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英語教育敘事范文
時間:2023-04-12 08:24: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學英語教育敘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敘事法 語言輸入 語言輸出
一、引言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于多方面原因,作為外語和二語的英語教師就受益于“內容教學法”,不少外語教師試圖探索用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傳說、寓言、神話,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重要素材即日常事務和新聞,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敘事法教學(Narrative Approach)。幾乎所有實驗都表明,課堂中的敘事法具有很多的優點,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首先,這種方法把老師從課堂上無休無止的語法解釋中,把學生從枯燥無聊的語法規則記憶中解放出來。因此,對學生而言,學習變得不是那么緊張或者讓人感到恐懼。另外,敘事法把以理解為基礎的課堂語言教學合乎邏輯地推向語言學習的下一個層面,教師再也不需要一味強調那些特殊主題詞匯,尤其是關注那些特殊主題意念、功能或特定的語言任務。取而代之的是,課堂教學受那些引人入勝的、易于理解的故事講解驅動,從而增加學生的語言活動和語言輸入(mcQuillan & Tse,1998:18-22)。這樣做的結果很明顯,學生詞匯量增大了,語言產出的自覺性也提高了。
二、實證研究
學者們相信敘事法更加適合于初學者或者中等語言能力者,并能在不同的外語和二語環境下使用,以下是在過去近三十年的實驗報告。
Elley和Mangubhai(1983:53-67)在斐濟島為小學中等水平學生使用以敘事法為主的語言教學實驗,結果表明,和傳統的聽說法相比,這些學生在所有語言技能的熟練程度上都進步更加明顯。該實驗反復在世界各地復制實施,其中包括新加坡3000多名中等水平的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生,南非近5000名學生,斯里蘭卡2600名小學生(Elley & Foster,1996;Le Roux & Schollar:1996)。在泰國,類似實驗也進行過,取得了相同的結果(Walker,Rattanavich & Oller,1992)。Dafne Gonzalez(Gonzalez,1998:14-19)也報告說他們在中學課堂的外語教學中使用“故事語法”法來完成一項叫做“整體語言項目”,獲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她認為,“在這個項目中,我們用富有教育意義的材料,和教授我們的先人一樣,教育并強化學生的個人和社會價值觀。”Kevin Stuart(1990:15-6)聲稱閱讀民間故事在大學課堂里也極為有用,那里有很多來之農村的學生。這樣做,能逐漸培養學生大量閱讀英語材料的信心,促使他們逐步接觸簡化版的英文小說,并最終能按照英語母語者閱讀文學作品的大致順序品讀英語文學作品。Eleonora Vivas(1996:189-216)對系統的、出聲朗讀的語言教學效果進行了研究,教學對象是學前和小學一年級兒童,研究重點是諸如語言理解和表達等變項,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聆聽故事,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增加明顯。
最近的研究繼續支持以前的研究結果。Cook(2010)在2010年第二十三屆國際閱讀世界大會上報告了一個個案調查,調查顯示,一個剛從孟加拉國移民女孩,在一所很小的城市學校,接受一名大學教師和一名五年級英語作為二語的外語教師的聯合指導。兩名教師通過講述和母親國相聯系的文化故事,為后期的討論和寫作做鋪墊。一年的研究表明在二語環境中,講述文化故事是促進讀寫能力的動機要素。該研究探討了敘事法的另一個方面:敘事和寫作之間的正相關關系,一個以前研究很少觸及的地方。這些實驗證明敘事法是一種普遍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習者外語或者二語語言能力的方法。它既能夠用于初學者,中學學生,也能夠適用于大學水平的外語學習者。
三、優點與理論依據
任何在外語或者二語課堂中成功的教學技能、手段一定包涵一些體現目前教學原理,減輕耗時費神外語學習中學生和教師的負擔,敘事法當然也不例外。
早在1988年,一位英國自由作家,Stephen Keeler(1986:23-4)在一次作為外語的英語國際協會大會上說道,“對于許多語言活動而言,比如小組討論和詞匯教學,短小的英雄故事,少于60詞的超短故事是理想的驅動型語言素材,它們或許特別聚焦于語法形式,同時又強調語言意義,似乎能促進學生對句子結構的學習性理解,并且幫助學生正確高效地使用語言。” Carmen Pilar Serrano Boyer(1997:47),一名西班牙英語教師,認為接龍式故事能夠解決大班教學中班級過大問題,她進一步指出,除了能驅動學生學習之外,接龍式敘事既有趣、讓人放松,還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并且容易操作。
在Dafne Gonzalaz個案中,Gonzalaz說,運用敘事語法法,她的學生能習得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語言的、語法的、社會語言的和交際策略的能力(Canale & Swain,1980:1-47)。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享受了很多樂趣,大大降低了外語學習中的情感阻力,從而使他們在情感上更加愿意“親近”語言。Ko(2003:303-32)進一步研究了韓國英語教學中運用敘事法確定意義協商作用的“腳手架支撐法”所達到的積極心理構建作用,該研究對外語教師提出了建議,那就是在合理實施敘事法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
毫無疑問,敘事法能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語言學習活動中,最大限度接受語言輸入并最大限度地進行語言產出,因此,不可爭辯地是一種優秀的教學媒介。但是,假如外語教師只閱讀故事,而學生只聽故事,效果又如何呢?對于5-8歲的兒童外語學習者,這種閱讀法真的起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
這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或許像Hillman(1975:152)所言,當教師在閱讀時,他能夠把書面語言的句法順序和語調、連接、重音以及其他那些有助于理解語言片段的線索糅合起來。而模仿語音對增加因聽故事和詩歌而獲得的詞匯大有幫助。在語境中聽單詞不僅僅增加聽者的消極詞匯意義,同時給聽者表達自己的其他方法。顯然,聽故事不但持續地給學習者提供許多語言創造的機會,而且也是語言習得中的重要過程。它幫助習得者熟悉已經學習的語言,讓他們試圖獲得一些基本的語言規則,對今后的語言學習有“提拉效應”。因此,長期來看,教師或者家長通過講故事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就如Bandura(1986)指出,這種效果不一定要立刻讓人感到,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它會顯現出來。
總之,當老師和學生在講故事的語言項目中相互交流,敘事法就能夠適合不同層次的語言學習者,然而,從上述研究來看,它對學前兒童或者初級水平這更為適合。
四、敘事法在中國的應用及其問題
盡管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誦法在外語或者二語學習中已經證明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在中國英語課堂中卻少有嘗試或者報道。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主要關注可能在于以下幾點。
在中國,學校英語教育具有全國統一的目標和要求,因此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對于教材使用往往具有強制性。近年來,外語教材的編寫和選用方面雖有放權的跡象,但是和美國、英國相比,教材控制仍然十分嚴厲。這樣,一個很自然的結果就是學校當局以及老師在選用教材上毫無主動權,因為選用教材和其他學習材料始終和省或者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實施的水平考試相聯系,而這些考試都是和教材緊密相關的,這樣,故事書理所當然地被排斥在學習者的書單之外了。
其次,幾乎沒有外語教師在面臨來自教育主管部門及學生家長的壓力面前甘愿嘗試新教學方法的風險,他們總是使用傳統的、大家一致樂見的方法來應付應試教育的現實。第三,即使有些老師愿意在課余時間對敘事法做些嘗試,但是出版社幾乎未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合適、相應的教學用故事材料。偶爾有些相關出版物能夠用于敘事法,但是考慮到難度和內容,教師大多數時候只能望而卻步。可喜的是,近些年,教育部門一直鼓勵老師進行教學改革,鑒于此,中國的外語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敘事法呢?
首先,盡管敘事法在外語教學中已經普遍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但是在選用故事材料和推行敘事法教學中,要考慮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者的學習目標,要十分謹慎地檢查和評估選用材料的難度水平。同時,在應用敘事法時,教師應該明白,它只是以內容為核心的教學方法中的其中一種,應該考慮與其他教學手段相平衡,做到多樣性和靈活性并重,通盤考慮整個外語教學計劃的實施。
第二,敘事法和社會認知視角對出聲朗誦效果的解釋相一致,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來說明敘事法如何影響中等水平的外語學習者,也就是在中國語境下的初中或者高中學生。第三,任何使用敘事法的外語教學項目在實施時要保證其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語言輸出和產出必須符合i+I模式(Krashen,1982)。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興趣,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會變成枯燥的官樣文章,沒有生氣。另外,不能忽視老師在提供支架作用的角色,因為它是學生感到無助時最后的依靠,從心理上看,老師是信息的提供者,他們總是學生的心理依賴。
最后,既然敘事法或者故事朗讀法在目前的英語教學大綱中沒有做任何規定,因此它可以作為課外活動好好利用,實施該方法時,選用材料要精心評估。可是在實際情況并不樂觀,就如Rod Ellis所言,令人驚訝的是,實踐中很少有人嘗試對材料進行科學的評估,原因可能是對一組材料給予全面的評估是一件耗時棘手的事務,而教師很少有這些時間去應付;但是他繼續告誡道,通過對具體任務的微觀評估是克服這個問題的一種較為實際的做法,這樣教師就能掌握教學具體進展情況,有哪些優點和缺點,隨之做進一步的改進。這種自審式的評估可以是粗略的、感性的,但是對教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的確有幫助。
五、結語
篇2
一、英語情感教育的基本涵義
所謂英語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中“以人為本”,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有意識地激發和調動學生有利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情感因素,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自信心、主動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中的師生共同參與并和諧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的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著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著彼此的情感和體驗,以求得共同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實施英語情感教育應遵循具體的原則,運用情感因素把對學生的情感轉化為滿足學生對學習合理需要的行為。
二、實施英語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一)寓教于樂原則
寓教于樂是情感教育原則體系中的一條核心原則,其基本涵義是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各種教學變量,使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也就是說,使教學在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的狀態中進行。這條原則與“樂學”的基本精神是相對應的。情感心理學實驗證明,當一個人處在快樂情緒狀態中時,最能發揮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樂是個體進行智能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教師在貫徹寓教于樂原則時,雖然操作點在于引發學生的快樂和興趣情緒,但其目標并不停留在低層次的情緒調節上,而只是以情緒調節為切入口,藉以引導學生由低層次的“外在樂”向高層次的“內在樂”方向轉化。這種轉化的實質是變“樂中學”為“學中樂”,達到治學的最高境界。
(二)以情施教原則
顧名思義,這是情感教育原則體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條原則。既然是“情感教育” ,當然要“以情施教”。這條原則的基本涵義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在傳授知識、技能,傳播思想、觀點的同時,伴以積極的情感,達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貫徹這一條原則時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主導情緒狀態;應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積極地影響學生,以陶冶學生的相應情感;教師還要善于情感性地處理教學內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三)情感交融原則
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圍繞著認知信息傳遞師生間會出現種種情感交流現象,同時也實際存在著人際情感交流現象。教師應重視師生人際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應,創設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以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效果。奧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貝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圖,而是師生間的相互接觸。”師生間的情感會通過對其交往活動和關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終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
三、實施英語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用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和親切感。教師可輕松愉快地通過英語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語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比如在學生剛上初一時,先教學生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如見面、道別、致謝、道歉、家庭成員的稱謂、時間、年齡、性別等,鼓勵他們適時使用這些用語,甚至當學生半中文、半英語夾雜著與我對話時,我也非常有耐心地與他們交流,消除他們對學習英語的恐懼感,打消他們的顧慮,讓學生們感覺我與他們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所以很快這些學生就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用細微的言傳身教體現情感教育
老師健康熱情、開朗的形象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先決條件。教師教育學生不僅要靠口耳相傳,更要注意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說都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試想一位整天死氣沉沉、板著一副面孔的教師,學生怎么可能接近你,更不必說讓他們和你一起走入課堂內容,積極思考和解答問題;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師,把本職工作當作苦差事來應付,學生更不可能與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讓學生以主動進取的心態去投入學習中。每當我步入學校走進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種責任感和神圣感,發自內心地自覺遵循職業道德規范,一絲不茍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耐心細致地解答每一個疑難問題;自始至終熱情飽滿,從而不知不覺地感染著每一個學生,鼓舞著每一個學生。在細微的言行中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課堂中師生舉手投足便能心領神會,和諧相處,在這種教學氛圍中,教學成績逐年上升。 (下轉20頁)(上接47頁)
(三)用無私的愛心表露情感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情感教育必須以“愛”為核心。在英語教學中,整個班級學生的成績參差不齊,這是許多教師都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優秀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身上。一些學生在初二的英語學習上掉了隊,我為他們幾位同學專門制定了適合他們程度的學習方法,并相應調整我的教學設計,盡量在教學中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中都有收獲,從而避免了進入初三后的大面積滑波現象。
(四)在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重在教學中的全過程,但課堂上師生交流時間畢竟有限,個體的情感教育不易進行。因此,課外的情感投入至關重要。通過與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的共同交流,常常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有一名學生由于小學時就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因而提前學過一些簡單的英語單詞。進入初中后,剛開始對英語學習興趣很濃,上課積極回答問題,書寫工整,屢屢受到好評。但之后,英語成績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討厭背書,認為是“死記硬背”。我了解他的真實想法以后與他的家長進行溝通,針對他的“觀點”,允許他背書改為每課默寫。一段時間后,他自己覺得背書可以幫助他形成良好“語感”,于是,他自覺地找到我要求背書。由于是他自身有了切實感受,他的英語成績又得到回升。由此可見,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是對教學的充實和幫助。
在英語教學研討中,至今認為英語教學費時費力、效果差的觀點仍然普遍。當然,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很多,通過教學摸索,我逐漸認識到:英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正確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幫助塑造學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篇3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教育模式;實施方法
中學教師繼續教育是指通過培訓改進中學教師教育能力水平的一種有計劃的、持續性的工作。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使中學教師獲得目前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最好地利用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實現最大的潛能。而學校通過繼續教育更新和擴展教師的知識面,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也能達到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增強學校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的目的。但目前中學英語教師的繼續教育還處于一種較紊亂、目的性不明確、隨意性大的現狀,必須加以改進。
一、當前中學英語教師對繼續教育需求現狀的分析
如何有效地滿足中學教師的需求,幫助他們解決當前教學中的熱點問題是繼續教育的的宗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中學教師對繼續教育的需求如下:
1.教師的語言知識相對較好,但語言運用能力,尤其在組織課堂活動、設計任務、創造語境等方面,能力仍然較低,明顯力不從心。
2.教師對教學的路子和具體方法掌握不準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交際能力。
3.教師在課堂上語言輸出的質和量以及發問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教學方法方面以及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都比較欠缺。
4.大部分英語教師語言不地道、口語差,無法為學生創設一種“逼真的”交際環境。
5.教師對目標語國家的人文知識和風俗習慣了解較少及平時工作忙而忽視對語言理論和教育教學理論的了解,因而缺乏在語言交際中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組織任務式活動和教學研究等能力。
二、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
(一)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教育教學理論是指導教師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保障,沒有理論的教學勢必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師資教育不僅要讓教師掌握教學規律,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師對體現在教學實踐上的知識、觀點、態度和思維方式進行探索。理論的教學不僅能拓寬中學英語教師的視野,而且可能改變他們一生的教學態度和方法,促進其形成研究、思考與探索的能力。具體而言,中學英語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包括三個方面:普通的教育教學理論,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語言教育教學理論,如普通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外語教育教學方法,如聽說法、交際法、任務性教學法等。
(二)專業性知識和輔知識
語言知識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外語教學,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知識教學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英語語言知識包括詞匯知識、語法知識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輔知識包括漢語知識和語言欣賞知識等,對比語言教學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而語言欣賞如文學欣賞、修辭運用等也是必要的教學手段。
(三)教育教學技能與技術
教育教學技能既包括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組織手段、教師的各種課堂駕馭能力如應激能力等,同時也包括教師的基本語言技能如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掌握與運用教育教學技術尤其是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
三、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模式
(一)繼續教育培訓的目標
1.通過培訓要使教師們充分認識到素質教育對于整個國家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由此增強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內驅力,為此后培訓內容的順利開展做好積極的思想準備。
2.參訓教師要加強教學理論學習,理論聯系實踐,實現英語教育教學理論與英語教學實際的充分結合。
3.提高參訓教師的英語交際能力,豐富教學輔導手段。新的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習興趣與動機。這就意味著,中學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具備英語交際的能力,另一方面應能夠設計出恰當的、形式多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內課外活動。
4.把師資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提高中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上。師資培訓的方向應該落實在受訓教師潛能的開發、文化底蘊的加強、心理品質的熏陶上,從改變人的角度改變他們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
1.改革在職教師培訓的課程設置結構。要拓寬學科范圍,加重復合知識比例,整合課程,重視課程的綜合性,加強學員知識融通和適應能力的培養。對于外語教師而言,應開設外語學習理論、二語習得、外語測試理論、英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現代教育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翻譯學等方面的課程。這些課程應盡量用外語教授,以便教師在學習各種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同時提高目的語的知識和能力。
2.在教學內容上,注意增加提高教學研究能力方面的課程。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傳統的專業特性,如理解外語的知識及結構,掌握必要的教學技能,還要善于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和探討,用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同時創造良好的研究氛圍,養成自我反思的學風,學研結合、學研相長,從而培養出具有開拓性、創造精神的人才,塑造教師新形象。
3.針對英語教師聽說能力的薄弱環節,可以通過繼續教育強化口語,側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一是強化口語教育的內容,設計主要以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為目的。指導教師可以設計出各類具體項目:如課堂問候、提問技巧、抽查方式、檢查作業、評語形式等。通過這些實踐激發教師學員表達的信心與積極性,使其英語教學上一個新臺階。二是側重聽、讀能力。準確的拼讀和辨音能力是一個英語教師必備的素質。沒有準確的語言信息的吸收,就沒有正確的語言信息輸入。
(三)繼續教育培訓的形式
1.集中學習。集中學習主要安排在假期和周末。集中學習安排在假期期間,進行思想動員,讓教師們了解繼續教育的目的,把道理講明講透,解決思想問題并進行具體的安排,讓每位教師都清楚計劃、目標(包括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要求、措施等。對于不利于分散學習的內容在集中學習期間解決,例如教育理論,教學改革探索等需要專家講解的內容。
2.分散學習。分散學習的安排則需靈活多樣,主要安排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能讓教師見縫插針,又不要占去他們太多的個人時間。繼續教育能否搞得好,分散學習是關鍵,通過骨干教師把平時的學習內容、進度和精神再貫徹到其他教師并負責組織、檢查,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實施方法
(一)自學與考試相結合
從理論上講,一般教育理論的學習和語言學理論及外語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的途徑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提出具體要求,列出參考書目,讓教師自定計劃,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學,然后參加統一組織的相關考試,不合格者限期提高或強行參加集體培訓,直至合格。
(二)脫產與自學相結合
由于教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統籌兼顧,對教師進行相對實用的長期或短期的脫產培訓。另一方面,從專業素質方面來講,英語教師的某些專業素質尤其是口語素質必須通過脫產學習或集中培訓來完成。自學是促使教師走向專業化道路的主要手段,而必要的脫產培訓是提高教師自學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三)校際交流與校本培訓相結合
校際交流與校本培訓是目前教師繼續教育中集實用性和節約性于一體的培訓模式。校際交流是指通過校與校之間的相互交流,達到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培訓方式。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包括: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專家引領,如請專家親臨授課;聘請專家到校聽課、評課,具體指導教師的教學工作。同伴互助就是集體研討,充分發揮教研組的作用,通過加強校內的教研活動來進行師資培訓。
教研組要做好兩個環節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聽課制度,對教師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二是研討,研討分為專題研討和課后研討。專題研討是指教研組就某一個專題如教學法、文學欣賞課等組織教師進行研討,也可聘請有關專家參與,研討后要求教師寫出書面報告,或指定教師根據研討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上課,將所學東西隨即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課后研討是指聽課后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研討,對授課教師的課堂表現和行為加以認真的分析與總結,對其優點加以肯定,對其缺點及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意見,最終實現提高教師整體水平的目的。
自我反思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方法,學校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出具體的要求和檢查方案,并將其規范化、制度化,激勵、督促教師形成科學的反思能力,養成及時反思的習慣。
繼續教育是關乎中學英語教學成敗的大問題,中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在我國開展已經有十多年,算不上是新生事物,但如何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重新認識繼續教育,切實提高繼續教育質量,確是一個新的課題,有待我們進行深入地探討、摸索,并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來。
參考文獻:
[1] Britten,D.Teacher Training in ELT[J].Language Teaching,1985,(18):38-220.
[2] Stanley,C.Learning for think,feel and teach reflectively[A].In Arnold,J.(ed.)Affect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09-124.
[3] 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袁振國.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 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一、以故事化敘事教育為主,重視幼兒的成長需求
對于幼兒來講,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話故事中,學習、生活樂趣及身心成長均與故事息息相關,幼兒不僅喜歡聽別人講故事,還愛好自己講故事,其所講故事的形式多樣,如自言自語、流水賬式經歷講述、故事轉述等,且故事內容涵蓋范圍廣,一般包括簡短對話、情節敘事等,但許多故事內容并不完整,成人傾聽耐心不足,很少能夠將其所講的故事詳細記錄下來。事實上,幼兒在講故事的時候,即是其通過敘事的方式將內化的生命經驗實現外化,以及組織和探索全新生命經驗并將其轉化為內部認知的過程,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在以往傳統的幼兒生命教育中,教育者僅單方面地為幼兒提供故事和素材,過于重視幼兒通過聽故事獲取知識,卻嚴重忽視幼兒的故事創作主體性及其參與故事體驗的過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筆者建議在幼兒生命教育中應用敘事教學,通過講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幼兒作為敘述主體,激發幼兒主動講故事,鼓勵其將自己內心體會與自己的見解和探索過程采用故事敘事的方式表現出來,促進其個體成長,并在幼兒講故事的過程中認真傾聽,從其個體生命需求出發,保證其生命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實現故事化敘事教學的真實性與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敘事為教育基礎,開發和利用幼兒文學資源
文學故事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資源,大部分為著作者自身的經歷、經驗,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與多元化的價值觀,是幼兒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資源。同時,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在各級教育機構中的大力推廣,幼兒生命教育工作逐漸得到教育行業與幼兒家長的重視,相應地出現一些以“生命”為主題的優秀作品。例如《活了100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一片葉子落下來》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樣化的生命知識,用于幼兒生命教育中可為其敘事教學提供寶貴財富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縱觀以往傳統的幼兒教育,大多數教育者經常將“幼兒故事”作為教育教學載體,在此過程中,許多教育者過于重視故事內容與相關情節知識,卻忽視故事本身的價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過故事敘事方式向幼兒傳達故事中蘊含的教育知識或相關理念等,易導致幼兒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質,教育效果不佳。現階段,在幼兒生命教育中應用敘事教學,主要是指將文本敘事作為教育基礎和教學起點,重視故事本身價值,通過敘事教學法讓幼兒在聽取故事的過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內容,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并鼓勵其主動表達自身對該故事的理解,實現“從故事中來,到故事中去”,指導幼兒通過故事體驗,完善生命知識觀與個人價值觀的構建。同時,在幼兒生命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需充分開發和利用幼兒文學資源,以此作為教育基礎和依據,將原有的故事情節進行細化,并科學設計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使幼兒在故事體驗中通過主動表述的方式積極參與故事化教育過程。
三、促進師生共敘,啟迪生命教育
篇5
一、目前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信息渠道不暢,教學內容和實際需求脫節培訓單位與培訓管理部門以及中小學校三者之間信息渠道不暢 , 造成培訓者與被培訓者“供需不見面”。培訓教師不知道參訓教師需要什么知識 ,因而只有按自己的主觀認識安排培訓內容。
2、集中培訓,方式單一,難以反映不同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理想的培訓要關注每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同一所學校,教師的興趣,學校確定的發展方向,教師年齡、教齡、學歷、職稱結構不同,素養基礎、人生經驗不同,最終的發展目標不同,培養內容和方式自然不盡相同。
3、缺乏培訓質量評估機制。目前 , 教師繼續教育一般是由教育行政有關部門按照常規培訓安排 , 向當地師資培訓機構如教育學院、師范院校、 進修學校等單位提出培訓計劃 , 由培訓機構制定課程培訓計劃。
二、建立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培養模式的思考
根據農村基礎教育的現實條件和共同特點,總結我國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經驗和不足,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有益做法和相關理論,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職后培養 , 應有針對性地安排教育內容,開拓繼續教育的多種途徑 , 建構多元化的培訓模式。基于這種認識,提議建立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分段式、分層次、多元化的動態培養模式。
三、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具體模式
1、教育機構的培訓
這是我國多年來一直實施的一個主要模式。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基本上已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培訓網絡,包括縣(區)進修學校、教育學院和師范學院。它們承擔著學歷培訓、新教師培訓 職務培訓和骨干教師培訓等任務。培訓機構的培訓一般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或培訓形式如:
(1)課程培訓形式。課程是教師培訓的基礎。可根據教師的各種需要和教學目標的要求,建立各類層次的課程,用于英語教師繼續教育。(2)案例教學形式。這是近幾年來從國外教育實踐中引進來的繼續教育教學形式。要求應用案例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范例,讓教師充分開展學習、分析和討論,從中得到提高。
2、遠程(網絡)教育
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利用信息網絡培訓教師已成為一個新的發展手段。通過網站向教師提供各類備課包,正在成為遠程教育的一種新形式。目前,我國一些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已著手建立中小學校校通網絡工程。在條件成熟時,農村也可以利用這種現代化教育信息交流平臺,實現對每一個農村英語教師進行點對點的培訓和指導。
3、導師帶教模式
幾年來,一些中小學也借鑒高等院校的導師制 ,采用導師帶教的教師培養模式。為了更好地培養高質量的教師 , 各地由師德優秀、教有專長、在本地區有很高知名度的教師組成導師團 , 負責對該地區的各類教師 ( 尤其是骨干教師 ) 進行培訓。
4、校本培訓模式
校本培訓是指教師任職的學校自主確定培訓計劃,設計培訓形式、培訓內容的繼續教育的新的培養模式。這種學校本位的培訓模式越來越成為當前國際性的發展趨勢。也可以說它是學校自發性的在職進修 , 是教師、學校的共同之作。
5、專題研究模式
結合教育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加以提煉 ,形成專題,然后以專題研究為中心成立課題組開展研究,激發教師學習理論 , 掌握科研方法。其優點是專題來自于教學實踐,又可指導實踐。
6、研訓一體化模式
這是將課題研究與師資培訓結合起來的新模式。它將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科研課題立項,組織教師共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經過資料收集、分析研究,形成科研成果,然后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師資培訓的課程,將科研論文改寫為培訓教材,向更多的教師推廣科研成果,讓更多的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應用。這種培訓模式有別于一般以理論學習為主的教師職務培訓,更多地結合實踐,結合教師工作實際,是一種實效性很強的培訓模式。
7、教育考察
參加國內外的教育考察也是繼續教育的一種途徑或模式。各地都出現不少先進學校和學科帶頭人,組織教師參加教育考察 ,吸取教學改革的先進經驗 , 并將其精神帶回本校,也是一種教學進修。
從培訓到培訓教師的轉變體現出對教師繼續教育或者說教師職業發展的觀念上的跨越。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培養模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對于具體培養模式的選擇,首先應考慮其實際效果如何,要因地、因人、因內容等而異,一切從效果出發,講究實效性;其次,教師繼續教育具有成人、在職、 業余等特點,在確定具體培養模式時,應充分尊重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的個人意愿;同時,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情況,針對不同教師的教育需求,在征求教師意見的基礎上,確立本校長期的繼續教育計劃,包括培養模式,以謀求理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虛擬情境;復習;新授;鞏固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5)08-0048-03
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曾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 情境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教師等的具體情況進行創設,創設的方法也應該呈現多樣化。
創設虛擬情境主要利用多媒體。多媒體創設情境的優勢在于,它幾乎可以將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通過視頻、圖像、聲音等完全再現在學生面前,也可以將生活中難以或無法呈現的情境通過虛擬的方式予以展現。將虛擬情境引用到英語課堂教學中,不但可以讓教師盡情地發揮想象去創設適合教學內容的情境,而且更能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得課堂和諧,教學相長。
教師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創設虛擬情境為課堂教學服務呢?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下面就結合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8 We are twins!》Story time的幾個教學片斷,談談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虛擬情境的一些策略及體會。
片段一:虛擬情境“趣”用于復習環節
在現行的譯林版英語教材中,很多課文涉及的知識點都與教材的前后知識點有聯系,因此在進入新課前,教師一般都會復習與本課相關的知識。如何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復習舊知呢?我設計的Unit8 《We are twins!》Story time的復習環節,主要是復習句型Who is he/she? He/She is…,這個句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已經學過,開始是這樣教學的:
A
1. T:We have known some characters from the English book.Do you know their names?
2.(Show the picture of Mike)
T:Who is he/she?
S1:He’s Mike.
3.(Show the picture of Miss Li)
T:Who is she?
S2:She’s Miss Li.
4.(Show some other pictures :Wang Bing,Yang Ling ,Liu Tao and Su Hai)
(Ask some Ss 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3:Who is he/she?
S4:He’s /She’s …
…
這樣教學后,學生能進行問答,基本上也能分清he,she的使用,看起來達到了復習的效果。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復習方式能激起學生對這節課的興趣嗎?學生都能熟練使用句型Who is he/she?He’s /She’s …并能分清he和she嗎?雖然請4組學生站起來進行了問答,但這4組學生在進行問答的時候,其他學生是否在認真傾聽呢?基于以上考慮,我調整了思路,設計如下:
B
1. Brain storm
(Show the picture of the teleplay called “balalaxiaomoxian”)
T:I like watching the teleplay called “balalaxiaomoxian”.Do you like watching it?Today, a friend from it comes to our class.Who is the friend?
(Let the Ss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He/She is…” to guess.)
2. Let the Ss watch a short scene about Mei Qi in the teleplay.
(1)T:Who is she?
S1:She’s Mei Qi.
(2)Let the Ss greet to Mei Qi.
T:Mei Qi says if you can do well this lesson, you can get the tickets of
3. Play a game:Yeah or no
T:You know Mei Qi has some friends and enemies. Now we’ll play a game about them.
(Show some chracters in the teleplay called “Balala xiaomoxian”.)Let the Ss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Who is he/she? He’s /She’s…”to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If the student answers right,the other Ss say “Yeah.yeah.yeah”together. If the student answers wrong, the other Ss say “No,no,no”together.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利用多媒體創設了一個虛擬情境,即學生喜愛又熟悉的電視《巴拉拉小魔仙》中的人物美琪來到班上的情境,讓學生在這個虛擬的情境中首先通過猜《巴拉拉小魔仙》中的哪個人物來到班上的活動來復習句型“He’s/She’s… ”。學生在猜的過程中興趣濃厚,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蘇霍姆林指出:“如果用思考、情感、創造、游戲的光芒照亮兒童的學習,那么對于兒童來說,學習可以成為一件有趣的事。”在創設虛擬情境的同時,我還設計了游戲“Yeah or no”,學生的激情更加高漲。此游戲不僅進一步復習了句型“Who is he/she? He’s /She’s …”,還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問答的學生也必須認真傾聽別人的對話,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片段二:虛擬情境“巧”用于新授環節
在正式學習每篇課文前,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初步學習課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新句型,為學生下面的課文學習掃除主要的障礙。但是此環節耗時不能長,教師要將大多數時間留在課文的學習上。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高效地學習新句型呢?我第一次是這樣教學的:
A
1.(Show Mike’s family photo)
T:Look,This is Mike’s family.
2.(Point to Helen)
T:Who’s that girl?
S5:She’s Helen.
Learn :girl
Ask and answer in groups.
Group1,2:Who’s that girl?
Group3,4:She’s Helen.
3.(Point to Tim, Mike’s father and mother)
Learn“boy”“man”and“woman”in the similar way.
書中的這些人物,學生平時在英語課中經常接觸,他們已經對這些人物毫無興趣,因此在問答時,許多學生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怎樣巧妙地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激起他們對新知學習的欲望呢?教學設計可做如下變化:
B
1.(Show the picture of Shi Xiaolong)
T:Look,the boy is Mei Qi’s classmate.
Learn:boy(Use the word “toy”to help the Ss read “boy”)
2.(Point to Shi Xiaolong)
T:Who’s that boy?
S2:He’s Shi Xiaolong.
3.Ask and answer in groups.
Group1、2:Who’s that boy?
Group3、4:He’s Shi Xiaolong.
4.(Show some pictures:Mei Xue, Mei Qi’s father and Mei Qi’s mother)
Learn the sentence patterns“Who’s that girl/man/woman?”in the similar way.
“一個語言枯燥的課堂是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她才會綻放魅力。”將新句型的學習巧妙地與創設的虛擬情境相聯系,讓學生在情境生活中學習語言。學生都喜歡看電視劇《巴拉拉小魔仙》,當老師將電視劇中的主要人物一一出示時,學生在課堂中看到自己喜歡的、熟悉的人物倍感親切、興奮,所以他們在句型學習中積極性高,注意力集中。
片段三:虛擬情境“活”用于鞏固環節
鞏固訓練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必要措施。通過這一環節,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內化,還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在本課的鞏固環節中,最初我是這樣設計的:
A
T:Today you have learnt a lot. Now I want to know wheather you have mastered them.
(Show six questions)Ask some Ss to answer.
1.你想知道他/她是誰?
Who is he/she?
2.你想知道那個女孩是誰?
Who’s that girl?
3.你想知道那個男孩是誰?
Who’s that boy?
4.你想告訴對方她是你的阿姨?
She’s my aunt.
5.你想告訴對方他是你的叔叔?
He’s my uncle.
6.你想告訴對方你們是雙胞胎?
We’re twins.
從學生回答的結果來看,正確率不低,但是舉手發言的學生卻不多,學生缺少表達的欲望。這是為什么呢?我重新審視了這一教學過程,發現自己設計的這一活動雖然內容不難,但是形式就像學生平時經常做的練習題一樣。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重,他們已經疲于完成作業題,因此對老師設計的活動不感興趣。為此,我改進了這一環節,進行如下教學:
B
T:Today you have learnt a lot.But Mei Qi wants to know wheather you have mastered them.So she uses her magic instrument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You will vie to answer first.
在《巴拉拉小魔仙》音樂的伴奏下,美琪的魔法器從手上飛出,在屏幕上自由飛翔,當老師點擊鼠標,音樂暫停,魔法器就會變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搶答,魔法器先后共變出6道題:
1.你想知道他/她是誰?
Who is he/she?
2.你想知道那個女孩是誰?
Who’s that girl?
3.你想知道那個男孩是誰?
Who’s that boy?
4.你想告訴對方她是你的阿姨。
She’s my aunt.
5.你想告訴對方他是你的叔叔。
He’s my uncle.
6.你想告訴對方你們是雙胞胎。
We’re twins.
篇7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反思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04-01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和一個相對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肩負著我國廣大農村中小學英語的教學重任。目前最常見的培訓方式就是教育主管部門委托當地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和教師培訓中心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由培訓單位確定。授課方式以學術講座和培訓班為主、 課程實施以知識記憶為主要特征的接受方式。 就培訓單位而講,培訓教師不了解參訓教師需要什么知識 ,不了解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實際狀況,因而只有按自己主觀認識安排培訓內容。在授課時,往往忽視教師的興趣、 學校確定的發展方向、教師的年齡、 學歷、素養基礎、 人生經驗和最終發展目標,忽視教師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要,忽視不同教師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習需求,導致知識內容重復,理論脫離實踐。
二、反思性教學的探索
反思性教學也稱之為反思實踐。它是 20 世紀 80 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并逐步擴大到全球整個教育領域,現已成為國際教師教育領域廣泛流行的代表性語言。 1933 年美國教育哲學家 Dewey 在“How WeThink”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反思概念。他認為常規行為和反思行為是有所不同的。常規行為是由傳統、習慣、權威和社會期望值所引起的行為。這類行為相對而言比較固定,而反思行為則包含著自我評價的發展。反思者需要具有認真分析精神和社會意識,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設的知識形式,以及其支撐理論基礎而進行的積極的、不懈的仔細思考。
三、反思性教學在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中的實踐
1、開設反思性教學專題培訓
繼續教育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在繼續教育過程中,除了向農村中小學教師講授教育理論、 心理學知識和教學法之外,有針對性開設反思性教學的理論培訓就顯得格外重要。
2、培養課堂觀察能力
在具體培訓中,培訓者可把反思性教學融入于整個培訓環節,將同一學歷和承擔同年級課程教師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一般不超過 8 人。組織他們對某一特定而不熟悉的教材內容進行相互觀摩教學、相互點評。觀摩教學不是以評價為目的的,它是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觀摩教學,教師可以實現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相互交流。觀摩者與被觀摩者的關系是建立在完全平等、互信基礎上的。通過相互觀摩,可以促使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從中汲取經驗。
3、充分利用課堂錄像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微格錄像錄音設備已運用到繼續教學、 師資培訓和實習等領域。在培訓中,通過錄像可以再現教師教學的過程。教師可以從錄像錄音中觀察到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師在課堂上扮演什么角色,課堂用語和肢體語言是否合適,課堂上學生參與程度和師生的互動情況,課堂上存在哪些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各教學環節所用的時間,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還是以教師為主。從而使教師能更客觀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發現自己課前的設計與實際授課有何不同,以便日后進一步修改完善教學計劃。
4、注重教學日志
教學日志是促進反思性教學的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途徑。教學日志應該包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個人的觀察和感受,對某一教學行為態度的認識和對教學成功與失敗的分析和反思。教學日志可使教師記錄和保存許多真實可靠的教學記錄,同時為反思教學提供研究的數據。教學日志應保持即時性和經常性。
5、做好訪談和問卷調查
在培訓中,注重培養教師掌握訪談和問卷調查方法和技巧。如在訪談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與被訪談者建立起基本信任、 尊重和感情,做到以誠相待,相互平等。問卷調查
是收集學生對教與學的看法、態度、學習動機等信息的一種快捷的方法。設計好一份高質量的問卷并非易事。教師首先要明確通過試卷將要獲得的信息和解決的問題,然后根據教學實際,設計出各種問題,從不同方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學習需求、學習困難和對教學的看法。
6、在教師培訓中,注重培養教師做好課前與課后的反思
課前反思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對先前教學經歷和過程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建立在同行觀摩教學和聽骨干教師課的基礎上,也可以建立在總結自己在過去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的基礎上。分析過去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觀察同行教師對同一問題所采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預見在授課時會出現的新問題以及所需采取的相應解決問題的方法。課后反思要求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及時地對自己的課堂行為進行回顧和評價,對課前形成的教學理念、 課堂行為、 教學計劃、 教學過程以及學生表現進行反思,認真總結教學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四、結束語
目前,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將反思性教學融入教師繼續教育無疑會提高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業務水平,使教師逐漸從注重感性經驗轉變為注重對教學的理性審視。從而使教師做到課后寫反思,教研活動議反思,課間交流反思,以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懂得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技能的農村中小學英語教師。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C語言;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9-4478-03
C語言是一門重要的程序設計語言,以我校為例,C語言程序設計多為工科類的專業基礎課。我們在多年的C語言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開始接觸編程語言時較有興趣,但隨著語法的增多和算法設計的難度增大,往往只能是讀懂程序而無法獨立完成算法的設計和程序的編寫,從而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編程的興趣,這也就要求我們負責這門課程的老師要認真研究好C語言的教學方法,安排好教學內容。針對于此,我們將啟發式教學法應用到的C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1]。
1 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古已有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學習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啟發式教學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強調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該方法能較好的適于程序設計教學[2-3]。
2 精選范例,提高興趣
通過我們的實際教學工作和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對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例子更感興趣,更愿意去主動思考。因此我們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范例。在講解基本的輸入輸出時,往往涉及較多的格式要求,如果單純的去介紹語法,教學效果不好。我們就通過“計算器”這個案例來講解輸入輸出函數的用法,學生就有較高的興趣,愿意自己動手設計一個簡單的“計算器”,在設計的過程也就理解和掌握了基本輸入輸出函數的用法,此時的計算器我們稱之為:順序版。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當講到選擇的時候,學生希望自己能設計一個有著較好交互性的“計算器”,此時的計算器我們稱之為:選擇版。當講到循環的時候,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交互性,此時的計算器我們稱之為:循環版。
3 啟發式教學的實施
篇9
關鍵詞:構建;英語課程;教師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152-01
1.關注學生健康發展,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學習的信心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如果只把教育當作知識的記憶和技能技巧熟練的過程,那么教育將類似于'馴獸'。”這一論斷一針見血地道出了當前教育的最大弊端,即忽視了學生的個體成長和心路歷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升生命價值的事業,課堂教學要努力使學生煥發出生命活力。因此,讓各種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必要前提。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學生有學習困難時,總是試著鼓勵他們,哪怕發現一丁點兒的思想閃光,也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當學生的思維散發出創造性的火花時,則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出現思考障礙或學習困難時,則因勢利導,用溫暖的話語開導他們,用真摯的情感感化他們,做到情理交融、潤物無聲,整個課堂充滿溫情和人文氣息,學生的精神脈搏始終與老師一起跳動。
2.根據科學規律記憶單詞
用實物、圖片教詞匯,既形象、生動,又可節約時間,同時還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注意使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利用拼讀規律和聯想記憶單詞;利用派生詞、兼類詞、合成詞、同類詞、縮略詞等歸納、總結詞匯。大綱要求“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的拼讀規則拼寫單詞,能根據所學的構詞法判斷和記憶派生詞和合成詞的詞義詞類”。因此詞匯教學應貫徹這一要求,幫助學生提高自學能力,訓練他們的科學記憶和聯想能力。
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歸納。例如:bad(adj.)- badly (adv.),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找出此類詞。loud-loudly;quick-quickly;careful -carefully等,讓學生自己觀察、歸納:adj.+ ly adv。
詞匯教學不宜脫離句和文,孤立地讓學生讀、譯、背詞匯表。修訂版新教材主張在語境中講解新單詞,講解盡量用英語,培養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力求生動形象,以助記憶。復習詞匯也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事先根據要求準備好框架圖,但不能直接展示給學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再進行核對,必要時可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
3.實施個性化教學
3.1要處理好個性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個性化教學往往以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才為己任。傳統教學博大精深,也并非一無事處,我們不能為了個性而拋棄傳統。個性化教學,不能丟掉好的傳統。我們要揚棄傳統教學,吸取其精華,真正實現個性化教學。
3.2正確處理師生在課堂的地位,重視師生的平等對話。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自由的環境中,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才最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才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實現平等的有個性的對話,個性與個性的碰撞才能產生共鳴的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維護學生的發言權,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質疑。
4.從興趣出發導入學習
眾所周知,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新課程環境下,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清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進行的重要前提。學生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要強于成年人,因此,教師要在興趣導向上做足功夫。例如,在講動詞"help"的不同用法時,可利用電腦多媒體播放一個顧客買東西時店員問他"Can I help you"的情境片斷和一個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境畫面,然后讓學生們相互交流并模仿表演這兩個畫面情景。學生們不僅很快就體會出"help"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義,而且表演非常踴躍,模仿角色也真是惟妙惟肖。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適當的興趣導入可以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要過分強調只有學習才能達到富裕生活、提高社會地位,這種拜金思想不應該在青少年之間蔓延,要突出強調,只要是通過個人努力得到的合法成就以及合法地位都會得到尊重和認可。
5.注重培養師生情感,感染學生
學校教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必須建立一種和諧的情感型師生關系。教師應創造機會和學生交流、溝通,關心愛護學生,耐心幫助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情感教育必須以愛為核心,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優秀學生身上,更要傾注在學習困難的“學困生”身上。教師應主動地多和學生交流,試著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感覺到你不僅僅是他們的師長,更是他們的朋友,從而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切感,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自覺地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身的需要,調動起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成績。真誠也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是熱愛學生的具體體現。如果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及時批評教育;教師本人有了錯誤也應該學會說:"I'm sorry."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篇10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教學 需求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183-01
英語教學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學中的難點。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已經逐步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高峰期,求知欲強、自尊心強、求生欲望強、心理承受力相對薄弱,加之隨著網絡技術和電腦的普及,學生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使得其思維更加活躍,主體性更為明顯。新課改活動就是針對新時期學生發展的特點和社會需求的實際,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對英語教學而言,就是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幫助他們形成開放包容的性格,發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1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面臨的新形勢
1.1 英語教學生活化需求更具體
隨著國際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英語已經逐步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生們不希望接受傳統的課堂式教學模式,而是希望能夠使英語這門語言真正走進生活之中。一是教學內容生活化。英語是一門語言,其最終目的是生活中的交流,因此,學生們對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更容易接受,更能夠使其得到更深的印象。二是形式生活化。在教學的形式上,希望教學活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是能夠以課堂為載體,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將教學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場景之中。
1.2 學生參與教學的期望更強烈
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是新課改活動的一個突出亮點。這反映出當前學生個性突出的特點,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大改變。學生已經有了自主意識,希望能在教學中反映自我的見解。他們思維活躍,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有著自我的思考和理解,希望能得到教師的尊重。而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必將引發學生的反感,影響教學的質量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
1.3 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更嚴格
一方面,學生主體性的增強意味著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其能夠主動的去評判教師教學內容的優劣,而一旦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差錯,就會引發學生對教師整體能力的疑問,影響其下步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已經不滿足以死板的僵化的課堂教學,希望教師能夠通過討論、課件、活動等形式來豐富教學形式,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
1.4 對和諧課堂氛圍的要求更高
學生民主意識的增強也是當前初中生的一大特點,在學習中則表現為希望能與教師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中,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積極的互動交流,而不是傳統的一言堂的模式。同時,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也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 當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課堂氛圍的沉寂,反映出學生主體地位不明顯
在不少學校的英語課堂上,依然是采取的是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模式,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即便是有著相關的互動也多以問答的形式來完成,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不高,教師對學生能否真正了解和掌握所講內容沒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課堂教學質量難以衡量。
2.2 教學方法的單一,反映出教師仍受傳統觀念影響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不少教師依然是照本宣科,完全依據教參資料進行講解,忽視現實情況的變化,以及學生心理生理發育的特點。雖然在一些學校也通過制作電子課件、觀看多媒體資料等形式豐富了教學的方法,但從總體的情況看,方法單一的問題還依然在很大范圍內存在,這也折射出教師綜合能力的欠缺,不能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真正與學生形成交流,滿足學生多方位的需要。
2.3 教學內容的單調,反映教學生活化的目標未達成
從教學的內容來看,教師在教學中完全依據教材來進行教學,很少進行相關的延伸和拓展,相對于學生日常所獲取的信息來看,這些內容往往顯得生硬和死板,距離學生的生活很遠。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課本知識往往是兩張皮,難以形成有效的互動和借鑒。
3 初中英語教學滿足學生需求應關注的重點問題
針對學生的現實需求和當前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多個方面出發,在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方面找準平衡點,從而既能滿足學生的多口味需要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也能確保教學目標的達成。
3.1 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教學環境的構建方面要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從三個方面做好工作。一是以平等為基礎,尊重個性。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將學生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來對待,通過營造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調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其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平等的交流互動;二是以自由為核心,加強交流。在教學之處,不妨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對教學的意見,吸納其參與到教學之中,使其認識到自己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習是自己的責任,鼓勵學生的自信心;三是以鼓勵為手段,增進感情。運用激勵性評價方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動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通過表揚來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更能激發起思想。
3.2 優化教學的結構內容
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延伸,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求。一是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要以課本知識為基礎,突出教學重難點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教學目標;二是延伸教學內容,及時了解學生關注的內容和學習難點,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化繁為簡,用動畫、視頻等形式將日常生活與課本知識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在講授語態時態時,不妨將電影中的片段加入到教學中,吸引學生的注意;三是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具突破時空的限制,快速、形象、生動的展示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3.3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語言水平的高低對課堂活動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首先要有標準、流利的口語,有過硬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教師需要具有相當的英語語言水平,不能滿足于現狀,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應當大膽進行外語教學改革的各種嘗試,從而在實踐中探索外語教學改革的途徑。無論是學科知識結構或跨學科知識都需要調整、充實和提高,否則就無法提高教師話語質量,無法勝任新的充滿挑戰性的教學工作。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采取行動研究,撰寫教學日志,在反思中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師話語,以便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
參考文獻
[1] 吳宗碧.善思善問科學施教――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2012(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