頭、長在滕頭、工作一直在滕頭的她,因為出嫁,現在已經不算是滕頭人了,850人里沒有她的名字,村里的各項福利,她也享受不到。

篇9

一、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情況

(一)立足市情,確立建設重點。緊密結合市情,xx確立了本地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一是工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分煤礦所在地和產業集聚區內兩種類型。煤礦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于凈化、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企地融合發展、共建共贏。產業集聚區內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則按照產城一體、產城融合、以產促城的理念,與產業集聚區統籌規劃、共同建設。目前,7個煤礦所在地社區基本建成(有兩個煤礦所在地不宜建設社區)。二是采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新農村社區建設。隨著煤炭的不斷開采,xx沉陷面積越來越大,目前已有9個鄉鎮53個行政村176個自然村因采煤沉陷。搞好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關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xx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也是xx最大的民生問題。該類新農村社區建設側重于交通方便、生活便利、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生態良好。

現已建成形成規模的沉陷區安置社區6個,處在起步建設中的7個。三是旅游景點所在地新農村社區建設。結合旅游開發,將景點所在村與景點統一規劃,共同建設,實現新農村與旅游景點相協調、相配套、相融合、相促進。4個旅游景點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中。四是鄉鎮政府駐地新農村社區建設。圍繞宜商、宜業、宜居的目標,充分發揮鄉鎮政府駐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優勢,將周邊村納入鎮區規劃,提高鄉鎮政府駐地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承接農村勞動力轉移,建設現代化小城鎮網絡。xx市酂城、李寨、陳集、王集、高莊、太丘、黃口、順和、臥龍等一批現代化小城鎮社區建設在短期內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效。五是一般村村莊整合建設中心村。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對一般性村莊整合并點,建成一個個交通便利、生活方便、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中心村,推進農村社區化、城鄉一體化。順和鄉高平房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臥龍鄉渾河社區等一大批中心村象雨后春筍般紛紛拔起。

(三)創新機制,搞活建設方式。xx市新農村建設五個重點,在建設側重點上各不相同,在建設方式上也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形式。主要有工農共建、部門幫建、民企助建、村民聯建、市場促建等五種類型。一是工農共建。工礦所在地和采煤沉陷區居民安置地的新農村建設與煤礦企業緊密相聯,xx市五個重點新農村建設思路得到了永煤、神火兩大集團的關注,他們認為該思路可以有效解決煤礦企業多年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可以有效解決企業與地方群眾溝通難、沉陷區居民搬遷難等長期不解的難題。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投資上形成了鄉村1/3,市1/3,工礦企業1/3的工農共建共識。二是部門幫建。發揮市直部門聯系面廣、門路多等優勢,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部門幫扶工作。xx市向新農村社區派駐了市直部門幫扶工作隊,發揮了很好的幫扶作用。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xx市通過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累計已超過14000萬元。三是民企助建。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為新農村建設做貢獻。目前已有60多家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了新農村社區建設。如,華星集團投資50萬元支持了李寨鎮政府駐地社區道路建設,投資30多萬元為十八里鎮李窯村安裝了高桿路燈100套;小龍人教育集團投資16萬元為芒山鎮陳樓村修建了水泥路;中州棉業公司幫助酂城鎮酂東社區實施了舊房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四是村民聯建。由村民民主選舉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由理事會具體負責工程預算、組織招標、資金籌集、質量監管等,所有程序公開透明,村民明明白白。如,城廂鄉沱濱社區,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公開招標施工企業、監督進料、監督質量等,農民按成本價住房,大家十分滿意;酂城鎮政府駐地社區建設中,通過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全程參與,農民達成了一致意見,舊村拆遷和新社區建設十分順利。臥龍鄉渾河社區、太丘鎮黃橋社區、新橋鄉朱樓社區等,都是通過理事會管理實現村民聯建的好典型。五是市場促建。即通過市場化運作建設新農村。按照群眾有利益、政府有收益、開發商有利潤、社區有形象的原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經營城市的辦法,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參與,將新農村社區建設推向市場,調動各種力量投入新農村建設。

(四)尊重民意,制定扶持政策。為強力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涉及財政、土地、稅費、金融、待遇等方面。一是財政政策。市本級財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今年市財政預算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2880萬元,較上年增長20%。二是稅費政策。新農村社區建設產生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以專項撥付的形式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與社區建設相關的質檢費、實驗費、避雷檢測費、主體結構檢測費、屋面防水檢測費等,相關職能部門全部免收,并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到新農村社區建房或購房的農戶,舊宅基拆除復墾成耕地后,市國土部門、房管部門免費為其辦理相關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三是土地政策。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在拆舊建新中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除保障新農村社區建設用地外,富余指標轉讓后收益全部用于整治村新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對農戶的拆遷補償等。三是信貸政策。在新農村建設中符合貸款條件的,市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給予小額貸款支持。今年以來,已發放新農村建設小額貸款9000多萬元。四是待遇政策。入住新農村社區的農民可登記為城鎮居民戶口,實行雙重戶口(農村戶口、城鎮戶口)政策。保留原承包土地,享受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和國家惠農政策;在養老保險、子女入學、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受城市居民待遇等。

二、存在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和問題:

(一)農戶之間的現有經濟基礎差別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程。除急需建房戶外,由于戶與戶間經濟基礎差別很大,富裕的農戶搬入新農村社區熱情很高,較窮的農戶短期內很難向社區集中。

(二)現有的大量新建樓房影響新農村社區建設進度。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建房積極性很高,由于缺乏規劃和管理,新建房屋秩序十分混亂,同時出現了大量的沿路建房、村外建房現象,特別是在市南鄉鎮,這種現象占到50%以上,這些農戶讓他們搬遷到規劃區建房難度很大。

(三)有限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限制了新農村社區的快速發展。上級每年下達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有限,很難滿足新農村社區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建設資金不足成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瓶頸。新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市財政每年預算的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十分有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建設新農村存在相當大的難度。

(五)各部門支農項目投入機制不協調。近年來,國家、省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通過多個部門、多種渠道下達的,由于沒有一個正式機構進行統籌管理、協調安排,存在各自為戰、效率偏低現象。盡管xx市近年來一直在努力做好項目整合工作,由于部門利益十分嚴重,整合效果很不理想。

三、意見和建議

(一)樹立短期造局,長期建設的思想。短期內,新農村社區要規劃好,啟動好,著力完善規劃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形成強大的吸引力。新農村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特點,要做好打長遠丈、打攻艱戰的思想準備,鼓勵具備條件的農戶率先搬進新農村社區,不搞一刀切,走典型帶動、循序漸進的路子,逐步把xx市新農村社區建設引向深入。

(二)深入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建設新農村社區,將多個行政村整合集聚到一起,用地問題是最大的瓶頸難題。要將新農村社區建設與占一補一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緊密結合,同步推進,為新農村社區建設置換充足的用地空間。

篇10

一、主要工作情況

(一)積極做好民生價格基礎工作

一是加強價格監測預警與分析。以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產資料為重點加強價格實時監測分析和成本調查,積極做好市場價格異常波動快速預警與跟蹤調查分析報告,推進商品價格庫項目建設,增強政府價格調控決策的時效性和科學性。同時通過新聞媒體公布相關信息,引導經營者合理定價和消費者理性消費,促進市場價格穩定。因工作出色,被評為“全國價格監測法規及制度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二是認真受理群眾價格舉報,暢通價格利益訴求渠道。據統計,我局全年共辦理各類網絡問政39宗;受理各類咨詢投訴1504件,已辦結1408件,其余的正在辦理中,辦結率為93.6%,按時辦結率為100%。價格舉報熱點主要集中于停車收費、物業管理收費等方面,多數單位因情節較輕或尚未開始收費被責令改正,清退金額合計35936.8元,多起價格矛盾問題因制止及時,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三是做好價格宣傳工作。在辦好FM101.8《物價實時報》廣播欄目的基礎上,今年我局與廣播電視臺合作,在《椰城糾風熱線》廣播電視欄目播報物價政策法規宣傳、價格信息等資訊。通過多種形式的廣泛宣傳,增加群眾對價格和價格工作的認識與了解,使價格工作服務群眾的理念深入民心。

(二)強化價格管理和監督檢查

1、嚴格價費管理:一是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服務性收費年檢年審工作,切實規范收費單位收費行為。二是繼續推進居民生活用水等資源價格改革。三是嚴格辦理教育、住宅物業、農貿市場等收費的審批與備案工作。四是認真落實節假日期間賓館酒店客房價格執行政府指導價管理措施,確保節日期間酒店客房價格的基本穩定。五是探索建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明白卡制度,進一步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規范涉企收費行為。六是清理行政審批事項,將原有3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減少為3大項19小項。七是做好成本調查和監審工作,先后9次對公路客運票價進行審批及備案,每月對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國家基本藥物200多種價格進行監測,開展農戶種植意向、農戶購買農資情況、農戶存糧和售糧情況調查,早晚稻、糖蔗成本預測調查,認真做好醫學院附屬醫院自產制劑的零售價格審批工作。八是落實調整村衛生室四費合一工作。

2、強化價格監督檢查:一是加強對教育、醫藥、交通、旅游、商品房、居民生活必需品等民生價費的監督檢查,及時查處涉及民生的價格違法行為,共檢查2600多家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查出違法金額183.26萬元,罰款5萬元。二是按照國家、省的統一要求,認真組織涉農、涉企價格和收費及農村重點商品市場價格等專項整治工作。三是貫徹落實《價格法》,嚴厲打擊各種價格欺詐、串通漲價、不履行價格承諾等價格違法行為。四是開展重要節假日市場價格監管檢查、國際旅游島建設環境綜合整治、打擊知識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清理整頓大型零售企業向供應商違規收費檢查、餐飲行業價格等專項價格與收費檢查。五是繼續實行“12358”價格舉報電話24小時全天候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及時解答、受理群眾的咨詢及投訴,建立節假日價格舉報快速反應機制,組建價格應急機構,迅速落實群眾舉報,快速查處各類價格違法行為。六是實行“一人一店”工作制度,抓好明碼標價工作,推進明碼實價和價格誠信。

(三)完善價格服務,樹立良好形象

一是扎實開展價格認證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全市公安系統辦理刑事案件委托涉案財物價格鑒證業務3400宗,價格評估鑒證金額3200萬元;受理各級法院、檢察院、海關及煙草執法機關委托涉案財物價格鑒證業務50宗,涉及金額330多萬元;受理稅務部門委托的涉稅房產價格認定項目495宗,涉及房產面積186558㎡,應稅金額達8.1多億元;配合公安交警部門對120輛事故車輛損失進行價格評估鑒定,涉及車損評估金額320萬元;對6條旅游公交專線、美蘭機場專線巴士進行成本監審,為我市打擊違法犯罪、減少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準確的價格依據。

二是開展價格誠信示范單位推選活動。樹立典型,創建文明,倡導自律,加強督查,并對價格誠信示范單位實行動態考核,把推動價格誠信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力求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四)充分發揮價格調節基金穩價惠民作用

1、開展價格調節基金征收管理工作調研。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價格調節基金征管使用工作,學習和借鑒省外價格調節基金征收工作的先進管理經驗,我局于2013年7~8月牽頭組織財政、審計、紀檢、房屋產權交易登記中心等部門分別赴鄭州、貴陽、福州、成都進行調研,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各地在保供、穩價、惠民等方面充分發揮價調基金“助力器”和“穩定器”的作用。下一步,我局將借鑒各地先進做法,并結合實際,繼續提升我市價格調節基金征收、管理、使用水平。

2、科學征管價格調節基金。按照《價格調節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海府[2012]24號),嚴格執行征收政策,規范征繳工作秩序。1~10月共征收11058.13萬元,同比增長46%,提前完成年征收1.1億元的計劃任務;共使用價格調節基金8254.54萬元,主要用于政府平價蔬菜銷售、“菜籃子”工程建設、節假日低收入困難群體補貼等。

(五)加強價格調控,積極發揮物價職能作用

為應對菜價過快上漲,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穩定,我局于2012年12月29日至2013年2月16日、2013年5月8日至31日及9月18日至10月17日三次實施蔬菜價格調控,對蔬菜批發、零售環節實行平價銷售措施,不僅保障了大白菜等平價蔬菜的市場銷售,同時帶動了其他蔬菜價格的明顯下降。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日報、晚報等多家媒體連續報道了平價蔬菜銷售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六)創思路,重實效,開創“菜籃子”工作新局面

1、開展常年蔬菜基地調研。2013年5月,為進一步做好我市蔬菜生產企業、平價商店和農貿市場產銷對接工作,根據市領導指示,我局制定了《對8個市縣常年蔬菜基地產銷對接調研工作方案》和《常年蔬菜基地產銷對接調研工作方案》,組織對及周邊8個周邊市縣常年蔬菜生產基地產銷對接工作進行調研,通過走訪、座談、實地調查等形式,基本摸清了淡季全省主要蔬菜生產基地蔬菜生產和供應等情況。

2、完善機制,積極推進穩定“菜籃子”價格工作制度化。穩定“菜籃子”價格領導小組成立于2012年8月,辦公室設在我局,主要負責對全市穩定“菜籃子”價格工作的組織領導、宏觀指導、協調管理及每月收集、匯總各相關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同時負責省、市常年“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目標責任考核的各項工作。為進一步提高穩定“菜籃子”價格工作質量,及時、全面掌握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動態,我辦制定了部門聯席會議及信息報送制度,要求成員單位每月報送工作情況小結及相關數據統計表,包括市場動態分析和預測、行業調研報告、預警信息等,由我局匯總審核后報送省穩定“菜籃子”價格領導小組辦公室。截至目前,累計報送“菜籃子”工作小結14篇、統計報表34份、調研報告2篇、動態分析2篇。

3、齊力搞好“菜籃子”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常年蔬菜種植基地7500畝(含大棚1000畝),累計建成常年蔬菜種植基地48741畝,建成總庫容58151.34噸的肉類蔬菜冷藏庫,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專區)達到37家,落實“菜籃子”建設資金1.5億元,核發《省鮮活農產品運輸證》3084輛次,疏導或協助“三優先”及“享受優惠政策”車輛通行1168起,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整體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4、組織召開“菜籃子”產銷對接會。在對及周邊市縣常年蔬菜生產基地產銷對接調研的基礎上,采取企業自主自愿,按照規模大、產量高、技術先進的標準,在全省遴選出9家蔬菜生產基地,作為今后淡季場蔬菜供應的重要合作伙伴,2013年7月18日組織召開了“菜籃子”產銷對接會,現場共有29家蔬菜生產企業、農貿市場、超市、平價商店店等簽訂對接合作協議。

5、探索產銷對接新模式。我局以“菜籃子”工程建設為著力點,科學、合理運用價格杠桿,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創新農副產品價格調控平臺,大力促進農副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穩步推進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公益性攤位建設及流動車進社區等工作,逐步構建穩定農副產品價格、保證農民生產收益、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長效機制。

6、加強與高校科技合作,創新保供穩價新模式。為進一步破解淡季期間蔬菜種植的難題,我局與大學農學院合作開展“夏秋淡季蔬菜生產關鍵技術攻關、示范推廣”項目,著力解決淡季種菜難、大棚設施農業建設、蔬菜流通模式等問題,切實提高夏秋淡季蔬菜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以緩解夏秋淡季蔬菜的供給壓力,平穩蔬菜市場價格

(七)抓學習,重廉潔,自身素質取得新提高

一是強化業務技能培訓。圍繞綜合政策法規、價格收費管理、價格行政執法、價格成本、價格監測、價格鑒證等主題,分版塊進行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及技能培訓,著力提高全市物價系統干部隊伍整體素質。

二是加強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隊伍思想作風建設,著力改進工作作風,開展黨風政風行風建設民主評議、會員卡專項清退、廉政風險排查等活動,提高為大局服務、為群眾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基層服務的意識,努力造就廉潔、高效、為民的物價隊伍。

三是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提高職工整體素質。每年舉辦全局干部職工參與的文體活動,積極參加市里舉辦的羽毛球比賽,豐富了干部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隊伍凝聚力。

(八)扎實開展貧困村莊幫扶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十二五”期間貧困村莊全覆蓋結對幫扶工作方案》要求,我局專門成立了以吳健林局長為第一責任人的幫扶工作領導機構,圍繞扶班子、扶思路、扶資金、扶技術、扶信息等五個方面,力爭在“十二五”期間,使昌儒村村容村貌環境有明顯的改善,經濟發展有明顯的增長,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目前,幫扶工作已初見成效,文化室已竣工,戲臺修建工作接近尾聲,生產用水和林下萬只雞養殖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2014年,我局將繼續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標任務要求,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措施,把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作為首要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強化價格監測預警,為政府宏觀決策調控及引導投資、消費提供基礎服務。

二是繼續做好價調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充分發揮價調基金調控價格惠及民生的作用。

三是繼續做好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公益攤位建設和流動車進社區工作。

四是加大壟斷行業的價格監管工作,做好電信、電力等反價格壟斷檢查,制止亂收費行為,進一步規范審批工作。

五是繼續保持價格監督高壓態勢,加大醫療衛生價格、物業收費等市場監管工作,規范市場價格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