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矛盾范文

時間:2023-06-20 17:1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的基本矛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德育的基本矛盾

篇1

但由于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目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短缺、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教學水平低、教學設備落后,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的發展,甚至阻礙了社會的進步。通過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暑期實踐調查,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及時解決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問題,不斷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它對解決“三農”問題、培養更多人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

1.1農村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發展,但其整體性薄弱狀況沒有根本扭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相對發達的農村,“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已順利實現,素質教育也在全面推進。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義務教育寄宿制項目工程、遠程教育工程和“兩免一補”工程。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國農村學齡兒童失學、特別是農村女童失學問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抑制。在我們所調查的河南淅川厚坡鎮,男女平等觀早已樹立起來了。此外,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各級地方政府提高了對教育地位的認識,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加強了對基礎教育的領導;調動了地方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辦學積極性,辦學條件有所改善,教師待遇有所提高;加快了農村普及義務教育的進程,中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逐年提高;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的狀況正在改變,“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方針正在得到貫徹落實。在調查的過程中,厚坡鎮郭主任介紹說,該鎮共有41個村,村村都有學校,危房改造工程也已經順利完成。除此之外,我國2004年高考中農村考生占55℅,從側面反映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成就。

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的整體性薄弱狀況并沒得到根本扭轉。這主要體現在相當一些地區的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沒有真正普及,青壯年文盲仍然存在,青少年輟學現象仍很嚴重,教育環境很差;同時,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嚴重不足,農村教育負債嚴重。據測算,1名小學生每年需要公用經費202元,1名初中生每年需要325元,而現在按“一費制”收取的學雜費,小學生每人只有100元左右,初中生只有150元,缺口50%以上。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無力填補缺口,導致一些正常的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素質教育。

1.2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

和以往相比,農民對教育更加重視了。農民通過各種途徑逐步了解到知識的重要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他們在教育方面的投資大大增加?!稗r民普遍感到供孩子上學是個不小的負擔,雖然很窮,但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供孩子讀書,盼著他們將來有出息。”在大部分農村,學生流失率下降,這與農民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不少農民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農民還不定時地與老師聯絡,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孩子放學回家后,家長并不要求孩子做家務,而是讓他們復習功課。此外,農村高考考生人數超過城鎮也從一個方面表明農民對教育的重視越來越高。不過由于農民的小農意識以及自身的經濟條件制約,其重視程度還與社會的要求相差甚遠。有的農民覺得孩子讀書無望,就干脆帶出門打工早點賺錢;連溫飽都沒解決的那部分農民,更是無心顧及孩子的學業。

可見,我們對農村基礎教育不能盲目悲觀,而應該仔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從而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2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

2.1觀念問題

目前,農村教育仍以應試教育為核心,教育觀念尚未轉變。面向新的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的迫切任務之一是“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或者說擺脫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體系”。而“素質教育年年喊,應試教育天天做;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流行話語真的很讓人心痛。高考的指揮棒導致全體學生去擠“獨木橋”,學生、老師和家長全被綁在高考的戰車上,由此導致學校教育往往重視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農村教育“只為升學服務”,導致大多數農村學生陷入“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境地。

2.2差距問題

由于受種種因素制約和經濟條件限制,城鄉教育的差距在進一步加大,這主要表現為城鄉孩子在享受教育資源分配和受教育條件方面的不平等。城市教育基本達到現代化,而農村中小學仍然是一個教師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課。先進的教育手段、教學設施、教學器材、教學條件無從談起。農村與城市相比,教師素質相差越來越懸殊,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相差越來越懸殊,教學的設備、條件相差越來越懸殊,致使城市與農村的教學質量相差越來越懸殊,農村的教學質量嚴重滑坡。此外,我國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學歷比例嚴重失衡。農村人口中低學歷人口的比例遠遠高于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高學歷的比例明顯高于農村人口的比例。這嚴重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還造成了人才資源的嚴重浪費,造成了城鄉人才的不平等競爭,使我們的社會就業機制難顯公平。

2.3經費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的確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村建設和農業發展。從而也導致教育經費的來源被切斷。當然這不是稅費改革的錯,但是目前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確實太嚴重了。據有關專家調查分析預測,當前教育經費投入又一次呈明顯下降趨勢,農村教育經費短缺約100億元。經費嚴重短缺直接阻礙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央的有關政策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經費運行缺乏有效地監督機制,農村教育已經負債累累,教師幾乎沒有福利、獎金,基礎設施建設受限,公用經費入不敷出。一中學校長說,稅費改革后,尤其是實行一費制之后,幾乎沒有經費來源,學校正常辦公經費無法開銷,加上財政應撥的辦公經費不能及時到位,學校運轉更加困難。

2.4師資問題

一方面,農村教師不配套現象嚴重,不少學校聘請有臨時代課教師,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有些還是跨年級上課。更糟糕的是,有時根本就沒有老師上課。據調查了解,由于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有的老師鬧情緒沒有心思上課,這些教師所擔課由其他教師代上。由于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另一方面,由于一批學歷低、素質較差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師轉正,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于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能力、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3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若干建議

3.1全社會都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

首先,要引起上至中央、下至鄉鎮政府的重視。雖然國家已經非常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但是相對于城市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的實地考察,真正了解農村教育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癥下藥,有效解決問題。此外,要把政策進一步向農村傾斜,這是防止城鄉差距擴大的重要途徑。另外,要認識到農村教育系統及目標改革的急迫性。并且各級政府要真正明確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貫徹落實相關政策,不能再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花樣。

其次,要引起全體教師、學生及家長的重視。所有農村教師應該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教書不應僅僅是他們的生存之道,更是在培育祖國的花朵,拖起明天的太陽。教師應克服各種困難,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教育,提高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社會輸送更多人才。作為學生,要胸懷大志,明白“知識改變命運”,迎難而上,通過接受教育而走向成材之路。作為家長,要轉變落后的觀念,支持孩子上學并想方設法為子女提供條件。

再次,要引起社會其他各界人士的重視??梢酝ㄟ^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媒體,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村的實況,從而引導他們來扶持農村教育。

3.2千方百計縮短城鄉之間的差距

縮短城鄉差距,是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的一個方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第一,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方面要大幅度向農村傾斜,加大經費的投入,用來改善農村的教育設施、教學環境、師資狀況等。第二,要多多開展城鄉教育交流活動。相關部門首先要提供城鄉交流相應的條件,如交流的場所、經費等?;顒觾热莺托问絼t要豐富多樣,比如不定期舉行城鄉基礎教育研討會,讓城市中小學的老師、學生走進農村,讓農村中小學師生參觀城市的中小學,增進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同時城市的師生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優越環境,農村師生則可開闊眼界,學習更多先進的方法。第三,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狀況的宣傳,動員全社會都來努力。

3.3全方位拓寬渠道,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

教育經費嚴重不足,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決經費問題,必須多方面開拓渠道。一方面,加大和調整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并向基礎教育落后的農村中小學傾斜,建立農村“控制輟學專項基金”。另一方面,要設立農村中小學教育專項資金,將城市所征教育附加稅全部用到農村基礎教育中。再者,建議盡早在全國范圍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經費負擔的政府助學金制度,以使貧困學生受到政府的特別關注,并獲得較為充足的經費資助。此外,建議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個人捐助和到農村去興辦基礎教育。

篇2

一是教育者由于自身經驗、認知能力與思維方式以及思想覺悟水平等緣故,而不能全面地把握社會要求,或者片面認識,甚至曲解社會要求。

二是教育者內心并不認同社會要求,僅僅是出于職業要求而例行公事地開展教育工作。

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通常還表現在人際關系、行為方式的不同和個性差異等方面。

根據對以上三個矛盾的特點分析,思想政治課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矛盾,必須大力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道德素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睅煙o道,何以授人以道?

教育者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水平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教育過程的諸多矛盾中規定與制約其他矛盾運動的基本矛盾。它是通過一系列的矛盾表現出來的,體現在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的不平衡之中,并且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始終,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社會化,是一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一基本矛盾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與學生所接觸的周圍人們的行為之間的不一致和不相符。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經常面對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一些實際與在校學習的理論不一致的狀況,接觸到大量違公德的人和事。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要求與學生本人思想行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可能表現為教育者提出的認識性的、勞動性的、實踐性的和公益性的要求同受教育者完成這些要求的實際可能性之間存在的不相一致,也可能表現為社會要求與受教育者的主觀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

篇3

一、 選擇題

1.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實施順序是(視具體情況,可又多種選擇)

3.實行饑餓紀律教育的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

4.教師自覺利用環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實際鍛煉法)

5.提出"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一個人"的教育家是(馬卡連柯)

6.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響"的德育原則是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這句明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教育法)

8.我國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說理教育法

9.中小學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是(教學)

10.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二、辨析題

1.德育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活動。

錯誤。德育是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所謂品德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政治準則、思想觀點、道德規范來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哪些經常而穩固的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圍較廣,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過程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

錯誤。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點:其一,范疇不同。德育過程屬于教育活動,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屬于素質發展范疇。其二、影響因素不同。其三、結果不同。

3."一個鑰匙開一把鎖"體現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則。

錯誤。體現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

4.德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錯誤。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又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三、簡答題

1.簡述德育的重要意義。

1)德育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條件

3)德育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證。

2.中小學德育的具體任務有哪些?

1)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3)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制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4)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質。

3.簡述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具體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自覺紀律教育

6)民主與法制教育

7)科學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

篇4

多年來,寧陵縣實驗中學始終秉承豐厚的人文底蘊和光榮傳統,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培訓特長的辦學思想,堅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發展之路,多次創造輝煌,曾先后被評為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省五愛教育先進學校、省校園文化藝術工作先進單位、省教育系統示范家長學校等榮譽稱號,教育質量更是連續多年受到市政府、縣政府的通報表彰。

學生求知的和諧樂土

對于一名即將升入中學的學生來說,選擇一所適合自己的優質學校就讀至關重要。明天的成功緣于今天的選擇!選擇一名好的老師可以受益一生,選擇一所好學??梢猿删鸵簧?。而對一名志存高遠的學生而言,寧陵縣實驗中學則是你最佳的選擇。

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寧陵縣實驗中學結合實際、開拓創新,提出了“和諧教育”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諧教育思想,自古有之??鬃犹岢龅摹俺扇恕奔础叭省薄爸恰薄坝隆薄叭_德”的統一,近代教育家先生也明確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觀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要進行體、智、德、美四育和諧發展的教育”。為了實施和諧教育,寧陵縣實驗中學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致力于引導學校教師學習新思想、實踐新理論,積極組織學習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用和諧教育思想武裝頭腦。這樣先進的教學理念,定會培養眾多的優秀學子,選擇這里會是你最為正確的選擇。

和諧的師生關系

由傳統教育模式向和諧教育模式轉變,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特別是教師關于師生關系的意識轉變。和諧教育要求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改變只有“師道尊嚴”的傳統師生觀,建立起一種“師生平等,師生合作、民主型”的新型師生關系。

為此,學校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愛”字當頭。師生情感本身就是―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學校要求教師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優良的個性品質,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和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完美的教育教學藝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在師生協力合作融洽的人際氛圍熏陶中,學生身心才能和諧健康地成長。

和諧教育的關鍵是把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關系形成“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情感交融、協力合作”的新師生關系。為此,學校提出了“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多一些關愛”的教學理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會犯錯誤,更何況孩子。學生的思路、見解、回答難免有不成熟、偏差甚至荒謬的時候,他們會調皮、會搗蛋、會犯錯誤、會走彎路。作為教師應該正確對待,善待他們的思維,保護他們的學習熱情,尊重學生的人格,從而建立一個平等、友善、和諧的師生關系。

獨具特色的和諧課堂

教學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生命線,以質量求發展是學校永恒的主題?!敖獭迸c“學”在教育實踐中是兩種行為、兩個過程,又統一于學校連續不斷的教育活動之中。影響教育質量和效益的基本矛盾,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包括教育教學的目標、內容、形式、途徑、方法、手段等)與學生身心發展(發展需求及發展水平)的不適應。由于這個基本矛盾長期以來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因而引發了德育實效性不高,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厭學情緒滋長等矛盾的產生。寧陵縣實驗中學緊緊抓住這一基本矛盾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著力追求教育與學生發展的和諧,即隨求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性。

基于這一理念,學校樹立了“和諧課堂”這一教學理念;并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諧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教師雖然是課堂的主導者,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指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以師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借助自己的指導、點撥,建立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自主教育的主體。

和諧課堂應該是允許出錯的課堂。對于學生的觀點、想法、疑問,多肯定少否定,多贊許少貶低,多激勵少潑冷水。錯誤是―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巧妙的加以利用。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是向未知世界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睂τ趯W生錯誤的解答和不正確的思路,決不能立即“封殺”,甚至當頭棒喝,要善待錯誤,保護好學生勤學好問、善于用腦的好習慣。

篇5

【關鍵詞】生態生態德育環保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1-0064-02

站在21世紀的起跑線上,人和自然的生態矛盾,已成為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矛盾。中國人和中國的自然環境、資源等具體的生態矛盾及其解決,是決定中國在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除了調整科技、經濟發展戰略外,還有必要提出和實施生態德育。

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生態德育是在傳統的人際德育的基礎上,把長期以來形成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從社會領域擴展到自然領域,指導人們科學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在生態系統中的正確位置。它旨在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教育活動,以生態倫理為學理依據,運用新的“生態道德規范”,誘發和喚醒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生態智慧和生態能力。生態德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尋求一種合適的關系模式,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共濟的道德目標。而在教育教學中生態德育并不單純是某一學科能夠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學也應該承擔起生態德育的重任。

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內容,生態德育教育的內容占有一定比例。所以,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觀教育,有著充實的教育素材。比如高中語文必修課程中與生態德育相關的有:有關自然抒情的有《赤壁賦》、《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綠記》、《蜀道難》、《登高》、《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歸去來兮辭》,有關自然哲理的有《沁園春•長沙》、《蘭亭集序》、《游褒禪山記》、《歸園田居》、《滕王閣序》、《逍遙游》等;這些教材內容都是活生生的生態德育實例,為語文教學提供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實現語文教學過程中各個要素的和諧發展。通過對這些教材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包含了以下生態德育教育內容:

第一類:描寫自然美,贊美自然,抒發自己熱愛自然,渴望和自然親近的感情。

第二類:以環境保護和科學普及的內容為主,使學生了解自然,培養學生關心自然環境問題的生態觀念,激發學生去探索自然,理解自然,揭開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第三類:闡發自然中所蘊含的哲理,啟迪學生對自然現象進行思考,學自然所表現出來的哲理品格。

聯合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痹谡Z文教學中進行生態觀教育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樹立生態觀念,培養環保意識,使學生熱愛自然;激發道德觀念,提升思想境界,使學生熱愛社會;建構精神家園,完善人格世界,使學生熱愛自我。有意識的生態觀教育才能讓學生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

一、樹立生態觀念,培養環保意識。

比如初中課文《開天辟地》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首生,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毗?!痹谶@里,人與自然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的生態觀教育中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和我們的受教育者才能跨入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態世界,才能感受和體驗到生態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

二、教育學生尊重自然,按照生態規律,建立與自然合作平衡的生態意識。

課文《敬畏自然》在最后說道:

“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是我們的征服對象……敬畏它們(宇宙的其他部分),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痹诮滩闹羞€有形形的環保內容的課文,利用這些教材對學生進行嶄新的生態觀的教育,教導學生尊重自然,愛護生態,摒棄功利性對待自然的看法,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倫理素養,教育學生一切以生態原則為規范,按照生態智慧、生態道德、生態原則做事,追求生態性的開發與追求,是新的環保教育的需要,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激發道德觀念,提升思想境界。

現在的學生,對所在的大自然的了解,大多是從課堂上間接獲取的,通過文字、符號所表露的信息,滲透進自己的悟解,從而對現實的大自然進行帶有個體色彩的詮釋。我們應以自然為師,通過教師的講解、指導和幫助,感受、欣賞和學習自然,從而激發自己的道德感、理智感,樹立正確的生存觀念,建立嶄新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可以啟發學生“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自然的尊敬與仰慕。《岳陽樓記》抒發作者的闊大情懷和政治抱負;《滕王閣序》表達渴望用世的抱負和強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織;《登泰山記》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觀滄?!穭t融入了詩人囊括四海、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宏偉抱負,可使學生受到心胸開闊、志向高遠之美的陶冶。

生態德育是語文教學的新課題,其核心是返璞歸真,將學生拉回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環境,融入自然,融入社會,體驗和諧,還教育以人文。

參考文獻

1 劉驚鐸、王 磊.生態德育及其跨世紀意義.教育評論,1998(5):36~37

篇6

【關鍵詞】實踐性德育;校企合作;大學生

實踐性德育作為一種新興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培養模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所關注、理解和接受,它對于高校德育工作效能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與此同時,許多高校在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逐漸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那么,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將如何開展?本文試對這一問題作些粗淺的探討。

一、實踐性德育的內涵及其特點

實踐性德育注重德育的途徑、過程與方法的實踐性,強調實踐在德育中的重要意義。它從德育的目標出發,設計、組織以受教育者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具體實踐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實踐性德育借助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發揮學生的自覺與自主作用,來發展、構建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思維,生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它是教育個性化、人本化、民主化在德育領域的反映,體現著一種新的德育理念。

實踐性德育的本質屬性是實踐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的途徑、方法與過程的實踐性;二是德育目標的實踐性。首先,實踐是實踐性德育最根本的途徑與方法,貫穿于德育過程的始終。德育的過程就是有目的的道德實踐過程,是受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引發道德沖突并不斷思考、判斷和解決沖突,從而達到提升道德能力與素質的過程,也是在實踐活動中反映、驗證受教育者道德狀況的過程。傳統的認知性德育往往通過德育教育者系統的理論講授,向受教育者灌輸大量的道德知識、道德觀念、道德原則,以幫助受教育者形成并加強自己的道德認知。實踐性德育則根據德育目標體系的要求,有目的地創設真實道德情境課程,使學生從道德實踐中“體悟”或“習得”相應的道德認知,尤其注重主體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次,實踐性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受教育者的實踐。實踐性德育不僅關心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更關心受教育者的道德行為。它強調德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德育認知,而是德育實踐,認為實踐才是檢驗德育的標準。只有當受教育者能夠踐行自己的道德原則時,我們才可以說德育的目標達成了。與傳統的認知性德育相比,實踐性德育的目標少了許多道德理想主義的成分,把抽象的道德觀念與具體的道德行為結合了起來。簡而言之,實踐性德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掌握豐富的道德理論知識,具備高超的道德判斷能力,而是讓受教育者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修身養性,形成良好的德行。

二、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實踐性德育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校企合作能夠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國許多高等院校在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漸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在為大學生實踐性德育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思路。

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實踐性德育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企業與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有很大差異,不利于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企業與學校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組織,各自的目標和追求不同。企業的經營活動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注重效率。學校以培養合格的人才為目的,注重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強調奉獻精神與責任意識。大學生在學校里培養的價值觀,很容易受到企業價值觀的沖擊。其二,校企合作過程中,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會發生變化,可能不利于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企業希望大學生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會重視大學生能力的培養,但往往不關心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要花更多的時間在企業里進行實習實訓,必將壓縮自己接受德育教育的時間。此外,企業的德育環境也不比學校的德育環境優越。

換個角度來看,校企合作也為大學生實踐性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行性思路。首先,企業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實現了學校與企業兩種德育資源的結合。學校的德育資源主要有知識淵博的教師、豐富的圖書信息、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有學校特點的制度與管理等。企業的德育資源主要有優秀的企業員工、獨特的企業文化環境、由企業特點的制度與管理等。校企合作背景下,學校可以請優秀的企業員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歷對大學生開展職業道德、職業紀律、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教育,還可以適度地借鑒企業的制度和管理模式。

其次,企業從自身的需求出發更加注重大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領悟、體驗道德知識,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提升道德能力。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深入企業進行觀摩學習、實習實訓,并和企業的職工共同生活。這樣,他們就會遇到許多在學校無法遇到的問題,如人際交往、做人、做事等等。大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德育知識。企業還通過管理育人、制度育人、(企業)文化育人、經驗育人、生產育人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最后,校企合作引起學校德育工作發生的變化,有助于推動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從而向實踐性德育方向轉變。校企合作背景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將會增加職業道德教育、就業與創業教育、企業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學校德育工作的途徑也會增多。這些變化有利于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從認知性德育向實踐性德育的轉變。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實踐性德育的策略

校企合作為大學生實踐性德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行性思路,高校、企業和大學生都要在行為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高校要進行德育工作的改革,企業要考慮自身的長遠利益,大學生要正確理解并切實踐行實踐性德育,各方共同促使實踐性德育工作成為“高校培養,學生主動,企業需要”的結合點。

(一)高校要致力于德育工作改革,在德育培養模式上向實踐性德育轉變

高校要優化德育培養形式,變灌輸型為滲透型,變認知型為實踐型,采用情景陶冶法、榜樣示范法、行為訓練法等方法開展德育教育。首先,在德育課程設置方面,高校要重視德育實踐課,注重大學生德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性德育課程要以大學生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主動參與的各種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由此豐富其在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方面的直接經驗。其次,在德育教學過程方面,高校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德育教育資源,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塑造大學生在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德育素質。再次,在師資建設方面,高等院校要聘請“雙師型”教師擔任學生的德育教師?!半p師型”教師既能勝任理論教學,又能指導學生實踐。大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教師的職業表率作用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教師可以運用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各種職業性、生產性、社會性的活動案例來拓展實踐性德育的課程資源。

(二)大學生要正確理解并切實踐行實踐性德育

大學生是德育教育的對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體。高校德育者、高校德育內容以及高校德育對象三者之間的彼此矛盾是高校德育實踐活動的基本矛盾,矛盾動力的落腳點還是高校德育對象,即培養、造就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實踐性德育注重學生的自我教育,重視學生作為德育教育主體的能動作用的發揮。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適應高校的德育工作改革,正確理解實踐性德育的內涵,將德育素養提升與自身的職業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大學生一方面要做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己未來的崗位選擇及其對自身素質的要求,更加主動的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思想道德和個人品質方面拓展自己的生存發展能力。在學校開展的各類實踐性德育活動中(如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到學校做的講座報告、優秀畢業生與在校生的座談會等),大學生要積極參與、認真學習,自覺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等良好的行業道德。

(三)企業要從自身的長遠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出發,參與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

作為“校企合作”的承擔者,企業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實踐性德育的培養和塑造過程中去。這不僅可以確保自身在人才競爭中的優勢地位,還可以有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塑造以及職業品格、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因此,對于校企合作中的一方――企業而言,要盡可能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活動的前提下,在每一年度定期針對對口院校推出開放式的校企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觀、培訓、實習等項目活動。學生通過通過耳濡目染、內心體驗和情感熏陶等方式,融入到企業良好的文化、風氣、氛圍中去,從而在精神層面認同企業的價值觀念、工作理念、職業道德等。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實踐性德育的效能,同時也為自身培養了一大批認同自身企業文化、工作方式、發展理念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宮林峰.實踐性德育研究及其基本模式構想[D].遼寧師范大學,2005:16.

[2] 宮麟豐.實踐性德育與認知性德育之比較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01):91.

[3] 吳指揮.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03):78.

篇7

一、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范文中國,原創范文樂園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茖W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當前,教育領域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人民群眾對于良好教育的強烈需求與良好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不管是把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滿足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要和人民群眾對教育的強烈需求,還是解決教育事業前進和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增強教育綜合實力,都必須依靠發展。加快發展,始終是解決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發展,堅定不移地推進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范文中國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推進教育事業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直轄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渝”和“人才強市”戰略,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全市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發展,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4年?;A教育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兩基”人口覆蓋率從直轄之初的40.45%上升到100%,“兩基”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督導檢查;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從直轄之初的38萬人增加到100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到84.5%。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學校在校生和招生比例都接近1∶1,實現了國家提出的“大體相當”的目標。高等教育發展實現重大跨越,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跨入了大眾化階段。成人教育穩步持續發展,全市基本建立起實用型、開放型的各種層次的成人教育培訓體系。

教育事業的發展成就,源于“優先”的真正落實;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也需要“優先”的強力保障。總書記在20*年8月31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了“三個優先”的要求,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范文中國歡迎你

這“三個優先”既是工作的原則,也是衡量的標準。因此,站在新起點上的重慶教育,要實現新一輪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倡導尊師重教,以更加強大的魄力落實“三個優先”,以更加健全的制度保障“三個優先”,以更加完善的機制體現“三個優先”,以群策群力的共識促進“三個優先”,真正使“教育

二、深刻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落實到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體現,也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天地萬物,唯人為貴”。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教育作為培育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樹人育人。在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上,在促進人的發展上,教育比其他任何領域都更直接、更具體、影響更深遠。

因此,我們應當把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作為教育的終極目的和永恒追求,將“人本”這一核心思想落實到教育工作的每一個層面、每一個環節,在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人性關懷,使教育活動始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教育發展為了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通過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規律,遵循人的成長規律,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

優先”成為推動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

篇8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構建活躍生命課堂

師生關系是教育和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媒介。據統計數據顯示,被調查的學生中,有91.9%喜歡上思想品德課的原因在于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可以向教師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有87.8%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可以得到教師的重視,教師不會因為學生的成績的好壞而決定是否給予學生回答問題的權利。實踐證明,互相尊重、坦誠相待的新型師生關系是營造活躍的生命課堂、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前提。

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要學會尊重和喜歡自己的學生,學會尊重學生自然的天性。思想品德課教師所帶的班級多,接觸的學生多,因而與學生個體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這就需要政治教師更要深入了解學生。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風景,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提供展示個性的平臺,允許學生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學生在教師面前真正說心里話,教育教學就已成功了大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讓學生認識到教師在說真話,是真關心自己。老是一副師道尊嚴的面孔,教師是難以走進學生中間的。學會與學生一齊學習,學會向學生學習,讓學生感到教師離自己很近,教師就是一個真正指引自己不斷成長的朋友。其次,教師在學生中應樹立威信。教師的威信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手段,有威信的教師的言行易于喚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因而能強化教育效果。

二、貼近生活,激發興趣,培養情感

思想品德課程與其他自然科學課程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所謂道德情感,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準則去處理相互關系和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舉止時所體驗到的情感。思想品德課中一部分的內容來源于世界無產階級和我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對象直指社會生活實踐中的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本質和規律,其表述多以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式出現。它與學生真實的具體生活實踐有一定距離,具有抽象性、辯證性的特點。當代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雖然生活條件好,智力開發比較早,但因其年齡小,并受應試教育文化的制約,接觸、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少,因而積累的社會生活和實踐經驗少;加上其思維和道德情感的發展處于由感性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由形象性道德情感向倫理性道德情感發展的過渡階段。因此,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貼近生活,意味著思想品德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熱點,了解和把握其生活困擾和社會現實問題焦點;意味著要幫助學生理解生活,學會過積極健康的生活?!爱斠婚T學科是作為理解社會生活的方式而被教授時,它具有積極的倫理意義?!边@是杜威揭示的一條德育原理。我們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討論問題、辯論問題等;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如要求學生一學期至少調查、研究一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針對一定的學習內容和事實,開展演講比賽、知識競賽、漫畫比賽等。這種寓教于活動中的做法,易受學生的歡迎,易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合作和科學探索的精神。

篇9

關鍵詞:信息時代;高校德育教師;角色轉換

角色是指與人的地位相對應的行為模式。教師的角色是指教師在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中所持有的社會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會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響下的一整套行為。每個時代都對教師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角色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德育教師是高校教師中的特殊群體,其角色定位不僅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還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甚至影響到學生個人對社會現實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認識。而德育教師角色能否恰當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適應時展的要求。

我們當前正處在信息時代。信息時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響,德育觀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沖擊并向現代化轉向。在從傳統向現代的歷史]變過程中,重新為德育教師進行角色定位是新時期德育實踐的迫切需要。本人認為,高校德育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應體現以下三個轉換:即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要從權威者向對話者轉換;在教師和教材教法的關系方面,要從遵從型向創造型轉換;對于教師自身的發展要求來說,要從單一性的講授者向更豐富的角色轉換。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方面:由權威者向對話者轉換

在傳統的德育中,教師作為社會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中介人,代表社會實施教育,是社會權威的代表,對學生具有絕對的影響力。教師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種角色:一是道德知識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師生結成的以道德知識授受作為基本內容的師生關系中,客觀地存在著知識占有的不平等,教師在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中,起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學生自然把教師當成了知識的化身,教師也往往以知識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與道德規范的訓誡者。傳統德育中教師常常以師表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的視線里,作為道德的化身向學生訓以各種行為規范與準則,對學生的言行品性進行評說,以規范者的姿態來調節學生言行。在學生[中,教師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們必須意志堅強,有強烈的使命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會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為學生已有的品德發展水平與社會要求之間的矛盾。教師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社會要求的代表,他們代表祖國、代表黨、代表人民、代表學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斷地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對脫離現實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規范采取強制灌輸方法,重智輕德,忘卻學生知、情、意、信、行的整體性,重教輕學,教師主宰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缺乏對學生主體力量的重視與張揚,相應地使學生成了道德知識的容器。

信息時代國際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傳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壟斷地位,承載過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獨立判斷力和價值創造力的道德權威角色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要求,所引起的矛盾與沖突也越來越尖銳,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認識、理解、體驗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以主體角色,在多種自主實踐活動中理解、掌握、體驗理論和觀點,從可信走向相信,最后達到堅信,從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學習過程也就相應成為師生共同體驗、共同探討、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適合自己特點、道德認識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教師的道德權威。

作為“對話人”,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一是人本意識。美國教育家杜威在介紹自己的教學經驗時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育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中的個體?!睂W生不是承納知識的容器,而是有待點燃的學習和發展主體。當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決定了他們自尊、自主、自立意識的增強和敏感,他們要求平等的愿望十分強烈,對德育教師的空洞說教和訓導極為反感,所以,一名傳統的道德說教者只會適得其反,更不用說讓其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所講授的內容。因此,德育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充分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必須深深地熱愛自己的學生,并將這份愛心體現到教學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識。加拿大著名課程專家史密斯教授說的:“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保證使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環境條件?!边@就意味著教師要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結論鎖定無限的對話過程,還要創設德育情境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在這里,教師的角色已不是只對學生發號施令的權威,也不是無動于衷的旁觀者,而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成長伙伴。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給予、接受的關系,而是一種交往和對話的關系,師生之間的教學過程也成為精神交流與對話的過程。

二、教師和教材教法的關系方面:由遵從型向創造型轉換

在傳統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學內容上大都嚴格遵守上級的指示和教科書的要求,唯上、唯書卻很少能唯實,在教學方法上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而忽視特定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創新的空間十分狹窄,信息時代社會的多變性則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動中發揮高度創造性,不僅要創造性地進行德育課程的教學,而且要從單純的德育課程執行者轉換為德育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一)就課程既定內容而言,教師有責任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已審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書做出相應的“剪裁”、取舍、增刪,從“教教科書”轉向“用教科書教”

即要從實際情形著[而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而不能盲目照搬統一的課程計劃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人”。具體來說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課題,以拓展德育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尤其必須珍視學生生活世界,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由單一的國家層面的“理想課程”向教師層面的“知覺課程”與教室情境當中的“運作課程”或學生層面的“經驗課程”發展。

(二)就課程動態建構而言,在課程的動態展開中,德育教師要從教無定法的基本法則出發對課程做出再度調適

德育教師應著力突破課堂教學的自閉性,主動建構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從而使德育教科書與鮮活的現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一體?,F代社會在飛速發展,新現象、新觀念層出不窮,新的政策法規、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斷出臺,如克隆人、安樂死、基因技術對倫理與法律的沖擊,黑客及網絡犯罪給法律的挑戰、虛擬世界、反物質帶來的哲學反思等等,都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進入課程流程,這樣德育課程才能及時直面社會、關照現實、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使每個教學環節和片斷都充溢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識體系的束縛,激發學生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而言,教師應積極參與其中

現代德育的課程結構由單一轉向多樣復合,其中的許多課程,如活動課程、隱性課程、研究性課程等的設計、開發和實施,如果沒有廣大一線教師的積極參與將無法進行。另外,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也要求教師不僅要利用現成的知識信息,而且要收集課程軟件信息,設計和編寫課程軟件、制作教學節目等。所有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教師認真學習現代課程理論和課程設計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和學生的發展要求,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程開發和設計中去,積極參與德育課程的創新,真正成為德育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

三、教師自身發展要求方面: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換

在傳統德育中,德育教師往往是教科書的講讀者,信息時代知識的創造、存儲、學習和利用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德育教師要從單一性的講授者向更豐富的角色]變。

(一)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導航員”

一直以來“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職業最顯著的標志。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從多渠道獲取知識,教師不能單純把傳遞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掌握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的方法及靈活遷移知識的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導航員”的角色。正如《學會生存》中所闡述的一樣:“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德育教師要致力于調動和開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開發和調動學生的包括自立、自尊、適應、創造等內涵豐富的主體性。指導學生具有自覺能動性、獨立自主性和開拓創造性,成為能夠發展自我、充實自我、超越自我的現代人。

(二)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心理問題診治者

根據最新的統計表明,大學生上網人數在90%以上。網絡帶來的人機交流模式使得直接交流日益減少,從而造成認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愿意受原有的社會規范的影響和約束,容易感到自我歸屬感的喪失,導致性格孤僻、行為失范、言語無忌,對現實不認可、甚至逃避心理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成為他們發展的障礙,這就要求德育教師首先是一個優秀的心理工作者,在學生適應社會和學習上給以更多的心理關注,指導學生社會交往和協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夠在實際的教育創新活動中有效的激勵和引導學生,使其能夠健康地和諧發展。這一角色要求教師必須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素養,要有坦誠真實和靈活開放的人格特點,要有善于交際、富于幽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要有協調問題的技巧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及時發現問題,加以引導,掃除學生心理障礙,使其健康成長。

(三)德育教師應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實質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沒有健全的人格,就談不上優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養健全的人格與培養優秀的思想品德實質上是同一教育過程的兩個側面。新時期的德育內容體系必須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說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這就要求德育教師從傳統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要培養學生對自我有積極的認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塑造他們自尊自愛的人格,激發他們自強、自信的勇氣,同時改造他們驕傲自大、虛榮、自卑、不思進取等不良自我意識品質。其次,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品質。指導青少年學生與同學、老師、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他們對人寬厚、真誠坦率、主動熱情、謙虛公平樂于助人、善于交際等良好的交往品質,克服其自私、冷酷、虛偽、嫉妒、孤僻、傲慢等不良的交往品質。最后,提高學生的耐挫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挫折,教育學生把挫折當成一種磨練與考驗,幫助學生樹立戰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指導學生建立適當的理想抱負,教給學生積極對待挫折的方法,增強挫折適應能力。

(四)德育教師應成為協調人際關系的藝術家

在傳統德育中,德育教師道德權威的角色很容易造成師生以知識為中心的授受關系、主從關系和不平等的權威和依賴關系。在信息時代,網絡的雙向性、互動性使教師從講臺這一“神壇”上走下來,傳統的“師徒關系”受到了不可抗拒的嚴重挑戰,沉迷于這種“師徒關系”的教師很容易被標榜為新人類的大學生視為“異類”。網絡技術的全社會滲透,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對面形式,借助豐富多樣的媒體進行“人——機”交往,是現代大學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這種“人——機”交往,造成了學生認知缺失、情感缺失。這對于身處“鬧市”、心理正在健全過程中的青年學生來講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德育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己優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質,淵博的專業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歷,努力成為協調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在培養學生品德的同時,關注學生“情商”的達成,構建以情感溝通為核心的師生互動,形成師生雙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的師生交往氛圍。

(五)德育教師應成為德育研究者

科研能力是教師素質的一項基本內容,增強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方面。當信息技術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后,教師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育科研,實現由教書匠向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轉換,成為名副其實的德育專家。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以往對傳遞知識功能的強調,使人們忽視了教師工作的創造性特征。教師科研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對新的教育問題、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創造,這使教師的工作更富有創造性和內在魅力。信息時代的德育教師將面臨更多更新穎的德育教學問題。如研究提高學生分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研究不同的德育情景創設對德育效果的影響;如何對網絡提供的信息進行研究、評價和改善;研究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這些研究活動有助于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有助于教師創造意識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豐富德育理論,指導德育實踐,推動高校德育的變革。

(六)德育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者

從終身教育理念來看,任何職業水平的發展都有“高原現象”?,F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教師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然是終身的學習者。首先,要不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其次,要構建多元的知識結構。德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素養,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及美學素養;具有廣博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再次,要研究德育方法。德育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科研,通過對實踐殊案例的反思,不斷研究和改進德育方法。最后,要不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時代要求教師具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處理教學、科研等方面問題,并把計算機和其他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這就要求德育教師要學習信息技術。反過來,教育信息技術也為教師的終身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使教師能夠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具有完成教學資源過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處理信息和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具有熟練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以及現代化教學系統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借助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益。

信息時代高校德育教師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也不可能有一套萬能的應變方案,因此,德育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對自身的素質進行反思和充實,對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進行重組,以適應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編.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38.

[2]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3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8.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 基本經驗 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5-0066-02

每個公民都是生存于國家這個社會共同體中間的,這就要求每個公民都需要具有與這個國家相符合的公民意識。改革開放至今,特別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利益變化由此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這也使得每個公民開始逐漸重視公民的個體價值和利益,并且在現實社會中越來越加以強調。

一、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基本經驗及啟示

1.要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中堅持主體性原則,重視大學生個體在公民意識培養中的作用和價值。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過程中大學生不僅作為客體接受公民意識教育和培養,而且主動獲取關于公民的認識和觀念,最終才能內化。現階段各高校在研究和觀察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意識形成規律方面已經取得了值得繼續發揚的成功經驗,于是開始關注大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并開始重視讓大學生在公民意識培養的過程中能夠按照國家和社會要求進行自我教育。隨著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復雜環境,這就要求不僅要強調學校的作用,更要強調大學生主體的獨立能力,使其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基本經驗和啟示。

2.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一定要遵循公民意識培養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針對大學生自身特點及所處環境特點進行培養機制的建立及發展。只有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遵循這一規律,才能實現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價值,也才能使得大學生有效地內化國家及社會要求的公民意識。公民意識培養的基本規律是建立在公民意識內在矛盾基礎上,這就是社會要求的現代公民思想意識與社會成員思想意識之間存在的矛盾,體現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上就是國家、社會要求的公民意識與大學生思想意識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也貫穿于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始終。這樣就要求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遵循這一規律,注意大學生群體的特點,這也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須在現階段仍繼續遵循的基本經驗和啟示。

3.隨著時展,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方法應不斷創新。公民意識培養方法是為了使得公民能夠將公民意識內化為自身意識的手段和行為,這種培養也是解決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最為常用的方法是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典型教育法、隱性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等?,F階段這些方法的選擇和應用要注意綜合運用,以便產生合力和整體效益。這要求進行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時,方法上既要有針對性也要有創新性?;ヂ摼W的運用等就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創新的體現,這是現階段培養需要借鑒的經驗。

4.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環境逐漸優化。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3]公民意識的形成受到環境的影響,使得公民在潛意識中形成公民意識,所以環境的建設和優化十分重要。培養環境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外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不可缺少的條件,不具備一定的外部條件,事物也不會發展變化。[4]因此,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中,要重視培養環境的優化和有效利用,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效果。這里邊的環境不僅指宏觀環境,如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制度等,還有微觀環境,如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等,優化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經驗就是充分發揮環境的積極因素。

二、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根本途徑

1.開辟各種途徑進行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構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機制。(1)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訓中的作用,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基本理論教育、民族精神及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法紀意識教育、開拓創新觀念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通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活動來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這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具有潛在的巨大價值和巨大影響力,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將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掩藏其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開展。(3)通過大學生多種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內化。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這些實踐活動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和參觀考察等等,這樣的公民意識培養才更加具有影響力,以便促進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機制效果更為有效地發揮。[5]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內容進行調整,并且一定要使得其與時俱進。

2.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科學管理。(1)在思想政治教育機構中成立公民意識教育的獨立部門,并能夠成立公民意識教育的領導機構,在此基礎上構建和完善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相關規則和制度,并要成立專門機構來執行,開展有系統的、有保障的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2)加強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等管理,這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一是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將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以體現,培養其民主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二是學校相關管理制度和規章的出臺要廣泛征求大學生的意見,潛移默化培養其具體的公民意識;三是在學校管理中,要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的作用,并在學生自治組織內部施行民主管理,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民主意識。

3.創新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方式與方法。(1)顯性與隱性方法相結合。強調上述顯性研究方法如課堂教育等外,還需要結合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日常管理等隱性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公民意識培養。隱性教育更加有利于公民意識的內化。(2)個性與共性相結合。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不僅要注意公民意識培養的共同性,還要發揮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自身特殊性,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不僅是一個公民意識內化的過程,還是外部教育強制作用的結果,這就是自律與他律相結合。(4)傳統和現代方法相結合。傳統教育包括課堂教育等,而現代教育則包括網絡教育等,這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這就需要把傳統教育手段融入現代教育之中,這樣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7](5)實踐教育與理論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主要途徑,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在逐漸增加,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公民意識培養效果。[8]

現階段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學生逐漸接觸更多的信息,使得其公民意識的培養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要在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中更加注重公民身份意識與內涵的教育,這種教育基礎下能夠使學生公民意識覺醒、內化,讓大學生認同公民身份、公民與國家的關系等。此外,還要逐漸增加憲法意識和權利意識教育以及大學生參與意識的比重,這也是公民意識逐漸發展的要求,[9]是公民意識現代轉型的需要,也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一直所欠缺和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需要建立相關的培養機制,進行科學合理的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機制就是公民意識受到內部或者外部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運轉方式。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形成要通過內化和外化兩個過程:內化就是將公民意識的相關內容內化到個體意識之中;外化就是將外部的公民意識要求轉化為個人的行為及習慣。[10]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并且在政策制定上予以更多的傾斜和重視。

[ 參 考 文 獻 ]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 宋新海.公民意識的養成及其當代意義[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2):149.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 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哲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3.

[5] 詹木生.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理性思考[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69-171.

[6] 龔建萍.高校德育中的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89-91.

[7] 謝安國.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成因及教育對策探析[J].蘭州學刊,2009,(9):163-165.

[8] 李尚旗.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及其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0,(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