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育與實踐范文

時間:2023-05-04 13:2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教育與實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學教育與實踐

篇1

(一)國外醫學教育基本模式

國外的醫學教育課程主要有三種:傳統學科式、以問題為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器官系統式(organsystem)。傳統學科式是較系統完整的一種形式,有利于教學實施與管理。PBL教學模式進一步精簡課程,基礎醫學和臨床實踐聯系更緊密,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從臨床工作實際出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器官系統式是按照人體解剖結構中的某一器官系統把相關課程結合起來,以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和減少課程間的重復,較好地解決了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結合的問題。

(二)早期臨床實踐的內涵

臨床實踐是醫學生接受醫學教育的重要部分,是醫學生在臨床教師指導下在臨床教學基地進行和參與臨床診療活動,實現學習目的的一種醫學教育方式。早期臨床實踐的“早期”被定義為“傳統意義上的臨床實習期的前一階段,通常是指醫學教育的最初兩年”,“臨床實踐經驗”是指“在社會的或者臨床的環境下與真正的(與模擬的相反)病人接觸”,以增強對健康、疾病或者癌癥和衛生專業角色的理解。(四)早期臨床實踐教育的形式早期臨床實踐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實踐活動開展的時間分為課程內和課程外兩種主要形式。課程內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有:開展“臨床醫學導論(introductiontoclinicalmedicine,ICM)”課程,即在一、二年級的學生中開設“臨床醫學導論課程”;學習完基礎課程后即到醫院進行相應課程的觀摩,并且在節假日到醫院進行“預見習”。課程外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有:開展早期接觸臨床教育,讓低年級醫學生在節假日到社區和醫院進行觀察,并且對慢性病患者進行訪談、搜集病歷、對病人的病情進行檢測,以加強學生對疾病和病人的理解。

二、國內外早期臨床實踐的現狀

(一)課程內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

國內外的一些醫學院校開始把早期臨床實踐活動作為課程教學的方式,如英國醫學教育的臨床階段與基礎理論的學習階段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各醫學院校開展不同的臨床實踐,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提倡早期臨床實踐。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許多院校還專門開設醫學社會學、心理健康學等醫學人文課程,早期使用模擬情景下重復操作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臨床操作的熟練程度。通過早期接觸臨床,觀察、了解基本醫療程序,提高醫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醫學生主動與患者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增強醫學生博愛、人道的職業責任感。法國的醫學生在入校第二學年即開始接觸臨床醫療工作,每周見習2~3個半天(通常在上午),大學第四學年開始學習臨床課程至第六學年結束。香港的醫學院校在學生一進入醫學院學習醫學知識的同時就讓他們開始接觸病人,其課程設置由綜合課程、健康與疾病概論、系統課程和臨床實習組成。在第一學期的健康與疾病概論中,以真實臨床病例為基礎進行學習和討論;以臨床訪談(clinicalvisit)和床旁教學為主要形式進行實地見習與實習;在專門的臨床技能實驗室進行臨床技能的培訓和練習,逐步掌握有關技能。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在醫學生臨床實習前一年,采用周末到門診導診、晨間到病房參與晨間護理的方法對174名護理本科生實施了早期接觸臨床的預實習模式。結果表明在護理本科生中實施早期接觸臨床的預實習模式切實可行,實現了理論教學、臨床思維與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于一體,縮短了臨床實習的適應期,提高了臨床實習的質量。

(二)課程外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

一些院校也采用課程外的形式進行早期臨床實踐教育。重慶醫科大學組織“螢火蟲志愿者服務隊”,在不影響正常教學和醫院正常診療秩序的前提下讓學生自愿參與到早期臨床醫療工作中,進行一定時間的社會實踐,培養其將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思維能力,加強其人文關懷理念和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技能中心選拔二三年級醫學生成立實驗組開展急救普及活動,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內容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臨床技能和溝通技能進行考核。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活動的開展效果良好。北京大學護理學院在“護理學專業現狀與護士角色”課程中安排10個學時的臨床見習,學生對護士角色的認知和認同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南京醫科大學對部分新入學醫學生開展入學后第一次接觸臨床、感知醫學的實踐教育活動,組織新生參觀附屬醫院。并讓二年級學生參加醫院的“志愿者服務活動”,為患者提供導診、溝通、護送、取藥、維持秩序、陪護等服務工作。使醫學生提前了解醫生日常工作環境,增進對培養良好醫患關系重要性的認識,效果顯著,受到醫學生廣泛歡迎。

(三)課內外相結合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

還有一些醫學院校早期臨床教育結合了課程內外的多種形式,例如美國的許多醫學院校讓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接觸患者,學生被分散到各個診所,學習與病人交談的技巧,參觀后定期交流心得體會。基礎醫學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相互滲透,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滲透每周一次的臨床實踐課,為早期臨床實踐活動做準備。

三、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意義與趨勢

(一)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意義

傳統醫學教育忽視了臨床實踐的重要性,缺少對醫學生在臨床實踐方面的教育,這種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醫學模式的不足,其優越性體現在很多方面。如避免純理論學習的枯燥,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踐,激發學習積極性,及時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和獨立工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加強學生對醫患關系的認知,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增強醫學生博愛、人道的職業責任感和同情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病患,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的規律和趨勢,有助于醫學生早期感知臨床、熟悉醫療流程、體會患者感受,促使醫學生增強醫學人文素質、提高醫患溝通能力。

(二)早期臨床實踐活動的趨勢

早期臨床實踐是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國內外的醫學院已相繼地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1年12月6日,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在京召開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會議指出實踐教學是保障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和必要手段,也是當前醫學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嚴重“短板”。高等醫學教育要深化臨床實踐教學改革,推進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模式的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提高醫學生臨床綜合思維能力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制定臨床能力培養標準,規范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全面提高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但是,我國目前各院校所進行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都只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并沒有全面實施早期臨床實踐。我國醫學教育模式只在四五年級才讓醫學生接觸臨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所以我國需借鑒國外開展的各種課內外相結合的早期臨床實踐活動,實現醫學教育改革的目標。

(三)開展早期臨床實踐活動可能的方式

篇2

關鍵詞: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03-02

醫學免疫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是臨床醫學、藥學和護理學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而且是一門發展非常迅速的學科。因為其理論邏輯性極強,內容相對抽象,知識結構龐雜繁復,學生首次接觸時均感到免疫學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而雙語教學的應用,為高等醫學院校師生掌握、傳播和交流醫學免疫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國家教育部要求醫科類高等院校雙語授課的課程比例應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目前,全國大多數醫學高等院校都開展了基礎課程的雙語教學,部分院校開始了臨床醫學課程的雙語教學。[1]國內外的雙語教學實踐證明,雙語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潛質,能夠使學生用兩種語言思考和交流。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雙語教學成為促使高等醫學院校專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培養新型醫學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現在雙語教學在高等醫學院校的實施仍處于試驗性階段,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需要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本文就本教研室開展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實踐談了一些體會。

一、教師備課教材的選用

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大多選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陳慰峰教授主編的《醫學免疫學》作為中文版教材。我們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參考的英文原版教材包括:Abul K.Abbas和Andrew H.Lichtman主編的《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Charles A.Janeway等主編的《Immunobiology》以及Richard A.Goldsby等主編的《Kuby Immunology》。它們是西方國家高等醫學院校采用的經典教材,也是國際公認的具有影響力的免疫學教材。這些教材雖然彼此之間在內容及編排上不盡相同,但均整合了醫學免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前沿進展,信息量非常大。教材編寫者用原汁原味、文法優美的英語對專業知識作出清晰準確、深入淺出的描述,而且重要的理論均有翔實的實驗方法及研究過程的介紹。這些英文版教材的另一大特點就是運用大量的照片和彩色圖解,將免疫學理論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我們的備課變得輕松。例如:B淋巴細胞對TD抗原的免疫應答過程是免疫學的核心內容,其中輔T淋巴細胞對B淋巴細胞的輔助作用是重點內容,整個輔助的過程涉及很多的免疫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而且這些相互作用具有時間順序。如果整個過程只有相應的文字敘述,則不易理解。《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簡單的四幅圖將此過程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教學變得更加直觀形象。盡管雙語教學的備課遠較純漢語教學工作量大得多,但由于使用了這些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并沒有感到枯燥和繁雜,而是饒有興趣,免疫學專業知識增長的同時,專業英語水平及授課效果均明顯提高。

二、國外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備課教材的必要補充

現代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成果經過專家的篩選、整理、編制成書,再出版發行,整個過程要花上多年,在學生開始使用時,有的觀點已不夠確切。[2]因此查閱近期出版的優秀的免疫學雜志是授課教師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手段。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參考的期刊包括: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Science,Trends in Immunology,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mmun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等。我們將所閱讀的文獻及時總結,定期在教研室開展學術交流,營造了英語學習的良好氛圍的同時提高了教研室整體教學和學術水平。

三、學生教材的選用

教材是教和學的重要依據。在基礎醫學教育中及早使用英語原版教材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其價格昂貴,不宜普及。學生用書多采用自編教材。我們教研室以《Basic Immunology》為藍本,自編教材《Outline of Immunology》。本教材共12章,前9章為基礎免疫的內容,先概述免疫學的基本內容,接下來介紹固有免疫,其后的內容是適應性免疫及免疫耐受;后3章是臨床免疫的內容,涉及腫瘤和移植免疫、超敏反應和免疫缺陷。這本自編教材將免疫學的主要內容以圖表的形式展現,使免疫學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輔助學生理解手中的漢語教材。但由于該教材文字表述較少,不能單獨作為學生用教材,我們為學生提供了電子版本的英文原版教材,他們課下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

四、注重教學策略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1.師生雙方都明確雙語教學的意義和必要性,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我們在開展雙語教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讓學生明確雙語教學的目的,讓學生知道這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以幫助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英語水平,培養英語思維和交流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主導作用,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要有接受新知識、接受新挑戰的信心,在肯定他們有能力嘗試這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盡管免疫學的專業英語詞匯相對于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要簡單的多,但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學生有思想顧慮很正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做好工作,爭取他們的理解,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及學習主動性,師生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和學的任務。

2.在授課過程中注意充分利用雙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免疫學相關知識專業。例如:醫學免疫學概論中首先介紹的就是免疫的概念,我們在多媒體課件的一張幻燈上同時給出兩段關于免疫的描述。一個是漢語教材上的概念: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傳染病)及抵抗多種疾病的發生。另一個是《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的一段敘述:In a broader sense,immunity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foreign substances,including microbes or molecules。講解該概念的過程中,不是簡單將此段英語論述念給學生聽,或是單純的漢譯英,而是解釋:在將學生可能不懂的個別的英文單詞解釋后,重點強調ability這個單詞,這樣使學生們理解免疫是一種能力,進而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文教材中免疫的內涵。

3.授課過程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雙語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為醫學免疫學的授課提供了必備的手段,課件中內常加入英文圖片和教學動畫,使其內容豐富,并且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從而可以使免疫學比較抽象的專業內容變得易于理解。但需注意,不同教材對于同一種免疫細胞、膜表面分子或者相同的免疫應答過程的表示方法往往不盡相同。例如,輔T淋巴細胞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中用桔紅色表示,而在《Immunobiology》中則用藍色表示,所以為了方便學生在課上很快接受教學內容,課件選用的圖片或者動畫最好出自同一本國外原版教材。

4.根據學生情況,雙語教學過程中逐漸增加英文比例。學生在開始階段的學習中逐漸熟悉了抗原、抗體、免疫分子及細胞等醫學免疫學基本內容的英文術語及表述,在學內容免疫應答時,便可以接受大比例英文的授課,并能理解所學的知識。

五、學生反饋意見的收集

授課一段時間后通過與學生座談,同時采用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教學方法的滿意程度以及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授課進度、方法及內容的難易度進行了及時調整。總之,雙語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需要不斷完善,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去探索和實踐。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攜手前進,醫學免疫學雙語教學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春紅,李濤,王亮.綜合性大學醫學雙語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5,4(4):247-249.

[2]諸葛毅,俎德玲.高等醫學教育英文原版教材與國內教材的比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36-39.

篇3

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初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歷史。1997年,根據全國衛生改革發展形勢和山東省醫療衛生工作現狀,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衛生廳決定將我校作為省內全科醫學教育試點單位,探索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當年,我校在省內率先設立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開始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的大專生。根據全科醫學的培養目標和全科醫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與知識技能,在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我校制訂了三年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并不斷根據實施情況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進行調整與優化,使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課程設置與課程體系基本滿足了地區性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對全科醫生的基本要求[1-2]。為了達到全科醫學教育的預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醫學教育組織和機構,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該中心下設一室三部,即辦公室、教學部、科研部、實踐訓練部,整體負責全科醫學專業方向的專業建設、教學計劃制定、教材講義編寫、師資培養及全科醫學研究等各項工作。為保證全科醫學教育質量與水平,同期我校還成立了“濱州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指導委員會”,以監督指導全科醫學教學工作。1998年,山東省衛生廳在我校成立了“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根據上級要求,我校以“山東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為依托開始探索嘗試全科醫生在職崗位培訓工作,制定出了全科醫生在崗培訓短訓班、專業證書班所需要的教學計劃與課程體系,并將其付諸實施[3]。1998年與1999年2年間我校連續舉辦全科醫生與全科醫學管理干部培訓班3期,共有163人結業,這些學員學成后返回原單位,現已成為濱州、東營、濰坊等地區全科醫療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已經初具規模。當時,全日制全科醫學專業方向(三年制)在校學生已達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屆專科畢業生畢業,共計808名。自2003年開始我校又招收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生,學制為5年,其中3年基礎課,1年臨床課與全科醫學方向專業課,1年實習課,畢業時授予醫學學士學位。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主要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備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部門等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和醫學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級全科醫學專門人才為目標。學生所學的課程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總論及各論、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共計近50余門。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我國大中城市正在蓬勃開展的社區衛生服務及全科醫療工作,也可以在綜合醫院從事專科醫療或在科研機構從事醫學科學研究工作[4]。為適應全科醫學教育教學需要,我校于2003年組建了全科醫學教研室。該教研室主要擔負本科生和成人培訓的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醫學系,以推動全科醫學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此后,我校又陸續組建了社區醫學、社會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相關教研室,以發展壯大全科醫學教育教學力量。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為學科帶頭人,碩士為主體,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全科醫學教育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所開展的教育教學工作基本滿足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要求,保證了全科醫學方向的專業培養質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開設了《全科醫學概論》選修課程,學生選修率幾近100%。許多臨床、預防、口腔、麻醉等專業的學生選修《全科醫學概論》課程后對全科醫學與全科醫生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表現出全科醫生職業認同及從業選擇意向。2011年經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了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點。迄今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學生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學專業方向學歷教育、在職培訓、轉崗培訓、研究生教育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較為完善的立體化全科醫學教育體系。

2認識與體會

2.1“提高認識”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醫生制度,推行全科醫療模式,是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扭轉“看病難,看病貴”困難局面的重要舉措,也是改善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衛生服務環境惡劣的社會策略。推行實施全科醫療,就必須培養高質量的、居民們信得過的全科醫生,就必須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各級政府與組織,尤其是高等醫學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高等醫藥院校,應該深刻認識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切實提高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這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領導重視”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保障在各級政府和組織以及高等醫藥院校內部,如果沒有領導的重視,就很難能夠真正開展或進一步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因為全科醫學教育需要各種資源,沒有領導的重視就不能獲得這些資源,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話。為了引起各級領導對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者、全科醫生及其他相關人員要積極向領導者們建言獻策,向各級領導宣傳開展和加強全科醫學教育的重要現實意義,啟發各級領導決策層對于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意識與積極性,主動做好領導的參謀,幫助各級領導設計、規劃和組織實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6]。我校歷屆各級領導均十分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工作,校黨委、校長班子多次研究商討全科醫學教育事項,為我校的全科醫學教育工作策劃布置、排憂解難。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是我校全科醫學教育得以良好發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學組織與實施”是搞好全科醫學教育的關鍵科學合理的籌集各種教育教學資源,積極探索全科醫學教育規律,借鑒學習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的先進經驗,把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我國醫療衛生實際相結合,對于搞好全科醫學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對外國的全科醫學理論與技術要合理的學習、消化、吸收并結合國內實際進行再創新,形成中國特色的全科醫學;要不斷地總結全科醫學教育經驗規律,科學的組織實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按照教育規律尤其是按照全科醫學教育規律辦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全科醫生,才能培養出符合社區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鄉老百姓歡迎的全科醫生[9]。

篇4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我校2006和2007級臨床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單純抽樣的方法分別在各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再從每個班單純隨機抽取40人,共160人,然后從這160人中單純隨機抽取80人為實驗組和80人為對照組。實驗組:2006級37人,2007級43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35人;對照組:2006級44人,2007級36人,其中女生38人,男生42人。兩組學生在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學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有理論課和實驗課。實驗組在傳統教學法的基礎上,理論基礎教授學時不變,利用節假日或課余時間增加社區實踐教學。兩組授課教師相同,預防醫學社區實踐教學課程結束后統一試題和考試時間,考教分離,比較教學效果。

1.2.2社區實踐①利用節假日或課余時間,將實驗組學生由學校教師分批帶教到社區進行實踐課程,共15次。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高血壓測試方法、高血壓診斷標準等,增強對重要知識的感性認識;以高血壓現況研究為主要內容,進行較系統的實習工作,從高血壓的現患率、知曉率、服藥依從率到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致殘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調查研究,詳細地闡述了社區預防的基本操作程序與過程。同時補充了文獻查閱、數據收集和分析、質量控制、論文寫作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②采取完成小課題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以幾個調研課題為中心,將實驗組學生分10人一組的小組進行實踐。③建立評價學生成績的方法。參與研究的教師共同討論確定學生的成績評定方法。結合每組撰寫的調查報告或小論文及整個學習過程的綜合表現評分。

1.3考核方法

包括理論和實踐技能考核,理論總分100分,其中基礎知識30分、綜合分析30分、綜合應用30分、其他10分。技能總分100分,其中實驗操作25分、疾病研究25分、數據整理與分析25分、預防措施指導能力25分。

1.4調查方法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采用選題小組法進行訪談;定量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在預防醫學社區實踐課程開始和結束時進行教學方法效果評價,主要內容包括現場調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文獻檢索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由教師在教室發放問卷,學生自行填寫,不記名,當場收回,社區實踐課程前后分別發放問卷160份,收回有效答卷160份,回收率為100%。

1.5統計分析

使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完成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種不同教學方法的學生預防醫學考試成績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理論考試總分、綜合應用、技能考試的成績及預防措施指導較高,經兩組t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理論基礎知識的得分經t檢驗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2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對教學方法和自我能力的評價

實驗組學生在現場調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文獻檢索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而語言表達能力兩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訪談結果

雖然只有短期的社區實踐,但是總體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學生評價也普遍較高。對預防醫學社區實踐教學總體滿意度達到90%;88.5%的同學認為安排預防醫學社區實踐非常有必要,只有約4%的同學認為沒有必要或完全沒有必要;對于實踐內容的選擇和安排,94%的同學表示滿意和較滿意;對于實踐方式85%的同學認為較好或非常好;93%的同學認為預防醫學社區實踐對以后的醫療實踐有幫助。而對于預防醫學社區實踐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認為預防醫學實習學時數不夠,約63%同學都認為預防醫學實習的時間太短,不能深入了解預防醫學的理論和技能。二是對實踐帶教老師的水平不滿,約15%的同學對預防醫學實踐的教師水平不滿意,原因主要是講座的內容不能緊密結合工作實踐或認為教師講授不清楚或描述不到位。

3討論

醫學的根本目的是預防疾病。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各種社會衛生問題的突出等,對醫學的內容和服務提出了新的任務[2]。醫學工作重點由獲得健康轉向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要求學生不僅僅是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者,還應當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學和行為醫學的應用者,社會保健的支持者和衛生保健的供給者[3]。現行醫學教育體系將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彼此割裂開來,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整體醫學觀念。尤其在SARS的流行期間明顯暴露出醫學教育中預防醫學教育的薄弱。如何改革和加強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使學生能樹立現代醫觀,建立預防為主的思想,并適當地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能是醫學教育中的重點,是預防醫學教育者面對的重要問題。

篇5

關鍵詞: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000-00

隨著人類疾病譜、死亡譜的變化,現代醫學已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采取適當措施培養出受到良好預防醫學教育,適合新醫學模式的醫療保健人才,是當今醫學教育的重點【1】。預防醫學是理論性、政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質量,是培養高素質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之一。高校實驗室是高等教育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基地,建設高等學校實驗教學中心,深化實驗教學改革,是新時期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2】。

一、整合各學科教學實驗室,建立統一的實驗教學平臺

實驗教學在加強學生實踐性訓練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理論教學一起構成醫學教育的有機整體【3】。1949年,學院學習前蘇聯醫學教育模式,建立了規范的單學科教學實驗室,在人才培養計劃中理論和實驗教學比例達到1:1,翻譯出版了相應的理論和實驗教材,并在全國醫學院中推廣使用。然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實驗課設置受理論課的制約,不能按照現代預防醫學實驗技術自身規律進行系統性、科學性教學。實驗教學只是理論教學的驗證,授課分散、重復,與培養高素質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預防保健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差距。為適應醫學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學院于2005年以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一級博士點為依托,將原單學科實驗教學與學科教研室分離,進行重組、合并,成立了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是獨立設置的實驗教學機構,學校投入400余萬元對教學實驗中心進行建設。目前,實驗教學中心房屋面積1250M2,設有學生實驗室12個、實驗準備室4個、小型儀器室2個、儀器分析室4個。實驗中心儀器設備總值2040萬元,具備了各種理化分析、微生物檢驗、室內環境監測、毒性鑒定、職業中毒診斷等教學和科研條件。

實驗教學中心擁有國內一流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承擔學校預防醫學專業及衛生檢驗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教學任務,同時還對本校大學生、研究生和部分科研人員開放,并支持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參加實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整合實驗教學人員,保障實驗教學質量

根據醫學教育的特點,中心實施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模式,兼職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專職教師及實驗技術人員負責實驗室管理與實驗準備,中心鼓勵專兼職實驗教學人員進行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創新,研究、設計和開發新的實驗項目,制定切實可行的進修培訓計劃,以便及時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前沿知識,相關儀器設備的性能、操作技術,優化實驗教學隊伍的年齡和學歷結構,完善考核機制,采取教學管理干部評價、督導評價、學生評價等方式,保證實驗教學的質量。

中心一方面通過科學規范的實驗室管理,使實驗室功能得到拓寬,提高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過師資培訓,提高實驗教學教師整體素質,從而克服了單學科實驗室儀器設備配置、實驗室面積、基礎設施以及實驗教學人員素質水平等難以滿足實驗教學改革需要的弊端,為我院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培養適應新醫學模式的醫療保健人才

1. 實驗教學改革理念和目標 探索先進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是國際醫學教育發展趨勢。據此,學校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形成以下實驗教學改革理念和目標。①以學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設環境環境優雅、設備精良、功能齊全、管理規范的預防醫學實驗教學基地。②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科學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富有創新精神的實用型人才。③以學科發展為依托,以預防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為支撐,形成學科建設與實驗室建設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2. 實驗教學體系整合改革 根據學生能力培養需要,將預防醫學專業所屬主干學科的實驗課程整合成3個實驗教學模塊:①基礎性實驗教學模塊主要由預防醫學專業的基礎實驗項目組成,包括化學分析、儀器分析、衛生微生物檢驗、衛生毒理學實驗技術。使學生掌握常用儀器的使用、衛生微生物檢驗和毒理學實驗方法。②環境因素檢測實驗教學模塊主要由營養與食品衛生、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實驗項目組成。使學生掌握各種環境有害因素的檢測和評價方法。③疾病控制監測實驗教學模塊主要由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實習項目組成。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法、疾病的三間分布、疾病的流行規律和影響因素等。

3. 實驗教學內容整合 優化組合實驗內容,將實驗構建成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4】。基礎性實驗以課程基本知識為載體,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為重點,此類實驗為必開實驗。綜合性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訓練學生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設計性實驗主要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原來的154個實驗項目調整為88個,共574學時,其中專業基礎實驗134學時,專業課實驗440學時。在專業課實驗中,綜合性實驗達到314學時,占專業課實驗總學時數的70%。

4. 實驗教材整合 編寫新的預防醫學綜合實驗指導,綜合實驗的設計,貫徹大預防的觀念,緊緊圍繞預防醫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為重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

5. 實驗教學考核方法整合 改變了以往只憑實驗報告記分的辦法,整合制訂了新的實驗操作考核指標,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整合制訂了新的實驗操作考核指標和評估體系,改變以往實驗考核成績按平時成績記分平均的辦法。考核指標和評估體系從樣品采集、樣品處理、試劑配制、實驗操作、儀器調試、標準參考物質量控制、測試結果計算、試驗報告等多個環節制訂了詳細的實驗操作考核評估標準,全面考核學生的實驗技術操作能力。

四、展望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實現了由傳統的實驗室管理向學校、學院二級管理轉變,由傳統的小而全、低層次實驗設備配置整合為資源共享、高層次實驗設備配置轉變;通過實驗教學系列整合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主,由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多層次實驗整合的教學體系,提高了實驗教學隊伍的整體素質及實驗教學的質量與水平。經過預防醫學專業5個年級的實驗教學實踐,顯著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在未來的發展中,學校將繼續加大對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和投入,深化實驗教學改革,加大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比例,提高預防醫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小全,季曉輝.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體系下我校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改革初探[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4):337-342.

[2]徐莉春,賀 珍,許愛芹,等.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教學內容改革[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10,l 2 (1 0):1001-1003.

篇6

一、臨床專業留學生預防醫學實踐教學面臨的問題

1.預防醫學理論課程內容抽象,不易理解。預防醫學課程主要包括常用統計學方法、常用流行病學方法及疾病預防控制等內容[4]。作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預防醫學課程部分內容概念抽象、不易理解,例如常用統計學方法相關的內容。如果數學基礎知識不扎實,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對這些內容的掌握和理解通常比較困難。而如果學生對理論理解不夠充分,在實際過程中應用預防醫學相關知識時更會感覺無從下手。2.存在語言交流障礙。巴基斯坦、印度等亞洲國家和非洲地區是我校臨床專業留學生的主要來源,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英語口語或多或少帶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口音,且留學生由于來華時間短,漢語水平普遍較低,使得實踐教學過程存在一定的語言交流障礙。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難免緊張和不夠自信,進一步加大了預防醫學實踐課程全英語教學模式下師生間的語言交流障礙。3.管理欠完善。由于不同地區的留學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使得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不同,普遍缺乏課堂紀律觀念,課間實習紀律渙散。此外,留學生喜歡活躍的課堂氣氛。因此,只有針對留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過程,加強課堂紀律管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理論導入+案例實踐”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實施

1.課前準備。首先,選擇英語基礎較好的青年教師擔任授課教師。要求所有青年教師有獨立撰寫發表英文文章的經歷或曾在英語為母語國家留學1年以上,從而保證授課教師能夠無障礙地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克服語言問題。其次,通過參考英文原版生物統計學《PrinciplesofBiostatis-tics》、預防醫學《epidemiology,biostatisticsandpreventivemedicine》等教材,再通過在網絡上搜索到的更多的參考資料和指導書籍來進行認真、充分的備課。最后,將實踐教學中所用到的案例和練習題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方便學生作為實踐教學課堂上的參考內容,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課后復習和考試。2.課程內容設計。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預防醫學理論知識,提高實際應用能力,我們的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常用統計學方法設計的統計學軟件應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第二部分是針對其他預防醫學理論知識設計的案例分析,總計28學時。SPSS軟件實踐課程的授課方式為理論導入+實踐操作,即首先對理論課已講授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導入本次實踐課內容,然后進行SPSS實習,培養學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每次講授時間盡量不超過50分鐘,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學生在練習期間遇到問題可以隨時向老師請教,以幫助學生掌握每節實踐課程的內容;每節課給學生留練習題和作業題,并且要求學生下課前通過自己的學生機終端上交,更好地督促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和作業,避免抄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師針對學生個體發現問題,以便在下次課前對這些問題進行個體化輔導和強化。通過這種授課模式,既能讓學生系統學習SPSS統計軟件,又能通過軟件的學習,提高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分析主要是針對預防醫學課程的其他理論知識設計的實踐教學內容,授課方式為理論導入+案例分析,首先同樣是對理論課已講授的相關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導入本次實踐課內容,然后閱讀案例,進行分析討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踐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預防醫學理論課知識。教師每次理論導入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案例分析討論。案例分析討論采用案例閱讀-以問題為基礎進行討論-總結三段式教學。要求學生課前對案例進行預習,課堂上案例閱讀時間不超過30分鐘,然后各組學生就提綱中若干問題及實踐案例推選代表發言,闡述本組學生觀點和看法。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教師負責啟發和引導,主要起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之間關系的作用。每次課堂給學生留作業并要求當堂上交,以便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通過這種授課模式,既能避免“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通過分析討論,促進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3.考核方式的多樣化。針對醫學留學生的特點,本課程采取多樣化、靈活的考核方式。由于留學生普遍缺乏紀律觀念,因此在預防醫學實踐課程的考核中,出勤情況占總成績的20%,這有效督促了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早退;課堂提問和發言占總成績的10%,提高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作業占總成績的70%。這種考核方式注重學生每節課的表現,既合理對學生進行考核,又能有效督促留學生的課堂紀律。總之,留學生的醫學教育與國內醫學生比較,有其明顯的特點,因此,針對醫學留學生及預防醫學實踐課的特點,總結出一套適合于本學科醫學留學生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更好開展醫學留學生的教育,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作者:李云 武英 趙丹丹 任琦 范紅敏 胡泊 單位:河北聯合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篇7

1.1繼續醫學教育情況

我院是一所承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任務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同時以老年病研究為特色,擔負著國家級科研課題。臨床科室29個,醫技科室15個。近五年在院內及本市共舉辦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196項、市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42項、區級繼續教育項目173項、院級繼續教育項目609項。主管部門繼續醫學教育專職管理人員3名(醫療2名、護理1名),各科室配有繼續教育學分兼職管理人員2名,分管醫療與護理的繼續教育學分管理工作。

1.2繼續醫學教育對象

高年醫師、具有中級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在職衛生技術人員,包括醫療、醫技、科研人員和護理人員共2135人,其中醫療、醫技、科研人員1047、護士1088人),具有高級職稱404人、中級職稱550人、初級職稱1181人。1.3繼續教育活動形式醫院已經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繼續教育框架,包括國家級、市級、區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以及院級、科室業務學習,學習形式包括進修、學習班、崗位培訓、學術交流、專題講座、病例討論、讀片討論、示范性查房、自學、遠程教學、網絡教學、等。

2網絡系統管理的實施方法

2.1建立三級管理層次

根據繼續教育學分管理的實施,建立教育處、科室、個人三級管理層次,制定相應職責。教育處設有專人負責,動態管理全院專業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情況,上傳下達相關管理制度,總結繼續教育學分管理情況,制定繼續教育活動計劃。科室設有繼續教育學分管理人員,管理人員須由中級及以上科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并經教育處審批方可任職,作為教育處與專業技術人員聯系的橋梁,具體負責科室繼續教育學分管理工作,上傳下達,及時掌握繼續教育新動態,為科室繼續教育把關。個人作為繼續教育的接受者有權利接受繼續教育并履行接受繼續教育義務,通過個人登陸繼續教育學分管理系統網上查看個人參加繼續教育情況,按崗位需求選擇繼續教育學習內容,完成年度繼續醫學教育。

2.2充分利用網絡管理系統實施“三定一會”管理流程

教育處每年4月開始,定期利用繼續教育學分管理系統網上審核科室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學分達標情況,實施動態管理,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形成有效的對策[2],對于不符合實際情況學分的虛假學分,經與本人核實,取消所得繼續教育學分;充分利用醫院網絡系統,定期組織公布國家級、市級、區級、院級繼續醫學教育活動安排,為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學習,選擇學習內容提供可行條件,搭建學習平臺,滿足衛生專業人員的學習要求;定期反饋科室繼續教育學分達標情況,將繼續教育學分管理系統顯示的經過審核的科室繼續教育學分達標情況,通知科室主任及繼續教育學分管理人員,督促專業技術人員根據職業所需修滿學分,完成個人年度繼續醫學教育。每年年初召開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培訓會,導讀相關文件,下發相關管理制度,總結存在問題,制定相應措施;同時把培訓內容公布在醫院網路信息管理系統,要求科室管理人員利用“科會”組織專業人員學習,擴大繼續教育的宣傳,取得衛生專業人員的認同,提高專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自覺性。

2.3建立培訓前簽到培訓后授分學分授分方式

2002年某院在本市衛生系統率先采用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系統(簡稱ICME系統)進行學分管理,為醫院每位專業技術員人員配發一張帶有照片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登記卡(簡稱IC卡),為持卡人建立唯一的編號,納入管理系統。專業人員參加學習活動后出示IC卡,管理者使用手持刷卡機(簡稱POS機)刷卡記錄學分和學習內容,上傳審核POS機內容,完成一次繼續教育學分記錄;通過使用繼續醫學教育管理系統,完成繼續教育對象參加繼續教育活動數據的錄入、審核、修改、查詢、統計、存儲、打印、維護和遠程交換等功能,確定管理系統使用到位。管理者提前到達培訓會場,實行參會者本人簽到制度,杜絕代簽現象;培訓結束時根據實際參會情況授予繼續教育學分,參加者本人刷卡;管理人員通過設置上課前和上課后刷卡分次刷卡來控制學員遲到和早退現象,實現培訓簽到與刷卡授分相結合的學分授予方式。

3實踐結果

3.1規范高效學分管理

根據原衛生部頒發的繼續醫學教育條例,全國衛生系統都要開展繼續醫學教育,每個中級職稱以上的衛技人員每年都要獲取一定的繼續醫學教育學分,作為考核和晉升的重要依據。由于醫院參加的人數眾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項目內容也廣泛,分為國家級、1類、11類等有14項之多,手工錄入統計已經無法完成此項工作。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規范繼續醫學教育管理[3],初步實現繼續醫學教育的規范化、現代化、科學化、體現出傳統管理方式中無可比擬的優勢,減輕重復性負擔和壓力,實現了快速、便捷、公開、準確的管理過程,避免了手式錄入學分造成的誤差和統計的不準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繼續醫學教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減少重復,及時掌握繼續教育開展的情況,較為有效地解決了醫療衛生機構繼續教育學分記錄難、規范難、上報難、查詢和審核難等問題,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實用性和通用性[4],利于衛生管理部門及時掌握所管轄的醫院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的情況,便于統一管理。近三年某院559次繼續教育活動通過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系統授予學分,刷卡人次21827次,連續十余年超額完成繼續教育學分達標率,基本實現繼續教育學分管理計算機網絡化、科學化、規范化。減少管理人員工作強度,提高繼續教育學分統計科學性、準確性和時效性。根據管理系統提供的數據,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避免問題的堆積,為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學習方向,按崗位需求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達到繼續教育目的。

3.2快速統計查詢

ICME管理系統具有強大的統計查詢功能。學員可以通過輸入自己的IC卡號查詢個人年度各類學分詳細情況,使得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根據所獲學分情況,加強某類學分的學習;同時ICME管理系統根據每個人學分獲取情況,對單位學分達標、個人學分達標、人員學分達標、多年度學分達標進行統計,使學分管理處于動態管理狀態,便于管理者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計劃,制定相應措施,督促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完成年度繼續醫學教育。ICME管理系統通過項目分類統計,得出每一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所參加的具體人數,職稱分布情況,實時了解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學習需求,為制定下一輪培訓計劃及培訓內容提供科學數據,滿足衛生專業技術員人員的學習需求。

3.3動態網上審驗

主管部門通過政府網站每年定期組織管理人員進行網上實名制學分審驗,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從政府部門最大限度的實現繼續教育學分授予的公平性、公正性、避免虛假學分;另一方面了解廣大醫務人員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活動情況,維護醫務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由于醫務人員專業的特殊性,從政府方面呼吁為醫務人員提供有效的參加接受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的機會,以保持其職業生涯的穩定與發展。

4現存問題

4.1系統操作程序缺乏簡單化

目前使用的好醫師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系統,管理者在每次學分刷卡前,需要進行復雜的繼續教育項目下載程序,學員刷卡后執行數據上傳程序,至此完成一次學員的繼續教育學分記錄。管理者操作繁瑣,不利于在繁雜的日常工作中完成操作程序。

4.2學分授予真實性的可信度

篇8

【關鍵詞】 教育 醫學 本科 教學 教育考核 臨床工作能力 心理學 醫學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value of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psychology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tandard. MethodsA research was done on four classes, which consisted of 114 students enrolled to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in 1999. Classes 1 and 2 were tested classes, Classes 3 and 4 served as controls. Combination of theory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were adopted for tested classes,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ntrol classes. The teaching result was appraised by scores of the examination and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elementary knowledge (t=1.61, P>0.05), but they differed greatly i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s (t=6.86,3.75;P

[KEY WORDS]education, medic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clinical competence; psychology, medical

醫學教育在強調醫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今天,教學內容應有所壓縮、精簡和調整,并補充新內容;醫學基礎課的教學應突出為臨床課的教學和臨床實踐服務[1]。現代醫學正處于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時期,但由于我國醫學心理學教學起步較晚,課時數少,且往往被安排在醫學基礎課的教學范疇內,使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相脫節,醫學心理學教學遠沒有收到預期效果。為了提高醫學心理學教學效果,我們嘗試著將臨床實踐引進醫學心理學教學中來,并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形式(PBL教學法)[2]輔助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在2001~2002學年中,從青島大學醫學院1999年級臨床醫學專業中隨機抽取3、4班作為對照班,1、2班作為實驗班。實驗班共114名學生,男62名,女52名;對照班共114名學生,男63名,女51名。實驗班和對照班各科平均成績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班按照衛生部規劃教材《醫學心理學》(第2版,龔耀先主編)和校編大綱進行教學,教學過程采用傳統教學法逐章系統講授,輔之以電化教學及病例討論。

實驗班教材、大綱及電化教學內容均與對照班相同。不同在于減少理論教學學時20%~30%,用此時間進行臨床實踐[3~5],實施時采用PBL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①課前準備:老師提前將《醫學 心理學臨床實踐綱要》發給學生,并根據《綱要》提出相應的問題。②分組臨床實踐:將實驗班114名學生分為28組,分別進入不同的臨床科室,通過接觸病人、采集病史、翻閱病歷以及與臨床醫生交流等方法,分析總結出問題答案,努力實現臨床實踐目標。③小組討論總結: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實踐心得完成一份調查報告,然后全組同學一起針對本組的實踐內容進行討論總結,并最終完成一份小組報告。④課堂討論:利用4學時時間,請每組選出代表交流調查報告,同學們自由討論。⑤教師小結: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深入講解病人心理、醫患關系等問題,并對本次實踐教學進行總結。

1.3 評估方法[6]

①通過不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實施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的態度。②對照班、實驗班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閱卷。試題中基礎知識占80%,病例分析占20%。對其醫學心理學成績總分、基礎知識成績、病例分析成績3部分進行統計學處理。③采用自編的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臨床效果評估問卷(包含臨床工作的意識、態度、能力等),由實習科室的帶教醫師對學生的臨床實習情況進行評定,結果進行t檢驗。

2 結

90.8%的學生認為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靈活新穎,印象深刻,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可促進理論學習,提高自學能力,并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同學間協作。

實驗班和對照班基礎知識得分分別為70.70±8.80、69.00±7.57,兩班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t=1.61,P>0.05);兩班病例分析得分分別為14.90±2.67、12.10±3.44,兩班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t=6.86,P

根據自編的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臨床效果評估問卷的評估結果,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得分分別為93.35±7.42和89.00±8.79,兩班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3.60,P<0.001)。

3 討

3.1 學生對增加實踐課程的態度

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實施后對學生態度的調查顯示,93.4%的學生認為實踐教學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PBL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對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來說,學習醫學心理學最大的障礙是理論知識空洞,缺乏載體,特別是關于病人心理和醫患關系的章節更是如此。增加實踐教學,讓學生提前進入臨床,主動地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及其與疾病轉歸的相互關系,了解醫患關系中的技術因素和非技術因素對病人心理的影響,通過查閱資料,歸納總結,討論爭辯等方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出發點來考慮問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因此,可促進學生整體能力的提高。

90.8%的學生認為在實踐教學中引進PBL教學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同學間的協作。學生在拿到問題后進入臨床實踐前,需要先了解與問題有關的一些知識點,實踐后又需要將實踐所得信息分析整理,歸納升華。在小組充分討論總結的基礎上大班討論,同學發言,大家提問、質疑、爭論,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主動性,培養了同學們獨立思考、善于提問、深入鉆研的能力。因而拓寬了思路,充分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鍛煉了同學們的口才和膽量。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普遍感覺到,要收到好的學習效果,小組成員既要分頭行動,又要充分合作,才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收集到盡可能多的信息,才能在相互的辯論中使理論更清晰。

3.2 實施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的效果

由考試結果看,加強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并不影響基礎知識的掌握,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和解決臨床問題的過程,它引導學員靈活應用已掌握的知識,全面考慮影響滿足病人需要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總結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有助于鞏固已有知識,又容易發生知識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臨床效果評估問卷由學生實習時的臨床帶教老師據實填寫,結果顯示實驗班學生在臨床實習中主動運用心理學知識的意識明顯優于對照班,主要體現在在臨床工作中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和知識關注病人的心理、社會文 化背景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人們對衛生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為了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未來社會對醫學人才的需求,培養造就一批適應21世紀需要的新型人才,有必要加強醫學生的心理學修養,提高他們臨床運用心理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一改以往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的做法,讓學生提前進入臨床,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嘗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學用結合,提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能力,增強在實踐中主動運用知識的意識。

3.3 不足之處

加強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有諸多的優點,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雖然大多數學生贊成增加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但是也有部分同學認為增加實踐教學會增加學習負擔。

雖然大多數同學認為采用小組討論、大班交流的形式可活躍課堂氣氛,但是在討論問題時,氣氛的調節不宜把握,有可能出現發言雙方堅持己見,僵持不下,甚至轉化為無意義的爭吵,造成時間的浪費。因此,在討論過程中老師應特別注意加強控制力度,在學生的討論即將變成爭吵時及時糾正。

加強醫學心理學實踐教學,要求學校能夠提供充足的圖書資料和更多地接觸臨床的機會,要求教師知識廣博,對臨床有深入的了解等[4]。目前,這些條件與需要之間尚有一定的差距,需逐步改善。

參考文獻

[1]徐鵬霄,謝榮厚,李紅. 醫學基礎課要強化為臨床教學和任職需要服務的意識[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01(2):56. [2]張效云,董明綱,劉潔,等. 淺談PBL教學模式[J]. 張家口醫學院學報, 2002,19(3):80.

[3]嚴琴琴.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兒科教學中的初探[J]. 西北醫學教育, 2001,9(3):144.

[4]李建平,柳蓉,王宇紅. PBL教學法在“兒童口腔醫學”教學中實施的體會[J]. 西北醫學教育, 2001,9(1):50.

篇9

關鍵詞:醫學院校;雙學位教育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國內高校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相繼開展雙學位教育。作為學分制的一個重要環節,雙學位教育對專業設。筆者作為地方醫學院教務工作者,主要是從事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結合學校開展雙學位教育試點工作的實施情況,來談談醫學院校實施雙學位教育應該注意的相關問題。

一、雙學位教育的界定

“雙學位”是指高校在校本科生在保證完成主修專業的同時,學有余力,根據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相關規定,經本人自愿申請,學校考核審批同意,修讀跨學科門類的另一專業課程,達到授予學位條件者,可同時獲得另一個學科門類的學士學位。開展雙學位的目的是允許學業優秀本科生在學好主修專業的基礎上,跨學科修讀雙學位,培養寬厚型、復合型、開放型、創新型人才

二、雙學位專業的設置

醫學院校由于其自身專業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理科院校的專業具有相近或交叉,因此,目前很多醫學院除醫學類專業外,原則上其他專業均可作為雙學位教育專業供學生修讀,具體開設專業按照教育廳審批專業為準。

開設雙學位教育專業的院系應根據該專業培養方案的有關要求,安排好師資,并形成教學文件,報教務處審核。計劃開設雙學位教育專業的院系,須在學生入學后第三學期的第4教學周之前辦理申報手續,經批準后,由教務處公布雙學位教育專業開設方案,并向學生公布。

三、雙學位專業教學安排與管理

1.授課形式

符合條件的學生從第四學期開始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對雙學位教育專業的學生采取單獨編班授課。雙學位教育專業的課程及學分應與同名主修專業相同,不得減少雙學位教育專業的課程修讀數量或降低其學分修讀標準。主修專業中已修的公共必修課,在雙學位教育專業中不再開設。

2.課程免修

學生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的課程,如與主修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相同(即課程名稱與教學大綱相同,且學分數相同),或主修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培養方案要求高于雙學位教育專業的課程,可申請免修;申請課程免修的學生須在該課程開課后的2周內填寫《新鄉醫學院雙學位教育課程免修申請表》,經任課教師和院系主管領導審查同意,教務處復核批準后,通知學生辦理免修手續。

3.學分計算

經批準免修的雙學位教育專業課程,主修專業已修該課程的成績為雙學位教育專業該課程成績,給予學分;院系負責實施雙學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教務處負責學籍管理、教學質量監控、成績審核、證書的發放等教學管理工作。

四、雙學位修讀資格與要求

1.修讀資格

已取得我校學籍的在校學生,在第三學期可申請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政治素質好,身體健康,學有余力,在校期間主修專業必修和限選課程平均學分績點達2.5以上,沒有補考和重修記錄,無學籍處理和紀律處分記錄;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應選擇跨學科門類的另一專業。

2.修讀要求

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期間,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取消修讀資格:受到行政記過及以上處分;主修專業有2門及以上必修課程不及格或有一門及以上必修課程重修不及格;雙學位專業有2門及以上必修課程重修不及格;考試作弊;因其他各種原因中斷修讀者;因其他原因,學校認為應取消修讀資格者。

雙學位教育專業考試不安排補考,學生考試成績不及格可以申請重修。

五、雙學位的學籍管理

申請雙學位教育專業學習的學生應在第三學期第6教學周填寫《新鄉醫學院修讀雙學位專業報名表》,經學生所在院系審核,統一報教務處審批。教務處根據修讀專業的資格條件,對學生情況進行復核并按照擇優錄取的原則錄取,經學校批準后,由教務處統一公布錄取名單,并發放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通知書。學生持通知書辦理相關手續。學生須在規定時間內辦理相關手續,否則視為自動放棄。

雙學位教育專業學生一經錄取,不得轉專業。因各種原因需要終止雙學位教育專業學習,經雙學位教育專業所在院系同意后,5個工作日內到教務處辦理終止修讀手續。學生已修雙學位教育專業課程學分作為選修課學分記載。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以自愿為原則,實行收費修讀,具體收費標準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六、雙學位的證書頒發

學生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應在主修專業規定的標準學制內完成。修讀雙學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獲得主修專業的學士學位,修讀完雙學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達到雙學位教育專業學士學位授予條件,方可頒發雙學位教育專業的學位證書。

參考文獻:

[1] 周清明. 中國高校學分制研究――彈性學分制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 劉昕.學分制與大學生教育管理[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7.

[3] 黃宇.廣西高校學分制教學管理研究與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6

篇10

1.1研究對象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2011級七年制和八年制學生,共69名,其中男22名,女47名。

1.2實踐課程設計

選擇華西小學作為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的基地,其中一年級4個班,二年級3個班,三年級4個班,共11個班的學生作為實踐的對象(華西小學位于成都市武侯區,是1所六年制教學體系的小學)。本預防口腔醫學專業課總共8個教學周完成。在第1周實習課時,將學生分組,告知學生本學期實踐課內容為:針對小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要求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相關資料的檢索與學習,制作幻燈片、宣傳海報和愛牙小知識的小手冊。倒數第2周實習課時進行試講,老師針對各組的幻燈、海報和愛牙小知識的內容、演講的技巧等進行點評,提出修改意見。最后1周的實習課去華西小學現場進行口腔健康教育。

1.3小組教學設計

將69名學生分為11個組,每組設組長1名。教學第1周即告知每組本課程需完成的目標與要求。1)課程目標是完成華西小學一到三年級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2)各組內應該分工協作:健康教育講座由1人主講,可有2~3人協助,須有專人攝影攝像;3)小組在課余進行小組討論時要進行記錄與照相;4)此部分實踐課成績為小組整體成績。各組口腔健康教育的主題后各自在課余時間進行準備,討論與完成。

1.4口腔健康教育內容的確立

根據口腔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與小學一到三年級學生的口腔疾病特點以及口腔衛生保健需要,制定了口腔健康教育的主題。一年級:如何正確刷牙;二年級:口腔不良習慣的糾正;三年級:牙外傷的應急處理。

1.5口腔健康教育的實施

組織口腔專業學生到華西小學,按組根據各組不同的題目分到各個班級進行口腔健康宣教,同時向各班提供海報和愛牙小知識手冊。

1.6教學效果評價

授課后的教學效果評價采用口腔專業學生問卷完成。本問卷參考文獻[3-4]設計,內容分為5個方面,主要包括:1)是否提高了自我能力;2)是否對未來臨床執業有幫助;3)項目執行情況;4)對提高學習熱情有幫助程度;5)項目中團隊合作情況:每個方面設置3~5個問題,每個問題根據情況給予0~100分的評價,得分越高表示評價越正面。 67名口腔專業學生參加了問卷調查(2名學生在發放問卷的那一節課程中請假)。采取集中發放問卷,被調查者當場填寫,當場收回的方式。所有問卷用Epidata 3.0(Odense公司,丹麥)軟件進行錄入,用Microsoft Excel 2007(Microsoft公司,美國)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口腔專業學生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以及各項評分高于85分的構成比。

2結果

共有67人遞交了合格的問卷。

2.1該教改項目的可行性評價

口腔醫學生對本教改項目可行性的評價得分在5個部分中是比較高的,結果如下。1)“你認為小學生是否從該項目中受益?”評分為82.67±19.3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40人,占總人數的59.70%。2)“你認為對小學生的教育手段是否得當?”評分為82.93±17.68;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8人,占總人數的56.72%。3)“你認為小學生對你的工作感到滿意嗎?”評分為85.25±14.74;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8人,占總人數的56.72%。4)“你認為該項目是否符合教學發展改革的趨勢?”評分為81.75±17.87;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7人,占總人數的55.22%。5)“你認為該項目有無繼續開展的需要”評分為79.61±23.2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3人,占總人數的49.25%。

2.2該教改項目的團隊合作情況評價

本教改項目中團隊合作的自我評價得分也較高,結果如下。1)“你認為參加該項目對你的團隊合作能力是否有提高?”評分為79.66±15.7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0人,占總人數的44.78%。2)“你認為在你的小組中,自己是否參加了全部所有的活動?”評分為85.21±14.8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40人,占總人數的59.70%;3)“你認為在你的小組中,你對自己完成的部分是否滿意?”評分為82.64±13.07;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4人,占總人數的50.75%;4)“你認為在你的小組中,你與其他隊員的合作是否愉快?”評分為87.10±14.63;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43人,占總人數的64.18%。

2.3該教改項目是否對未來執業有幫助評價

該項目是否對未來執業有幫助的評價,結果如下。1)“該項目是否幫助樹立了以預防為主的觀念?”評分為79.34±17.66;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32人,占總人數的47.76%。2)“該項目是否對‘以社區為基礎的’口腔預防保健工作有幫助?”評分為72.51±23.8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6人,占總人數的38.81%。3)“該項目是否對畢業后的工作有幫助?”評分為75.48±18.62;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3人,占總人數的34.33%。4)“該項目是否對提高你在社區工作的能力有幫助?”評分為74.55±21.2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9人,占總人數的43.28%。

2.4該教改項目是否對自身能力培養有幫助評價

該項目對學生自身能力培養的幫助的評價,結果如下。1)“該項目是否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幫助?”評分為74.78±21.68;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7人,達總人數40.30%。2)“該項目是否對提高科研意識和能力有幫助?”評分為61.70±23.36;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1人,占總人數的16.42%。3)“該項目是否對提高醫患交流能力有幫助?”評分為70.37±20.1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9人,占總人數的28.36%。4)“該項目是否對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能力有幫助?”評分為77.87±19.06;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8人,占總人數的41.79%。5)“該項目是否對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有幫助?”評分為73.63±20.90;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5人,占總人數的37.31%。2.5該教改項目是否對學習熱情有幫助評價該教改項目對學生自己學習熱情有否幫助的評價,結果如下。1)“你認為這樣的授課,內容形式是否新穎?”評分為73.18±24.55;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8人,占總人數的41.79%。2)“你認為這樣的授課形式能否提高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評分為72.03±23.22;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24人,占總人數的35.82%。3)“你認為這樣的授課形式能否加強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記憶?”評分為67.01±21.84;給出85分以上的學生人數為14人,占總人數的20.90%。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