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順序范文

時間:2023-04-11 12:3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記敘文順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記敘文順序

篇1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發生和發展的,所以我們在閱讀記敘文時要把握文章的記敘順序

【概念導入】

記敘順序就是敘述的前后順序,即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么開頭怎么結尾,怎樣展開情節等。它既反映作者的思維過程,又展現故事的發展過程,而最終表現為作品的結構特點。

【閱讀指導】

具體來說,記敘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四種(補敘很少用到),我們閱讀時要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進行分辨。

順敘是最基本的敘述方式,一般是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后次序來敘述。采用這種方法能使文章的層次同事件發展的過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敘述得有頭有尾,脈絡清晰。

倒敘有兩種情況:1.把事件的結局先寫出來,然后再按時間順序敘述事件發生發展的經過;2.提到前面敘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結局,而只是后面發生的事情。由于倒敘改變了記敘的自然順序,閱讀時應特別注意“倒敘”“順敘”之間的起訖點,認清那些起關鍵作用的語句和段落。

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的線索中斷一下,與之有關的另一件事件的敘述叫插敘。插敘有兩種情況:1.插入與所敘事件有關的、從前發生的事;2.插入對人或事件的介紹說明。閱讀時應注意區別。

除此之外,我們要注意各種記敘順序對文章表達的不同作用。一般來說,運用順敘可使文章層次清楚,明了;運用倒敘可起到設置懸念的作用,使文章內容錯落有致;運用插敘,文章結構不僅富于變化,而且敘事條理清楚。閱讀時,我們要具體結合各材料之間的關系,思考文章采用的記敘順序對文章中心思想表達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各題。

紅書包

秦文君

很多年前,我還是個小學四年級學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嶄新的紅書包。那書包簡直美極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發顫,不由得想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記得那天天氣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卻還是在喝,注意力被這美麗的紅書包纏繞著,扭過臉一遍一遍地看它,別的一切感受都退得遠遠的,仿佛快樂與否,就同這書包緊緊地連在一起了。那天放學時,女孩就走在我前面,聽著大伙都在議論她的書包漂亮,原來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一個念頭頓時從我心里升了起來:我一定要馬上擁有一個同樣的書包!

一連幾天,只要一放學,我就去街上尋找,專跑文具店。終于,我在一家文具店的櫥窗里找到了這樣的紅書包。隔了層亮閃閃的櫥窗玻璃,我發現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面前站了很久,一會兒湊近看,一會兒退遠看,過一會兒又捂上一只眼睛,單眼看。

“沒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當時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我又跳又跑地趕到車站,等了三輛公共汽車,才等到了母親。她驚訝地看著我。我什么也沒說,拉著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兒,就指著紅書包說:“給我買吧,媽媽。”

“可你的書包還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啊!”

我不知怎么就想哭,死活不肯離開,像是打算在那兒守一輩子。母親摸摸我發燙的額頭,心就軟了。沒想到她摸出錢包要付錢時,才發現帶的錢不夠。可在這時,店要關門了。

夜里,我老做夢,夢見店里的紅書包讓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壞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來。父親把我喚醒,小聲對我說,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那個紅書包買回來。

第二天的整個白天,我心里涌動著緊張和激動。見了那個背紅書包的女孩,我對她微笑了,心里不斷想著:我馬上也可以背上那個紅書包,同她的一樣。到了傍晚,我突然變得惴惴不安:萬一店里的書包讓別人買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老板都開始皺起眉頭來打量我了。

晚上,母親推著自行車,一手高高地舉著紅書包回來了。我搶過那個鮮紅的書包,高興得打轉。等狂喜過后,我才看見母親正在給父親搽藥酒。原來,為了快點趕到文具店,父親騎車時同一輛“黃魚車”撞在一起,膝蓋上腫起老大一塊。

心突然沉重起來:我怎么會不顧一切地迷上這紅書包,竟沒發現父親的膝蓋為它受了傷呢?父親倒沒責怪我,他只是說:“愛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東西太多了,跟著去爭,永遠也是爭不過來的,能體會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第二天,我背著紅書包興高采烈地去學校,在校門口碰見了那個女孩。誰知她又換了一個紫色的書包,比原來的紅書包不知要漂亮多少倍。

從那天起,我把父親的話深深留在了心底。我依然愛一切美好的東西,但是不再像過去那樣焦躁不安了。那個紅書包用舊后,我像寶貝一樣珍藏了好多年。不為別的,就因為它讓我更懂得了美。

(選自《女孩船》)

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寫作的?

2.文章為什么以“紅書包”為題?談談你的理解。

篇2

教師課前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學生對新知識、能力的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

教師備課,首先要“身臨其境”,通過仔細閱讀、理解、分析教材,教師自己先讀懂教材文本,品味教材文本的精彩之處,在對教材文本有較深入領悟的過程中,運用新課程理念去思考教學過程、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與方式,以及學生可能出現的學習困惑,才能備好課。

學生閱讀文本中的困惑之處,正是“生成”的源泉,教9幣的主要職責就是有的放矢地用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上更有效地督促學生讀懂文本,去品味文本中的精妙之處。

二、“教案與學案”的關系

新課標強調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是完成一定階段語文學習目標、任務的載體。所以要理解單元與單元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的內在關聯,教學過程中的“舉一反三”是教師的教案“預設”,但更要看重和處置“生成”狀態,合理處置“師生主體協同”的關系,才是有效課堂的具體體現。

有效的“教案”要有全局觀,即從整體上明確本冊文本在整個高中階段中所承擔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其次把握單元教學目標在本冊文本中的作用,最后才能落實到本篇文本在單元中所承擔的教學重點。最后才能確定課堂教與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合作的具體步驟。

例如新課標對于高中教學的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我國現當代文章,外國文章,中外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散文,著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學習中國現當代詩歌、外國詩歌,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趣味。

在第一單元的課文中,每―課又有著不同的側重點:

課題:《再別康橋》――《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

內容:眷戀、母校;哀怨、婉轉;贊美、保姆。

語言:輕柔、明麗;反諷、象征;贊頌、生存力。

不同詩派的詩,由于所詠對象的不同,思想感情的變化也有所不同,所要突出的主旨、意趣也有所不同,所運用的語言和語氣語調也不同,教師就是讓學生通過對單元內的幾首詩歌比較欣賞才能形成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修養。

其次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解讀文本。通過對每篇文本重難點的逐一解決,每篇文本在單元教學目標要求中所承擔的任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有效開發,而學生的主動參與,將會使“學案”與“教案”相協調,建構高效的學習課堂。

三、既面向全體。又有針對性地分層教學

要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實行有針對性地備課,將教師的教案“預設”,與課堂“生成”情態有機結合起來,課堂上有效關注或調整“非預設”狀態,是對教師的“預設”起到一個有效的補充,達到“師生互動”的和諧統一。

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認知、理解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文本、結合課堂、結合學生學習實際,選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教與學的層次性,教學過程所運用的教學手段及方式,教師要以問題為中心,巧妙地設疑、激疑,科學地釋疑、解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悟、有所得。所以教師的“預設”要服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非預設”狀態,隨時調整,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例如:閱讀詩歌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①讓學生先整體閱讀,理解詩歌意象與情感(把握詩歌的內容)。“讀”懂內容,一讀找意象,二讀品語言,三讀悟情趣。反復閱讀是理解內容的前提,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讀”。

②逐字逐句含英咀華,感受與共鳴(把握詩歌的情感)。一悟詩歌的情趣、情感;二悟詩歌的時代背景,創作風格與主旨;三悟意境。讓學生在體悟作品情感的過程中“會析”。

③結合詩歌相P鑒賞知識去分析聲律之美(鑒賞寫作手法),情與景交融、想象、聯想、節奏等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通過橫向、縱向比較,或不同時代、風格、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生成”新的閱讀能力。

篇3

志愿填報作為高招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一場需要考生和家長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的持久戰。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尤其在批次合并的大背景下,就需要我們搞清楚志愿設置和錄取規則,在面對填報志愿這個“對手”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根據國務院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重慶市自2016年起將本科二批、本科三批合并為“本科第二批”,將專科一階段、二階段合并為“高職專科批”。

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今年普通文理類志愿設置及錄取順序吧!

志愿設置

1院校志愿

本科提前批: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本科第一批:設置6個平行志愿;

本科第二批:設置6個平行志愿;

高職專科提前批: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高職專科批:設置6個平行志愿;

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國家專項計劃):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市屬本科一批高校農村學生招生(地方專項計劃):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自主招生(含高校專項計劃)、高水平藝術團(藝術特長生):本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各設置1個志愿;

高水平運動隊:本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各設置1個志愿;

本科第一批預科: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本科第二批預科:設置1個一志愿,1個二志愿;

高職專科預科:設置1個一志愿。

2征集志愿

各批次如有未完成的招生計劃,將公布院校和專業進行征集志愿,請廣大考生按《征集志愿時間安排表》規定時間進行征集志愿填報。高考后,小育將根據市教育考試院部署,及時公布錄取進程安排和征集志愿時間安排!

錄取順序

2018年,重慶市普通文理類志愿批次結構共安排了本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本科第二批、高職專科提前批、高職專科批等批次。此外,還設置了貧困定向、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隊等志愿。在實際錄取過程中,按以下錄取順序進行:

01本科提前批(含本批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

02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國家專項計劃)

03本科第一批(含本批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

04市屬本科一批高校農村學生招生(地方專項計劃)

05本科第一批預科

06本科第二批(含本批高水平運動隊)

07本科第二批預科

08高職專科提前批(高職專科層次的公安、航海、士官生、經批準同意單獨面試的空乘、空保等有特殊要求的院校計劃)

09高職專科批

10高職專科預科

自主招生包含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招生、高校農村學生單獨招生(高校專項計劃)和試點學院招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投檔在相應批次普通類計劃投檔前依次進行。

篇4

一、抓記敘的要素

在閱讀記敘文時,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點、時間、事情起因、事件經過及結果,以整體把握文章的大致結構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而有的記敘文,其所記事情較為復雜,地點與時間也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魯迅由東京寫起,而后寫了仙臺,接著又寫了北京的寓所,內容隨地點與時間的轉換而逐漸深化,逐步顯現中心。在閱讀的過程中,若沒有把握地點、時間的變化及相關知識,那么學生就難以把握課文的脈絡。因此,在閱讀記敘文時,我們需要抓準記敘的要素。同時,在分析人物形象時,還需弄清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對記敘要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還需將其與主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記敘的順序與作用

記敘的方法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其中,順敘指依照事情發生、發展與結果的順序進行描寫。這一敘述方式使脈絡更清楚,條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則是將重要的、突出的情節或結局提前寫,而后依照事件發生與發展的順序往下寫,即主體部分還是以順敘的方法展開。因此,倒敘是順敘的局部變通形式。同時,順敘環節的結尾處和開頭先寫的結尾應能夠遙相呼應,這樣寫結構才是完整的。換時語句、段落是如何相連的。

另外,則是插敘,即因內容需要,在敘事時將對原情節的敘述中斷,而插入相關的事件或情節,而后繼續原先的敘述。這樣,可交代有關背景,充實內容,為下文的敘述作鋪墊。總之,在進行記敘文閱讀教學時,我們可從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記敘順序,提高閱讀效果,如辨別順序類型;思考為何文章采用這一順序。

三、理解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在記敘文中,其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并輔之以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等。因此,在閱讀記敘文時,若想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議論、描寫、說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寫包括人物描寫與環境描寫。人物描寫又細分為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可表現人物的性格與思想、揭示主題、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中,自然環境有著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圍、推動情節發展、提示環境、季節與時間特征等作用。而社會環境描寫,則交代社會背景與人物活動場所,并為下文作鋪墊。

第二,抒情包括間接與直接抒情這兩種形式。通過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鳴,增強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既有敘述,也有描寫,還有抒情,如:“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里,對你是多么的依戀!”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與依戀之情。

第三,議論包括夾敘夾議、先議后敘及先敘后議三種形式,有著升華主題、統領全文、承上啟下等作用。此外,在記敘文中,還有說明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說明事物的功能、性質與狀態等特點。在記敘文中,說明服務于敘事寫人。

四、指導閱讀技巧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內容、明確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內容概括。如要素歸納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對地點、時間、事件的起因與結果加以補充。最后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并通過反推內容法來驗證是否正確。題目擴展法。有些課文,其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我們只要稍加充實拓展,就可以歸納文章大意。摘錄句段法:在有些課文中,其重點段落、過渡句或總起句總結了文章的大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確文章中心。這可由文章標題、開頭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棗核》一文中,末段直接點明中心。亦或抓住關鍵句或點題句,并利用適當的詞語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與議論語句。此外,還可由時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內涵。譬如《最后一課》,當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篇5

關鍵詞: 新形勢 高中語文 記敘文教學

記敘和記敘文的起源在沒有文字之前,從我們的祖先結繩記事、圖畫記事、刻契記事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可以說記敘文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早有定論,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應遵循形象思維的原則,高中階段是學生形象思維既豐富又成熟的階段,記敘文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很好的手段。同時現在的課改又把記敘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學得更投入更輕松,更能把握課文內容,領略范文的精妙,從而達到提升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記敘文定義及其突出特點

1.記敘文定義

所謂記敘文,是以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記敘文包括的范圍很廣,如記人記事、日記、游記、人物傳記、傳說、新聞、通訊、小說等,都屬于記敘文的范疇。

2.記敘文突出特點

首先,記敘文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作者歌頌什么,批評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都包含在中心思想里。中心思想有時是直接表達,有時是含蓄間接地表露出來。

其次,記敘文有獨特清晰的思路。圍繞中心思想,安排材料,依據一定線索設計文章脈絡,排列段落順序。記敘文思路分為縱向思路和橫向思路。縱向思路的記敘文是以時間先后的順序和事件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安排材料。

最后,記敘文的語言比較自由,不像詩歌講韻律,但比較形象、生動。另外,記敘文反映的內容還要求真人真事,不像小說那樣可以虛構。

二、新形勢下高中語文記敘文教學的體會

1.加強記敘文訓練提升現代文閱讀能力

記敘文教學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種訓練文體。這種文體以寫人、記事、描景、狀物為其內容特征,以敘述、描寫為其表達特征,我們可以把它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記敘文教學歷來占有很大比重,非記敘類文章中也有記敘成分,鑒賞、評價、感悟是現代文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如對文章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對作品中的形象、語言及表達技巧進行初步賞析。教給記敘文文體知識――記敘、議論、抒情、描寫,并指導學生進行這方面的片斷訓練或作文訓練,對學生幫助很大,尤其是描法。按內容主要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等等。從另一個角度還可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及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等等。有了對這些手法技巧的熟練運用,再讀記敘類的現代文閱讀學生就有了理論支持。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記敘文訓練,這些技巧就只能靠老師的灌輸學生的死記硬背,同時學生平時閱讀的文章多以記敘類為主,有了這方面的訓練學生也能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學習記敘文的特點,進行記敘文寫作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理解與運用文字的水平。這在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水平。尤其是以下幾類現代文閱讀:(1)對人物未知命運的推測,對故事情節的推測和想象等;(2)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句子和段落的含義及作用;(3)鑒賞、感悟文學作品能力;(4)推斷、聯想、想象等創造能力等題型幫助很大。

2.通過記敘文教學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

面臨世界范圍內“知識爆炸”、“知識經濟”的新形勢,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了許多教育科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聯想與想象是創新的基石,而通過記敘文的寫作練習,培養、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現在盡管作文體裁是多方面的,盡管高中作文是文體不限,但學生寫都是以議論文為主,而把話題寫成議論文的路子很窄,立意思路甚至語言往往大同小異,比如寫和挫折、持之以恒等內容的作文,學生往往聯想到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的故事及張海迪的故事,往往概括完故事加幾句議論抒情。所以看學生作文總易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因為以議論為主要表現方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人或事進行分析評論的文章稱為議論文。議論文與學生的思維判斷分析能力關系密切,議論文雖也需聯想和想象,但聯想很多都停留在由此及彼的淺層次上。而記敘文則與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關系密切。記敘文的聯想更豐富多樣,而且記敘文的想象是在聯想基礎上的升華,不管是寫人記敘文還是記事寫景記敘文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形象。聯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過程。由一點出發,多角度想象,這個“彼”可以是具象直觀的畫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我們在記敘文寫作中經常需要的是由抽象到具體再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每一次專項片斷訓練或整篇作文訓練都是對學生想象力的發掘和提高。

3.尋找審美光點誘發學生審美體驗

審美體驗的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作為一種審美享受,所欣賞并為之感到愉快的不應該是客觀的對象,而應該是自我的情感。記敘文教學中應誘導激發學生對記敘文作品的審美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產生深刻的審美體驗。為達到這個目的,在教學中可采取設計審美議題和尋找審美光點的方式。

設計審美議題就是指在教學中根據課文的審美特點,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幾個審美題目,讓學生鑒賞評析時自由選擇。尋找審美光點,美存在于記敘文的構思、情節、故事、景物、人物、技巧之中,如果不善于或者不能尋找出審美光點,就不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要對美的媒介有美的體驗,必須具有美的審視力。施教者只有重視知識的多層面指導、多角度引導,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巴金的散文《燈》,從“我半夜從噩夢中驚醒”起筆,就以燈為線索,由眼前的“幾點燈光”引起追憶和聯想,寫了一個又一個關于燈的故事。這一個個的故事都離不開黑夜與昏黃色的燈光。這夜是無邊無際的漆黑一片,它是全文的主色,而這主色,也正是對當時國統區的黑暗的真實寫照;昏黃色的燈光雖然朦朧,但在無邊無際的黑色的襯托下,卻又顯得那樣明亮,它無疑給身處黑暗中的人以光明和希望。作者正是運用了黑色和昏黃色所形成的色彩反差,使作品中所寫到的每一個關于燈的故事都得到了升華。在教學中應以這種色彩的描繪作為審美光點,不僅要啟迪學生深入體驗審美創造的流程思路,而且要引導他們深入文章深層的美學世界,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寫作技法和藝術真諦。

“文無體不立”,學生不了解文體的知識,就等于沒有掌握閱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技巧。記敘類文章在學生閱讀生活中占很大比重,甚至在人一生的閱讀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現實的教改背景下,我們必須從新的方位、新的視角來研究記敘文的教學,實踐記敘文教學。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文體知識 ;閱讀教學 ;提高能力

新課改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培養,強調“不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這一指揮棒帶來語文教學“唯人文性、忽略語文知識的傾向”,致使不少省市近年來語文中考很少考課內閱讀。其嚴重后果是學生的語文知識特別是文體知識缺失,給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極大被動。如何夯實語文知識基礎,提高語文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筆者以記敘文文體知識為例談幾點思考與實踐。

一、了解文體閱讀要求,使語文閱讀教學更有知識性

縱觀近年全國各地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記敘文一直占主導地位且所占分值較多,但由于記敘文閱讀綜合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達等能力,難度大,大多數學生此項丟分較多。可見語文閱讀教學中傳授記敘文文體知識、了解文體閱讀要求對備考的重要性。

小學的語文教學近乎快樂教學,除了背誦外,一般很少詳細講解文體知識;而初中生因考試需要必須重視文體知識的考點。如何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更具有知識性呢?筆者認為在設計教學時,有必要分年級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文體知識以及與文體相關的寫作知識的傳授。如:初一年級側重對記敘文要素、順序、詳略的分析理解,對文中表達方式的辨別與理解,對詞語的意思、含義、表達作用的品析,學會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級注意對文章、層意、段意的概括,對句子的意思、含義、表達作用的品析,對文章、段落的結構分析,學會分析事件;初三年級著力對文段表達作用的理解與分析,對文與段的表達技巧、表現方法的理解以及對藝術特色的欣賞,引領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并進行與文章內容有聯系的個性化表述。當然劃分不應機械,要因文、因班、因人而異。

知識點的傳授是必需的,如何讓學生意識到文體知識在閱讀能力培養上的價值呢?不妨從記敘文閱讀試題設計中探究命題規律,讓學生自己感悟知識點對閱讀解題的重要。記敘文閱讀試題一般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要求,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閱讀材料來自課外,內容文質兼美、體現時代特色和精神,且大多反映親情、友情,能給人以啟迪。二是注重對文章整體感知、理解和領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記敘文要素,能結合語境理解詞句的含義,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點和文章選材、布局謀篇的藝術特點,還要求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究,能談出自己的感受,能區別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其表達作用,能把握文章的關鍵詞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靈活,題型多樣。一般緊扣“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一重點,強化聯系生活整體感知,注重理解,關注語言品味,強調情感體驗,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滲透。對照《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要求,學生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自主地關注甚至尋找命題點,文體知識的價值自然能領悟到。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語文閱讀教學更有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并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轉換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行為由教會學生變為教會學生學習。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將字詞句篇的積累以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上升到“語文素養的提高”呢?這就需要我們改變語文知識觀,過去把知識傳授本身作為價值取向。因此新課改下的語文閱讀教學更具有人文性,要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導向。

初中生處于探奇年齡階段,任何知識點一旦和考點聯系起來,就會感覺索然無味。如果開篇詳細介紹文體知識或告知答題方法、答題要求,就會失去閱讀欣賞的趣味。筆者的嘗試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講授語文知識點,而是讓學生拿到課文后自己閱讀,然后圈點自己認為影響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識點,說出來大家分享,這樣經過篩選出來的既是一課里最重要的知識點,也避免了教師灌輸的無趣。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就會有人對詞語賞析、人物描寫感興趣,有人對作者研究較多,對敘事方式、主題表達有獨到感悟,還有人會發現線索、過渡句、層次順序等篇章結構安排的精巧。同樣是知識點的傳授,學生講和老師講大不一樣,不僅僅是形式上不再是“滿堂灌”,不再是平鋪直敘的介紹,而且是學生像尋寶一樣,自己去發現、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體現在學生是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主角,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點的容器。

當然,高層次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激發閱讀興趣,還應該是傳之以閱讀欣賞的方法,以達到閱讀能力提升的目的。筆者常以教材為例,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欣賞記敘文的用詞美、情節美、表達方式美,引領學生探究記敘的順序、記敘的線索及表達方式等安排的獨具匠心,然后讓學生自己體悟、歸類、總結答題的方法和技巧,并學以致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這樣才能持久保持閱讀興趣并形成良性循環,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應試能力。

三、妙點學生自主生成,使語文閱讀教學更有實效性

授人以“魚”,是傳授知識;授人以“漁”,是傳授方法。而學生要提高語文素養就需要將“知識”和“方法”融會貫通,變為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思想”。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階段。如果說以前教師的工作是給學生水,那么現在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帶領學生去找水、找源頭的活水。如何讓學生找到自主學習的活水呢?筆者認為要想使學生形成尋找水源的意識,就要靠教師的妙點方法和思路,引領學生去“悟”、去“生成”、去學會“學習”。

比如說記敘文閱讀的六步法:①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通過揣摩題意,辨出文章記敘對象,在寫人、記事、繪景、狀物中,到底以哪個為主;②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不管哪類記敘文,都離不開人物、時間、地點和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這六個要素;③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領悟文章的脈絡、順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準確地劃分全文的段落層次;④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順敘還是倒敘,有無插敘、被敘或追敘等;⑤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⑥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鑒:從寫作特點方面分析記敘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為自己的習作尋求借鑒。如果教師在引領學生學新課文、寫作或做課外閱讀時,能有意識妙點記敘文閱讀六步法,引領學生尋找答題的思路、方法和源頭,學生就會發現“魚”(文體知識點)、思考“漁”(解題思路),從而領悟“漁識”(提高閱讀能力)。

“教會學生”和“教會學生學習”是閱讀教學的兩個不同境界,如僅僅“教會學生”,形成的是文體知識點的框架,沒有閱讀樂趣;如“教會學生學習”,則以鮮活的例子,跳出框架探究,再看框架內的文體知識就別有風味,其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自然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7

一、順承式敘事的層層推進

順承式敘事即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寫,環環相扣,步步相隨。就像要登高山,必須有一級級的階梯一樣,若要出現故事,就得有情節的一層層推進和發展。依級設梯,讓主要人物、、主旨順勢而出,借風而上,這樣逐層深入,既不顯唐突,文章內容又會因之更顯豐富。如魯迅的《藥》一文,按故事開端、發展、、結局的順序依次寫了華老栓買藥——華小栓吃藥——茶客談藥——華大媽上墳(即藥效)幾個情節,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使“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這一主題逐漸明朗。

與時間順序相比,逐層深入更側重于縱向的意義層面的逐層遞進。

除文章的主體情節可以用逐層深入的方式展開外,文中局部事件的相關描寫也可以采用逐層深入的方式。如老舍的《駱駝祥子》中描寫暴雨來臨的片段,作者先寫暴雨欲來又止的駭人聲勢:黑云鋪天蓋地,風帶著雨星亂竄亂撞,遠處閃電透出黑云,風小了,卻利颼有勁。這是暴雨來臨前的第一次作勢。突然,天頂一閃電,大雨點緊跟著落下來,砸起塵土;但一會雨點又停了,黑云鋪滿了天。這是第二次作勢。緊接著,作者用墨如潑,描寫了狂風暴雨的兇猛:狂風橫,塵土走,急雨下,“風,土,雨混在一處,聯成一片……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有聲有色有形地寫出了暴風雨時的混亂情狀。最后,作者描寫了“扯天扯地地垂落”的大雨。“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處流”,成了“一個水世界”,逼真地寫出了風過后大雨傾盆的情景。這一情景描寫為其后寫祥子的悲慘生活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情節安排上懸念蓄勢,層層鋪墊

懸念蓄勢,就是為了突出記敘重點,先設懸念,然后層層剝筍,把故事推向。層層鋪墊就是把重點的人、事、物放在文章后邊,先寫相關的人物或事物用來陪襯,從而起到突出重點的作用。這兩種記敘文的寫作技法都能較好地使文章層層深入。如《三國演義》寫諸葛亮出場的篇章,就較好地運用了懸念蓄勢,層層鋪墊的技法。先是水鏡先生為劉備指引作引子,三次寫劉備悟到自己缺少謀臣這一致命缺陷而更加思念臥龍;繼寫徐庶當軍師,果然運籌帷幄,克敵制勝;又接著寫徐庶被曹操騙走,引來徐庶走馬薦諸葛。作者還覺得弄引鋪墊得不夠,又寫司馬徽來訪,讓他將諸葛亮的情況,來一番徐庶匆匆離別時言猶未盡的補充介紹,以加深人們對諸葛亮的了解。這里鋪墊之勢就已排開,寫劉備誠心誠意“一顧”“二顧”“三顧”,就已造成“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諸葛亮的才德可窺之一二。

三、細節描寫上逐層渲染

記敘文離不開細節的描寫,記敘文除了通過具體事情的敘述表現人物外,還必須靈活運用描寫方法和技巧,著力刻畫人物的思想性格,才能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記敘文常常還通過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條件下,語言、動作、外貌、環境等細節的典型對比,來展現記敘文思想內容意義上的逐層深入。如魯迅先生在《祝福》里三次對祥林嫂的外貌進行刻畫,尤其是對眼神的刻畫,可謂別具匠心。祥林嫂外貌和眼神的變化反映出祥林嫂命運的變化,我們讀祥林嫂的外貌和眼神,就讀出了祥林嫂一生的坎坷磨難。初到魯鎮,祥林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但看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當時對生活還有希望,年輕,順從沉默、健壯能干,“順著眼”著重表現她安分耐勞的特點。再到魯鎮,祥林嫂“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此時的她的衣著和頭飾與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很明顯是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難得的抗爭后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起點上。臨死之前,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打擊下,已陷入極度的悲哀,精神已經完全麻木,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這些細節描寫,逐層渲染了祥林嫂命運的悲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議論、抒情時穿針引線

篇8

關鍵詞:記敘文 人物描寫 外貌描寫

在我們小學的語文教科書中, 有相當一部分課文是記敘文, 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寫人的記敘文。這些寫人的記敘文, 不僅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及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這些寫人的記敘文, 讓學生們知道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學習、去工作、去生活、去與人相處……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 讓學生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 也受到了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那么, 我們的老師該如何用好這些文本, 讓那些沉睡在文本之中的一個個人物都鮮活起來, 并逐步感染、影響我們的學生, 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呢?下面, 想結合人教版教材, 談談如何教學寫人的記敘文。

一、關于對教材的一些理解

人教版教材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 那就是選文的精美。在這些精美的文章中, 呈現給學生的有許多形態各異、個性鮮明的人物。這些人物, 有的出現在記事的文章中, 也有的就直接出現在寫人的記敘文中。無論是一年級, 還是六年級, 每學期教材中都有一些專門寫人的文章。這些文章中, 有寫歷史人物的《司馬光》中的司馬光、《李時珍》中的李時珍、《王冕學畫》中的王冕、《西門豹》中的西門豹; 有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誠實的孩子》中的列寧、《飛機遇險的時候》中的、《軍神》中的; 有寫英雄人物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中的、《豐碑》中的軍需處長、《我的戰友》中的、《倔強的小》中的小; 有寫中外名人的《愛迪生》中的愛迪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魯迅、《小攝影師》中的高爾基、《向命運挑戰》中的霍金、《詹天佑》中的詹天佑; 還有寫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人物的《小珊迪》中的小珊迪、《挑山工》中的挑山工、《少年閏土》中的閏土、《小抄寫員》中的小抄寫員、《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

二、課標對這類文本的教學

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人的記敘文雖然沒有一個直接、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求, 但在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中, 對敘事性一類的文章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在低年級段, 能閱讀淺近的故事, 對感興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中年級段, 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 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在高年級段, 閱讀敘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 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無論是低年級段的故事, 還是中、高年級段的敘事性作品,都包含著寫人的記敘文這類文本。因此, 寫人的記敘文這類文本的教學同樣應達到以上的教學目標要求。

三、作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1. 引導學生觀察身邊人物,試圖找出身邊人物的“招牌”動作或者話語:

生活是一切寫作的現實源泉。尤其是記敘文,尤其是寫人記敘文,不能脫離現實生活。如果學生只會閉門造車,就不能刻畫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引導學生花一周的時間去觀察父母、身邊的同學,仔細看看他們的樣子,他們獨特的動作和語言,并選擇性記錄下來。

2. 寫人常用描法指導

人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為人們說話、寫文章的內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刻畫出人物的鮮明性格特征,就要對人物各方面有意義的特征進行細膩、逼真的描繪。

(1)肖像描寫。這是對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飾以及隨身器物(如孫悟空的金箍棒、張飛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經歷、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內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個性特征、最能表現人物內在特點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時還要注意描寫順序及所發生的變化,最終只畫出一個“人”的標準像。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對主人公的描寫,都十分生動。

(2)動作描寫。判斷一個人,主要不是看他的聲明,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為,看他做什么,怎樣做。“做什么”,“怎樣做”,這就構成了一個人在具體條件下的具體行動。描述行動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為這最能顯示人物的思想和個性。如果沒有“大鬧天官”,沒有“景陽崗打虎”,沒有“三拳打死鎮關西”,孫悟空、武松、魯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為遜色。這雖是文學創作的經驗,但描寫現實生活的人物時也可借鑒。描述行動,尊特別注意動詞的選擇。作者不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還特別注意到人物“怎樣做”,這樣,通過描述行動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靈,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茅盾說:“人物的性格必須通過行動來表現。”又說:“既然人物的行動(作品的情節)是表現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決于這些行動的有沒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動的時候,就要盡量剔除那些雖然生動,有趣,但并不能表現典型性格的情節。”(《關于藝術的技巧》)行動描寫應掌握兩個原則:一、人物性格應當從他自己的行動里流露出來;二、人物的行動應當經過選擇,足以表現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動的生動性和典型性。所謂生動性,指的是作者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寫出他怎樣做。所謂典型性,則指的是作者要寫出人物為什么這樣做,而不那樣做。

四、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要使小學生寫好人的記敘文,除了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幾點教學建議外,還要注意日常的積累。

參考文獻:

[1]蔣成云.立足整體 關注細節 有機整合——例談寫人記敘文教學人物形象把握的誤區及對策[J].小學教學設計,2007,(Z1) .

篇9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學科,掌握工具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所以語文教學必須在學懂語文知識的前提下,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重點。往往有些時候我們語文老師只看著試卷分數,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的培養訓練。語文教材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工具,作為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注重以下語文基礎能力的學習。

一、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訓練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取得識字的主動權,其方法首先要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好漢語拼音;然后掌握好漢字的基本規律;和一些自學漢字的方法,教師并進行具體的輔導。中華語言雖博大精深,但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形近字、形聲字只要仔細觀察后便可發現它的正確讀音和意思,音同義不同,義同音不同,激發學生認識漢字的趣味性和積極性。經過學生獨立性學習。學生初步養成學習習慣,能夠達到每篇課文中的字詞句學生全部理解,即使遇到課外閱讀中發現的生字,學生也能根據漢語拼音和查閱工具書主動學習掌握。學生有了識字能力,學習興趣自然而然提高,讀書、語言表達交流、習作的能力也相應隨著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而復雜艱巨的語文常規教學任務。要把握好每天的早讀或晨讀時間,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講的就是每天早晨的時光是非常重要的,早上空氣好,人的精神狀態是最佳的時間段,記憶力也好,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落實早讀或者晨讀,掌握好最佳閱讀時間,再入情入境地去閱讀,閱讀效果非常好。再加上小學課本里出現的課文多半是屬于記敘文,對于記敘文,那么怎樣培養閱讀能力呢?根據我平時的教學經驗,記敘文里文本對話部分比較多,教師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閱讀。記敘文的寫作順序基本上都是按照“起因-經過-發展--結果的順序來寫的,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以上寫作順序,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按以上寫作順序自學,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一邊討論,讓學生容易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課文內容,受到啟發教育,學到了知識,還初步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寫作這類記敘文的能力。由于學生平時接觸的大多是記敘文,只要記敘文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搞清楚了,學生閱讀起來就會很輕松。

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生的自學能力從哪里來呢?我認為,學習語言文字還得主要來源于實踐,同任何事件一樣,自學能力是從實踐中來的。勤于實踐,才能提高能力。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不獨占課堂教學時間,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自學習慣。遇到不懂的字詞句要學會查閱字典等工具書,多讀多背好詞佳句篇章,善于記讀書筆記,抄寫好的字詞句、節、段,運用課文中所學的寫作方法,寫自己生活中可寫的事情。

四、給學生更多時間鍛煉,培養寫作能力

篇10

一、整體感知

理清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經過和結果。一般來說,每篇記敘文都應具備這六要素,把這些要素交待清楚,內容才顯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理清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有三種:順敘、倒敘和插敘。倒敘往往出于作者表達的需要;或是為了突出中心;或是為了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是為了結構的變化,使敘述有波瀾;或是為了造成懸念,引人入勝。插敘,有兩種:一是由于某種需要,暫時把敘述線索中斷一下,有關的另一件事情的敘述;二是對有關事情的追溯和回憶,敘述完了,仍按原線索繼續敘述。

理出記敘的線索。線索是文章的綱,抓住了這個綱,就能理順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的結構,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為敘述線索,可以有多種,如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某人為線索,以見聞為線索,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等等。如2006年浙江溫州市中考試題《不落別處》一文的第一題“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本文是以“獎券”為線索,只要通讀全文,聯系文題,理順內容,此題不難作答。

二、分析綜合

分析記敘文的表達方式。采用綜合表達方法是記敘文的主要特點之一,即除了以記敘為主之外,還要運用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描寫是指在敘述過程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以及環境進行描寫,給人以鮮明、生動的印象;說明是記敘的一種補充,它要交代解釋記敘文中需要加以說明的部分;議論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直接發表作者的見解,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記敘的基礎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發作者難以抑制的感情。弄清這些特點,有助于提高閱讀記敘文的能力。

分析記敘文常用表現手法。

①過渡。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過渡的方法和規律。常見的過渡方法有用詞語過渡、用句子過渡、用段過渡。第二,了解過渡的作用。人們常說,寫文章要承上啟下,這就離不開恰當的過渡。穿針引線,組織成篇,可以說是對過渡重要作用的恰當比喻。

②照應。閱讀時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應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與題目的照應,二看開頭與結尾照應,三看前設懸念,后有照應,層層推進,多處照應,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疊式照應。復疊式照應對突出文章中心,標明文章線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懸念。懸念是寫作中為加強表達效果,吸引、感染讀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把握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是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詞語的含義。二是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三是注意句中隱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如沈陽市2006年中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題《獻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題“選文第⑿段中‘奇異的力量’指什么?”此題考查對文中短語的理解,這類題結合上下文內容分析,不能簡單地割裂地理解詞語。

三、鑒賞評價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寫入手,還可以從分析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分析時我們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

分析寫作技巧。分析記敘文的寫作技巧,除了注意體裁的特點之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從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選擇材料是文章寫作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緊緊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從文章結構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要著眼于全文的整體構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脈絡,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

從文章的表達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綜合表達方式運用得怎樣,人物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對括描寫、心理描寫以及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怎樣為表現中心思想服務等。從文章的語言運用看,可先看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形象性、鮮明性、生動性,成語典故的運用,句式的變換,修辭方法的運用等等。還有語言風格,有的樸實自然,有的清新流暢,有的含蓄蘊藉,有的通俗曉暢,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試題《寶石項圈》中的第二題“從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兩處句子中任選一處,具體分析其在表達上的好處。”做這類題目要求答全兩個方面:一是句子運用的手法,二是表達的內容。回答此類題,學生很可能只答一個方面,或僅說明使用的手法,或單純說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滿分。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對文中描寫對象是歌頌贊美還是批判諷刺,是喜愛同情還是厭惡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