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教育內容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訂單式培養的成敗在于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科學性,探索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規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對訂單式培養的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沒有出現具有普適意義的成功經驗,難以為其他職業院校借鑒與運用。因此,需要對訂單式培養框架下高職教育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的改革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特殊性
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體現職業性、體現能力本位。要圍繞訂單協議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這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培養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畢業后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訂單”所確定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和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訂單”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和知識、技能的實際需要是課程開發最重要的依據。
2.體現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三方利益。訂單式培養要理清三方關系,整合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在體現企業崗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崗位工作過程的同時,滿足企業強調的專業性和實訓性、學校強調的教育性和基礎性、學生強調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體現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由于市場的變化、戰略的調整及自身業務發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對后續人才的要求表現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變化性。因此,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訂單企業的需求不斷地動態調整,使學生“生存有技能,發展有潛力”。
二、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則
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確的理念和原則指導下,才能順利進行,取得成功。
1.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種校企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合作。(2)課程目標的崗位化。要瞄準“訂單”所確定的就業崗位設置課程、實施教育教學。(3)課程結構的模塊化。根據“訂單”所確定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要求,將所需要的知識按內在邏輯關系整理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相關單元組合成統一模塊,不同模塊組合成不同目標的課程,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4)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將原來按學科體系分設的課程轉換為按特定課程目標要求而設置的課程。(5)課程實施的多樣化。在訂單式培養模式下,課程實施應由單一的學校主體向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課程實施的任務轉變,教學的場所由傳統的功能單一的專業教室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轉換,課程的教學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轉換。(6)課程評價的多元化。實行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訂單”評價,以便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保證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的要求。
2.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原則。除應遵循高職教育一般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原則:(1)定向性原則。課程設置必須緊扣訂單企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零間隙、專業技能與崗位規范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2)可持續發展原則。訂單式培養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不能只關注當前企業的需要,還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工作崗位的變換,做到定向性與發展性相結合,以適應未來職業不斷變化的專業要求。(3)能力本位原則。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培養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4)主體性原則。在保證學生知識技能培養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強調以學生直接體驗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識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學與核心技能教學相結合原則。圍繞訂單崗位確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養和提高。然后,根據崗位需求,確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據其要求培養學生的一般技能。
三、訂單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結構、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
1.課程體系的結構。從訂單式職業需求分析出發,打破“三段式”學科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根據培養目標的綜合能力、結構特點及課程類別,可設置四類課程模塊:(1)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強調學生寬基礎。基本素質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審美觀念及文化修養;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實際交流能力以及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2)專業必修課程模塊。也叫專業基礎類課程模塊,旨在滿足崗位核心能力需要,圍繞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拓寬和加深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在專業群內轉崗或在更大范圍內的遷移能力。(3)訂單課程模塊。旨在根據訂單企業需要,提高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4)選修課程模塊。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未來需求自由選擇,可實現專業方向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
2.課程體系的內容。根據訂單式培養的課程結構建立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訂單企業的工作崗位為導向,制定突出崗位能力的教學大綱,確定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
3.課程體系的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1)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比例。基本素質模塊課程:專業必修模塊課程:訂單模塊課程:選修模塊課程=30%:30%:30%:10%。(2)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時間分配。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選修課程=3:3:5:1。
四、改革的評價機制與提升機制
(1)效果評價機制。在改革方案論證修改之后,予以實施,要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大綱、課件與教材、課程實施方案、課程實施效果等進行評價。一是成立評價小組,成員由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同時吸收少量學生參與。二是定期開展評價,包括:每門課開展單項評價,每學期開展綜合評價等。三是多樣方法評價,主要有:課堂理論測試、實訓動手比賽、畢業設計綜合評價、實戰業績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機制。校企工作小組將評價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對各環節進行總結、完善,不斷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訂單班培養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智,張美歐.“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開發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9):65~66
[2]劉雪松,李盛聰.謹慎看待高職院校訂單式教育[J].職教論壇.
2010(6):23~25
[3]張朝兵.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17~18
篇2
一、優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課堂合作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特點,我們可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1.優化整合識字教學內容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變枯燥為生動、變單一為多樣、變呆板為活潑,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良好習慣。要優化識字教學內容環節,先明確要學習哪幾個生字,再由四人小組合作學習:(1)組內互相拼讀生字,發現錯誤及時糾正。(2)指定一名組員領讀。(3)組內互相分析字形,了解字義。(4)學完之后,每個小組匯報學會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學會的。例如學“峻”,學生在匯報時說:“我們用學會了‘峻’,我們是用換偏旁的方法記牢它,把‘峻’字的山字旁換成單人旁就是‘俊’。”又如學“胖”字,學生是這樣匯報的:“我們知道‘胖’的反義詞是‘瘦’。”本組的另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我還有補充,我們還會用‘胖’字說一句話――我家養了一只胖胖的小豬。”
課堂教學中這樣把合作方式與學習內容整合起來,學生就能積極投入、主動參與,善于表達,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2.優化整合朗讀教學內容
教師在指導課文朗讀的時候,應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例如像《窮人》這樣對話式的課文,我們抓住課文里漁夫和妻子桑娜的對話,先讓學生在小組中練習,然后再選擇部分小組在全班的同學面前表演。在非對話課文的朗讀中,我們可以采用兩人一組的辦法,一個朗讀,一個傾聽,發現對方讀錯的字、停頓錯的句子及時糾正,然后再互換角色,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3.優化整合閱讀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可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合作學習教學實驗課,我們在第一課時要求完成:(1)四人小組互相拼讀生字,給課文的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2)討論:課文如何分段?幾分鐘后,請小組代表總結發言。實驗觀察后,我們發現連平時上課提不起精神的個別男同學也學得很認真,他認真地拼讀了課文中的生字,也很認真地聽別人讀生字,并會提出一點建議,如:這個字是翹舌音,不要把它讀成平舌音,最后他們一起核對第二題。第二課時,要求完成:(1)四人小組讀一讀課文,采用多種形式地讀。(2)想一想: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3)巴迪長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愛?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對他的愛?學習任務一明確,每個孩子就能有序地展開學習。先讀讀課文,很多小組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讀,一個讀父親的話,一個讀母親的話,另外一個讀旁白。組內合作,共同完成任務。課堂教學這樣做,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與提高。
4.優化整合作文教學內容
作文合作是指在指導寫作文的教學過程中,針對題目的要求,讓學生通過合作來審題,再根據要求進行合作作文。這樣做,可以克服學生怕寫作文的心理,提高作文水平。比如第十冊習作三《我的理想》的作文,首先讓學生輕聲讀題目,然后小組間進行討論,總結出作文的要求,再由小組派代表發言,然后老師通過總結學生發言,得出這次作文的要求。即:想象作文,寫一件未來自己想做的事。學生明白了作文要求以后,就可以自己在頭腦中進行篩選,選擇一件事,然后再在小組間進行交流。由一個人先說,其他三個同學認真地聽。說完以后,由三個學生針對作文的要求進行評說,接下來互換角色進行評說,最后各自打草稿寫文章。
5.優化整合口語交際教學內容
在教學口語交際中,把有爭議的學習內容或教學難點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表達,并把全班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賽。在別開生面的辯論中,學生之間既會有緊張激烈的辯論,又會有相互間的尊重與理解,課堂氣氛會緊張而又其樂融融。如我們在第十二冊口語交際《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的實驗教學時,讓學生先自由組成兩組,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學生為了在辯論會上贏得對方,會想方設法收集相關的資料,這個收集信息的過程,就是自然的分工過程,也為課堂的合作學習奠定了基礎。課堂上學生個個胸有成竹地參與學習活動,活動中學生會深刻地明白:是什么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什么讓人類開始了新的生存方式?這就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在這辯論活動中,他們從課外補充了不少資料,汲取了豐富而健康的營養,在觀點的碰撞中實現認識的提升、情感的升華,全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合作精神。
6.優化整合古詩教學內容
葉圣陶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讓學生合作學習。例如:我們在教學古詩《望洞庭》時,當我們講完有關劉禹錫寫作此詩的故事再配以音樂范讀后,讓學生讀、劃、說、記,展開學習。十分鐘后,各組相繼亮出組牌,告知學習完畢,然后進行交流。在交流匯報的過程中,有的組提出疑問“如何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顯而易見,學生對本詩重點、難點都把握得較正確。順勢而導,我們便出示討論題:(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仔細讀讀,想想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馬上投入了第二輪分組練習中。這樣一步步讓學生合作學習,各個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既培養了合作學習精神,又提高了學生古詩鑒賞能力。
二、拓展教學內容,重視課外閱讀,多方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
“大語文觀”認為“語文的外延是生活”。簡單地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語文。”因此,在生活中展開多層面、豐富多彩的語文合作學習活動,更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1.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
課外閱讀的合作,可以使學生更多地獲得課外閱讀資料。我校開展了以“點燃讀書激情,書香溢滿校園”為主題的讀書活動,要求每班設立圖書角。各班就采用了學生捐贈、班級購買等方式,組建班級圖書角,同學之間相互借閱圖書,班級之間交換、借閱課外書……這樣一合作,一人有一本就等于擁有好幾本以至幾十本課外書。課外閱讀要求學生每天看一個故事,并講給別人聽;作簡單的讀書筆記……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的課外閱讀面和量大大地增加了,拓展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習視野,豐富了文化知識。
2.在課外練習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
篇3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學習方式 培養模式 學習內容
當前,隨著新一輪企業重組的不斷深化,我國已進入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全面升級的新階段,職業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知識結構和技能結構必須適應不斷升級的經濟發展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模式,應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環境意識,保持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文明,推動社會改革,推廣和使用新技術,培養創業能力和自立能力,促進繼續和獨立學習。新的教育模式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求知、做事、共處和生存。
通過對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分析,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辦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探索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規格,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一致性。高等職業院校應適時進行培養目標調整和人才規格定位。比如,為了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改造,推動企業開發和創新能力,高等職業院校應該調整專業方向,加大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了適應外資企業及國內企業涉外機構的發展需要,應該加強有國際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養;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要,應該培養熟悉經濟、貿易、管理、法律、信息等知識,多學科交錯的復合性人才。為了實現上述培養目標,應該采取以下途徑與手段,即: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通過實施“雙元制”辦學模式,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及其適應能力。
一、從學習方式上采用“研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由教師組織指導,為達到一定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活動,而不是學生自發的、隨意地學。首先由教師給定一個范圍,學生在自選課題后,面對該課題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搜集各種信息,汲取相關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終形成研究成果。在此期間,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班級交流、質疑、答辯等形式,提高學習研究的效率,而教師則可提出建設性意見,對學生作積極的引導。
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和課堂中心,把學生從被動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來,其根本意義在于:從關注教師主體的教授行為,轉向關注學生主體的學習行為,使傳統的師生的從屬關系,轉化為師生的平等關系;從在既定的知識框架中打轉轉的面向過去的教育,轉向創新知識的面向未來的教育,使教學打破知識的桎梏,走向思維的自由釋放;從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轉向對科學的興趣和研究中的求是、質疑、批判、驗證等科學精神,以形成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的關注;從注重結果的以社會功利為標準的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過程和促進學生想象力發展的形成性評價。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目前各學校對素質教育雖非常重視,而且也制定了各種各樣的實施措施,但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根深蒂固,致使各種新的教學思想的貫徹落實總是擾和扭曲。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必須用以強調學生自主探究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來代替傳統的被動接受,從而使教學實踐的終端成為先進教學思想的助燃器而不是干擾機。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的需要。目前,分科教學仍在高等職業教育占主導地位。學科分化和分科教學固然是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授的進步,但它同時也造成了學生知識結構的單一和思考問題的局限與片面。研究性學習不但是一種研究式的學習,而且是一種綜合性的學習,它通過各個研究主題將自然、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看到的是知識的整體。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真正體現了學校傳承人類文明,鑄造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功能。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自然和社會是五彩繽紛的,探索自然和人類奧秘的過程也是具有無窮魅力和情趣的。可是,傳統的呆板單項的知識傳授,異化了知識和知識學習的過程,使其變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厭。研究性學習恢復了學習的本來面貌,使學習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下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所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的改革。它以特有的開放性、自主性、綜合性、過程性而引起人們的關注。它強調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和學會學習,以提高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主”的現代教育觀念,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
二、從實踐技能上采用“雙元制”培養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技能技巧培訓的教育。“雙元制”是一種國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辦學制度。其主要職能是讓學生在企業里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
在“雙元制”教育中,企業培訓起著主導作用,學校只起著配合和服務的作用。企業培訓又分為企業內部培訓和跨企業培訓。企業內部培訓可分為五大類:一是工業教學車間培訓,這是企業內部培訓中質量最高的培訓,多數在大型企業中進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訓與生產過程分離。二是非系統的工業培訓,主要在中小型企業中進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訓與生產過程聯系密切,大都在生產車間進行。三是傳統的手工藝培訓,其主要特征是培訓與生產過程聯系最密切,教學全在生產現場進行。四是辦公室和服務業的系統培訓,通常由大企業或行政機關負責,其主要特征是把職業院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或行政機關的實踐培訓聯系起來,增加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比重。五是辦公室和服務業的非系統培訓,主要在中小型服務企業和辦公室進行,其主要特征是通過實地操作來學習。跨企業培訓是一個企業不能解決的培訓內容可以通過其他企業解決。“雙元制”主要特點為:
1.同生產緊密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形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設備和技術,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從而減少了費用并提高了學習的目的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培訓結束后隨即投入工作。
2.企業的廣泛參與。大企業可通過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直接參與學生技能培訓;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大綱提供全面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者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方法參與職業教育。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通、互聯的教育形式。在普通教育的基礎上,接受“雙元制”教育后,可以轉入高等職業教育或直接就業;在職業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雙元制”教育后,可以轉入普通高等教育或研究生教育繼續深造。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搭起了一座立交橋。
三、從學習內容上加強“人文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在關注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術應用培養的同時,忽視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道德水準、意志品格、心情情感等等,使得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高,生存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低下,缺乏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
高等職業教育既是對個體的培訓與教育,也是對社會的培訓與教育,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開來,從這個角度講,高等職業教育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是通過職業教育使社會向更文明、更和諧、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學生樹立了敬業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增強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堅忍不拔、知難勇進的勃勃向上的精神,這使得學生在實踐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職業中做出出色的業績和貢獻。
當今社會價值體系呈多元化態勢。在社會生活中,價值觀念起主導作用,從而全方位的影響著人們的理念及實踐活動。作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及逐步趨于成熟的時期,其心理上易受外界影響,在這個人生重要時期,提高畢業生生存能力和對社會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人文精神的范圍很大,其主干是指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社會是健康的產品、成果和健康的人的共有體和統一體,而一切健康的產品、成果和人的生產和培養都來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既是良好的技能、事務、職業、專業培訓的真正和終極的目的,也是對技能、事務、職業、專業發展的最好輔助。因此,人文精神的培養是職業教育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使個體的素質得以長足的發展,而且還將使整個社會隨之而興旺發達。
人文教育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基礎教育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通過基礎教育,讓學生學會行使權利與義務,發展道德觀與價值觀,培養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辨別價值標準的能力,了解文化傳統,適應并改進所處環境,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理解事物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目前,由于職業教育不重視人文教育,形成了部分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差,思想認識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識低下;每當遇到困難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極端。上述現象充分暴露出在高等職業院校中人文教育力度不夠,當學生走出校門后,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低,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缺乏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及應變能力等等,造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工作環境。
篇4
[關鍵詞]高中數學 研究性教學 內容選擇 問題意識
研究性教學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是在師生既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尋找和發現問題,借助于一定的教學活動共同去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同時必須選擇適當的內容或問題進行探究。
(一)高中數學實施研究性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在開展研究性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問題解決的原則、適應性原則和民主性原則。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某些數學問題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才能真正提高運用數學的能力。
1.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研究性的教學活動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同時還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教師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策劃者和導演者。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僅有學生探究而無教師引導,則容易放任自流;僅有教師傳授,而無學生探究,將會違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素質的終極目標。因此,研究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
2.問題解決的原則。“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發展的動力源泉。用問題教學可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和調動探究意識,展現思維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結構,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出階梯式的問題系列,創設一定的思維環境,激發學生內驅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想象、探索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或發現規律,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通過問題解決,對學生進行認知開發,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并促進其智力結構與非智力結構(動機、興趣、信念、意志等)同步和諧發展。
3.適應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是指問題的難度、問題的提出方式等必須適應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在研究性教學中,探究內容既不能過于復雜、時間不要太長;也不能太過簡單,否則學生容易失去探究的興趣。一般情況下,探究、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學生通過對他們已有的知識和能力的提取和綜合,經過一定的努力可以進行探究并能得到結果。
4.民主性原則。研究性教學要求學生在現有科學結論的基礎上,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還要對此進行科學性和批判性反思。因此,研究性教學更需要一種民主的氣氛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質疑問難。對于正確的見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不正確的見解也不要直接批評,可采用討論、辯論的方式,集思廣益,達成共識。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學生所有的學習行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從而使學生各自的創造潛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二)高中數學研究性教學內容的選擇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是對一定內容或一定問題的探究,而不是所有的數學問題都采用研究性教學。因此,教師應把握好時機,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精選出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能激發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學習內容,使學生主動參與到研究教學活動中來。
1.選擇能展示知識形成過程的數學概念、定理等。數學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識是數學學習的重點與核心。數學中存在大量的產生性概念,有過程――對象的雙重性。如大家熟悉的導數概念可以看作是求每一點上函數的微分,然后將結果合并而形成的一種新概念。教師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應用定理、公式的同時,還應重視展示定理、公式的發現形成過程,以及其中反映的思想方法,并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
2.對教材中例題、習題的結論作推廣或拓寬加深的探究。解數學題的本質是找到并且規范而簡明地表述出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到題目的目標要求的一系列命題轉化的一條通路。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鞏固方法、培養能力、積淀素養的載體,如果我們能對它們進行特殊的聯想、類比、對其結論作推廣或拓寬的引申,這些題目都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材料。
3.選擇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開放性的數學問題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的,并在設問方式上要求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探索的數學問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體驗數學家進行數學研究的活動過程,深切領會數學的實質,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意識。將這一類問題引入數學課堂,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使得學生對這一類問題的探究充滿激情,能夠極大地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所以說,這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對數學探索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作為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其中一些應用背景下的開放性數學問題和往年高考真題中的一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都是很好的教學范例。
(三)高中數學研究性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能力的培養
問題是數學探究的起點與焦點,數學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因此,提出問題對于數學研究性教學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數學研究性教學中應首先對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進行培養。
1.創設數學問題發現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數學問題總是源于某種數學問題情境,而通常所說的“問題情境”可分為“問題發現情境”和“問題解決情境”。“問題發現情境”是指:既能使學生產生安全的、積極的、愉快的情感體驗和希望發現問題的心理傾向,又具有數學問題產生的豐富的數學信息材料,能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起幫助或促進作用。數學問題發現情境的創設,其素材可以源于數學故事和數學史實,源于數學自身,還可以從數學知識的現實價值創設應用型問題情境。
2.利用“否定假設法”,改變問題的條件和限定,提出新的問題。1990年布朗及瓦爾特(Brown & Walter)合著《提出問題的藝術》一書中詳細解釋了否定假設法:①確定出發點,這可以是已知的命題、問題或概念等;②對所確定的對象進行分析,列舉出它的各個“屬性”;③就所列舉的屬性進行思考:如果這一屬性不是這樣的話,那它可能是什么呢;④依據上述對于各種可能性的分析提出新的問題;⑤對所提出的新問題進行選擇。這一過程其實是把一個數學問題情境變成另外一個新的數學問題情境的過程。這是一個發現、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借用這個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原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和理解。
例:在拋物線y2=2px (p>0)上(如圖5),從O點出發引兩條弦OA、OB且OAOB(O為坐標原點),則AB 必過定點。
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改變此問題的條件,得到不少新的問題。問題的限定條件有:拋物線;從O點出發引兩條弦OA 與OB;OAOB。可以采用“否定假設法”來產生新問題:①如果不是拋物線,而是橢圓或雙曲線,結論仍然成立嗎?②不是從O點出發,而是從曲線上任意一點Q出發引兩條互相垂直的弦QA與QB,即:從拋物線y2=2px (p>0)(或橢圓或雙曲線)上任意一點Q引兩條弦QA與QB,且QAQB,則AB過定點。③如果兩條弦不垂直,怎么樣呢?
可以看到對原問題部分條件的改變得到的新問題可謂是原問題的引申,學生如果能通過這種方法產生新的問題,其探究的熱情必然大大提高,產生“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欲望,有助于從新的角度來研究問題,在相同或相似中發現規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利用逆向思維,提出新的問題。對于一個數學定理,我們常常考慮其逆命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則可產生逆定理,為人們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同樣的,對于某個數學問題,教師可啟發學生利用逆向思維對原問題的條件與結論進行互換,或對已解決了的問題作逆向考慮,能使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提出新的問題。特別是可以從某些高考題入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原問題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減輕學生對高考題的天生恐懼心理。
例:如(圖6)所示,AB為拋物線 y2=2px (p>0)中過焦點F的一條弦,BC平行于x軸并交準線 l 于點C,求證:A、O、C三點共線。
若:(1)A、F、B共線;(2)BC∥x 軸;(3)A、O、C 共線,則上題的主體結構是由(1)、(2)成立推出(3)亦成立。由此很自然的聯想到其逆命題成立嗎?經過逆向思考可產生兩個新的問題:①AB為拋物線y2=2px的一條弦,C為準線 l 上的一點,A、O、C 三點共線,BC 平行于x軸,F 為拋物線的焦點,那么A、F、B 三點共線嗎?②Ab為拋物線y2=2px 中過焦點 F 的一條弦,C 為準線 l 上的一點,A、O、C 三點共線,那么 BC平行于x軸嗎?
4.通過類比聯想來產生新的問題。類比是根據兩個對象或兩類事物的一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猜測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維方法。其邏輯結構是:已知甲具有屬性 A、B、C、D,而乙具有與甲相似(或相同)的屬性 A1、B1、C1,因而乙也可能具有與甲相似(或相同)的屬性D1。
類比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渠道。如定義在實數集上的函數 f(x)對任意實數 x,y 滿足:
,且 f (0) ≠ 0, (c為正常數),試判斷 f(x)的 奇 偶 性 和 周 期 性 。 因 為 f(x) 所 滿 足 等 式 的 結 構 類 似 于 公 式,因此
聯想到函數y = f (x) 和 y = cosωx(易求 ),可能有相同的奇偶性和周期性,故提出猜想:f(x)為偶函數且周期為2c。
教師應充分從數學問題本身出發,多角度地讓學生去探究、去思考,提出更多、更深刻的問題。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分析、綜合、一般化、特殊化、比較、歸納等各種思維方法大膽猜想,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關于問題提出能力培養的途徑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上述的認知因素之外,還應該留意影響學生問題提出的情感因素。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外界的肯定時,其行為會得到固化和積極的遷移;當其行為得到否定或輕視時,往往會削弱相應的行為傾向。所以,當學生提出問題時,首先應對其敢于提出問題的勇氣與膽量做出積極的肯定,然后師生一起對問題進行探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鼓勵其進一步進行探索。
總之,研究性教學過程從討論問題開始,課程學習本身不僅在于學習知識,還在于掌握學習知識的能力,同時學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不僅僅限于研究性課程,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和探究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莊桂輝.淺論中學數學的研究性教學[J].科技咨詢導報,2007,(4).
[2]尤小平.研究性學習與高中數學教學[J].中學數學教學,2006,(6).
[3]李明照.問題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05,(8).
篇5
關鍵詞:片上系統 自主學習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b)-0000-00
1研究背景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國家教育部發有文件《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重視加強實踐教學方面的建設,加大實踐教學的改革力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適應市場的學生,使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與獲得的能力與將來社會工作有好的銜接。
國內外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集成電路技術、計算機的處理器、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高清電視(HDTV)、智能家電、汽車電子、醫療儀器、航天航空設備等嵌入式系統的廣泛應用,嵌入式系統市場在中國預計每年將直接創造千億元的效益,無疑是當前最熱門最有發展前途的應用領域之一[1,2]。
與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產業需求相比,當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中片上電子信息系統的課程定位不夠清晰、完整,對學生綜合開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對學生實踐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較為缺乏,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嵌入式產業發展需要[1]。
我們身處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當代學生與他們的前輩相比,需要學的東西更多,壓力更大,對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而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講授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各個層次學生最佳學習狀態,多數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和激情被削弱,自學、研究、創新能力難以進一步提升。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關注他們學習興趣、動機的激發和保持,關注他們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對如何進行益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片上電子信息系統》教學內容設計展開了探索研究。
2研究原則及相關理論
我們運用學習理論、學習遷移、學習動機等理論,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相關課程、教材的內容,并進行梳理和分析,在了解內容之間的層次、依賴關系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分階段的展示給學生,控制自主學習的信息量,以保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較容易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積極構建起易擴展、牢固的知識結構。這些是我們在設計教學內容、編排教學內容時總的研究原則。
布魯納提出的相關學習原理可以為我們進行益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片上系統教學內容設計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指出:“不論我們選用什么教材,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① 該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即知識的基本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一個人越具有學科結構的觀念,就越能毫不疲乏的經歷內容密致和時間較長的學習項目。”
② 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理解結構就是要通曉某一學術領域的基本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還包括發展對待學習和調查研究、對待推測和預感、對待獨立解決難題的可能性等的態度[3]。
布魯納認為教學的一大任務就是為最佳的理解提供最佳的知識結構[3,4]。那么[3]:
③ 從教材理解方面,懂得基本原理會使學科更容易理解;從教材遷移方面,掌握了較基本的原理或結構,就可以把事情作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從而有助于增進學習中的遷移。
④ 從教材記憶方面來看,“除非把一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好的模式里面,否則很快就會忘記”。
⑤ 從學習動力方面來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而不是諸如等級或往后的競爭便利等外來目標”。學生對一門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得這門學科值得學習,也就是使獲得的知識能在超越原來學習情境的思維中運用。
⑥ 布魯納還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3教學內容設計方法
結合上述理論,具體的實施方法我們以片上系統體系結構的講解為例作如下說明:
例如,在片上電子信息系統的構成體系的教學中,嵌入Microblaze核FPGA芯片中的部件及他們之間的組織結構,應該是屬于布魯納③中所述的較為基本的原理或結構,因此是重點內容。根據布魯納③,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片上系統體系中的部件根據功能、組織結構的特點分為幾類進行講解,包括Microblaze核、片上總線(PLB、OPB)、片上外設(GPIO、UART、中斷控制器)、片上存儲器(BRAM)。而各類部件的講解結構可分為功能、特點、基本原理與部件間的聯系幾部分。部件基本原理的講解結構經筆者分析后應包括內部結構、工作機制、編程實現方法幾部分;編程實現方法的講解結構又包括文件結構、命令結構(參數來源、意義、頭文件自定義)、命令的組織等。這樣,我們將學習內容分解到統一的基本結構或框架中(布魯納③),使得學生在片上系統體系結構中學習的內容都可以嵌套在框架中進行學習,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時進行知識的橫向遷移。
再如講解片上外設(包括UART,EMC、GPIO、INTC等)時[5],我們以一種典型外設為例(如UART),按照我們前面設計的關于功能、內部結構、工作機制、編程實現方法等構成的知識框架進行講解。這樣,從知識結構的角度來說,我們就建立了一種較為基礎的、易擴展的、牢固的知識結構(布魯納①③⑤)。其他片上外設亦可參照這個典型外設進行學習。由于片上外設的種類很多,功能也非常豐富,學生可在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實驗的基礎上,學習相關外設并進行相關的實驗,這樣就是帶著較強烈的學習動機,帶著任務或問題學習。根據布魯納⑥的理論,學生學習知識本身的動機非常強烈,又有由教師講授的UART外設所建立的易擴展的基礎知識結構做基礎,那么完成自主學習就有了非常好的條件。在這種設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遷移能力、獨立探索完成任務的能力更容易得到提高,隨之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等也會較依賴老師單一又有限的一一講解而機械接受的學習過程有所加強,從而打破老師了講了什么會什么,不講的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學習的尷尬局面。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也會得到提高。
4內容設計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益處
在益于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編排非常必要。教師只有通過教學內容的梳理和分解,才有可能了解哪些知識是基礎性或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才有可能將抽象知識轉換為具體的例子、將具體的例子轉化為抽象的線索或者模式來展示給學生;教師只有將內容的層次、深度分析清楚、把握準確,才能得知進行學習遷移的條件和內容,才能擁有控制自主學習難度的主動權,進而為準備學生自主學習材料,設計思考題和安排實踐教學內容等打下基礎,使教師主導學習與學生自主學習互為依托,有機結合,使理論和實踐教學構成完整體系,實現已有知識引導自主學習。
這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教學內容設計方法,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構建知識結構、加強探索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即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會一直延續到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中,使學生終身受益。
5小結
市場的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決定了片上電子信息系統在本科生實踐教學中的非常重要地位,技術的飛速發展、應用環境的多樣、開發工具的大量涌現決定了對這種應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更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2]。作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非常重視打造具有信息學科特點的實踐課程,作者根據國內實踐教學和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課程的現狀,進行了益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設計的探索研究。
本文所述的設計方法理論依據充分,是作者在近年的“片上電子信息系統”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包括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踐)等多門課程的具體實施中探索出來的,應該還需在未來的教學反饋中進一步改進。益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結合,能夠使教學的知識性、啟發性、全面培養學生的目標得到更好的實現,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有限的學習基礎上,扎實掌握片上電子信息系統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建立起易拓展的知識結構,培養出較強的片上系統的設計、實踐和應用能力,較強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社會對未來嵌入式系統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謝斌,任克強,鐘文濤.嵌入式系統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 2010,31(2):93-95.
[2] 劉溯奇.嵌入式系統工程專業方向人才培養可行性研究.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J].2010,27(5):119-122.
[3]朱文彬,趙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
篇6
1.1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需要
我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就必須建立一支科技素質高的隊伍。新生代農民工分布在第二、三產業中,是我國工業化建設的主力軍,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有利于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順利實現。
1.2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是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途徑
城鎮化不是物的城鎮化、土地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鎮化意味著人的素質提高,進入到文明的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中靠得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城鎮化中起著核心作用。農村大量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工作、生活上基本城鎮化,而思想上尚未真正實現城鎮化。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城鎮化觀念教育,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其適應和融入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加快我國城鎮化建設發展進程。
1.3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社會全體成員都要加強學習。隨著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民工群體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群體。實現全員學習不僅是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還是建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社會成員終生學習、持續學習。新生代農民工年齡較輕,受教育水平有限,原有專業訓練已難以適應當前科學發展要求、技術革新的速度。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建立新生代農民工終身學習體系,可以滿足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發展要求,也符合建設學習社會的要求。
2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面臨的新形勢
2.1培養群體擴大化和年輕化
由于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城市吸納了2.6億從農業生產中分離的勞動力,他們是維持城市生活正常運轉及保證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通過繼續學習教育學得一技之長,改變自己的工作現狀。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普遍偏小,智力水平處于高峰期,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學習精力旺盛,他們具備學習的基本條件。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增加、培養群體擴大、培養對象年輕化的特點,有利于開展大規模規范的培養教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培養教育提供了良好機遇。
2.2培養目標高移化
新生代農民工為自己制訂了較高的工作目標。老一輩農民工多數從事建筑業、制造業,主要靠出苦力,不排斥臟活累活。他們多把建筑業、制造業等艱苦工作作為進入城市的跳板,他們趨向于做網絡工程師、土木工程師、機械維修師及從事新興行業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從生活目標的設定來看,老一輩的農民工是“生存型”,將生存視為第一目標,養家糊口是他們的主要任務。而新生代農民工是“發展型”的,發展是他們的第一目標。他們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希望在城市定居,享有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過著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實現目標的重要途徑在于加強自身的學習與實踐。由于新生代農民工一般都接受過義務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比父輩擁有更高的文化水平,這也是他們敢于追求更高層次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基礎。學習型社會建設應該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與需求而提高培養目標。
2.3培養教育行政化
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培養教育是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社會應高度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工作。現階段農民工培訓機構是通過政府指令的方式確定,缺乏競爭機制。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和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完全不符合培訓要求。同時,政府對培訓機構缺乏相應的監督和評估制度,使教育培訓機構為了培訓而培訓,傾向短期利益的獲得,忽視了學習者發展的長遠要求。雖然政府對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有穩定的供給,農民工數量的增加,多個部門共同管理資金的使用,造成資金分配不當,使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發展后勁不足。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內容多由政府設定好,理論性較強,缺少實際操作性,不能與時俱進。政府在制訂培訓計劃時,未正確分析社會需求,進行社會調研,培訓內容與促進農民工就業脫節,培訓效果不佳,得不到農民工的支持和廣泛參與。
3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科學體系的構建
3.1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終身學習觀念教育
學習型社會以社會學習者為主,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利用社會資源的權利,保障和滿足每位社會成員的學習權利和學習需求,形成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教育體系。首先,讓新生代農民工了解義務階段學習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終身學習的結束,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新生代農民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城鎮人,就必須不斷地學習,提高工作能力,把終身學習變成自覺行為和一種內在需求。其次,以學習型社區建設為依托,開展終生學習理念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聚居的社區和工地,舉辦大型講座,成人教育是保障他們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徑。最后,發揮榜樣帶頭作用。邀請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成功人士,講述自己成功的經驗,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知識的向往[5]。
3.2完善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內容
3.2.1增加權益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未接受過正規、系統的法律知識,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和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難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難以有效避免傷害的發生。因此,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意識和普法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學習法律知識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發展。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擴大和居住分散的特點,應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普法權益教育。建設學習型單位,每個企業都有法律顧問,企業應協助法律顧問開展覆蓋農民工群體的法律講座,詳細講解企業和農民工建立雇傭關系的條件和程序,針對工作崗位上容易出現的糾紛矛盾,提出合理的應對解決策略。建立新生代農民工黨支部,組織黨員干部學習法律知識,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工會是企業員工自愿、共同選舉出來的組織機構,農民工通過工會表達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因此應充分發揮工會的法律教育功能,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素質。3.2.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農民工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農民工犯罪也成為城市的安全隱患。隨著農民工群體的擴大犯罪案件也呈不斷上升趨勢,經濟貧困與心理扭曲是造成犯罪的關鍵因素。目前,在新生代農民工培養教育內容中,主要側重職業技能教育,而對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因此,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而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應建立農民工心理檔案,重點關注有潛在心理問題的新生代農民工,給予正確引導。定期舉辦團體活動,增進在職員工與臨時員工之間的聯系,拓展農民工的交際范圍,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心理歧視的障礙。政府應組織成立專門的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咨詢機構,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惑,也可以招募志愿者深入基層,為他們提供心理輔導,答疑解惑,正確引導他們適應城市社會。3.2.3引入創業指導教育。在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有很多人多才多藝。他們不甘平庸,勇于創新。但是由于他們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而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門檻又高,使他們心中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的就業情況形成巨大反差。在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素養和創業能力,應引入創業指導教育。首先,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中等職業教育,增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新生代農民工一般接受過初級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多分布在操作實踐性較強的崗位,這為開展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奠定了基礎,深化創業理念。其次,培訓機構應完善農民工職業資格培訓政策,增強創業資本。職業資格可以直觀反映農民工技術水平,增強創業的自信心、說服力和競爭優勢。
3.3積極推進新生代農民工網絡學習資源建設
篇7
構建創新型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思考
1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現狀及存在問題
首先是專業劃分過細,設置過于專業化。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劃分過細結果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專業特色很難體現,造成課程內容重復。一些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多年來,許多高校按照過多、過窄、過細的專業設置,制定了嚴格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了統一的教材,造成基礎課過窄、專業課過專、必修課過多、選修課過少的狀況,這些都不利于拓寬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是大學生學習內容和教育模式落后,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日新月異,那么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之適應當前社會需求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幾年如一日,很少進行調整,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大學生學不到最新的知識,使教學和社會脫節。第三是課堂教學時數多,大學生自學時間少,不給學生留出思維的空間和余地,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主要是重點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課程內容陳舊老化,不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的要求。任何時期的經濟理論都是為現階段的經濟建設服務并指導現階段的經濟活動的,由于教育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致使很多教學內容難以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需要。
2構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創新型課程的思考
傳統的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記憶,認為把知識都記在腦子里就是真正學到了東西。這種教育觀念在高校里占據著統治地位,積累和學習前人留下的知識遺產成為學校教育的絕大部分內容。在知識經濟及全球一體化的今天,知識的更新換代的頻率越來越高,傳統知識就像電腦一樣“貶值”很快,很難適應未來,這就要求全社會都要更新教育觀念,強化創新意識,拓展創新教育手段,尤其是高校教師和學生。
培養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造能力,是高校開展創新教育的前提。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以構建學校創新教育系統工程為保證,學校創新教育系統工程是一個龐大的社會教育創新系統工程和復雜的學校創新教育系統工程。高校不能只注意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具有自如運用這些知識的創造能力,以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開展創新教育,應以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拓寬專業口徑、增加人才創新適應能力為目標構建創新型教育體系。同時要注重學校創新教育系統工程的協調發展,并形成整體合力和優勢,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創新模式。
發展創新教育,培B高素質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創造型人才,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培養教育方法的改革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改革傳統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培養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革現行的教學方法。首先,應改變長期以來盛行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要倡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要給學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品質。其次,要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新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首創精神。
高校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是全新的領域,許多問題需要不斷探索。現有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教學模式還存在著諸多弊端,不少課程仍采用刻板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眾,缺乏促使大學生創造個性發展的良好環境。構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重點突出“創新”。高校應努力適應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需要,積極地進行教育觀念的更新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實現從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模式的轉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心理健康、適應能力強、開拓創新的復合型人才,以便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教育必須加強人力資本與智力資本的培養,其關鍵在于創新。只有以創新的精神、創新的途徑與創新的舉措,才能推進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教育不斷躍上新臺階。
3結語
數學與應用數學,不僅與人們的基本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科技、信息、機械等更高的領域也離不開這一專業知識的應用。只有它得到更快速的發展,其它專業才能有所突破,時代離不開數學,也呼喚著有應用數學能力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企業文化 素質拓展 滲透原則 滲透渠道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及高職學生素質拓展的新變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它與文教、科研、軍事等組織的文化性質是不同的。企業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企業文化是在工作團體中逐步形成的規范。企業文化是為一個企業所信奉的主要價值觀,是一種含義深遠的價值觀、神話、英雄人物標志的凝聚。企業文化是指導企業制定員工和顧客政策的宗旨,是在企業中尋求生存的競爭“原則”,是新員工要為企業所錄用必須掌握的“內在規則”。企業文化是企業內通過物體布局所傳達的感覺或氣氛,以及企業成員與顧客或其他外界成員交往的方式。企業文化是傳統氛圍構成的公司文化,代表著公司的價值觀,諸如進取、守勢或是靈活――這些價值觀構成公司員工活力、意見和行為的規范。管理人員身體力行,把這些規范灌輸給員工并代代相傳。企業文化是在一個企業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信息,將各種內部力量統一于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企業文化是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的混合,即在企業界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在人群中和社會上產生文化的影響。它不是指知識修養,而是指人們對知識的態度;不是利潤,而是對利潤的心理;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所體現的為人處世的哲學。企業文化是一種滲透在企業一切活動之中的東西,是企業的美德所在。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組織的基本信息、基本價值觀核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為規范、價值體系,是指導人們從事工作的哲學觀念。企業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它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企業精神、道道規范、行為準則、歷史傳統、企業制度、文化環境、企業產品等,其中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
高職院校是高校的一個類型,注重推行企合作、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發生了三個明顯的變化。
一是學生身份的變化,學生成為公民,即具備社會人、學生、準員工三重身份。公民即社會人,學生是高校學生的共性身份,準員工構成了高職學生的個性身份。與公民即社會人、學生身份相適應,高職學生的素質拓展教育應當彰顯高等教育的屬性;與準員工身份相適應,高職學生的素質拓展教育具有職業教育的屬性。
二是學生素質拓展的內容新變化。在素質拓展的內容中更注重技能培養,并隨之帶來素質拓展六大模塊內容之間關系的新變化。由于高職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新類型,職業能力的培養被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如果六大模塊內容關系處理不當,就會在實踐中造成職業能力的培養與其他素質拓展模塊培養的脫節。
三是學生素質拓展教育活動的時間保障發生新變化。由于實訓室開放的制度化,崗位見習、輪崗實訓、頂崗實習形成了實訓教學的體系化,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的時間即課外教育管理呈現出分散、零碎的特點。在分散、零碎的時間保證下開展學生素質拓展活動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常態和共性特征。
為適應這些變化,在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拓展活動中融入企業元素成為高職院校的共識與必然行為。
二、企業文化在高職學生素質拓展中滲透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
內容上相互關聯與時間上層層遞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素質拓展活動內容高度精練、層層遞進,各個素質拓展模塊在企業文化不同層面的內容銜接上相互支撐互動。
2.源于企業,高于企業。
高職固然強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是學生素質拓展在引入企業文化元素培養職業人的同時,也要看到高職具有培養社會人的功能,這是高校的共性目標。當前高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正在改革中,許多高職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從而影響高職學生在未來職場中的可持續發展。
3.可操作性、長效性原則。
三、企業文化在高職學生素質拓展中滲透的渠道
1.建立企業文化與學生素質拓展滲透的三大對接渠道,即學生行為養成教育(通識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技能培養教育和通用能力培養教育,充分利用企業資源促進人才培養。
2.建立企業文化與學生素質拓展六大素質模塊的結合點,使之有規可循,提高企業文化對學生素質拓展滲透的針對性、實效性。
3.行為養成教育(通識教育,即文明修身教育)主題化,技能培養教育核心化,即圍繞核心技能組建核心社團、開展核心技能比賽活動展示,通用能力培養教育經常化。
從2009年起,外國語學院在多年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正式開展“讀大學誦經典踐行校訓做文明學生”特色主題教育的大學生文明修身活動,使主題教育準課程化。通過精心設計與組織,并長期堅持,取得顯著成效。英語教育專業學生技能培養圍繞語言、話劇表演與創編、教學技能組織瘋狂英語協會、話劇社等核心社團,堅持晨讀,開展系列職業技能比賽,發揮了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引領作用。
4.堅持校企聯動、教務學工聯動、學生與企業聯動,整合學校、企業資源,調動人員的積極性,圍繞素質拓展關節點、重點內容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活動,建立企業文化與學生素質拓展滲透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篇9
一、哈工大體育學研究教育創建和發展
哈工大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專業是2005年申報,2006年獲國家學位辦批準,2008年開始正式招生。研究培養方向包括冰雪、田徑、籃球、游泳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和高校體育教學與體質健康理論與方法。學科碩士生培養年限為2年。
經過多年建設,不斷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制訂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又滿足體育專業要求的教育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依據碩士研究培養方案內容,包括公共學位課3門,學科基礎課4門,學科專業課2門,選修課程6門,專題課2門,補修課2門,總學分30學分,學位論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決于一流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團結協作的研究生導師隊伍,直接關系到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對于推動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通過多渠道引進人才,促進導師隊伍多元化,建立嚴格的導師遴選、聘用制度,把導師的使用和培養相結合,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聘請校內與體育學相關專業知名教授開設專題課,加大與省內外體育院系知名教授導師間的相互聯系交流,建立聯合導師組制。學科現已發展有碩士生導師6名,專任教師12名,教授職稱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學位2名。
哈工大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招生,根據學科發展規劃每年計劃招生6~8名。招生主要對象是體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專業學生及在職體育教師等,從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畢業20名并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二、碩士研究生教育改革與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和監督機制
哈工大體育學碩士教育改革的特點體現在嚴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訓,對研究生培養教育過程的嚴格要求是學校辦學宗旨。加強研究生培養質量評價,完善研究生管理監督機制是改革的重要體現。教學質量評價和監督從兩個層面上實現,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學質量評價檢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體育部教學督導組的教學檢查評價。按學校教學質量檢查要求,每學期開學前,每位任課教師要在網上提交教學日歷,研究生院根據教師提供的教學進度,安排校級教學督導專家檢查聽課計劃,檢查課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學期對每位教師聽課1~2次,每學期教學質量檢查評價結果及教師提交教學日歷情況進行公布。體育部每學期由部教學督導組對所有任課教師也進行嚴格的教學檢查,檢查結果與體育部教師年度考核及崗位績效工資掛鉤。通過研究生院和體育部二級教學質量監督,促進了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提高。
2.加強論文過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研究生學位論文綜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學術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標。要保證質量,必須從源頭做起,抓好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監控,同時嚴格評審、嚴格答辯。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答辯等環節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強論文的過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首先,畢業論文答辯要通過校外專家的外審,才能報送本專業論文答辯委員會上,得到通過后,報送學科分委員會進行評審要獲得三分之二通過,最后報學校學術委員審批。論文開題和論文答辯聘請國內體育學院知名專家和校內外體育專業教授擔任評委,并采用預開題和預答辯,再進行正式的答辯過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論文不端行為檢測管理條例,并嚴格規定論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復率超過5%,不允許參加論文答辯。對論文的高標準嚴要求,避免減少了學生完成論文過程中不端行為發生,使學生樹立了學術研究的良好正氣。提高了論文過程管理水平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3.加強教育培養過程實踐環節,提高實際工作能力
(1)教學訓練實踐,哈工大體育學碩士生培養目標是定位于體育師資,而教學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和本質,教師要提升其專業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持續地發展。因此,重視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的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加強教師職業專業特長的訓練,從而使他們能夠了解教師的角色,規范并掌握相應的專業技能。碩士生在第二學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為本科學生上5~7周的教學實踐課,要根據教學進度認真備課,寫出教案,并依據教案上課,教師負責對教學實踐全過程進行指導。實踐課結束前,由體育部組織教授專家組進行考核評價,考核成績記入研究生培養檔案。
(2)積極參加社區體育指導員培訓實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社會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體校,體育俱樂部輔導,社區群體活動指導,社會體育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時間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學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后要寫出3000字實踐報告并要經導師審查簽字后交研究生院備案并記有學分。
(3)競賽實踐完成1~2項校內外競賽工作,要參加競賽的賽前的組織編排、競賽期間的臨場裁判、賽后總結工作,競賽工作的指導教師負責對碩士研究生參加競賽工作情況進行考核。
(4)科研實踐要求碩士研究生每學期參加學術報告、前沿講座不少于2次,畢業前在校內外或體育部論文報告會不少于1次,每學期應提交學術報告手冊,經導師審核簽字。
三、教育改革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哈工大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教育,經過幾年的改革實踐,不斷發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1.師資力量問題影響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由于哈工大體育部幾十年主要承擔本科生體育課教學和訓練任務,近年承擔碩士生培養教育的教師,是自身培養的,有能力和資格能參與研究生教學和指導的僅是一小部分教師,而且這部分教師多年來是擔任本科生教學,研究生理論課程講授較為生疏,所以擔任研究課程對任課教師都感到壓力很大,導致大部分教師都沒有積極性參與研究生教學工作。同樣,碩士生導師也存在相同問題,導師既要負責學生平時培養教育,更要保證學生畢業論文的完成通過,在目前不斷加強論文質量管理,提高論文檢查考評形勢下,沒有多少教師愿意承擔碩導的工作。因此,要擴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師資隊伍,必須要有與教師評職考核密切相關政策激勵,同時每年要有專用名額引進優秀體育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及國內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近期及長遠計劃,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教育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
2.招生困難問題
由于哈工大近年來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數居高不下,而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分數線基本是其他專業分數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數線下報考體育學研究生的學生倍感望而卻步,從而導致近年報考人數在逐年減少,招生已經顯現出危機狀況。學科發展專業的興旺發達,必須要有保質保量的學生,因此,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從專業的發展和實際出發,體育學研究生的招生要與其他專業區別對待,在不影響學校招生計劃方案的前提,根據考生情況適當地降低分數,保證每年招生計劃完成,再不斷提高招生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其他專業學生資源的優勢,積極鼓勵非體育專業學生跨學科報考體育專業研究生,實現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高級體育人才的發展方向,比如,學經濟學的學生,可以對體育產業的成本核算和投資風險有很好的控制;學管理學的學生,更能用管理學的方法和理論來完善體育管理體系;學機械類的學生,可以利用他們的專長提高我國體育健身器材類設計的科技水平等。
3.課程設置問題
目前,體育學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基本是參考體育院系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較為單一陳舊,重復本科生的課程太多,過度地突出課程體系的專業化和專門化,綜合性體現不夠,局限在一個學科領域,任課教師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識不夠深入,培養出來的研究生知識面不夠寬廣,缺乏必要的應用知識與應用能力,無法適應社會應用型體育人才培養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一方面,不斷加強重視教學改革,積極認真地完成新一輪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提高任課教師專業理論水平,鼓勵支持教師不斷拓寬教學內容,并開設新的選修課和專題課。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內其他學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學科研究,開設跨學科跨學院的研究生課程,給研究生更廣泛更靈活的學習和研究空間,聘請其他學科的教授擔任教師開設課程,如,人文學院的哲學和社會學法學,管理學院的管理專業,生命科學院等,設置體育心理學、運動醫學、保健康復等與醫學有關的體育專業和課程。使體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科學合理,不斷適應滿足社會發展對體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篇10
[關鍵詞]教育碩士;案例學習;途徑和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6-0001-03
“為基礎教育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擁有較強的現代教育觀念、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與較強的實踐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學骨干教師”是我國教育碩士的主要培養目標,從這一目標可以看出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具有“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特點。但是,目前這兩個特點在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教育碩士的實踐能力也成為他們專業能力發展中的一個“短板”。在實踐中筆者發現:案例學習是彌補這一“短板”,提升教育碩士教育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教育碩士培養目標切入,闡明案例學習對培養教育碩士自我意識、自我發展、自我教育、專業分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的重要性,進而針對案例學習篩選、研讀、分析討論、反思撰寫報告等步驟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一、案例學習對教育碩士教育實踐能力提升的意義
教育碩士進行案例學習的模式就是通過篩選教育案例、研讀、分析討論到撰寫案例反思報告等步驟實現教育碩士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整個流程是以團隊為載體逐步推進,教育碩士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其主動性,教師作為輔助引領的角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有助于觀念重新審視,增強自我判斷和審視能力
根據上述的概念,我們發現案例學習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創設一個問題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習者將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聯系起來進行反思。教育碩士大多來自基礎教育教學和管理第一線,案例學習可以使其與過去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相連接,并通過教育實踐中價值規范的合理性問題展開問題分析。這種對已有的教育理念由表及里,從宏觀到微觀,循序漸進地重新審視的過程,有助于沖破原有的自身陳舊的教育觀念,增強自我判斷和審視的能力。
(二)有助于實踐性知識的建構,實現自我教育能力
實踐性知識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從哲學角度看,案例學習課程作為人文課程的一種形式,內在地具有主動性和反思性。進行案例學習時,教育碩士借助其豐富的實踐經歷,結合新知識理論的學習,又回到案例提供的問題情境中,在理論指導下進行思考并尋找新的問題解決路徑,最后內化為自己教育教學中行為習慣的過程就是教育碩士實踐性知識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教育碩士獲得新的知識的過程,更是重要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過程。
(三)有助于分析整合,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案例學習最終解決方案和反思成果的得出要以討論方式為載體,首先教育碩士在案例學習中,要跳出“當局者迷”的處境,用俯瞰的視角、平等的姿態來發現、審視和界定問題,放開手腳,評頭論足,通過討論整合,通過真實、自然的工作過程,探討出一套有效的解決策略,并加以系統分析,最終實現在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獲得專業上的成長的同時,也實現教育教學實踐的不斷創新,從而培養教育碩士在教育問題上的分析能力。
(四)有助于理論深化,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一個好的案例能夠代表一類事件,一種觀點的典型、范例,本身蘊涵了一定意義上的概括性,有助于進行理論分析。案例的理論分析也能促進實踐含義的深入開發,這樣可以使我們避免缺少“實例的理論”和缺少“原理借鑒的實踐”的狀況。只有實現理論分析實踐,實踐分析后升華理論,理論深化與實踐分析同步進行,才能使教育碩士“能夠有效地、創造性地實現把文化科學‘轉換’為學科或課程,把學科或課程‘轉換’為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內外的文化科學學習活動”的目標成為可能。同時,從搜集案例素材、研讀案例、提出問題,到討論整合、反思撰寫案例報告等這些環節中,教育碩士合作共享、表達呈現、撰寫反思報告等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而這些都是教育碩士亟須提升的教育實踐能力。
二、教育碩士有效開展案例學習的方法
案例學習對教育碩士的實踐能力的培養意義及效用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利用,如何才能使案例學習發揮最大的效用?筆者認為必須充分發揮好案例選擇、案例研讀、問題提出、查找文獻、小組討論、大組分享與導師點評指導幾個基本環節。
(一)緊扣專業學習,案例選擇做到“四性”
一是案例選擇要有針對性。教育碩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相關專業背景或導師建議的研究方向確定案例學習的主題。如: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為中小學培養優質師資而設置的,顯然案例學習中的案例如果選用高等教育中的,諸如高校管理、大學科研、教授治校等方面的案例是不合適的。二是案例選擇要有現實性。所選案例內容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問題相結合,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符合,與新的教師專業標準相一致。如:目前有效課堂、校園文化建設、教師校本教研等都是教育管理類教育碩士專業學生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三是案例的真實性。案例應取材于教育教學的現實問題,不是憑借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杜撰出來的作品。四是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案例內容應完整,情節具體詳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著某一類教育現象的本質屬性,囊括和輻射許多理論知識。
(二)案例研讀與問題提出,遵循“三梯度”
案例確定后,如何進行案例的有效研讀關系到案例學習的質量,下面筆者以表格的形式展現案例研讀與問題提出的基本環節與相關要求。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問題提出和案例的研讀的梯度是同步進行的。通過這樣的案例研讀和提問,不僅可以結合自己或他人的以往的教學經歷設身處地地去研讀,去提問題,同時尋找案例問題的切入點、關鍵點更是有助于提高案例學習的質量,強化了教育碩士的理論學習和當下的教學實際的對接,并且通過這樣的“剝洋蔥式”的問題追問和問題分析,使教育碩士經歷了一種由知識到方法,由問題的表象到問題內部本質根源或教育規律探究的過程,是教育碩士教育實踐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三)文獻查閱與整理,做到“三個環節”
在完成研讀案例、提出問題后,接下來就是查閱文獻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源和方案。文獻資源既可以是圖書館中的相關圖書資料,也可以是來自于中文的中國知網、中文科技及期刊數據庫,外文文獻有Springerlink全文電子期刊、EBSCOhost數據庫等文獻資源。
文獻查閱后,還要進行文獻的審查、分類和提煉整合三個環節的實踐。第一個環節是審查,對所收集的文獻進行評價、比較、分析和篩選。有些時候我們查找的文獻中可能會出現質量比較低、相似度高、理念比較陳舊以及與研究的內容相關度不高等的情況。第二個環節是分類,不同梯度、不同類型的案例問題會有不同的指導文獻,教育碩士要養成隨時及時地將文獻分類“打包”的習慣,從而有助于理清頭緒,更為有序地使用文獻。第三個環節是提煉整合,把每一類別的文獻進行提煉整合,使其融會貫通,有助于成員在下一步的團隊研討中做到有條有理、邏輯嚴密,提高研討效率。
(四)小組研討,須做到“三心”
1.隨心。小組交流中,大家應各抒己見,隨心暢談。地點可以是教室中,也可以是宿舍里、餐桌旁、草坪上。小組交流不是為了盡快達到“求同”,意見上不一致和多樣性能夠激發對問題探討的熱情,從而通過相互交流與討論,能夠促使每個組內成員進一步思考、調整和深化自己對案例的分析。
2.重心。每一個小組的研討都要以抓住問題的關鍵與重要的事實為重心,否則研討就會漫無邊際,找不到方向和目標。
3.開心。這里指參與研討的成員必須要有“開放之心”。每一個人的意見都有可取之處,善于傾聽不同的意見,哪怕是與你的觀點截然相反的意見,都要拿出開放的態度,集思廣益,這不僅有效地利用了案例學習優勢,也是教育碩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
(五)全班共享研討,思維碰撞走好“三步驟”
思維是理論形成的基本所在,傾聽、思考、討論是使思維得以豐富的重要條件,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我們文化科學得以繁榮的必要條件。如何使教育碩士在案例學習中實現有效的思維碰撞?要走好以下三個步驟:
1.小組匯報答疑。每一個小組對案例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匯報,其他小組成員要對匯報組進行提問,匯報組要進行答疑。在小組匯報時,其他小組成員要對匯報組的獨特的見解進行記錄,為下一步撰寫案例報告做資料準備。小組匯報環節重點是培養教育碩士匯報、講解的能力。
2.全班評析討論。對小組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開展全班評析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培養教育碩士善于傾聽、善于快速捕捉有效關鍵信息的能力,更是讓教育碩士學會如何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尋找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3.教師整合引領。在研討活動中,教師不僅是討論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活動的引導者。教師具有專業方面淵博的學識、創新的視角和前瞻的理念,對關鍵處進行專業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如:有時教師需要提出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挑起同學之間不同意見的爭論;教師也可以當所有小組匯報完畢,全班思維碰撞形成多種似是而非的問題解決方法時,老師可以快速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歸納整理,提供先進的理論支撐,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現象背后的教育規律,通過這種縱橫交互必能極大的促進教育碩士的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
(六)案例報告撰寫,要達到“五個向度”
培養教育碩士具備一定的反思分析、撰寫案例報告的能力,不僅可以檢測教育碩士案例學習的效果,還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碩士的問題意識,提高分析和綜合能力,強化其教育理論知識的升華與遷移的基本路徑。因此,教育碩士進行案例報告的撰寫不僅必要而且很重要。教育碩士寫好案例報告,要達到“五個向度”的要求:第一,報告要有案例內容概要;第二,報告要有案例問題分析及對策;第三,報告要有問題解決的理論依據;第四,報告要有實踐推論;第五,報告要有案例啟示。
綜上所述,案例學習不僅可以讓教育碩士從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而且通過案例學習中的專業案例收集、分析案例、交互式討論、開放式研究、多元化解讀、深層次反思、專業引領和反思提升等系列過程,教育碩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必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惟其如此,才能真正的發揮案例學習在教育碩士培養過程中容量大、視角多、專業引領等效用。
[ 參 考 文 獻 ]
[1] 趙蒙成.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與策略[J].教師教育研究,2012(2).
[2] 李紅,王方.論教師專業標準下教育碩士課程體系的構建[J].研究生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