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21 17:3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呈現不斷深入的勢頭,城市規劃在實現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以及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廣大城市管理人員通過設計、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城市規劃來明確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引城市經濟發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經濟的發展規模,從而有效推動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在城市規劃的進程中,城市經濟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1]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
城市規劃是達到社會發展目標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通過世界上大量的實踐得知,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好的城市規劃決策有概率盤活一盤棋,入錯則非常容易適得其反。[2]憑借城市規劃措施來提升城市資本的合理競爭力,追求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的最佳組合,是當前各個城市建設所共同追求的目標。
(1)充分應用城市規劃的作用,推動城市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城市規劃的根本在于指引,針對城市的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實施宏觀的調控。具體而言,城市規劃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當中的土地資源,科學指引城市當中各種建設的發展,平衡城市當中的消費結構,維持城市經濟的穩步提升,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在城市的空間布局方面尋求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健全城市經濟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當中的經濟環境更為適應現代化都市的發展需求。3)明確城市中的開發建設方向,統籌安排各個投資環境的選擇以及各個大型建設工程的選址,充分發揮整體投資的經濟利益,達到城市規模經濟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種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有效滿足城市當中生活與生產的各類需求,逐漸達到城市規劃的高效、公平原則。5)制約損害公共利益的各類建設項目,同時要在滿足城市規劃原則的先決條件下,針對一些群體或者個體投資者進行鼓勵,并且要想社會當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設施進行投資,不斷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設。6)落實政府關于城市發展的方針,保證城市當中的用地規模與人口規模獲得穩定發展。總而言之,處于市場經濟中的城市規劃,其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并且能夠起到較為獨特的經濟作用,城市規劃當中的市場機制和干預機制之間聯系越密切,城市規劃越能夠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為城市創造出全新的價值與財富,越能夠提升城市在國家經濟體系當中的地位。[3]
(2)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城市規劃的不斷健全。當城市規劃在對城市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城市經濟也能夠對城市規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推動城市規劃實現全新的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是在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提出的,其是適應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城市經濟發展對于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供應優質的空間環境與社會環境,其同時也是對城市規劃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處在這樣的要求下,城市規劃才能夠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為城市規劃供應充足的物資支持,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從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設資金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社會也就能夠設計更高水平的城市規劃,而優秀的城市規劃則能夠有效推動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4]
二、平衡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議
(1)優化城市產業與空間結構。城市規劃應當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設計以后產業空間布局的目標以及產業機構的發展方向,不斷改造中心城區,實施新區拓展,從而有效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進而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1)中心城區改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帶,導致城市中這些中心地帶的居住面積、交通以及環境情況不斷惡化。城市規劃應當順應產業機構與城市發展的調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實施計劃與規劃目標,采用財政投資或者吸引社會投資等措施,在中心地帶淘汰一些落后的產能,大力推動高附加值與低污染的第三產業,持續優化產業機構,推動城市順利發展,實現城市經濟有序發展的目標。2)拓展城市新區。城市在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必然會面對許多有力的內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發展機遇、自身經濟實力持續提升等,城市的決策層應當制定出具有預見性與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目標來掌握這些良好的發展機遇,有效整合常識當中現有的各類資源,設計與構建科學的、系統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區。通過不斷地拓展新區,來提升城市的規模,從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輻射與聚集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2)整合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僅需要運營,同時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質在于以加大規劃管理力度為龍頭的綜合管理,其始終貫穿在整個城市資本原作的進程當中。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應當進行轉變,以此來適應城市經營的改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為:一是集權與分權有機融合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二是加大適應城市經營突變的城市規劃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針對城市規劃管理體系當中集權與分權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權與分權有機融合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才可以在充分發揮城市經營能動性的同時,有效預防其所出現的違規行為。集權――城市規劃管理的權利主要集中在市級城市規劃專管機構,針對其所管轄的區域實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權――城市規劃管理機構應當適當將一部分的權利下方到各個市級規劃專管機構中。
(3)科學配置土地資源,推動城市經濟有序發展。城市當中的土地是人們在生活活動與生產的重要載體,屬于城市建設的關鍵資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資源的主要力量,應當立足于城市經濟狀況與產業結構情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方向,通過城市規劃持續調整目標,逐漸協調各類影響土地發展與利用的利益與因素,從而有效引導與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組合與高效配置。根據土地有償使用的基本原則,不斷健全地價的形成體系與監督體系,保障地價的發展適合城市發展的需求,從而有效推動城市經濟實現有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城市規劃指的是針對城市的實體與空間發展實施的預先考慮。其對象主要側重于城市當中的物質形態,關系到城市當中項目的設計安排、運輸設備與道路的設置、建筑與的空間布局以及各個產業的空間布局等。而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為城市規劃供應充足的物資支持,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經濟是城市實施規劃的基礎條件,城市規劃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平衡,使得兩者成為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相輔相成,才能推動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書林,楊秋生.城市規劃行為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宏觀作用與
意義[J].現代裝飾(理論),2011(06).
[2] 賈晶晶.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黑河學院學報,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試論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篇2
一、創新城市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一)發展城市循環經濟
城市應當以創新為驅動力,將節能減排原則滲透于城市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在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交通等六大高能耗行業中制定低碳經濟約束性指標,強制其引入低碳經濟技術,力求發展城市循環經濟。城市應當改變能源供給方式,將原本的碳基能源轉變為氫基能源和低碳能源,促進城市實現低碳和零碳經濟發展目標。
(二)將“城市礦山”作為開發利用的重點
“城市礦山”是指城市中能夠回收再利用的電子產品、廢棄電器和其他廢棄物資。政府應當出臺政策措施,引導城市重視對“城市礦山”的開發和利用,不但可以有效節省冶煉礦石和開采自然資源所需求的能源耗費,還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三)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城市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導致資源型城市面臨資源瀕臨枯竭、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產業難以持續發展、經濟出現衰退等嚴峻問題。所以,我國應當積極探索和創新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戰略,從而引導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倡導發展低碳行業
(一)積極倡導低碳建筑
低碳背景下急需轉變城市消費觀念和經濟生產方式,不斷運用和創新節能減排的技術推廣低碳建筑,如屋頂節能技術、門窗節能技術、外墻節能技術等。同時還應當加大新型環保節能材料的研究力度,為構建低碳城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二)倡導低碳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是指人們在日常出行時選擇低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目的在于降低整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當前,城市低碳交通以地鐵、公交、輕軌等交通方式為主,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低碳交通的宣傳力度,積極倡導城市居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此外,由于自行車屬于環保、無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以也應當將其納為城市短途的重要交通方式。
(三)建設低碳工業
低碳工業是指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核心的工業生產模式。低碳背景下,城市應當致力于發展低碳工業,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轉變傳統工業高能耗、高排放的生產方式。鼓勵低碳工業使用新型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以此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市還應建設低碳化、循環化的新型工業布局,將清潔生產原則貫穿于工業生產的過程之中。
(四)倡導低碳生活、綠色消費
減少碳排放不僅是政府、社會的責任,而且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城市居民應當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維持高質量生活標準的同時最大化地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居民要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盡量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三、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
在低碳環境下,為了能夠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盡快推廣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僅僅依賴于調整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不夠的,應適當加大綠色能源的推廣使用,并相應地促進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這類能源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不會產生出CO2,故此能夠有效地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據相關研究表明,若是以核電代替煤電,大約每年能夠有效地減少CO2排放約18億噸左右,這一數字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推廣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經勢在必行,如使用風電、核電、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等,來達到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對于政府有關部門而言,應給予大力的支持,并適當增加財政補貼,積極鼓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四、發展低碳技術
所謂的低碳技術具體是指能夠有效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新型技術,主要在以下領域內有所應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節能、二氧化碳捕捉及埋存、煤炭的清潔利用、油氣及煤氣資源的勘探等等。低碳技術目前已經廣泛涉及多個部門,如建筑、交通、電力、化工、冶金、汽車、石化等。在低碳技術的開發上,英國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潔凈發電、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電力等;日本則不惜投入巨資對潮汐能、地熱能、氫能等進行研究開發。而在我國可以說低碳技術是未來城市發展的核心,也是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關鍵之所在。為了能夠獲得國外先進國家在低碳技術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通過建立清潔發展機制來予以實現,其優點在于成本較低,但卻很難獲得核心技術。同時我們也應不斷進行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短期內效益較高的低碳技術開發生,特別是應當針對目前我國重化工行業能耗較高這一問題來開發新技術,以降低其能源消耗。
五、結論
總而言之,在低碳背景下,城市應當將低碳經濟作為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行業、使用新能源、開發低碳技術等措施,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實現節能減排、循環利用的目標,從而推動城市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李旸.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和政策建議[J].城市發展研究,2010(2).
[2] 佟新華,孫猛.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選擇[J].人口學刊,2010(6).
[3] 周藝.探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瓶頸及突破瓶頸的對策[J].現代商業,2010(32).
篇3
關鍵詞:體育;城市經濟;發展關系
進入21世紀,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平均每年遞增8%以上,經濟增速居世界前列,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發展步伐。目前,我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39.1%,在未來20年內還將有3億人口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化傾向非常明顯。因此,研究體育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對于城市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體育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現狀
體育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突出。體育的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過程如此,全運會、世界杯、奧運會等重大國內和國際賽事表現得非常具體,同時,體育商品的生產過程和提供方式也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從目前來看,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高度相關可以從熱衷申辦運動會略見一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各大城市對申辦高規格、大規模運動會的熱情和積極性呈持續上升的狀態,越來越多的城市激烈競爭舉辦運動會的權利。其原因是運動會對東道主城市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對于招商引資,開展多種多樣的商業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二、體育與我國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研究體育與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首先必須明確“體育”的基本內涵。一般地,國際公認的“體育”概念其內涵可分為“大眾體育”和“運動競技”兩大部分[3]。我國的競技體育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城鎮居民的體育發展卻令人堪憂,發展極不平衡。
我國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轄市、省會,是高校、企業集團集中之地,是該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基于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體育場館,這是中小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同樣,作為社區的體育健身中心,由于經濟因素,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經濟不發達城市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1]。
我國體育消費作為一種“新消費”,水平還相當低,人均體育經費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僅為0.5元,而日本為20元人民幣[3]。盡管1985年到1997年全國居民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占工資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從靜態分析,增長幅度還不快,而且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體育消費需求緩慢[6]。以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為例,1997年每百戶家庭體育健身器材擁有量,全國平均為1.62件,上海市2.15件,廣州市5.72件,武漢市5.39件,合肥市1.04件,蘭州市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的擁有量分別是全國水平的30%、43%、120%。可見,全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別是小城鎮居民每百戶的擁有體育健身器材量遠低于全國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識不強。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的健身意識會不斷增強,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識令人堪憂。以河南居民為例:根據2006年的摸底調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參加1次以上的體育鍛煉。河南城市社區活動點,雖然由2000年的2343個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個,增長了41.7%,但調查發現,對體育鍛煉無興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數。
城鎮居民人均活動場地嚴重不足。從我國體育場館開放和經營情況看,數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數據表明,我國體育場館遠沒有達到國家相應的建設要求。在城市的體育場館中,只有44.1%對社會全部開放,21.3%部分開放,34.6%的體育場館尚未開放。全國公共體育場館目前基本全部開放,但公共體育場館僅占全國體育場館總量的2.3%。從居民活動區域看,目前平均每個街道、鄉鎮只須2.77個體育活動點,體育活動人數一般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鍛煉者自發組成[2],同時缺少體育輔導員,這些均無法滿足城鎮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國城市體育目前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1.由于計劃經濟的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中認為體育僅是一種公益性事業,是國家投資的必然行為,這種慣性思維阻礙著體育在城市經濟中的正常發展。2.人們參加的是簡單的活動,所以居民在體育用品消費方面較少。3.體育公共設施缺乏,加之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率較低,造成我國體育場地服務供給與居民需要之間的矛盾。4.政府機關官員缺乏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作用的認識。
三、體育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與影響
許多國家發展體育的經驗證明:在一個國家經濟能力許可范圍內,發展體育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經濟部門相比,通過發展體育來發展經濟,具有較大優勢。
發展體育可以加快城市化進程。在和平年代,體育賽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劑之一。它不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體現城市活力,豐富城市經濟結構,而且還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對城市進行擴容。眾所周知: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原是廣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舉辦了全運會,如今成了廣州市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發展體育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其一,發展體育最明顯的經濟作用就是促進體育產品的消費,而體育消費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其二,發展城市體育能帶動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體育具有健身、娛樂、休閑、競賽等特點,能推動城市旅游、商業、交通、電信、新聞出版、餐飲等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其三,體育能體現增加體質、提高素質、形成技能――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從而達到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于體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從體育產品技術含量上講,體育產品的生產一般為勞動密集型生產,如體育服裝、鞋類、球類的制作以及體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次,體育還帶動和促進相關行業人員的增加。同時,為廣大婦女和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提供就業機會。這對緩解當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無疑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體育的發展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事實已證明:當今無論是世界性的,還是洲際性的比賽,以及國家和省級的大型運動會或單項比賽,都將加快該市的基礎設施 建設。如:體育場館、道路交通、旅游設施,賓館、飯店、城市綠化等等,這不僅能大大提升該城市的品味,而且還能改善該城市的軟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發展體育有利于擴大城市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體育運動是國內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匯的過程;是城市間合作與交流的“紐帶”。城市體育的發展,既可以吸引外來技術、設備、人力、管理經驗和資金;還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質量過硬的產品,通過體育媒體的宣傳而進入國內,甚至國際市場。
誠然,體育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給城市經濟及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其一,大型賽事的體育場館大多是為競技體育而建造的,項目設置專業性強,功能單一,除承擔部分訓練和比賽任務之外,多數處于閑置狀態。所以,我們的設計和規劃必須突出體育館的公益性,特別注意大型體育設施的后續效應。其二,舉辦大型賽事,需修建大量場館及道路、停車場、旅館、餐館等基礎設施,勢必減少耕地面積,加重城市污染,減緩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因此,在賽事中應樹立環保理念所謂“綠色體育”概念。其三,商業運作要適度
四、體育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對策
體育應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協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一個城市的資源分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城市的發展。而作為城市經濟組成部分的體育,它的發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
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體育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的城市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的城市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
體育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體育的發展對城市經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在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應必須引起足夠的注意。
其一,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因地制宜發展體育項目。每個城市都應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到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要預測市場對體育的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摸清開發哪些項目,參加體育活動人群的來源,體育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以及周圍一定距離內有無競爭(同類體育)項目點等等。要以較小的投資和較短的周期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先開發那些地理位置優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們前往進行體育消費。同時,還應注意體育的超前發展戰略研究和制訂正確可行的長遠發展計劃,切不可盲目地開發體育運動項目,體育場館的建設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開花。
其二,注意與體育相關配套的建設。體育的發展,需要其他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了更好地使人們從事體育鍛煉、休閑與觀賞,就需要取得交通運輸、服務接待、社會治安、餐飲、檢疫等部門的有機配合,形成一個以體育為中心的服務網絡,讓前來鍛煉、休閑、觀賞的人們心情舒暢,實現健康發展、服務大眾的要求。
其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體育產業是一個服務性行業,其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體育事業的興衰。體育機構的工作人員應有較強的敬業精神和工作責任心,做到服務周到,態度良好,以優質服務待客。為此,要做好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培訓工作,制訂和完善各種責任制,推行體育服務領域的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還應加強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費者有安全感和舒適感。
作者單位: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韓丹.對我國“體育產業”與“產業化”10年的反思和評價[J].體育與科學,2003,1:3.
篇4
潮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物古跡繁多,門類齊全,別具一格。全市文物點共有70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一、改革開放以來潮州市經濟發展歷程與特征分析
(一)經濟結構變動時期(1979-1991年)
我國的開放政策加速了沿海地區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推動了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經濟特區的優惠政策和行政區劃調整使經濟發展空間擴大,較低的土地價格和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大量外資直接進入,港澳臺制造業大規模向內地轉移。從1979年到1991年,潮州市的GDP增長了七倍多,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
(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1992-1997年)
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外資的引人達到歷史高峰期。對交通、能源等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及房地產、金融、零售業等第三產業投資的拉動,潮州經濟發展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這一時期利用外資額達到歷史的高峰期,外貿出口總值增長了近五倍。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三次產業由1992年的29.7:42.1:28.2轉變為1996年的25.2:43.6:31.2,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也初具規模的工業產業結構。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市域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鄉村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1997年6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潮州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三)經濟發展減緩時期(1998-2001年)
受汕頭的影響:1999年商業銀行案;2000年“807”打擊出口騙稅案:2001年“815”打擊走私案。這一階段潮州GDP增速下降;海關出口總額年增長率也處于遞減狀態,2000年和2001年出現負增長;利用外資額持續下降,影響了城市與產業的正常發展。
(四)經濟發展的恢復性增長時期(2002年至今)
積極應對人世后的新形勢,2002年潮州市GDP增速達到7.5%,經濟重新回到良性發展軌道,實現了恢復性增長,但與全國8%和全省10.8%的經濟增長速度仍有差距。廣東省重視東西兩翼發展,經濟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3-2006年GDP增速分別為10%、11.1%、12.22%、13%。第二、三產業是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成為工業增長的亮點。但是潮州經濟腹地小,面臨著周邊地區強大的競爭壓力,存在被進一步擠壓的危險。
二、潮州城市經濟發展的思路
(一)發展的環境
為協調區域經濟,推動東西兩翼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東西兩翼發展的硬環境,拉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省實施東西兩翼發展新戰略。強調以工業作為兩翼發展的主導,著重推動城市化發展,潮州市作為東翼區域經濟次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主角,這給其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城市經濟發展思路與模式
1、開發港口經濟
潮州港具有特殊的經濟區位。港口地處閩粵交界,居閩、粵、贛、臺經濟圈的自然地理中心,距臺灣高雄196海里,距香港192海里,且處于汕頭和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之間,是廣東省聯系華東地區和吸引臺資的便利之地,也是廣東省東部重要的出海口之一。港口經濟是陸地經濟和海洋經濟的結合,對城市經濟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潮州應利用現有資源,發揮港口功能,建設臨港工業區,促進J臨港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隨著港口的開發建設,形成“城以港興,港為城市用”的格局,潮州將成為閩、粵、贛、臺經濟重心輻射交匯點。
2、特色產業經濟
潮州區域性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已初具規模,并積累了較好的產業基礎:第一,產業區域集群逐步形成。產業高度集中,形成區域集群,出現了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鎮。第二,市場占有率高。日用陶瓷、工藝瓷、衛生瓷出口分別占全國的23%、70%、30%,是全國主要出口基地之一,也是國內外最大的婚紗、晚禮服生產集聚地和出口基地。潮州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經濟,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完善產業鏈,加強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篇5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作用
1引言
城市規劃和城市經濟發展是兩個相互依存的概念。城市規劃對于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國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急需合理的城市規劃。城市規劃的內容是極其繁雜的,它涉及到城市規劃中的多個方面,例如城市的土地、城市的交通、城市的環境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門制定多種方案,進行合理地對比,最終實施配套的政策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2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
城市的經濟是一座城市的命脈,而城市規劃工作是保障城市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城市規劃工作不但能夠使城市經濟快速的發展,還可以使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可以讓城市擁有光明的未來。城市的規劃工作需要城市的政府部門進行合理地宏觀調控。要通過頒布各種政策促進城市的轉變,最終保障城市經濟得到良性的發展,下面分析城市規劃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
2.1城市規劃工作可以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
實施科學而合理的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的詳細情況進行,只有基于對城市的了解從而制定完善的空間布局規劃政策之后,政府部門才能進行拓展新區、改造中心城區等工作,使城市的發展結構更為合理,進而幫助城市做好產業調整工作。
2.2城市規劃工作可以促進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工作
城市的公共設施建設工作是相當重要。合理的公共設施建設工作既可以保證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吸引投資,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文化娛樂、科研教育、社會福利等等[1],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合理的城市規劃。當前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工作需要符合現代化城市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充分地考慮到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城市規劃工作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充分將生態環保的理念貫徹始終,這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考慮,也是當前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工作的主流觀點。
2.3城市規劃工作可以合理的整合協調利益
實施科學而合理的城市規劃可以協調城市各個行業和各個階層之間的利益,能夠更好地促進城市的建設工作。將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和擁有著相同性質的產業進行整合建設,能夠使這些企業和產業在發展的同時節約成本和資源,還可以解決目前城市中基礎設施和大型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周期長的問題,從而充分保障城市的經濟發展。這種整合建設性質相同的企業和產業的方式也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讓各個行業都擁有發展的空間,最終實現城市的經濟發展。
2.4城市規劃工作可以合理地配置土地資源
城市的土地資源規劃工作是城市建設工作中的重點。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城市建設的重要資源,城市的政府部門理所應當地將土地資源規劃工作納入其城市規劃之中。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工作可以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可以使土地資源的使用契合城市的經濟狀況。當前許多城市的土地資源在經過合理地規劃之后,都充分地凸顯出了其強大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3城市規劃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策略分析
3.1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工作
落實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城市的管理工作,良好的城市管理工作要將城市居民的利益作為城市管理工作的目標。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門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出臺一系列的管理方案,同時城市管理部門也要建立專門部門開展城市管理工作,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將高標準和高起點作為管理的要求[2]。其次,政府部門也可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來促進城市管理工作,例如:城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工作制、公證會制度等等。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將城市政府部門出臺管理方案并且落實的基礎,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在執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規則來實施管理制度,唯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城市規劃工作落到實處。
3.2要提高城市規劃的合理性
城市規劃工作應當采取合理和科學的規劃方式。在實際規劃過程中,首先城市的政府部門應當明確城市規劃的目標[3]。在確保目標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就可以對城市的自然環境、發展歷史、經濟基礎和文化氛圍做統一的調查工作,并且要將調查的資料歸納和整理,將這些資料作為落實具體城市規劃工作之前的參考。在做好資料的收集工作之后,城市的政府部門可以根據資料開展合理的、科學的城市規劃方案設計工作,合理的規劃方案應當囊括城市的交通狀況、城市的產業結構等。
3.3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
從而加強城市的投資環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是保障城市投資環境的重點。當前我國許多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部分城市依舊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城市的地下工程建設不夠完善、城市的通訊線路建設不夠完善,這些都是會影響投資者選擇的因素。因此城市的政府部門應當投入財力和精力,不斷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保障經濟的發展。在具體的建設工程中,應當將重點放在城市的通訊線路建設和交通線路建設上,這是當前影響投資者選擇的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
3.4做好土地使用年限的設置工作
土地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問題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重點。當前土地規劃管理工作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在于土地使用年限上。現今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在城市中購置了大量土地,購置后卻存在著拖延不建設的現象。為了限制這種現象的發生,政府的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向他們收取土地閑置費用[4]。對于炒地者,管理部門應當規定其具體的建設期限,從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除此,部分房地產開發商的土地使用年限已經超期,對于這類使用超過年限的土地開發商,政府部門應當讓其繳納昂貴的使用費或者直接收回土地的使用權。
3.5做好城市的文化建設工作
文化建設工作也是城市規劃工作中的重點之一,在某種程度上是和經濟建設工作是相互聯系。在具體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政府部門可以建設一系列的促進文化發展與交流的社會機構例如博物館、文化宮等。其次,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媒體的力量,舉辦一系列結合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沙龍活動。最后,政府部門應當做好城市中的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同時要讓城市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互的結合,從而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魅力。
4結語
目前,保障城市的經濟發展是我國政府部門的重點工作。科學的城市規劃是有利于城市建設,而根據城市發展規律來看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城市規劃工作。因此政府部門應當意識到其規劃的重要性,合理地制定城市規劃,通過加強城市規劃管理、提高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對城市土地使用年限進行限定以及文化建設幾個方面來保障城市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傲.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27).
[2]黃凌翔,郝建民,王貞,李振軍,李春.天津市重點規劃編制工作指揮部規劃編制及實施的績效評價研究[J].城市,2016,(7).
[3]劉曉燕.試分析城市規劃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5,(17).
篇6
一、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長江沿岸和中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業重鎮、文化旅游勝地、區域商貿中心、開放港口城市為目標,以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構建適宜創業發展、生活居住的軟硬環境為支撐,通過市場主導與政府扶持相結合、本土培育與引進做強相結合、發展總部經濟與樓宇經濟相結合,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設區域性企業總部中心和樓宇經濟高地,形成服務業與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緊密結合的中心商務區,推動*城市經濟高端化、集聚化和規模化,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2、總體目標。經過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總部經濟及樓宇經濟發展環境、政策框架和服務體系,新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企業以及國內行業100強等大型企業入駐*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使總部企業和樓宇運營商數量明顯增加,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規模效應明顯提高,中心商務區形成規模。力爭到2011年,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2016年達到9%;稅收直接貢獻率2011年達到10%,2016年達到18%。
3、發展重點。堅持“產業第一”的發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與我市五大支柱產業相關的總部企業入駐,加快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吸引國際和國內高新技術企業在*設立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以及分支機構(至少包含結算中心和營銷中心),優化我市工業產業結構;吸引國內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到我市設立分支機構;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內知名公司在*設立物流、信息、會計審計、投資顧問、咨詢評估、法律服務、會議展覽等中介服務企業總部,提高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
二、主要途徑
4、規劃建設中心商務區。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正確引導、協調發展"的原則,在開發區科技工業園、城西港區和潯陽區高起點集中規劃建設中心商務區,采取大型企業獨自成幢式、多個企業聯合成幢式、行業集中成幢式相結合的辦法,引導規模品牌企業在中心商務區內營建總部大廈,鼓勵產業相關性強的現代服務業入區運營。加強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形成與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配套設施支撐體系。
5、進一步加大總部經濟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企業以及國內行業100強等大型企業到我市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至少包含結算中心和營銷中心),使我市成為大企業大集團的生產制造基地和總部企業的結算中心、營銷中心等機構聚集地。鼓勵縣(市、區)引進總部企業入駐中心商務區,凡由縣(市、區)引進的總部企業,其稅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給引進總部企業的縣(市、區)。
6、大力支持區內企業做大做強企業總部。按照"內強總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積極鼓勵市內大企業大集團不斷優化企業總部、研發營銷和生產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務區設立總部,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支持我市優勢企業通過戰略合作、業務重組和資本經營等方式,積極開發異地市場,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和資源空間。
7、鼓勵和引導寫字樓發展樓宇經濟。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城區寫字樓的開發建設和功能改造,引導和鼓勵城區內的寫字樓按照國際化標準提升服務水平,完善服務功能,發展樓宇經濟。
三、扶持政策
8、制定總部企業、樓宇經濟企業認定標準。參照國內外的通行慣例,總部企業是指國內外大企業(至少包含結算中心、營銷中心等核心運營機構)在我市以獨立法人注冊、辦理稅務登記,并符合以下任一條件依法經營的企業:
(1)世界500強、全國500強以及國內行業100強企業的地區總部;
(2)有獨立法人資格、投資或授權管理的下屬企業2個(含2個)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總部或地區總部;
(3)年主營業務收入3億元以上的企業;
(4)在*新注冊的物流、信息、會計審計、投資顧問、咨詢評估、法律服務、會議展覽等中介服務業總部(分支機構不少于2個),且總部資產總額不低于3000萬元。
9、設立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資金扶持力度,自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統籌安排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專項資金,資金主要用于扶持總部企業和樓宇集團的設立,以及對*企業異地設立服務機構的必要資助,主要采取獎勵、貸款貼息等方式進行扶持。總部企業和樓宇集團所在地(區)政府也要安排適當資金進行扶持。
10、實施積極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將總部企業用地優先納入年度土地供應計劃,保障總部經濟發展用地。總部企業用地,可優先進行規劃選址,按“一企一策”辦法經市政府批準后掛牌出讓供應。同時,按一定比例配套總部企業高管人員住宅(公寓)用地,總部企業分配給符合條件的高管人員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滿五年后,可進入市場交易。
11、實行優惠的稅收政策。對新入駐我市市區范圍內的生產性外商投資總部企業,其企業所得稅在企業所在地(區)政府給予“兩免三減半”優惠政策期滿后,延長三年減按15%稅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定期召開銀企聯席會議,每年召開一次總部企業發展項目推介會,加強銀企間的溝通,完善金融市場功能,為總部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對有融資需求的成長型總部企業,及時推薦給銀行、擔保公司及風險投資等機構,為企業提供多種融資渠道。整合扶持企業上市的政策和資金資源,支持總部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協調解決總部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過程中的問題。鼓勵總部企業利用外資,爭取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
13、積極為總部企業高管人員提供服務。為商務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長期居留以及臨時來本市的總部企業外籍人員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對符合條件的高層管理人員及其家屬優先辦理入戶手續,并為其子女入學提供優質服務。盡可能創造條件,實行總部企業人員定點醫院就醫,并建立門診"綠色通道"、電話預約專家坐診或上門就診等制度,為總部企業高管人員提供優質方便的醫療服務。
14、引進和培育企業總部、樓宇集團人才。加大總部企業、樓宇集團緊缺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建立相關人員人力資源儲備庫,打造人才高地。構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務體系,完善各層次人才培訓體系。總部企業、樓宇集團接受應屆畢業生、海外留學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場提供服務,實行優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召集人由市長擔任,成員由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公安局、市經貿委、市規劃局、市國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務局、市統計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辦、市衛生局、總部企業和樓宇集團所在地(區)政府負責人組成,負責制定促進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政策,統籌總部企業和樓宇經濟企業的認定,審定有關補貼和獎勵,協調處理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市發改委作為聯席會議的牽頭部門,要建立專人聯系總部企業、樓宇經濟企業制度,不定期研究推進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措施,全力推進我市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
16、細化促進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根據類別,分別制定《總部企業、樓宇經濟企業認定和扶持辦法》。按照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的總體發展要求,細化促進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設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信息平臺。扎實推進電子政務,健全政府信息網絡系統,構建信息交互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定期向總部企業、樓宇集團本市發展規劃、重大發展政策、重大項目投資信息和改革措施,為企業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務、法規和政策信息等各類資訊。
18、加強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運行分析和監管。健全總部企業和樓宇集團行業管理和監督,建立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統計分析體系、核算制度,全面準確掌握全市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發展狀況。相關部門要加強經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提高把握和促進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篇7
了改善投資環境的對策與思路。
關鍵詞:城市經濟 投資環境 發展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城市投資環境已經成為決定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也越來越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視。
一、投資環境及其構成
投資環境是指一個城市或地區吸引投資有關的情況、條件或狀態、氛圍。所謂改善投資環境,就是通過一定的政策與措施使本地區的情況、條件或狀態因素朝著有利和適合于投資創業的方向轉變,使之達到良性的狀態、形成有利投資的良好氛圍。其目的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進入本地區,以促進地區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是否優良既有絕對性指標可以衡量,也有與其它地區比較而言的相對性。
城市的投資環境可以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類:
硬環境是指較易進入人們視覺的因素,具有較強的物質性,如城市設施環境、城市氣候環境、城市地理環境、城市生活環境等。城市設施環境主要包括水、電、熱、氣、道路、通訊等生產必備條件,是吸引投資的基礎因素。一個城市的氣候環境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帶有天然性,但它最終能否得到保護和改善卻與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密切相關;城市自然氣候環境和人造環境的有機結合形成城市的整體環境。一個城市的氣候是否宜人,環境是否優美,區位是否有利,已經成為吸引各類人才和資源的重要因素,因此氣候和地理環境必然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和砝碼。我們必須加以珍惜、保護、改善和宣傳,使其在招商引資方面發揮最大作用。除此之外,一個城市是否具有安全、衛生、舒適的生活環境也是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
軟環境是指相對容易被人們用心理感覺的因素,具有較強的精神性,如一個城市的誠信環境、服務環境、制度環境、文化環境、文明環境等。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良好的誠信環境是一個城市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政府部門在投資者、企業和市民中的誠信形象,企業與市民的誠信行為等。一個不講信用、不守承諾,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行為泛濫的城市是難以吸引大批投資者、經營者進入的,在這方面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南方的一些城市已經走過了由不守信用到重建信譽形象的輪回,其教訓和經驗值得我們深思。因此良好服務環境的建立與形成是城市投資環境建設的又一重要環節。與投資有關的制度環境主要包括有利于投資的創業環境,有利于發展成長的人才環境等。一個政府是否對本市市民有凝聚力、對外部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和企業有吸引力,關鍵的因素在于體現政府開放意識、開闊胸懷以及服務導向的各種政策和制度。我國的發展與改革實踐已經證明,良好的政策和科學的制度安排是促進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因素;同時它也是其它投資環境建立和改善的保障和支撐。一個城市的科技、教育與文化的發展狀況和水平,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決定著城市有無吸引力以及能否可持續發展。因此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不能忽視科技教育的發展、文學藝術的繁榮、文體設施的建設以及歷史文化的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城市的檔次、品位與魅力,增加對外部資源的吸引力。
二、投資環境的作用
投資環境作用的發揮及效果的顯現是軟硬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兩者及各構成要素,在一個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和歷史條件下,尤其在招商引資中的作用程度卻有不同的表現和權重。從我國城市發展的實踐來看,在現代化建設剛剛開始、對外開放的初期階段,城市基礎設施是制約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性因素,因此在整個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硬環境成為阻礙城市招商引資的重要方面;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進入90時年代后期,城市軟環境在吸引投資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起來,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軟硬環境的劃分是相對而言的,現實中兩者表現為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關系。它事關城市發展大局,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至關重要。投資環境對城市的重要性,根源于投資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外部投資的進入還為我們帶來了管理模式的創新、經營理念的轉變、競爭力量的引入、結構調整的加快、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經營人才的培養等多重效應。實際上投資環境就是城市的形象力、競爭力、生產力,它決定著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三、改善城市投資環境的措施
1、政府是改善投資環境的中心環節
由投資環境的構成我們可以看出,投資環境改善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需要政府各部門自身工作方式與思想觀念的轉變,也需要企業和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者,是城市發展的領導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與創新主體,擔負著城市規劃、建設、經營、管理的重任,這就決定了政府在城市投資環境建設中必然處于規劃、領導、指揮、協調的主導地位。由投資環境的內容所決定,城市投資環境改善實際上是與文明城市建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一項宏大系統工程,這也決定了政府應當在投資環境改善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擔重要職責。
2、必須以創新的理念作指導來改善投資環境
首先,用“親商、安商、富商”的引資理念,指導投資軟環境建設。這就要求我們變“招商引資近視癥”為放眼全局、著眼未來的大招商觀念;堅持以誠信為本,以環境優勢取代政策優勢;健全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徹底改變“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現象;進行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實實在在地為外商做實事,用我們的熱情熱心給外商“家”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招商引資、以商招商引資、環境招商引資,使招商引資工作富有持續性和發展潛力。
其次,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事事都關城市形象”的觀念。現實中人人實際參與招商引資雖然不可能,但是人人可以參與城市的對外宣傳,人人可以影響城市形象、形成投資環境。為了真正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形成人人關注城市環境,人人自覺為本地環境改善做貢獻的局面,除了要加強宣傳和號召之外,還應運用具體政策和制度建立必要的激勵與監督機制。
3、運用營銷思想改善投資環境,出臺方便客商投資辦企業的政策措施
政府職能部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真正變管理為服務。實際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部門與投資商的關系,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商家”與“顧客”的關系。作為城市主體利益代表的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切實轉變觀念,樹立顧客意識,變管理為服務,尤其是與外商直接打交道的職能部門更應率先實現角色和位置的轉換。我國北方的一些城市與南方城市相比,在投資環境和招商引資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這一方面。
篇8
關鍵詞: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一、目前我國中小城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不合理的產業結構
中小城市的產業機構的不合理之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基礎產業與加工工業之間的比例失調。一方面是加工工業出現產品大量積壓的情況,另一方面是基礎產業滯后,能源、交通等制約著加工工業的改進。兩者之間沒有起到很好的相互促進的作用。(2)城市產業結構的額趨同化。存在著產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而一些有著旺盛需求的產業卻又不具備相應的生產力。(3)新興產業由于投資的力度小,水平不高、規模也小,不能很好的適應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2、第三產業發展滯后
在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的比重整體偏低,這一問題在中小城市中表現的更加明顯。在中小城市,第三產業多分布在餐飲、運輸等一些傳統的流通股產業之中,而在社會大生產服務的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服務才剛剛起步,這些都在之間或間接的制約著中小城市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在基礎建設方面,中小城市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面超強度開發舊城區,各種違法用地情況等屢禁不止,另一方面盲目的擴大新區,浪費應有的土地資源。由于這種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性和盲目性整體上破壞了城市的環境和布局,出現了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以及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在降低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阻礙了城市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甚至還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
二、有關促進我國中小城市經濟發展的幾點對策與建議
1、戶籍制度的逐步放寬,解決有關人員流動的制度約束問題
戶籍制度是我國一項特有的制度安排,在易于管理的同時也限制的了人口的有效任意流動。盡管近些年來已經出臺了有關戶籍制度改革的相關措施,但是農民到中小城市落戶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障礙重重。當然,我們也有必要承認在我國人口眾多的情況下,有關戶籍制度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只能是逐步的淡化戶籍制度的不良影響。中小城市在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要理順機制,放松戶口遷入的限制,降低門檻,允許達到條件的農民進人中小城市生活和就業,并為開拓就業市場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步伐的加快
為了應付當前我國出現的結構性失業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中小城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逐步加快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以及失業保險制度等。同時,在建立制度的同時要逐步擴大各種保障的覆蓋面并將外來務工人員也納入到所在城市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中,并通過多渠道的資金來源的支持和廣泛的宣傳來獲得城市居民的理解和認同,強制實行規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此外,中小城市的財政部門要不斷的調整和完善現有的支出結構,盡量增加在社會保障方面上的資金投入。在企業方面,要通過建立社會化的、科學的管理體制來減輕企業的負擔,從而更好的促進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
3、城市就業改革的積極推進
中小城市的就業改革就是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向該地區轉移和流動。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有關部門首先要做好服務,通過提供各種及時的市場職位供求信息來吸引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就業和有序流動。另外,要結合社會保障制度和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城鄉就業分割的就業局面,通過在部分城市推進統籌就業的同時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就業和勞動力市場體系。要以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為方向,引導勞動者逐步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多種就業方式的發展和各種就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千方百計的來擴大中小城市人群的就業。
4、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以及投融資體制的完善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建設規模則相對要小,但是建設的效益卻比大城市要更加的明顯。所以,在目前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中小城市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為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融資,這其中包括國外資本、財政性資金、企業和私人資本以及銀行的信貸資金等。另外,在基礎設施的投融資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適當的吸引民間資本來進行控股,利用不同資本的不同運作特點是他們充分發揮出在中小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此外,由于投融資渠道的多樣化和多元化,政府也有必要發揮其在標準制定、檢查監督以及項目的法制化管理方面的責任,并通過采取招標拍賣、BOT、TOT等方式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益和效率。
三、結語
整個城市化體系的基礎是中小城市的發展,同時中小城市的發展也是我國由傳統經濟向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可以說,中小城市在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地位,因此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現存問題,適應宏觀經濟結構調整的趨勢,形成先進的生產力并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懷帥.中國中小城市會展經濟發展的路徑探析[D].上海大學,2014.
篇9
關鍵詞:聚類分析;因子分析;江蘇經濟
一、引言
隨著江蘇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省的13個城市之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差別,發展速度、產業結構、外向型程度、消費與貿易等都有所不同。各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文化差異、行政區劃的差別,相互之間會產生各種差別與聯系。
羅代爾曾說過,城市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又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但長期以來經濟學者在對城市經濟的理論分析卻進展甚微,部分原因是由于現有的模型技術難以處理城市的規模遞增效應和空間的經濟運動。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隨著新增長理論的興盛,像克魯格曼、亨德森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用新方法分析城市經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
本文應用聚類分析,對江蘇13個城市間的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分析,并相應給出將原經濟變量降維的因子分析,進而又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對各因子進行新的聚類分析,并將之與原始變量聚類分析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出其中的異同。
二、江蘇各城市經濟發展比較研究的背景
第一,江蘇依江傍海,是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11%的土地上,全省常住人口7600.1萬人。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擁抱著約980萬畝的黃金灘涂。江蘇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在此橫臥,歷史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第二,江蘇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全省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于前列。2008年江蘇省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全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700美元,GDP增幅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預計到2010年左右,江蘇經濟總量將超過臺灣。
第三,江蘇對外開放日益擴大。2007年進出口總額3182.3億美元,增長24.1%。這其中出口1849.5億美元,增長28%。外商直接投資158億美元,增長52.4%。全年新批境外企業33家,投資額5404.7萬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合同額20.9億美元,營業額19.8億美元。各具特色的開發區遍布全省,其整體規模和發展水平均居全國前列。對外友好關系不斷發展。江蘇經濟發展非常迅速,2007年中國城市GDP排名蘇州、無錫、南京分別位居全國第5位、第9位、第15位,蘇州經濟僅次與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然而,在江蘇省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江蘇省的各城市之間是否存在較大的差距,不同的區域間的經濟結構是否存在地域趨同性與地域差別性,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加以分析。
三、江蘇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的選取
本文將根據數據的適當性和可得性選出了如下主要指標:地區生產總值(GDP)、第一產業總值、第二產業總值、第三產業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地區生產總值(GDPindex,以2006年值為1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地方財政收。所得結論如表1、表2所示。
四、江蘇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實證分析
(一)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析
本文采用最基本最常用的系統聚類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將一定數量的樣品或指標各自看成一類,然后根據樣品(或指標)的親疏程度,將親疏程度最高的兩類進行合并。然后考慮合并后的類與其他類之間的親疏程度,再進行合作。重復這一過程,直到將所有的樣品(或指標)合并為一類。
系統聚類步驟是:一是將各樣品各自形成最相似的一類;二是規定樣品之間的聚類統計量,稱之為距離,選定類間距離;三是計算并比較各類間距離,將距離最小都者合并為新的一類;四是反復重復步驟三,每次減少一個類,直到最后N個樣品都歸一個總類為止。
本文采用的距離的測量為歐氏平方距離。聚類的結果如表3所示。
分析第一類城市,除徐州外,都是長江三角洲城市,但它們接受上海的經濟輻射程度并不強,其中揚州、鎮江應屬南京都市圈范疇,受南京的輻射影響更強一些。五個城市的第一產業比重都為2%,第二產業除南京外,占GDP比重都接近或高于60%,其中泰州高達68%,第三產業中,南京占GDP比重最高,達到50%,這也是江蘇省13個城市中比例最高的。反映了南京作為長三角核心城市及省會城市在經濟中所起的服務性作用。這五個城市的人均GDP相當接近,最低的徐州為49247,南京最高為56953,與其他四類的區分度很明顯。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徐州較低,其余城市都處于13個城市的中游位置,與無錫、蘇州等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差距較大。
第二類城市為無錫、蘇州為典型的蘇南城市,它們與上海的距離很近,接受上海的輻射比南京的輻射要大的多,它們的第一產業比重皆為1%,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之比為6∶4,進出口的比重及實際外商直接投資比重都比較高,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它們的GDP總量和人均GDP都非常接近,財政收入比重也較接近,經濟結構的相似度很高。
第三類城市為常州、南通,它們受上海的輻射也較大,但比不上無錫、蘇州,也都屬重加工業主導的城市,第二產業的比重也都很高,進出口總額與實際外商投資所占比重也都處于中上水平,人均GDP都處于6萬這個區間,從圖1中可以看到,常州與南通的相似度也很高,僅次于鎮江與揚州。
第五類城市為淮安、鹽城、宿遷,都處于蘇中地區,它們的第一產業比重都較高,都在10%以上,第三產業的比重都不高,進出口總額和實際外商投資比重都很低,經濟結構相對落后,這反映在三城市的GDP總量和人均GDP總量都處于落后的位置,與長江角地區城市差距較大。
連云港為單獨一類,各項指標較為獨特,第一產業的比重既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僅次于南京,進出口總額與實際外商直接投資GDP比重也較高,這反映其作為沿海港口城市有一定的外向型經濟。其人均GDP處在較低水平,僅高于第五類城市的淮安、鹽城、宿遷,但隨著國家的發展江蘇沿海城市的計劃的實行,相信其會有較大發展潛力。
(二)用因子分析法處理后再用聚類
因子分析的的原理:在各種研究活動中,事物的有些潛在屬性是無法直接測量的。比如學生的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為了研究這些潛在屬性,往往采取盡可能多設計變量進行測量的辦法,例如用各個學科各個方面有關知識的測量題目進行直接測量,測量出來的觀測值將可以反映上述能力。但由于觀測變量直接測量的不是能力本身,所以對能力的描述只能是間接的。利用較多的變量充分獲取事物的信息,是現實研究過程必須遵循的。但這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對潛在屬性的描述并不明確和清晰,也算不上量化描述,有可能原本設計用來描述事物的一種性質的某變量,事實上它描述的卻是另外一種性質;另一方面用大量的變量描述少數的屬性,信息冗余嚴重,其解釋程度也很低,即可能描述某種性質的一個變量對該性質貢獻并不大,該變量的變化也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相應的性質。
因子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將變量與其所描述的潛在屬性用線方程組來表達。由方程組的系數來解釋變量與其所描述的潛在屬性關系。因子分析是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這種統計分析方法是將描述某一事物的多個變量縮減成描述該事物的少數幾個潛在變量的統計方法。
因子分析的模型:假定某研究過程中有觀變量X1、X2、……、Xm等,公共因子F1、F2、……Fn等。其關系可以用下述線性方程組來表示:
X1=P11F1+P12F2……P1nFn+E1
X2=P21F1+P22F2……P2nFn+E2
……
X2=P21F1+P22F2……P2nFn+E3
方程組中的系數Pij(i=1,……m,j=1,……,n)稱為公共因子的系數,表示公共因子對某個變量的貢獻,即“因子載荷”。Fi之間彼此是正交的,即彼此是不相關的。常數Ei稱為殘差。
按照各個變量對因子的方差分析情況將可以產生主成分析的結果。由各個變量描述的因子將通過變量貢獻的大小依次排列,其中前幾個因子就集中了對大部分變量的載荷。
本文中用的因子分析方法用的是主成分析法,旋轉方法用的是Varimax(方差最大分析法)。從表5可看出前三個因子的方差累積貢獻率已經達到了94.613%,故選擇前三個因子進行分析。
如表6所示,前三個因子對原各變量的因子載荷圖。可以看出因子1主由地區GDP、第二產業產值、第三產業產值、人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地方財政收入等八個變量指標構成,因子2主要由第一產業產值指標構成,因子3主要由地區生產總值指數所構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法: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
表7給出了各城市因子得分。再根據因子得分表對江蘇省13個城市進行系統聚類分析,仍設定分成5類,得出的結果如表8所示。此分類與前面用原始變量進行分類時的結果差異較大。其中原先與南京歸為一類的徐州、揚州、鎮江、泰州和原先與淮安、鹽城歸為一類的宿遷現在與常州、南通合并成新的一類,而原先與淮安、宿遷歸為一類的鹽城現在與連云港并為一類。
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因子分析中各因子所含有的方差與原變量所含有的方差不一樣,實際只有原方差的94.613%,說明因子分析后是損失掉一部分變量信息的。另外在因子分析過程中,坐標軸是旋轉的,這樣各變量所產生的影響是有變化的。
而具體分析下,南京市由于地區生產總值的一支獨秀,導致因子分析中因子3相應的變化,并且其因子1與因子2都居于13省市前列,使其成為獨立的一類而原先與南京歸為一類的徐州、揚州、鎮江、泰州由于在因子1上與常州、南通的接近,被歸為同一類,而宿遷則是因子2上與常州、南通的相似而被并入。無錫與蘇州在三個因子上有著比較大的相似性,故無論是直接用聚類分析的方法還是先用因子分析再對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聚類分析的方法其分析結果都是將它們并為一類。連云港與鹽城在因子1和因子2上較為接近,故因此仍然歸為同一類。
參考文獻:
1、賀昌政.基于數據分組處理方法的聚類分析模型[J].系統工程學報,2008(4).
2、王慶豐,黨耀國,王麗敏.基于因子和聚類分析的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河南省18個縣(市)為例[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3).
3、蘇靜.基于因子聚類分析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實證分析[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
4、廖志芳,,劉克準,樊曉平,瞿志華.數據聚類分析新方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10).
5、趙麗君.江蘇省居民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7).
6、陶杰.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因子分析及評價[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
篇10
關鍵詞:商業地產;城市經濟發展;協調評價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根據一個城市在商業地產以及城市經濟互動的關系基礎之上,來對其兩者自身找到相互影響的因素,最后根據問題對其進行有效的辨識。其中主要需要采取的方式是定性與定量進行相互結合,并且更好的參照協調評價的原則,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影響因素的提取,然后通過對于整個指標體系的建立,來對這兩者之間進行協調評價,并且對其模型的奠定,這樣可以更好的促進一個城市的商業地產的發展,同時也能夠讓這個城市的商業地產更配得上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的需要,維持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1城市經濟對商業地產的影響
商業地產作為目前我國在發展城市經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它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經歷必然會受到整個城市自身經濟狀況的影響。而對于一個城市來說,其自身的城市經濟對于整個商業地產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一個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城市自身的經濟發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個城市的總體經濟、這個城市的城市化進程、以及這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的動態變化等等不同的因素,進而影響著整個商業地產的總量、需求、業態、規模、結構等各個要素的變化,進而對一個城市的商業地產的總量、規模、結構和布局產生影響。
1.1城市總體經濟變化對商業地產總量的影響
城市的經濟在不斷的進行增長,在一個城市中,其所進行的投資以及信貸都會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增長,城市的人口數逐漸的增多、城市的家庭收入以及城市中的家庭數量增加,直接引發了人們對于消費品需求的增高,而商業地產自身作為消費品能夠流通的空間載體,其需求也會在這一環境下不停的增長;然而城市的經濟越來越不景氣,信貸開始不斷的縮緊,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逐漸下降,人口聚集效應減弱,則商業地產需求減少,商業市場萎縮,商鋪招租困難,市場轉租轉售現象嚴重,商業建筑空置,商業用地流拍等。而在城市經濟復蘇期時期,商鋪租金開始上升、商業地產新開發建設量增加,空置率下降。從利率變化的情況看,對投資者來說,短期內投資者的資金是固定的,當其他部門的利率上升,那么,意味著商業地產投資的收益就會降低,投資者就會視利率的變化情況,從而調節資金在商業地產的投資比重。利率下調,導致資產價格上升,進而誘發新建設開發量的增加。最終,這種情況會導致商業地產總量的增加。
1.2經濟結構的轉變對于商業地產的需求的影響
經濟結構的轉型對內需具有強化、支持和拉動作用,與此同時產業轉移趨勢有利于城市服務業發展。隨著內需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比重正逐年加大,服務型經濟必將成為未來主流。從1994年開始,第三產業就業比率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就業的最重要產業。由于在城鎮化建設中第三產業更有利于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第三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柱更具戰略意義。作為第三產業的主體服務業,其提供大眾消費需求的零售、餐飲、休閑娛樂以及生活配套服務,它在解決地方經濟、解決就業以及長期稅收方面有獨具優勢。作為服務業的發展平臺和空間載體,商業地產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經濟方面有明顯優勢,因而商業地產發展更容易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因此經濟結構的轉變,將大大促進服務業發展,也將極大促進商業地產的繁榮發展。
2商業地產對城市經濟的作用
作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良好發展態勢的商業地產能促進城市經濟快速、穩定、可持續增長,滯后、過剩的商業地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阻礙城市經濟的穩步發展,可見商業地產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具有正強化也有負強化。
2.1商業地產對城市經濟的正強化
商業地產對城市經濟的正強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商業地產自身對城市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即直接貢獻;第二是通過商業地產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即間接貢獻。(1)商業地產自身對于我國的城市經濟所作出的貢獻。在中國,拉動經濟增長需要“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與出口,而商業地產作為消費品流通的載體,其發展與其中的兩個因素,即投資與消費密切相關。首先,商業地產投資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商業地產是房地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對GDP增長率做出重要貢獻。近幾年雖然房價過快上揚勢頭被抑制,但國家的整體經濟沒有因為對房地產市場的打壓而出現衰退,相反,加息預期仍在。隨著住宅限購政策的不斷“嚴峻”,開發商大多都開始轉向商業地產的開發,投資者對于商業地產的投資熱情也是與日俱增。其次,商品消費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只是帶動經濟增長的先導力量,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在于消費需求的穩定。商業地產投資必然導致商品交易平臺增多,從而帶動商品流通性增強,商品消費擴大。商品消費的增加還可以帶相關稅費的增加,從而對城市經濟有重大的拉動作用。(2)商業地產對城市經濟的間接貢獻。商業地產是商品批發零售、娛樂、餐飲、休閑服務等經營活動的空間載體,其涉及面之廣決定了其對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效應,而這種帶動效應正是通過以商業地產投資及消費來達到的。
3新經濟常態下城市商業地產發展方向
隨著商業地產不斷的擴大與發展,學術界有必要對其發展規模以及效益等方面進行科學、準確的衡量。在此情況下,商業地產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政府層面以及開發商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來提高商業地產與城市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這既有利于城市經濟的提高,也有利于商業地產處于良吐發展態勢之中。
4總結
隨著我國商業地產不斷的擴大與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這也讓我國在商業地產上發展的更加順利更加好,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這兩者的關系會變得越來越緊密、越來越好,以上就是本文針對這一問題的全部研究。
作者:蘇國興 單位:福建聯美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