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范文
時間:2023-07-13 17:31: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鎮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對策建議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力促進了鄉村交通快效發展,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但由于鄉村交通社會關注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管理職權不清、行政監管不力等問題,致使鄉村交通成為管理空擋和盲區,無形制約著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創新鄉村交通管理勢在必行。
一、鄉村交通面臨的現狀
鄉村公路覆蓋面廣,連接廣袤的縣、鄉、村、組,里程數占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交通直接服務于“三農”,是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長期以來鄉村交通面臨著“公益性”現狀,在建管養運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業”對待。一是沒有控制性的鄉村交通詳細規劃。鄉村交通設計隨意性大,甚至以領導的意見為轉移,路面結構設計不規范、設計線路與實際路段情況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設計,造成鄉村道路坡度大、彎道多、拐彎急、視線差。致使鄉村公路技術等級低,安全風險高。二是沒有保障性的鄉村交通資金來源。鄉村交通資金主要來源于中省補助資金,需要縣鄉村一定數量資金配套和社會捐助。由于縣級財力不足、鄉鎮資金緊缺、村集體經濟薄弱、社會捐助難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項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議”等模式,委托當地既無資質、無技術、無經驗的村委會組織隊伍自建。致使鄉村交通質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沒有系統性的鄉村交通管理體系。鄉村交通的發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數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產業發展”的成片推進,一些企業在鄉村安營扎寨,貨運車輛不斷增多,“雙超”問題無人管;“產業興旺”的初步實現,流轉土地后的群眾空閑時間增多,駕駛二輪摩托、電摩托、農用車等出行頻繁,且駕乘人員老齡化嚴重,違規問題無人管;“建管養運”的嚴重脫節,養護主體不明確、管理責任不到位、養護措施不落實,造成路面水溝邊坡養護不及時、路面損壞、交通設施破壞等問題無人管。致使鄉村交通安全隱患突出,群死群傷重大安全事故頻發。
二、鄉村交通存在的問題
鄉村交通點多、線長、面寬,通過近幾年來鄉村振興的強力推進和精準扶貧的高效實施,鄉村交通雖取得了決定性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可忽視。
(一)交通群體無安全意識。
部分駕駛人員酒后駕車、超員超載、逆向行駛、搶道追逐;部分駕駛人員駕駛的車輛未年檢、無交強險,甚至是城市淘汰的報廢車輛;農用車、二輪摩托、三輪車、電動車在鄉村泛濫,部分駕駛人員未經過正規培訓、不懂交通規則、甚至不能識別交通標識;部分留守老人為省事省時省錢,親自駕駛電動摩托組合接送留守兒童上學和放學,無安全意識又嚴重超員;部分群眾把鄉村公路當做公共資源,隨意在公路上鋪曬糧食、擺攤設點、堆放柴草。
(二)交通運輸無設施保障。
鄉村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因資金原因,未按照“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要求,增設交通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部分公路坡度大、彎道急、搭接多、臨水臨崖,未安裝波形護欄和警示標識;部分公路兩旁的學校、院落、企業等出入的人車較多,未安裝減速帶和提示標志;部分公路路面狹窄,安全風險點和風險源多,車輛只能單向通行,未按技術規范修建錯車道。
(三)交通執法無強硬措施。
鄉村交通管理有交警、運管、路政、農機、道安辦、派出所、交管辦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明確但交叉、執法配合但推諉,結果是多個部門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輛車;鄉村交通里程長、范圍廣、車輛多,交管部門人手少、裝備少、車輛少,上路執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對鄉村一些交通違法行為缺乏震懾力,多數駕乘人員都抱有僥幸心里,與交管部門玩起了“貓捉老鼠”游戲;鄉村道路車輛種類繁多,無牌無照駕駛、非法營運、違規載客、對抗執法已成氣候,雖常常開展執法,但缺少強硬的措施,鄉村交通運輸違法違紀行為屢禁不止。
三、鄉村交通管理的建議
鄉村交通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客觀面對、探索改變、創新管理,才能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設、管理、養護“三到位”。
一是公路規劃建設落實到位。新建的鄉村公路對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錯車道、涵洞、水溝、邊坡、彎道、坡度、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等嚴格按照鄉村公路技術規范規劃設計、送審和評審;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確定,項目業主必須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依法依規開展,絕不允許采取“一事一議”等委托的方式讓無資質、無技術、無業績的單位或者個人建設;在項目建設中落實好“七公開”公示牌制度,主動接受村“兩委”、黨員干部和社會的參與監督,確保項目建設按圖施工、對標施工、規范施工。二是安全設施管理落實到位。堅持“應安盡安”的原則,在鄉村公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危險路段和事故“黑點”路段,增設波形護欄、交通警示標牌、限速標志等安全設備;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醫院、學校、企業、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設信號燈、人行橫道、減速帶、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設施;為確保公路安全設備不被人為破壞和損毀,將監督管理舉報職能添加至“村規民約”和村“兩委”工作職責中,充分發揮當地群眾和村“兩委”第一時間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養護落實到位。鄉村公路路網密、里程長、管理分散,無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門的專職養護人員養護,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嚴重滯后,致使公路兩側雜草叢生,占據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溝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暢,路面沖毀嚴重;邊坡安全隱患突出,威脅行人和車輛安全。為了加強鄉村公路養護,采取“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把公路管理養護責任落實到當地鄉鎮人民政府、交管辦和村委會,以鄉鎮和行政村為主體,設立養護作業班組,加強鄉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巡查,同時倡導全民愛路、護路和養路意識,切實把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從行業行為轉變成政府行為、社會行為、群眾行為。
(二)機制、資金、服務“三強化”。
一是強化工作機制。縣級人民政府出臺鄉村公路建管養運安工作實施意見,使之形成“政府主責、鄉鎮主抓,部門參與,群眾配合”的鄉村交通管理新機制,將鄉村交通管理納入交管部門、各鄉鎮、各村委年終考核指標,與“安全生產”和“綜治指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建立鄉村交通管理委員會制度,每月定期開展全縣鄉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報會,及時通報各鄉鎮各村組交通管理情況,對交通管理問題突出的鄉鎮村組,縣級分管領導約談鄉鎮主要領導,鄉鎮主要領導約談村“兩委”;鄉鎮“交管辦”每月編制好“兩庫一圖”,及時更新轄區鄉村交通管理排查臺賬、整改臺賬、銷號臺賬,確保制度上墻、臺賬上墻、業績上墻。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緊緊抓住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方向,結合鄉村振興謀篇布局,精心包裝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等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注重包裝優勢項目,加強交通重點項目招商引資,有序開放交通建設投資市場,加大與交通建設領域企業對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爭取社會資金;統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上級轉移支付、地方債券等資金來源,加大涉農資金的拼盤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進鄉村公路建管養運發展。三是強化服務深度。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整合鄉村客運資源發展片區客運,實行一片區一公司,將管理重心下移,通過對公司財政補貼、減免稅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經營成本和收費標準,讓群眾有車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徹底解決鄉村客運散、亂、險、貴等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市級公安車管部門要簡政放權,主動深入鄉村基層,服務基層,在鄉村基層開展微型面包車、農用車、三輪車 、摩托車等車輛及駕駛人業務辦理,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有效解決鄉村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等車輛不注冊、不年檢、不保險,駕駛人不考駕駛證、駕駛證逾期不年審等問題,逐步使鄉村車輛和駕駛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縣級交管部門通過定期召開鄉村駕駛人、村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傳教育培訓例會,通過警示片血淚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識培訓,有效提高群眾交通管養知識、交通安全意識和遵紀守法觀念。
(三)交管、鄉鎮、村組“三聯動”。
篇2
【關鍵詞】受災地區; 災后重建; 阿壩州
“5?12”汶川大地震對四川省阿壩州產生了巨大的破壞,轉入災后重建階段后,阿壩州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必然使得阿壩州的災后重建工作也同樣具有獨特性。此次地震的重災區有許多是羌族、藏族少數民族地區,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民族地區所在的區位地理、生態環境、經濟狀況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制訂區別于一般區域的重建方案。
一、災區建設規劃與生態安全問題
城鎮規劃對阿壩州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為主的新型經濟發展思路的影響是深遠的,對阿壩州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災后重建是一個全局性的工作,與以往有所不同,阿壩州災區的重建規劃需要充分考慮到地震帶來的各方面的新問題,尤其是地震引發的生態安全問題。由于重災區處于川西龍門山斷裂帶,地震活躍,還不時發生泥石流、滑坡、崩巖等次生地質災害,環境狀況惡劣,決定了重建規劃不能只是還原舊項目、恢復原有的產業。那么,如何制訂科學的災區重建規劃方案,就是一個十分緊迫和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制訂災后重建規劃方案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引入生態足跡的辦法,科學測評災區重建對生態的影響
阿壩州幅員遼闊、地廣人稀,多數城鎮修建于干旱河谷為區域特征的地方。在阿壩州的災后重建規劃中,首先應該引入“生態足跡”的科學測定方法來為災區的重建規劃提供科學依據。“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在20世紀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規劃與資源生態學教授里斯(WillianE.Rees)提出。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現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該指標的提出為核算某地區、國家和全球自然資本利用狀況提供了簡明框架,通過測量人類對自然生態服務的需求與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之間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利用狀況,可以在地區、國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較人類對自然的消費量與自然資本的承載量。在災后重建規劃中引入生態足跡的意義在于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災區生態的承受力,進而支持災區群眾未來的生存,為災后制訂重建規劃提供科學數據。
(二)統籌保護地域民族特色與堅持生態保護的和諧
阿壩州幅員遼闊,地理位置、自然氣候、人文景觀、風土民情存在很大差異。城鎮規劃要注意保護所在地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景觀等有形及無形寶貴的特色資源,使之永續發展。建筑本身就是在鑄造歷史。城鎮的風格不僅僅是一種景觀,而且是一種民族傳統和歷史文化的象征。因此,重構城鎮的規劃一定要充分考慮環境的可承載能力,因地制宜,突出自己的特點,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中小城市建設中的優秀經驗,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創新,規劃出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歷史傳統特色的城鎮。要堅決杜絕不注重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保護、 建設性破壞比較嚴重的現象,切實保護生態安全。
(三)堅持生態安全和群眾能源需求的統一
國際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給阿壩州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災區重建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對群眾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價格承受力進行摸底調查,找出群眾能承受得起的能源方式,不能盲目決策,造成群眾新的負擔,從而最終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安全的問題。阿壩州災區多在中、高海拔地區,沼氣因自然條件限制而無法推廣,加之供電不足,農村照明用電為0.50元/度~0.65元/度(鎮上為0.47元/度),電爐用電更貴(每度1元左右)。因電價太高,村民只敢照明(每戶每年照明用電量約為200度),不敢用電爐、飯鍋等大功率電器,做飯取暖只有燒柴。“天保”工程實施后,農村燃料緊缺問題開始逐步顯現。保護天然林是國家的政策,村民砍柴取火又是生活的實際需要,這一對矛盾在阿壩州許多山區都存在,并不好解決。尤其阿壩州提出要在藏區推行“一戶一灶”的情況下,作為政府,一方面要限定薪材林砍伐和拾撿的范圍、標準,保護與利用并重;另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使老百姓有錢選擇電、煤、氣等替代能源。因此,災區能源政策的制訂必須建立在充分論證和科學調查的基礎之上,不能脫離實際。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不僅是時代的潮流,也是我國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經濟改革必須打破電力等部門和行業的壟斷,以市場競爭方式促使扭曲價格的正常回位。就阿壩州目前的情況來看,宜實施嚴格的電力限價政策,以切實保護廣大農牧民和低收入群體的利益。
(四)建設一定的大眾避難場所,為日后因生突發事件緊急避險提供場所
阿壩州是一個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地質條件多樣,自然災害嚴重。在建設小城鎮過程中必須建設一定數量的大眾避難場所,以此來應對突發事件。震前全州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地震給了人們新的思考,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必須要意識和注意到這個問題。
二、災區災民移民問題
地震使許多群眾家園被毀,尤其是很多農村已不適合人居,必須遷出,但遷入地沒有土地,村民的長久生計需要研究解決。鑒于此次地震受災群眾人數遠遠超出三峽移民,在尚不具備大規模成功移民的條件下,不宜采取政府組織大規模移民的方式,否則可能引發群眾心理不穩,不利于災后重建和群眾消除心理創傷。那么作為阿壩州政府如何來應對這一新問題就是一件值得探討的事情。首先,要采取多種渠道對移民進行勞動技能、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創造非農就業機會,做到“穩得住、能致富”。其次,安置政策應與安置試點同步,及早明確后期政策。另外,目前對外遷移民的扶持政策多集中在兩年過渡期,過渡期后的政策也需國家加快制訂、明確。政府應該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統籌考慮解決災民移民問題:
(一)以整合城鄉為突破,統籌解決人居環境,實現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首先是為保護與復建災區生態系統工程,將不宜人居地域震災之后的原住民遷出山外,遷向大、中、小城市市區或城郊,將原住山地放歸原始。災區生態移民所遷主要目的地可為四川省內的川西平原,亦可抽出一部分,像三峽移民那樣,遷置于東南沿海地區,讓災民遠離痛苦記憶環境,開始全新生活。通過災后城市、鄉村重建,結合城鄉統籌配套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把地質斷裂帶的山區災民集中移居到區域中心城市或縣城新址安置,通過都市村莊產業配置和再就業培訓,走向城市化;把一些損毀嚴重的鎮村退復為山野林地,恢復原始狀態。一些全縣域人口本來極少,對此次震災人口更加銳減的縣、鎮、村,可通過行政區劃調整和縣、鎮、鄉、村拆并,把兩三個縣合并為一,集中建設新縣城、新鄉鎮、新鄉村,整合、調配優勢資源,節約利用建設土地,擴大山區縣域城市規模,集中發展縣域城市經濟,增強縣域城市對所轄鄉村的帶動與輻射能力。
(二)以就業培訓為重點,統籌解決移民就業問題,實現資源移民
與生態移民相得益彰的另外一種移民模式就是資源移民,經過職業技能培訓的災民就是一種全新的資源。阿壩州的災民有組織、經培訓、成建制地統一向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的新疆戈壁綠洲、千里煤田油海移民開發、墾植,組建新的一支新疆農民建設兵團和工礦建設兵團。除在新疆開發墾植外,還可以以新疆為后方基地,成建制形式開展國際勞務輸出。這種結合新產業、走向城市化的新型資源移民,比一般的生態移民更具積極意義,同時也完成了中國西部的西南、西北人口與資源配比平衡,高層次地解決了新疆開發與墾植的勞動資源配給問題,解放了大西北開發的生產力,一舉多得。
(三)以加強對口支援的教育資源為關鍵,統籌升學壓力,實現教育移民
可充分利用對口支援的教育援建項目,加快學校重建,并實現對口升學銜接。充分利用東部地區的教育資源加快自身教育的重構。同時,利用異地升學的優勢,加快教育移民的步伐,為阿壩州未來的建設工作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經濟重構
阿壩州在此次地震中經濟損失巨大,工業幾乎被全部摧毀,旅游業也陷入全面癱瘓狀態,阿壩州的經濟面臨著崩潰的局面。如何在災后重建中重構阿壩州的經濟,是一個事關全局的大問題。由于阿壩州特殊的區域環境,其經濟重構必然需要重新探討和解決下面的三個重要問題:
(一)以建設現代有機生態農業作為產業重點,提升第一產業的發展
地震對坡度60度以下的樹木、糧食、果林沒有造成大的破壞,這說明種植業、林業具有較好的抗震性。阿壩州氣候獨特,植物垂直分布明顯,有利于多種植物的生長,作為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具有良好的種植經濟作物和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在農業經濟重構方面應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和養殖業,促使農業的全面、協調新發展。在種植業方面,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信息化,大力推廣易生長、附加值高、易加工的農林產品;在養殖業方面,應加快技術推廣力度,找到人工繁育和野生放養的結合產品,諸如野豬養殖、牛羊養殖和冷水魚、三文魚等養殖;在農副品加工方面,應加大培育優質企業的力度,重構有機生態農業經濟新模式。
(二)以建立異地工業園區基地充分利用水能資源,實施利益分享機制
由于震前阿壩州的工業基地大多集中在距離成都較近的映秀鎮附近,多數企業也是高耗能和落后淘汰產業,因此無論從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還是生態保障來說,再在原址重構阿壩州的工業基地已不可能。加之阿壩州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生態十分脆弱,大力發展工業會造成巨大的生態破壞。因此阿壩州第二產業的重建易實行異地工業化建設,探索實施利益分享機制。應深入研究生態補償標準,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資源開發新機制。在開發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充分重視和保障資源地人民的利益。從經濟上講,生態補償必須在自然資源的價值中,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固有利用價值、生態環境價值和治理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勞動投入。應研究根據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或者是基于生態損失評估而建立起生態補償的理論標準,結合考慮市場、社會和群眾承受能力確定補償標準。
(三)以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和景點推動旅游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以科學規劃為前提,以市場恢復振興為抓手,重塑阿壩州旅游安全、優美旅游目的地形象。按照《四川汶川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規劃(2008-2010)》,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促銷活動,加快旅游市場恢復;實施線路統籌,推動旅游產業升級。在力爭全面恢復旅游景區的基礎上,打造一批旅游新景點,成為旅游恢復重建和振興發展的新亮點;創新旅游招商方式,實施旅游項目商品化。探索政府搭臺、市場導向的招商新途徑,舉辦各種特色旅游線路的專題招商活動,積極推動精品旅游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落實扶持政策,做大做強旅游企業。貫徹落實四川省政府出臺的《做大做強旅游企業,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在財稅、土地、交通等五個方面對旅游骨干企業給予扶持、引導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的旅游骨干企業;充分發揮旅游富民惠民作用,強力推進民族地區旅游發展。按照省政府下發的《四川省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的要求,結合“富民安康”與藏區穩定工作,推動民族地區旅游健康、有序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的穩定與和諧。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旅游行業員工的培訓力度。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著力加大對機關干部和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切實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為旅游產業振興做好人才準備。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斌夫.汶川大地震災后城鄉再造、生態復建與資源移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要參》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