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增收措施范文
時間:2023-06-29 17:26: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營增收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發展目標
到2022年,村集體經濟經營主體管理體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趨完善,產業布局更趨完善,引領產業發展、經營管理、帶農增收能力明顯增強,村集體經濟收入結構明顯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帶動、物業經濟、光伏發電、入股分紅的發展格局穩步形成。年度目標是:2020年,6個社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39.35萬元。
二、發展方式與實施計劃
(一)發展農業主導產業。
1.投資縣種羊公司1000萬元,投入縣扶貧開發公司與種羊繁育基地合作發展羊產業,扶持鄉綠洲小城鎮發展村集體經濟,每年按照投入資金的8%,向村集體經濟返回投資收益,獲得投資收益80萬元;
2.創辦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投資1900萬元,獲得投資收益95萬元,具體如下:維修改造縣鄉綠洲小區原有16棟養殖牛棚作為養羊場,改造原有16座日光溫室作為養雞場,購買種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個新村共投入資金1700萬修建羊場及附屬設施,羊場及附屬設施固定資產產權歸5個新村所有,每個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資金200萬元修建雞場及其附屬設施,雞場及其附屬固定資產產權歸新村所有。這兩個項目建成運行后,預計年收入資金200萬元,兩個項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發展壯大物業經濟。
1.出租綠洲小城鎮商鋪12間獲得租金收入24萬元;
2.出租果蔬保鮮、冷藏車獲得租金收入12.1萬元。
(三)運營光伏扶貧電站。
縣城建公司運營光伏扶貧電站,按光伏扶貧電站資產確權比例分配發電收益,鄉綠洲小城鎮收益資金294.9萬元。
(四)入股經營主體分紅。
1.入股縣扶貧公司32萬元發展雞產業,每年按10%分紅收益27.65萬元;
2.入股生態牧業有限公司55萬元發展羊產業,每年按10%分紅收益5.5萬元;
3.入股農牧有限公司2萬元發展牛產業,每年按10%分紅收益0.2萬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能力建設。村“兩委”班子要進一步增強干事創業、發展經濟、經營管理意識,積極領辦創辦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路子,增強自主發展能力。村集體經濟組織要加強制度建設,強化內部管理和監督,嚴格實行集體研究、集體決策、集體管理制度,落實重大經營事項報告制度,村“兩委”班子要親力親為抓好經營管理,切實提高生產經營效益。
(二)盤活用好資金。用活用好村集體閑散資金,讓閑錢散錢聚起來活起來,實現滾動發展。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經營性投入,持續擴大再生產,不斷拓寬收入來源。鼓勵村集體通過跨村、跨鄉鎮聯合方式,聚攏盤活村集體閑散資金,形成規模效應,用于發展增收產業和物業經濟。
篇2
一、工作目標
按照“一年啟動破題,兩年全面提高”的總體目標,2015年村村啟動增收項目,實現破題;2016年進一步增加收入,擴大成果。各村逐步培育特色產業,使村集體每年都有固定的經營性收入(經營性收入指村集體開展各項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農產品銷售收入、物資收入、租賃收入、勞務收入等)。到2016年,全鎮各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具體增收目標:村集體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村,2015年達到3萬元,2016年達到5萬元;村集體收入在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村,2015年達到5萬元,2016年達到8萬元;村集體收入在5萬元以上、8萬元以下的村,2015年達到8萬元,2016年達到10萬元;村集體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村,2015年增加2萬元,2016年增加3萬元。
二、增收途徑
村集體經濟增收工作應立足各自實際,因村而異,量力而行,同時要適應新常態,做到與時俱進。
1、盤活存量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對村集體現有閑置的辦公場所、校舍、廠房、商鋪等資產通過整修或翻建后進行市場運作,提高利用率和資產收益;對村集體所有的水面、果園等經營性、資源性資產,以公開招投標方式推行專業承包,實現收益最大化;通過合作開發、計價入股、招標租賃、引進項目等經營方式流轉土地,實現土地增值、集體增收。
2、借助地緣和人文特色,發展村集體經濟。要積極挖掘草根文化、生態文化,設法將本土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完善旅游設施,開發旅游項目,通過興辦農家樂、農民文化節、采摘節等途徑發展旅游觀光、悠閑度假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3、爭取項目和資金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要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獨立法人經濟實體的優勢,充分利用國家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及扶持“三農”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農業綜合開發、高產優質示范基地建設、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等涉農項目,并以項目為引擎,帶動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解決經濟運作中的資金難題,扎實有效地推動集體經濟發展。
4、提業和勞務服務,發展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積極引領創辦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專業中介組織,發展農技指導、農資供應、農產品初加工、機耕機收、包裝倉儲、中介運銷等業務,為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及農戶提前、產中、產后有償服務,增加集體收入。同時,富余勞動力較多的村,應統一有序地組織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外出務工創收,實現集體經濟、農民收入雙增長。
三、保障措施
1、規范財務管理。陽光操作、財務公開是保證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只要有集體參與經營的項目,必須加強民主管理,從起步就及時做好財務監督和財務公開。
2、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在外務工人員眼界寬、信息靈等優勢,廣泛搜集農業政策、農業技術、農產品銷售渠道等信息;積極與在外鄉賢、友好單位、幫扶部門聯系,用好其廣泛的社會資源,選擇適合本村的項目,認真摸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好路子。
四、推進方法
1、理清思路,選好項目。廣泛聽取黨員、群眾代表以及經濟能人、鄉賢等多方面意見,結合村莊自身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集體所有土地、企業、灣塘、房屋等資產、資源、資金,選好符合村莊特色、適合村莊發展的產業項目,找出推進集體增收、帶動群眾致富的好辦法。
2、確定任務,公示公開。設立村集體增收工作進度公示榜,將全鎮37個村集體增收工作的基數、目標、措施、進度以及責任人等信息進行公示公開,每月更新一次。
3、開展試點,摸索經驗。各社區要選擇1-2個基礎較好、村班子有一定專業特長的村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逐步摸索經驗,根據各村民風、班子威信、群眾意愿等實際情況,村集體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先行先試,積累經驗,為周邊村莊樹立榜樣。
3、加強督導,促進增收。各村增收項目啟動實施后,報鎮黨委備案,由鎮紀委、組織、經管等部門現場確認核實,對項目實施追蹤管理,對于實施進度每周進行調度,每月組織到項目現場進行觀摩。
4、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年終對各村集體增收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比,項目進展情況主要通過觀摩現場進度和查閱經管站賬目(看收入的增量,以實際到賬資金、簽訂合同為準)考核認定。各村任務目標完成情況在全鎮范圍內通報。鎮黨委將根據各村任務目標完成情況,按照縣委組織部相關政策給予獎懲。
五、相關要求
篇3
一、客運收入分析的思路與方法
鐵路客運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路網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客運專線相繼開通,客運產品中高鐵動車組比重大幅提升;為方便旅客購票,網絡售票、客票自售機等非窗口售票業務的大幅提升;為規范企業會計管理,權責發生制下旅客票價收入核算口徑的變化。鐵路客運收入直接關系鐵路運輸企業的經營和發展,要實現增運增收,為本企業增加營業收入,翔實可靠的客運收入指標分析至關重要。
結合新形勢下鐵路客運的改革,客運收入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著重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通過分析,了解并掌握客貨收入比重和動態變化趨勢,有助于明確本企業客貨收入的結構,同行業橫向比對后,及時對鐵路市場變化的方向進行研判,從而更好的謀劃后期客貨運增收創效方案。
(二)通過分析,查找影響客運收入的主要因素,及時掌握制約增運增收的核心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及建議,對強化客運組織,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增運增收具有積極意義。
(三)通過分析,研究客運進款收入同客運營業收入的關聯關系,尋找通過增加客運進款收入而提高客運營業收入的最佳方法,是分析企業效益、效率、效能關系,落實全面預算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通過分析,掌握客運收入指標,切實做好運輸收入管理基礎性工作,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是企業提高經營管理執行力,總結經驗、規避問題、強化管理,全面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
(五)通過分析,檢驗新形勢鐵路客運改革的成果,能夠有針對性的對新產品的增運增收情況進行跟蹤分析,能夠對新產品的經營效能進行動態評估,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二、新形勢下客運收入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鐵路客運收入分析主要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客運分析數據平臺不健全、基層收入分析質量不高等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客運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客運分析數據平臺不健全
全面預算管理工作要求,旅客票價收入的日常口徑從原發售(含稅)口徑調整為乘車(不含稅)口徑。鐵路局和基層站段客運日報取數口徑發生變化,旅客票價收入日報從原先在運輸收入報表-客票整理報告(財收4)中取當日核收客票進款的實際收入,調整為自客運營銷系統中取當日乘車旅客對應的旅客票價收入,客票收入日報的準確性大打折扣。一是客票審核系統雖然已經實現日報做賬,但數據具有滯后性,不能當日取得,因此無法作為站段客票收入的日報取數依據;二是客運營銷系統中客票收入的維護跟進不足,對客票退改簽及增值稅的問題并未徹底解決,站段客票收入日報準確率不高。
(二)客運收入系統分析定位偏差
鐵路局收入基層管理缺少獨立機構,除客運段外,站段沒有獨立的收入管理部門,專職收入管理崗位或設在財務科,或設在業務科,或設在營銷指揮中心,收入專職人員主要將分析定位為事后“總結式”,“報表式”分析,缺乏對運輸生產和產品設計的參與,對產品可能產生經營效益的預判和對執行過程的事中跟蹤分析。
(三)基層客運收入分析質量有待提高
站段客運收入分析多數依賴于多年經驗接續而來的模板式分析,主要包括客運收入預算相關指標的完成情況分析,同比上年情況分析。分析內容簡單,多數僅停留在數據表面,方法單一,缺乏對影響客運收入的客運收入質量,車次效能及與客運相關的關聯指標分析,缺少車次收入貢獻率分析,缺少對有針對性、季節性、時效性的增運增收措施的跟蹤分析(如調圖新增客車的收入完成情況跟蹤及車次效能分析)。基層客運收入的深度、廣度及分析質量已經難以適應高速發展的鐵路客運市場變化,因此,提出的相關建議措施與當下增運增收的關鍵點不匹配,與客運生產經營的需求相差甚遠。
(四)客運收入分析體系缺失
一是從鐵路局層面看,缺失一整套完整的分車次、分流向、分線路客運收入關聯指標分析系統,數據資源難以實現充分共享,制約了客運收入分析向更加精細化發展,從而削弱了其對運輸生產和經營管理組織的指導意義。二是從站段層面看,缺乏統一的收入分析指標體系模型,客運收入分析基礎資料臺賬五花八門,分析數據采集隨意性??,指標的可靠性難以保證。工作量指標口徑不統一,造成分析質量不高,未能發揮導向生產,輔助決策的作用。
三、強化客運收入分析的對策
鐵路客運改革的深入推進,對客運收入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做好常態分析的同時,如何更加精準、更加同步、更加實效的輔助生產決策是新形勢下客運收入分析面臨的新課題。
(一)健全預算分析體系,實現客運收入全系統分析
健全客運分析體系是鐵路局和站段兩個層面必須同步進行的一項工作。
1、解決鐵路局層面客運收入分析精細化不足的問題,建立分車次、分車種、分流向、分線路、分擔當局基礎資料庫,設計適應精細化分析需求的信息數據模型,加強同客運、調度、運輸、統計等部門的溝通聯系,暢通數據采集渠道,保障鐵路局層面客運收入分析體系提升有序。
2、解決站段層面客運收入分析無“據”可依的問題,統一客運收入日報臺賬模型,統一工作量數據提取渠道,協調解決跨系統數據不共享的問題,實現鐵路局范圍統一的站段客運收入分析體系。
(二)落實全面預算管理,實現客運收入全過程分析
要適應鐵路客運的快步發展,必須加快客運收入分析與運輸組織改革的有序對接,客運收入分析不能僅停留在靜待結果,而應該全程參與,實現事前預測、事中跟蹤和事后研判的全過程跟進。
1、主動參與,融入運輸生產。各級客運收入分析人員,特別是基層收入專業管理人員,要主動融入運輸生產,參與新線新車運營前期的市場調研,做到“一車一案”,掌握所轄區域的客流情況,了解客運市場需求,對新線新車增運增收的能力做好預期分析測算。
2、主動協調,融入市場營銷。收入專業人員應主動做好同客運營銷部門、財務成本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參與客運產品的設計和運營,做好車次效能評估分析,切實為客車開出效益、實現增運增收做好服務。
3、主動跟蹤,把握增收效果。建立客運收入跟蹤分析機制,加大客運收入動態分析力度,掌握客運收入?化趨勢,及時將預測、分析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
(三)充實科學分析方法,實現客運收入全手段分析
客運收入分析針對不同的分析對象和需要,分析的方法不盡相同,日常我們多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對客運收入、客票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客運其他收入、旅客發送人、旅客平均行程、客運產品結構收入、分字頭客車收入等指標進行分析。
1、比較分析法:最基本的方法,是對日常客運收入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包括預算對比,進度對比,同期對比,環比。據此掌握客運收入的基本完成情況。
2、差異分析法:是擬定對比基數,對鐵路局或站段各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比對,分析差異存在的原因。
3、因素分析法:通常是指量率兩因素分析,一是關于“量“的分析即旅客發送人、人均周轉量等客運工作量因素對客運收入的影響分析,二是關于“率”的分析即人均收入率、人公里收入率、旅客平均行程等客運質量因素對客運收入的影響分析。
4、趨勢分析法:是提取相關時段或周期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掌握客運收入變化趨勢。
5、動態分析法:用于日、周、旬、月、季、年等時段的增長量、增長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分析。
(四)拓展思路導向范圍,實現客運收入全領域分析
1、抓重點,注重客運質量效益指標的分析
一是強化客運人公里收入率分析,剖析旅客平均行程變化對客運收入的影響,及時反饋客運、財務部門,制定解決措施,提升客運產品增收空間。二是定期對站段收入率完成情況進行公布,對同比完成情況進行排序,抓頭促尾,收入率同比下降的單位組織專題分析,查找收入率下滑的原因,積極引導一線干部職工“先算后干”,從最基礎的環節力爭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三是健全完善鐵路局工效掛鉤考核辦法,將與營業收入相關的客運效益指標納入考核范疇,深入站段做好指標含義、內容、產生效益的解讀,為一線明確工作方向,切實調動每名客運職工的創效積極性,要讓一線職工“干得好,更要干得巧”,讓每名職工主動分析崗位工作效果,形成人人抓效益的良好氛圍。
2、抓細節,注重客運增運增收效果的分析
一是著眼客運產品。對本局擔當客車分趟次進行梳理,建立分車次開行效益分析模型,動態掌握擔當客車的開行效能、客車上座率、客座利用率、客座收益率,客車成本利潤率,對客車開行的運營效果進行分析,為客運產品的優化提供依據。二是著眼對策措施。為確保完成運輸生產各項指標,鐵路局、站段每年會出臺一系列增運增收的對策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對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進行研判。要求收入管理人員必須做好有關措施落實情況及增收成效的量化分析,及時同客運、運輸、調度部門溝通,根據市場等情況的變化優化階段性增收方案,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
3、抓落實,注重客運增收創效對策的研究
如何在每趟客車上挖掘收入增長點,挖掘制約客運增收的問題,有針對性提出解決對策和措施。一是針對管內客車時間性、階段性客流波動明顯的實際,借助客運營銷分析平臺實時掌握客車登乘情況,設計客車量本利分析模型,對低客車的盈虧平衡點進行監控分析,提出停運、隔日開行或高峰期開行的建議,對登乘情況好,收入滿超盈虧平衡點的客車,提出普速客車增加編組、動車組重聯開行的建議,實現管內客車效益開行模式。二是針對直通客車客座率波動的實際,對普速客車可以嘗試動車組一口價票價管理模式,普速客車、動車組客車效仿民航淡旺季票價適時推出折扣票價,引流上線,在兼顧運行圖有序運行的同時,實現增運增收。
篇4
*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實施“*”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意義重大。為實現*年農業增產增收目標,根據《資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年農業增產增收的意見》(資府辦發〔*〕26號)精神,結合我鎮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請各村民委員會,鎮直有關部門認真組織實施。
一、明確發展思路,落實增產增收目標
*年全鎮農業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努力推動我鎮農業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全鎮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50178畝以上,糧食總產達到16116噸。
大春生產要按照“穩定面積攻單產、科技避災爭主動、優化結構提品質、產業化經營增效益、實現增產又增收”的思路,穩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糧生產,突出抓好玉米,大力發展馬鈴薯,積極擴種大豆,增加精細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計劃全鎮大春糧食總產達到16116噸;蔬菜產量12640噸;力爭大春季為全鎮農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實關鍵措施,確保糧食穩定增產
(一)采取多種途徑,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切實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嚴禁非法亂占濫用耕地。同時,在依靠科技擴大糧食播種面積上狠下功夫。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蓄水情況,采取分段育秧,推廣旱育稀植育秧技術,實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計多栽水稻;通過改制復種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時擴大二季玉米和增種田坎玉米,穩定玉米播種面積;通過改制復種、大搞“增種”增加紅苕面積;要通過調整作物結構擴種馬鈴薯,充分利用旱地預留空行增種馬鈴薯;要通過推廣“麥/玉/豆”種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間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園、田邊地角等擴大大豆面積。通過上述途徑,力爭*年全鎮大春糧食面積穩定在50178畝左右,其中水稻11870畝、玉米19216畝、紅苕15767畝、馬鈴薯1494畝、其它(豆類)1831畝。
(二)扎實開展高產創建,提高糧油作物單產水平。以“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年”為契機,在全鎮扎實開展“66422”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即集中成片建立畝產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麥、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馬鈴薯(鮮薯)的千畝展示片,集成創新配套栽培技術體系,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和實用增產技術,輻射帶動大面積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
(三)落實防災減災措施,盡力減輕災害損失。始終堅持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不動搖。確立“順勢而為、主動應對、科學制旱、積極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避旱,變以抗為主為防抗結合,變單一抗旱為綜合抗旱。繼續切實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調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個以”制旱措施的落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強化落實“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強農業生物災害監測與預警,檢疫有害生物及外來有害生物的監測、阻截與控制,加強村植保專業服務組織建設,狠抓重大病蟲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科學、安全、合理使用農藥,切實搞好高毒農藥替代工作,確保全年病蟲防治面積占應治面積的95%以上,重大新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0%以上,病蟲草鼠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強化科技支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圍繞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切實從實用技術推廣、資源高效利用、農民素質提升三個方面強化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開展科技攻關和科技創新,力爭在優良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的集約化、輕簡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新推廣機制,實施科技入戶工程,把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體培訓有機融合,實現人員、技術、品種、物資、信息等“五入戶”,擴大實用技術覆蓋面。
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提高耕地的產出能力
切實加強中低產田造,強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農田節水、地力監測等為主要內容的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產出能力。重點抓好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優糧工程標準糧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省“金土地”工程等項目,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實施國家測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項目,為農戶提供無償的測土配方施肥服務,畝節本增效30元以上;實施國家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項目、稻田保護性耕作項目和地力培肥項目,示范推廣稻田秸稈還田免耕技術。
五、以農村能源建設為載體,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以農村沼氣建設為紐帶,支持農民新建沼氣池和配套實施改廚、改廁、改圈,推廣“豬—沼—果(菜、茶、糧等)”能源生態模式,發展生態養殖業和高效種植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開展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試點,在集約化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大戶建設與養殖規模匹配的沼氣工程。在污水管網難以覆蓋的區域、農民社區、農家樂和農村中小學興建生活污水凈化沼氣工程。
六、推進產業化經營,轉變農業經營方式
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在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基礎上,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營銷合作組織、加工流通企業等農產品市場經營主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改善營銷服務,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積極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投融資機制、運行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完善“公司+基地+體系+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實現產業升級,將優勢農產品轉化為優質產品,打造名優品牌。繼續抓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貫徹實施,依法規范專合組織的運作,維護專合組織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支持專合組織發展經濟實體,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增強對農民的組織和帶領作用。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加大對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強技術指導和信息服務,發揮好示范作用,帶動“一村一品”發展。農業部門要繼續聯系龍頭企業,從品種推介、基地建設、技術培訓、政策咨詢等多方面提供服務。
篇5
2012年是我鎮“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為貫徹落實三明、市政府對農民增收的要求,推進我鎮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以下方案。
總體目標
2011年農業人口9236人,農民人均純收入10267元。2012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目標為12116元,比上年增加1848元,增長18.0%。
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工作指標:
1、穩定糧油種植面積1.59萬畝(復種面積),大力推廣農業“五新”技術,進行高產示范竟賽、推廣再生稻栽培,確保糧油總產7227噸,增產50噸,增收13萬元。
2、新增茶葉300畝,改良優化1000畝。增產15噸,新增產值60萬元,增收30萬元。
3、擴大蔬菜基地500畝,發展50畝大棚蔬菜種植,新增產值150萬元,增收100萬元。
4、毛竹林低改10000畝,新增產值300萬元,增收160萬元。
5、大力發展養殖業:(1)飼養家禽60萬羽,除高山村外12個村每村培養養殖大戶5戶,戶養1萬羽,增收420萬元;(2)新發展養兔大戶4戶,增養16000頭,增收48萬元。(3)新增泥鰍養殖合作社,增養泥鰍200萬尾。年產值200萬元,增收100萬元。新增網箱4個增養10萬斤魚。增收20萬元。
6、通過三明經濟開發區貢川產業園區新建項目,吸納農村勞動力5000人,其中本地農民300人計,增收864萬元。
7、利用大儒商城30個店面投入使用,積極引導農民發展二、三產業,新增個體工商戶30戶,經營增收150萬元。
8、增加財產性收入,農戶購買30個店面租金30萬元。通過桃源春公司、愛玉果合作社等帶動,加大土地扭轉力度新增扭轉面積1000畝,增收50萬元。
主要措施
1、做好特色農業示范。建立五大農業種養示范基地:1000畝現代高效果蔬示范種植基地(建立30畝的蔬菜大棚、)1000畝高效竹林經營示范基地(毛竹林低改噴灌施肥,竹山便道整治,重點在龍嶺村、井崗村),,1000畝沼液綜合利用綠色茶生產基地,年出欄10萬只高品質農家雞山地竹林養雞基地,年出欄萬頭生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
2、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力促華融禽業、建成達產,支持融燕食品、鑫龍食品、金德茶葉、來福畜牧擴大生產或提升產品檔次,扶持桃源春生態茶葉公司入駐貢川,培育新增2戶三明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年農業加工企業產值達到2.5億元。
3、做響農業企業品牌。發揮華融禽業2008年全國水禽企業20強、“貢”省級著名商標和金德茶葉省級綠色商標的品牌效應,支持“桃源春”系列禮品擴大市場占有率并爭創三明、省級著名商標,維護好“竹神”牌商標在冬筍與筍干外銷市場的美譽度,通過農業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提升貢川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4、培養核心致富帶頭人。加強對農村核心致富帶頭人的培訓,提升核心致富帶頭人的綜合經營能力和示范帶動能力,加大小額信貸投入,引導金融機構支持核心致富帶頭人發展特色種養業、家庭小型加工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和其它小型創業項目,著力構建農戶家庭收入超10萬元產業村。年內計劃培養科技帶頭人、核心致富農戶帶頭人、農產品銷售經紀人帶頭人8名核心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5、實施萬畝高效竹林工程。引導竹農加強對7萬畝竹山的管理,鼓勵竹農興建竹林機耕路、竹山噴(滴)灌設施,提高竹山基礎建設水平,大力開展竹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新增1萬畝高效竹林示范片,增加竹農收入。
6、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施“百村培訓計劃”,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完成1500人培訓任務,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勞務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引導農民就地就近創業,力爭做到一戶一就業,全年計劃新增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300人。
7、發展農村新興產業:發揮貢川水庫水質優勢,建設水面生態養殖基地和立體生態養殖基地;建立泥鰍無土高效繁殖育苗基地,擴寬農民增收渠道;依托華融禽業公司搬遷貢川優勢、扶持養殖櫻桃谷鴨,強化“公司+農戶”運作,提高農民收入穩定性。依托來福畜牧有限公司,建立種養作物農業示范基地,建立豬-沼-菜生態種養標準模式。充,支持桃源春公司在龍大過坑發展金線蓮種植基地,帶動農戶種植。實現年產金線蓮5000萬株以上。
8、激活農村財產性收入:成立農村產權管理機構,建立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平臺,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土地證、農村多種經營權證、房產證的登記頒證工作,讓農戶利用產權證進行抵押貸款,盤活農村土地、房產等資產,搞活民間資本流通。
9、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田基本建設等資金630萬元,在觀成、集鳳、延爽、巖下紅安高標準建設農田1750畝龍大綜合開發土地整理980畝,投入資金30萬元,維修龍大、雙峰集鳳等村水渠7.5公里,改善灌溉面積。
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各村要切實把農民增收工作作為村兩委一項重要內容擺上議事日程,成立領導小組,確保農民增收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2、制定工作方案。各村要根據市委、市政府農業農村工作要求、我鎮主要工作指標及以上九項主要增收措施,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促進農民增收超萬元的具體實施方案,把農民增收的主要目標任務及措施分解落實到村到戶,目標任務要具體到增收項目、增收數額、人均增收金額,各村實施方案請于4月15日前報送鎮新農辦。
篇6
一、農民現金收入
(一)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由于農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份額下降,農民在本鄉鎮域內打工增多,依靠轉移農村勞動力拉動收入增長。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6990.84元,同比增加738.46元,增長11.81%。工資性純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1.97%。其中:從非企業組織、本鄉地域內勞動和外出從業勞動所得的收入分別為880.30元、4356.26元和1754.27元,同比分別增長-1.97%、15.28%和11.35%。從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增加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力量。主要原因有:一是外出務工工資的增長;二是近年來全區加大了重點投資項目的開工建設力度,一些企業的投產擴產也給本地農民增加了就業機會。
(二)家庭經營仍是農民生產經營的主業
年我區農民人均家庭經營現金收入3023.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9.26元,增長13.06%。其中:一產收入721.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22%;二產收入231.15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81%;三產收入2070.56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25%。
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由于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第一產業人均收入721.97元,同比上升15.22%。第二、三產業隨著鄉鎮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轉移到非農業生產中去,農民自營三產業行業人數不斷增加,三產業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人均收入2071.18元,同比增長11.29%,特別是農村基本建設的蓬勃發展,交通運輸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農村商貿業、社會服務業也在發展之中.調查顯示,年我區農民交通運輸經營人均收入981.33元,比上年增加64.33元,增長7.02%,批零貿易飲食業人均純入991.21元,比上年增加136.33元,增長15.95%。
(三)轉移性收入增幅大,是農民增收的另一來源,
年我區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718.3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2.96元,增長36.72元,其中:離退休金純收入537.45元,增長37.58%,農村地區退休金的提升和養老金的發放到位使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增加,政府家電下鄉惠民政策工程實施,使農村地區居民受益匪淺。
二、農村住戶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活消費支出總體增長。
年,由于國家各項利農政策,也增強了農民增加投入獲取更多收入的信心;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生存環境的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也發生變化。年我區農民人均現金總支出8407.8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80.85元,增長14.8%,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7.7個百分點。收入增長主要來自生活消費支出的拉動力,抽樣數據顯示,年我區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078.96元,比上年增加873.56元,增長14.08%,農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各類生活消費支出呈現全面增長的態勢。其中增長較快的有:
1、食品支出增長13.26%。年我區人均食品消費支出3395元,比上年增加397.59元;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農村勞動力強度的減少,吃的方式也在變化,食品結構向健康,高質量發展。
2、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43.63%。年我區人均交通與運輸支出1083.6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29.17元;農民的生活標準逐步向城市化發展,農民生活信息化不斷擴大,隨著農村通訊條件的改善和通訊器材價格的下降,農民對通訊器材的購買不斷增加,個別農村調查戶購買家用小汽車和經常更換手機,反映了農村普通居民生活條件的提高。
3、居住支出增長9.19%。年我區人均居住消費支出914.4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6.93元;
4、文教娛樂消費支出588.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8.62元;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中央及地方支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穩定增收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指出要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措施,因此,大力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大幅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加強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展非農就業增收空間,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健全和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2、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力度,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近年來,我區的第三產業雖然得到了一定發展,但是在新城區等其他地區商業門店和設施仍比較少。建議可以通過增加優惠政策措施,積極培育勞動力市場,創造更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大型超市等商業單位來投資,加快我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農村就業崗位。
篇7
一、農民增收的現狀和困難
1.農業再生產投入減少,消費市場不活躍,使農民增收步入“惡性循環”
在農業方面,不少地方農民的投入呈現大幅度降低趨勢。農民增收緩慢,一方面由于農民對再生產投入的減少,反過來又影響了增收,出現了“投入減少—生產受影響—收入減少—投入更少”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農村消費市場啟動難。農村市場的消費主體是農民,由于農民手中資金有限,形成的購買力較弱。農村消費市場不活躍,以商品流通為主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自然受到影響。
2.經濟結構的利益調整抑制了農民收入增加
農民收入受市場波動和政策調整波動的風險較大。一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給農民增收帶來了暫時的困難。二是分散經營,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三是農戶信息不靈。農村改革把農戶推向市場經濟的前臺,農戶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在這種情況下,農戶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目前而言,農戶信息不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滯后,產業化經營程度低
近年來,鎮村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速度,但是步子不大,速度緩慢,農民收入在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效果不明顯,沒有發揮出農業的比較效益與潛在效益。一是農業仍舊沒有跳出傳統農業的圈子。二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三是產業化經營與市場關聯度低。四是沒有特色和名牌,競爭力弱,難以占領市場。
4.投融資機制不完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近年來,鄉鎮每年的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大約占當年財政總支出的10%左右,大部分為農林水氣部門事業費,直接對農業生產性的投入少之又少;村級由于經濟實力脆弱,每年的支農資金投入非常有限,支農尤為乏力;而鎮村能夠爭取上級扶持的農業項目較少,進入農業領域的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也明顯不足。同時,由于農村信貸政策不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導致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加上農戶積累投資能力有限,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利用外資規模較小等原因,導致農村投資增長乏力,影響和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資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5.農民自身素質低,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較弱
農民作為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業生產的主體,必須具有駕馭市場經濟決策能力,運用市場規律調節和管理生產的應變能力,這些恰恰是農民的弱項。一是觀念落后,市場意識不強。在以市場調節生產,實現農產品大生產、大流通、大循環的環境中,暴露出很多的不適應。二是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因此,在農村中,無資金、無技術、無項目的農民人數最多,創業無門、創業無能的現象十分突出。盡管農民有就業沖動,對就業收益期望值較高,但就業適應能力較差。
二、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與建議
農民增收問題不僅是個經濟問題,而且也是個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以農民增收為核心,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運用綜合措施,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富裕的新農村。
1.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
一是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要面對市場需求,科學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方向,確立市場品牌,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真正形成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農產品品質優、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基地。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標準、質量與品牌的有效統一。積極開拓新興創匯農業,加快推進特種蔬菜瓜果、花卉等產業迅速發展。二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的增值效益。著重在抓好現有龍頭企業基礎上,盡快上規模、上檔次,還要面對市場,從本地的特色出發,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競爭力強、有帶動效益的龍頭企業。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建立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三是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市場化程度。要抓好土地流轉政策,在堅持的大前提下,要用活土地流轉政策,逐步推行規模經營,著力培育農村經營大戶,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造就先導力量;大力發展農產品專業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引領農民發家致富;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農業品牌經營主體,加大品牌策劃、宣傳、推介力度,提高市場影響力、競爭力。
2.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培育農村經濟增長新亮點
發展農村服務業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也是農村依托農業資源優勢農民增收之路的必然選擇,要按照市場化、社會化發展方向,綜合各種要素,促進農村流通業發展。積極建設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建立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和超市為基礎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通過直銷配送、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形式,提高農產品營銷能力和流通效率。同時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引導富余人員向農村服務行業轉移,提高農村服務業發展水平,使服務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3.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
各級政府在考慮財政供養人員的同時,不能忽視80%的農民,不能忽視對農業的投入,對農業基地建設、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業的投入資金一定要保證并逐年有所增加,不斷優化支出結構,做到財政投入向“三農”傾斜,向農村弱勢群體和特困群眾覆蓋。同時要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和項目建設資金,逐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搞好農村水、電、路、通訊、醫療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相關的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吸收外來資金的硬環境。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市場資本和國外資本面向農村,面向農業,服務農民,增加資金投入總量,為農村、農業發展“輸血”。
4.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創業收入
提高農民素質目的就是要使農民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多渠道、多途徑增加收入。一是要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破除僵化保守、小農經濟、小富即安、怕冒風險等思想,樹立市場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的意識;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采取各種措施,對農民進行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別是進行農業科技知識、文化知識、市場知識、營銷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三是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力度,按照“兩個提高”的要求,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健全農業科技網絡,充分發揮科技隊伍和農村科技示范戶的作用。
5.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
大力發展民營、私營經濟,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必須要有好的政策吸引和保障。為此,必須根據各地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結合實際,制訂具體的實施辦法,切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的市場準入、金融支持、稅費征收、土地使用等問題,重點抓好“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建設的結合,做好本地優勢資源的宣傳和包裝,增強優勢資源項目的吸引力。加快對特色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項目開發,使之成規模、上水平,形成農業品牌,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發展。
篇8
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__局長
黨的十七大指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建設新農村要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的本質和核心就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從區域經濟角度看,在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初期,大多表現出對本地資源開發具有一定的依賴性。資源優勢的開發利用是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必須立足區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就__來說,農業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80%,是典型的農業大市,在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方面,我認為達州,有基礎:20__年全市糧食總產量290萬噸,肉類總產量76萬噸,油料產量26萬噸,苧麻產量6.29萬噸,中藥材產量9000噸。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8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670個,勞務輸轉人數120萬,勞務收入46億元。有優勢:從區位來看,一是位居__東北部,是__東進北出和通江達海的東方通道。二是地處__四省市的結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經濟中心城市(__)輻射的交集點,具有廣闊的區域市場空間和較好的發展前景,具有成為次級經濟中心的有利條件。三是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__到__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隨著__高速公路的建設貫通,將會極大地促進__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從資源優勢來看,__農業資源非常豐富。20__年,糧油優質品率達到54%,特色農產品基地126萬畝,訂單農業發展到200萬畝。有全國百名產糧大縣2個、肉類產量大縣4個,尤其以我市__為中心的__平行峽谷區是全國最大的苧麻產區,是國家命名的苧麻之鄉。全市油橄欖基地面積達到5萬畝,是國家命名的油橄欖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積達到15萬畝,__黃牛、__x黑雞、地道中藥材等10多種地方特色資源可供開發利用。有差距: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4.1:33.8:32.1,農業比重仍然偏大,農產品加工增值低,農村經濟仍然落后,200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任務非常繁重,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與此同時,也有潛力,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在農業、農村挖掘潛力,更要從經濟發展的全局尋找出路;既要從當前出發,采取“吹糠見米”見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我認為關鍵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結構調整,不僅是農民增收的關鍵措施,而且是農民增收的關鍵途徑。實踐證明,什么時候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什么時候農業發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什么地方發展就快,農民得到的實惠就最多。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一個地方的基礎和優勢,突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發展特色經濟;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按照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培育特色、規模開發的思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進一步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結合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鞏固、擴大現有主導產業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種規模化,優勢農產品區域化,連點成片,連片成方,連方成面,形成集聚效應,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銷售批量,使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達到最優,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從當前來看,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對農民增收而言是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一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要堅持“發揮優勢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的原則,積極培植主導產業,努力開發“拳頭”產品,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形成各具特色的農副產品基地。二要增強“品牌”意識。品牌是企業巨大的無形資產,是搶占市場先機的通行證。現在農民對于農產品的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不能充分認識品牌對收入可能產生的有利效益,這是導致優質農產品發展滯緩的原因之一。要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著力打造生態經濟品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三要發展“訂單”農業。“訂單”農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方式。現在農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生產出來往哪里銷售,已經充分說明了推廣“訂單農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引導企業、業主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緊密利益聯接機制。四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程度如何,歸根到底是取決于科技的進步和推廣。要積極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場、科技園區、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不斷提高農業科學種植和科學養殖的水平,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優質率和產出率,使農業的整體科技含量能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取得較好的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就__而言: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要充分利用優質糧油、畜禽、苧麻、薯類、油橄欖、中藥材、
蔬菜花卉等七大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建設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和實施龍頭企業帶動,逐步形成特色明顯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設規范化特色農產品基地325萬畝,建設規范化畜禽養殖基地鄉鎮200個,畜禽規范化養殖小區400個。發展優質糧油產業。到20__年,建立規范化優質糧油基地220萬畝,實現年加工產值20億元以上;發展畜禽產業。主要發展生豬、肉牛、奶牛、__黑雞、__白鵝等,到20__年,實現畜牧業產值134億元以上,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發展苧麻產業。到20__年,全市優質苧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實現苧麻年加工產值50億元以上;發展薯類產業。到20__年,全市薯類總面積達到200萬畝,總產量達到200萬噸以上;發展油橄欖產業。實現油橄欖年加工產值2億元以上;發展中藥材產業。主要發展烏梅、百合、桔梗、白芍等地道中藥材,實現年加工產值10億元以上;發展蔬菜花卉產業。實現年產值3億元以上。
二、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農業產業化是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運作模式,拉長農業生產鏈條,形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大農業格局。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更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認為:一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就是以農產品基地生產的原料為加工、銷售對象,并逐步與農產品生產者結成利益共同體的企業。龍頭企業是一二三產業結合點,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牢固樹立“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優化資源配置、相對集中發展,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只要抓住了龍頭企業的發展,就等于抓住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核心和關鍵,也就等于是抓住了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發展龍頭企業,就是要按照放寬政策、放活經營、放膽支持、放手發展的總要求,加速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要堅持積極引導、大力扶持、放手發展、逐步完善、不斷壯大的方針,培育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要堅持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的原則,引導龍頭企業完善“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管理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使企業做到生產經營的農業產品與市場動態變化的需求相適應、與城鄉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相適應、與國內外人們消費理念追求相適應。積極扶持農村各種產業規模經營大戶,提倡和引導大戶帶頭組織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增強自我積累與自我發展的能力,成為新的龍頭,促進一戶帶多戶,一村帶多村的產業滾動發展。二要扶持壯大支柱產業。農業支柱產業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競爭力。要充分利用現有區域農業各產業優勢,通過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使之成為布局科學合理、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并進一步轉化為名特優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優勢,帶動區域其他產業發展。圍繞知名度高、有市場優勢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建立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體系,開辟鄉村與城鎮、農民與市場掛鉤的系列開發支柱產業之路。三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進一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大力發展以產銷、協約、訂單為主要方式,以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積極穩妥地發展各種形式的農產品行業協會。四要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按照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發展要求,遵照農業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服務系列化、銷售市場化的原則,及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圍繞農業的支柱產業、主導產品、建設基地,把分散在戶的生產經營聯合起來,形成與農業資源相適應的專業化、區域化產業格局。圍繞一種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鄉、專業市場,把專業鄉村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特色的基地。本著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相對集中、突出特色、高質高效的原則,建設一批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品基地,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一些國內外市場急需、高附加值、名優特稀新的拳頭產品基地。五要健全各種服務體系。建立流通服務體系,使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所需要的經濟信息、生產資金、生產資料、營銷關系、市場安排等要素既互相聯系又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一個整體。建立科教服務體系,通過高產、優質、高效、低耗農業的科技示范,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懂;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村科技服務,使農業的先進適用技術應用得到保障;通過大力普及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使農業生產經營的整體技術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建立資金服務體系,做好資金的投放使用和監督工作。建立信息服務體系,開展信息咨詢服務,使信息成為指導生產并參與生產的手段和工具。六要完善利益協調機制。建立扶持生產的利益協調機制,以通過龍頭企業向農民預付定金、發放扶持資金、賒銷種苗飼料、直接返利或獎勵等方式使生產環節得以分享后續環節的利潤,從而彌補農戶因其自身經營規模過小造成的利潤損失。建立自我防衛的利益協調機制,在創利多的市場波峰階段,提取適當風險基金,以備在產品滯銷、市場疲軟、遭受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提供自我保護,避免生產經營的大起大落。
就__而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根據__的實際,我們在推進產業化經營中,堅持加工、銷售、服務一起發展,既抓加工型龍頭企業,又抓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堅持國有、集體、個體私營、外資、股份制一起發展,多種成份一齊上,培育有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扶持壯大__生物化工、__米業等糧油加工龍頭企業;__食品、__肉食品、__肉食品等肉食品加工企業;__麻業、__麻紡等苧麻加工龍頭企業;__荷田生化等薯類加工龍頭企業。堅持大、中、小并舉,改、擴、建結合,使不同層次的龍頭企業都有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市將著力培植1—2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8—1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到20__年,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80%以上。
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實現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勞動力資源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最豐富的資源,農民外出務工,既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又是培養農村骨干的快速通道。外出務工,既可積累財富,又可增長才干,開闊視野。有關農村經濟專家提出這樣的觀點:只有減少農民才能致富農民。要進一步強化對農民的務工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就業能力;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逐步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限制性規定,采取跟蹤管理、跟蹤服務和提供信息、法律援助等辦法,保護好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要為農民工解決好勞動技能培訓、務工證明、承包地流轉、子女入學以及農忙季節家里缺勞力、缺農資等問題,要通過上述措施來增加農民的收入。要堅持把勞務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來抓,讓更多的農民走出“農門”,跳出“農門”,不斷改善農民就業結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篇9
七墩回族東鄉族鄉是一個新建的移民鄉,生態環境惡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差、經濟總量小、土地產出效益低下、農民自身素質不高。與本地老鄉鎮相比,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差距很大,*6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只達到了512元,還不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八分之一。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緊緊抓住全鄉各項工作剛剛起步,農民群眾新的生產生活制度正在形成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新舉措,使全鄉一次性導入新型產業,并從一開始就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力爭到2010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實現這樣的目標,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緊緊圍繞全縣“翻番升位”目標,以實施“治慢工程”為抓手,大力落實以下增收措施:
一、發展勞務產業促增收。按照“走出一人,帶動一戶”的發展思路,堅持把勞務輸出作為最大的產業來培育,不斷提升勞務輸出的質量和效益,使勞務輸出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實現“輸得出、穩得住、多掙錢”的目標。一是切實加強對勞務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提高勞務產業辦公室建設水平,配強人力,想方設法爭取落實勞務培訓經費,做到人員、經費、場地、工作、制度等“五到位”。二是切實抓好勞務培訓工作。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以鄉勞務產業辦公室為主體,以中介組織和用人單位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鄉勞務培訓中心,落實勞務培訓項目,對農民工進行就地培訓,異地轉移,減少培訓環節,降低培訓成本,使農民在“零距離”培訓中掌握一技之長。三是切實抓好勞務輸出工作。遵循市場規律,積極加強縣內外,特別是新疆、青海、蘭州等與我鄉有固定勞務關系的用工企業的聯系,鞏固現有輸出人員,不斷擴大輸出規模。發揮少數民族群眾善于經商的特長,積極鼓勵他們發展二、三產業,擴大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渠道。四是切實加強勞務輸出人員的權益保護工作。將技能培訓和信息、組織輸出、權益維護有機結合起來,為勞務輸出提供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大大提高勞務輸出效率,力爭全鄉60%以上的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農民收入中勞務輸出收入達到70%以上。
二、發展草畜產業促增收。立足本鄉優勢,按照“小群體、大規模”的發展思路,走種草養畜的增收之路。一是嚴把品種關。抓住我鄉草畜產業剛剛起步的有利時機,堅持統一引種,統一調運,把好新品種進入關,引進養殖效益好的肉羊新品種,走好高起點發展的路子。二是堅持科學養殖,規模發展。結合“1881”工程建設,大力落實縣、鄉制定的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設施養殖業和特色養殖小區。力爭三到五年內全鄉農民戶戶都有養殖業。三是高度重視疫病防治工作,堅持全民動員,預防為主,認真落實綜合防治措施,嚴把產地、運輸、市場關,嚴防輸入性動物疫病的傳入,確保草畜產業發展快、穩得住。
三、發展特色產業促增收。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堅持因地制宜,把適合在我鄉發展的甘草和枸杞產業作為七墩的特色,以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龍頭,采取政策激勵、示范引導、中介服務等辦法,逐步擴大種植規模,連片開發特色產業基地。同時圍繞特色產業建設加強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抓好技術服務工作,體現特色產業的高效特色。認真總結傳統產業的發展經驗,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產品生產、組織銷售、訂單爭取等方面的作用,解決好產品銷售難的問題。
篇10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精神為指導,按照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要求,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培育市場主體、規范市場秩序,不斷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農民的市場主體作用,實現農村市場建設與農業生產、農民消費的良性互動發展。
二、具體措施
(一)廣泛開展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建設。要切實按照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供銷合作總社<關于組建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實施意見>的通知》(政辦[]69號)精神,加大扶持力度,擴大創建數量,拓寬經營范圍,增加服務項目,提高綜合服務功能。市鎮兩級供銷部門要結合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的創建,全面開展商品配載服務,并依托各類大中型連鎖企業,在各鎮(區)建立商品配載中心,為遍布各地的為農綜合服務社提供商品配載,促進鎮區連鎖超市等新型商業業態的發展。
(二)切實發揮各級供銷部門的商業功能。市鎮(區)供銷部門要認真搞好商業規劃布局工作,積極承辦有關商業網點的建設和經營。要依托商場、超市等載體,加大對鎮(區)村的下延擴展力度,鼓勵興辦各類專業店、品牌店、連鎖店,進一步繁榮農村商貿業。要發揮供銷系統的基礎優勢,協同相關部門抓好醫藥零售店的經營資質建設,搞活經營,提高品位,更好地為城鄉消費者服務。要進一步抓好特許經營項目建設,做好煙花爆竹的批發、零售市場管理;依托報廢汽車拆解項目,完善規范物資回收經營,通過興辦物資回收市場、網點等,將物資回收經營納入鄉村為農綜合服務社,增加其經營服務功能。
- 上一篇:工程管理人員思想匯報
- 下一篇:績效考核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