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篇1

1.1有機農業概念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5]。1.2有機農產品概念有機農產品是嚴格按照國際公認的有機農業的原則和法規生產的純天然、無污染、有益健康的優質安全食品,由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采用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方式生產和加工。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添加劑等物質[6],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等。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逐步提高,有機食品所涵蓋的范圍逐漸擴大。1.3有機農業與有機農產品的相關性有機農產品根據有機農業原則和有機農產品生產方式及標準生產、加工出來的,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農產品。有機農業的原則是,在農業能量的封閉循環狀態下生產,全部過程都利用農業資源,而不是利用農業以外的能源(化肥、農藥、生產調節劑和添加劑等)影響和改變農業的能量循環。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有效循環,不打破生物循環鏈的生產方式。全世界的人們都在關心食品安全問題,有機農業不光是在發達國家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即使是像中國這樣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有機農業也正在悄然發展。目前正值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發展有機農業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傳統農業基礎好,又有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礎,已經具備開發有機農業很多有利條件。

2“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發展的必要性

2.1食品安全的需要可向社會提供無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環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農產品造成污染,給人類生存和生活留下隱患。目前人類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類癌癥的大幅度上升,無不與化肥農藥的污染密切相關。有機農業不使用化肥、化學農藥,以及其他可能會造成污染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產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質好,有利保障人體健康。2.2生態保護的需要可以打造環保品牌,減輕環境污染,有利恢復生態平衡。目前國內其他煙葉生產區生產煙葉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農藥在作物上附著率不超過10-30%,其余大量流入環境造成污染。農藥的持續使用增加了病蟲的抗性,破壞了原有生態鏈條,且農藥用量愈來愈大,施用的次數愈來愈多,進入惡性循環。改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化學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機肥,可以極大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益微生物,減輕污染,有利于恢復生態平衡。2.3“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有機農業產品是一種國際公認的高品質、無污染環保產品,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提高園區主打農產品在國內和地方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2.4提高園區當地收入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園區就業、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增加當地農民收入。有機農業是種勞動知識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識技術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蟲問題難以解決,還需要有全新的觀念。有機農業食品在市場上的價格通常比普遍產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增加園區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示范區農業可持續發展。

3“清江源”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的品種和布局“清江源”有機農業煙葉生產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區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畝煙葉生產基地,主產以烤煙和白肋煙為主,生產基地輻射涵蓋全州煙葉生產基地單元,覆蓋面積30萬畝。有機煙葉生產嚴格執行州(局)公司煙葉生產標準化方案,主要遵循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土壤改良、秸稈還田、施用生物有機肥并減少無機肥料施用、嚴控除草劑、殺蟲劑等有害環境的農藥、采用天敵或物理方法(黃板、黑光燈)防治害蟲。“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其他品類如有機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機豆類等生產已經取得國家認證的有機(轉換)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認證,認證面積總計360畝,對各個品類的生產嚴格執行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和規范,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貼牌的有機蔬菜已經可以供應周邊超市。3.2“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3.2.1“公司+合作社+農戶”是目前園區有機生產主要組織模式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比較適合在園區發展的有機農業生產模式,但具體的組織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斷改進。和其他地區相比,園區農村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少,決定了其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認證成本、市場準入以及市場風險等原因,單一農戶難以進行有機農業生產,以公司為龍頭,“公司+合作社+農戶”就成為有機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因而,由公司進行有機農業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與貿易雙重職能,與農戶集體簽訂有機生產合同,負責以議定的價格收購產品,并負責指導和監督農戶集體的生產,直至采取由公司統一供應所有農用物資,派出公司人員常駐生產基地進行管理等措施,從而確保生產的有機完整性和可靠性。3.2.2“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種具體模式(1)公司和農戶直接簽訂協議,由公司提供生產技術和統一供給主要投入物資,公司以一定價格回收產品,簡稱公司化訂單式,該種方式適用于多年生經濟作物或本地試種新品種等。(2)公司通過合作社和農戶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場價格回收產品,簡稱合作社式,該種方式適用于農民熟悉的蔬菜品類的生產。(3)公司把農民的土地租過來,吸收農民成為員工,進行有機農業的生產,簡稱反租倒包式,該種方式適用于有機煙葉生產。不斷完善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兼顧公司和農民的利益,使有機生產管理規范化,確保有機產品質量,是園區有機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3.3“清江源”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3.3.1有機農業在中國仍然是一個新鮮事物,大多數普通消費者對有機產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費者廣泛認識并接受有機產品還需要做大量的有機農業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消費者從直觀判斷上難以區分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難免引起消費者的質疑,加上實際存在的質量隱患,使有機農業面臨公信挑戰。3.3.2園區有機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導致單位生產成本高,加上市場發育還不夠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銷售成本更高,致使周邊市場有機農產品價格偏高,影響有機農產品的普及和市場容量的擴大。同樣在種植類產品上,多初級產品,更缺乏有機加工品,生產結構和消費需求結構嚴重脫節,同時存在生產不足和產品過剩的問題,因而,有機農業生產必須適應市場需求,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4大力發展“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產業的機遇與對策

國家煙草專賣局局長姜成康在2011年全國煙草工作會議上指出:“重視提高煙葉安全性水平,調整煙葉生產布局,加強煙葉產地環境研究控制,規范農藥使用,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建立生態農業標準體系,加快發展煙區生態農業”。從源頭上抓好原料生產,為卷煙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證,已成為領導重點關注的焦點。尤其在“532”、“461”品牌規劃落實中,需要可靠的煙葉來做保證,這樣才能為消費者提供出安全的產品質量,才能把煙草品牌做大做強。4.1大力發展“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產業的機遇4.1.1有機煙葉充實“清江源”煙葉品牌內涵國內有機產品消費市場持續快速增長為“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有資料顯示,國內知名煙葉品牌如“清江源”、“金神農”、“涼山清甜香烤煙”、“麗江特色優質煙葉”競爭已初步定型,國內煙葉市場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時一部分成熟的煙葉生產基地已在悄然實踐“有機煙葉”的新概念,如“麗江特色優質煙葉”“、紅塔玉溪莊園”、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種植有機香料煙。為卷煙工業企業提供環保優先、最貼近自然的由有機農業打造的純天然煙葉成為“清江源”有機生態煙葉的重要內涵。4.1.2示范園區有機農產品與“清江源”品牌的環保效應相得益彰作為“清江源”科技園區次要農產品出現的有機豆類、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國家食品安全認證或有機(轉換)產品認證的農產品市場發展迅速,增長潛力巨大,目前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具有綠色環保理念的“清江源”園區生產的標注有SO22000:2005或Haccp等農產品市場將受到市場青睞。4.1.3環境和食品安全意識要求園區發展有機農業人們的環境和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政府對有機農業日益重視。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保護和改善農村與農業生態環境。有效利用資源,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水平,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消費者健康和環保意識的增強促進了有機農業生產和有機農產品消費。上級農業主管部門編制了園區有機農業發展規劃,出臺了有機農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園區有機農業發展的基礎。4.2“清江源”科技園區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對策4.2.1以提高公眾認知度為目標,以科技為支撐,以工業企業為創建平臺,全面推行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強力充實“清江源”有機煙葉的內涵,是提升科技園區煙葉乃至大農業生產體系品牌效應的關鍵措施。4.2.2依靠現代技術進步實施園區有機農業在煙葉生產上必須遵循恩施州公司頒布的強制執行的標準化生產法規,大力實施諸如標準化煙葉育苗技術體系,煙葉大田病蟲防治使用生物與物理防治手段如黃板、人工驅蟲、黑光燈滅蛾、生物性誘激素、天敵滅蚜等先進技術,使用減少土地危害的化學肥料、使用生物有機肥。強調精耕細作、用養結合、秸稈還田、保持地力常新、農牧結合等有機農業的精髓,同時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在生物學、生態學、土壤科學原理指導下對傳統農業的進行新的運作。4.2.3依托科研部門和工業企業共同開發有機農業生產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規的生產技術作為保障,有機農業生產面臨著病蟲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種選育、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益等諸多難題,因此需要依托專門從事有機農業科研和教學的機構,依托科研部門的專門資源,特別是需要與工業企業聯手開發,成立相應的有機農業生產創建平臺,從生物技術、生產資料研究、開發咨詢重點研究,使園區有機農業發展水平得到持續提高。4.2.4橫向開發有機農業品類,拓展示范區品牌效應圍繞科技園區有機農業建設的開展,以純天然無公害的有機蔬菜、豆類、瓜果等生產逐步滿足園區及周邊市場的需求,夯實“清江源”品牌內涵,拓展科技園區有機農業品牌效應。要全方位的進行各品類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機認證,嚴格執行有機農業生產標準,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園區的有機農產品提升園區的環境意識,提升產品的橫向品牌效應。

5“清江源”有機農業發展前景展望

篇2

關鍵詞:鄉村旅游業;城鄉一體化;區域經濟

一、前言

近年來,旅游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的產業之一,其對經濟的拉動性日益顯現,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在中國,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旅游業不僅對城市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也逐漸突顯。隨著“三農”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關注,農村旅游業開發也受到重視。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業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

寧鄉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資源大縣,是充分利用旅游業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典范。而作為“湖南農業第一縣”,寧鄉縣大部分地區仍為落后閉塞的農村,在旅游資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較多問題,經濟增長緩慢。因此,研究旅游業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著相當強的現實意義。

二、寧鄉縣旅游概況

1.旅游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

寧鄉經濟發展繁榮昌盛,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三強。旅游業在寧鄉縣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總體來說,寧鄉縣旅游收入的增長快于GDP增長速度。2011年全縣實現縣域生產總值638億,旅游總收入對GDP的貢獻率達到12.9%,旅游經濟總量和增速領跑長沙;旅游業旅游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為25.2%。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寧鄉縣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

2.整體品牌形象的構建

品牌效應的實現,將成為旅游業最大的推動力。五年來,寧鄉縣旅游業迅猛發展,打造了“神奇寧鄉,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寧鄉縣政府著力打造以“瞻以養德、泉以養生、禪以養心、動以養氣、食以養胃”為內涵的“五養之鄉帀中國寧鄉”旅游品牌,以實現營銷的目的。

3.客源地特點

根據調查,寧鄉的主要客源來自本地市場,長株潭地區的客源占到40%,這與寧鄉緊鄰長沙市區的區位優勢有關;省內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數來自于周邊城市;國內其他省份的游客也達到了15%,多為觀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長沙旅游順道而來的;而海外市場仍具有較大的開發空間,僅為2%。

三、寧鄉縣旅游區周邊農村地區經濟現狀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寧鄉縣旅游資源大多集中在農村地區。因此,旅游業的發展與周邊農村社會經濟狀況緊密相關。在抽樣調查了寧鄉旅游區周邊部分農村地區的大體經濟狀況和居民生活現狀后,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發現:

1.人均年收入

從上圖中看出,自從2007年寧鄉縣成為“中國旅游強縣”以來,旅游區周邊農村地區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長率接近一倍,領先于縣內多數非旅游農村地區,旅游經濟對人均收入的增長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來源

在參與調查的農戶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為傳統的農耕,22%是外出務工,16%是旅游服務業,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況是:50%以上的家庭靠種田維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務工。

3.當地勞動力結構

從上表看出,在這些農村中大部分勞動力年齡集中在41~50歲,且大多數為女性,整體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當地旅游業中的參與程度

據調查,在受調查的100位農民中,有62位參與到了當地旅游服務行業的工作中,參與度為62%。具體參與情況如下:

上圖反映出,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的主要類型集中在旅游區的服務業(如:零售、清潔、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農家樂”,近幾年在寧鄉農村地區興起,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而專業技能性較強的導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營銷能力的旅行社參與度卻不高。

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支柱產業地位沒有確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場

從上文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寧鄉縣旅游業的支柱產業地位仍沒有得到穩定的確立,其對GDP的貢獻、對周邊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達不到一個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地區應有的水準。

與其他知名度較高的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如張家界、鳳凰等)相比,寧鄉固定的游客市場少,大多數游客只是到長沙旅游再順便到寧鄉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會到寧鄉來,尤其是國外游客。

2.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發達

寧鄉縣的旅游資源大多分布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基礎設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點分布零散,各點之間空間距離大,這就增大了開發的難度,成為充分利用旅游資源的最大瓶頸。例如知名度較大的溈山風景區距長沙市區就有兩個多小時車程。不完備的接待設施、不成系統的旅游路線使得寧鄉旅游區的影響力范圍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長株潭地區,難以形成旅游的大環境。

3.旅游管理水平較低,缺乏統一對外的整體形象

雖然有“五養之鄉帀神奇寧鄉”的品牌形象作為引導,但從整體看,寧鄉旅游開發各自為政,分散出擊,惡性競爭的現象仍嚴重存在。個體商戶多,合營企業少;“農家樂”多,旅行社少;抄襲模仿多,自主創新少……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以黃材鎮為例,因為舉世聞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為旅游地,但是當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濫造,且缺乏品牌營銷和包裝,難成氣候。

這說明旅游區的盈利性機構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只要能賺錢就可以做”的錯誤觀念在旅游區居民頭腦中仍存在,這與全縣快速發展的旅游形勢和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層面需求不適應。

4.缺乏技術型人力資源的支持

通過對縣內旅游區周邊農村經濟現狀和勞動力結構的調查,可以發現雖然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比例較高,但是大多數從事的是旅游區基本服務業(零售、清潔、交通工具出租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導游和旅行社等行業卻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從城市地區引進的有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

工作的技術含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利潤的高低,而由于當地缺乏這些技術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潤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機構手中。這是寧鄉旅游業始終無法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經濟實現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議措施

1.完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可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縣內旅游區環線公路的建設,推進縣鄉公路建設,并且優先旅游區所在的鄉村道路建設;(2)住宿:政府選擇性扶植、規范管理高質量“農家樂”,杜絕惡性競爭現象,實現合作共贏;(3)旅行社:對旅行社加強監督管理,建立服務到位、價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樹立品牌理念

寧鄉擁有良好的旅游資源稟賦,而在旅游市場上真正的比較優勢來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確立。目前,寧鄉旅游區仍然處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發展期,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能力之所以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建立起內在的比較優勢。

針對目前大部分鄉村旅游區功能混合不清的問題,管理層可以先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進行市場細分,如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等,再合理分區規劃,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同時,寧鄉應該在“五養之鄉”這一品牌形象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市場定位。一個“養”字,涵蓋了游客在寧鄉各地旅游的獨特身心體驗,也契合了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養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體形象,規劃設計、宣傳包裝、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效率都會提高。

3.建立當地的人力資源培養機制

充分利用當地的勞動力資源發展旅游業,是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1)充分利用當地導游的優勢,強化對本土導游的培訓與教育,將導游的本土優勢和專業素養結合起來,建設一支思想業務素質高的導游隊伍;(2)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吸引高校旅游專業學生返鄉就業,改善當地勞動力結構和整體素質,從而使相應勞動力工作收入直接成為當地居民收入;(3)對當地從事旅游業的農民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并認可自身所在旅游區的市場定位,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營銷觀念,提高他們在當地旅游業中的參與度。

參考文獻:

[1]魏小安 劉趙平 張樹民:中國旅游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風景名勝區旅游客源市場分析與開發戰略[J].社會科學家,2002,17(5):23—27.

[3]保繼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與旅游規劃[J].建筑師,1998,8(5):41—50.

篇3

關鍵詞:有機農業;產業化;對策;宜春市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717-02

有機農業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的生產體系,而采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采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1]。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宜春市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宜春市的宜豐、上高、奉新、靖安、銅鼓等縣(市)有機農業已經起步。宜豐綠色大米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靖安綠色椪柑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驗收,成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有機稻、木姜、小蔥、百合、毛豆、竹筍、蜂蜜、山茶油等30多個品種的有機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5個縣(市)都有一定基礎。

宜春市有機農業生產起步于20世紀末,近幾年發展較快,尤其是萬載縣的有機農業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2]。1999年,萬載縣利用自身生態優勢,依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按照國際生產有機食品標準的要求,開發建設生態有機示范園區。2003年,萬載縣委、縣政府作出了“生態立縣、有機富民”的戰略決策,制定了《萬載縣有機農業產業化總體規劃》。2006年又及時確立了“打造江南有機農業第一縣”的奮斗目標。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全縣有機農業生產取得明顯成效,有機食品正在成為萬載縣的重要產業。2007年底,萬載縣實施有機農業項目的鄉(鎮)已由當初的茭湖鄉發展到9個鄉(鎮),有機認證耕地面積已發展到0.43萬hm2,野生采集面積1.14萬hm2,有機認證品種已達到29個。萬載縣已成為江南最大的有機水稻、有機木姜生產基地,有機水稻、木姜、小蔥、百合、竹筍、蜂蜜、山茶油等29個品種通過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有機認證;有6家企業取得有機加工資質認證,其中青葉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龍牙百合有限公司引進外商投資1.6億元建成金源農業公司,其年加工有機農產品3萬t,是我國現今最大的有機蔬菜加工企業之一。歐洲小蔥、藠頭食品出口到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竹筍、木姜等10多種蔬菜罐頭全部銷往日本、韓國、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反季節香菇銷往廣東、香港等地區,年出口創匯達到500萬美元,有機產品年銷售收入突破2.5億元[2]。該縣有機農業示范園區——茭湖鄉被國家環保總局定為“國家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萬載縣有機農業生產為宜春市有機農業生產開了好頭,但縱觀全市,盡管各個縣(市、區)都已開展了此項工作,認證了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品種,但發展很不平衡,既沒有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更沒有建立真正的有機產品品牌優勢。

2 影響宜春市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

2.1 有機農業在多數地區僅處于起步階段

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的建立需要一個有機轉換過程,過程完成后必須進行有機產品論證,取得有機產品標識,才能大規模地發展。宜春市除萬載縣外,其他縣(市)有機農業目前僅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停留在綠色食品的發展過程之中,有待進一步深入發展。

2.2 生產者對有機農產品的概念認識不清

一是對有機農業強調建立持續的生產體系不清楚,把有機農業僅看成是不用化學合成物質的傳統農業,把發展有機農業簡單地當成走回頭路。二是把有機農業轉換期出現的情況當成整個有機農業,認為有機農業的作物品質低、營養差、產量低。三是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三者概念混淆,用無公害農產品或綠色食品替代有機農產品。

2.3 農民的短視行為影響有機農業的長遠發展

農民講究實惠,而有機農業需要3~5年的有機轉換期,有機轉換期收入較低使一些農民難以接受。在生產過程中,一些農民也受短視行為影響,不誠信行為時有發生,從而影響有機農業產品的品牌發展。如萬載縣有機農業發展源地茭湖鄉盡管有機農業已深入人心,但據調查,一些農民受利益驅動時常有施用農藥、化肥以增加產量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有機農業的發展。

2.4 政府、社會、農民三方未形成合力

萬載縣明確提出“生態立縣,有機富民”,靖安縣提出將該縣建設成為全國聞名的有機農業縣,其他縣(市、區)也有一些提法和思路,但各縣之間協作較少。宜春市高度重視有機農業發展,成立了有機農業辦公室。雖然辦事機構齊備,但上下齊動、各方形成合力不夠。

3 宜春市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3.1 建立與完善有機農業生產的管理體制

發展有機農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相關部門要齊心參與,必須建立與完善有機農業生產的管理體制,對有機農業的管理應統一規劃、統一標準、規范認證、穩步發展。如加強有機農業、有機產品生產的組織和歸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法規標準,嚴格實施有機質量控制;出臺扶持政策,實行政策引導和支持;加強有機生產技術的科研、開發和推廣;加強有機生產的配套產業開發,為建設高標準有機基地創造條件;建立宜春市的有機產品認證認可體系等。

3.2 與生態農業相結合走綜合開發之路

宜春市有機農業發展有下列有利條件,①生態優勢,宜春市自然生態條件好,有利于發展有機農業;②有機農業發展的基礎好,目前有機農業發展面積達6 667 hm2,為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③政策優勢,宜春市政府把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的四大重點產業來推進,在人、才、物方面給予了重點傾斜。

利用生態優勢可發展生態有機農業。例如該市竹材加工和利用歷史悠久,在80、90年代竹產業的加工產品基本是“三板一筷”(竹地板、竹膠板、竹模板、衛生筷),通過對竹產業的技術引進以及科技創新,目前該市的竹產品已經發展到竹鍵盤、竹鼠標、重竹地板、側壓板、竹纖維以及航空航天高分子材料等[3-5]。

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有機農業。硒元素是人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它具有增強免疫力、防癌、抗癌、防衰老、排毒解毒等功能。宜春市的袁州區和豐城是富硒地區,豐城富硒農業產業園中富硒蛋、富硒大米及袁州區的富硒礦泉水已有一定名氣。將有機富硒農業策劃好、宣傳好,提高其知名度,從而提高產品價格和市場占有率。

3.3 培植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將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與發展宜春市優勢產業基地相結合,扶持壯大一批龍頭企業。選擇發展勢頭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進一步增強其核心競爭力,打造名牌產品,使之成為農業產業化的支柱;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龍頭企業。

3.4 形成各縣(市、區)有競爭力的有機農產品產業

規模

結合宜春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自然條件、自然作物品種分布,重點發展以下產業:①以袁州區為中心、以青龍高科為龍頭的有機油茶產業;②袁州、上高、萬載三縣(區)低丘崗地有機苧麻產業;③袁州、上高、萬載、宜豐、銅鼓、靖安、奉新六縣(區)低山丘陵有機茶葉產業;④袁州、萬載、宜豐、銅鼓、靖安、奉新五縣(區)丘陵有機獼猴桃、板栗、香菇、竹筍、野菜、中草藥等產業;⑤平原地區的有機水稻產業。

參考文獻:

[1] 周澤江,肖興基,楊永崗,等.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探討[J].上海環境科學,2002,21(12):700-704.

[2] 孫國琴, 陽思春.萬載有機農業產業化之路[J].國際農產品貿易,2005(4):50-51.

[3] 吳大付,王小龍,劉毓俠,等.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河南農業科學,2002(10):48-50.

篇4

(一)有機農業的含義

有機農業(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二)有機農業生產體系中的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來自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是一種新興產業,指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合法的、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等。有機食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儲藏,運輸標準,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激素(生長調節劑)、抗生素、食品添加劑、防腐劑等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該技術的產物及其衍生物,禁止輻照處理。

二、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

(一)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座落于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的吉林省雁鳴湖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是以經營出口有機小粒黃豆等農產品為主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主營業務包括有機農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從2002年起,為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公司在穩定貿易出口的基礎上,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積極向農副產品深加工方向轉變,先后組建了六個子公司,重點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和農業產業化的配套服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食品中攝入的營養要求提高,由于豆制品含有豐富優質的營養成分繼而豆制品類耕地面積比重逐年增大,僅次于糧食主體玉米的比重。

(二)雁鳴湖鎮特色有機食品(有機大豆、小粒黃豆)發展現狀

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最佳種植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十分有利高蛋白大豆和小粒豆的生長,這是其他地區不可比擬的。據考證渤海時期即有種植,有記載的面積是1924年種植10475公頃,占糧豆面積的15.6%。據敦化市統計局統計,從1999-2008年有機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種植比例呈波動上升的趨勢。敦化市小粒黃豆具有徑粒小、口感好、色澤亮、豆皮薄、蛋白質含量高的特點,該市小粒豆歷史悠久,品質好,營養價值豐富。吉林1號在敦化市具有以下特性:每公頃單產水平3500斤,具有產量高,粒型小,抗逆性強的優點,改變了該市小粒豆品種的缺點,并形成了本地制種和異地制種相結合的良種繁育制度。后來吉林小粒3號、吉林小粒4號、吉林小粒6號、吉林小粒7號都是吉林省農科院在吉林小粒1號的基礎上通過野生大豆雜交選育的,和敦化的本地品種長白一號(俗稱壓破車)具有同源性。由于小粒黃豆營養豐富,現在被用來生產納豆,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出口到日本。納豆是由小粒黃豆經納豆菌發酵而成的一種微生態、有機健康食品。納豆在日本盛行一千多年,并形成了豐富的納豆文化。納豆是世界230多種普通食品中唯一能溶解血栓的食品,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正在被各國醫藥食品行業所重視和研究開發。

三、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明確

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2000年以來,以有機農業方式生產的安全、優質、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雁鳴湖鎮抓住時機大力發展有機農業,但是有的部門或機構片面夸大有機食品在該鎮農業發展中的作用,甚至將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稱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當地實際的目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既面臨著耕地減少、環境污染的矛盾,又要滿足龐大的消費人口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安全的要求。這種情況下,一方面要求有相當規模和適度的增長,另一方面要求不斷提高食品的質量和安全,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二)基礎理論、技術研究滯后,服務體系不健全

目前,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的一整套技術措施及社會服務體系很不完善,如從常規農業向有機農業的轉換中,對付病蟲害的能力還比較弱,有效地生物農藥品種還比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沒有保障;在市場管理上,有機食品生產流通和規范銷售的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發展有機食品要從基地抓起,土地從常規生產系統向有機生產轉換通常需要經過2-3年的轉換期,而轉換期間的產量一般不高,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投入相對增加,這些都會影響到生產者的積極性。有機農業生產研究開發缺少經費,特別缺乏對有機農業生產資料的研究和開發。

(三)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較低

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雁鳴湖鎮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忽略主動將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的能力。在沒有項目或當地技術咨詢力量弱的情況下,引導農民進行有機生產就顯得十分困難。尤其在一些貧困村落,農民沒有知識,缺乏經驗,沒有足夠的進行創新的自信心。

(四)缺乏有機農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敦化市政府對開發有機產品還缺乏明確的政策、資金扶持,主要體現在:一是解決資金問題及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不夠;二是缺乏科技項目扶持。據調查,有的村屯有機農業剛剛起步,先行的部分農民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應,但政府苦于經費有限,對有機農業的深入發展和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到有機農業生產中難以給予資金支持,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礙了當地有機農業的推廣和深入。由于農業項目投資期較長、收益率偏低,商業銀行不愿投資農業領域,而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比較窄、職能單一,不能有效提供服務。

(五)生產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

雁鳴湖鎮農業龍頭企業總量不足,且缺乏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力強的骨干企業,這是制約雁鳴湖鎮有機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現有的大多數龍頭企業內功基礎差,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龍頭企業的產品結構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初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有機食品、名特優產品的比重低,企業規模較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有機農業進一步向優質、高效和外向型方向發展。

四、雁鳴湖鎮發展有機農業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有機農業的功能定位

一般來說,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難度要大于常規生產,這是事實,但是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雁鳴湖鎮沒有開發相應的技術,價格優勢沒有得到實現。經過一定時間的探索,相當部分有機農業不僅在技術和生產上可以與常規農業抗衡,而且完全具備競爭優勢,關鍵是如何轉型。這在雁鳴湖鎮有機大豆生產中已經得到證實,如果再加上有機農產品的價格優勢,其競爭力必將進一步增強。綜合比較各種農業發展的探索模式來看,現代有機農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兼顧生產、經濟、生態環境與社會需求,所以我們絕不能因為它的比重小而輕視。

(二)健全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組織管理體系

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從生產、認證、銷售等整個環節對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進行規范,這就需要農業、環保、海關、技術監督、認證認可、工商等各個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農業經濟立法相呼應,雁鳴湖鎮急待建立本地區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建議以農業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在產業政策的指導下,本地區認監委、科技部、海關等相關部委積極配合,健全和完善在相關部委內對有機生產的管理機構,強化以促進生產和貿易、維護有機產品質量為目的的組織管理,確保有機農業的生產、營銷、監管、認可、技術研發等工作正常有序的進行。

(三)加強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發展有機農業,已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集農業環保、植保、土肥、種子、栽培、管理、收獲、包裝、儲運及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要求農民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強烈的綠色環保觀念。為此,雁鳴湖鎮必須強化對農民的綠色環保認識,利用地方眾多相關媒體積極宣傳,家喻戶曉;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大規模培訓農村骨干力量。通過宣傳和培訓,讓農民熟悉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技術規程,增強對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及有機農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認識。

(四)制定、完善和實施有機農業的產業扶持政策

各級人民政府都應該制定政策,積極鼓勵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和認證,除了在基地建設、現代化農業示范工程、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配套方面給予優先資金扶持外,還應該為現代有機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的同時,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比重。雁鳴湖鎮繼續實施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項目,對于列入國家有機產品基地建設的產地,在土地整理資金、生態補償基金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另外,該地區應重點扶持與農業增效和與農民增收相聯的有機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雁鳴湖鎮特色農業和創匯農業的發展,促進有機農業的產業化。

篇5

關鍵詞:有機農業;稻田養魚;共生系統

引言

稻田養魚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有機農業逐漸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尤其是其不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等特點,不僅維持了農業生態多樣性的發展趨勢,也創造了極大的市場機遇和經濟價值,市場前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發展趨勢值得期待。

1稻魚養魚產業發展現狀

稻田養魚在我國發展歷史悠久,分布區域遍布全國,主要分布區有江西、湖南、遼寧、吉林、浙江、云南、貴州等,各地區的稻田養魚生態系統基本相同,普遍實現一田稻魚兩用,將稻田的功能性發揮到極致。據科學研究表明,稻田養魚的生態結構可以實現稻田的產量增加,同時,稻田的魚生長也極為健康,市場反響熱烈。尤其是在經過后期相關產業的深度加工,為稻田養魚模式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方向。例如,吉林省企業針對稻田養魚的生態模式,提出了漁業發展的新方向。為了盡可能保持魚的鮮活程度,將收獲的活魚放在充滿氧氣的包裝袋中,加入適量的水分,在5℃以上范圍內,可以存活3到7天,進一步提升稻田養魚新的銷售形式,為中國絕大部分地區輸送新鮮的活魚。江西樂安縣出臺了發展稻田養魚政策,鼓勵群眾發展稻田養魚,提倡生態模式采取稻田套養鯉、鯽、鱔等,條件成熟可套養殖甲魚、蟹、蛙、田螺等經濟品種,將收獲的活魚加工成魚干銷售。這樣的加工模式,不僅提升了魚的綜合價值,也間接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全新發展。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新的銷售模式,增加了新的銷售收入。這些技術帶來的發展變革,也是稻田養魚的新營銷模式。不僅僅是魚更加受歡迎,稻田的發展更是值得深度推廣。稻魚共生系統下的稻田產量,無論是質和量還是畝產效益都可以和單一種植水稻一較高下。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不僅如此,稻田米的種植形式屬于有機農業種植,因此,其營養價值和市場前景極為可觀。

2稻魚養魚的意義

2.1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

由于全國各地區的稻魚共生系統的魚類種類各不相同,以江西樂安縣為例,樂安縣位于江西中部四季分明,適合鯉魚、鯽魚、鱔魚、泥鰍、荷包鯉等,品種極為豐富。稻魚共生系統可以為水稻和魚提供相適宜的生存環境,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蟲害的發生,為水稻的生長提供絕佳的保障,同時,針對稻田不使用任何農藥,最大程度降低了水中的污染物質,保障了魚類的生活環境。并且,稻魚共生系統中,如果發生水稻病害,例如葉鞘、葉片等部位受病,稻田中的魚可以剝食受病部分,減少病害的延伸和發展,降低病害傳播。不僅如此,還可以從根源上減少水稻受病的幾率,降低風險的發生。而被魚吃掉葉片后,增加了通風透光能力,進一步降低水稻紋枯病、飛虱等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僅是受病葉片,還有一些特殊的蟲害,魚都可以幫助水稻提高抗風險能力。例如螟蟲,對于水稻的危害能力極強,但是,一但螟蟲在稻桿之間轉移過程中,掉入水中,那么就成為了魚的盤中之物。另外螟蟲喜歡從底部侵蝕禾苗,而底部的葉稍已經被魚類剝食,因此,降低了危害及風險。另一方面,不少昆蟲都喜歡將卵產于稻桿底部,例如稻飛虱,而魚類的存在,再一次保護了水稻,減少了蟲卵的有效孵化。經過科學驗證,不養魚的稻田發生螟蟲危害的數量是養魚的稻田發生螟蟲危害的數量的600倍以上,植株危害比是200倍以上。因此對于水稻的保護作用不言而喻。紋枯病的發病程度,養魚稻田的發生幾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2.2抑制稻田雜草生長

傳統的稻田種植模式,是單一種植水稻大量使用農藥和除草劑,獲得稻谷產量。但是,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使用,不僅會產生部分農藥殘留,降低了稻谷的市場價值,還會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而稻魚共生系統則與眾不同,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還改善了稻田中的生態模式,不僅減少了除草劑和農藥的使用,還可以獲得優質產品,增加額外收入,同時,魚可以廣泛覓食水中大量雜草。因此稻魚共生系統中,稻田上基本沒有雜草,除草效果優于除草劑,也可以節省施灑除草劑的人工費。通過科學統計,稻魚共生系統可以減少費用支出,對于廣大傳統種植戶而言,不失為一個更好的選擇。

2.3提升土壤肥力

傳統稻田種植中,為了確保稻田足夠的養分和能量,需要不斷補充各種肥料,如鉀肥、氮肥、磷肥等,提升土壤肥力,確保稻谷增產豐收。而有機農業是堅決抵制各種化學肥料的使用,尤其是額外地添加一些生長激素。有機農業的生態理念,是打造無污染、純綠色、純天然的農產品。因此,為了提升土壤的肥力,稻魚共生系統中的魚類糞便成為了稻田的養分,同時,適當地投入一些有機肥料如人畜糞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為稻田提供更多的營養和能量。

2.4提高經濟效益

在我國高端農產品市場中,占據主流的基本都是有機農業的產品,因此,市場前景廣泛,經濟效益突出。例如吉林省著名的柳河大米,樂安紅米都是有機稻谷的典型,不僅市場需求能力旺盛,同時產品價格持續走高,受到廣大種植戶的熱捧。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旺盛是有機農業的普遍現象,而稻魚共生系統中,漁業和稻谷的雙向發展,不僅增加更好的綜合效益,也帶動了當地的農業發展,經濟優勢極為突出。受各種惠農政策扶持,稻魚共生系統不僅可以得到大量的技術援助和資金支持,還可以為當地的農業產業打下夯實基礎。例如遼寧省盤錦市,不僅僅是盤錦河蟹名滿天下,盤錦的稻魚共生系統生態鏈極為完善,不僅魚類資源占有重要的市場份額,盤錦大米的美名也在東北傳揚。為當地的經濟建設貢獻出巨大的力量。

篇6

關鍵詞 有機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前景;中國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77-02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QI Jing SUN Yu-tao CHANG Hao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Anhui 233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spect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pres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prospect;China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農產品的農殘問題嚴重[1-4],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追求“綠色”成為社會的共識。而在如今這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大部分人早已不需要擔心溫飽問題,他們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健康上,有機農產品應運而生。有機農業是具有嚴格標準的生態農業類型,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是為了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與環境、生物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發展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順應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5-7],不僅有利于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有利于農民本身和消費者的健康,同時也可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現分析中國有機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以供參考。

1 中國有機農業現存的問題與對策

1.1 價格高

因為有機農產品的價格相對于普通農產品來說較高,所以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會由于高價格而避而遠之。對于相關企業來說,產品銷量低下、價格高也是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固定的、傳統的對于農業的思維定位,使大眾從根本上認為農業的成本和農產品的售價都是在固定的范圍之內,因而人們一時難以接受新興的有機農業及其所帶來的農產品的價格問題與品質問題。

對策:應從思想角度入手,打破思維定式,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清掃障礙。如組織一些關于有機知識的宣講會或是演說,讓更多的人開始“聽說”有機;再者,可以在小區或是鄉村里,由一些干部組織有機教育活動。一切旨在逐步轉變根深蒂固在人們思想里的農業觀念。

1.2 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導致信任危機

即便有機農業被人們熟知,可是他們對有機農產品卻并不信任,隨便一點的變故都會讓他們對有機產品產生抵觸,因而也會阻礙有機農業的發展。政府機制的中立態度和有機認證機制的監管不嚴格,導致有機市場魚龍混雜,易引發信任危機。

對策:做好有機認證,用事實說話。讓事實去證明有機農業的優越性。政府應當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敦促有機認證部門做好監管工作,不讓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流失,更不要讓其他農產品擾亂有機市場,為有機農業的發展創造一個干凈且嚴格的環境。這樣,即使有機產品不會成為大眾化產業,也會成為一種品牌,在其市場里成為時尚。

1.3 國內有機農業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

當前,國內有機農業發展得不是特別順利和快速。發展有機農業所需的外在和內在條件使得有機農業發展得有些緩慢甚至困難,因為要想在一片土地上種植有機產物,需要3年的緩沖期來改良土壤,同時也會花費人力和財力。另外,有機農業的發展還需要適合的環境。

對策:多同國外先進有機企業交流,學習他們的技術并加以拓展,使得新技術更加成熟,然后應用于國內有機農業。同時,國內也應當積極開發各種一流技術。邀請國外專家前來指導國內的生產技術,帶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努力發展有機基質栽培技術,不僅節省了改良土壤所需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土壤改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保證了有機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還大大加強了有機農業的發展力度,加快了發展速度。另外,有機農業種植區域應當遠離市區,確保環境的適宜。

1.4 有機農產品的貯藏和運輸問題

當前有機農產品大多是一些果蔬產品,為了保證果蔬的新鮮,在貯藏和運輸上還要多加注意和改進。

對策:在現有的保鮮技術上加以改進,保證產品的品質和新鮮度,在運輸時盡量采用快速運輸的方式,并確保產品在到達顧客手上時依舊如剛剛采摘下來一樣,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和防腐劑,保證純天然、無污染。

1.5 勞動力問題

由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做農業不是一個好的出路,他們認為在如今的社會里,做農業就代表了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從而導致未來可能無人從事農業。勞動力的缺失是有機農業當前存在的問題。

對策:這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人們了解到做農業并不是一種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表現。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一個職業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同時,在學校開設與農業相關的專業并且提升農業的就業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讓其在短時間內出現在大眾視野,會有效促進有機農業發展。

1.6 有機農產品的單調性

有機農產品大多局限于果蔬類,特別是蔬菜類,使得有機農產品的種類單一,競爭激烈。

對策:發展其他的有機農產品,使得有機農產品豐富化、高質量化。同時,來一次徹底的“有機大沖洗”,將一些假冒偽劣、混雜不清的有機農業撤出,使得各有機產業間實現正常、合理的競爭。

2 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前景展望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能夠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繁衍生息,功不可沒的根本原因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有機農業思想的延續。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與環境的互動必將推動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3-6]。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不僅有利于實現我國有限資源的持續利用,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實現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有效結合,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識,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市場國際化進程,有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突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的限制,加速我國農業產業的戰略結構性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傳統農業基礎好,又有生態農業、生態建設的基礎,農業生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如果發展順利,預計在今后10年,我國的有機食品占國內食品市場的比例有望達到1%~3%[5-10],中國將成為第三大有機食品生產國和第四大有機食品消費國,中國出口的有機食品占全球有機食品國際貿易的份額則有望達到5.0%,也就是50億~60億美元的規模甚至更高,毫無疑問,開發有機食品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3 參考文獻

[1] 周澤江,宗良綱.中國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2] 楊松.云南省有機農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5(18):5573-5575.

[3] 馬卓.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11):338-342.

[4] 單吉.從有機認證制度看中國有機農業發展[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5] 單吉.認證制度的建構與有機農業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4(4):81-86.

[6] 李云,靳紅玉."三品"認證監管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6(14):4-6.

[7] 丁長琴.我國有機農業發展模式及理論探討[J].農業技術經濟,2012(2):122-128.

[8] 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篇7

    一、全球有機農業的發展概況

    1.全球有機耕作面積概況據Helga Willer[1]在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共有3 700萬的有機農業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機耕作面積最大的洲,約1 200萬,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亞;在歐盟(含12個成員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列支敦士登、愛爾蘭、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國約有805萬有機耕作面積;拉丁美洲國家有機耕作面積已達到800萬;亞洲有機農業發展快速,目前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315萬;北美洲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245萬;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國家,有機農業發展較快,從事有機耕作面積為105萬。全球有機農業種植面積位于前3位的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阿根廷和美國[2]。全球1/3的有機農業用地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國家,其次是亞洲和非洲國家。

    2.全球有機食品市場現狀近年來,全球有機農產品消費需求持續增長,Organic Monitor調查顯示,2009年全球有機農產品消費總額達到了550億美元[2]。根據SOEL-FIBL 2009年度調查,全球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這兩個地區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額占到了全球有機農產品銷售額的97%,全球有機農產品一半的消費在歐洲,其中德國是歐洲有機農產品最大的市場,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機農產品重要的生產者和出口者。在亞洲,有機農產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與中國香港等富裕的國家和地區。日本是亞洲最主要的有機農產品消費市場,也是中國有機農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3]。

    二、北美洲、歐洲和亞洲有機農業發展狀況

    20世紀北美洲、歐洲有機農業的發展尚處試驗探索階段,因其產量低,效益少,當時的文獻大多是對北美洲、歐洲有機農業發展情況的簡單介紹,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農業在探索中不斷前進,世界各國有機農業運動蓬勃發展。如今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許多農場皆已具備直接加工和銷售的能力,盡管有機產品售價高出普通產品的20%~30%[4]或更高,但卻備受消費者的歡迎。近10年來,國內外學者關于有機農業的發展的研究,逐漸由探索懷疑的態度轉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廣。現在北美洲、歐洲的一些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等都設有專門的有機食品檢測機構,從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到銷售每一環節都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同時還制定了一整套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標準和法律法規。

    1.北美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美國2010年有機農業面積為190.0萬,占全美耕地總面積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2]。另據美國農業部(USDA)統計數據,2007年美國獲得有機認證的有機生產者約有11000家,占美國220萬農民的0.5%,有機農場數量為20437個,有機農產品商品總價值占全美的38.4%[5]。潘慧鋒等[6]、唐其展[7]、馬細蘭等[8]對美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現狀、有機農業的標準、有機食品的認證、標簽、政府支持政策做了簡要的介紹,并為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提出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陸婧等[9]介紹了美國有機食品是通過直接銷售、天然食品專門店、超市連鎖店、有機餐館和自助餐廳食品服務消費進行銷售的。焦翔等[5]指出,美國有機農業是以家庭經營的農場為基本生產單位,專業化程度較高,大都屬于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方式。在美國同時還活躍著大量的各類農業合作組織,主要維護農民的共同利益和宣傳推銷農副產品。因此,美國農業在以家庭農場為基本經營單位的基礎上,形成了產業體系化、網絡化、規模化和高度集約化,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加拿大2006年有機農業面積達54.6萬,世界排名第13位[10],大約有3 555家有機生產者,有機食品加工企業達到800余家。有機產品零售額共計10億加元(1加元約合6.22元人民幣,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總額的1%[11]。許勇[11]指出,加拿大發展可持續農業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廣大農民的認可,達到農業生產者的經濟需求與社會環境保護目標協調統一的要求。任生亮[12]對比了中國與加拿大發展有機農業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大引進外資力度、加強農業國際合作并建立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信息網。加拿大的有機食品主要通過傳統商店、有機農產品專賣店和露天市場進行銷售。

    2.歐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德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德國2009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95.0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13]。方志權等[14]、潘永圣等[15]介紹了目前德國有機食品的銷售渠道:第一是農戶直銷,農戶直銷中分3種方式:在農場內設立直銷店;到專業市場承租柜臺進行直銷;根據訂單直銷送貨上門,在一些發達地區還實行了網上訂購和郵購。第二是有機食品專賣店。第三是傳統店設專柜、專區銷售。德國有很多由農戶自發組織的有機農業協會負責農戶間以及生產與市場間的相互協調,及時提供各類產銷信息、技術資料,刊登各類公益廣告等。德國政府還非常重視將有機食品推廣到外食市場,特別致力于各級學校餐采用有機農產品,并辦理各種推廣活動、提供教材等[16]。張華建等[17]指出,德國現代化水平高、區域性強,政府采取補貼、強化管理、法律法規保障,協會推動和嚴格檢驗把關等措施使得有機農業發展較快。借鑒德國經驗,中國政府應轉變職能,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明確有機農業的發展戰略,加強檢測監督,建立農業協會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法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法國2005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55.0萬,在世界排名第12位[10],有機食品市場的銷售額15億美元左右,有機農業經營者總數達到111萬名。嚴會超等[18]對法國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和目標以及發展有機農業所采取的措施等進行了分析,并結合中國發展有機農業的現狀和實際,提出了中國發展有機農業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加強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及加強政府扶持和資金支持等建議。法國有機農業食品銷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 專業市場和大中型超級市場等方面組成[19]。

    (3)意大利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意大利2009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111.0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13],有機食品市場的銷售額15億美元左右。韓沛新等[20]指出,由于意大利農業的歷史淵源,有機農業重要組分是谷類和畜牧產品,但是市場對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產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欖油和果醬。意大利有機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銷方式和專賣店銷售。

    (4)荷蘭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荷蘭2008年共有2.8%的農業用地用于生產有機產品,有機農產品市場占有量為2%。袁涓文[21]采用收集二手資料、訪談以及參與式觀察對荷蘭的有機農業生產進行了調查研究,對荷蘭的有機農業生產情況及社區支持型有機農場進行了介紹,指出政府對有機農業農場的發展進行適當調控,實行補貼政策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服務以防止產銷不平衡情況的產生。

    (5)奧地利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奧地利2005年底有機農業的面積達到了32.9萬,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10],2008年奧地利有機農產品銷售總額為6.27億歐元。王寶錕[22]介紹,為了推動有機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奧地利政府專門推出了一項“有機作物生產區計劃”,在全國共設立了113個有機作物產區。有機商品超市是促進有機農作物市場繁榮的關鍵因素之一,帶動了有機農作物生產和加工業的發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導,積極推動加強有機農業與銷售業、旅游業和餐飲業的伙伴關系,通過這些下游產業保證和擴大了有機產品市場。

    3.亞洲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

    (1)日本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日本2006年共有0.5萬農戶被認定為有機農產品生產者,生產有機農產品數量是48 172t,占農產品總產量的比重為0.16%,共有4 611個農場獲得有機認證,獲得認證有機農產品占農產品總產量的0.16%[23]。方志權等[24]介紹了日本本著兼顧“食”與“綠”,即提高農產品自給率與環境保護并舉的原則,致力于發展有機農業。日本有機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類:一是通過建立產銷聯合組織,實行直銷;二是由專業流通配送組織實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協組織配送;四是大型連鎖超市、大賣場與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實行訂單銷售;五是設立連鎖專賣店進行銷售;六是外食加工企業與日本國內外有機農產品基地實行訂單直銷。羅芳等[25]從組織管理機構及相關法律法規、認證程序、經營情況、運行機制4個方面分析了日本農業可持續經營的做法,重點介紹了其生產者—消費者“提攜”系統:生產者與消費者通過直接對話與接觸,加深互相了解,雙方都要提供人員及資金去支持本身的運輸系統,他們通常會設立運輸站,使差不多3~10個家庭的消費者都可以取得已運抵的產品。作者從轉變思想與觀念、建立網狀的有機農業協會、完善有機農產品管理制度3個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機農業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陸建飛等[26]提出,隨著日本有機農產品市場的擴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機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一體化的經營體系。在該體系中設立一個運銷流通公司來統一進行所有有機農產品的銷售。以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經營方式,可以規模化運作,有計劃地建立銷售點和銷售網絡,但要維持這么龐大企業體系的運作是有相當難度的。

    (2)韓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韓國2000年有機農業面積超過14 235,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韓國有機農業產品的市場規模達到6 000億韓元(100韓元約合0.55元人民幣,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長[27]。劉權政等[28]介紹,韓國政府對發展有機農業非常重視。近年來,為了對有機農產品進行促銷,政府通過對有機農產品進行補貼和對有機農產品的貿易費用進行支持的辦法發展有機農業。

    (3)泰國有機農業的發展狀況。泰國獲得有機農產品認證的土地面積約為15 300,約占全國可耕作土地面積的0.07%[29]。郭榮[30]綜述了中泰兩國有機食品認證、生產方面的區別以及泰國有機食品生產現狀,介紹了泰國有機食品的銷售途徑:一是有機農場與國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簽訂銷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機農場;三是大型有機農場直銷進入國內超市或出口。文中指出,泰國的有機農業大多以集體合作社形式和農場形式組織生產。

    三、國外有機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加大政府對有機農業的扶持力度 在有機農業市場發育不夠健全階段,政府必須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導,有機農業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完善有機食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制定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的法律法規,普及標準化生產方式,對有機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各個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17];其次要對有機食品的生產進行補貼,在生態環境建設、商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和技術推廣等項目中資金向有機農業開發傾斜,保護和提高有機食品生產者的積極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機農業的社會服務機構,加強行業管理,提高行業組織化水平,把農民、企業、科技人員、市場等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31]。

    2.加強有機農業市場化建設中國應建立各級有機農產品管理中心與運銷組織,充分協調各方力量,實行地區間的相互配合,采取產銷聯合、定點銷售、開設專賣店等辦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體系[24],可重點建立和完善“銷售龍頭企業帶動式”和“產銷直掛式”相結合的流通模式[26],同時要開拓靈活多樣的有機食品零售渠道,重點加強消費者服務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銷售保證策略的建設[32]。

    3.加快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究、示范和推廣 有機生產基地禁用化學合成物質,勢必要求較高的生產技術與之配套,只有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來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有機農業基地才能健康穩定發展,因此要加快有機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病蟲害防治、有機食品加工、包裝、運輸、儲存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將農業科研、教學、生產緊密結合,形成“三位一體”模式,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8]。

篇8

關鍵詞: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食品安全;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TS2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3-03-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 on the Development

Yu Jiaojiao et al.

(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Qingdao,266109,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end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People were developed and guided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trust in pollution-free,green,organic food,and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and abroad,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developement of the three kinds of food in China.

Key words:Pollution-free food;Green food;Organic food;Food safet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世界各國政府對環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機等問題越來越重視,全球掀起了一股綠色消費的浪潮。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各國都紛紛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限制有害化學品的應用,并加強食品衛生與質量管理,提高農產品的檢驗標準,從而帶動了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生產和發展。

1 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概念

無公害食品是指無污染、無毒害、安全優質的食品,其生產地環境清潔,按規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害物質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內,并通過部門授權審定批準,可以使用無公害食品標志的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中種植及全程標準化生產或加工的農產品,必須嚴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使之符合國家健康安全食品標準,并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食品。綠色食品的標準是由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組織制定和實行的。

有機食品是指由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如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FOAM)認證的食品[1]。

2 國內外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今社會無公害食品的生產已成為農業生產者的普遍共識,無公害食品生產、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規章、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已經基本構成,可以認為農產品生產已經基本實現無公害化。

我國從1990年起開始發展綠色食品,經過20多年的努力,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已初步實現[2]。2012年綠色食品產量規模穩中有增,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中,綠色食品產品抽檢合格率為100%。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總數達6 862家,產品總數為17 125個,分別比2011年增長3.6和1.8個百分點,新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 614家,產品6 196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已達573個,種植面積913.33萬hm2,總產量8 041萬t[3] ,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綠色食品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是推動世界性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的專門組織。我國已存在較健全的有機食品生產和認證體系,有機食品認證機構有中綠華廈有機食品COFFCC認證中心、中國農業大學生態研究所的ECOCERT CHINA認證中心[4]。通過多年的努力有機食品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僅2012年認證的有機食品企業685家,產品2 762個,其中包括美國、德國、法國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2家境外企業,有機食品已逐步融入國際市場。

3 存在問題與對策

3.1 發展無公害食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1.1 存在的問題 (1)無公害食品管理的滯后及分散的生產體制都難以適應無公害食品規模化生產的要求。以為主體,要按照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規程、技術標準組織生產和統一管理的難度很大,因此一旦出現了質量安全問題,也很難追究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責任,客觀上加大了推廣無公害食品的工作難度。(2)某些生產經營者對生產合格的無公害食品的意識淡薄,只求產量不重視質量,甚至使用違禁藥物和有毒有害飼料,致使消費者對不少食品不敢放心購買,導致產品滯銷積壓,價格急劇下跌,生產經營陷于困境。(3)我國出臺并制定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生產的條例、技術標準、生產操作規程等一系列相關文件,為規范無公害食品生產提供了相應的實施準則,但目前還沒形成系統的完整的法規體系,亟待完善。

3.1.2 相關對策 發展無公害食品,需要加強領導,統一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國家對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宏觀調控,同時加大對無公害食品生產知識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尤其是應在農村大力宣傳,增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食品質量安全意識,使生產經營者在思想意識上重視食品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第211號公告了《無公害食品黃瓜》等137項標準,這些標準經專家審定通過,農業部審查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自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無公害食品標準主要包括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和農產品安全質量國家標準,在標準實施的過程中,應不斷發現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擊制假售假的不法行為;培養和造就一批懂得現代信息技術,精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規則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政府部門和基層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服務[4]。

3.2 發展綠色食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2.1 存在的問題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只是相關部門對綠色食品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在生產、加工、儲藏、檢驗、包裝及認證等各個環節制定了特殊的規定,目的是為了防止農藥殘留超標、有害物質與病菌及重金屬等對食品的污染,提高產品質量。(2)很多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內涵沒有足夠的了解。2009年4月,搜狐綠色頻道與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開展了“綠色消費意識有獎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綠色消費的概念模糊不清,多數人認為“綠色消費”就是“無污染”消費,而對“經濟消費”、“安全消費”、“可持續消費”的認識不足,使得綠色食品的生產銷售受到影響[5]。(3)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規模比較小,且分散經營,品種單一,制約了綠色食品市場的發展。長期以來,食品分別由農業、環保、質檢、食品和藥品等部門分別管理,各個部門相對獨立,在管理上比較混亂。某些企業為了追逐利潤,放松管理,使用過期的商標或用不合格的食品來假冒綠色食品,使得綠色食品的信譽受到嚴重影響,這是缺乏有效監管機制的結果。(4)由于工業三廢的排放等原因,農業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嚴重地影響了綠色食品的生產。1999年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指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逐年惡化,主要表現為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天然植被遭到破壞,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草地退化、沙化和堿化(以下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hm2,約占草地面積的1/3,并且每年還在以200萬hm2的速度增加等,這些生態問題都嚴重影響了綠色食品的發展。

3.2.2 發展對策 針對綠色食品發展的現狀,為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政府應加強立法,制定促進無公害食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達到食品質量安全標準的法律法規,以及技術與質量標準。目前,綠色食品標準體系主要包括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NY/T 391-2000)、綠色食品生產過程技術標準、綠色食品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綠色食品包裝標準(NY/T658-2002)4個部分,對于這4個部分的標準要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扶持企業開發綠色食品,加速建設綠色食品基地,擴大生產規模,進行多種培育,擺脫產品單一的局限,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綠色食品產業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綠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具有很強的實力、帶動力和競爭力,能促進綠色食品國際貿易的發展,應得到大力扶持和培育;我國已經建立并推行了綠色食品的基本監管制度,應繼續狠抓落實,不斷總結經驗,并根據新形勢新情況,不斷改進和完善監管體度,規范監管工作[6]。

3.3 發展有機食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3.3.1 存在的問題 (1)我國加入WTO后,發現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種植方式以及其內在質量。目前我國《有機產品》(GB/T19630-2005)標準分為4個部分,即生產、加工、標志與銷售、管理體系,通過這4個方面,規范有機產品,提升有機產品的質量。為使有機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標準。(2)由于消費者缺乏對有機食品的認知和信任,且有機食品的成本較高,不易產生購買欲望,從而影響了有機食品的銷售。有機食品生產技術研究和服務相對滯后,生產規模小,產品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到2005年底,有機認證(含轉換認證)的有機種植面積約97.8萬hm2,占我國總可耕地面積的0.76%,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距離。由此說明有機食品市場體系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3)我國正處于迅速推進工業化的發展階段,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使得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近幾年,某些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顯著增長,臭氧(O3)和細顆粒物(PM2.5)污染加劇,導致出現嚴重的霧霾天氣,空氣質量較差。在這種環境態勢下,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有機食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實行嚴格的管理和監測,保持有機食品特有的性質,使有機食品能大規模地開發和經營。相關部門在2012年批準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以此加強對國家環境質量的監管,為有機食品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保證有機食品的質量達標。

3.3.2 對策 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少,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開發有機食品。在有機食品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特色產品、名牌產品的開發,穩步擴大產品開發規模,逐步調整產品結構,滿足人們對有機食品多樣化的需求;由于消費者對有機食品認識不足,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強化宣傳教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開展多方位的有機食品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對有機食品的認知程度,增強信任度,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發揮有機食品生產企業銷售主渠道的作用,建一個統一的有機食品銷售網,在穩定原有銷售渠道的同時開辟新的渠道,尤其重視沿海地區的發展,促進有機食品的銷售;我國有機食品產業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必須嚴格按照《認證認可條例》的要求和國家認監委的有關規定,健全有機食品管理的法律標準體系,進一步調整、規范和完善認證管理制度,加大對有機農產品的監管力度。為確保有機食品的質量達到國際標準,應按照國際慣例,修訂我國有機食品的技術規范(HJ/80-2001),使之上升為國家標準[8]。

4 結語

近幾年,國內外對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發展越來越重視,200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是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是為了從制度上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好地保證食品安全而制定的。隨著人們對這三類食品認知的不斷加深,信任度的逐漸提升,無公害食品已被廣泛接受,綠色食品提高了食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有機食品在國外市場中占有份額也在迅速上升,這三類食品的生產與發展將會擁有更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羅斌.綠色食品標準新的質量概念[J].蔬菜,2002(11):4-6.

[2]黃科,溫慶放,李大寶,等.我國綠色蔬菜發展現狀分析[J].長江蔬菜,2002(4):8-9.

[3]顧鑫.綠色食品認證要嚴把準入關 落實好常態化監管制度[N].中國證券報,2013-03-27.

[4]張萬海,原維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J].生物學通報,2006,41(5).

[5]萬靚軍,朱,孫志永.無公害農產品標志推廣現狀及對策建議[J].中國蔬菜,2008(10):1-4.

[6]祁玉峰.綠色食品發展現狀和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08(10).

篇9

(一)有機農業規范階段

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有機食品生產法案(OrganicfoodsProductionAct,OFPA),把“有機”一詞正式寫進了法律。該法案第6501條款監管美國國內的所有未經加工的有機農產品生產、運輸、加工和標識或加工過的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標識;6505(b)條款監管進口的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有機農產品。同時,該法案授權農業部成立“國家有機計劃”(NationalOrganicProgram,NOP)和國家有機標準委員會(NationalOrganicStandardsBoard,NOSB),由NOSB負責制定有機農產品準則。1995年4月,NOSB界定了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標簽等相關概念。NOSB把有機農業定義為一種生態生產管理體系,該體系能夠改善和增強生物多樣性、生物循環和土壤生物活性。“有機”是指按照OFPA法案規定標識進行生產。有機農業的最基本目標就是要完善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相互依存的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經過5年的討論和監管實踐,2000年12月美國最終統一了全國有機農產品生產、運輸和加工標準,有機農業監管被寫進了美國聯邦監管法典。

(二)有機農業快速發展階段

2001年美國有機標準正式施行,2002年美國建立了全國統一的有機認證體系。根據2002年《農業法案》,美國政府對有機認證成本采取財政補貼。近年來美國加大了有機農業發展支持力度,在2008年的《農業法案》中增加了園藝和有機農業部分,大幅度提高了美國財政對有機農業認證成本分攤補貼和與有機農業相關的研究經費。例如,該法案第10301條款對2002年《農業保護和農村投資法案》中的10606條款進行了修改,補貼起點由2002財政年度的500萬美元增加到2008財政年度的2200萬美元,認證成本補貼由2002年的500美元/英畝提高到2008年財政年度的750美元/英畝,75%的認證成本由財政支出;該條款要求政府收集和報告有機農業生產和銷售數據、具體報告收集和分析與有機農業相關的農產品價格數據、調查和分析并出版有機生產、儲藏、運輸、零售和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包括消費者購買渠道);調查和分析源于有機生產的農產品數據。第10303條款規定美國國家有機計劃在2008—2012年的財政支持分別為500萬美元、650萬美元、800萬美元、950萬美元和1100萬美元①。此外,該法案對有機農業轉換期內補貼、貿易、信貸、有機研究和農作物保險五個方面做了相應規定。1.轉換期支持。在與有機農業生產相關的轉換期內,農戶可以獲得環境質量激勵計劃2~8萬美元的補貼,對農業轉換進行技術支持以達到美國農業部有機生產標準;通過轉換管理計劃對有機生產者提供認證交叉交聯;通過轉換儲備計劃支持新進入的有機生產轉換農戶或牧戶。2.貿易支持。2008年《農業法案》增加了有機農產品市場進入計劃,該計劃為美國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通過技術支持、市場研究、提高產品附加值和開拓市場提供成本分攤基金。3.信貸支持。美國實施轉換期內貸款和貸款擔保計劃,該計劃對合格的新進入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戶、牧戶和處于劣勢的農戶、牧戶、土地所有者或土地租賃戶給予優先貸款,以期應對轉換期的高成本、順利過渡到有機農業生產階段或幫助生產者實現轉換。4.研究支持。美國政府增加強制商品信貸合作基金,由2002年的1500萬美元提高到2009—2012年每個財政年度的7800萬美元,并增加了轉換期和有機實踐研究環境效果、開發和改良有機生產種子兩項研究內容。5.保險支持。2008年《農業法案》要求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對有機農產品和常規農產品歷史損失的顯著性、持續性和系統性進行研究,改善有機農產品保險覆蓋面,減少有機農作物保費。

針對有機農產品供應鏈不暢情況,美國農業部在2009年5月設立5000萬美元基金用于改善國內有機食品生產,該基金資助轉換期農作物輪作、承擔農作物輪作成本、營養管理、蟲害管理、牧場和飼料收割管理六個方面的有機農業轉換實踐。同時,NOP制定了2010—2012年戰略綱要,明確政府對有機農業發展及監管職責。NOP作為美國農業部的一個獨立機構,專門執行和管理與有機農產品有關的國內外事務、監管所有有機農作物、牲畜及根據有機標準認證的農產品,并與聯邦政府部門、州政府、大學與研究機構、國外相關組織等保持聯系。經過20多年有機農業政策探索和發展,美國政府構建了完善的監管體系,形成了完整的有機農產品監管鏈條,其龐大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有效保障了政府監管,確保了有機農產品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二、美國有機農業政策支持的經濟學釋義

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有機農業生產的外部性有關。考慮到農業干預行動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中長期影響,有機農業在生產糧食同時又建立生態平衡,防止出現土壤肥力問題或蟲害問題,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因而有機農業生產對環境存在正的外部性,即長期采取有機農業生產對環境改善帶來好處。在存在正外部性情況下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如果由私人提供有機農產品,市場中的供給量會小于社會理想狀態下的供給量。從理論上說,政府補貼可以降低私人成本,擴大供給、實現均衡。因此,基于經濟學理論的補貼理念為各國所接受。但從實踐角度分析,較高的價格紅利和有機農業較高的預期收益是美國政府補貼的真實動機。隨著人們對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有機食品,全球有機食品貿易持續增長。根據FiBL統計,1999年全球有機食品貿易額為152億美元、2002年為230億美元、2005年為332億美元、2008年增加到509億美元,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增長減緩,但仍達到549億美元,其中美國有機食品貿易額占44.5%,為全球第一大有機食品貿易國。較高的價格紅利隱含了較高的預期收益①。美國農業部在舊金山、波士頓等城市設立了有機農產品監測點,跟蹤有機水果、有機奶制品、有機動物制品等有機食品的銷售量和價格走勢。其公布的對大米、雞蛋、胡蘿卜等有機農產品數據顯示,有機農產品價格高于常規產品1~4倍,但價格總體走勢趨于下降。以有機大米和有機雞蛋為例,2004—2006年1月至12月平均數據顯示,每磅有機大米價格高出常規大米價格分別為2.43、1.99和1.42美元;以每打計算,有機雞蛋比常規雞蛋平均價格高出2.69、2.81和2.63美元②。素考慮,全球任何國家都存在一些高端的剛性消費者,價格變化對其影響很小,價格上升消費不變。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價格降低將會大幅度提高其需求量。根據美國有機貿易協會調查,2010年有機水果和有機蔬菜占有機食品貿易量的比重達到39.7%,貿易額達到106億美元,占有機食品貿易額的12%,比2009年增長了11.8%;第二大類是奶制品,貿易額為39億美元,漲幅達到9%,占整個美國奶制品市場份額的6%①。有機水果、蔬菜和奶制品需求量上升得益于價格下降。

三、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效應

從全球來看,美國不是有機農業發展最早和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國家,但政府對有機農業生產尤其是對轉換期的各項支持政策降低了農戶生產成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進入有機農業生產,推動了有機農業發展和有機食品貿易的快速增長、穩定了農業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一)有機農業面積逐年增加

2008—2010年,美國有機認證總面積保持在481萬英畝。美國農業部官方統計對有機農業面積進行了分類、對有機牲畜和有機家禽認證進行了統計。美國有機認證面積總體呈上升趨勢,由1992年的93.5萬英畝增長到2008年的481.5萬英畝,20年增長了4.1倍。其中,牧場面積由53.2萬英畝增加到216萬英畝,農作物面積由40.3萬英畝增加到265.5萬英畝,農作物認證面積增幅較大。美國有機牲畜如菜牛、奶牛、豬、羊和雞、火雞等認證呈大幅度增長,牲畜認證增長比較穩定,但家禽類認證波動很大。其中,奶牛認證數量增長最大也比較穩定,1992—2008年奶牛認證從2265頭增加到249766頭,2000—2008年奶牛認證環比增長率分別為27%、38%、11%、1%、16%、49%和28%②。

(二)有機農業發展推動了有機食品貿易

1998—2011年美國有機食品貿易額平均增長率達到13.6%,高于食品貿易額增長率(3.3%)約4.1倍,有機食品貿易額占食品貿易額的比重由1997年的0.8%提高到2011年的4.2%,增長了5倍多。盡管受2007年金融危機影響,食品貿易和有機食品貿易增長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但2009年之后有機食品貿易開始逐步上升,其增幅在2009—2011年分別達到5.1、7.7%和9.4%③。

(三)有機農業發展為美國農業創造了就業機會

在過去100多年中,隨著美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美國農民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業就業人數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雇傭農業工人從1900年的約338萬人下降到2010的105萬人。就業人數的增加得益于美國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貿易的發展。根據2012年4月25日美國有機食品協會報告,2010年有機食品行業為美國創造了50萬個就業崗位,對美國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報告認為每10億有機食品貿易額就可以創造2.1萬個就業崗位,使用有機成分加工比使用常規成分加工的產品可以多創造21%的就業機會。從美國有機和常規農業勞動力和投入比較同樣可以發現,有機農業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農場規模較小,需要認證,依賴較小的銷售渠道,因而發展有機農業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

(四)有機農業提高了農戶收入

美國農業部最近公布了第一次對每個州的有機農業生產調查結果,認為有機農業已經成為美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有機農業平均盈利高于全美農業盈利,有機農業凈收入高于全美農業凈收入。對14540戶有機農業調查結果顯示,與有機農業有關的農戶年平均凈收入達到20249美元,全部農戶年平均凈收入為15133美元,這表明有機農業生產收益高于常規農業收益,而這還沒有包括土壤改善、能源節約和碳減排帶來的社會收益。從銷售額看,有機農戶年均銷售217675美元,所有農戶年均銷售為134807美元;有機農業支出為171978美元,所有農戶平均支出為109359美元。因此,有機農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但收益較大①。

四、結論與啟示

與歐洲相比,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比較晚,有機農業面積比重比較小,但美國政府認識到有機農業發展的潛在優勢,由國會立法規范有機農業發展,直接把有機農業納邦監管法典;農業部授權成立NOP管理有機農業生產、運輸、加工和銷售,由農業部認可的認證機構對有機農業進行認證,同時通過龐大的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對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發展進行跟蹤和研究。美國政府對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貿易的多元化政策支持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好的效應,減少了有機農業進入者成本,創造了就業,提高了有機農業生產者凈收入;對消費者來說,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食品供給增加驅動價格下降,擴大了有效需求,拉動了美國有機食品貿易的持續增長。通過美國有機農業發展政策及其效應分析,本文認為有兩點值得我國借鑒:

第一,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對有機農業轉換期內的政策支持,減少進入者交易成本。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進入者主要有農場、“基地+農戶”、農業公司、大戶等,但有機農業生產者主要自行承擔轉換期內的高成本和高風險,同時,生產者必須依賴自身資源拓展市場和建立營銷渠道,高生產成本和高交易成本阻礙了很多潛在進入者。應該借鑒美國政府的做法,對有機農業生產者轉換期進行財政補貼,實行信貸、保險、技術支持及轉換期后的認證成本分攤政策,支持有機農業發展,實現有機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篇10

關鍵詞:有機食品;產品標準;出口營銷網絡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c foo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Suggestions

Haohaifeng 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enormous global organic food markets dem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recogn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seiz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is province organic food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words: organic food; Product standards; Export marketing network

一、問題的提出

有機食品是來源于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相關生產要求和相應的標準生產加工的,并通過獨立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認證的一切農副產品。有機食品是一種真正源于自然且品質極高的環保型安全食品。

據統計,全球有機食品市場正以20%—30%的速度增長,而國際對中國有機食品的需求將達到或超過5%。從中國情況來看,盡管目前的實際銷售額還比較低,但發展潛力巨大,是世界最受矚目的市場。黑龍江省作為中國農業大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優勢十分突出,在全球有機食品發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有機農業,擴大國內及國際市場份額。

二、黑龍江有機食品的發展現狀

1.有機產品獲證企業不斷增多,產品開發領域不斷拓寬

黑龍江省以推動產品認證為突破口,并依托自身優勢(林廣、糧多、水凈等)不斷拓展有機食品開發領域。目前,全省有機食品開發覆蓋了省內69個縣市,100多個農場和林場,已建成國家級標準化生產基地67個.。截止到2011年,有機產品獲證企業126家、產品661個、面積97.5萬畝、產量86.2萬噸,相比2010年,分別增長了7.3%、9.2%、8.3%、5.2%;同時,2011年獲證企業和產品保持認證率分別達94.6%和95.3%(除5家放棄認證的企業外);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同年,有機食品加工企業年加工總量達733萬噸,銷售收入實現198.5億元。同時,產品開發領域不斷拓寬,發展到包括糧油、乳品、豆制品、馬鈴薯制品、蔬菜、山特產品、畜禽產品等14大類。建立并完善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乳品、肉類、山產品、飲品和特色產品等8大類產品加工體系。

2.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

經過幾年發展,黑龍江省有機食品品牌影響力大幅提升,現有品牌中有5個是中國馳名商標,有14個是中國名牌產品,占全省總量的56%和48%。國內市場銷售網絡已經初步形成,在全國建立的大中型有機食品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專賣店和銷售網絡點達922個。2011年,我省10家有機獲證企業100多個有機產品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參展,突出展示黑龍江省地域特色、產品特點和品牌優勢,共簽訂各項合同9項,簽約額多達6800多萬元;其中,有一家參展企業的11個產品,被評為博覽會金獎,極大的提升了我省有機產品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此外,所生產的有機食品不僅銷售到全國各省市還遠銷到歐、美、日和東南亞等36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影響力逐步顯現。

3.生產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

有機食品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品種過于單一,產品結構不合理。在我省有機食品產品中,50%以上的產品是蔬菜、水果、原糧、野生采集物等初級產品,只有少部分為畜禽肉類產品,深加工產品則更少,有機食品市場多樣化程度低,很難滿足需求。

三、黑龍江省發展有機食品產業的建議

1.政府須加大扶持力度

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首先,如果把普通的農田改做有機農田,一般需要兩到三年的轉換期。由于禁止使用化學合成品,如化肥、農藥等,農作物單產必然會下降;而且轉換期內生產的農產品也不能作為有機食品出售,農民自然享受不到有機食品高價格帶來的收益,生產的負擔很重。其次,有機食品的生產不僅要保證原產地及生產加工過程沒有任何污染,而且貯藏運輸過程中也沒有任何污染;此外,還需支付國內外不同機構的認證費用,這些必然會增加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這些增加的轉軌費用,在有機食品生產初期,對于已經習慣于按照常規方式生產的農戶和企業來說負擔太大,必須依靠政府制定優惠政策給予農戶相應的補貼;對有機食品企業則要從稅收、信貸方面支持它的發展。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相關咨詢服務、對加工和營銷企業給予政策性優惠等。

此外,有機食品產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目前,黑龍江省從事有機食品出口的企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的資金規模、技術水平、對外營銷渠道都存在很多問題,難以滿足國內及國外對有機食品迅速增加的需求。如果不盡快形成生產和出口的規模,我省在有機食品市場競爭中就會失利。為此,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

2.實現產品標準與國際對接,建立健全有機食品認證體系

目前國際有影響力的認證機構很多,像法國生態認證、德國生態產品控制系統等;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則是國內的權威認證機構,這些機構的認證標準并不統一。我省應結合省情盡快修訂有機產品相關標準,與國際有機食品的生產規程和產品標準相接軌。在有機產品認證上,嚴格執行己制定的認證標準,從申報到標志的批準甚至監督檢查的各個環節都應嚴格執行規范的程序和標準,把經我省統一認證的有機產品發展成為具有品牌力、標志性的產品,使其得到國際和國內市場的充分認可,以此充分發揮黑龍江省有機產業的競爭優勢。

3.加強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

有機食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大力投入,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力度十分必要。從現有情況看,我省相關生產技術人員匱乏,產品開發及技術推廣能力弱;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能力較弱,生物防治產業化程度低。為此有必要加強有機食品的基礎性研究,對相關的生產技術、加工技術進行攻關,開發出新的符合國際標準的有機食品。

4.建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實現產業化經營

目前,我省有機食品質量控制體系中最大的障礙是分散的、一家一戶式經營體制。為此,把這些分散農戶組織起來,并統一按照標準對有機食品進行生產和加工,從生產全過程對其進行質量控制已成為各個基地的主要任務。

為此,應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及農民合作組織的積極性,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契約式運行機制;同時,可以借鑒國外質量控制中已經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如檢查認證體系,內部檔案管理及財務審核制度等。

5.加大有機食品宣傳力度

與政府政策鼓勵生產、嚴格認證監管一樣,讓消費者充分認識到有機食品的優點也同樣重要。在我國,有機食品對大多數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還比較陌生,為此,在有機食品的市場開發中要注重品牌建設,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對有機產品的宣傳,增強其競爭力和擴大市場影響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國際上,在有機食品生產和消費都比較發達的法國,每年用于有機食品宣傳的投入資金已達到450萬歐元。借鑒國際經驗,黑龍江省政府相關部門、民間團體及新聞媒介也應該對有機食品給予大力宣傳、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宣傳示范,以促進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出口。

6.擴大出口營銷網絡

面對國際市場巨大的需求,黑龍江省有機食品的大發展必須要抓住此次機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可以考慮成立有機食品的出口貿易信息中心,搭建國際貿易網上交易的平臺,使更多的產品參與銷售網絡。同時,省內有機食品的生產及加工企業應形成整體的營銷策略和措施,積極引導國內消費市場,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揮自身優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