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5:21: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生涯規劃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生涯規劃論文

篇1

關鍵詞: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

隨著1999年以來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的大學教育業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同時,大學畢業生勞動就業體制也由“統一分配”轉向“自主擇業”。這使得過去“天之驕子”們的從容和優越逐漸被嚴峻的就業現實帶來的焦慮和壓力所取代。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消費觀念也在逐漸由“人才高消費”向合理化轉變,更使得大學畢業生求職難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而言,或許是一種進步。但是,對于每一位大學生來說,則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發現、培養自我的潛能與創造力,從根本上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這已經成為每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所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就業指導的目的是為指導學生獲得一種就業能力、面向社會的生存能力,不僅局限于為畢業生實現就業提供必要的幫助,更要為大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就業能力,并使他們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謀求更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而當前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問題卻影響著這一目的的實現。

1.就業指導理念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目標上。多數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停留在把畢業生送出校門,為學生安置工作,強調一次性就業率的狀態,缺乏對就業指導和就業主體的深層思考。如此簡單的目標和導向,自然把學生引人思路閉塞的怪圈: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對即將從事的職業是否適合自我的個性特質、是否貼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否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卻不甚了解,造成了就業的盲目性,致使跳槽現象屢見不鮮,擾亂了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

2.就業指導工作缺乏全程化服務意識。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獲得更高的就業能力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一人校就在學校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進行職業目標的確立,并根據這一目標安排自己四年的學習、生活和培養相應的素質、技能,進而在畢業時找到較為理想的職業。如何選擇職業,如何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如何成就一番事業,這是大學生一進大學校門就應密切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可是當前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仍停留在“階段式”的就業指導層面,還屬于“臨陣磨槍”型,只是到大學四年級臨畢業的時候踢出臨門一腳,把教育對象僅僅鎖定為應屆畢業生,工作重點僅僅停留在畢業生的擇業指導上,距離“全程化”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3.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目前多數高校把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局限在解答畢業生有關就業合同的簽訂和就業政策的咨詢上,即使開設就業指導課,其內容僅是就業形勢的分析介紹、就業信息的通報,以及如何撰寫求職報告,如何填寫個人的求職簡歷,如何應對用人單位的筆試、面試等方面,信息量小,內容陳舊,缺乏實用性。而對如何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等帶有根本性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力度。有些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僅停留在協議發放、回收、簽字、蓋章和罰款等行政任務的完成上,根本就談不上就業指導。

4.就業指導專業隊伍人員不足,人才匾乏。根據教育部規定,在校大學生的人數與就業指導的專職隊伍的人數比為500,1,但目前多數高校在安排就業指導專職工作人員方面尚無法達到這個比例。一方面,很多高校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工作人員嚴重匾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應急,從其他部門臨時抽調一些行政人員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培訓,就業指導的效果難免會受到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即使是專職工作人員也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在質量上也不能完全適應在新的就業環境里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的要求。

二、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和現實憊義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職業發展的歷程。職業生涯規劃(careerplanning)簡稱生涯規劃,又叫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其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并結合時代特點明確規劃者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對每個個體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對自己一生的各個階段所從事的工作、職務或職業發展道路所進行的設計和規劃。也就是說,每一個人在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需要對個人的特質、職業環境進行探索,以逐漸發展個人的生涯認同,并建立生涯目標;在面對各種選擇時,針對各種機會進行生涯評估,以形成生涯決定;進而投身到職業生涯當中,最終獲得自我實現。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還能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籌劃未來,定下事業大計,確定一生的發展方向。

應用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可以幫助大學生從自我認知開始,準確定位自我,更加科學、合理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以科學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性面對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最終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具體而言,在就業指導工作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學生實現學業與職業的良好對接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學生更早地接觸職業世界和進人職業角色,激發學生進人職業角色的渴望,使學生在學習期間主動探索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以職業的要求來規范自己,來規劃自己的學業與大學生活。從而實現大學生活“職業化”,實現學業與職業的無縫對接,最終實現“人職匹配”。

2.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準確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前提就是認識自我,只有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針對性地明確職業方向,而不盲目化。大學四年是職業生涯的重要準備階段,因此從適應社會用人要求的角度出發,大學生要培養一些必備的個性品質,只有了解這些,在大學期間才能按社會所規范的人才要求培養自己的個性品質,這是大學時期必修的人生課程。對自己認識越多,對職業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質認識越深,大學生的自我塑造計劃就越具有前瞻性。給自己定一個塑造個性的計劃是讓自己保持適度自尊、合理進行生涯設計的必要步驟。

3.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勝、目的性

學分制使學生進人大學后選擇課程更為自由,但是,如果沒有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很難明確今后職業發展的方向。大學期習目標存在盲目性,必然導致學習缺乏動力,適應社會的能力弱化。所以,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大學生人學就開始培養、引導和訓練,以便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有意義的幫助。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起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策略,建立學習的興趣和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這些具體且可行性較強的行動方案會幫助畢業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實現目標。

4.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持續科學發展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成才教育,對大學生來說,適合自己職業潛能、性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決定其能否成才的關鍵。對事業的持恒熱情、執著投人和高效工作是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保證,而其背后的主觀決定性因素是能力、性向以及對所從事的職業的意義的認知及與該職業要求的適配性。當今擇業者和從業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確實知道自己適合和愿意做什么而選擇了某種職業或工作;好像知道自己適合什么而選擇了什么;說不上適合和感興趣做什么,只是在機會或條件的作用下被迫選擇了某種職業或工作。在后兩種情況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種情況。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有助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持續科學發展。

三、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新形勢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新途徑、新方法,它貫穿大學生整個職業學習的全過程。高校運用職業生涯規劃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可以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系統性、連續性、針對性、科學性。高校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做好以下工作:

1.普及和推廣職業生涯規劃理念

美國從小學生就開始進行生涯教育,而我國是在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之后,才逐漸開始關注大學生的職業發展問題。當前,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已經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如何引導和支持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就成了各高校應該關注的問題。首先,學校自身應該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發展、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做好宣傳和教育工作,讓學生認識到一個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幫助他們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且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中來;再次,做好信息和經驗交流工作,不同地區、不同高校之間應經常溝通,互相汲取經驗,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2.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是新近引人的理論,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對這一理論比較陌生。只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才能做好其他相關工作,這是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必由之路。高校在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特點,根據不同年級個體的不同學習任務以及心理發展的不同,進行各有側重的職業生涯輔導。一年級處于大學適應期,這一階段可引導學生對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作初步了解。二年級學生已基本適應大學生活,處于對職業生涯目標的探索期,這一階段應著重于學生職業興趣的培養、職業個性的優化、職業價值觀的確立,從而幫助他們尋找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三年級學生的職業目標逐漸明晰,可助其為實現職業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優化心理素質。四年級就業的嚴峻形勢就在眼前,要為求職準備好一切軟件和硬件,為即將從事的工作積極搜集信息和材料,尋找所有可能的機會,參加面試,進行求職前的培訓以及轉變角色,適應社會。

3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師資隊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為保證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需要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高等學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人員應具備心理學、管理學等專業的知識,指導人員應逐步專業化、專家化,只有這樣,才能科學規范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一方面要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講授,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職業世界,確定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目標;另一方面要通過職業測評和職業咨詢服務,幫助學生解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難題,同時結合職業世界不斷變化的各種內容對學生進行集中講座輔導,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職業規劃需要。

4.引進與開發科學的職業測評體系

職業測評是運用現代心理學、管理學及相關學的研究成果,通過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等手段,對人的能力水平、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測量。職業測評具有預測、診斷、探測和評估等功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其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性,還可以評定其個性特征和動機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潛力、不足及發展建議的指導。高校應該充分認識職業測評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一方面挑選、引進合適的科學的職業測評體系,另一方面發揮科研優勢,積極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測評產品,增加測評的信度和效度,努力讓所有大學生都能接受職業測評,真正地了解自己,正確地認識自我。只有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測評,才能樹立一個更為科學、客觀的自我觀念。學生把握了測量結果,就能很好地認識自己,消除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迷茫,為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一個較為科學、客觀的參考。超級秘書網:

篇2

1.1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高校無暇顧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據統計我國2013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達到700萬左右,較2012年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總數達到近20萬人,較2003年全國高校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增長了488萬人。不斷增長的畢業生人數和不斷下降的就業率是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趨勢。很多高職院校迫于巨大的就業壓力,盲目的催促學生盡快就業,卻沒有將學生的合理就業放在首位,更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1.2高校對于就業率統計的狹隘理解目前無論是社會還是高校都很重視學生就業率的提高。在面對日益增加的社會矛盾的同時,政府、社會和學校已經意識到提高就業率是有效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方式。但是,無論是社會、政府還是高校都僅僅將就業率的統計結果作為衡量就業指導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至于就業指導是否有利于學生的人生規劃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高校將就業工作交給輔導員,由學院書記分管,這樣就使本應由全校共同承擔的工作,變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加之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老師,平時工作定位在獎懲助貸和學生的思想穩定等方面,由于疲于瑣碎的行政事務,當面對學校的就業要求時只有機械性的應付,而沒有真正的從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出發有效的解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合理的指導學生完成人生規劃[2]。由此可見,對就業率的狹隘理解,使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在某種意義上是脫節的。就業率的統計在很多時候僅僅是學生的“被就業率”,從長久來看這種狹隘認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反過來影響政府、社會和高校對于就業指導的深化和推廣[3]。

1.3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不重視高校在學生剛剛入學時就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正常的教學大綱,但是由于課時量少,沒有較為嚴格的考核制度,使很多大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很多大學生沒有對就業指導有足夠的認識,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指導僅僅是一門選修課,在實用性上遠沒有專業課重要。加之很多高校就業工作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造成了很多專業課老師根本不知道有這門課的存在,更談不上通過專業課老師的宣傳加深同學們對于就業指導的重視程度,實際上造成了就業指導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脫節。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大學生從沒有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過系統的規劃,對就業持“走馬觀花”的態度。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徐小平說:不做人生規劃,你離挨餓只有3d。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是也是檢驗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尺。

2高校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積極措施

2.1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內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根據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Holland)1959年提出的認知匹配理論,他認為在現實中存在著與人格類型相對應的職業環境,如果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其人格類型是匹配的,那么他工作起來就會很輕松、得心應手,反之亦然[4]。美國曾經有一項調查:美國50名成功人士接受了一項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是:“對于自己的成功,哪項因素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最后,有97%的人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I/Myself”,也就是自我。因此,大學生進行自我認知也就昭示著一條通往未來的光明大道,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吧”,大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就像真正的匠人為了心中的追求去不斷的雕琢一件工藝品一樣,最終一定能夠走向成功。

篇3

實在地說,HR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職業生涯的道路也是很寬的,作好了人的管理工作,還有什么管理做不好?這也許正是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這個職業的原因所在。

一般地講,一個努力工作的HR管理者首先受益的是眼界的開闊,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最新最強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識,是管理知識的第一受益人,這也是更多的企業設立知識總監的一個原因,可以大膽設想,未來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會朝著知識管理發展,知識管理、文化管理將取代現在盛行的人力資源管理。

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的第一個出路是知識管理總監。這個職位賦予人力資源管理者更多的內涵,更多的職能,它將涉及更廣的范圍和更寬的發展道路。屆時,人力資源管理者不僅是個管理專家,更是一個知識專家,擁有豐富的行業知識和專業知識,經濟、政治、法律、微機、網絡,無所不包,人力資源部也會是一個知識庫,進行信息和知識的收存、分發,隨時給各個部門提供相關信息和知識,當然,目前這還只是一個趨勢,但可以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力資源管理者工作的努力,這一定是一個更有前途的職業。

HR管理者的第二個前景是財務總監。似乎財務和人力資源差的遠一點,似乎兩者不達邊,仔細分析,則可知其祥。財務在管理者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的每一部發展都離不開財務,不和財務掛鉤的人力資源管理是不存在的,在英國,不具備財務知識是做不了中層管理者的。那么,財務總監怎么和人力資源管理聯系起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外企將財權和人事權劃到一個人手中,直接對總經理負責而企業的最終目的就是贏利,所以財務在企業的作用可想而知,人力資源總監對財務總監負責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的出路之一是財務總監。

三、招聘專家。人力資源管理者在企業的人事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招聘和用人知識,培養自己的獨特的用人理念和招聘眼光,走出去的一個出路就是作為招聘專家為企業尋找良馬,也可以到獵頭公司專做獵頭工作。

四、培訓專家。人力資源的培訓職能使他們鍛煉了深厚的培訓功力,在企業日益注重培訓的今天,人力資源管理者抽身出來專做培訓工作也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

五、薪酬福利專家。薪酬在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豐富薪酬管理經驗和知識,作為薪酬專家一定能有所發展。

六、績效經理。績效管理的核心作用使得它可以獨成一家,擁有豐富績效管理經驗的HR管理者做績效管理會更有發揮的精力和時間,更能提供獨特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經驗。

七、企業管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者在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憑借自己的豐富閱歷和實踐經驗,為企業提供管理診斷咨詢,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他愿意做并善于表達,愿意分享。

八、企業總經理或者職業經理人。HR管理者的豐富的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和閱歷,在有了機遇之后更容易把握和適應,所以HR管理者可以做職業經理人,而且更有實踐經驗和閱歷。

九、勞動爭議處理專家和法規咨詢。豐富的法律法規知識使他們完全有理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篇4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識和理念。

(2)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的匱乏。

(3)中職生缺乏對自身正確的認知。

(4)中職生職業生涯教育機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性的對策

(一)多元化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層次

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在內容上較為表淺,在形式上比較單一,導致生涯輔導水平不高,生涯規劃指導層次較低,因而難以達到良好的輔導效果。因此,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要融合多樣化的生涯輔導形式,提高中職生職業生涯輔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開展學生需求調查,提高生涯輔導內容的針對性,通過開展學生需求調查,征求學生意見,在此基礎上加強校本生涯輔導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使生涯輔導不單停留在對就業技巧,就業政策等的介紹上,更要從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提供指導和幫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輔導形式,提高生涯輔導的實效性,對學生生涯輔導方式包括輔導課程就業講座等。

(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形成系統化體系

中職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主要是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動向、學生專業培養目標、知識技能、專業特長以及學生個人能力特長與個性心理特征、學業規劃、自我評估、生涯機會評估、職業生涯路線和目標設計、行動計劃與措施等內容進行指導,因此,從新生入學適應期隨著對于專業的了解進行專業相關方面就業形勢與職業生涯的認識教育,在中間階段結合社會就業方向要求的專業知識技能進行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技能,在中職生畢業求職階段側重就業形勢,政策方針的宣傳和擇業技巧的指導,做好就業前心理調適,積極投身職場。

(三)進行優化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學校要加強中職生職業生涯課程體系建設,優化職業生涯教育。第一,對于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設置結合各專業特點與社會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設置包括職業生涯規劃理論課程、文化素質課程在內的教育課程,可以使中職生確立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學會有目的地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強化中職生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第二,學校可以在與社會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環節、實習實訓、委托培養、合作辦學等過程,更新社會對于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設置實踐活動課程、模擬實戰課程使職業生涯教育更具實踐性、可操作性、可以結合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社會實踐等方法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第三,為了使中職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確地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和現有的資源優勢,設置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在專業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加強自我分析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形成專職化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工作多是由就業指導中心承擔,但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理論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職業咨詢機構首先需要補充具備廣博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理論,并精通各種職業測評手段的專業教師,為學生提供符合個性發展需要的職業規劃,要加強對就業指導中心教師的專業技能培訓,通過職業咨詢專業技術水平認證,不斷提高隊伍的專業水平,由就業工作人員、職業發展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專職教師同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其次,發揮中職學校職業咨詢機構的專業指導功能將宏觀指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群體參加職業能力傾向測評進行宏觀指導、幫助學生個體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決方案,引導學生加強角色認知,做好上崗前的各項準備,順利地實現角色轉換充分發揮個別輔導的作用。

(五)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實踐化

開展職業規劃生涯實踐活動是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與提升中職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開展,首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講座,以社會成功人士的職業發展經歷作為職業規劃的范例,為學生提供參照的對象,真實地感受并學習職業規劃與管理;其次,組織學生通過專業相關的暑期實踐、學期實踐環節、企業實地參觀考察,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理想職業的社會需求,職業要求及行業發展基本狀況,同時找出自己在知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而合理調整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加強在校期間的學習準備。

參考文獻:

[1]錢文忠.也談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J].教師2010(32)

[2]邱小禾.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現狀及對策.經濟研究導刊[J].2009(18)

[3]牟方燕.論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現狀和對策.衛生職業教育[J].2011(2)

[4]蒲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J].2005(3).

篇5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方法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蔓延,就業形勢進一步嚴峻,大學生求職就業難問題更加凸顯。提高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成為高校和大學生迫在眉睫的任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實踐中有很多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和參考。

一、高校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模式與做法

(一)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1]

許多大學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但因為自身缺乏良好的表達能力,無法向用人單位更好地“推銷自己”,不能在面試環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從而造成求職就業困難的局面。高校在課程的系統設計方面,將表達能力的培養分為大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培養階段、全面提升階段以及強化沖刺階段,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大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2]

提高學生非專業素質,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非專業素質是一個與專業素質相對的概念,與專業素質相比,這些方面的素質往往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的特征。非專業素質一般是指除專業性的知識、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識、通用能力、必備人格等。與學生就業密切相關的幾種非專業素質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等。

高校非專業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常見的有:

1. 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高校在立足專業素質培養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把提高大學生的非專業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從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非專業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把大學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科學的非專業素質教育平臺。

2. 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指導

轉變就業指導觀念,從教授學生求職擇業技巧的“成品包裝”向指導學生科學合理規劃人生,有目的選擇職業發展道路的“產品設計”轉變,構建科學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首先,要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來抓。其次,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職業規劃論文,形成從大一到大四的貫穿整個大學教育的完整體系。在一般性的就業指導課程之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有目的地開展各類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錘煉學生勇敢、堅毅的優秀品質。

3. 廣泛開展各種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生科研氛圍。在學校教學中應該增加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高校應結合專業素質教育開展各類校內科技創新比賽或者知識普及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感性上把握社會的整體就業形勢。高校應積極建立更多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將社會實踐活動與教學實習實訓結合起來,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與實習實訓雙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三)優化人才培養模式[3]

1. 創新辦學模式,推進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和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

高校要走開放式的專業建設路子,倡導和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續發展機制,在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制訂、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與行業、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合作制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選擇一批辦學水平高、辦學特色鮮明和應用性強的專業,充分發揮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與有關部門、行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合作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緊缺人才。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高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使學生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為生產、服務培養實用人才。

2. 強調通識教育和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人才

要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教育模式,強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在第一、二學年接受通識教育,主修和輔修專業教育之外服務于學生的智能、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發展的教育,逐漸具備學科內交叉、跨學科交叉的基礎知識結構;從第三學年開始,強調文理學科交叉滲透,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社會需求更科學、更合理地選擇方向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學位。當今世界的許多重大問題都需要從多學科的角度,運用多種知識才能解決,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知識面寬的復合型人才,確保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不同工作的就業能力。

3. 強化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各項建設.促進就業指導工作專業化、正規化

首先應建立和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各項職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發揮信息采集、就業政策與職業咨詢、擇業技術、技巧指導等功能作用,以更好地指導學生就業或創業;其次應加強高校就業指導部門與基層的院系及相關專業人員的聯系與溝通.在高校內部組成上下貫通的指導網絡:最后應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軟硬件建設,當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就業指導專兼職人員隊伍。

(四)鼓勵自主創業[4]

2009年2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實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方位促進就業增長cssci期刊目錄。如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認真思考:出臺優惠政策職業規劃論文,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轉變就業觀念,投身基層農村;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等。

二、學生層面的模式與經驗

(一)進行科研性學習[5]

科研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它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深化理論學習、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為此,應從指導教師、資金投入、過程控制和質量測評等方面創造條件,以推動大學生科研性學習。

(二)提高綜合素養

創業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它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每一位大學生應練好“內功”,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綜合素質,增強創業意識,只有具備充分的競爭力,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中立于不敗之地。首先,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鍛煉。其次,塑造良好的創業心理素質。再次,培養全面的綜合素質。在創業中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管理經驗、法律常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大學生獨立創業素質、自立自強的創新意識、銳意進取的心態、奮發向上的精神、獨立思考的思想、獨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的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培養。

(三)自我效能培養[6]

自我效能是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心理學家班杜拉在他的社會認知理論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強調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斷,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體在實際活動中主體能力的發揮,是構成自我的一個現象學特征。

1.開設專門的訓練課程,將培養納入教育體系

將自我效能的培養作為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納入到正式的課程體系中,將它的理論和應用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介紹給學生,使他們對自我效能功能作用、影響因素有明晰的認識,了解到高與低的自我效能個體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個體在活動的動機、持久性上的差異和對活動結果的帶來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產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的強烈內在動機,能夠自覺、主動地從意識層面上加強對自我效能的培養。

專門課程的開設可為自我效能的培養提供一個可操作的教育環境,在專門設置的課堂環境中教師可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做出示范,對如何運用自我調控能力對行為施加影響進行客觀分析與詳細講解,讓學生對提高自我效能信念有更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在相互交流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通過集中對話、反思和討論使各自觀點得以闡明,充實加深了對自我效能的深度理解,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在今后自覺和主動地發展自我效能。

2. 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影響

(1)積極引導學生設置合適的學習目標

過高的目標會使個體在付出大量努力后達不到預期效果而遭受挫折,過低的目標又會使個體在活動中既得不到能力的提高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兩者都對自我效能的發展沒有助益;確立的目標要具體直觀,使教與學的活動的開展有更多的可控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參照比較的標準;近期目標要與遠期目標相結合,利于在實現長遠目標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動力和堅持性。

(2)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合作和支持

教師與學生之間結成學習的伙伴,教師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共同努力以達到教學目標;學生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為他們提供積極關注的學習氛圍。大學生正處于青年階段,在心理上逐漸走向獨立,但他們的自我認識又較成年人不完善,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重要他人”的教師,積極反饋和適時鼓勵都能增加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有利于個體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形成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

3. 建立積極和多維度的學生評價體系

評價的標準不宜采取單一形式。應當認識到學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對他們的評價也應該是各方面能力的綜合。使大學生不再將大學階段活動的重心僅僅限于對成績和分數的過分追求上職業規劃論文,讓他們能夠發展各個方面的才能。

在活動(不局限于學習活動)結束后對之進行客觀評價,當獲得成功和進步時進行積極歸因,相信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努力勤奮是使活動進行順利的重要因素;當遭受失敗和挫折時也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不能因為某次的失敗而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而是客觀地進行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以后的相關活動提供有效經驗,同時調整自己、自覺加強和提高各個方面素質以迎接新的挑戰,最終形成一般層次上的自我效能。

4. 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這既是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如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類似的實踐任務中產生遷移并得到鞏固加強。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但有利于相關活動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模仿的方式學習其他人的優點,同時在團隊合作中發揮了各自特長。R.Schwarzer(1997)在研究中發現不依賴領域為轉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使個體在應對不同環境的挑戰或面對新事物時有總體的信心,它是從具體任務和目標活動中積累的具體任務自我效能,通過泛化延伸逐步建立了對類似活動、不同領域或活動的效能信念。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獲得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同時,更能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

三、結語

要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高校必須加強學生表達能力培養、重視對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對于學生而言,則需要從進行科研性學習、提高綜合素養、自我效能培養等方面著手,努力提高就業能力。總之,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不是高校或者學生單方面的工作,必須構建高校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鄢瀾,劉丸源,馮小明.加強表達能力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2.

[2]溫旭明,晁懷翔,劉寶.強化非專業素質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J]. 黨史博采,2008,7.

[3]翟玉肖,王素萍,周雪霞,韓慧瑛.優化人才培養模式[J].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文教資料,2009,23.

[4]吳友石,王振巖,李幸平.鼓勵自主創業,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5]黃敬寶.科研性學習——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6]蔡明俐,張曉明.自我效能培養: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新途徑[J]. 煤炭高等教育,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