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行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4-14 08:2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行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創新行業分析

篇1

[關鍵詞]查新機構 查新報告 查新隊伍 查新管理

[分類號]G251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項以科研活動和科技管理為服務對象,以科技文獻資源為基礎,以信息檢索和分析研究為手段,為查證科學技術內容的新穎性提供服務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貫穿了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是科技管理活動中進行創新評估的重要手段。伴隨著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查新行業不斷壯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經成為我國科技決策科學化的一個有效支持系統,為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斷增加。為了保證科技創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從科技立項、過程控制、項目驗收和成果鑒定等多個環節對創新活動進行控制,這給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機構分布、行業管理、人員素質、報告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科技創新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將在深入分析我國科技查新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促進整個查新行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

2 科技查新行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科技查新工作開始于1985年,最初在醫藥衛生和國防科工領域開展,隨后,原國家科委(現為科技部)逐漸開始推動科技查新行業的發展,并加強對科技查新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比如,原國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發了《關于推薦第一批查新咨詢科技立項及成果管理的情報檢索單位的通知》,授權11家文獻信息單位為一級查新單位,又于1992年擬定了《科技查新咨詢工作管理辦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詢工作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在經過長時間的查新實踐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學技術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和《科技查新規范》(國科發計字[2000]544號),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我國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軌道。

2.1 科技查新機構的管理系統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發展過程中,各級科技管理部門、教育部、衛生部、農業部等國務院職能部門以及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等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出于服務于本部門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需要,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出發,都紛紛開展了科技查新機構認定工作。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對全國科技查新機構的調查數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國通過各級科技行政部門認定的查新機構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國的科技查新機構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廳系統,國家部委次之,這一方面體現了國家科技管理工作對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夠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務。

2.2 科技查新機構的地區和查新數量分布

通常情況下,科技查新機構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動為服務對象,查新咨詢工作具有比較強的地域性。根據可以統計的信息顯示,部分查新機構的地域分布以及歷年來查新項目數量的分布見表2。

科技查新機構的地區和查新數量分布是由一個地區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決定的,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務于本地科技活動的能力。當這種地域性的差別超過一定范圍時,將影響本地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門的宏觀調控來實現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 教育部系統科技查新工作現狀

2003年2月27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審批項目和改變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管理方式的決定”,取消了406項行政審批項目,其中第26項為“科技查新機構業務資質認定”。此后,科技查新機構業務資質認定和科技查新業務培訓不再屬于行政管理范疇。但是,為了保證科技查新工作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撐作用,教育部還持續開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認定。到目前為止,教育部已經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認定,教育部部級查新機構的年檢數據從一個側面為我們提供了我國查新機構近年的發展狀況。

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數量增長的同時,查新機構年均完成的查新項目數量也保持了持續的增長。這說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單位)科技創新活動對查新工作的需求量還處在不斷上升的趨勢,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顯突出。

為了加強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教育部還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機構工作的意見》,對科技查新機構資質的認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規則做了明確的規定。同時,還通過年檢、查新員、查新審核員培訓等多種途徑保證科技查新工作的質量。

3 科技查新行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國的科技創新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規范。但由于查新機構的認定和管理部門不一致,查新人員質量良莠不齊,查新機構在管理規范、服務理念上的差異,從整體上來說,科技查新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問題。

3.1 科技查新行業缺乏統一管理和引導

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的科技查新機構認定部門多達10多個,不同部門對科技查新機構的管理從總體上遵循科技部頒發的《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和《科技查新規范》,同時,又根據部門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各部門對科技查新機構的認定標準、管理細則、人員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導致了我國科技查新行業的發展缺乏統一的指導。特別是國家取消對科技查新機構的行政審批之后,科技查新行業實際上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查新機構的權威性無法認定,查新質量無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導致我國科技查新行業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和布局,從而無法體現整個行業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的作用的發揮。

3.2 科技查新業務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除港、澳、臺外),都設有查新機構,其中北京查新機構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蘇和廣西,各17家,而查新機構最少的青海和地區,分別只有3家和2家。全國平均每家查新機構的年均受理量為142.80項,其中13個省市地區的平均每家查新機構年均受理量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廣東、黑龍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機構年均受理量分別為

347.67項、285項和239.67項,分居前3位,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重慶、青海和則居于最后3位,僅為26.67項、25項和12.5項,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總體來說,經濟發達、科技文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擁有的查新機構和完成的查新項目數量更多。顯然,這是查新需求拉動的結果,經濟發達、科技文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對科技創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這種地區分布不均的現象將會對經濟和科技發展本來就落后地區的科研工作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不利于我國西部發展戰略的實施。

3.3 查新報告質量控制機制不完善

查新報告是科技查新項目的最終成果,是查新機構交付給查新委托人的最終產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義的直觀體現。查新報告的質量不佳,將影響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員對查新項目科學技術內容新穎性的判斷,誤導科研活動與科技管理決策。

根據文獻研究以及對部分機構查新報告的分析,筆者發現部分機構的查新報告在報告格式、內容描述、查新結論表達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問題,比如:查新報告格式過于簡單,與《科技查新規范》中的規定不一致;查新報告數據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結論的描述缺乏專指度和深度;查新項目創新點的提煉、文獻對比分析的內容與項目的科學技術內容不一致;查新報告用詞缺乏規范性等。

查新報告質量良莠不齊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對查新報告的質量控制機制和評估準則。《科技查新規范》中雖然對查新程序和查新報告的內容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由于整個查新流程和每個步驟的工作都依賴于查新人員的智力勞動,而且這種智力勞動分布在所有的學科和研究領域中,當前還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手段來控制查新報告的質量,也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準則。

3.4 查新隊伍的建設有待加強

《科技查新規范》對于基本術語“查新人員”解釋為:“是指參與查新工作的人員,包括查新員、審核員及其他工作人員。”其中查新員和審核員是查新人員的主體。對于查新員和審核員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在《科技查新規范》中也有明確規定,包括其法律意識、道德修養、查新資格、業務知識、業務能力、職稱、學歷、工作經驗等多方面。在實際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有較高的綜合業務素質,包括查新中應用到的相關專業知識背景、情報檢索的實踐能力、查閱外文文獻的外語認知能力、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及信息情報檢索和分析等能力。這些能力整合起來就是準確查新,出具一份專業、嚴謹、公正的科技查新報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員是查新工作的具體實施者,除了應具有以上提到的這些業務能力,還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以及較好的語言溝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機構的認定和管理還比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機構不重視人員的業務培訓和考核,查新人員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不熟悉新學科、新領域的發展趨勢及進展情況,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對整個科技查新行業來說,由于人員流動量大,工作經驗積累困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仍嚴重缺乏。

4 促進科技查新行業發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國科技創新管理的重要支撐手段,為了促進我國科技查新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更好的服務于科研活動和科技管理活動,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促進整個查新行業的發展。

4.1 加強規范化管理和統一布局

科技查新機構管理的分散以及業務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國科技查新行業整體效能的發揮。為了充分發揮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把關作用,促進查新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從行業管理體制和機制入手,嚴格推進對《科技查新機構管理辦法》、《科技查新規范》等管理辦法的實施。同時,需要對全國的科技查新需求進行摸底調研,統一規劃科技查新機構的區域布局,以適應科技創新活動對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業的無序競爭。

4.2 加強查新隊伍的建設和管理

查新隊伍是科技查新行業發展的根本。隨著科學研究的交叉滲透,新興學科的不斷產生以及科技信息資源檢索途徑和工具的不斷演進,科技查新人員的查新技能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為了促進查新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加強對查新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具體來說,需要建立規范的查新人員培訓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員接受學科知識、信息檢索、文獻分析等方面的培訓,并通過嚴格的考核,持證上崗。同時,還需要加強查新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這可以通過舉辦查新研討會、組建科技查新行業協會等多種途徑來買現。

4.3 加強對電子科技信息資源的綜合發掘和利用

電子科技信息資源,包括各種文獻庫、數據庫、專利庫等等,是當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廣泛的查新資源,各查新機構在電子信息資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斷的增長。但電子信息資源種類繁多,質量也良莠不齊,如何有效的甄別、選擇合適的電子信息資源,保證查新檢索結果的全面、正確和有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隨著電子科技信息資源數量的增加,有限的資源建設經費也限制了查新機構資源建設的完整性,從而可能影響查新的質量。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資源建設專業人士和學科專業人員聯手加強對電子科技信息資源質量的評價;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網絡免費信息資源的發掘和利用。只有從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人手,才能為查新工作的質量提供基礎保障。

4.4 加強科技查新用戶滿意度建設

科技查新是一項服務性的工作,用戶滿意度是查新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直接決定因素。只有為用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查新機構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查新項目,才能體現存在的價值。作為創新評價中的第三方機構,科技查新的用戶同時包含了科技查新項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員。為了加強用戶滿意度建設,查新機構不但需要不斷在服務態度、查新專業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獲取查新委托人員的滿意,還需要堅守客觀的科技查新立場,保證查新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以獲取科技管理者的滿意。

4.5 建立查新用戶反饋機制

為了保證查新的質量,提升查新報告的質量是關鍵。為此,學術界和查新實踐人員都不斷探索通過查新報告質量評估來促進其質量的提升。查新報告質量評估是從事后評估的角度來保證查新報告的質量,可以促進查新機構和查新人員不斷提高工作質量。查新報告的最終用戶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滯后性和查新報告的時效性,只有查新用戶在消化和使用查新報告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查新報告質量最準確的認識。因此,可以通過建立一種查新用戶的反饋機制,搜集查新用戶對查新報告的質量反饋,通過對質量反饋結果的綜合分析,來獲得對查新機構或查新人員的查新報告質量評估。

4.6 開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務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科技查新行業積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資源,大批的信息咨詢服務專業人員,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務能力。隨著科技信息服務市場化的逐步推進,科技查新機構要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務,充分發揮科技查新行業的服務能力和潛力,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科技創新活動。

篇2

一、建立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的需求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造成的轉化率不高。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含量低。我國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落后發達國家10~15年,科技進步在農業中的貢獻率低于20~40個百分點,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問世,但真正轉化為產品投入市場并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成果還比較少,科技成果轉化率大約為40%,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20%,與發達國家的80%轉化率差距甚遠。農業不同于其他行業,高科技的轉化需要高資金投入,農業弱質性的特征,使得風險資本不會輕易介入風險大、安全性差、缺乏資產抵押、尚未建立信用體系等情況的農業產業。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以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形象的描述風險補償機制的作用:科技和金融如同DNA分子雙螺旋結構中的兩條“主鏈”,農業科技創新和金融資本是兩條“主鏈”上的“堿基對”,“堿基對”之間通過“氫鍵”鏈接,保持橫向的穩定性。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就如同加強“堿基對”之間的“氫鍵”鏈接,對遺傳信息的表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多層次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的建議

(一)多層次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的設計目標。農業科技的公益性決定了農業科技創新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專門的、高效的公共服務以及資金投入,僅僅靠政府的力量無法承擔風險補償所需的全部資金,引入市場主體成為了必然選擇,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提供更新的金融工具,服務農業科技,增進農業科技創新對金融資本的吸引力,以政府為主導,引入市場機制組建多層次的風險補償機制成為了可行的選擇。政府主導下的多層次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風險補償機制的具體目標有:(1)減輕風險補償給政府造成的財政負擔;(2)減輕農業科技風險對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的負面影響;(3)保證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企業獲得科技保險。(二)多層次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的設計思路1、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風險補償機制中各主體的角色分析和定位(1)政府的定位。首先,機制創立之初,政府需要通過有明確的政策導向。應當支持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發展,出善的支持政策體系,對機制的設立和運行有明確的設計;其次,機制設立伊始,政府應當考慮提供資金的方式和程度。政府提供的資金應當視具體國情乃至市場的成熟程度而定,不應過度承擔風險或者風險承擔不足;再次,機制在運行過程中,政府主要承擔兩個方面的責任:一是政府應當率先進入農業科技創新行業,這是由農業高新科技具有的公益性與高風險性共同決定的,做好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帶頭作用;二是制定稅收、立法、投資等優惠政策,使風險補償基金得以積累和有效利用。(2)市場的定位。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主體,只有將培育完善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機制再交還給市場,才是政府介入的最終目標。一方面保險公司在風險補償基金的管理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低成本、高效率,充分利用現有的保險公司機構和管理可以使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更加容易和節約成本,這是風險補償機制的良好起點;另一方面再保險公司和資本市場在風險補償機制中發揮重要的風險轉移功能,最終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完善與否可以是否被市場所認可來評價。(3)社會資本的定位。應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風險補償基金的運作中,可以主要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社會資本加入到完善的風險補償機制中,社會資本在該機制中處于對政府和市場作用的額外補充。2、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風險補償機制的層次構成。具體到我國的實際國情,一個多層次風險補償機制需要政府、市場、中介機構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的共同合作,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首先,政府制定好完善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方面的政策規范,明確鼓勵農業科技創新,出面建立引導基金,率先進入一部分高風險的農業科技項目;引導市場開發農業科技保險,確定保險系統是否盈利;設立風險補償基金,該基金的作用是全額接收保險公司收取的扣除手續費的農業科技保險,其中一部分為風險承擔,接著按市場占有比例分保給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與此同時,以風險補償基金為發起人設立SPV發行債券,對保險和再保險之外的超額風險進行分擔;此外,對發生的損失由補償基金吸收一部分,另外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吸收社會捐助進行補償。3、農業科技風險投資風險補償機制的資金籌集和運作。由于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和農業的弱質性導致的農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性,引導基金的設立需要政府積極的投入,提振投資者的信心,安撫科研機構和處于科技創新中的農業科技企業。甚至在農業科技風險投資未形成的初期,政府可以從現有的急需資金的農業科技項目中選擇一些優秀的項目率先扶持,如果必要,可以提供更多的政策及服務支持,將項目做大做強,以期達成模范示例。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我國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基金可以由政府部門和商業保險公司合作建立,兩者在基金中應該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做出各自的貢獻并承擔相應的責任:既可以利用政府的政權優勢,又可以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現有的銷售渠道和工作效率。操作機構本質上都不是普通的公司,而是公共機構或政府機構,這些機構在法律上都具有合法化的公共性質,但在管理結構上卻與商業性質的公司一致。風險補償基金建立起來以后,它的運作過程涉及到農業科技保險的銷售、理賠、宣傳推廣以及發行債券來進一步轉移分散風險等工作。這些工作需要依靠參與基金的商業保險、再保險公司現有的廣泛的銷售渠道和高效精簡的專業團隊,而這本身離不開保險、再保險市場的不斷發展與成熟。通過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保險公司及其他機構的積極參與,吸收和高效利用募集的資金建立完善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風險補償機制,再結合社會資本的補充,促使高效的金融資本參與培育起一批農業高新科技企業、壯大一批農業科研機構,強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在農業產業的貢獻率,才能有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作者:李嘉斌 王建忠 譚宏濤 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篇3

[關鍵詞] 指標體系 綜合評價 差異化

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評價是一個宏觀評價,同時可持續發展評價又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且這一系統是由若干多元參量組成的,因而它的評價也是一個多目標的綜合評價。本文在深入分析和篩選后,選取包括經濟發展能力指標、科技進步能力指標、人力資源效益能力指標、資源利用能力指標、環境容量能力指標等五大體系。這些指標在時間上反映了工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趨向,在空間上反映了工業經濟的整體布局和產業結構,在數量上反映了工業經濟的規模,在層次上反映了工業經濟的功能和水平。

指標體系具體分解為目標層:是評價指標體系的最高層,表征了我國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價。判斷層:包括經濟發展能力、科技進步能力、人力資源效益能力、資源利用能力、環境容量能力等五個方面。因素層:因素層共包括總體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產品競爭力、產品科技含量、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管理水平、員工素質、資源消耗狀況、資源生產狀況、自然環境質量、基礎設施條件、社會環境狀況等12個因素,分屬于不同的判斷層,是對判斷層的進一步細分。指標層:指標層既是指標體系的最下層,也是最重要的一層,它涵括了反映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的全部內容,是目標層的最終載體。

由于影響我國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各因素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即指標之間的信息既不完全獨立,也不完全重復,不宜對其進行直接評價。因此,采用了因子分析法。根據選取的原始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對其進行降維處理,從而得到能充分反映原始評價指標信息的少數幾個彼此獨立的綜合變量,即因子(Zj)。再以因子和其貢獻率(Vj)構建綜合評價向量(p為主因子個數),進而達到對我國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綜合評價的目的。

根據因子得分可以將我國各省份的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劃分為四個等級,即高、較高、較低、低。其中程度高的省區是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浙江;程度較高的省份是遼寧、福建、江蘇、、海南、吉林、湖北、山東、新疆、重慶;程度較低的省區有湖南、黑龍江、陜西、內蒙古、江西、廣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程度低的省區有寧夏、安徽、云南、青海、甘肅、貴州。

通過我國各省份工業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比較,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僅有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幾個省份,這說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高的省份與工業發展水平低的省份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顯然,這種“兩極分化”的現狀不利于我國區域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來看,東部地區整體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在工業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其中經濟影響指標、工業流通及環保指標、科技創新指標和發展潛力與管理運營指標等四項指標都顯著強于中西部地區,只有資源配置指標低于其他兩個地區,這主要是由于我國資源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均衡,以及東部地區對資源的需求遠遠大于其供給所造成的。而中西部地區除資源配置指標外,其他各項指標和綜合評價得分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工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其中中部地區略強于西部地區。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區域工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東中西三大地帶上呈現出明顯的梯度分布,即“東強、中中、西弱”。

篇4

論文關鍵詞: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行業與地方經濟;服務;策略

行業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紀之交高教管理體制改革中劃轉教育部或省區市等為主管理的原行業部門所屬、行業特色鮮明的高等學校。其學科專業主要圍繞行業的產業鏈進行設置,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主要服務于相關行業。

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之間具有與生俱來的聯系,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行業特色,在行業創新能力建設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一、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是行業特色高校的歷史使命

1.行業特色高校是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

自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來,行業特色高校出于自身發展需要,努力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科技進步發展的需求,使原有的學科布局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另一方面,這些高校依舊保持著行業辦學的鮮明特色,繼續承擔著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技術升級改造的主要任務,其科研課題、技術研發的重點依然主要圍繞和服務于行業發展需要,在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發展中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貢獻,已成為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2.行業與地方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特色高校為其服務

作為知識的積累、傳播、應用和創新的重要機構,行業特色高校在行業與地方區域經濟增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原始性技術創新、高新技術轉化、孕育新興產業的重要力量。行業特色高校在為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解決行業與地方發展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搭建行業與地方科技創新平臺和產業化平臺、推進行業與地方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促進行業與地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的重要作用。

3.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是行業特色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行業特色高校也只有在服務行業與地方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正如斯坦福大學校長所說:“人們都說沒有斯坦福就沒有硅谷,我還要加一句,沒有硅谷就沒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學。”因此,行業特色高校必須主動與行業和地方建立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良好關系,搭建與行業與地方互為依托、協同發展的互動平臺,在引領和帶動行業與地方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推動高校自身的建設與發展。

4.行業特色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雖然行業院校在建設初期學科結構比較單一,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其學科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形成并確立了自己的特色與品牌,日益積累出雄厚的基礎和較強的實力。而目前國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普遍不強,企業研發體系遠未形成。同時,由于原行業所屬科研院所的企業化改制,使得這些科研院所一方面弱化了其從事行業應用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實力,另一方面也因其改制成企業后與行業內企業存在商業上的競爭,弱化了其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正是由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和行業在共性、關鍵、創新技術研發鏈條上出現的暫時缺位,為行業特色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二、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的觀念有待進一步強化

當前,行業特色高校依然存在“重學輕術”的思想,其更加關注的是科研創新和培養拔尖創新的研究型人才。許多教學科研人員對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的認識還不清晰,一味埋頭于教學科研與實驗之中,市場競爭意識不強,缺乏成本效益觀念,沒有主動走向生產第一線,與行業和地方企業缺乏必要的聯系與溝通,科技成果與生產實際脫節,許多成果缺乏經濟性和實用性,難以適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科研項目立項時,對市場需求調研不足,導致一些科技成果市場較小,即使勉強應用于生產實踐,在激烈競爭中不能搶占“制高點”,打不開市場,成不了規模。還有一部分部屬高校,因不屬地方政府管理,雖身處某一地區,但其服務對象只是直屬部門,服務地方經濟的觀念還有待加強。

2.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的對接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行業特色高校目前服務行業和地方仍較為零星與分散。有的為行業和地方服務還停留在人才培養這一間接層面,而未注重產學研相結合來直接服務行業與地方發展;有的還缺乏主動融入行業與地方的積極性,往往在等地方政府、當地企業找上門來;有的只注重爭取行業與地方政府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還未樹立“以服務為宗旨,以貢獻求支持”的互動發展理念,制約了其服務能力的提升;有的只注重教學、科研等工作,不重視社會服務,導致許多科研成果被擱置,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和地方之間缺乏足夠有效的“對接”機制和平臺,致使行業特色高校與行業和地方往往處于分離狀態。

3.傳統的“單兵作戰”或臨時拼湊的“課題組”式的科研模式制約了行業特色高校服務行業與地方潛力的充分發揮

行業特色高校大多仍是傳統的“單兵作戰”或臨時拼湊的“課題組”式的科研模式,盡管這種模式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弊端日益顯露。一是力量過于分散,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的能力不強,無法創造出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二是科研活動“相對封閉”,不善于與企業和市場打交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科研成果難以轉化。三是各課題組相對分開,不同課題組間交叉融合較少,制約著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科研活動的開展,也影響了行業特色高校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4.學校內部、校企之間的協調需進一步加強

大規模、高難度的科技成果研究和開發,通常需要學校內部、校企之間等多個單位的協作和強有力的組織。缺乏協作和嚴密的組織與協調,往往會造成合作單位各自為戰,阻礙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成果研究方、技術開發方和技術受讓企業之間要對轉化過程中存在的知識投入、資金投入、風險分擔、利益分配等問題達成共識,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保證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合作各方對成果價值、所需投資以及存在的風險往往難以把握,研究開發活動中腦力勞動的價值和各方的貢獻大小也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所有這些都影響到各方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及合作的條件。

三、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服務于行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策略

1.立足行業與區域特點,實現學科鏈、專業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本地區行業發展特點與產業布局是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定位的重要依據。為社會服務是高校的最終目的,行業特色高校在凝煉學科發展方向和研究開發方向時首先要考慮行業與地方的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狀況、人文歷史狀況、經濟發展狀況,使學科方向與行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既突出學校的特色,又突出區域社會、經濟特色,更好地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在此基礎上加強與企業開展項目合作的力度,使其成為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的催化劑與膠合劑。項目是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通過與政府、企業開展廣泛的項目合作,產出高水平成果,展示學科水平,鍛煉學科隊伍。同時可進一步明確學科目的,籌集資金,組織隊伍,實現學科鏈、專業鏈和產業鏈的對接,提高學科整體水平。

2.積極搭建合作對接平臺,提升學科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根據國家構建創新體系要求,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凝煉創新平臺建設目標,并圍繞產業鏈的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目標,開展重大技術、關鍵技術和集成技術研究。重點建設以基礎性科學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為目標的創新研發平臺,以行業共性技術、產品開發和技術轉移為目標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以公共服務和科技資源共享為目標的公共服務平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適應市場競爭和科技發展需要的、有利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工程化的行業技術創新機制。在該創新機制的上游依托行業特色高校建立產學研有機結合的“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基地”、“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與轉移中心”或“行業關鍵技術及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提出并解決本行業共性技術、戰略高技術及前瞻性關鍵技術問題。從而搭建好合作對接平臺,提升學科建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深化產學研合作

一是創新行業特色高校科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把創新業績作為激勵要素,深化崗位聘任、團隊配備、職責考核、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明晰各創新要素在學校管理體系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方式,按市場規則明確責權利關系,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激勵政策措施,激活科技人員的創新潛能,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環境,促進科技成果與市場關聯度的提升和轉化成效。

二是創新校企人才交流與共享機制,建立校企互派科技人員到對方短期工作的模式,并將這種模式作為教師崗位輪訓制度,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管理上逐步制度化。使高校教師充分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學習企業科技人員的長處,提升其工程實踐能力,促進人才的交流和融合,開闊創新選題空間,提升其創新成果轉化的現實性和可能性。

三是創新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使企業依托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在行業特色高校設立(工程)技術研究院,或者校企聯合在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研究院不斷為企業研發最新的技術成果,企業不斷對研究院予以經費支持;或者行業特色高校針對企業的不同技術需求派出相應科技人員,企業向高校支付合作費用并確保合作者的合法權益。這既彌補了企業研發力量的不足,也釋放了高校的創新潛能,實現互利雙贏。

四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資與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技術資本化使成果擁有者與項目引進企業兩個利益主體和行為主體合二為一,變下游合作為全程合作、局部合作為整體合作、單純技術合作為全面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市場主體,多主體共擔風險,共同創業,實現創業家團隊、風險投資公司和高校多方共贏,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4.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主動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篇5

關鍵詞:科技查新;服務質量;提升與完善

前言:科技查新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以科技文獻資源為基礎,以信息檢索為手段,運用綜合分析和對比的方法,為科研立項的評價、成果鑒定以及專利申請等項目的創新性和先進性提供科學依據的咨詢服務工作。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傳統的科技查新服務水平和質量都存在一些問題,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科技查新服務質量是查新機構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1 科技查新的特點

1.1檢索手段多

科技查新服務是一項信息咨詢服務工作,主要通過人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等手段對課題的新穎性進行查證。由于課題種類豐富,需要檢索手段多樣化。其中科技查新檢索主要以計算機檢索為主,以手工檢索為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檢索速度加快,檢索的途徑也變得更加豐富,從單機檢索到聯機檢索,再到網絡檢索幾個階段,科技查新檢索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1]。

1.2服務范圍廣

科技查新服務范圍主要包括課題的范圍以及研究對象的范圍。查新課題范圍主要分為四類:第一,科研類查新,主要包括立項查新、成果鑒定查新、申報獎勵查新、實施獎勵查新;第二,產品類查新,主要包括開發新品的查新、產品評優的查新以及產品市場行情的查新;第三,技術方法上的查新,主要包括引進技術查新以及技術動態查新;第四,專利類的課題查新,分為申請專利查新和專利有效時間查新,和專利糾紛查新。

1.3具有鑒證性

查新是文獻檢索和相關情報調研相互結合的情報探究工作。它主要以文獻為查新的基本載體,以文獻檢索和情報調研為基本手段。檢測出的結果是評定文獻課題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查新項目的綜合分析,對項目的新穎性進行科學審查,并在具體報告中將查新依據列出,充分做到查新工作有對比性,而且有結論。

2 科技查新的流程

科技查新工作的流程是指在科技查新過程中具體工作環節的安排。在具體查新中工作流程嚴格明確不僅有助于查新工作的規范化,還有助于對項目的質量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查新流程的規范化對于查新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務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2]。科技查新流程如圖1所示。

2.1查新用戶接待

在查新服務初期,用戶針對項目提出查新委托要求,然后查新工作人員在用戶確認情況下擬定查新項目委托協議,并且工作人員需要與用戶交流,共同找出查新項目的特征,便于查新服務開展。

2.2專家組對項目進行分析

由于查新項目內容比較廣泛,在專業知識積累上,查新項目團隊需要聘請專家進行項目查新。專家能夠對項目提出具體指導建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查新項目都需要專家來進行指導查新,有的項目相對淺顯時,只需要查新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來進行分析查新,并且提出檢索意見。

2.3文獻檢索與整理

根據委托人的查新要求,查新工作人員需要選擇合適的檢索工具和檢索數據庫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工作人員對用戶所提出的檢索要求報告進行分析,找出關鍵點,并且制定檢索順序。在檢索目錄上明確列出檢索項目具體細節,最后仔細篩選文獻資料作為查新報告的附件內容。

2.4查新報告的撰寫和審核

查新工作人員需要根據檢索的結果對應查新報告進行填寫,并且整理好文獻附件。在這之后需要專家組對查新報告提出審核意見,最終蓋章,查新報告才算生效。查新服務的最后步驟就是對報告進行項目登記、存檔、建立數據庫,查新報告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作為存檔,另外兩份蓋章交給用戶保留,這樣算完成一個查新工作。

3 科技查新的作用

3.1為項目研發提供文獻信息

在進行查新之前,很多科研人員對項目本身的技術基礎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不同項目信息的知識結構不盡相同,因此給科研人員的信息獲取帶來難度,而恰巧查新機構本身擁有非常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查新人員通過完善的檢索系統基本實現在科技查新中基于文獻查找、原文索取和文獻鑒定等一系列的科技服務。科技查新能夠大大地節約科研工作人員的時間,能夠使得工作人員在該項工作中,對國外科技項目發展的狀況進行了解,從而避免很多重復研究。

3.2為科技成果鑒定、評估提供依據

科技查新能夠為科技成果進行鑒定、評估、驗收、轉化和獎勵等服務,在這些過程中提供情報依據,并且對科技成果進行價值的判定,從而能夠保證該項目的科學合理性。傳統的成果鑒定是由專家來完成的,如果一個查新過程中沒有查新報告,只有專家組的建議,那么該科研成果的查新難免會有不公正的地方,這樣會對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帶來消極影響,并且在科研成果的推廣上也造成阻礙。而高質量的查新工作不僅能夠結合借鑒專家學者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能保證成果鑒定的權威性。

3.3為科研立項提供客觀依據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復立題或立項,又可以避免重復和無效勞動,節約科研資金,縮短科研周期。科技管理部門根據查新報告可了解所申請課題在國內外是否有相同或相關研究、是否具有新穎性;而對科研人員來說,通過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領域的國內外動態、研究熱點和空白點,即科技查新對科研人員選題、確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相關的文獻依據,起到參考咨詢的作用。

4 科技查新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科技查新服務貫穿于企事業單位的專業科學領域和高等院校之中,查新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在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技查新服務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4.1科技查新人員服務意識不強

隨著科技項目逐漸增多,使得科技查新機構的任務變得更加繁重,查新工作的突發性任務使得查新工作人員工作過于勞累,經常出現身心疲憊的現象,有的科技人員過分相信自己已有的認識,認為科技查新僅是一種管理程序,可有可無。有的人即使查新,也是行色匆匆,把查新當作形式[3]。這樣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造成了查新員工的服務意識下降。

4.2科技查新人員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當今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新理論、新技術不斷出現,研究項目逐步向高難度、跨學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就給查新人員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查新人員認知背景的差異,加之受專業知識所限,與查新委托人溝通不暢,導致撰寫的查新報告質量存在較多問題,比如查新報告數據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結論的描述缺乏專指度和深度等[4]。查新報告審核人主要依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和經驗來考察查新報告的檢索質量和結論質量,尚未有適當的定量評判標準和方法,因此難以保證查新服務的水平。

4.3 科技查新服務形式缺乏針對性

目前,傳統的科技查新服務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成果鑒定查新、技術創新查新和專利申請查新等缺乏關聯性和針對性的單檢索信息服務。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用戶對科技查新的個性化服務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科技查新服務與用戶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拓寬科技查新服務的形式,針對不同用戶需求開展增值服務,以此提升科技查新服務的水平。

5 科技查新服務質量提升對策

5.1強化查新人員的服務意識,提高查新隊伍的建設與管理

為了提升查新服務的水平,需要加強對查新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查新機構需要建立規范的查新人員培訓和考核制度,可以定期進行相關現代信息技術以及企業文化教育等講座或培訓,并對培訓進行嚴格的考核,持證上崗,以此來提高查新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業務素質,使查新人員端正工作作風,增強專業知識儲備和職業道德。同時,還需要加強查新人員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可以通過舉辦查新研討會、組建科技查新行業協會等多種途徑來實現。

5.2 加強查新用戶滿意度調查和信息反饋

科技查新是一項服務性的工作,用戶滿意度是其可持續發展的直接決定因素[5]。只有不斷反饋用戶的意見和建議,才能使查新人員積累經驗,吸取不足,以此提高查新服務的質量。因此,查新人員需要在完成查新報告后,定期和用戶進行溝通,收集用戶的反饋信息,可以采用電話溝通、發放查新意見反饋表等方法了解用戶所查項目的立項、申請專利等進展情況,通過對反饋結果的分析,來獲得對查新報告的質量評估,根據不同用戶的意見和要求不斷調整查新管理系統中的具體工作流程。

5.3建立規范的科技查新規章制度,規范查新流程

在科技查新過程中,需要建立規范的規章制度,其內容應包含具體明確的查新評判標準,使查新人員有明確的指導書。查新人員應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并且實施切實可行的質量評估體系,優化查新流程,可以將ISO質量認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入到科技查新中,有助于查新機構規范查新業務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機制[6]。

5.4 開展科技查新增值服務

隨著科技信息服務市場化的逐步推進,科技查新機構要想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除了提供傳統科技查新服務外,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科技信息資源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優勢,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務,比如可以向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競爭情報服務、定題情報服務和專題服務,改變以往簡單檢索信息的單一服務方式,以便更好地滿足技術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國家的科研發展需求。

結論:綜上所述,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科技查新需緊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緊迫需求,提供高質量的科技咨詢服務,在今后的查新工作中,應進一步改善自身工作體制,加強查新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與服務能力培養,不斷提高科技查新的服務質量,以知識促進服務創新。■

參考文獻

[1]趙宏銘.對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審視及未來發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2008,(7):l2l~l22

[2]龐佳.科技查新流程的優化設計――以提高立項質量與國家科研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的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6):40-41.

[3]羅林枝.科技查新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8):475

[4]黃繼東.查新報告質量控制.情報雜志,2001(5):61-63.

[5]謝新洲,夏晨曦,柯賢能.科技查新行業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9(06):12

[6]石穎.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情報科學,2005(9):1344

篇6

現代科技服務業是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的重要環節,可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新成果順利轉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我國現代科技服務業總體規模小、競爭力弱、水平參差不齊,不能很好地適應構建國家協同創新機制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科技服務業,要把市場機制、基礎支撐、財稅支持、人才培養和對外開放等作為重點。

[關鍵詞]

科技服務業;協同創新;機制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隨著創新環境的日益復雜化以及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產學研協同創新對于推動產業結構和經濟方式的根本性轉型,實現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但產學研協同創新在發展中存在項目少、層次低、核心競爭力不強、運行機制不順暢、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協同創新成為短板。大力培植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服務業,是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的重要環節,對于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科技服務業是構建協同創新機制的重要環節

現代科技服務,一般是指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手段和方法,推動科學技術研究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服務活動的統稱。也就是說,科技服務是為人類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活動所提供的社會服務。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當今產業不斷細化分工和不斷融合生長的趨勢下形成的新興產業。2011年國家統計局頒布新的行業統計標準,科技服務業的全稱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包括研究試驗發展(R&D服務)、專業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服務業等。現代科技服務業由兩部分組成,既包括為科學技術自身的快速發展提供服務的行業,也包括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和工具向社會提供的廣泛服務。2014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對科技服務業發展作出全面部署。該《意見》指出,為持續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要著重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科技服務和綜合科技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業,到2020年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并形成科技服務產業集群[1]。

科技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是連接不同創新主體的橋梁,具有知識性、智慧型和風險性等特點。研究發現,現代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全過程、全系統和全方位特征。全過程服務,即從科技成果初始創新一公里到最后轉化一公里,創意、研發、中試、營銷和產業全過程參與;全系統服務,即在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大系統中,要對研發成果做出評價,基于評價提出建議,幫助尋找市場資金和上下游產業鏈,整合產業鏈,在產業化推廣和并購融資上市等方面提供系統服務;全方位服務,即要做到對國內外、域內外,軍事與民用、政產學研介金等各種服務對象的全方位服務。科技服務業是圍繞創新全鏈條提供服務的新興業態。按照服務對象創新、生產、創業和信息咨詢等的不同,科技服務業可細分為研發服務業、工業設計創意服務業、創業服務業和信息咨詢服務業等。在經濟服務化的大背景下,科技服務業向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段轉移,工業設計服務業成為快速發展的重要領域。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現代科技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技產業發展各主體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支撐和促進科技產業發展。科技服務機構能夠有效化解風險、降低成本,促進各級政府和各類科技產業主體與市場主體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提高社會整體創新效率。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按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行為主體和運作模式,可劃分為由政府資助的非營利性機構、依托高校研究機構或行業協會的獨立性機構和民間獨立的以營利為目的的服務組織。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創業服務中心(或孵化器)等直接參與服務對象技術創新過程;信息情報咨詢服務中心、項目評估公司、會計審計律師事務所等為參與創新活動各主體提供咨詢、監督和法律等服務;產權交易所、技術市場和各種人才人力資源中介組織推動創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近年,隨著市場細分,在科技中介機構中又相繼出現了新型的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等組織。加快現代科技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要發揮其“催化劑”作用,重點解決我國科技資源長期存在的配置分散、相對封閉、重復建設等問題,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使科技服務業更有效地服務于科技創新過程,推動科技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過不斷完善科技服務業市場主體,拓展市場空間,擴大市場規模,將科技服務業培育成現代服務業新的增長點,使其成為中國經濟升級轉型的重要生力軍。大力培植和發展科技服務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現代科技服務業能夠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基于科技創新系統的復雜性,創新資源要素中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等不可能在市場中自發獲得,在創新實踐中也不能自發地進行優化配置。現代科技服務體系不僅可以提供創新資源,還可以促進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科技服務體系既是各創新主體的市場中介,也是創新資源的中介,能夠推動這些資源在創新系統中自由流動。科技服務體系中的技術、人才、風險資本、產權交易等服務機構,通過市場化運作,有效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實現優化配置。科技服務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質量。科技市場信息不對稱廣泛存在,成果擁有者非常熟悉技術性能,而使用者對該成果卻了解有限。科技服務機構可對企業所購買的技術產品進行信息搜集、技術評估等服務,如科技咨詢業可以為企業在科技信息、成果轉化、市場調查、發展規劃、戰略運籌、財務分析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幫助技術買賣雙方獲得有效信息,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二是推動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科技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愈加凸顯。從社會微觀層面觀察,科技服務業可通過為社會具體產業或行業提供高新技術產品與技術服務,增加原有產業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所服務對象的核心競爭力的增強提供智力保障。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層面分析,現代科技服務業以其最新科技產品的高端投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實現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隨著各種創新要素的不斷重組和深入對接,新的服務業態和模式不斷涌現,如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型跨國公司多種核心或非核心業務的外包、檢測服務等,可以說科技服務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機會,眾包、創客、科技博客、創業苗圃等新型商業模式,為小微企業或個人進行創業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援助。三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高經濟效益。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創新能力的持續積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科研能力穩步提高,創新成果大量涌現。但是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科技中介服務體系不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科技成果大量沉淀沉睡于研究院所中,沒有很好地轉化成現實生產力。借助于現代科技服務業,上游研究院所和企業研發的隱性技術可順利轉變成下游企業可以使用的顯性技術,增強下游企業的運行質量和競爭力,實現上游研發主體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下游企業的需求信息可及時通過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反映到上游,使創新理念更具有實效性;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可促進上下游互動交流,最終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二、當前我國現代科技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科技服務業連接生產方和學研方,作為產學研協同創新重要參與者,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我國現代科學技術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態勢良好,服務內容、模式不斷豐富,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服務業總體規模小、競爭力弱、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一系列深層次問題。一是全社會對科技服務業在協同創新體系中作用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增強。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熱門話題,創新成為經濟內生動力的關鍵因素。但培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能力,需要采取扎實的措施。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對此全社會并沒有高度重視。在對外開放格局中,相比于制造業,我國服務業開放時間較晚,市場化水平較低。全社會對知識機構在整個創新體系中作用的認識不足,特別是現代科技服務機構先天不足,服務能力不強,服務范圍和空間有限,社會影響力不大。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和管理大師杜拉克等都高度重視企業家的倫理精神,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的根本職能和本質屬性,“創新是企業家倫理精神的核心”[2]。受傳統文化影響,企業家的倫理精神普遍匱乏,社會信用缺失,社會成員對以現代科技服務機構為代表的中介機構信任度普遍不高。同時,受傳統觀念束縛,創新知識提供方的科研工作者缺乏對科技服務業功能價值的認同,在專利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和研究成果市場化轉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誤區。高新技術行業及其產品具有高風險、高效益并存的特點,這些不確定性必然會影響到科技服務業自身的發展。二是現代科技服務業體制不健全、發展不平衡。基于特殊的歷史現實原因,科技服務大部分資源仍然掌握在國有單位手中,社會化市場化程度較低,服務能力和效率不高。調查研究表明,許多科技服務機構是從政府行政職能部門中分離出來的,受思維和體制慣性影響,其管理依舊采用舊的行政管制辦法,缺乏活力。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科技行政管理雖然逐步向服務與事務、政務相分離的方向推進,但科技管理部門職能轉變還不夠徹底,該由社會承擔的服務和該放下去的事務等還沒有與政務完全脫離,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地區之間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東部沿海地區比較注重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構建和有效運轉,市場運行和發展環境良好,具有科技服務機構類型多樣、數量大、從業人員多等顯著特點;中西部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科技服務機構種類少、人員少,難于擔當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重任。從科技服務業開展的業務領域看,行業總體布局和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服務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發展較快,但旨在推動現代金融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服務機構發展緩慢,還不能滿足社會和行業發展的相關要求。

三是科技服務業總體規模過小、自身定位不準、服務內容單一。科技服務面向科技成果的社會化產業化,是一種知識密集型勞動,是全過程、全系統和全方位服務。從新產品研發環節中的技術咨詢到社會融資,新產品生產環節中從標準、工藝到知識產權,新產品市場流通中的策劃和推廣,這種高技術智力型服務,需要眾多專業、技術和設施的良好集成與配套。科技服務中技術要素處于核心地位,技術轉化服務須形成服務鏈。在我國科技服務市場上,勢單力薄的小微機構大量存在,服務內容形式單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對科技服務的需求必然不同,個性化、小眾化的服務,要求現代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持續提高服務水平和能力。有關實踐調查和研究表明,我國大多數現代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服務對象定位不準,主要業務和精力集中于關注大型知名企業和政府部門,對廣大創新型小微企業關注度不夠,導致小微企業難以獲得穩定可靠的科技服務。“任務上級給,經費上面撥,披著服務衣,干著壟斷活”。服務機構的業務大量來自政府或行政機關,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就會弱化。某些地區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新創業示范區的創業孵化中心,還停留在為相關企業提供普適性的用房、水電、物業管理等低端服務,高端人才技術和投資融資服務嚴重不足。四是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服務標準匱乏。科技服務機構要想在協同創新各主體間起到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服務技術是核心,人員素質是關鍵。由于我國還沒有建立科技服務從業人員的資格認定和業務培訓等系列制度,現有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知識背景單一,部分從業人員滿足于寫材料、做“說客”,復合型的懂科技、懂市場和懂法律的人才奇缺。現代科技服務業存在大量信息咨詢和推廣公司,但它們無法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專業確認、篩選及評估,對知識技術轉化規律、技術開發市場化運作等專業知識一知半解或蜻蜓點水,無法為成果轉化和推廣提供深層次服務。我國科技服務業的前置審查門檻低,除專利人等實行資質管理外,廣大從業人員缺乏資質準入管理,缺乏系統的市場開發服務培訓,不能承擔應有的職責。

三、選取適宜的創新模式是發展現代科技服務業的重要抓手

隨著科技創新的向前推進,特別是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科技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科技服務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集成化、專業化和線上線下服務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和資金鏈的緊密結合,是當前我國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要大力推動現代科技服務業向創新鏈深度拓展,推動單一服務向綜合轉變;圍繞新興戰略產業和產業集群的研發外包、技術交易、創業孵化、融資等,著力培植綜合實力較強的科技服務機構提供“一站式服務”能力;積極探索和創新通用型服務的模塊化,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滿足不同類型市場客戶需要;要積極研究科技服務業的發展動力、模式、領域和方向等方面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推動現代科技服務業業態和模式創新。西方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發展程度較高,在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發展模式[3],德國大力發展技術轉讓中心或辦公室,美國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打造良性循環的區域產業鏈,日本政府則采用直接干預與重點扶持相結合的方式推進科技服務業的發展。

模式創新是推動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抓手。發達國家發展現代科技服務業一般在初創時期由政府出資建設管理,并逐步形成網絡,隨后社會組織和普通民眾采用市場機制提供服務。我國的現代科技服務業在具體運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4]。一是打造創新平臺模式。把提高科技行業整體創新水平作為根本目標,充分整合科技服務活動中的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共同探索事關行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解決辦法,并積極為進駐到該創新平臺系統的各種企業提供協同創新的機會。推進社會的創新平臺建設,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和監督作用,謀劃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推動創新平臺資源的多樣化。針對產業創新平臺,推動制定行業準入、運行和資金投入等準則措施,引導鼓勵業內企業聚集,培育重點企業。二是創新生態模式。創新是一個包含各種要素的生態系統。具有強烈互補特性的各種研發組織或個體、創新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和風險投融資組織應該共同努力,為實現共同的創新目標和社會效益營造健康發展的生態系統。創新生態模式的構建,關鍵因素是實現優勢互補,要在充分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譽和創新能力的前提下科學篩選。以建立創新利益共同體為起點,借助于契約和共同價值追求,著力構建創新命運共同體。三是創新外包服務。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以商業形式為本企業以外的一家或多家企業以外包合同方式提供信息、技術、專利申請與保護等科技服務,推動核心競爭力長入傳統企業的價值鏈中,實現創新效益的最大化和共贏。四是創新知識管理。現代科技服務業以第三方形式為市場中的各種創新型企業提供專業的知識信息管理服務。科技服務供應商從企業和企業客戶那里采集知識信息,并進行有效篩選、挖掘和研究,為接受服務的企業的創新全過程持續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客戶關系等知識資源。五是創新行業標準模式。俗話說,“二流企業做技術,一流企業做標準”。科技服務供應商以創建行業標準為目標,引導企業創新活動,向服務對象提供技術產品或檢測標準服務。現代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要積極引導服務對象明確戰略目標,使其成為行業標準制定者或標準制定參與者;幫助服務對象培養和吸收高層次人才、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持續提高服務對象的創新能力。青島市科技服務業的發展獨具特色,在實踐中形成了“公共研發服務”和“第三方專業服務”等科技服務業發展模式[5]。青島市依托國家家電模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字化家電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基本建成了“特色產業集群的科技服務生態環境”。其一,通過建立科技企業信用評價、科技專項自動評審系統,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其二,創新“眾包+眾籌+創客”的服務模式。借助創新眾包平臺,企業將產品研發設計分發給眾多方案提供商,方案提供商通過在線社區提交解決辦法,所有參與方案提供者評出最優方案或設想,最終最優方案提供方獲得獎勵,企業則獲得該方案所有權。其三,借助于完善的創業導師、輔導員和企業聯絡員有機結合的多層孵化體系,為青島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孵化服務。

四、以現代科技服務業為紐帶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現代科技服務業掌握著大量的技術供給和需求信息,適應當前“制造業服務化”大發展的時代環境,促進知識創新鏈與市場開發鏈的順利對接,提高產學研協同創新各主體合作績效,為產學研各方建立合作的橋梁,為協同創新的順利開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和重要保障。科技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分以下幾個步驟并采取相應發展策略。

(一)發展戰略一是堅持行業協會化。知識密集型特征決定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需要具有多學科專業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地區行業協會為主要依托,進行網絡信息服務、技術轉讓、區域科技需求分析,提供資金支持信息,開展人才培訓等活動。行業協會構建基于信息平臺和技術市場的人才流動、供需平臺,通過資格審查、市場監控和預測等,規范科技服務主體的行為,保障良好的市場運行秩序,實現市場主體服務規范化、標準化管理。二是堅持政策法規完善化。政策法規由知識產權法案、反壟斷法、資本市場規范法及研發和技術轉讓政策等組成,保障市場和平臺的公平性,既確保風險投資者的權益,又保障創新主體和技術購買者的利益。通過明確各類科技服務機構的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組織制度和發展模式,形成法律定位清晰、政策扶持到位、監督管理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場發展環境。三是堅持服務主體多元化。非營利性科技機構、獨立科技機構、營利性科技機構是科技服務業主體的主要形式,它們共同進行創新活動以及信息交流、資源配置、決策咨詢和技術服務。現代科技服務應基于自身功能和個性特征,進行市場定位,制定、優化和實施發展戰略。四是堅持服務網絡的復合化。基于全球化的信息交流,現代科技服務業以市場和科技發展為導向,識別和挖掘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創新成果,整合原有服務流程,開發動態客戶服務界面,參與創新過程,特別是在創新項目的立項、研發、融資和管理等層面提供全方位服務。

(二)突出重點現代科技服務業的發展既要四處開花,更要突出重點[6]。一是完善科技服務業市場法規、監管和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合科技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市場機制。二是加快建立現代科技服務標準體系,完善科技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三是全面落實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健全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對外開放共享機制。四是充分利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地方科技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探索以政府購買、后期補助等方式為科技服務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五是健全科技服務業職業資格制度,完善學歷教育、職業培訓體系和科技服務業人才評價體系。六是推動組建以專利技術和標準為核心的創新服務聯盟,組織實施科技服務業“走出去”戰略,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服務業集群。

(三)協同創新以現代科技服務業為紐帶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現代科技服務業行業管理體制機制。按照“調結構、轉機制、分人員”的原則,加快各類科技服務業從業機構與原掛靠單位脫鉤,加快職能機構的重新調整合并,大力推行公司制改革,實行企業化運作,實現優勝劣汰。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科技服務業市場培育,使政府對技術市場的管理向扶持與規范并舉、獎勵與懲罰并用的方向邁進。科學研究、統籌規劃、點面結合,分步推行科技服務業的準入退出制度和相關服務標準體系的建設和改革,加強對科技服務業市場的培育、管理和激勵。二是完善與科技服務業有關的財稅金融政策。創新財政資金的投入方式,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推進科技信貸產品創新,探索階段參股、跟進投資、風險補償、績效獎勵等方式,引導資金重點投向科技成果轉化和初創期科技企業。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新型貼息扶持政策,支持各金融機構擴大科技服務業質押物范圍。改革和完善支持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社會風險投資體系、融資擔保體系,實施積極的財政稅收政策,鼓勵支持天使投資、眾創眾籌平臺等社會各種資本資金的投入。鼓勵支持科技服務主體多元化,擴大技術服務機構的業務范圍,特別是要高度重視發揮專利商標事務所與研究院所及企業有廣泛接觸的優勢,推動最新專利技術成果和企業開發產品優勢的結合。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業行業及從業人員考核評價機制。遵照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深化科技評價制度改革,改進科技獎勵辦法,探索建立科技服務機構的信譽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和動態管理機制,推動信譽監督管理社會化,促進行業整體水平的全面提高。在涉及國家重大科技決策、科技專項計劃實施和重要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中,充分發揮科技服務信用評級的作用。科技服務從業人員需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市場洞察力。要加快專業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對科技服務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盡快建立并完善科技服務機構從業人員資格認定制度,加快技術經紀人隊伍和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建設步伐。四是建立健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平臺體制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產學研協同創新主體對新科技的需求復雜多樣,需要借助知識共享機制來建立一個知識創新資源平臺,需要社會各方面專業人員的積極參與。要優化創新生態,充分利用大學學科和人才優勢,引進聘用知名專家學者,保障知識共享機制良性運行。營造開放環境,促進參與機構的多樣化。在全社會營造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強保證。

[參考文獻]

[1][6]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4-10-29.

[2]李寧,李隼.創新:企業家倫理的核心價值———論熊彼特和杜拉克的企業家倫理觀[J].學習論壇,2008,(8):41~43.

[3]張前榮.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發展經驗及借鑒[J].宏觀經濟管理,2014,(11):86~87.

[4]祁明,趙雪蘭.中國科技服務業新型發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118~121.

篇7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旅游產業;無線旅游;發展;影響

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這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與商機。各種旅游資源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尤其是與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結合,創造出新的產品形態、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消費模式,成為帶動科技創新和旅游創意的動力,加速了產業融合的進程,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日益增多的旅游者青睞于使用智能手機、智能終端等設備來獲取航班、景點、酒店等旅游信息,并對相應滿意的旅游產品直接采取在線支付的方式進行預訂與選購。在旅游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隨心地通過手機微博、微信等方式分享個人的旅游經歷與感受。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旅游發展的優勢分析

1.信息便利服務精確到位。當前,眾多旅游企業紛紛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開展旅游業務,尤其是利用移動互聯網或無線客戶終端設備以實現游客更加快捷、便利地獲知相關的旅游信息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受眾媒體接收行為習慣發生變化,移動化、位置化、個性化、自服務成為用戶消費需求新趨勢。旅游者可以在旅行的過程中或者旅行之后,利用智能手機等客戶終端軟件將旅游景點等行程的圖文信息與好友等分享。通過對移動終端的定位,運營商可以為旅游者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務(LBS),如導航服務為旅游者和外地車輛提供基于地圖的導航;當旅游者在城市觀光游覽時,為其提供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路徑選擇;基于位置的信息和基于位置的各種旅游產品(如餐廳、KTV、景點等)的推薦服務。通過基于位置的服務,還可以為旅游者提供旅游交友平臺和安全救援服務。

2.為傳統旅游企業的轉型提供了機遇。日益增多的智能手機使用率與占有量昭示著整個無線旅游業市場的發展潛力。旅游企業從傳統的有線網絡網站預訂紛紛涉足移動互聯網,全球酒店業也寄希望通過移動營銷來增加客源,為用戶提供更加移動化、自主化、互動化、實時化服務已經是大勢所趨。企業利用高速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終端設備、云計算、物聯網為支撐的智慧旅游目前已成為旅游的一種新形式,滿足旅游管理中的管理智能化、服務主動化、旅游個性化和信息對等化發展需求,提升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質量。

3.為旅游產品的交易提供了平臺。由于傳統旅游業務在時間與空間上等因素的約束,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預定與支付往往大費周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無線旅游的出現使得消費者可在智能手機上利用APP客戶終端直接查詢和在線支付旅游產品,可以解決旅游交易在時間和空間上諸多不便的問題。

二、移動互聯網對旅游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旅游者個人隱私安全的制約。智能手機軟件日益豐富,但是一些惡意軟件,軟件病毒,可以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調取用戶通訊錄、獲知用戶具置信息等。如果用戶下載安裝了存在安全隱患的移動APP旅游軟件終端,一切個人隱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覽無遺,這無疑給無線旅游的快速發展致以重重一擊,給習慣于使用智能手機的用戶的心里安全底限形成了巨大的挑戰,用戶在享受無線旅游快捷方便的同時,又不得不擔憂個人隱私的泄露。這些問題迫切需要移動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需要相關技術標準的規范,才能贏得旅游消費者的信賴與青睞。

2.對于旅游企業拓展轉型的制約。無線旅游的快速發展得力于一大批優秀的傳統旅游互聯網企業紛紛轉戰移動互聯網,同時卻面臨著一些明顯的制約:首先,移動互聯網有別于互聯網,移動用戶和互聯網用戶在需求及行為習慣上大相徑庭,而旅游互聯網企業比專業移動互聯網公司對這方面的認識和把握顯得尤為欠缺;其次,在線旅游的不成熟限制了無線旅游的發展,目前,在線旅游的滲透率低,覆蓋面小。移動終端有限的屏幕面積,用戶操作界面都和互聯網有很大區別,對這些技術的熟練掌握也是旅游互聯網企業所欠缺的。

3.無線旅游發展的“支付瓶頸”。研究發現,目前,旅游消費者在旅行的前、中、后期關于航班、酒店、景點等搜索、查詢、分享較多,而使用移動終端完成旅游產品的在線支付卻相對較少。無線旅游業發展中的“支付瓶頸”越發明顯。同時,日益嚴峻的無線網絡安全問題讓用戶對手機支付望而卻步。

三、移動互聯網時代旅游業發展趨勢的分析

1.旅游業務不斷轉型融合。旅伴隨著無線旅游業的發展深入,由于其無線移動自身的技術難點,無線旅游開發經營商將會選擇主流網絡技術公司、手機廠商等進行合作來拓展無線旅游業務。這勢必促進著無線旅游產業不斷轉型與融合。新的預訂方式和渠道會出現,促進航空業、旅行社、酒店業等行業的業務轉型與融合,挖掘更多的輔助收入機會。

2.新行業標準不斷確立規范。移動互聯網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各個細分領域都處于探索階段,競爭處于無序狀態。未來各領域相關行業標準將會進一步確立,為競爭者提供統一的標準,使得競爭有序化,提高安全性,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從政策法規上抑制打擊一些運營商與廣告公司利益捆綁、營銷機構跟蹤用戶并投放廣告和移動客戶端軟件竊取用戶隱私信息等不端行為。

3.無線旅游垂直化和平臺化發展。移動互聯網的信息搜索方式目前主要的問題在于信息覆蓋面、開放性、用戶體驗等幾個關鍵維度上難以兼顧,而從行業趨勢看,最好的解決方案便是通過行業綜合性垂直搜索的方式來進行信息整合和呈現,并借助智能終端平臺和綜合性APP應用投向市場。從信息入口的角度,需要保證旅游所有節點信息的全面性和開放性,使得供應端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展示給用戶,將服務的重點由資質更多的轉到服務上。而在用戶體驗方面,只有通過垂直搜索的信息多維度整合和挖掘,才能更為自如的應對用戶體驗所提出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四、結語

無線旅游業的發展給旅游消費者帶來了便捷,給旅游企業的轉型帶來了機遇,也給整個旅游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無線旅游幾乎還處在摸索階段,尚未形成明確的流量模式和收益模式。尤其無線旅游度假產品的移動客戶端還只是布局而已,相對不成熟。其發展問題還需要不斷解決與完善。我們相信,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3G數據流量的迅速提升、移動終端設備的日趨普及以及手機支付安全等問題的不斷解決,無線旅游在其自身完善發展的同時也必將促進整個旅游業的無限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3年1月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cn/.

篇8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質量;內涵式發展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從20世界80年代開始,社會上出現了職業大學這種新的辦學形式,到目前為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興起、發展到成熟走過了30年的時間,且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教育類型。這種新的教育類型在我國還沒有可供借鑒的成功范例,這就要求中國高職教育界不斷總結辦學的成功經驗,深化改革,科學發展,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一、科學判斷高職教育發展形勢

1.發展高職教育要有國際視野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呈現高速增長,依靠的是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但是,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讓中國環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經濟高速增長必備的資源和能源需求仍將保持較高增速,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同時,中國在“十二五”期間乃至更長時期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快培養技能型人才。工業發達國家成功經驗之一就是很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與之相比,我國職業教育培養的高素質勞動者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因此,如何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大力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將發展職業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擺在全體高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因此,發展高職教育要站在國家戰略高度,樹立國際視野。

2.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機遇

為了促進職業教育大力發展,國家專門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1991年10月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2002年8月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5年11月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2006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2011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和《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2010年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些關于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為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高端技能人才需求增加帶來的機遇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新的產業結構特征呈現出知識化、高級化、復合化,其職業崗位要求勞動者的素質、知識、技能和專業綜合能力也會越來越高。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實施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淘汰高能耗的低端落后產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三大產業協同發展,積極發展國家規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依賴高級生產要素維持其競爭優勢。根據研究結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到后期階段,到2011年,我國的人均GDP超過了5000美元,進入到工業化成熟階段,這個時期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所以,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將對人才結構提出新的要求。這一趨勢對高等職業教育來說,面臨的是重大發展機遇,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牢牢抓住這一機遇,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辦學能力。

4.發展高職教育面臨的挑戰

從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現狀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中發現,高職教育還存在許多挑戰,存在著諸多突出問題亟待解決。概括起來主要有七個方面。一是政府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不足。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影響了高職教育發展。二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機制不健全,社會吸引力不強。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合作動力不足,政府對企業支持職業教育的稅收優惠和經費補償等政策也不夠完善。三是制度不活。高職院校領導改革創新能力和科學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學校基礎管理制度還不健全,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尚未建立,制約了校企合作機制、發展創新機制的建立,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四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有待提高,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還需要強化,教師應該深度參與企業研發、新技術推廣、技能培訓。五是專業與產業脫節,職業教育必須緊跟產業調整升級和經濟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六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職業教育應該建立企業與學校共同協商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編寫或選用教材、共建實訓基地、共同培養教師、共同培養學生等適合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七是學生成長的“立交橋”體系還不暢通。

二、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思考

1.由“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

十幾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猛,截止到2010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達1246所,招生數、在校生穩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為廣大學子接受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由于高職教育發展片面追求數量,導致高職教育無序招生,惡性競爭。此外,在招生數量擴張的同時,一方面,領導對高等教育研究不夠,導致管理出現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實習實訓設施等基本辦學條件跟不上辦學規模的擴張速度,造成了高職教育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強的現象。

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并不是單純地提倡擴大招生規模,重點應該是大力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由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性轉變。高等職業教育只有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才會增強其社會吸引力,才能做強高等職業教育。因此,要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由“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必須抓住提高教育質量這個永恒主題。當然,全面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理念的更新、體制模式的創新、評價機制的引導、基礎能力的保障、社會環境的營造等,必須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科學研究為基礎,社會服務為方向,文化傳承創新為引領,才能形成高職院校各項功能相互促進、相互支撐、辦學質量整體提升的新格局。

2.由“單一發展”向“多元化發展”轉變

高職教育通過十多年的大發展,已形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成功經驗,走出了一條健康發展道路,辦學成果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但是,由于高職教育過去辦學途徑較為單一,市場觀念落后,體制創新難度大,辦學經費缺口較大,制約了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十二五”開始,隨著國家實施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必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高職教育將會面對一個新的辦學環境,高職教育僅靠提供學歷教育的“單一發展”道路是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須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高職教育多元化發展戰略包括:在辦學方式上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結合,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并重,逐步建立現在職業教育體系。重視產學結合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在人才、技術和資源方面的優勢,引導教師積極參與企業技術創新,開展技術改造、技術研發和新技術推廣活動,鼓勵教育為行業企業提供廣泛的服務;高職院校要順應產業發展的要求,適時建立一批產學研結合創新基地,積極地搭建產學研創新技術服務平臺,建立科技服務長效機制,增強高職院校科技服務與科技創新能力。

3.由“自我發展”向“開放發展”轉變

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初期主要是著眼于“自身發展”,隨著高職教育迅猛發展,國家教育部提出了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發展戰略,要求辦學條件好的高職院校要加強國際間合作,積極組織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試行招收外國留學生來校學習。同時,在國內積極開展地區、城鄉、東西部之間的校際交流與對口支援,與中西部院校建立對口支援和交流合作關系,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此舉措,擴大高職院校辦學視野,拓寬辦學思路,提升高職教育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高職教育的市場觀念、社會意識、開放理念必須與行業對接,與企業對接,與市場深度對接。做到“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確定課程設置,合作培育學生”,“學生動手能力提高由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共同承擔”,利用好當前的辦學資源,最大限度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創新辦學體制與機制,進一步通過參與行業企業的項目和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聯合辦學,把學校發展和社會發展緊緊聯系起來,積極深入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建立新的高職辦學體制機制,在社會服務中找準定位、促進改革和自身發展。

4.由均衡發展向特色發展轉移

均衡發展是事物發展中的理想狀態,但在不同時期、不同情況下,事物發展中會出現不均衡、不穩定的狀況,這是完全正常甚至必要的。但是,當系統處于相對靜止、缺乏活力、徘徊不前以至發展落后的均衡狀況時,必須大膽地打破這種均衡,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才能激發其活力,促進其發展。在高職教育發展初期,均衡發展對于確保其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但是,我國現階段的高職教育已陷入“辦學大而全”、“專業同質化”怪圈,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培育出自己的強勢專業、特色專業,其辦學水平、教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就得不到社會認同,學校發展就難以持續。因此,高職教育在堅持質量的前提下,必須在特色發展上做文章,專業設置一定要深入分析產業、就業需求,尤其是分析勞動力市場需求;辦學定位要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要凝煉特色,奠基未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成,高職教育有必要及時地、有步驟地實施特色發展戰略。

5.從適應發展向促進發展轉變

篇9

情況一、 加強企業內部的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運營成本和生產成本,加大產品生產設備的自動化程度,穩市場、穩價格;

情況二、以節能、環保為突破口,摒棄加工過程中高能耗、影響環境的生產工序,采取專業合作、外協、外購的方式,克服了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了工效、改善了工廠環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情況三、練內功:抓管理、抓技術、抓技能培訓,進行企業內部整合,重新塑造企業形象,引導企業向著科學、健康方向發展。

一、行業十年變化

1.企業基本情況的變化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門窗配套件委員會自2001年12月開始籌建,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行業的整體水平偏低,企業的規模、技術水平、經濟實力、從業人員的素質、生產設備與國內其它行業或發達國家的水平相差較大,而稍有實力的企業由于沒有專業的行業組織,只是按市場的所在從屬于不同的門窗行業,在市場上進行活動。就行業的整體水平的提升、技術水平的提高、市場競爭的有序等等問題,均處于自由、無序的狀態。產品質量標準,在實際選用、安裝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已過時、落后、不全,不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而且距離國內門窗標準的要求差距也很大。

經過全行業十余年的努力工作,行業整體水平已有了較大的提高。會員單位企業的情況已從委員會成立初期,年銷售額10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占3.23%,發展至今已達到30%以上;設備總資產投入2000萬元以上企業的占4.35%,發展至今達到50%以上;人均銷售額40萬元以上的企業占8%,發展至今已達到45%以上。從以上三組對比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幾年企業無論是從銷售額、設備等總資產投入、年人均銷售額均有較大的提高,企業的規模、實力在增強。雖然近幾年國際、國內環境嚴峻復雜,但行業的整體情況總體是好的。

2.配套件的應用情況

隨著生活水平和建筑節能要求的提高,門窗開啟方式的比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十年前門窗開啟形式分布:平開下懸等復合開啟形式的門窗的應用比例僅占門窗總應用量的2%左右;平開系列的門窗應用比例占門窗總應用量的28%左右;推拉系列門窗應用比例占門窗總應用量的70% 左右。

(2)目前門窗開啟形式分布

平開下懸等復合開啟形式的門窗的應用比例占門窗總應用量的10%左右;平開系列的門窗應用比例占門窗總應用量的60%左右;推拉系列門窗應用比例占門窗總應用量的30% 左右。

3.行業的標準變化情況

本屆工作期間共完成配套件產品標準7項,其中國標2項、行標5項。目前正在編制的國標1項、行標1項,應用導則1項(包含七個部分的內容)。截至目前位置共有與配套件相關的標準43項,與2003年相比標準的數量增加了16.2%。

截止2013年3月標準標齡的統計,2000年以前的標準1項、2000~2005年間標準13項、2006~2010年間標準23項、2011年之后的標準6項;標齡達到8年以上的標準有占標準總數的32.5%,標齡3~8年的標準有占標準總數的53.5%,標齡3年以下的標準有占標準總數的14%。

4.企業、行業地位的變化

十多年前配套件企業由于自身產品技術含量低,國內門窗的應用水平較低,所采用的配套件產品規格不統一,種類繁多,功能單一,產品性能與國外同類產品性能相比差距較大。當時國內大多數門窗五金件企業主要生產的是推拉窗、普通平開窗的五金件;密封膠條也多以增塑聚氯乙烯膠條為主;年產量雖然能夠為3億平方米以上門窗作配套,但多是“你要什么、我生產什么,你買什么、我用什么”的簡單配套、合作關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配套件產品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現如今配套件行業和門窗幕墻行業的配套合作,在一些實力較強的配套件行業骨干企業中已經出現、正在逐步實現依據實際使用要求量體載衣的最佳配套模式。特別是2005年、2011年舉辦的兩次有國內主要型材企業、門窗企業、配套件企業參加的《門窗型材與配套件相關配合槽口研討會》形成的統一意見(已形成會議紀要):對行業中現有的推拉、內平開、外平開、內平開下懸、提升推拉的開啟方式,對鋁、木、塑、復合不同材質門窗的配套特點進行了分析,對相互的配套關系進行了甄別,最終確定了有關五金件、密封膠條、密封毛條、隔熱條的61個配合結構型式及尺寸要求。此會在行業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對推動配套件產品生產、配套應用的標準化、規模化形成了正能量。配套件企業在社會活動中(無論是展會、招投標等)已以一個行業的形象出現了。配套件產品也正與國際接軌、實現同步。

目前國內建筑門窗配套件的產品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并已出口歐洲、南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涵蓋:門窗五金件(包括推拉、內平開、外平開、內平開下懸、提升推拉、折疊等開啟形式的配套五金件);門控五金件(包括能滿足建筑公共內門、建筑公共外門、居住建筑用門等不同功能的門控五金件);密封膠(包括能滿足鑲嵌玻璃、建筑接縫、組角、中空玻璃等用途的密封膠),密封膠條(包括了適用于門窗、幕墻用的密實密封膠條,適用于門窗密封性能要求更高的復合密封膠條),密封毛條(滿足推拉門窗密封要求的硅化、硅化加片毛條)。

現有的配套件產品能滿足每年平均5~6億平方米新建建筑用門窗,以及舊房改造等門窗的需求。

二、行業協會工作

1.宣傳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了使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近期國家有關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化情況,委員會從2005年開始每年收集、整理新出臺的或修訂的與配套件行業相關的國家政策、標準、規范的各方面的文件、技術文本,匯集成冊,在每年的委員會工作會上提供給參會人員,便于企業查閱。

2.促進行業企業健康發展,加強行業自律

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維護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進一步強化企業質量誠信意識、建立自律約束機制、規范市場和企業行為,維護行業整體利益,促進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和諧、健康發展,本屆工作期間,于2011年委員會工作會上討論通過了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加強行業自律、強化企業質量誠信公約》。

3.組織行業技術、管理培訓、交流和合作

為了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管理水平的提高,本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共組織技術交流會4次,編輯論文集4冊,進行會上交流、講座59個。涉及門窗五金件、門控五金、密封膠條、密封膠、通風器、隔熱條、玻璃、型材設計、門窗組裝加工工藝、以及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為提高企業的科研水平,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和激活行業的創新潛力,推進整個行業科技創新,在廣東合和建筑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共進行了三屆《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科技創新優秀論文的評選、頒獎活動,共評出入圍論文16篇、二等獎14篇、一等獎8篇。

本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利用工作會的機會安排參觀了廣東堅朗五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泰諾風保泰(蘇州)隔熱材料有限公司、江陰海達橡塑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之江有機硅化工有限公司、中山亞薩合萊安防科技有限公司,組織了相互交流、座談。

為幫助企業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提高內部產品質量檢驗能力,幫助企業培養和吸納更多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能專業人才,2013年4月與國家建材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040)鑒定站、國家化學建筑材料測試中心材料測試部聯合開展了《建材物理檢驗工(密封膠條檢驗員)》國家職業資格技能鑒定工作。共有16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級或高級建材物理檢驗工考評、獲得相應的證書。

4.組織本行業企業為社會提供合格產品與服務

(1)組織企業參與協會舉辦的相關展覽;

(2)在協會統一領導下,協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部門進行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材料、部品采購信息平臺入庫和產品認證的相關工作。幫助企業擴大市場范圍。現在配套件行業已有江陰海達橡塑股份有限公司、溫州春光五金有限公司、深圳聯和強實業有限公司獲得相關認證。

(3)截至目前為止共向社會推薦了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40余個企業的15類、412個產品,產品涉及了內平開下懸五金系統、執手、合頁、滑撐、撐擋、傳動鎖閉器、滑輪、多點鎖閉器、單點鎖閉器、閉門器、地彈簧、密封膠條、密封毛條、密封膠、鎖具。

5.加大對骨干企業的支持力度,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1)依托行業骨干企業、專家的力量,針對不同需求進行專題研究,加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①組織廣東堅朗、青島立興楊氏、山東國強、廣東合和4家企業于2010年完成了“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之一的《新型鄉村門窗五金件應用技術規程》工作;并完成了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新型鄉村門窗五金件應用技術規程》的編制工作。

②組織配套件行業的廣東堅朗、青島立興楊氏、江陰海達以及委員會專家組專家與行業知名的型材、門窗企業聯手,完成了建設部科技項目《夏熱冬冷地區節能門窗型材槽口結構與配套件系統開發》的研發、試驗論證,并于2010年通過驗收。

(2)組織廣東堅朗、青島立興楊氏、山東國強、廣東合和4家企業,于2009年依據《建設行業科技成果評估管理辦法》的規定,通過了由建設部科技促進中心組織的“多點鎖閉門窗五金系統”科技成果評估。

(3)組織江陰海達、杭州之江申報了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科技產業化基地,并已獲得協會批準。

6.加強專家組的工作,發揮行業專家作用

本屆委員會專家組現有專家23個。本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委員會進行的標準、導則編制,技術論文撰寫,技術講座交流,科研項目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專家組專家承擔了主要的工作,對輔助委員會推動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行業發展規劃

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委員會于2011年工作會上討論通過了《建筑門窗配套件行業“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目標。

基本思路:

第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建立市場品牌、形成行業規模、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形成我國建筑門窗配套件的龍頭企業。

第二、倡導和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模式,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建筑門窗配套件生產設備、加工工藝從一般的機械化加工模式向現代化模式轉變,從注重數量的粗放型轉向注重技術含量、效益和質量的集約型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產業升級。

第三、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以及相關配套規程、規范的建設。

第四、加強與門窗、幕墻性能、功能相關要求的結合,逐步培育產業化基地。

第五、培養人才隊伍,積極促進行業和企業文化建設。

基本目標:

第一、建立配套件設計、生產、應用技術體系及理論(模式);

第二、加快門窗配套件行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產品標準化、系列化發展方向,大力發展低能耗、資源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配套件經濟;

第三、盡快完善我國建筑門窗配套件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程、產品庫;

第四、配合門窗行業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開展門窗企業技術管理人員的技術培訓,切實發揮專家組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

第五、建立門窗配套件產品應用質量評價體系;

第六、建設我國門窗配套件行業各領域產業化基地或科研基地;

第七、擴大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提高我國門窗配套件的國際影響力,引導企業向著科學、健康方向發展。

為實現行業“十二五”規劃制定的目標,委員會制定了今后的工作計劃:

(一)堅定不移的在國家政策指引下,開展行業管理工作。

認真學習領會、貫徹科學發展觀,結合本行業的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大力推進、提高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好配套件企業、技術發展的參謀,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及時將國家、政府的方針、政策、要求傳達到企業,將企業在執行國家有關規定中遇到的及需要政府解決的問題上報政府的有關部門,繼續做好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加強行業管理工作,在規范市場、引導應用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

(二)堅持委員會成立以來的宗旨,繼續夯實行業技術基礎工作。

通過不斷的完善和提高標準要求,加快改進和提升原有產品的結構和質量,大力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自有技術的高新產品。

1.繼續完成《建筑門窗配套件應用導則》的編制,并著手籌備完成后續的宣貫、推動、實施等工作。

2.繼續完成國標《建筑門窗五金件 通用要求》的編制工作,通過標準的完成推進推拉門窗、內外平開窗、外開上懸窗、內開下懸窗、平開門系列五金件評價、采購、推薦的工作。

3.繼續完成行標《建筑門窗五金件 合頁(鉸鏈)》的編制工作。

4.加大力度進一步推進門控五金件標準的完善。

5.對已實施標準進行評估。逐步建立產品單件標準――滿足開啟形式的系列標準、滿足不同功能和區域需求的系列標準――應用規范的的三級標準模式。

6.隨著標準的完善、提高、實施,及時與技術交流、產品推薦緊密結合,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三)引導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好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推動工作。

1.推動企業加強企業文化、企業品牌和形象建設,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擴大內需、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創建世界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

2.繼續加強推進行業人才培養、技術進步的步伐。

(1)探索適合配套件行業的培訓模式;

(2)加強對企業產品工藝完善、合理、先進程度的提升。

(3)依靠專家隊伍對中小企業進行幫扶,指導其步入正規。委員會已開展扶持、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工作,以在推薦產品工作中對工藝要求的提高來帶動全行業工藝要求和水平的的提高。

(4)繼續推進和完善產品標準化、系列化,提高生產的機械化程度。

(5)對已制定的相關標準、規范進行培訓。根據企業需求適時開展管理、市場需求、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培訓。

3.繼續做好推薦產品工作,使之在提高產品質量、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上繼續發揮作用。

(四)與企業繼續共同研究、解決困擾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盡力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或遇到的新問題。

1.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配套件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

2.引導企業改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業結構趨同的狀況,促進和支持企業間的聯合、兼并、重組等模式,提高抗風險能力。

3.扶持有規模、產品品質優良的企業發展,阻止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使用。引導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

4.創建良好的行業文化,加強行業自律,倡導企業間友好合作、良性競爭的良好風氣。

(五)關注市場,加大對企業的宣傳、推廣力度;為企業溝通交流提供平臺,促進行業的技術、管理、市場等全方位交流。

1.改變原有技術交流會的型式、內容,將其打造成為貫穿上下游焦點問題的行業知名論壇。

2.繼續做好“建筑門窗配套件優秀論文大獎賽”的活動,倡導、扶持、組織國內企業研究具有自我知識產權的產品,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的產品,樹立、造就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企業和品牌。

3.利用已有的宣傳媒介,做好定點企業的宣傳、推薦產品的推廣工作,積極引導、支持企業的品牌建設。

4.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完善會員單位在門窗配套材料網的信息和管理,組織品牌建設、市場宣傳方面的活動,增大網站信息量,提供更多的商機。通過聯絡部與房地產采購聯盟加強聯系,推進優質產品的應用,為企業創造商機。

5.適時組織行業與國外間的合作交流。對在國內發展較好的門窗五金件行業,組織企業“走出去”。推動對外貿易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和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

(六)繼續依靠和發揮專家組的作用,做好行業的技術基礎工作。

1.繼續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確定配套件行業中長期技術標準、規范需求、工作計劃。

2.依托行業產業基地、骨干企業、專家的力量,逐步解決行業技術基礎薄弱、基礎工作研究少的難題。

3.繼續推進型材與配套件配合結構的標準化、系列化,以及配套件產品的標準化、系列化的進程。

(七)繼續為會員單位做好服務工作。

1.繼續加強對會員單位服務,及時傳達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引導企業更好把握政策脈搏,持續、健康發展。

2.通過參觀走訪、座談、日常工作交流等方式,引導企業做好技術升級、管理升級,為企業提供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咨詢和幫助工作。

(八)委員會內部建設。

1.繼續發展會員單位,團結、組織、依靠更多的企業做好行業工作。

2.加大對門控五金等新行業的工作力度,吸納更多熱心行業工作的人士,增強有利于委員會發展的新鮮血液,拓展工作范圍。

(九)完成上級有關部門及協會交辦的工作。繼續配合協會或協會其它委員會做好配套件的新產品展示、展覽、工作,為企業擴大影響創造機會。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對策

在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并逐漸步入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務院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大學生要順應時展潮流,不斷加強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自身素質。

一、“雙創”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重要時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如何更好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顯得尤其重要。總理在2014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2016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后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激發大眾對創新、創業的熱情,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進一步推動了改革的深化,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平穩的發展。

1.“雙創”的內涵分析

所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下簡稱“雙創”),即鼓勵人人參與創業,人人參與創新,是指通過各種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實施,開展各種相關活動,來激發廣大群眾的創新、創業熱情,繼而推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良好的創業創新氛圍,進而推動我國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雙創”一方面要通過萬眾創新來激發公眾進行創新的熱情,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率;另一方面要通過大眾創業,來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新企業的創辦、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眾創業需要萬眾創新來支撐,如果創業不以創新的產品、理念和方式來進行開展,那么創業將很難取得突破與成功,也很難取得企業的長足發展。創新需求將推動萬眾創新的發展,為創新提供動力與資金支持,只有將“雙創”有機結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我國經濟的高效發展。

2.“雙創”的現實意義

“雙創”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創新、創業的熱情,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創新創業新風暴,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的影響。首先,這場創新創業風暴使得更多的求職者通過創業完成了就業,能有效地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減輕社會負擔。“雙創”將極大地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與積極性,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從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競爭力。通過科技創新來創新產品和需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發展與進步,推動我國經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1.有利于順應時展的需要

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為順應時展的需要。我國經濟正面臨著一次重要的轉型時期,要想順利完成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就要加快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有賴于創新人才的支撐。高校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平臺,對于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企業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響應國家推動“雙創”的客觀要求,是提高我國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客觀要求,它將為我國深化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持,激發我國經濟發展的活力。

2.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由于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及高校的不斷擴招,畢業生越來越多,就業崗位卻增長緩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突出強調了要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發揮以創業帶動就業、凸顯就業倍增效應的有效途徑,要想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必須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與技能,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使更多大學生積極投入創新創業的大潮中來。

3.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自我價值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僅是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在“雙創”時代背景下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僅能提高競爭力,而且能自主創業,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以往傳統的就業教育,其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學習企業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方面的知識,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會換位思考,從決策者的角度看問題,以提高大局觀,拓寬眼界,能夠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施展才華,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三、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對策

1.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激發創新創業的熱情

大學生要提高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創新創業的了解,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要加強對政府出臺的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了解,關注當前的經濟和就業形勢,認真學習創新創業知識,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努力突破現有條件的限制,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擴大自身的交際圈,多途徑多方式地獲取創新創業的相關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從理論和實踐中正確認識創新創業。

各高校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熱情,使其轉變就業觀念,樹立自主就業、競爭就業、創業就業觀念,做好相應的職業規劃,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日后的創業做好準備工作;要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增強創業主動性,積極主動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生要具有拼搏進取精神,敢闖敢拼,不怕失敗;要敢于突破常規,樹立創新精神,多觀察、多發現、多動腦、多思考,善于發現和把握商機;要在創業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在創業中學習,在創業中成長,激勵自己不斷前行。

2.明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側重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在新形勢下,高校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除了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培養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交際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要將傳統的培育就業型人才的理念轉變為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并幫助學生形成創業就業的新型就業觀,培育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以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挖掘學生潛能。

大學生要提高創新創業的知識與技能,可以通過課堂學習、專家講座、網絡學習等方式來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提升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市場營銷、法律等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個人素質。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要敢想敢做,勇于將想法付諸實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開展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培養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主動了解市場發展、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關注新理論、新技術的革新。

3.強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要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首先,要聘請既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來傳授創新創業課程。其次,可以聘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投資家及政府相關人員來擔任兼職教師,建立一支既具有較高理論素質,又具有S富創新創業經驗,了解最新行業動態的師資隊伍,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創業。最后,要支持教師掛職鍛煉,鼓勵教師積極深入企業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定期開展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隊伍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

高校要對傳統的教育模式進行變革,從而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好地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要加強課程開發、課程設置和授課形式等方面的建設,課程的開發與設置要符合創新創業發展的需要,革新傳統的授課形式,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建新型的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彈性學制,從教學制度和教學評價上,使創新創業教育更具專業特色,對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進行支持與鼓勵,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4.健全高校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加大創新創業活動的政策扶持

政府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相關激勵機制,設立專項獎勵基金,加強典型示范作用。要加大對大學生成功創業案例的宣傳,通過交流會、講座、報告等形式來表彰先進,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到榜樣在身邊,激發大家的創業熱情。要讓大學生知道有哪些優惠政策及優惠政策的具體內容,通過這些優惠政策降低創業風險,并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氛圍。

要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加強政府對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制訂與完善,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簡政放權、稅收減免和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讓廣大大學生創新創業者享受到實質性的政策優惠;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網絡的影響力來進行政策的推廣與宣傳,加強相關政策的推廣,幫助創業者更好地實現創新創業。

四、結語

“雙創”時代背景下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投身于創新創業,這不僅是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大學生正面臨著寶貴的社會形勢機遇,應該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從而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J].中國人口年鑒,2011(1):87-89.

[2]黃炳超,白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廣州商學院網絡創業孵化基地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2).

[3]肖昊.論創新創業活動的實踐特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

[4]黃炳超.斯滕格創造力理論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