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平臺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平臺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創新平臺管理辦法

篇1

關鍵詞:創新平臺;系統結構;集成管理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200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專門寫入“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近期國務院又批準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這些標志著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戰略機遇期,既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更是一個新的挑戰。

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圍繞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目標,繼續做大做強電子、石化、制造等三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高新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無論是主導產業、高新產業、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的發展,都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基礎和前提。而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又是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我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

“十一五”期間,福建省大力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2006年了《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計劃管理辦法》,政府財政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建成了一批省級及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究中心,建設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2011年1月的《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強化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福建省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群加強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及管理,已經成為科技創新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二、科技創新平臺的相關研究

平臺概念源于工程領域。Baldwin和Clark(1997)認為平臺是由模塊體系、界面以及標準三方面所組成的。Robertson和Ulrich(1998)提出產品平臺是一個產品系列共享資產的集合,包括零部件、工藝、知識、人員與聯系等。Holmes等(1998)在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創新平臺的概念,其內涵主要是指創新基礎設施、人才、前沿研究成果、資本等創新要素在特定環境下相互作用,從而推進創新成果的產生。

我國對于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究主要出現在2000年之后,起初主要以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為研究對象。高校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組(2004)提出高校應大力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從而使高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后,徐金梧、李未、王生洪(2005)、蘇躍增(2006)、馬衛華(2007)、王立劍(2010)、戴曉琳(2010)等學者也都闡述了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問題。目前,對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究有半數仍然是從高校的視角出發的。其次,不少學者對科技創新平臺的內涵、特征、組成要素以及運行模式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比如,吳國林(2005)提出,創新平臺實質上是創新活動的支撐系統,由創新基礎設施及必要的要素組成,創新平臺應成為創新要素交流、溝通和擴展的地方。張利華等(2007)從系統失靈的視角對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進行了研究,認為科技創新平臺是解決科技創新中系統失靈的有效辦法。王瑞敏等(2010)分析了我國各省創新平臺建設情況,針對我國平臺建設和運行存在的問題,應用“系統失靈”理論,提出了集成平臺建設的通用模式框架。孫慶(2010)對區域科技創新平臺體系以及運行機制進行了研究。此外,一部分學者對具體的科技創新平臺的運行情況或經驗進行了闡述。比如,李嘯(2007)分析了廣東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經驗;唐松(2010)以廣東佛山市為例對四種類型的公共科技服務平臺組織模式進行了分析;姚良(2010)對上海區域創新平臺進行了案例研究等。

近年來,也有學者對我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行了研究,如:鄭慶昌等(2006)《試論地方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的定位――以福建省為例》,譚文華等(2006)《福建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發展戰略研究》,陳舒等(2006)《扎實構建福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鄭慶昌等(2008)《福建省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研究》,鄭慶昌等(2009)《科技條件平臺共享機制內涵與構成探究――基于資源共享利益矛盾的視角》,劉江翔(2009)《海西科技創新的公共行政平臺研究》,王國乾(2010)《面向福建制造業產業集群構建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等。在福建省“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中,也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專題研究。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究愈來愈引起廣泛的重視,研究的成果也越來越豐富、深入,但總體而言,尚存在如下質疑:第一,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么?有些學者在科技平臺的研究中,雖然提及諸如:系統、界面、集合、模塊、集成、虛擬等概念,但沒有闡明其所依賴的基本理論。而更多學者的研究,僅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缺乏理論的支撐。第二,科技創新平臺的結構與特征究竟如何?由于缺乏理論基礎,必然導致對此認識的偏差,也因而造成在建設中缺乏藍圖的指引,短缺與浪費并存。第三,科技創新平臺的投資主體究竟是誰?即使科技創新平臺的投資主體是政府,但究竟該由哪個部門為主策劃?如何改變政府主導型的投資模式?等等這些,目前的認識,也不是非常清晰。第四,科技創新平臺的運作體制究竟怎樣?是計劃體制呢?還是市場體制?或是混合體制,我們對此也要有清醒的認識。第五,對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現狀分析也不夠,包括:結構、模塊、共享性等及其評價,因而,提出的建設重點,也缺乏理性的根據。

三、創新資源集成管理視角下的科技創新平臺界定

(一)創新資源

關于創新資源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末,相關的提法包括:科技資源、科技創新資源、技術創新資源、區域創新資源等。

周寄中(1999)在《科技資源論》一書中提出:科技資源是科技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創造科技成果所需的各類要素的集合,并將科技資源分為科技財力資源、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等四個方面。

科技財力資源是指從事科技創新活動所需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企業投入兩種渠道;科技人力資源是指直接參與科研活動的人員,主要來自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業技術研發部門;科技物力資源是指科研場所、儀器設備等;科技信息資源主要包括專利技術信息和科技文獻兩大類。

筆者認為,科技創新資源除上述四種外,還應包括集成管理資源。它如同生產函數中新增的管理變量,起產、學、研、用整合的作用。

(二)集成與集成管理

著名學者錢學森是我國集成思想的奠基人。錢學森(1990)提出:處理開放

的復雜系統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綜合集成方法,這為集成與集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奠定了基礎。

吳秋明(2004)在《集成管理論》中提出:集成是具有某種公共屬性要素的集合。集成思想源于系統理論,但是集成體又與既有系統有所不同:首先,集成強調模塊的獨立性,其模塊具有獨立的功能和組織,并不隸屬于集成體,離開某一個集成體,模塊照樣可以生存;其次,集成強調網絡化的組織結構,模塊與集成體之間是平等的,雙向選擇的,而系統是至上而下的樹狀結構;第三,集成過程應當是自發的、雙贏的,而系統的組成部分則可能會被犧牲掉某些功能和利益;第四,集成強調邊界的動態性,集成體是一個虛擬組織,它隨著目標和階段的不同,會吸收新的模塊進入或者放棄原有模塊。

構建集成系統的基本過程是:構建基本功能模塊一對模塊之間的界面進行設計一根據特定目標對功能模塊進行整合一形成集成系統。

而集成管理,則是對要素形成集成系統的全過程管理,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進而達到整合增效的目的。

(三)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識別

1、科技創新平臺是創新資源的集成系統

科技創新平臺是一個聯盟,是由不同創新資源持有者所組成的戰略聯盟,以實現單個組織所無法完成的高水平的創新活動。科技創新平臺是一個創新資源的集成系統,它有別于系統科學中的系統概念。集成系統是依靠“場力”而形成模塊之間、層級之間、子系統之間的整合,從而實現各種科技創新資源的集成,進而實現科技創新。

2、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本質

科技創新平臺的本質是一個“場”,它是由市場需求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共同形成的資源配置“力場”,在這一空間中,不同的創新要素,在“場力”的作用下,向著共同的目標主動集聚,并發生交互作用,以達到整合增效的目的。科技創新平臺本質的研究,將為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明確基本方向。

3、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特征

研究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特征,對科技創新平臺的建構、運營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特征包括:整體性、多元性、獨立性、關聯性、層次性、開放性、泛邊界性。

整體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是一個由不同要素組成的整體。

多元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具有多種要素構成,例如:我們可以根據價值鏈將創新過程分為知識產生、技術發明、傳播、應用幾個要素或環節。我們還可以將一個科技攻關項目分解成不同的任務要素,由不同的模塊實驗室完成,等等。

獨立性,指的是組成科技創新平臺的模塊具有相對獨立性,他們既可以獨立經營,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與其他模塊協作,共同完成科研或交易工作。獨立性是聯盟的基礎。

關聯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不同模塊之間具有價值的關聯性,是一個異質群體。不同模塊應當在一條價值鏈的不同環節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如果要減少條塊分割和重復建設現象,模塊之間的關聯性分析是個關鍵。

層次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是具有層次的系統結構,雖然它們呈網絡化的特征。科技創新平臺必然要有“核”的存在,以及層級分布,這是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效率的基本要求。

開放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與外界有不斷的能量交換,有不斷地輸入和產出,從而具有很強的維生能力。

泛邊界性,指的是科技創新平臺的邊界是漂移的,它可以因需要而縮小,也可以因需要而擴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功能模塊構建應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將可以利用的創新資源納入資源配置的視野,并進行有效集成與管理。

四、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實踐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政府在規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管理,促進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共享,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條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針對我省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尚存在的不足,包括:科研的物質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科技資源不夠集中、條塊分割和重復建設現象突出等問題,出臺了《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計劃管理辦法》,指出建設四種類型科技創新平臺,即技術研發協作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近五年來,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數量增長迅猛,所覆蓋行業也不斷增加,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根據不完全統計,福建省目前共有省級及以上重點(工程)實驗室82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2個、企業技術中心313個;建設了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例如:福州、廈門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4個省級高新區,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廈門和福州2個國家級軟件園,福建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臺灣學者創業園,閩臺農業科技園區,臺灣科技企業育成中心等。我們還建設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務平臺和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如:27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7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專利技術(福建)展示交易中心,國家專利產業化(廈門)試點基地和福州市知識產權實施與產業化基地,福建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等。在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科技信息、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野外觀測臺站、檢測儀器與標準、實驗動物等領域,我們還建立了一批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促進了我省區域創新體系的完善,為我省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五、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問題及分析

雖然,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系統性。第一,計劃的系統性。目前,我省的科技創新平臺是由科技廳、發改委、教育廳分別牽頭建設,缺乏統一的籌劃。第二,建設的系統性。雖然,我們在建設四種類型科技創新平臺,即技術研發協作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總體而言,我省的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結構并未形成,包括:作為整體的科技創新平臺系統圖、作為模塊的各種實驗室、服務機構在科技平臺系統中的角色定位、層次分布、相互關系等等。目前的相關研究,也未對此進行闡明。缺乏系統性,將導致我們對科研的物質基礎條件、科技資源的分布等認識上的偏差,也必然導致條塊分割和重復建設現象的發生。

(二)主體性。目前的科技創新平臺全部由政府部門或其直屬單位牽頭立項、組織建設和驗收,承擔單位90%以上為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事業單位。企業在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主動性不足,企業主體地位沒有顯現。

(三)經濟性。科技創新平臺在建設時注重前期投入和軟硬件指標的達標,但是對于科技創新平臺建成后的產出卻沒有明確的目標,平臺建設具有追求數量、輕視質量的跡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投入、輕產出,容易導致科技創新平臺的投入產出不成比例。

(四)經營性。目前的科技創新平臺中,80%為研發平臺,其他類型的平臺嚴重不足,尤其是在各個行業中能夠自由開展技術咨詢和交易的服務平臺少之又少。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研發平臺為主,忽視交易平臺的建設,導致科技創新無法發揮創新資源的市場配置功能。部分科技創新平臺缺乏經營和發展動力;一些科技創新平臺缺乏日常管理,甚至無法保持長期運行;一些科技創新平臺依靠

建設初期的投入“吃老本”,缺乏經營、發展和再投入。

(五)共享性。盡管建設公共平臺的初衷是好的,但我們忽視了公共平臺的識別,以及大公共與小公共的形成,因為,它們均以模塊建設為基礎的。此外,我們也忽視了公共平臺的主體性、經營性和經濟性。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使用共享資源和公共服務缺乏動力,無論是信息還是硬件設備的實際共享利用率都較低,共享平臺呈形式化的傾向。

(六)虛擬性。我們不僅對科技創新平臺自身的系統性認識不足,也沒有把我省的科技創新平臺置于全國甚至世界性的科技創新平臺更大的系統去認識和思考問題,一味地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一味地追求所有與所用的統一,這不符合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科研的物質基礎條件、科技資源的分布,只有從更大的系統去認識,并應用虛擬技術去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集成,才能以低投入、低風險取得高效率、高產出。

六、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結構模式

科技創新平臺,應有四個相互關聯的層次平臺組成。

第一層次,研發平臺、交易(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可以分為研發平臺和交易(服務)平臺兩大類,如圖1。研發平臺負責知識和技術的產生;交易(服務)平臺負責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和應用,也負責知識與技術訴求的傳遞,是研究與研究、研究與應用雙向交流的紐帶和橋梁。研發平臺是基礎,交易平臺是集成。建設好研發平臺和交易平臺,對科技創新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對我省而言,將現有的技術研發協作平臺,歸入研發平臺,主要是: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關鍵技術的工程化開發為目標的國家或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行業研發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

將現有的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歸入交易(服務)平臺,主要是: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技術服務、科技評估、管理咨詢等,包括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交易服務機構、科技咨詢和評估機構、科技投資服務機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含:各類分析測試機構)、自然科技資源庫(含:各類種質資源庫、實驗動物技術服務基地)、科技信息服務網(含:科學數據、圖書文獻、科技成果與專利信息)、以專利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目標的產學研對接項目、成果示范基地、產業化基地和科技園區等。

之所以這樣分類,在于技術研發協作平臺是以研發為特征,而后三類均以交易(服務)為特征。

第二層次,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圍繞我省某一產業,整合集成相關的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以及其它創新活動參與者,構建形成從研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的上下游銜接、功能配套、分工協作的跨單位、跨部門、跨地區的平盟。無論是研發平臺,還是交易平臺,均由若干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一級平臺)構成,如圖2所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主要是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對我省而言,應圍繞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目標,圍繞繼續做大做強電子、石化、制造等三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海洋高新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部署,設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對我省產業的發展,具有集成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產業科技發展的作用。

第三層次,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根據具體領域的具體需求,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之下,設若干重點平臺(二級平臺)。研發重點平臺,以產業重大技術為基礎;交易(服務)重點平臺,以地區分布為基礎。重點科技創新平臺,具有承上聚下的功能。

第四層次,一般平臺模塊。即實驗室或技術中心,或是縣級交易(服務)平臺,它們是圍繞二級平臺展開,是科技創新平臺中的基礎模塊。

第二、三、四層次平臺間的系統關系,如圖3所示。

科技創新平臺系統運行的總體策略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通過激活交易(服務)平臺的活力,催生研發平臺的深層次能力,進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與效益。

首先,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是基礎,運營是關鍵。目前的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運行,既不是計劃機制,也不是市場機制,政府管投入,卻無法把握產出,大量的科技資源被占用、浪費。因此,如何設計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的平臺運行機制,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關鍵。

其次,激活交易(服務),是提高整個系統效率與效益的關鍵。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態是,大量的專利成果得不到轉化,同時,企業大量的技術問題又得不到解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連接供求的交易鏈。研究成果找不到買家,企業也找不到賣家。其結果是,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低,而研究人員的能力也越來越弱。因此,如何讓交易行為由企業承擔,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平臺的主體,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

七、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第一,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結構化、系統化。上述論及的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的系統模式,僅僅是概念模式,應該更加深入地對我省目前已有的82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0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3個企業技術中心、27個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87個生產力促進中心,以及各類園區、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等等,依照前述的系統層次分布,以產業為核心,進行功能分析、關系梳理,并形成系統結構圖。

第二,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重點。根據以上分析梳理,并考慮全國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需要建設的重大、重點和一般科技創新平臺,以及需要虛擬的重大、重點和一般科技創新平臺,以形成功能較為完善的福建省科技創新平臺系統。

篇2

1、提出動因

高等農業院校工科學生如何參加科技創新;如何搭建平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科技創新;如何利用科技創平臺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作為高等農業院校工科學院,我們提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要做到:“四個結合”即把科技創新與課堂教學、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創業就業相結合。“四個緊扣”即緊扣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緊扣教學科研,突出人才培養功效,緊扣社會熱點,加強科學精神培養;緊扣傳統活動,煥發科技創新活力。“四個注重”即注重學生特點,豐富活動形式內容;注重學生層次,擴大活動的參與面;注重社會資源,加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注重建立保障服務體系,探索培養模式。

2、建設目標

形成具有特色的“11336” 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即構建以“創新能力培養”為 1條主線;“科學精神培養”為1個主要目標;“基礎科技創新、專業科技創新、綜合科技創新” 3個服務體系,“學校學院、實踐基地、團隊組織”3個保障體系;采用不同時間、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空間、不同組織體系6個創新模塊,工科類學生從大一開始進入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科技創新到課堂、實驗室再到科技創新的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

“11336”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實踐第一,理論第二的方法,即先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科技創新活動,其后對活動提煉總結,發現問題與不足,形成新的適合工科大學生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再通過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檢驗并完善新模式,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特色做法

1、形成師生創新意識的良性循環,是搞好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催化劑。將科技創新納入學院教育體系,實現不同科技創新形式與不同專業教學互相促進。加強學生創新知識教學和創新活動指導,鼓教師積極創造條件幫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讓學生逐步成為自我開發創造的主體。勵師生互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素質,形成創新意識的良好循環。

2、積極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是推動科技創新活動的關鍵。從保障體系、服務體系、活動體系等方面完善科技創新平臺。努力拓展創新能力培養途徑,通過加強創新團隊建設,使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舞臺逐步變大,團隊逐步增多。進入科技創新的“四種境界”:團隊開始時覺得“行”;研究展開后覺得“難”;深入研究時覺得學的知識“淺”;項目完成后覺得收獲較“大”。

3、完善制度是保障,學生科學精神培養是目的。應制定規章制度,對建議立項的項目進行管理與服務,建立激勵機制與第二課堂學分、科技創新單項獎、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等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將學生的科學精神與道德養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

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運作模式

1、加強領導、創新機制、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保障體系

構建完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保障體系(如圖2):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領導小組,聘請專家為顧問,專職輔導員具體協調。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辦法,制定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規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請考核表》等制度。對科技創新活動情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有計劃的開展挑戰杯等課外科技創新系列活動,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方法與思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創新競賽(挑戰杯、力學大賽、結構設計競賽、技能競賽等),并在培養計劃中規定學生必須取得課外科技實踐相關學分。

形成了領導小組、團委、學生會科技創新部,科技創新社團,學生班級團支部、學創委員,社團成員多位一體的組織體系。依托該體系日常性的開展小創意、小論文、小創新、小研制、小發明“五小活動”。領導小組對學生作品嚴格考核,篩選優秀作品進行立項。

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基地,使之具有創新教育的內涵與功能,調動專業優勢不斷引導學生走進實驗室。發揮校內外資源,實現學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校外基地獲得人才的雙贏目標。基地建設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分級管理,學生簽訂《大學生科技創新協議書》,促進科學行為養成。基地重視科技創新動態,及時為學生出謀劃策,如學院在國家“863”計劃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新泰市風龍王設備有限公司”建立了科技創新基地,并成功完成了大學生風力提水項目的實施,讓更多學生親身目睹科技創新實例,增強了學生利用科技創新基地參與科技創新的熱情。

2、強化措施、加強指導,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服務體系

構建完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服務體系,如圖3。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規劃計劃、項目培育、立項資助、培訓指導、活動實施、交流總結、考核評比、表彰獎勵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重視宣傳發動,努力搭建舞臺與組建團隊。為組建科技創新團隊,學院重視“面”上的宣傳,召開不同層次的動員大會,突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目的意義,進行廣泛發動。同時重視“點”上選拔、扶持、培養工作。通過宣傳櫥窗、學院簡報等多種媒體,介紹以往成績,激發學生的熱情,選拔優秀團隊,在師生中產生了重大影響。

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工作到位。科創活動開始前期,指導教師為學生科技創新指點迷津,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在科技創新項目中融會貫通。在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選題、調研、運用文獻等;指導學生研究選題,開列參考文獻;帶領學生外出調查;認真審核學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見。教師的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向學生傳遞了科學嚴謹的態度。實驗室全面向學生開放,鼓勵學生從事科研活動,每年有幾十個科技小組活動在實驗室。

3、突出特點、注重實效,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活動體系

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活動體系,如圖4、圖5。科學規劃活動內容與方式。活動內容主要有:科技競賽、科學實驗、科研考察、科技服務、科普宣傳、科技扶貧、科研攻關等。活動形式主要有個人和團隊兩種,個人活動靈活多樣,引導學生多渠道、不同方式開展科技創新。團隊方式主要在寒暑期、學期內課余或節假日。人員一般在五人以上,有具體的科研項目、固定的實踐場所、明確的指導教師、預期的成果、集中性開展活動,活動時間在一周以上,鼓勵跨學科、跨專業、跨學院、跨學歷組隊(團支部團隊、學院團隊、校級團隊)。

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取得成效

通過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2009年水院學生國家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項目立項3項,獲得9萬元資助,其中一項在考核中名列第一。校級大學生SRT研究計劃立項24項。在全國科技創新類競賽獲得獎勵14項;在山東省科技創新類競賽獲獎11項。獲學校科技創新類競賽獲獎30余項。成功舉辦了山東農業大學“路達杯”首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校院投入2萬余元完成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風力提水噴泉的實施。科技創新社團“行知學社”表現突出,被評為山東省優秀科技創新社團,山東省“三下鄉”優秀服務團隊。

2010年,大學生國家創新實驗計劃立項5項,獲15萬元資助;校SRT立項26項。獲“中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第十八屆全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獎”等國家級科技創新獎勵29項;獲“第三屆山東省結構設計大賽”等省級獎勵38項;校級獎勵40余項。成功舉辦了山東農業大學第七屆“挑戰杯”大賽、“路達杯”第二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等校園賽事。

2011年,大學生國家創新實驗計劃立項5項,獲15萬元資助;校SRT立項26項。獲“第二屆全國水利創新設計大賽”特等獎、“第十八屆全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獎”等國家級科技創新獎勵49項;等省級獎勵61項;成功舉辦了山東農業大學第二屆“儀興杯”藝術設計大賽、“路達杯”第三屆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等校園賽事。

1、提高了綜合素質,增加了科技創新實踐經驗。通過科技創新過程,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組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顯著增強;獨立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加強了思想修養,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2、激發了專業情感,提高了學習熱情。參加科技創新的學生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檢驗,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專業學習更加努力。科技創新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動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在實踐中動腦有收獲,動手有感受、結束后有感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求實精神。

3、通過科技創新,擴大了校院影響,促進了學生就業。今年華昌集團專門來學院招聘,就是因為我院在山東大學“華昌杯”第二屆結構設計大賽一次獲得了7個獎項,華昌集團負責人說:沒想到農大教學質量如此之高,農大學子如此優秀,使其對我校學生水平有了充分了解。近幾年通過挑戰杯及其他科技活動,有數百名學生在東營水利設計院等創新基地就業。

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經驗啟示

1、提出并實施了農業高校工科工程類專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形成了“11336” 工科類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提高了工科類專業學生的培養質量,初步探索出一條擴大農業高校工科工程類專業影響,促進學生就業,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道路。

3、把科技創新納入教育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納入到教師職稱評定中,調動了教師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廣君.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探析[J] .2005(3)

[2] 王祚橋等.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 .黨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2)

[3] 黃婕. 理工科大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 . 化工高等教育, 2006(2)

[4] 楊琳. 大工程觀背景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工程素質的培養[J] . 江蘇高教, 2006(2)

篇3

20*年*縣科技工作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創業富民、創新強縣”戰略及推進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條主線,以*省區域創新體系(嘉興)副中心建設為契機,以推進“四大科技創新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科技型企業,為我縣加快實現“臨港產業基地”建設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加強宣傳造氛圍。一是抓好科技政策的宣傳工作。年初把近幾年新頒發的27項科技法律法規和政策整理編印成冊下發各有關單位及企業,受到了各級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技人員的熱烈歡迎。同時赴各鎮、開發區、城鎮企業辦開展科技政策宣傳和科技業務培訓交流。多次上門或集中組織科技骨干企業的老總解析國家新出臺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通過科技政策的宣傳引導,進一步提高科技政策的知曉率。二是運用新聞媒體抓好自主創新的宣傳。今年以來,已在《今日科技》雜志刊登了兩篇科技創新專題文章,在嘉興日報*新聞上以“四大科技創新工作助推*富民強縣”為主題刊出專版,在4月29日嘉興日報跨越*灣*特輯以“*制造走向*創造”為主題刊登專版,同時重視利用縣級以上黨政內部刊物宣傳科技創新成果,有效提高了*科技工作的顯示度,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二是召開大型會議加強政策培訓。4月1日召開全縣科技工作會議,傳達了全省科技工作會議精神,表彰了20*年度優秀科技助理及企業科技聯絡員,三維冷擠壓公司和友邦公司就如何運用科技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了典型發言,會上還重點就《*縣企業技術開發費加計扣除政策的實施辦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兩項科技政策進行了宣傳和講解。四是繼續努力辦好《*科技動態》。今年以來已出刊12期,刊用各類科技動態120多篇;五是借助知識產權日、科普活動周等載體,采取多種形式,做好科技政策的宣傳工作。

(二)突出重點抓創新。一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工程。通過認定并享受國家所得稅優惠的高新技術企業6家,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1項、國家級星火計劃6項、省重大科技專項(優先主題)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1項、省級以上新產品95項(包括經貿局13項)、省級研發中心1家、認定和組建市級研發中心各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2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9家;獲得市級科學技術獎8項,其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參與單位),科技進步三等獎5項、個人貢獻獎1項。申報國家級重點新產品5項、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3項;申報省級創新平臺建設項目1項;已登記科技成果15項;組織驗收國家級和省級火炬計劃項目各2項。通過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培育工程,我縣高新技術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20*年14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2.7億元,同比增長15.5%。二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是抓好*創新科技園的調研規劃工作。為加快集聚科技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今年上半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建設*創新科技園的決定,整個園區占地1.18平方公里,并明確由縣科技局負責建設和管理。為做好園區的規劃定位,我局組織人員赴嘉興科技城等地開展調研,并形成建設方案報縣委縣政府通過,10月份邀請南京先銳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為創新科技園作控制性詳細規劃,并于12月8日通過了專家評審。二是抓好科創園的招商引資、引智工作。目前,園區內共有企業31家,全年園區實現產值1.3億元,同比增長20%,利稅1300萬元,其中孵化器入駐在孵企業20家,實現產值6000萬元,利稅630萬元,畢業企業11家,縣科技創業園成功升級為市乙級創業中心,并被省鄉鎮企業局、省中小企業局確認為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三是抓好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進一步發展我縣核電關聯產業,經過前期洽談,今年11月我縣與武漢核動力運行研究所正式簽約共同組建“核電在役檢修和裝備制造”創新載體,項目計劃總投資8千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00萬元;抓好*省標準件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對照省級區域創新平臺建設的要求,規范完善標準件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的各項服務功能,組織申報省級創新平臺建設,*海泰克標準件研發有限公司被省人事廳列為博士后試點工作單位;推進*縣智能儀器儀表特色產業基地創業服務中心建設,積極組織實施智能儀器儀表公共測試服務平臺項目,有關的儀器設備已全部到位。三是全力推進科技資源集聚工程。全年已組織參加各類產學研活動23次,其中我局組織開展的活動13次。4月12日,由縣委、縣政府主辦,縣人事局、科技局承辦的“20***(南昌)人才招聘大會暨科技合作洽談會”在江西南昌隆重舉行。我局組織10家企業帶著14項技術難題參加。會上我縣企業與江西南昌大學等4所高校的7個科研院所進行了科技合作洽談,共有5項技術難題達成科技合作意向。同時積極組織企業參加“*機械行業——浙工大機電學院技術對接洽談”、“*-東華大學技術對接洽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等;認真做好中國*網上技術市場*分市場的各項工作,積極幫助企業在網上尋求技術合作對象,全年征集技術難題38項,全縣有正在實施的產學研項目61項,合同金額3725萬元。四是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環境優化工程。今年以來,我局以“十七大精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把機關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局中心工作,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一是認真開展黨的十七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制訂活動計劃,積極組織全局干部職工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學習,切實提高做好科技工作的理論水平。二是結合“創業富民創新強縣”戰略,組織開展“訪百家企業、推創業創新”專項行動。5月份制訂并印發了專項行動方案,建立了局領導聯系重點科技型企業和重點科研項目制度、局機關工作人員聯系科技型企業和聯系鎮制度,我局分鎮區對主要科技型企業開展專題調研座談,宣傳科技政策、了解企業科技需求,為企業技術創新做好服務工作。三是認真抓好市級文明單位創建、普法、雙擁等各項工作。根據年初制訂的市級文明單位工作計劃,積極與有關企業開展聯誼會等各類創建活動。同時根據縣普法辦和縣雙擁辦的有關要求,做好普法及創建省級雙擁模范縣的有關工作。四是積極開展服務承諾活動。根據縣委統一安排,我局下發文件向社會鄭重承諾提供全面政策服務、抓好即時技術服務、推進科技項目服務、提供優質創業服務等四大服務,并積極深入企業開展上門服務,全方位踐行服務承諾。五是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科技政策培訓和業務指導,提高科技助理及企業科技聯絡員的業務技能,擴大企業科技聯絡員制度的覆蓋面,目前全縣共有145家企業設立了企業科技聯絡員。

篇4

晨光院秉承“ 以人為本、科技興院 ”的治院方針,積極開拓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研發和產業化進程,近年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項目。先后建成了國內裝置能力第二、技術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單體和聚合物裝置,國內裝置能力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膠裝置,以及無水氫氟酸、高純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產裝置,實現了有機氟產業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十一五”以來,根據“堅持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打造自貢國家新材料(氟硅)產業化基地”的產業發展規劃,我院加快了建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步伐,不斷強化技術創新硬、軟環境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同時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科研工作總結

1、管理創新,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我院科研工作始終圍繞企業經濟效益這個中心,堅持企業效益最大化原則。根據我院化工新材料應用面廣、工程化技術瓶頸難度大等特點,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組建了企業技術中心,下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設計所、分析測試中心、計控中心、工程建設部、職工培訓教育中心和科技圖書館等,專門開展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的研究、應用、設計、實施等工作,承擔并完成了國家和省級的多項科技任務。同時積極探索合作開展自主創新新形式,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產學研的交流與合作,近兩年先后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學、杭州師范大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共同承擔多項國家級項目,取得較好效果。

1 (1)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我院先后投入5000余萬元,完善各項研究開發及實驗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了企業技術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具備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產品開發、應用研究、性能測試的技術服務條件,主要有:

—— 專用配套試驗裝置、應用研究設施等。工程技術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的多套聚合裝置、400L-8000L透明攪拌傳質及攪拌搗碎、研磨冷模設備、專用精餾裝置、-35℃冷凍系統、蒸汽供熱系統等,可開展不同聚合、后處理試驗、以及精細化工品的研制。同時,工程中心還具有完善的氟樹脂、氟橡膠應用研究設施,如大異型制件成型加工燒結試驗、填充試驗、電氣擊穿試驗、加工性能測試、耐老化試驗、樹脂流動性試驗、生料帶拉帶試驗、擠出成型試驗、推壓管成型試驗、分散濃縮液浸漬試驗、噴涂試驗、DSC樹脂分子量測試、電子顯微鏡粒子形態觀察試驗、氟橡膠加工性能試驗、耐低溫性能試驗、低溫脆化性能測試、分子量分布測試、氟橡膠擠出、模壓試驗等。

——質檢中心設施完善,擁有進口色質聯機、凝膠色譜、液相色譜、電子顯微鏡、門尼粘度計、流變儀、激光粒徑儀等先進大型檢測設備,可滿足產品性能測試和試驗控制的要求。

——設計所全部采用CAD等工具進行工程設計。

——圖書館具有十萬余冊圖書、文獻館藏,并訂閱幾十種期刊,建有現代化的寬帶網電子閱覽室、較完善的網絡情報服務系統,是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的注冊用戶和中國專利咨詢會的金牌會員,與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報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計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計量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可為技術創新工作提供服務、保障。

2008年,我院投入2000萬元,建立了技術中心中試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了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

(2)以人為本,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軟環境,加快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軟環境建設是創新體系建設的靈魂,是構建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科研創新工作堅持課題目標國際化、課題市場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則,為科技人員提供盡可能適合其發展的空間,給他們一個充分表現自己、能夠施展才華的舞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其次,營造重才、惜才、愛才的氛圍,在讓科技人員感受市場競爭壓力的同時,給他們一個比較寬松的輿論和政策環境,做到尊重科學、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為提高科技人員待遇和地位,我院實行技術職務聘任制,形成了以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為首,公開選聘主任工程師和責任工程師的技術職務體系,其待遇等同或優于同級別行政職務干部,極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員投身技術工作的熱情。同時,我院注重對學術、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和選拔,制訂了《科技計劃項目承擔人員管理的暫行辦法》以及學科、學術帶頭人的管理辦法,充分發揮課題負責人的作用,科技創新項目人員結構實施優化組合,激勵他們主動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并對他們實行科研績效考核和評定。

我院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通過聘請專家來院、送外培訓、與高校聯合辦學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人才培訓工作。近年來先后選送了6人參加了EMBA工商管理碩士,25人到四川大學參加了項目管理、化學工程、高分子材料專業工程碩士的進修學習;與四川理工學院合作開辦了應用化工技術成人大專班和過程裝備與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勵科技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提高理論知識和技能。

1 2 3 人才資源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通過搭建科技創新平臺,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硬、軟環境,我院已初步培養了一支勇于創新的技術創新團隊,有機氟、硅領域的專家涉及新產品新工藝研究開發、工程設計、應用驗證和分析測試等多個學科以及多個專業。

3、承擔的國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類項目進展情況

2006年-2008年,我院承擔科研項目28項,其中科技部項目5項、國防科工委科研項目6項,國家新產品研發項目3項,四川省專利實施項目2項,自立項目14項。

這些項目絕大部分是瞄準國際氟聚合物的發展前沿或目前國內市場急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項目進展順利,如 F46/F40、PVDF等國內長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試技術開發,高純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細化學品、第二代改性懸浮樹脂、高壓縮比分散樹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進入市場開拓期,經濟效益顯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鑒定或驗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類標準等等情況

“十一五”以來,我院共完成10項科技成果的鑒定驗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廳組織專家的3項科技成果鑒定,3項國防科工委軍工項目的驗收,3項科技部項目驗收,1項四川省科技廳項目驗收。詳見附表二。

制定各類企業產品標準30余份,并參與4項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對單位發展的推動作用等情況

主要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的效益對我院發展的推動作用如下:

①1500t/a氟橡膠生產技術②擠管用中壓縮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樹脂CGF2381 2 3 4 5 同時該技術還成功應用于我院《溫室氣體三氟甲烷減排》CDM項目,這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利用國產技術、裝備,實現三氟甲烷減排的項目,得到國家環保部以及國外相關機構的高度評價。

6、開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院所從事氟、硅材料行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高技術行業,也是高度競爭性行業,對人才和技術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處內陸,原料、市場均在東南沿海及國外,相比國內其它同行企業,無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時內地相對落后的物質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優秀技術人才。

雖然我院主導產品氟橡膠、氟樹脂等依靠質量優勢彌補了成本上劣勢,在國內外市場均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但國內同行近幾年通過各種努力,產品質量大幅提升,競爭日趨激烈。為此,我院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力度,但由于總體經濟規模偏小,轉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貸款的資產有限,每年企業利潤的大部分均用于發展項目建設,用于科研開發的資金籌措力度還需加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今后的工作設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創新工作將圍繞打造自貢國家新材料“氟硅”產業化基地這一中心工作,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促進成果轉化。

⑴ 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重點開發氟、硅聚合物高端產品

開發國內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產業化技術瓶頸,改善國內氟聚合物領域聚四氟乙烯樹脂一枝獨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調整到50%以上。氟橡膠重點開發耐低溫氟橡膠、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膠、F23型氟橡膠等特種氟橡膠;氟樹脂實現聚全氟乙丙烯樹脂(F46)、聚偏氟乙烯樹脂(PVDF)、可熔性四氟乙烯樹脂(PFA)、膜用改性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40)、全氟磺酸質子膜樹脂等高端氟樹脂的產業化,成為國內品種最齊、綜合實力最強的氟樹脂生產企業。

有機硅方面,充分發揮我院在有機硅領域幾十年的品牌和技術優勢,加強特種有機硅產品的開發,以苯基類特種有機硅產品為突破口,實現有機硅產業的規模化生產。

⑵ 加強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重點開發F40膜材料、全氟磺酸離子膜材料、四氟纖維加工技術,形成配套生產能力,滿足建筑行業膜結構建筑、氯堿行業電解膜、工業過濾膜等目前國內急需,完全依賴進口滿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膠產業化項目,大力開發氟預混膠、氟混練膠新品種,逐步改善國內以生膠為主的氟橡膠供應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⑶ 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建設,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

始終堅持“安全第一、環保先行”管理方針,貫徹執行中國化工集團“零排放”的治企理念,強化安全責任制,按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做起,從改革生產工藝著手,加大對有用物質的回收利用,力爭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量,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

⑷ 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積極爭取國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業自主創新的平臺。積極籌建國家級有機氟重點實驗室,加強產學研聯合,與高校及科研單位合作,建設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應用研究試驗平臺,努力承擔國家級研究和產業化項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應用水平并拓寬其應用領域,延伸企業產業鏈。

繼續充實科技人員隊伍,培養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適應現代科技發展規律的科研管理和技術創新體系,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形成科研、生產、市場緊密結合的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科技進步機制,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效益中的貢獻率。

把技術創新工作與群眾合理化建議活動結合起來,量化合理化建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以及相應的獎勵幅度。號召廣大職工緊緊圍繞開發新產品、探索新工藝、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提合理化建議,使職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并在其中得到相應的經濟利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總結

1、專利申請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2、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2006年10月,我院成立了以院長為主任委員的知識產權管理委員會,根據國家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發展的需要,我院委托專業律師事務所對現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突出了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科技進步與鼓勵自主創新的作用,保證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并使之得到有效執行。切實有效地把專利工作納入我院的技術創新、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中,充分依靠和運用專利制度,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打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我院在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目前我院制訂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主要有:《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商業秘密管理辦法》、《商標管理辦法》、《檔案管理制度》、《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密暫行辦法》等。

3、建立商標管理體系,規范商標管理

我院注冊了 “晨光”商品商標和“晨光”服務商標。“晨光”商標近幾年來被四川省商標局認定為四川省著名商標。

4、堅持“以名牌促品牌,以品牌求發展”的品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品牌建設,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企業市場知名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加強和規范“晨光”商標管理,加大品牌宣傳力度,進一步完善“晨光”商標的國內、外商標注冊與保護。積極開展“晨光”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工作和“晨光”牌氟橡膠、聚四氟乙烯樹脂申報“中國名牌產品”的工作。

整合質量、軍工、職業健康安全、環境管理、計量管理體系,建立“五標合一”管理體系。

5、隨著知識經濟的全球化,企業只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篇5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新型導師;創新平臺;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096-03

國家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衡量一個國家國際核心競爭力的關健要素。國家創新體系的提出和建立,為高校發揮并拓展其創新功能搭建了新的平臺。而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層次人才,從而實現國家創新體系的源頭性創新和開拓型創新,進而發展和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綜合競爭力。研究生創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從事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利用前期積累的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經科學的思維加工和再造,產生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成果的一種綜合能力。隨著研究生教育積極適應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要,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一貫注重創新能力的智能條件、基礎知識和實踐環節的培養,但研究生仍然存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強現狀。為培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我們根據研究生教育的導師群體、研究生培養環境、研究生群體的“三元素”理論,按照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建設、研究生創新思維開拓和創新技法挖掘等方面進行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突出和加強了研究生創新知識的傳授以及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提高了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型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創新型導師對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在激勵研究生提高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我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要培養和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需從導師素質與結構優化、創新團隊導師隊伍建設、導師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崗前與業務培訓等方面建設一支創新型研究生導師隊伍。

1.素質與結構優化,遴選優秀研究生導師。師遴選按《南昌航空大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管理辦法》選聘條件嚴格遴選、競爭上崗,實行碩導評聘分開,定期開展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擇優選用,實行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激勵機制[3];同時靈活掌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注重師德、素質、學識、能力、實績并重,學位、年齡、職稱、學緣、學科結構優化,并從國內高等院校或公司企業中聘請本學科領域的著名教授、知名專家擔任碩士點的兼職導師,提高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導師比例,從而優化導師隊伍,保證研究生導師隊伍的結構科學合理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2.學科方向創新團隊,帶動導師隊伍創新發展。緊緊抓住學校博士學位立項建設預測單位環境工程授權學科建設的契機,加強學科方向創新團隊建設,進一步凝煉和優化學科方向,以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為學科帶頭人和碩士點責任教授、以學科梯隊骨干為主體,建立起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研究生導師隊伍,通過團隊建設帶動導師隊伍創新發展,從而開啟研究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3.以科研項目為導向,提高導師科技創新能力。科研項目水平的高低代表著研究生導師自身科技創新能力,進而影響著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以江西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水污染控制技術與環境功能材料”建設為依托,加強碩導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鼓勵研究生導師申報和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充分發揮科研項目的導向作用,實施向主持國家基金等高層次項目的導師傾斜分配研究生,同時鼓勵研究生導師開展國際合作、學術交流、出國訪問,承擔國際合作項目,深入開展學科前沿研究,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為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4.導師崗前培訓和業務培訓。新增導師缺乏指導研究生的經驗,需加強對他們的崗前培訓和業務培訓。實行研究生正副導師制,新增導師作為副導師,協助并參與研究生的指導,完成一個周期的研究生學習、實踐工作,使新增導師熟悉研究生培養整個工作環節。并選派部分導師參加江西省高校研究生指導教師研修計劃。同時不定期的開展新增導師業務培訓,并通過資深老導師的傳、幫、帶的團隊指導,使其明確自己的職責后,再上崗指導。

二、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建設

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載體,可提供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條件和保障。我們一方面通過整合學院各類平臺資源,另一方面借助企業和科研院所等社會資源,通過內外雙向結合,建立起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實踐平臺體系。

篇6

關鍵詞:生物學;實驗教學;平臺體系;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8-0271-02

高校實驗室是其教學、科學研究、生產試驗、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和載體。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生物學是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實驗教學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實驗教學的加強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能夠很好地達到“知識與智能”、“教學與發展”的相互統一,也是理論聯系實踐的最直觀教學。如何構建科學、規范、和諧的現代化的生物學實驗室,為培養人才服務,是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重點。近年來,貴州師范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從生物學實驗課程體系、實驗室設置和建設、教學內容改革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實驗室建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高校實驗室是實施素質教育、推行創新教育的主要基地,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實踐活動的良好平臺,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具有特殊作用。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教授說:“在研究型大學中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大學里要有實驗室做后盾,要有能夠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實驗室工作水平是重中之重。加強高校實驗室的建設,能大大改善相關學科的軟硬件條件,為學科建設搭建良好的實驗資源平臺,促使實驗教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調動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促進學科發展。因此,實驗室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高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效果。

二、實驗創新平臺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多年來,人們對實驗教學的作用和地位認識不夠,做實驗只是為了增加教學直觀性,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理論知識,并學到一些實驗的技能技巧,認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是一種從屬關系。這與實驗教學在高等學校的教學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極不協調,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影響高等學校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為了培養創新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構建與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相配套的實驗創新平臺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院本著“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服務學科建設、服務人才培養”的目標,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提高教學、科研層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重點,加強內涵建設,完善實驗室管理體制,不斷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增強服務社會能力,為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實驗實踐環境。

三、生物學實驗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

高校實驗教學既是一種科學實踐,又是一種教育實踐。學生不僅要通過實驗驗證和深化理論知識,而且要通過實驗培養創新意識、協作精神及科學探索精神。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標準》中指出:實驗教學內容應該包括基本實驗、提高型實驗(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等)和研究創新型實驗,其中提高、研究創新實驗應在全部實驗項目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為了訓練學生生物學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該標準的精神與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一致的,地方院校的生物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及實驗平臺的設置必須要符合這一規定,要注重對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化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學院通過深入探索,積極構建了“基礎-綜合型實驗、開放提高型實驗和創新實驗”三大部分組成的實驗創新平臺體系,不斷完善和提高實驗教學水平,促進了學院生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1.基礎-綜合型實驗平臺。學院根據各學科專業的發展前景,以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在學校經費和政策大力支持下,開展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一方面打破實驗課程間的壁壘,將各門實驗課中涉及的基本實驗技能及基礎實驗、綜合實驗項目進行重組整合,內容涵蓋生物學學科常用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技能及其綜合應用。實驗平臺建設圍繞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重要生物學原理的驗證等等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設置好基礎實驗教學的同時,按照人才培養的能力發展規律,注重實驗教學的層次性,緊密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逐年顯著提高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內容的比例。

2.開放提高型實驗平臺。在教學實踐中,學院注重開放實驗平臺的建設,逐步摸索出適合教學實驗室開放的運行模式,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形式的開放實驗項目。隨著開放式實驗教學平臺的建成,學院的實驗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給學生能提供更多鍛煉和提高技能的選擇和機會。在開放性實驗平臺的前提下,應用生物學專業在高年級為學生開設了《應用生物學綜合設計實驗》課程,綜合學科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技能要求,開設了綜合型和設計型實驗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成實驗小組,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方案并予以實施。另外,學院鼓勵老師積極申報學校層面的開放實驗項目,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3.創新科研實驗平臺。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進一步進行更高層次的實驗訓練,實驗項目可以來自于教師科研項目和學生自主立項課題,也兼顧學生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實驗任務。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直接參與科學研究,接受科研氛圍的熏陶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體驗科研課題創新性的要求。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又充分利用了實驗室發揮了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最大效益。

四、地方高校生物學實驗創新平臺體系的運行維護

圍繞實驗課程體系的整合提煉而形成的實驗教學平臺的設置,不僅僅是要把實驗平臺的實驗室建立硬件搭建完整,其核心是必須要有良好的運行維護措施,通過抓管理促保障,才能穩定持久高效地發揮其作用,完成其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施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

1.實驗室建設。學院有化學和生物兩個一級學科,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遵循“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調配和集中管理”的指導思想,對實驗室進行總體規劃布局,對各實驗室的人、財、物進行統一管理,增加對學校所有學生提供實驗環境和資源的校級或院級實驗室數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驗室的規模效益。實現實驗教學資源開放使用,加大實驗室開放程度,使有限的教學資源發揮更好的辦學效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室資源的綜合效益。

2.實驗教學隊伍建設。提高實驗教學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是改革與實踐實驗課程體系,提升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院非常重視實驗技術隊伍建設,積極探索提高實驗隊伍整體水平的管理辦法和激勵機制,通過考察學習借鑒同類型的已經取得明顯成果的高校的管理經驗,對實驗室隊伍采取“老帶新”,引進和培養并舉,專兼職結合,以及精選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充實實驗教學隊伍以及采取教師柔性到企業掛職和兼職等措施來完成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這樣的隊伍成員具有深厚科研背景、豐富的實驗室研究及實踐經驗,積極參與實驗改革,可快速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及實驗教師的整體素質,強健實驗教學隊伍。

3.實驗教學質量監管。學院推行教學管理人員及教學督導對實驗教學進行日常或不定期抽查及“推門聽課”,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研究解決,激勵先進,督促后進,不斷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實行實驗教學研究(改革)立項制度,鼓勵教師將實驗教改成果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更新實驗教學方法、內容,培養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及實踐創新的能力。積極開展實驗室績效評價,對實驗室績效進行科學評價,充實、完善實驗室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使績效評價更加客觀公正、科學合理。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培養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際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成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作為地方高校生物學教師,我們應該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認真省視自己的教學方式。積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深入探索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應的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和規律,加強生物學實驗教學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不斷總結經驗,真正把實驗室建成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地,充分發揮生物學實驗教學應用性強的優勢,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胡敏.實驗室發展建設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09,(14):194.

篇7

關鍵詞:建設工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U655.54文獻標識碼:A

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更加廣泛地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發展水平更是深刻反映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科技創新在城鄉建設領域的突出作用表現為:提高建設工程科技含量、保證工程質量安全、促進資源和能源節約等等。近年來,隨著科技投入逐年增長,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天津市建設工程科技創新成果顯著,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一、天津市建設工程科技創新發展現狀

(一)建筑節能技術及產品研發

“十一五”時期,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要求,天津市積極推廣應用節能省地和綠色環保技術,五年累計建成三步節能住宅560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區縣新城新建住宅全部實現三步節能設計,公共建筑實行二步節能設計。通過大力推廣應用三步節能、地源熱泵、計量供熱、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陽能熱水等技術,積極嘗試有機垃圾生化處理、地下式污水處理站、太陽能照明等新技術、新工藝,使得新建住宅的品質和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在建筑節能產品研發上,完成加氣混凝土配套產品—砌筑專用砂漿、墻體抹面砂漿、底層粉刷石膏、粘結石膏以及加氣產品廢料應用于輕集料小型混凝土砌塊優化配比研究,均已通過權威檢測機構的檢驗,并投入批量生產。天津住宅集團開展的“節能建筑蒸壓砂加氣護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形成了由無機單一材料并和墻體同壽命的完整節能建筑蒸壓砂加氣護體系,其綜合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外砂加氣外保溫技術的空白。

此外,2012年天津市開始逐步推行居住建筑四步節能標準,在原居住建筑三步節能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對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電氣設備與照明的節能技術標準進行調整,特別強調對太陽能的利用,12層以下住宅要強制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預計到“十二五”末,將使建筑用能負荷降低30%。

(二)復雜結構施工技術的示范應用

西站老主站樓整體遷移工程中采用了同步頂升、傳感、位移監測等先進的成套技術,使西站主站樓這個具有百年歷史的磚木石混合結構建筑安全、平穩、準確平移到位,創造了單體建筑物平移175米、頂升2.9米的全國之最。該項施工工藝被評為天津市工程建設施工工法,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并成為國家級建筑業十項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津塔工程采用國際先進的鋼管勁性混凝土筒中筒結構、鋼框架+鋼板墻+鋼斜撐體系、壓型鋼板組合樓板;施工采用先進的施工定位測量技術、鋼構件精密制作與精確吊裝技術、高空低溫焊接技術以及遠距離鋼管混凝土泵送頂升技術和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等專項技術,開創了天津市建筑高度超過300米的施工先河。該工程列為國家級新技術示范工程,并已完成新技術示范工程的驗收。

此外,隨著“津塔”、環球金融中心以及117大廈、周大福濱海中心等超高層建筑的相繼建設,天津市正在開展“超高層建筑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將從基礎施工、主體結構、施工工藝、質量檢測、設備安裝、工程管理和質量控制等方面分步實施,形成指導天津市超高層建筑施工的相關工藝、工法和規程,提高超高層建筑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

(三)軟土地質條件下的地下工程施工

我市地質、水文條件復雜,土層交錯,地下水層相互連通,致使地下工程施工難度大、風險高。近幾年,通過結合工程開展《天津軟土地基深基坑支護設計施工關鍵問題及技術研究》、《天津軟土地基超高層建筑及超深地下工程樁基礎設計關鍵問題及方法研究》等多項課題,提出了針對我市軟土條件下不同基坑支護設計方法、基礎設計形式及減少對周圍環境影響的措施。天津站交通樞紐工程地連墻施工達到66米,基坑開挖深度達到32米,最大基坑開挖面積達12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軟土地質條件下交通樞紐中最大的基坑,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標志著天津市地下工程降水技術、基坑支護和開挖技術、監測技術等成套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且該工程被列為市長科技創新基金項目。此外,天津市文化中心地鐵換乘站工程、于家堡交通樞紐工程也成功實施了深度超過60米的地連墻,在地連墻成槽工藝、接頭處理以及地連墻滲漏檢測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橋梁工程施工技術的不斷創新

富民橋、赤峰橋等一批橋梁工程,通過對鋼結構彎主梁在溫度變化作用下橫橋向變形的研究和施工工藝、施工監控及結構體系轉換的研究,解決了鋼箱梁的支座選取、支座布局和斜拉彎橋在體系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順利完成了橋梁施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團泊新橋工程率先采用非對稱空間索面、彩針型獨斜塔斜拉技術,在橋梁受力體系、復雜構件結構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針對彩針型獨斜塔的特點,成功采用支架架設與背索張拉相結合的斜塔柱懸拼施工工藝和監控方案,保證了施工質量,縮短了施工工期,取得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依托上饒豐溪大橋工程開展的“斜塔斜拉梁拱組合橋施工技術研究”,采取先索后拱、三次體系轉換等施工技術,總結形成了一套科學合理的適用于斜塔斜拉梁拱組合橋的施工工藝。

(五)軌道交通盾構掘進技術更加成熟

地鐵二、三號線的盾構施工,成功實現近距離穿越風貌保護建筑、穿越橋梁以及大直徑盾構隧道成功穿越海河。經過大量的工程實踐,形成了一套適宜我市軟厚土層、地下水位高等特點盾構掘進施工技術,取得了掘進過程中土壓平衡、糾偏控制、盾尾防漏、土體改良等方面經驗,制定并頒布了《天津市地下鐵道盾構法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標準》,使盾構技術應用更加成熟,為地鐵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此外,2012年7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的《天津市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重點建設環節質量安全管理辦法(試行)》,對于進一步加強天津市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管理,防范質量安全事故發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首次實現了施工技術層面與規范管理層面的有機結合。

(六)住宅產業化進程不斷推進

天津住宅建設集團作為國家級住宅產業化基地,建立了由一院(建筑設計院)、一所(住宅科研所)、三個中心(建筑節能與環境檢測中心、房屋鑒定檢測中心、新型建材研發中心)和三個實驗基地(津南區實驗基地、濱海新區實驗基地、中新生態城實驗基地)組成的科研高地。依靠各相關專業領域的碩博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200余人的科研團隊,開展多項科技創新和科研攻關。自主創新研發了RBS建筑體系,該成果通過國家建設部專家組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獲兩項國家專利;自主研發了新型節能建材砂加氣混凝土墻體結構體系及成套技術,并編制施工方法;采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材料和計算機二次優化定型設計,實現了整體廚房、衛浴、地板等住宅裝修部品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和現場組裝的成套技術集成。

二、制約建設工程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

(一)科技創新研發經費的投入和使用

科技創新研發經費的投入比例和水平與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政府部門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但企業對科技創新投入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有些企業在年度預算中不重視研究開發費用的預留,科研資金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還不足1%;有些企業在搞產學研項目時,過分依賴上級經費投入,沒有把科技投入看成是企業的自主行為,甚至把科技投入與成本管理對立起來。究其原因,還是缺乏對科技創新重要性的認識,沒有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戰略和在市場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

另外,關于建設科研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也非常重要,我市已經出臺《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天津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科研資金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如何統籌安排各項建設科研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也是解決研發經費不足、提高建設科技創新水平的途徑。

(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速度與規模

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是一個涉及不同階段、不同對象、不同區域的發展過程,即科技成果逐步成熟、完善以適應產品化、產業化的全過程。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鏈條還可大致劃分為創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體”(研發機構)、接納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體”(物質生產企業)兩大環節。如果在上述運行過程中的某環節內部或相互之間的鏈接狀態出現問題,便會造成整個推廣應用過程的運行不協調甚至斷鏈。天津市建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率已經達到90%以上,但是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平臺方面還處于弱勢。一方面,不少研發項目停留于解決在建工程本身的技術問題,其理論和實踐沒有上升到一定高度,進而很難對同類工程產生指導作用,制約了科技成果在大范圍的推廣,而且容易造成不同項目工程的低水平重復研發,浪費科技資源;另一方面,由于較多地關心科技創新成果接近或達到什么水平,而不太重視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從而影響了科技創新及其成果對企業生產發展的拉動作用。

(三)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

一方面,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還未真正確立,既缺乏科技創新動力和意識,而且缺乏創新的實力,各種創新活動往往首先是由政府確定目標并下達任務,然后再交由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去落實。另一方面,產學研用合作還不夠緊密,缺乏有效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對企業和市場的深入調查,沒有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實現對接,往往造成科研成果的束之高閣,真正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成果比例非常低。此外,科技創新環境的建設也有待加強。比如各種優惠政策的制定出臺、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技術交易平臺的完善、科技和教育培訓的投入等方面還有待提高。

(四)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激勵

科技創新人才結構不合理,單一領域、行業、學科人才多,跨領域、跨行業、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少;理論研究型人才多,技術成果應用型人才少。由于激勵科技創新的政策不完善或落實不到位,支持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尚未形成,導致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不夠,影響專業技術人才從事科研與創新成果應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集團之間的人才交流不暢,科技資源分布不合理,沒有建立起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

三、提高建設工程科技創新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

為提高天津市建設工程科研水平,進一步整合建設領域科技資源,培養技術領軍人才,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施工企業和相關領域分別挑選具有較高專業技術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權威專家,組建一支建設工程領域的特聘研究員隊伍,結合本市城市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和建設工程科技前沿,共同參與國家和天津市重大課題關鍵技術研究。這種科研模式的建立,是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嘗試,也是不斷完善城建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依托重大工程項目,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鍛煉人才,培養造就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二)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完善科研資金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市財政建立建設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引導企業多元投入,多方籌集企業技術創新資金,完善企業提留技術開發經費的做法,促進企業加大對自主技術創新的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和風險投資機構介入企業自主技術創新,鼓勵外來力量創辦技術開發機構;建立技術創新風險資金,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經費保障。逐步形成以企業投入為主、財政投入為輔、社會化多渠道的建設投入體系。同時,加大對科研投入的監督管理,優化科研經費投入結構。完善科技創新獎勵機制,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制定出臺《天津市建設科技獎勵辦法》,建立建設科技進步獎勵激勵機制,以及考核指標體系和考核制度。

(三)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加大科技研發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天津市已經成立了巖土工程科技創新基地、建筑工程科技創新基地、道路橋梁科技創新基地、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科技創新基地、垃圾(污泥)處理科技創新基地等科技創新基地,在此基礎上,還將圍繞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地下工程、住宅產業化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以建設領域科技創新基地為支撐,以企業、科研院所為主體,依托建設科技專家及建設工程特聘研究員,整合城建領域內的科技資源,為破解城市建設中的技術難題提供決策支持。充分發揮“建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平臺”重要作用,依托建設科技發展推廣中心,逐步形成科技成果儲備庫和推廣庫,編制年度建設科技成果推廣目錄,加強成果應用效果后評估,提高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參考文獻:

[1]仇保興.建設科技工作的成就、問題與對策.中國建設報.2006.8.15.

[2]王建華.創新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J].中國高等教育2009.(20):35-36.

篇8

(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帶動作用進一步促改革穩就業強動能的實施意見》,全面落實《江西省2021年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要點》,結合宜春實際,提出以下工作要點。

一、夯實創業就業基礎

(一)做大創業孵化平臺。加強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星創天地、備案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青創空間、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創業孵化平臺培育力度,強化現有創業孵化基地管理,力爭新增國家級創業孵化平臺(基地)2家左右、省級創業孵化平臺(基地)5家左右。不斷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海智工作站、學會服務站建設和管理,推進建站單位與地方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電商示范基地、企業和數字商務試點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團市委、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引導開展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行動。積極對接國家創業帶動就業示范行動,引導鼓勵雙創示范基地開展創業帶動就業活動。圍繞托育、養老、家政、鄉村旅游等領域,鼓勵有條件的雙創示范基地與互聯網平臺企業聯合開展創業培訓、供需銜接、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設,打造社會服務領域創業帶動就業標桿項目。復制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社會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拓展更大就業空間。(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廣新旅局、市婦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開展創新創業培訓。貫徹落實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對符合條件有創業意愿和培訓需求的城鄉各類勞動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按規定落實好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完成全年培訓1.5萬人。加大“特聘兼職”教師扶持力度,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加強創新創業培訓師資隊伍建設。配合省完善“1+11”創業大學培訓體系,支持協助企業家及企業中高管學員培訓工作。(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四)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深入開展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加大財政科技資金投入,完善科技創新投入體系,推動完善各部門和市、縣聯動機制,推進研發投入后補助,力爭宜春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1.7%。(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國資委、市統計局、市教體局、市稅務局等相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夯實科技創新平臺基礎。扎實推進新能源(鋰電)、中醫藥、富硒等重點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與大院、名校、名企合作,力爭引進落地研發機構1個,新建院士工作站1家。擴大科技創新平臺規模,爭取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8-10家,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依托省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促進科技、產業、投資融合對接。積極爭取江西網上常設技術市場技術交易補助,舉辦第二屆2021’江西宜春產業技術對接會,對接“國家大院大所產業技術進江西”活動,為企業搭建對接橋梁,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激發雙創主體活力

(七)推進企業創新創業。落實宜春市國企改革創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實施科技型企業和中小企業梯次培育計劃,開展全市“制造業50強”培育,力爭在獨角獸(潛在、種子)企業方面實現突破,培育瞪羚(潛在)企業1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0家以上,制造業領航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業化小巨人企業20家左右。力爭全年列入省新產品開發和試產計劃項目達到30項以上,省級重點新產品立項5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國資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引導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落實《江西省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若干規定》等政策措施,完善激勵評價機制,激活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深化科技成果“三權”、職稱制度改革,用好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和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崗創業、離崗創業、到企業兼職等政策。組建科技人員創業導師團隊,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輔導、創投對接等服務。(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科協、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培育高職院校雙創示范基地和雙創教育改革示范校。深入實施“特崗計劃”、“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專項計劃,開展“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對于符合條件在本市行政區內創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且穩定經營1年以上的在校生和畢業5年內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區域雙創示范基地與高校、企業共建面向特色產業的實訓場景,支持將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團隊納入企業示范基地人才儲備和合作計劃。(責任單位:市教體局、市人社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團市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鼓勵青年創新創業。聯合省青年企業家協會、青創團工委及相關部門單位舉辦第二屆青年創新創業大賽,舉辦“青領未來”專場招聘會、“青企雁行”走訪交流等活動,實施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創業計劃,做好青創“引才引智”工作。(責任單位:團市委、市人社局、市教體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引導新型農民創新創業。推進“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大力培育農民大學生。積極組織參加省農村創新創業項目創意大賽,發揮全國農村雙創典型縣樟樹市的示范作用,推廣典型經驗做法,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園區、培訓基地、見習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和創客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教體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二)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開展以“創領新贛鄱、美好新時代”為主題的創業就業服務系列活動,引導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優先支持區域雙創示范基地實施返鄉創業示范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大學生創客和返鄉能人等入鄉開展“互聯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創業項目。落實旅游業發展獎勵政策,鼓勵依托各地特色資源開發參與型、互動型、體驗型的鄉村旅游產品。完善支持返鄉入鄉創業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對鄉村創業帶頭人的創業培訓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創業領軍人才。(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文廣新旅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支持退役軍人創新創業。建強宜春市退役軍人企業家協會,指導各縣市區建立退役軍人企業家分會和就業促進會。培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創新導師團隊,鼓勵開展退役軍人創業創新培訓。加強退役軍人孵化基地建設,實現縣市區孵化基地全覆蓋,省級孵化基地新增2-3個,市級孵化基地新增6個以上,縣級孵化基地建設100%達標。深入開展“滿懷忠誠講尊崇,千行百業共擁軍”等系列活動,促進退役軍人創業就業。(責任單位: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十四)鼓勵婦女創新創業。培育一批巾幗產業示范基地,舉辦“明月山杯”家庭服務興業技能競賽,參加省雙創和家政大賽,開展“春風行動”女性專題活動,搭建婦女創業就業平臺。實施女性創業就業賦能行動,開展巾幗創業就業“一縣一品”下沉式培訓,做好“江西表嫂”家政服務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工作。(責任單位:市婦聯、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強化雙創服務保障

(十五)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貫徹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大力推行“一照含證”改革,依托省企業開辦“一網通辦”平臺,實現企業登記“一次不跑”“只跑一次”“全市通辦”,深化企業注銷便利化改革,探索推行“先證后查”“自主聲明”“公開承諾”辦事流程。持續推進降成本優環境行動,清理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涉企收費。大力推行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差異化繳存措施,支持戶籍業務“跨省通辦”“省內通辦”。依法落實各項支持創新創業減稅降費政策,加強稅收減免政策宣傳,在雙創示范基地落實好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減免優惠政策。盤活閑置廠房、低效利用土地。探索采取以“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彈性出讓方式供應工業、旅游及公共服務項目用地,推進工業標準地、標準廠房建設。(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市市監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六)建設良好市場環境。建立反不正當競爭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清理、廢除限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存量政策,消除制度隱性壁壘。持續深化市場流通領域綜合治理,加強線上線下商品質量檢測。開展宜春市“綠色生態”標準化建設工作,鼓勵企業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制定和修訂。(責任單位:市市監局)

(十七)加大開放共享力度。實施《宜春市科技創新資金后補助管理辦法》,推進全市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對向社會開放共享的大型科研儀器實行雙向補助。積極爭取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性創新解決方案的支持,探索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教體局、市發改委、宜春銀保監分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加大高層次人才引培力度。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重大人才工程,組織市“雙百計劃”評選,以中國科學院宜春院士科學家康養基地建設為依托,引進一批博士及以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展企業“人才飛地”評選,鼓勵企業在國內人才密集城市創建“人才飛地”。全年組織申報國家人才計劃5項以上,新增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省百千萬人才工程3人。(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工信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九)深入實施科技幫扶。實施“百名博士入園強企”行動,下派100名科技特派員入企幫扶,有效對接企業科技需求,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0項,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100項,組建研發平臺(含新型研發機構)1-2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教體局、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制定實施金融大數據服務支持聯動計劃,推進大數據融資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擴大貸款抵(質)押品范圍。支持園區引進融資租賃公司和非政府主導的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等。用好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和信用貸款等金融政策,“工信通”“科貸通”“映山紅助力貸”“小微快貸”“微企貸”等政策向重點產業傾斜。實施“科技創新券”政策,深入推進普惠金融服務中心創建。(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市監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宜春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加強信貸資金支持。健全市、縣兩級政府融資擔保體系,實施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提高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占比。深入推進“小巨人”“獨角獸”企業信貸培育計劃。制定《加快綠色金融發展指導意見》,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對接有機生態農業、綠色食品加工、新能源(鋰電)、中醫藥、循環經濟等綠色產業。拓展“科貸通”合作銀行,進一步擴大受益面和放貸量。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38億元。(責任單位: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宜春銀保監分局、市金融辦、市財政局、市市監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凸顯雙創基地標桿

(二十二)進一步培育雙創示范基地。加強省級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指導開展評價評估,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做法。新增培育1-2家省級雙創示范基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

(二十三)推進基地改革創新試點。優先支持雙創示范基地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與雙創示范基地合作建立創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與雙創示范基地合作開展設備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支持雙創示范基地內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雙創孵化專項債券、創業投資基金類債券、創新創業公司債券和雙創債務融資工具,支持在雙創示范基地開展與創業相關的保險業務。在有條件的區域雙創示范基地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對無可抵押資產、無現金流、無訂單的初創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實施風險補償。(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市監局、市金融監管局、人行宜春中心支行、市科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積極開展雙創活動

(二十四)開展“雙創活動周”系列活動。積極組織推薦企業參加國家、省“雙創活動周”宣傳展示活動,組織開展我市“雙創活動周”系列活動。加強雙創活動宣傳,營造濃厚社會輿論氛圍。(責任單位: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市直有關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五)舉辦各類雙創賽事。舉辦創業引領者專項活動暨第三屆馬蘭花全國創業培訓講師大賽宜春市分賽、“創客中國”江西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宜春區域賽等賽事,組織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江西賽區)、江西省公共安全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創業課等活動。(責任單位: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六)舉辦其他配套活動。積極爭取創建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繼續開展“三請三回”活動,結合節慶、聯誼、經貿等節點和活動,深入沿海鄉友、校友、戰友聚集地區開展經貿交流活動,推動更多在外宜商返鄉投資創業。組織參加“中國品牌日”活動,宣傳推廣宜春自主品牌。組織參加省第三屆青年創業風云人物評選,樹立創新創業先進典型。開展以品牌品質惠享生活為主題的“雙品網購節”、第二屆宜春電商直播網購節等活動,加快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社交營銷等模式應用。(責任單位:市文廣新旅局、市商務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團市委、市人社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篇9

關鍵詞:高職院校;科技創新;技能競賽;項目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4-0198-02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適應生產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與普通院校相比更強調實用性和應用性,要求畢業生動手能力強、上崗適應快,還要具有創新能力,能不斷進行工藝改進和技術革新[1]。我院一直重視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實施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工程,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已建立了完善的“3333”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建立3級管理運行機制

學院逐步建立完善了由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系部科技創新指導小組、指導教師組成的“院、系、指導教師”3級管理運行機制。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院長任工作委員會主任,學生處(團委)、科技處、教務處、財務處、實訓中心、各系部負責人任委員,負責部署、指導、檢查全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各系部成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小組,指導本系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每項科技創新項目配備一名指導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研究。

二、搭建3個科技創新平臺

學院根據學生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不同興趣愛好的特點,本著“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自成體系”的原則,以“認識、普及、參與、提高”為主線,搭建了“科技普及、技能競賽、項目研究”三個科技創新平臺,使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由初級向高級逐漸提升[2]。

1.科技普及平臺。科技普及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根基。學院以強化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造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積極性為目的,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組織開展“科普講座”、“名師論壇”、“特色實踐”、“知識競賽”等活動。學院每年邀請校內外專家、教授、企業導師等舉辦十多場科普講座,組織學院教學名師開展六場論壇和六次特色實踐活動,每年開展一次科普知識競賽,力爭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科技普及活動中。

2.技能競賽平臺。技能競賽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催化劑。學院每年大范圍、多工種地組織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促學,并實現了“五個結合”,即技能競賽與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與專業教學過程結合,與就業崗位需求結合,與國家職業標準結合,與全國全省技能大賽結合。學院每年的職業技能大賽涉及20多個工種,參與人數2000余人,在校園中初步形成了“人人學技術,個個練技能”的氛圍。學院完善了評選參賽機制,積極組織優秀學生參與省市級以上的職業技能競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3.項目研究平臺。項目研究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學院遵循“理實結合、突出重點、鼓勵創新、注重實效”的原則,廣泛開展以學生自主研發為主體、專業教師監督指導為輔助、學院專項資金為保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活動。建立了“自主申請、專家評議、擇優立項、規范管理、嚴格結項、成果推薦”的運行機制。積極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專業,開展技術改造、制作發明、學術研究。學院每年投資10多萬元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每年立項100余項。

三、打造3支隊伍

1.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學生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主體。學院采取“以老帶新、逐步參與、培養訓練學生帶頭人”的方法培養了一支穩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學院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社團的載體作用,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共同學習研究專業技能。學院對專業社團在工作指導、資金劃撥、活動審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舞臺。學院團委還結合專業背景成立了特色科技服務團隊,用寒暑假及課余時間,走入社區、農村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技術服務;走入相關企業參觀學習,參與工藝改進與技術改造。

2.指導教師隊伍。指導教師隊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導。學院建立了教師指導科技創新活動激勵機制,要求每位專業教師至少指導一個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或一項技能競賽,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自己所研究的專業課題,同時要求教師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并將教師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列入教學工作量。

3.組織管理隊伍。組織管理隊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有效保障。學院構建了一支由學生處(團委)、系部工作人員、學生骨干組成的工作隊伍,專門負責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管理,及時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申報、結項鑒定等信息,組織技能大賽報名、科普講座、學術報告、學術討論等活動,監管學生項目經費的使用,促進成果轉化,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人性化服務。[3]

四、實施3項措施

1.營造科技創新的校園文化氛圍。學院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管理制度,完善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長效化、規范化發展,將科技創新活動成績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測評、班集體(團支部)評優相掛鉤。學院每年6月份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組織年度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展,總結表彰優秀成果,評選“大學生科技創新優秀人才”、“大學生科技創新優秀指導教師”、“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等。對于特別優秀的科技創新項目成果,學院還利用報紙、雜志、網絡等多種媒體在校園內加大宣傳力度,組織了優秀項目經驗交流會、研討會,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科技創新氛圍。

2.建設一體化服務體系。學院圍繞學生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分專業開設科技創新指導課程,進行科研方法訓練,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學院還制定《實驗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鼓勵各系部開放實驗實訓室,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實驗場所和硬件支持[4]。各系部分別建有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配備了基本的儀器設備,為科技實踐團隊、專業社團提供學術研討、交流、自主學習的空間。學院團委還著手建立了科技創新資源網站,為學生提供專業前沿信息、科技發展趨勢資訊、歷年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信息、圖書資料的查詢服務,實現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網上立項申報及檢索,科普講座、研討會、報告會等信息,為師生提供網上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和交流平臺。學院還建有科技創新成果展室,收藏了歷年優秀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作品實物、論文、榮譽證書、專利證書等原始文件,開放供師生參觀學習。

3.完善多元化評價機制。學院改變以學業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模式,設置創新學分及創新獎學金,激發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完成科技創新項目后,提交申請,經專門機構認定,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

參考文獻:

[1]胡火清.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2]胡愛祥.多維視角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平臺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5).

篇10

近年來,福洋生物以玉米深加工為基礎,面向“三農”加速科技創新,精細化工和生物工程比翼齊飛,不但實現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而且在引領現代農業、推進山東農業強省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底,公司總資產達4.3億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1.6億元,利潤6000多萬元,上繳稅金2500萬元,出口創匯900萬美元。通過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小小玉米鋪就福洋成功的金光大道。

深耕玉米產業鏈搭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山東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環境秀麗、交通便利的山東省平原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以精細化工和生物工程為主業的高新技術企業。

創新首先要解決創新什么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市場競爭逐漸從單一技術與產品的競爭轉向產業鏈競爭。福洋生物自2009年創立之初就將技術發展戰略作為所有戰略的前提,把系統集成創新作為公司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朝著“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百億強企,帶領百萬農民致富”的目標快速邁進。3年來,福洋按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構建了獨具特色的五級循環產業鏈。從綠色種植到飼料,從食品加工到規模養殖,再到包裝運輸業,步步生金。不但使企業實現了科學、跨越發展,而且帶動周邊10萬農民走上致富之路,形成了一條強企富農的金色鏈條。

無論是拉長還是縮短產業鏈,都是在向上游的設計研發和下游的

品牌營銷延伸,都是企業在穩增長的基礎上謀求轉型升級。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過程中,福洋深耕玉米產業鏈,建立了穩定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帶動玉米種植基地20多萬畝,搭建了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玉米深加工的玉米蛋白粉、玉米纖維、胚芽餅等副產品作為極好的飼料促進了當地飼料業和養殖業的發展;福洋物流中心、龍門物流園、平原運輸服務公司等多個物流公司及以食品業、包裝業等為重點的第三產業也因福洋的發展而日益壯大。

目前,以福洋的產品為原料帶動的生豬存欄已達4萬余頭,雞鴨養殖2萬余只,聯結農民每戶年增收5000元以上,每年可使農民增收2000萬元,有力提升了當地產業經濟效益。由于公司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雷達榮獲德州市優秀企業家、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為進一步增強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的科技支撐作用,建立和完善山東地方特色玉米產業的科技型創新平臺,福洋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加速產業鏈的全方位延伸,爭取在五年內完成變性淀粉系列產品、生物法制備赤蘚糖醇、葡萄糖酸鈉等項目技術的再提高,完成谷氨酰胺、海藻糖等新產品、新項目的開發與建設,成就高精尖產品和高技術,建立發展潛力巨大的產品體系,不斷培育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福洋公司長足、快速、健康的發展。

產品創新:以技術發展戰略統領創新發展

產品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作為國內第一家規模化海藻糖生產企業,福洋生物正全力興建年產3000噸海藻糖及20000噸麥芽糖醇的重點項目。該項目以淀粉為原料,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新上三效蒸發器、離心機、振動硫化床,離子交換柱、結晶罐等主要設備600余臺套。該項目總投資2.6億元,計劃今年7月份開工建設,2014年6月底正式竣工投產。

麥芽糖醇及海藻糖是高檔功能性糖醇產品在食品、化狀品和醫藥領域都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國內年市場需求量在3萬噸左右,市場需求不斷增長;麥芽糖國內市場需求300萬噸,產量在100萬噸左右;麥芽糖醇國內需求量40萬噸,產量在30萬噸。投產后年均銷售收入3億元,凈利潤8300萬元,上繳稅金3500多萬元。

目前,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海藻糖及麥芽糖醇項目列入山東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已獲國家專利5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通過該項目的科學建設,將進一步發揮福洋生物省農字號龍頭企業的積極作用,助力企業發展騰飛。

“十二五”期間,福洋生物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集成農產品加工的各類要素,優化、完善、提升釀造產業循環發展模式,推動玉米深加工、農產品流通貿易、配套產業、現代服務業聯動的閉合式循環,充分發揮福洋生物科技產業鏈的巨大合力。

科技興企,構筑人才資源新高地

作為一個創立僅3年的民營公司,缺乏政策和資金優勢,福洋公司是靠什么發展起來的?是如何將技術創新工作落到實處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為福洋發展做出有力支撐。董事長張雷達認為,關鍵是創新機制,核心就是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人才的動力和活力。

福洋公司以“年輕、知識、創新”作為企業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技術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始終把人才作為技術創新核心要素,不斷激發創新的動力與活力。在技術創新機制和創新團隊建設上有以下幾點經驗。

一是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公司注重科技創新,建有省級高標準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山東省葡萄糖酸衍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山東輕工業學院、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合作建立了生物技術產學研基地。2012年4月公司與國家生化中心(上海)建立生物發酵聯合研發中心。目前,公司700名職工隊伍中,科研人員46人,其中研究生12人,本科生26人。

二是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通過建立健全人才的培養、使用、激勵和保障機制,福洋施行津貼向一線傾斜、向科技骨干傾斜,制定榮譽獎勵、專家管理、特殊津貼等管理辦法,對貢獻突出的科技骨干實行政治待遇、榮譽獎勵、推舉專家、培訓深造、職稱評優“五優先”,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創新激情和活力。2010年公司設立創新獎和貢獻獎,對獲獎同志在公司的工作會上進行表彰與宣傳,此項舉措進一步加強了對技術骨干人才的精神和物質獎勵力度,對鼓勵一線科技人員大膽創新和創造發揮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建立有效的創新投入機制。3年來,公司在積極爭取國家投入的同時,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的自主投入力度,使得公司自主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連年突破5%,同時在公司內部建立相對配套的技術創新投入機制。如,統籌研發項目——除國家投入外,公司還有相應的配套投入,雙管齊下形成共同投入機制。另外,公司將研發投入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要求每年必須增加經費投入。

正是技術創新機制和創新團隊建設多點發力,確保了福洋生物人才高地逐漸形成,為培育和開辟新的技術和經濟增長點提供了重要保障。

產學研相結合,打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趨劇烈,誰掌握了高科技,誰就搶占了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市場的主動權。福洋公司把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產業升級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任務來抓。

在發展過程中,福洋生物堅持實施對外合作的戰略模式,積極主動、廣泛深入地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以公司技術中心為具體實施單位,福洋已與10多家高等院校和企業開展合作,并擁有多家技術輻射單位,積極推行技術和成果轉化。

合創科技成效顯著。3年來,公司先后研發儲備變性淀粉、有機酸、糖醇系列產品20余個,申請國家專利15項,三項成果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兩項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由于創新成果和區域經濟帶動作用突出,2012年公司被評為“山東省高新技術企業”。

獨木不成林。在確保海藻糖項目順利建設的同時,公司計劃今年下半年再投入2.3億元,建設年產8萬噸葡萄糖酸鈉項目,力爭2014年上半年順利投產。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生物發酵技術,產品市場前景廣闊。該項目的優勢:一是成本低。以公司自有淀粉為原料,原料豐富,價格低、質量好;二是經驗豐富。前期6萬噸葡萄糖酸鈉項目積累了豐富經驗,開拓了廣闊的海內外市場;三是科研實力雄厚。繼續借力聯合研發中心及山輕工在菌種優化、工藝改進、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進行攻關。目前,華理已將該課題列入十二五期間三項重點課題之一,配備4博、2碩的科研力量。該項目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利稅8000萬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管理創新把握六個堅持 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