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培養體系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人才培養體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學;工科大學;互聯網+
“互聯網+”是一種利用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社會新形態。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的互聯網+時代已悄然走進人類生活。設計學作為藝術學的五個一級學科之一,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公共藝術等多個專業?;ヂ摼W+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將對中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國際分工合作產生更加獨特的作用。將教育生態學原理方法應用于現代工科大學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探索培養體系生態結構功能和動態調控,落腳于教育教學環境生態創新、功能價值生態創新和方法與手段生態創新,有利于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設計學人才培養環境與評估體系更新完善,實現典型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系統模式的實驗示范與推廣。
一、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教學環境的生態學分析
教育生態學是以人才培養的教育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揭示教育生態結構、生態功能、生態原理、生態規律、行為生態、教育生態的演替。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環境是以設計創意人才培養為中心,對教育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對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始終離不開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離不開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1]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學科專業教育生態環境系統可以從國際、國內兩個層面來分析。
(一)世界性 “工業4.0”的智能環境
“工業4.0”的本質是工業互聯網。它是機器、數據和人的融合,機器、數據和人共同構成工業互聯網的生態系統;是實現數據價值的技術集成,是實現數據價值的重要工具。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實現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兩大主題,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動的應用、云端的資源和大數據分析,實現各類制造要素和資源的信息交換和數據集成,釋放數據價值?!肮I4.0”最終使產品需求個性化,突出用戶至上,產品完全按照個人意愿進行生產,成為自動化、個性化的單件制造?!肮I4.0”使生產平臺實現標準化,使各種終端設備、應用軟件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識別、處理、維護等都基于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執行單一的共同標準,實現模塊化和自由更換設備模塊,推動產品設計的標準化和模塊化。[2]
“工業4.0”的智能環境使創意設計成為世界性戰略資源。僅以工業設計為例,美國工業設計聯合會調研顯示,工業設計每投入1美元,銷售收入將增加1500美元。工業設計的現代制造業靈魂作用,成為科學技術成果商品化的重要環節,是連接工程技術、客戶及市場的重要橋梁。
(二)《中國制造2025》的強國戰略
為了應對全球制造業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加快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2015年國務院《中國制造2025》戰略。它預示著中國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跨界融合成為必然趨勢,中國將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建設完善創新設計生態系統。通過培育設計創意企業、發展創新設計教育、設立國家設計創意獎勵等措施,迎來文化創意定制化、個性化、服務化的歷史新時期。[3]同時,采取政府與社會合作、政產學研用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等新機制新模式,建設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規范服務標準,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生態設計,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廣泛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開展綠色評價。積極加大綠色制造、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研發、生產、管理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設計創意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全面超越,最大程度發揮設計創意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引領拉動作用,使之成為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設計學學科專業人才面臨的時代挑戰
設計學專業人才是設計創意產業的主要智力支撐,面對 “工業4.0” 的世界性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人才培養體系面臨巨大挑戰。
(一)設計學學科專業性質范圍變化對人才培養體系的挑戰
2012年,藝術學成為中國第十三個學科門類。設計學作為藝術學的一級學科,實際上包含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屬性,具有明顯的交叉學科特征。專業領域不僅包括交通工具、設備儀器、生活用品、家具、電子產品、家電、玩具等產品設計,還包括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工藝美術、數字媒體藝術,甚至城市規劃和新材料、新技術開發,以及與人居環境有關的新產品、新環境、新生態等都將列入設計學范疇。設計創意不僅要滿足審美需求,還要成為科技生產力,最大限度發揮產品的物質功能作用,使創意產品實用性、藝術性、科技性如魚水般融為一體。就像IT企業非物質的數字化產品服務設計(服務設計、軟件信息架構、用戶界面等)一樣,使設計對象范疇轉變擴大。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眾創、眾籌、眾包、眾享模式的不斷拓展更新,設計創新空間和創新潛力將極大提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更是不可預估,創客運動不斷興起成長,設計創意技術、方向等不斷增加,對設計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挑戰程度可想而知。[4]
(二)設計創意新理念新方法創新對人才素質能力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設計創意是用生態可持續理念、生態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實現設計創意產品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最佳能量平衡,如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環境意識設計、綠色制造、持久發展的工業、綠色工廠、創意生態系統等。綠色設計的環保概念,以更低的環境沖擊,對自然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原料、產制、運銷、使用、棄置過程形成綠生生命周期。應用生態學物種共存、物質循環、轉化和再生原理,設計物質和能量多層次和分級別利用的綠色工藝設計,使生產的每個環節都能兼顧經濟與環境的同步繁榮。傳統藝術設計產業管理理念已被推倒,企業內部框架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固有思維必將突破,更加推崇現代管理意識、良好團隊意識、溝通能力及和諧的工作環境,人性化、“極客(Geek)”型、個性化人才文化更受推崇。創意產品要求設計人才創新意識更強、視野更加開闊、資源配置能力更高,具有牢牢把握創新方向、踏準創造節奏的綜合素質。
當今世界移動互聯網用戶將近20億,利用互聯網進行的購物、娛樂、協同商務、云計算儲存和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物聯網,其自動化、自我反饋與智能控制的特點成為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智能家居、智能消費、交通物流、公共安全、工業及個人健康監測等非物質的移動互聯網設計,既為客戶提供持續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也促使設計學科專業教育與設計創意、創新生產形成利益共同體,使高等院校、創意企業、科研院所的聯系更加緊密。[5]互聯網+時代要求設計創意人才成長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技術研究訓練、設計創造能力培養,經過現代化創意設計、創意企業的生產施工、工程設計實踐、設計組織管理的實際磨煉,具有一定的設計學術研究水平和滿足設計市場動態需求的專業能力。
(三)設計創意產業新常態對人才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全球化、老齡化、用戶體驗、個性化定制等設計創意產業將呈現常態化。
設計創意文化全球化趨勢使世界各國、各民族、各群體的不同價值、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風俗習慣界限逐漸打破,某些人類生存發展的共同價值觀,使流行文創產品和流行日用產品的使用方式迅速自由地傳播,地球空間隔離障礙逐漸弱化,“地球村”范圍的全球化不期而至。針對高齡年齡群體的人性化成為新寵,圍繞老年人視力、聽力減弱,記憶、意志力下降,活動能力降低等特性,進行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文化等通用化、無障礙、情感化、臨終關懷等創意設計的產業所占比重會不斷擴大,特別是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老齡人口總量大,產業份額比例高,需要大量的創意設計人才。
體驗性創意設計從人們的生活情境出發,塑造用戶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是提高品牌認知度,開發創意產品生存價值與空間的新方法。用戶體驗設計的創意產品是有形的,服務卻是無形的,體驗方式更是讓使用者難忘。用戶體驗的互動性創意設計人才,將具備各種混合技能,通過以用戶為核心的方法來設計實體部件或基于計算機的部件,促使設計創意與人文、科學技術的邊界徹底被打破。個性化定制設計是用戶參與式的創意產品設計,是滿足個體特性需求所提供的設計服務,如各種專業演員、特定場景、動漫制作等服裝、道具定制;手機、桌游、影視等人機界面定制與包裝設計;創意產品3D打印組裝等等。要在產業新常態中,最大程度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設計創意產品必須是多領域、多行業、多環節的綜合交融,明顯需要高端機械、電子和計算機工程技術,因此就會要求設計人才充分掌握跨度更寬的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儲備,具備更高的認知水準、專業等級、應用技能以及研究型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6]
三、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生態構建
工科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為社會輸送數以萬計的設計學類專業畢業生,形成了與文科大學、藝術院校并行的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設計學科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人才培養體系的生態構建,是針對設計學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規律,科學應用生態學原理方法,國內外設計創意產業行業環境狀況,培育優化形成具有生態環境理念、身心和諧發展、知識能力動態發展、系內生循環更新的人才成長環境與動力系統,是互聯網+時代的歷史使命。
(一)人才培養體系整體環境生態構建
整體生態環境包括設計學人才培養的外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規范環境及教育對象內在的生理和心理環境等多個方面。
互聯網+時代,工科大學設計學人才培養的自然環境生態創建,就是完善育人場所的校園規劃設計,突出地形地貌、生物植被、水體景觀自然景觀優勢,建設具有學科特色的校史館、圖書館、展覽館、藝術館等文化建筑設施,統籌校園建筑與公共文化景觀,從表現藝術風格、材料與科技水平方面體現出工科大學延續的文化內涵、科技含量、生態理念,產生校園景觀環境“以文化人”的文化凝聚效應。更為大膽的舉動將是去除大學校園的圍墻阻隔,通過用一種符號、一種象征、一種記憶來替代,與城市自然、社區及社會生活有效對接,方便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人才成長良性生境,形成具有時代特色校園環境的文化學術氛圍。
社會環境生態建設,對照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中關于設計學多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加強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接和學科建設,與科研機構、設計單位、生產企業開展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設計創意研究。建立創意生產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辦學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建立學校、企業、研究機構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等輸入與輸出的平衡點,使人才培養社會環境生態系統內部穩定,而各子系統又相互開放流通。用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的原動力和影響力,推進實現設計學人才培養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設計學人才培養的規范環境包括哲學倫理、道德風尚、社會習俗、、民族文化、科學藝術、語言文字等環境。這是從生態控制角度規范人才培養活動的“事理”和人才行為的“情理”,強調規范環境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只有切實重視人文教育,進行全人和高素質公民教育,才能使培養出的設計學人才不是極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更善于深思熟慮,更有理想和洞察力,更完美、更成功的人。積極建設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課本,敢于向固有理論挑戰的軟環境,培養獨立思辨能力、獨立心智人格,使學生成為具有批判精神的精英設計人才。
(二)人才培養體系理念與功能價值生態構建
人才培養系統生態理念是從根本上揭示人才培養問題的實質,對推進人才個性化發展,促進教育生態平衡,克服培養效果滯后性具有決定作用。通過教育的生態平衡原理及科學檢測方法,能動地調節人才培養周期,讓教育教學生態理念滲入社會生活的每個方面,提供人的終身學習條件和個性化學習服務,成為人們獲取知識、智力乃至啟迪智慧、獲得幸福生活的永久“加油站”。設計學人才培育系統要在全球化生態整合中,成為一個超級智庫,以凝聚人類智慧去克服同質競爭關系,使人才培養修學時間長短不受限制,學科理性閾限得以突破,成為智信合一的人類精神熔爐和人類文明的伴隨者。人才培養系統生態平衡理念,還表現為在設計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習和交流活動基于人的便捷和高效,隨人的需求而發生,不因人因地而受限,不因課程預設和教學進程而錯失,是從手段到目的,由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回歸。信息化成為設計學教育教學的生態名片,主動進行多種多樣的跨界混搭、定制、多重任務、數據挖掘和合作。[7]設計學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內在功能毫無疑問是人才培養,外在功能主要表現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功能,協助個人社會化并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等等。人才培養系統功能價值實現離不開競爭機制與協同進化,用競爭機制促進工科大學設計藝術與人文、科學、技術、工程等學科、院系之間及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協作,實現相互競爭的協同創新。
系統科學的設計學人才培養方案是生態理念與功能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要把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創新素質培養作為核心要求,注重智商、情商、逆商的全面培養,增強服務社會的設計創新能力。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要以學生承載力為前提,關注學生自身具有的有限性及自我調節能力;要以增強培養體系抵抗力為關鍵,它是抵抗外來負面干擾并維持方案系統生態平衡的重要途徑之一;要以保證方案系統循環的連續性為重點,通過實施后方便優化更新,形成人才培養方案在不同年級、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相互聯系的整體,旨在提高設計專業人才的素質能力問題。[8]
一是課程設置方案計劃面向專業實踐、面向跨學科、面向尖端科技、面向全球問題,強調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結合、科學與技術結合、技術與管理結合、知識能力與道德倫理結合,把握設計產業創新中的產業鏈、價值鏈和技術鏈,瞄準高端技術,建立跨產業、跨領域、跨系科合作的課程群。方案課程計劃可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和加深專業能力提供不同選擇,提升專業課程設計的智能化、國際化程度。二是加強課外拓展,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方便各種層次學生的參與提高;實踐課程設置緊跟實訓、生產性、項目性實習環節;加強實踐交流溝通能力訓練和團隊工作能力協調訓練。[9]三是打造科研、教學和富有設計產業創新經驗的師資隊伍。重視教師產業經驗和工程背景聘用考核,建立訪問工程師制度,優化理論研究、設計實踐和教學創新的專職和兼職教師的結構。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公司兼職實習,用一流教師隊伍保障培養方案落地生根。
(三)人才知識結構培養路徑與評價系統生態構建
互聯網+時代,人才知識結構培養體系生態構建與課程教學等微觀系統休戚相關。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人才培養而展開,是教育方式方法產生有效性的直接動因,學生主動性潛能激發是方法手段實施的重要目標。低年級階段用大量圖片、案例、資料及專題片進行教學,注重學生體驗積累、思維方式、學習興趣的培養。中高年級則以參觀調研、交流討論、設計指導、專題實踐為主要授課形式,上課地點可以是商場、工廠、設計創意園區,形成以設計為主線、以階段專題任務為目標的生態模式組織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手段。加大多媒體資源、MOOC及微課程建設,形式上體現聯網+時代的科技、新媒體特色。從數據網絡、空間地理及可視化技術范疇開展團隊教學研究,學生學會生產應用“數據挖掘”、“情感挖掘”、“語義挖掘”,透析大數據背后隱在的工業設計趨勢和相關性。[10]
實踐教學則圍繞專業技能,增強實踐項目的綜合性設計,強化創意項目設計、開發和技能實訓,強化科學、技術實踐能力訓練;開展校企協同教學,實施創意設計全程工程化、藝術性訓練。引入機械及裝備制造業;輕工食品外包裝、家具、體育用品、現代家電產品開發以及形象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展示設計、裝飾設計甚至傳統手工藝設計等行業資源,開展特色化實習實訓平臺建設,形成真實有效的校內特色實訓環境。把行業性、前瞻性作為設計實踐課程建的主要特色,鼓勵學生畢業設計在生產企業、設計公司內進行,按照社會需要完成相關設計流程并進行動態更新。建設產學合作的互動平臺、教育網絡,推進名企高校產學合作教育,實施校企聯盟戰略,聯合知名企業建設一批校外大學生創新工場、工程創新訓練中心、設計創意孵化中心、設計創新見習基地,推行實習生制度。建立產學合作教育專項經費資助制度,定期聘請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重大科技領域專題講座,重點介紹國際設計創意產業預研、設計、研發、組織及實施等環節的經驗教訓,開展特色教材建設。以設計學相關學科競賽、展覽為著眼點,把競賽、參展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組建學生創新工作室。學科競賽、展覽與學分、課程、課時掛鉤,形成關聯學科競賽、專業展覽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改革設計學人才培養系統的評價體系。創新學生課程成績考核方式,增加團隊學習成果考核內容,實行互動評價,不唯結果論,實施對過程和結果的雙重評價,擴大過程性成績比重,增加實踐環節考量,一些實踐課程成績可以是實習或成果應用單位評定算數??山梃b香港理工大學的評價與考核標準,以感受力、創造力、表達力、推理與設計能力、美學判斷力、分析與篩選信息的能力、多學科學習和應用的能力、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力等為主要指標,開展課程學分的互動評價。在設計學人才培養質量考核評價中吸收創意產業界評價意見,學習借鑒歐洲國家工程師學會聯合會、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等相關設計人才能力、素質評估體系。制定設計學人才培養的中國標準,如除藝術創意水平外有效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有對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的了解;懂得設計創意問題對全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具有有關當今時代問題的知識等等,加強互聯網+時代設計學專業人才需求動態預測,完善人才信息庫,構建設計創意人才信息平臺,探索建立國際化培訓基地。
參考文獻:
[1]Cremin Lawrence.教育生態學[M].吳鼎福,諸文蔚,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39-70.
[2]烏爾里希?森德勒.工業4.0[M].鄧敏,李現民,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46-81.
[3]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EB/OL].[2015-05-19].http://fortune.
[4]王曉紅,于煒,張立群. 2014中國工業設計藍皮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3-10.
[5]章麗萍,姚威,陳子辰.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10):25-29.
[6]苑清敏,賴瑾慕,楊蕊.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34):165-166.
[7]黃宗模.全球化視野下的未來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15(9):18-24.
[8]文禎中.生態學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50-177.
篇2
關鍵詞:應用型;商務人才;商科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加快與經濟發展的提高,高等教育在我國已經逐漸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應用型高等學院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存在,其辦學理念以及發展定位即不同于學術性的高等學院,又不同于技術性學院,而是將培養地方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專門人才作為主要目標進行教育。在我國,越來越多的學校逐漸適應了這一變化,向應用型大學轉型。
一、商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商科是一個與理、工、農學科一樣,社會一個通行程度非常高的一個學科門類,商科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將其表述為Commercial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由此可以看出,商科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社會科學。
由于我國的學科分類里面沒有商科,因此商科在我國的定義和界定是非常模糊的,大多數時候都將其和企業經營與管理活動相關的專業混淆。通過對商科教育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之后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大多數國家的商科相關的專業設置都是不同的,根據國家以及社會的情況,其專業設置的重點就會有所不同。其中較為常見的專業有財務管理、國際商務、會計學、市場營銷以及管理信息系統和物流管理等。商科的學科性質是由它的應用性進行決定的,現代高等商科教育為了得到更好的發展,應該主動對市場經濟進行適應,如此才能夠更好的與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的需要在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下對接,滿足現實性的需求,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人才。
二、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
通過對商科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我們可以對其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培養的目標,即立足于為地方培養應用型商務人才。其次是培養過程需要怎樣進行培養,那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然后是對應用型人才的能力進行培養,其中包括了學習能力、應用能力以及職業能力。最后就是對課程的設置,為了讓課程的設置合理化,專業課程應該將以下四類包含其中,一是通識教育課程,二是學科基礎課程,三是專業教育課程,四是實踐實訓課程。
該模式是以市場的需求為依據和導向進行制定的,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大部分都集中在兩個點上,一是基本素養,二是職業能力。再對基本素養與職業能力進行細分又可以將其劃分為三種能力,分別是職業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又包括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人格魅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應用能力包含了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與時俱進,洞察變化,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和認真勤奮,敢于創新的精神,最后職業能力包含了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職業素養。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商科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及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對商科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可以把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進一步進行設置,將其分為四個模塊,分別是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課程教育模塊以及學科基礎模塊與實踐實訓模塊等。
對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進行培養的是通識教育課程,它有利于將學生對社會歷史以及社會現狀的認識進行深化,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將基本國情進行深入的了解。榆次同時還可以對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進行提高,有效的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職業道德的修養的提升有顯著的作用。通識教育課程是是一門提升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工具利用的能力,同時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科基礎課程模塊的主要作用是對學生在商科領域內的基本知識以及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了解和運用,同時也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的在商科領域內發揮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學科基礎模塊里面設置的課程大多數包含了經濟學的基礎課程以及管理學的基礎課程。
而專業教育課程這一模塊發揮的則是對學生的各種專業能力進行加強和提升的作用,這一系列的知識包括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等。該模塊主要是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以及運用,同時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提升。這一教學模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所涉及的課程大部分是本專業的核心課程以及專業提升拓展課程。由此可見,它將該專業以及該領域內所有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
實踐實訓課程,顧名思義,我們很容易明白它的作用,即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和提升。實踐實訓這一模塊的設置是建立于通識教育課程模塊以及學科基礎知識模塊和專業教育課程這三個模塊之上的,所以它是將這三個模塊中所包含的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工具的運用進行整合,讓學生將其應用在實際問題的解決上。因此,為了讓實踐實訓課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將其進行了五個層次的劃分,這五個層次分別是:社會仿真模擬實訓、單項實驗和課程實驗、職業技能實訓、專業綜合實訓、畢業頂崗實訓等。這五個層次的時間占用比例以實踐所需要的時間進行安排。為了更好的對商務型人才進行培養,我們應該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進行合理的結合。
四、結語
我國的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是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作為導向和依據進行的,然后再對不同的領域以及不同的崗位的人才的能力進行了分析,二者進行結合,確定出了商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及有效途徑。這一培養模式在近幾年的應用過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和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杜漪.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商科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初探[J].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6:130-134.
[2]陳飛.應用型本科教育課程調整與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篇3
關鍵詞:商務日語;培養方案;BPO;計算機應用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190-02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面向對日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業務流程外包)業務非常普遍,這些從事BPO業務的公司目前急缺的是既具備熟練日語又精通計算機數據處理和操作的復合型人才,然而,普遍的問題是,不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大都只側重其中的一個專業方向培養人才,而忽略了對日BPO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規格,其結果是企業招聘的人才需要重新培訓,增加了企業成本,也制約了BPO業務的開展。因此,如何制定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日語能力為主線,將計算機數據處理能力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融合在整體培養方案中,比如開設IT日語、日語Office等日語版的數據處理軟件等課程,實現對日BPO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商務日語BPO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可概括為:培養對日BPO服務外包企業日文數據錄入員、日文數據校改員、日文數據處理軟件操作員等;培養熟悉對日BPO業務流程,熟練掌握日文版計算機操作系統和日常辦公軟件,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基礎和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具備日語與IT應用技術復合型BPO技能。從以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可以看出,BPO作為現代服務業,不僅要求具有熟練的日語交流、閱讀(特別是IT日語)和書寫技能,還必需具備較強的計算機雙語(中、日)應用軟件的操作技能,正所謂“沒有IT技術就沒有BPO”。如何提高對日BPO人才的計算機日文數據處理能力,日文IT軟件應用能力,一直是本專業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的重點課題,也是教學組織實施的難點,需要采取多種途徑,設計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學習與訓練,方能培養出對日BPO企業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二、對日BPO符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組織實施
1.對日BPO就業崗位的分析。目前,通過對大連、青島等城市BPO企業的調研分析,企業對日BPO接包量很大,項目比較多,其業務崗位大體包括:日文數據處理、日文軟件測試、日語呼叫中心、日文IT系統運維等,這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崗位,對BPO人才的需求比較旺盛,這對高職院校日語專業的改革、人才培養的修訂提供了機會和依據。
2.商務日語專業BPO方向復合型人才能力結構的設計。筆者經過多年從事對日BPO計算機方面的教學實踐和在對日BPO企業學習與訓練中總結出一些對日BPO教學的經驗,由于對日數據處理業務量比較大,企業急需大量即精通日語又具備熟練操作計算機日文操作系統和數據處理軟件的BPO復合型人才,因此,針對本專業學生就業和市場需求特點,商務日語(BPO方向)專業迫切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在保證日語課程設置的前提下,需要開設有關計算機應用軟件技能、數據錄入操作技能和辦公軟件的課程,其能力結構要求如下:①日本語(要求達到N3/N2以上水平);②IT日語;③雙語(中、日文)Office辦公軟件;④日文數據快速錄入系統(日文數據處理軟件);⑤BPO業務流程管理(與BPO發包方,客戶一般是日本公司,進行會計對接、人力資源管理、采購、業務協調等內部業務流程管理)。
3.商務日語專業BPO方向計算機技能培養措施。由于商務日語(BPO方向)專業的學生對就業領域的理解不夠,在日常學習中更加關注對日語的學習,而輕視對IT技術的學習,因此,要培養對日BPO復合型人才,必須科學的設計教學計劃,分階段、多措施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方面的應用技能。①技能認知階段,由于學生計算機軟件應用基礎比較薄弱,在第一學年,主要進行計算機通用性基礎技能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常用軟件的操作能力,由于這個階段學生的日語能力不夠,因此,計算機應用操作使用中文平臺和軟件,并要求考取某個級別的計算機等級證書。②技能加強階段,經過一個學年的基礎學習,學生對未來的就業領域也有了更清楚的認知,學生對BPO職業對復合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學生對IT技術的學習更加重視,并表現出強烈的學習需求。因此,在第二學年,除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有關IT專項教學和實訓外,將計算機應用與日語結合起來進行訓練,開展課外第二課堂,目的是訓練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日語,又要學習和訓練日文IT應用技術,以適應未來BPO崗位的要求。③技能提升階段,經過兩個學年的系統性學習,學生日語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基本上掌握了日文計算機操作技能、日文軟件應用技能。在第三學年,教學計劃要與BPO企業對接,根據BPO企業對人才需求規格,制定全面系統的培養方案,將BPO企業的業務流程管理、專用日文數據處理軟件等內容嵌入到教學實踐中,并由企業對學生提前進行崗前培訓、BPO業務流程培訓、操作軟件培訓等。該階段教學組織可以按照企業崗位需求,采取校內集中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等形式,由企業兼職教師參與授課和實訓指導,該階段的特點是:就業崗位明確、崗位對技能要求層次清楚、實踐性實用性強,實現學習、實習、就業一體化管理。
4.商務日語專業BPO方向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按照以上三個階段學習規劃設計,商務日語(BPO方向)專業課程體系構建采用“1+1+X”模式,其中,第一個“1”為日語能力模塊;第二個“1”為BPO專業技能模塊;“X”為頂崗實習企業定制模塊。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組織實施如表1所示。
商務日語專業BPO方向人才培養方案的落實和實施需要完善相關教學條件,一是具有日語和IT技術能力的復合型師資,這是實施教學計劃的關鍵和瓶頸,由于BPO作為比較新的產業,這方面的師資比較少,需要對日語專業教師和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分別培訓,以適用對日BPO有關雙語課程教學、雙語計算機應用操作等要求;二是教學組織與實施要與BPO企業密切結合,因為BPO企業的業務流程具有獨有的特點,因此,學校必須與企業開展深度耦合,讓BPO業務流程指導學生的學習、實習和就業;三是建立校內專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專業訓練的硬件環境。
篇4
關鍵詞 核安全工程 人才培養 課程體系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核能作為一種清潔、環保的能源,成為本世紀我國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在核能及其產業鏈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自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后,核安全問題已倍受人們關注,也成為制約我國核能開發的重要因素。上世紀末,我國已制訂了《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為了保證我國核能及其核技術應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不僅需要培養大量的核反應堆工程等核類專業技術人才,也急切需要培養保證核設施安全運行的安全專業人才。為適應我國核能開發戰略,國家開始執行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執業制度,在核領域關鍵的安全與質量崗位配備規定數量的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為了培養我國核行業特別是核電事業急需的核安全專業人才,2010年3月南華大學向教育部申報了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專業并獲得批準,2011年向湖南省教育廳申報特色建設本科專業獲得批準,在 “十二五”期間南華大學啟動了國內唯一的核安全工程本科專業的建設工作,全面探討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如專業的定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結構、實驗室和實習基地建設等,以保證我國核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核安全工程專業作為一門成長中的國家戰略性新興專業,其建設尚無現成的參照模式,因此,必須通過大量的調研和實踐,擬定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以構建出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框架,形成適應新時期核電大發展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
1 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1.1 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眾所周知,專業培養目標是進行專業建設和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根據南華大學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我國核電大發展對核安全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依托南華大學在核科學與技術、鈾礦開采等方面的優勢,在核安全工程專業設置兩個人才培養方向——核電安全和鈾礦冶安全。兩個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的共同點是均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現代化核工業發展需要,培養具有良好敬業精神、較高道德水準和科學素養,既掌握扎實的數理與人文知識,又掌握較深厚的安全科學基礎理論、核與輻射防護的專業知識,不同點是核電安全方向的學生還需要掌握核電安全領域工作的基本工程技能,鈾礦冶安全方向的學生還需要掌握礦冶安全領域工作的基本工程技能。兩個方向均是培養具有核安全領域安全工程設計、科研、評價、監督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 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把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作為核安全工程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和重大教學改革工程,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南華大學多年的辦學經驗、辦學特色及核行業和社會影響為基礎,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通過學校和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和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密切合作,探索卓越核安全工程師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實施“全過程、遞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1)按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要求,制定核安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標準,確定與標準對應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2)圍繞“核安全工程師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根據“基礎厚、口徑寬、能力強、素質高”的原則,以注冊核安全工程師的核安全案例分析、核安全綜合知識、核安全相關法律法規、 核安全專業實務四大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為導向,建立適應核行業認可實用的課程體系;(3)強化企業參與聯合培養,實行“3+1”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學校標準、專業知識能力要求,同中核二七二鈾業責任有限公司、江蘇核電有限公司、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和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等4個產學研基地聯合制訂卓越計劃的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
2 核安全工程專業知識結構及課程體系
目前,在國內只有南華大學開設核安全工程本科專業,因此,在國內沒有可直接參照的建設模式,必須結合南華大學在核類學科專業建設上的資源,通過開展專業建設調研等活動,科學制定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因此,自核安全工程專業自2010年7月12日獲得教育部批準后,南華大學成立了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專業建設調研活動,調研了一批核類企業(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核三門核電站、中核福清核電站、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202廠)、中核錦原鈾業有限公司、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中核撫州金安鈾業有限公司、湖南省核工業宏華機械有限公司、中核272廠);通過發信函的方式向12家核企業人力資源部征求核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修改意見,有6家企業作了信函回復(中核陜西鈾濃縮有限公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秦山核電有限公司、中核浙江衢州鈾業有限公司和西安中核藍天鈾業有限公司);利用南華大學為中核集團開辦第二期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班的機會,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工作小組全體成員分企業類別(研究院所、核燃料加工企業、鈾礦冶企業、核電企業、核廢物處理企業等)同中核集團第二期工程碩士班學員開展了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座談會;同時,核安全工程系集中組織了4次核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討論會,擬訂了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建設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
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不僅體現了《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注冊安全評價師》和《安全工程專業中、高級技術資格評審條件》知識要求,而且體現核工業系統相關環節的生產特點,制定了與核電安全和鈾礦冶安全兩個方向相對應的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公共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和專業課平臺三大知識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是參考按教育部工程專業課程要求進行設置的,分方向專業基礎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各培養方向專業課的前提。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三大課程模塊分別設置了必修課、選修課和集中性實踐環節。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核安全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重在體現核行業對核安全工程師基礎知識、專業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為了將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企業管理及工程項目管理知識的相關課程納入培養方案中,重點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在相關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增加了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課程設計與實驗教學的內容,新增了項目設計,使課程體系具有以下特點:
(1)聯合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中實驗教學學時所占的比例大大提高,其中企業培養階段教學計劃包括課程學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項目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達40周。
(2)注重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的培養。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了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及創新能力拓展模(下轉第212頁)(上接第130頁)塊,如人文素質選修課、學術講座和學科基礎課選修課等,通過這些模塊選修課的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創新意識。
(3)按照“三層次”的原則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在基本技能層通過課程實驗、CAD繪圖等上機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加深學生對理論課基本概念的理解,培養基本的工程實踐技能;在綜合應用能力與初步設計能力層,通過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實現對學生綜合工程能力的培養;在創新能力層通過學科競賽、創新性實驗、大學生各類科研項目、企業內的項目設計等方式,培養和拓展學生的工程設計與創新實踐綜合能力。
3 結束語
在“十二五”的建設期內,南華大學將全面實施核安全工程專業的建設規劃。在建設過程中將緊密結合國家核電大發展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不斷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環節管理,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核安全工程專業建設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
2010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序號:205);2011年湖南省教育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序號:192);南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與改革課題(編號:2010ZZ016、2009ZZ050、2009ZZ051)
參考文獻
[1] 戴廣龍,張國樞,劉澤功,等.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2):80-85.
[2] 曲方,袁昌明,鄭穎君.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探討[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4.30(9):41-43.
[3] 翟小偉,鄧軍.突出行業特點的安全工程專業教育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1):90-94.
[4] 方廷勇,曹愛虎,李云依托建筑行業特色,優化安全學科建設[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19(6):70-76.
[5] 撒占友,王玉華,張永亮等.青島理工大學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模式[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 (增)?。?2-44.
[6] 翟小偉,鄧軍,羅振敏等.現代企業對安全工程人才的需要方向及培養方法探討[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4):111-114.
篇5
關鍵詞 人才培養模式 實驗教學體系 財經特色 跨專業綜合 設計開發型 項目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原因
隨著國外IT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國的轉移,我國的計算機教育迎來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縱觀我國計算機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發展,開辦計算機類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從一百多所增加到七百多所,在校學生總數高達近50萬人,占全國理工科在校學生總數的1/6左右,成為我國高校中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專業。盡管國家的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但是從2003年以來,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年下滑,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面對如此尷尬局面,應該重新審視大學計算機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定位。
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一是各類普通高等學校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夠準確,培養方案的針對性不強,導致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近幾年新上的計算機專業,大多數都在照搬綜合性重點大學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暫且不說教學條件、師資水平不能具備,就是培養的學生,走向市場時也根本無法與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競爭。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模式,以其進行差異化競爭,重構核心競爭力。計算機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其高速發展使得我們難以用4年有限時間內的課程涵蓋所有內容。這就要求各類不同性質高等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教育要有所側重,以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為切入口,依據市場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的綜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二是許多財經類高校為了突出學校的財經類特色,在計算機專業本科教學計劃中簡單的羅列了許多經濟管理領域的理論課程,缺少有機的融合。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的深入、企業資源規劃的應用集成,這種課程的簡單疊加無法提升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在財經領域的開發能力,在實踐中還是無法具備財經特色的核心競爭力。三是目前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教學只是課堂理論教學的一個輔助環節。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傳承的是創造的成果而不是創造的過程,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缺少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無法滿足市場的實際需求。
二、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人才培養目標及定位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應構建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的、以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實驗教學體系。
首先,以差異化、特色化的培養模式為指導原則,要求從三個層次進行構建:一是財經類院校與普通工科院校的差異化;二是各個財經類院校之間的差異化;三是財經類院校內部各計算機相關專業方向的差異和分工。財經類院校與普通工科院校的差異化主要體現在財經特色上,旨在構建以經濟、金融、管理、會計等為應用領域的計算機實驗課程體系。財經類院校之間的差異化體現在依據本校的學科優勢和師資條件選擇特色領域的重點和先后發展次序上。財經院校內部各計算機相關專業方向的差異化,應在本校學科優勢的基礎上,根據各專業方向本身的特色和基礎,選擇不同的財經應用領域為切入口,發展特色,合理化分工與合作。
其次,要構建高度融合的實驗教學體系。面向單獨課程的實驗以及這些實驗的簡單疊加,或者是與經管理論課的簡單疊加,都無法使學生獲得綜合應用的能力,更談不上創新。應以不同的應用領域為培養目標,把涉及到的各門課程按統一的培養目標組織起來,這些課程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知識層次,構成了學生的知識架構,因而面向應用領域的實驗教學體系設計能反映學生的特色能力,且易于形成體驗和仿真環境,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最后,要通過實驗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必須轉變以驗證為基礎的實驗設計,強調實驗教學的綜合性和創新性。隨著企業信息化應用的深入、企業資源規劃的應用集成,面向單獨課程的實驗難以設計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環境,已難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體系的設計需具備提供仿真企業真實環境的功能,以案例、問題、項目為中心組織實驗教學,這種環境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規劃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步驟,發揮群體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設計的思路
財經類高等院校計算機實驗教學應依托學校經濟與管理類學科的整體學科優勢,圍繞"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培養目標,堅持在實驗教學中體現三個層次的差異化,體現特色學科與計算機實驗的高度融合,重視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對方法的掌握,為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此思想為出發點,構建財經類高校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差異化、特色化,高度融合”要求實驗體系設計的重點應在"跨專業綜合"實驗設計上,以此為依托選擇校內項目和校外實習;“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要求實驗體系設計的重點應在應用分析型實驗、設計開發型實驗、情景仿真型實驗,以及科研、競賽、項目和實習方面。
四、實證分析
跨專業綜合實驗建設的基本思想是把財經類特色課程與計算機相關課程綜合進行建設,打破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從培養目標出發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和技能的實現。依據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科優勢,劃分經濟與管理兩個不同的切入點,與信息學院三個本科專業相結合。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兩個專業與管理課程結合比較緊密,尤其突出與會計學科這門優勢學科的結合。為了體現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將計算機專業與經濟課程相結合,尤其突出與金融學科這門優勢學科的結合。
在二級學科實驗平臺的實驗以設計開發型和實際項目型為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在實際項目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了教學由傳授知識向培養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這種實驗教學體系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本身應具有計算機與財經的知識背景及相關項目開發經驗,能夠根據實際項目動態制定實驗教學計劃,形成財經類高等院校獨特的計算機實驗教學體系。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應用實驗教學中心)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組編.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0.
[2]張煒.高等教育創新的范式與管理:集成創新.中國軟科學,2004.2.
篇6
[關鍵詞]口腔醫學技術;崗位勝任力;職業素養;專業教學;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R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654(2019)03(c)-0141-03
勝任力一般指的是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特征[1]。臨床崗位勝任力是指醫療服務中熟練運用溝通技能、學術知識、技術手段、臨床推理、情感表達、價值取向和反思行為,以求所服務的個人和社區得到優質服務[2-3]。口腔醫學技術是一個朝陽專業和產業,該專業的畢業生是到義齒加工企業、矯正修復體公司、口腔醫療器械公司從事義齒研發和制作、工藝的發明和改良、口腔設備及口腔材料發明和改進等工作。這就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新的崗位能力要求。該專業畢業生不但要熟悉口腔和牙齒的解剖生理功能特點,更要有熟練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思路并最終解決問題。專業培養的目標和手段要緊密地和產業企業的要求結合起來,不能培養眼高手低的理論高材生,也不能只是企業流水線上的熟練工人。經過深入企業調查,和企業管理人員訪談,構建和確定口腔醫學技術本科畢業生的最核心的崗位能力為:①復合型理論知識,要熟悉口腔醫學尤其是牙齒頜骨的形態功能等,也要熟悉高分子化學、材料學、美學等方面的理論;②熟練的操作技能,懂操作,會操作,能夠解決實踐中的問題;③以溝通、審美、合作、創新為主的綜合能力。
我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起步較晚,口腔修復技師主要靠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改革開放將口腔瓷修復技術,鈦鑄造技術,精密附著技術,種植義齒修復技術,CAD/CAM技術引入我國,帶動了口腔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人群口腔保健意識和口腔治療水平的提高,社會在需要高素質口腔醫師的同時,也需要高水平的口腔技師。此外,隨著醫療高分子化學、口腔材料學、口腔設備學和口腔美容學等學科的發展,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義齒公司的技師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我國口腔醫學技術人員的培養層次低,專業相關知識、專業操作技能、自我知識更新和適應行業發展變化的能力等即崗位勝任力與崗位要求相距甚遠,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急需發展,2005年,四川大學率先面向全國招生??谇会t學技術本科專業培養體系大部分院校還是參照醫學培養模式即公共課程部分、專業基礎部分和專業部分。而口腔醫學技術是理學范疇,注重的是知識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的是實用型“技師”人才[4]。泰山醫學院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2013年起面向全國招生,該校以勝任力為目標,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專業教學體系進行了一些探索,總結如下。
1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調整理論教學模式,夯實專業基礎知識
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培養的是技師,既能勝任口腔修復、正畸工藝的各個流程和操作技術,又能夠對實踐中的如流程革新、技術發明、材料合成等進行思考,從而解決問題,促進口腔工藝技術的提升。夯實專業理論是勝任力的基礎。通過課程體系的分段“整合”、教學內容的整體“融合”,使醫學、工學知識在學生身上得到有機“復合”。我們在教學中不斷調整課程體系:①打破三大塊模式,融入更多的實驗、見習、實踐課程,精簡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類課程,增設高分子材料學、醫用分子材料學、美學、口腔醫學美學、數字圖像處理、口腔醫學概論等課程,加大三大教學模塊之間的銜接和融合。②實施模塊化教學,將相關課程、實驗重復課程模塊化[5]。以口腔材料學為例,除前三章總論部分外,課程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為口腔內科學材料、口腔修復學材料。由于以上兩門課均有涉及相關材料的實驗課,所以可以刪除口腔材料學實驗課,將口腔材料學理論課拆分至兩門課相應章節同時授課。③調整理論、實驗課時比達1:2,更多地在實驗實踐中學習,培養動手能力。2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培養學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提升技能水平
學生的操作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培養出的學生必須能動手,會動手。圍繞這一核心目標,逐步落實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的原則:①實驗教學改革,將可摘局部義齒工藝學、固定義齒工藝學、活動矯治器工藝學等課程教學搬到實驗室中,以實驗教學為主,在做中學,先預習,再到實驗室實驗,最后帶著疑問和實驗心得看書、看課件,教師答疑。②見習模式和見習方法的研究,開學初專業教育放到義齒加工中心或相關設備公司,大一寒暑假即開始預見習,學生到廣州、深圳、東莞、青島、日照、泰安等地的義齒加工公司觀摩學習。③實習模式研究,大三下學期開始實習,更多的融入產業,實習時間延長至18個月。反復的實踐,使學生對口腔工藝流程、義齒加工儀器設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具備了較高水平的技工操作水平和崗位勝任力。
3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導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培養口腔醫學技術本科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是其基本能力。國內口腔技師的水平與國外優秀技師比較,最大的差距不是技術學習和應用方面,而是突出地體現在內在的人文知識、專業素質及基本功的欠缺上。學生的人文修養、美學修養、交流和溝通能力對其技能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如技師加工的義齒,不僅僅是產品,更應該是藝術品,從美觀、使用、舒適度、個性化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水平。教學過程中:①開設醫學心理學、口腔醫學美學、修復工藝質量管理課程;②選修醫患溝通、大學語文、奇石鑒賞等課程;③舉辦見習、實習講座,請有關專家和技師現身說法,交流義齒加工過程中的好于壞、得與失;④鼓勵學生參與教師和企業的科研項目。通過各種環節,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思維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達到學生理論學習、實踐能力、科學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的培養目的[6]。
4以崗位勝任力為目標,辦好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幾點思考
①口腔醫學技術與口腔醫學在名稱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但二者理學學位與學士學位的區別對學生的就業方向、志愿報考等影響是十分重大的。是否考慮使用口腔工藝技術等名稱也需廣大同行討論。
②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減少生源的流失。學生入學后,真正清楚口腔醫學技術和口腔醫學的區別后心理落差較大,轉專業率高,如該校2013級轉專業率為29.4%,2014級為28.0%,這說明學生對口腔醫學技術的專業認可度不高。同時,口腔醫學技術畢業生轉行率較高,很多人對本行業滿意度不高[7]。王洪生[8]指出,口腔醫學技術畢業生現在從事的工作與所學專業不一致的達到50.6%,62.7%的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或一般滿意。入口和出口兩方面都不甚滿意,說明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才培養方向和定位還需進一步的明確。
③是否設立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準入制度,實地考察師資、實驗培訓條件、實訓基地、圖書等,嚴格本科辦學的準入??谇会t學技術本科專業在2013年之前全國只有10余所院校開設,近幾年有井噴趨勢,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紛紛申請設置該本科專業,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培養的人才也不一定具備勝任崗位的能力,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社會地位。對這樣一個相對精細化的朝陽專業,辦學的準入要求是否要更嚴格、更苛刻。
④細化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的培養標準,加快研究生培養。目前口腔醫學技術有統一的教育教學的標準和要求,按照高等教育和產業對接的要求,是否盡快組織高校、企業、畢業生代表進一步研究、細化教育教學標準。另外,口腔醫學技術的研究生培養高校非常之少,加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會對本科教育起到一個促進作用,也會對其專業地位有一個提升,也會對口腔醫學技術本科教育教學反哺,加快其發展。
⑤盡快完善口腔醫學技術專業本科教育的教材體系。目前還沒有一套適用于該專業的全國高等教育統編教材。有的院校使用自編教材,有的使用高職高專教材,為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必須以勝任力為目標,精選、完善適合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課程及實驗教材,形成知識配套、結構合理、內容協調、特色突出的口腔醫學技術教材體系。目前,該校已編寫《口腔解剖生理學實驗教程》,擬編寫《口腔素描學》和《口腔修復工藝質量管理學》等理論與實驗教材。
⑥加強知識復合型教師隊伍建設。目前從事口腔醫學技術教學的教師主要都是臨床修復的醫生,師資隊伍知識結構不能夠完全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谇会t學技術專業教師不能只是理論型的教師,而是懂教學、懂生產變革、懂經濟的知識復合型人才。理論知識要豐富,動手操作和科技變革的能力更要強化。選派教師定期到企業進行實踐,同時聘請企業一線專業技師進校參與教學工作,逐步建成與企業聯系緊密、規模穩定、人員互動、水平較高的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9]。
篇7
Abstract: In this situation, in order to have great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specialty must carry out reform. Taking the reform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the author's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rough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a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formed, that is "work task combined with teaching content, skil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a typical work task orien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s constructed.
關鍵詞: 中職;計算機;改革;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校企合作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computer;reform;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2-0296-02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行業指導作用的意見》(教職成[2011]6號文件)提出:“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依照新的人才培養觀念,指導職業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職業活動的內容、環境和過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焙汀巴七M構建專業課程新體系,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筆者以自己所在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課程體系構建為例,介紹在專業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
1 探索和構建“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相融通、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培養陜西省化工行業信息化服務技能型人才為宗旨,輻射其它生產領域。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創新“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相融通、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1.1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校企合作調研陜西省計算機應用技術崗位群對人才技能需求,按不同崗位技能分方向培養技能型人才,形成分方向、多出口的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相融通、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營造企業化的專業軟硬件環境,通過工程實踐鍛煉技能、提升職業素質,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協作精神與團隊意識,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思路如圖1所示。
1.2 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 ①總體目標。依據計算機應用技術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校企合作,構建“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相融通、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基本技能職業技能崗位技能的培養路徑,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全過程中,形成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創新的保障機制,推動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完善,最終實現“一張文憑,多種證書,一技之長,一專多能,品學兼優”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②具體目標。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是培養面向化工行業信息化崗位、IT行業的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計算機及相關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平面圖像處理、廣告設計制作、動畫制作、數據庫管理與維護、計算機網絡及網站建設與管理、中小型局域網的搭建及網絡綜合布線等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1.3 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 根據確立的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包括素質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識要求三個方面:①素質要求。應具有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正確面對困難與挫折、積極、樂觀、進取,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團隊協作精神,安全生產、環保等意識,能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能力要求。應具有系統及應用軟件安裝、使用和維護以及常用辦公設備的安裝、使用和維護能力,網絡應用、設計及設備安裝維護能力,動畫設計及圖片處理能力等。③知識要求。掌握文化基礎、思想道德、法律等基礎知識,本專業的基礎理論、軟硬件操作、網絡規劃設計應用以及平面設計、動畫設計等知識。
1.4 專業崗位職業標準的制定 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的三個方向(辦公文秘、網絡技術和平面設計),制定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崗位職業標準。標準中包含有崗位職業名稱、崗位定義、崗位工作概要、崗位職責、崗位職業要求和崗位職業培訓及認證6個方面。
1.5 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和教學計劃的制定 根據多方調研結果,結合本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崗位職業標準,校企合作聯合開發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課程體系,確立了四門重點課程。依據新的課程體系,結合教育部對公共學習領域課程的要求,制定專業教學計劃。
2 構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2.1 建設目標 依據職業崗位標準制定課程標準,以職業活動為導向,整合相關知識與技能形成課程內容,根據職業崗位分析構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新的課程體系;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對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確定行動領域,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現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全面素質培養,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2.2 總體思路 通過廣泛的市場調研,以職業領域分析為基礎,從職業崗位標準入手,緊扣學生就業崗位群,從而形成工作任務和典型工作任務。針對完成這些典型工作任務凝練出核心職業能力、職業知識、職業素質,并設定相應的支撐課程和技能訓練涵蓋這些能力、知識和素質。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劃分各個課程邊界,構建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針對新的課程體系,按照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做”一體化要求,設定不同的學習情境,按照工作過程要求和學生學習認知規律重新序化課程內容。按照“理實一體化”需要擬訂相應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企業發展和技術進步要求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2.3 形成“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以本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確定的三個工作方向為起點,由工作方向典型工作任務行動領域學習領域(基礎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和素質拓展領域),基礎學習領域包括德育教育課程、文化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學習領域包括理實一體課程、校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課程體系架構就此形成。
3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支撐
3.1 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成立由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建設項目組成員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在教師到企業鍛煉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營造企業文化氛圍、共同開發建設數字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進行嘗試探討,研討課程體系、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資源庫建設、崗位標準、人才培養目標、技術服務、生產性實習、訂單培養以及制定校企合作有關制度等。
3.2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按照“以德為先、崇尚技術、培育名師、打造團隊”的建設思路,依托校外實訓基地和合作企業,采取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學習、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培訓以及聘請企業專家舉辦講座等形式培養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雙師型”教師。聘請企業專家作為專業技術帶頭人、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基礎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優秀教學團隊。
3.3 教學模式的創新 創新教學模式,深入開展案例教學和場景教學,由“教法”向“學法”轉變,以學生為主體,實際工程案例為載體,“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努力營造企業氛圍,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著力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緊密銜接,加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通過案例教學試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往大有提高,課堂教學氛圍活躍,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積極主動參與完成項目任務,專業課程教學不再枯燥乏味,教學效果較試行前顯著提高。
3.4 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學生評價模式 通過校企合作,結合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評價模式改革建設思路,與合作企業共同建立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學校、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三評合一”學生綜合評價體系。新的評價模式通過在專業班級進行試點,學生上課出勤率明顯好轉,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提升,從一點一滴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生中漸漸出現了多練、多學、多問的好現象,學生也認識到評價的重要性。
4 結語
面對多方壓力,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必須抓住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機遇,從注重規模的“粗放式”發展,積極轉型升級為注重質量、特色的“內涵式”發展。緊緊圍繞“合作企業、工學結合”的主線,優化人才培養過程,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繼續創造條件,進一步創設校企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學工交替的合作育人環境,逐步推行“工作任務與教學內容相融通、技能訓練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將企業與學校、職業素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人才培養模式的“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技能的合格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覃志奎,藍雪芬.構建基于崗位能力為核心的中職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體系[J].大眾科技,2012(08).
篇8
關鍵詞: 大學英語 課程設計 培養目標 設計原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贝髮W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取決于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設計的合理性與實用性,而課程體系的設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一方面要滿足國家戰略需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要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方面的需要??梢娚鐣枨?、人才素質與發展、學生的個體需要決定著課程體系的內容。筆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懷化學院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實踐。
一、現狀分析
1.學校發展定位
2008年以前懷化學院由于學校定位問題,造成“重理輕能”的現象。過于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課的教學時數高達70%以上,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自2008年以來,學校經過實踐與探索,將學校辦學定位為――教學應用型,并實施“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2013年,學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把學校建成高水平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奮斗目標。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為此,一要緊扣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突出專業設置的應用特色,增強辦學競爭力;整合各種資源和力量開展應用研究,增強科研實力;優化教師隊伍的知識、能力結構,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改革,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學生來源與教學現狀
根據懷化學院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中心統計,學生錄取成績穩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錄取線超過省控線8分和9分,相對2013年超過省控線5分和7分和2012年超過省控線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學生大多數來自邊遠或不發達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容樂觀,英語錄取成績不升反降,英語基礎差,優秀率低。同時各系部之間和系部學生個體之間英語成績參差不齊,存在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使得英語教學活動開展極其困難,很難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懷化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令人擔憂,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大學英語教學更多的是關注外語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內容(教材)的選擇;重知識輕能力,英語知識結構還局限于基礎英語范圍,缺乏文化知識、應用知識和交際能力的有效培養;課程體系不盡完善,不系統,實施大鍋飯式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既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實現大學英語服務于社會的目標,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又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目標。
3.就業情況
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很嚴峻,懷化學院大學生就業也不例外,就業率未能達到90%以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單位過于強調文憑,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學校,而將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排斥在門外;過于看重工作經驗等。當然大學畢業生自身也存在問題,如誠信問題、大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趨勢、大學生自身定位不準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從學校一方考慮,作為培養大學生的搖籃,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學理念不先進,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導致教學內容與社會專業需求脫節;其次,教師對教育內容與方法研究不夠,輕視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
二、課程設計原則
“課程體系設計的意義在于為實現計劃、意圖、期望、目標而對教學的有關方面進行策劃、指導、監控和評價”[1]?!按髮W英語課程設計過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標的確定、大綱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及測試與評估等多方面的內容”[2]。因此,懷化學院大學英語課程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需求原則
需求原則指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進行社會需求分析和學生需求分析?!靶枨蠓治鍪钦n堂設計的始終。社會需求分析主要指企業和事業單位對大學生英語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學生需求包括學生學習目的和期望、認知水平、語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達到水平、習慣學習方法和教學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為課堂設計的其他方面,即教學目標的確定、大綱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及測試與評估提供依據”[3]。課程設計前,要對懷化學院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主觀需求,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與要求存在的距離。只有依據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設計方案。
2.教學總目標與具體目標相結合原則
根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課程體系的設計既要立足于教學總目標,又必須基于懷化學院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即大學英語教學總目標與懷化學院學生實際的具體目標相結合。這里的教學總目標是教育管理部門給大學英語教學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學具體目標是為實現總目標各高?;诒拘5陌l展定位對教學的具體要求,包括語言行為教學目標、語言技能教學目標、語言內容教學目標、語言水平教學目標等。
3.個性化原則
各高校生源情況差異較大,不同層次的學校,學校各個不同的專業,個體差異較明顯,因而要針對不同起點、不同專業特點的學生,個性化設計教學大綱、課程設置、課外活動、教學方法和教學評估,對學生實施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原則。只有從學生的群體差異(系部之間)和個體差異的實際出發,才能確保教學的實效性,既使基礎好的學生學有所得,知識不斷更新和拓展,又照顧到基礎較差的學生,激發其興趣,增強其信心,使其英語水平邁上一個臺階。
4.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延續性原則
由于學生的英語基礎各異,在達到具體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兼顧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重視通用英語教學,從基礎抓起,逐漸提高英語水平;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在達到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后,為他們開設充分體現個性化教學的大學英語后續選修課課程,即專門用途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等,以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專業發展的需要。
5.教學評估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原則
“教學評估時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課程體系,如果沒有教學評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學評估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教學評估的中心目標是判斷語言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否實現,具體目標是否實現。通常教學評估可分為終結性評估和形成性評估兩個層次,也可由宏觀教學評估和微觀教學評估兩部分相組成。大學英語教學課程教學評估應充分重視微觀的課堂上的形成性評估,“課堂上的形成性評估作為教學和學習過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學生進步的總體情況,提供學生反饋來鞏固學習,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確定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及學生的學習計劃”[5]。
三、課程體系設計思考
1.課程教學目標
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學生英語水平及所面臨的社會需求等實際情況,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需要。對于此目標,應以教育部即將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為依據,全面系統地修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使《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成為指導懷化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
2.課程設置
通過需求分析,科學構建適應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要求的課程設置,即必修基礎課程與選修文化課程、選修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新的課程體系。
3.教學方法
努力創建形式多樣、手段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從跨學科和多學科融合的角度,創造性地運用相關教學理論如:情感過濾假說理論、馬達理論、同伙理論、合作學習理論;大膽嘗試“以活動為中心”和“以問題探究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合作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研究性教學、自主學習等形式,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4.課外活動
繼續開展英語角、圣誕晚會,寫作大賽、演講比賽、英語知識競賽等英語實踐活動。在此基礎上,基礎英語課程在全校增加單項比賽項目,如英語單詞競賽、聽力比賽、閱讀比賽、翻譯比賽、英語寫作比賽等。通過比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展示應用英語的機會,由此調動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強化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營造英語學習和英語應用的濃厚氛圍,著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5.教學評估
與教學目標密切聯系,制定教學評估體系。成績評定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加大形成性評估的比重。學生期末總成績為融期末筆試(包括聽力測試)、口語測試、課內外表現(包括語言實踐活動)及考勤為一體的綜合性評價。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變化作出較公證、客觀、準確的評價。參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參與課內外活動的表現情況、完成課內外學習任務情況、平時小測試、學習過程檔案、問卷調查、參加英語學科競賽、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學英語考核成績構成表
參考文獻:
[1]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語言教學矩陣[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織女.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1.
篇9
關鍵詞: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12-0074-02
0 引 言
當前,物聯網技術已成世界各國構建經濟社會發展新模式和重塑國家長期競爭力的先導領域。我國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明確了物聯網的國家戰略地位,對物聯網科技重點項目優先應用、物聯網行業應用的政策扶持以及物聯網相關產業群的布局作出了規劃。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確定重慶為“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2011年,中國第一個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正式落戶重慶。目前,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占領技術高端的物聯網企業先后落戶重慶,打造包括產品研發與生產、嵌入式軟件與系統軟件開發、物聯網通信模塊與網關、中間件、智能信息處理和接入系統與集成服務以及系統營運管理與應用服務的物聯網產業鏈。因此,需要大量具備物聯網技術的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
1 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1 “旺入淡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校企合作生產部門的需求,采用靈活的教學安排與管理。針對企業現場工藝技術崗位生產淡旺季的特點,深化 “旺入淡出”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聯合企業急需工藝技術人才時,把課堂就搬到企業,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學習。在聯合企業生產工作量比較小的時段,又把課堂從企業搬回學校以完成知識的學習。圖1所示為 “旺入淡出”的人才培養模式。
1.2 構建與企業無縫對接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以企業需求為“訂單”,產學研結合培養實用人才,完成對物聯網系統運行與維護崗位的人才培養。利用學生校外實習時間,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校外輪訓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企業把學員當作自己的員工,可以很好地對學生進行考察,同時學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的情況。圖2所示就是給出的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圖。
2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物聯網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是通過射頻識別、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輸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智能識別、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包括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等。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應盡可能地覆蓋專業的知識體系,圍繞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以良好的職業素養、扎實的專業技能為出發點,來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就業崗位和培養方向的不同,課程體系應由基礎課程、職業核心課程、職業綜合能力實訓課程構成。圖3所示為物聯網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置圖。
3 結 語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是為了滿足行業對高素質專門人才的需求而開設的新專業。本文深入地探討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剖析了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構建了符合物聯網行業特征的課程體系,力爭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受用人單位歡迎的高素質物聯網行業應用型技術人才。
參 考 文 獻
[1]郭麗.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方向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構建[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38-40.
[2]崔艷榮,陳勇. 物聯網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探究[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73-374.
[3]謝秋麗,黃剛.基于物聯網人才培養與教學實踐的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3):46-48.
[4]顧衛杰,王云良.對不同層次教育的物聯網專業定位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7):188-189.
[5]劉忠寶.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1(20):6-8.
篇10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信息技術與商務管理系,遼寧 大連 116023 )
摘 要:近年來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迅猛發展,企業管理需求不斷深化,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發生相應變化,同時也對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文章基于大數據時代重新思考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基于SAP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為高校信管類專業建設和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大數據;企業信息化;SAP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基于產學協同的信息管理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UPRP20140261)。
第一作者簡介:魯艷霞,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信息化、SAP、 erp,luyanxia@neusoft.edu.cn。
0 引 言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一些新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企業管理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傳統內部業務流程的優化,而是更加關注企業價值的提升。隨著企業管理需求的不斷深化,企業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就要求傳統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重新思考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價值提升的需求。
1 基于SAP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定位
1.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自1998年國家教育部將信息學、管理信息系統、科技信息等專業合并以來[1],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目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達600多所。由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因此各高校的培養目標也不同。在教育部規定的培養目標基礎上,各大重點高校也根據自己的優勢學科,形成了具有各高校特色的培養目標,具體主要分為3類[2]:①依托于高校的理工科優勢,以計算機系統應用與開發能力為主線的培養目標,其中以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為代表;②依托于高校的經濟管理學科優勢,以經濟管理為主線的培養目標,其中以中國人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為代表;③依托于高校的綜合學科優勢,以情報信息為主線的培養目標,強調信息學、情報學等知識,其中以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為代表。
雖然不同類型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各有側重,但是該專業都要求學生同時具備技術與管理兩方面的能力。企業信息化人才既不能“欺軟怕硬”,又不能充當“技術工人”[3]。
1.2 大數據時代對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影響
大數據作為時下最熱的IT術語,已經被各專業領域學者廣泛運用與研究,對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工作的人士來說更是不再陌生。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美國2018年對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經理人才需求量大約在150萬人,數據分析專家需求量在14~19萬[4]。2013年3月,IDC數字宇宙報告《大數據,更大的數字身影,最大增長在遠東》中預計2020年數字宇宙規模將達40ZB。以上數據表明,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
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企業運轉多年的ERP系統長期積累了大量的行業數據,如何能夠保證數據的安全存儲和有效利用,如何能夠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商業信息,則是企業當下關注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揮企業信息化系統的最大價值,行業數據的深度應用和分析將是企業管理關注的熱點。
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也意味著各大企業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術對大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管理,如何能夠順應社會新技術的發展,調整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將引起各大高校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的研究熱潮。
1.3 面向社會需求的SAP特色人才培養定位
SAP是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簡稱。SAP公司成立于1972年,是全球最大的企業管理軟件及協同商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全球第三大獨立軟件供應商[5]。隨著社會需求的根本性變化,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也應該與時俱進,及時引入新的培養模式,更新人才培養機制。為了達到新時代下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實現無縫連接,校企合作、學研結合的模式受到各高校的青睞。在企業信息化領域,SAP和Oracle是兩個國際巨頭,占領著大部分大型企業信息化的市場。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于2006年與SAP針對ERP市場啟動了一項命名為“珠穆朗瑪”的戰略計劃,標志著東軟正式吹響全面進軍管理軟件市場的號角。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依托多年校企合作的經驗和成果,以SAP ERP為主線,以企業信息化行業發展為支撐,以東軟特色的“TOPCARES-CDIO[6]”理念為指導,通過校企聯合,參照SAP顧問學院的標準化教學體系,通過真實的SAP實訓平臺確立SAP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為企業培養具備SAP咨詢顧問能力的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
2 基于SAP的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2.1 基于SAP的一體化理論課程體系
通過與IBM、埃森哲、上海漢得等長期的校企合作,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根據企業需求進行系統化調研,將SAP認證引入理論課程體系,將企業案例、企業項目等引入課程內容,充分運用強大的SAP信息化平臺構建一體化的理論課程體系;利用豐富的SAP實驗室軟、硬件環境為教師提供專業的研發平臺,從而帶領學生進行研發,更好地培養優秀的SAP ERP信息化人才?;赟AP的一體化理論體系如圖1所示。
隨著后ERP時代的到來,如何對企業長期積累的大量行業數據進行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數據管理,則是現階段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因此大數據背景下的專業課程設置勢必需要相應調整。在理論課程體系中,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信管專業根據企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及時更新SAP課程體系,在大數據環境下引入HANA和BO技術體系。SAP通過開發HANA技術,使得企業信息化可用內存數據庫替代以往的硬盤數據庫,實現軟件性能的大幅度飛躍;SAP又通過收購Business Object(BO),成為商務智能分析這一領域的全球領導者。在理論課程體系中,大連東軟信息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在ERP基礎課程中融入SAP HANA和BO技術,在信息資源管理課程中融入HANA技術,同時構建SAP BO技術課程、HANA技術基礎課程等,從而更好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具有SAP特色的企業信息化人才。
2.2 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提出的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重點強調學生一體化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教師和素質教師的共同配合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良好的校內實驗環境以及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綜合應用等,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專業理解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通過豐富的校外實踐基地和大學生創業中心(SOVO)以及業務實踐、企業實際工作等,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解能力、專業應用能力和專業工作能力;通過學生的社會活動如企業參觀、學生社團、外派實習等,在大學4年期間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個人態度與習慣、團隊合作能力、職業素質等;與理論體系相配合,實現學生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完美結合,從而培養出更加適合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的企業信息化應用技術人才。一體化能力培養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所示。
在實踐體系中,專業將企業真實項目引入課堂,針對企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目標,精心規劃構思、設計、實施、運行項目,使企業項目教學化;結合專業實際情況,將專業項目實踐教學體系進行5級項目分解。其中,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提出的5級項目是按項目規模和涉及的能力范圍劃分,具體如下。
1級項目指包含本專業主要核心課程和能力要求的綜合項目。信息專業設置3個一級項目,通過專業導引項目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專業,從而更好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SAP 綜合實訓和畢業設計項目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
2級項目指基于多個課程、包含一組相關核心課程能力要求的課程群項目。信息專業共設置6個二級項目,通過二級項目的設置讓學生理解課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通過課程間的相互關聯,指導學生將課程群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將知識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
3級項目指單門課程內為促進該門課程能力目標的實現而設的課程項目。專業教師根據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確定該門課程的知識要點和能力要點,從而確定是否應該設置3級項目。例如,在數據庫技術課程中設置采購系統數據庫設計的項目,通過該項目的設計使學生掌握數據庫基礎知識,具備小型數據庫系統分析設計和應用的基本能力。
4級項目指基于1門課程的2個以上單元(模塊)能力要求、為強化課程能力目標而設計的單元組項目。
5級項目指基于1門課程的某1個單元(模塊)、為增強能力培養而設計的單元項目。 4級、5級項目可由課程教學小組根據學生實際能力培養需要進行設計,并在課程教學大綱中體現有具體實施方案的項目。信息專業根據課程群設置的1級、2級項目見表1。
3 結 語
本文構建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以SAP為基礎,以企業信息化領域新技術為平臺,以5級項目為支撐,為企業信息化人才培養和信管類專業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基于SAP HANA和BO技術的課程體系建設需要有豐富的實驗資源和優秀的師資隊伍,該領域的課程體系建設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間,這也是筆者后續將要繼續探討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唐晶磊, 韓宏, 蔡曉妍. SWOT分析視角下信管專業學生就業形勢探析[J]. 黑龍江教育, 2013(9): 63-65.
[2] 陳延壽. 關于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 情報雜志, 2006(8): 140-143.
[3] 楊加猛, 楊紅強, 張智光, 等. 多維集成化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重點專業建設思路[J]. 信息系統工程, 2014(6): 130-132.
[4] 劉婷婷, 李長儀, 張立濤.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培養模式研究[J]. 中國電力教育, 2014(2): 48-50.
[5] 邵方.“珠穆朗瑪”: 東軟的巔峰夢想[J]. 電子商務, 2006(7):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