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07-03 17:55: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校園勞動值日這門“必修課”卻備受社會和學生家長的質疑。迫于現實壓力,我們很多學校都改由教師或是聘請專職校園保潔人員代替學生勞動值日……
學生的勞動技能從何而來?校園勞動值日是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的重要途徑和必不可缺少的步驟。對此,我們每一位育人者都必須給予重視、珍視并上好校園勞動值日這門“必修課”,讓其有效地融入校園課程,盡展其應有的課程效應。
首先,必須從思想入手,引導家長正確認知校園勞動值日的意義與價值。校園值日勞動為什么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抵觸?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家長和學生都對校園勞動值日缺少正確的認知,沒有明白學校安排孩子進行校園勞動值日的目的。所以要想學生、家長真正認可并接受校園“勞動值日課”,我們必須要強化思想引領:一是要通過適當的方式,如專題會議等,向學生家長闡明學校開展校園值日勞動的目的與意義。要在思想上徹底糾正家長們的認知偏差,讓其認識到,學校開展校園勞動值日的初衷是通過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訓練他們的自理能力,幫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備的勞動、生活的本領。二是開展校園勞動值日之前,我們還應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學生、家詢意見和建議,要在思想上引起學生家長的共鳴,通過校園勞動值日讓學生學到課本所沒有的知識,掌握課堂教學所難以傳授的技能。只有如此,校園勞動值日才會被家長所認可,并放心地讓孩子參與其中。
其次,要精心“備課”,賦予“值日課”鮮明的教育功效。一是精備“內容”,安排校園值日勞動之前,我們必須要對所屬班級學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切實根據班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以及身體狀況等,選擇一些學生力所能及且又不會對其造成傷害的勞動項目和內容,如:掃地、擺放桌凳、擦拭黑板等。二是巧備“方法”,想讓值日勞動教育取得理想效果,我們教師還必須講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先易后難,循序漸進??梢韵葒L試讓學生做一些簡單而有興趣的事情,隨后再逐步提高難度。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他們會因無法完成或完成得很不像樣而喪失信心,進而厭惡值日勞動。三是細備“保障”,值日勞動之前,我們教師要預先做好各項保障工作:要向學生講清從事該項勞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勞動器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勞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意外問題以及問題的應對措施和方法,盡可能排除各類安全隱患……只有這樣,我們的校園值日才會讓家長真正放心、安心,并積極督促學生參與其中,接受鍛煉、教育。
再次,要用心“引導”,切實提升孩子的“學習”熱情。一是學校教師要做好宣傳發動,要及時把勞動的好處和重要性通過生動的故事或是有趣的表演等形式告知學生,并在日常學科教學中巧妙引導、滲透值日教育,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值日勞動教育氛圍。二是教師要積極投身于校園勞動值日的行列,把校園值日勞動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僅要在校園辦公區給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任務,而且還要在班級學生的值日任務中給自己安排一定的值日崗位并承擔相應的工作,并和學生一樣高標準、高質量地去認真完成。看到老師都如此重視校園勞動,學生們自然會備受感染和激勵,參與值日的興趣與動力也必然會大增。三是教師必須要對學生的值日勞動做好跟進指導與評價,當學生由于主觀原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時,必須給予督促,并由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對不能勝任工作的教師要及時更換;而對由于客觀原因造成工作無法順利完成的必須給予適當協助;同時在跟進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優異表現也要及時進行總結、表揚,讓學生產生勞動成就感。如此,學生必將更加積極地投入到今后的值日勞動中。
篇2
關鍵詞:體育教師;勞動特點;創新教育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知識繼承者和傳播者,是學生智力開發和個性氣質的塑造者。而體育教師同樣肩負著把人類社會所積累的生產勞動和科學實踐經驗、文化知識以及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傳遞給年輕一代的重任。
一、體育教師的勞動價值
體育教師勞動的社會價值是通過他們的勞動對象──學生來具體表現的。
第一,學生體質的增強:由于教學和體育鍛煉,使學生體格發育勻稱,運動能力提高,抵抗疾病和適應各種外界環境能力增強等。它是可察看的,可用定量的方法測定出具體量值,稱之為明顯有形價值。
第二,對學生的品德培養:體育教學過程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它是以意識和能力等形態作為表現形式的,是無法測量和計算,稱無形價值
第三,學生智力發展:體育教學過程不僅通過學生體質的增強而間接發掘他們的智力潛能,而且也對他們的智力發展產生良好影響。這一點往往由于世俗的偏見未能被大多數人認識。
二、體育教師的勞動特點
(一)體育教師的勞動過程
體育教師的勞動具備的三種形態:
1、勞動的潛在形態:體育教師通過學習和訓練、業務進修、備課、開展教研活動等,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業務能力、身體機能狀態達到了適應教學的水平并儲備起來,這就構成了體育教師潛在形態的勞動。這種勞動在未投入教學之前是不易被人們認識的。此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體力,需要不斷付出新的勞動來豐富這一構成。
2、勞動的流動形態:進入教學過程,體育教育在這一過程里,把個體勞動的潛在形態釋放出來,積極地把自己的思想意識、行為觀念、體育鍛煉知識、運動技能技巧等,沿著各種途徑向學生輸送傳遞,使之從自己的身上向學生“流動”,從課堂教學到業余訓練,從早操、課間操到課外體育活動。
3、勞動的凝結形態:是學生被教育加工的過程。體育教師凝結形態勞動的構成形式,是在體育教師主持的各類活動中,學生知識的豐富,運動技能的掌握,思想情操的陶冶,智力的發展,體力的增強轉入到教育勞動的特殊產品――被教育的學生身上,與學生學習勞動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學生勞動的潛在形態,為他們在社會中進行高效率,高價值的勞動奠定了物質基礎,也就是參與了社會勞動的再生產。
(二)體育教師勞動的表現形式
體育教師的勞動從表現形式上看,絕大部分由示范動作、幫助保護、組織訓練等體力勞動所構成,但構成這些表現形式的實質基礎是頗大的腦力消耗,各種運動技能的獲得,示范保護的完成,在教學中對各類學生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復雜情況的分析,綜合處理,對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和靈活運用等都是大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因此,體育教師的勞動是以腦力勞動為基礎,以體力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勞動。
(三)體育教師的勞動范圍與深度
在同等的條件下,體育教師的勞動能比其他學科教師的勞動產生更多的教育效應,對學生施加的影響勝于其他教師的勞動范圍。首先,校內的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活動;校外的各類競賽、交流、輔導等工作,僅校內部分,體育教師的勞動范圍比一般教師大15%-20%左右。其次,體育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勇敢頑強、堅忍不拔、吃苦耐勞、機敏果斷、樂觀活潑、為集體高度負責的優秀品質成為一種無形的深沉的教育力量,潛移默化地在學生身上發揮巨大作用。再次,體育本身固有的特點,如其競技性、娛樂性與集體的協調性都是與青少年心理特點相吻合的,這既是體育引起他們注意和追求的原因,也是體育教師勞動作用能深化的原因。
三、體育教師的勞動需要創新性
(一)體育教師角色的多元性決定了體育教師需要創新性
教師的工作是一種富有個性的勞動。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實際的教學組織、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是由每個教師親自設計的,整個教學環節都帶上每個教師顯著的個人風格,特別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師具有更大的選擇性??梢?,教師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創造性,這是勝任教學工作的關鍵,關系到能不能始終以一種創新思想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因此,一位優秀教師應該是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和教育活動的創新者。
(二)教育對象的特殊決定了體育教師需要創造性
教師教育對象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識、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個性、不同思想行為的一代青少年學生,而且他們又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要求體育教師必須視其不同的發展水平和不同的個性特征,靈活應用各種適當的教育方法,并積極嘗試新的方式,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為此,教師自己必須具有創新性。
(三)體育教育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需要創新性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過程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因素,而體育教學過程的特殊性,使他們呈現出復雜性、變異性、不可預測性。體育教師只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要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進行自主、創新性學習活動,表現為樂學、善學、能學、自主學習,只有在創新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不斷發展和進步。
四、體育教師實施創新性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體育教師勞動觀念的更新
體育教師的教育行為受其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而教育活動及其效能、質量又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因此創新性教育應從思想觀念著手。首先,要樹立創新教育目標觀。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生的創造性,創新教育在目標的認定上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多層次,多維度的師生一致的目標。教師有了創新教育這一目標觀念,就會自覺地研究學生,給個性不同的學生以充分表現特殊才能的均等機遇和平等權利;就會尊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心靈世界的獨特性,就會不斷地改進自身的教學,“為創造而教”,創造性地教;就會滿腔熱情地幫助每一個學生提高創新素質。其次,要樹立新的師生觀。即轉變傳統教育“唯師是從”專制型師生觀,建立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因此,教師要營造積極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批評,乃至富有理性的健康人文精神的爭辯。這對于發展師生情誼,促進學生人格和智力發展有重大意義。
(二)體育教師勞動方法的革新
教無定法,但又不可無法。實施創新教育要從注重教法轉移到注重學法上來: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參與性”,創造的智慧和結晶往往在教育情境中通過學生的親自參與,反復探索,日臻完美。這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潛能也就釋放了出來。教學應該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應加強研究和實踐。其次,教會學習,尤其是教會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在現代社會,“會學”顯然比“學會”更重要,“會學”的深層含義不在于教師給學生以“黃金”,而是教會學生價值更高的“點金術”。國內外倡導的“問題教學法”、“引導發現法”、“研究探索法”、“小群體學習法”等都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三)體育教師勞動價值的創新
生命的價值在于創造。教育應該實現人的創造性價值,一個人創新精神越強烈,其人生價值也越高,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教育過程紿終應該是提高人的價值的過程,完美實現人的創造潛能的過程。體育教師只有從更高意義上認識自己的創造性工作,以此融入生命活動之中和作為提升生活質量的手段,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創造性教學水平,才能更好地培養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歐小松,劉洪宇,魏志耕.創新教育學[M].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
2、陳小蓉.體育創新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3、曲宗湖.體育教師的素質與基本功[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篇3
關鍵詞:剩余勞動力;轉移;職業化教育;農業就業;非農就業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邁向現代化的巨大障礙,也是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馊r問題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減少為數眾多的農民,促進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這對于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進程意義至關重要。對于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研究已不少,蔡昉認為,通過剩余勞動力轉移,擴大了就業,對于農村增收和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潘文卿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外向轉移,不僅是中國經濟全方位變革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之一。本文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于以疏導農民就業途徑為切入,發展農民職業化教育,使農民本身具有轉移的能力,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村城鎮化,推動農村發展。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總人口的大部分生活在農村,客觀存在的人多地少和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富余。隨著農村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還會日趨增大。如此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如得不到及時、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勢必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的振興、社會的穩定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提及我國的貧困問題人們往往歸因于我國人口太多。實際上我國幅員遼闊,人均耕地面積并不算很少。2005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0.099公頃,是日本的2.9倍和韓國的2.8倍,甚至比英國高出4%。但是,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比重過高,農業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卻遠遠低于這些國家。工業化國家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10%以下,一些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農業人口的比重更在4%以下。而我國農業人口比重高達57.01%,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我國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僅為0.18公頃,而日本為1.5公頃,韓國為0.7公頃,英國為10.8公頃,分別是我國的8.6、3.9和60倍。由于我國農業勞動力幾乎處于無限供給狀態,大量農民的勞動屬于“剩余勞動”(即勞動的邊際生產率等于零),從而使我國農業部門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不僅遠遠低于工業化國家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也遠遠低于我國工業和其他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這就是我國農民貧困的真正根源。因此,將農業剩余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中轉移出來,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是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的根本途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使農民收入成倍甚至十幾倍地增長,這是其他增收措施(如減免農民稅費等)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農村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就業結構的變化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手段之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合理流動。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等非農產業轉移,不僅可以優化農業內部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以及副業結構,還可以發展壯大農村二三產業,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升級。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推動農業產業規?;洜I、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F階段由于每個農業勞動力耕種的土地過少,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我國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拖拉機使用量只有6.4臺,而日本為470.8臺,韓國為103.7臺,美國為27.1臺,德國為87.2臺,法國為69.2臺,英國為84.5臺;我國平均每千公頃耕地上收割機使用量只有1.6臺,而日本為248.7臺,韓國為49.4臺,美國為3.7臺,德國為11.4臺,法國為6臺,英國為7.9臺。我國與這些國家在農業集約化程度上的巨大差異是與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存在密切相關的。只有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轉移出去,現代農業技術才能推廣,我國農業才能真正實現集約化和現代化。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利于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會進入城市,成為潛在的城市居民。城鎮作為農村工業、服務業發展的載體,對鄉鎮企業、文化、科學、教育、娛樂業等產業都有明顯的集聚作用,可以為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供優越的交通、通信、金融、信息等服務及人才、技術支持,而成為“準城市居民”的這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又恰恰為城鎮的發展和工業化提供了生產力,促進了城鎮的消費、交通、建筑、服務業等,加快了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二、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現狀及成因
(一)我國現階段農村勞動力現狀
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截至2005年底,全國總人口為130 7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6 212萬人,占42.99%;鄉村人口74 544萬人,占57.01%;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情況表明全國15~64歲之間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0.15%。由于農村人口政策的現狀以及農村醫療衛生落后、生活水平較低等原因,農村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就是說農村人口在15~64歲之間的比例不會低于70.15%的平均水平;又由于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一些農村地區并不能有效地貫徹執行,加上近年來農民收入下降,輟學兒童增多,他們一般在14~15歲就開始參加農業勞動,甚至外出打工,因此,這么算來,農村的勞動總人口應不低于53 000萬人。而我國土地共有1.27億hm2的耕地,根據農業部相關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在農村現有生產力的生產規模條件下,只能為1.5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也就是說,在農村5.3億的勞動力中,有接近3.8億屬于非農業的剩余勞動力,除去其中一部分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絕對剩余勞動力數量依然很大。但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用工需求的狀況來看,適合市場需求滿足工商業發展的勞動力不足,而既無技術、又不符合用工單位需求的農村勞動力過剩。因此,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屬于低水平、結構性剩余。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村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1.64%,小學程度的占18.08%,初中程度的占59.68%,高中程度的占13.9%,中專程度的占4.89%,大專及大專以上的就更少,僅占1.81%。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7年。可見,我國的農村人力資源質量較低,這也就制約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消化”。總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受教育程度低
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是衡量農村人力資源素質的主要指標。根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城市為10年),在15~64歲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個百分點,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4.83億,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72%。全國約有8 500萬文盲和半文盲。近幾年,在各級政府的努力下,大力發展農村各項教育,農村勞動力文化基礎有一定的提高,但是,離現實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2.技能水平低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通過技術培訓的只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有0.13%,有技術特長的僅占10.6%,而高達85%以上的農民不具備專業技能,不具備現代化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極大地阻礙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3.身體素質不高
由于經濟貧困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民在營養、衛生、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條件較差,90%左右的農民沒有醫療保障,農民身體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農民的健康狀況更不樂觀。
4.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弱
我國農村勞動者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質不高以及長期受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的影響,缺乏現代經營和管理的知識,經營管理能力低,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進入市場,未能得到預期的收益。有些農民辦的小企業,由于缺乏經營管理能力,造成經營管理不善、資源浪費、效益不高。這種狀況阻礙了農村勞動者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不利于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現階段阻礙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而無法順利“消化”,且綜合素質較低,與其自身的特點和其所處環境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還是由于多年以來的各種限制性的制度束縛了農村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轉移。
1.土地制度
土地是農民家庭的重要財產,當農村勞動力決定是否向城市永久遷移時,失去土地承包權的風險會降低他向城市永久遷移的意愿。出于社會安定的考慮,我國的土地政策歷來對土地交易有嚴格的限制。近十多年來,這些限制開始逐步放松,因為農村經濟發生了許多重要的變化。2002年,對《農村土地承包法》進行修改后,對土地使用權轉讓的限制大為減少,該法為保護土地使用者的權利和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提供了法律依據。
2.戶籍制度
我國現行的戶籍分割制度把個人束縛在固定的狹隘的地域范圍內,在狹隘的地域范圍內人們又被固定在特定的“單位”里,從而將農民世世代代限制在土地上,隔離在城市之外。戶口制度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和城市化的加速,國家逐漸放松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限制。但是,對于想進城市并成為城市居民的農村人,障礙依然存在。對于進城務工的農民,還必須向所在城市交納各種各樣的費用,如暫住費、計劃生育費和城市增容費等。沒有城市戶口,這些流動人口就不能或很難得到所在城市或單位提供的許多福利,如子女教育、社會保險、住房優惠等,其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就會遠遠高于城市本地人??梢哉f,現行的戶籍制度使永久移居城市的交易成本很高,客觀上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
3.教育體制
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和城市的教育投入是有差別的。接受義務教育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但由于政府沒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以致許多農村居民無法享有這一權利或履行這一義務。城鎮中小學屬于國家辦的學校,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建設,而農村的中小學教育就大體上是“民辦義務教育”,即除了公辦教師的工資是由中央和當地政府支付以外,其他都是農民自己掏錢支持辦教育。因此,在農民收入極低的現實條件下,農村教育投入和可以使用的教育資源十分有限。國家在教育投入上的不公平造成了城鄉居民在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城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遠高于農村居民,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然處于優勢地位。
轉貼于
4.社會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并存著兩個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層次,城鎮企事業單位中的就業人員享受著相對較為完善、水平較高的社會保障服務;而將農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當部分社會保障內容將整個農村人口排斥在外,從而導致我國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嚴重落后于城鎮。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的生活風險也在不斷提高,土地保障并不能承擔農民抵御生活風險的全部負擔,尤其是無法抗拒來自于市場經濟的高費用風險。因此,在農村地區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當前農村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所需要的,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擺脫土地束縛、成功實現轉移的制度依托。沒有社會保障制度對土地和家庭保障的替代,農村剩余勞動力永遠無法真正離開土地成為城市居民。
三、深化職業教育,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無論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還是農村現代化的實現,從最根本上講,都離不開農民的知識化。知識化的農民首先要求具備一定的知識素養,包括文化基礎知識、現代科技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等。針對我國國情,農村職業教育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將農民職業教育區分進行:進行農業就業職業教育和非農就業職業教育兩種。首先理清農村所需勞動力與剩余勞動力關系,使潛在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顯現,進而疏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逐漸劃清農村勞動力與非農村界限。
(一)農業就業職業教育
1.要通過各種途徑宣傳農村職業教育在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農民對農村職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堅決擯棄對職業教育鄙薄的舊觀念,確立職業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應有地位。而政府在農民職業教育中應該起到主導者的作用。
2.要明確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民知識化服務的目標,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現存的農村中年成年勞動力,在這方面農村職業教育具有開展農民培訓的許多優勢。因為這部分人有比較優勢:已經完全投身農業,有一定的農業從業經驗,且具備接受新知識再學習的能力。因此,培訓的這部分人員會是現階段傳統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對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實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的培訓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做法,利用“政府+學校+農民”的三結合體系,其中政府主導籌資監督,結合學校師資力量,對適合的勞動力對象進行農村現階段主要種植業技術的職業教育。
3.發揮農村職業教育在培養未來新型農民中的作用。這一途徑主要是針對未來的農村潛在勞動力而言的,在這一過程中,目前最為重要的是要從觀念上消除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偏見,從制度上保證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同時,針對農業從業潛在勞動力這部分“新鮮血液”,要將他們打造成建設新農村的新型農民,向我們將來的農業產業要效益。在這方面,職業學校要在發揮其特色和優勢,依據當地的人力資源,地理環境進行專業設置和師資配備,突出農業科教優勢園林園藝、花卉、蔬菜無土栽培等經濟農業為主,結合種植業,辦出農民職業教育的“新農”特色。
4.推進農民職業化和就業準入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對于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都有積極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制度建設工作,對于農民職業教育也是意義重大。在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新形勢下,通過執行就業準入制度, 促使農村人口有意識地參加教育或培訓,對于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農就業職業教育
現階段,一方面,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難,且逐年增加,而另一方面,各地企業對各等級技工的需求量增加,而全國技工,特別是高級技工嚴重短缺,從而出現有些企業高薪難聘一位高級技術人才的現象。勞動力市場需要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技工的需求占54.4%。全國性的“技工荒”和我國農村勞動力大量剩余的現實告訴我們,技工短缺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指明了新的出路。而且從長遠看,農村非農就業的職業培訓才是我國加快城市化進程,完成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當然,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完全轉移并非那么容易,但是加大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確實是我們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可行切入點。
1.充分認識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一直以來,我們只是一味的強調農村建設、農業的發展,政府也在不斷加大財政支出,而效果卻不明顯。原因在哪里?就是因為農村負擔太重,用僅有的一點農業效益加上一點點政府補貼在養活絕對超員的農村勞動力。那就如同一個成年人背著一個已經長大的孩子,總是希望有力氣多干活,于是,給他多吃飯,補營養,而效果甚微。問題是他的力氣在有負擔的情況下已經達到極限。怎么才能效率最高?很簡單那就是讓孩子從背上下來,幫他干活!一方面,他有了更多的力氣,而且有孩子幫他;同時,孩子也會成長的更快。也就是資源充分利用的概念?,F階段對于我國已經是不得不給農業現代化發展減負時候了,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它直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關系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進而關系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谶@種戰略高度的認識,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服務力度。
2.明確農村非農就業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與對象,突出自身特色。這里,主要是針對大部分潛在勞動力,未能繼續完成學業深造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他們的學習能力強,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是將來成功走出農村,完成轉移的主要部分。我們經常會見到初高中生剛畢業就投入到第二三產業中去,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最終會由于沒有專業知識而再次回到農村,成為剩余勞動力,這給農村、農業又造成了負擔。針對這種現象,對他們進行非農就業的職業教育就顯的格外重要。一方面,堅持常規學歷教育,招收初中、高中、中專和職高的畢業生進行2-3年的系統學習,使他們具備中、高級技工的基本素質,適應“藍領”、“灰領”或者“銀領”工作崗位要求,能夠大膽地走出去;另一方面,大力推行短期技術培訓,取消年齡和文化基礎的限制,對現有勞動力進行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或現代農業技術。只有雙管齊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培訓,才能有效地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同時,職業教育在辦學過程中,要始終以就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適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動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來設置專業和開設課程。根據當地剩余勞動力資源的特點和勞動力稀缺地區的勞動力需求情況,切實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跨地區流動。
3.整頓就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改革勞動人事制度。當前,必須加大《職業教育法》、《勞動法》、《安全生產法》等有關生產和就業的法律的執法力度。落實包括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內的各項勞動制度,強制從業者履行接受職前教育或培訓的義務,強制用工單位履行按照職業分類安排就業并培訓職工的義務,保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質量和信用,維持勞動力市場的正常秩序;落實勞動保障制度,保障勞動者的各項合法權益(合理工資報酬、勞動保護和防護、失業保險、工傷撫恤、休息等)。這些舉措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非農就業的難度,但將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的收益率,改變農民工素質低下、地位低下、待遇低下的“城市二等公民”形象,從而極大地刺激農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存在程度不同的閑置,一旦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需求上漲,職業教育資源就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職業教育的有效供給也將大幅度增長,從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服務技能和技術水平。
四、結語
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資源再配置的過程,對我國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針對我國的特殊國情,抓住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進行農民職業化教育,對富余勞動力進行農業就業和非農就業的職業分流,最終達到剩余勞動力的安全、合理轉移。這必將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以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靈芝.當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2004,(7).
[2] 朱巧玲.轉移的思路與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3,(1).
[3] 聶傳定.農村剩余勞動力非農化就業與新農村建設[J].臺灣農業探索,2006,(3).
[4] 焦必方,毛作文.農民非農就業的意義、現狀及措施[J].上海農村經濟,2005,(10).
[5] 劉純陽.農民教育問題初探[J].農業技術經濟,1999,(4).
[6] 陳遇春,朱宏斌,劉彬讓.當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供給的基本特征及存在問題[J].中國農業教育,2004,(5).
篇4
為貫徹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失業保險條例》,落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金征繳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的任務,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全國落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和加強基金征繳工作的目標任務
我市貫徹兩個條例,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加強基金征繳工作的目標任務是:4月份基本完成未參加社會保險企業和單位的社會保險登記工作;5月份要實現參加社會保險企業和單位按月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報繳納社會保險費數額,經核定后,在規定的期限內按時足額繳費;6月份要基本實現社會保險全覆蓋。全年養老、失業、大病醫療保險費收繳率均要達到95%以上。到6月底,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人數要達到316萬人,增加70萬人,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4.5億元,全年增收11.5億元;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達到426萬人,增加212萬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上半年要達到4.7億元,全年達到11.9億元;參加大病醫療保險人數達到230萬人,增加10萬人,基金收入上半年增收0.3億元,全年增收0.6億元?,F將三項保險有關指標下達各區、縣和各有關局、總公司和企業(見附表)。各區、縣和有關局、總公司、企業都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將指標層層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各項指標的按期完成。市里將建立月報制度,每月對各區、縣和有關局、總公司的工作進展情況進行通報,并上報市委、市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其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將做為對各部門、各單位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的工作重點和有關政策
城鎮各類企事業單位及其全部職工(包括農民合同制職工),都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履行繳納社會保險費義務,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養老保險擴大覆蓋范圍的重點是外商、港、澳、臺商投資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及其全部職工。失業保險擴大覆蓋范圍重點要在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的企業人員范圍基礎上,還要將全部事業單位及其全部職工納入失業保險。在我市新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出臺前,大病醫療保險擴大覆蓋范圍的重點是尚未參統的地方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港、澳、臺商投資企業、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及其全部職工和退休人員。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社部發〔1999〕10號文件規定,城鎮異地就業職工和農民合同制職工參加單位所在地社會保險的要求,凡在本市城鎮各類企業就業的外埠城鎮人員和農民合同制職工都要參加養老和失業保險,納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中,企業和職工要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具體繳費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辦法市勞動局將盡快制定下發。
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期間,由再就業服務中心按規定負責繳納原來應由企業和個人負擔的社會保險費,所需費用從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中列支,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下崗職工參統情況單獨統計。下崗職工不論以何種形式實現再就業,都要按規定繼續參加社會保險,原來的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連續計算。
所有事業單位及其全部職工都要從1999年1月起參加失業保險。事業單位要將單位應繳納的失業保險費列入本單位支出預算,按財政部門規定的資金渠道及時足額繳納。職工失業后,按規定享受失業保險待遇。事業單位參加失業保險的具體辦法將另文下發。
三、建立和實施社會保險登記制度
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第1號令《社會保險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我市抓緊建立和實施社會保險登記制度,在4月底前要基本完成新參保企業和單位的登記工作,5月份以后將對原已參加社會保險的企業和單位補辦登記工作。繳費單位按北京市有關政策,要在一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社會保險登記證的樣式和印制標準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一規定,北京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統一印制。
四、嚴格執行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制度
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2號令《社會保險費申報繳納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嚴格執行社會保險費的申報和繳納制度。企業和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申報繳費要嚴格按統計部門規定的工資總額口徑申報繳費。凡錯、漏報職工工資總額,而少繳社會保險基金的企業和單位,應按有關規定全額補繳。新參加社會保險的企業和單位一律實行社會保險費全額申報,全額繳費。為加快差額繳費的企業盡快改為全額繳撥,近期在西城區進行養老保險費全額繳撥試點,5月份市社保中心培訓、布置全額繳撥有關財務、業務、統計工作,全面審核退休人員數據庫,6月份在全市逐步推開。
建立科學規范的社會保險審查、稽核制度,加強對繳費申報的審查與繳費情況的稽核。每年重點稽核的企業和單位不少于參保單位總數的10%。對企業過去欠繳的社會保險費,要進行全面清理,今年力爭收回欠費總額的50%以上,收回1.2億元已欠繳的社會保險費,其中4月份追欠1500萬元,5月份1500萬元,6月份2000萬元。
五、加大執法力度,開展全市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專項勞動監察工作
按照《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和勞動保障部頒布的《社會保險費征繳監督檢查辦法》的規定,認真開展監督檢查工作,保證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和提高基金收繳率目標的如期完成。全市各級勞動保障監察機構要緊緊圍繞擴大參統覆蓋面和基金征繳兩項重點任務,開展勞動監察。在4月份全市社會保險登記和繳費申報制度的基礎上,從5月初開始在全市范圍組織大規模的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基金征繳工作的專項勞動監察執法活動,具體步驟是:4月份市、區(縣)要分別組織開展專項勞動監察執法活動的業務培訓;5月份開始對未按照規定辦理參加社會保險登記和繳費申報的用人單位進行專項監察;六月份對部分遲遲不辦理參加社會保險登記和繳費申報的單位進行重點專查,在監察范圍上,對部分未參加社會保險的外商、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按照新的政策規定應參保的事業單位進行全面監察。對未參保的部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重點監察。在監察力度上,根據4、5、6三個月的工作目標,將監察任務的數量分解到各區、縣勞動局,在實施具體的監察方式上,按照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要求,對拒不按照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登記和實行繳費申報的企業、事業單位,除責令其限期改正并補繳費用和加收滯納金外,情節嚴重的,依照規定予以行政處罰并通過新聞媒體予以曝光。同時要加大舉報專查的力度,市和區、縣都要公布舉報電話,發現舉報,一查到底。
六、大力加強社會保險政策宣傳,做到家喻戶曉
圍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和基金征繳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險部門要積極行動起來。大張旗鼓地宣傳兩個條例和社會保險政策。切實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一是要通過電視、報刊向全市通告。要求企業和單位按時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和申報繳費,參加社會保險。各區、縣要組織好街道、鄉、鎮,實行分片包干,將通告和有關宣傳品發送到管區的所有企業和單位。二是4月11日將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安排舉辦全市性大規模宣傳咨詢活動,各區、縣要根據情況在繁華地區設立宣傳點,進行宣傳和咨詢。三是圍繞兩個條例貫徹和具體實施的任務目標,在日報、晚報、電臺開辟專欄、專版,在電視臺開辦為您咨詢等活動,進行有關政策的宣傳,有條件的區縣,也要相應在廣播、電視中加大宣傳力度。四是編印報刊、宣傳手冊和傳單,宣傳兩個條例、部頒規章和有關文件以及我市有關社會保險政策法規。五是配合實施工作的進展,重點宣傳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按時繳費的先進單位,配合專項勞動監察,對拒不參統的單位進行曝光,加大輿論監督,同時對擴大覆蓋面、提高收繳率的工作進展和成果加大宣傳力度。
篇5
【關鍵詞】勞動教育;習慣;“家社?!比灰惑w
2020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把勞動教育、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課程標準。勞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職業院?!拔逵⑴e”中的重要一環,“五育”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融合。但現實中很多職業院校在“就業為先”的指導思想下,已將勞動教育“工具化”并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導致勞動教育出現了理念功利、目標模糊等一系列問題,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亟需回歸育人本位。在這種大前提下,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特點,探索“以勞促智、以勞樹德”的育人途徑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勞動教育的含義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
從學科地位的角度來講,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涵蓋特定的教育內容,與“德智體美”四育并行。從本質上講,勞動其實是腦力和體力的結合。如果缺乏腦力勞動,學生也許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如果缺乏體力勞動,學生可能變成“書呆子”。脫離勞動教育的德育會成為“夸夸其談”,脫離了勞動教育的智育則會變成“紙上談兵”,脫離了勞動教育的體育往往“顧此失彼”,脫離了勞動教育的美育將成“無果之花”。因此,“五育并舉、缺一不可”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目前,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學校中被邊緣化,在社會中被輕視化。職業院校很多學生在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被各類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所占據;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目前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和平臺來專門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且部分網紅、主播傳播的扭曲的價值觀,使很多學生對勞動的看法出現了嚴重偏差。
(二)勞動教育口號化
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關鍵載體,本應讓學生去主動體驗,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學生被動接受。很多勞動教育活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停留在“口號”上,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勞動而去勞動,學校忽視了將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逐漸淪為某個特定時期內臨時起意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紀念日大掃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賽中強行融入勞動元素,明顯缺乏長效機制,導致了勞動教育在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上“變了味兒”。
三、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
構建“家庭—社會—學?!比灰惑w的勞動教育體系已成必然趨勢,三個要素應分別發揮不同作用,在勞動教育體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對于孩子勞動觀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遠的影響。很多家長雖然在心里也認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實到行動上卻瞻前顧后、缺乏魄力,沒有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這方面,學校可以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學生在家的時間,專門安排一些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如“兩個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務活)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等,既讓孩子享受到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又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
(二)社會要素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要不斷強化社會要素的作用。學校應鼓勵各系部、各班級廣泛開展社區服務(利用寒暑假時間)、志愿者服務(地區舉辦的大型活動如“馬拉松比賽”等)、校內服務(如定期打掃校園包干區、校內實訓場所等)、家務勞動(以寒暑假作業的形式開展)等形式多樣的普遍性勞動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時刻感受勞動氛圍,享受勞動果實,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職業精神的養成,繼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他們的勞動信心以及對勞動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三)學校要素
學校要把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上,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學生的人生觀培育過程中,讓學生最終養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勞動品質。校系兩級可以組織開展“模擬面試”“勞動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思想,構建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制度,讓學生真正“以勞為榮、以惰為恥”。“參與勞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學生在思想層面慢慢轉變,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成“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繼而發展為“大家的事情搶著做”。勞動教育不是憑借“一頭熱”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專門實踐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要素的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接受勞動教育。
四、結語
篇6
【關鍵詞】勞動;勞動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被贊譽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論文,他的著作波稱為“教育百科全書”他在巴甫雷什中學工作32年,在他領導下該中學成為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作為蘇聯教育的集大成者,對于教育工作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譽世界。自上世紀80年代其著作相繼傳入中國,我國教育界“蘇霍姆林斯基熱”歷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就受到蘇聯深刻影響,蘇聯雖已解體,但作為曾經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蘇聯教育仍然擁有永恒的價值。當前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已歷時十年之久,針對中小學中勞動教育長期被歪曲或著忽視,從而限制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等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蘇氏的勞動教育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可為新課改中解決勞動教育的有關問題尋求理論基礎。
一、勞動與勞動教育
西方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紀,莫爾就幻想人們從小學習農業,部分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另外時間在田里實習;17世紀,約翰·貝勒斯主張從小教育兒童學習農業和手工業,憑自己雙手謀生;18世紀的盧梭主張兒童必須學會一種職業,“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他特別推崇手工業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紀,裴斯泰洛奇主張學習知識和手工勞動放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結合起來;19世紀的歐文認為人類在勞動中實現體力與腦力相結合是“自然的價值標準”,把勞動教育與建立新社會的任務緊密地聯系起來。但這些勞動教育思想還多是停留在理論構想上,缺乏實踐經驗,往往從抽象的人性出發。
自19世紀誕生以來,勞動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進一步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禾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克魯普斯卡婭等人將勞動教育這一原則貫徹到對舊教育的改造中去,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中,也將勞動教育作為改造流浪兒童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并非獨創,但將勞動教育提升到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建立新社會的根本途徑的思想高度,社會主義國家也將其作為教育的根本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繼承和發展了關于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他認為“勞動教育——這是一個含義特別豐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勞動教育并不是要學生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因為離開智育、德育,離開創造、興趣和需求,勞動便成為學生的負擔和累贅”,“勞動和勞動教育,是不能與學習、與道德的培養和發展相提并論的。勞動,這是滲透一切、貫通一切的東西”。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也是溝通勞動與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是個廣義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勞動,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勞動,勞動已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方法,其既有學習、自我服務、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也有美化校園、物質生產等活動,他將勞動教育的活動進行分類:
(一)按社會意義
一些勞動的社會目的性表現得很明顯,如直接參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些則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務,兩者都是社會必要的勞動,但前者對于增加社會福利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二)按教學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關系
一些勞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些勞動則是純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習慣,豐富道德經驗。此外,除去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勞動外,還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享受勞動快樂、體驗公民自豪感的勞動。
(三)按智力和體力的相互關系
一種是腦力勞動,一種是體力勞動,再者是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我們決不允許有沒有腦力的純粹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決不能作為最終目的,而只能是實現創造性意圖的一種手段。
(四)按勞動活動的成果
一種情況是勞動能創造出物質成果,或者為創造物質成果做準備,另一種情況是勞動成果僅有精神財富而無物質財富,前者的勞動成果可以在人們之間分配,后者的勞動成果不是消費品,但對于社會也有價值。
(五)按報酬
勞動可以分成無報酬勞動和有報酬勞動,這兩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為指導方針的。學生從社會無償獲得的福利越多,他們應為社會提供無償勞動也要越多,同時付給個人報酬和工資的有償勞動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讓學生作為家用補貼,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此外,按照勞動在實現德、智、體、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還可按勞動工具的性質分成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等。
二、勞動教育是促進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
他認為:“脫離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對年青一代進行勞動教育是學校的重要任務”,“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實現人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不出現欠缺;個性指德智體美等素質在個體身上的特殊結合,是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和諧則是把人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并得到平衡,一種職能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是人的內在本質如世界觀、信念、意志力等在積極的勞動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應該表現為四個層次,示圖如下:
(一)勞育內在地包含有德、智、體、美育,并分別對其深度和廣度進行發展
1、勞動教育與德育。勞動教育中的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珍惜勞動成果,熱愛人民的情感,反對奢侈浪費等意識,這些也是德育的目標,但勞動教育不僅強化了這些道德認識能力,而且實現了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和習慣的轉化,使德育成果得以鞏固和升華。
2、勞動教育與智育?!皟和闹腔鄢鲈谒氖种割^上”,勞動向兒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事實、現象、因果關系、規律等情形,激發兒童的大腦和學習興趣,這些都促進了智育發展,但勞動教育還實現了知識與生活聯系,手腦結合,認識向實踐的轉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創造性運用。
3、勞動教育與體育。勞動教育在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磨練意志力,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愉悅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體育一樣。但勞動教育比體育更有優越之處,如栽培花草樹木、嫁接、剪枝等不僅需要體力,更多的是細微的操作,這些勞動可顯示出體力與技能、技巧的多樣多種的結合,還促進機體的所有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發育,此外戶外勞動對于那些神經過度興奮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響。
4、勞動教育與美育。與一般美育中那種靜止的、消極的、消費性的審美不同,勞動創造了美,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創造的美不僅指其物質成果具有審美價值,而且指在勞動過程中伴隨著精神美,在創造中顯示出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在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集體成員相互協調工作中表現出秩序和和諧,勞動還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勞育是實現德、智、體、美育整合的平臺,克服其各自內在的片面性
德、智、體和美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層次,體育則是生理層次;“四育”培養重點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養,智育重智力,體育重體質,美育重審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勞動教育就成為聯系“四育”的紐帶,在勞動教育中使手腦并用,腦力和體力相結合,身心和諧發展,實現德、智、體、美育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成為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方位培養。
(三)勞育挖掘出學生自身的天賦和才能,實現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
勞動教育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勞動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興趣,都有一些情有獨鐘的勞動活動,在勞動中展示和發現個性?!拔覀兊膭趧咏逃睦硐胧?,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薄?/p>
(四)勞育是溝通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橋梁,克服教育因脫離生產而限制人的發展
他痛斥傳統學校教育脫離生產勞動,學校是為培養統治者服務,極力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這一方面使勞動成為單調而繁重的體力活,“勞動也使人受到奴役,勞動分工剝削了人的自由”,勞動者淪為愚昧無知的會說話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識喪失了實踐的源泉,“變為奴役和壓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殘和扼殺創造性的稟賦和才能”,這種腦力與體力相分離教育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就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聯系的重要途徑,使得知識聯系實踐,學校聯系社會,學生得以將自身的個性、才能等“內在本質”在創造性勞動中展現出來,在勞動成果凝結出人的主體本質,這也是最高層次的人的個性全面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全面性發展原則
首先,勞動教育與德、智、美、體育結合,“沒有單獨的‘智育’,也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這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其次,勞動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結合,不能僅有勞動,只有當孩子同時享受到其他的快樂,接觸文化珍品和精神財富時,勞動的快樂才能展現出來;最后,腦力和體力結合,手腦并用,使勞動具有創造性,在勞動中掌握技能,進行試驗研究和運用科學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二)個性化發展原則
勞動教育中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勞動不僅是為獲得物質資料,更在于精神創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揮,使每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領悟到勞動能使他的自然天賦更全面、更明顯地發揮出來,勞動會帶給他精神創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則
要用為社會帶來利益的愿望激勵孩子,不宜過早地讓他們參與有報酬的勞動,而是首先去做創造全民財富的事,讓他們經歷大量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而無報酬勞動的精神體驗,學生集體勞動報酬都按本集體意愿,用于滿足集體成員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義務感和榮譽感。同時,還應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和敬業樂群,讓他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則
勞動中產生正常的疲勞是允許的,但不許導致體力和精神系統的過度疲勞。兒童勞動適度不光決定于負擔量要符合孩子的體力,而且還決定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恰當交替,以及勞動活動種類的多樣化。同時,孩子們的勞動不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種有趣的計劃進行,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還要遵循以下原則:1)勞動活動內容、技能和技巧的銜接;2)盡早參加生產勞動;3)生產勞動的普遍性;4)兒童勞動中要帶有成年人生產勞動的特征;5)勞動的經常性的和連續性;6)勞動的多樣性等。
四、勞動教育的實施
(一)首先,勞動教育實施需要準備好如下條件:
1、一定的物質基礎。建立物質基礎,才能保證孩子們早日投入勞動,勞動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與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2、師資條件。教師的素質應該包括:首先熱愛孩子,了解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愿意參與到學生們的勞動活動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勞動的素養,擁有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知識,精通某些勞動技能,能夠擔當學生勞動活動的指導者;再次,掌握勞動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本門業務內行的資格參加的”。
3、勞動教育大綱。勞動教育有兩套教學大綱,一是必修課程,即低年級班有手工勞動;五至七年級在教學實驗園地和車間里勞動;八至十年級進行與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的勞動,這些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發展階段特點設計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課程,是學生自愿選擇適合自己天賦、興趣、傾向的勞動,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每個工種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按年齡或興趣組成小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華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另由教師負責個別小組的指導工作。
4、勞動制度。勞動制度是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的各類不同勞動活動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和交替;由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最適合個人天資和興趣的那些勞動項目;擁有空余時間等。
(二)其次,勞動教育實施有以下方法
1、樹立榜樣。孩子具有模仿所喜愛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勞動教育中要經常樹立頗具吸引力的勞動榜樣。首先,教師的勞動榜樣,這不僅指教師親手做事,而且指教師整個精神生活的構成狀態,也指其精神從與孩子們相處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時,教師的勞動素養與本學科緊密聯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極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級以及已畢業的同學愛勞動的榜樣,以高年級同學的嫻熟技藝和精巧勞動激勵低年級同學,讓高年級生的勞動和精神生活成為低年級同學的理想和向往目標,這些學生榜樣就是學生集體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復習。復習的性質取決于勞動的目的,它具有教學和教育兩方面的因素。從教學因素講,通過勞過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復可以練出扎實的技能和技巧;從教育因素講,當學生把獲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應用到公益性的創造活動中時會提高自身的道德尊嚴和自豪感,“復習的教育意義在于培養習慣去完成同一種勞動的作業或過程,以達到勞動的社會目的、創造目的和審美目的”。
3、競賽。對同一種勞動表現有良好才能的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時可以比賽誰做得更好,比賽內容包括勞動的創造性、勞動技藝和勞動在美學上的完善。每次勞動結束后舉行勞動成果全校性展覽,選出最好的那件,而這也作為下次競賽超越的樣板,這種方法給學生開辟了取得相當大成就、爭取冠軍并在最符合他個人素質、能力和干的那個創造性勞動領域里成為優勝者的前景。
4、培養勞動興趣。學生的勞動興趣是激發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勞動的吸引力來源于各種各樣的動機,如追求因實現自己的意圖而帶來的滿足,意識到對集體的勞動義務和感覺到完成必要的勞動的責任,期望得到明顯的物質成果,希望把某種新東西帶人勞動過程等等,“我們在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強化所有這些動機,同時力爭使意圖成為其中最有力的動機”。
此外,還有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育相結合,勞動中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勞動與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相結合,從取得小成績開始,形成學校——家庭教育體系等方法。
五、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啟示
(一)一般勞動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活動是對一般勞動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動對象、組織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其勞動的對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勞動的產品中雖然也會伴隨有物質產品,但更關鍵的是精神產品,即對學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賦的發揮,這些變化的實質是對一般勞動的再改造,集中、發揚和利用它本質的積極的方面,即自覺自由的創造這一方面,揚棄它非本質的消極的方面,使它脫開那種為生活所迫、強制和奴役人的外觀。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凡是有參加勞動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須對學生參加的勞動活動進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學生參加勞動不再是純粹的勞動,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和手段。
(二)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與德、智、體和美育的關系不是并列,而是內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實現“四育”的基礎。我國教育界長期誤以為勞動教育是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事實上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對前“四育”而言,勞動教育是另一個類型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忽視勞動教育,甚至將勞動與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參加勞動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的看法是極為錯誤的。
篇7
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知識化,常常組織學生集體參觀一些勞動教育基地,聽聽講解,少有技術操作和模仿。二是片面化,認為智育第一,勞動不是教育的目的。三是形式化,勞動就是在學校掃掃地清潔一下衛生,或者是在家里幫家人洗洗碗,打打雞蛋。四是邊緣化,認為教育就是學習文化知識,就是培養道德品質,而不是要學會勞動,勞技課常常被數學、英語等所謂的主科擠占。五是狹隘化,認為勞動就是種田,勞動就是懲罰,甚至將勞動教育賦予思想政治改造功能。六是功利化,認為勞動無用,勞動者工作強度大、工資福利低、晉升機會少、職業前景差等。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造成我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區分不了韭菜與麥苗,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以勞動為榮,不尊重他人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脫離生活和勞動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勞動未能與教育很好地結合,勞動教育被弱化被淡化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傳統因素,如書中自有黃金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等。二是文化因素,如學而優則仕,君子謀道不謀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三是制度因素,如應試教育是以訓練獲得高分的考試選拔制度。四是社會因素,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學生群體,家長的過度期待,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蔓延等。五是教育因素,如手腦分離、知行脫節,未真正實行素質教育等。勞動并不等同于勞動教育,勞動與教育結合,培養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愛惜勞動的真正的勞動者,關鍵是要賦勞動以教育意義,發揮勞動本質的價值。
勞動曾經讓我們的教育很靈動。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主張的生活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他立下宏愿要“征集100萬個同志,創設100萬所學校,改造100萬個鄉村”。他寫的《手腦相長歌》:“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手不用腦,快要被打倒。用腦不用手,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語言樸素,形象生動。他首次把墾荒、施肥、修路等勞動列為考試科目。教育部曾于1958年規定開設生產勞動課,初中開設手工勞動和農業基礎知識,高中開設農業實習和機械實習,還規定學生每年要參加14至28天的體力勞動。把生產勞動教育制度化、課程化的做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鑒意義。
勞動是立國富國之基。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問德國經濟成功的秘訣,德國總理默克爾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可見勞動是德國經濟領跑歐盟的秘訣。勞動讓我們國家繁榮富強。勞動創造財富使中國工廠變成了中國市場,中國市場正邁入全球最大市場。勞動孕育創新使中國制造變成了中國智造,正邁上趕超德國制造、日本制造和美國制造之路。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5萬億元,2014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超過萬億元。
篇8
一、在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意義深遠
《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指出:小學開設勞動課,對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既能動腦,又能動手,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和諧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1世紀將是全球激烈競爭的世紀,培養和造就能夠迎接新世紀挑戰的新一代,顯得刻不容緩。近些年來,在獨生子女占大多數的小學生中,因優越的社會和生活等條件,出現了不少嬌男嬌女,他們的心理素質較差,缺乏吃苦耐勞、奮發向上的素質,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憂慮。因此,增強青少年一代吃苦耐勞、不怕困難、艱苦奮斗、自強自立、勇于拼搏、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已成為當務之急,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只有從加強勞動教育入手,并切實地建立起這種教育的保障機制,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共識,實現勞動教育網絡化,才能真正收到實效。
二、小學勞動教育的具體實踐及探索
(一)轉變觀念,切實重視勞動課的落實改變過去在應試教育中把勞動課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副課的觀點及把勞動課改上語、數等主課的做法,遵循《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開設勞動課,并把勞動課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課同一高度來認識,配齊配好勞動課老師,積極抓好勞動課的教改和落實工作。建立勞動課的教師定時集中備課,定時檢查,經常聽課、觀課、評課的教育制度。
(二)用好教材,優化勞動課課堂教學小學勞動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學生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創造物質文明所必備的一些簡單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他們創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必備的思想政治觀和勞動價值觀。抓住勞動課主課堂,進行熱愛勞動教育。而這種教育不是僅僅靠理論的說教,更多的是學生通過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生的。諸如懂得“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等道理,尊重各行各業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珍惜所擁有的物品,尊重勞動果實等等。
1.在簡單重復勞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材第二冊中《疊被子》、《洗手、洗臉》、《刷牙、漱口》,教材第三冊中《洗補襪子》、《不隨地亂扔垃圾》等課的內容,都是小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常遇到的較簡單的小事,教材詳細地介紹了這些小事的做法及注意事項。教師在教會學生學會這些小事的同時,還緊扣教材中的一些詞:“應該”、“要”、“?!钡葘W生進行常做這些事的教育,使其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在復雜勞動中培養學生堅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突出表現形式。復雜勞動一般比較繁瑣和常遇到困難,而這正是培養鍛煉學生堅強意志好機會。如《種蠶豆》、《蘿卜玩具》等課中“學與做”都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但又是小學生力所能及的。老師教這些課時,鼓勵學生想方設法去完成,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在完成任務中鍛煉自己的毅力,培養意志力。
3.在優化勞動教學中,訓練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學習掌握一些創造、技法,逐步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團結協作、敢想敢干、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教師在優化教學時,可遵循以下四條原則:(1)全面性原則素質教育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考慮問題時要盡可能地讓全班學生或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全面調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2)創造性原則只有不斷創新,社會的車輪才能滾滾向前。(3)競爭性原則這種競爭既可以是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也可以是學生小組之間的競爭,小組之間的競爭又包含著小組內同學間的協作精神。不管哪一種競爭,都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好勝心、上進心和榮譽感,也能激起學生成功的欲望。(4)趣味性原則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特點,遵循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寓勞動于知識,寓勞動以技巧,寓勞動于娛樂之中,力求使勞動課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篇9
主持人提示:推動“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必須要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加強課程管理,加強教學質量的督導與評估。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學副校長紀聯昕:對未來的勞動教育課開展方式,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對勞技課的開展要有一個較完善的可操作的頂層設計,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評制度。針對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與鄉村以及不同學齡的學生,勞技課的教學內容應區別對待;建議對勞動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勞動設施設備、勞動實踐活動的經費等要得到保障;建議每個區(市、縣)屬地要有一個條件較成熟的勞動實踐基地;建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一支“能文能武”的穩定的勞技課教師隊伍。
廣東省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長蔡練:“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學生生命質量”是學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標之一。生活教育、勞動教育是“詩意校園”的重要內容。學校以社會需要、學科體系和學生發展為基點,把勞動教育的內涵從體力勞動拓展到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等課程之中。例如:學校開設的“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課程,旨在通過自制果酒、插花與花語、茶藝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愛勞動、會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學校重視建立班級勞動考核制度。本學期,組織開展“課前一掃”活動,各班級在上課前,完成本班在校內公共區的包干勞動,全員參與到校園衛生保潔中。檢查勞動態度和效果,每周班級常規評比,將衛生包干勞動常規化、制度化。
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睿智學校校長盧大鋒:根據實踐性原則,學校構建了課堂教學、家校結合、定向培養等勞動教育模式。課堂教學模式:感知――實踐――導行,即通過教師對勞動技能的介紹,初步感知所學勞動技能的內容;通過教師小步子多循環的實驗演示,明確每個環節的要點;通過教師的親自指導,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相應的勞動技能;通過教師創設與所學勞動技能相關的活動,驗證學習效果。家校結合模式:學校勞動教育和家庭勞動教育相結合,各項教育內容均可利用此模式進行。比如學校在勞動課中學習做簡單飯菜,課后就可以利用家庭這一延伸的課堂,進行實踐性操作。這需要學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溝通,以達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養模式:主要用于畢業班級。每年學校對畢業生都盡可能提供就業幫助,學校主動與用工單位聯系,為學生尋找就業機會。一旦確定,學校就依據用工單位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訓,從而使學生很快地適應工作。
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為旨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勞動技術教育,要想深入開展,必須觸動內心世界,成為孩子自己的需要,關鍵是要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校長毛展煜:勞動教育要和堅韌品質、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結合。勞動實踐本身就是艱苦的,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往往會遇到某些艱難困苦和曲折磨難,非常有利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勞動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們自覺主動地迎難而上、敢于拼搏、戰勝困難,逐步養成堅決果斷、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同時,勞動教育還要和服務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相結合。家務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承擔的義務。孩子雖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責任孝敬長輩,有義務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要培養孩子們自覺為學校服務、為社區服務的精神,承擔包干區保潔,為社區做義工等。同時,在勞動習慣養成中,培養他們服務家庭、服務社會的責任心。
江西省安遠縣三百山中心小學校長盧紅勝: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自主動手能力,培養了熱愛勞動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它加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強化了班級的班風班貌建設。同時,這對于實現中國勞動教學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意義。每一次活動,學生的熱情特別高,從原來不愛勞動,怕苦怕臟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種植、管理,無不體現著學生勞動能力的質的飛躍。因此,學校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勞動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真正把勞動教育擺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位置上來;要加強勞動教育課的師資隊伍建設,努力建立一支質量較高、數量充足、專業齊全、相對穩定的勞動教育課教師隊伍;要爭取各級政府專項經費的支持,加強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配置必要的設施設備,并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學校開課;還要狠抓考核評估手段建設,建立行之有效的勞教考核評估手段,考核學生動手能力,最基礎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廣東省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校長蔡練:我校的勞動教育,不拘泥于傳統的說教,以特色主題活動、特色課程設置等渠道進行,充分創設體驗情境,教育方式生動有趣,說服力強。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勞動的樂趣,品嘗勞動的成果,逐步養成熱愛生活、感悟道德、熱愛勞動、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學校秉著“行勝于言”的精神,堅持開展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活動與每年的“學雷鋒”活動結合起來,按時開展,使之常規化。把勞動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進行,固定課時、場所,開發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學校在“行勝于言”的探索與實踐中,使勞動教育常規化、制度化、課程化和生活化,勞動教育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也日益成熟。
勞動教育不能止于校內
主持人提示:勞動是一堂大課,它的教室是全社會。要真正體現勞動的意義,還須到課堂之外的廣闊社會之中去歷練、感受。
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辦公室副主任張艷紅:學校的課堂,相對來說是有限的,而課外、校外是無限的。學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各界資源和校區優勢,打通校內與校外的屏障,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比如,我校和洋河集團聯合建立了勞動實踐基地。學生們深入到酒廠的釀造車間、灌裝車間,了解到一瓶酒要經過糧食原料的粉碎、配料、加曲、發酵、糟焙等24道工序,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學生們在包裝車間親手貼好酒瓶上的標簽,把它裝進包裝箱,親身感悟勞動的幸福和價值。勞動實踐基地讓學生們在親眼見、親耳聽、親自做的過程中,獲得了勞動技能,養成了勞動習慣,突出了勞技教育的實踐性。
篇10
一、 勞動有益于思維發展
這種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歷中的長期觀察。他發現“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明的,好鉆研的智慧”。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許不是因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們看不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依存性),而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可以將其中的環節、步驟、操作之間的依存性展示在兒童面前,有助于兒童注意力的集中與思維活動的激發。蘇霍姆林斯基在勞動教育方面突出貢獻之一,是他發現了兒童思維生長與勞動教育之間具有相互建構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勞動,并非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而且他認為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對學生有害?!叭狈幽X的勞動,也跟隨便讓人去搞一點什么體力勞動(以免他無所事事)一樣,都是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間對140名學生(從7歲到17歲)的智力發展和智力生活進行了觀察,這些學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去從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單調而沉重的體力勞動的。這種缺乏動腦的勞動的情況,在青年人的整個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跡?!薄拔蚁?,有些思維品質是只有在雙手從事精巧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發展的。”在他看來,“思維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讓學生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儀器的勞動,促進兒童發展那些用來發現因果聯系、機能聯系、時間聯系的思維能力,使兒童思維處在不停地運動與持續地探索中。在這種勞動中“信號多次地由手傳到腦,又由腦傳到手;腦教會了手,手也發展和教了腦”,精細化的勞動操作,從神經生物學意義上與“習得”的心理機制等方面不斷促進兒童的思維走向細致化。為了進一步提升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水平,促使兒童的“思維裝備”從“單核”升級為“雙核”,他強烈推薦我們“教給兒童用左右手都會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訴我們,那些學會了用雙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是“不斷產生新的構思和具有發明創造精神”。
非常可貴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經生物學家,但他通過長期的經驗觀察,準確地發現了復雜勞動在智力訓練之間的交互關系,并且像一個系統工程師那樣,規劃出一個全面鍛煉思維能力的勞動教育體系。
二、勞動豐富完善學生的精神生活
“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理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p>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并沒有停滯在思維/智慧的層面上,而是跨進了精神領域。帕夫雷什中學那些小小“設計者、育種者、電工和無線電工”們,在各種各樣的創造性勞動中,檢驗著各種設想和猜測,而從中獲得的發現,“能給人以人格尊嚴的內心感受”,個體的價值在一次次發現中得到切身的體驗。那些經歷著構思、設計、檢驗、修改過程、充滿失敗挫折甚至艱苦的勞動,則“考驗著人的性格,鍛煉著人的意志”,“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堅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遇到挫折不氣餒的精神”。那些對勞動缺乏興趣的學生,在輔導員的努力下,勞動激情被喚醒,產生了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戀上勞動的學生,在愛上一樣東西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組都按照自己的獨立性原則進行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我們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學生都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們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活動中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备鞣N各樣的勞動角落點燃起關于未來的幻想的火花。
“我們的光榮的、艱難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標,就是在每一個人面前揭示勞動的偉大,努力把每一個人培養成勞動的創造者、詩人和藝術家?!?/p>
蘇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認識到:“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意圖的手段?!边@個既定意圖,就是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審美能力(或創造美)的能力等素質的全面提高。舉例來說,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們從創新勞動中獲得的感悟,竟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用馬克思與但丁的話語寫下這樣的反思:“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在學業方面,豐富的勞動教育并沒有讓學生的成績下滑,相反,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勞動教育開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點綴,也不是用來調節令人疲倦的課程學習的手段,更不是做做手工那么簡單,它深深地扎根在孩子們的品德、智力、身體、心理的沃土中,并以反哺方式滋養著孩子們的靈魂,涵養著孩子們的智慧,促進著孩子們身心的和諧。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