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意見范文

時間:2023-04-04 16:0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人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培養人意見

篇1

關鍵詞: 青少年 責任意識 人才培養

當今的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思想敏銳、勇于進取,對責任意識的理解有著一定的認識,表現出青年學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但由于青少年的意識發展水平、社會變革及社會、家庭、學校教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他們缺乏實干精神,重視自我需求、自我發展,卻極少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因此,培養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在當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是為維持自身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而對社會必須履行的義務。人在社會環境中生存,就必須為自身和他人的生存發展、對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社會責任是“社會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同時也是社會得以繼承和發展的基礎。責任意識是一個人在其所屬的群體中的共同活動,表現出行為規范的自覺性和對所承擔任務的態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與智力開發影響極大,也是一個人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

一、當代青少年責任意識弱化及成因

1.青少年的責任意識的現狀

(1)重自我意識、輕個人責任。一些青少年平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不樂于助人,只求權利,不盡義務,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對他人要求過高,對自己要求低;以個人為主體,集體和協作觀念、服務和奉獻精神不足。

(2)只求索取、不求回報。只要求父母、老師、他人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而不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作的回報。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抱怨,總覺得社會欠了他什么,而不考慮自己應負的責任。

(3)缺乏公德、紀律意識。新世紀的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是他們的主要任務和職責。然而,一些中學生學習風氣不濃,厭學現象嚴重,混日子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現考試作弊、早戀現象,有的甚至將破壞公物視為兒戲。

2.青少年缺乏責任意識的原因

(1)學校教育中存在問題。學校教育應將培養具有豐富知識和健全人格的學生作為目標。然而,目前許多教師仍過于關注學生們知識技巧的學習,忽視與學習相得益彰的自信、獨立、忍耐、責任心、耐挫力等意志品質的培養。

(2)家庭教育中存在問題。當前社會,家長們對子女傾注過多的關愛,使孩子們更多體驗到的是他人為自己服務。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家長這樣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讀書,我們再苦再累也情愿。”這種對孩子溺愛的心理和行為,很難使學生心中想著他人,更難以熱心助人。

(3)社會教育中存在問題。社會上的不良風氣,諸如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言行不一等現象的大量存在,使得一些學生耳濡目染,無形之中受到負面影響,這也是影響學生責任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應具備的責任意識

1.對自己負責

對自己負責,要懂得珍惜生命,學會保健,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注意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塑造自己的人格和形象。學會求知,好學上進;學會生存,不挑食偏食,按時作息;學會快樂生活,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使自己的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2.對家庭負責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是天底下最無私、最真誠和最偉大的愛。中學生愛父母,對家庭負責,就應該努力做到: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學習上勤奮刻苦,生活上自主自立。

3.對集體負責

在集體生活中,必須遵規守紀,服從組織,積極參加團隊活動、班級組織的文體活動、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你幫助有困難的同學、你主動為班級做事,這一切都會給集體增添光彩。

4.對國家和社會負責

明代大學問家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要教育學生遵守國家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言談舉止符合文明規范。勤奮學習,立志成才是最真誠的愛國行為,從而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念,維護世界和平,共筑人類美好家園。

三、培養青少年責任意識的途徑

1.在學習習慣養成中培養責任意識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然而使學習順利有效地進行,并不是靠強制所能辦到的,只有當學生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當成一種責任,才能順利、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指導學生們各個環節的學習方法,逐漸培養其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科學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2.在勞動習慣養成中培養責任意識

在平時的衛生保潔工作中,培養學生主動勞動的責任心,讓學生懂得整潔,不再亂丟亂扔,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平時,與家長配合,培養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使其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每個學生都有意識地體會“承擔責任”的酸甜苦辣,從而激發“積極配合,團結一致”的良好情感,在平素細小的班級工作中培養自我責任心。

3.在家庭教育中培養責任意識

篇2

尊重教師,構建和諧的九中文化

“全人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學生的文化差異與個性差異,尊重教師的個性和勞動成果,為學生和教師創設良好、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以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優化學校人力資源無疑是學校的工作重心所在。學校管理者要用“識才的智慧,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選擇、使用、培養干部和教師,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讓每個人在最適合的位置發揮才干,使學校干部精干,名師輩出。

1.教師積極參與,形成學校民主管理氛圍

我們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強調建立平等民主的對話模式,鼓勵教師與管理者大膽互動、平等交流,在各個方面強調教師的參與;凸顯教師的話語權,實現教師與校長間的及時溝通;鼓勵教師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自覺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之中。在這種參與中,教師不斷體驗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被重視的喜悅,體會到與學校共同發展的喜悅,從而激發教師主動要求進步。

2.揚長避短,形成人才建設的良性循環

每個人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學校管理者要做到“揚長避短”,發揮人才的最大潛能,把人才安排到最能發揮其才能的、適合的工作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專長和優勢,做到人盡其才,實現人與事的最佳配合。

學校發現人才、鍛煉人才、培養人才,形成人才建設的良性循環。事業是實干出來的,才能是在實踐中不斷增長的,潛能也是在實踐中不斷被挖掘出來的。只有通過提供一定的平臺,讓干部教師在實踐中施展才華,才能激發出他們的工作責任心和事業心,才能提高他們的業務知識和各方面的能力。學校大膽使用年輕干部和教師,促使一大批年輕教師和干部迅速成長起來,現在九中35名區以上骨干教師平均年齡40歲,年輕優秀教師團隊的形成,成為九中進一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教師自定發展目標,有機融合學校愿景和個人愿景

我校依據“任務驅動”理論,制定了“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通過學校和個人雙方規劃的融合,充分挖掘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使教師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實行發展性的培訓和評價機制,鼓勵教師自我超越,達到教師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目的。在教師自定目標、自我發展的前提下,學校從實際出發,搞好測評,完善評價體系,對教師進行多元化的評價。

4.強調團隊合作,倡導教師自主發展

九中重視團隊建設,建立同事之間的平等交流與分享的機制,鼓勵教師之間互助、合作和共享。在年級中形成以年級主任為中心的合作共同體;在班級中形成以班主任為中心的合作共同體,協調好班級中各學科任課教師,保證對班級學生的整體管理,切實減輕學生的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從制度上鼓勵教師之間形成相互激勵、相互幫助和共同提高的積極依賴型團隊關系,引導教師認識到合作需要彼此之間的溝通、理解和接納。

包容并蓄,開發校本課程,實踐“全人教育”

北京九中的課程建設,著眼于校園文化課程、游歷訪學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著力于學生的文化品位、視野開拓、社會責任,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

1.包容并蓄的校園文化課程

學校以“關注健康,尊重個性,培養勇于負責、善于學習的現代公民”為育人目標,在日常行為規范中要求學生做文明的九中人。利用每周國旗下的講話進行系列教育,并開展“礪身礪志九中人”等主題班校會活動,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以“尊重”為主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開發“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北京精神宣傳系列課程,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以文化傳承為核心,開發節日文化與地域文化校本課程。傳統節日進校園(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系列校本課程,首先把課程內容與節日文化相結合,讓節日文化走進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品味和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其次,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節日,如中秋節自己學做月餅、重陽節開展“登高明志、敬老孝親”專題活動等,充分挖掘節日的文化熏陶與文化體驗功能,充分拓展節日的文化價值。

北京九中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從學生和社區的實情出發,緊緊圍繞著石景山和九中周邊的社區資源,開發以模式口文化為中心的京西古道文化校本課程,如地理課《文化景觀與環境》《模式口的那些事兒》,語文課《胡同文化》《故都的秋》,英語課《文化遺產的修復與保護》,美術課《法海寺壁畫欣賞》等。這些課程的可發與實施,幫助學生進一步走進周邊的資源,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心。

2.以人為本的游歷訪學課程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全”,這不僅僅意味著培養人的全面素質,更蘊涵著一種廣闊而博大的世界觀。九中設計了游學課程,組織學生親臨現場,投身重大事件,參加國際互訪等活動,體驗多元文化,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增進國際理解教育。

3.基于實踐的全人塑造課程

“全人教育”強調學科間的整合學習,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科目、議題或因素可單獨解決當今世界發展的相關課題,只有通過學科間的互動、影響和滲透,超越學科間的各種限制,才能開拓新知識學習的領域,拓寬研究問題的視野,真正將世界還原為一個整體。在奧運會、建國60年、建黨90周年等大型活動中,我們以重大事件為主線,開展社會大課堂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利用社會大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美好情懷,激發他們為家鄉發展、為祖國建設而努力奮斗的壯志豪情。

著眼未來,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全人

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本點正是責任心。”責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質人格的保證與動力,是一個人日后立足于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九中在實踐中,按照層次將社會責任感分為自身責任感、家庭責任感、他人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國家與民族責任感、人類社會責任感六個層面。在每個層面的責任教育中,通過“明確責任—強化責任—踐行責任”的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正確認識“我與他人”“我與環境”“我與自然”的關系中,最終完成自我認識,并在自我約束的矯正過程中,將外在的責任要求內化為責任情感,落實于責任行動,從而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1.以對自己、對家庭負責為起點,學會自立自強

九中一直將養成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工作的重點。面對來自不同區縣、不同初中學校的新學生,每年從入學開始“一日行為常規”教育;每個年級針對學生心理、生理的不同特征,梳理出不同階段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點,開展形式各樣的教育活動,建立自評、互評體系。我們希望九中培養的學生,走出九中校門,步入社會,身上有“九中人”的印記。

2.以對他人、對集體負責為基礎,學會做人做事

九中為學生搭建了各種展示特長的平臺。其中,在學生會自主管理下的學生社團,以其非功利性、主體性、選擇性的特點成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德育平臺。各類型社團活動培養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增長了社會知識、鍛煉了社會才干,學生不僅個性得到展示、才能得以發揮,還激發了靈感、提升了創新能力。

篇3

我國的地理信息系統GIS產業發展迅速,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已經滲透到我國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如資源調查、國土管理、災害預測、環境評估、城市管理和建設、郵電通訊、智能交通運輸、軍事、公安、公共設施管理、農業、森林、統計、商業、金融等。但是,我國的GIS產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標準規范不齊全,GIS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數據標準化工作有待完善,導致數據不能很好地共享,數據更新慢;GIS應用的服務性企事業缺少,有效的GIS產業社會支撐體系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GIS軟件品牌較少,國際競爭力不足,GIS行業技術人員的研發能力薄弱等。其中,對GIS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GIS企業對GIS畢業生的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多數GIS企業缺少高水平的工程設計與管理人才,導致GIS項目不能成功實施。第二,學生在校期間實踐環節較少或內容設置不當,實踐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很多畢業生編程能力較差,不能夠規范使用對編程語言,工作初期獨立完成公司交給的任務有難度,公司往往需要花費較大精力進行培訓。第三,學生缺乏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多數畢業生只能按照給定的任務一步步完成計劃書的內容,無法自己去獨立思考完成任務。另外,我國高校培養的GlS人才缺乏國際競爭力,缺乏將GIS企業做大做強的創新能力。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形勢對我國GIS專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GIS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理論教學和簡單的GIS應用,而要為我國GIS產業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創新精神的實踐人才。

二、GIS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GIS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調查可以看出我國GIS專業的教育和企業的需求并沒有實現很好的接軌,由此反映出我國高校的GIS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GIS人才培養方式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GIS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而國內GIS專業設置一般較為單一,其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不同的工作目標和社會需求,如GIS開發、針對不同領域的GIS桌面平臺應用、GIS制圖、數據處理等,尤其缺乏既具有工程實踐又懂得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第二,擴大GIS專業招生規模,注重GIS人才的總量,但GIS人才的質量和人才結構往往被忽略。據統計,目前我國有上百所高校開設了GIS專科、本科或研究生專業,但是不同院校的GIS專業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軟硬件設施和培養目標差別很大,很多院校培養的GIS人才能力欠缺。第三,對專業實踐動手能力培養重視不夠。大多數高校實踐教學時長相比理論課程較少,實踐教學內容陳舊,與企業和市場上的需求有一定差距。第四,本科教育中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不夠。在我國各高校的GIS教育的培養方案中,通常都沒有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培養方面的規定。

三、建設創新實踐平臺對GIS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重點。深化GIS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強調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各門課程的教學方案中的實驗、實習或課程設計環節、專業競賽和各年級大學生創新項目,高校不僅要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剖析GIS專業現有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構建以創新能力訓練為核心的一體化的實踐平臺,對GIS專業教學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第二,創新實踐平臺建設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被動學習就可以變為有目的的探索式主動學習;有利于促進理論教育與技術教育的結合,鍛煉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第三,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可以接觸專業最前沿的內容,同時又能了解一個GlS項目從設計、研發到應用的全過程,特別是在設計和研發時不僅僅單純解決技術問題,還要考慮項目成本、軟件銷售、售后服務等多種因素,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第四,GIS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合理分工,團結協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為今后融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四、GIS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的發展方向

篇4

【關鍵詞】連鎖專業;訂單培養;有效建設

近年來,連鎖業發展迅猛,人才需求也急劇增加,同時也促進了高校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的開辦,為了培養與企業無縫對接的實用型人才,與連鎖企業合作,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成為眾多高校的現實選擇。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特點決定了該專業非常適合與企業進行訂單式培養,那么,如何保證訂單班人才培養過程的有效性也成為高職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

1 高職連鎖專業訂單班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廣東地區連鎖企業,為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積極努力地與多家知名連鎖企業(蘇寧電器、屈臣氏等)簽訂了訂單班合作協議,目前已為廣州本地連鎖企業培養了多名門店基層管理人員。通過訂單班培養過程觀察、學生實習和企業用人意見跟蹤,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同時發現了不少問題。

1.1 高職連鎖專業訂單班人才培養的特點

訂單式培養,就是依據企業的訂單條件,按照其要求進行學校人才的培養,這是一張“用人”需求的預訂單,同時也包含整個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

首先,培養針對性強。企業與學校簽訂訂單協議時,要參與設置學校專業、開發與制定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實施教學過程等環節。

其次,學習時效性強。連鎖企業根據自身的崗位水平來安排課程和實施教學,學習和工作交替進行,這種把連鎖企業的實踐融入教學內容也是定向培養實踐教學中的新亮點。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進入連鎖企業中進行實踐,最后進行全方面的自我總結,形成了理論到實踐再回到理論的良性循環。

另外,訂單式培養是希望學校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訂單式培養完成后,企業應嚴格按照先前的約定,落實合格畢業生就業,這是訂單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區別于其他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特征。

1.2 高職連鎖專業訂單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高職連鎖專業進行訂單培養已逐步成為各高職院校為連鎖企業(如超市、酒店等)提供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開展訂單培養的過程中,各高職院校不斷摸索并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學生工作穩定性差。學生成為訂單班的學員,認為將來可直接成為企業的后備干部或某一方面的專業管理人員,沒想到在實習期間從事的是企業最初級、最底層的工作,很多學生接受不了自己受過高等教育仍要從基層做起的現實。并在幾個月實習后,很多學生反映工作和普通員工沒有區別,報酬卻相距甚遠,認為這是不平等待遇,因此畢業生到訂單企業就業的比例偏低,用人單位也很失望。

第二,實踐與教學存在差距。其主要表現為在校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不一致,所學與所從事工作崗位所需不能完全融合。

第三,教學管理跟蹤不到位。在學生到訂單企業實習過程中,很少有學校教學管理人員或教師到企業實地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并答疑解惑,學生感到頂崗實習后就是“打工沒人管”,特別是在考核時多數是交一份讓企業蓋了章的實習報告,中間過程幾乎未見教學管理跟蹤。

第四,與企業合作深度不夠。目前多數是學校主動尋找企業,力求學生畢業有出路,而合作企業多數只提供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場所,企業接收實習學生人數有限。另外,企業講究效益,這與學校目標有差距的,訂單企業向高職院校提供的資金和資源方面的投入有限,企業并未全面參與專業建設,合作企業的資深人士參與教學的人數比例及承擔的課時比例偏少,企業專業技能人員未能充分參與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來。

2 高職連鎖專業訂單班人才培養過程的有效建設的策略

2.1 嚴格按程序制定訂單計劃

企業在實施訂單式計劃前,需要認真的安排訂單程序,按照一定的順序嚴格執行,這樣才能夠充分保證項目的有效性。連鎖企業在進行人才外訂計劃之前首先應對它的用人要求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依據企業對于人才需求的預測來確定與高職學院簽訂訂單計劃時采用的外包培養方式,與學校商定培養計劃;再次,在合作的過程中,連鎖企業應全程參與并關注合作人才的培養過程;最后,在學生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連鎖企業須進行人才培養效果評估,反饋到合作院校,以期今后的合作過程中進一步改進。

2.2 制定嚴格而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

連鎖企業在定向培養人才普遍有著自身的想法,在對與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有定向培養合作關系的蘇寧、屈臣氏等做的調查了解中發現在定向培養中,企業方更注重的是企業文化的熏陶,欲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度。

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我們應主動變化辦學體制與課程設置,針對連鎖經營行業的需求,以市場作為最終導向。現在有很多高校的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秉承傳統教學模式,技能課與理論課、實訓課等比例嚴重失調。在教學過程中著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過程;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這種現象與連鎖企業專業技術技能突出,應用能力強,實踐比例高的特點相違背。因此,在客觀上要求高校的辦學方針和課程設置要與連鎖企業緊密聯系,如制定專業教學目標、教學計劃可聘請相關連鎖企業高層人員共同研究;在課程中加大實訓環節的訓練,專業課程的教學可以定期聘請連鎖企業人士聽課并分析問題所在;專業的實訓課程應根據連鎖企業實際崗位要求來安排,并能根據連鎖經營行業技能的變化持續修正。總之,應該立足于連鎖經營行業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在訂單式培養模式中尋求新的教育突破。

2.3 注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連鎖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舉措,院校與連鎖企業在合作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確定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以期達到更優的培養效果。

2.3.1 以需求信息定訂單班人才培養方式

開展訂單班培養的前提條件是連鎖企業對連鎖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支撐。正因為這樣,培養過程中應堅持以連鎖企業的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充分的了解和掌握連鎖企業對新形勢下經營管理人才的知識、態度及能力等連鎖行業工作要求的規范,以區別連鎖行業在不同的職位上對人才需求的差別,通過這種方式來制定更為科學、詳細的訂單培養內容。同時,還應該注意積極主動地發掘出用人單位對連鎖專業訂單班人才培養工作的支撐需求,從已經合作過的企業中充分吸取經驗,如在連鎖店企業中按需要聘請一些業務水平高的兼職老師,全面利用連鎖企業的場地資源條件來開展實地模擬教學,為全面的進行連鎖經營管理專業訂單人才培養來鋪平道路。

2.3.2 實施校企合作教學委員會指導下的雙向論證人才培養模式

訂單式培養的目的是要培養出連鎖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所以應該組成由連鎖企業的兼職教師和學校的專職教師一起合作的的教學指導委員會,這在訂單式培養過程中是可以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另外,需明確這一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要任務:確立訂單培養班級采取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訂單班的課程設置形式和課程教學法的改革與創新;需要雙方合作編訂的定制培養教材;合作開發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關科研研究項目;積極商議連鎖企業對培養過程的相關資助標準;協商解決訂單培養在進行過程中的產生的種種問題;追蹤訂單培養的學生實習及就業等。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業與學校追求目標的不同,訂單式培養體制下,不能一味迎合連鎖企業,需要的是探索出一條培養方案的雙向論證方式,要盡力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的問題。比如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最終的人才培養方案,可由連鎖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要重點分析人才培養模式除了滿足連鎖行業的基本需求,還能否滿足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和長期發展。

2.3.3 充分發揮連鎖企業的場地資源優勢

在連鎖經營管理院校的實訓場所應該依據連鎖企業的實際情況充分結合相應的工作內容來進行安排和設計,要配置在連鎖企業工作中實際需要的專用設施設備,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實訓期間真正感受到連鎖企業的文化環境和工作氛圍,使學生盡快融入連鎖企業文化。除了完善學校內部的實訓場地,連鎖經營管理專業院校還應該大力開發合作連鎖企業的的相關資源,強強結合,來形成全方位的連鎖企業崗位實訓體系,實現雙課堂教學的優勢,用以培養合格的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各連鎖企業作為訂單班培養人才的訓練基地不僅是學生進行實訓學習和開展工作的場所,也是開展實際應用教學培養和學生進行模擬上崗的重要陣地。

2.3.4 升華教學期間的控制作用

訂單班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合格,需要連鎖企業參與評價,而連鎖企業對人才素質評估的參與,需要雙方在教學的各個流程中進行良好的分工和項目合作,升華教學期間的控制作用。如在教師管理上,通常需要聘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到學校上課,因為上課過程中專業教師的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他們負責的是理論聯系實踐的綜合課程訓練環節,而有的課程如門店運營實務、商品推銷技巧等則要請來自連鎖企業的人員來進行教學。所以,校企雙方的專、兼任老師應時常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交流,加深教學內容與方法之間的溝通聯系。另外可以通過教學指導老師與專職教師合作的辦法來進行學生的考核,學生實習完成之后,應該以連鎖企業對其綜合評價為最終的考核依據,連鎖企業方面的培養對口人事主要來負責學生的成績評定和答辯安排,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等。合作企業的參與可加強學生的實習認真度,引發學生的工作興趣,加強他們的責任感,使之盡快適應企業氛圍,主動為企業想問題,解決問題,這也為企業發展選拔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3.5 確立長效培養模式

從目前調查來看,訂單式培養正處于縱向發展的關鍵時期,訂單式培養模式也從以前的從數量上下單轉變到從質量上下單,從松散的訂單培養方向發展到各方面聯合進行的培養方向,以此來建立起連鎖企業人才訂單的計劃性長效培養模式。在訂單班培養過程中,需要持續的打造多形式、多層面的人才培養方法。

【參考文獻】

[1]葉麗.“校企合作”培養高職人才模式探析: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例[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5:16-19.

[2]趙明曉.談基于工作過程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以高職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1(5):14-16.

篇5

關鍵詞 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學 教育技術 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4

醫學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醫學中的體現,是對人的生命尊嚴、質量、價值以及人類未來的健康與幸福的維護、追求與關注,是對人類身心健康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互動與持續發展的關注,也是對醫療從業者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醫生是一個對道德性和專業性都要求極高的職業。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上對素質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紀守法、人道主義、追求卓越、交流意識、醫學倫理、文化信仰、實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醫、兼顧效益、科學批判和維護醫德等十二條。英國的“明天的醫生”培訓規劃提出“21世紀的醫生,應是優秀的衛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區代言人,出色的交際家,有創見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知識的專業醫師和努力終身學習的學者”。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醫生應具備哲學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質:無私、謙虛、高尚、冷靜地判斷、必要的知識,以及不迷信。中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則指出,欲為大醫者,除醫學知識外,還需涉獵五經三史、諸子莊老。可見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得盡人之才情和個性而為偉大之醫療。

生物醫學的迅速發展使醫學分科的不斷細化,科學課程的內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學內容被逐漸壓縮,醫學生的人文教育被專業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實驗室技能的訓練,這種狀況一直延續至今。然而醫學技術發展和醫療體制的滯后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倫理、法律問題,因此醫學教育中人文學科的價值再次得到強調。③④歐美各國醫學院校都將醫學人文學科作為醫學教育的必要內容,提出醫學人文學科是培養高素質醫生的基礎。我們國家順應醫學教育的發展需要,也開設了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醫學倫理學類課程,而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之于醫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針對性較差,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側重于醫學史,而且采用大班課堂講授法教學,內容和形式都欠豐富,因此教學效果亟待提高。⑤醫生只有自己具備了人性的尊嚴,才會尊重病人的人性尊嚴;醫生自己是人性豐滿的人,才會把病人才能作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當的救治。提高醫生的人文素養,必須從醫生的大學教育起始階段開始,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創新人文課程形式,豐富人文課堂教學內容,使醫學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真正成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誠大醫”。

因此,我們提出創新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開發多種形式的人文教育課程,利用文學、藝術、影視、體驗等多種教育形式,采用討論會、體驗活動、專題研討、病區參觀等學習載體,以閱讀、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為學習形式,開發涵蓋課堂課下的立體式醫學人文教育課程。

1 教學材料

在素質教育課程中,教學材料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一本教科書也無法向學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輝。我們擬在教學中運用多種與醫學人文精神相關的材料,如文學作品類: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格醫生》,索爾仁尼琴《癌癥樓》,加繆《鼠疫》,蘇珊?桑格塔《疾病的隱喻》,托馬斯?曼《魔山》等;電視劇《白色巨塔》、《心術》、《柳葉刀》、《永不放棄》;電影《大夫》、《人到中年》、《護士日記》、《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橋》等。

2 課程形式和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摒棄傳統的大班授課制,采用PBL(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學法,這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根據教學材料選定課程主題,學生參與討論,教師負責引導。使教學目標在學生的思考、討論和總結中得到實現,將“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品質,幫助學生實現從認識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諸實踐的過程。

課下教學采用觀看電影電視、參觀病區、參觀醫學博物館、角色體驗和學生社團研討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中完成醫學人文精神的創新教學。

3 意義與討論

醫學人文精神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人道:“以人為本”,關心人,重視生命的質量、價值和尊嚴,讓醫學科學的發展始終沿著造福人類未來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科學發展的方向。(2)平等:“天賦人權”,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都是不容侵犯的,在醫療體制不完善,醫患對疾病認知不平等的情況下,醫生和醫療機構都不能凌駕與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導病患作出選擇。因此,醫學人文精神是醫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義”,醫學學科、醫療體制、醫生培養、醫患關系,都是一門門科學,都有內在的發展規律,我們應該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靠行政指導、輿論引導或醫生個人的無私奉獻是無法在根本上促進事業健康發展的。(4)醫生的個人發展。過去講醫學人文精神的“以人為本”、“天賦人權”和“自由主義”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勢群體,假定醫療機構和行政體制無須作為,片面的強調醫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實際上,在講人文主義的時候,也應該重視醫生的“以人為本”、“天賦人權”和“自由主義”,即醫生的專業發展,職業榮譽和個人成就也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因此,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醫生和病人兩個方面,在醫而言是職業榮譽,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醫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識和技術的教育已經不成為重要的難題,但是人文素質的缺失、醫療條件局限和醫患矛盾的惡化已經凸顯為當代醫療系統的重要問題。教育探索與實踐表明,在醫生培養的基本階段開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時代要求,促進醫學發展,又解決醫生內心的矛盾沖突,對于緩和醫患矛盾的現狀,促進醫生職業發展,推動醫學事業的進步具有重大的意義。⑥

注釋

① 文秋林.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價值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1(4):204-205.

② 楊小麗,劉曉村.重塑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義庭,劉芳.醫學、醫學教育的本質與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踐與創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8):9-10.

篇6

關鍵詞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對策

1培養中的問題

1.1目標定位不清

筆者在網上查閱各高校教育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時發現,雖然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盡相同,但大部分學校的培養目標可以歸納為“適宜于到各類教育技術中心、電視臺從事技術工作,到各類大專院校、中學從事教育技術、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信息技術的教育培訓和技術開發工作,到和計算機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軟件開發、網頁設計、計算機維護等工作”。這樣的培養目標不僅偏離了教育技術專業設立的初衷,而且為了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勢必體現在課程設置龐雜,學生所學的知識多而不精。筆者在與一所高校的教育技術系領導交談時,他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不這樣設立培養目標,招不到學生,不把學生培養成“多面手”,學生就業困難。筆者反問:這樣培養學生就容易就業嗎?把學生培養成“多面手”,表面上看,學生畢業后適應面廣,但實際上表明培養的學生是“萬金油”,學而不精,無一專長。不幸的是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教育技術專業的學生往往在計算機能力上不如計算機專業的,在電子技術上不如物理專業的,在教育研究和教學設計上不如教育專業的,在電視節目的策劃制作上不如影視專業和新聞專業的,結果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下失去了競爭能力,造成就業困難。

1.2課程設置不合理

筆者曾經看過一所本科院校教育技術系開設的科目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離散數學、普通物理、電子線路、數字邏輯電路、電視原理與系統、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與應用、微機原理、Java語言、C語言、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課件設計、遠程教學原理與實踐、教育學、教育技術學、CBE導論、課程與教學設計、傳播學、圖像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攝影技藝、電視攝像技法、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有線電視設計與衛星電視接收技術、音響系統設計與安裝、網頁設計、電腦平面圖形創作、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網絡教育應用、教學設計原理、現代學習理論等。大有將學生培養成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教育技術、、電視編導、教育學為一體的全才,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因課程繁多,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根本無法消化吸收,學而不精,知而不解,結果還是害了學生。造成課程設計不合理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培養目標的偏差。

1.3重理論講述,輕能力培養

由于部分高校教育技術專業是近幾年突擊上馬的,師資力量不足,缺少高層次本專業教師,許多教師都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的,缺少對教育技術教育的整體認識和對多媒體設備的開發應用能力,講課往往沿用以前的授課方式,偏重于“照本宣科”式的理論講授。加上有些學校資金投入不足,學生缺少足夠的實驗儀器設備,在實驗教學中往往是“放羊子”、走過場,學生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也沒有足夠的實踐時間,使得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很差。

1.4學生能力的培養不符合專業要求

許多學校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不是考慮教育技術專業的要求,而是根據自己的師資狀況,哪方面師資較強,資金就朝哪方面傾斜。如:有些學校把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照相機、攝像機,建立非線性編輯實驗室、演播廳。這種投資的傾向和資金的扶持,就會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產生導向,他們會把電視節目拍攝制作當作主要的學習實踐內容,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校園DV的創作。因此有些學校甚至在培養目標上注明畢業生“可作為電視臺技術人員”。花大量的財力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電視節目的創作與制作,雖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益處,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可能會有幫助,但對整個專業建設來說,則偏離了培養目標,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有些學校著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對常規教學媒體的教學很隨意,資金投入也少,學生對常規教學媒體不熟悉、不了解,這也不符合專業要求。

2解決人才培養中問題的對策

2.1要明確培養目標

實際上,在歐美等國家,現代教育技術人才培養是以碩士學位研究生為主,學習內容主要是教學系統設計及相關內容,從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五個方面組織課程和開展研究。學生主要來源是學校的教師,在具備某一專業知識的條件下培養利用教育技術當好教師的能力,畢業后還回學校工作,這樣培養的人才才具有研究性,具有針對性,畢業后才能指導中小學教育向更科學、更合理、更符合現代科技要求的模式發展。相比較而言我國教育技術人才培養主要是本科學歷教育,本科學生來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缺乏一定的中小學教學經驗,和有針對性的研究能力。因此,我國的教育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任務更加艱巨,這需要學生一進校就要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將來的責任和義務。

2.2簡化課程設置

在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后,就要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設計。筆者認為主干課程設置應有兩大塊:教育學理論和計算機。其中教育學主要是教育心理學、教育傳播學、中小學教材教法、教學設計、教學評估等課程,這些知識的研究學習,主要是為更好地了解中小學教學,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將來更好地服務中小學教學。計算機教學應偏重于基于中小學教育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和利用網絡進行教育教學,主要開設計算機網絡、多媒體課件設計、圖像處理技術、網頁設計、非線性編輯等。對于常規媒體的教學實踐及對制作多媒體課件有幫助的知識如:攝影技術、攝像技術、電視節目編導與制作、電腦平面設計、美術等知識可以采用專業選修的方式開展。

2.3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針對性

篇7

一、加強我國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青少年后備力量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

現代競技體育的國際化以及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使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競爭的關鍵是后備人才的競爭,因此后備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大都是由體操或其他相關運動項目運動員轉行過來的,這些運動員受原有項目的影響,很難充分展示競技健美操運動項目的特點,而新規則又對運動員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更要求我們要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培養。在開展健美操運動的過程中,如果不把健美操專業人才的梯隊建設搞好,在健美操專業運動員新老交替時就會出現銜接脫節的現象,這勢必對健美操整個項目的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

2.世界健美操發展趨勢對青少年運動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今世界健美操運動已進入“高、難、新、快、美”的全新時期,未來的健美操發展趨勢是:技術動作的完成將更加完美、更加注重藝術性創新、難度動作向高難化的方向發展。日益緊張激烈的比賽不僅要求健美操的訓練手段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實效化,而且還要從實際出發,重視音樂、動作與風格的新穎構思,力求使柔美和剛健、默契配合和情感交流融為一體,表現出“動與靜”、“健與美”的風格特點。國際體操聯合會(簡稱FIG)2005-2008新的競賽規則(以下簡稱新規則)更加明確突出了難度動作完成,突出了競技健美操特點,對編排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規則中又增加了國家預備組、少年一組、少年二組的比賽,這也充分說明了健美操運動作為一項獨立的運動項目,已經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真正地與奧運會接軌,并完善了自己獨立的培養體系,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健康的選材、訓練、比賽系統。為了適應競技健美操專業化的發展方向,我們要跟上世界競技健美操發展的腳步,重視青少年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的培養,加強對青少年競技健美操的研究。

二、我國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培養現狀

1.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的管理體制和選材

從管理體制上看,競技健美操人才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目前只有很少地區成立了具備規模的健美操獨立組織機構――健美操協會,一般培訓和賽事的舉行都由體育局或教育局牽頭組織,使競技健美操自身的發展陷于尷尬的局面。中體育局組織的比賽由于可以獲得等級運動員證書,有利于升學加分,因此受到個別學生的青睞,大部分屬于個人行為;由于參賽的各中、小學隸屬教育局,所以學校領導更加重視教育局組織的比賽,學校在訓練或比賽上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投入。

后備人才在選材方面嚴重受限。其一,由于家長擔心選擇該項目,要冒著既練不出成績又念不了書的雙重風險,所以造成了多數家長不贊同讓孩子搞競技健美操,致使一些先天條件優秀的運動人才無法進入健美操訓練隊;其二,目前我國后備人才的選拔形式主要是學生自愿與教練員憑借經驗選拔相結合,基本沒有運用相關的科學測試方法,這也導致一些極有發展潛力的運動員不能被發現。

2.后備人才的訓練和場地情況

在訓練方面,缺乏科學的訓練計劃,間斷的不系統的訓練是我國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培養存在的普遍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比賽的目的在于參加比賽后可以申請運動員等級,為以后的升學考試加分。這種思想導致大多數的訓練隊沒有系統的常年訓練計劃,當大賽臨近時集中進行大負荷的專項訓練,這對尚處于發育期的身體無疑會造成較大傷害,這種訓練機制不利于運動員運動成績的提高,給我國競技健美操運動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競技健美操訓練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健美操運動場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專門的健美操訓練場地是保證訓練和取得優異成績的前提條件。在調查中發現運動員對目前的場地設施滿意程度不高,甚至一些訓練單位還沒有訓練專用場地,在走廊、田徑場或教室里進行訓練,訓練狀況讓人擔憂,高質量、高水平、標準化的訓練場地急需進一步完善。

3.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培訓經費和競賽情況

充足的經費是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進行正常訓練和比賽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國的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的訓練、比賽經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筆者調查的17支訓練隊中,15家訓練隊沒有訓練經費,58.5%的單位比賽經費在5000元/年以下,只有11.3%的單位比賽經費在1萬元以上;而這些比賽經費大都用于教練員的培訓、食宿和旅差費上,絕大部分的比賽、訓練經費由隊員自己支付。由于經費的欠缺,42.1%的隊員很少有參加各種比賽的機會,19.7%的隊員沒有參加任何比賽的機會。

三、加強我國競技健美操后備人才培養的措施

1.堅持體教結合,深化后備人才培養體制的改革

體教結合,就是要將“訓練”和“學習”科學地結合起來,以科研促進訓練水平的提高。體教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是依托學校來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而且取得了很好效果。在我國競技體育體制中,必須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高水平業余訓練,我國高水平運動隊與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轉移輸送應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相互自行銜接,并通過選拔與輸送,形成高水平的運動員培養訓練體系。

2.建立和完善以培養選拔后備人才為主的競賽體制

目前,我國的健美操競賽機制逐漸完善,全國青少年健美操錦標賽已經逐漸成熟,但是,中學與高校在競賽與訓練方面都沒有建立有效的銜接,應該改革現行的競賽制度,適當增加校際比賽、省級比賽、友誼賽、交流賽等等,來加強健美操的交流,以賽代練,盡快使各種單項比賽賽制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競賽的多種功能;增加傳統學校和培養后備人才學校的年度比賽和年齡組的調賽等。積極推進競賽社會化和制度化,包括開拓競賽資金來源,積極爭取社會資助,逐步走社會化辦體育競賽之路。

3.提高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

篇8

關鍵詞:市場需求;體育人才;創新;培養模式

一、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對體育人才的要求

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迅速,為了適應新時期的市場需求,體育人才的培養目標也需要很大的提升,原始的基礎知識顯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高校要高度重視體育人才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的對象首先要熱愛體育事業,誠實守信,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和優秀的思想品質。在培養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講衛生,懂禮貌,熱愛祖國,愿意為祖國的體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了解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情況,認清新時期下社會發展對體育人才的需求,熟練掌握體育方面基礎知識,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加強組織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掌握體育鍛煉、組織活動等服務的知識和方法,積極地參加科研工作,學習好外語和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可以靈活地運用到實踐生活當中。總之,社會在不斷地進步,所以培養人才的目標思想要隨之轉變,對體育人才的培養要全面,使體育人才在走向社會后有立足于社會的能力,達到社會發展中市場需求的目標。

二、體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阻礙

1.招生困難。近年來,雖然體育事業發展迅速,但是高等院校招收體育專業學生卻非常困難,學生對體育的愛好程度以及家長的支持程度都會影響,由于體育訓練相當辛苦,現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吃苦耐勞的毅力,所以對體育運動產生了排斥,家長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苦,所以不支持孩子搞體育事業,只想孩子選擇熱門專業,畢業之后可以順利地走進工作崗位,就業方向與途徑比較寬的專業,目前又一個關鍵問題出現了,就是就業難問題,體育專業畢業后就業方向單一,培養周期比較長,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體育專業的興趣,種種原因直接影響到高等院校對體育專業生源的招收,高等院校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運動員和體育專業學生有更廣闊的前景,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拓寬社會服務領域,提升大家對體育專業的認識,完成高校體育專業招生的目標。2.資金短缺。高校教育經費問題也是目前面臨的問題之一,雖然高校支持體育事業的發展,但是資金短缺會對體育人才的培養產生嚴重的影響,沒有足夠的體育教育經費,無法建立良好的訓練場地,無法購置完善的訓練設備,對學生的訓練造成很大的影響,嚴重打擊學生訓練的積極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專業的訓練器材,很難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使得學生學而不精,慢慢地失去了對體育的信心,對于體育事業來講也是一大損失。所以在培養資金方面,學校要給予大力支持,尋找渠道,向政府申請,確保學生又一個健康、安全、完善的訓練環境,在基本訓練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不斷創新。3.教育理念不夠開放。高校的體育人才培養接近于封閉教學,與外界幾乎失去了聯系,不去關注社會市場的需求,只是一味地盲目教學,教育理念不夠開放,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與其他院校合作比較少,不能做到知識資源信息共享,使體育人才培養服務處于封閉狀態,學生畢業之后對整個社會都非常陌生,一時間無法適應,阻礙了學生適應市場需求的步伐,學校教育只有樹立全新的觀念才能使體育事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逐步走向開放,使得學生的潛能可以釋放,沒有任何束縛,只有與外界結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帶動體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三、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體育人才的建議

1.校內校外相結合。優秀的創新型體育人才不但要有扎實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還要有適應能力與知識合理運用的本領。這就要求高校在培養創新型體育人才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實訓的機會,讓學生把所學到的內容真正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學校需要擴大體育培訓渠道,拓寬培訓領域,建立起專業的培訓基地,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通過分析,及時改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提前接觸社會,了解市場需求,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明確的定位,加強訓練與學習的動力。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實際運用能力,加大了對社會需求的認知,對學生的學習培訓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高校要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體育人才,一定要讓學生走出去,實現校內外結合培訓的真正意義。2.改變教育觀念。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只是一味地機械式教學,使學生對體育專業的學習過于死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學校的教學目的也僅僅是完成教學指標,完全失去了高校培養人才的意義,創新是體育事業的指導方向,沒有創新的體育事業就像是人沒有了靈魂,只剩下空空的軀殼,無法抵擋住沖擊,高等院校需要改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專業系統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使學生可以真正達到學以致用,而不單單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到文憑。失去了教學的意義,高校要重視體育專業,對體育人才的培養給予大力支持,為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提供高素質有用的人才。3.改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單一化是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課堂需要活躍,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組織與課題相關的活動,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技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運用聲音、視頻、動態圖片等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使學生可以扎實掌握教師所教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緊緊與社會主義市場需求結合在一起,加大選修課程的范圍,強化人文社會學課程設置,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對課程的內容進行篩選、補充、更新和重組。在體能訓練方面,合理安排訓練時間,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中來,提升訓練效率,逐漸向市場需求的方向靠近。4.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一定出自優秀的教師,我國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在師資力量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專業性的教練,教師和教練的綜合素質還有待于提高,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教師負責理論知識的傳授,教練負責意志的培養和體能訓練以及技巧的掌握,高校加大體育專業的經費,聘請專業的體育教練,并且鼓勵教師定期地參加培訓,結合市場的需求,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案,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學生做出好榜樣。教練員要有專業的指揮能力、領導能力、活動策劃與組織能力,嚴格要求學生的訓練和生活,依據個人的自身條件制訂培訓計劃,真正培養出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體育人才。所以,師資問題還是高校需要解決的培養體育人才方面的主要問題。5.設立創新培養機構。創新來源于個人智慧和潛能的自由發揮,只有創新才能發展,高校在培養體育人才的過程中,不能對學生的創新力過度束縛,可以專門設立創新機構,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收集一切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有益的資源,開展有創造性的教育知識講座和競賽,讓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創新的思維和方法,培養學生創新凈勝和良好的創造品質,在培訓過程中,把創新思想和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確保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對體育實踐的敏感性,加強學生適應社會的本領,積極地組織學生參加科研項目,發揮自身的創新思想,由教師的正確引導,加大宣傳力度,及時表彰有創造精神的學生,對學生創造性的科研成果給予獎勵,營造良好的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氛圍,全面提升創新意識,為社會主義市場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6.了解體育市場經濟發展動態。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申辦,體育事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新焦點,體育人才的培養要以正確了解體育市場的經濟動態為基礎,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生產基地,也不斷地鼓勵全民體育的發展方向,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收入水平。所以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依據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動態,對人才進行分類培養,使其適應體育的各個領域,擴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面,也解決了就業難問題,解除了學生與家長的后顧之憂。充分了解體育經濟市場,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前提條件。只有這樣,培養方向才能確定,免得過于盲目,沒有起到人才培養的目的,同時也耽誤了學生的前程。

四、結語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對體育事業逐漸重視,以市場需求來實現人才培養,是高校適應市場變化最明顯的教育改革。在人才培養方面,緊隨社會發展的步伐,高等院校及時發現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正確鏈接好學校與社會的紐帶,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輸送高素質創新型體育人才,實現體育專業開設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愛豐,王正倫,王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夏貴霞,舒宗禮,夏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我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7).

[3]井紅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性體育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青春歲月,2014,(7).

篇9

1.培養主動創新意識。教師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主動、獨立學習的最大空間,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例如,在實戰訓練中我發現如果開機的學生按鍵不到位,就極可能啟動不了機器人。針對這一問題,我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改善足球機器人開機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學生主動去實踐,去探索,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學生經過思索,改進了開機方式,使得問題迎刃而解。

2.培養合作創新意識。在機器人教學中,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和生生關系,積極開展師生間和生生間的辯論,并給學生充分發表創見的機會,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創新意識。例如,在一次教學中,有一個學生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他認為滅火機器人剛開始行走誤差較小,啟動這段路可采用“直沖”方式,同時他還通過實際操作演示說明這樣做可以取得好成績。我沒有馬上否定這個見解,而是耐心引導學生全面審視其觀點,并在滅火場地上演示比賽可能出現的不同細節,最終他得出結論:他的方案可行但失誤概率較大。接著,我和他一起修改方案,采用可靠性強的“直走小段路+左手靠墻走”。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其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又幫助學生樹立了合作創新的意識和創新必勝的信心。

3.培養激勵創新意識。教學激勵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我就經常為學生設置各種競賽,激發學生競爭意識。例如,在教學《走迷宮》這一節時,學生完成任務后對提高機器人速度的主動性就不大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利用恰當的契機,組織了一次機器人走迷宮競賽,看哪組的機器人速度快。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很快高漲起來,你追我趕,相互激勵,爭創新招。

智能機器人作為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課程,尤其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思維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探索和創新的不同欲望,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并設計了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篇10

關鍵詞:人才;培養;建議

十多年前國家對地勘單位的改革使地勘單位的發展進入了低潮期,許多單位靠發展二產、三產求生存,很多單位數年未招收地勘專業的學生。造成了現在各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結,中間有很大的斷層,而我們物勘院在全局算是技術為量較強的單位,專業人員結構表現為副高33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30 %;工程師29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27 %,地質物探類工程師只有20人,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的18%;助理工程師37人,占專業技術人員的34 % 。這樣的人才比例是十分不科學的,也不利于單位發展。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單位會表現得越來越嚴重。近年來,隨著地勘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局對地勘類人才的需求達到了求賢若渴的地步。有的偏遠單位很難招到學生,新招來的學生還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各單位急于讓學生參加學歷培訓,以達到提高素質的目的,但五、六年過去這些剛工作兩年就專升本,本升研的職工工作能力上的提升很小,而且學習時間還嚴重影響到生產的安排,安排他們的面授時間已成為分院領導的心病。通過調研,本人對地勘單位人才的培養提出一些個人粗淺的看法。

一、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把好進人關

把“人才強隊”作為地勘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各級領導要重視人才的引進及培養,牢固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科學人才觀,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人才在地勘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性、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把人才工作納入單位總體工作之中,把人才強隊戰略作為加快地勘事業發展的基本戰略。把有限的編制用來招收主專業的人才。每年都要少量連續的從不同的學院招收學生,保持人才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二、培訓應該成為一種重要的激勵方式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我們知道,當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需要的層次會隨之提高。在物質利益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與物質獎勵相比,大家更愿意選擇參加一定量培訓的形式來作為應得的獎勵,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說,培訓已成為最大的獎勵。

第一我們要將培訓本身作為激勵職工積極向上的一種必要手段。給職工“充電”的機會,會使他們感覺單位對自己的發展是很重視的,而且在單位培訓機會的分配上,必須本著“公平競爭,擇優培訓”的原則,使真正有能力、有潛能的人獲得應有的培訓機會。

第二要改變過去重學歷培訓輕技能培訓的舊觀念,近幾年畢業的學生并不缺少學校的專業知識,最缺的應該是實踐和新的方法手段,特別地質專業人才最需要的是野外的實踐經驗,這需要大量工作的積累和師傅的引導,因此我們每年都到二級單位了解職工工作中有什么技術、技能上的需求?是否有新技術新方法需要推廣?是否有新的規范要學習?如果是普遍性的就匯同人事、工會、總工辦三家在職工集中的雨季舉辦培訓班,這種培訓班特別有針對性,對于新來的學生提高技能特別有效,而且最廉價。個別性問題就單獨為他們請師傅,或外派培訓。

第三要把學歷培訓做為一種獎勵,那些對單位發展有重大貢獻的技術骨干需要加強科研能力提升,此時送他們參加學歷培訓就等于從實踐又回到理論,會更有實效。

第四要根據培訓的效果對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物質、精神或晉升激勵。在單位中參加培訓的人往往都希望盡早將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單位如能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能的條件和環境,使他們能發揮所長,則是對他們最大的激勵。

三、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機制,建立一套嚴謹而又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一是創新選拔機制。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為導向,建立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充分施展才華的選人用人機制。二是創新分配機制,完善分配激勵制度。地勘單位要逐步建立起符合地勘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向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傾斜的薪酬制度,同時要不斷深化單位內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充分體現各類人才的價值。三是大力推進地勘文化建設,重視職工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職工愛崗敬業精神,永葆地勘單位“三榮”精神,最終做到用先進的文化凝聚人才,用真摯的情誼感動人才,用良好的待遇吸引人才。

四、優化育才環境,敢于啟用青年人才,加快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步伐

目前,我們院員工較多,年齡結構不盡合理,青年職工偏多,工程師、高工人員較少,如果仍沿用原來的條條框框按部就班的聘任制度,顯然不太合適。近幾年,在啟用青年同志,擔當專業負責、技術負責方面,院里已取得顯著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為了順應行業發展的需要,加快青年人才培養進程,尚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工齡、職稱等條件的束縛,按現代企業的人才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大膽啟用青年技術干部,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方針,在科研和生產工作中,讓更多的年青人唱主角,挑重擔。

在基層配備選拔過程中,將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擺在優先位置,尤其是在各專業負責人、現場設代等崗位上,由青年同志擔任,充分發揮青年同志在基層管理崗位上敢闖敢干、勇于創新的初生牛犢的精神,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施展才干,實現報負。無疑,這既加快了青年人才的成長步伐,也符合院生產工作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