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的教學范文
時間:2023-06-18 10:5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課的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發聲練習要簡單、多變
在歌曲教學前,進行簡短的發聲練習,是培養學生運用自然良好的嗓音進行發聲的重要途徑,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正確的指導課堂發聲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素質。比如說教學生發音時,特別是小學生,要注意循序漸,從易到難。剛開始接受訓練時,可以安排一些閉口音,如:lu、mu為主的母音訓練,旋律線簡單、流暢,音域不易過寬,以輕聲唱法為主,讓學生通過練唱,慢慢體會聲音和諧、柔美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再適當地加一些其他的母音。練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抓住發聲的氣息、口型、咬字等技能的訓練。在教法上,也可以靈活多變:
1.模仿小動物的叫聲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發聲器官尚未經過訓練,因此要采用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訓練。他們思想單純,幼小的心靈很有愛心,尤其是對小貓、小狗之類的小動物更是關懷備至。根據著一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根據小動物的發音,來設計教學。比如:我用頭因投影出示小鴿子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小鴿子的興趣,再問學生鴿子是怎么叫的?學生回答;“咕咕咕”。“那我們就一起學學小鴿子叫”。這樣就自然地把學生引發到發聲練習的教學中來了。
2.注重趣味性
練聲是件很枯燥的東西,如何引導學生,我想“趣味性”對學生的吸引力還是很大的。這就要靠教師用開放的手法來組織訓練。我們也可運用多媒體課來輔助發聲練習,例如《森林中的回聲》,教師可以給學生放短片,讓學生聽5--∣5--∣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在初步練習唱的基礎上,由學強弱。為了激發學生發聲的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不同體態、動作更形象地表現回聲的歌唱效果,如“呼喚”的體態語,回聲部分用側耳聆聽的體態語。這樣學生就會活躍起來,并且把發聲作為一件很有趣的活動進行,并且掌握得也快而活。
3.編旋律短句
旋律短句是最常用的練聲形式,可以訓練呼吸、發聲、咬字、吐字等技巧,還有助于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記憶能力。學生在自己熟悉的語言、兒歌中訓練,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愉快的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總之,簡單、多變的發聲練習,從多角度挖掘孩子們喜歡的、樂于接受的形式,可以輕松、愉快地表達到練聲的目的。
二、節奏練習形象、有趣
在我們的生活中,節奏無處不在,它是音樂的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每一首樂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與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經過我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切感受到小學低年級的節奏教學,應著重加強學生的節奏練習。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教師去引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知識融入音樂實踐中,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
1.將抽象的節奏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
音樂節奏源于生活,要培養低年級學生的節奏感,應該還音樂節奏本來的面目,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節奏,感受節奏。讓學生用耳朵去聆聽、去感知各種各樣的節奏,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伴奏,聽多了,學生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把節奏哼了出來。也可以讓學生說節奏,結合聽到的聲音節奏外,還讓學生說說平時生活中還聽到了哪些聲音的節奏。此時孩子們就會暢所欲言,不知不覺中對節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強了學生的節奏感。
2.游戲法
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特點表現為愛動、喜歡參與和表現自己,特別是低段的學生。從低段要求掌握的節奏來看,結構也比較簡單,且富有律動感。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把節奏與動作相結合,使理性的東西變成感性的東西,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學習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玩節奏律動游戲,看到不同的節奏卡片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
3.模聲法
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中去創造音樂,從中取材,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與主動積極的學習欲望。在節奏訓練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探索生活中聲音的長與短,加以綜合。不同的節奏用不同的學生熟悉的“象聲詞”讀出、拍出,這種方法便于學生的記憶、理解。學生讀節奏時,必須動腦筋想“是什么音符”,應該“讀什么”,不動腦筋則讀不出音節。此法突出了讀音的形象性,盡量做到讀起來上口,降低了教學難度。
總之,只要我們善于用心去探究、去創造,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訓練,我們一定能將復雜的節奏教學簡單化,學生一定能夠更加容易地掌握。
三、聽音練習形象、直觀
學會用心聽音樂,用心去感悟音樂。問題是小學生不懂用耳,更談不上用心了,他們沒有用耳的習慣,也不具備聽音的能力。所以重點要抓好聽音興趣和有意注意的培養。
篇2
一、以學生為本
以生為本原則在這里不僅包括以學生為本,還指以生活為本。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是觀眾,而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是音樂的表演者、欣賞者和創造者,學生的主體性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都應該突現出來。初中生進入青春發育期,處于一個生理活動復雜多變的時期,在學習方面表現出好奇、好問、好試、好勝的心理特點;在音樂情緒體驗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性,情緒表達外露與內隱并存,情緒極富波動性。音樂科目屬于非應試科目,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是其進行音樂學習的主要動力。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呢·教師應該明確認識到,初中生的好奇心是其學習的內因,是學生思維的先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是引導其進入音樂世界的良好手段。學生的好奇心的調動有賴于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學生才能在課前準備好學生感興趣、能調動其好奇心的教學內容。課堂上可以創設調動學生激情的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必須了解學生,以學生的原有音樂能力為基礎。
好問是初中生心理的又一特點。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音樂知識和音樂經驗,在此基礎上對音樂理解更深入探索便會導致其在音樂課堂上好問的性格表現。好勝也是初中生極為寶貴的一個心理特點,他們普遍存在爭強好勝的心理,表現欲望很強,總想尋找一切機會展示自我,以便得到教師的贊賞和同學們的注意,而且在音樂課堂中也往往能表現出他們好動的心理特征。所以只有建立以生為本,寬松、民主的課堂情境,學生好問、好勝、好動的性格才能得到滿足,才會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完成教學目標。
二、加強學生合作交流意識和能力
將教師、專家的不同觀點進行整理,組成一個知識庫,學生可以從中對不同來源的意義進行評價和協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更是如此,由于個人的經歷和環境不同,學生認知結構往往也是相異的,對同一個作品會形成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隨著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音樂活動和學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以及合作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傳統教育觀念中師生之間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涇渭分明,教師總是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以居高臨下的權威感,學生永遠處于一種被教育的位置。對于音樂教學來說,音樂理解不以音樂知識以及音樂能力為唯一依據,所以在音樂體驗方面學生與教師之間都會有各自的理解。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加強與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是音樂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的關系。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不僅應該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不斷對話、合作、交流,豐富他們的經驗,教師也應該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歌唱、欣賞、創造等具體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促使他們在更高層次上音樂能力的建構。
三、培養學生主體音樂學習意識
現代學習理論的一條原則就是不同的學習目標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教育的新目標要求改變學習的機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他們己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正是這些經驗的積累,為音樂教學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音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灌入新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學生是音樂學習活動的主體,但是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的局限性、教學方法的單一性、評價方式的終結性,學生學習音樂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意識也不強。隨著基礎音樂教學的改革,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主體性的強調,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學生主體性得到了重視。首先,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生帶入到優化的情境中,使他們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場“力”的作用下,伴隨著情感體驗主動地參與音樂教學過程,啟發一定的主動學習意識;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優化情境為空間,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營造渲染一種優美、真實、學生感到特別親切的富有情趣的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的意識不斷增強。
篇3
1964年誕生的中國第一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我們音樂老師再熟悉不過的音樂作品。對于中國人來說,它已經遠遠超出了一部芭蕾舞劇的意義,其中的歌曲《紅色娘子軍連歌》《軍民團結一家親》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末掀起的“普及樣板戲”的熱潮中廣為流傳。
選擇這個內容是為了上一節公開課,幾乎翻遍了網上所有的教案和參考資料,發現上面的教學內容無非就是關于《紅色娘子軍連歌》的學唱,《女戰士與炊事班長舞》和《軍民團結一家親》的音樂欣賞。我不禁反思:單單這么幾首曲子的欣賞,我們的學生就真正了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了嗎?真正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了嗎?也就在那一刻,一個念頭在腦海中閃現,我要上一堂與眾不同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要讓我們學生真正了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構課的過程是痛苦的,面對著一大堆的教案,翻閱著一頁頁的教參,欣賞著整一部的舞劇,聆聽著一首首的樂曲,千頭萬緒,讓我無從下手,找不到出口,我要怎么教?我要教什么?經過兩天的痛苦思考和與辦公室同事的討論,我想到了《紅色娘子軍》是中國的芭蕾舞劇,那么我何不從中國入手,探尋它的中國魅力呢?接下來在對舞劇的概念解釋中,我又犯愁了,教參中的解釋是:舞劇又叫芭蕾。正確嗎?經過一番求證和查找資料,為了避免原則性的錯誤,更貼近于《紅色娘子軍》的本身,最后我把課題正式確定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有了這樣一個課題,此后的所有問題迎刃而解。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題材、舞臺布景、服裝化妝、音樂、舞蹈這五個方面讓學生體會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通過對故事的講述,讓學生知道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題材是以中國的革命歷史作為創作依托的。通過《娘子軍操練舞》等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欣賞,讓學生了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舞臺布景、服裝化妝、道具、舞蹈上的中國魅力。接著通過《軍民團結一家親》的欣賞讓學生在體會音樂與舞蹈的關系的同時,分析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音樂方面的中國魅力。豐富的音響資料,視頻中舞蹈演員高超的芭蕾技巧,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眼球,使他們在驚嘆的同時,快樂地感受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
教學反思
初中學生的審美情感雖然略顯稚嫩,但已經顯露了追求美的倪端,這正是需要扶持和引導的地方。作為教師,如何讓學生在獲得音樂情感體驗的同時也讓一種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是教師應該深深思考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中,每一位老師都會根據一定的目標要求,選擇適當的內容,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找準教學“切入點”在教學設計時是尤為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總的設計思路或框架,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同時在教學設計時,既要考慮到教師的教法,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法;既要考慮教師的知識水平,也要考慮學生學習的興趣;既要活躍課堂氣氛,還要激發創造性思維等等。
一、找準教學切入點
教學中的“切入點”猶如化妝師化妝時關鍵的一筆,猶如美術家構圖時的最佳角度。找不準它,我們的教學將無法深入到作品的內部,無法進入學生的心靈。找準教學切入點,我覺得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教學切入點盡可能地要小,具有針對性。剛剛開始確定《紅色娘子軍》作為教學內容的時候,是介紹舞劇概念還是介紹芭蕾舞劇,使我一下子犯難了。最后選擇介紹芭蕾舞劇這個概念,最終的原因是縮小知識點,使概念的指向性更明確,更具有針對性。
2.教學切入點的選擇要直指作品最具特色的方面。作為中國第一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1964年演到今天,創下了近3000場久演不衰的藝術神話,它在芭蕾舞臺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的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因此,我以“感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為整堂課的切入點,結合芭蕾舞劇的概念,抓住舞蹈、音樂這兩大要素展開教學,師生共同探究、體驗作品的“洋為中用”之美。
整部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由序幕加六幕組成,為了突出中國特色,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我選取了《娘子軍操練舞》《黎族少女舞》《赤衛隊員五寸刀舞》《女戰士與炊事班長舞》《相親慰問》《紅色娘子軍連歌》這幾首具有中國特的舞蹈和音樂。在整個教學過程和各個環節的安排上,我時刻圍繞著讓學生感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這個切入點,由聽故事――看舞蹈中的道具、服裝、舞臺布景――欣賞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聆聽舞蹈中的音樂――演唱主題曲,由淺到深,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同時每個環節之間又有著相互的聯系,如:欣賞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這個環節中,在讓學生欣賞舞蹈的同時,我還請學生關注舞蹈中的音樂,使學生認識到音樂在舞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壓抑恐怖的黎族少女音樂,活潑歡快的女戰士音樂,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下一個環節關于舞劇的音樂的聆聽和體驗。
我力求通過挖掘舞劇中最具有表現力的舞蹈、音樂要素,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
二、充分把握教學內容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這句話曾在教育界流行一時,在新課程標準下,這句話又有了新的理解: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隨時“添水”“換水”,及時地對自己的一桶水更換更有營養價值的“優質礦泉水”和“活水”。
我習慣在備課、上課、課后問自己為什么?從而促使自己多找資料、多看書,盡量避免原則性的、專業上的錯誤,解決模棱兩可的知識點。同時多提問、多思考,可以促使我們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添水”“換水”更多的是體現在教學的細節上。如為了讓學生知道《娘子軍操練舞》的舞臺背景是具有海南地域風情的,我特地去網上查找了木棉樹以及它在海南人心中的地位;《黎族少女舞》欣賞時,我找了黎族的相關資料。細節決定成敗,于細微處做文章,才能使我們充分地把握教學內容,讓課堂教學更加嚴謹、完美,讓學生信服。
三、精心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師生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法,是教授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有效結合。在本節課中,我選擇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視頻欣賞,感受魅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多媒體技術手段在本節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精心選擇的一個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芭蕾舞蹈,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眼球,震撼著學生的視聽。
2.對比感知,體會魅力。對比是音樂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運用對比欣賞的方法,可以隨時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識的特點。為了突出音樂在芭蕾舞劇中的作用,我兩次運用了對比的教學手段:第一次,通過舞蹈《黎族少女舞》和《女戰士與炊事班長舞》的對比欣賞,使學生了解到不同的音樂能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由探究舞蹈的中國魅力過渡到了探究音樂的中國魅力這個環節。第二次,通過有聲和無聲兩個版本的《鄉親慰問》舞蹈欣賞,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音樂與舞蹈的關系,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表現形式。一次次的對比,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3.動靜結合,提高魅力。“動”和“靜”的巧妙結合,會使課堂產生錯落有致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安靜地聆聽和思考,又要讓他們熱烈地討論和積極地參與表現,使他們在思考和討論中掌握知識,在實踐活動中深刻感悟和體會。如《紅色娘子軍連歌》的學唱環節的安排,在演唱中不僅使學生體會到了音樂的中國魅力,同時學生用歌聲表達的是他們對于藝術家們創造出這樣一部芭蕾精品的驕傲和自豪。最后通過討論,總結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中國魅力,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完整、系統的了解、回顧和升華。
每一首作品,都有一個清晰的構思之路,是智慧的結晶。每一個音符,都歷經長期的醞釀,耐人尋味。只要我們細心揣摩,總會巧妙地摸索出一條通向音樂深處的最佳途徑。不同類型的作品,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因音樂而宜,因教師而宜,因學生而宜,定會讓我們的音樂課堂色彩紛呈。
學生感受:
807班,羅夢婷:“舞蹈是一種藝術,一種生活,一種情感的表達。欣賞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使我沉浸在舞蹈藝術的神奇圣境之中。人們絡繹不絕的舞姿飛舞散開,曲折的身段手腳合并,輕步漫舞似飛燕掠水,真可稱‘珠纓旋轉星宿搖,花曼抖擻龍蛇動’。演員們用自己的舞姿詮釋著生命的贊歌,她們用腳尖描繪著颯爽的英姿,讓我們領略了足尖藝術的風采……”
804班,羅文卉:“坐在教室里欣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我的心底被深深觸動了。看著那足尖輕輕一踮,順著繃直的足背往上是優雅的身姿。《紅色娘子軍》沒有全身潔白的芭蕾舞裙,有的只是一身身充滿革命氣息的軍裝,它沒有唯美的背景音樂,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革命紅歌,它沒有芭蕾浪漫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令人敬佩的中國精神――堅貞不渝的信念。課后,我迫不及待地欣賞了整部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
809班,鄭棟棟:“這是我第一次觀看芭蕾舞劇,第一次接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改變了我對芭蕾舞劇的看法,它使我覺得芭蕾不再遠離我們的生活,反而就在我們身邊。”
篇4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要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要研究總結創新以往和今后的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背景分析 縱觀半個世紀的我國教改歷程,我國的音樂教學經歷了50年代前后的傳統的民間藝人“梨園式”的教唱教學模式到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我國,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國外音樂教學法強調即興創作,從觀念上促進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使音樂教學研究上了一個臺階。
但從現代教育論上分析,一個時期內課堂音樂教學的主要模式仍屬于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所以中小學音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現“中學不如小學”,“小學高年級不如中、低年級”,“學了九年音樂課,有些學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現象。因此,從整體上研究教學模式,改革音樂教學迫在眉睫。
二、總體目標
1.“如何做人” 。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完善的人格,音樂教育首先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
2.激發主觀能動性。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生動活潑的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開。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主動性是審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沒有主動性就不可能產生美好體驗,音樂教 學必須生動與主動。
3.創新傳授。音樂教學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教師將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傳授給學生 。從現代的觀念來看,必須把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統一起來,而創造力則體現更高的要求,更能促進學生的 個性發展。因此,國外音樂教學體系都非常注重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的即興創作活動。而我們的音樂教 學過程中,這方面顯得較為薄弱。作為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創造性要貫穿于審美教育的始終。
4.方式與方法。傳統的音樂課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課的靜態形式,學生正襟危坐。音樂本身是非語義性的,體態律動學的誕生,使人們對音樂心理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動態更能喚起人的本能,更能觸發人的自由聯想,有助于人的創造意識和行為。
三、創新模式
1.以人為本、全面發展。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樂專業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要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中小學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汲取經驗、大膽探索。自七八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音樂教研網絡相繼建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同時也涌現了大批音樂教學的有志改革者,同時,本世紀以來產生的音樂教育體系和流派,對世界音樂教育發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新模式探析
篇5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我深刻地認識到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情境教學極為重要。因為低年級學生的情感和認知水平有限,學唱歌曲和欣賞都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師精心創造各種有效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同時情境教學也正符合了新課程的要求,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進一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所謂電教創設情境是指通過多媒體設備將音樂中的圖像、內容、節奏等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調動他們的眼、耳、手等多種器官,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如在欣賞第一冊《平安夜》時,由于歌曲的旋律比較柔和、優美,與中國過年的音樂風格相差甚遠,因此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在一(2)班教學時,我直接讓學生欣賞了全曲,然后讓學生說說你聽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大部分學生都說,聽了以后感到很悲傷、很可憐、很想哭。還有一位學生竟然問:老師,為什么外國人過節這么悲傷呀?此時教師用任何語言進行解釋,都不能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慮。因此在給一(1)班上課時,我先到網上找了一段關于過圣誕節的影像資料,然后配上《平安夜》的歌曲,學生邊看邊聽,看著錄像中外國人為著圣誕樹快樂過節的情景,看著他們在虔誠祈禱的情節,真正了解了平安夜的內涵,兩節課的效果明顯不一樣。
在唱歌教學中,利用電教創設情境也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教《小雨沙沙》一課時,教師先播放一段雷聲隆隆、風聲呼呼、雨聲沙沙的錄音,創設了一個春雨綿綿的情境,再以幻燈展示出一張空白片,學生判斷出雨聲后,教師便在幻燈片上畫出雨絲,接著播放這首歌的旋律。在歡快的樂聲中,教師再用幻燈展示出一顆顆種子發芽、生長出葉子的過程,這樣,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聽音樂看畫面再聽音樂再看畫面,深刻地理解了詞意,這樣把學生置身于音樂的情境中學習,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力。
二、借用黑板畫展示情境
黑板畫是展示音樂課情境教學的手段之一。鮮艷的色彩,生動的畫面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精心設計黑板畫可以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促使學生很快進入歌曲的情境,達到理想的教學功效。如欣賞《大海搖籃》和《海上風暴》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了藍色的大海兩種不同的狀態,一邊是溫柔的、波浪平靜的海面,慢慢地轉變為波濤起伏的海面,后有小船被吞沒的情景。讓學生看著這樣的畫面欣賞,根本無須教師解釋,學生便一目了然,同時在這個環節后面及時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效果會更好。又如教《草原就是我的家》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歌曲的意境,教師用綠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草原,并把歌詞寫在上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對大草原的印象,自主到黑板上畫上你自己想畫的大草原上有的其他東西。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不一會兒,一幅草原美景圖就在大家的巧手下誕生了。通過引導學生也參與情境的創造,能使學生更主動、更有效地學習歌曲。
總之,黑板畫是創設音樂情境教學的重要手段。音樂老師可充分利用黑板,完美地把自己的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展示情境,達到藝術教育的目的。
三、借助語言帶入情境
語言也是音樂課情境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教學實踐中,音樂老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要善于運用聲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把學生帶入音樂世界,因此教師的語言應充滿激情。在備課時還要特別注意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語的設計,使環節之間連接得更緊密、更恰當。例如,在欣賞《擠奶舞》時,教師先引導學生用動作感受了草原上的傳統節目,如騎馬、摔跤、射箭等,然后用語言進行轉移:小朋友們,進行了這么多的運動,你們累了嗎?渴了嗎?蒙古族熱情好客的人們已經來到了奶牛場,準備擠奶來招待我們,大家想去學學擠奶嗎?由此導入《擠奶舞》的欣賞和表演。這樣能激起學生的表演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教唱《下蛋羅》一歌時,教師一進課堂就說:今天我們要去參觀一個農場,在農場有一位光榮的媽媽正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你們想去看看嗎?通過語言的刺激,激發了學生的想象里,使他們在躍躍欲試中,全神貫注地沉浸在音樂中。
四、通過表演體會情境
學生喜歡表演,也喜歡看表演。通過動作和表情表達出歌曲的內容和感情,容易使學生體會歌曲的情境。如欣賞《快樂的一天》時,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活動場面:讓學生根據自己一天的生活編演小品《快樂的一天》,同時配上音樂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生活的快樂,同時也對音樂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如教《小象》時,教師讓學生扮演象媽媽和小象,通過舞蹈的形式使學生感受深厚的母子之情。這樣,通過各種表演使學生加深理解了歌曲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同時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借助生活領略情境
篇6
【關鍵詞】 城鎮初中 音樂課 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10(a)-0174-01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音樂新課程基本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學科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城鎮初中處于城鄉結合部,城鎮初中學生來源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其一是城鎮本土小學畢業生;其二是城郊小學畢業生;其三是農村畢業生。城鎮本土小學的音樂課就是教教歌,做做作業,或者被其他學科占領,再好一點就是傳統教法,教師一言堂,學生心惶惶,教師疲憊不堪,學生連歌都唱不會,初步技能都掌握不了。來自城郊和村小的學生連音樂課都沒上過,基本不知道還有音樂這么美妙的事物。基于這樣的現實,筆者作為城鎮初中一名音樂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實際,探索了“導演議練評”的課堂教學模式。
“導”即是導入課程,不論是舊課還是新課,都非常有必要“導”這一環節,通過導課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習的欲望,導課形式靈活多變,根據課程具體內容確定合適的形式,是采取“提問式”還是“圖片式”,“名言式”還是“幽默式”等等,或者根據教師的自身特點進行設計,都得根據課程主題內容進行設計。我在上“走進歌樂山”這一課時,導課采用的是“提問+圖片式”,歌樂山、白公館、渣滓洞,牢房、刑具的圖片用多媒體出示,并提問:“同學們看到這樣的圖片,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如果有,能告訴我你的感覺嗎?就有學生說:“老師,我知道,我去過歌樂山,參觀過白公館、渣滓洞!”這時,他是自豪的,他非常樂意跟同學們分享他的經歷和見聞。老師就繼續引導他:“把你參觀的見聞和感想告訴同學們好嗎?”這位同學就會把它的所見所聞告訴同學們,再結合圖片,同學們的理解就會深刻一些,利用這樣的方式,激起了同學們學習“走進歌樂山”的欲望,躍躍欲試,想早早打開課本,想知道這首歌究竟怎么唱,這首歌究竟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收獲。我在上“祖國給我理想”這一課時,采用的是“名言式”導課,“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同學們,你們會有什么樣的理想呢?你能為之快樂的奮斗嗎?”請同學們朗讀歌詞“祖國給我理想”。用這樣的方式導課,同學們很快就進入角色,并且把自己的理想聯系起來,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
“演”即是運用多媒體或者錄音或者教師自己對新課程進行演示,讓學生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作品,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音樂內涵,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在“走進歌樂山”一課中,我播放錄音,學生初次聆聽獲得歌曲的整體感受。然后齊聲朗讀歌詞,理解歌詞,再聆聽,進一步熟悉作品。
“議”即是學生分小組分析、討論對音樂的初步認知。在“走進歌樂山”一課中,在第三次聆聽過程中,小組分析討論歌曲的速度、情緒、旋律、節奏,筆者發現,在本環節中,學生對基本音樂要素如力度、速度、情感容易形成自己的認識,對旋律、節奏、節拍、識譜等方面的認識就差很多,通過理解歌詞,能夠理解音樂作品的基本思想。
“練”即是“練習”,通過演唱、模仿、比較等方法,調動手眼口耳跟隨大腦的活動積極動作,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作活動。在老師琴聲的帶領下,首先唱“la”,體會旋律的走向,音的高低長短,第二遍用手指在桌面輕擊節拍,并唱“la”,第三遍雙手揮2/4圖示歌唱歌詞,在練習過程中,學生都輕聲歌唱,聆聽琴聲,辨別自己的歌聲的音高、節拍、節奏是否準確,及時調節修正。輕聲歌唱的好處是學生能夠養成內心歌唱的好習慣,避免喊唱、吼唱,能夠辨別自己的歌聲的音高、節拍、節奏是否準確,還能夠起到練聲的作用,調節歌唱器官進入到工作狀態。待到唱得比較熟練了,就讓學生在此音量的基礎上,逐漸加大音量歌唱,直至不費力的自然的歌唱。在學生的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教師針對難點,學生能通過自主或者合作解決的,教師不干預,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點,教師給予解答。在“練”的環節,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得到很大的體現和發揮,學生積極發言,積極展現,每一個學生都活力四射,全體都動起來了,實現了面向全體,注重個性發展。
“評”即是多元評價,采用學生評價或者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對本課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學習方法、學生參與面和參與程度等進行客觀評價,老師要寫教學反思,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并改進方法,促進學生發展。
“導演議練評”五環節獨立存在但不孤立,“議”中有“導”,“練”中有“演”,各環節交互穿插,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這一教學模式經過教學實踐,初具效果,在以后的教學中,期望能進一步探索出各環節的有效性,在短短的40分鐘課堂里,實現短時高效的效果,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導演議練評”音樂課模式,把美育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音樂感悟、表現和創造能力。
篇7
一、構建新型的音樂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建立的比較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和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把學生當作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講,學生聽、記。它將嚴重地扼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極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進行對教學模式的“改革、更新”,為學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探索,在學習中創造。
教學的設計要以學生實踐為主線,探究知識為中心,創造知識為重點,培養能力為宗旨這一教學格局。當學生對它產生濃厚的興趣時才愿意主動地去學習和了解,進而深入地去探究它,于是產生了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中國,中國我愛你》一課,我先談話導入,自己范唱使學生對歌曲產生興趣,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樂理知識激勵他們自學歌曲,在自學過程中若發現問題可以相互商量、交流、提問,比一比,誰提的問題最有水平?學生通過實踐,尋找知識點,相互討論。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突破局限的思維定勢,提出新問題,有了新見解、新疑惑。待老師講解時,他們帶著一顆好奇和想探究的心去聆聽時,表現得那么專心、仔細。這種教學設計生動有趣,富有新意,給人以全新的感覺,并能引導學生從不懂到懂,激發學生從“不想學”到“我要學”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音樂基礎是參差不齊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傳授必不可少,但若過分強調訓練這方面的技能,將會使他們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消耗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厭倦心理。這時為了讓他們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獲得創新發展,我決定用游戲的手段,為他們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走到學生中間,縮短與學生的距離,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殿堂。如我唱“do”學生唱“re”我唱“mi”學生唱“fa”這樣把上行、下行音的音階用游戲的方式來完成。然后又讓學生用默唱的形式來彌補學生對音準(偏唱及對各音音高)的感受。根據學生對各音音高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我給學生六個音,它們分別是:“5 6 7 1 2 3”讓學生根據各音的音高次序及各自的身高分別組成六人一組排成一條隊伍,接著最矮的同學唱“我是5”,其次“我是6” ……再按下行音從最高的一位同學開始唱。讓全班同學評價他們的游戲,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指出他們的缺點,而使發言者也得到了應有的提高。大家在游戲或觀察的過程中都很投入,發言也很積極。學生在歡快的游戲活動中參與了對各音的音高及音準的感知,從而有效地調動了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探究能力,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建立互動的師生關系,加強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生動有趣、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中去體驗音樂、探究音樂、表現音樂是我們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師應當努力完成的教育使命。
三、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快捷簡便,直觀形象等特點,他通過圖象、文字、音響等來刺激人的感官,從而產生聯想,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想象思維的展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視聽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學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課,運用多媒體課件,將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及動聽的歌曲展現給學生,使學生能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的節奏,我運用了多媒體演示,整個過程把抽象的節奏化為直觀的、動態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產生共鳴,讓學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領悟節奏。又如:在欣賞《春到沂河》三段體樂曲,引子(散板)和第一段(快板)以山東風味民歌《沂蒙山小調》為素材,通過加工和發展,向人們展示了沂河兩岸的大好風光,表現了人們在田間愉快勞動的情景。第二段(慢板)以山東琴書和柳琴戲音調為基礎,通過調式調性的變化以及在演奏上推、挽、吟、揉技巧的運用,使音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抒情而富有韻味。第三段(快板)是一個變化的再現段落,快速而響亮的演奏及表現出來的強烈氣氛,與第二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我把本曲錄音與VCD用電腦軟件用“豪杰解霸”,分段錄入磁盤,就可以分段重復播放,還可以控制計算機對照播放。讓學生在聆聽中感受,老師就可以非常輕松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潛心鉆研,精心設計,善用、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它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
四、善用“激勵性”機制進行評價
篇8
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教學
音樂欣賞教學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經過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我們的音樂前輩黃自先生認為,音樂欣賞時,欣賞者要經過這么一個心理反應過程:感知外部音響開展想象聯想得到情感共鳴理解認識。所以欣賞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心理反映過程,引導學生逐漸由低層次的直覺欣賞向高層次的情感欣賞、理智欣賞方面發展。這樣既符合心理反應過程,也有利于欣賞教學。
其次,曲目安排上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這樣做符合中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二、對比教學,靈活多變地設計不同課型
將題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與題裁等異同點明顯、易于對比地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這樣能使學生比較準確地感受領會不同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時還能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音樂,并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1.以題材為中心設計課型。要以某一題材為中心,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器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音樂欣賞教學。如以“金色的秋天”為中心的欣賞課,就可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風的話》、民樂合奏《豐收鑼鼓》、笛子獨奏《揚鞭催馬運糧忙》等相同題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器樂作品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種課型內容統一,能使學生從不同表演形式的音樂作品欣賞中集中體會、理解音樂家是如何運用不同音樂表現手段來表現共同的音樂與主題的。
2.以演唱(奏)形式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是將同一音樂表演形式而內容、主題不同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如以“獨唱”為中心的音樂欣賞課,就可將男聲、女聲、童聲等不同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等形式的獨唱曲組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經典音樂作品,拓寬音樂視野。
3.以作品曲式與體裁為中心設計課型。這一課型是將同一曲式結構或樂曲體裁的音樂作品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以“一段體”為中心或以“進行曲”、“變奏曲”等為中心開展音樂欣賞教學。這樣做有助于學生了解曲式、體裁等有關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音樂內容與音樂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的形式美。
三、欣賞教學時精講多聽
欣賞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要使學生理解音樂作品,首先對音樂表現手段要有靈敏的感知能力,達到這一要求必須通過大量的音樂欣賞才能完成。語言是不可能代替音樂表現作品的,因為音樂作品都可以從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領悟。我們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觀眾(聽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對作品的感受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學中,不能離開音樂的藝術形象而作繁瑣冗長的講述,因為如果講述過多,必然把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識介紹應該主動、精練、富有啟發性,目的在于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樂上來,通過師生間的討論、聽賞等共同活動,使學生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
四、音樂欣賞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腦對原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聯想是指感知或回憶某一事物,連帶想起其他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和聯想是音樂欣賞者必然產生的心理現象,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在欣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他們對音樂的豐富想象力,引導他們準確地體驗音樂情感。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體驗到的音樂情感、想象到的音樂形象或意境用寫詩、寫散文、寫聽后感、畫圖畫等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藝術表現能力。采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導,而且還要有較充裕的時間。在教學中,既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想象、聯想能力,又應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由于學生的年齡、知識水平、審美經驗等的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象往往會與音樂的基本情緒和內容有一定的差異,這就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
五、有無抽象思維的必要
篇9
一、巧設情境 激感
在音樂教學中形象思維與情感體驗是密切相關的,創設情境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有著強烈的導向作用,使學生身臨其境、情感處于積極體驗和參與狀態之中,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也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在陶冶情操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小雨沙沙》時,根據歌曲教學內容需要,結合畫、視、聽、奏、演等多種手段,利用畫面、音響等渲染歌曲的情境、從聽覺和視覺上讓學生感受到春雨綿綿滋潤著大自然,使萬物復蘇之感,把小朋友們帶進美好春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礎上,采用歌舞表演、實物演示(讓學生用自制的沙灌模仿創作下雨的聲音)等、啟發學生自由探索體驗小雨滋潤著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來表現“小雨沙沙”、“種子說話”的歌曲情境,理解種子生長離不開雨露的科學知識。在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氛圍中,學生興致勃勃地戴上小雨、種子的頭飾,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師所創設的課堂情境中,調動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儲存,萌發出自己的想象進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感受歌曲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在情境交融之中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意識,從而激發對歌曲學習的欲望,使課堂上出現“有唱、有跳、你唱我跳”興趣盎然的氛圍。學生樂學、好學,同時也就自然而然把豐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帶進歌曲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為學生渲染、營造一個優美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欲望。
二、角色定位 體驗情感
音樂教學中喜聞樂見的音樂游戲、律動、表演等形式,是學生直接參與體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通過各種體態動作來抒發自己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形式。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好動、好玩的心理特點,把教學內容和游戲有機結合起來,善于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枯燥的技能訓練編成各種有趣的音樂游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把聽、視、動等感覺活動與唱歌、表演、游戲等結合起來,讓學生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興致勃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實踐探索活動中去獲取知識、技能。
如:在低年級聽音練習中,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七組,戴上七種動物的頭飾(小熊、小鴨、小貓、小鳥、公雞、青蛙、 猴子),分別代表七個唱名,老師在琴上彈奏哪一組的代表音,哪一組的同學站起來按其音高模仿其動物的叫聲、模仿其動物的形象動作,這時孩子們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采用這樣有趣的聽音游戲,課堂充滿樂趣且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態語言對作品抒發出內心的情感,充分地享受到旋律的美感和肢體活動的快樂。
三、師生互動 深化情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而人際關系和諧的基礎是平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扮演的應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應以民主、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保持同一水平上的心理接觸,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互動共同體驗探索。要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自己應先投入感情,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非常細微的一個面部表情都是學生注意、模仿的焦點。因此,音樂教師要善于體驗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和情感,充分挖掘音樂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將自己的情態,聲態,動態和諧地融入音樂形象中去,準確的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才能有效的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憑借音樂形象給學生以廣闊的形象思維空間。同時,教師在課堂中要講究藝術、形象、情緒和感染力,注重以情動人,以情傳情,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藝術情感體驗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并根據歌詞內容啟發他們進行律動或表演,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歌曲,記憶歌詞。總之,教師的神態、語言、動作、指揮、范唱等都要為學生傳達情感的信息,給學生以美感和啟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與老師的情感一起融入到音樂的再度創作過程中。在師生情感交流互動共同體驗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和情感的陶冶。
四、開放學習 表現情感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我情緒的體驗,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在他們身上潛在著豐富的創造力和敏感的思維能力,應注意因勢利導,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并發揮他們的潛能,尊重他們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鼓勵他們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營造自由、寬松、愉快的“自主學習”的課堂活動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把探索到的和在探索中萌發出來的想象,通過思維的擴散、以各種方式進行自由即興的創作、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掘和發展,讓他們真正體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篇10
關鍵詞:課前準備;教學方法;音樂本體;語言藝術
與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相比,高中音樂教學應該以審美為核心內容,以興趣愛好為推動其進步的動力,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音樂實踐操作效用,鼓勵學生音樂創作,進行學科有效的綜合,弘揚民族音樂,方能提高教學質量。
1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課前準備的藝術實效性
作為高中音樂教師,不同與中小學的音樂教學。高中生面臨著命運轉折,音樂課堂對其他學科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音樂課的質量非常重要。而要要想上好音樂課應吃透教材內涵把握好音樂作品的思想與其價值,我們不僅要把握作品的風格、情感、結構形式等,還應從作品的點滴入手進行研究,教學中對作品節奏、裝飾音等也要挖掘吃透,多去搜集一些相關的音樂元素與內容,再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情感語言來感染學生,使枯燥的音樂知識變成學生身邊感興趣的、平常易懂的內容,把理性的概念和知識點,變成感性通俗的事物,把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放在首位,這樣更使學生感興趣。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備學生,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她們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只有正確的分析學生的年齡和對音樂的感知特點,才能更好的與學生進行音樂上的溝通,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使學生的音樂知識真正有所收獲。
2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俗話說:心態決定成敗。換言之,方法也能決定成敗。高中音樂教學的成功與否,方法的得當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性的、藝術性的音樂教學方法,對教學的成功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反之,起消極作用。美國教育家雷塔科說: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尋找自己的道路的時候,教育才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量,發揮自我素質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其主體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尊重學生情感和意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創新中去。如在欣賞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時,我將表演的舞臺交給學生,他們根據課本上的有關內容,結合自己生活,用自己所喜歡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主題思想。這樣不僅給學生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鍛煉了他們的能力,讓她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也使課堂更精彩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3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音樂本體感染力的藝術性
實踐表明,在課程改革實驗初期,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偏差,部分地區的音樂教學一直以追求課堂熱烈的氣氛,營造學生廣泛參與的教學環境,或片面強調學科綜合的效用,結果把音樂課上成了講音樂史的歷史課、欣賞作品的美術課或一般性的唱歌娛樂活動。如果在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僅是從樂曲的標題出發,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局限于場景描繪的低層次狀態,只滿足于學生參與,不對演唱演奏方法、音準、音色、速度、力度等提出大綱上應有的要求,使得其教學活動在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音樂本體的存在及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音樂教育的實際意義,致使音樂課堂教學游離于音樂之外。這類脫離音樂本體的認識錯誤現象,其結果必然導致音樂本體的缺失,造成部分學校音樂課教學質量不高。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傳統音樂藝術性,廣泛而有效度地從中國五大類傳統音樂(民歌、民族器樂、歌舞音樂、曲藝、戲曲)精粹中,發掘并將其轉化為適宜高中學生學習、理解、接受的教學材料,發揮音樂的本體藝術感染力。
4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語言組織的藝術性
對于教學來說,語言的表達非常重要。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堂好課使人感覺像觀賞優美的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讓時間過得飛快,反之,我們總覺得時間過得慢,一節課45分鐘太長。
我們要發揮語言的魅力,要注意表述形式的多樣化的。要使語言具有豐富的藝術性,教學語言不僅是架起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而且是開啟學生智慧、激發學生思維的鑰匙。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考慮學生活動內容之外,尤其要注重教學語言的表達力。教學活動中清晰的表達,優秀的語言,學生能從中獲得快樂;教師語言親切溫和,學生能從中獲得溫馨,留下回味。好的教學語言,學生聽得起勁,教學效果顯著;差的教學語言,學生聽之無趣,索然無味,更別談教學效果了。語言的優越性是任何教學媒體所不能代替的,音樂課上語言的美更能突出音樂本身的美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音樂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