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持續發展范文

時間:2023-06-01 10:53: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產業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產業持續發展

篇1

在全縣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積極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下滑沖擊的重要時刻,我鄉召開09年烤煙生產工作會十分重要和必要。下面,我就全鄉烤煙生產工作暨現代煙草農業設施建設工作會議講二點意見:

一、20*年烤煙生產工作的簡要回顧

20*年,是新一屆鄉政府組成的第一年,也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之年。一年來,我鄉緊緊圍繞“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布局”的煙葉生產工作方針,以“控制總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為重點,克服了歷史上罕見的低溫凍害、陰雨寡照等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采取合理輪作、突出規模、連片種植、科學烘烤等措施,加大煙區水利設施和現代煙草農業示范村建設步伐、嚴格執行入戶預檢、做好收購前的服務等有力措施,實現了烤煙生產的長足發展。20*年,全鄉種植烤煙5000畝,種植戶數807戶,占全鄉農戶數的40%。20*年交售烤煙715.4噸,上等煙葉比例達88.6%,已圓滿完成烤煙交售任務,煙葉交售總收入940.7萬元,比2007年增加350萬元,烤煙平均價格為13.9元。烤煙種植戶平均收入11822.9元,是我鄉種植烤煙幾年來戶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完成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55件,其中煙區小水壩5個,煙區水窖150個。

同志們,20*年的煙葉生產工作,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廣大煙農的辛勤勞動,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烤煙生產計劃任務,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全鄉的烤煙生產仍存在著育苗水平不高、中耕管理措施還不完全到位、烘烤技術還不成熟等問題。這些問題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在明年烤煙生產工作中切實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圍繞目標,落實措施,為完成2009年煙葉生產暨基礎建設任務而努力

(一)提高認識,增強信心,努力開創烤煙生產新局面。

一是統一思想,進一步深化對烤煙生產重要性的認識。我鄉是農業鄉,煙草種植業在全鄉經濟總收入中占33%。是推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村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支柱產業,事關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烤煙產業的發展,事關全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大局,必須做到思想上決不動搖,精力上決不松懈,投入上決不減弱。要始終把烤煙生產工作作為全鄉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來抓,作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措施來落實,從提高煙葉質量入手,狠抓科技興煙、質量強煙,進一步優化管理,提高服務,使烤煙生產穩步發展。二是嚴格執行“雙控”政策,加強合同管理

2009年,縣政府下達我鄉的烤煙種植面積為5500畝,比20*年增加500畝。指令性指標14090擔,出口備貨1650擔,總收購量15740擔,這是在縣政府貫徹落實“嚴格控制、適度從緊”總體要求的前提下,針對各鄉鎮實際作出的決策,我鄉烤煙工作任重而道遠。各村委會要牢固樹立煙葉可持續發展觀念,防止盲目樂觀,盲目發展的傾向,堅持以質量求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雙控”政策,鞏固“雙控”成果。繼續加強計劃管理,堅持按合同收購,認真組織合同簽訂工作。一定要把合同簽訂作為控制總量、穩定規模的根本措施認真加以落實。要按照規范化程序,加強合同簽訂和執行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切實合同簽訂中的盲點,堵住合同簽訂中的漏洞。在此基礎上,嚴格按合同簽訂數量安排生產,做到面積、供苗、物資發放、移栽株數與約定單產和收購數量相一致。各村委會不得以防備災害為借口隨意擴大種植面積。在控得住的同時,必須做到穩得住。面積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各村委會要做好對煙農誠信度、勞動力、土地面積、生產管理水平等因素的調查,合理安排合同簽訂,確保下達的烤煙面積不滑坡,做到下達一畝、種足一畝、豐收一畝,確保指令性收購計劃圓滿完成。

三是千方百計落實各項科技措施,全面提高烤煙生產水平。強化科技種煙是實現今年烤煙生產目標的關鍵,在科技種煙上要堅決實行規范化栽培技術,提高單產、提高效益。要立足各村委會的資源優勢,在輪作、深耕深翻、高起壟、育苗、移栽、揭膜、提溝、培土、封頂、留葉、采收、烘烤、扎把等關鍵技術環節上下功夫。各聯系組干部、煙站職工、鄉級科技人員和鄉土人才資源,深入村寨,深入農戶,深入煙地,抓點示范,現場培訓,技術上門,確保新技術在煙區得到全面普及和推廣,提高科技種煙水平,實現烤煙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是加大烤煙政策的宣傳落實,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在烤煙生產發展中,政策是調動煙農積極性的關鍵。我們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和教訓,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重點抓好煙農種植積極性和村組工作積極性的有利因素,在各項獎勵激勵機制上下功夫。讓對烤煙生產有貢獻的村組和個人得到實惠,切實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

五是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確保工作落實。今年烤煙目標任務能否現實,干部作風是決定因素。近年來干部作風確實有了很大的轉變,但還有差距。我們要以抓干部作風為突破口,推進烤煙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力弘揚“不怕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求真務實,深入村寨、煙地,農戶,提供服務。認真落實領導責任和崗位責任制,加強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嚴處作風漂浮、工作不實、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行為,確保烤煙生產各項措施的落實。

(二)把握機遇,狠抓落實,全力推進煙葉生產暨基礎設施和現代煙草農業設施建設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是今后烤煙產業的主題,也是新形式下烤煙產業最明顯的標志。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抓住機遇,牢固樹立現代煙草農業的觀念,按照“打牢一個基礎,努力現實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的總體要求,使全鄉烤煙產業在更高的平臺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村委會配合、各站所協調合作,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抓好現代煙草的各項體系建設。

二是繼續積極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積極探索煙葉生產規模化種植、專業化分工、市場化服務的新型生產組織形式。充分調動煙農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種煙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實現戶均種植規模逐年提高。

篇2

一、轉變觀念, 調整結構,發展質量型畜牧產業化體系

要實現新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轉變觀念進行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所以,需要對產品結構進行升級,不僅需要提高產品產量,更需要注重提高產品的質量,轉變以往只強調單純養殖數量而不注重養殖質量的觀念,走出觀念誤區。另外,把良種養殖推廣開來,普及到各個區域,以生態養殖為目標,努力研究開發投入少又對環境少害或無害的綠色畜牧產品,使得這些產品具有高效益、高產出、高附加值的特點,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共贏,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疆的畜牧業發展以后,達到一定的時期,就應在畜禽的數量上進行適當的控制,規定上限或制定養殖指標。而對于生態環境方面,必須著重注意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環境保護方面,國外有許多可以借鑒的經驗,他們制定了許多對環境有利的法規和規定。比如前歐共體制定法規作了規定,限制了每公頃土地可以養殖多少頭會產生糞便的畜禽,規定每公頃土地可以養殖2頭奶牛,4頭犢,每公頃可養育16頭豬,養133只產蛋雞,育285只成雞,這就相當于每公頃土地可以排放170kg的糞便。另外,在東亞,日本對本國畜牧場應選在那個地方做出了非常嚴苛的規定。相比較之下,在環境保護這方面,我國還做得不夠好,沒有明確規定畜禽飼養場對環境的責任。雖然國家曾制定了相關的文件來促進新疆對環境的保護,比如《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九五”期間及2000 年環境保護目標》和《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但是沒有具體、明確地規定新疆畜牧業集約化飼養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也沒有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在研究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著力關注點。因此,要實現新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走提高經濟效益和保護環境的雙贏道路,實現新疆畜牧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以及現代化。

二、積極應對WTO挑戰,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畜牧業的信息化發展

隨著新世紀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我國已經逐漸融入國際市場的大浪潮之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必須遵守國際標準來進行標準化生產。當今世界國際市場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產品質量和產品價格的競爭。所以,我國要想贏得這場競爭,就必須借鑒外國先進經驗,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走“標準化”、“科技化”生產之路。具體說來,要實現標準化生產,就需要:首先,必須構建一套連接飼料生產、養殖生產、加工和流通等流程的標準體系。這套體系必須是完整的,不僅涵括飼料廠、養殖廠、產品加工廠以及銷售商等前期環節,還要涵括到消費者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這個體系內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依據食品質量標準來保證產品的質量。對于產品在包裝和運輸的環節上,有關部門必須要對飼料、添加劑等進行嚴格的檢測,從而確保畜產品殘留物對消費者不會有危害,使產品質量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其次,構建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來實現產品標準化生產。保障體系由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來構成,同時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使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在有序中進行,營造良好安全的食品環境;然后,還需要構建一個包括政府、法律、媒體以及中介組織在內的強大有效的監督體系,定期地對產品進行抽檢監測,然后在媒體上公布監測結果,凡是產品有問題的就進一步曝光,這樣就提高監督的透明性;最后,為畜牧業建立檔案記錄,對每個工廠的生產過程比如原料和飼料的采用、預混料和添加劑的使用、產品品種、養殖過程等建立完整的檔案記錄,歸納整理入庫,以便于最后在出現產品安全問題時可以有據可查,可追蹤其源頭,實現最快最好地解決問題。1999年5月18日,國務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飼料衛生標準》《飼料原料標準》,最近國家環保局又了《畜禽養殖排污管理條例》和《畜禽養殖排污標準》,這些條例和標準標志著我國養殖業、飼料工業與環保事業在法制建設道路上邁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步伐,為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必將促進我國畜牧業的長足發展。另一方面,在新疆加大力度研究畜牧產品的新加工技術并應用于實際操作中,針對畜牧產品不僅構建相應的產品標準體系,同時還構建了質量保證體系。在產品標準方面采用GMP標準,而質量保證方面實施世界通用的HACCP規范和ISO9000規范,使產品標準和質量與世界接軌,有益于產品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在大量科研項目的結果總結和生產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建構新疆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完整體系和模式,新疆畜牧業在可持續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防范風險,加強政府職能建設

政府處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中,存在許多風險,其職能需要進行強化、弱化以及轉化,也就是說需要強化自身的宏觀調控,弱化對市場的圍觀管理職能以及對社會職能進行轉化。要防范市場風險,加強政府職能建設,就需要做到:1)樹立并進一步鞏固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從而有效實施公共管理。首先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時與法律相違背,同時要杜絕“暗箱”操作;其次,公共管理理念要求政府對自己政務進行公開,提高政務透明度,保證牧民可以準確全面地獲知政府信息并保證他們的參與權;公共管理理念還要求政府有效進行層級管理,使系統內部可以進行暢通無阻的溝通,相互之間可以協作并發揮互相監督的作用;最后,公共管理理念還要求政府為民眾提供公開的服務,借鑒現代企業民主管理的理念,實施有效管理,保證政府往廉潔高效、服務創新的道路發展。2)強化政府基本職能,如明確政府彌補市場缺陷是市場有序運行的職能。政府應把事務分類,把沒有或較少外部性的經營也就是完全具有經營性的事務交由市場來主導運作;而對于推廣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主體培訓等具有較強外部性的精英性事務,一方面政府自身進行扶持,另一方面由私人企業調整運作,企業調整參與的成本與收益,保證他們在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時也能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這樣就能提高企業在市場運作中的積極作用。3)強化政府在市場中的宏觀調控職能,為市場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政府應不斷通過努力研究深入了解市場需求,同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趨勢做出準確反應,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比如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等進行市場宏觀調控,而不是一味地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運行。所以,政府應在政策上加強引導、在資金上加大投入、在服務方面保證提供以及在環境方面積極改善,采取一切可利用的有效措施保證特色農業在平穩中完成產業化道路。

四、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

要保證特色農業產業化的順利進行,就需要協調其產前、產中以及產后的發展,這就必然需要一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兩者緊密相關。而新疆畜牧產業化發展就需要進行當地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做法是:第一,根據新疆各地區當前的生產力水平,在適應新疆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上,建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多種經濟成分、多種聯系渠道、多種服務形式結合起來,構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多樣性。第二,構建一個服務網絡,在這服務網絡中,每個服務組織需要分工協作,緊密地配合,還要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或互補長短,這樣的一個服務網絡就是立體的、多功能的。第三,農業社會化服務時這一新的產業在推進畜牧產業化過程中逐漸興起的,在它為產業化進程中的各個環節提供充足的需要后,應再逐步使之服務有償化和經營企業化。第四,構建一個協調合作的服務組織系統,使產業化進程有序進行,避免重復建設和內部爭奪利益,使整個服務系統整體向前發展,實現一體化進程。另外,通過各種方式加強與農戶的溝通聯系,比如通過合同購銷、合作供銷等方式,這樣可以幫助產業化的運性機制靈活多樣又有章可循。第五,在充分了解各地的具體實際狀況和遵循市場運作的基礎上,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促進農業社會化的逐步完善,這些政策法規既可以為服務組織的基本權益提供政策保障,又會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行為約束和規范。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磷化工產業 可持續發展 基本要求 政策建議

磷化工產業是以磷礦資源為基礎,磷肥、磷酸鹽和磷化物等磷化工產品為主體的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之一。本文分析了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研究了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一、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盡管學界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很大差異,從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系統學等角度都作出了不同界定,但一般認為可持續發展應當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講,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

1、資源的科學利用

可持續發展強調對不同屬性的資源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對于礦物、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并盡可能用可再生資源代替,以延長其使用的壽命。磷礦是一種典型的不可再生資源,我國磷礦資源雖然目前探明儲量較大,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摩洛哥,但具有豐而不富的特點,已被國土資源部列為2010年后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20個礦種之一。近年來,我國磷化工產品年生產能力近850萬噸,資源消耗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的磷化工產品在滿足國內生產、生活需求的同時,也有大宗的、傳統的初級磷化工產品用于出口,總體仍然屬于“資源輸出型”發展模式。與此相反,很多發達國家均對本國磷礦資源進行嚴格保護和科學利用,主要用于生產高端產品,并明令限制出口。磷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科學利用好磷礦這一稀缺資源,這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產業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強調發展;離開了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磷化工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具有磷礦開采、加工、運輸、保護、研發、出口等多個環節、多種形態。我國有27個省份有磷礦分布,但總體分布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資源比較豐富的云南、貴州、四川、湖北、湖南等五個省,產業集中程度較低。同時,我國磷化工產品以生產磷肥等初級產品為主,精細、專用、材料產品很少;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無論是在磷礦采選還是在磷化工產品中,中小企業多,大企業少,產能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不夠。磷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我們始終把發展作為鮮明主題,用發展的眼光、發展的思路、發展的辦法,著力解決當前在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促進磷化工產業發展能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整個磷化工產業的全面發展。

3、環境的有效保護

可持續發展在鼓勵經濟增長的同時,強調要對人類需求的滿足進行限制,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要注意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有效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當前,我國磷化工產業處于比較落后的局面,一些磷化工產品的生產給環境帶來了巨大污染。比如,黃磷是熱法磷化工的母體產品,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夕陽”產業,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停產或宣布不再生產黃磷。與此趨勢相反,我國近年來黃磷生產卻大幅上升。黃磷生產中所生成的爐渣、磷鐵及爐氣都已對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污染。除黃磷生產之外,其他磷化工產品的生產,如果保護不夠,也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我國磷化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考慮環境的承載力,有效滿足當代與后代對環境發展的要求。

二、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磷化工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都面臨激烈競爭。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來看,我國磷化工產業還面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資源利用水平較低

磷礦資源十分稀缺,但我國綜合利用總體而言不充分、不合理。我國磷礦80%為沉積巖,70%為中低品位的膠磷礦,地下開采約占總量的60%,即使在富礦比較集中的云南、貴州兩省,也含有大量貧礦,礦產雜質多,開采難度大。但與此相反,我國絕大多數礦山屬于中小型礦山,特別是集體、個人的小型礦山,生產設備相當簡陋,技術力量十分薄弱,管理工作較為滯后,亂挖濫采、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現象比較普遍,有限資源浪費較大。同時,即使在優質磷礦富產地區,由于發展理念、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磷富礦“優礦劣用”、“高質低用”的現象,相當一部分優質礦用于生產低濃度的鈣鎂磷肥和普通過磷酸鈣等,資源利用水平比較低,一些有價值的元素被遺棄,加劇了優質資源消耗速度。

2、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磷化工產業結構。從產業生產結構看,但我國的磷化工企業仍主要是以生產黃磷、三聚磷酸鈉、磷酸氫鈣等初級磷化工企業為主,生產附加值高的精細、專用磷化工產品及有機磷產品的企業很少。從產業地區布局看,我國磷化工產業主要布局于磷礦資源集中的云南、貴州、湖北等五省,但地區之間信息交流不夠通暢,各自“產業鏈”不夠完整,注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投資、加強相互之間的協作配合還比較欠缺,這些地方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不僅與國外磷化工產業差距較大,也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從產業增長方式看,整個磷化工產業的經濟增長仍然屬于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傳統方式,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還沒有形成,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升級。

3、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在磷礦開采中,人們要對森林植被進行砍伐,剝離表土或注水洗選,必然會造成一定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同時,磷化工產業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行業,其“三廢”排放強度遠遠高于其他工業平均水平。磷化工產業發展帶來了大量的環境污染,最為典型的是云南滇池附近因為磷化工廢棄產品的無序排放,導致滇池磷含量超標,造成水體過度營養化,曾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這一事件使人們充分認識到磷化工產品的污染問題,江蘇、廈門、深圳、昆明等省市已明令禁止使用含磷洗滌劑。總體而言,我國磷礦分布和磷化工發展區域,基本是人口較為密集、經濟相對活躍的區域,由于開采、生產技術的限制,磷化工產業的高排放、高污染,與人類有限的生存空間、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磷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中國磷化工十一五發展指南》提出,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優化礦區布局,加強自主創新及技術進步,促進磷化工業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本文建議要突出抓好三個方面。

1、積極推進自主創新

推進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前提,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保證。從技術角度講,全球磷化工新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濕法、熱法并舉,以濕法為主,在穩定發展大宗磷肥、磷復肥的同時,為滿足人類社會多方面的需求,發展精細磷化工產品,提高不可再生資源附加值。我國磷化工產業之所以會出現資源利用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污染較嚴重等問題,與選礦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薄弱,高新技術運用較少有著密切關系。要促進磷化工產業的發展,首當其沖的是必須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學習借鑒國際最新的中低品位磷礦綜合利用技術、溫法磷酸的精制凈化技術、精細磷化學品的綠色合成技術等最近的技術成果,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步伐,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著力突破影響和制約磷化工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一種社會生產、再生產范式,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要克服磷化工產業資源消耗量大、“三廢”排放嚴重等問題,堅決擺脫“先污染一后治理”的傳統發展道路,就應當實現從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到可持續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磷及磷化工廢物資源化、磷-煤-鹽化工共生耦合循環、磷化工、鹽化工、煤化工廢物綜合利用,充分利用磷礦資源中的每種元素,降低磷礦的消耗,有效地減少甚至消除“廢物”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稀缺而又寶貴的自然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一些大型的磷化工企業已經開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進行有益探索。比如,云天化集團三環公司堅持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途徑,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依靠科技創新、技術進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在企業自主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我國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磷化工企業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盡可能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實現真正的科學發展。

3、加大產業整合力度

篇4

關鍵詞:河南;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c)-0000-00

煤炭資源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煤炭產業在我國能源工業和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關系著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以及國家的能源安全。河南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產煤大省,煤炭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前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多年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也突出了許多問題制約著煤炭產業的發展,煤炭產業需要大力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走安全、高效、集約、清潔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河南省煤炭產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的產煤大省,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是國家規劃的 13 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素有“千載煤州”之稱。全省垂深2000m淺含煤面積約1900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11%;已勘察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占含煤面積的21%。全省129個縣(市)中,已知有52 個市、縣有煤炭資源賦存,煤系地層總面積達到 6.28 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近40%,保有煤炭資源儲量 245.1億。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南省煤炭產業形成了以平頂山、焦作、鄭州、鶴壁、永城、 義馬6個大型煤炭基地為主體,地方國有煤礦、鄉鎮煤礦共同發展的煤炭生產開局,基本形成了以煤為本,多元發展的產業布局,煤炭業經濟效益增長迅速,產量和生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1年,河南省煤炭企業完成煤炭產量2.32億噸,同比增長9%,其中國有重點煤礦1.95億噸,占總產量的84.03%,地方煤礦3706萬噸,占15.97%。全省完成煤炭銷售2.55億噸,同比增長13.3 %,其中國有重點煤礦1.98億噸,占總銷量的77.60%,地方煤礦5710萬噸,占22.40%。全省完成煤炭鐵路運量7020萬噸,同比下降11.6%。2012年,河南省煤炭產量1.48億噸,同比下降19.5%。其中,國有重點煤礦1.37億噸,下降6.7%;地方煤礦1103萬噸,下降70.2%。全省煤炭銷售量1.95億噸,同比下降23.4%。煤炭鐵路運量5897萬噸,同比下降16%。據悉,2013年全省原煤產量保持在2億噸左右,擬退出煤礦10處,淘汰落后產能150萬噸。

2 河南省煤炭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煤炭開采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引起地表裂縫、塌陷等現象,對地表生態和植被產生嚴重影響,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同時,地表塌陷還會危及到周圍村莊、學校等地面建筑物,導致水、電、通訊等線路搬遷或者改道。例如,位于河南省東部的永城市,多年來的挖煤已使其地表塌陷非常嚴重,據專家預測,永城礦區開采完畢后,將形成塌陷區 515 平方千米,占永城總面積的1/4,將近有500個村莊受到影響。平頂山由于煤炭過度開采,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現象十分嚴重,塌陷面積達1.4萬畝,對地面建筑物和人民的生活工作造成威脅。此外,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大量占用土地,加劇土地資源緊張。全省每年排放煤矸石1200萬噸左右,約占地16公頃,全省累計堆存煤矸石2.4億噸以上,占用土地800公頃,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同時,伴隨著煤炭的開采,大量或過度抽排礦井地下水會導致礦區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資源浪費,影響到區域水質條件。煤炭生產和加工過程中排放的廢水未經處理就進行排放,對地表水污染嚴重;大量的粉塵以及煤炭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嚴重影響當地大氣環境,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

2.2 資源綜合利用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一方面資源浪費嚴重。雖然經過礦產資源整合,河南省小煤礦數量減少了62%,全省煤礦采區資源回采率達到80%以上,但是仍有眾多的鄉鎮煤礦的平均回采率只有10%~15%,采大不采小、采好不采壞、采整丟殘、采厚丟薄、吃肥丟瘦等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極大的縮短了礦井及礦區的壽命。另一方面,煤炭產業結構不合理。河南省煤炭產業中以原煤為主的初級產品占較大比重,缺乏精細產品和深加工產品,產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產業鏈條短,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程度低,像煤化工、煤層氣開發利用、坑口電廠建設等戰略性工程進展緩慢。

2.3 煤礦后續資源緊張,部分礦區瀕臨枯竭

河南省現有可供利用的大型井田在2010年前已被全部規劃利用,煤礦后續資源接替較為緊張。據相關統計資料知,河南省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目前已開發利用約50%,尚未開的的122.6億噸煤炭資源因埋藏較深、地質條件復雜和因地上建設工程占用等原因,實際能夠開采利用的僅占資源儲量64%,并且開采難度較大,現有的設備條件以及技術水平難以保證資源的有效開采。目前,河南的六大煤電集團公司,除永城和鄭州兩地可供建井的資源儲量較充裕外,焦作、義馬、鶴壁能夠建井的資源量很少,平頂山地區雖然遠景資源量有一定的保證,但是由于深井建設和礦井熱害等原因嚴重制約著資源的開發利用,所以很多礦區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嚴重局面,急需尋找后備資源。

2.4 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礦難事故時有發生

2012年河南省發生煤礦傷亡事故4起發生傷亡事故4起,死亡12人,傷2人,同比事故起數減少1起,下降20%,死亡人數增加5人,上升71.4%;百萬噸死亡率0.163,同比增加0.099,上升155.64%。其中,骨干煤礦企業發生事故2起死亡9人,傷2人,同比起數持平,死亡人數增加6人,上升200.0%。百萬噸死亡率為0.129,同比增加0.090,上升228.1%。地方煤礦發生傷亡事故2起,死亡3人,同比減少1起,1人,分別下降33.3%和25.0%。百萬噸死亡率0.780,同比增加0.613,上升366.0%。煤礦傷亡事故依舊存在,煤炭安全生產形式依然嚴峻。

3 河南省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第一、發展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

一是搞好污染防治。在煤炭的開采直至利用的全過程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控技術,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對新建煤炭項目嚴格執行環保法規、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針對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問題,通過植草、植樹等方法進行防風固塵,使的矸石山達到整體綠化,控制粉塵污染。二是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協調有關部門加強對煤炭企業采掘作業的監管力度,改進采掘工藝、調整采掘線路,把因采煤塌陷造成的損害程度降到最低。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工藝。在煤礦作業中加大先進設備的使用比重,淘汰落后的和高耗能的技術設備,加大對共伴生資源的利用,搞好煤炭地下氣化發電等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示范工程建設。

第二、提升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

一是繼續加強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合理開發煤炭資源,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率。嚴格控制過度開采,注重節約保護,把現有礦井的產能控制在適度范圍內,提高資源回收率。在煤炭生產利用的各個環節采用節能高效的實用技術及先進裝備,全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大對煤炭資源開發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力度,推廣應用煤矸石發電等工藝設備,大力推廣矸石水泥、矸石磚、粉煤灰砌塊等新型建材產品。二是搞好深度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煤炭產業內部循環。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以資源綜合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加快煤炭延續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和煤層氣產業,培植煤炭資源新優勢。三要延長產業鏈,推進煤炭服務業的發展。河南省煤炭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延長產業鏈,大力發展不受煤炭資源制約的煤炭服務業,包括地質勘探、科技研發、教育、物流等服務于煤炭開采和加工業的第三產業。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實現安全生產

礦難事故的不斷發生,既有管理體制不健全、生產技術水平低的原因,也有從業人員安全意識不強、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原因。要實現河南省煤礦安全形勢的根本好轉,一要從制度入手,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斷創新安全管理措施,切實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監管水平。強化企業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意識,建立安全生產保障體系,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二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的技術水平。要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使用安全性能高的裝備,進一步加大安全的投入。三是要加強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強化從業人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總之,河南作為我國煤炭資源生產與消費的大省,要實現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煤炭產業長期發展的戰略體系,確保煤炭產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軌跡進行;其次要進行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解決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問題;最后還要加強管理,妥善處理好環境污染問題和安全生產問題,只有協調好資源環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之間的關系,煤炭產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東升.河南省煤炭工業發展循環經濟若干問題探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08(5):32~33.

篇5

【關鍵詞】 坭興陶 可持續 發展

一、坭興陶產業發展現狀

目前的坭興陶產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據統計,欽州坭興陶行業企業和經營主體已有309家(戶),從業人員10000多人。行業中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大師3名,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廣西陶瓷藝術大師56名,欽州市坭興陶工藝美術大師45名。年全行業完成生產總產值約5億元。在一個產業的初級發展往往會存在如下的問題:

(一)對制作坭興陶的原材料陶土的開采,沒能做到科學合理的開采各坭興陶生產企業為降低成本,專門對易于開采的表層資源進行開采,簡單粗暴的開采模式,造成陶土的大量浪費和植被環節的破壞。

(二)知識產權保護不好,影響了企業和個人的創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坭興陶產業的擴大和發展坭興陶以其良好的實用性和古樸的窯變顏色,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更吸引人的是其獨特創新的藝術設計和創造,才賦予了她較高的藝術價值。當下的環境對坭興陶設計的知識產權保護的不夠好,有部分企業既缺乏資金,又沒有相應的產品研發及創新技術,就針對市場銷量好的產品,故意去模仿和假冒原創產品,以降低自己的研發設計成本,嚴重打擊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對于藝術陶來說,這種打擊顯得更為嚴重。

二、實現坭興陶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要進一步精確勘探坭興陶土的分布和儲量據地質勘探部門預測,欽州陶土礦資源遠景儲量達15億~17億立方米,約30億噸,主要分布于欽州市郊大馬鞍一帶,十分適合制作工藝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陶土的等級,劃定坭興陶核心保護區,根據其陶土特性,適合做陶器的要求,結合城市發展的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開采計劃和方案,有針對性的進行開采。

(二)設置開采準入門檻,對坭興陶土限制開采

要根據坭興陶生產規模和對開采后的陶土表層植被環境,通過技術手段將環境復原的好壞,來確定坭興陶土的開采,將規范的,有利于持續開采和環境保護的企業留存下來,將違法開采的企業剔除出去,以加大開采的成本來提高準入的門檻,樹立坭興陶行業有關人員的生態美學觀,以有利于陶土的可持續開采,來提高坭興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科研合作平臺,加大創新力度,保護好知識產權

欽州坭興陶要傳承發展,要創新,要不斷開發新產品,必須形成開發新產品的機制和做好知識產權保護。一是建立坭興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促進國內其他名窯的制陶工藝與坭興陶的制作工藝的融合。二是進一步加強與著名院校、科研機構、國內知名企業合作,加強從陶土到產品的全方位研究,根據市場需要和客戶的要求,進一步研發市場更廣闊的建筑工業陶、園林陶藝的方向發展。也可以就產品開發中的某些問題,企業委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幫助解決,或聯合攻關解決問題,形成產教融合的新機制。三是進行坭興陶的設計、工藝、窯變創新。

三、實現坭興陶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進一步研究市場,積極拓展日常建筑用陶市場

上世紀50-90年代,坭興陶在市場上的輝煌,更多的是依靠以油罐、電湯盅、電湯盤、湯煲、電飯煲內膽等日常用陶器打造的,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欽州坭興陶產業雖然在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企業仍集中在坭興陶茶具、花瓶等藝術品的制作上,市場廣闊的日用陶還沒有進行開拓。以當下的產值和廣東佛山陶瓷、廣西北流陶瓷業動輒幾十億元以上的年產值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所以欽州坭興陶產業既要注重藝術陶的發展,又要大力開發日用陶瓷、工業建筑陶瓷。面對整個坭興陶產業的生態發展,各個從業者能夠認真根據自己的條件,去思考自己的產業在整個坭興陶的生態系統中是一個什么樣的生態位,比如你覺得你的坭興陶企業適合生產日用陶,那你就專走日用陶的路線,他的坭興陶企業適合發展藝術陶,那他就堅持走藝術陶的路線,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合理而清晰的生態位,在不同的生態位上,有其自身特有的特點,堅持生態位的差異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堅持,整個生態系統都是在運動變化著,生態位的發展也會根據適當的形式發展和變化。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擴大經濟規模。

(二)營銷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改變以往的保守式銷售方式,加大銷售網點的建設和布局。在區內外城市建立直營銷售網點,擴大產品推廣面和銷售面,指導企業在國內各大機場建立銷售點,搶占高端客戶源,尋找更多商機。二是引導企業借助現代網絡營銷,利用電商的優點,開展網絡銷售。三是每年定期參加全國或國際性的陶瓷會展、陶文化研討會等,以參展或文化交流的方式,讓坭興陶更多地走出去,不局限于廣西一隅,而是優雅從容地進入文化藝術品位的展廳,提高文化層次與知名度。四是借助其他載體,進行商品植入,整體銷售。坭興陶與茶文化的結合,如與梧州的六堡茶,福建鐵觀音,杭州龍井等知名茶葉整體包裝銷售。五是加大人員的參與度,在坭興陶吧或者工作室增加游客手工制作的環節,既能讓游客在店里停留的時間增加,也能激發游客的興趣,從而擴大坭興陶的銷售。

【參考文I】

[1] 倪文豪.基于生態美學思想的欽州坭興陶器創作研究[J].讀書文摘,2016,12.

[2] 楊建軍.欽州坭興陶與宜興紫砂陶窯變工藝的比較[J].中國陶瓷,2015,(06):81-83.

篇6

關鍵詞:山西;煤炭產業;營銷策略

1山西煤炭產業SWOT分析

1.1優勢分析

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煤炭面積占地6.5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40%,煤炭產量占全國的1/4。全省118個縣區中,94個縣區含有煤炭資源,有煤炭企業的縣區有91個。山西在地理位置上鄰近內蒙古、河北、河南和陜西四個省區,又與北京、天津和東北等重工業中心不遠,輸煤和輸電都比較方便,交通優勢顯著,有利于營銷渠道的構建。山西距離東部沿海地區較近,是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供應商。國家“十二五”規劃也把山西列為國家未來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區域優勢明顯。

1.2劣勢分析

山西煤炭企技術水平和管理方面都比較落后。山西省的煤炭企業主要加工初級煤炭產品,開采方式落后,缺乏引進和開發先進技術的資金,技術發展滯后,導致了山西煤炭企業轉變產業結構困難。山西省煤炭企業管理松散,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浪費現象都比較嚴重。另外,由于我國關于煤炭產業方面的法制不夠健全和完善,山西出現了煤炭資源濫采的現象。

1.3機會分析

(1)伴隨著全球經濟大發展,消費者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尤其是對煤炭的需求。同時,新型能源作為煤炭能源的替代品,產業起步時間較晚,發展速度緩慢,發展規模較小,對煤炭產業的沖擊不是很大。這就為山西省煤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2)國家為煤炭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很多大型煤炭企業為了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通過建立坑口電站,通過焦化方式處理原煤,不斷增加煤炭的附加值,促進煤炭企業向高級化和現代化方向發展。

1.4威脅分析

(1)消費者對煤炭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收稿日期:2017-07-11作者簡介:高翔云(1984-),女,山西朔州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隨著煤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許多煤炭企業越來越關注煤炭產品的質量,同時,煤炭企業的品牌力和經濟利潤也與產品質量息息相關,因此煤炭企業會不惜增加生產成本來研發和生產高質量的煤炭產品。(2)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山西省煤炭行業發展受阻。國家鼓勵通過兼并和重組,擴大煤企的生產規模,使煤炭和發電進行一體化經營,使煤企市場競爭力更加強大。同時,煤炭產能過剩,對山西省的中小型煤炭企業提出了考驗。

2山西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營銷策略研究

2.1建立高素質的營銷精英團隊

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的煤炭市場營銷環境對營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西煤炭企業在聘用人員時要嚴把質量關,爭取甄選出一批既懂得煤炭生產技術,又懂得煤炭企業經營和管理,同時具有團隊意識的營銷人才。通過精英團隊提高山西煤炭企業技術水平、營銷能力和管理能力。通過對煤炭市場競爭和相關領域行情的深入了解,不斷研究煤企的產品特征和市場經濟規律,滿足不同類型客戶對煤炭產品和價格方面的需求,從而給煤炭企業帶來利潤。

2.2通過創新帶動山西煤炭產業發展

2.2.1經營理念的創新山西煤炭企業應該及時創新經營理念,采取改革措施來提高煤炭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煤炭企業要從粗放型生產營銷模式向集約型方向轉變,由生產銷售低質量煤炭轉向生產環保煤和高附加值煤,由勞動力密集型煤炭企業轉向資源節約型和高技術人才型煤炭企業,由生產型煤炭企業轉向生產服務型煤炭企業。2.2.2市場營銷策略的創新(1)產品策略。當前,煤炭市場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賣方市場競爭激烈,買方市場對產品質量要求高。山西省面對進口煤的沖擊和煤炭價格低迷的情況,要提高煤炭生產技術,提高選煤、洗煤的技術水平,對煤炭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生產出無煙煤、精品煤,不斷提高煤炭的品質,從源頭開始凈化,降低煤炭帶來的環境污染。(2)價格策略。煤炭企業應該通過消費者需求、區域情況和運輸方式的不同進行差異化定價。對煤炭后期3個月內的市場價格進行預估,將煤炭市場的后期預估價作為后期定價的參考依據。對于購買煤炭量大的客戶,采取折扣定價策略。另外,煤炭價格也應根據市場行情靈活調整。(3)渠道策略。要充分利用山西交通運輸優勢,優化煤炭營銷渠道的構建。對于煤炭企業而言,直接分銷是最便捷和快速的方法,因此很多煤炭企業都采用這種短渠道營銷模式,但在煤價低迷的情況下,山西煤炭企業要有所創新,把握間接分銷的方式來獲取利潤。(4)促銷策略。山西煤炭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大廣告宣傳力度,把握住煤炭需求量大的市場環境,把山西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煤炭產品推向全球市場,不斷提升山西煤炭的品牌力,如對一些大型活動和比賽進行廣告贊助,同時,通過公共關系策略進行促銷,如在遭遇一些重大自然災害,重要疾病時捐款,獻身公益事業等。

2.3發展山西煤炭企業的網絡營銷模式

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模式,煤炭電商平臺的出現,降低了煤炭企業的產品成本,優化了促銷手段,拓寬了煤炭企業的營銷渠道,提升了煤炭的銷量,降低了交易成本,解決了煤炭這種大宗貨物交易難的問題。當煤炭企業在銀行融資難時,電商平臺的融資方案可作為一種低成本和更為簡捷的選擇。現階段,全國已經出現了80多家的煤炭電商平臺,煤炭企業已經把電商平臺作為其轉型的一種方式。為煤炭市場的交易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交易方式,更是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山西煤炭企業應把握國家政策支持煤炭產業發展的宏觀大環境,發展和優化自身的網絡營銷模式。

3結束語

山西省煤炭產業要想取得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精準把握市場規律,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環保型產品,提升服務水平。完善營銷管理制度,健全市場營銷機制,創新營銷策略,發展網絡營銷新模式,提高山西煤炭企業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張江平.產業鏈視角下山西煤炭產業升級研究[J].經濟研究,2013,(2):18-23.

[2]韓學良.山西煤炭產業調整的策略研究[D].山西大學,2011.

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tatus of Shaanxi,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salt chemic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anxi and proposed development proposals.

關鍵詞: 鹽化工;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Key words: salt chemical indust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cyclic economy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2-0042-02

1 陜西省鹽及鹽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陜西擁有豐富的井礦鹽資源,占全國巖鹽總儲量的26%,是一個特大巖鹽田。目前陜西省原鹽產量為3萬噸/年,占全國總產量的0.43%,據2009年統計局數字,陜西省2008年燒堿產量28.05萬噸,純堿為28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為1.52%和1.48%。表1說明了近幾年陜西省兩堿產量和全國的兩堿產量,數據顯示陜西省的鹽和鹽化工沒能合理協調的發展。

隨著環境的發展,陜西省逐漸加大對鹽化工產業的投資力度,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漸提高。截止2011年底,陜西省全省規模以上鹽化工企事業共有12家,總資產82.5億元,職工總數1.2萬人。2011年鹽化工產業完成總產值56.74億元,同比增長32.3%;完成銷售收入54.8億元,同比增長28.1%;實現利潤1.48億元,同比增長3.2%。主要產品產量:燒堿41.46萬噸,純堿27.6萬噸,聚氯乙烯47.7萬噸,氯化銨28.9萬噸。

“十二五”以來,陜西省加大對鹽化工產業的投入,目前政府已規劃在佳縣、綏德、米脂等陜北南部縣發展巖鹽資源開發及鹽化工產業。

2 陜西省鹽化工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資源開發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普查勘探,陜西省已基本掌握了巖鹽資源分布、儲藏等情況,取得了較詳實的地礦資料,為下一步巖鹽資源大開發奠定了基礎,但至今尚未取得巖鹽資源重點區域儲量、邊緣界限以及鉀、溴等伴生礦種儲量的詳細地質資料,導致巖鹽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還缺乏科學可靠的依據。

2.2 項目布局問題 鹽產地主要在榆林南部,而大規模的鹽化工氯堿項目分散在榆林北部,這樣的布局存在幾個弊端:①切斷了產品衍生鏈。鹽化工氯堿產品除燒堿、聚氯乙烯外還有很多衍生產品和深加工產品,這些項目只有建設在一起才能形成產業鏈,使產品得到綜合利用;②投資成本加大。這些項目建設在一起,才可統籌安排供熱、供水、運輸等公用工程,節省投資,降低成本[3];③廢棄物難以綜合利用,“三廢”治理成本相對較高。

2.3 技術及人才問題 陜西省鹽化工產業中原鹽、兩堿等初級產品較多,技術含量高的精細化工、高分子化工產品,特別是終端產品較少,產品競爭力不強,使得多數鹽化工企業經濟效益較差,更難以顧及污染物處理及環境保護問題,從而形成鹽化工產業的惡性循環。

由于鹽資源所處位置偏遠,經濟文化條件比較落后,陜北長久以來是化工基地,長期的產業發展和對環境保護的不重視,使得當地生活環境較差,加上缺乏吸引人才的措施,導致缺少好的管理、技術、技工等人才,基礎技術儲備力量薄弱,企業技術創新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整個化工產業的發展。

3 陜西省鹽化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3.1 科學規劃 ①加強巖鹽資源開采的管理。建立原鹽開采準入制度,適當抬高準入“門檻”。新建、改建及擴建鹽化工產業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禁止嚴重危及生產安全、環境污染嚴重、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高耗材耗能的建設項目以及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投資項目。將巖鹽資源流向資金和技術高的企業,使資源得到集約利用,防止粗放地開采利用資源。②綜合考慮企業的選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化工企業與主城區間距過近,從環境安全角度考慮限制企業擴展的呼聲十分強烈,鹽化工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矛盾開始顯現。在產業園區選址時需要考慮既保障城市環境安全、公共安全,又為鹽化工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地、環保容量、公路鐵路運輸、水源等條件。

3.2 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陜西省鹽化工產業必須依托豐富的鹽資源和制鹽工藝技術,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延伸鹽—基礎化工—有機化工—高分子化工—后加工產品的產業鏈,在發展做好原鹽、燒堿、氯酸納等產品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純氯乙酸、氯化高聚物及有機氟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有機氯產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3.3 建立具有循環經濟特色的產業鏈 ①發展煤鹽聯合化工模式。陜西省是國內外少有的煤、油、氣、鹽等礦產資源富集區,組合配置條件好。依托地區的資源優勢,綜合開發煤電和化工產品,聯合發展煤鹽化工[2],整個產業鏈生產過程形成閉路循環,各生產單元之間實現原料、產品和副產品的互供,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品的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產品的綜合利用率,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促進了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增強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②其他模式。1)“兩堿”聯合是發展鹽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有效發展模式之一,將電石法聚氯乙烯產生的難以治理的電石渣全部用于氨堿的生產,可以解決PVC樹脂行業的電石渣廢料利用的難題,同時減少了純堿石灰石的消耗和及三廢的產生;2)氯堿、TDI/MDI和PVC結合,氯氣先用于TDI/MDI的生產,產生的HCL再用于PVC;3)氯堿、TDI/MDI和廉價甘油制環氧氯丙烷結合,氯氣先用于TDI/MDI的生產,產生的HCl再和甘油合成環氧氯丙烷。

3.4 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利用陜西豐富的科教資源,建立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共同開發、移植轉化技術等多種形式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使產品多元化、特色化,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與合作院校簽訂人才定向培養協議,建立人才儲備庫,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3.5 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對鹽化工產業的企業進行定期檢查,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制定責任書,對環保設施的運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達標率及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監控,把企業的生態環境責任與生產經營責任有機結合起來,作為考核企業領導者、管理者的考核績效內容之一。對于做的比較好的企業,可以進行獎勵,以獎代補,充分調動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發展各企業的自控意識。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①,將企業運營可能造成的污染盡可能降到最小,防患于未然。

注釋:

①“三同時”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污染自立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事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是我國預防為主仿真的具體化、制度化.

參考文獻:

[1]陜西省“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M].陜西出版集團,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篇8

(1)技術裝備落后,科技水平較低,采掘技術人員短缺,煤炭回采率低。我國煤炭經濟技術落后,多數煤礦只生產和銷售原煤,未經洗選和潔凈加工就直接進入市場,煤炭產業的利潤主要集中在其下游產品中,由于煤炭精加工、深加工不夠,凝結在煤炭里的大部分利潤都難以實現。由于技術的限制,一次回采率比較低,但二次回采成本相對較高,同時人們對煤炭的節能意識也比較差,所以導致煤炭資源的嚴重浪費與破壞。每年因采煤損失的煤層氣和共生、伴生資源也被不同程度地浪費,水資源也正在遭受嚴重的破壞。同時煤炭專業技術人員短缺,據調查顯示,煤炭生產第一線技術人員的數量不足安全生產最低要求的半數,其中采掘區的技術人員更為短缺。

(2)礦山經營管理者素質低下,環境意識較差,受短期利益影響大。多數煤炭企業受眼前利益驅使,不能夠對煤炭開采生產與經營進行合理規劃,亂挖亂采現象嚴重,低水平的生產與掠奪性經營造成煤炭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煤炭經營管理者專業素質低下,環境意識較差,使得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成為了高利生產回報的代價,致使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我國《煤炭法》第23條規定:礦長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礦長資格證書;特種作業人員經依法培訓合格,取得操作資格證書;安全監督部門應依法鑒察,并對無證上崗的企業和相關人員進行處罰。但多數煤礦經營管理者不僅相關法律意識較差,而且專業技術知識及基本的安全生產管理技術嚴重缺乏,綜合文化素質低下,只知道開煤礦以贏取高額回報,利欲熏心,不懂安全,不顧安全。以上種種弊端更多體現在鄉鎮等小型煤礦企業當中,傳統的簡單粗放型的煤礦生產與開采模式不僅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甚至產生多起煤礦倒塌事故,嚴重威脅著礦工的人身安全。

(3)礦山經營管理者法律意識淡薄,不注重生產安全問題,漠視生命。有些礦山經營管理者綜合素質低下,不注重生產安全問題,漠視生命。隨著我國對煤炭資源需求量的急速增長,煤炭市場供應嚴重短缺。面對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受利益驅動,大小煤礦均進行超能力生產。據國家安監局煤礦事故統計顯示,我國煤礦產量約占全世界的35%,但煤礦事故的死亡人數卻占了全球的近80%。有些礦主沒有把職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不但沒有加強對職工的安全教育,而且煤礦規模較小,生產方式落后,不能保障設備、設施的本質安全,導致事故不斷發生。2005年全國21.1億t煤炭產量中,約有7億t安全生產保障條件不足,鄉鎮煤礦原煤產量僅占全國煤礦的38%,而事故死亡人數和特大事故起數所占比例均超過了70%。當前多數小型煤礦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安全狀況不達標已成為安全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另外,煤礦工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艱難的就業形勢和生存壓力致使他們對于礦主不擇手段地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敢怒而不敢言,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堅持工作。面對頻頻發生的礦難,礦工普遍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手段。甚至在國有企業,代表工人利益的工會也形同虛設。《煤礦安全規程》第5條和第46條規定:“從業人員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當工作地點出現險情時,有權立即停止作業,撤到安全地點”。但面對生活及就業的壓力,礦工只有不顧生命危險,下井一搏。

(4)煤礦分散,規模偏小,生產聚集度低,同時產品單一,產業鏈短。中國目前多數鄉鎮煤礦存在規模較小、服務年限短的問題。為了降低開采成本,煤礦主仍然利用原始落后的炮采、畜運的生產方式,同時這些煤礦的專業技術人員也嚴重匱乏,不僅浪費了國家的煤炭資源,給國家造成極大的經濟與能源損失,同時也造成了安全隱患,落后的采掘技術及安全設備將會導致更多煤礦事故的發生。這些小型煤礦承包者只注重自身效益,對資源、環境問題及國家政策漠不關心。承包者在承包期內唯一的目的是多出煤,對回采率、資源利用率根本不予關注。同時,煤炭專業技術人員從就業與地域環境方面來講,也很少會在鄉鎮的小型煤礦工作,這樣更加不利于小型煤礦的管理與發展。另外,我國絕大多數的煤炭企業產品結構單一,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煤炭開采。盡管有些企業努力拓寬相關產業鏈,但是其經營規模小、經濟效益低、轉移能力差,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條,不能有效地促進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更不能實現資源的良性循環。

2促進我國煤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目前,面對大規模的淺層煤開采,許多地方的煤炭資源已經開始枯竭,一些“靠煤吃飯”的地區由于資源已經枯竭或即將枯竭而不得不重新尋找“生存之路”。加大技術的投資力度,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采用新型設備及新型開采、生產工藝是節約煤炭資源的主要辦法之一。改進煤礦開采技術及生產工藝,就是要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以此來提高資源利用率、回采率,加大煤氣層、天然焦煤等伴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工藝的改進和裝備的提升不僅可以大大提高煤炭資源的回收率,增加難采煤層的產量,而且還可以延長礦井的服務年限。另外,大多數煤礦事故均是由于落后的采煤工藝造成的,技術改造一定要在注重利益、注重質量的同時,實現安全生產。針對我國煤炭資源匱乏及煤礦安全等問題,國家及一些重要的產煤大省聯合設立科技專項資金,以大型煤礦企業為主體,加大科技攻關力度,調動多方面的科技資源,迅速提高我國煤礦安全領域的科技研發水平和裝備水平,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減少煤礦事故發生的風險。要實現生產集約化,實現煤炭的高產高效利用,必須建設一批高產高效的大中型現代化礦井,增加煤炭儲量、集中生產、簡化工藝、減少環節、優化設備、科學管理,實現大中型礦井企業的煤炭生產、管理現代化。同時,對小型煤礦也要進行合理規劃、正規開采、保障安全、依法監督,通過開采技術和回采工藝的改進來提高小型煤礦的開采率。另外,要加強小型煤礦的安全管理,實現安全生產,要加大對礦井通風、安全監測、礦井防滅火、防塵等煤礦安全技術裝備的技術改造。要建設企業信息系統,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實現營銷、運輸等方式的變革,以此來降低采購成本和銷售費用。

(2)加強人才培養和職工培訓,提高人員整體素質,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在大力推進技術創新的同時,我們還要全方位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煤炭從業人員的素質。目前,在煤炭生產一線多數是農民工,在直接上崗前沒有進行過專業的技術與安全培訓,不僅對煤炭的利用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隱患。政府、企業應采用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來吸引煤炭行業及海內外的優秀人才,調動煤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同時,應該注重現有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培訓,以大的煤炭企業為主體來進行繼續教育,對煤炭企業管理工作人員和科技人員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包括強制安全生產培訓。同時應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作用,培養適合煤炭工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全面提高煤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

(3)重視運用法律手段,用法律法規引導煤炭企業的發展。在當今這個民主法制的社會里,我們不僅應該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且應該通過完善的法律監督體系,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加強煤炭企業的生產安全管理。要加強法制建設,同時強化監管部門的責任,將長效管理機制和專項治理有機結合,構建全方位的安全生產防治體系。另外,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健全和完善群眾監督和舉報體系,監管者要進行有效的監管,嚴防各種形式的。要堅決維護煤礦職工的合法權益,鼓勵礦工對煤炭企業的違法經營活動進行監督舉報,使違法行為和非法違規煤礦無藏身之地。

(4)科學規范煤炭開采制度,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培養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是保證安全生產、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應大力推進煤礦資源整合,淘汰生產能力低下的小煤礦,優化礦井布局,擴大現代化的大型煤礦,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提高安全保障程度和整體開發水平。促進煤炭安全、高效的生產秩序,鼓勵大型煤炭企業兼并、收購、整合小型煤礦資源,重點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煤礦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對礦井進行改造,提高煤礦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依法關閉非法開采的礦井,對高度污染、嚴重虧損的礦井應及時關閉或進行合理改革。要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資源合理配置,支撐國家的煤炭產業經濟,需組建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參與國際市場分工,增強國際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5)優化產業結構,使煤炭產業實現循環式發展。煤炭企業應該高度重視企業發展戰略,積極探索煤炭生產、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的道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從循環經濟的角度構建煤炭產業的循環產業鏈,促進煤炭資源的高效利用,增加煤炭產品的附加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良性循環,保護煤炭資源。在做強做大煤炭主業的同時,積極開發相關產業,促進上下游企業的發展,放開搞活其他行業,努力延長和拓寬產業鏈。例如可以將洗選過程中產生的中煤、煤泥等作為電廠燃料,將粉煤灰、爐渣等作為水泥廠的生產原料,同時可以通過污水處理廠對礦井水進行處理,重復利用。煤層氣不僅是一種寶貴的潔凈能源,而且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潔凈煤技術體系開發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高科技含量,應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加強國內外的技術合作,逐步形成水煤漿和煤炭氣化、液化等潔凈煤技術的產品、工藝、裝置、設備及信息服務等。通過這種方式,對煤炭生產伴生的礦產品、煤層氣、礦井水等多種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加工利用,變害為利、變廢為寶,既可節約能源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同時又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應鼓勵國有大型煤炭企業整合地方煤礦,鼓勵電力、冶金、化工等相關企業與煤炭企業開展合作。

篇9

【關鍵詞】 礦業遺跡; 生態恢復; 資源枯竭; 可持續發展

【 abstract 】 in rigorous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ongxi mine park on the ground and underground mining relic resources based on the tenet that protection is preferred, safety first, the reasonable use,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tific put forward the reuse of mine site idea: to display the mining remains landscape, reflect mining development historical connotation as the core,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ure update again, and other means to melt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in a body, beautiful environment, formed rich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theme park. Not only can protect and save the existing important mining sites, scientific use of mining relic resources, carry forward a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culture mining, and thus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exhausted mining, to explore the resource-exhausted industry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keywords 】 Mining remains;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ource exhaus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O74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項目背景:

2005年7月,由國土資源部組織的中國首批國家礦山公園評審會在北京舉行。由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申報的鵬茜國家礦山公園憑借典型稀有的礦產遺跡景觀、優越的區位條件、便利的交通及礦區周邊良好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獲得了評比第一名,成為首批28個國家礦山公園之一,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礦山公園的總體規劃。

現狀概況:

鵬茜礦山公園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區的碧嶺片區,交通便捷,北臨橫坪路,南面是秀麗的馬巒山風景區, 周邊分布著一些零散的工廠和民房。礦區地表基本平緩,早期露天開采的礦坑目前已經形成了兩個礦湖。鵬茜礦是深圳市早期唯一從事地下開采大理巖礦的礦山企業,主要是進行大理石的開采活動。后來隨著深圳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該片區已經變成城市建成區內的一個繁華的居住區,而且地下的大理石資源也接近枯竭,不再適合繼續進行采礦活動。(插圖一 區位圖)

資源特色:

目前礦區最具特色的資源是地下兩層開采形成的礦硐層。地下一層(位于地表下90米,絕對標高為-40米)占地30公頃,巷道長7600米,空間面積達8.8萬平方米;地下二層(位于地表下140米,絕對標高為-90米)占地16公頃。兩層加起來,形成了100萬立方米的地下立體空間。地下空間不僅容量大,形態也非常豐富,分為交通巷道空間和作業空間兩種,交通巷道空間非常狹窄,為5x4米的小空間,而作業空間的規格則達到15米x15米的巨大地下空間,再加上弧形的穹頂,形成非常震撼的空間體驗。

在受到采礦活動影響后,在大理巖地下采空區內受裂隙巖溶水滲透、滴水、自流水等浸蝕作用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下巖溶喀斯特地貌,屬于區域典型的礦業地質遺跡,展示了現代巖溶的形成機理和各種現象,對于研究碳酸鹽類巖溶水浸蝕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礦硐常年氣溫保持在21-22度之間。環境非常舒適。(插圖二 坑道結構解剖圖)

礦區地質水文條件綜合評價:

經過地質勘測,該地區大理石巖礦床穩定性良好,不要支護條件下開采礦硐的極限跨度可達到30-50米,而實際開采斷面為15x15和12x15(寬x高)兩種,遠遠小于30米。

谷地內分布有第四系孔隙含水層和下石炭統石磴子組溶洞、溶蝕裂隙含水層。

第四系孔隙地下水,以潛水類型為主、局部地段有微承壓性質。地下水主接受

大氣降水補給,同時可接受地表水體及礦區周邊地區裂隙含水層中地下水的側

向補給,地下水主要由西往東徑流,排泄于地表河溪和下部巖溶含水層。下石

炭統石磴子組溶洞、溶蝕裂隙含水層主要分布在-20m標高以下的溶洞和溶蝕裂

隙中,地下水為承壓水,水頭高度約60m,水位埋深+0.15~+10.5m,水位標高52.78~85.03m。根據鉆孔抽水試驗,水位降低10.70m,涌水量3.42l/s,單位

涌水量0.320l/s;滲透系數K值0.8905m/d;水質類型為HCO3-Ca,礦化度

138.25,PH值7.6。 根據現場調研得知,-40米的礦坑沒有出現大面積滲水情況。只有少量的滴水情況,每天滲水量約為300m3。在開采期間該部分滲水有水泵提升至地面,供沖廁和工作人員淋浴用水。多余部分排入河道。該部分滲水鈣含量過高,開發后可將該部分滲水經處理后供生活用水使用。

總體來說:地下巷道和采空礦房圍巖完整,巖石堅硬,在未采取任何支撐措施的條件下,做到硐室穩定性良好,加之地下溶巖不發育,礦坑不發育,礦坑涌水量小,同時,在采礦過程中又有意識從各個方面提高了安全系數,為地下項目的開發,奠定了安全可靠的基本條件。(插圖三 地質勘測圖)

篇10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旅游文化;可持續旅游發展

近20多年,我國旅游產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經過對傳統發展觀的反思,人們意識到經濟增長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中心議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旅游業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旅游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從而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新優勢,實現旅游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文化內涵的闡釋

現代旅游是在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后,主動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現的一種綜合性大眾活動,文化要素對旅游活動影響很大。

文化的內涵,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筆者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和理解,總體上對文化的內涵得出以下認識:

1.文化的廣泛性。文化是一個大的范疇,包括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們對文化多角度、多側面的研究也正說明文化內容豐富,外延寬廣。從不同視角可以把文化進行細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

2.文化的層次性。文化具備特有的層次結構,包括表層的物質文化、核心層的精神文化、中間層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層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互為表里地對立統一于整個旅游活動中。而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則是由物態到心態的中間性過渡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證服務質量,提高旅游層次,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證方向和指南的意義”。因此,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應當多方位、多層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蓋面廣泛,有學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內容既具體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們在理解、研究文化時,有時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內涵必須分門別類,層層遞進。

4.文化的差異性和發展性。文化是歷史發展中各地區各民族實踐中創造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作為一個不斷進行物質和信息交換的動態開放系統,在穩定與發展的對立中不斷實現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與時俱進的發展進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為本,客觀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動帶來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與目的地的文化差異并不能說明兩地文化孰優孰劣。

結合旅游產業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與文化的簡單疊加,它不僅僅局限在民族傳統文化的領域,也不是僅僅關注文化旅游這類文化表征比較明顯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將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一步揭示其內在的固有規律,以利于其可持續發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層次結構體系,“既涉及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飲食服務、園林建筑、民俗娛樂與自然景觀等旅游客體文化領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質、興趣愛好、行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體領域;更涉及旅游業的服務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導游文化、政策法規等旅游介體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內涵,將使旅游文化建設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進的旅游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發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產業,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的文化本質特征必然要求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優先發展旅游文化,用先進文化引領旅游可持續發展。現代旅游是旅游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實施的一種高級消費,旅游者最大的收獲就是精神的愉悅和一段回味無窮的美好記憶,所以沒有文化就沒有旅游,旅游產品和旅游產業的經濟性、文化性是統一的。只有充分重視旅游產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內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帶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2.文化是旅游經濟競爭的核心。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因素成為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是較低級的需求,易于滿足;但是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屬于高級而復雜的需求,較難于滿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很難模仿和復制,可比性較低,易于創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區域間文化特質,是培植旅游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旅游開發逐漸向深度發展,文化象一只無形的手支配著旅游經濟活動,只有通過文化創新才能保持旅游經濟基業長青。

3.文化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一體化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重視文化因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現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實現發展的動力實際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發展的搖籃。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越發達。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不斷發掘紅樓文化,按《紅樓夢》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使得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旅游企業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驅動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我國旅游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2002年,海外游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文化類型就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位。這體現了旅游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于開發結構完善、選擇適應面廣的旅游產品,形成優質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場開發方興未艾,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開發以文化為特色的旅游景點和旅游活動內容,可以滿足游客的高層次文化需求,是中國旅游面向國際市場和競爭的必然選擇,推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游大國成為旅游強國。

5.旅游與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過旅行活動,學習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時也將自己本地區的文化帶給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傳播和交流了兩地的文化。同時,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這對于文化的發展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眾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的有關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旅游者大規模持續來訪,對旅游目的地文化影響更多的是消極部分,最明顯的是使當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這類變化對于那些原本以獨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會風情民俗為基本的旅游資源吸引旅游者來訪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將使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產業持續發展乃至維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礎。

三、旅游文化內涵建設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

實現旅游產業利益最大化和不斷發展,關鍵在于開發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旅游產品和服務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建立產業良性的內部運行機制和外部發展關系,從而提升產業素質,獲得可持續發展。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轉變旅游發展觀念。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以旅游養旅游”、“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思路,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使人們對旅游從外事接待到事業再到產業的認識逐漸明晰,一些項目在一定時期內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這種外延式擴張的粗放型發展,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造成的破壞難以用經濟數字來計量。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產業發展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和效益型,通過挖掘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向深度發展。 2.堅持政府主導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和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條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導、市場主體、企業運作、全民參與的產業發展態勢,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資經營者、游客、當地居民三者之間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協調好他們之間的現實矛盾,追求并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的統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門要提高管理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摒棄短期行為,做先進文化的代表,引導當地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并由此全面發揮旅游產業功能。

3.構建旅游企業文化營造和諧旅游環境。隨著我國旅游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促進了旅游市場環境的規范,但是旅游行業惡性競爭、虛假廣告、合同欺詐等各種短期行為仍然在侵蝕著旅游經濟本不健壯的肌體,嚴重威脅著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誠信公平的經營環境,改善旅游行業形象,是旅游經營企業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規建設,可以一定程度地規范市場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經營企業的自律,通過構建旅游經營企業的企業文化倡導誠信守法經營。

4.深度開發旅游資源以品牌促發展。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開發是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創意,在分析地方文脈的基礎上確定文化的開發方向和主題格調,明確定位圍繞主題進行內容組織,進而通過旅游產品加以體現,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進行創造性的升級改造。其中,對旅游資源文化主題的感知和把握并經由旅游產品外顯是關鍵,其本質在于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概括、發掘、升華最終凝聚區域特色的個性化精神,然后通過物化、創新,實現更深層次的整合,將文化內涵滲透、表現在旅游產品的各個層面,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5.重視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國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旅游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市場的縱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豐滿,恰逢中國加入wto的巨大變革,剛剛蹣跚學步就面臨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戰,客觀上使得中國旅游產業不可能亦步亦趨照搬照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同時,正是由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歷史很短,旅游產業發展的焦點集中在經濟領域,加上旅游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如它對經濟和環境的影響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其結果才逐漸顯現出來,可一旦結果顯現,其后果也就無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遠遠落后于旅游對經濟和環境影響的問題研究。我們必須重視這個現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現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區社會文化商品化問題、傳統文化衰退問題、民族文化異化問題以及游客帶來的文化示范對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響問題等等,從事這些研究的不僅包括旅游工作者,還包括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以還應當重視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推廣。

6.加快人才培養夯實旅游產業發展基礎。旅游產業鏈較長,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長期以來,我國旅游專業教育是置于經濟學范疇內的,旅游文化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對旅游人才文化素質的提高重視不夠。而實際上旅游產品設計、資源開發和規劃、旅游服務都是基于文化基礎上的,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對文化的認知度不夠,旅游文化內涵的“白化”環節缺失,無法做到幫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旅游活動只能停留觀光的淺顯層面,不能適應現代旅游的發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養,逐步從單純的生產性投資轉向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旅游從業人員業務素質,提高他們對所處環境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務員,又要做好講解員,通過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給與游客全方位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產業是兼有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四大功能的產業,但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忽視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資源的適度開發和永續利用要求提升產業素質,整合文化要素,進行品牌運作。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物質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進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與旅游產業有關各方參與,深度發掘旅游文化內涵,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業走向成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謝春山.旅游文化——中國旅游業參與國際競爭成敗的關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

[2]安宇,沈山.和諧社會的區域文化戰略:江蘇建設文化大省與發展文化產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