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檔案管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3-04-23 11:5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社區檔案管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社區檔案管理辦法

篇1

一、加強領導,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

一是制定規劃,合理布局。按照國家和省關于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指導意見精神,針對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城市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需求,我們制訂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確立了到2012年在全市構建起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總目標;確立了由擴展到三個縣級市,再擴展到6個縣,分階段實施,逐步覆蓋的發展戰略;確立了以公立醫療機構領辦或創辦為主、社會力量創辦為輔的發展方式。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網點布局、功能定位、科室設置、人員和設備配備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為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我們把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與整合衛生資源、調整醫療網點布局緊密結合起來,對醫療網點過密的社區采取以現有醫療機構整體轉型為主的方式設立,對缺乏醫療網點的社區采取以新建為主的方式設立,以避免重復建設,造成新的浪費。目前,三市一區的16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是由國有二、三級醫院領辦或整體轉型舉辦;33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分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設、企業衛生所轉型和社會力量承辦,業務上接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對新設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我們堅持嚴格把關,要求在網點布局、房屋面積、科室設置、人員數量和資質、藥品和設備配備上必須全部達到規定標準,否則不予審批。

二是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市委、市政府始終給予了高度重視,堅持把這項工作作為落實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構建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切實把這項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作為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精心研究部署并認真組織實施。市委連續六年把社區衛生服務列為全市的大事大項,由市委督查室跟蹤督辦抓落實。每季度聽取一次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每半年進行一次實地檢查,每年年終進行一次目標完成情況考核。市委胡世英書記經常過問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并多次深入到等地視察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市政府主管領導始終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抓在手上,不但定期聽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情況匯報,每年都深入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檢查指導,并現場辦公解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市、區)政府對這項工作也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并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了大力支持。為了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納入了社區建設總體規劃。在規劃和建設各社區服務機構辦公用房時,專門預留出1000平方米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并通過政府投入、領辦醫院投入等形式先后投入210萬元,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購置了心電機、B超、血球分析儀、電冰箱等儀器設備;在沒有上級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共投入資金715.5萬元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其中財政連續3年共投入資金430萬元(350萬元用于業務用房建設,80萬元用于設備配置),領辦醫院自籌資金285.5萬元(208.5萬元用于業務用房建設,77萬元用于設備配置),建設了3所高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三是積極開展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試點工作。從2008年開始,我們在市轄區進行了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試點工作,2009年這項工作在我市三市一區全面鋪開。在開展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前,各市、區政府專門出臺了《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標準核定暫行辦法(試行)》和《政府購買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評暫行辦法》,提高了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為確保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取得實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二、加強管理,全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

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過程中,我們認真貫徹國家和省關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精神,嚴格按照國家和省衛生廳下發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實施細則》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要求,堅持標準、嚴格監督管理,保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標準和功能性質。規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具備全科診室、預防保健室、治療觀察室、資料室、健康教育室等必設科室,人員和設備等必須符合標準要求。并把兒童計劃免疫、婦幼保健管理、疾病防治等多項公共衛生服務內容交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功能。針對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工作上偏離社區衛生服務宗旨的現象,我們多次召開會議,嚴格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堅持公益性質原則,必須堅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標準,必須發揮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并專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與管理規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檢查評估標準》等9個文件,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國家新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下發后,我們按照新標準要求,對全市原有的社區衛生機構進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頓,全部進行重新審核,對經整改后仍達不到新標準要求的4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堅決給予撤銷。

為保證社區衛生服務的效果,我們按照國務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和《黑龍江省城市社區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及《城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辦法》等有關要求,結合我市的實際,制定了《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標準》,根據此標準對我市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進行考核。在考核過程中,不僅將服務項目數量、質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提高了考核的科學性和指向性,同時,采取“面對面”的方式,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綜合滿意度,并將滿意度測評結果與撥付政府購買資金掛購,強化了對購買服務的社會監督,增強了評價效果的公信力。制定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完善各種規章制度,明晰和規范了每一個項目的工作內容、操作流程和質量標準,為社區衛生服務的規范化和評價的科學化奠定了基礎。按照考核的標準,對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工作實行全過程跟蹤監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力地保證了社區衛生公共服務工作任務的落實。

篇2

一、基本情況

我市轄4區7縣,全市總人口311.93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50.36萬,占人口總數的48.5%。城區設有14個街道辦事處,108個社區,人口58萬;礦區設有24個街道辦事處,102個社區,人口47萬。目前,全市已批準運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23個,其中設在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3個;設在礦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個。按舉辦主體性質分:事業辦的有13個,占57%;企業辦的有7個,占30%;政府辦的有2個,占8.7%;個人辦的有1個,占4.3%。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執業醫師400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12人,占3%,主治醫師166人,占41.5%,醫師148人,占37%,醫士74人,占18.5%。護理人員239人,護士100人,占41.8%,護師52人,占21.8%,主管護師45人,占18.8%,未取得職稱者42人,占17.6%;已批準運行的服務中心房屋使用面積均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務站均達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備了診療設備、輔助檢查設備、預防保健設備和健康教育設備。

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情況

我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從1997年起步以來,從試點到逐步推廣,10年來經過不斷努力,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社區衛生服務能力逐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強領導,切實履行政府職責。首先是成立領導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長李世杰為組長,15個局、委、辦負責人為成員的大同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領導組,全面負責社區衛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其次是制定規劃,明確目標。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大同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規劃》明確了到2010年,全市將建成4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規劃的出臺,為推進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第三是加大財政投入。近年來,市財政共安排811萬元用于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2、健全規章,規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運行。市政府出臺了《大同市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辦法》,市衛生行政部門也下發了《大同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管理辦法》,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技術服務實施準入管理,居民健康檔案做到統一標示、統一管理、統一使用。同時還進一步規范了《社區衛生服務管理制度》、《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內容》、《社區醫務人員道德規范》、《社區雙向轉診制度》等十大項69條規章。為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運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學配置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從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指導意見》和《山西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基本標準》,及時出臺了《大同市進一步規范和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施意見》、《大同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整體規劃。為了落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六位一體”功能,對預防保健地段進行了調整。近期,根據《大同市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辦法》規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職人員對批準運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回頭看,要求其進一步規范和完善,目前已檢查了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4、加強培訓,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服務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衛生局委托市醫學會先后舉辦了兩期全科醫師培訓班,共培訓全科醫師147人。市衛生局還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選派了一名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教學并熟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人員參加了在太原市舉辦的“中西部地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和重點工作項目培訓班”,作為我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師資人員。同時,根據中西部地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和重點工作項目總體方案的要求,將北關、北街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陽里齒欣、南關友誼、北關安益園、北關鐵牛里、南關興國寺、平泉街六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高血壓、糖尿病防治適宜技術有效推廣應用試點,對相關人員進行了防治技術的培訓。到目前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壓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規范管理,使社區的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別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務,提升社區衛生服務功能。依托社區,完善服務,滿足居民健康需求。電建醫院轉型為新建南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后,不僅面向原公司職工,而且覆蓋周邊10個社區居委會,輻射人口9494戶,3.5萬人;城區醫院下派的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覆蓋東西南北20多個居委會,服務人口近8萬人。煤峪口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該礦中心,服務半徑2.5公里,居民6600戶,服務人口3萬多人。這些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全科醫師為骨干,將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融為一體,積極開展計劃免疫、健康教育、醫藥咨詢、免費體檢、慢五病防治等,普遍為轄區內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對老年人實行上門服務,對慢性病人定期檢查、跟蹤服務,構建起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使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處于初創階段,服務領域、服務內涵、服務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雖然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問題仍然困擾著社區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有:

1、全社會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認識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關部門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感認識不足,對政府應承擔的責任重視不夠,未能積極地去研究、探索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相關的政策,而是在被動地等待上級的“紅頭文件”或“硬性指標”出臺。另一方面是廣大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概念和內涵認識不清,參與意識不強,“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意識也比較淡薄,大醫院看“小病”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2、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宣傳力度不夠。我市宣傳普及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只是由衛生行政部門和基層醫療機構孤軍奮戰,缺乏全社會參與的大張旗鼓的宣傳和報道,影響力相對較弱,群眾的認知度不高。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知之甚少,當醫務人員入戶調查、建立健康檔案、對慢性病人進行隨訪時,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許多居民不給開門,拒絕調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幾年來,市級財政雖然安排了一些資金用于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城礦兩區也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給予投入。但是這與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其職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遠遠不能滿足的。目前,資金緊缺已成為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發揮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首先我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都是自負盈虧的,在自主經營的情況下,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越多的衛生機構,經營就越困難,甚至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如新建南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電建醫院)2005年完成了社區衛生服務范圍內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計劃免疫等多項工作,同時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檔案。雖然當年完成門診工作量達2.3萬人次,電建公司為其撥付了三分之一的經費,仍虧損31萬元。為了生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靠自身醫療業務創收來維持運轉,重醫療服務輕公共衛生服務現象就比較嚴重。其次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來說,工資待遇低,政府補助工資比例也不等。如城區醫院下屬的各社區衛生服務站,全民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政府負擔90%,集體人員負擔30%;而其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政府撥付基本工資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籌集。由于擔心工資待遇得不到保證,醫務人員往往重治輕防,誘導需求,甚至過度醫療。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整體功能的發揮,也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群眾心中的形象。第三從醫療設備來說,多數衛生服務機構設備簡陋,缺少心電、B超等康復理療、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醫療儀器和設備。第四從業務用房來說,多年來,我市在城市建設規劃審批時,在小區建設中,沒有按照“四進社區”(科教、文體、法律、衛生進社區)的要求預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現有的衛生機構多數靠借租房屋自行解決。以城區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開展工作的,而租房費用往往都在萬元以上,如鐵牛里社區服務站光租賃房一項每年就需3萬元;興國寺社區衛生服務站每年房租費是1.8萬元;北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租賃的是公產房,年租金也有1.3萬元,沉重的房租負擔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無形中弱化了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制約著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開展。

4、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站的設置,許多是由原有的企業醫療衛生機構通過轉型、功能轉換舉辦的,這樣導致個別地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置與當地的人口情況及服務半徑相比,形成過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區較多,而多數小區都沒有設置或預留出衛生服務機構,使當地居民無法享受到社區衛生服務。

5、全科醫師短缺。全科醫師是社區衛生服務的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醫務人員多為專科大夫,以城區為例現有醫務人員225人,接受過省、市級全科醫師短期培訓的人數為36人,只占16%。從全市來看,按照省衛生廳規定,每個社區服務中心至少配備6名全科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每站至少配備2名全科醫師。根據我市社區設置規劃,應有全科醫師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醫生接受過全科培訓。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護人員,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因此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認知度也較低。

6、醫療保險與社區衛生服務脫節。目前,我市有3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了大同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定點機構,8家納入了城區或企業內部職工醫療保險定點機構。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由于醫保的門檻比較高,與市級醫保聯網需要支付設施費、軟件費、保證運轉的維護費等上萬元,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于獨自負擔這筆費用比較困難,所以未向醫保機構申辦手續。加入醫保的患者多流向大醫院看病,客觀上造成大醫院看小病,基層衛生資源閑置,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醫藥負擔。

7、雙向轉診機制不健全。為合理調配醫療資源,國家提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市級醫院之間的病人實行“雙向轉診”,但從我市實際效果看,雙向轉診機制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危、急、重癥患者轉往市級醫院,往往是因為受醫療水平、診斷設備、就醫條件限制被動轉診,而上層醫療機構受利益驅使或因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沒有將患者返回社區康復,雙向轉診能上不能下,這一方面使得現有的衛生資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醫院診療壓力,也加重了群眾看病就醫的壓力。

四、幾點體會和建議

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居民健康為中心、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融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為一體的連續綜合的全新服務模式。這種服務體制、服務對象、服務模式、服務目的等與傳統醫療有很大不同,可以說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新的課題,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在調研中我們深深地感到。一、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區衛生服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家職能部門和城、礦兩區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協調工作。其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載著大量社會公共衛生項目,其轉型和發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離不開大型醫療機構的扶持。目前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多為專科醫生,而且素質相對較低,難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醫院人才資源的優勢,發揮“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進社區享受醫療保健服務是非常必要的。三、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必須有創新意識。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許多好的創新舉措值得我們借鑒,如上海市的長寧區和北京市的東城區,率先推出了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在確保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切斷了社區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處方臨床檢查、醫療收費的直接掛鉤關系。我市礦區紅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創造性地提出了“片醫”這一新的服務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辦法》規定,到2010年,我市城區、礦區、開發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區,大病順利進醫院,康復平安回社區”的總體目標。為了這一目標的早日實現,我們建議:

1、提高認識,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支持力度。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決定了其工作必須由政府來組織實施。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設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提上議事日程,擺到優先發展的位置,并納入政府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同時要加大工作力度,積極落實現有各項政策,盡快制定并出臺相關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盡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經濟的社區衛生服務。

2、加強宣傳,提升廣大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參與意識。要發動社會力量,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有更多的了解,認識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僅能夠為病人提供基本的醫療診治服務,還針對健康或非健康狀態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和計生指導等服務。同時要加強健康教育,推廣科普知識,使廣大群眾樹立科學的保健意識,形成積極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的良好氛圍。

3、加大投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投入和補償機制。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資金與提供補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市、區兩級政府要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將社區衛生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財力的增長逐步增加投入。確保中央、省、市、區(縣)四級以服務人口為基數,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補償資金得到落實。同時要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社區衛生服務,建立穩定的多方籌資機制,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揮城市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網絡的作用。

4、科學規劃,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第一要把社區衛生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在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中,社區衛生服務設施建設應與住宅開發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第二要按照《大同市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實施辦法》規定的設置規劃,組織專人實地查看,進行科學地論證。盡快編制并出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布局規劃,實現“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鐘可以到達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對醫療市場整頓力度,進一步嚴格審批手續和行醫資格,對不符合辦醫及私自掛牌的醫療點,堅決予以取締。

5、創新理念,加快職能轉變。首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提高服務意識,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創造出自己的優勢,如開展家庭病床、家庭醫生等服務,全方位開拓社區衛生服務領域,增強其市場競爭力,第二要積極引導社區醫務工作者轉變觀念,為居民提供個性化服務。第三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大力宣傳積極推廣我市一些先進服務中心(站),如礦區紅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經驗,要在時機成熟時召開先進服務中心(站)先進經驗現場會,以點帶面,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六位一體”的服務功能。

6、強化素質,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對社區全科醫師、護士的在職培訓力度。要完善社區醫務人員任職資格和聘用制度,在晉升職稱、工資福利等方面實行適當傾斜政策,吸引醫學人才進社區為居民服務。要通過政策導向,鼓勵大學畢業生到社區服務機構工作。

7、推進醫保進社區,方便群眾就近就醫。衛生行政部門與醫療保險機構要盡快制定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建立社區服務機構準入驗收和醫保定點初審同步聯動審批機制,經市衛生行政部門按新標準驗收合格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分批納入醫保定點管理。同時,要適當拉開參保人員醫保基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二、三級醫院的報銷比例檔次,調節居民就醫流向,緩解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

篇3

一、健全機制,提供政策支持

從居民需求出發,制定培育機制。社區民間組織的培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以“黨委領導、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門聯動,社區牽頭、居民參與”為工作方針,以居民需求為起點,以培育發展為重點,以登記備案為手段,緊密結合社區的特點,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調查、服務的個性化標準、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機制,精心籌劃,周密安排,確保社區社會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做到“三個摸清”,即通過調查研究,要摸清社區社會組織服務對象的數量、類型、分布等具體情況;通過召開社區居民代表、黨員代表等參加的座談會和設立征求意見箱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摸清群眾的需求;根據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摸清影響和制約本轄區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突出問題。按照“需求的全面性調查、服務的個性化標準、資源的信息化管理”的工作原則,理清工作思路,將社區內的居民急需的服務項目、可為民服務的人員、可利用的服務設施進行梳理,分類建檔,為社區民間組織培育發展奠定基礎。

強化功能入手,健全保障機制。要制定《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社區社會組織工作的通知》,對工作內容、工作責任、工作步驟、工作目標等提出具體要求,讓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有理有據。針對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起步艱難的問題,我們在盡力扶持的同時,要把政策用好、用實、用出效果,還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為一些資金運轉較為困難的社區社會組織進行資金扶持,對一些社區的腰鼓隊、秧歌隊、健身隊、老年大學,積極與相關部門及等街道辦事處溝通、協調,放寬登記條件,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采取“先發展、后規范,先備案、后登記,部門聯動、分類指導”的辦法,對符合登記條件的社區民間組織,要納入登記管理;對達不到登記條件的,可根據社區公益事業發展需要,自下而上,經社區居委會初審,街道(鎮)、區民政部門逐級核準備案。還可動員駐區企業出資為社區社會組織舉辦各類有益活動,如舉辦文藝晚會和文體比賽活動等。部門、街道和企業的政策、資金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奠定政治和經濟基礎。

二、著力引導,搭建發展平臺

1、積極組織引導,營造有利于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我們要本著吸引、培育、發展的理念,積極組織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如通過有計劃地安排社會組織參加各種廣場活動,專題晚會,在宣傳社會組織的同時,充分展示其在社區建設中的價值;通過引導社區社會組織開展“情系災區群眾”、“為殘疾人獻愛心”等愛心救助系列活動,展示社區社會組織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的社會認可度。

2、發揮示范作用,推動社區社會組織有序發展。在個別社區中,我們發展和培育一到兩個社區社會組織,精心指導,讓其在組織管理、活動開展上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在整合社會資源、凝聚社會力量、完善社會服務、緩解社會矛盾、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互動等方面的優勢,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帶動社區社會組織的整體發展。

3、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社區社會組織的地位。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社區民間組織在發展社區公益、提供社區服務、滿足居民需求、創建文明城市、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營造培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社區民間組織建設與和諧社區建設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三、強化功能,彰顯發展活力

一是強化服務功能,提高社會參與度。通過進行指導性培訓,我們要督導社區社會組織逐步確立“老百姓需求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的理念,引導社會組織積極整合社區資源,提高駐區單位和居民參與社會化服務的主動性。在慈善和公事業上,要積極從事減貧濟困、救災防害、安老撫幼、扶弱助孤、助學助醫等公益活動,對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及時給予救助和幫助;在社會事業上,社區組織要主動參與興辦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如:可以建立社區老年大學,聘請有關專業人士講授保健、花卉培植、烹飪技術,開展書法、繪畫、家庭關系相處技巧講解,豐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知識水平、藝術品位和生活質量。這樣不斷強化服務職能,主動為社區居民服務,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

二是強化協調功能,提高社區和諧度。我們要通過社區社會組織,深入挖掘共同利益,溝通協調各方關系,廣泛整合社區資源,在社區里形成“利益共分享,困難同擔當,有事大家辦”的濃厚氛圍,使單位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居民之間、居民與居民之間和諧相處。同時,要做好困難群體幫扶、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等方面的工作。

篇4

【關鍵詞】城市化區域 農民培訓 管理方式

一、培訓模式及培訓結果管理探討的必要性

自2003年9月國家農業部等六部委聯合《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計劃》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又了一系列有關農民培訓的重要文件,我國農民培訓工作已進入一個重要發展階段。近幾年來,城市化區域的農民培訓工作已全面展開,各地在培訓模式及培訓結果等管理方面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許多嚴重缺陷,深入進行這些問題的探討,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政府在這一工作中主導地位的充分發揮。農民培訓工作,從總體上講,屬于社會公共事業部分,加上我國目前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較低以及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不足和費用承受能力有限,所以各級政府在現階段必須承擔起農民培訓的主要責任,作為城市化進程很快的區域的政府,更是責無旁貸。但由于經驗缺乏以及部分地區對農民培訓工作認識的不足和開展的嚴重滯后,致使這些城市化區域農民培訓在模式及培訓結果管理方面暴露出種種不足,這一方面嚴重制約了這一工作的順利、有效開展,另一方面造成發大量培訓資源,包括時間、精力的嚴重浪費。認真探討這些方面的問題,可以使這類地區的各級政府在政策制定、經費投入、資源調配、機制建立、評估考核等方面更具科學性,從而使培訓工作減少失誤,降低浪費,提高效率。

2、有利于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培訓模式如果合理、科學,又有當地政府規范操作,就會便于參加本地培訓的農民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進行明明白白的套餐式選擇。合理而嚴格的培訓結果管理,會促使學員增強培訓學習的自覺性,消除投機和害怕吃苦的心理,同時也有利用于他們選擇不同學習模式而能順利報銷某些合符規定的費用,并使其學習成果能得到權威認證或認可。

3、有利于國內城市化區域農民培訓的整體發展。本文所說的農民培訓指兩大部分,一是指城市化區域,特別是大城市城中村、郊區及相鄰地區本地農民的培訓;二是指外地進入該類地區做工、務農(都市農業)農民的培訓。各城市化區域根據本地區情況探索農民培訓模式及培訓結果管理辦法,可極大地豐富這兩方面的管理內容,隨著探索主體力量的增強與內容側面的增多,通過對成功管理方式的交流與推廣,可使這兩方面的管理更接近它自身的內在規律。

二、城市化區域農民培訓模式

根據國內城市化區域農民培訓近年來的探索及綜合環境因素的影響,城市化區域,尤其是沿海地區城市化區域的農民培訓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試驗與完善。

1、“培訓券”模式。借鑒國外的經驗,政府將補貼給參加培訓的農民的經費無償地以一定面值的“培訓券”形式按政策規定發到農民手中,農民領到培訓券后,可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和需要,自由選擇相關機構與內容參加培訓。 培訓機構和有關人員通過培訓付出收到“培訓券”后,可到政府指定的金融機構兌換現金。農民的“培訓券”不可直接變現(金融機構不得違規兌現,否則承擔相應責任),但農民若有特殊原因,可以贈送或相互之間調劑。

2、技能等級考證模式。這是目前城市化地區運用較多且非常受在崗農民工歡迎的一種培訓方式。目前,國家、省市勞動保障部門及其他部門已開設了數十種技能考證種類,包括技術工種、管理工種和特殊工種,在崗農民工或已有一定基礎而又準備上崗的農民工,可邊工作邊參加培訓,或參加全日制培訓,這樣既可學以致用,又可通過努力拿到不同等級的專業技能、資格證書,以被用人單位認可和重視。

3、“訂單式”培養培訓模式。對于此類地區的初、高中畢業而又沒升上大學的畢業生,可通過政府有關管理部門與企業協商并聯合出資培訓,或由勞動力市場中介部門牽線搭橋,或通過校企聯合,根據企業專業及人數需要,實行“訂單式”培養,學制既可是學歷班,也可是非學歷的專業培訓班,學生畢業或結業后進入對口企業就業。此模式中的學歷教育班,還可實行1+2,2+1,1+1+1等模式進行培養培訓。1、2等數字指在正規學校學習時間和在企業實習(邊看邊學、邊干邊學)的不同時間。此類模式還可以采取政府出資建立訂單技能培訓基地,根據當地企業需要,按訂單為企業培訓具有專門技術、技能的新上崗員工。

4、院校“基地式”培訓模式。即大、中專院校,特別是高等、中等職業技術院校、科研院所,可根據本地需要設立專門的農民培訓基地,開展農業科技、本地農民轉移、農民創業和外來農民工的培訓。

5、師帶徒培訓模式。師帶徒在我國源遠流長,在現階段作為一種非組織培訓行為,也非常廣泛,很多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民,靠各種私人關系找一位師傅傳、幫、教。我國可以借鑒德國師帶徒培訓模式,政府管理部門出面確定行業師傅及帶徒的資格,然后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大力鼓勵和成建制的安排新轉移農民工拜師學藝,學徒“出師”時要經過考試,通過考試后,政府授予被培訓者的專業技能資格證書和學習證書。這是一項規范性、提升性的工作,雖需要時日,但現在應大膽開展探索。

6、現場指導式培訓模式。無論是在企業從事制造業工作,還是在城郊從事現代特色農業生產,農民工最需要在工作現場,面對工作對象,有教師或者培訓者做操作示范和指導,這類培訓使受訓者能直觀感受、模仿,效果良好。這種培訓模式宜與師帶徒、培訓基地培訓和培訓師、教師下到基層現場指導幾種模式結合進來進行。

7、“保姆式”培訓模式。即培訓機構和相關人員根據受培訓對象的具體要求,實行動態性、全程式培訓,如對受訓者進行科教化知識補課,同時根據要求對其進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甚至與其一道研究技能、技術上的難題。這種模式多用于已有一定專長,或承擔一定創新科研項目的技術/技能型農民的培訓。

8、“鏈”式培訓模式。即有關部門有意識地先對轄區內的都市農業或創業示范戶、示范企業有關人員進行培訓,然后讓他們對其他農民或農民工進行接力培訓,使先受培訓的人員與后受培訓的人員之間形成一條鏈,使受訓的農民工數量成倍增加。

9、社區式培訓模式。充分利用城市社區的相關資源開展農民工培訓。如社區出場地和管理人員,政府、行業協會、工商聯組織等出面組織大專院校教師、企業行家、社工、義工人員等到社區擔任培訓者,培訓對象為本社區所轄范圍內的農民工,培訓時間主要是休息日、節假日和夜晚。這類模式可以使農民工解決工學矛盾、住地與培訓地相隔太遠矛盾等。深圳寶安區、寧波鄞州區從2003年就已運用了這類模式,近來東莞、廣州市等都已開始了這類培訓模式的嘗試。

10、學歷式培訓模式。政府出資并分批制訂計劃,在優秀農民工中選拔合符條件的農民及農民工到大學接受在職學歷教育。深圳市政府已于2008年7月進行這一模式的嘗試,計劃選拔100名,而報名者卻達上千人,受到了農民工的歡迎。

11、企業培訓模式。即企業對農民工進行新入職員工培訓和已入職農民工的繼續培訓,這是國內最主要的一種培訓方式。實行這一種方式,也應充分借鑒國外多個國家的經驗,政府首先應當立法,規定政府和企業在這項工作中的權利和義務,同時要制定相應政策對企業加以鼓勵,真實減輕企業在這一方面的負擔,如將企業培訓經費進行稅前列支,或對企業進行培訓撥款,同時注重對企業主進行精神性獎勵,還可以出資將部分企業建成農民培訓基地。

12、工地學校培訓模式。在建筑、建設工地上(橋梁、隧道、海港碼頭、開礦、大型企業建設等)設置臨時性、流動性培訓學校,利用工余時間甚至是上班時間給農民工進行現場培訓,以有效地促進農民工現學現用。廣州、深圳2008年上半年已運用這種培訓方式,并大力加強有創新特色的工地學校教材的編寫工作,以促進工地學校培訓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城市化區域農民培訓結果管理方式

目前各城市化區域對農民培訓結果的認定、管理做法各異,致使農民及農民工參加培訓后或因發證機構混亂,或因間隔時間長,或因工作地點的變動,導致其培訓結果得不到持續認定。所以,努力使這一方面的管理實現規范化、有序化、合理化,乃至統一化,都很有必要。綜合國內外已有的作法和各城市化區域的具體情況,可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和完善。

1、盡快統一和規范培訓、發證主管部門,讓農民培訓證書具有權威性。由于農民培訓與其他培訓一樣,涉及到經濟收益問題,現在不少政府部門都力圖擁有和控制這一資源,爭取主考權、技能鑒定權及相應的發證權。從省、市一級主管培訓考證的現狀來看,勞動廳(局)主管一塊,人事廳(局)主管一塊,還有眾多其他廳(局)也主管一塊;此外還有一些派、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也主管一塊;另有一些培訓機構也自行培訓,自行發證。這種主管、主辦培訓和發證方面的多頭化、無序化,自然使很多農民培訓的結果認定產生混亂。目前應由國家權威部門出面,盡快解決包括農民培訓在內的各類培訓主管及發證權的歸屬、安排問題,做到“刪繁就簡”,分工有序,布局合理,以此使參加培訓的農民及農民工吃下“定心丸”。在英國,農民培訓與其他培訓一樣,采取嚴格的考試制度,學員經考試合格后,發給“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2、把資格證書與農民創業幫扶措施結合起來。對于在城市化區域進行創業的農民,政府可學習南韓、德國等國經驗,規定欲創業的農民在完成一定數量的培訓并獲職業資格證書后,才允許其辦理有關申報手續,并在小額低息(或無息)貸款方面予以優先,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在德國手工工藝品行業,包括農民在內的創業者,必須要通過師帶徒培訓方式培訓,并通過國家組織的有關考試以后才會得到批準。又如在法國,農民要想獨立興辦農場,必須先取得農業技術員證書。我國可以逐步推行這一做法,有關培訓費用主要由政府支付。

3、把參加培訓與在城市化地區安家落戶條件結合起來。從中國現階段情況來看,許多農民進城打工主要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在他們認為根本不可能在城市長久發展甚至可以安家落戶時,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自然會大打折扣。政府應該逐步取消對農民進城打工在諸多方面的歧視性政策,徹底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合理解決農民在住房、子女上學、醫療、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問題,使進城市農民消除“過客”心理,樹立爭取轉變為市民和在城里安家落戶的意識與決心,如深圳市最近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由原來發放的“暫住證”改成“居住證”,并讓持有“居住證”者基本享受本市市民待遇。但本文建議將外來農民工是否參加培訓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素質證書作為允許其成為城市居民并完全享受市民待遇的必要條件之一,以此調動希望在城市安家落戶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4、將培訓結果記入農民檔案,使其作為求職、晉升的重要條件。城市化區域對本地農民和外來農民工參與各類培訓及考核結果記入檔案(設立專門檔案管理人員),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這一檔案信息的查詢聯網,這樣可使用人企業能迅速、準確地查閱到求職者的真實培訓信息,以獲得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能對口的員工,并可給予相應的待遇。對于求職者來講,他們的有關培訓結果信息可以被企業了解,這也會從不同的方面激發他們繼續參與培訓的自覺性。

(基金項目: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2007年度課題,編號:07B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課題,商務部“新時期商務人才需求與高校商務人才培養”子課題,編號:GJYSLX200721。)

【參考文獻】

[1] 陳華寧、朱平國:論農民培訓工作的三大目標[J].上海農村經濟,2008(3).

[2] 李少元:國外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經驗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5(7).

[3] 謝建社: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教育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6).

篇5

連云港市區域衛生規劃、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居民健康卡項目建設與衛生信息化熱潮依次啟動。2011年9月,連云港市及轄區四縣被江蘇省衛生廳確定為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項目試點地區,同時承擔衛生部居民健康卡建設試點任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并將該項目列入市政府“連云港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程”。

依托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良好基礎

“居民健康卡建設不是無中生有的空中樓閣,它需要一個信息化基礎。”在介紹居民健康卡項目時,連云港市衛生局局長周偉首先強調了建設基礎。連云港市居民健康卡項目的順利實施正是依托了衛生信息化的良好基礎。

連云港市衛生信息化規模化建設起步在2007年,即“十一五”期間。當時連云港市衛生局領導一致認為應當將衛生信息化作為引領衛生工作的突破口,并邀請全省知名專家制定出臺了《2007年~

2010年連云港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規劃》,通過整體規劃和逐年計劃的方式明確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任務。

周偉介紹說:“我們當時著眼于信息基礎建設,下決心要把基層的網絡做好。”在衛生信息化工作中,大型醫院往往具有足夠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村衛生室等基層信息化工作則需要政府引導、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借由國家整體衛生信息化政策的指導,連云港當時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作為主攻的項目。

“十一五”期間,連云港新農合市級管理信息平臺建設不斷推進,到2011年底,全市實現了各縣、區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與市級管理信息平臺互聯互通。

周偉回顧說:“有整體建設規劃作為指導方針,我們的信息化建設得以全面有序地開展。”連云港市在“十一五”期間先后建成了幾個重點業務系統。除新農合管理系統和平臺外,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信息系統、婦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統、疾控預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統,以及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HIS管理系統、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系統等,也一并完成。

借助建設規劃,連云港市在設施及設備投入方面也有了較大提升。“十一五”期間連云港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在發展方式上主要采取分級負責,以條塊為主,實行硬件分散投入,各條塊的各單位依據管理和業務發展需要更新和增加大批先進硬件設施設備,包括自建機房。通過覆蓋城鄉的專用信息網絡, 實現了市、縣(區)、鄉、村(1700多個)四級醫療機構和市、縣(區)、鄉(鎮)三級醫療衛生(新農合)管理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同時該網絡在市級匯聚后實現與省衛生廳新農合管理部門的專網聯接。

建成的市縣一體化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承載著全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衛生資源這三個基本數據庫,承擔著全市醫療衛生數據的存儲和交換,同時還承擔著市轄四個區的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業務信息系統的部署和應用。市縣一體化平臺同步建設、同時部署,力爭實現無障礙的數據交換。

基于無障礙的數據連通,連云港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可以完成諸多功能:預約掛號、健康檔案管理、遠程醫療、衛生綜合業務管理、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業務信息系統的應用等等。其中遠程醫療項目更是衛生部門作為緩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重點方式。2013年,江蘇省衛生廳也提出要求,希望在至少三分之一的縣建立區域檢查檢驗系統。

“連云港市之所以能一氣呵成地完成全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市縣一體同步推進是一大原因,也是我們的特色。”周偉介紹說,市縣一體同步推進過程遵從四個統一:首先,統一負責系統、平臺的研發。市、縣區衛生信息平臺和全市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業務信息系統由市衛生局和合作的軟件公司共同設計和組織開發。其次,統一組織簽訂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業務信息系統升級改造服務協議,市衛生局統一組織各縣區衛生局和軟件公司共同簽訂相關的協議。第三,統一組織采購硬件設施和軟件產品。由市衛生局統一組織各縣公開招標采購,保證軟硬件的一致性和互聯互通。第四,統一組織管理和維護。市縣一體化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由市衛生局集中部署和維護,并且指定專人進行管理。

分工協作完成健康卡建設

擁有強大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做基礎,居民健康卡的建設可謂水到渠成。然而健康卡建設涉及多個部門,統籌協作是建設的客觀要求。

連云港市衛生局公共衛生信息中心負責人徐德斌介紹,連云港居民健康卡建設可以總結為四句話。首先是“省市聯合,部門配合,分工負責”。居民健康卡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門,主要有省衛生廳,市、縣衛生局,省公安廳,省農行、省建行、市農行、市建行等,在這個過程中任何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整體工作。第二是“政府牽頭,銀衛合作,共同建設”。此前提出的“銀醫合作”是銀行與醫院合作,而連云港所推行的“銀衛合作”上升到銀行與政府衛生部門間的合作,達到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統一部署的要求。第三是“基于全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居民健康卡很多功能需要信息平臺支撐,這一指導思想強調一定要先做平臺,再做居民健康卡。如果先發放居民健康卡,平臺遲遲不能建起來,也就失去了意義。最終是“立足應用,整合資源,方便群眾”。這便是居民健康卡實施的根本目標,如果居民健康卡沒有被有效地應用,不能對醫療衛生服務作出有益的輔助,則成為“為了發卡而發卡”。

“我們在具體建設過程中,各部門各司其職,分工明確,配合緊密。”徐德斌一一介紹了各部門的詳細工作。在建設過程中,省衛生廳主要負責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根據衛生部《居民健康卡管理辦法》,組織制訂《江蘇省居民健康卡實施辦法》,對全省居民健康卡的組織管理、申請、發放和使用管理等方面作出統一規定;成立居民健康卡管理中心,組織專門工作班子承擔省級相應任務;全省統一確定公共衛生服務熱線12320承擔居民健康卡統一咨詢服務電話;組織開發了統一使用的居民健康卡綜合管理系統;組織編寫了卡接口調用程序,與銀行共同完成提供全省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卡應用環境;統一管理全省居民健康卡密鑰系統;與合作銀行確定居民健康卡讀卡器的技術要求,進行應用功能測試和設備選型。

市衛生局(包括縣衛生局)主要負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成立居民健康卡服務中心,明確市、縣合管辦協助衛生信息中心做好居民健康卡管理服務工作;明確各級衛生單位所負責的居民健康卡申領受理和發放任務;試點期間利用市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在全市四個系統部門(全市衛生系統、市農行系統、市建行系統和市電信系統)進行發卡信息采集;建立全市居民健康卡發卡信息庫,將采集信息上報省衛生廳,并與省公安廳身份證數據庫進行比對;選定市農行、市建行為全市居民健康卡合作建設單位,組織市轄區和各縣分別與合作銀行簽訂建設合作協議;在省衛生廳與省農行、建行指導下分別確定市內兩所三級醫院分別承擔兩家銀行發行的居民健康卡在醫院的應用試點工作;統一全市居民健康卡的業務應用,包括應用范圍、應用流程、配套服務等方面;承擔省衛生廳居民建卡跨市使用等。

省公安廳協助省衛生廳將居民健康卡基本信息與公安身份證數據庫對接,對居民健康卡基礎信息進行比對,驗證居民健康卡基本信息準確性和獲取發卡對象照片信息。

省合作銀行主要負責與省衛生廳共同確定居民健康卡密鑰、芯片、COS、讀卡器等相關生產、服務供應商之間的溝通;支持地方銀行(農行、建行)與市縣衛生局簽訂居民健康卡合作共建協議;支持地方銀行(農行、建行)與市縣衛生局進行居民健康卡業務合作,拓展居民健康卡實際應用(如農行的村村通工程)。

居民健康卡加載多種功能

連云港發行的居民健康卡使用單芯片雙界面非接觸設計,處于領先地位。居民健康卡包含三個方面的基本應用,即醫院就診卡、新農合卡、銀行卡“三卡合一”。徐德斌介紹:“卡片整合了醫療服務的應用,新農合的應用和金融的應用。”

作為就診卡,它承載著預約掛號、獲取健康檔案、記錄診療信息、查詢診療費用信息、支撐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和多點即時交費等醫療服務應用。通過全市健康卡對外服務門戶網站,持卡者可以進行網上掛號、預約就醫和其他的公共衛生服務,也可以查詢居民健康檔案信息。

作為新農合卡,它承載身份認證、費用結算、補償報銷、收繳個人參合資金等新農合應用,應用主要圍繞“卡籌資”和“卡結算”。“卡籌資”的實現通過居民健康卡籌集個人參合費用建立籌資數據庫,通過區域平臺統一通知參合群眾,后者通過銀行、村村通等多種方式向居民健康卡存入資金。“卡結算”通過規定新農合患者住院時必須使用居民健康卡結算住院費用,以保證居民健康卡的順利推行,就診醫院實行先看病后結算費用。使用連云港市發放的居民健康卡,新農合持卡人在卡內已有幾千元的預充金額后,在市域內任何醫院就診,不需任何其他預付押金,只需在結賬時使用卡片,直接結算其自付部分。這減少了患者很多麻煩。

作為銀行卡,它包含了繳費、轉帳、交納參合資金、醫藥費用結算等多個金融功能。通過銀行投放使用的一體機,使用居民健康卡可以完成存款、取款和轉賬。連云港發行的居民健康卡還增加了閃付功能。閃付作為銀行推行的新一代支付方式,可進行小額快捷支付,省去了刷卡驗證、輸密碼、簽字的繁瑣過程,在一般檢驗、取藥時應用可減少操作時間。

居民健康卡可以很好地解決就醫過程“三長一短”問題,解決一卡通異地結算就醫問題,和解決健康檔案碎片化的問題。

健康卡發放的關鍵因素

徐德斌向我們介紹了居民健康卡發放過程需要把握的幾個關鍵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建有信息平臺,沒有平臺基礎就無法步入居民健康卡的實際應用。“連云港市居民健康卡實現了與健康檔案的對接,卡片功能不局限于金融結算。”徐德斌指出,居民健康卡應著眼于健康管理,如果沒有信息平臺支撐管理功能,居民健康卡項目的現實意義會大打折扣。“我們秉承的宗旨是不但要將平臺先建起來,還要努力讓平全符合國家‘3521工程’規范,符合標準化和安全性。”

居民健康卡項目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連云港走市場道路,利用拓展業務的利益點激發銀行的積極性,吸引銀行進行合作。因為居民健康卡對銀行系統的需求量很大,銀行大多對這一市場垂涎。只要能將項目規劃、功能設計落實,著眼于這個項目未來潛力的銀行將蜂擁而至。徐德斌介紹說,連云港選擇市建行和農行,兩家銀行配合健康卡項目,雙方的積極性都得以充分調動。

依照連云港市衛生局在健康卡項目工作中的經驗,在具有新農合基礎的地區,把新農合項目作為居民健康卡發放突破口比較可靠。憑借參合人員的基數,可以大力地推廣居民健康卡的使用。連云港市一部分居民健康卡的發放采用替換新農合卡的方式,并通過完善的卡管系統管理卡片信息,保證了卡片發放過程的嚴謹。

不少地區都曾發放過市民卡,一些醫療機構也有各自的就診卡,然而對于新發放的居民健康卡,許多地區的市民并不理解其中的區別。徐德斌解釋說,其實居民健康卡與市民卡、就診卡在功能定位、標準性上都有差異。“居民健康卡按照全國統一的數據規范,保證將來在各地、各機構中通用。而市民卡、就診卡一般只能在某一機構內或小范圍地區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