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

篇1

關鍵詞 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 滲透的數學教育活動 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CG610 文獻標識碼:A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Children's Mathematical Ability

TANG Dan

(Zhuji Huansha Children's Education Group, Zhuji, Zhejiang 311800)

Abstract The 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revious stage to the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of comput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ys an irreplaceable important role. How to make children's mathematical "move"? So that children get a " understanding" to learn key math skills and abilities? With a problem, I own reality, aimed at working with peers on how to better do math teaching, study and exchange views.

Key words specializ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enetr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tivities; preschool education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幼兒階段作為幼兒積極獲得基本概念和學習基本技能的關鍵期,決定了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它不僅要求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幼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更是將數學教育活動轉化為促進幼兒發展的主要途徑。所以,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平常工作中,除了要不斷領悟、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和滲透的數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數學教學,同時要積極的啟發、引導家長,尋求他們的配合,共同激發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自然、愉快的數學教學,努力讓幼兒的思維“動”起來,讓幼兒的小手“動”起來,讓家園的合作“動”起來。積極支持、引導孩子在游戲、生活中學習并應用基本數學概念,輕松地獲得 “理解地”學習關鍵的數學技能和能力,在快樂、自由、滿足的氛圍中構建新知識。

1 獨具配方――組織“靈動”的數學活動

1.1 靈活設計環節,激發幼兒自主探究

專門的數學教育活動作為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主要活動形式和途徑,要求教師首先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尊重幼兒,把幼兒當做活動的主體。讓幼兒嘗試在先,教師指導在后,理解和支持每個幼兒的探索愿望和行為,鼓勵、激發幼兒按自己的邏輯與方式進行探索活動。例如:在中班下學期《編車牌號》活動中,筆者沒有按常規的教育方法,直接示范教幼兒怎樣編。而是一開始先請幼兒說說生活中的數字,聯系自己的認知經驗思考回答,在充分激發他們興趣的同時,引出問題。熊媽媽的孩子遇到了困難,想用1、2、3三個數字進行編號,要求每個號碼中,都必須用到這三個數字,且不能重復。然后組織幼兒按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嘗試提出解決辦法。在觀察幼兒交流過程中,對幼兒之間出現的不同意見,沒有急于告訴幼兒誰對誰錯,而是鼓勵幼兒自己獨立進行思考,大膽提出意見,小組得出結論。接著組織幼兒對小組的操作情況進行展示,集體分析、討論,引導幼兒通過比較,驗證,自然的發現數字的排列方法,掌握排列規律,解決問題。最后又通過用4、5、6三個數字幫熊爸爸的汽車編車牌號的環節,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知識,讓剛學的數排列概念得到再次的應用和落實。通過本次活動的有序開展 ,不僅讓幼兒在討論過程中分享了彼此之間的經驗,而且使幼兒在輕松、游戲的學習氛圍中順利完成教育目標。另外針對每次活動中發現部分幼兒由于個性、能力、環境等各項因素的關系,造成出現不積極參與活動的幼兒,我就采用開火車、小組競答的方式,積極地創設機會每個幼兒。在自然的氛圍中,慢慢培養幼兒的參與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活動讓被動的幼兒逐漸變得主動起來。一段時間后,就不時有家長來反映,說孩子活潑、主動了好多。

1.2 設置多解問題,培養幼兒發散思維

數學能力是指是否善于從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中讓幼兒對問題進行多解,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積極性。在數學活動前,每次都根據本班兒童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的內容收集、設計一些非常性問題。例:“給我說說……”、“你對……有什么看法”、“你發現了什么”等開始的一些問題。因為這些“發散性問題”往往沒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是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創造、猜測和實驗的機會,讓孩子逐步感悟到多種類型的問題解決策略。長此以往,相信以后幼兒遇事就不會只用一種方式處理,而變得擁有靈活、變通的態度和能力。例如:在中班上學期的“小動物住哪里”活動中,沒有按常規設計一些問題。如“小貓住第幾層” “小狗住第幾層” “小羊住第幾層”,而是設計了一些讓幼兒了解、觀察小動物互相之間的關系的問題。如“小豬的樓上是誰”、“它住第幾層”、“二層樓第三間住的是誰”、“它的對面是誰”,盡量做到避免只有“是”“否”兩個答案的提問。通過嘗試用多角度的問題,啟發幼兒去發現小動物之間的聯系,靈活的思考問題,加深幼兒對空間、方位概念的認知能力。再如在“分蘋果”活動中,打破傳統的數組成的學習僅限于兩個數的組合這一不成文的規律,而是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用多種方法湊成一個數,當發現幼兒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及時進行表揚、鼓勵,激發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性。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操作,獲得理解和建立數及組成的概念。

1.3 利用標記卡,培養幼兒獨立學習能力

數學活動中,教師經常會碰到由于幼兒不識字,導致操作練習無法獨立進行的情況。對此,如果教師一一進行示范、講解的話,一方面不利于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思考習慣,另外一方面也會造成由于幼兒能力的差異、人數相對較多等實際原因使活動場面出現混亂的情況,怎么辦?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發現幼兒對標記的認識、設計比較感興趣,而且易接受,操作起來得心應手。那么何不試試用標記來替代操作材料中的文字,解決不識字的難題?于是在自由時間,我開始有意識的對幼兒進行了一些認識、理解、設計標記、標記卡的活動,為運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2 無孔不入――滲透“活動”的數學教學

2.1 利用區角游戲,對幼兒進行數學知識滲透

蘇聯著名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游戲對于幼兒是學習,是勞動,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幼兒的生活離不開游戲,游戲作為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使幼兒擺脫枯燥、抽象的數量概念,讓幼兒得以在歡愉、有趣的氛圍中參與、體驗、感受和學習初步的數學知識,而且,作為課堂活動的延伸,讓幼兒的知識得到了很好的落實。鑒于此,注重對區角環境的創設、材料的投放、內容的設置等細節。在保證幼兒按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方式和伙伴的同時,讓每個幼兒的小手動起來,使孩子在一個具有相對開放、自由、自立的環境中按自己的學習方式、速度實踐、操作、發現、解決問題。

2.2 日常生活環節中的數學知識滲透

從一個特殊的視角看,直觀的物質世界的萬物,都是由一定的“數”、按一定的形和序構成的。幼兒有關的數概念和基本技能大部分來自自然和非正式活動,它們的獲得離不開其生活的背景與環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有機的將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概念滲透于各個環節中。

(1)室內活動,例:

A、充分利用晨間談話、活動等待的時間,統計小朋友的缺、出勤情況;說說今天是怎樣來園的;及組織幼兒玩“聽鈴聲按要求回答”;小組集體順數、倒數;開火車單獨接著數等小游戲,培養幼兒對數概念的理解和感知力。

B、利用室內走廊、主題墻、盥洗室等環境,布置有關時間、空間、分類、守恒、排序等與數學內容相關的立體畫面,并在旁邊的擱架上放置一些相應的操作材料。讓環境教學變單一為多樣,變平面為立體,變視覺刺激為多種刺激。例:通過杯子上的數字標簽、衣筐上的序號、走廊上的1~10格子圖、小朋友生日表等,培養幼兒對數學的感知能力。

(2)室外活動,例:

A、外出前,盡可能按不同要求讓幼兒進行排隊,如:按高矮、性別、座位前后順序等來排隊;再如,在上下樓梯時,組織幼兒一邊走、一邊數數樓梯的數量。讓按某一特征進行排序及數數等數概念和技能,在幼兒的生活中得到運用、實踐。

B、散步時,可有機、靈活的讓幼兒觀察小花園中的樹木有幾株?有哪些不同的種類?各有多少?誰最多?誰最少?小道上有些什么圖形?由哪些形狀組合而成?等等問題。在認識、復習數、量、形知識的同時,使幼兒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體驗數學的重要性、,從而引發他們探索、學習數學的興趣。

3 相輔相成――構建“互動”的數學環境

首先,針對家長對孩子的數學學習非常關注,但存在相對缺乏幼兒教育知識的特點,通過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講座、組織親子活動、家園聯系欄宣傳、利用家校通平臺請個別家長談談自己的教育經驗等方法,讓家長明白幼兒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幼兒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全方位提高家長的育兒能力。例:針對大班幼兒,我們就組織家長參加由小學教師主講的“讓孩子快快樂樂上小學”專題講座,不僅讓家長了解孩子即將面臨的小學生活,而且讓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準備,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關鍵期。

其次,根據最近學習的數學知識以及孩子的掌握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明白孩子最近學了什么數學內容?在家里如何引導孩子對該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并通過各種途徑向家長宣傳家庭中切實可行的各類教育活動、建議等。

實踐證明,滲透的、整合的數學活動充斥在幼兒生活、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作為工作在一線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幼兒思維的特殊性――感性、具體;認識到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活動,才能使幼兒真正體會到數學與自然、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具體的教學中只有靈活運用、相互融入,讓幼兒的數學“動”起來,才能更好完成數學教育任務;認識到只有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種機會,讓幼兒多看、多動、多說、多問、多表現、多思考,才能讓幼兒自然、充分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才能為幼兒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黃瑾.學前幼兒數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游戲活動;數學教育;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072-02

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正因為數學有這兩性和辯證的特點,決定了數學教育將成為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有人形象地將數學譽為“思維體操”。因此,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也就成為幼兒數學教育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認為,數學是一種抽象、枯燥、乏味的活動,如何使用數學教育成為發展幼兒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呢?本人認為:寓數學教育于游戲之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許多游戲中蘊涵著數學教育,教師要善于利用游戲這一手段,挖掘發現有關數學教育內容。

一、情境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幼兒階段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為主,在數學教育界活動中,教師應根據這一特點,為幼兒創設一定可感知的情境,提供感性材料,為幼兒親自參與活動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幼兒在取得在豐富感性經驗的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如小班幼兒學習“1”和“許多”,教師就和幼兒開展《小白兔拔蘿卜》《小山羊種菜》《雞媽媽和小雞》等情境游戲,讓幼兒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獲得知識。例如:小朋友扮小兔子,老師扮兔媽媽。兔媽媽帶小兔到地里拔蘿卜,每只小兔拔一個蘿卜,然后把拔來的蘿卜一個一個地放在籃子里,這時籃子里就有很多很多的蘿卜,很多很多就是許多。這時就告訴小朋友,一個一個蘿卜…放在一起就變成了許多。之后再把蘿卜一個一個地分給每一個小朋友,再告訴他們,許多又可以分成一個一個的。通過類似這樣的情境游戲,讓孩子們感知“1”和“許多”這個數概念。

二、操作性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數學教育從內容上來看,是抽象、枯燥的,它不像故事那樣有人物、地點、情節,那么能吸引人。但是,數學教育中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還是極強,如“1”,任何一個物品都可以用“1”來表示。因此,有心理學家概括出“物質材料是通向抽象數學世界的橋梁”。所以說,幼兒學數學離不開對物質材料的操作活動,只有通過操作活動,幼兒才能具體地理解數概念,直接地體驗到物體的形狀、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等。如分類、排序、分割、拼合幾何形體,測量、等分等都要讓幼兒親自去操作,在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經驗。所以,在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應努力為幼兒提供各種實物、玩具、圖片、卡片等物質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去探索和建構數學知識,去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操作游戲應伴在幼兒各個年齡階段的活動中。

三、結構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結構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幼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坐在一堆積木中不停的拼拼、擺擺、壘著玩,而且是百玩不厭。幼兒入園后,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對結構游戲由無目的拼搭到有目的的拼搭,由按自己喜好的拼搭轉變為一種探索、發現的樂趣。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通過與各種結構材料的直接接觸、擺弄、拼搭,學習了物體的顏色、形狀,直接感知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寬窄、厚薄等特征。同時,在建構的過程中,學習空間方位的辯別。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他們可以通過結構游戲掌握幾何形體的基本特征,學會用不同形體的積木拼搭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像桌子、椅子、小床等。中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知識經驗都較小班幼兒來得豐富。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有了很好的發展,他們在結構游戲中的內容也就更加豐富和多樣性,他們能用已有的經驗,通過與不形體的接觸、拼搭、建構,逐步學會區分客觀世界中形形的物體,發展了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力。

四、角色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角色游戲是數學教育的一種很好的延伸活動,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通過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種角色,反映周圍的現實生活。而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各種事物的數量、形體、度量、時空等關系。因此,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很自然地會對有關數學知識技能加以練習和運用。

例如角色游戲中的基本主題“娃娃家”,這個“家”的成員,有一定的人數組成,家中有一定數量的物品,要把“家”辦好,家庭成員要將玩具、物品等擺放整理好,這些都可以成為對幼兒進行數學、形空間等數學教育活動。另外“公共汽車”“郵局”等主題,都蘊涵著幾何圖形、分類、序數、基數、運算等數學關系。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幼兒確定角色游戲的主題,創設相應的游戲環境,提供游戲的材料,讓幼兒自主地開展好游戲,然后根據游戲活動的進展,把握好游戲中的各種機會,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

五、利用體育游戲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

在各年齡段的體育游戲中,我發現都可以進行數學教育活動。小班的幼兒在玩“小兔跳”的游戲中,我讓幼兒根據我的口令跳一下或許多下,區分“1”和“許多”;中大班的幼兒根據我說的數字結成朋友,如念口令“3”,就3個人抱在一塊兒;念口令“6”,就6個人抱在一塊兒;我還將寫有“1~10”的數字頭飾,分別戴在幼兒頭上,按我說出的數或拿出的卡片,玩復習相鄰數、數的組成等“找朋友”游戲。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兒便迅速站在“8”的兩邊。找找“6”由什么數組成,那可熱鬧了,戴“1”“5”,“2”“4”,“3”“3”便迅速站在“6”的兩邊手拉手,這樣的體育游戲,既鍛煉身體,又學到了不少數學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啊。

六、利用親子游戲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

篇3

【關鍵詞】幼兒園 教育 家長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2(a)-0218-01

幼兒園教研活動主要研究教師在自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如何以教師力所能及的策略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然后讓教師從中獲取經驗,提升屬于教師自己的理論,最終使教師在態度、知識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所進步。由此可見,園本教研最直接的目的是解決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借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但其終極目的都是指向幼兒的發展,并最終帶動幼兒園自身辦學水平的提高。

教師和家長在學前教育實踐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教師掌握著豐富、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家長則帶著不同的職業文化背景,并對孩子有著更為全面的了解。因此,園本教研活動如果能充分調動多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保證在教研實踐的各個層面都能實現家園之間的有效溝通,勢必會增進家園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促進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理解,最終真正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質量的共同提高。

在我園園本教研活動中積極引入家長的參與,在教研活動中我們把小班作為教研載體,大膽嘗試和探索充分發掘利用家長資源,引領家長了解并參與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教研活動,營造出濃厚的家園合作教研氛圍,從而共同引導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提高幼兒數學認知水平;促進幼兒的數學能力發展。

我們以小班數學活動“6的形成”為載體,開展了有家長參與的教研活動。首先我們對家長發放了家庭數學教育活動記錄表,家長在家中完成6的形成的教學;接著由教師對家長的教學活動過程進行分體,完成教師評價活動記錄表;接著教研組進行第一次教研,教師們對家長在家中開展“6的形成”的教育活動記錄進行分析和研究。經過研討我們認為多數家長主要存在的問題是:第一,家長對6的形成的概念不清晰。第二點,家長教學的層次比較紊亂。第三點,家長在教學的過程中,啟發引導不夠充分,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研究,沒有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答案的過程。多數家長只是重目標,不重過程,總是急于把答案呈現在孩子面前,殊不知孩子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就在與思考探究的過程當中。家長們的教學有點也非常明顯,就是能夠運用孩子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

第二次教研活動,我們請家長來園,家長與教師面對面交流,討論。并請家長觀摩由我們教師組織的數學教學活動“6的形成”。首先我們就家長們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幾個突出的問題與家長進行了交流。如:老師與黃粱軒家長交流中說:黃梁軒的爸爸把6的形成和6的分解還有6的加法運算混合在一起,實際上6的形成是數量概念,而6的分解是數群概念,6的加法是運算概念。所以6的分解和6的加法相對于6的形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個是不適合小班幼兒學習的,因為小班幼兒特點是具體形象性;教學的層次比較混亂,6的形成應該是在充分的理解了5的基礎上感知5加上1是6,6里面有6個1,而他的爸爸在導入環節中就讓孩子感知六的數量,這個是對孩子學習的過程不太適合。還如:與胡彥博媽媽交流時,老師們認為家長得教學存在形成與分解組成概念有些混淆。從概念上講數字的形成是指自然數的來源,是量的概念。但是卻把它作為一個數的分解與組成,這依據某種共同屬性將物品或多個物品聚集的一個過程,它是數群的概念,是讓孩子了解部分與整體的一個過程。針對家長們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幼兒學習的問題,我們老師給家長提出了建議,并舉例:媽媽這里有一個橘子,寶寶這里有五個橘子,放在一起有幾個橘子呀?橘子怎么會變成六個呢?在這個過程中啟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讓他懂得5個橘子添上1個橘子是六個橘子。同時,家長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很多閃光點,家長們能運用孩子身邊的東西進行教學,如:黃粱軒爸爸在數量的感知環節中,運用了玩具魚和餅干兩種不同的材料,小班幼兒學習數學應該考慮到孩子的具體形象性的思維特點。那么把幼兒學習的過程融入到操作材料的這個過程中是符合小孩的學習規律的。還有的家長在教學中融入了情感教育,如:劉雅文媽媽活動的結束環節讓孩子把餅干分給家人,增進家人的情感交流,這種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通過我們與家長深入的交流,家長們都表示,參加這個活動都深受啟發,一位媽媽這樣說,平時家里進行數學教育都是我講孩子聽,然后覺得很簡單的內容孩子怎么就是搞不明白,如1和1合起來是2,他就不能明白,我就很急躁,就用強制性的態度告訴他,讓孩子學,還發孩子的脾氣,我現在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把大人的意識強加到小孩的頭上,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的情緒。參加了這次活動,我會改變自己教的內容和方法,與老師多交流探討,真是要好好學習,不是要懂得很多,但是在小班年齡段孩子應該要了解什么還是需要知道的。

篇4

活動區活動已成為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活動形式,它使幼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幼兒全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實現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根本性變革,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因此,活動區的創設和指導直接影響著幼兒的活動水平。

在日常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在活動區的創設和指導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歸納為:

1.區角設置形式化。多種區角的設置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但我們的老師往往在區角設置上追求形式花俏,內容不全面,設置的幾個區角幾乎都集中在某一側面,忽視了其他教育功能的體現。例如:有老師為幼兒創設了幾組區角,一組剪紙,一組吹畫,一組粘貼,一組串珠,一組編辮子,一組玩小棒,猛一看,花樣挺多,材料也蠻豐富的,但這些活動都屬于美工類或操作類活動,缺少了探索性的活動,顯然是不恰當的。

2.區角材料投放單一。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決定幼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興趣,使幼兒在玩耍中鞏固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習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們的教師對區域活動的目標、形式、指導等理解認識比較膚淺、籠統,對不同年齡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與發展水平等把握不夠,以致于在投放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材料提供缺乏科學性、層次性。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個體性的學習,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且這種差異表現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維、動作、觀察、表征等方面。正因為有著差異的存在,教師在材料提供上要更多地思考怎樣使材料促進不同幼兒更有效的發展。

3.教師指導欠恰當。我們教師在活動中充當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矛盾的調節者”,由于一昧強調以“幼兒為本”,所以教師就東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參與孩子們的共同活動就相應比較少,故不能引發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指導隨意性較大。

那怎樣創設活動區角呢?做法如下:

1.要堅持以幼兒為主體。小班幼兒感知事物的經驗少,動手能力較弱,多數幼兒不能單獨活動。因此,區角數量不宜設置太多,也不宜太復雜,應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如“娃娃家”、“故事角”、“飼養角”等。

中班幼兒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經驗,基本能夠獨立進行區角活動,區角數量要適當增加,以充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認知興趣,可增設表演、美工、科學等內容的區角,如“音樂廳”、“手工角”和“科學角”等。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等能力有了較大提高,這時,既要大量增設活動區角,又要適當增加難度,如在科學區中增設“海底世界”、“宇宙探索”、“機械操作”等活動角。在區角創設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要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不斷變化發展的教育環境,有利于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幼兒多元智力的開發和個性的發展,因此,活動區角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和可變性。當某些角區已不能適應幼兒實際發展需要時,要及時予以撤換,如大班的“娃娃家”、“小商店”、“小影樓”等。區角內容要不斷更新,如:墻畫要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服裝店”要適合季節時令,“娃娃家”要符合現代家居特點等等。投放材料的品種和數量也要經常變化,尤其是當幼兒對某些活動材料失去興趣后應及時更新。轉貼于

那怎樣指導幼兒的活動區活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發揮區域的實效性。我們教師應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地去參加區角活動,去布置活動的場所,并且逐漸把集體活動內容融入到區角活動中,使他們同伴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從而得到發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師要多觀察了解幼兒區角活動的情況,了解孩子們喜歡玩什么、不喜歡玩什么,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各區角的活動,讓各區角都“活”起來。

篇5

一、觀察分析:闖關游戲的實例再現

教師根據近期“好吃的水果”主題內容,在益智區設置了三項挑戰任務。第一關相對簡單,讓幼兒根據提供的進貨單,從一筐水果圖片中,找出本次活動所需要的水果品種和數量,這個環節需要幼兒進行比對和點數。第二關增加難度,在每個水果圖片背后有計算題目,幼兒需計算出水果價格(題目含10以內加減、點數、分合等),然后把水果圖片插入墻面上對應的數字卡槽內,這個環節需要兒童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第三關難度增高,即根據設計好的訂單,把這些水果“快遞”到對應的樓房格子內(樓房用紙盒制作,多層多格),幼兒需根據每種水果的單價,合算出訂單總價,再快遞水果到指定位置。為了便于幼兒在完成闖關后進行自我檢驗,老師提前在籃子的底部貼上合計后的正確數字,讓幼兒自檢。完成這三關,幼兒可以得到一張獎勵貼紙,活動結束。

上述三關中場景和材料的變化,以及協助幼兒計算的小細節,這里不再一一詳述。但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份以計算練習為主的操作材料,教師想通過數量的疊加,在每一關增加挑戰難度以提升幼兒的思維水平。

其實,類似于這樣的游戲闖關策略,如今在區域活動實踐中頻頻出現,比如賣電影票、幫恐龍找家、破譯藏寶圖等。盡管外顯形式有不同之處,但設計原理相同。教師一般將運算分解到幾個預設的情境和程序中,引導幼兒運用算術的、推理的、邏輯的經驗,逐步探索出最后的正_答案。

二、批判反思:闖關游戲的價值偏離

值得肯定的是,闖關游戲較原先游戲的簡單預設,顯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此策略最初的出發點在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延展幼兒專注投入的時間,隨著難度和挑戰不斷升級,逐步呈現出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思維過程。本文列舉的闖關策略看似復雜豐富,實質卻體現出一種單線性思維和游戲性的弱化,兒童須沿著教師既定的路線一步步進行,才能獲得唯一答案。操作過程中的體驗和指向結果單一,迷失了它的價值訴求,出現了不應有的價值偏頗與疏離,不利于幼兒的學習探索和終身發展。具體表現在:

1.覆蓋發展的可能性:任務指向的答案是唯一的,就像一份有著固化答案的試卷,只有對錯,沒有選擇和商量的余地。沿著這樣的邏輯,幼兒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按照教師單方面設計的闖關程序,陷入被動作業的場景,不會生發更多解決問題的機會。為答案“打工”,與書面題目交流,覆蓋了很多發展的可能性。這樣封閉式的任務,不便于孩子重復探索,教師指向哪里孩子就操作到哪里。長此以往,幼兒也就失去了內在主動參與的熱情。

2.導致情感的單向性:雖然是借水果快遞為主線索,隱含了同伴訂單的互動,然而這里的情感成分還是不夠的。活動以成人的認知邏輯闖關,先購買水果,再計算數量,最后完成水果快遞任務。對于兒童究竟是如何理解和再現生活中的快遞的,教師缺少關注,幼兒只需按照預設邏輯,在區域環境中,與圖片和墻面說話,缺乏積極的溝通和情感互動。不僅如此,有些教師為了增強游戲的挑戰性和趣味性,不惜過于追求難度的設計,其結果必然會因為難度太高不能達成目標而給幼兒帶來挫敗感。

3.造成發展的短效性:以作業方式進行數量的探究,容易陷入枯燥無味的境地,豐富的探究活動始終被單一的數字計算所束縛,所以即便闖關結果正確了,幼兒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闖關結果的正確只說明了練習程序沒有出錯,并不能真正喚醒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即便有些老師關注闖關腳本的設計,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但由于活動本身游戲性和自主性的缺失,使其成為一種程序復雜、難度較高的重復訓練,僅著眼于數字運算的能力,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所以利用價值不高。

三、調整策略:闖關游戲的修復重塑

無疑,如果我們的闖關游戲是為了闖關而設關,就會失去游戲與學習之間的平衡,失去主動探索的因素,此策略也就失去了意義。因而,在關注到這些問題之后,為慎防在游戲之路上跑偏,我們有必要對闖關游戲的核心價值進行再思考,對闖關游戲的設計與實施進行再調整,通過內容的拓展、情節的延展和程序的放手等來逐步提升區域活動闖關游戲的含金量。

1.拓寬內容的選擇度。有更多選擇才有更多精彩,區域游戲提倡多角度拓寬游戲內容,教師不必拘泥于主題名稱,而要從幼兒的經驗出發,提供生活中更多的圖片或實物供幼兒選擇。鼓勵孩子自主搜集快遞游戲需要的物品,自己選擇和決定使用快遞圖片還是實物,也可以在豐富的水果圖片里選擇喜歡的水果作為當天快遞物品。在第一關可以把水果圖片放在不同位置,有的可以懸掛在一定高處,設置一定的摘取動作難度,幾名幼兒需要共同借用工具“采摘”水果,然后自己數一數“戰利品”,即各類水果收獲了多少個,用數字在小桶上做出標記(如果第二關出現缺貨情況,幼兒還可以再回來取,多出和剩余多少的運算在實際操作中自己把握和體驗)。

2.延展情節的溫暖度。益智類游戲所蘊含的數理、邏輯的思維,并不是在簡單的數字加減中呈現的,而是與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相聯系的。當幼兒面對的不再是冰冷的數學題目,而是有趣的游戲情境和材料工具、充滿變化的同伴時,區域活動會更有溫暖更具吸引力。如此,第二關計算水果圖片上的數量,可以調整為操作者與其他區域幼兒互動,每次由游戲者發出10張空白訂單卡,邀請同伴填寫需要多少水果。游戲互動不僅限于本班同伴,也可以是同齡班弟弟妹妹、幼兒園其他崗位工作人員等。在設計每一個游戲時,都可以把這種更廣泛的社會往納入其中,帶給幼兒更真實更溫暖的游戲體驗。

篇6

本調查報告的分析數據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網絡問卷的調查結果,調查主要是在北京、大連、寧夏、鄭州、青島、成都等省市進行。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其中,共收集到有效問卷數據包括:學生版68 812份,家長版83 427份,教師版13 616份。考慮到一至三年級小學生的識字量及理解能力有限,可能會在作答上遇到困難,因此本研究僅以四至九年級的學生數據作為分析對象,其中:四年級12 633人(18.4%),五年級18 529人(26.9%),六年級13 438人(19.5%),七年級11 244人(16.3%),八年級9 402人(13.7%),九年級3 566人(5.2%);男生34 969人(50.8%),女生33 843人(49.2%)。

二是攀登閱讀平臺上學生閱讀情況的數據跟蹤統計結果,用戶包括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7萬名學生。

研究工具有:自編《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學生版)》《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家長版)》《中小學生閱讀狀況調查問卷(教師版)》。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閱讀時間、閱讀偏好、閱讀興趣、閱讀方法、校園閱讀環境和家庭閱讀氛圍6方面內容。

結果與分析

(一)從總體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外閱讀狀況良好,但逾兩成學生反映“不知道該讀什么書”

本次調查表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閑暇時間最喜歡做的前3項活動分別是:課外閱讀(61.1%)、看電視/電影(44.8%)、聽音樂(43.8%)。從喜歡課外閱讀的中小學生比例來看,小學生(66.9%)要高于初中生(50.6%)。

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提高修養(68.8%)、提高學習成績(53%)或滿足興趣愛好(52.7%)。學生閱讀具有較高的主動性,具體表現在,83.9%的學生出自于主動選擇,僅有11.5%的學生是被老師要求進行閱讀、4.6%是被家長要求的。

本次調查還表明,學生閱讀時間較少。從課外閱讀時間看,有30.9%的學生表示每天花在課外閱讀的時間不足30分鐘,還有39.5%的學生表示閱讀時間不到1小時,只有21.8%的學生表示每天閱讀時間超過了1小時。

導致課外閱讀時間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有42.8%的學生反映是功課太多,23.8%的學生反映不知道該讀什么書。從功課太多的原因比例來看,初中生為50.1%,遠超過小學生31%,也說明初中生的課業負擔明顯高于小學生。

(二)從閱讀媒介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更傾向于紙質圖書,但初中生對數字閱讀的興趣明顯高于小學生

從閱讀媒介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最喜歡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73.5%)占絕對優勢;而在喜歡的數字媒介中,手機閱讀(17.3%)要遠高于電子閱讀器和電腦閱讀(3.5%)。可見,手機閱讀已成為中小學生青睞的數字閱讀方式。其中,小學生喜歡數字閱讀的比例為20%,而初中生占比為38.6%。可見,初中生對數字閱讀的興趣明顯高于小學生。

關于家長對閱讀媒介的態度方面,調查發現有97.3%的小學生家長認為紙質書閱讀的方式最好,支持數字閱讀的僅占2.7%。而初中生家長中,認為紙質書閱讀較好的有87.5%,支持數字閱讀的比例為12.5%,遠高于小學生家長。可見,初中生家長對學生進行數字閱讀的寬容度更高。

家長對數字閱讀的看法中,72.7%的家長“因為擔心對孩子視力有損害”,而反對數字閱讀;12.8%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閱讀不健康的內容”而反對數字閱讀;4.6%的家長因為“電子書不用支付高額書費”而支持數字閱讀,9.9%的家長“因為數字閱讀較為方便”支持數字閱讀。

(三)從閱讀興趣來看,學生偏好小說故事類,但教師推薦書目與學生閱讀興趣的匹配性較低

從閱讀內容興趣來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排名前6位的分別是:小說類(46.2%)、童話故事類(31.5%)、教輔類(25%)、歷史類(24.2%)、動漫卡通類(23.2%)、科普類(20.1%)。可見,中小學生選擇科普類圖書的比例相對較低。

來自攀登閱讀平臺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學生認證測試完成的193.4萬冊圖書的總數據中,科普類圖書占比為11.72%,相對寓言童話類(29.71%)、故事類(23.7%)、小說類(23.56%)而言,仍屬較低。同樣,來自攀登閱讀熱門圖書行榜中,排名前200位的圖書中,科普類圖書也僅占8%,而故事、小說、寓言童話等圖書則占到88%,同樣也顯示出科普類圖書的閱讀有待加強。學生閱讀書目的類型有待引導和均衡。

本次調查表明,學生閱讀書目主要來源于:老師推薦(68.6%)、同學推薦(64.8%)、父母推薦(37%)。而教師推薦的閱讀書單,分別依據:名師名家推薦(54.3%)、教育主管部門推薦(42.4%)、名校推薦(31.7%)、學生反饋推薦(27.3%)。這一數據反映,學生反饋推薦得書目占比較低,教師推薦書單時較少考慮學生的反饋。

攀登閱讀平臺的數據統計同樣也反映了教師推薦書單時較少考慮學生閱讀興趣的問題。我們對比了學生的熱門閱讀書單和教師推薦書單(閱讀量和推薦量在前100名的書單),結果表明這兩個書單中重合的部分只有32本,教師推薦的書單中,學生喜愛的書目只占32%。

(四)從閱讀方法和策略上看,大部分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指導

科學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成功閱讀的保障。本次調查顯示,僅有17.5%的學生有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而82.5%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習慣。其中,有33.7%的學生會在老師的要求下才寫。而在讀書批注方面,只有20.7%的學生會在閱讀中經常做批注,56.3%的學生有時做批注,而23.0%的學生從來不做批注。在閱讀流暢性方面,14.4%的學生反映會用手或筆指著來讀,有31.8%依然會逐字讀,而只有35.7%的學生能夠做到流暢性閱讀。

本次調查發現,只有29.2%的學生反映在學校經常得到過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的教師指導。對教師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對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指導”在校園閱讀推廣工作難點中排在第三位。而在家庭中,只有22%的學生表示“會經常得到家長在閱讀方法、閱讀策略方面的指導”。

(五)從校園閱讀情況看,閱讀支撐軟環境已初步形成,但缺乏有效的監控及評價方法

此次調查發現,88.9%的教師反映學校設立了閱讀課程,但只有55.7%的教師反映學校經常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在校園中,學生們是否會交流課外讀物。結果表明,有26.2%的學生選擇他們會和同學經常交流課外讀物,有63.7%的學生選擇有時會交流。此外,33.9%的學生選擇教師會經常布置課外閱讀任務,49.7%的學生選擇教師有時布置。

在對教師進行的“校園閱讀推廣工作難點”的調研中,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難以評估學生的閱讀效果(39.6%),缺乏方便的方法來衡量學生的閱讀量(35.6%),對學生缺少科學系統的閱讀方法和策略的指導(35.3%)。總體來說,缺乏有效的監控及評價方法是當前校園閱讀推廣困難的主要方面。

(六)從家庭閱讀氛圍來看,家長對學生的閱讀參與程度較低

對家長是否與學生一起閱讀的調查表明,有14.6%的學生選擇“家長會經常與自己共讀一本書”,有39.6%學生選擇“家長基本不與自己共讀一本書”。親子之間是否會交流閱讀體會,只有17.1%的學生選擇“家長經常”與自己交流課外閱讀體會,而34.7%的學生選擇家長“基本不會”與自己交流課外閱讀體會。在督促孩子閱讀方面,只有28.0%的家長表示會經常督促孩子閱讀,還有21.4%的家長表示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情況“從不過問”。總的來看,家長對學生的閱讀參與程度較低。

家長自身閱讀方面,25.9%的學生選擇父母在家基本不閱讀,只有24%的學生選擇經常閱讀。此外,家長閱讀量明顯低于學生,一年內閱讀量少于5本的家長高達83.8%。

對策與建議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策略,提升學生閱讀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對其終身學習和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中小學階段,學生讀什么書、怎么讀書、形成什么樣的閱讀習慣將會影響其一生的成長。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行為,“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學會閱讀”。

學校要在點燃學生閱讀的熱情上下功夫,讓學生走好閱讀第一步。通過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每一個學生愛上閱讀;通過科學有效的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策略,在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探索如何開設體系化的校園閱讀課程及閱讀能力提升機制,使課外閱讀促進課內學習,課內學習反過來又刺激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從而得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借助“互聯網+”,構建校園閱讀的監控評價體系

為深層促進校園閱讀的開展,須進一步搭建立體化的課程促進體系和實施有效的效果評價手段。一方面,在學校傳統閱讀活動開展的基礎上,將學生的課外閱讀與學校課程和學科教學進行有效融合,這是拓展學生閱讀空間,豐富閱讀體驗,提升學生閱讀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積極借鑒北京市門頭溝區、東城區及大興區,山東青島等地區所開展的“互聯網+閱讀”的跟蹤評價模式,借助互聯網工具,建立學生終身閱讀的電子檔案,實現對學生閱讀數量、閱讀效果的量化跟蹤及監控評價,通過科學的評價,獲得學生閱讀行為習慣的個性化數據,從而對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針對性的閱讀指導,使校園閱讀推廣工作得到更有效的落實。

(三)引入新媒體手段,構建中小學家校合作閱讀共同體

家庭閱讀環境及家長的閱讀指導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閱讀推進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學校對家庭閱讀的引領作用,嘗試引入現代新媒體手段,建立家校合作閱讀的溝通、協作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構建促進中小學生閱讀的家校合同共同體,使學校更好地將閱讀課程、閱讀要求、閱讀活動等信息傳遞給家長,并且加強教師對家長的幫助和指導,提升家長的閱讀指導能力;同時,也使家長更深層次地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來,積極主動配合和推動學生的閱讀,實現家校閱讀氛圍的統一,達到閱讀效果的一致。

(四)落實全民閱讀行動計劃,為學生閱讀的整體提升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社會閱讀氛圍和社會基礎配套環境,是影響學生閱讀的重要因素。在倡導全民閱讀的過程中,需要將社會相關資源與校園閱讀進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在兒童出版領域,為校園閱讀建立公共基礎書目查詢和分級評價機制,使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能方便、快捷地找到適合閱讀的圖書;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公共圖書館、社會繪本館以及閱讀推廣人等相關資源,與學校進行密切融合,為學生的閱讀素養提升提供便利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相關鏈接

美國少兒閱讀推廣模式

作為國民教育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閱讀是美國政府幾十年來一直積極倡導的行為模式。美國教育部的網站上曾顯著地寫著:“能夠閱讀的孩子,是能夠學習的孩子。而能夠學習的孩子,將在學校和生活中獲得成功。”

1.政府持續推動

1994年,全美教育進展評估委員(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的一項報告顯示,美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有40%達不到基本的閱讀水平。這項數據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克林頓于1997年發起了一項“美國閱讀挑戰”的閱讀運動,目標是讓所有美國兒童在小學三年級末就具備獨立有效的閱讀能力。布什政府延續前任做法,于2001年發起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案。2009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他分別提出《美國振興及投資法案》和《沖頂計劃》作為教育指導方針,繼續將美國閱讀行動向深度和廣度推進。

2.構建分級閱讀標準和體系,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

美國有幾套完善的閱讀分級標準和體系,如藍思(Lexile)、閱讀促進計劃(Accelerated Reader Search Engine, AR)、閱讀發展評價體系(Development Reading Assessment, DRA)、閱讀校正體系(Reading Recovery)、閱讀數量分級體系(Reading Counts Level)等。閱讀分級體系的核心理念是將出版物的難度等級與兒童閱讀能力水平做一個匹配,實現“把合適的書籍、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送到孩子的手中”。

3.科學的監控評價措施,保證學生的閱讀效果

州或地方學區規定了學生的閱讀數量,并用信息技術手段來監控學生的閱讀行為,并且將學校的閱讀情況與政府資金支持進行關聯。

調查者說

尋找校園有效閱讀之路

近年來,從國家層面的全民閱讀計劃到中高考改革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都共同指向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各地學校都相繼舉辦讀書節、讀書周、讀書月等活動,很多學校也都在積極打造書香校園。總體來看,我國中小學校的閱讀推廣活動,發展勢頭良好,效果也十分明顯。

但是在勢頭良好的另一方面,并不說明我們校園閱讀促進工作毫無問題可言,不需要我們反思和提升。筆者通過走訪國內外學校的調研對比發現,我們在閱讀推廣的熱情中需要冷靜思考當前還存在的問題,從中探尋科學有效的發展路徑,從而讓校園閱讀促進工作走向實效。

當前,部分中小學校閱讀促進工作的目標還不夠清晰,思路不夠明確,教師難以明確定位校園閱讀的相關活動。在學校走訪中,很多教師表示:學校開展的閱讀活動多,但是能提供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指導較少;學校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多,但是受學生歡迎的圖書少;學校提的閱讀要求多,但是跟蹤監控手段少。此外,很多教師也反映,由于老師工作繁忙,無暇涉獵大量的兒童讀物,因此在給學生推薦圖書時存在一定的困難。

篇7

【關鍵詞】幼兒教育特色課程自然環境

一、在幼兒教育開設游戲化課程的意義

幼兒教育就是重在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幼兒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幼兒主動探究世界的能力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及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他們有活動的需要,有認識周圍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體的需要及反復練習的需要。而游戲有動作,有活動,有玩具和游戲材料,幼兒樂于從事生活化的游戲,并易于在游戲的形式中接受教育。因此,游戲化課程是最適合幼兒全方位的培養與提高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游戲化課程的內涵

游戲化課程是指課程實施過程成為游戲或具有游戲特征的過程。它具有游戲性、主體性、開放性及綜合性。游戲性是指非游戲活動而是游戲化,主體性是指幼兒有選擇權和決定權,開放性是指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幼兒去操作、去體驗的過程,綜合性強調的是聯系以及彼此的一種融合,無論是從游戲中經驗的獲取,還是能力的表現都是以整個的方式進行的,因此游戲化課程是最具綜合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游戲化課程的具體開設的策略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取之不盡的游戲活動素材。觸手可及的自然資源、區域活動的開設等都是幼兒園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一)利用本土資源

大自然的資源是非常廣闊、非常豐富的;是一片豐沃的田野,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其教育價值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廣大幼兒教師大膽去嘗試、探索,就能尋找出一條合適的教育模式,就能讓孩子們扎進家鄉教育資源的“沃土”之中,從小領略、認識本土資源,并深深地融進了他們心靈深處,綻放朵朵鮮花。

(二)創設生命區

要讓幼兒珍愛生命,就應該讓幼兒去感受和了解生命。對幼兒來說,感受和了解生命又是從具體直觀的種植和飼養開始的。在校園的空地上可以設置專門的種植區域,根據季節的變化種各種植物。春天我們組織孩子們動手挖土坑,種上花生、豆子等,讓孩子們數數種子的個數,親手種下種子,待植物發芽,組織他們觀察幼苗、拔草等等。飼養小動物,春天時飼養蠶寶寶,讓孩子觀察蠶寶寶如何吃東西、結繭;夏天,可以養蝸牛,看它的爬行、小小的殼,給它們制作小窩。種植和飼養活動是一個綜合的活動,在參與和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們會體會生命的發生與發展,不僅僅是植物和動物個體的特征、生活的不同,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去體悟一種生命,也能豐富幼兒關于動物與植物的關系、人與動物的關系、動物與天氣等條件的關系等方面的經驗。

(三)創設智慧區

益智區的教育功能主要幫助幼兒發現、了解,并展開探討的區域,每種材料的不同,幼兒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知識經驗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有挖掘活動材料多用性的意識。例如:投放各類積木,讓幼兒進行數數、分類、排序等,讓幼兒形成數的概念,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在活動區中,投放的數字卡片,有數字的呈現,后面還有點數的圖案,這樣就發揮了它的多用性。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不同難度水平的材料。活動區材料的投放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四)學會廢物利用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環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保護環境,減輕環境污染,遏制生態惡化趨勢,成為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任務。幼兒的環保意識的教育也成了我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廢舊紙盒等,制成了“汽車、高樓、坦克”等,用廢紙盒和幼兒的繪畫作品做成一個彩色電視機,陳列在教室的一角。我們巧妙將廢舊素材變成幼兒教育的活教材,激活幼兒的創造靈感。還利用廢舊的飲料瓶等做成花盆,栽種上小植物,裝扮教室。讓孩子們知道變廢為寶的存在,培養環保意識。

篇8

一、在游戲中導入活動,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動導入對教學過程至關重要。以游戲的形式導入課題內容,既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如在組織大班數學活動《看圖列算式》的導入部分時,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對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的掌握情況,我采取“乘火車”游戲,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活動前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張印有10以內加減法算術題的車票,當我將游戲規則介紹完后,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出車票,認真地算著車票票面上的算術題,然后根據游戲規則說出票面上的算術題的答案,找到相應的車廂,從而在說說、玩玩中幫助幼兒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能力。把小朋友喜愛的游戲活動運用到教學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以游戲的方式展開,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1.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幼兒思維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具體形象性,這種思維是在直觀行動思維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其發展離不開具體的形象和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的數學認知活動離不開感知和動作的參與。直觀形象的數學游戲可以在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幼兒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幼兒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的“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等游戲都是借助幼兒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組織小班數學活動《比較大小》時,在活動剛開始時,孩子們聽說要幫助貓咪穿衣服高興極了,紛紛到生活展示區,找到同類的兩種物體(紅顏色的大褲子或黃顏色的小褲)進行大小的分類,并用較完整的語言回答:“紅顏色的大褲子送給大大穿或黃顏色的小褲子送給小小穿。”這種經驗的主動獲得,激發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給大小分類、送禮物的游戲中,孩子們人人都能積極參與和動手,在整個游戲活動中興趣很濃,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通過以游戲形式開展數學活動,小班幼兒在感知知識的同時獲得滿足感。

2.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情感

數學游戲能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把數學教育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對幼兒沒有精神的束縛和壓力,有利于智力的全面發展。幼兒就是在游戲中、在玩中一天天長大和進步的。如在中班數學活動《數月餅》教學活動中,我通過中秋節小熊做月餅來過節,引起幼兒數月餅的興趣。在師幼一起數月餅時,我說不同的月餅要送給不同的人,如大的圓月餅是送給熊爸爸的,帶有小兔子圖案的長方形月餅是送給小白兔的,這樣提高了幼兒的積極性。幼兒都能根據月餅的大小、形狀數出月餅的個數,學會按月餅大小、形狀進行分類并記錄,突出了活動重點,同時還學會分享。這樣,不僅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簡單重復的練習也因游戲而變得生動起來,小朋友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更可以豐富和深化兒童的情感,從而陶冶兒童的性情。

3.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合作意識比較薄弱,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從小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平時數學活動設計時,我會盡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合作內容,活動中鼓勵幼兒合作,從中體驗合作的樂趣。例如:在小班綜合活動《我和瓶子做朋友》中,我以“瓶子”為主線給每個瓶子畫上了點數,以小班幼兒熟悉和喜愛的“貓”為主角,用游戲和擬人化的形式靈活整合各個領域的知識,設計一系列活動過程,如找朋友合作給瓶寶寶喂豆豆、瓶樂會、送瓶寶寶回家等。在這當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同時還獲取了一些基本顏色、按顏色配對等數學知識,可見數學知識促進了幼兒游戲的深入。另外,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活動中合作能力強的與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弱的一起游戲,能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愉快,激發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穩定、自覺化。

4.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雙手能做工,大腦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這句淺顯易懂的話,蘊含著十分深刻的哲理。許多數學知識要通過幼兒的親身實踐,才能更好地理解,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說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形式更受幼兒的歡迎。幼兒是在教師為其提供的數學環境中,通過自身與環境的接觸,自由探索,動手、動腦、動口,在游戲中融入數學教育,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在游戲中結束活動,鞏固幼兒所學的知識

篇9

合情推理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某種情境和過程中推出可能性結論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種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觀察、比較、不完全歸納、類比、猜想、估算、聯想、自覺、頓悟、靈感等思維形式。合情推理所得的結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憑空想象,它是根據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斷,因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合情推理,數學發展史中的每一個重要的發現,除演繹推理外,合情推理也起重要作用,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概念之前,先讓小學生猜想、發現一定的規律、內容,在教師教學時,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猜想提出檢驗、完善、修改,然后加以類比,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需要充分運用的不是論證推理,而是合情推理。

2.培養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渠道

2.1促進學生良好計算習慣養成

有的學生計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沒有真正理解算理、沒有熟練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審題習慣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動手去做;有的書寫不規范,數字、運算符號寫得潦草,抄錯數和符號;有的沒有驗算習慣,題目算完了事。針對這些現象,我們認為,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讓學生掌握一些方法。我們將研究如何在課堂教學、課外練習、考查測試中促進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

2.2利用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有關計算方面的基礎知識廣泛分布于小學數學的各冊教材中,要求每位數學教師必須熟悉各冊教材的教學要求,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特征以及知識基礎精心設計教案,靈活調控教學過程。在強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計算教學過程與方法。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支配,許多教師奉行“熟能生巧”原則,實施計算教學中的“題海戰術”,致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惡計算、害怕計算。認真閱讀新課標,不難發現對計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把教學目標更多地定位于計算本身存在的思維歷程,定位于如何開展計算課教與學的活?櫻?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參與計算,感悟計算的魅力,品嘗計算的樂趣,提高計算的能力。實現算法多樣化。“鼓勵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算法多樣化的本質是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出發學習新知識,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而探尋解題的方法。處理好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的關系,追求算法的合理與靈活。在教學中提倡一題多解、各抒己見。加強口算和估算教學。口算也稱心算,它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要從口算能力著手。要求口算的必須口算,多動腦筋,聯系簡便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發展學生的數感方面明確指出: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很有益處。在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設條件;在計算后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并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在學生的日常口算和筆算過程中,無論是計算前估算或者是計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價值。

2.3發揮家庭教育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積極作用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和自然延伸,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也是至關重要的。而今,家長對孩子都寄予了較高的期望,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視孩子的數學學習,有些家長在自己督促、輔導孩子的同時還聘請家教人員進行數學輔導。但是,現在家長比較關注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參加專門的“奧數”輔導,對孩子計算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家庭教育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我們將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獨特的功能,加強家校聯系,與家長互相溝通、互相促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支持作用。

3.培養學生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措施

3.1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首先從書寫開始,要求學生認真書寫阿拉伯數字和運算符號,拿到題目后認真審題,看清楚題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細檢查,作業要寫得干凈整潔。培養學生在計算時一絲不茍、嚴肅認真、及時檢驗的習慣。只有在教師嚴格要求下反復訓練,堅持不懈,良好的習慣才能逐步形成。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細心觀察,認真審題,仔細抄題,書寫工整,題做完后從多角度進行驗算,并檢查。經常這樣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篇10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教學

數學教育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數學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它在幼兒教學中成為難點。如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完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所規定的任務,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呢?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體會。

一、在幼兒園活動中體現數學

新《綱要》的字里行間也無不向我們透露著“整個世界就是孩子的課堂”,在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體,任何現象都與數學有著密切關系,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真正做到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利用生活的間隙時間,我們開展“我的飛機起飛了”的游戲,以同伴之間的問答形式展開。“我的飛機起飛了。”“飛到哪里去?”“飛到10號家里去。”10號幼兒站起來問:“我的朋友在哪里?”這時10的兩個相鄰數9號和11號小朋友就得馬上站起來回答:“你的朋友在這里!”以反應快的朋友擔任下一個起飛者。以此類推。這個游戲開始時會有些難度,主要是復習數的相鄰數以及訓練幼兒思維的敏捷性。游戲深受幼兒喜愛,融入數學知識的游戲或者將數學活動設計成游戲,則更受幼兒的歡迎。因為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提高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有人說,幼兒是在摸、爬、滾、打中認識周圍世界的,由于年齡原因,小班幼兒更喜歡運動,順應這一年齡特點,我注意將數學練習和運動即體育游戲結合起來,讓幼兒在運動中學數學,收效也很明顯。如:“拍皮球”是個傳統的體育游戲,我結合“1”和“許多”的教學和3以內的點數,在原來的游戲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許多下”、“拍三下”等,讓幼兒練習邊雙腳跳邊回答:“跳一下”、“跳許多下”、“跳三下”。改編后的體育游戲更切合教學實際,也更有利于幼兒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在各領域中滲透數學教育,將數學內容與其它課程整合,讓它們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共同提高。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健康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體,如貝殼、花朵、蝴蝶、向日葵花盤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的魅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數學

新《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日常生活中包含了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懂得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例如:孩子們發現方向盤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幼兒園的玩具形狀、顏色、大小不同。上下樓梯時數階梯,進餐時將碗筷一一對應,整理玩具時可按形狀、顏色分類。散步時可說說花草的數目、形狀、顏色。互外活動時可說說自己所處的位置等等。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和經驗,增強了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在日常活動中,教師應隨機地引導幼兒學習數學,使幼兒在沒有思想負擔的情況下,自然、輕松、愉快地獲得一些初淺的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在幼兒的一日生活環節之中如:早上來園、晨間活動、區域活動、常規、教學活動中隨處有數學的影子,這時我們就要及時的捕捉,為孩子所學。如:晨來園中,來的孩子的多少,就讓孩子知道了一個量;男生多少,女生多少,就讓孩子知道了多與少,甚至學會比多比少的感念。如在常規喝水、洗手時讓幼兒明白1個小朋友用1個杯子、1塊毛巾并知道小朋友和毛巾、杯子一樣多。如果有一個小朋友沒來就會多出一個杯子、一塊毛巾。在進餐時通過分勺子讓孩子感知一一對應的方法。如:分手工紙或畫紙,老師便請每組一個幼兒先數一數自己組的人再按自己組的人數數出相應的紙張并分發給每個幼兒。這其中也感知到數與量的對應。學習數學就是要在實踐中拿來用的。值日生工作不僅培養了幼兒為別人服務的勞動意識,而且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考驗了他運用數學的能力。開飯前將幼兒分成若干組,每組5-6人,每次選出一位值日生,要求點數本組人數,說出總數。接著按本組人數點數碗筷,要求做到每人兩個碗一雙筷。訓練幼兒點數、總數及做事的條理性。值日生輪流做,開始會出錯,慢慢地情況就越來越好了。在戶外活動中學數學。拍球游戲時,我們班進行了比賽活動。誰拍球多誰獲勝,在拍球的過程中其他幼兒數數,然后做好記錄,決出勝負,孩子們在活動中都非常認真。這個活動既鍛煉了幼兒拍球技能,也鍛煉了幼兒數數能力。在發放餅干的時候,我讓幼兒數一數餅干上的花紋有幾個,然后再吃掉它。孩子們數完后進行了交流,然后開心地把餅干吃掉,這也鍛煉了孩子數數的能力。

三、結合幼兒實際,培養幼兒主動學習數學

整合課程下的數學活動,不應看成是單純的教師講授、演示,孩子們傾聽、觀看的灌輸式教學過程,而應該是有機的靈活的將數學活動融入主題,強調教師為孩子們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并鼓勵和支持孩子們自己動腦動手,大膽探索,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過程。例如,認識相鄰數。我們在“我的朋友”主題中,設計了“數字寶寶”找朋友的活動,老師扮成數字寶寶“2”嘟著嘴在發愁,怎么了?原來她找不到自己的朋友了。她的朋友是誰呢?孩子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然后根據討論的結果將找到的朋友送給“2”寶寶,通過討論和探索,孩子們知道了,原來“2”寶寶的朋友是她的鄰居,是離她最近的數,也就是比她大1和小1的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把數學教學滲透到幼兒園各科教學中去,使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發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興趣,也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如,在“神奇的10元”教學中,教師首先和幼兒一起在美工區制作各式糖果,并標上價錢,然后,在教室的另一角布置成糖果店,最后,展示1、5、10元,讓幼兒分辨他們的不同并介紹之間的關系。給每個幼兒10元,活動結束時,請幼兒說說買了什么糖果?花了多少錢?剩下多少錢?幫幼兒把買糖果的貨幣組合記錄在白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