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 現狀 對策
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我國還面臨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巨大壓力。“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以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擺在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五體一位整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積極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從整體水平上看,我國跟過去幾十年相比,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因各種因素,生態文明建設的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所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人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以此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從而擺脫生態危機,創造與追求生態文明成果的建設過程。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實現協調發展,是使人們在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過程中,不斷將改造過程中出現的負面效應予以克服,進而建設有序合理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表明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終使人類走向與自然協調統一、和諧相處以及共融共處的理性價值取向,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發揮其引導與約束的作用[1]。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具備較高的生態文明意識,這也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第二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第三是構建合理、公正的社會制度,這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
二、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不斷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在利用科學技術不斷開發自然資源將之轉化為經濟的同時,對自然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大,使得生態環境加劇惡化,最終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完全失去平衡,而人類本身也因為破壞生態環境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今天,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嚴格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協調好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矛盾的產物。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并重原則,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自然環境和資源能源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更是要兼顧生態價值,最終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得以實現[2]。
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的生態意識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群眾的生意意識還比較淡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群眾對環境保護現狀的認知跟自身生態意識的提高存在強烈反差,換句話說就是群眾通常比較關注跟自身相關的環境問題,但是針對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卻不高;二是群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態度偏差嚴重,即重視直接問題而輕視間接問題,重治理但是輕預防;三是生態權利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保護的主動性;四是就普遍水平來看,我國群眾的生態科學素養偏低,缺乏對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深入了解,無法形成理性且穩定的環境保護意識[3]。例如:在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系對抽取了沈陽、太原、成都、蘭州、韶關、武漢、杭州七個城市群眾環保意識水平超過60分所占比例,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群眾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就應該切實解決好群眾生態意識薄弱的問題。
(二)生態經濟剛剛起步,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當前,從整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污染特別是復合性環境污染的現象仍在加劇。跟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基本上沒有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在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再加上長期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導致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依然不容樂觀。水體污染嚴重(如表1)、空氣質量降低、突然不斷被惡化、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等,這些環境問題勢必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度產生阻礙作用。雖然我國已經提出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但是迄今為止依然沒有真正建立其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體系,這些都決定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艱巨,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缺乏健全的環境經濟政策作支撐
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健全的法律作保障,同時也離不開大量的環境經濟政策(如生態補償、環境稅費、排污權交易)等作保障,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跟傳統的行政手段相比,環境經濟政策本身屬于一類“內在約束”機制,其主要發揮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技術創新以及降低環境治理跟象征監控所需成本支出等優點。當前,西方國家普遍運用環境經濟政策來對環境資源進行保護,因此積極建立并運用環境經濟政策,不僅能夠縮減和內化環境資源保護的成本,還能夠發揮鼓勵企業節能降耗,以此構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資源環境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但是我國當前對環境經濟政策的運用較少,常見的主要有垃圾處理收費、城鎮污水處理收費以及排污收費等,這些均是以防治污染為主,然后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環境經濟政策(如:生態補償、生態稅以及綠色信貸)等不夠健全,另外關于排污權收費、強制責任保險等有待探索,上述種種都阻礙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四、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提高群眾的生態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生態文明建設跟物質文明建設一樣,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設,因此要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勢必要讓廣大群眾樹立起高度的生態意識。首先,要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要充分運用各種途徑,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保護宣教活動來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廣大群眾自覺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全社會中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風氣。其次,要充分運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陣地,來讓群眾深刻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培養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從而規避經濟建設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最后加強廣大群眾的生態倫理教育,增強其生態倫理意識,提高其生態文明素質。
(二)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綠色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其技術與新能源能夠逐步解決發展與生態的困境。它的技術同新能源的研發應用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政府和企業在能源的調整和技術的創新中扮演著密不可分的角色。生態文明建設是由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循環經濟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組成。雖然自然自身的修復功能可以化解人類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對自然的損害。但是自然的修復能力隨著高碳的不斷消耗而不斷下降,從而難以修復,形成溫室效應。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于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循環經濟,使其成為實現“美麗中國”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的戰略規劃是長期全面的。其次,推動綠色循環經濟需要充分利用政府與企業對其產品的采購能力。在政府對綠色產品設定的嚴格標準下,雖然不達標的企業無法從采購市場獲得豐厚的利益,但是經濟利益的驅使與環保節能的壓力會使他們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為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綠色產品投入更多資金,也為企業的綠色發展樹立了形象,提高了彼此的競爭力。另外,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的多樣化,也利于加強普通民眾在選擇和購買綠色產品的力度。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民眾,就這樣形成了一條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線路,更進一步推動了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4]。
(三)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關于環境經濟政策,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加大排污收費的力度,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僅僅探索出生態補償、生態稅、綠色信貸、排污權交易以及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在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保部門已經通過提高排污費標準、發行環保債券、征收“兩高”產品消費稅等方面來創新了環境經濟政策,從而為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和使用指明了方向。環境經濟政策作為國際社會解決跟環境污染問題相關最有效的辦法,在環境政策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都是將環境政策當作政府對環境進行管制的一種輔助手段存在的,存在著應用不充分的問題,如此不僅降低了環境資源的成本,還阻礙了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因此我認為可以在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創新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環境經濟政策推廣和運用力度,從而將環境政策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本身是一項集系統性、長期性、戰略性以及創新性為一體的工程,該工程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在面臨著當前我國群眾的生態意識有待提高、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缺乏健全的環境經濟政策作支撐等問題,需要深入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從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入手,根據該問題實施針對性措施,從而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順利、有序、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01:2-13.
[2]俞海,夏光,楊小明,等.生態文明建設:認識特征和實踐基礎及政策路徑[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01:5-11.
篇2
立足生態文明
鑄造發展引擎
《當代貴州》:廖書記您好,2007年,黔東南州提出了“四圈一區”的發展布局框架,5年過去了,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取得哪些成就?
廖少華:“四圈一區”的發展框架是我州按照城市經濟功能區、生態經濟功能區、工業經濟功能區分區發展的要求提出來的,是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推動方式。5年來,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邁出了可喜步伐。一是完成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相關規劃編制。黔東南州已在全省第一個開展了州級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前瞻性地形成和完善了《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建設總體思路和戰略研究》。完成了《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五年(2010-2014)工作推進方案》和《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十二五”規劃》,組織開展了《黔東南州生態旅游開發研究》課題的編制工作。二是全州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在三個旅游經濟圈和城鎮周邊,若干重點景區,發展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相結合的生態旅游業,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三是綠色城鎮體系的建設扎實推進。按照《關于加強黔東南州城市特色規劃設計管理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城鎮建設必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向,力求突顯地方建筑文化的元素與符號。四是生態文化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2011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374.8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87.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1.2%和76.9%,旅游總收入增速上升6位,居省各市州第3位。五是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普遍增強。人們對于資源和環境有限的觀念逐步形成,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增強,全州呈現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社會進步與生態文明良性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
《當代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對推動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廖少華:通過優化發展布局,在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發展中有效推進了黔東南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我州增比進位成效明顯,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預測排位從2010年的第4位上升到去年的第2位,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分別是2006年的2.3倍、3.44倍、4.18倍。今年第一季度,全州經濟總體呈現持續快速增長態勢,全州生產總值完成77.42億元,同比增長16%,居全省市州第3位;財政總收入完成20.23億元,同比增長86.3%,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5.54億元,同比增長118.7%,均位居全省市州第1位。
找準戰略定位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代貴州》:結合國發2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黔東南州如何進行文化旅游的戰略定位?
廖少華: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是國發2號文件為貴州確定的“四基地、一樞紐、三區、一屏障”戰略定位之一。國發2號文件還提出要把黔東南等“三州”民族地區建設成為旅游休閑度假、民族文化保護和生態文明示范區。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三個高于、一個達到、五個翻番”新目標、新任務,我們將把學習貫徹黨代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好,結合書記對我州提出的“五個引領”和趙克志省長對我州發展提出的“六個加速推進”要求,結合我州“十二五”發展規劃、州第九次黨代會、州“兩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年度工作計劃的實施,圍繞打造貴州東南部特色經濟區、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扶貧開發攻堅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民族體制改革先行區、黔中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和“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完善加快發展的思路,堅定走后發趕超之路的信心和決心。
《當代貴州》:建設文化旅游大州,打造原生態國際旅游目的地,黔東南如何把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業?
廖少華:在打造原生態黔東南文化品牌過程中,要立足于黔東南文化特色,尤其是原生態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培育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黔東南文化的競爭力。要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基礎,山水風光為外形,特色文化為內容,區位優勢為依托,著力打造原生態黔東南文化品牌,塑造黔東南原生態文化形象。如以雷山西江為核心,打造苗族文化品牌;以從江小黃和黎平肇興為核心,打造侗族文化品牌;以鎮遠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打造歷史文化品牌;以“黎平會議”為核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等。要按照品牌的形成、發展和運作規律,營造較大的品牌輻射空間,吸引眾多的較為穩定的消費者,提高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形成和發展原生態黔東南文化產業品牌經濟。積極爭取將“原生態黔東南”品牌納入“多彩貴州”品牌體系,及時啟動民族服飾地理標識認證工作,大力舉辦民族原創歌舞、服飾表演大賽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展演活動,在不斷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現培養民族文化人才的同時,推動我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構筑黔東南“精神高地”
《當代貴州》:州委、州政府提出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戰略重點,黔東南將如何在發展工業、旅游業和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之間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廖少華:我們將按照國發2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的要求,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在發展工業、旅游業和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之間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大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發展,為旅游業和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留下更多空間。針對我州過去搞工業“處處點火、遍地冒煙”的粗放式發展狀況,“十一五”以來,我們按照城市經濟功能區、生態經濟功能區、工業經濟功能區將全州劃分為“四圈一區”,推進產業要素聚集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又規劃建設一批工業園區(開發區),鼓勵和推動工業企業集中進園區發展,目前全州有省級開發區6個,縣級工業園區10多個,同時我們十分注意園區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工作,扎實做好引進企業的環評和節能降耗工作。
加速旅游業轉型升級,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當前,世界旅游已經從觀光、度假旅游發展到了創業旅游階段,但我州的旅游仍處在觀光旅游階段,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必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景區景點“二次開發”,推進民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進文化旅游業轉型升級,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
在發展工業和旅游業中,加強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原生態民族文化是我州文化旅游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基礎。我們將結合州情實際,正確把握發展工業、旅游業與保護原生態文化的關系,正確把握原生態民族文化的開發與保護的關系,積極搶抓國發2號文件和省實施“六個一批”文化產業工程、申報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文化保護實驗區等重大機遇,加大對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的投入力度,切實保護好黔東南州的原生態民族文化。
篇3
關鍵詞:環保;精神文明建設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society by people's attention, along with the creation of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ulture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ork real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we must accomplish two civilization, promo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ope to play some of the guiding rol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中圖分類號:X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當下環保政策內容及淺析
在我們國家成立以后的較長一段時間中,從來沒有意識到環境對于人類生存及社會發展的關鍵性作用,但環境方面的矛盾依然不會消失。如果我們的忽視了環保的重要性意義,那么將會面臨著巨大的、不可挽回的代價。伴隨著環境矛盾日益顯現出來,國務院在1973年成立了環保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在全國開始“三廢”治理和環保教育,這一行動的開展是我國環保工作的開端。歷經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環保政策逐漸發展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系統,具體包括三大政策八項制度,[2]即“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保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 “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環保政策是將環境污染掌控在一定的區域之內,經過各種形式達到一定的治理污染的水準。[3]所以,在環境還未遭受嚴重的污染損害之前進行有關的預防,是有效避免環境遭到污染和損害的最有力的途徑。我國環保的最終目的是在經濟獲得發展的同時,預防大環境遭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污染和擴散。其中最為關鍵性的方法是:將環保問題逐漸加入到長期國民經濟和現代化社會長期發展的計劃當中。
2、誰污染,誰治理
從環境經濟學方面入手,環境既是一種稀少的資源,為了預防環境在污染后無法挽回的悲劇發生,就一定要由對環境造成破壞的人承擔相關治理成本。這個是國際上通用的污染及付費原則。這其中主要包括:對超過排放標準向大氣、水體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業單位征收超標排污費,專門使用在預防污染;對那些污染嚴重的單位進行限定時期的治理;有效的結合先進的科學結束進行工業污染的預防和治理。
3、強化環境管理政策
環境污染問題屬于外部行為的特殊形式,所以,有關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入到環保工作當中來,承擔起監管的責任,跟有關企業共同來開展環境治理的工作。加強環境管理政策的最終目標是經過加強政府和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掌控、避免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問題的出現。
二、強化環保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社會主義最為關鍵性的特點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強化環保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理念是以環保為前提條件的,只有使得全體人民環保理念得到一定的提升,才能夠強有力的使得人們積極的參加到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當中去。有關工作人員一定要努力的去探求在環保理念的支持下,該怎樣將精神文明工作切實的落到實處,精神文明建設的創建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性意義。
在強化環保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之下,就需要人們一定要很好的了解到社會環保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意義、有關價值性能,以便于能夠關注環保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作用所在,在當下存在的環保理念上,為促使環保事業獲得長足的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三、如何進行環保精神文明的建設
(一)逐漸完善有關管理機能
一般情況下對于環保精神文明建設制度的確定都是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宏觀調控之下來進行的,通過借助該體制技能能對有關的工作進行安排和服務,環保精神文明建設形成的未來計劃、年度規劃及將來工作都是在有關的會議上獲得確立的。為此,只有真正的強化環保部門在宏觀決策管理上的相關職能,有效的推動環保部門進行有關的革新,理順中央與地方、環保部門與經濟發展部門的關系,創建較為科學化的管理規章制度,才能夠使得管理機能獲得進一步的完善。
(二)開展環保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工作的制定和審核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迅速發展的關鍵性時期,這個時候對于環保方面的壓力必然會增加很多,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環保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為此,精神文明建設目標和任務的確定就會變得十分關鍵。譬如,需要對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四方面進行考核及制定,與此同時,需要對即將運用的相關策略、方法和獎懲體制實施相關的審核。
(三)加強思想建設
在未來的歷史長流當中,環境污染方面的矛盾仍然是迫切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有關政府部門部門工作者要不斷的加強思想建設理念。從我國長遠發展來分析,如果想要達到總體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一定要繼續加強環保思想理念和意識。這就需要對相關工作者開展思想理念的培養,而在思想培養方面,環保思想建設工作是一個重要性的問題。
重視干部對環保精神文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好學習體制的重點工作,著重進行政治方面的學習。認真的去學習政治理論,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加干部對于“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深入認識,認真的看好自己需要盡到的工作職責,盡快的提升實踐“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四)建立健全獎懲制度
可以充分的調動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譬如,對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和相關的行為如果是正確的話就要對其進行獎勵;相關工作人員如果對環境的治理和改善作出一定的貢獻的也要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或者進行表彰。這么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對員工的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還會有物質上的獎勵,以此促使了工作人員今后工作的主管動力和積極性,以便于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
總的來講,加強環保精神文明建設是當下社會發展的準求,我們只有實現有效的環保工作,才能夠有助于人類跟大自然處于和平的大環境下,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開展環保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一)開展豐富多彩文體活動
努力使得企業員工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陶冶情操、增強體質,這些都是環保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關鍵性方面,譬如,開展閱覽室的創建活動,舉行乒乓球、羽毛球及籃球的比賽活動,定期舉辦演講活動,或者提供一些可以進行健身的活動場所,增強企業員工身體的體質情況。
(二)深入開展宣傳活動
屆時舉辦各種有利于環保教育的活動,在小區中或者街道宣傳欄里面進行環保知識的講座,或者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調動和加強群眾關注環保、參與環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開展以青年為主體的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
根據青年分布的情況以及自身的特點,可以對青年開展爭創文明青年的活動,將這項評比爭優的活動的目標,措施以及參加評比的項目和考核進行規劃和實施。能夠促使每個青年自覺行動起來。
在平時的時候要屆時的對之前發生的一些環保先進典型事跡開展宣傳,讓這些先進事跡來促使人門環保意識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將環保理念真正的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以便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獲得很大的發展。
結束語:
目前,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性時期,而在這一關鍵性時期,人類與大自然的矛盾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我們只有有效的解決環境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才能夠獲得長足的進步。而這就需要人類開展環保工作。開展環保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是使得環保意識深入人們內心深處的有效方法。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環保理念和大環境下,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才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劉磊;論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的運用[D];山東科技大學;2007年
2.柯堅;精神文明建設的若干問題探析[J];環境導報;2001年02期
3.凌相權;淺談環保立法與客觀規律的關系[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8年02期
4.聶強;要正確理解我國環保法中的經濟建設和環保協調發展原則[J];中國環境管理;2009年04期
5.夏光;環保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促進[N];中國環境報;2008年
篇4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間和年全市環境保護及污染減排工作。剛才,同志通報了有關文件,同志作了一個很好的報告,我完全同意。大冶市、市建管委、有色公司作了很好的表態發言,會議表彰了先進,并簽訂了年污染減排目標責任書。下面,我就如何進一步做好全市環境保護和污染減排工作再強調兩點意見:
一、時期,我市環保工作取得了“三個終結”的重要成績,但形勢不容樂觀,決不能有絲毫懈怠
時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上下的艱苦努力,全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環境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態勢加快形成,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三個終結”。一是終結了黃石近半個世紀“光灰城市”的歷史。通過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實施黃荊山開山塘口、板巖山地質災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態治理修復工程,黃石的空氣質量明顯提高,城市環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區好于二級以上的天數達到320天,創黃石有環境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好成績。黃石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等榮譽稱號。這些成績,為將我市環境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增強了信心、奠定了基礎、蓄積了勢能。二是終結了污染指標持續偏高的歷史。我市工業結構偏重,污染物排放總量大,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來,通過采取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等綜合措施,關閉“五小企業”2000多家,完成節能減排治理項目300多個,新建成污水處理廠6座,大力削減了污染物排放總量,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指標“趨低下降”,圓滿完成省定污染減排的目標。三是終結了水資源嚴重污染的歷史。通過大力實施“四湖”(湖)水環境保護等一批重點項目,環磁湖、青山湖145個排污口實現截流,全市主要水體水質保持穩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驗區內水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環境質量都得到明顯改善。成績來之不易,借此機會,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環保戰線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加快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工作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從國際社會發展新的趨勢來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和環境危機的戰略選擇,這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浩浩潮流。溫總理在國際哥本哈根會議上指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為實現、甚至超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而努力。而我們的環保事業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環保正在成為一種標準,甚至是一種壁壘,制約了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
從國家和省里對“十二五”發展新的要求來看:科學發展是“十二五”的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把污染減排約束性指標由過去的2項增加為4項,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進一步明確了環保考核的各項具體要求。指標的增加,勢必造成減排潛力減小、工作難度的加大,這對我們的工作是一種考驗。
從黃石資源型城市轉型面臨新的特點來看:轉型過程中主要面臨治污減排壓力大、生態修復壓力大、環境承載壓力大等三個方面的壓力,從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長期沿襲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產出的“三高一低”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對大氣、水等環境造成污染短期內難以全面解決;開山挖礦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大,目前,全市300余個開山塘口、5萬公頃石漠化荒地還沒得到完全修復,“四湖”治理任重道遠;特別是隨著新一輪大開發、大建設的推進,我市環境容量和空間非常有限,對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帶來較大的難度。因此,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本著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始終繃緊環境保護和環境安全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環境保護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二、“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環境保護和污染減排作為硬標準、硬約束、硬檢驗,努力做到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步到位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實現轉型崛起、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深入實施“三大戰略”為統領,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以服務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生態黃石為主線,統籌推進污染減排、生態創建、環保執法等各項工作,努力為全市實現轉型崛起、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生態環境支撐。
主要目標為:全力打造人水和諧、綠色宜居、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環保模范城市,確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城鄉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景初步呈現,環境安全特別是重金屬環境安全保障有序,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在“理念、項目、創新、責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關于理念問題。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一點上大家已形成共識。當前我們抓環保工作,還要不斷解放思想,棄陳革新,牢固樹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樹立“生態是借貸而非繼承”的理念。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是自然界對人類的恩賜,是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一味繼承享用,而應學會保護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傳承給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加倍地給予我們以報復”。上個世紀初期,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的錯誤觀念,教訓非常慘痛。我國局部地區在過去發展過程中也走過一些彎路。據世界銀行發表的中國環境報告測算,我國僅廢水、廢氣造成的污染損失每年達540億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見,在對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方面,我們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后代負責;不僅要對當前負責,也要對長遠負責,絕不能犯歷史性錯誤,要真正把“借”來的環境利用好、保護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發展成果,還給子孫后代,促進歷史與未來的和諧。二是要牢固樹立“環境問題是最重要的民生問題”的理念。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環境質量和生態需求成為全社會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環境污染問題處理不好,不僅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影響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近年來我市組織實施了節能減排、“四湖”保護、板巖山治理、開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點項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也大大提升了黃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要牢固樹立“環保優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環保優先”,強調保護就是發展,綠色就是財富,抓發展必須把環保放在優先位置;“一步到位”強調的是標準問題,堅持環保把關不降低門檻,不變形,不走樣。比如,國際社會對我們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嚴格,其中一條必須符合環保標準;又比如,國家鼓勵的發展產業,前提條件就是要過“環評關”,等等,反映的就是標準問題。因此,環保工作不能“邊污染、邊治理”,“邊治理、邊保護”,要從源頭做起、從標準做起,沒有“折扣而言”,必須“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環保作為一條重要標準和準入條件,再大的項目,只要影響和破壞環境,就堅決不能上,切實做到既要引資,也要選資,對新上項目進行充分的環境論證,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二)關于項目問題。項目是支撐環保事業發展的“牛鼻子”,當前抓環境保護工作,必須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一是要積極向上爭取一批環保項目。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深入研判國家環保政策,認真謀劃和儲備一批事關全市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重大項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業申報中央和省級環境保護專項補助資金,特別是“四湖”治理、生態修復、污水處理等重點項目,要實行“市縣聯動、領導包保、專辦跟蹤”工作機制,爭取納入國家、省里“十二五”環保規劃的“籠子”。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引導污染治理向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投入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參與環境投資和經營,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社會化,運行管理市場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實施一批減排項目。繼續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項目實施力度,進一步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力爭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再上一個新臺階;結合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一批農村環境治理項目,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加大循環經濟項目建設,提高環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環保之路。三是要堅決淘汰一批落后項目。按照“不欠新賬、多還舊賬,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決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規模不經濟、資源浪費、污染嚴重、工藝落后的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我市環境空間、發展空間。四是要大力發展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項目。要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納入我市黨委和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大力培育生態型經濟,盡快啟動一批重大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項目,以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推動全市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
(三)關于創新管理問題。黃石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在全省減排任務較重,這也是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塊“短板“。如果我們不在創新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動真格、動腦筋、想辦法,做到比別人“先行一步、快人一拍”,這塊“短板”就會更短,經濟發展就會更加被動。當前環境保護創新管理要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要抓改革,加快建立有償使用的環境價格體系。堅持以深化環境價格體系改革為契機,完善相應的產業政策,綜合運用價格、財稅、信貸等手段,逐步建立體現生態經濟理念的價格體系,引導社會生產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流動和聚集。要大力開展排污權等環境資源產權交易,用市場化手段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二是要抓服務,創新環保服務發展新機制。各級環保部門要按照“服務經濟發展,推進環境保護,實現環保與經濟雙贏”的要求,創新服務理念,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能,尤其在行政審批上,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靈活變通;既要簡化程序,更要提速提效,提升服務質量,著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環保服務環境。三是要抓基礎,努力提高環保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國家和省對環保工作重視支持的機遇,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執法條件,配強技術裝備。要建立健全環保監控監測、應急管理、監察執法等機制,切實提高環保監管能力。要加強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執法能力。要加強環境應急演練,有效防止和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切實保障全市環境安全,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篇5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本是城市建設中最高級別的“綠色勛章”,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才可申報,在考評內容、指標標準、評審程序等各個方面也都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
但近日,山東青島市政府卻因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這一榮譽稱號,而把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何一項增綠城市、美化家園的行動卻飽受質疑?地方政府巨資突擊改善生態的內生動力何在?中國需要怎樣的生態城市?
一樣的“城市”不一樣的“生態”
無論是執政一方的決策者,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民眾,都希望身處一座環境宜居的生態城市。
“對地方政府來講,創建國家生態城市確實是一種內在的要求。”胡勘平供職于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系該會研究與交流部主任,也是《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1)》撰稿人,根據自己多年考察的情況,他認為,各地對生態城市創建活動比較重視,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升,創建活動確實給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和好處。
除了地方發展的內在需求、區域和城市發展的方向之外,老百姓的現實需要也是動力之一。“現在有很多地方生態環境質量不能使老百姓滿意。”胡勘平說。
今年以來,胡勘平開始著手制定生態城市評價標準,這是一個國家公益科技項目,全稱為“基于分區管理的生態文明的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的研究”,分別從省一級和縣市一級區域制定標準,兩者有很多相通之處,也有所不同。他計劃從經濟、環境、文化、人居、制度五方面來進行評價。
從綠化城市、園林城市到森林城市、生態城市,官方有一系列、一整套創建活動的評選條件。也有學者認為各地情況不同,生態城市不應制定標準。胡勘平表示,評價體系應基于分區管理,要體現差異性。“很多地方資源不同,在制定它的指標體系時,一定要做到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不同階段的側重點也不同,指標考核應有所區別。”
但他依然認為制定指標體系很有必要。“我們可以分成若干類型,同等類型之間有一套指標體系衡量考核它的成效,有利于檢驗實際效果以及同等區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一百多個城市都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而國內不同機構對它們生態建設的評價結果卻大相徑庭,但在公眾心目中,卻只有“一桿秤”, 《小康》調查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能夠有效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最重要意義。
創建生態城市背后的政績沖動
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蘭州城市學院副院長、2012年《生態城市綠皮書》主編劉舉科說,要重建生態文明,就要標本兼治,核心是要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關鍵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念,著眼于轉變生產方式、改變生活方式。
“各級政府要真正地從GDP主義當中解脫出來,現在這個問題解決沒有?可以說完全沒有解決。”中國社科院科學部委員李景源稱,中國要把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宜居城市,不解決價值觀的問題是不行的。
而熱衷于創建各種國家級生態城市稱號的一些縣市,相當一部分的現實動力源自“政績”驅動。
“人類已經無法阻擋青島種樹了!”近日,不少網友在網上轉發一組青島當地政府部門“在橋底下種樹”、“毀草種樹”、“石頭上挖坑種樹”的圖片,并以“青島一年投入40億元財政經費種樹”為題,引來社會各界幾乎一邊倒的批評。
據青島當地媒體報道,今年青島五市三區投入造林的資金將達40億元以上,完成新造林13.1萬畝,5月底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務的80%以上。早在今年2月上旬,青島市相關部門就制定了“2012年全市植樹增綠大行動實施方案”,要求按照“高水平、大規模、密種植、厚綠帶、多樣性、彩相宜”的原則,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全面開展植樹增綠美化家園行動。
形如青島市一樣“突擊增綠”的情況并不鮮見。2011年,大連市政府投入100億元植樹3.4億棵,并專門建立綠化基金向全社會籌款,目標直指“國家森林城市”;重慶市更是“大手筆”,同樣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連續三年投入402億元種樹15.5億株。
“現在各地在開展生態創建方面比較突出的情況還是做的工作不扎實。口號提出了,文件下發了,工作做得不實在。沒有真抓實干。”胡勘平直言不諱。
“千年樹城”已呈可喜態勢
在胡勘平看來,從總體上來說,全國生態城市建設呈現出的是可喜態勢,東西部都有一些表現突出的區域。“東部來看,比如江蘇、浙江,成效更突出一些。中部來看,比如湖南、湖北都很不錯。西部也有一些,比如貴州、四川、重慶,各有所長。”他說,這些地方實際上是根據當地資源等特點,來確定生態創建方面的特點和階段性目標。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也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多樣化的國家,如何進行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沒有統一的、唯一的模式,只要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保護自然生態,增加自然生態資本為宗旨就可以。
去過幾十個國家的胡鞍鋼認為大慶市的“綠色轉型”值得其他城市借鑒。“過去我們都知道‘工業學大慶’,現在如果再到大慶去,就會看到‘綠色發展學大慶’,大慶正在打造‘濕地之都’。大慶將城市建設與濕地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過去把濕地稱之為‘水泡子’,沒有能夠視為‘綠色生態空間’或‘綠色財富’,而現在將‘水泡子’變為‘濕地之湖’、‘濕地之河’,相互連通,沿岸綠化,加快實現了‘生態、自然、現代、宜居’的城市發展目標。”
還有一些城市堅持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理念,在打造生態城市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例如正在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新疆烏魯木齊市,城市綠化覆蓋率已經由上世紀80年代的9.6%增至現在的35.16%,綠地率由6.7%提高到32.16%,人均公共綠地達8.55平方米。
而地處河西走廊咽喉部位的甘肅張掖市,則顛覆了人們對河西走廊、地處西部干旱地區城市的概念和傳統印象。經過幾年發展,張掖市主打“生態牌”收到了切切實實的效果,被確定為全國13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市(州、盟)之一。張掖市在甘肅省內率先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發展生態經濟上來,在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真正成為一座宜居宜游的千年古城。
生態建設,觀念先行,張掖市的做法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過去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在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是‘千年樹城’。”李景源在3月15日舉行的2012年《生態城市綠皮書》新聞會上說。
篇6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設計理念;節能環保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十七大”提出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十”又提出“大力推進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努力開創環保工作新局面”的思路,可見國家對于生態文明的重視。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搞生態化建設也就是維護環境,創造綠色環境,那在建筑設計中如何體現和實現生態建筑呢?
一、什么是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是在人類工業發展進程中,隨著人口的增多,環境的惡化,能源的危機,人們為了自身及環境的可此續發展而提出的。
生態建筑,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組織(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二、我國目前生態建筑的現狀
有人認為中國的在生態建筑方面有這悠遠的歷史,認為一些鄉土設計就是所謂的生態建筑,我反對這一觀點,如果這樣認為,那我們只能認為原始的生活狀態才是生態。
當然我國東西發展的不平衡與差距是各地對于生態建筑的狀況也不相同。如上海、北京,廣州等沿海開放城市,由于海外先進技術和觀念地大量引人,高新技術的生態建筑出現很多,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而在新疆、甘肅,陜西等相對落后的地區,運用土技術和低廉材料的設計方法也被大量推廣應用,其結果使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總體上說我國的生態建筑技術水平,建筑形式,以及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有很大的差異。
三、生態建筑中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要實現生態建筑是包括各方面的因素的,如政策及決策,土地的價格,建筑技術的發展,環保技術的創新等等。下面我就一些實際可控因素談談如何實施生態建筑。
1.設計理念上的生態化
在我國當今喧囂的城市建設熱潮中,國際生態設計者們卻一再提醒我們,應當把眼光回落到中國的古建筑上,去看一看中國傳統建筑中所飽含的全面、細致、美感極強并能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資源來設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居環境的思想與做法。深藏在北京什剎海后海的恭王府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它能幫助我們較為全面地看到:數百年前的中國人已達到了很高的生態設計水平。
我們也許無法控制那些可變的因素,但我們可以再自己建筑設計中添加一些生態的理念。如我們如何設計就更好的能過采光,我們如何在設計中充分發揮有限的綠地面積等等,都可以體現我們生態理念。
2. 建筑朝向與布局體現生態化
一個好的建筑它的朝向和布局是非常合理的,不良不布局不僅無法體現生態設計,更能是建筑整體環境惡化。以住宅為例,如在2002年11月22日,在中國(深圳)住交會上榮獲“中國名盤”稱號的天驕年華以"居住人性化、環境生態化、建筑現代化、管理智能化"為開發理念,以"尊重自然,再造山水"為環境理念,采用大社區小組團的規劃布局手法,以自然、流暢、優美的曲線為構圖元素,圍合不同主題庭院,四個主題庭院再圍合成一個公眾活動和休閑的廣場,圍合有序、通透大氣,使居住小區的環境公共性和均好性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小區總體布局形態:天驕年華的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居住的均好性,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動靜分離的方法;以鳳天大道自然分隔在A、B兩區,A區又分成一個中心庭院和梅、蘭、竹、松四個組團,從功能上進一步強化公共空間和半公共空間的轉化。 建筑布局通過點式和板式住宅相結合的辦法,曲線圍合,高低錯落,強調空間及形態的流動性和自然性,曲線圍合的規劃平面造就了弧線板式建筑。
自然采光有利于人體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國北方冬季對自然采光就有嚴格要求。在住宅區規劃與單體設計中需仔細考慮遮擋和自遮擋對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熱環境的影響。
太陽輻射是影響居室熱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影響住戶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陽問題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設計、特別是凸凹變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圍護結構(墻和窗等)實際按受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的問題。相應的,互遮陽則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響到建筑物實際接受的太陽輻射熱量減少的問題。
3.建筑室內設計注重生態化
生態化設計體現的是環保和節能,所以在室內設計上,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水資源的節約和廢物的處理。
節約用水已成為近些年越來越嚴峻的問題,許多地方已是無水可吃,無水可用了。所以節約用水顯得更加緊逼和重要,更要持之以恒加大力度。所以,我們在建筑觀念和意識上跟進,營造成出全民節水的氛圍和環境。
總結,生態建筑并非是我們建一片草坪,修一個泉水就是生態化了,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一個節能環保的系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理念上體現生態,在設計上運用生態,從點滴中滲透生態。
參考文獻:
【1】廖靜,剖析綠色環保設計在建筑構造中的應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2年第25期
篇7
【關鍵詞】兩型社會;兩型校園;兩型素養;評價指標
兩型社會是一種符合生態文明[1]理念,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簡稱,是當前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兩型社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力求以最低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同時獲得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兩型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已經納入了我國“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中。教育部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于2006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建設節約型學校的通知》,此后又陸續下發了相應的節能減排的相關文件,并要求各地各學校要把建設兩型校園作為學校發展戰略列入到“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由此各地高校便陸續開展了兩型校園研究以及相關建設工作,但是由于兩型校園是一個新的概念,有關兩型校園如何建設等方面也沒有相關的經驗,因此本文就如何進行兩型校園的建設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
高校作為培養兩型人才、輸出兩型科技的主要基地是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一環,由于兩型校園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了學校建設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試圖從制度、技術、素養、評價指標這四個方面對兩型校園的建設進行分析。
1 兩型制度的建設
學校應從宏觀的層面制定兩型校園的相關制度,明確學校在兩型校園建設過程中的目標、規范學校在兩型校園建設中的具體行為,使得教學、辦公、后勤、基建等行為嚴格的既定的框架內進行,避免出現無序或者混亂的狀態,同時為了保證制度的執行力,必須將制度的執行納入部門的業績考核中,對于達到相關目標的單位實施相關的獎勵,對于違反相關制度的行為,也必須予以相應的懲罰措施。
1.1 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學校在行政、辦公、基礎建設等方面的制度建設,規范學校在辦公與基建等方面的行為,明確要求各級行政單位與部門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作為本部門的第一要務,嚴謹鋪張浪費的行為,合理利用土地等,制度的制定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做到科學合理,明確具體,避免空話套話,為保證制度保障制度的權威與執行力,必須加強監管,對于違反制度的單位與個人應予以相應的懲罰。
1.2 教學制度
兩型校園的教學制度建設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日常教學管理的制度,規范學校教學資源的使用情況,優化教學配套設施,提高多媒體教室、機房的資源利用效率等,另一個是教學與相關評估的制度,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兩型社會教育的相關內容,設置相應的學分,開設相關的教學理論或者實踐課程,并把這一內容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質量評估之中,保證教學的效果。
科學的制度建設是兩型校園的重要保障,對兩型校園的建設具有規范與引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兩型素養的培養
兩型校園的制度建設,從制度層面上規范了學校在兩型校園建設中的具體行為,而兩型素養的培養,是從人文環境上保障兩型校園的建設,使得兩型社會的理念成為師生的一種自覺自發的行為,并成為學校文化的一部分。
2.1 學生素養
佘正榮[2]指出“人的素養水平直接決定著整個生態體系的發展水平”,因此人與人的素養在兩型社會的建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作為輸出各類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培養公民的兩型社會的素養并成為公民的普遍價值觀與行為規范,學校的作用尤為重要,蔡景慶[3]指出兩型素養主要是通過后天的教育所獲得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兩型社會的素養,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傳授相關的知識之外,也必須培養學生節約資源與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兩型道德、知識、審美、技術等的素養并使之內化到每個學生的意識與行為之中,使學生養成自覺踐行兩型社會的理念并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2 教師素養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決定了兩型教學活動的成敗,因此要提高兩型教學活動的效果,學校應當加從制度、經費等方面大力度對兩型教師團隊的建設,開展相關的培訓或宣傳教育,強化員工的節約意識,生態文明意識、循環經濟的意識等,只有教師首先具備了兩型社會的素養與自覺性,才能對學生實施相關的教育,從而提高學生兩型素養的教育效果。
學校兩型素養的培養,必須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要對教師加大培訓與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對學生開展兩型校園的理論或實踐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節約型、環境友好學校氛圍,并使之成為師生生活的一部分。
3 兩型技術的應用與輸出
兩型制度與兩型素養的建設是兩型校園建設中的軟環境建設的一部分,要真正體現兩型校園的具體效果,離不開相應技術的支持,尤其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的相關技術應用與輸出。
3.1 兩型技術的應用
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是兩型社會的主要標志,要達到這一要求,學校在規劃與建設中應加大力度對相關的智能控制設備、節能、節水、低碳設備的采購與使用,如采用節能光源,采用一級節能的空調、熱水器等等,同時在學校的建設過程中應注重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對宿舍、食堂的生活廢水或垃圾進行有效的處理等。
3.2 兩型技術的輸出
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對于整個社會的科技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學校在應當在科研、課題規劃、經費等方面對兩型社會的研究給予支持,完善兩型社會的相關理論體系,加大力度對相關的智能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環境友好的生物技術的資金與技術支持,鼓勵師生開展相關的創新性研究活動,并最終輸出對兩型社會建設有實際意義的理論和相關技術成果。
高校在兩型社會的建設中具有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高校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應用相關兩型技術的同時應當加大力度對相關的兩型技術的科技創新,促使科研成果的轉化,這也是兩型高校建設的重要內容。
4 兩型評價指標的建立
兩型社會的評價指標的建立是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環節,沒有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也就無法從縱向的角度對兩型社會的建設效果進行評價,這也是當前兩型社會研究中的一個熱點[4,5]。因此如何對兩型校園的成果進行有效的評估也是兩型校園建設中的關鍵。兩型校園的評價指標的建立應當符合系統性、科學性、可行性等原則,由于學校其特殊性,適用于企業或者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不一定適合學校,因此必須從學校的特點出發,構建相關的兩型校園評價指標,并以此來評估兩型校園建設的好壞。
本文嘗試從這四個層面來確立相關的評價指標: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技創新、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具體評價內容可成如下幾個方面入手:(1)資源節約,包括基建的耗費、節能技術與設備的投入、教學資源的使用等;(2)環境友好,包括綠化、垃圾與廢物處理的情況等;(3)科技創新,包括科研人員的比重、科研經費的投入、專利等;(4)學校的建設管理,包括制度的建立、基礎設施的配套情況等。
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學校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尤為重要,高校以其在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優勢在建設“兩型社會”的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林.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難題與合理抉擇[J].廣西社會科學,2013(6):10-13.
[2]佘正榮.生態文化教養: 創建生態文明所必需的國民素質[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26.
[3]蔡景慶.兩型社會建設應當把握的幾個關鍵因素[J].湖南社會科學,2011,1:88-91.
篇8
______鎮地處桓仁、新賓、本溪、寬甸縣結合部,總面積38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40.7萬畝,耕地面積2.7萬畝。鎮下設8個行政村,72個居民組,總人口1.7萬人。其中婦女人數8250人。______鎮是個林業大鎮,俗話說“靠山吃山,靠山養山”,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早已養成了保護樹木、植樹造林、愛護一草一木的習俗,而森林、飲水與婦女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婦女早已養成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的傳統美德。現______鎮鏡內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城鎮秀美靚麗,是遠近聞名的山水生態鄉鎮。
幾年來,______鎮以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共建為契機,加大對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的投入,使全鎮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全鎮各行政村中心街全部實現了大門、大墻、路燈、邊溝和綠化“五統一”,修建了填埋式垃圾處理場3座,安裝垃圾箱310個,有專職衛生保潔員8名。建秸桿氣化站3處,“一池三改”190個,衛生廁所570個,修建蓄水方塘12座,抗旱井18眼,攔河壩6處,防護堤15000延長米,疏通河道2000延長米,河灘造地1000畝。修建橋梁8座,全鎮自來水使用率達到98%。全鎮完成造林26912畝,其中荒山造林6005畝,冠下造林10122畝,跡地更新5029畝,防護林200畝,綠色通道1627畝,樹林灌叢補植補造151畝。公路沿線新建生態園景觀帶3處。村屯綠化8個村。經過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______鎮被評為國家級生態鄉鎮,大南溝村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村,______、柞木臺子、韭菜園子、秀里4個村被評為省級環境優美村。
婦女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與現代社會事務的參與者,有著很多途徑與渠道去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促進社會環保事業的發展。
(一)婦女是綠色消費的引導者。在日常生活中婦女是主要的操作者,她們在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婦女參與選購消費品方面:購買有環保標志的產品,食用綠色食品,采用綠色包裝等等;在改變傳統消費方式方面: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含磷洗衣粉以及塑料袋、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等;在抵制不良消費習慣方面:遠離抽煙、酗酒、賭博、吸毒等。
(二)婦女是低碳生活的響應者。低碳生活不僅是一種時尚,更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通過宣傳引導,婦女群體在充分認識環境污染危害的情況下,出于對自身和子孫后代的愛護和責任,婦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在生產和生活中做到節水、節電、節約燃料和廢物利用,積極踐行環境保護理念。從自身做起,從生活細節著手,扎實踐行低碳生活。
(三)婦女是家庭教育的啟蒙者。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啟蒙教師,母親可以身體力行,用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影響和教育孩子。婦女在家庭中,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她們對家庭成員施以影響,并將其是非標準,思想意識、思維方式,潛移默化的滲透給每一個家庭成員,起到“潤物細無聲”的陶冶作用。婦女環境意識的高低,環境行為的規范與否,直接關系到人類環境意識的自覺與否。
(四)婦女是環保宣傳的工作者。婦女由于親和力較強,容易與人協調溝通,因此,婦女比較適合做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環境保護知識培訓,讓婦女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到一些環保好習慣,幫助自身提高環保意識和文明素質,同時可以影響帶動更多人來共同參與一些對自身有利、對集體也有益的社會活動。
婦女通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以及通過婦女組織的指導,可以有很多的途徑與方式參與到環境的保護中來。
(一)調動婦女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增強環保意識與參與能力
婦女組織經常舉辦一些婦女與兒童參加的各種環保活動,如組織參與“愛國衛生清潔月”活動,以“建綠色家園,倡導低碳生活”為載體,引導婦女參與建設美麗鄉村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激發婦女的環保熱情。同時還利用農村傳統大集發放宣傳單、懸掛環保宣傳畫的形式宣傳環保知識,讓婦女在活動中與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與參與能力。
(二)通過家庭教育與家庭消費,發揮婦女在環保教育中的作用
婦女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承擔著教育子女,以及全家生活習慣的養成工作。通過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家長座談會等形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增強對孩子的環保意識、生活行為方式的教育與熏陶,逐步培養新一代環保人員。同時,在家庭生活中,盡力培養家人的良好生活習慣與衛生習慣,在起居飲食、行為舉止等方面進行規范與養成。另外,通過家庭消費實現環保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消費的主要執行人大多數是家庭婦女,她們如果倡導綠色消費行為,在購買商品時以及使用商品時做到節約資源,不購買資源消耗性產品與不安全的產品等,以及在購物袋的使用等方面予以自律,將對社會環保做出積極的貢獻。例如:控制空調溫度,用環保袋購物,不使用一次性產品,買東西不鋪張浪費,循環用水,購買有綠色標簽的產品,盡量進行垃圾分類,多種樹等等。
(三)積極培養環保先進典型,發揮她們的積極作用
篇9
[關鍵詞] 網絡教育 環保意識 生態道德 青少年
0 引言
《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年—2015年)》指出:“加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和行業職業教育,推動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的進程。”“綱要”的頒布將對推動學校廣大師生環境意識的增強起到積極的作用,而加強中小學環境教育對建立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小學的環境教育通過網絡教育打開一片天空,實現環境教育便捷化,實現了師生時間空間分離方式下的交流。通過網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1 網絡教育在中小學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網絡教育的豐富性、開放性、靈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性,隨著科技發展,互聯網成為年輕人、甚至成為中小學的互聯網,越來越成為豐富知識的載體,網絡教育通過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充分發揮個人想象力,以自己的習慣方式探索學習,網絡教育資源共享,成為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在當下的環境教育中實現“終身教育”和全民環境教育提供很好的平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應用網絡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在:
通過網絡,學生可以獲得需要的學習資料,教師也可以獲得最新的環境教育信息,還能接受專家對其教學方式、方法的指導,實現不同學校教師之間的教學交流,促進其共同進步。
通過網絡,師生可以開展更生動的教學活動,如模擬情境、游戲等,還可以接受更廣泛的知識覆蓋,能更真實地體會到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這對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有著更積極的意義。
通過網絡,師生可以隨意選擇交流的時間和地點,時間和距離已經不再是交流的障礙。此外,網絡還可以促進各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了學校和社會團體、決策機構的聯系,加大學校對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
通過網絡,中小學校開展環保活動,文件可以通過網絡傳輸,減少下發、上報紙質材料,節約活動成本,提高效率。
通過網絡,如召開環境教育電子會議、電子交流和信息管理等,網絡教育成為中小學環境教育中的一支生力軍。例如:通過網絡視頻交流,積極嘗試和探索兩地遠程環保資源的分享,為學生創設出有利的遠程學習環境,獲取優質的資源。
2 福州市在中小學環境教育中應用網絡教育的主要做法
2.1 以福州教育網為主渠道,開展中小學環保活動
利用福州教育網實現教育系統內部各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為環境教育活動、教學等提供服務,具體的做法是:將我市有關的中小學環保活動通知在福州教育網首頁滾動播放,鼠標點擊后就連接到數字青少年宮具體環保專題活動,例如2008年7月,我市開展“中小學生迎綠色奧運――節能減排金點子比賽”,全市2204名學生參賽,30名學生獲獎。2011年5~6月在全市各中小學校開展“環保歌曲你我唱”活動,學校直接到市教育局網站的下載中心下載三首環保歌曲,結合學校音樂課、班會課、晨會課、團隊活動開展“環保歌曲你我唱”活動。通過唱環保歌曲,向學生傳播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理念,提高中小學生環保參與意識,同時進一步促進學校環境教育工作的有序推進。
將環保部宣教中心等部委組織中小學生環保活動的通知在福州教育網首頁滾動播放,由參加學校隨時下載,并將學校進行環保活動后情況,以文字、圖像、影視等資料上報。2009年組織全市各級綠色學校參加生態文明?節能減排全國小學生環保知識網絡競賽活動,以及2011年開展福州市限塑令宣傳活動,組織各級綠色學校中小學生觀看《節能減排行動公益廣告集》,并通過網上截圖、下載收集此專題學習活動的圖片、影像記錄材料,及時上報并匯編成冊。
福州市教育局組織環保活動,例如:2011年網上植樹活動,由市教育局導入福州市數字青少年宮做一個文明有禮的福州人 ? 網上植樹。
2.2 以各校園網為主,進行環境教育教學
利用校園網,通過現代視頻技術、聲像技術、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環境教學,使環境教育內容更生動、更有體驗性。我市校園網絡研究性學習探索從2004年開始,例如:福州第三中學地理組鄭友強、車云教師在《WebQuest在環境可持續教育中的應用——以福州市內河水污染狀況及治理為例》中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新方法——WebQuest(網絡探究學習法),Webquest探究學習的基本構想,就是幫助那些暫時不能憑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任務的學生,為他們提供一些幫助資源,以一個個階梯形式提供支持,使之最終形成在沒有幫助情況下去獨立完成復雜任務的能力。利用WEBQUEST進行網絡教學,把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社會變化并知道如何進行學習,能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校園網成為學校環境教學的窗口,實現校園網與國內外互聯網、本地區教育科研局域網相聯,實現了國內外環境教育資源共享,實現遠程環境教學。
2.3 以福州市環保網站為主,開展中小學環保知識普及,組織中小學校開展環保活動
要做好中小學環境教育工作,環保宣教部門一定要積極主動,發揮主導作用。每年環保和教育部門都要共同制定全市環境教育工作計劃,共同開展綠色學校創建、中小學生系列環保活動等。福州市環保網站開設環境宣教專欄,此專欄有四個內容,即環保宣傳、環保教育、公眾參與、環保科普,將我市環保工作動態、中小學開展環保活動情況以及環保前沿科普知識放到福州市環保網站,讓中小學生通過網絡全面了解我市環保情況。
篇10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前所未有的環境意識和生態文明思想人性化地提出了山水鄉愁這個主題,但是實現這個主題決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速過程,也決不是停留在會議、文章層面所能解決的單純理論問題,而是關聯國家整體改革開放進程的系統性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態環境是一個多層面的系統復雜體系,破壞容易修復則艱難異常!所涉及的問題極為龐雜廣闊,很多情況下,我們從認識層面上都遠遠沒有認識清楚其系統破壞的深層結構和成因,這就需要我們從核心思想層面、技術層面、管理層面、規劃設計層面、協同參與層面、生活方式層面以及各個產業發展循環層面綜合問題,梳理方法,建立全新的思考問題之方法,才能從根本上逐漸遏制和解決我們的環境文化缺憾。
山水鄉愁
山水鄉愁的核心是自然生態基質和人性人文的自然融合,包含著中華文化數千年的傳統制度和生活制度之積淀,承載著億萬國人的社會、家庭倫理情感,傳承著祖輩的重托,家族的期望,血脈的激情,基因的記憶以及民族人格的升華與夢想,沒有山水鄉愁的土地發展注定是一場畸形的利益幻覺,沒有生命的感動和文化的情感意義,沒有山水樹石鳥獸魚蟲的靈性互動,沒有溫情有機的喧鬧豐富,沒有故事浪漫的發生與發展,對比任何一個豐富、有機、歷史斑駁的古老城鎮,再看看工業城市線形發展的空闊形成,我們大抵能夠強烈的感受到山水鄉愁的核心與人性本質是多么的重要!山水鄉愁是情感有機物化的空間靈魂,確實這些靈魂的城市不可能有長久的經濟循環可能,終將被人們所拋棄和遺忘!忘卻山水鄉愁的工業新城開發模式是造就一個個“鬼城”現象的核心因素。遠離社會經濟聚落,遠離就有城市社區、遠離產業商業、遠離自然文化生態、遠離當地人文傳承、遠離山水鄉愁的所謂新城,注定是一場可怕噩夢!
任何一個富有地域文化有機生長發展的原生態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重慶、成都、武漢、昆明、大理、麗江、婺源、徽州、景德鎮、騰沖等等都因其富有濃郁的文化空間記憶而變得豐富多彩,而通過純粹的工業文明思路建構的功能性新城注定將面對工業類型資源條件改變后的城市困境,玉門、白銀、大慶、鄂爾多斯、鞍山、撫順、本溪、伊春、乃至溫州、東莞都概莫能外。這些城市在工業功能性發展過度的城市如北京、南京、武漢、昆明、都將面臨過度現代化帶來的城市交通和污染壓力,而隨著現代功能交通空間的深度介入,其他城市也必將赴北京之后塵,無論是霧霾還是擁堵僅僅是個時間先后的問題,不存在任何避免之可能。
頂層規劃
毫無疑問,當下的中國環境問題和城市問題之核心是頂層城市發展規劃問題,建國以后,中國秉承前蘇聯集權模式走出了大干快上的工業功能分區城市發展模式,漠視人性和人文聚集,漠視傳統文化和空間美學, 漠視生態山水肌理!人定勝天的思想指導強化了城市經濟物質功能,無視市場,禁絕城市商業自由、無視生態,全國性農業學大寨,全民快速發展森林砍伐工業導致水土流失,森林大幅消減。改革開放后,強化了基本的商業自由和市場商業需求,快速改變了一窮二白的基本面貌,但核心的工業化條塊思維并未改變,在快速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中,大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城鎮未能從規劃層面有效進行綜合規劃產業保護,大尺度的市場化改在徹底擊垮了中國數百年、數千年積淀的空間文化成果,通過二十年的迅速的工業新城建設,代表山水鄉愁的空間精神文化徹底幻化為鋼筋水泥和當代劣質瓷片,地域、鄉土、空間、材料、秩序、情感統統被拆遷華為烏有……,伴隨著城市空間的極限發展和整體環境的惡化,城市的危機和系統性社會、文化危機隨之而來,城市不再是鄉村向往的主體,也不是產業科技萌發的創新高地,而逐漸演化為人類生態災難的聚集體,人類夢想喪失的焦慮體。
面向越來越明確清晰的人類城市發展方向,我們所犯的錯誤其實僅僅是方法和通道錯誤,我們一頭扎進工業化的老路狂飆突進,理由僅僅是我們的物質匱乏和當下自己的急功近利,這個理由顯然改起來并不困難。其核心就是上下聯動,縱橫聯動通過生態思想和生態機制改革當下的條塊分割和僵化行政管理,改革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更多是技術和標準以及思想教育層面的細節。
概括而言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面制約著中國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和山水鄉愁的迅速流失,必須從思想意識層面認識清楚,方能破除當下的發展瓶頸限制。
(一)縱向的工業文明思想體系下的規劃定位及規劃審批體系是造成中國規劃成為貽害生態環境的重要推手
1.工業文明體系下分科制度前提下的條塊分割的規劃審批體制是造成問題的核心。經濟發展、政策體制、空間功能形態審批完全分割導致城市的發展僅僅注重投資和空間形態,而忽略了社會、文化、產業人文聚集、傳承。
2.國家主體功能規劃等社會經濟規劃與城市空間功能產業體系嚴重分離;時至今日,國家主體功能總體規劃從全局層面并未系統詳實的完成,也因此出現了各個地方的簡單重復建設,眾多的CBD建設從特大新城市一直覆蓋到縣級市,形成全國性的規劃空城,更重要的原因是投資于外向出口導向導致的國家主體功能區的產業整合缺失和區域產業功能區配合缺失。
3.規劃的行政主管審批權和規劃的技術操作壟斷合體是造成規劃惡果的制度原因。以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的空間形態規劃在行政審批權和技術主導權的二合一實質所形成的城市規劃技術壟斷是拷貝現象和簡單化城市規劃的核心原因。而事業、企業,公益,商業接線模糊則是核心的問題根源。
4.規劃部門作為頂層設計部門其技術出發源點之生態性、綜合性嚴重缺失是規劃結果的視野短視根本;這是部門性集權決策的必然結果,必須轉化部門計劃集權決策為市場需求競爭決策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城市規劃簡單化蔓延的趨勢。
5.工業文明思維下的規劃教育之文理分科是造成規劃設計人員感性缺失和理性僵化的思想基礎。在此基礎上,越是優秀的理工科規劃學者將越無法面對生態自然混沌有機的生態城市發展肌理,分科學習的知識變成了埋葬內在山水自然生機的理性“殺手”,中國三十年的城市快速發展史就是最好的例證。而過分注重交通則從交通本身造成了交通的極度擴張,今兒帶來了交通的嚴重問題。貪大求寬的交通設計本身帶來了交通指導下的非人性城市尺度、氛圍,嚴重的破壞了原有的城市傳承和城市產業、商業以及生活模式。
6.現行的規劃制度規范、指標、標準嚴重的制約著合理的市場修復和糾錯可能。而如此形成的制度、規范、標準則越來越“健全”,更加助長了城市的僵化發展和非人發展,中國如不徹底清理這些三十多年來建立的建筑法規體系,我們將很難面對我們腳下的山水人性城市,很難記得住兒時的鄉愁記憶!
7.規劃專業的基礎科學建構完全忽視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規劃專業對于地理學科的交叉、生態學科的交叉、社會心理學科的交叉、文化藝術的交叉異常缺乏,值得慶幸的是教育部在眾多院士的提議之下,已將風景園林規劃學科提升為國家一級學科,這必將為生態科學建構提供良好的學科平臺,然而該學科的現有學科背景和豐滿度及其綜合性依然無法有效應對,建議學科委員會集思廣益,用生態文明的開放屬性來建設這一重大的生態思想學科。
(二)橫向的生態科學思維缺位是規劃科學條塊分割,無法兼顧綜合的核心問題
世界是個生態圈整體,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完整有機,不可分割,因此面對生命地球的生態科學同樣也是廣泛關聯,有機統一,面對大地環境的規劃使用,其學科建設必須是多元交叉的有機統一,而當下的橫向生態學科缺位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發展和產業生態健康發展。
1.生態科學到目前為止依然在工業科學體系下分科研究。當下的生態科學是建立在經濟數據模型和城市開發目標模型之上的分科制學科,并沒有和現實有機的、歷史、文化的自然城市可持續發展互動。
2.生態科學的學科基礎不復存在。當下生態科學的基礎性學科缺位嚴重,無法應對整體自然生態體系研究和整體城市人文社會研究,動態數據缺乏,學科體系距離規劃實用距離遙遠。
3.生態科學的社會、政治、文化屬性缺乏系統整合。一直以來,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機制沒有生態生長機制,純粹社會和主流文化鮮明簡單,無法面對復雜中國的生態現實。
4.生態科學的橫向切面整體社會沒有意識.如何進行橫向切面的生態社會總結,其關鍵點、關鍵環節在何方,如何有效的進行生態橫向總結和控制一直是困惑規劃界的核心問題,生態學科的缺位導致生態思想和人才的奇缺,進而導致生態規劃的全局性問題凸顯。
5.互聯網機制是生態機制的先導和雛形。互聯網時代和云計算所決定的的大數據時代必將是生態科學規劃決策和應用的核心橫斷面,為此國家應大力推動生態規劃和智慧數據利用規劃的耦合,必將對中國的生態文明提供強大的規劃和引導決策體系。
(三)事權的集權決策制度則強化了條塊分割的強度和影響力
1.縱向邏輯決策。當下的城市規劃審批基本變成了地方首長的施政表達式,是地方首長個體能力和規劃團隊個體能力的綜合經驗展現,而絕不是地域、城市社會、學科研究、市場需求的綜合邏輯決策,因此縱向的邏輯決策最容易開展,同時也最易形成邏輯缺漏甚至邏輯倒置,更多的時候是完全服從于地方的經濟利益和部門乃至團隊、個體利益體現,規劃工具和技術手段有時候完全變成權力工具和利益代言,最終形成可怕的城市可持續發展停滯、凋敝。
2.市場競爭平衡協調。長期以來的市場需求與民主參與之復雜度從自然角度很容易弱化,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該片段很難發揮其作用,僅百年的社會動蕩使得中國未能具有健康、穩定的市場協調機制、體制,而三十年的實驗并未能形成有機生態的市場機制,有待長期持續的穩定政治環境去培育。
3.橫向關聯規劃。規劃的實質是橫向的,復合的和平衡生態的機制,而這些恰恰是我們規劃教育的嚴重缺失,很多規劃師僅僅是在面對一系列問題時才被迫進行橫向有限度關聯,造成一次次缺憾,應當從規劃教育到規劃人才構成、規劃管理、規劃行政、規劃整合多方面系統的形成生態規劃理論,從程序和方法手段上推動規劃的生態觀念和生態思想。才能最大可能的完成橫向整合。面對自然有機環境,才能“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四)市場需求缺位決策是規劃理論體系的畸形發展、自我內部循環的社會土壤
解放市場需求和消費。確立市場需求的主體投資引領地位; 建立市場需求、消費環節參與的體制機制; 控制市場行為的生態自然底線; 鼓勵需求市場“審批”規劃。
(五)行業縱向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自我繁衍機制是工業化思想縱深發展的技術基礎
一 是人類社會單元――家庭的縱向傳承是行業縱向傳承的基礎。縱向傳承具有自然社會屬性,這也是人類社會文化生存延續的必要結構,縱向傳承是自然的、發展的、穩定的,而橫向傳承則需要社會和個體、家庭的多維努力才能持續發展。二是行業發展具有長期性和相對穩定性。三是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開放制度是核心。四是教育的綜合性和生態競爭是破除行業縱向發展的關鍵。教育的多元選擇一直在中國未能實現,高考報考志愿時每個批次的院校僅僅為一個選擇就是核心,教育競爭應該徹底的放開,理論上說每一個學生應該有愿望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教育競爭的結果就是思想和理論以及技術競爭的落實,也是建立生態科學的思想意識基礎。五是破除行業壁壘,打通學科交叉是引領行業創新的基本條件。當下行業壁壘及其資格資質認定是固化行業的牢籠,而行業協會的利益化和集團化又在強化這一結果,名為規范行業技術標準,實則建構行業發展的囚籠,必須從行業有機自然融合角度大力破除。
要徹底的從工業文明思路走出來,回歸的生態自然目標體系,建設美麗家園和山水城鎮,重視鄉愁人文情感和自然生態的基本關懷,我們必須要克服以上五個方面所存在的系統性問題,建立綜合有效的生態科學體系和整體有機的生態文明思想技術體制,而當下的行政體制、技術體制、教育體制、金融土地體制則依然是適應條塊分割的管理細節,必須系統、科學的梳理清理,形成全面適應生態、低碳、環保、有機的社會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