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發展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East Asi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ways the focal point which th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withdraws certain East Asian other countrie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hinese similar characteristic and the question, the union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nomic environments, analyzes these question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proposes our ponder and the suggestion.
關鍵詞:產業組織外向型結構轉型
key word: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xport-oriented structure reforms
一、導言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風云變化,除了國與國之間實力的較量之外,區域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中國作為東亞經濟圈的一個重要的成員國一直活躍在構筑東亞各國互惠合作的大舞臺上,從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到今年1月1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都表明中國和東亞各國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區域合作的戰略發展也越來越走向成熟。本文正是想借東亞尤其是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特點來分析當前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以便總結教訓、揚長避短獲得更大的飛躍。
二、東亞概況
東亞,又稱“太平洋亞洲”,從地理上講,指的是歐亞大陸太平洋岸的邊緣和半邊緣地帶,包括亞洲東部的大陸、半島和海島。而一般所指的東亞,主要是由中國和日本兩大國及若干邊緣區的小國和地區組成。廣義的東亞還包括東南亞,即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諸國。就東亞的重新崛起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東盟這個范圍內,大體上屬于漢字文化圈影響所及的地區。除了日本以外,東亞各國大都是在二戰后才擺脫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并開始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雖然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相比,至少落后100年,但是東亞的現代化進程卻創造出了令世人矚目的奇跡。(吳建華,2004:1)
三、特點與問題
(1)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強調對外貿易
東亞的大多數國家除了地理優勢之外,更多的是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如地域狹窄、國內市場有限等。因而在經濟起步之初以及發展的前期中更多的是依靠外向型的經濟注重對外貿易,這一方向的選擇在經濟發展的早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大多數東亞國家都借此得以起步擴大了在世界的知名度,但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飛速發展后,各國逐步發現事實上在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東亞國家僅憑加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有利于擴大份額但是所獲得的收益不過是用量來彌補質上的不足,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在貿易中占優勢,攫取了大量的利潤。而在中國身上我們似乎也發現了這一發展路徑的影子,雖然我們一直高呼要用三駕馬車來共同協調地拉動經濟發展,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重點關注高新技術的研發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但由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較于其他國家一直維持在低位、高新技術研發的普及程度有限、再加上結構轉型的時延、國內民生保障沒有完善到位,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是重外輕內,重量輕質。事實上,這種不均衡經濟發展戰略早已暴露了其巨大的弊端只是在0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已,對國外市場的依賴使得我國尤其是沿海一些主攻外貿的企業舉步維艱。
(2) 產業組織
東亞大部分國家的產業組織形式都以中小企業為主,唯獨日本和韓國憑大企業集團挑大梁。雖然日本和韓國的大企業實力雄厚在經濟發展之初起過帶頭作用。但是大企業在經營體制與管理模式,發展戰略等諸方面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以韓國為例,韓國的大企業集團在長期的政策金融體制下,習慣于大量負債經營,財務結構逐漸惡化,終于陷入債務危機,導致大企業的接連倒閉,并成為97年金融危機的導火線。同時在新的環境下仍然注重規模的擴張,疏于技術改造,競爭力與經濟效益下滑。面對日韓的大企業模式讓我們不禁聯想起我國的國營企業的經營模式,長期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經營體制僵硬,捧鐵飯碗的工人吃老本,忽視技術改造,經營管理理念跟不上時代,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最終不是破產倒閉就是轉制經營。事實上,國營企業存在的問題不僅給當前的國有企業經營一個警示,也給其他企業的經營敲響了警鐘。
四、結論和討論
面對前述所提及的問題本文也總結了一些應對策略,但是“大船掉頭難”,中國作為一個承載著13億人口的經濟體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的較快轉型是難以實現的,而且許多政策的提出不過是留于形式止于口號并沒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因而我們對于改良也不能過于急切,不能總想著一步到位,我們需要切實將每一步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在改的同時不斷總結,吸收教訓和經驗。
首先針對前述第一點,我們認為,當前主流觀點主張擴大內需,發展由國外轉向國內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要擴大內需還需要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百姓的工資是漲上去了,但是漲的速度遠不及壓在百姓身上的“幾座大山”―住房、醫療、教育。面對高房價、高學費、看病貴,百姓只存款不消費也是情理之中。因而在鼓勵群眾消費,改變觀念的同時仍要完善城鎮居民醫療社會保險,擴大覆蓋范圍,規范保險的程序,打擊挪用社保金等不法行為。建議在優化教育資源的同時建立像社保醫保一樣的基金保障制度,因為光靠家庭負擔、銀行借貸、慈善團體救助是無法解決高教育成本問題的。
其次針對前述的第二點,我們主張,當前企業的發展一定要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完善企業的硬實力基礎,適時調整企業規模,更新生產技術和設備,擺脫對政府政策的依賴以市場為導向正視競爭。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的軟實力,確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主體地位,營造企業文化激活員工的競爭意識,承擔社會責任打造企業品牌。
參考文獻:
[1] 吳建華.《東亞現代化與中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篇2
本文是作者在2002年“史論壇”關于“中國傳統經濟再評價”第二次學術研討會上發言的基礎上寫成的,文章根據清代經濟史課題組多年的成果,比較全面了清代前期封建經濟的特點與水平,是會議討論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該文為本壇首次在網上發表。本壇同時將陸續發表與“再評價”有關的文章和資料,供讀者研究。
提要:
本文根據《中國經濟史·清代經濟卷》,參以師友與時賢的研究,從生產力、生產關系諸方面闡述了清代前期封建經濟發展的特點與水平。作者認為,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在清代前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不僅經濟總量增長,經濟結構、制度形式、經濟運行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其間有新的因素顯現。但從更廣闊的范圍看,當時的生產與交換以家庭勞動為基礎,落后于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與交換的經濟,落后于近、,落后于資本主義。
關鍵詞:
清代前期、經濟發展、家庭勞動、雇傭勞動
《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緒論》的開篇中說: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有重大發展,諸如糧食生產、農業和手的商品生產、市場一體化,以及財政制度、租佃制度、雇工制度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均大大超越前代。清代社會經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高峰。筆者在此所關注的,只是它的特點和水平。
這里,筆者根據《中國經濟史·清代經濟卷》,參以師友和時賢們的研究,試行撮要歸納為12條,分別敘述如下:
一、 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總量與家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清代與前代一樣,以農立國,但土地的墾辟有很大成就。康熙二十四年耕地約600萬頃,嘉慶十七年增加到近800萬頃,前夕估計在800萬頃到850萬頃之間。人口也從順治年間的一億多,增加到前夕的四億一千多萬。只此兩項已可見清代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糧食產量,考慮到復種的發展、玉米和番薯的引進,總產和畝產都有增長。據郭松義教授估算,前,全國平均畝產239市斤,糧食總產量274 509百萬市斤,人均占有糧食653市斤。如果把全國劃分為北方旱作區和南方稻作區,則北方平均畝產114市斤,總產量60 123百萬市斤,人均占有464市斤;南方平均畝產344市斤,總產量214 386百萬市斤,人均占有737市斤。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總體上要高于北方。這個估計并不包括糧食而外的商品性農作物,如棉花、蠶桑、苧麻、煙草、甘蔗、茶葉、藍靛、花生等等的種植均有發展,其中棉花、煙草、甘蔗、花生等的種植,發展尤為顯著。據估計,清代前期商品性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大約占全部耕地面積的1/10左右。至于清代前期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有空前的發展,下面有專條論述,這里暫時不提。
這里要說的是全國人口的構成。據郭松義教授估計,前,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9/10。其中,大概自耕農占四成到四成五,半自耕農占二成到二成五,佃農占三成五到四成,農業雇工占百分之一、二。這里農業雇工不包括臨時打短工的人數。非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10。其中,大概手藝工匠、礦工、航運工人等占三成,地主紳衿占二成五,商人和小販接近一成五,各級吏役兵弁占一成,鹽灶人戶占一成,從事牧畜業和游民、下層求食者各占百分之五、六至七、八。此外,在前夕,全國的城鎮人口不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6%,人口的城市化比例還是很低的。
僅僅根據以上的兩類數字,我們就可以推論,中國封建經濟到了清代前期,已經發展到了它的高峰。不過,生產和交換的發展是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雇傭勞動雖然已經存在,但數量不大,在人口中所占比重還低,作用并不顯著。所以,在勞動生產率時,就不應該采用適應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計量生產和交換的概念和,而應該采用適應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計量生產和交換的概念和方法。因此,李伯重教授提出了農民家庭勞動生產率的概念。他認為,應該按照一個農戶在一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總量計算,包括農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自給部分和商品部分,統統在內。他說:農民家庭作為一個生產單位,其勞動生產率并不等于農夫和農婦二人勞動生產率的簡單總和。這是因為合理的經營規模和合理的勞動分工,能
夠使農夫和農婦的勞動更好地彼此協調,以及使得農民家庭中的輔助勞動力更好地得到動員,從而產生更高的綜合勞動生產率。這里要申明一句,清代前期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不大。縱然如此,根據他的估算,清代前期農民家庭勞動生產率還是有所增長的,而不是停滯或者下降的。李伯重教授是根據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先進地區江南的情況估算的。因此,隨著江南地區先進技術和生產結構向四方擴散,受益地區的農民家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應該是更為顯著。
在家庭勞動生產率普遍增長的基礎上,清代前期的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商品性生產、自給性生產總量都分別達到了上的高峰。
二、 土地分配中出現的分散趨勢顯著
在封建社會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分配情況,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熱點。清代,大規模實行暴力強制以改變土地分配狀況的現象,只在清初發生過。清初圈占民地為旗地,以及施行更名田政策就是其最突出的表現。此后,雖然各地還時有強占、強買的現象發生,暴力因素在土地分配中的作用是越來越不明顯,越來越不普遍了。改變土地分配狀況的機制,一般說來,是通過分家繼承和買賣、典押和轉讓。隨著地權和佃權的分離,佃權像地權一樣進入流通過程的現象日益普遍化,因此,所謂土地分配狀況,就不止包括地權的分配,還包括佃權的分配。這時候,國家,還有宗族,對于地權和佃權買賣、典押和轉讓的干預也大大地減弱了,土地買賣的自由程度是空前地提高了。可以設想,與佃權和地權流通相對應的,是一個相當龐大的貨幣流通量。地權和佃權與商品貨幣關系如此緊密聯系,形成了土地集中與分散,地主、自耕農、佃農新陳代謝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運行機制。這是歷史上土地買賣的重大發展。
土地分配的因素很多,比如官田、旗地的民田化,宗族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發展,地租轉化為高利貸和商業資本,高利貸和商業資本投入土地,等等。這里只談主要的兩個。一個是農業生產中剩余的積累速度。從上說,農業生產剩余分配在地主和農民手中,扣除了地主和農民全家的消費基金以后,剩下來的都可以作為積累基金,用于購買土地。這一兼并土地的力量還是隨著地主制經濟的發展而增強的。但是,這一兼并土地的力量受到了一個使土地分散的因素的制約。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里通行的遺產多子均分制度。一戶人家,不管有多少個兒子,都可以分得其家產的一個部分。所以,通過遺產多子均分制度,一個大土地所有者可以分成幾個小土地所有者,一個小土地所有者可以分成幾個窮困人戶。在所說的這兩個因素中,一般說來,積累農業生產剩余、兼并土地的速度是緩慢的,而分家析產則大約30年一次,是比較頻繁的。清代前期,30年內使土地增加一、二倍的家庭是不多見的,而參與分家的兄弟超過一、二人的家庭則是相當普遍的。準此而論,土地的分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事實上,由于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清代前期的土地分配,雖然是時有集中,時有分散,此地集中,彼地分散,發展極不平衡,但總體看來,并不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是十分集中、日益集中的。根據江太新教授的研究,土地高度集中的地區是存在的,同樣,土地高度分散的地區也是存在的。這兩者都屬于極端現象,不可以據以概括一般。一般情況是,土地的40%到50%集中在地主手里,土地的50%到60%掌握在農民手里,亦即土地是分散的,至少不像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集中。而且,隨著人口的增長,分散的趨勢還有所發展。清代前期,人均土地占有量下降,紳衿地主衰落,庶民地主增加,自耕農普遍發展,每戶地主和農民平均土地占有規模日益縮小,都是土地分散化的具體表現。三、 租佃關系的演變與佃農中農化趨勢的
在地主制體制下,地主的土地,除了極少量自己經營外,絕大多數是用來出租以收取地租的,這一點始終沒有變化。但是,具體的租佃形式卻是隨著的發展而變化的。清代的情況是這樣的:嚴格隸屬關系,亦即勞動者作為土地附屬物的佃仆制度,只在部分地區存在,而且日益趨于衰落。明清時代的新型租佃關系,即擺脫了嚴格隸屬關系的分成租制度和定額租制度,在向前發展。而且,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佃農支付代價取得耕作權的永佃制度和押租制度。這三類租佃關系,標志著租佃關系依次發展的三個階段,它們的發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當然也是不平衡的。
這里要強調的是,通過這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類型,可以看出:
佃農與生產資料的關系方面:在嚴格隸屬關系下,進入租佃關系的勞動者是一無所有,他們住主屋、佃主田、葬主山之后,就喪失了自身和家人的自由,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依附農。擺脫了嚴格隸屬關系的分成租制和定額租制下的佃農,他們多少不等地具有土地而外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分成租制下,他們所有的不多,還要靠地主補足。在定額租制下,他們可能具有全部經營資本,經濟實力,一般而言,較之分成租制下的佃農,要殷實一些。至于永佃制和押租制下的佃農,他們不但自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而且還有能力支付佃權的代價,他們的經濟實力,與分成租制和一般定額租制下的佃農相比,是更為殷實的。
主佃關系方面:在嚴格隸屬關系下,勞動者處在地主的直接統治之下,沒有人身自由,不得自由離開土地,不得自由出雇,不得自由婚嫁,他們處在低下的等級地位,到封建法庭上不得與地主平等相對。擺脫了嚴格隸屬關系的分成租制和定額租制下的佃農就不同了,他們取得了與地主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離開地主的土地,自由出雇,自由婚嫁,他們雖然還要聽從地主的役使,但與佃仆一類相比,是少得多了。至于永佃制和押租制下的佃農,由于他們的經濟實力較強,無求于地主,納租而外,兩不相問,他們的經濟地位和地位,一般而言,比前此是好多了。
分配關系方面:從嚴格隸屬關系到享有佃權的佃農,他們應負擔的勞役地租部分,是隨著租佃關系的發展而減少的,到了享有佃權的佃農,其勞役地租部分,一般而言,都消失了。交納分成租的佃農,隨著分成向定額的轉化,應納的實物地租數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削減。當然,也有分成向更高定額的轉化現象,但大量的是減少而非增加。享有佃權的佃農,由于享有部分所有權,可以保留一部分地租在自己手里,應交納的地租數量,當然會相應地減少。如果考慮到佃農工農結合體生產的發展,則定額地租在佃農家庭總產量中的份額,更可能是下降的。結合這兩個因素來看,隨著租佃關系的發展,一般而言,這個時代的地租剝削率,不應該是上升,而應該是下降的。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說,隨著租佃關系的發展變化,佃農中農化的傾向愈來愈明顯,永佃制和發展了的押租制就是佃農中農化的最顯著的標志。
四、 農民經濟向商品性生產和手生產傾斜以及農民小商品生產者化
明清時代,佃農和自耕農是農民經濟的主體。在地主制經濟體制下,農民經濟是自給性生產和商品性生產的結合,又是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結合,可以說是一種兼業化的二元經濟(二元經濟是馬克NFEB3教授用語)。農民經濟的這一雙重結合,在清代的顯著變化,是向商品性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的傾斜加強。農民經濟的這一雙重結合又是以自有或佃入的土地作為基礎的,從而,清代前期土地占有的分散化又促進了傾斜的加強。通過上升運動和輻射運動,農民經濟的商品性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日益普遍,農戶的農業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率有明顯提高。因此,在農民經濟中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商品生產結構。方行教授指出,它包括:自給型生產、半自給型生產、為溫飽的交換型生產、為利潤的交換型生產四種。他說:從清代前期的情況看,第一種類型的生產還占有一定的比重,特別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方更是這樣。第四種類型的生產雖有增加,但為數仍然很少。只有第二種類型的生產有比較普遍和大量的增加。第三種類型生產也有明顯增加,但它在整個農民生產中的比重卻仍然不是很大。這就是說,清代前期農民生產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給性生產為主,商品性生產為輔的農戶有大量增加,自給性生產為輔,商品性生產為主的農戶也有一定增加,但為數并不很多。李文治先生根據農業和手工業結合的不同類型,對農戶產品的商品率分別作了估計。他認為,以中等戶計,買布而衣的種糧戶,產品的商品率約為30%到35%,以種糧為主兼營植棉紡織的農戶,黃河流域20%到40%,長江流域23%以上,以植棉及蠶桑為主兼事紡織的農戶,60%到80%,棉蠶以外其他經濟作物同糧食作物混合生產的農戶,一般在30%以上,50%到60%者占大多數,高者可達80%。商品率是相當高的。有的學者因而強調此時小農已轉化為小商品生產者。我認為這種說法,以之說明少數地區的情況,或有可能是正確的,以之概括全局,就有點太夸張了,應該說此時小農正在向小商品生產者轉化,正在小商品生產者化。
這里需要回答一個:此時,這樣的農民還是封建地主制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這時的農民還沒有擺脫農民地主相互循環依存的圈子。地主由于分家繼承和遺產多子均分制度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大地主變為小地主,小地主變為自耕農,而自耕農又可以通過勤奮勞動,積累財富,購買土地,轉化成為地主;或者,經營不善,抵御不住天災人禍,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土地,不得不佃種地主的土地,轉化成為佃農;或者變成一無所有,不得不受雇于地主的雇農。由此可以看出,地主經濟的發展是以小農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為其基礎和條件的,而小農經濟的發展和分化必然導致地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這要算是一條。在這種情況下,小農經濟的性質取決于它所從屬的地主經濟的性質,從而小農經濟構成了地主制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地主制經濟下,農民和地主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所以,農民經濟和地主經濟組成的單位經濟實體,并不是穩定的、恒常不變的,而是處在經常變動和新陳代謝之中。地主制經濟的生命力就是依靠這一變動不居的新陳代謝來維持的。五、官營手工業衰落,以兼營為主要經營形式的家庭手工業普遍發展,少量手工業工場出現在整個明清社會生產中,農業而外,還有次于農業的手工業。農業和手工業構成當時國民經濟的兩大生產部門。明清時代,手工業經歷了一個從官營手工業占統治地位到民營手工業占統治地位的發展過程,此乃前此所無的變化。
明代官營手工業占統治地位。官營手工業是依靠強制手工業者勞役來經營的。明初,國家把手工業者編人匠籍,稱為匠戶。隸匠籍者按例不準分戶,世代相承,永充不變。匠戶必須向封建政府提供一定的徭役,然后才有為自己的作活時間。勞役形式分為住坐、輪班和存留三種。凡籍隸京師就近當班的工匠為住坐,籍隸各行省赴京應役的為輪班,留存本省地方官局服役的則為存留匠。成化二十一年明政府改變征發輪班服役制為出銀代班制,嘉靖四十一年規定輪班工匠每名每年征銀四錢五分,由勞役改為以銀代役,叫匠班銀。至于住坐工匠以及存留工匠,則沒有什么變化。在這一制度下,明代官營手工業,如礦業、瓷器業和造船業等獲得了突出的發展。
清代順治二年,清政府廢除了匠籍制度。此后,官營手工業規模縮小。官營手工業和公共工程中使用的匠役,改為一種計工給值的雇募制。對民間絲染織手工業者,則用承領機帖、輪值等方式加以控制和利用。又,隨著匠籍制度的廢除,清政府從康熙十八年至二十一年間改變了礦業政策,特別是對于供鼓鑄制錢原料的銅礦、鉛礦和作為銀貨的銀礦,準許各省任民采取。對鐵礦、煤礦也采取了比較放任的政策。因此,清代礦業手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采礦冶金業看,尤為明顯。銅礦乾隆盛時大約年產銅1 500萬斤左右,貴州鉛年產最高達1 574萬斤,前全國年產鐵5 000萬斤以上。礦業中間,使用雇傭勞動不少,但個體戶仍然很多。據董孟雄教授,云南銅礦業中,正是在個體專業戶中,發展出了爐、石曹、炭、馬專業戶組成的聯合經營。
銅礦業中的現象并不是唯一的。據徐建青教授研究,在發達的江南絲織業中,許多工序都獨立為社會分工的一個行業。在景德鎮陶瓷業中,瓷土、制坯、繪彩、燒窯形成幾大行業,每一行中又分為一系列專門工作。井鹽業中,有井戶、汲戶、筧戶、灶戶,還有牛戶,專為使用者提供牛力。佛山鐵器業中分為土針、鐵鑊、鐵磚、鐵線、鐵釘等行業。甚至造船業和造紙業等行業中,也有類似情況。這都表明工礦業中,行業內分工發展。但的內部分工,除少數行業外,并未有相應的發展。
清代前期,構成城市手工業主體的仍然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除兩京外,還形成了某些手工業的重要產區。如蘇杭的紡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景德鎮的制瓷業等等。全國各大城市和市鎮中差不多都存在著磨坊、油坊、機房、紙坊、醬坊、銅作、漆作、鐵作等大大小小的手工業作坊。鄉村中,有手藝人走鄉串戶,在那些不便的偏遠地區,他們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此外,隨著鄉村手工業的普遍發展,有一些手工業者集中到城市和市鎮中來,雖然他們未必都同農業割斷了聯系,但畢竟具體地表明了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趨勢。一些不適宜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行業中還出現了少數的手工工場。
清代前期,發展得最為普遍的是農民的家庭手工業。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從事手工業,不但增加收入,還可以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和農業閑置勞動力,是最合理的經濟結構。這種結構這時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突出的表現是,棉紡織業由江南擴散到華北、華中、華南,桑蠶業也在江南、廣東、四川普遍興起。全國各地,許多農家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選擇有利的副業進行經營。農民家庭經營手工業的越來越多,并逐漸形成了以家庭手工業為基礎的地區性分工。不過,以農民家庭為基礎的專業化分工,如棉紡織業中紡與織的分工,并不脫離農業,仍然與農業相結合。這是在分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兼業化,是與專業化并行的發展趨勢,它們結合起來,與上面提到的行業內分工發展、企業內分工欠發展一起,構成了清代前期手工業發展的時代特點。
概括地說,清代前期手工業的發展,雖有生產技術、生產結構上的變化,但生產工具方面的改進有限,最突出的表現是生產的數量增多。除少數行業外,手工業行業內的社會分工雖有發展,但還有限。手工業與農業和商業的結合密切,并從屬于農業和商業,手工業成為主業的情況不多。雖然如此,地看,清代前期手工業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是毫無疑問的。
當時出產的棉布、絲綢、茶葉、食糖、瓷器、鐵器、白銅、鋅和船舶,在國外所到之處,都可說是搶手貨。前夕,英國需要購買中國的手工業品,無以抵償,就運來鴉片和白銀以平衡貿易。但是,手工業產品的廣大市場還是在國內。
六、市場的形成,市場上物流的增長,市場一體化與封建的繁榮
明清,中華大地上一個覆蓋全國的市場網絡正在形成。它通過新的陸路線的開辟,內河水路交通延伸到偏遠的上游地區和沿海航線的聯結,把東北、塞外、西北、西南、沿海以及周邊地區同內地緊密聯系起來。它也把基層市場、集散市場、中轉市場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事實上,基層市場、集散市場、中轉市場是相互聯結的,根據聯結的構成不同,大體上可以區分為集市、市鎮和城市。
農村集市,包括市、集、場、墟,是小農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農的農產品、手品的出售,生產資料、手工業原料乃至口糧的購買,隨著小農經濟向手工業和商品性生產的傾斜,越來越離不開集市。小農經濟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就越強,農村集市的也就越來越突出了。據許檀教授估計,明代農村集市在10 000左右,清代中期發展到至少22 000到25 000個,清末超過30 000個。集市密度和開市頻率都超過以前。農村集市是商品物流的起點和終點。在此基礎上,起著集散市場和中轉市場作用的市鎮隨之而發展起來了,大市鎮也隨著中、小市鎮的發展而發展起來了。市鎮中最多的是地方供需型市鎮和商業轉運型市鎮。此外還有手工業者集中的產品產銷型市鎮,以及三者兼備的綜合型市鎮。市鎮與市、集、場、墟不同,有基礎設施,商鋪林立,人口眾多,有經常性的集市。清代前期,在集市和市鎮空前增長的基礎上,城市也有顯著的發展。特別是沿江、沿海交通樞紐型城市,如廣州、上海、天津,重慶、漢口最為突出。也有例外,比
如隨著沿海、沿江航運的發展,運河航運衰落,沿運河的交通樞紐型城市如臨清、淮安就式微了。此外,還有由于生產發展而形成的城市,如南京、蘇州、杭州、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山東的博山鎮,但為數不多。上述農村集市、市鎮和城市由四通八達的商路聯結起來,組成了一個覆蓋全國的市場網絡,是清代前期封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在這個市場網絡中流通的主要商品是糧食、棉花、棉布、竹本、鹽、鐵器、茶、絲綢等。其中長途販運的糧食,據鄧亦兵教授估計,每年可達8 000萬石,布疋據徐新吾先生估計,每年超過3億匹?!兜馁Y本主義萌芽》估計,前全國年產鹽約32億多斤。流通中的商品數量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更應該注意的,也是更重要的是,據晚近學者們,在不同城市中糧價變動的同步性相當高。這表明市場一體化在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與此同時,還出現了為商品流通服務的機構——錢莊和票號。在這個市場網絡中活動的商人群體也空前龐大,形成了晉商、徽商、陜西商、寧波商、山東商、廣東商、福建商、洞庭商、江右商和龍游商等十大商幫。在許多城市中都新設了商人會館。
根據以上說明,清代前期,商品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上述商品糧不過占糧食總產量的11%,布匹也不過是總產量的一半稍多一點。許多商品仍然是自給有余的剩余產品。自給自足的經濟部分不但占有重要地位,而且隨著人口的增長,總量也有不小增加。自給產品和上市商品基本上都是包括佃農和自耕農在內的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的產品。因此,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重復一句,清代前期的生產和交換是以個體家庭勞動為基礎的,雇傭勞動不占重要地位。所以,不論是自然經濟的增長,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所反映的都是小農經濟的繁榮,地主制經濟的繁榮,和封建經濟的繁榮。這里,是從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都與封建經濟有著本質聯系的角度來審視封建經濟的發展的,這樣看也許更加符合的實際。
七、工商業經營中出現了近代化或化的因素
明清時代工商業中,除了獨家獨資經營、自購自造自運自銷的工商單位外,合伙經營的現象,愈來愈為普遍,而且,隨著工商業規模的擴大,合伙的形式和經營方式也隨之而有所發展。
據徐建青教授的研究:合伙的初級形式是勞動合伙。合伙人身份平等,多半自帶工具,共同經營,不置備共同的財產,收益按人頭或勞動分配。進一步的是勞動與資本兼有的合伙。合伙人既出資金又親身參加勞動,置備有共同使用的工具和財產,收益分別按投資數量與勞動數量分配。再進一步的是資本的合伙。合伙人只投入資本,并不都親身參加勞動。有的親身參與管理,有的并不參與。這后一種情況下,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就分離開來了。不論合伙人是否參與管理,合伙人都共負盈虧。收益依投資數量按比例分配,一般稱為“股”或“分”。這后一種合伙形式,只是資本的合伙,已經擺脫了與勞動合伙的聯系,可以稱之為股分制合伙。合伙開始時多發生在同姓宗族親戚之間,后來才出現在異姓之間。在股分制合伙形式
下,出現了土地入股、人力入股乃至字號招牌入股的現象。這需要作些說明。
先說土地入股。在冶鐵、采煤、銅礦、制鹽業中,合伙出資人租佃礦山土地,將收益的一部分分給礦山地主。這一部分,在京西煤礦,一般是收益的1/6,在云南銅礦,一般也是這樣。這大概是傳統的慣例。1/6并不是土地的價格占總股本的比例。這實質上是以土地入股,所取得的礦山地租。當然,如果礦山地主另外又以資本入股,其分配所得就兼有礦山地租和投資收益雙重性質了。
再說人身股。在較大規模的工商業中,需要有專門人才進行經營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員,稱為經理等等。這類人不出資本,不出土地,而是以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經營管理獲取一份報酬。這份報酬以股分所得的形式出現,不像后來的工資。這種股分稱為人力股、身股。接受這種股分的人,一般說來,并不意味著對擁有所有權,在企業虧損時也不承擔責任,一旦違約或退出企業,所接受的股分也就隨之而被勾消了。由于這類人出現,出資人不再參加經營管理,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就分離開來了。在晉商經營的企業中,人身股,或稱股俸制,首先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這里,出資人稱為財東,財東將資本、人事全權委托經理負責,一切經營活動并不干涉,日常盈虧也不過問,靜候期終決算報告。經理的人身股由財東確定,各職能部門的職工的股分則由經理確定。這種人身股的總和在分紅中的比
例可以相當的高。說不清在什么時候,形成了股息、紅利、花紅三者組成的分配制度。股息是股分的應得利潤,也稱股利,后來按固定利率分配,形成所謂官利。股東提取股息后始能分配紅利和花紅。紅利是股東所得超過股息部分的利潤。花紅是從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分給董事、監事和以額外報酬的形式分給職工的部分。
在合伙制下,也有以字號招牌作為資本參加合伙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原有獨資店鋪無法繼續經營,招集資金,改為合伙經營之時,這時,商業信譽已經被視為無形資產了。
此外,股分合伙制的集資方式還是相當靈活的。在四川井鹽業中,投資者事先并無投資數量的限額,而是隨著工程進展的需要陸續投入的。如果原有的投資集團無力繼續投資,還可讓第二集團繼續投資。前者只提留不再出工本的股分歸己,讓出若干股分歸第二集團,由第二集團承擔繼續投資的責任。這樣,每股的投資量并不是相等的,但最終卻是按股平均分配。
總而言之,不同的合伙形式是適應經濟發展、資本集中對企業形式、企業管理的要求提高而出現的,從小到大,從低到高的多層次發展。它們在時間上是繼起的,在空間上又可以是并存的。在這中間,集資方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等的發展,實開近代企業之先河。不過,發展緩慢,到前,股分合伙制也不曾發展到近代股分制企業。
八、賦役征課制度的完善化與封建國家對勞動者控制的松弛化
明代的賦役征課制度繁瑣復雜,流弊日益突出,明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實行一條鞭法,即將賦、役、丁口銀等等征課項目,折銀、歸并、簡化。明代的一條鞭法,實際上是將各個征課項目簡化,而非總歸為一。名為一條鞭,實為多條鞭。但是,改革并沒有成功,只能說是試行。清代一開始就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一條鞭法,并且有所。具體地說,清政府陸續將四差銀全部攤入地畝,實現了賦役合一、役歸于賦。又將絲、絹、麻、棉、紅花、馬草全部折銀和攤入地畝,將土貢物料的絕大部分也折銀攤入地畝,城市中廢除商役等,只征商稅。此外,又將力役之征,治河、修城、修倉等等工程,以及臨時夫差,實行官購物料,對民夫實行官為雇役。通過這些措施,基本上完成了賦役歸并,形成了賦役征課時的地賦和丁銀兩大項目。這就為攤丁入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決定:“嗣后編審人丁,據康熙五十年征糧丁冊定為常額,其新增者,謂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首先把丁銀數額固定了下來。接著,雍正初年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攤丁入地,將丁銀均攤于地糧之內,造冊征收。此后,賦稅正項出自田賦,完全改變了田賦、差役、丁銀和土貢物料分征的格局。這就是攤丁入地、地丁合一。由于地畝增長變動不大,地丁合一實際上使得清代賦稅正項的總額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的水平。這樣一來,稅制統一、簡化、貨幣化和定額化的鮮明特點就完全顯露出來了。地丁合一取消了丁銀,最終使編審人丁制度失去必要而被廢止了,從而,清政府放松了對人口的控制。
這一賦役征課制度改革的效應是有重大意義的。袁良義教授指出:賦役制度的改革,免除了貧苦農民和手者、商人、作坊主的無償勞役,削弱和消除了他們對封建地主和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把佃戶、雇工人和小自耕農從類似農奴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成為自由遷徙的農民和雇工;使手工業者、商人、作坊主獲得較前此廣闊的發展天地。
九、依附關系的松弛化與勞動的自由化
明清,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對勞動者人身的束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封建國家,地主和雇主。
清初,封建國家廢除了匠籍制度,解除了手工業者的勞役負擔,手工業者獲得了解放。清前期,實現了賦役征課制度的改革,使手工業者、商人、作坊主、自耕農、佃戶、雇工人獲得了更多的人身自由。這些,上面都提到了,這里不再重復。
這里要說的是地主、雇主對佃戶、雇工的束縛也松弛了。這也是重大的變化,需要作些說明。
關于地主佃戶之間的關系。根據經君健教授的,明王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把宋元兩代所有關于佃戶身分低于佃主的全部廢除,從而置佃戶于凡人等級之中。佃戶擺脫了比地主低下的法律地位,甚至出現了禁止地主役使佃戶抬轎的法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佃戶的利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明代主佃之間完全平等了。佃戶見佃主需行以少事長之禮,佃戶不得編入鄉約等規定,都表明他們身分仍然低下。清政府繼承了明朝的政策,承認佃戶為凡人而非賤民,并將其作為清代法制的出發點之一。在這項政策的貫徹上,清政府較為徹底,它多次指出社會上將佃戶視同奴仆的非法性。從順治到雍正初,陸續頒布禁令例案,禁止地主不準佃戶遷移、隨田買賣佃戶、霸占佃戶妻女、勒令佃戶服役、反對佃戶子孫參加以及私刑佃戶等等。清代在保甲制度中也不象明代鄉約規定那樣歧視佃戶。雍正五年頒
布條例,承認民田佃戶具有凡人等級身分而非地主個人的私屬。與此同時,國家也保護地主的土地私有權,并助其實現收租權。清政府在保護地主土地私有權和收租權的同時,要求在上體恤佃戶。乾隆五年將報災時不賑濟佃戶改為賑濟佃戶。上述雍正五年的條例,從法治方面,完成了佃戶對地主個人之間人身隸屬關系、依附關系的解放過程,開始了確定主佃之間以納租為主要表現的經濟關系的時代。但在實際生活中,主佃之間并不是完全平等的,這就是清末法律學家所說的主佃之間與平人不同。
關于雇主與雇工之間的關系。明清法典中都有關于雇工人等級地位的明確規定。雇工人指的是編制在雇主家長制統治下的一個低下的社會等級,終明清之世,都無改變。但雇傭勞動者與雇工人等級之間的關系,在各個時期是并不相同的,不是一貫制。粗略地說,從明王朝建立到萬歷十六年,所有的雇傭勞動者,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內,都被視為雇工人。從萬歷十六年開始,短工取得了同雇主平等的法律地位,從雇工人等級中解放了,大概在同一時期,手工業和商業雇工也不再被視為雇工人。但農業長工顯然還被視為雇工人。從雍正年間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業長工不再作為雇工人對待,開始從雇工人等級中解放。乾隆五十三年頒行雇工人律新條例以后,以有無主仆名分作為區別是否屬于雇工人范疇的標準,不再考慮長短工的區別,實際上,多數長工也不再作為雇工人對待了。這個條例可說是長工解放的重要標志。不過,從萬歷十六年起,從雇工人等級解放出來的長工和短工,仍被視為雇主一家,處在雇主的家長制統治之下。一直到光緒初年,沒有主仆名分的雇工才不再被視為雇主一家,從雇主家長制統治下解放了出來。如果把屬于雇工人等級的雇傭勞動者稱為等級雇工,那末,擺脫了雇工人等級而仍屬雇主一家的勞動者,是由等級向非等級過渡的雇傭勞動者。萬歷十六年以后,這兩類勞動者一直并存著,才結束了這一并存的。
總起來看,明清時代,特別是清代,封建國家和地主、雇主加在勞動者身上的束縛在日益松弛化,亦即勞動在日益自由化,是無可懷疑的。
十、資本主義萌芽與由傳統社會向近代或社會過渡的諸種因素
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熱潮過后,再來審視資本主義萌芽,也許可以客觀一些。我們肯定明清時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估計不高。
根據徐建青教授的研究,在手工業中,商人支配生產的形式有:一種是商人以借貸或預買方式控制小生產者,在農產品加工業中最為常見;再一種是包買商形式,即商人向小生產者提供原料,收購產品;第三種是商人直接投資開辦工場,雇工經營,即商人雇主制。在清代前期的手工業中,無論從范圍上,還是形式上,商人支配生產的程度還不高。在前,在十幾個手工行業中真正稱得上是工場手工業的只有四川井鹽業。不過,一些商人開設的規模較大的手工工場也可稱作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生產關系。絲織業、鐵器業、鹽業中的包買商制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一種形式。此外,在云南銅礦業中,有政府放銅本支持生產,產品由政府按一定比例收購,可稱為一種國家資本主義。前,這些萌芽性質的生產關系都還處于微弱發生的階段,在各行業中均未占統治地位。
在農業中,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形式有:1自耕農、佃農雇工經營商品性生產;2地主雇工經營商品性生產;3商人租地雇工經營農業。不論什么人經營,這些都是雇工經營。這時的農業雇工還處在由等級性雇傭勞動向非等級勞動過渡之中。至于雇工多少才算是資本主義萌芽,沒有一個標準。雇用一、二個勞動者的經營,恐怕算不上是脫離了家長制經營范圍的、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萌芽形式。不管標準定在那里,都還要考慮超過地租的余額,亦即利潤的有無和多少。上述三類雇工經營方式,以及把雇傭和租佃結合起來的過渡性的分益雇役制經營方式,都視這個余額的有無和多少為進退。在清代前期,這個余額還沒有擺脫地租的限制,所以上述各種經營方式雖有發展,但并沒有普遍開來;有時候,雇工經營不利,還往往退回到租佃經營或家長制經營,反映了這些過渡性的經營方式的優越性并不穩定。
如果把資本主義萌芽看作是傳統社會向近代或現代社會過渡的因素之一,那么,要提到的因素就不止上述生產領域里出現的萌芽。在流通領域里出現的市場的形成,市場一體化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在工商業經營中的股份合伙制、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官利分紅制度的發展;商人集團的崛起;財政管理體系中的賦役征課制度的完善化;租佃制度中的佃權與地權分離與佃農的中農化;小農經濟向手工業與商品性生產傾斜,亦即小農小商品生產者化;在封建等級制中勞動的自由化,如此等等,上面都提到了,這里只不過是把它們歸總起來,一并考慮。這樣一來,就把資本主義萌芽考慮的范圍擴大了。我認為,資本主義萌芽與傳統社會的近代化、現代化,本來就是同一個范圍的問題,只是觀察的角度不同罷了。
十一、家庭勞動與雇傭勞動以及家庭勞動優越性的正面作用與負面作用
上面說過,清代前期生產與交換的是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雇傭勞動不占重要地位,這是清代前期封建的一個根本特點,那末,家庭勞動優越性的正面作用與負面作用就是事關全局的一個重大了。
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小農和小手者,十之八、九經營的是兼業化的二元經濟,亦即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相結合的經濟。這里,小農兼營手工業,小手工業者也不脫離土地,他們的區別只在兼業中的主業不同。在這類經濟中,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勞動成本是難以分別的,而且,其商品性生產部分又可以自給性生產部分作為底墊,所以,生產者只要能在扣除貨幣支出的成本以后,還可以得到多少一點收入,那怕最低的價格,他也可以接受。出售的產品的價格可以低于其價值,而且經常低于其價值。無論是農產品,或者是手工業產品,都是這樣。對此,馬克思曾提到過,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使市場價格提高到同他的產品的價值或生產價格相等的水平。這就是兼業化的二元經濟產品價格的一個特點。使用雇傭勞動的專業化經營就不同了。這類經營可能具有大生產和分工
專業化的優勢,但在勞動成本上同家庭勞動兼業化經營有很大的區別。粗略地說,當時,雇工應得報酬包括工錢和工食兩個部分,工錢部分占整個雇工應得報酬的30%到50%;或者,更多一點。家庭勞動的經營,只支出工食,不支付工錢,而雇工經營不但要支出工食,還要支付工食以外的工錢,兩者勞動成本的差別是不小的。如果雇工專業化經營所帶來的優勢,不能抵銷其勞動成本的增加,則雇工專業化經營產品的價格就難以同家庭兼業化經營產品的價格相競爭。這就意味著,在同樣生產力水平上,家庭產品在價格上是有競爭力的,它體現了兼業化二元經濟的優越性。也因此,雇工經營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這就說明了,生產同類產品的專業戶,以及雇工經營的同類專業戶,難以大量地、普遍地出現的原因;這也說明了地區性分工有所發展,而專業性分工難以同步發展的原因;當然,所謂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出現了,但未曾發展起來,原因也在于此。這就是以家庭勞動為基礎的兼業化的二元經濟的優越性的負面作用。至此,家庭勞動優越性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都說到了。
但是,從更廣闊的范圍看,雇傭勞動給生產力發展開辟的廣闊空間及其優越性是不能忽視的。此時的英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階段,大量使用雇傭勞動,農業中的雇工已占人口的1/4到1/3。英國的雇傭勞動比的自由。這些都是清代前期所遠遠不及的?;\統地說,從家庭勞動與雇傭勞動,傳統與近、社會,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從多個角度兩相比較之下,清代前期中國社會經濟是落后的。落后于資本主義,落后于近、現代社會,落后于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生產與交換的經濟。如果拿上述清代前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劍橋歐洲經濟史和方坦納歐洲經濟史所敘述的同時期的西歐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比較,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客觀事實。
十二、從更廣闊的范圍看問題
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有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清代前期處于封建社會的下降階段,亦即腐朽、停滯和衰退的階段,沒有生命力之可言。近年來,通過各個方面的實證,我們發現,實際情況完全相反。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清代前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變化,一句話,它還有活力。而且,同既往的中國封建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較,清代前期,中國封建經濟無疑是發展到了它的高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篇3
關鍵字: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特點;形勢
一、當今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特點分析
1、經濟金融進入復蘇和緩慢調整階段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持續進步,世界經濟也處于逐步深化調整發展階段,不同經濟體的宏觀經濟成冊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國經濟復蘇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業生產水平恢復較為緩慢,產能利用率依舊較低,私人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十分有限,失業率依舊較高。而歐元區受到債務危機的影響,其復蘇的力度十分有限。新興市場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普遍遭受了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2、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明確
由于國際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全球股市產生了相應的分化。世界經濟處于復蘇階段,然而其復蘇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趨向明顯分化發展。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緩慢,失業率持續居高發展,市場發展缺乏支撐,在短時期內依舊需要寬松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支撐。然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對國內經濟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頒布的貨幣供應向新興市場國家流向。而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增長速度趨于緩慢,然而受到通貨膨脹壓力,較多國家需要頒布貨幣緊縮政策。全球流動性增長較快的發展中國家聚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貨膨脹管理的難度。貨幣升值壓力增加,同時資產泡沫也有所增加。
3、經濟再平衡難度較大
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實現再平衡具有較大的難度。全球治理模式的變革處于長期的發展階段,要緩解世界經濟失衡現象,需要主要經濟體消費、儲蓄以及投資結構的推動以及調整。其關鍵以及核心在于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超前消費以及透支消費結構體系的調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實質上是對世界經濟不平衡的強制性調整,然而隨著經濟的復蘇,世界經濟要實現再平衡發展具有一定的難度。
4、寬松貨幣政策負溢出效益影響加大
主要經濟體國家例如美國、日本、歐盟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采取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而給金融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太高資產價格,從而幫助政府、金融機構以及家庭資產負債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國內投資以及消費,壓低匯率以及拉動出口,然而寬松的貨幣政策在國際上具有十分明顯的負溢出效益。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利益競爭,提升了資產泡沫;另一方面,流動性泛濫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最后,若是資產泡沫以及通貨膨脹壓力持續增加,為了應對經濟發展的滯脹局面,則被迫進入加息通道,從而將逆轉流動性過?,F象,充分暴露出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最終對實體經濟復蘇產生影響,并對金融體系造成沖擊。
4、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對經濟不平衡調整的沖擊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經濟不平衡的發展現象受到跨國公司全球化戰略的發展影響。這種經濟不平衡,在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歸結于跨國公司在全球擴張以及追逐利益的結果,也是全球產業轉移以及重新分工當中,國際資本以及發展中國家廉價要素的結合發展。在全球化趨勢無法逆轉的背景下,資本、要素的不對稱分布,難以扭轉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同時,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之下,將要求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增加較快以及明確的成本優勢,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對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進一步的強化。世界經濟的在平衡發展需要調整各國的發展方式以及治理結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通過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發展,實現推動消費并且逐步擺脫過度依靠投資以及出口拉動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對經濟利益的重要調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變當前以美元為主的國家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的調整依舊也需要一個長期的調整發展階段。
二、當前世界經濟金融發展的形勢
1、發達國家的擴張性貨幣政策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大幅度波動,世界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為了有效應對債務危機而實施的財政緊縮政策使經濟復蘇進程緩慢,為了有效推動經濟的復蘇發展,主要的發達國家將持續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
2、增強對國際資本流動性的監督管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報告可了解到,持續大規模的資本流動擴大是引發世界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國際資本流動利弊并存,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性的監督和管理,各國政府也應加速監督管理以及改革的發展進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體系,提高對資金流動性監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國的應對策略
當前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較為嚴峻,宏觀緊急面臨調整。世界經濟的內生動力依舊不足,發到經濟體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國依舊面臨失業率增加困擾,并且歐元面臨財政緊縮壓力,日本則持續面臨通貨緊縮壓力,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壓力持續增加。
要在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中趨利避害,則應抓住經濟發展方式變化的機遇,首先,通過擴大內需,保證投資的合力增長,同時優化經濟發展結構,尤其是擴大內需,增加消費需求,在推動城鎮化以及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過程當中建立消費需求增長的長效發展機制。同時,還應采取更為積極主動的對外發展戰略,培養我國商品以及服務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尤其是通過體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發展,持續形成我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優勢。
參考文獻:
[1] 丁斗. 全球貨幣流動性泛濫與國際金融危機的防范[J]. 國際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 共克時艱推動經濟復蘇[J]. 中國統計. 2009(02) .
[3] 林新波,李小平. 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及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 生態經濟(學術版). 2009(02) .
篇4
關鍵詞:鋼結構住宅設計 特點發展前景
中圖分類號:TB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我國大力倡導可持續發展的今天,住宅建設作為能耗量較大的產業,必須要積極新型的建筑材料,這樣才能夠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鋼結構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筑模式由于其各種優點在國內外住宅建筑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同時鋼結構的在住宅設計中的運用也未國家政策的落實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證,其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相關工作人員還必須要加大研究力度,不斷拓展鋼結構的應用范圍。
1現代鋼結構的建筑特點
1.1預工程化程度高,建設成本降低,工期縮短
鋼結構建筑模數協調統一標準實現了建筑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提高了建筑預工程化,使不同材料、不同形狀和不同制造方法的建筑構配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換性。同時鋼結構建筑的預工程化使材料加工和安裝一體化,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并且加快了施工速度,使工期能夠縮短40%以上,從而加快了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周轉速度,使建筑能更早投入使用。
1.2建筑與結構的設計與功能一體化,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
在鋼結構建筑中,結構成為形象構成的重要因素,結構的形體,構件,節點從很大程度上導致并制約著建筑的形象。建筑與結構的設計與功能只有做到一體化,才能使建筑更富有功能化并創造出技術與藝術融為一體的鋼結構建筑。北京2008年奧運會國家體育場投標方案中有許多方案都體現了鋼結構建筑的這一特點。例如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的可開合式方案,在體育場大屋面的中央設置兩個半圓型的玻璃頂面,同時相對旋轉、平行滑動完成大屋面的開合;又如中國建設設計研究院場館方案外觀即為建筑的結構,形象完美純凈,功能與結構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還有日本朱式會設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折疊式方案,屋頂由懸臂的鋼架結構支撐,可在30分鐘內完成開閉的動作,確保全年比賽及活動不受天氣影響。
1.3能夠滿足超高度和超跨度的要求
鋼材組織均勻,接近于各向同性勻質體,強度高,彈性模量亦高。其密度與強度的比值遠小于磚石,混凝土,木材,在同樣受力情況下鋼結構自重小,從而可以做成跨度較大和高度較高的結構以及靈活的結構形體?,F在人類已具有建造跨度超過1000米的超大穹頂與高度超過1000米最高至4000米的超高層建筑的能力。并且鋼索與膜結構相結合形成索膜結構體系更能滿足建筑對跨度的要求,使這在型建筑成為樗性建筑,比如日本東京后園棒球場屋蓋是鋼索與氣承膜組成的索膜結構,面積達28000平方米,英國政府為迎接21世紀而興建的樗性建筑倫敦千年穹頂大型綜合性展覽建筑也是索膜結構體系,其穹頂直徑達到320m。
1.4原材料可以循環使用,有助于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發展鋼結構對于資源,能源都非常短缺的我國意義尤為重大,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磚砌體建筑與混凝土建筑大國。鋼材是一種高強度高效能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再循環價值,邊角料也有價值,不需要制模施工。目前國際上引人矚目的新型住宅品引入我國,其環保節能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4.1該類型住宅采用全封閉式保溫隔熱防潮系統,溫度變化小,熱損失低。不論冬夏,都具有舒適當居住環境。室外零攝氏度時,室內仍可以保持17攝氏度以上;以室外溫度達到30攝氏度的情況下,室內溫度僅為21攝氏度左右。
1.4.2與磚混結構住宅相比,可節能60%以上,冬夏季空調設備可節約耗電30%以上,結構的廢舊利用為100%,與磚混結構比較, 同樣樓層凈高條件下,鋼結構維護墻體面積小,節約空調所需能源,減小維護費用。
2在住宅設計中運用鋼結構的具體分析
2.1鋼結構住宅的主要構成
鋼結構住宅通常由樓梯、門窗、屋頂、樓層板、裝飾外墻、輕質墻體、維護骨架以及支持骨架系統等幾個部分構成。鋼結構的形成的方式有多種,可是用在住宅設計中的主要包括巨型機構的加子機構、錯層桁架以及鋼支撐框架等,其中鋼結構主要通過耐火鋼、防火噴漆以及防火板外包等方式進行防火。而鋼結構住宅的結構通常運用的墻板主要有夾心板、太空板、輕混凝土板以及水泥刨花板等,其內墻通常會采用稻草板、石膏板、輕砼板以及水泥刨花板等。
2.2結構的選型和布置
住宅鋼結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概念設計,其在結構的選型和布置階段尤為重要,對于部分難以實施規范規定以及精確性的狀況可以按照整體結構與分結構體系之間存在的力學關系、工程經驗、試驗現象、震害以及破壞機理等方面來取得設計的思想,站在全局的立場來確定鋼結構的細部措施以及布置。鋼結構的形式主要有塔桅、輕鋼、索膜、網架、框架以及平面架等,并且其技術與理論均逐漸成熟,但是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或者是沒有選用一些適用簡單的形式、結構以及設計方法,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考慮房屋建設的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鋼結構。
2.3鋼結構材料的要求
要充分發揮出鋼結構的各種優越性能必須要具備比較適合的結構體系的立面處理以及設計方案。同時還要選用比較合適的樓面、內墻以及外墻材料,這樣才能夠保證鋼結構的耐用以及經濟性能。,此外,在選用鋼結構材料時還要具備可以為開發商所接受的性價比,在保證材料質量的基礎上不斷降低材料的成本。
2.4可以滿足可持續發展以及住宅產業化的基本要求
鋼結構的工業化程度比較高,適合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同時還能夠把隔熱、防水以及節能等先進的成品充分結合在一起來成套使用,并把設計、施工以及生產融于一體,使住宅產業化水平大大提升。在住宅設計中利用鋼結構可以滿足新型住宅的要求,進而滿足人們不同的使用要求以及審美要求,在鋼結構的設計過程中可以通過空間、尺度以及造型的轉變設計出不同的房型,同時生產廠家也可以高速度、高質量以及高精度的完成,為住宅的設計提供良好的條件。
3鋼結構住宅發展前景
住宅產業化是我國住宅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為這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鋼結構住宅體系易于實現工業化生產,標準化制作,而與之相配套的墻體材料可以采用節能、環保的新型材料,它屬綠色環保性建筑,可再生重復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因此鋼結構體系住宅成套技術的研究成果必將大大促進住宅產業化的快速發展,直接影響著我國住宅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前途。
鋼結構建筑的科技含量很高,結構本身往往就是建筑表現,鋼結構的表現與工藝不僅是實現形象構思的必要手段,而且對建筑形象的影響極為顯著,這就決定了結構構思是形象構思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茖W技術的進步,審美觀的改變必然使得鋼結構建筑不斷地去擴展自身的表達語匯而尋求發展。我們所提倡的是:拋開風格要素,從結構理性主義出發,從現代的和傳統的從多風格流派中吸取精華,創造出技術和藝術有機融合的鋼結構精品建筑。
目前國內的建筑業生產效率較低,尚屬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鋼結構住宅屬于高技術高效率的產業,加快對鋼結構住宅的研究,將促進建筑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并將帶動建材、冶金、信息機械尤其是鋼鐵企業的發展。
應該看到,我國鋼結構住宅正得到大力地發展,但從建筑、結構設計到制作安裝,各個環節我們都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作為設計人員,應在工作中應該腳踏實地的積極創新;專業研究人員則應對鋼結構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技術主管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及市場的管理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成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4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基礎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人們對住宅舒適度以及美觀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鋼結構可以隨著人們的審美觀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功能要求,來設計造型、空間以及尺度各異的住宅,并且生產廠家可以高速度、高精度以及高質量的完成,這樣就可以為人們提供經濟又美觀的住宅,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薛發,國內鋼結構住宅的墻體發展狀況[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4-09.
[2]蔡玉春;鋼結構住宅產業化的現狀與進展[J].鋼結構.2005-01.
篇5
文章摘要: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以外部性和長期性為核心特征的管理會計形式,是管理會計的發展。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強,其理念將滲透到整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為企業的管理提供信息,使企業獲得持久的戰略竟爭力。
一、戰略管理會計的特點
(一)戰略管理會計具有明顯的外向性
戰略管理會計跳出了單一企業這一狹小的空間范圍,將視角更多地投向影響企業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政治形勢、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法律環境和經濟環境。具體是指一國的政治形勢變化對經濟生活的影響;戰略目標群體的教育水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新的法律的出臺及原有法律的變更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以及整個經濟市場、自然環境和競爭對手的變動對企業戰略目標的影響。因此,戰略管理會計特別強調各類相對指標或比較指標的計算和分析,如相對價格、相對成本、相對現金流量以及相對市場份額等。
(二)戰略管理會計更注重長期、持續的發展戰略
現代企業非常重視自身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國外研究表明,以下八個因素對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顧客的滿意程度;制造優良;市場占有率;產品品質;可信賴程度;敏感性;技術領先地位;優良的財務業績。
(三)戰略管理會計將提供更多的與戰略有關的非財務信息
企業要想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單靠優良的財務業績是遠遠不夠的,它還必須依仗眾多的非財務指標,因此,戰略管理會計必須提供與戰略有關的財務與非財務息,具體包括五大類信息:(1)戰略財務信息和經營業績信息。其中經營業績信息主要是指與收人、市場占有率、質量等經營活動有關的信息;與戰略成本有關的數據;與生產率有關的數據;與從事戰略經營業務有關的數據;與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戰略資源數量和質量有關的數據;與知識開發和創新有關的指標;員工的參與和滿意度;與供貨方的戰略關系。(2)企業管理部門對上述戰略財務與經營業績信息的評價分析。(3)前瞻性信息。具體包括揭示機會和風險;揭示管理部門的計劃,包括影響成功的戰略因素;實際經營業績一與以前披露的機會和風險進行比較,以及與計劃的比較。(4)背景信息。一是企業的廣泛目標和戰略;二是企業經營業務、企業資產的范圍和內容;三是產業結構對企業的影響。(5)競爭對手信息。具體是指:競爭對手是誰;競爭對手的目標和所采取的戰略措施及其成功的可能性;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和劣勢;面臨外部企業的挑戰,競爭對手是如何反應的。
(四)戰略管理會計是一種全面性、綜合性的分險管理
戰略管理會計既重視主要生產經營活動,也重視輔助活動;既重視生產制造,也重視其他價值鏈活動;既重視現有的經營范圍內的活動,也重視各種可能的活動。因此,戰略管理會計應高瞻遠矚地把握各種潛在的機會,回避可能的風險一包括從事多種經營而導致的風險;由于行業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導致的風險;由于資產客戶、供應商等過分集中而產生的風險;由于流動性差導致的風險等等,以便從戰略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
二、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與完善
(一)技術方面
首先,技術革新和傳播的速度大大加快。技術革新速度的提高是與其傳播速度的加快密切相關的。傳播速度的提高起到了類似加速器的作用,促進了技術的不斷更新。這種快速變化使產品的壽命周期縮短,市場競爭也更為激烈。這樣,新技術所能擁有的超額回報期縮短了,廠商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持競爭力。而創新的方向和決策的做出,要基于對客戶需求和竟爭對手的戰略分析,這就要求管理會計系統提供更為及時的信息。
其次,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加強調知識對企業保持其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意義,并日益重視信息的價值,這在實務中表現為對軟件(人、技術)和硬件(信息工具、網絡)的管理和運用的不斷加強。從其對戰略管理會計的影響分析:一方面,信息工具的大量使用,使信息收集、處理及傳遞速度和效率大大加強,傳統的”維護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系統過于昂貴”的觀點將會改變,建立并維護一個能同時提供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信息的系統,將普遍為各種規模的企業所接受。這種變化為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企業管理人員將更有機會和能力從戰略角度分析企業的經濟狀況。另一方面,人和知識要素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加強,將要求戰略管理會計提供充分的信息,以使決策者確定是否對人力及技術進行投資,并評價所做出的人力及技術投資決策的投人一產出效率和效益。這些信息將要包括研究與處在同一技術革新方向的合作者或競爭對手的有關信息,并要結合分析決策前后客戶需求的變化等戰略信息,以判斷投人是否有利于企業獲取戰略競爭力。:
(二)經濟全球化方面
篇6
關鍵詞:能源利用;存在問題;技術優點;發展前景;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崛起,溫室效應和臭氧層枯竭等威脅這人類的生存,這些都與各國的能源產業結構有直接關系。而我國的能源緊缺、能源利用率低、浪費能源等問題直接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長,致使大氣層溫度不斷升高,從而導致了大自然無法保持正常的生態平衡。本文從節能環保的角度出發,對水源熱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時也可以改善大自然的環境。
1水源熱泵的技術原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把高品位的能量作為低品位能量使用是不等位交換,是一次能源的浪費。熱泵是利用那些溫度太低而不可能被其他的設備加以利用的熱量的唯一系統,是一種從低溫熱源吸取熱量,使其在較高溫度下,作為可利用的有用能源的裝置。熱泵技術正是開發和強化高質量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是我們獲取可再生能源,維護生態平衡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水源熱泵,是將蘊藏于江河,湖泊,深井水,地表水中的大量不可直接利用的低品位熱量提出,采用熱泵技術原理,變成可以直接利用的高品位熱能的裝置。水源熱泵供熱空調系統主要由二部分組成,即室內制冷制,熱系統和室外的冷熱源系統。地球表面淺層水源地下水,地表的河流,湖泊和海洋中吸收了太陽進入地球相當的輻射能量,并且水源的溫度都十分穩定,水源熱泵的工作原理就是在夏季將建筑中的能量轉移到水源中,由于水源溫度低,所以可以高效地帶走熱量;而冬季,則從水源中提取能量,由熱泵原理通過空氣或水作為載冷劑提升溫度后送到建筑物種。水源熱泵機組可利用水體的溫度,冬季一般為12~22℃,水體溫度比環境空氣的溫度高;而夏季一般為18~35℃,水體的溫度比環境空氣溫度低,所以制冷的冷凝溫度降低,能效比也因此提高,水源熱泵機組可供暖,空調,同時還可以供生活熱水,一機多用,一套系統可以替代傳統的鍋爐加空調二套甚至更多的裝置。
2 有待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1),地下水的開采可能帶來的問題。水源熱泵技術的應用,期先覺和必要的條件是在所建的建筑物周圍需要有充足的地下水或者其他水源,在目前已應用的水源熱泵系統中,大多采用地下水來提取熱能,如何解決取水井與回灌井的水位平衡問題,以及由于回灌井的回流速度,能否給周圍的建筑物,構筑物等造成安全上的,質量上的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地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2),目前已經運行的水源熱泵供熱空調系統,室外冷源大多為地表水與地下水,采取打井的辦法,根據建筑物面積及供熱,供冷負荷的不同情況,至少要打二眼及二眼以上的井,即有取水井又有回灌井,在滿足機組所需的水量的前提下,取水井與回灌井的數量之比,取水井與回灌井在不同水位時的間距以及取水井與回灌井井壁所需材料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中總結。
(3),水源熱泵最大的問題在于結合實際情況,提供一個穩定的水源,同時要解決好地下水的回灌問題以及冬季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中儲藏的能量。目前工程中基本利用自然回灌,由于自然回灌只是重力做功,而取水時動力做功,要維持水系統的平衡,確保取出的水全部回灌,取水井與回灌井的比例一般采用1:2或1:3,這不僅增加投資,而且在部分負荷下回灌井利用率低,有時還因為場地的原因無法滿足打井的要求。因此,能否解決即減少投資,減少井位,同時要保證井水的回灌問題,將直接關系到水源熱泵的發展與應用。
3 技術優點
根據我國國情,人口眾多,能源有限,水源熱泵技術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相比傳統的供熱空調方式具有明顯優勢,其技術特點主要是:
(1),環保節能。利用地下淺水做供熱空調的冷熱源,也可以作為供應生活熱水的熱源,省去了燃煤,燃氣和燃油帶來的空氣污染,省去了鍋爐房和冷卻塔,節約占地,同時也避免了冷卻塔的噪聲和霉菌的污染,符合環保的要求。
(2),一次投資經濟。水源熱泵的一次投資僅為其它中央空調的1/2~2/3,省去了鍋爐房,換熱站及冷卻塔的費用,雖然增加了部分打井的費用,總體看,初投資的費用降低的比較多。
(3),節能經濟。能源利用率高,投入的單位電能可能得到的熱能較傳統的供熱空調方式大,運行費用節約1/2~1/3。我們在評價水源熱泵性能優劣時常用的是其性能系數,即cop值。它的定義是系統輸出的高溫熱量與所消耗的能量的比值,水源熱泵在供熱時cop值可達到3.5~4.0,制冷時的cop值則高達6.0左右。由于水源熱泵的cop值較大,決定了建筑的供熱,空調費用較低,一般情況下冬季運行費用在10~15元/平方米,夏季空調費用在8~11元/平方米。在過渡季節可以直接使用地下水作為空調的冷源,保證建筑內空調所需的溫度,不使用制冷機,大量節約電能。
(4),運行可靠。機組的運行情況穩定,幾乎不受天氣及環境溫度的影響,機組主要運動零部件少,維護簡單,主機運行壽命可達15年以上。
(5),靈活安全,利用水源熱泵位冬季建筑物供暖,夏季向建筑物供冷,并可以提供生活熱水,真正做到“一機多用”,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機組可靈活安裝在任何地方,節約空間,系統末端可有多種選擇,無儲煤,儲油罐等衛生及安全隱患。
4 水源熱泵的發展前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告訴增長,社會購買力不斷增強,水源熱泵的投資對其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小,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水源熱泵的技術更加成熟,同時使其成本繼續下降,因此,水源熱泵系統依靠其顯著的節能環保性及投資的經濟性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雖然我國的水源熱泵事業較之國外起步較晚,但是9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已經成為全國很多地區的熱點,各地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水源熱泵既節能又環保的供熱空調方式是符合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綠色節能技術。國內的供熱體制的改善,逐步向市場多元化發展,新技術的推廣離不開政策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支持,鼓勵,電力部門也應該抓住契機,占領市場鼓勵和支持水源熱泵的開發和應用,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套相關的優惠政策,加快水源熱泵的開發研制及應用。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水源熱泵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張男,劉群生,李云蒼,熱泵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能源工程,2001.(4)。
【2】國家標準《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019-2003
【3】馬最良,呂悅,地源熱泵系統設計與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田徑;新特點;小學;對策
一、當前田徑運動及其訓練方式的新特點
1.當前田徑項目發展的新特點
目前在田徑項目訓練及比賽的過程中,越來越呈現出一種科學化。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使得這個項目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健全的體系。很多專業的訓練對,都會要求隊員進行長期的訓練,在這長期的訓練過程中,他們會采用較為先進的技術,來進行對隊員的醫務監督及恢復性的訓練,并且運用這些技術手段來對訓練過程進行有效的計算和控制,以便于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因此,近些年來,在田徑場上,一個個的記錄被不斷的打破,一大批的高水平運動員涌現出來。
另外在田徑項目的具體項目之中,很多技術都出現了革新。在跳高比賽中,運用科學計算而是用的背越式跳高技術,使得其成績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跳遠比賽中,也使用了物理數學方面的計算,而使用了快速助跑的方式使得成績有所提升。另外在剩余的田徑項目,像短跑、鉛球、跨欄及鐵餅比賽中,都使用了科學的計算方面來進行對運動技術的測算,并采用更佳的方式來運用到比賽中去,使得田徑項目比賽成績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對比賽的技術做到了更加完善。
隨著科學技術以及對體育項目資金的保障,使得在田徑項目中,運動員們所使用的器材在不斷的改革及創新,越來越具有安全保障性,并且對運動員成績的提升也有很多的幫助。目前在田徑項目的跳高比賽中,都會使用海綿墊來保障運動員的安全,另外在田徑場上所使用的塑膠跑道,使得運動員的比賽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對比賽成績的測算中,也使用了一些像激光測距儀、電動計時器及起跑犯規器等現代化的設備來保證田徑比賽成績的公平性。
體育項目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增進了很多的科研服務,對田徑運動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并且已經形成一定的研究規模。在田徑運動中,教學與科研以相結合的方式,來探索其中的不足與優勢。使得田徑項目得到更好的發展。
2.田徑項目的訓練特點
目前在我國,田徑訓練越來越趨于科學化,并且訓練水平也有所提高。因為只有對運動員進行更為早期的訓練培養,經過多方面的系統訓練,才可以將運動員的水平得到更加的提升。
田徑訓練越來越趨于綜合化,田徑訓練的水平要得以提升,就要使用多種的檢測手段來使得運動員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另外在還要在比賽過程中進行對高負荷的檢測程度,采取一些專項的訓練,以便于達到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逼近于比賽的真實化。
另外對于運動員的訓練周期中,會根據運動員的機體能力來進行相關程度的提高,使得競技狀態的不斷提升,以便于以后可以進入到一個良好的競技狀態之中。在田徑訓練中,要在訓練過程中呈現出一種周期化的訓練特點,要逐步進行,對運動員的成績加以提升。此外,在現在的訓練過程中,也會對運動員的心理加以調整,以便于在比賽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揮。
二、對小學生田徑項目進行訓練的對策
1.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科學訓練
田徑項目分為很多個小的項目,這些小的項目中都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自身生理狀況特點加以訓練。并且在對小學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要注重訓練的科學性,不能夠超過學生的身體承受負荷,要制定科學的計劃,按部就班的來進行訓練。
2.使用現代化的體育器材保障學生訓練中的安全
在對小學生的體育訓練過程中,不僅僅要鍛煉其身體素質,選拔更加優秀的人才來參與到競技體育中去,更要對學生自身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對學生體育訓練過程中,要使用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做到在訓練過程中對學生安全的保障。
3.適當的安排訓練的負荷量
在小學的田徑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主要是以負荷量為主。對負荷量的適當安排,不應該在訓練過程中,大幅度的變化其訓練的速度及運動幅度。在初學的小學生的田徑訓練中,負荷不應該很大,要有計劃的、慢慢的加大其運動的負荷量,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有個適應的過程。
三、總結
現代田徑項目的發展是比較快速的,一些項目的發展已經趨于成熟。田徑項目的訓練過程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因此需要在小學生之中就加以訓練。在對小學生的田徑項目進行訓練過程中,要更具學生的自身素質特點,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
參考文獻:
[1]薛原,劉文華,曾朝恭.上海市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資源現狀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06).
[2]馬宣建.我國體教結合政策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2).
[3]成萬祥,李玉章.阻礙我國男子跳高成績提高的運動學因素[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04).
篇8
關鍵詞:三農電商 ;通榆模式;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1-0105-02
1 研究背景
“互聯網+農業”是互聯網對農業的重構,也就是通過信息流打通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從而解決供需雙方信息無法共享的問題。此時,農業互聯網平臺成了產業鏈的核心,融通了整個產業鏈的物質、資金和信息流,使得整個產業鏈共生、共贏、互利。我們聚焦于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探討農產品電商發展的可行性和展望。
2 研究內容
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陲,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農產品黃金產業帶,與法國波爾多葡萄酒、瑞士高山奶酪等知名產品處于同一緯度。通榆縣作為農業大縣素來就有“葵花之鄉”、“綠豆之鄉”的美譽,盛產雜糧雜豆、打瓜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為破解長期以來的農產品銷售困局,2013年9月底,通榆縣招商引入杭州常春藤實業有限公司,在該公司主營通榆特色農畜產品,這也標志著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項目正式啟動。在經營中,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通榆自身特色、以農產品原產地直供為核心的電子商務發展之路。
此外,作為全國第三個“千縣萬村計劃”農村淘寶示范試點縣,阿里計劃三年內在通榆縣設置100個村級淘寶服務站點,推動項目在基礎設施、物流通路、發展環境等方面的建設期望吸引更多電商落戶通榆從而帶動通榆電子商務行業的整體發展。
通榆縣電子商務模式有以下3個方面的帶動作用:①加強農村寬帶建設,實現電信村村通;②提高農民創新意識,吸引農民返鄉農作;③吸引電商人才進鄉,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3 通榆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優劣勢分析
3.1 優 點
①資源整合高效。通榆縣在供應鏈端不僅聯合當地村落、鄉鎮以及一些有固定基地的深加工企業,而且聯合當地合作社組成合作社聯合社,從而可以實現運營商通過聯合社影響合作社,又通過合作社影響農戶的目標,打通了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讓產業價值鏈不斷增值。
②品牌化運作,擁有專業的第三方主體負責運營。通榆縣為當地的農產品取了一個好名字叫“三千禾”,并直接進駐天貓旗艦店且成立了縣域電子商務協會,幫助第三方主體運營。其更重要的魅力在全程產業鏈上進行標準化運作,統一采購、統一包裝、統一運營、統一配送、統一售后等諸多標準化嘗試,并且獨立的電商運營公司能保證營銷的質量,流量的運作,品牌的運營,從而保證整個產業鏈最關鍵的環節能持續地創造價值。
③巧妙地借助地域特色找出差異化來體現農產品品質。通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會大大的增加品牌附加值,目前主要售賣來自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雜糧雜豆、葵花籽和具有國家地理標識的草原紅牛肉等,通榆縣便依托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打造出了“三千禾”這條突圍之路。
④渠道建設價值高。通榆縣品牌化的戰略價值是可以帶動產業群的,上游產地可以更加集約化、規范化和現代化,下游可以帶動半成品、深加工產業及附屬產業的發展,產業發展最終收益的還是老百姓。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主導。要探尋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初期肯定會遇到諸多問題,而政府的參與則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了強有力的后盾,保證了農民在新的產業鏈之中的利益,政府通過農村合作聯社以及農村合作社作用于村民,起到了連接村民與電商公司的紐帶作用。
⑥營銷效應強。阿里作為交易服務商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價值網絡模式的提供者,是直接與各方進行接觸的公司,價值鏈上的任何一方都是阿里投資的受益者,與各方直接接觸的優勢是可以為平臺帶來巨大的流量,并且獲取農村消費者的信任感,營銷帶來的正面效益大。
3.2 缺 點
①融資難。根據《2014~2015年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截至2014年底,我國有各類涉農電商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接近4 000家。但其中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雖然通榆縣屬于1%的部分,但是面對農產品附加值低,物流、保鮮成本卻居高難下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資本青睞,無法順利拿到融資的話,那么通榆縣涉農電商想要做的久遠也實屬不易。
②模式難以復制。通榆縣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雖然現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他地區不能簡單地模仿品牌化這條路,農產品實行品牌化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需要耕地有一定規模化和集約化,沒有集約就沒有效率,沒有規模就沒有產量,并且品牌經營需要特色,而大多數農村的農產品并不具備先天的特色。
③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差。阿里盈利的指標是開店數量以及支付寶交易額,單家第三方運營公司對一個地區的壟斷經營與阿里的盈利目標有沖突,并且淘寶天貓的網貨下鄉,特別是農資產品的下鄉與村民的生活習慣有沖突,不利于阿里最終目標的實現。
3.3 小 結
從通榆縣農產品電商模式可以看出,涉農電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來改善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榆的“原產地直銷計劃”減少了流通環節,“去中間化”,因此推動了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這樣可以更多的讓利給農戶,提高了農戶的收入,幫助解決農民“賣難”問題。由于農產品進駐網絡平臺這從終端需求倒逼生產環節標準化,提升農產品品質。但是通榆縣的發展模式難以復制,特別是在耕地難以集約化和規?;牡胤?,品牌運作方式難以實行,小規模散戶又缺乏信任與競爭力,阿里的可持續盈利能力也被被外界所質疑,所以通榆縣作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成功范例,整個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還有待觀望。
4 發展前景展望與建議
4.1 發展存在的問題
4.1.1 網點分布
現階段雖然網店建設逐漸增多,但是分布不均,十分分散,都集中在江浙、中國南部地區,并且網點覆蓋范圍有限,建設成本與發展也是需要長遠的期限,再者網點的利用率不可預期,雖然趕街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繼續的發展態勢,農民的接受狀態不可預期。
4.1.2 渠道建設
在農村上網購物最大的問題便是取貨不方便,各大快遞公司都只將站點設立至市鎮級單位,因農村基礎設施成本過大,若不是如阿里這樣資金雄厚的公司都不敢貿然行動,農村的分散卻又數目眾多的地理分布、相對較小的人口密度、尚未成熟的市場環境、和農村的消費條件都決定了農村電商發展的大成本投入以及較長的資金回收期。
4.1.3 平臺利用率
政府政策與市場大勢下,雖涌現了許多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與網站,但是實際可操作性很低,真正對于農民有用的信息有限,多網站信息的可信度無法驗證。
4.1.4 推廣方式
農村單一的宣傳渠道實際上減少了各個商家的宣傳成本,在相對單純的營銷環境中更容易大面積引爆宣傳,但是找到真正抓住消費者痛點的推廣方式卻不容易,因為越是單一的環境決定了消費者轉變消費習慣的心理成本比較大,如何能讓消費者放棄原有的消費習慣,就得充分分析消費者心理,在成本和消費者便利之間做一個平衡。
①資源整合。在實現農貨進城方面的權威性數據庫基本沒有,現今農產品的收購方式還是中小經銷商收購,往往出現村、鎮、市三地三價的情況。并且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價格信息的變化并不了解具體情況,也出現同一鎮中相隔較遠的村都出現不同的價格,所以要改變農產品產銷模式,必須得有權威的農產品需求信息庫,實現需求信息明朗化,而現今相關網站雖多,但是信息有用性太低,并且相關的定價方式、物流運送等若要明確也是個難題。
②易損易壞品的倉儲與配送。近來生鮮物品比較流行,農村的綠色無公害有機食品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但是生鮮物品的倉儲與配送成本非常高,不同產品對于配送的需求不同,造成了極大的配送成本,并且采購之后的生鮮類產品儲存時間有限,一旦客流量減少便是極大的損失。
4.2 未來可行性分析
①人群接受度:新型交易方式便捷吸引用戶,人們對食品安全和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村網絡消費潛力巨大,根據e商網的消息,農民對網購的接受率達到八成。②技術可行性:相關的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己得到大量應用,平均成本顯著降低。農產品企業的內部也必須建立必要的信息系統,以適應變化發展的需要。目前還有很多咨詢公司提出了實際的解決方案,這些都為農產品企業實施電子商務提供了技術支持。③經濟可行性:目前各電商大佬鼎力支持農產品電商,從長期看,新的交易方式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低下及其所帶來的回報必將超過技術設施的投資。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農產品保質保量的電商模式贏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
綜上,農產品電商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正確經營才是發展之道,在依據現有平臺和政策的情況下提煉自身品牌價值,完善服務體系,才能擺脫政策依賴性,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4.3 發展建議――以AARRR模型為基礎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模型適用于產品的營銷,本分析旨在以通榆縣的模式的成功為基礎分析農產品走出鄉鎮應采取的思路,給其他農產品電商的未來提供可行的建議。
①獲取用戶(Acquisition)。依靠“淘寶”、“京東”等知名互聯網平臺引流,以政府信譽、地方特色為吸引,減少中間商,將當地農產品以短渠道、高效率的方式直接“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而且支持農產品也就是對農村扶貧的支持,有了這一口號也能激發消費者的同情心。
②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以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溝通工具可以直接與用戶進行實時溝通,從而增加用戶的參與感,吸引用戶的“點贊”或“吐槽”。
③提高留存率(Retention)。以信息平臺的數據匯集與分析優勢,及時獲取用戶的滿意度數據,針對用戶口碑改善服務,從而增加顧客復訪率。尤其對于店家的長期粉絲級用戶應予以優惠。
④獲取收入(Revenue)。品牌的建立可以大大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且由于縮短了渠道,也就使得更多收益留在農民手里,真正幫助農村扶貧。
⑤自傳播(Refer)。正向反饋網絡效應的作用可以使用戶數量呈指數型增長。
參考文獻:
[1] 吳珍,鄒義勇,王天武.通榆全面開啟電商扶貧戰略[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5-04-20002.
[2] 吳珍,高大偉,尹雪.借力電商“淘”脫貧困[N].吉林日報,2015-04-19002.
篇9
關鍵詞:特色;農業;產業;增長
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是“十一五”規劃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所謂特色農業,就是各地依據本地區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資源情況及其他相關條件而形成的市場需求,具有自身優勢和專業化特點的農業。我市依靠當地特有的地理、資源、區域優勢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發展該市特色農業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大成效,基本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或數村一品的生產經營新格局,由此也帶動了該市生態農業,觀賞旅游農業的大發展,營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具有新鄭特色的經濟效應。
一、我市地方特色農業主要表現
(一)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大力發展紅棗產業化生產
紅棗是我市的名牌名優特產?!靶锣嵓t棗甜似蜜”,在明代已是婦孺皆知,名揚天下了?,F如今,新鄭市領導帶領全市人民牢牢抓住這一寶貴遺產,理出了發展紅棗產業的思路,即“圍繞紅棗搞開發,促進資源變財源”的名牌帶動戰略。采取加大科技投入,優化品種,提高品質,培養龍頭,建好市場,打響名牌等一系列措施,在小小紅棗身上做出了大文章,以棗精、棗片、棗茶、棗酒、棗醋等為亮點的棗產品將馳名中外的“新鄭紅棗”全方位推向市場,拉動了以紅棗為原料的專業化的迅速形成,將原來單一直接進入市場的紅棗“原”字號產品加工增值,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營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市有紅棗生產20萬畝,棗樹490萬株,年產鮮棗3000萬千克,從事紅棗加工的企業280余家,紅棗品種及深加工產品有20多個,產品暢銷國內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均出口量達600萬千克。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好想你棗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基地研制的高科技保健新產品"中國人的咖啡"紅棗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市場前景非??捎^。小小的紅棗在全國唱響了新鄭名譽,打響了新鄭名威。新鄭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的帶動聚集效應得到了充分發揮,每年新鄭圍繞大棗產業創出的產值高達8億多元。
(二)狠抓科技創新,集中力量發展無公害節水蓮藕產業
新鄭市政府根據市場需要、消費需求積極引導農民,利用獨特的自然優勢,在沙土地上搞節水設施,種植優質蓮藕,走治沙、防風等綜合治理之路,摸索實踐在沙土地上建造混凝土水池,栽種節水蓮藕,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目前,全市發展節水蓮藕面積已達5萬多畝,建成6000余畝的節水蓮藕示范園。去年年底,全市生產出的蓮藕在20萬噸以上,基本上形成了規模化發展,區域化種植的新格局。種植蓮藕在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明顯改善了氣候,改良了土壤,使昔日沙崗變成了今日良田。我市東部沙區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降雨量增加,空氣清新濕潤,引來白鷺、白鶴、野鴨等水鳥棲息繁殖?;ㄩ_季節,晴天白鷺、蜻蜓飛舞,大批游客前來休閑、娛樂、觀光,也吸引了大批藝術家前來采風。據不完全統計,我市已先后接待全國各地賞荷的旅游團體60多個,游客在萬余人次。
(三)發揮傳統優勢產業,擴大高產、優質、高效的林果業生產
我市龍湖鎮具有豐富的果樹種植經驗,盛產櫻桃和提子是該鎮的傳統優勢產業。櫻桃被譽為“春來第一果”,在龍湖已有2000年的栽種歷史。提子是人們喜食的高營養食品,由于降雨、光照、氣候、地形等條件獨特,造就龍湖所產的水果圓滑晶瑩、核小肉厚、外觀艷麗、汁味純美、營養豐富、品質特佳。根據市場需求情況,該鎮依據當地自然資源,氣候優勢及地理區位優勢,以雙梅路為東西軸線,鎮西部環鄉道路為兩翼,涉及13個行政村,規劃建設了萬米綠色提子長廊和萬畝櫻桃區,僅此一項,每年為農民增收5000多元。
(四)借招商引來科技,建好基地吸引農戶
在孟莊鎮雞王村占地105畝的鄭州市林果良種試驗示范基地是我省名優特林果良種繁育基地,承擔著鄭州乃至周邊地區新品種的繁育和推廣。它是1996年孟莊鎮的重點招商項目,由鄭州林業總站投資200萬元興建的林果基地。走進基地,45畝的銀杏林,使人目不暇接,大粒櫻桃令參觀者稱贊不已。大粒櫻桃在市場上銷售,以每斤20元的價格成了搶手貨,每畝櫻桃能凈賺10000多元。走進葡萄示范園區,美國特優瑪奶提葡萄很是誘人。別的葡萄一年只結一次果,瑪奶提每年可結果三四茬。古城村兩年前在基地引進該品種葡萄10畝,從每年6月底葡萄上市賣到10月止,每畝收入12000元左右,是種糧食作物的近30倍?;乩锊坏写罅烟?、葡萄,而且還有凱特杏、紅太陽杏、斤柿等眾多新奇品種和綠化苗木。為帶動周圍農戶發展特色農業,該基地采取把品種引進,先繁育展示,試驗成功后,采取定單形式,以公司+農戶的辦法與種植戶簽訂保本價收購合同,實行"基地擔風險、利潤讓村民"的辦法,帶動了農戶建果園。在基地的帶動下,方圓二十里的村民先后發展瑪奶提葡萄3000畝、銀杏100畝,為社會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五)依靠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
目前,全市奶牛養殖場10多個,現代化養豬場5個,飼料加工企業10多家,養殖專業村100多個,專業戶4000多個,基本上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在我市新村鎮地盤上的新鄭市種雞龍頭企業---新鄭鑫源種雞場,以方圓數百里的新村、龍湖、郭店等農戶為基地,分片建立肉雞飼養園區,走公司+農戶的模式,實行股份制管理,對下設的種雞飼養場、孵化場、飼料場、綜合服務隊和肉雞飼養園區資產進行統一評估,各部門獨立核算,一體經營。該公司根據農民(參股人或參股集體)投資比例的大小,把標準肉雞舍交給農民使用,進行肉雞生產。公司統一提供種苗、飼料,負責技術服務、場地消毒,經營利潤和虧損按投資比例共同均分,這樣公司和農戶建立了緊密連接,養戶不僅僅再是一個普通的養戶,而是作為一個投資人的身份參與公司管理,公司各個環節利益與他們都息息相關,使農民養殖的積極性很是高漲,由此帶動幾百戶農民參與養殖。該公司已成為漯河雙匯集團、洛陽春都集團等大型肉食品定點加工基地,市場銷售前景可觀。另外,“訂單型”農業在郭店鎮嶄露頭角,農業勢頭發展良好,該鎮做為上海百氏集團新鄭土豆生產基地,1萬余畝訂單土豆全部落戶該鎮,農民看著大溜圓的豐收土豆不用走出村,便實現了全部銷售,自然是喜上眉梢,積極性、主動性不言而喻。在辛店鎮以高莊、鐵爐村為中心的萬畝藥材花卉基地,以北靳樓村為中心的萬畝雜果基地等,實行的都是"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為農戶提供了一條龍服務。在梨河鎮黃甫蔡村規劃出900畝土地,發展西瓜、辣椒、大豆、花菜套播種植,一年可達4種4熟,每畝純收入達2000元。目前,全市年銷售收入3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已有124家,建立健全市、鄉、村三級300多個專業協會和村級服務站,組建70多個農業示范園區,為農民提前、產中、產后服務,為壯大我市特色農業及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以“特”取勝,用特色農業帶動當地旅游業,促使資源優勢變為旅游優勢
(一)棗鄉風情游
為進一步拓寬“新鄭紅棗”發展空間,弘揚大棗文化,我市利用天然的棗鄉田園風光、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把大棗作為全市的綠色產業,開發觀光旅游農業的新領域,適時推出了“中華棗鄉風情游”活動,通過以棗為媒,旅游帶動,營造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變“新鄭紅棗”的資源優勢為旅游優勢,據統計,新鄭自1998年舉辦中華棗鄉風情游以來,接待省內外旅游團近百個、8萬余人,直接經濟效益有1600多萬元。棗農說,自從新鄭搞了旅游,他們的棗、花生不但好賣而且價錢也上去了。如今,"摘棗刨花生吃農家飯"的新型田園風光休閑游在都市群中悄然興起,為久居鬧市的都市人找到了一個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消暑場所。走進大自然,暢游棗鄉情,情不自禁地融入煥發著勃勃生機的翠綠的植物海洋中,圓你一個輕松愉快的綠色假日夢。
(二)荷花風光游
走進鄭韓荷花園,“碧荷風韻堪入畫,鄉村野趣更怡情”,在4萬多畝荷塘上,荷葉青翠欲滴,荷花婷婷玉立,品種有嬰兒紅、睡美人、寶石花等30多個觀賞類品種,品味著高雅優美的詩文,置身于十里荷花間,的確讓人有種超凡脫俗,情景如畫的感覺。在這里,閑來可坐在魚塘邊感受姜太公之樂,也可以水車為背景留住思古之瞬間;既可田間挖藕,感受農家耕作之樂;又可池邊燒烤,體味村野怡人之趣。久坐后,跳入泳池感受蛙之矯?。簧砝r,躺在農舍體味風之習習。賞游荷花時,我市又獨辟蹊徑,在奇石怪巖上雕刻了《詩經、鄭風》等21首優美詩篇,追尋那2500年前的古鄭風情?!班嶏L苑”位于景色秀美的濱河公園和古老的鄭韓故城之間,碧水清清,楊柳依依,荷葉田田,展現著萬種風情,真是“覽盡千層韻,洗去萬世塵”!蕩舟在荷花叢中,真正感受到人文與自然的完美融合,生命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如果興致未減,也可晨窺凌波仙子,日察碧荷婷婷,夜品荷香陣陣;更可春看“小荷才露尖尖角”,夏賞“風過荷舉,蓮障千重”,秋覽“英蓉老秋霜”……
(三)葡萄觀光游
我市龍湖鎮舉辦的“紅櫻桃龍湖風光游”活動,1萬多畝“種在深溝人未識”的紅櫻桃一下子被游客驚喜的目光所包圍,以往“提籃小賣”的農民如今喜滋滋地坐在園子里數錢了。走進新村鎮新農公司的500畝葡萄基地,只見一望無際的葡萄掛滿枝頭,這里的葡萄采用套袋技術,完全實現了無公害生產。新村鎮由此舉辦“提子葡萄節”,架起了果農與市場間的橋梁。到此觀光游覽,猶如進入葡萄的王國,一串串珍珠般的葡萄令人目不暇接。許多市民來到葡萄園,既能觀光旅游,又能親手采摘新鮮的葡萄,減少了市場流通的中間環節,受到果農和市民的極大歡迎。使葡萄觀光游成為新鄭的又一個亮點。
三、我市發展地方特色農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面向市場
面對市場需求,把農民組織起來,打破一家一戶的傳統耕作方式,通過專業化生產組織農民進入市場。市場就是需求,供給就是生產。供給和需求一致,農民生產的價值才能實現,而需求是多樣化的、批量的,農民只有進行有組織的專業化生產,才能腳踏實地地進入市場,避免因分散經營缺乏系統的管理和技術,造成難以捉摸的損失。
(二)嚴格從實際出發
要把市場需求的實際及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實際兩個實際結合才能生產出市場需求的產品,農民才能從中獲取較大利益?!耙淮逡黄贰本褪歉鶕袌龅男枨?,從當地農業生產條件的實際出發,適合什么就干什么,宜種則種,宜養則養,不搞一刀切,不能強迫農民種這、種那,養這、養那,違背實際。
(三)充分有效利用農業資源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水是農業的命脈??墒歉睾退Y源的緊缺又是長期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而人口增加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業生產又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搞特色農業要特別注意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和培育,也只有搞特色農業,實行專業化生產,才能避免一家一戶經營造成對資源的濫墾濫用。
篇10
關鍵詞:人口發展;現狀;特點;應對策略;麒麟區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0-0108-04
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來看,麒麟區在人口增長類型、人口規模、勞動適齡人口數量、人口年齡構成、人口性別結構、人口素質、人口生命質量、人口城鎮化水平、社會負擔系數、家庭戶人口規模、人口老齡化發展水平等方面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相比較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麒麟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結果來看,相關資料和數據都能夠充分、客觀地反映出近十余年來麒麟區的人口發展過程、人口現象變化的規律、特征及人口轉變的歷程。對此,本文通過收集麒麟區第五次、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整理并計算相關數據,對該區人口發展現狀及特點進行深入分析與評價,并針對人口發展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可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與城市建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一、麒麟區人口發展現狀分析
(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人口規模持續增長
在2000年“五普”時,麒麟區人口出生率為16.24‰,人口死亡率為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44‰,到2010年“六普”時,人口出生率為11.5‰,人口死亡率為4.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1],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47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下降了1.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了3.34個千分點。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648 956人[2]增長到2010年“六普”時的740 747人[3],增加了91 791人,增長14.14%。
(二)少兒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長,年齡中位數上移,平均年齡升高,長壽水平提高,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水平升高
在2000年“五普”時,麒麟區0~14歲人口比例為23.48%,≥65歲人口比例為5.83%,≥60歲人口比例為8.94%,老少比為24.83%[4],年齡中位數為27.99歲,平均年齡為30.8歲,長壽水平為7.2%,預期壽命為70.45歲[2],老齡化水平為5.83%[4]。到2010年“六普”時,0~14歲人口比例為20.37%,≥65歲人口比例為7.52%,≥60歲人口比例為11.25%,老少比為36.91%[3],年齡中位數為33.23歲,平均年齡為33.99歲,長壽水平為9.93%,預期壽命為77.18歲,老齡化水平為7.52%[3]。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較,十年間,少兒人口比例下降了3.11個百分點,≥65歲人口比例上升了1.69個百分點,≥60歲人口比例上升了2.31個百分點,老少比增長了12.08個百分點,年齡中位數上移了5.24歲,平均年齡升高了3.19歲,長壽水平提高了2.73個百分點,預期壽命延長了6.73歲,老齡化水平升高了1.69個百分點。
(三)少兒人口負擔系數下降,老年人口負擔系數上升,社會總負擔系數下降
在2000年“五普”時,少兒人口負擔系數為33.21%,老年人口負擔系數為8.25%,社會總負擔系數為41.46%[4]。到2010年“六普”時,少兒人口負擔系數為28.25%,老年人口負擔系數為10.43%,社會總負擔系數為38.68%[3]。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較,少兒人口負擔系數下降了4.96個百分點,老年人口負擔系數上升了2.18個百分點,社會總負擔系數下降了2.78個百分點。
(四)勞動適齡人口比例上升,勞動力數量持續增長
在2000年“五普”時,15~64歲人口數為458 760人,所占比例為70.69%;15~59歲人口數為438 547人,所占比例為67.58%[4]。到2010年“六普”時,15~64歲人口數為534 153人,所占比例為72.11%;15~59歲人口數為506 543人,所占比例為68.38%[3]。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較;15~64歲人口數增加了75 393人,增長16.43%,比重上升了1.42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數增加了67 996人,增長15.5%,比重上升了0.8個百分點。
(五)人口性別比下降,鄉村人口性別比上升,城鎮人口性別比下降,人口性比重呈男性大于女性的普遍性規律
在2000年“五普”時,人口性別比為105.89,城鎮人口性別比為105.68,鄉村人口性別比為106.08[4],到2010年“六普”時,人口性別比為105.21,城鎮人口性別比為103.2,鄉村人口性別比為108.77[5]。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較,人口性別比下降了0.68個百分點,城鎮人口性別比下降了2.48個百分點,鄉村人口性別比上升了2.69個百分點。在2000年“五普”時,總人口數為648 956人,其中,男性人口數為333 756人,女性人口數為315 200人[4],男性人口性比重為51.43%,女性人口性比重為48.57%,性別比重男性高于女性。到2010年“六普”時,總人口數為740 747人,其中,男性人口數為379 781人,女性人口數為360 966人[5],男性人口性比重為51.27%,女性人口性比重為48.73%,人口性別比重同樣是男性大于女性,且無論是城鎮人口性比重還是鄉村人口性比重都呈同樣的規律。
(六)總戶數和家庭戶增加,家庭戶人口規模逐漸減小
總戶數由2000年“五普”時的192 761戶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52 499戶,增加了59 738戶,增長了30.99%[3]。其中,家庭戶由2000年“五普”時的184 827戶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39 782戶,一共增加了54 955戶,增長了29.73%[3],家庭戶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3.28人縮小到2010年“六普”時的2.88人[3],減少0.4人。
(七)城鎮人口規模增大,鄉村人口規模減小,農業戶人口規模增大,非農業戶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城鎮化水平提高
從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鎮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311 13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482 782人,增加了171 647人,增長55.17%[3];鄉村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337 821人減少到2010年“六普”時的257 965人,減少了79 856人,減少23.64%[3]。農業戶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441 73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498 432人,增加了56 696人,增長12.83%[3];非農業戶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198 49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31 844人,增加了33 345人,增長16.8%[3]。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47.94%提高到2010年的65.18%[1],上升了17.24個百分點。
(八)少數民族人口規模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規模增長速度,外來人口增多
少數民族人口由2000年“五普”時的26 35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37 109人,一共增加了10 753人,增長40.8%[3],少數民族人口規模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規模增長速度14.14%的26.66個百分點。外來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70 80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00 814人,增加了130 012人,增長183.63%[3]。
(九)文盲率下降,除了小學組,每萬人受教育程度人數均呈增長趨勢,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
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時的9.48 %下降到2010年“六普”時的2.8%[2~3],下降了6.68個百分點。每萬人受教育程度人數,大專以上由2000年“五普”時的40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931人,增加了528人,增長131.02%;高中(含中專)由2000年“五普”時的1 24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1 361人,增加了116人,增長9.32%;初中由2000年“五普”時的2 79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3 151人,增加了355人,增長12.7%;小學由2000年“五普”時的3 440人減少到2010年“六普”時的3 352人,減少了88人,減少2.56%[3]。15歲及以上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496 588人[2]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589 849人[3],增加了93 261人,增長18.78%。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61 549人[2]下降到2010年“六普”時的20 777人[3],減少了40 772人,減少66.24%。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2000年“五普”時的9.48%下降到2010年“六普”時的2.8%,下降了6.68個百分點[2~3]。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占1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時的12.39%下降到2010年“六普”時的3.52%,下降了8.87個百分點[2~3]。
(十)育齡婦女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學齡前兒童組和各個學齡組人口總量持續增加,高齡老年人口數量增多
育齡婦女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191 74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12 695人,增加了20 952人,增長10.93%[2~3]。其中,生育旺盛育齡婦女(20~29歲婦女)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66 971人下降到2010年“五普”時的52 131人,減少了14 840人,減少22.16%[2~3]。學齡前兒童組和各個學齡組(1~22歲人口)人口數由2000年“五普”時的229 04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240 481人,增加了11 440人,增長4.99%[2~3]?!?0歲的高齡老年人口規模由2000年“五普”時的4 18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時的8 275人,增加了4 094人,增長97.92%[4~5]。
二、麒麟區人口發展特點及問題分析
(一)人口總數呈持續增長態勢
人口增長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數存在,人口增長慣性,育齡婦女人口規模持續增加,以及部分貧困地區出生率仍然偏高等原因,人口總數呈持續增長態勢。
(二)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重大轉變
人口年齡結構已經從成年型轉向老年型,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齡化水平較高,高齡老年人口比以前增多,這直接關系到高齡老年人口的贍養、照料、養老與醫療等問題。少兒人口負擔系數下降,少兒人口撫養壓力減小,老年人口負擔系數上升,養老壓力增大,社會總負擔系數下降,社會總負擔減輕。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持續增長,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人口紅利開啟,勞動力資源規模擴大的同時,學齡前兒童組和各個學齡組人口數量持續增加,給社會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