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財務會計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06-04 10:0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財務會計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財務會計概念框架;IASB ;FASB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產生
隨著經濟發展的國際化,各國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之間的存在著重大的差異,而編制、評估會計準則的基礎就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因此,這樣的差異直接影響到會計準則之間的可比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跨國經濟交流。那么,各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到底有多大的差異呢?我們通過幾個國家制定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進行闡述。
(一)各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簡述
1976年,美國FASB提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在《概念框架研究計劃的范圍與影響》中列為專業術語。FASB將概念框架描述為相互關聯的目標與相關概念共同構成的邏輯一致的一種體系,通過這一體系,可以將財務會計的性質、局限性及作用進行規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包括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報表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等。
2. I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89年4月,經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批準,IASB在當年7月《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I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主要內容包括財務報表的目標、構成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確認、計量、資本和資本保全概念、決定財務報表信息有用性的質量特征。該框架認為,財務報表可以運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如現行成本和歷史成本等。
3.英國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95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的征求意見稿中全面系統地描述了英國財務會計的概念。為了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財務信息的有用性,應當由其內容的相關性及可靠性、表達的可比性來進行規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包括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報表要素及其確認和計量。同時定義了報表的7項要素,即資產、所有者權益、負債、損失、利得、派給業主款及業主投資。
4.澳大利亞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987年,澳大利亞會計研究基金會相繼公布了多份征求意見稿之后,最終確定了一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公告。框架認為,財務報告使用者在編制和評價稀有資源配置決策時所提供的有用的信息是財務報告的目標。該框架與其他國家框架描述的主要不同為,報告主體是其首先考慮的,而不是財務報告的目標。
(二)IASB與FASB開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緣由
1. 現有概念框架提出時間較早,已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
從各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了解來看,大多數提出的時間都比較早,基本為20年前所提出和制定的,其制定的依據及目的均按照當時的財務相關研究成果和準則編制者的基本思想進行。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原有制定依據和目的都已經發生了改變。IASB與FASB認為,現有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已經不能適應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勢,需要進行重新的審視和修訂,以適應現今市場發展步伐。
2. 基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重要性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很重要的,是指引制定會計準則的依據。21世紀初發生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舞弊案例,促使FASB和IASB一致認同將會計準則的制定模式進行調整是必然的,即將以規則導向制定會計準則的模式向以原則導向制定會計準則的模式轉變。
3. 會計國際化趨勢明顯
經濟全球化提示我們需要對會計語言進行規范和統一,因此,會計的國際化也逐步產生。IASB的改組成功,進一步確定了會計國際化的方向。會計準則走向全球統一的必然結果和歸宿是標準化,而建立標準化的全球會計準則的基礎就是能夠被廣泛認知和接受的概念框架。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的發展過程及成果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啟動
從2002年IASB和FASB聯合啟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開始,逐漸意識到,如果想真正意義上實現會計準則上的趨同,必須先要完成概念框架的一致。因此,IASB和FASB將聯合制定概念框架的必要性以及該項目應能達到的目標作為重點進行了研究,并在2004年4月開始進行聯合制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討論工作,并于10月,正式將其納入到趨同項目。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初期發展及成果展示
2004年10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正式列入IASB和FASB聯合研究項目,其主要的目標是構建一個完整且內在一致的通用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此框架是IASB和FASB達成以原則為基礎建立準則的目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未來準則的必要條件,可以引導財務報告向信貸、投資及類似決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按照既定的目標,IASB和FASB通過分析,將建立聯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即內部初步討論階段、向外界初步討論稿階段、向外界征求意見稿階段和最終定稿階段。同時還根據主題分為了八個大項,即目標與質量特征、會計要素和確認、計量、報告主體、列報與披露、框架的目的和在GAAP中的層次和地位、在非營利組織中的應用、其它問題。
2010年9月,初步完成“目標與質量特征”的研究工作,正式了成果,即《財務報告的目標和決策有用的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特征》,這也是整個項目定稿最早的文件。對于“要素和確認”項目的研究工作,是在2008年7月29日完成的,在聯合會議上,提出了資產和負債具體定義的暫時性結論。2008年11月,IASB提出了要素的廣義分類方法,主要分為以流量為主導和以價值為主導兩類要素。
2007年11月,通過會議對“計量”的討論,最終將“歷史投入價值、歷史脫手價值、現時投入價值、經修正的歷史價值、現時脫手價值、現時均衡價值、未來投入價值、使用價值、未來脫手價值”作為備選計量基礎。
2010年2月,關于“報告主體”的研究成果以“報告主體征求意見稿”的形式。2008年10月,關于“列報與披露”的研究工作結束,并了《關于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觀點》。
由于種種原因,該項目在2010年后期暫停,直至2012年,但前期概念框架所提出觀點,對于實際操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在IASB和FASB聯合概念框架項目暫停兩年后,IASB在2012年重新啟動了該項目,但由IASB獨立進行,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探討,在2013年7月,正式《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復核》,主要將前期研究尚未涵蓋的主題進行重點關注和研究。
2014年1月,FASB重新啟動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項目,并將已完成“披露框架”的成果計入。2014年3月,FASB 在“披露”討論稿的基礎上再次了“財務報表附注征求意見稿”,此文稿中,重點對報表附注披露的邊界和目的進行了討論,披露報表附注的最終目的是“細化和解釋報表提供的文字和數字信息”,邊界受到“相關性”、“成本”的制約。
(三)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的最新發展及成果展示
2015年11月,IASB新版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內容基本完成,IASB期望在2016年完成概念框架最終稿。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會計目標、會計主體、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債務與生效合同、會計計量、財務報表要素、損益表要素。
1.關于會計目標
IASB在第一章節中對一般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財務報告的目標、有用性、局限性,報告主體的權益、經濟資源的信息及變動。
2.會計主體
IASB在第三章節中對財務報告主體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報告主體的含義、財務報表的合并方法、決策人、信息使用人、投資者所必需的其他類型的財務報表。
3.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IASB在第二章節中對有用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了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及其成本約束。
4.債務與生效合同
IASB在第四章節中對債務與生效合同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債務和履約合同在某一期間內可完成的相關確認標準,交易價格的計量標準,以及限制合同虧損數額的評估范圍,虧損合同的認定等。
5. 會計計量
IASB在第六章節中對會計計量進行了描述,其主要內容涵蓋明確的計量定義、計量與報告目標和質量特征間的關系;以歷史成本、現值、公允價值為基礎,以及計量基礎的合理選擇。
6. 財務報表要素
IASB在第五章節中對財務報表要素進行了描述,主要內容涵蓋要素定義、資本保全、現金流量要素、所有者權益要素、財務報表要素、所有者權益變動等定義,而其中財務報表要素確認的內容包括確認定義、與成本約束、確認與相關性、后果及方法。
7. 損益表要素
IASB在第七章節中對損益表要素進行了描述,主要內容涵蓋損益與其他綜合收益、、收益和費用等,在“其他綜合收益”項列入支出和收入以外的損失和利潤,權益的定義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區分等。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國際趨同項目是一項意義深刻且重大的工程,可以為各國未來編制會計準則提供科學指導的工程,但整個概念框架構建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國學者進行專業的理論討論,這項工程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我們也應該關注并積極參與到構建過程中去,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提出必要的建議,為后續我國相關概念框架的構建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任永平,蔡宇欣,李偉. 試評IASB、FASB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趨同性[J].論壇,2016(19).
[2] 葛家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較與綜評[J].會計研究,2004(6).
[3] 任永平,王琴.論中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J].會計之友,2013(3).
[4] 汪祥耀,史開瑕.從CI 到 OCI及分類列報:IASB 與 FASB財務業績報告規范的改革進展與最新成果述評[J].財經論叢,2013(6).
[5] 汪祥耀,唐瀅瀅.IASB討論稿 “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復核” 述評--概念框架最新進展[J].財會通訊,2013(12).
篇2
關鍵詞:財務會計;稅務會計;公允價值;對比與借鑒
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的運用,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并能夠為國家的財政收入的穩定性提供良好的保障。但是當前很多企業對公允價值的使用中,還存在一定的質疑,一些學者也針對這一問題,對公允價值在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相關計算工作中的運用,也進行了研究分析,以深入探究二者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可借鑒性。
一、公允價值簡述
公允價值又可以稱為公允市價、價格等。主要是指在買賣雙方秉持著公平自愿原則,且對實際市場狀態十分了解的前提下,確定的交易價格。為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在我國會計準則中,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考量,要求會計人員能夠在計算中引入公允價值,并嚴格遵照這一要求計算稅額,從而確保納稅人能夠合理納稅。雖然當前會計人員在會計實務中,都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是也應認識到其在財務會計、稅務會計運用中的差異性,并找出能夠借鑒的部分,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會計工作質量。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公允價值的對比
(一)適用范圍對比
在適用范圍上,公允價值在二者中的運用存在一定的差別。在財務會計方面,公允價值同時屬于資產類、負債類,其計量屬性也屬于初期、后期計量兩種。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主要是為了能夠幫助企業管理者及時了解企業實際財務情況,并未企業未來發展提供可借鑒依據,對企業未來情況進行準確預測,充分滿足企業管理人員使用需求。公允價值計量方法,能夠使無形資產在財務報表中得以體現,并進行合理估值,從而反映出當前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因而,在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使用主要運用與財務報告的制作、反映企業當前財務情況以及企業未來發展預測。在稅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既要考慮財務會計核算職能,也要考慮歷史成本優勢。也就是需要考量材料的真實性、公允價值的歷史成本。若是歷史成本不能核算,才會運用公允價值,但是這一情況下,公允價值的運用僅僅能夠在資產方面的計算中進行應用,無法運用在負債方面。納稅人所獲取收入的方式無論是產品還是非貨幣,在稅務會計中,都需要采用公允價值,且其只涉及初期計量,與財務會計不同,對信息真實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公允價值在稅務會計中的應用范圍相對較少,稅務會計計算中,更多的還是運用歷史成本。
(二)確定方法對比
在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上,財務會計以及稅務會計也存在一定的差別。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計量主要包含對債務清償金額、資產等的計量,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會運用估值的方式進行公允價值確定。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確定主要包括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市場報價法,就是以當前市場上存在的相同報價對公允價值進行估計。第二種是類似市場報價法,就是在無法找到相同資產、或是負債進行借鑒時,以類似的市場報價對公允價值進行估計。第三種是現值法,就是在當前市場上相同與類似的報價都無法找到的情況下,采用市場法、成本法等方法對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明確,并運用適當的折現率對公允價值進行確定。稅務會計方面,公允價值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但是確定方式的運用,需要結合稅機關要求進行明確。例如稅務機關以及貨物出口,都需要依據實際情況對公允價值進行明確。在視同銷售中,若是沒有獲取銷售額、不動產銷售價格較低,且無正當理由,則應按照規定要求進行銷售額核定。核定過程包含明確納稅人同類獲取的當月平均售價、近期平均售價以及組成計稅價格。若計稅價格為同期消費稅,則納稅人的成本利潤率等,都需要依靠國家稅務局來進行明確。
三、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公允價值的借鑒
在公允價值的適用范圍上,雙方能夠進行一定的借鑒。稅務會計在其運用中,主要將其運用在具體經濟中。而財務會計則突破了這一局限性,并未將其運用在實體經濟方面。因而,稅務會計在公允價值的運用中,也應注重其在資本市場方面的運用,從而保證公平征納稅款。當前交易市場的整體情況較為活躍,很多財務人員在財務會計中也開始主動引入公允價值,但是由于一些企業還無法接受尚未上市交易的金融工具,例如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無法獲取公允價值等情況,因而,稅務會計也僅能夠基于其凈資產對實際納稅金額進行確定。在信息披露方面,雙方也能夠得以相互借鑒。財務會計中,可以借鑒公允價值確定方式的信息披露,采取稅務會計中,近期信息披露方法,從而進一步凸顯非市場因素。稅務會計則應借鑒財務會計的披露制度,消除缺乏計算過程、披露信息透明度低等問題,增加披露信息數量,從而轉變當前局限于基本納稅數據披露的局面。
四、結束語
以上只是對稅務會計以及財務會計中公允價值的簡單比較及借鑒分析,二者在表現形式、時間概念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同時在確定技術、內外部監督以及操作指引上,都能夠實現相互借鑒。因而,還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加強對這一方面的深入探究,靈活運用,從而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以提升我國會計管理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周夢宇.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計量屬性的異同及協調機理研究[J].財政研究,2015,4(4):109-111
[2]楊劍霞.研究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公允價值比較分析[J].財會學習,2016,3(3):86-88
篇3
摘要本文通過簡要分析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發展理論及其重要性,闡述了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出現的效率不高、財務制度不完善、內控意識薄弱的缺陷所在。針對上述問題以及產生的具體原因的研究分析,本文從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體系出發構建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建立完善財務會計制度、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實行有效激勵機制和保護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有效措施。
關鍵字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實施研究
1.前言
首先,事業單位是政府設立的為服務社會大眾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公共福利而服務的非盈利的組織,大多數的事業單位活動經費是由政府財政撥款,其凈資產也一般歸國家所有,管理制度同樣采用的現有上行下效的原則體制。內部控制制度于近年來經過營利組織和企業的試用成功與逐步成熟之后,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研究,在事業單位的推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業單位的運營效率,但由于內部控制制度在事業單位的初步應用,領導層不重視、體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已經在事業單位的財政會計、人事等方面出現了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就中國事業單位實施的內部控制機制出現的問題出發,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加以重申,并從事業單位的會計內部控制層提出相關建議,來完善事業單位整體效益。
2.我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和
內部控制是由于大中小型企業營利組織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產生內部管理的需要而產生并逐步發展的,為了提高社會生產率和促進社會管理,這些管理機制也就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在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運營方式已經在各方面向營利組織效仿,這對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穩定社會、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是有重大意義的。
但是,就筆者進行社會公開調查和近年來事業單位已經成為重災區這一不爭的事實可以看出來的是,我們事業單位現行實施的內部控制機制無論是在系統性上還是監督執行力上,都存在了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之處。下面,我們將從事業單位運營效率、經費管理、內控意識和自覺性、財務管理制度等社會大眾關注熱點和重點存在的缺陷加以簡要分析。
2.1事業單位辦事效率低下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很普遍和經常性的問題,就是一些事業單位的辦事拖拉、延遲、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相關單位對自己應有的職責不明確相互推諉現象。這些嚴重問題已經出現在了運行機制低效率的事業單位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事業單位現有內部管理和控制上,一般都是國家包辦,普遍采用的是行政機關的管理模式,沒有進行經濟核算,運行過程中往往是缺乏了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活力和必要的監督約束。長此以往,事業單位缺乏商業化資本運作和經營、經營管理落后,直接導致了許多事業單位尤其是小型事業單位上班就是喝茶看報等低效率現象的出現。
同時,我們看到在事業單位的職能分工不明確上也間接導致了事業單位運行效率的低下。分工和授權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基礎,但是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特別是在現金、銀行存款、貴重物品的業務分工和授權中,缺乏必要而清晰明確的規章,導致了許多營私舞弊的部門主管在此集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億元舞弊案的出現[1],就是由于出納人員兼會計,資產保管人員兼記錄而造成的,基金會在執行出納和會計人員相分離的體制上并沒有嚴格操作,分工不明確,導致了長達8年的舞弊案件,給社會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
2.2經費管理混亂
經過事業單位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事業單位經費來源渠道多樣化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不爭事實,通過收費、合法經營等方式, 取得活動成本。但是,在政府撥款和無需自負盈虧的傳統意識下,現有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制度往往對投入和產出并沒有很好的規劃。許多事業單位不看效果,缺乏服務補償觀念和成本核算的內部控制管理手段,造成了事業單位經費的大量浪費,這些都在媒體的曝光下,影響了事業單位的聲譽和公益形象。作為國家政府機關的附屬品和責任機關,活動使用的每一筆款項均是社會納稅人的公有資產,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國家政策的落實和發展,必須謹慎管理和利用。
2.3事業單位領導層內控意識薄弱
事業單位領導層對內部控制的觀念理解偏差,認為不需要或者是并無接觸這些先進理念,導致了內控意識不足,內控制度弱化現象的出現。事業單位也很難形成類似于企業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2],在與之配套的法律規范方面也出現了真空地帶,對主管領導的管理權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監督,事業單位因為自身公共服務性的特點和經費來源特殊性更應該注重制度的透明和公開,加強公眾的監督。在主管領導的工作思路、作風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必須采取正確的內部監督管理控制體系進行改善,避免整個單位出現問題。
2.4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是多方面綜合制度完善運行的結果,一方制度的缺陷就會導致整個內控體系問題的出現。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基礎工作仍是事業單位業務體系的薄弱環節,近年來,許多事業單位的擴建,對社會閑散人員的吸納,導致了事業單位從事會計財務的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出現了許多職權不明、責任不清的問題。
例如,對一個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的管理問題中,有些事業單位在購置決策上有時并沒有經過民主集中制原則,擅自做主以謀取私利,中飽私囊,許多事業單位賬務不明,國有資產出現虧空的現象屢見不鮮,必須加以重視。
3.從財務會計管理層面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議
筆者查閱文獻可得,最先在事業單位提出內部控制概念的是在《會計法》中,出于對國有資產的保護,提供真實可靠完整的會計資料而實施的一系列程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事業單位也不例外,財務明朗,會計核算精準會提高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維持事業單位業務活動的正常運轉,以及贏得社會大眾對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從財務會計內部控制這一著眼點出發,提出完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途徑。
3.1建立財務會計控制管理規范系統
我們進行工作時必需要有可以執行的可行性操作程序,建立起一整套富含邏輯性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制體系,這才能使財務會計的內部控制工作在組織和制度上得到強有力的保障。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應當涉及財務工作的各個領域和崗位,對財務人員具有約束力,任何人不能超越于內部控制的管理。對財務機構要做到不相容職務相分離,崗位之間職權分明,相互監督,相互牽制。財務會計工作程序上得到強化和規范,業務流程得到合理科學的運行,明確崗位責任制度、支出審批制度、現金管理制度等等,對內部控制制度要靈活[3],不能控死也不能出現規范有等于無的混亂現象。對于國家的政策法規必須認真執行,使得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工作的健康良好發展,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事業單位的效用。
3.2財務會計人員工作綜合素質嚴格把關
事業單位在對從事財務會計人員的審核和任用方面必須采取持證上崗并且加以嚴格審核,注重日常工作的培訓和監督管理工作,培養和加強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強烈責任感和道德感。此外,在業務能力上,我們必須要對財務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定期的業務測試和考核,建立有效的績效考核和激勵制度,真正發揮財務會計基礎的預算控制、審計業務和監督作用,預防錯誤行為的出現和發生。遇見新問題,財務人員要結合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并在符合財政政策的情況下有創新精神。
3.3對事業單位擁有財產予以嚴格審計和保護
上述問題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重要性和出現的問題,因此要有具有獨立性的審計機構對財產進行定期清查【4】,相關部門采取財產登記、實務保管職責明確、賬實核對等措施,確保財產安全,未經授權的人員不能擅自挪用財產,從源頭上防止財產流失、浪費。
4.結語
針對事業單位自身職能部門的特點和內部控制中出現的缺陷與不足之處,我們必須要對符合事業單位具體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研究和不斷地完善,以促進自身的管理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穎珞.淺談行政事業單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策略.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8):15-20.
[2]林德瓊.簡述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財經界(學術版).2010(04):30-32.
篇4
一、高級會計的定義
高級會計學是以高級會計為研究對象的,要對高級會計學有一個清晰、總括的認識,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高級會計概念。那么什么是高級會計呢?它究竟高在哪里?與一般意義的財務會計有何區別?另外,高級會計指的只是高級財務會計,還是融管理會計為一體的廣義高級會計?這些問題在研究高級會計學時已無法回避。下面我們先將我國學術界對高級會計的認識和理解進行列示與比較,然后再在探討界定高級會計的重要意義之后,提出我們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一)我國理論界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從現在的情況看,我國大部分學者認為高級會計即為高級財務會計,也有的學者認為高級會計一詞難以捉摸、不好解釋,因而將其界定為"特種會計"或"特種業務會計"。我國現已出版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對高級會計進行的解釋都比較含糊,如:
1.“本書(指《高級財務會計》承 接《中級財務會計》一書的,對一些專門的會計領域,也是比較深奧的會計課題展開論述”(見廈門大學會計系列教材《高級財務會計》前言)。該書簡述的內容為公司會計(含股東權益會計、所得稅會計、清算與重組會計)、合并財務報表、外幣折算、物價變動會計和租賃會計。
2.“中級財務會計限于論述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即通用的課題;高級財務會計則是針對上述各種專題(指隨著主義市場的建立而出現的股票上市、房地產開發、破產清算、集團公司、跨國經營等經濟活動---本文作者加),對有關問題加以闡述”(見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 《高級財務會計》前言)。該書闡述的內容為不同組織形式有特色的所有者權益會計、企業合并和合并報表、特殊的財務報告、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和一些特殊的財務會計專題 (包括寄售與分期收款銷售、 租賃、房地產、退休金、所得稅、期貨交易、外幣業務、外幣報表換算以及公司的重整、改組與破產清算)。
3.“企業特種會計是指企業一般會計業務以外的特殊業務會計.本書所論述的企業特種會計問題可分為三類:(1)特殊的財務報告問題。如控股公司的合并財務報表,分店經營時的匯編財務報表,有海外分支店和子公司時的外幣報表折算,以及通貨膨脹情形下對財務報表數據上的通貨膨脹因素的消除和和調整。(2)企業會計中比較特殊而又比較復雜的問題。如分店經營,合伙會計,外幣交易會計,分期收款,專營權及寄代銷業務會計,租賃會計,所得稅會計等。(3)企業處于非持續經營等特殊情況下的會計問題。如企業破產、解散和清算,以及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資產評估等”(見中南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企業特種會計》前言)。該書還認為,由于國外的高級會計還包括非企業會計的內容,因此將該書定名為高級會計學是不大恰當的。
4.“這種研究、和修正原有的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以及創建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 (亦指高級會計學--本文作者加),用核算和監督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出現的‘特殊經濟業務’,向外部與企業有利害關系者提供更為真實有用和相關經濟信息的會計學科,我們稱其為高級財務會計”(見首都經貿大學會計學系列教材《高級財務會計學》導論)。
此外,我們還參閱過由謝詩芬主編的《高級財務會計學》(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向澤生主編的《高級會計學》(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但他們均未明確地界定過高級會計,而只是說高級財務會計學是"系統講授財務會計中的高尖理論與方法 "(謝詩芬主編),"我們就財務會計中最核心的問題和經濟改革出現的新業務、新問題編寫了這本《高級會計學》"(向澤生主編)。
從上述不同論點的比較中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高級會計的認識尚未形成共識,這不僅表現在高級會計的范圍上,即高級會計應否包括管理會計、非盈利組織會計、人力資源會計等內容,還表現在對 "特殊經濟業務會計" 的認識方面,即高級會計與一般財務會計分野的標志是否就在于"一般"與"特殊",高級會計是否就是指特殊業務會計。
應當指出,高級會計一詞源于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國外的會計教材體系中,有關這一概念的內容既有專門論著,也可散見于一般財務會計(即Financial Accounting)之中。但是,從我們見到的國外原文版教材中,很難找到對高級會計的定義性描述。我國港臺地區的學者對高級會計的界定也很籠統,一般將其解釋為特種會計,認為高級會計主要是將會計原理運用在非一般會計事項方面,是對會計原理所作若干更深入的討論與運用(參見輔仁大學會計系高松教授所著《高等會計學》自序)。也有的學者更進一步說明,由于高級會計闡述的是一般財務會計不能包括的業務,所以其內容有的較難,有的則不難,不能將其全部歸為復雜的業務事項(參見臺灣大學鄭丁旺教授所著《高級會計學》)。
由上述可以看出,對高級會計作出清晰、準確的界定,是會計理論研究中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界定高級會計的重要意義
我們認為,通過深入的,從最基礎的角度給高級會計下一個切合實際的定義是很有必要的。這種必要性主要表現在:
1. 可以界定高級會計的外延,概括高級會計的本質特征、從概念這一基礎環節奠定對高級會計進行研究的邏輯基礎。
2. 可以在明確概念的前提下,將高級會計與其他會計學科,尤其是與一般財務會計進行比較,以期在比較的基礎上對高級會計、廣義財務會計乃至整個會計學進行深入探討。
3. 可以用明確的高級會計概念及建立在其上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指導業務實踐,在解決我國會計改革面臨的難題方面發揮作用。
(三)我們對高級會計的界定
根據我國當前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并考慮到今后的發展,我們傾向于將高級會計定義為:高級會計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原有的財務會計內容進行補充、延伸和開拓的一種會計,即利用財務會計的固有方法,對現有財務會計未包括的業務、或者需要深入進行論述的業務以及隨著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產生的一些特殊業務進行反映和監督的會計。它與傳統財務會計互相補充,共同構成了財務會計的完整體系。
深入理解這一概念,還需要進行下列補充說明:
1.高級會計屬于財務會計系列,因為: (1)它也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進行核算;(2)它也是以合法的會計憑證為記錄經濟業務的依據;(3)它也是依據會計憑證登記賬簿并編制對外報表;(4)從本質上看它也是以記錄經濟業務為手段而全面介入企業經營的一種管理活動。總之,它在會計方法上與一般財務會計完全一致,也符合財務會計的一般特征。
2.高級會計與一般(中級)財務會計的分野主要表現在業務范圍方面,即高級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有些是一般財務會計不包括,或者不經常發生的業務事項,主要是一些特殊經濟業務和特殊經營方式企業的特殊會計事項。將這些業務單獨歸為一類,我們即可將企業單位經常、普遍存在的會計業務與不經常、不普遍存在的會計業務劃分開來,將前者歸為中級財務會計的內容,而將后者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并將二者描述為財務會計中的一般與特殊的關系。這樣劃分一般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能夠與國際會計慣例基本保持一致,也易于被廣大會計界所接受。當然,在高級會計中還包括對一般財務會計內容需要深入論述的部分,但這些內容有一定深度,遠非一般財務會計所能涉及。
3.高級會計與一般財務會計的區別還表現在對會計業務反映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全面性方面 。高級會計反映的業務有些只發生于某一特定時期,且既可能發生于所有企業,也可能發生于部分企業,總之屬于一般財務會計所不能完全包括的業務事項。將這樣的業務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可以給一般財務會計以完整的外延范圍,使其有更為完整、清晰的體系,也使高級會計在核算范圍、內容方面的特殊性得以明確體現。
高級會計學是專門研究上述高級會計業務的一門學科。它的形成與進一步發展是本世紀中期以后的事情。但從
現在的情況看,它的出現與發展,確實對一般財務會計學形成了很大的沖擊,其結果是以專門對一些特殊會計業務進行研究、表述的高級會計學彌補了一般財務會計學的不足,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財務會計學的完整體系。
二、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
(一)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特征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提示,一般財務會計的理論首先應當是四項會計基本前提(或稱會計假設、會計假定)和十二項一般原則;其次才是與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密切相關的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計量的基本要求。《企業會計準則》的其他內容和行業會計制度,是在會計假設劃定的框架內,以會計原則作為指導思想而建立的指導會計業務實踐的行為規范。因此,我們可以將四項基本假設和十二項一般原則視為財務會計學的核心理論。會計理論界在以此為核心進行理論研究時,都將會計假設視為會計理論的最高層次,即認為它是建立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的基礎;同時,也都將會計原則視為會計理論的另一重要內容,即認為會計原則是在會計假設指導下控制會計實務、制定會計行為規范的信條。
眾所周知的另一事實是:在本世紀中葉以后,美國會計界放棄了以會計假設為會計理論研究邏輯起點的研究方式,代之以財務會計目標為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并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以財務會計目標、會計報表構成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確認、會計計量、資本保全為核心的會計理論框架結構。按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已為國際會計界所認可。
現在的問題是,會計假設、會計原則在會計理論體系中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地位,以會計假設為核心與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是何種關系,這已成了人們需要研究和回答的問題。我們的看法是:以會計假設為核心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理論全系產生的背景和適用的范圍是有區別的,兩者的結構和包含的內容也不相同,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兩者具有互相結合和相互轉化的關系。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由于以一定的前提條件為支撐,其范圍必然要受前提條件所制約,很難容納超越其前提條件的內容;這樣,當會計環境發生變化、一些新的經濟業務超越了前提條件的限定后,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就很難支撐下去了。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由于沖破了會計假設的限制,處于一種可以包括更加廣闊范圍的境地,因此,它也就能在變化了的會計環境中發揮作用。實際上,美國會計界走的就是這條路子,他們從研究會計假設起步,而在環境發生變化后隨即建立了一套以會計目標為導向的會計理論體系。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中只將權責發生制和持續經營作為基礎性假定,在《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的說明》中也只承認繼續經營、一致性、權責發生制三個基本會計假定,同樣是使財務會計適應環境變化而對會計理論進行的必要修訂。這也就是諸國際會計準則規范的業務事項中很少有一般財務會計業務而多數屬于特殊會計業務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們的看法是: 由于受假設限定范圍的制約,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基本前提的會計理論體系只適用于一般財務會計,應當是中級財務會計學的理論基礎;而以財務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有了更大范圍的適應性,可以容納高級會計,因而可以被視為整體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但是,從實踐的結果看,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并沒有將以四項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全盤否定,它們都在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兩套理論體系除存在外延大小的區別外,還有內涵豐富與否的差異,因此它們能夠適應不同會計層次的要求而存在,并隨著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而變換自身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會計原則方面,后有專門說明)。
我們認為,在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承認并認真探討以四項會計假設為基礎的理論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我們從會計理論的原始性,基礎性環節上更為全面地認識會計理論,在完成會計工作的初步轉軌、建立以會計準則為指導的會計核算體系中發揮作用;但是,當客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各種超越會計基本前提的經濟業務大量涌現以后,勢必要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增添一些新的會計理論,以更好地指導會計實踐。因此,我國會計界對高級會計業務的深入探討,正是這種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由此而產生的結果,必然是會計理論研究更加深入,財務會計學體系更加完整、健全。有鑒于此,我們想從以四項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和以會計目標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之間相互結合、互相轉化的角度來探討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我們認為,介于兩種理論體系之間的銜接部有著非常豐富的的內容,充分體現了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特征,應成為進行高級會計學理論研究的基本線索,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二)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造成的會計假設松動,是高級會計學形成的基礎
此處的"松動"有兩層含義,一是原有的客觀條件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難以用原有的方式限制和解釋;二是原有的條件為客觀形勢所限,被徹底否定。會計假設的松動只是會計理論發生變化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是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是原有的會計前提條件不能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經濟環境的表現。我們可將會計假設的松動與形成的高級會計的各項業務結合起來說明:
1. 會計主體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產生了多層次、多方位的會計主體,由此形成分支機構會計、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基金會計等特有的會計事項。
會計主體假設主要是設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即限定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但是,經濟的發展和出現的會計業務已向這項假設提出了挑戰。比如,已構成母、子公司關系的企業集團出現后,會計為之服務的主體已具有雙重性,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已處于了一種模糊狀態;如果企業集團的母公司本身也是一個大企業,下設若干個表現為獨立會計主體的分支機構、若干個負責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事業部和若干子公司時,其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就更加難以掌握;還有,近期出現并快速發展的以基金為主體的單位和以各種基金為主體的會計核算(如西方的基金單位會計和非盈利組織會計)也很難用傳統的會計主體理論予以清楚的說明。在此情況下,只是一般地說會計主體與企業法人主體不是同一概念、說會計主體會隨情況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層次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我們的看法是,在當前情況下,會計主體假設已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有了新的更豐富的內容,實踐促使會計這一假設有了松動,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超越該前提條件的分支機構會計、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也可解釋為分片報告)、基金會計等新的會計業務。我們應將這樣的會計業務歸為高級會計的內容。
2. 持續經營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有些企業難以持續經營而需要重組或解體,由此形成了企業清算、破產與重組的諸會計業務。
持續經營假設設定了企業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不會進行解體清算的前提條件,企業要在此基礎上組織會計核算。但是,企業在未來的時期內能否持續經營取決于多種因素,也就是說,現代經濟中的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隨時導致企業解散、重組或者破產。顯而易見,企業因各種原因而形成的這種情況,都是對持續經營假設的否定。綜觀國內外所有的高級會計學教材,都將企業解體、重組、破產作為必述的內容,其道理也在于此。我們的看法是,持續經營假設為一般財務會計業務設定了前提條件,而這一假設的松動,亦即非持續經營而形成的會計業務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高級會計學的內容。
3. 會計分期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突破了以年度為核心的會計期間,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攤配事項和損益確認事項。
會計分期假設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等距的會計期間,為分期確定企業經營損益設定了前提條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會計分斯都是重要的,它是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也是會計確認、計量的依據。但是,隨著客觀經濟環境變化而出現的新的經濟業務也波及到了這一假設,從而形成了依賴這一假設不能解決的一些會計事項。比如,由于企業有特殊的跨期攤配事項,由此而形成了所得稅費用的跨期攤配;由于只以會計年度為對外報告的期間而提供的會計信息不能滿足報表作用者的需要,由此而有了中期會計報告和以企業清算期為特殊報告期的特有報告事項;另外,期貨業務、衍生工具的出現與發展,已使現行的定期財務報告制度難以及時提供有效的信息,這些業務都要求依據各類事項而確定出獨特的損益確認期限,因此也就有了對期貨、期匯等業務進行核算和報告的專門規定等。由此可知,超越常規,亦即等距期間前提條件的松動,也形成了一些一般財務會計難以容納的會計業務,它們也是高級會計的內容。
4. 貨幣計量假設的松動表現為實踐中由于存在不同貨幣而引發的外幣業務、幣值不穩而引發的物價變動由此形成了外幣業務會計與物價變動會計。
眾所周知,貨幣計量假設已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受到巨大震撼。會計要以貨幣為共同計量單位的含義已由同一企業擁有不同貨幣而轉化為"記賬本位幣假設";貨幣的幣值不變含義也由持續的物價變動而否定,陸續出現了物價變動會計的幾種模式。在此情況下,記賬本位幣制度下的一種貨幣被另一種貨幣所計量的事實,已很難再用貨幣計量假設說明;而物價變動對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又強烈地沖擊著建立在貨幣計量假設基礎之上的成本原則,使會計界在痛定思痛之時不得不尋求新的會計計量方式。很明顯,貨幣計量假設的松動,使外幣業務會計和物價變動會計成了現實的會計業務并由高級會計處理。
此外,還有一些與上述事項交錯并生的會計業務。如會計主體、貨幣計量假變化而形成的外幣報表折算;會計主體、持續經營假設變化而形成的企業合并;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假設變化而形成的以套期保值為核心的期貨、期匯會計,等等。
有必要說明:對一般財務會計業務的解釋還應依賴于四項會計假設,我們是在承認會計假設存在的前提下探討高級會計學的理論基礎的;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劃分一般財務會計與高級會計的最基本標志在于其是否在四項假設的限定范圍內,在此范圍之內的會計業務屬于一般財務會計的內容,超過設定范圍的則應將其視為高級會計的內容。
我們還可以從國際會計準則的某些規定中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會計政策的說明》第六條指出"編制財務報表要以某些會計假定為基礎。因為承認和使用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對它們作特別說明。但若不遵守這些假定,則必須予以揭示,并說明其理由"。國際會計準則《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第23條中指出:"財務報表的編制,通常是根據企業是一個經營中的實體并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繼續經營的假定,從而,是在假定企業既不打算也沒有必要實行清算或大大裁減經營規模。如果有這樣的打算和必要,財務報表就可能必須按照不同的基礎編制,然而要是那樣做,就應當說明所采用的基礎"。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使用會計假設,使用哪些會計假設,是有條件的;如果全面承認四項會計假設,會計核算的范圍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只能適用于一般財務會計;而由于高級會計脫離的四項假設全面限定的范圍,因此也就需要單設學科,專門闡述了。
(三)會計原則的強化和延伸使新會計業務有了固定的處理地方式,從而促使高級會計學單獨成科。
會計原則的強化,是指原有的、建立在會計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原則面臨新的經濟業務而更進一步發揮了它原有的作用,將其指導思想式的信條貫穿于新的經濟業務之中;會計原則的延伸則是指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原有的,建立在會計假設基礎之上的會計原則將其適用基礎擴大范圍,從而又在會計處理方面產生了新的效應。
在以會計假設為核心的會計理論體系中,會計原則與會計假設是密不可分的.會計理論界曾為之作過探討,諸如哪些原則與哪些假設相關,哪些假設的延伸形成了哪些原則,等等。現在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在原有會計假設發生變化后,與之相關的會計原則是否仍在發揮作用。我們的看法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會計假設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會計原則的作用不僅沒有隨之而削弱,而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它們的加強來自于彌補會計假設變動后出現的理論空缺的需要,同時也是促成高級會計業務真正成為財務會計處理慣例的理論依據。可以說,高級會計學的形成與會計原則的強化、延伸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
我們從國際會計準則的理論框架中可以看到,原有的會計準則(或指四項會計假設之外的會計信條)被歸納為財務報表質量特征的判別依據,即在會計假設發生變化的同時它們非但沒有發生依附性的變化,反而在新的理論體系中得到了肯定與發展。這也應是對上述理論的證明。我們在此以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的內容為基礎,將與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有關的會計原則的強化、延伸情況分別說明如下:
1. 相關性原則。當會計資料對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時,會計資料就有了相關性,因此也就要求會計將有用的信息進行處理并對外報出。我們認為,下面的會計信息對報表使用者來說是相關的:企業合并和破產清算方面的資料;新出現的期貨業務、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帶來的利益和風險;企業融資租入資產(未取得其實際產權)的實際利益與風險的轉移;企業形成集團化經營后,非法人實體的經濟實體的結合狀況及其經營成果;企業在用兩種以上貨幣進行業務經營時發生的外幣業務,等等。所有這些業務必須按照相關性原則的要求予以會計處理并適時報出。可以說,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相關性原則的作用處于更為重要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也正因為如此,高級會計的形成有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2. 重要性原則。如果某種會計資料的省略或發生差錯會影響報表使用者進行正確的決策,則該種會計資料就具有重要性。據此可知,企業集團的綜合會計資料是重要的,期貨、衍生金融工具等風險較大的業務信息也是重要的,租賃資產的特有利益、風險轉移信息是重要的,披露企業年度報告以外的中期信息、分部信息也是重要的,等等。因此,對外報告出合并會計報表、中期報告、分部報告,報告有關期貨、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對融資租賃事項采用特殊原則記錄和報告,以及以特有的方式報告企業有關合并、解體清算的會計信息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所有這些,都在促使會計在新的經濟環境中采取積極措施、運用新的方法來處理并反映上述有用信息,這就使高級會計的形成和進一步發展有了內在動力。
3. 如實反映原則。如實反映原則要求會計如實反映理當反映的經濟事項,它也要求在財務資料遇到不足以如實反映所擬反映情況的風險時采用兩種方法處理:對有的事項可以不予反映(如企業內部產生的商譽);對一些事項則應予以確認但應揭示其確認和計量方面存在著差錯的風險。這條原則要求企業即使面對確認、計量方面的風險,也必須反映一些新出現的經濟業務,這就使高級會計需反映的業務事項有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側面,從而促使高級會計在處理方法和披露方式上不斷創新。
4. 可比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不僅要求同一時期不同之間的報表可以相互比較,也要求不同時期的會計報表能夠相互比較。為此,它要求企業之間、企業內部采用相對穩定的會計政策,并在會計政策變化時揭示出變化的原因和對當期會計資料的。但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會計核算的相關性、重要性如實反映原則還要求企業在會計計量方面進行成本與市場價格的比較。我們認為,這應當是可比性原則在新的環境下延伸的突出表現。成本與市價比較不僅存在于對企業期末存貨的計價方面,而且還是資產評估,企業合并、兼并等會計處理的基礎。從高級會計的角度來看,物價變動會計的形成與,企業合并時商譽的確認與計量,外幣業務匯總損益的確認與計量,期貨、期匯交易的盈虧確認等,都和這一原則的延伸有關。從另一角度看,會計處理在不同企業、不同時期的一致性,要求會計界逐步統一已有的會計處理方法;而正是在這種要求和制約之下,才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會計處理慣例,構成了高級會計學的基本和現有體系。我們還認為,可比性原則的延伸為由于物價、匯率變動給企業帶來的實際或潛在損益提供了上的依據,這也是高級會計學建立、形成的重要理論基礎。
5. 審慎原則。審慎原則的核心是財務報表的編制者必須考慮到許多事件和情況下必然會有的不確定因素在對外輸出信息時,不抬高資產和收益,也不壓低負債和費用。應當說,新的經濟環境又對這條原則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這條原則要與中立性和可靠性原則相結合,不僅要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還要按照謹慎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形成的利得和收益。這就要求會計面對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經濟業務,或者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經濟業務,采用特殊的確認、計量方法,即各種損益雖然沒有最終形成,但卻要進行提前確認的業務事項。比如:外幣業務的匯兌損益,期貨交易損益,物價變動時期的特殊報表,等等。事實上,國際會計界通行的以市價(而不是成本與市價孰低)作為外幣項目的計價標準,及時確認外幣交易的匯兌損益就是這條原則延伸和修正的體現。從理論上,除一般財務會計的加速折舊、提取壞賬準備和存貨變現損失準備、按成本法核算長期投資時價值永久性下跌等關于損失和費用的確定方式之外,有很多預先確認損益的事項已體現于高級會計之中,它構成了高級會計學理論基礎的又一組成部分。
6. 配比原則。這一原則雖未列于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的財務報表質量特征之中,但它在會計處理中,尤其是進行成本核算、確定損益時仍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所以,我國會計界將它作為會計核算中計量和確認的重要原則加以闡述。我們認為,這條原則在新的環境下又有所發展,比如,套期保值的期匯、期貨事項與被套期保值事項的配比,所得稅費用與應納所得稅額之間差額的跨期配比,以及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時數據的跨期配比,等等。可以說,上述難題的最終處理依據的是配比原則,各種新的處理方法的形成及其不斷完善,則是配比原則的強化和發展。
7.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這條原則要求如果會計要想如實反映其所擬反映的經濟事項,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僅僅考慮它們的形式。也就是說,如果實質性的內容超過了外在形式的限制,那么會計應以實質性內容為依據進行記錄和報告。從現行高級會計學的各個版本看,有很多內容與這條原則有關。比如,企業購受股權益后的各法人主體與企業集團合并會計報表的會計主體之間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會計報表內容的不一致;合并會計報表報出的銷售收入額與法律上認可的集團各企業的銷售收入匯總額不一致;融資租賃資產被承租方確認為資產核算有悖于資產所有權轉移的要求;一般提及衍生工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及其與其相近的期貨合約價值,并不符合傳統資產、負債的條件,卻也要作為表內事項反映,等等。這些事項都是當前會計界最棘手的,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原則則是實質重于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系列會計業務同樣構成了高級會計的主要內容。
需要進一步強調的是,上述諸會計原則的強化和延伸在高級會計各業務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們理應被視為高級會計學基礎理論的構成內容;還應指出,現階段的會計原則(指國際會計準則理論框架中的會計原則)已與早期的會計原則(會計理論框架建立之前的會計原則)有了極大的區別,這種區別是客觀經濟環境變化在會計原則方面的反映,而正是這種變化彌補了四項會計假設松動產生的理論空缺,形成了一種的新的理論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述的高級會計的理論基礎;進一步延伸,高級會計學就是建立在這種理論之上的學問,它與一般財務會計學共同形成了財務會計學完整體系。
三、高級會計學的范圍
根據前面所述高級會計的定義,我們認為高級會計學的研究的范圍應是一些中級財務會計學一般不涉及或者需要深入論述的"特殊會計業務"。結合我國會計實務和會計的情況,我們傾向于將這些特殊會計業務按一定標準歸為不同類別,分別作些說明,這樣有助于人們對高級會計學研究范圍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和對象化。
(一)跨越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業務
一般財務會計學多是只論述以一個企業為主體的會計業務,具有會計主體單一化的特點。而高級會計學則注重論述由于會計主體假設松動而產生的多層次、多系列的會計主體及其業務。這樣的業務主要表現為大型企業的分支機構會計,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的合并會計報表、分部報告、內部轉移價格和外幣報表折算會計,也可以包括國外非盈利組織會計中的基金會計。
這樣歸類首先說明的是,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有很多超越一般財務會計的特殊業務,需要高級會計予以處理與解釋,例如總部、分部之間,母、子公司之間,各分部、各子公司之間的往來業務等;其次進一步提示的是,在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跨國公司的會計業務中,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業務一般是在中級財務會計學中講述的,而跨越單一會計主體的會計主體之間、法人與法人之間的會計業務,應當屬于高級會計學的內容。我們認為,將高級會計的業務范圍作如此劃分,既有利于高級會計業務的具體實施,也有利于對高級會計學的深入研究。
還有必要指出,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大都將非盈利組織會計納入高級會計學的研究范圍之內,但從我國的會計實務和會計教育現狀來看,我們認為作為與盈利組織會計平行的另一大類會計--政府及非盈利組織會計,還是單獨設置、作為中級會計學中的一門獨立課程較好,因為這樣處理易于為我國會計界所接受,有利于指導我國預算會計的業務實踐。
(二)僅在某類企業中存在的特殊會計業務
實踐中有些業務,如期貨、期匯、外幣和租賃業務,僅在某些企業中發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按照中級、高級會計分開的原則,將此類超越一般財務會計內容的特殊業務歸為高級會計學是順理成章的。
我們認為,進行這樣的劃分,著眼點在于一般財務會計學主要是講述所有企業普遍存在、且內容相對穩定的會計事項,這樣可以使中級財務會計學的內容更加整齊、規范,易于深入論述,便于從具體業務中推導和歸納其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而對企業因經營上需要而從事的非一般會計業務,也就是較有特色的會計業務,就有必要另設課程,分開闡述了。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有很多版本并未將這樣的內容納入高級會計學的體系之中,而是將其歸為中級財務會計學(如租憑業務和一般外幣業務),或者是歸為國際會計學(如期匯會計)。
有的內容則在會計學教材中很少見到(如期貨合約會計)。我們認為,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教材首先要著眼于我國的現實需要。在我國,商品期貨業務在一些大型企業中已經有所涉及,外幣業務在大型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更是普遍存在,租賃業務在國內業務中發展也很快,所有這些都說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實踐中已經或正在不斷產生一些新的業務,對此類業務的會計處理完全由傳統的財務會計來承擔實在是“力不勝任”,很難滿足客觀需要,而將其列入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之中,我們認為是一種正確的選擇。盡管在我國現階段有些業務還沒有開展,如期匯業務,對各種衍生金融工具運用的會計處理也只處于探討的階段,但隨著人民幣經常性項目可兌換業務的開展和資本性項目可兌換業務的試行,對期匯會計進行深入的論述已顯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們認為將這樣的內容寫在我國高級會計學教材之中也是非常適宜的。
(三)在某一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
此處所說的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是專指諸如企業解體、破產清算時,企業合并和改組時,或者是發生較大的物價變動時產生的會計業務。這類業務的特征是,雖然企業清算只是個別企業的事情,但應將這種業務在會計期間上特殊看待,即將清算的起止日期專門作為一個特殊的會計期間處理;而物價變動雖涉及的企業多、范圍廣,但在會計處理上還有"反映價格變動影響的資料"和"惡性通貨膨脹經濟中的財務報告"之分,因此也應緊緊抓住其在時期方面的特征,將其劃分為特定時期發生的會計業務。總之,此類業務具有時間性的特點,處理此類業務"時期"概念特別重要。這也可以看成是會計環境在時間上的表現。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一般都包括企業清算方面的內容,而通貨膨脹會計則多見于國際會計學教材體系內。我們認為,國外高級會計學與國際會計學有很多相互穿插、重復闡述的內容,而我們在引進、吸收國外的有關內容時,應當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適合我國的實際;根據我國會計教育的特點,對這樣的內容進行再次歸類,將通貨膨脹會計的內容納入高級會計學的體系之中比較妥當。
(四)與特種經營方式企業緊密相關的特有會計業務
這里講的特種經營方式企業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同時也包括合伙經營企業和合資經營企業,這類企業的特有會計業務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在組建和經營期間的信息披露和中期報告,也應包括合伙企業會計和合資企業會計在股東權益方面的特有內容。
在國外的高級會計學教材中,有關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見諸于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會計報表及其注釋、與每股凈收益相關的財務指標計算部分,也有一些內容由于與公司董事會報告中的財務問題有關,因而在財務報告中一并予以說明。但我們認為,為了更好地指導業務實踐,我國的高級會計學應當把闡述的重點同時側重于公司組建時的信息披露和經營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并要緊密結合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突出我國股票上市公司的特色。
(五)一些特殊經營行業的會計業務
這里講的特殊經營行業并不是我國一般提及的、商業等,而是指諸如租賃公司、期貨公司及與之相類似的經紀人公司等在業務經營上有獨特之處的行業。對于這些行業,我國的會計制度尚未深入涉及,其業務處理也較為復雜。但由于這樣的會計業務與承租企業、期貨投資企業等的會計業務相對應而存在,雙方有著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關系,因此我們也可將其納入高級會計學的內容,分散在各對應事項的章節中加以闡述。
四、高級會計學的研究方法
由于按上述理論基礎與研究范圍建立的高級會計學涉及領域較廣,而且難度很大,因此,確定或者選擇的研究方法就顯得十分必要。此處不準備對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統的論述,只想就在研究高級會計、選用研究方法時應考慮的問題作些分析。
(一)以中級財務會計學為起點,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由于高級會計學是會計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或高層次的研討班中開設的課程,因此,一定要處理好與中級財務會計學之間的關系,爭取做到二者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而且能夠相互協調、密切配合、緊密銜接。
按上述要求,高級會計學所述內容既要與中級財務會計學相區別,又要對其進行補充深化,使兩者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方法體系。這一點不僅要表現在各章節內容的安排設置上,也要體現于各章節的具體內容之中。比如,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必要的、更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并按不同于中級財務會計學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范圍更為廣泛的例題演示等。
(二)以各個有特色的會計業務為核心,進行專題研究
與中級財務會計學不同,高級會計學的體系是由一系列專題組成的。在對每一專題進行探討時應遵循的原則是:問題一經提出,就要盡可能將其交待清楚,既不回避難點,又不故弄玄虛;如果所闡述的問題會涉及另外的會計業務,如期貨投資企業與期貨經紀公司、租賃業務的出租人與承租人,則盡量在說清一個方面問題的同時也把另一方面的相關內容介紹清楚;對一些內容相近但又有區別的會計業務,如期貨業務與期匯業務、企業解散清算與破產清算、外幣業務與外幣報表折算等,則盡量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相同與相異兩個方面說清理論、探討實際業務處理中的特殊之處。
(三)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重視業務分析和實例演示
與中級財務會計學相比,高級會計學在理論闡述與業務舉例之間的關系結合方面也有其特色。眾所周知,中級財務會計的理論大都集中于會計假設與會計原則的解釋,各會計要素的說明,以及對各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中級財務會計學理論部分相對集中(集中在教材的第一章和各章中的第一節),實務部分大都在以后各章、各節中說明,理論闡述與處理方法演示界限分明的結構體系。但是,高級會計學不僅有著不同于中級財務會計學的理論基礎,各個專題中還有其各自的基礎理論和與專各題事項相關的會計理論、特有處理方式等。可以說,高級會計學中各專題的內容在與之相關的確認,計量等方面都有理論上的獨特之處,也有與其實際業務聯系緊密的、各具特色的業務處理程序、方法等,這樣各個專題就形成了一個個與共同理論大相徑庭的專門系列。為此,恰當處理高級會計學各專題中理論闡述與業務處理之間關系非常重要,而以業務分析為中心,側重于實例演示應是正確的選擇。
(四)進行多方位比較,堅持"洋為中用",著重分析我國的實際問題
這里講的"多方位比較",主要是進行國外經濟法規、國際會計準則、國外的其他習慣性做法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準則、制度的比較,目的是通過比較認清各個專題的性和已取得共識問題的處理程序、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分析我國現行做法與國際通行做法的異同及其原因。"洋為中用"強調將國外的做法加以介紹,并在基礎條件相似的情況下,盡可能吸收國外方法的優點,經過"嫁接"為我所用。按此要求,我國的高級會計學不應是國外教材的編譯本,而是經過加工、處理后,適應人的習慣、基本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作品。
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的,我們應當在進行高級會計學的研究時注意以下幾點:
(1) 國內國外都有,差異不大的業務,主要按我國的法規、制度要求解釋;
(2) 國內國外都有,差異較大的業務,在闡述基本做法的同時進行國內國的比較說明;
(3) 盡量按我國現行財會法規的要求設置、使用各個會計科目;按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使用會計術語,使內容易讀易懂;
篇5
[考試形式:閉卷二小時]
函授站: 臺州市育華文化教育培訓學校 年級:2019 專業:電子商務 層次 高起本
課程: 會計學 學號 姓名 成績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20分)
1.下列各項中,屬于劃分傳統管理會計和現代管理會計兩個階段時間標志的是( )。
A.19世紀90年代 B.20世紀20年代
C.20世紀50年代 D.20世紀70年代
2.在財務會計中,銷售費用的正確歸屬是( )。
A.制造費用 B.主要成本
C.加工成本 D.非制造成本
3.某企業年如借得50000元貸款,10年期,年利率12%,每年末等額償還。已知年金現值系數(P/A,12%,10)=5.6502,則每年應付金額為( )元。
A.8849 B.5000 C.6000 D.28251
4.在普通年金終值系數的基礎上,期數加1,系數減1所得結果,在數值上等于( )。
A.普通年金現值系數 B.即付年金終值系數
C.普通年金終值系數 D.即付年金現值系數
5. 在前后各期產量和成本水平均不變的條件下,若本期完全成本法計算下的利潤小于變動成本法計算下的利潤,則意味著( )。
A.本期生產量大于本期銷售量 B.本期生產量等于本期銷售量
C.期末存貨量大于期初存貨量 D.期末存貨量小于期初存貨量
6. 下列各項中,各類項目投資都會發生的現金流出是( )。
A.建設投資 B.固定資產投資
C.無形資產投資 D.流動資金投資
7.下列有關貢獻邊際率與其它指標關系的表達式中,唯一正確的是( )。
A.貢獻邊際率+保本作業率=1 B.貢獻邊際率+變動成本率=1
C.貢獻邊際率+安全邊際率=1 D.貢獻邊際率+危險率=1
8. 已知某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0000元,固定成本為2200元,保本作業率為40%。在此情況下,該企業可實現利潤是( )。
A.1800元 B.2300元 C.3300元 D.3800元
9. 如果產品的單價與單位變動成本的變動率相同,其他因素不變,則保本量( )。
A.不變 B.上升 C.下降 D.不確定
10.某投資項目原始投資額為100萬元,使用壽命10年,已知該項目第10年的經營凈現金流量為25萬元,期滿處置固定資產殘值收入及回收流動資金共8萬元,則該投資項目第10年的凈現金流量為( )萬元。
A.8 B.25 C.33 D.43
11.現代管理會計的主體是( )。
A.決策與計劃會計、執行會計 B.成本計算、決策與計劃會計
C.全面預算、成本計算 D.全面預算、執行會計
12.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存在著顯著區別,但二者之間仍具有一定的聯系,主要體現在( )。
A.工作具體目標 B.遵循公認會計原則
C.資料來源 D.工作程序
13.在平面直角坐標圖上,單位產品固定成本是一條( )。
A.以單位變動成本為斜率的直線
B.反比例曲線
C.平行于X軸(橫軸)的直線
D.平行于Y軸(縱軸)的直線
14.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在于( )。
A.決策 B.預測 C.規劃 D.業績考評
15.下列費用中屬于約束性固定成本的是( )。
A.折舊費(按直線法計提) B.廣告費
C.職工教育培訓費 D.業務招待費
16.在變動成本法與完全成本法下,引起分期損益產生差異的原因是( )。
A.變動生產成本 B.固定性制造費用
C.銷售收入 D.期間費用
1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安全邊際越小,企業發生虧損的可能性也越小
B.變動成本法所確定的成本數據符合通用會計報表編制的要求
C.平均報酬率是使投資項目的凈現值等于零的貼現率
D.在終值與計息期一定的情況下,貼現率越高,則確定的現值越小
18.某企業只生產加工一種產品,其盈虧臨界點銷售額為200,000元,企業正常開工的銷售量為1,000件,銷售收入為250,000元,固定成本為50,000元,則達到盈虧臨界點的作業率為( )。
A.75% B.66.67% C.80% D.60%
19.某企業年固定成本1,000,000元,產品單價10元,計劃在產銷為400,000件的水平上實現200,000元的利潤,該產品單位變動成本為( )。
A.4元 B.5元 C.6元 D.7元
20.當企業的生產經營處于盈虧臨界狀態時( )。
A.固定成本同貢獻毛益相等 B.總成本同貢獻毛益相等
C.變動成本同貢獻毛益相等 D.銷售收入同貢獻毛益相等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10分)
1.會計數據處理的一般流程包括( )。
A.會計數據收集 B.會計數據存儲
C.會計數據處理 D.會計信息報告
2.數據流是傳遞數據的通道, 它反映系統各部分之間的數據傳遞關系, 其流向大致有 ( )幾種。
A.從“起點”流向“加工”
B.從“加工”流向“文件”或從“文件”流向“加工”
C.從“加工”流向“終點”
D.從“加工”流向“加工”
3.在所有余額裝完之后,應該由計算機自動進行以下( )試算平衡,只有平衡后,才能表示所裝余額正確無誤。
A.借方發生額之和 =貸方發生額之和
B.資產 =負債 +所有者權益
C.總賬科目 =下屬明細科目之和
D.期初借方余額之和 =期初貸方余額之和
4.獲取銀行對賬單模塊應該包括( )功能。
A.錄入銀行對賬單
B.從軟盤獲取對賬單
C.從硬盤數據庫獲取對賬單
D.從網絡獲取對賬單模塊
5.工資子系統中人動模塊處理的內容主要有( )。
A.人員變動 B.固定津貼統一調整
C.代扣個人所得稅 D.基本工資變動
6.設置會計科目編碼要求是( )。
A.不可以任意設置
B.必須按財政部統一規定
C.各級科目的編碼長度可以不相同
D.一級科目編碼應按財政部統一規定,明細科目按編碼規則確定
7.固定資產子系統應該具備( )主要功能。
A.管理固定資產卡片 B.處理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業務
C.計提折舊,計算凈值 D.自動轉賬
8.計算機信息系統對審計帶來的影響有( )。
A.審計準則 B.審計線索
C.審計內容 D.審計人員
9.全面預算管理的內容包括( )。
A.預算目標的確定與下達 B.預算分解與上傳
C.預算執行與控制 D.預算分析與考評
10.相對于其他子系統,工資子系統的特點有( )。
A.涉及面廣 B.計算復雜
C.數據量大 D.日常數據輸入量少
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10分)
1.在相關范圍內,不論各期產量是否相等,只要銷售量相等,其按完全成本法計算的各期營業利潤都必然相等。( )
2.本量利分析應用的前提條件與成本性態分析的假設完全相同。( )
3.管理會計是一個用于概括管理會計工作與管理會計理論的概念。( )
4.定期支付的廣告費屬于酌量性固定成本。( )
5.變動成本法既有利于短期決策,也有利于長期決策。( )
6.預測是為決策服務的,有時候也可以代替決策。( )
7.在全投資假設條件下,從投資企業的立場看,企業取得借款應視為現金流入,而歸還借款和支付利息則應視為現金流出。( )
8.保本作業率能夠反映企業在保本狀態下生產經營能力的利用程度。( )
9.成本性態是恒定不變的。( )
10.趨勢平均法對歷史上各期資料同等對待,權數相同。( )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15分)
1. 會計對象:
2.集中核算:
3.會計準則:
4.會計法規:
5. 謹慎性: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計25分)
1.簡述管理會計的基本假設內容?
2.簡述變動成本法的優缺點?
3.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4.簡述確定現金流量的假設?
5.簡述目標利潤的預測步驟?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計20分)
1. 已知:某企業原來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它們的變動成本率分別為80%,60%和50%;它們的年收入分別為20 000萬元、30 000萬元和40 000萬元。
如果將生產甲產品的生產能力轉移,可分別用于以下用途:(1)增產現有產品乙產品,可使其年收入達到45 000萬元;(2)增產現有產品丙產品,使其年收入增加14 000萬元;(3)開發變動成本率為40%的丁產品,每年可實現13 500萬元收入。
要求:
(1)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作出是否轉產其他產品的決策,并列出各備選方案優劣的排列順序。
(2)說明如果企業決定轉產,應當轉產哪種產品,轉產將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
篇6
一、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假定會計信息是一種商品,它既存在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公司、政府、工會、投資者以及債權人),也存在會計信息的供給方(公司)。如果證券市場和經理人市場正常運轉,那么,市場力量就會激勵信息供給方提供信息直至每一單位會計信息產生的邊際成本等于所帶來的邊際收益(資本成本的降低),此時市場就達到了完全市場競爭均衡狀態,從而實現資源配套的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但這種狀態需要以下假設:(1)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會計信息需求者和供給者;(2)會計信息是完全和完美的(Perfect&Complete);(3)市場無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4)會計信息需求者完全有能力理解信息的實質內涵(Content)并對此有一致性預期(Homogeneous expectation);(5)參與會計信息市場交易的個人都是理性的,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實際上,上述假設就是資本市場有效性應具備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有用的信息以不帶任何偏見的方式全部在證券價格中得到了反映,那么可以認為市場是有效的(Farna,1970)。威廉。比弗(1973)曾在《Whatshould Be the FASB's Objectives?》一文論述了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對財務會計及其報表的若干啟示:(1)只要會計政策沒有導致現金流量產生有差別的后果,或對所采用特定會計政策所形成的差別予以披露,以及投資者能夠獲得足夠的信息以至能夠在不同的會計政策之間作出抉擇的話,公司所采取的會計政策便不會影響證券的市價;(2)有效證券市場是與充分披露的概念緊密相關——實質重于形式;(3)市場有效性意味著公司不必過分考慮無知的投資者,即會計報表信息不必用過于簡單的方式表達,以至任何人都能理解;(4)會計報表并不是惟一的財務信息來源,市場競爭機制會促使信息需求者通過其他渠道(如財務分析師、媒體以及公司管理人員的披露等)來搜集信息,從而使信息需求者能夠衡量公司的真正財務狀況。由此可見,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意味著:(1)資本市場具有強大的懲罰和激勵機制促使自利的會計信息供求雙方盡力披露和搜集信息,任何第三方的(包括政府)干預都是無濟于事的,此時會計準則毫無必要;(2)這個理論的假設——完全競爭市場和證券市場的有效性都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理論模式,現實中并不成立,更何況人們都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Simon,1950),信息需求者不可能完全有能力來理解信息的實質內涵;(3)披露有關戰略信息及其經濟價值可能損害公司的市場競爭地位,從而致使信息供給者面臨著一種權衡,亦即在提供會計信息幫助證券市場充分發揮資產定價功能與隱瞞會計信息使公司在產品市場的優勢最大化之間作出判斷選擇(Newman&Sansing,1993),進而可能影響該理論下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原則。
二、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理論
會計信息披露的新古典理論認為,信息生產的社會最優數量是使社會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的信息數量。然而。會計信息具有公共產品(Public goods)的特性,而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和搭便車(Free-riding)行為。會計信息的這種特性恰好是新古典理論和規范理論最根本的分歧,因為前者會計信息是視作為私人產品,而不是公共產品。
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理論指出,會計信息產生的公共產品、信息不對稱以及缺乏一致性等導致了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從而造成市場力量不能最有效地調節會計信息的供求,因此必須借助第三方(政府)加以干預(準則制定)來實現會計信息披露機制的標準化,以限制資本市場上的壟斷和投機行為(瓦茨和齊默爾曼,1999)。此時,為了實現“最優”的政府管制,會計信息生產的準則應達到什么標準又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許多財務會計學家試圖借助社會選擇理論來解決此問題,例如,查蒙博斯(Chambers,1976)、布若米維奇(Bromwich,1980)和卡星(Cushing,1981)等論證了會計標準化或部分標準化是可行的。然而,(1)上述三種市場失靈都存在一些同樣的缺陷。例如,他們假定政府的選擇會帶來最佳產出,然而他們并未向考察市場結果那樣周密地考察這些選擇的結果(Verrrcchia,1982),亦即犯了“草總是綠的”的錯誤(Demetz,1969)。(2)會計準則的制定需要全面衡量成本與效益。準則的成本不僅包括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和實施會計準則以及公司遵守這些準則時所耗費資源的直接成本,而且還包括影響公司的投資、生產以及融資等方面決策所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效益是指在私人市場力量已發揮最大作用的前提下,管制能減少仍然存在的市場失靈,但是目前管制的成本效益性并不能作出明確的論斷(司可脫,2000)。(3)準則制定過程是一種“微妙平衡”的政治問題(Zeff,1978),它需要對不同的社會目標和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進行評判和權衡,從而可能影響會計準則應有的“技術性”規范。
三、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理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有效市場假設所進行的大規模實證性檢驗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規范會計理論的合理性。鮑爾和布朗(1968)的開創性研究導致了實證會計理論(Positive AccountingTheory)特別是實證會計理論研究方法成為上世紀70年代以來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瓦茨和齊默爾曼在實證會計理論領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于1986年合著的《實證會計理論》一書已成為會計理論的經典之作。
實證會計理論著重于分析公共干預的政治程序和解釋會計標準的制定過程。按照公共利益理論,會計準則制定者被假定為大公無私者,它會權衡管制成本與市場運作改善后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兩者間的大小,從而盡量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然而,由于會計準則制定過程的復雜性,立法監督準則制定者的具體操作是很困難的,因而最佳會計準則是不可能實現的。于是這又導致了另一種管制理論——利益集團理論的粉墨登場,并且該理論也可能比公共利益理論更能預測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司可脫,2000)。根據利益集團理論,由于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需要經過有關政治程序,因而各類形形的利益集團就會組成壓力集團對準則的制定施加各種影響,以便把結果引導到有利于他們的方向,致使公共干預不能為總體利益而是為強大的利益集團服務。總體利益只不過是那些利益集團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托辭而已(Watts and Zimmerman,1979),因而會計準則制定被人們視為是各利益集團沖突博弈的過程,而不是理性算計的過程(司可脫,2000)。顯然,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成本。這種成本不僅包括制定和實施準則的機構運行成本(直接成本)和公司的遵循成本,可能更多的是間接成本——政治成本(Political Cost),亦即是一種為了轉移財富而進行的競爭所導致公司財富轉移的經濟后果(Zeff,1978)。例如,美國政府為防止類似1929年經濟危機的重演于1933年頒布了《證券法》,實證研究表明這一法規作用甚微,其原因就在于管制成本太高(湯云為、錢逢勝,1997)。因此實證會計理論認為,會計準則制定應盡量發揮市場機制而避免利用公共干預。盡管他們也承認會計信息市場的失靈,但是他們依然強調公共干預的成本會遠遠超過市場失靈所帶來的成本。
篇7
關鍵詞:資產評估 公允價值 聯系 前景
一、引言
2007年1月1日,新會計準則在我國上市公司開始執行,逐漸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全面趨同。新準則提出的公允價值計量成為改革的一大亮點,受到廣泛的關注,例如,新準則中指出,對于投資性房地產、債務重組等會計業務在符合一定條件的基礎上,采用公允價值確認和計量,而在此之前的企業會計準則比較著重于歷史成本的計量方法。利用資產評估結果作為會計計量基礎在國際上已廣泛應用:如國際會計準則中明確鼓勵,在采用公允價值模式法時由專業評估師對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在美國, FASB曾明確提出“公允價值的估計應當建立在評估技術結果的基礎上”。在我國,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企業會計業務多樣化,資產評估準則日益完善,資產評估在會計計量中發揮重大作用為勢所必然。
二、簡述資產評估與公允價值計量
1、資產評估概述
資產評估是指專業評估機構和人員,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資產評估準則,根據特定目的,遵循評估原則,依照相關程序,選擇適當的價值類型,運用科學方法,對資產在某一時點的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
資產評估的日常應用有:資產交易、融通資金、資產清算、債務重組等,這些項目大多會涉及會計計量中的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資產評估的基本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比較法三種,針對不同的市場經濟條件及評估客體自身特點,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評估。目前機器設備、房地產、無形資產、企業價值和商譽等的評估都已有明確的準則規范,在企業現實交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2、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概述
在國際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被表述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我國在新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定義與國際準則類似。公允價值的應用有三個層次:第一,當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應當以市場中的交易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第二,資產本身不存在活躍市場,但類似資產存在活躍市場的,應當以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為基礎確定公允價值;第三,對于不存在同類或類似資產可比市場交易的資產,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這些規定使得資產評估對會計計量變得重要。公允價值的運用強調資產的現時價值和預期經濟利益,這點與資產評估的宗旨不謀而合,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通過對資產的計量,為公司決策層提供了資產預期經濟價值的參考,符合了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資產評估與公允價值計量的關系
資產評估是以提供估價意見為目的的專業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不僅在評估理論方面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而且在實務方面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評估結果是評估人員通過合乎邏輯的分析、推理得出的,具有客觀公正性,能夠滿足公允價值計量提出的要求。而新會計準則雖然提出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但是并未對公允價值的在實務中的具體應用作出確實指導,會計人員在需要對資產作出公允價值模式下的確認與計量時,資產評估的結論就成為會計計量的依據。評估師在進行資產評估時,也需要大量參考使用會計賬務數據、財務指標及財務預測數據等。
四、資產評估在公允價值計量中的應用前景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方法已成為大勢所趨,但是現階段我國的資產評估市場并未完全成熟,相關人員的執業水平參差不齊,公允價值的應用存在著隱憂。首先,公允價值計量在目前我國市場很可能成為一種盈余管理手段,由于資產評估方法多種多樣,會涉及許多存在爭議的參數,在很多情況下需要評估師的主觀判斷,這就為企業管理層利用公用價值計量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公司高管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人當期損益,改變了通常的收益觀,使企業盈余的彈性增強,企業管理層在需要時,就會利用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權,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來創造賬面利潤;又如,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由于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多變、不同評估師所獲得的信息數量不同、采用的評估方法不同等因素,對同一資產進行評估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公允價值,某些存在利益相關關系的企業,會利用公允價值難以準確認定這一特點進行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活動來制造虛假利潤;其次,公允價值計量會增加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波動性,由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負債的變動將計入當期損益或所有者權益,而公允價值在評估時受經濟環境、供求情況、市場預期、企業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容易導致企業財務信息隨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波動,進而影響到企業的全面收益,誤導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加之在某些情況下,市場信息失靈,價格波動與企業經營決策的無關性都會導致公允價值不公允,這些都會最終反映在企業的財務報告上,導致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
針對以上所述的缺憾,為有效降低因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企業財務報告風險,充分發揮資產評估在會計領域的作用,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對資產評估進行改進:首先,要統一資產評估和會計的口徑。由于受各自學科的局限,二者對很多要素都有不同的解釋,有些概念在新準則中已經取消,但在資產評估準則中卻還存在,有些會計科目已經更換了名稱.但是評估準則中還在使用,這都對資產評估在會計計量中的應用帶來滯礙;其次,資產評估行業要制定具體的操作規范,加強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資產評估監管。資產評估和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都還處在起步階段,具體操作規范還未出臺,政府公眾的信服力有待提高,這些都需要一個完整詳細的資產評估準則及準則規范的出臺;最后,要提高評估人員知識結構水平,健全資產評估師管理制度。這對提高資產評估行業的社會公信力,促進資產評估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企業會計 云會計 信息化 應用措施
全球競爭環境更加激烈,使得企業在經營管理以及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會計信息化建設。但是我國部分企業因為受到生產設備、投資成本以及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力度不足,嚴重阻礙了企業的前進。而云會計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能夠解決好這些問題,并促進企業信息化建設。
一、云會計的定義
云會計指的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建立的一種能夠為企業提供優質的在線會計核算服務、會計管理服務以及會計決策服務的信息系統。這種信息系統是將云計算作為技術基礎,研發出符合會計信息化發展要求的創新型技術,該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
云會計系統主要包括了會計應用軟件以及應用服務平臺,其具有計算會計數據以及存儲會計數據的功能。在該系統的每個層次上都配備了相應的服務功能。
其一,應用服務平臺。其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會計信息化服務,同時還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會計數據庫服務。企業可以利用應用服務平臺,對整個會計數據庫的所有會計數據資料進行統一的管理。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管理活動、運行活動以及監控活動等,都是利用應用服務平臺來管理。
其二,會計應用軟件。這是軟件系統具有會計核算、會計數據管理以及會計決策等功能。該軟件系統能夠實現和其他有關系統的融合;利用計算機網絡完成報賬、審計、匯款以及報稅等所有遠程操作;實現操作的透明化與公開化;還能夠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二、企業的會計信息化中有效應用云會計的措施
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用云會計,能夠利用會計應用軟件以及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會計在線服務,還能夠對會計數據進行準確地計算,并加以儲存。其中,會計應用軟件,指的是應用云會計,在結合決策系統以及會計核算系統的基礎上,采取租借措施,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而服務平臺的應用,則指的是為開發軟件,提供完善的數據庫服務。此外,利用服務平臺,還能夠加強對會計數據庫的統一管理。下文針對企業在會計信息化建設中,如何有效地應用云會計進行重點分析。
其一,安全預防措施的運用。在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為全面提升云會計的實際應用價值,企業管理階層應制定完善的內部操作機制,包括了賬號保護、密碼管理、訪問控制等。企業還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企業管理階層采取秘鑰管理技術對網絡會計信息加強技術保護,防止云計算服務廠商以及其他用戶盜用該會計信息。云計算服務廠家則應結合網絡黑客以及計算機病毒等,制定嚴密的防火墻系統。對于黑客病毒以及惡意軟件,企業還應采取虛擬機檢測以及預防技術,加強網絡的安全管理,構建完整的數據庫安全保護機制;加強日志控制等。
其二,加大個性化服務的發展力度,完善自定義功能。在應用云會計前,以往的會計信息系統存在著各種弊端,缺乏了靈活性,無法完全消化,存在著功能重復設置等問題。所以企業在應用云會計推動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結合本企業實際要求以及發展現狀,制定個性化的在線服務;充分發揮自定義功能,加強云會計的有效應用。
其三,加強FourA系統的應用。該系統包括了認證、授權、賬號以及審計四個部分,是一種在安全管理平臺上解決各種問題的概念性系統。在二十世紀末期,就提出該系統,并對所有應用層設置了用戶登錄、訪問權限以及職能管理等功能。在用戶登入到該系統后,完成權限認證,再進入到相應的授權應用層中,才能夠發揮審計系統的具體應用價值。此外,在保證整個系統順利運行的基礎上,審計系統還能夠對每個獨立日志進行嚴格的監控,對訪問系統的所有用戶操作行為進行嚴格的檢測,如果發現安全風險或威脅性訪問行為,就會立即發出警告,以此對網絡風險加以控制,并防止出現各種影響會計數據安全的操作行為。
其四,在應用云會計的基礎上,融合各種物流系統以及資金系統。信息化系統結合物流系統以及資金系統,對于推動企業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加強這三者的協調發展,能夠提高本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經營水平。所以企業在應用云會計推動會計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將會計管理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結合物流系統以及資金系統,實現會計信息的一體化建設,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會計信息服務。此外,企業還應將智能化在線分析系統、會計數據開發系統以及財務數據庫等融入到云會計系統中,加強對本企業相關部門、相關職工、各個經營項目以會計管理活動等進行分析。
三、結束語
因為云會計無法比擬的功能,所以企業在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強云會計的應用。然而在實際的應用中,依然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對會計數據的正常使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筆者建議工作人員應采取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對策,加強個性化服務,并在云會計系統中融入融合FourA系統、物流系統以及資金系統,實現會計信息的一體化建設,從而加強企業會計管理。
參考文獻:
[1]李倩雯,白小玉,于歡.“云會計”在中小企業會計信息中的應用[J].商場現代化,2014,12(27):343-344
[2]張媛,蘇雪碧,謝利亞,等.探究云會計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J].國際商務財會,2014,11(04):44-45
[3]張亞蕾,張文軍.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5,10(07):201-202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under the ERP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idea, elaborated that under this idea's financial system establishment principle, proposed finally implements the ERP strategy the limitation and the solution.
關鍵詞:ERP策略 財務管理財務體制設置
Key words:The ERP strategy financial control finance system establishes
作者簡介:霍銳景,男(1978-),廣東省商業職業技術學校 會計師 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一.ERP策略的起源
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一種科學管理思想的計算機實現,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計算機技術產生并用于企業管理,誕生了物料需求計劃(Material Resource Plan)。經歷了物料需求計劃時代和制造資源計劃 (MRPⅡ)時代后,在20世紀90年代,一種面向企業所有資源管理的思想開始提出,從而管理模式由MRPⅡ(制造資源規劃)進入ERP時代。[1]ERP的管理理念是將產品研發與設計、作業控制、生產計劃、投入品采購、市場營銷、銷售、庫存(投入品、半成品、成品)、財務和人事等方面進行集成優化的管理,各部分有機地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塊。ERP系統不是將各模塊機械地適應于企業現有流程,而是要求在模塊運行中對企業流程不合理部分提出改進和優化建議,并可能導致組織機構的重新設計和業務流程的重組。
二.財務管理體制的概念及在ERP環境下的設置原則
體制從經濟學來說是指各種經濟關系的構成,從管理學來說是管理格局及其組織設置制度與組織管理制度體制企業的財務管理體制以范圍來分可以分為宏觀的財務管理體制與微觀的財務管理體制。宏觀財務管理體制是指國家財政主管機關和企業的經營者以及投資者之間的財務關系安排的制度,而微觀的財務管理體制指的是企業內部之間的財務關系的制度,涉及到財務責任、財務權限、財務利益等方面。[2]
企業財務管理體制,是協調企業利益相關主體之間財務關系的基本規則和制度安排,是構建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基礎和框架。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確定過程,是企業財權的分配調整過程,直接決定了財務管理機制、具體財務制度的構建。[3]所以在實施ERP的過程中要注重財務管理體制的建立,使之與ERP策略相協調。在ERP策略下,企業財務管理體制設置應該遵循以下的原則:
(一) 更新財務管理體制的理念
ERP是企業信息化的管理,設置的財務管理體制要與之匹配。首先,要樹立優化基礎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模式。企業要建立完善的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內部控制制度,還要按照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和信息管理的要求對基礎數據進行規范和統一。并以市場鏈為基礎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或再造。
其次,財務管理應樹立協同商務集中管理理念。進入ERP時代,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競爭空間與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企業更加注重產品的品種、質量、價格、交貨時間和客戶服
務,因此,財務管理應當構建以核心企業為主體的價值鏈條,通過信息流,協同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的商務關系,準確及時地反映各方的動態信息,監控經營成本和資金流向,提
高企業對市場反應的靈活性和財務效率,實現整個價值鏈的增值。
此外,還要樹立事先計劃與事中控制的思想。由于傳統的財務會計系統主要是用于事后核算,在管理控制和決策支持方面的功能相對較弱,難以滿足對企業業務流程的監控和與其他系統的高度集成。ERP系統的計劃功能與價值控制功能完全集中在整個供應鏈系統中,將資金流和物流進行高度集成,企業可以將事先制定的內部控制標準錄入控制器,嵌入到ERP系統中。進行事前計劃。業務發生時進行事中控制,通過實際值與標準值的對比分析,尋找差異,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及時做出決策,實現對整個業務過程的動態監控。
(二)重新設計會計流程
會計流程是連接業務流程和財務管理流程的橋梁,其設計思想、數據采集效率、數據加工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直接關系到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質量和效率。重新設計會計流程是以會計信息使用者為導向,以IT環境和ERP戰略為基礎,對企業會計流程做根本性地再思考和重新設計,使其能為財務管理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完整、快速的信息,以達到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現代化關鍵業績指標的巨大提高。
重新設計會計流程應當在以市場鏈為紐帶再造業務流程的基礎上,打破傳統會計流程,建立起實時獲取信息、實時處理信息、實時報告信息的財務業務一體化信息處理新流程。并將其嵌入到ERP環境中將財務人員嵌入到經營活動過程。集成所有數據于數據庫,使財務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核算轉向了事前和事中。充分發揮會計實時控制的力度和質量,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重新設計的會計流程簡述如下:
1.數據的采集
在業務發生時,所有的原始數據由相關業務人員一次采集錄人到ERP相應的業務操作系統,多處共享。具體應包括五方面的業務事件數據:事件內容、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當事人及所在部門和相關事項。涵蓋了管理需要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這樣做能夠將實時信息處理嵌入到業務處理過程中,通過執行業務規則和信息處理規則生成集成信息,從而為真正實現會計實時控制和財務分析提供保證。
2.數據的加工、存儲
信息化的過程就是標準化、程序化過程。通過ERP系統可以實現制度化管理、程序化運作,加強對業務的監控,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企業首先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預算控制標準,并將其嵌入到ERP的標準控制系統中,起到事前計劃的作用。其次要設計憑證模板嵌入到系統中。當業務發生時,管理需要的業務事件數據被實時采集到系統中,事件驅動標準控制系統對業務進行分析審核,不符合標準的業務則拒絕辦理或根據情況轉到有權部門審批,自動進行事中控制;對于符合標準的業務,系統動態會計平臺根據業務事件和預先設計的憑證模板自動生成實時會計憑證,聯動記賬,并將信息儲存到ERP系統數據庫中達到財務與業務協同。
3.數據的輸出
企業要根據各層次管理的需要建立常用報表模板,嵌入到ERP系統中。信息使用者隨時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授權,向報表生成系統輸入需求信息,系統從綜合信息數據庫提取相應數據,根據模板自動生成實時的滿足用戶需求的多層次、多視角的財務報告信息,并提供給報表使用者。數據出自一門,充分共享,各級管理者可以實時、動態地獲取所需信息支持決策。
4.數據的分析
ERP能提供大量數據,但如果沒有很強的數據分析能力,那將起不到支持決策的作用。企業要進行數據定量分析,支持決策,需要預先進行業務建模。應根據歷史數據及管理需要,利用數學、統計等方法,建立科學、適用的決策模型庫,主要包括重新設立分類匯總模型、財務報告模型、財務分析模型、預測模型、決策模型等。嵌入到ERP分析決策系統中,當管理者需要決策信息時,向決策系統輸入需求信息,決策模型系統根據需求信息,從綜合信息數據庫系統提取相應數據,利用已建立的分析決策模型,自動生成實時定量會計分析決策信息,為管理當局決策提供依據,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推行財務預算管理,實施財務信息實時控制
全面預算管理包括利潤預算、投資預算和資金預算管理三大內容。企業應以目標利潤為前提,以現金流為核心,以成本、費用目標的確定與控制為主線,建立科學合理的全面預算、編制、控制、分析、考核體系;將目標按月,按地區、部門、產品等進行分解,并將其嵌入ERP系統的控制器中。通過目標的數字化,來實現管理的數字化。執行過程中對企業資金收支和成本費用實施動態監控,改變事后靠制度和檢查進行控制的軟控制方式,實施會計實時控制。
(四)重新規劃財務人員的角色定位
傳統的財務機構重核算,輕管理,很少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實施ERP戰略,重新設置會計體制后,業務與財務已經真正連為一體,信息的來源向業務的源頭延伸,特別是涉及物流的信息都要由物流人員在業務處理同時生成信息流,并隨時傳遞到整個系統。反映到決策管理者面前,使會計核算的工作量大大減輕。但是,由于財務管理內涵的擴張及在整個管理系統中的中樞地位,使得財務管理的工作量將大大增加,會計的主要職能由核算轉為管理。企業應隨著業務重心的轉移,適時調整財務機構內部設置,壓縮會計核算機構設置和人員,增加財務機構中的預算、控制、分析、決策等財務管理分支機構,充實大量高素質的復合型財務管理人才,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控制,對匯集到財務中樞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和反饋,為管理當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真正實現由會計核算型向經營決策型的轉變。
三.ERP戰略的缺點及對策
任何策略都有其自身的不足,ERP策略也不例外。主要原因在于ERP策略根本上是利用電腦技術處理財務信息。然而當ERP面對企業管理決策中不確定的問題時,同樣顯得蒼白無力。這是科學管理的局限在ERP的體現。ERP在承襲科學管理的衣缽的同時,毫無保留的繼承了科學管理的局限性。所以為了彌補ERP管理方式的缺點,設置財務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時還要注意:
(一)實施ERP戰略時,要和集團(公司)的其他因素綜合考慮。如經濟規模,管理模式,技術特點,環境變化,溝通方式以及經營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選擇適合公司的ERP軟件,并使它發揮最大的功能。
(二)在做與財務相關的決策時,除了關注ERP系統積累的數據外。應該全面運用其他風險及決策預測工具,如風險分析,現金流量,線性回歸法等,以求作出最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柳中岡 漫話ERP[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P10-11
篇10
關鍵詞:企業 會計信息化 特征 構建 步驟 建議
前言
,企業受其影響日趨嚴重。為了保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應從生產、市場擴展、營銷等領域不斷的深入挖掘信息化建設的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會計體系作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支撐,必須與時俱進,采用更適宜于企業信息化發展的企業會計構建措施,來實現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建設。從宏觀理論上看,會計的信息化建設包括了電算化、會計披露信息平臺、網絡會計以及相關的會計安全。
一、會計信息化的特征
(一)普遍性
會計的所有領域(包括會計理論、會計工作、會計管理、會計教育等)要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目前,在上述領域中,后三個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運用,而且可以說是起步晚、發展快、成效大,只是還不能真正達到會計信息化的水平,然而在會計理論方面卻相對滯后。準確地講。現階段會計信息化賴以存在的還是傳統的會計理論,既沒有修正傳統的會計理論體系,更沒有構建起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完善的會計理論體系。從會計信息化的要求來看,首先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理論、會計工作、會計管理、會計教育諸領域的廣泛應用,并形成完整的應用體系。
(二)集成性
會計信息化將對傳統會計組織和業務處理流程進行重整,以支持“虛擬企業”、“數據銀行”等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這一過程的出發點和終結點就是實現信息的集成化。信息集成包括二個層面:一是在會計領域實現信息集成,即實現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會計信息化之間的信息集成,協調和解決會計信息真實性和相關性的矛盾;二是在企業組織內部實現財務和業務的一體化,即集成財務信息和業務息,在兩者之間實現無縫聯結,使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能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相互促進、相互發展。
(三)動態性
會計信息化在時間上的動態性表現為:首先,會計數據的采集是動態的。無論是企業組織外部的數據(例如發票、訂單),還是企業組織內部的數據(例如入庫單、產量記錄)。也無論是局域數據,還是廣域數據,一旦發生,都將存入相應的服務器,并及時送到會計信息系統中等待處理。其次,會計數據的處理是實時的。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數據一經輸入系統,就會立即觸發相應的處理模塊。對數據進行分類、計算、匯總、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證信息動態地反映企業組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四)漸進性
現代企業在對會計進行信息化的構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體應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術去適應傳統會計模式,即建立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實現會計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會計模式相互適應。表現為:傳統會計模式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而對會計理論、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擴大所用技術的范圍(從計算機到網絡)及所用技術的運用范圍(從核算到管理),實現會計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現代信息技術去重構傳統會計模式,以形成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包括會計核算信息化、會計管理信息化和會計決策支持信息化在內的會計信息化。
二、企業會計信息化構建的步驟
無論企業規模大小,會計體系都要沿著信息化方向發展。會計的信息化在提高了工作效率與準確性的同時,還可以以網絡為依托使會計信息更加透明、可信,因此,實現會計體系信息化成為了企業追求的目標。
企業會計的信息化構建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一:以會計核算為核心的會計辦公自動化的實現。利用電腦終端、局域網、服務器、數據庫等信息化硬件,對傳統的會計工作方式進行改造,使無紙化的信息化辦公成為可能。同時,對傳統會計產生的數據進行導入與計算,利用SPSS、EXCEL等專業數據處理軟件以及會計輔助軟件對會計數據進行管理。
步驟二:完善企業的管理與銷售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利用專業的軟件,如ERP銷售系統、KPI績效系統、企業管理系統等,完善甚至替代現行的企業管理與銷售系統。通過對企業運營以及企業管理等進行信息化改造,逐步的擴大信息化建設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響范圍。進而在企業內部實現全面的信息化。
步驟三:以局域網、互聯網為基礎平臺,建立企業的專屬數據庫,并對數據庫后臺進行加密處理。由此,可實現企業運營與企業會計的聯網操作,進而加強企業會計數據的實時獲得以及會計數據的及時反饋。
三、企業會計信息化構建的建議
(一)合理規劃會計體系
構建會計體系應當既能實時把握企業的收支狀況,又能為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數據基礎。企業的會計信息化建設需要得到企業決策層的重視。在企業會計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會計的體系、模式、組織等問題進行廣泛的調研與研討,進而規劃出一整套適宜于企業發展、符合企業戰略、結合企業文化的科學、合理的會計體系。
(二)改變傳統管理思想
在企業會計信息化實施過程中,切忌將信息技術直接用于模擬手工業務處理方式,而對傳統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均不做任何大的改變,使許多在新技術條件下不合理、不必要或無效的工作與流程堅固地鎖定在新的系統中,從而限制信息技術優勢功能的發揮。這就需要考慮對企業業務流程進行重組,這是信息技術應用必然促進管理思想變革的一個體現。
(三)建立會計標準體系
會計信息化及會計網絡化作為近些年的新興產物,在行業標準以及操作規范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體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沒有標準可循,各個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對信息化會計體系進行執行,這就直接導致了信息化會計在企業之間以及行業之間不具備可比性以及借鑒性。另一方面則是沿用傳統會計的會計標準進行衡量與對比,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造成了工作的復雜化,使得信息化會計不得不迎合傳統會計的標準而進行無效的反復計算。在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還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需要對信息化會計的執行標準進行統一。以企業內部為例,對會計控制指標進行量化排序,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會計手冊的編撰。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嚴格的執行會計標準,使得會計工作具有實際的操作與指導規范。
(四)完善信息化會計人才隊伍的建設
會計行業較為注重工作經驗,這也導致了企業的會計崗位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老齡化問題。而老齡化問題直接導致了員工對信息化技術的把握不到位,影響了企業會計信息化建設進程。因此,企業在信息化會計團隊的組建過程中應該把員工的計算機基礎作為基本的崗位要求,大膽啟用新人,建立梯次合理的人才隊伍。對老員工采用停崗培訓等方式對其專業技能進行二次培訓,使其能夠適應新的信息化會計的工作要求。
(五)強化數據安全的構建
企業會計信息化會計構建過程中安全性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針對會計信息化安全性的構建,主要通過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構建硬件安全,主要通過選擇網絡隔離、計算機殺毒、封閉操作系統,登錄權限管控,文檔加密等手段進行安全風險的規避;另一方面,構建軟件安全,在企業內部實行會計數據風險預警以及風險管理體系,對可能出現的會計風險建立相應的預備措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分析、及時處理;總之,從硬、軟件兩方面入手來保證會計信息化相關數據的安全性。
四、結語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企業全面開展落實會計信息化建設是提高企業辦公效率,順應時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在具體的會計信息化構建過程中應注意合理規劃會計體系、改變傳統管理思想、建立會計標準體系、完善信息化會計人才隊伍的建設,以及強化數據安全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劉漢初.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08
[2]王晶琦.中小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突出問題與對策[J].北方經濟,2010;06
[3]劉喜斌,譚倩,劉晟.淺談企業會計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
[4]楊曉俊.淺談我國會計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現代商業,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