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發展分析范文

時間:2023-06-08 17:45: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經濟發展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經濟發展分析

篇1

【關鍵詞】煤炭 資源枯竭 經濟發展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阜新市位于老重工業基地的東北,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曾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被稱為“煤電之城”。但是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阜新市的經濟也出現了較大的波動,產業結構也必須隨之調整。盡管自2001年阜新市被國務院定為資源枯竭轉型城市以來,阜新市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思路不斷清晰,方向不斷明確,內容不斷豐富。但是從阜新現如今的發展水平來看,依舊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將近幾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對阜新當今的產業結構及經濟轉型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地探討,找出妨礙阜新經濟發展及轉型的根本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促進阜新經濟轉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已開始進行優化使用,但是作為一些重工業基地卻依然出現了資源枯竭的現象,從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未來發展也成為了我國學者所研究的熱點話題。

王世賢(2014)指出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必須由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入手,使就業、創業與產業轉型和承接互相促進,提升結構變動協同性,才有利于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和諧增長。李海超(2013)通過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等學科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分析了我國資源型城市現行的融資體制對融資的作用。宋喜斌(2014)認為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過程可分為以下三種:政府主導、產業政策轉變、經濟轉型。王茵(2010)、邱松(2011)、陳德敏(2012)也對資源型城市將如何發展與經濟如何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究。蘇楠楠(2014)指出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主要出現:經濟發展緩慢、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從各個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具有多種方式,卻也普遍存在較大問題。本文對阜新的經濟發展及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相應的政策,使阜新在轉型之路上少走些彎路。

二、阜新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生產總值(GDP)基數過低,增長較為緩慢

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在建國伊始,經濟發展狀況良好。但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甚至即將枯竭,阜新經濟也一落千丈,成為了遼寧省的最后一名。從阜新最近五年的GDP數據可以看出(表1),阜新GDP基數過低,且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與遼寧省的其他城市相比,阜新明顯處于落后的地位。在2013年時,全省除阜新市和葫蘆島市以外,GDP均已過千億元(雖只列舉部分城市數據,但是對整個遼寧省均進行了調查),而最發達的沈陽和大連已超過七千億元。而葫蘆島市建市不久,經濟和文化底蘊皆沒有阜新深厚,生產總值也超過阜新一百多億元。由此完全可以看出阜新GDP基數過低,經濟發展緩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比值呈下降的趨勢,且依照阜新現在的經濟水平來看,這樣的增長速度完全不能夠支撐阜新的發展,阜新轉型勢在必行。

(二)對煤炭產業依賴過度,產業結構發展不均衡

阜新素來有“煤電之城”的稱號,煤炭產業也一直占據著阜新支柱產業的主導地位。但是,也正是由于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而忽視了對其他產業的著重培養,使得阜新在煤炭資源枯竭之時,經濟上也出現了極大的困境。甚至阜新經濟轉型至現在,其對煤炭產業依然有較大依賴。2010年,阜新被確定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而進行經濟轉型的第十個年頭,阜新的原煤產量仍高達1828.31萬噸、采礦業的生產總值達到111.83億元,足足占了當年全市總值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的數據顯示,阜新的煤產量仍達到1517.01萬噸、采礦業的生產總值達到71.38億元,雖然所占比值有所下降,卻依然占有較大比重。且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五年之后的產量下降并不明顯,而產值卻下降較多,這是因為我國如今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像煤炭這種非清潔型能源,一旦生產過多便會超出大眾的需求,價格便隨之下降,從而導致如今煤炭行業的產量多、產值少的局面。

(三)教育發展存在缺陷,就業與失業問題較突出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該地區的人力資源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因素又對就業與失業產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是阜新的教育發展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據統計,至2014年底,阜新在校研究生2939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3378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694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1629人、初中在校生32544人及普通小學在校生84698人。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阜新市受高等教育人數較少、所占比重較低,這也就使得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數相對增加,使阜新整體的文化素質水平隨之下降,這與政府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和對教育資源投資較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而阜新培養出的人才還有可能會由于阜新經濟增長緩慢、發展機會少而選擇去其他城市發展,如此一來,阜新的人力資源則更加匱乏。而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煤炭行業所需要的人數也就會隨之減少,而阜新市截止2014年底礦業從業人員為35746人。倘若礦產資源枯竭、煤炭行業倒閉,則會出現大批失業者,且這些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再就業可能性較小,這也成為阜新未來發展的一大問題。

三、結論及對策

(一)結論

阜新作為我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一系列的問題還有待解決。阜新市由于對煤炭產業依賴度過高,使得其經濟隨著資源的枯竭而衰落,而阜新的教育體制不夠完善、資金投入不足,使得當地沒有足夠的人才來引領其進行高端產業的開發與研究。同樣,由于其經濟水平落后,更無法吸引大批的外來人力資源進入,這也是阜新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且隨著煤炭資源的減少,從事于礦業的人數也會隨之減少,就會使這些低文化水平者的失業率逐漸增加,給阜新經濟的發展帶來負向的影響,也為其進行經濟轉型增大了難度。

(二)對策

第一,降低對煤炭產業的依賴度。煤炭作為非清潔能源,已經逐漸被清潔能源所替代,使用量已大大減少,若產量過高,只能采取薄利多銷的原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會隨之降低。而它又是不可再生能源,現在也正面臨著枯竭的危機,若阜新市繼續著重依賴于煤炭產業,將會經濟持續低迷下去。所以,必須降低對煤炭產業的依賴度。

第二,著重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支柱型產業。阜新市由于一直以來對煤炭產業的過度依賴,減少了對其他產業的著重培養,使其產業結構出現不合理的現象,所以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著重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支柱型產業。阜新旅游業一直都較為豐富,它的旅游總體形象定位是“觀沙緣奇麗特色,看煤城變幻今昔,感東藏宗教民俗,悟華夏文化源地。”阜新市可以通過加大宣傳、優化景區等方式,將海棠山、瑞應寺等景區打造成一級風景區,吸引大批外來游客,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通過旅游業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應加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大力發展清潔型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及相關技術產業的發展,以彌補煤炭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不足。充分發揮政府對這些產業的推動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也要加強對其的監管力度,使其能夠快速地發展起來,也使阜新能夠順利地完成轉型,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第三,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優秀的人力資源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斷地完善教育體制、深化教育改革,并不斷加大對教育項目的投資,才能為本地、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才能為未來經濟快速的發展提供可能。同時,不僅要對基礎和高等教育進行著重培養,還要加強各單位和社會的人才的培養,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只有推動育才聚才的人才體系建設,才能為轉型振興提供人才保障。甚至還會吸引外來的資源為本地進行建設,加速本地經濟的發展進程。

第四,重點解決就業、失業問題。一個地區就業、失業情況如何,既可以反映出當地百姓生活水平狀況,也可以放映出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這一問題是困擾我們整個國家的一個長久性問題,但對于阜新這種資源枯竭型、欠發達城市而言,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阜新市應推動高質量的就業體系,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切實落實就業扶持政策,援助各類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例如說,失業的煤炭工人,政府應出面給予幫助,否則如果大批的低水平失業人員不進行再就業,將會使阜新的經濟發展陷入嚴重困境。同時,還應提高職業培訓技能質量,以培訓促進就業。這一方式可以增加專業人員的數量,還為失業人員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為其未來的就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可以使當地嚴重的失業問題有所緩解。

阜新只有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改進,直至找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順利地完成經濟轉型,才能夠使其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王世賢.阜新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同性研究[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14(3):234-238.

[2]李海超.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融資問題研究――以阜新為例[D].博士學位論文,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宋喜斌.基于系統動力學的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以內蒙古烏海市為例[D].博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4.

[4]王茵.以城市轉型促經濟轉型―遼源市加大城建投入記事[N].吉林日報,2010-04-10.

篇2

關鍵詞:企業管理 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 網絡

引言

在經濟日益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網絡經濟、知識經濟作用顯得日益重要,企業的外部環境越來越開放,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就給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抓住機遇,同時也要能接受挑戰,對困難要能采取應對措施。要把握企業管理發展趨勢與國外的管理思想相結合,設計出與自己的企業相契合的管理理念與方法,進而提高現代管理的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一、新的經濟形勢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全球已經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隨著各行各業企業的增多,以及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導致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不斷的增加,再一個就是由于處于市場經濟大的背景下,企業的管理思想、企業文化以及管理制度都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還有網絡的發展,企業將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與外界時刻發生聯系的一個成分,因為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導致企業外部環境很開放,這也增加了企業的競爭壓力,這些因素都在給企業帶來壓力,同時也在給企業的發展創造著機會,所以企業應該從這些方面來下手,將壓力變為競爭優勢,積極學習外國的管理經驗,再與自己的企業進行結合,摸索出時候自己企業發展的一條途徑,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企業管理面臨知識管理的挑戰

21世紀是知識較量的時代,知識作為無形智力資源已融入到我們的社會中,知識是第一生產力,因此知識的發展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因此在大的知識社會背景下,就要求企業管理從知識創新上打基礎,主動去迎接挑戰,而不是等挑戰來找上門。其次,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途徑,這就為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抓銷售和生產的時候,也必須做到思維方式的轉變,思維的轉變就需要不斷的學習,特別是企業里的干部們,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對當前形勢和信息做到及時了解和應對,從企業的自身出發,創新理念,重新安排作業流程,提高員工的學習能力。因此企業的管理創新要從知識的提高上去創新,來應對重大的變革。

(一) 知識經濟會將企業管理的基礎推向知識的變革

隨著技術的發展,經濟形態不斷變化,使得管理方法也在隨著不斷變換,直到現在,企業管理經歷了五代管理階段,分別是;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管理階段、現代管理階段、知識管理階段。

企業知識管理就是將知識當做管理的基礎和核心,運用知識分析企業的運行狀態及其規律,用知識來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各類資產同時增值。企業分為內部和外部知識兩種形態,企業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和手段,建立公司與外界的聯系,進而建立遞增收益網絡,建立專業的知識儲備倉庫,建立專家訪問制度,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由于知識是在不斷創新的,知識所能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正是各個企業所重點關注的,這就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對知識資源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在知識管理中,必須將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知識化作為基礎,將知識創新作為主線來發展。

(二)在知識經濟管理時代,人力資源的管理方面越來越重要

在知識管理的領導下,人才是主要因素,只有人掌握了知識,才可能對知識進行應用,從而使企業在知識發展的時代利于不敗之地。因此,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應該貫穿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將個人與企業聯系為一個整體,更好的發揮人的力量。共同發展是企業管理的新理念,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開發知識密集型產品,如何積累和應用知識,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

(三)知識經濟將導致企業管理戰略發生變化

表現在投資戰略的改變和競爭戰略和成長戰略的改變,這兩個戰略要以知識為武器,將知名度和信譽提上來,完善個人形象,使企業永不落伍。

三、企業管理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企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整合資源,將資源、人才以及資金有機的結合,樹立自己的企業核心,在國際化的影響下,改變其價值觀和文化觀念,使其與國際接軌。

(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必須加強企業網絡的建設

建設高效、便捷的網絡是企業發展的基礎,否則企業在信息上落后,就把握不了經濟動態,就會是企業遭受很多的損失。

(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必須建立自己戰略聯盟

通過合作,使大家互相取長補短,創造優勢劣勢互補的競爭優勢,這種雙贏的發展戰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顯得日益重要,也是中國企業未來必須要走的道路。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必須重新給自己定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的管理上也日益困難,企業的生產管理不再是國內的標準,而是要與國際化接軌,緊靠國內的資源已經不能維持企業發展的需要了,必須廣泛的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來發展自己的企業。同時企業的發展也要受到國際形勢的影響和制約。因此企業要給自己重新進行定位,不論是從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上,還是產品本身的質量的標準都必須進行重新的定位,一個正確的定位有利于企業的正常發展,一個企業的定位是否正確決定了企業的成敗,因此在新的經濟背景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并不斷的將自己進行完善。

四、企業管理面臨網絡經濟的挑戰

網絡全球化將世界連為一個整體,網絡的發展使企業不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變成一個透明的,不論在管理制度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和外界隨時發生聯系的,網絡的發展同時加速了信息的傳播,信息具有時效性,因此企業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接收最新的信息決定了企業的成敗,因此必須加強對企業內部網絡人員的培養,提高網絡意識,并且要加強對網絡安全的意識,這種變革將會對企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內外兼顧

目前企業管理的重點已不是對內部進行控制,而是更好的去適應外部環境,一個好的企業環境固然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但是一個企業能否在世界上長久存在,還得看其是否加強對外開發,因為一個企業的能力和資產畢竟是有限的,必須從外界引進資金,引進技術,來壯大自己。這樣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世界經濟一體化不僅增強了企業的競爭,也使企業外部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變組織內部與企業的關系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

(二)人才競爭

目前企業的競爭已不是設備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知識的競爭,因此知識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關鍵,設計合理的知識治理機制,對企業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好處。以知識為載體有利于科學的提高效率。

(三)資本增值

現在企業已不是單一的經營一種產品,而是對資本的經營,這有利于資本增值,當今企業已經深深被網絡影響了,這就預示著了虛擬的經濟和實物經濟的交融的規模制勝的分配原則的失效。

五、結語

企業為提高競爭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實施供應鏈管理,優化資源配置;優化組織設計,提高反應速度;加強客戶管理,提升顧客滿意度,將其應用于企業市場營銷、銷售、服務與技術支持等企業外部資源整合領域。最后要加強知識管理,積聚知識資本等方法。總之,面對新的經濟形勢,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企業的發展趨勢,把國外的管理思想引到國內,與本國的國情進行結合,利用現有的和潛在的知識資源,增強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其競爭力。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企業發展的道路,提高企業的現代管理水平,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朱宏軒,唐瑤瑤. 論新經濟形勢下產品設計管理對企業發展的影響[J]. 包裝工程. 2011(18): 90-92.

[2] 何雄浪,楊繼瑞. 企業異質、產業集聚與區域發展差異――新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解釋與拓展[J]. 學術月刊. 2012(07): 82-89.

[3] 邱湘煜. 探討新經濟下企業標準化管理[J]. 科學之友. 2011(06): 82-83.

[4] 夏銘翊. 新經濟背景下企業市場營銷戰略分析[J]. 經營管理者. 2011(18): 170.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e paper counts the direct consumption coefficient,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reaches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role in Jiangsu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 the us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still low in Jiangsu; third,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 in Jiangsu information industry.

關鍵詞: 信息產業;投入產出;區域經濟;江蘇

Key words: information industry;input-output;regional economy;Jiangsu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5-0003-02

0 引言

信息產業具有集聚創新資源與要素的特征,是創新經濟中最活躍、帶動性最強、滲透性最廣的產業領域。2009年以來,江蘇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四年全國排名第一,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不斷加速成長,帶動區域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調整。本文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刻畫江蘇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為制定信息產業政策提供依據。

1 模型與數據

1.1 數據來源與整理 本文以江蘇省投入產出144部門基本流量表為基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 4754-2002)規定,采用“分離法”將投入產出表劃分為第二和第三產業,然后從這兩個產業中將有關信息行業分離出來。先列相相加,得出信息產業的總和,然后分別將屬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業疊加起來算出總和,從而形成四部門的投入產出表。

1.2 模型構建

1.2.1 直接消耗系數 直接消耗系數是指生產單位產品對某一產業產品的直接消耗量。如果用aij表示生存產單位j產業產品所消耗的i產業產品的數量,那么aij=Xij/Xj(i,j=1,2,…n)。直接消耗系數又稱為投入系數或技術系數,可以反映列名產業對行名產業的直接依賴關系。

1.2.2 里昂惕夫逆系數矩陣 里昂惕夫逆系數它表示單位部門j每生產一個最終產品需要部門i生產的總產量。可以反映出總產出與最終需求的關系,可以用于總產出與最終產品的相互推導,進行產業感應度和帶動度的分析及波及效果分析等。

1.2.3 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 感應度表示國民經濟系統各個部門的最終需求每增加一個單位,第i部門相應要增加的總產出量,它反映了國民經濟系統中各部門對第i部門產品或服務需求的程度。計算公式為:

Ei=■ (i,j=1,2,…,n)

其中bij表示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完全需要系數,且■為矩陣(I-A)-1的元素。

當感應度系數Ei>1時,表示第i部門所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高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當感應度系數Ei=1時,表示第i部門所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等于社會平均感應度水平;當感應度系數Ei

影響力系數是反映某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后向關聯程度的重要經濟參數,其反映某產業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其他各個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是衡量某產業后向聯系廣度和深度的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

Fj= ■ (i,j=1,2,…,n)

其中,■為矩陣(I-A)-1的元素。

當影響力系數Fj>1時,表示第j部門的生產對其它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超過社會平均波及影響水平;當影響力系數Fj=1時,表示第j部門的生產對其它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等于社會平均波及影響水平;當影響力系數Fj

2 計算結果分析

2.1 直接消耗系數分析(表2、表3)

表2顯示,信息產業每生產(提供)1萬元的信息產品(服務),需要直接消耗第一產業產品0.08元、第二產業產品2656元、第三產業產品812元、自身產品4082元。由此可見:①江蘇信息產業產品的生產(服務的提供)對自身產品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②在非信息產業中,信息產業對第二產業的直接依存度最高,對第三產業的比直接依存度次之,對第一產業直接依存程度最低。這說明江蘇信息產業結構還不十分合理,信息產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信息設備制造業、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帶動信息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從信息產品的直接消耗來看:信息產業生產(提供)1萬元的產品(服務),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產品為(服務)4082元,說明信息產業的生產對其自身具有較高的依存程度;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每生產(提供)1萬元的產品(服務)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產品分別為242元、372元,說明目前江蘇信息產業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度不高;第一產業每生產(提供)1萬元的產品(服務)需要直接消耗的信息產品為47元,說明農村和農業的信息化水平還很低。

2.2 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分析(表4、表5)

從表4知:感應度方面系數最大的部門是第二產業部門,感應度系數為2.054737。說明江蘇省國民經濟的發展還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信息產業部門感應度系數排名第二,為0.723856,低于社會平均水平。這反映了江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對信息產業的需求程度較弱,第一二三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融合度不高。這與江蘇加快產業結構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目標不相一致。因此,要加快江蘇信息產業的發展,避免信息產業發展滯后導致經濟發展的瓶頸。

江蘇信息產業的影響力系數最高,影響力系數為1.246741,高于第二產業和社會平均影響力系數,這意味著信息產業每增加1個單位產品,對其他產業部門產品需求大于1。因此,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有利于誘導其他產業加大生產投入,以滿足信息產業部門的產品需求。

3 結論與對策建議

3.1 基本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江蘇省信息產業發展結構失衡,信息設備及產品制造業發展能力不足;第二,江蘇省信息產業的發展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不高,受到第三產業信息化產品消費和工業信息化程度的影響;第三,信息產業感應度系數遠低于第二產業,江蘇信息產業的發展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第四,江蘇信息產業影響力系數最高,信息產業對其它部門的拉動作用最大,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很強的影響作用。

3.2 對策建議 第一,促使優勢產業向高端化發展。大力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全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產業新增長點,促使集成電路、新型平板顯示、現代通信和網絡、計算機、新型元器件產業等優勢產業向高端化發展。第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物聯網、應用電子、電子裝備等新興產業為重點,加快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加強國際研發合作,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化進程,完善產業鏈,推動信息產業在更高層次上發展壯大。第三,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政府通過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財稅政策,引導企業加大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第四,加快信息產業人才集聚。積極開展各種層次、各種類別的人才培訓,引進信息產業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制訂和落實優惠政策,吸引有技術、資本以及管理才能的信息產業創新創業人才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第五,推動信息產業集約集聚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園區為載體,加大對具有行業特色、產業優勢的重點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國內外先進技術的轉移和轉化,發揮信息產業的聚集、輻射與帶動效應。

參考文獻:

[1]汪浩.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投入產出分析-以福建省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5).

[2]王欣,王剛,彭錄海.吉林省信息產業投入產出分析[J].情報雜志,2008(1).

[3]吳先鋒,吳偉.重慶信息經濟影響的投入產出分析[J].情報雜志,2006(12).

[4]徐麗梅.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我國信息產業經濟效應分析[J].圖書情報,2010(6).

篇4

[關鍵詞]新形勢;農業經濟;有效途徑

縱觀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發現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進一步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就必須及時解決當前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加強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引導和規范,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從而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1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

1.1農業經濟基礎薄弱

總的來說,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農業經濟的基礎比較薄弱,導致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缺乏驅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落后,大部分地區的農業設施仍然是在沿用幾十年之前的,這些設施往往結構老舊、設計過時、工作效率比較低,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使用效果不佳,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第二,農業投入相對不足,地方對農業經濟發展不夠重視,導致農業經濟在運行的過程中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出現設備落后、應變設施缺乏、抗災能力弱等問題,制約著農業經濟發展成效的提升;第三,部分地區的農業工程設施使用年限過長,功能老化,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2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由于農村整體教育水平比較低,加之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群中,中老年人所占比重較大,他們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在農業領域也缺乏創新意識和動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同時,由于在農業經濟的領域投入比較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領域的高科技技術還遠沒有得到廣泛應用,這就使得我國整體農業科技含量比較低,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都不高。

1.3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后,農業生產比較分散,規模化經營水平比較低,農業生產率不高。一方面,這是因為我國目前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的巨大發展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農民的生產經營觀念落后,對土地的利用還停留在生產和加工初級農產品的階段,在市場中的缺乏競爭力,導致農業經濟發展比較緩慢。

2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

針對以上分析,可以對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限制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若想切實提升農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就必須腳踏實地,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問題。

2.1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穩定長遠發展,若想改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不佳的狀況,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建立健全當前農業經濟領域的各項基礎設施。首先,要逐步改善農村經濟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尋求外部的資金支持;其次,應該改善當前的農業科技體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對農業領域的科技研究,促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逐步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深化發展;最后,要進一步加快對老舊設備的更新換代,引入更加先進的農業工程建筑和設施,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創建一個平穩有序的環境。

2.2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

要想在新形勢下實現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及時解決當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就應該予以農業經濟更多的關注,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擺正在經濟運行中的位置,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及時給予農業經濟各項政策支持。同時,政府應該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補助力度,使農民敢于利用土地資源大膽經營,創新經營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對農業經濟投入的加大還可以促進農業基礎設施的健全和完善,改善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2.3逐步提升農民素質

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制約著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民是在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過程中最可控的因素。若想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應該逐步改善農村的教育質量,逐步提升農民的思想水平,改變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

2.4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多數還停留在生產和加工初級農產品上,這嚴重限制了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在新形勢下,農業發展應該結合我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實現不同產業之間的相互帶動和發展,逐步提升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的深化發展。

3小結

經過上述分析,可以認識到在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還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影響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應當及時采取各項措施,逐步提升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促進新形勢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寧強,張萌,崔文艷等.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

[2]杜志芬.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農業與技術,2015(16).

篇5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發展機遇;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8-0192-01

2014年,首次以新常態來描述中國經濟后,經濟新常態這個概念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總體向好,但過去30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積累的風險開始慢慢地凸顯和釋放,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不斷放緩,人們放棄了追求高速的增長,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本質。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并未發生改變,反而會觸發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力,使社會民生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新常態”本來是一個經濟術語,起源于美國,用以描述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恢復的緩慢過程。后來中國學者用“新常態”來形容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于是“新常態”在中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3點。

1.1 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但經濟總量仍相當可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年平均增長率達9.5%,其中,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增長率平均高達11.2%。進入“十二五”以來,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愈發的明顯,2011年的經濟增長率為9.3%,2012年、2013年均為7.7%,2014年經濟增長率下降到7.4%,為1990年來的最低增速,但2014年經濟總量達到63萬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

1.2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逐年增加,消費成為需求結構的主體。2011年,我國工業占GDP比重為46.8%,第三產業43.1%;到了2014年,工業占GDP比重下降為42.6%,服務業比重卻上升到48.2%。服務業總產值不單從比重上超過了工業,而且增長速度上超過了工業,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需求結構上看,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2014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1.2%,成為需求層面上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3 中國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創新型驅動轉變,經濟增長更具有可持續性

基于人們對“碧水藍天”的渴望和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那些依靠資源和環境發展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已不再適應社會的潮流,必將由節能環保、高勞動生產率、高科技創新的企業所替代。

2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為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應努力抓住以下幾點機遇。

2.1 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機遇

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和服務業就業占總就業的比重均逐年增加,成了中國第一大就業體,已經代替制造業成為現代經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同時,互聯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春天,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雙十一”交易額達到571.12億元比2013年的362億元增長了57.7%。可見,許多新興產業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中小企業要抓住這個機遇,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

2.2 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擴大市場空間的機遇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4.77%,仍有6億多人生活在農村,與美國81.28%、日本92.49%的城鎮化率相差甚大。根據以往的經驗,城鎮化每提高1%,可拉動投資增長約3.7%,拉動消費增長約1.8%。所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是巨大的,新型城鎮化應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一起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動力。

2.3 加快產品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機遇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消失,過去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已不能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一些國外制造業紛紛從中國市場轉移,也反過來督促了中國企業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充分利用現在的科學技術和“人才紅利”,不斷改革創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增強企業在經濟新常態時代下的市場競爭力。

2.4 促進對外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

進入2014以來,人民幣匯率一反前些年來一直穩步升值的趨勢,出現了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人民幣貶值使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具有優勢,競爭力也增強,所以利潤率也會上升,這有助于提高中國外貿企業的出口量,緩解多年來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帶來的沖擊,由拉動外需進而拉動國民經濟增長。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光遠.讀懂中國經濟新常態[J].商界評論,2014(6).

篇6

【關鍵詞】市場經濟 政府信用 關系分析

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以政府信用為基石構建的一種信用經濟和契約型經濟,是社會法治與德治共同作用的統一和諧的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賴于政府信用的完善,而政府信用的完善和健全更會促進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

一、市場經濟與政府信用的內涵

市場經濟的內涵。市場經濟是相對自由的不是以計劃管理為前提的,所以它又被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者是自由企業經濟,它是一種產品和服務生產、銷售完全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它的內涵特征表現為:自主經濟、貨幣經濟、競爭經濟、法制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的按要素貢獻分配的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政府信用的內涵。政府信用是社會公眾對一個政府守約重諾的意愿、能力和行為的評價,是在政治委托一關系中產生的人信用,反映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信用的主體是政府,因此,就其主體本身而言,政府信用就是指政府及其部門作為公共權力機構或公共權力的者信守規則、遵守諾言、實踐踐約。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示范意識,這些意識反映了政府信用具有公共性、規則性、責任性和示范性的特點。

政府信用包括各級政府機構在行政、司法、守法等各個方面的信用承諾。政府誠信的基本要素是要尊重事實,公平公正,以客觀發展規律為前提,以誠實守信的態度為根本。重信于民,施信于民。政府誠信能展示政府良好的社會形象,是凝聚民心、號召民眾、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建設和諧社會的強大動力。

二、政府信用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人無信不立,市無信不興”,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構建社會誠信的基本要素和機制保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政府是社會經濟活動規則的主導者和約束者,同時還是市場經濟當中的參與者,所以市場發展的前提取決于政府信用的建立和完善,是各經濟主體市場進行競爭的制度保障,也是社會公信力體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政府信用對市場經濟發展有決定作用。政府信用的高低對整個社會的信用水平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都起著決定作用。市場經濟同時是一種法制經濟,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規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拓建了良好的信用環境,建立了信用保障機制,避免了信用危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僅憑市場的自身調控,很難保證經濟的和諧有效發展,這就需要以政府職能的發揮和政府信用的建立為基礎,在自由發展的市場中建立有規則的市場經濟發展機制和有效干預手段。打造出一個公平、合理、積極競爭、有序發展的經營環境和信用制度。

發展有序的市場經濟有賴于政府誠信的保障。市場經濟要想正常的發展推進,需要良好市場環境的建立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而這一切的保障來源于政府信用的效力執行。政府信用的效力發揮決定著市場機制的穩定和經濟效益的多少。如果政府信用缺失就會產生市經濟的缺陷和經濟秩序的混亂,出現有失公允的不良經濟現象,沖擊到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穩定,產生不公平的商業交易和職權侵占,造成比市場問題更加嚴重的后果。

政府信用可提升市場經濟主體的誠信水平。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單位,是進行經濟活動的單元。它的經營和盈利的根本是企業誠信的建立和維護,企業信用作為社會信用的一種,是企業的無形財富和創造效益的有力工具。企業與政府的信用關系包括企業在政策規章方面的執行和遵守,依法納稅、嚴格執行質量標準,維護質量安全等等。政府信用通過一系列改革和整頓,提升和強化,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信用水平,規范了企業經營的信用環境,營造了企業經營的守信作風,從整體上提升了市場經濟主體的信用水平。

三、市場經濟是完善政府信用建立的有效促進力量

市場經濟更新行政觀念推進政府信用執行。市場經濟賦予政府的行政職責、行政方式發生了變化,政府的行政觀念也要相應轉變。隨著市場經濟的向前發展,政府行政觀念和信用執行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依據當下的市場經濟情況,以科學的經濟發展觀念和長遠觀念來促進行政的法制觀念,以改革發展為基礎,適應市場經濟的制度要求,樹立公允高效的政府信用形象,更新職能觀念,實現職能轉變,做好市場調節,充分發揮法制和行政職能,建立體現政府信用。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進政府信用機制改革。在市場經濟的改革發展過程當中,政府信用機制的改革執行帶有明顯的滯后性,其信用職能的發揮跟不上經濟改革的步伐,因此在信用執行過程中也就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諸如,地溝油的橫行、瘦肉精的泛濫、毒膠囊的生產等等,都是市場經濟中信用缺乏的有力佐證。而面對這些問題,政府的監管和控制的滯后,食品安全、藥品檢測的政府公信力令人質疑。另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政府官員貪污受賄、職務侵占等諸多問題也影響著政府信用的威嚴和信用。當前我國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中,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作為誠信主體,應從制定政策和制度入手,增進政府誠信,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有序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信用理應立信于民,保障和維護市場經濟體系,剖析政府信用所存在的問題,只有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和防范,才能有效保障社會誠信的建設,才能有力維護市場經濟改革的成果。所以針對市場經濟發展的變革,政府信用的改革和強化勢在必行。

市場經濟發展有待于政府信用的充實和強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的經濟主體由傳統的計劃經濟企業類型向市場經濟企業類型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型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等多種企業類型競相發展,使市場內多種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存在、共同競爭、共同發展。這樣的變化和發展推進就對政府信用的執行有了更多和更高標準的要求,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就需要對他們進行分別對待,協調和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其均衡發展,不厚此薄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用監管和約束保護機制,為市場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市場經濟給政府信用帶來了變革的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四、結語

俗話說:“人無信不立,市無信不興。”政府信用的效力直接影響著政府為市場經濟服務的效果,與此同時,經濟的促進和發展也推進著政府信用的強化和提升,兩相相輔相隨、共同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立青.政府誠信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3).

[2]于淑艷,于艷華.構建政府信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J].經濟師,2003,(12).

篇7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經濟;企業;創新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自主經營,自謀發展,相比計劃經濟時期,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企業管理者必須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通過創新管理模式來促使企業發展進步。

一、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關系

經濟學主要是研究資源的合理配置、最大優化和有效利用。管理學就是企業管理者如何實現將有限資源優化配置,最大化利用,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水平。簡單地說,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關系是:怎么讓現代企業制度管理下的員工為企業努力干活,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盈利。

二、市場經濟和企業的關系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場為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者,以比較健全的市場體系為經濟過程重要樞紐的經濟運行體制。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合法自主經營,頑強生存,同時接受機遇和風險的挑戰。

三、企業管理創新要遵循的原則

1、系統原則

當代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越來越廣闊,相互交往越來越密切,一切活動都形成了系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企業戰略轉化上,企業管理者應時刻關注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政策,使企業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正確引導下持續健康發展;要使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增強,從而努力工作,為企業創造利潤;要使客戶對企業產品的質量滿意度最大化,使企業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廣闊市場的占有率最大化。

2、價值原則

價值原則就是指企業管理者創新管理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要使創新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最大化。

3、以人為本原則

人是企業的一種戰略性資源,支撐著企業的經營戰略。要致力于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相吻合,從而讓員工在滿足個人需求的同時又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業績。

四、企業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創新管理

1、創新品牌

在市場經濟時代,品牌的建設關系到企業的形象。品牌的競爭就是企業實力的競爭。誰擁有優秀的自主品牌,誰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企業應抓好品牌的創建和創新。在進行這些工作時,要找準品牌的市場定位。要敢于開發當前市場上沒有的特色產品,并努力使該品牌迅速占領市場;要積極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盡快實現品牌的商標注冊,從而保護品牌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打造資源節約型企業

企業要減少對資源的不必要消耗,努力提高有限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要合理使用可回收資源,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最終實現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企業管理者應對員工加強思想教育,培養員工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要努力使“環保節能”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將其打造成企業文化,從而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

3、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

要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避免資本閑置和利用率低(比如機器、設備等開工不足,原材料利用低),防止因大量的資源無法充分利用,從而影響其發揮功能;要對企業中的具體事務進行合理規劃,以確保企業各方面工作的開展都能獲得充足的資源支持,保證企業經營的正常運轉。

4、創新管理模式

現代企業的管理以制度化管理為主,但過于嚴格的制度會造成企業員工工作壓力過大,工作積極性不高。企業管理應堅持以激勵為主的管理原則,側重于使企業員工的人格受到尊重,經濟利益得到維護,自我價值實現滿足;企業應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通過加強績效考核和建立行之有效的獎罰機制,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要保障員工有參與企業重大問題決策的權利,大力實行民主化,鼓勵員工積極為企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對員工有建設性的意見要采納,使其充分意識到作為企業員工為企業做貢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企業的管理要適當地引進一些“情感”關系,以體現企業管理的“人性化”。企業管理者要把每一個員工都當做真心朋友看待,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積極進取,從而增強企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企業管理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企業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

5、加強企業間的合作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的管理者不能“閉門造車”,要善于與更大更強的企業合作,借雞生蛋,借船出海,揚長避短。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擴大企業配置資源的范圍,同時擴大企業產品的市場領域,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企業之間通過取長補短、配套協作來形成企業更強的競爭力。

五、結束語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管理者必須有高度的戰略眼光。企業的管理要有創新意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不斷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盧若梅.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創新問題探究[J].現代商業.2014(05).

[2]張文娟.試分析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與優化策略[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5(05).

[3]黃如金.市場經濟發展與管理學創新[J].經濟管理,2009(11).

[4]張平.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管理創新問題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05).

篇8

關鍵詞:養老地產;物業;+PTR;模式

社會購房需求2014年中央經濟會議中第一次就中國經濟新常態作出了詮釋,所謂經濟新常態主要指中國將面臨結構產業調整,產業分工需要細致,中國經濟增長將由高速轉入中高速。新常態表明中國經濟進入諸多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紅利加速消失、經濟增長的硬約束變得更強、結構轉變壓力加大的時期。[1]而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第二產業對于國家GDP貢獻率的統計數據中不難看出自2010年至2014年第二產業貢獻率已經出現連續四年下滑。作為第二產業的標志性產業房地產業也無可避免受到了沖擊。中國房地產業正面臨著一二線城市房價奇高,而三四線城市出現大量的鬼城、爛尾樓的事實。因此,如何在經濟轉型期重新尋找房地產業的發展機遇顯得尤為重要。依據國內外產業發展經驗,未來房地產業的長足發展依然離不開國家政策以及社會需求。通過分析國內外房地產模式發展現狀,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政策,得出發展養老地產、建立PTR模式、滿足中產階級購房需求將成為總過房地產業未來發展趨勢。

1養老地產的興起

隨著人口結構不斷變化,中國面臨的老齡化問題將越來越嚴重,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預測,中國正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20年老齡化人口將達到20%,從業主消費特點角度分析,老年人相比其他住戶而言對衛生醫療設施要求更高、休閑娛樂設施需求并不突出,中國傳統的三代同堂、互相照料的居住模式在購房壓力巨大的城市已逐漸消失,因此,養老地產的發展將有利于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關于養老地產,國外已經有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以美國為例。首先從地產類型劃分來,美國采取獨立式老年住宅、老年公寓、養老院、老年社區等形式。而在融資模式來說,美國地產的類型一般根據老年群體需要護理的程度劃分有形成了完善的融資體系,開發養老地產既可以通過向銀行貸款、發行債券、保險公司供給,也可以通過證券化等方式籌資。盈利模式除了通過直接銷售和出租地產外,更多的是通過對養老產業進行專業化、多層次、多角度的細分,為養老人員提供相關的咨詢、照顧、護理等服務賺取利潤,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務,諸如保險、理財等。而就中國目前的養老地產發展而言,主要面臨融資渠道和地產類型單一、盈利模式模糊、投資成本高而回收期長等問題。因此,為減少建造成本,中國養老地產可采取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即在原有小區基礎上分層次構建養老社區。此模式客戶群體廣泛,群眾基礎好,其核心問題在于解決與原住戶的關系,確保影響原住戶的生活質量。這種模式在位于上海萬科城市花園小區內已有成功案例。其次針對持有模式資本回收周期長問題,可采取社區銷售+持有模式,同時應拓寬融資渠道,與政府、保險、醫療行業建立長期合作,減少企業用地成本等前期投資,通過保險、醫療等增值服務幫助企業快速回籠資金,從而促進養老地產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緩解社會養老壓力。

2PTR模式-地產企業新出路

近期萬科股權事件愈演愈烈,而萬科計劃引入深圳地鐵則引發了關于物業加軌道交通的新一輪猜想。在房地產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未來的房地產行業加大同軌道交通業的融合將有助于房地產企業尋找新的盈利點,繼續提高品牌影響力。而PTR模式的有效運用恰恰能夠為房地產企業同軌道交通產業的融合帶來顯著幫助與收益。PTR模式即PPP、TOD、R+P三種模式的融合。[2]不同于PPP模式單個項目的政府與私人企業的融合,PTR模式更強調軌道交通業務、房地產業務、物業管理的多方面融合,即軌道交通同周邊土地綜合開發。PTR模式最早出現在香港地鐵項目中,PTR模式的成功實踐也使得香港地鐵成為了全球為數不多的盈利的地鐵公司之一。雖然PPP模式在我國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的認可,但是單純的PPP模式并不能有效的整合資源,相比之下,PTR模式可以加大企業同政府、軌道交通業的合作,企業與政府通過股權劃分一方面可以轉移單純的軌道交通面臨的投資大投資回收期長的風險,同時可以提高軌道交通周邊房產開發的整體性和統一性,也更有利于開展周邊服務,通過物業管理來提高整體效益。

3目標人群精準化-適應中產階級需求

中產階級是社會的生產力引擎,根據瑞士信貸銀行最近的《全球財富報告2015》,中國中產階級人數達到1.09億人,雖然只占全國成年人口的11%,但卻超越美國的9200萬人,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人數最多的國家。據推測中產階級一生中將多次換房,中年以后擁有第二住宅,進行房地產投資將成為普遍的現象。[3]目前,中國社會結構呈現為金字塔形,未來將向橄欖球型社會過渡。因此把握中產階級的購房需求將是未來房地產業的一大機遇。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產階級已經不在局限于生存需求,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開始注重生活品質,更多的時間遠離城市前往鄉村休閑度假,作為休閑度假等城市周邊鄉村的特色房產將會吸引中產階層的目光。因此作為房地產企業在近幾年興起的旅游地產中也可加大對適合休閑娛樂的鄉村的投入力度。

4結語

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制度改革將會直接影響到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房地產企業應該逐步減少對傳統模式的依賴,著眼于未來市場需求,加強自身結構調整,提前布局養老產業,拓寬同政府的合作渠道,同時精準化提供服務,從而實現長足發展。

作者:張瑞俏 谷文強 單位:南昌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齊建國,王紅,彭緒庶,劉生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形成機制[J].經濟縱橫,2015(3).

篇9

【關鍵詞】 光纖通信 發展現狀 前景

一、光纖通信的內涵

光纖通信是指使用光纖作為傳輸媒介,把光作為信息載體的一種現代通信方式。光纖通信的原理是基于光纖、光源以及光檢測的組成。其中光纖的的絕緣性質良好,是采用玻璃材質制成的光導纖維,不會引發接地回路的問題。光纖與光纖之間產生串線的情況的幾率基本為零,信息傳輸的保密性能和安全性能非常高。光纖的內芯非常細,所以所占用的傳輸系統空間特別小,大大的節約的空間。光纖通信系統里的頻帶非常寬,故而光纖通信的容量巨大。在光纖通信中,光波頻率高,損耗小,不需要中繼設備,可以進行長距離的信息傳輸。抗各種電磁干擾的能力非常強大。因此,光纖通信對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或是軍事上都有重要作用。光纖通信的急速發展,使光纖通信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成為了現代通信的重要方式,也對整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我國光纖通信的發展現狀

1、使用于廣播電視網。近年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的越來越成熟,應用的領域逐漸擴大。在電視廣播領域里,廣播電視信號以光纖作為傳輸的載體,網絡建設是以光纖網絡為中心的大局勢已經形成。光纖通信傳輸信息系統具有傳輸頻帶極寬,通信容量大,光纖損耗小,串線幾率低,抗干電磁擾能力強等優勢,傳輸過程中不會存在因為中繼設備而產生的噪音或雜聲,而干擾信息信號的質量,更加不會因為拖延接收信號的時間而受到輕易影響。,光纖通信傳輸信息系統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現在已經成為城市中最普遍的的數字傳輸和數字電視的鏈路,也實現電視傳送方式中電視直播或者兩地傳輸的基本方法。

2、使用于電力通信網。隨著光纖通信在通信網絡范圍中的廣泛采用,我國大部分城市的電力專門使用通信網絡也大體上實現了由主干線的接入網向光纖通信網絡的轉向過渡。當前,以光纖通信網為基礎的電力通信網已經成為我國較為完善的,較大規模的電力專用通信網。電力通信系統需要傳輸的各項音頻、數據、寬帶等各項電信業務以及電力生產產業的業務基本上都是光纖通信負責傳輸和承載。

三、對我國光纖通信前景的分析

1、通信容量巨大。目前,我國的電子通信正處于高速發展的好時機,尤其是是光纖通信的發展前途不可估量。長距離信號傳輸技術和容量大是當下最受青睞的光纖通信的優勢特點。受到了各方的極大關注。光纖通信具有以下優勢,信息傳輸頻帶大,光纖的損耗少,光纖具有超大容量和體積小等等。正是因為上述各種優點,光纖通信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目前的波分復用技術可以可以實現提高光纖的信息信號傳輸,這種技術也能夠實現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光信號在同一條光纖中完成各自的傳輸,互相之間不會產生干擾影響。在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光時分復用技術也可以實現增加光纖中信號的傳輸的信號數量,以期實現擴大信號傳輸容量的目標。

篇10

一、工業經濟增長及污染排放的差距

“九五”時期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8.98%、9.45%、9.24%和5.95%。在工業經濟增長速度上,東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2000年與1995年相比,東部、中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份額分別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份額下降1.68%。東部地區各項工業污染占全國工業污染的份額低于所實現的工業總產值份額,而中、西部地區各項工業污染占全國工業污染的份額均高于所實現的工業總產值份額,尤其是西部地區工業污染占全國工業污染的份額是所實現工業總產值份額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業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但是工業污染卻明顯高于東部。西部不僅工業經濟發展最慢,而且工業污染最嚴重。在環境污染程度上,東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進一步分析可看出,東部除工業廢氣外,其它污染的份額不僅沒有隨工業總產值份額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現下降,說明東部地區工業污染治理的效果顯著。中部地區除工業廢氣外,其它污染的份額隨工業總產值份額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區除工業粉塵、固體廢棄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額在工業總產值份額減少的情況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西部發展的必然選擇

以上研究表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不僅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而且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為:在工業經濟增長速度上,東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造成環境污染程度上,東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在工業經濟增長質量上,東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東部地區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較早,產業集中程度高,內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能力強,具有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等優勢,在市場培育、科技創新、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西部地區工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和變動與國民經濟的重大戰略布局和制度變遷密切相關。在長期以來形成的國內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區的工業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化工、天然氣、有色金屬、鹽化工、造紙工業和化肥工業,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戶、污染密集型產業,從而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形成了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結構,加之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區不僅工業經濟發展緩慢,而且工業污染的狀況比較嚴重。根據分析,“九五”時期西部地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份額下降但污染總量占全國污染總量的份額上升,雖然西部地區的工業污染總量占全國工業污染總量的份額并不大,但單位工業總產值的污染強度是全國水平的二到三倍,是東部地區的三到五倍,是中部地區的二倍。反映出西部工業經濟增長和污染治理效益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繼續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