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四要素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2: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敘文四要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記敘文四要素

篇1

凡是入選中學課本的經典作品,無一例外是四要素俱全的作品。優秀作品中的四要素,其實都是非常講究的。為便于解說,我們稱之為“四特要素”。

那么,什么是“四特要素”呢?可將其總結概括為這樣一句話:記敘文的寫作,也就是講述在一個“特殊時間”,“特定場景”里,“特別人物”所做的或發生的與之相關的“特異事件”。

以下簡單舉例說明:

一、“特別時間”

作家楊絳的作品中鮮有底層人物的作品,可是,她卻寫了《老王》一文,而且,從字里行間對于老王的死,透露出深深的愧疚。這絕不是作者的無病,而是老王死的時間太特殊了――就在最后一次去我家送香油和雞蛋的第二天!老王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死亡,讓作者反思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尤其是,社會上又有多少人像她一樣未曾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問題呢?作者為此特意作文,作品給予了我們深深的思考。

二、“特定場景”

亦即“地點”。同樣的故事、事件,如果發生的背景地點不同,它意義的深淺層次、社會影響力肯定是不同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寫作者眼見的父親的背影,透露出非同尋常的感人力量。其原因就是因為事件發生在祖母去世的特殊時間,更是因為橘子的店攤位置在月臺的“那邊”,給父親背影的顯現設置了一個特定場景――父親必須去爬月臺買橘子,才可以出現特寫的“背影”――它濃縮了父親對子女的全部的愛和真誠。

三、“特殊人物”

送書,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件,同學朋友生日時,人們會想到送書,長輩體現出對于未成年的孩子的關愛也會想到送書。而魯迅先生在枯燥的童年讀書時代,一個不識字的“下人”,即“長媽媽”,居然能出人意料地給我買來《山海經》,這怎能不讓人欽佩?!而且,事實證明,這套阿長送的書,對魯迅先生影響深遠――魯迅先生據此還寫出了一本書《故事新編》。

四、“特異事件”

造房子,對于中國農民來說,歷朝歷代都是人生中的大事件,更是農村人對“生而為人”的人生意義的一種特定考量。那么,“父親”要造一間有新臺階的新屋,就算作是一件“特異”事件了。“父親”為此付出的辛勞和意義就自然不同尋常。

原來,記敘寫作有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看似固定了什么,其實什么也沒有固定!而是,為了寫作的需要,將它們“特殊化”而已。

作家余華說:“在我所有糟糕和不糟糕的故事里邊,時間、地點、人物等因素,充其量是出于講述的需要。”“所以,時間、地點、人物只是構建文章情節的粘合劑,可以盡量放大其存在的時空,時空一大,人物也就自然的繽紛起來了,文章情節出現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更自由、更不拘一格、更有個性。我們可以這樣啟發學生:根據不同的文題,時間不一定是現在,可以是過去,還可以是未來;地點不一定是學校、家里,可以是工廠、街上、餐館,甚至是美國洛杉磯,是兩萬年后的火星;還可以這樣啟發學生:人物不一定是同學、老師或家長,可以是街道王大媽,幼兒園的小點點,某公司的經理,古代的一位文人,只是有一條千萬別忘記了,你在講故事,要讓人想聽。”(《在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崔學峰)

那么,怎樣才能用好“四特要素”呢?結合初中現用人教版教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來看看如何讓作文中的時間“特別”不一般。在《秋天的懷念》文章中,作者寫到的時間其實反復了三次:第一次,每當我脾氣“暴怒無常”后恢復了平靜時,母親“總是這么說”:“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第二次,是母親去世前的一回,母親說道:“北海的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可是,“她出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第三次,是文章的結尾處,文章寫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三次時間的交代,分別寫在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之處,貫穿了全文,使文章內容充分展開,其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為了達到“場景特定”,可以怎樣設定呢?大家一定會記得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吧。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很多,可供選寫的材料也很多,作者卻獨辟蹊徑,通過兩個不同的生活場景來組織材料,形成對比,既反映了魯迅真實的童年生活以及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又激發了讀者的思考――童年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呢?當然魯迅先生自己在《風箏》中已經做出了回答。

呼呼的寒風,鵝毛般的大雪,簡陋的公交車站,呼嘯的汽車,構成了一幅寒冷的馬路場景,為故事的展開做了鋪墊,很具有感染力。

第三,文中人物如何變得特殊呢?我們還是來舉例說明。同學關系是我們現在每天面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既沒有古人的“義結金蘭”,又不可以談情說愛,那么,怎樣的同學關系才能夠變得“特殊”呢?我們看看張之路的《羚羊木雕》就明白了:用上一段插敘,我們是可以“同穿一條褲子”的好伙伴呀,老師都夸“我們是合二為一”。有這樣的同學關系,卻不能互換禮物么?到底是友情重要,還是金錢重要呢?這人生的一課是何其深遠!羚羊木雕只是一個“達意”的手段――線索而已。

第四,如何讓普通事情“特異”化呢?《散步》將普通的一件事情進行加工,出現兩個不一般的“現象”:“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走小路”,因為母親老了,不方便;“走大路”沒有意思。通過第一個現象表現孩子的童趣;而通過第二個現象制造了一個家庭矛盾,從而使人物在解決矛盾中變得豐滿了,文章一下子就變得充實起來了。

在事件要素中,我們知道,事件一般有起因、經過和結果,而敘事時應當要將過程講述清楚。那么,怎樣把事件的經過講清楚,并使之特別不同呢?進行細節描寫,因為,細節是反映文章主題的關鍵。且看《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的咽氣過程:

篇2

 

關鍵詞:初中英語 寫作訓練 寫作方法 

 

一、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內容分析 

要上好一堂英語寫作課,就必須有的放矢地讓學生知道寫作的內容、寫作的要求,因此,對記敘文寫作內容的分析是勢在必行的。記敘文是初中英語寫作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文體,所謂記敘文,就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類文體形式,一般來說,記敘文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寫人物為主的,圍繞人物來組織材料的文章,這類型文章可以以人物為中心敘述一件事情或者幾件事情;二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記敘文,即圍繞事件來組織材料,一般可以以事件為中心去寫一個人的活動過程或幾個人的活動過程;三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這類型的文章主要以“物”為中心,來記敘一件事情。在英語寫作訓練中,要寫好記敘文,需要掌握以下幾點:1.要寫清楚記敘文的“四要素”,即人物、時間、地點、事件。2.寫作時要明確中心,突出重點。3.記敘文要按照一定的敘述順序進行,一般可以按照故事或者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來敘述。4.英文的敘事有時態之分,因此,記敘文一般為記敘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通常用一般過去時進行敘述,但是也要按照具體要求、具體情況而定。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并要圍繞這個“人”的某一性格特點或者品質特點進行描寫,這樣才能有所突出的進行記敘。 

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就要注意交待事情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物、原因、結果),應該注意描寫先后順序以及記事的相對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開始、發展、及結局;以寫景為主的記敘文,應該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寫的層次,以及人與物的情感交融;以狀物為主的記敘文,通常是借物喻人,主要是通過狀物來表達作者的自我感受。 

在寫作過程中,對主題要審準,審清,經過細致觀察后,按一定順序和層次進行切題的敘述,大部分敘述文依據某事的發生、發展過程和經過進行敘述。對人、地和物的描寫要注意由表及里的描寫,如對人物,應客觀上描寫其外貌,在此基礎上,突出其才能、特點、外表及內心是描繪其特長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對事物的描寫,可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也可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方向進行。 

二、初中英語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 

以下將以“my best friend”為題目,分析如何進行寫作指導。 

首先,采用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先復習七年級上冊《good friends》一課的重要詞匯及短語,并利用多媒體展示于同學們面前,如:gentleman-gentlemen, enemy—enemies, behave, honest, i agreed with…; will you please not do sth.?/will you please do sth.?…(并讓學生跟著進行朗讀,加深印象。)

然后再引入寫作話題,我們已經學習了《good friends》一課,剛才也復習了文章的重點詞匯及短語,相信大家對“friends”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那么,今天我們要進行的寫作訓練,就是圍繞著“my best friend”為題目,進行的寫作訓練。請大家先擬好提綱,然后,我們一起討論一下你們自己最好的朋友——他/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寫作的要求為: 

介紹一下你選擇朋友的標準,并描述你一位最好的朋友,運用你學過的一些形容詞的比較級,60詞左右。 

接著讓同學紛紛進行發言,先作口頭語言的交流練習,有同學開始發言: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because we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 又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li hai. he is taller than i, and i am heavier than he. 還有同學接著說:my best friend is more outgoing than i. we both like spor

ts and w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o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經過這樣的口頭練習,學生就能掌握作文的基本脈絡及內容,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則會下筆如有神了。 

三、結束語 

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聽與讀的技能屬于語言信息的輸入過程,是語言的接受技能,而說與寫則是語言信息的輸出過程,是語言的生成技能。非常明顯,語言的輸出是建立在輸入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與寫作能力,就必須加強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與閱讀能力,只有達到了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才能有效地圍繞所理解和吸收的口頭及書面信息開展說和寫,以達到提高學生整體英語運用水平的目的。因此,教師應建立在聽與讀的基礎上寫作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參考文獻: 

1.趙永青 從語篇思維模式看英文寫作教學,《現代外語》2005.2 

篇3

星期天,表叔要來奶奶家玩,聽說表叔寫的作文不錯,于是爸爸就叫他教我怎樣寫作文。

我坐在表叔旁邊,聽著表叔有條不紊地講怎樣寫好作文。表叔說,寫記敘文首先要講究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經過;其次要有真情實感,不能夸張造作,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再次要有文條,如多用排比、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句式錯落有致。

在表叔的指導下,我很快就寫起了作文,滿以為會受到表叔的夸獎。沒想到表叔看了作文后,板起了面孔,嚴厲的對我說:“你看,這么多錯別字,做事怎么能這么粗心大意!”我慚愧地把作文認真地改了一遍。

晚上表叔要回學校上課了。臨走前,他送給我一句話,叫我慢慢地體會??“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現在,雖然我不是常常可以見到表叔,可是他的話卻時時在我耳邊回響,時時激勵著我前進。

篇4

在體驗式作文教學中,行動(身動)體驗是主要形式之一,通常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做”中得到豐富的體驗。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趣味游戲、科學實驗、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社會實踐活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多樣方式,給學生更多實踐參與的機會,讓他們保持盎然的學習情緒,在親身體驗中得到滿載的收獲,體驗的感悟、靈動的文字在學生的筆下汩汩流淌。如教學蘇教版第九冊習作2,本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模仿例文,從動作與外形等方面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動物。為了有效達成目標,突破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描摹觀察體驗。即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簡單的畫出動物的外形,介紹所畫動物的特點。介紹時,可適當運用夸張、擬人與比喻等修辭手法,或者與其他動物展開對比,突出特征。而后引導學生一起歸納動物的描寫方法:描寫動物外形等特征時,要注意由整體至部分、自上到下等順序進行表達;還可以寫寫這種動物的各種習性狀態,比如活動、吃食、休息、嬉戲等。另外,還可以啟發學生想想自己與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該如何表達自己對它們的喜歡之情。再引導同學們在觀察體驗、交流探討的基礎上自由選材,自主擬題,動筆成文。這樣,學生就會有話可寫,也有整體構思與方法,寫出的習作質量也會有所提高。

二、心動體驗,觸動心靈

與行動體驗相比,心動體驗強調“思”,需要心理活動的參與,主要表現為想象訓練、思維與逆向訓練等等,從而引動學生豐富情感,開啟學生無限思維,引發同學們頭腦“風暴”,涌現萬千思緒,給動筆寫作奠定良好情感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種手段設置逼真情境,給學生情感沖擊與震撼,觸動心靈,使其生成真實體驗與感受,這樣才能寫出真情實感,而不是空話假話連篇。如組織“親情測試”,引導孩子們明白“抉擇”的內涵,感悟親情與人生的意義。首先,讓學生拿出作文稿紙,提筆寫出自己最愛的5個人,寫之前可以慢慢想,想到這幾個人時,會有怎樣的感受涌上心頭呢?然后請幾位學生展示結果,簡單說說與他們的故事等等。接著,讓同學們劃去1個最愛的人。這時,不少學生躊躇萬分,難以下筆。再讓他們逐步劃掉,到一個都不剩。老師板書:失去這一切愛,并引導學生回顧與最愛的人的難忘點滴,體驗這份“離別”,觸動心靈,有的孩子還留下了傷心的淚水。教師順勢引導:剛才只是測試,你們最愛的五個人依舊在你們身邊,想想那時候為何會哭呢?(稍停片刻)現在請提筆用文字記錄之前發生的那—幕幕,自上課的第一刻起,老師講了些什么,你們又是如何做的,當時有何感受與想法,其他同學又有何表現。面對最愛的人,當你們將其依次劃去時,你在頭腦中閃現了哪些故事與畫面,請在另外一頁稿紙上寫下自己的心聲。而后引導學生對剛才的心理體驗與回憶“命名”,感悟抉擇,感受“愛”。

三、想象體驗,大膽創造

篇5

關鍵詞:障礙;思路;毅力;技法

一、剖析心理

俗話說,寫文章要打腹稿。這打腹稿的意思就是構思,即布局謀篇。構思是在審題、立意、選材的基礎上,組織材料和確定文章內部結構的思維過程,是習作主體在習作中的定向思維過程,也是習作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在觀察、感受和積累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構思的過程是主觀的,將提煉的素材按中心的要求貫穿起來,探索最恰當的表現形式和方法,使材料系統化、條理化,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形成文章結構雛形。在構思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客觀事件,而是學生主體的創造思維功能。同一個班的學生參加同一次勞動,寫《記一次勞動》的文章,其差異很大,這就是構思的差異體現。

作文之道,構思為先。離開構思抓習作訓練,等于離開根本。同時構思具有緊張復雜、指向明確、易于中斷的心理特點。在指導學生構思的過程中,教師應針對這一特點,在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方法。(1)構思的啟動階段,也就是引爆階段。這個階段時間短暫,指導時可利用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閱讀、聯想、想象、音樂、圖畫、實物、回憶、激情等多種方法,來啟動構思。命題作文主要依賴于命題及閱讀提示,當然還不排斥教師指導時借助實物,利用回憶和情緒等啟動構思。(2)在構思的模糊階段。這個階段最怕干擾,一干擾,學生的許多很好的構思會中途夭折。學生啟動構思后,頭腦中會閃出不同的片斷或精彩的句子,但這些片斷是不連貫、不穩定、不系統的。這時,從習作的中心到結構,從形象到語言一切都沒有定型,還不足以外化。(3)構思的明朗階段,也就是學生習作構思的后期定型階段。習作的中心已逐步清晰,內容結構已基本定型,這時,教師應指導學生著手寫作。

二、分析障礙

構思是一個緊張、復雜的創造性心理活動過程。學生在構思時一般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心理障礙:

1.思路單一

由于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弱,他們在觀察一些事物時不甚了解其意義,找不到事物內部的邏輯關系或事物之間的聯系,難以確定習作的中心,影響了構思效果。例如,寫《我的老師》,許多學生往往只限于眼前的班主任或眼前的老師,不知從所教過自己的老師中選。思路單一,影響構思質量。

2.缺乏毅力

小學生習作情境易受情緒影響,構思隨著模糊階段中出現的困難和挫折,學生往往急躁、失望、左顧右盼。在“選定—否定—再選定—再否定”的反復中無所適從。

3.習慣差

許多小學生在習作時沒有構思習慣,想到哪就寫到哪。特別是中、差學生,常常是一想起某件事,甚至連事情的連貫回憶都沒有就匆匆動筆寫作,跳過構思這個寫作的重要環節。

三、教給技法

構思是寫作的一種能力,能力的形成是有一定技法的。雖說教無定法,但教學有法。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現總結四種基本方法供同仁參考:

1.輪廓提綱法

就是要在構思清楚文章輪廓的基礎上,列出習作提綱。對提綱要反復修改、調整,直到滿意為止,然后再按照提綱起草作文。提綱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敘述式和圖表式。例如,《記一次有意義的勞動》。

敘述式提綱(植樹):

(1)植樹前的準備工作:學習有關知識,準備工具、樹苗等(略寫);

(2)植樹過程:分工、挖坑、培土、澆水、驗收等(詳寫);

(3)活動的意義(略寫)。

圖表式提綱(植樹):植樹準備(略寫)——植樹經過(詳寫)——植樹意義(略寫)。

列提綱要做到中心明確,材料典型,內容充實,布局合理,段落清楚,詳略得當,過渡自然,結構完整。

2.重點突破法

就是以中間段(重點段)為突破口,集中精力思考安排主要材料,再緊扣中心內容,構思開頭和結尾。例如,寫一個人,先把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和個性特點的幾件事情考慮好;寫一件事情,先把事情發生、發展的情況理清楚。

3.常規格式法

就是根據題意和材料,進行一般常規思考而安排的入格作文。一般記敘文的常規格式是:第一格,四要素開頭入題;第二格,記敘事件的變化發展(即過程);第三格,安排一個過渡,由記敘轉向議論、抒情(這一格也可以與下一格合并);第四格,結尾,深化文章主題。

4.角度選擇法

角度指作文安排材料的立足點。選擇角度是構思過程的第一步,角度選得好、選得新、選得巧,構思成的作文就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要用正確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去選擇角度。

篇6

一、中學語文閱讀的意義

在閱讀過程中,強調閱讀主體運用分解、剝離手段,對閱讀對象的信息進行識別區分、判定、篩選、組合,達到正確感悟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中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閱讀呢? 閱讀,讀什么,怎么讀。談到閱讀,往往會有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內容。課外閱讀只是課內閱讀的延伸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因此,我們應該既注重對教材的閱讀欣賞,同時也應該放開視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時文,讓他們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 自然 風貌及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這樣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二、選擇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閱讀是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是閱讀者對材料進行篩選,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閱讀中如果缺乏系統性指導,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在進行閱讀時,一定要注意閱讀的目的性和恰當的閱讀方法。 目的性是閱讀的前提。在閱讀時,我們要尋找一個思維的突破口。這種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兩個基本角度。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或從內容(含思想感情)來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從作品形式(含文學樣式、組材方式、語言特色)來理解作品,獲取信息。總之閱讀的目的性明確,使不同檔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不至于使閱讀變成一種散漫無邊的行為活動。 方法是閱讀牧師的保證。不同作品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記敘文有“六要素”閱讀法,散文有“四要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閱讀法。小說有“三要素”閱讀法,散文有“形神”閱讀法。這些基本閱讀方法是我們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的,我們應該努力尋找自己喜歡的,效果最佳的閱讀方法來指導自己的閱讀,充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以讀帶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現代 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欠佳。這一方面表現在詞匯的比較貧乏,另一方面表現在語言組織缺乏嚴密邏輯思路,語言材料顯得零亂不堪。

通過閱讀,感悟作品主旨,積累語言素材。

通過閱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規范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貫主張以讀帶說,充分使每個學生“站出來”、“說開來”,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適量的閱讀,然后根據閱讀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兩句。

另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情節編寫故事,自編自演,還可以結合時事展開辯論、討論、演講比賽,使學生在不斷的初中運用中,砥礪自己的語言,使之趨向完善。 以讀促寫,提高寫作水平。南宋大詩人陸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詩外。”強調指出寫詩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積累,對于我們的寫作尤為重要,而讀書是寫作的基礎,生活的源泉。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創作的靈感。也唯有博覽群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而我國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普遍過重,沉重的 考試 壓力使他們根本沒有心思去不涉獵課外知識。有些中學盡管開設閱讀課,也是形同虛設。如此,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語言干癟枯燥,索然無味,也是無足為怪的事了。

篇7

[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中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外閱讀

在閱讀過程中,強調閱讀主體運用分解、剝離手段,對閱讀對象的信息進行識別區分、判定、篩選、組合,達到正確感悟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中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窨究竟如何搞好閱讀呢? 閱讀,讀什么,怎么讀。談到閱讀,往往會有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內容。課外閱讀只是課內閱讀的延伸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因此,我們應該既注重對教材的閱讀欣賞,同時也應該放開視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時文,讓他們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貌及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這樣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一、激發閱讀興趣

現在,有部分語文教師認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必須讀名著。然而,中學生的主要閱讀興趣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階段,還缺乏深層的抽象思考的自覺和愛好。在這個知識多元的時代,學生更樂意捧起卡通漫畫、通俗故事、流行雜志。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學生手中的愛書拿走,塞一本名著給他,學生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他們“陽奉”賣你老師面子,也會“陰違”把海明威、吳研人丟到宇宙黑洞里去。這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首先,應注意不要一味地反對學生的淺層次閱讀,在緊張的學習之余,他們的確需要一些“不用腦子”的書籍來調節情緒。一竿子打死,只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態,導致閱讀興趣失落。更有甚者,會隨身準備幾本作文選編,作為寫作文時的“靈感來源”,那更是得不償失。不妨換位思考,去看看學生所閱讀的內容,了解他們喜歡的文字世界。告訴學生你知道“犬夜叉”對他們的震撼性,絕對要比你介紹畢淑敏給他們的知識性來得記憶久遠。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拉近師生距離,在心中,學生更愿意接納你介紹給他們的書籍,他們會相信,喜歡著他們喜歡的故事人物的老師推薦給他們的文字,不會“難看”。

二、選擇合適的作品

如果單純強調課外閱讀而忽視了與課內學習的聯系,必將影響甚而喪失課外閱讀應有的效應。因此,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課外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才能達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深度、提高形象思維水平的目的。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程度,他們懂得自我選擇閱讀材料,而非絕對服從教師的安排。因而,在認同學生已有閱讀水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作深層次的思考,才能帶動他們更大的興趣,最終達到提高閱讀能力和思維水平的目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因勢利導,讓他們知道他們喜歡的書籍之間的區別,比較出什么樣的文字更優美、什么樣的語言更值得去品味、什么樣的作者能寫出值得我們推敲的文章。

三、掌握閱讀方法

篇8

閱讀是讀者通過感知書面語言材料,進而通過對所感知的書面語言材料進行編碼重組解析破譯,再現作者借助語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表情、達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調閱讀主體運用分解、剝離手段,對閱讀對象的信息進行識別區分、判定、篩選、組合,達到正確感悟的效果。某教育家曾經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航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的船。”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如何搞好閱讀呢?閱讀,又要讀什么,怎么讀?一談到閱讀,人們往往會有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教材文章才是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集體的,也可以是自由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內容。課外閱讀更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因此,課外閱讀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因此,我們應該既注重對教材的閱讀欣賞,同時也應該放開視野,去了解中外名著、古今美文,讓學生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貌及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這樣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但是,閱讀是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是閱讀者對材料進行篩選,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閱讀中如果缺乏系統性指導,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一定要注意使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性和輔以恰當的閱讀方法。

有明確的目的是閱讀的前提。在閱讀時,我們要尋找一個思維的突破口。這種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兩個基本角度。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或從內容(含思想感情)來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從作品形式(含文學樣式、組材方式、語言特色)來理解作品,獲取信息。比如閱讀朱自清的《河塘月色》,我們可以教給學生從寫景和抒情兩個角度去切入。總之閱讀的目的性明確,使不同檔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不至于使閱讀變成一種散漫無邊的行為活動。

合理恰當的方法是閱讀的保證。不同作品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記敘文有“六要素”閱讀法,說明文有“四要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閱讀法。小說有“三要素”閱讀法,散文又有“形散神不散”之閱讀法。這些基本閱讀方法是我們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的,我們應該努力尋找自己喜歡的、效果最佳的閱讀方法來指導自己的閱讀,充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以讀帶說,可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現代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欠佳。這一方面表現在詞匯比較貧乏,另一方面表現在語言組織缺乏嚴密的邏輯思路,語言材料顯得零亂不堪。通過閱讀,尤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獲取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通過閱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規范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鑒于課堂的特殊性,我們應該主張讓學生以讀帶說,充分使每個學生“站出來”、“說開來”,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適量的閱讀,然后根據閱讀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寫自己的感想,這種方法可以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兩句進行。另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情節編寫故事,自編自演,排成課本劇,還可以結合時事展開辯論、討論、朗讀、演講比賽,使學生在不斷的咀嚼運用中,錘煉自己的語言,使之趨向完善。以讀促寫,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杜甫有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強調指出寫文章的方法、技巧之外的閱讀積累的重要性。這對于我們學生寫作尤為重要,讀書是寫作的基礎,生活的源泉。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創作的靈感。也唯有博覽群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而目前我國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普遍過重,沉重的考試壓力、班級排名使他們根本沒有心思去涉獵課外知識。有些中學盡管開設閱讀課,也形同虛設。長此以往,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語言干癟枯燥,索然無味,也就無足為怪了。因此我認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擴大他們的閱讀面,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如在講授散文時,向學生推薦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導學生洞悉其中的美質,在學習詩歌時,除了介紹傳統的精典名篇之外,多向學生推薦徐志摩、聞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詩篇,以及當代海子、顧成、舒婷的名作,體會詩歌的意象和音韻之美。

篇9

為了不斷提高年鑒稿件質量,使年鑒更好地發揮“真實記錄歷史,有效服務現實”的作用,在認真貫徹落實院通知精神的同時,結合以往在編輯稿件中發現的問題,現對年鑒撰稿提幾點具體要求,供各位負責撰稿的同志參考。

⒈結合單位實際設置條目。在院發通知的年鑒“框架”中,除了勘察設計項目部分外,其他分目,一般都沒有規定具體條目,需要各相關單位、部門、公司自行結合實際來確定,參照往年的條目設置,做出適當的調整和增減。條目選題的原則,主要是從題材的社會價值和存查價值出發,看有沒有資料價值,然后擇新擇特,擇大擇要,求真求實,力求可查可用。盡可能地在年鑒里反映上年發生的新情況、新成果、新經驗、新典型、新特點、新問題,以及新獲得的獎勵、榮譽;反映有年度特點、行業特色或特殊性的事情;反映發生的重大事件,舉辦的重大活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工作或舉措;反映本單位、本部門做的主要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發生的主要變化等。對上一年發生的事情或所做的工作進行全面回顧,著眼全局,掌握全面情況。選題的視野要廣闊,選材的范圍要寬泛,對每一個選定的條目內容,搜羅材料要齊全,不要遺漏某一方面的情況。

⒉全面詳盡地搜集素材。在全面了解上年情況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通過各種渠道,全面詳盡地搜集素材。對搜集的資料要進行鑒定篩選,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濃縮集中,進行加工、整理,去掉那些不真實、空洞無物、虛的部分,保留那些確有價值的素材。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人名、數據等都要弄清楚,做到準確無誤,從而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對那些重要的年度性資料要特別關注,以便做到大事、要事不漏,新事、特事不掉。做到“條目年年寫,內容年年新”,年鑒常編常新。

⒊寫好概述性條目。概述性(綜合性)條目,主要記述部門、單位一年內的基本情況、綜合情況,包括部門的人員結構、年度工作重點、重大變化、主要成績和存在問題等。從總體上反映發展變化,在所處的分目中起統領作用,概括而全面、簡練而充實。其特點是概括性強,著眼于宏觀,高度概括,記述內容涵蓋所記部門、單位的基本情況、主要工作。概述條目要求做到全面、連續、可比。全面就是將本年度的工作從總體上進行精煉的敘述,通過一定的數據反映年度特點、成就、問題和趨勢;連續就是每年都要反映;可比就是條目的基本內容要相對保持穩定,可進行縱向比較。此類條目一般要求寫出兩部分內容:一是年度基本情況,要有全面性、概括性。二是年度必要的數據,要求全面準確、有連續性。

⒋用紀實、說明文體。條目的文體是一種說明文和記敘文兼有而以說明文為主的文體。要直陳其事,言簡意賅;要據事直書,不要言過其實,要留有余地,寫實不寫虛。記述事實和數據,要簡明扼要,把所記事物說清楚、說明白,但不能羅列事實,也不要表述作者的態度和情感,無須總結歸納觀點,評論前因后果。要真實、全面記述部門、單位的成績,也要實事求是地記述存在的問題,記述工作中的失誤和存在的隱憂。要開門見山,直書其事。用簡明、樸實的語言,把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寫清楚,不需要導語、套話,也不需要描寫、議論。要突出重點,文字精煉。抓住主要問題或實質內容,用最簡潔、最精煉的文字陳述事實,做到字斟句酌,惜墨如金。好條目的標準是以盡可能少的篇幅記述最新、最多的信息。

⒌條目的寫作要有好文風。好文風在年鑒條目撰稿中,主要體現在文字精煉,行文規范,表述準確,具有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杜絕大話、空話、套話、廢話。年鑒條目撰寫中,有的人總是喜歡在條目開頭寫下一段套話,有的面面俱到,抓不住重點。還有都加上“積極”二字,似乎不加“積極”二字,就會理解成是消極的了。良好的文風,一要注意“創新”。要善于學習,開拓思路,廣泛借鑒,反復錘煉,精益求精。不照抄老材料,使條目有新鮮感。二要“準確”,真實、準確是條目質量的保證,要選具有權威性、真實性、可靠可用的材料。年鑒具有“資鑒、存史、教育、咨詢”等功能,條目的表述要準確,用詞要準確,引文要準確,寫入年鑒條目的材料要準確,體現政策性問題更要準確。用語要得體,不能言過其實,模棱兩可,含糊其詞。三要“記實”。用事實說話,不寫空話。新聞以真實為生命線,年鑒條目也是以真實為生命線,講求用事實說話。四要“簡練”。撰寫年鑒條目時要盡量擠去水分,濃縮信息含量。五要“通俗”。條目的語言要通俗易懂。年鑒屬于大眾化的工具書,也就特別要求通俗易懂。主要是盡可能不用方言、俗語,不用生僻詞匯,要少用專業術語,非用不可的也應作通俗的解釋,以保證普通讀者都能讀得懂,理解無障礙。

⒍條目應具備必要的要素。條目通常應具備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因、何果六個要素。比如概述性條目,要記述全年完成的主要工作,被授予的集體榮譽,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要把全年的工作歸納提煉,再濃縮展現。專題事件性條目應有事主、時間、地點、事情、原因、結果等。人物性條目應有自然狀況、取得的成就、獲得的榮譽等。條目寫作要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要避免雜亂無序,思路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⒎條目標題要準確新穎。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條目的標題要簡單明了,引人注目、富有特色、利于檢索。條目標題要從所記述的內容中提取中心意思,抓住實質,以簡潔醒目的文字反映出來,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制作條目標題,要注意歸納和寫實,盡量把標題擬制得鮮明、簡短、醒目,把內容標示給讀者。好的年鑒條目標題,要體現出“求實、求精、求準、求新”的特點。同時,也要注意句子的完整規范,簡寫、略寫和縮寫要規范,表意要明確。

⒏資料要翔實準確。年鑒是信息性、資料性的工具書。作為工具書的信息資料必須翔實、可信和可用。翔實是年鑒條目質量最重要的指標。要保證年鑒條目所用資料真實、準確,年鑒條目撰稿必須注意三個方面:一是盡量反映單位、部門在勘察設計生產、經營開發、技術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新業績,遇到的新問題,以作為今后科技咨詢、學習研究、信息交流的參考借鑒。二是注意搜集典型資料。先進典型給人們以鼓舞和示范作用,在年鑒條目撰寫中,要注意收集勞模和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科技成果、管理創新和企業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突出成果、重要活動、重大舉措,既要寫出成就,又要寫出遇到的問題。三是注意核實寫入年鑒條目的數據、人名、地名要規范,數據和名稱一定要真

實、準確。

⒐不要把條目寫成工作總結、新聞報道。年鑒與工作總結,二者的聯系:都是對一段時間內,某個范圍或某個方面情況的回顧和綜述,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資料。年鑒條目內容可以從總結中篩選、提煉素材,總結為年鑒內容提供了寫作線索和資料。二者的區別:總結是寫給本部門、本單位的領導和職工看的,記述范圍是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年鑒的讀者面更廣,記述讀者關心或有存史價值的事情。記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總結可以羅列方方面面的情況,描寫工作過程,時間上可談今后的計劃、打算,可采用口頭語、議論式文體;年鑒的條目只記大事、要事,不必詳細介紹具體做法、工作過程和經驗,應簡潔明了,述完為止,只記述已發生的事,不作未來預測。年鑒條目與新聞報道,二者的聯系:都是信息載體,記述某一單位、部門的發展變化情況,保存了演變軌跡。記述內容注重時間性,強調信息的時效性。二者的區別:功能作用不同。新聞號稱宣傳、輿論工具,具有傳媒導向作用;年鑒是資料性工具書,注重信息的歷史價值。寫作方式也不同。新聞報道強調迅速及時,搶第一時間,越快越好,為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可采用多種寫作手法,如描寫、比喻、對話、評論等,以增強報道的感染力,一般都有導語,可夾敘夾議,注重文字的沖擊力;年鑒記述內容是冷卻、沉淀的新聞,寫法強調樸實精煉,準確規范,注重文字的信息含量。特別是對人物的寫作,新聞報道可以外貌、性格、言談舉止、家庭朋友等多側面描述,年鑒條目則只記述其生平事跡、行為品德、主要事跡等等。

⒑要用第三人稱。年鑒是記錄歷史的具有史料價值的工具書。在寫條目時,一般都用第三人稱。盡管你是在寫本單位的事,也可能你還是這項工作的參與者,但是要把這項工作記錄下來,載入年鑒,留給后人查閱,必須用第三人稱來表述。文中不能出現“我們”“我院”“我處”這樣的字眼。這樣寫,就是第一人稱,就像總結、經驗介紹一類文體。我的理解,年鑒用第三人稱來寫,你就是冷靜的從旁觀者的角度記錄歷史的人,顯得更加客觀公正。用第三人稱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一律去掉“我”字。比如“我院”是第一人稱,改成“院”就是第三人稱了。其余類推。用“我們”的地方,可以省略主語,也可以換成“院”、“處”、“室”、“公司”等單位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