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桂林山水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新知是至關重要的,而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卻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猴王出世》一課時,先播放猴王出世的視頻,孫悟空敢做敢為的勇敢形象就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性認識。在按看畫面——讀課文——看畫面這一程序,圖文結合,誘發了想象,在感悟文章的內容時,學生們對文中的語言就不再陌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有力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先學習課文再播放視頻,效果就差多了。由此可見,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運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處理重難點,鑒于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難點處運用好多媒體,無疑是把學生的求知欲調整到興奮狀態,讓難點迎刃而解。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考慮到學生生活在北方,沒有見過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樣,無法體會桂林山與水的特點,更不能走進文中的詩情畫意,為此分別演示了以下課件。課件一:有關桂林山的風光片。通過觀看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課件二:有關漓江水的風光片。讓學生從感性上感受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再讓學生走進課文,自由讀一讀,想想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給你怎樣的感受,從中心句入手,進一步將學生引向文本的更深處。正所謂“提領一頓,百毛皆順”。桂林的山水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呢?讓學生仔細品讀,美美地讀一讀,使學生真正理解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體會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漓江水多么令人陶醉,從而深入體會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風采。課件三:有關游人乘坐著木船蕩漾在漓江上,觀賞桂林山水的風光片。讓學生從心靈上來理解山與水的特點,并體會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意境。課結尾采用圖片加音樂的方式,再次蕩舟漓江,使學生加深了對本文的理解。通過以上課件的演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到桂林山水風景區旅游了一番,很輕松地突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桂林山水的獨特之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美感和語感。
3 運用多媒體培養創新能力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型教學;實踐與反思
小學語文教育可以說為學生以后學習和生活夯實了基礎,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更影響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啟蒙和培養,這就離不開創新型教學方式的實施。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創新的教學方式,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就個人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反思。
一、打動學生是創新的第一步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要讓學生不僅會讀、會寫,還要會聽、會表達。首先教師要以自己的課堂教學魅力和個人素養展示打動學生,可以先讓學生聽。
比如,講《桂林山水》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漓江的水之綠和清澈見底之美,教師除了用課件展示秀美的桂林山水,還可以為學生朗讀課文,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學生,讓他們身臨其境,之后讓男女生齊讀、分讀,感受作者字里行間那種對山水的溢美之情。
二、培養興趣是創新的第二步
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教師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把它變成課堂的切入點而不是扼制學生的天性發展。
例如,在《秋天的圖畫》一課開始之前,提問學生:“大家最喜歡什么季節,為什么呢?”學生肯定會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教師可以說:“老師最喜歡秋天,給大家講個關于它的故事吧?!睂W生自然對課文的學習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然后再進行生字和課文情感的教學。
三、開放思維是創新的第三步
一些課文中的結尾并沒有明確地給出,教師完全可以在課堂之外留給學生自己創造不同結尾的作業,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狼和小羊》等都可以借鑒。
通過這些具體的思維訓練,可以有效地培養和鼓勵學生開放思維,也有利于創新型教學方式的進展。
總之,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內在美,遠比單純背誦課文更有意義。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有更加深遠的影響。創新型語文教學不僅滿足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也發掘了學生的語文潛能和創新潛能。
參考文獻:
[1]周喜娟.小學生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7).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實踐;研討;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沿著小學語文課改的新方向,我一路追尋,總想觸摸小學語文“語用教學”的真諦……
【實踐一】在熱鬧中走偏了方向 星期一 雨
在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中,我執教人教版課標本第八冊《桂林山水》一課。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連串桂林山水精美的風光畫面,畫面在流動,音樂在流淌,學生很是歡喜。我還組織了個到桂林游一游的游戲活動,學生激情高漲,興奮異常。這兩個環節幾乎占去了30分鐘時間。整個教學過程在熱熱鬧鬧中結束,師生皆大歡喜。
課下,我攔住幾個學生問:你們覺得這節課有趣嗎?學生眉飛色舞,說課堂中有好聽的音樂,有優美的畫面,有有趣的活動,怎么會沒有趣?我再問,那你們說說,你們從這堂課中學到了些什么,學生的回答卻令我大吃一驚,除了那些美麗的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外,竟然說不出個所以然。
研討會上,大多數教師對我的課大加贊賞,認為我的課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氣氛熱烈,學生活動積極熱鬧。但也有教師覺得,課堂上過分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過多地注重形式,課上得太花哨,有些像語文實踐活動課,甚至還有些像思想品德課,這樣學生很難真正掌握知識,學生的文化素養也不會有什么提高。語文課程這樣上,于學生、于教師的成長都沒有多大的益處。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為什么皆大歡喜的課,學生卻沒有收獲?為什么會有教師持這種批評態度?我原以為,學生會在音樂與畫面所營造的美感中深切體會到桂林山水所蘊含的美,會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并陶冶情操。可是,也許是畫面太多,或許是游戲太吸引人,或許是課堂太熱鬧,學生目不暇接,他們的目光只鎖定在對畫面的欣賞上,學生的興趣只集中在活動的參與上,而無法用心去體會桂林山水所傳達的美,無法用心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折射的魅力。我想,這堂課的失敗在于我過多的運用畫面與活動,忽視了對文本的解讀,學生無法靜心去感悟語言文字所傳達的美感,也無法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對的,但過分強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勢必導致知識能力目標的缺失。
這時,我突然憶起教科所張曉華老師的一句話:“語文姓語,要緊緊抓住語用這個核心,不要讓語文教學偏離目標,走進了別人家的菜園地?!币苍S,這恰是我這節課失敗的注腳吧。
【實踐二】工具性壓制了人文性 星期二 陰
又是公開課,我選擇了人教版第八冊《鳥的天堂》一課。這次,我吸取了教訓,特別重視語文的運用教學,重點是對文段的仿寫。整個教學流程安排得井然有序,學生寫得很認真,也的確寫得不錯,應該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墒牵铱傆X得,課堂上總像少了點什么。
課下,與學生交流,學生也覺得自己的確掌握了不少知識,可總覺得這樣上課讓他們提不起興趣。
在課后的研討會上,教師的看法倒是一致的,整堂課注重了知識的傳遞與訓練,但沒有語文的性味。長期這樣的話,他們除了做知識的容器外,是體會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的,當然更不會愛上語文。
說實話,我自己也覺得,這課上得不是個味道。首先是課堂氣氛沉悶,課上得比較壓抑,總覺得少了一種靈味。過分強調知識能力目標,過多地注重技能的訓練,對鳥的天堂的這種和諧相處的生命景觀的美卻沒有讓學生去深切感受。課上,學生是在紙上沙沙地寫了不少,可于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美的體驗,對
文字所傳達的人文意識、生態意識該是多么模糊,這該是個多大的遺憾??!或許,這次,自己過分追求知識能力目標時又回到了
應試教育的老路。語用教訓的路到底該怎么走?這時,我真的感覺很茫然。
【實踐三】走進語用教學新天地 星期三 晴
今天,縣教科所小學語文專家來我校開展語用教學專題研討展示活動,我執教人教版課標本第五冊《秋天的雨》一課。作者以秋雨為線索,文章以童真的語言,從秋天的色彩、香味、聲音幾個方面描繪了一個豐收、美麗、快樂的秋天。我牢牢把握語用教學原則,設計了品讀語言感受意境美、體味詞語感受色彩美、研讀句子感受語言美、遷移仿寫創造生活美四個環節。課堂上,抓住色彩、氣味、聲音的關鍵詞語,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中生成,把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具體的美好形象。通過模仿句式練習,學生積累了語言,運用了語言,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課后研討會上,小學語文教研員張曉華老師指出,本節課按照語言感知、語言理解、語言感悟、語言應用的教學思路,充分實施了聽、說、讀、寫語文實踐活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語用教學是在有情境、有氛圍、有色彩、有情感下開展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統一,正確落實了語文教學是語用教學的本質規律,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
篇4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么,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教育部“名師工程”首推名師,被譽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的于永正是這樣談“備讀”的:“備課先備讀。反復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感悟,讀出遣詞、造句、布局的妙處。讀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為止。”
1.朗讀教學要從低段學生抓起
低年級的課文比較淺顯易懂,有一些內容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生活經驗的遷移,就能把學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如課文,題目叫我在教學語文s版一年級課文《自己去吧》時,我采用了聯系生活實際的朗讀方法。課文第一句寫小猴說:“媽媽,我要吃果子?!边@句話應該用社么樣的語氣讀呢?我認為應該讀出小猴依賴、請求、甚至是撒嬌的語氣。如果在指導朗讀的時候,我們只要求學生你要讀出依賴、請求、撒嬌的語氣,學生可能會一頭霧水,聽不明白、讀不到位,如果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指導,學生就會很容易讀出這句話的語氣。在朗讀之前,我問學生,你如果和媽媽一起去逛商場,看到一件自己特別喜歡的玩具,你會怎么跟媽媽要?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我順勢引導:小猴想吃到果子的心情和你們是一樣的,應該怎么讀。這時孩子們就能很輕松的讀出這句話的語氣。
2.朗讀指導過程中講求一個“精”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收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s版四年級下冊課文《桂林山水》,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桂林山水的美,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桂林山水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弊怨乓詠?,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象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里,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梢赃@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象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于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于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p>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后,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蔽覀冎挥性陂L期的課堂實踐中,不斷地積累并反思,優化自己的朗讀指導,讓有效的朗讀真正走進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真正達到“書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必將因朗讀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楊再隋.呼喚本色語文、凈化教學理念[R].2006.
[2]崔巒.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總結發言[R].2007.3.
篇5
語文是人類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文化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的規范,也是一種文化藝術,同時又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有其特殊的地位,對處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對這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它們不僅僅關系到學生語文水平能力的提高,甚至影響到以后的社會生活。因此,語文教學活動的目標是由教師和學生相互協調、共同促進而實現的。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培養學生大膽說話和用普通話說話的習慣。小學生學習說話,先要敢于說,然后才能說得好。于是,我在教學中,多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多表揚、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每周評出積極發言的學生,獎一個小星星貼在榮譽欄上,幫助他們克服不敢說的心理障礙。另外,我還在每節課上設計“一分鐘演講”的活動,內容不限。為了使學生有話可說,我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周圍的事物,多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向全班同學進行口頭表述。剛開始時,很多學生只是說簡短的一兩句話,后來膽子大了,成績好的學生還能說得比較流利、比較好了。
由于我們生活在農村,孩子們都說說壯話或客家話,說話時常常帶有地方方言,讓人聽了忍不住發笑,所以我特別重視普通話的訓練。上課時的演講或回答問題我都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平時也多鼓勵學生用普通話交談,對孩子們下“禁令”:踏進了校園就不允許用方言交談,一律使用普通話。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坐著或站著各有姿勢,做到姿勢端正。特別是演講時,要面向同學、態度自然、儀表大方、說話文明,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并告訴他們這是給自己信心和勇氣的最好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豐富學生的說話內容。有些學生的作文很好,可是不善于言談;有些同學作業非常認真,正確率很高,但上課一提問,他便“沉默是金”。所以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學生口語的訓練和復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記敘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總結文章主要內容或復述課文;詩文、辭賦、文言文一般篇幅小,可以讓學生通過讀、背來豐富詞匯量;論述文教學可以組織學生搞辯論會,還可以用禮貌用語教育、日常交際示范、優先提問等方式對他們進行說話訓練。
(3)培養學生靈動地閱讀。把讀書所得應用于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獲。各種媒體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夜讀華章還有必要嗎?我看,這有本質的區別。“文化快餐”附以圖畫,形象而生動,只是從表面上給人觀看、鑒賞的,它缺乏對人們語言文字的啟迪;而讀書則不同了,它用語言文字對人們的思維進行啟迪,引發人們對所描繪的事物進行感悟,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能極大地開拓人們的想象空間。圖片讓你看到的桂林山水,絕不會勝過你讀陳淼的《桂林山水》所領略到山水的唯美;電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絕沒有你讀杜甫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電視劇中的《何以笙默》,絕沒有你靜讀《何以笙簫默》原著的韻味……這些美的享受,這獨特語言的韻味,這深厚的人文底蘊,非閱讀不能提高。
篇6
【關鍵詞】:優化課堂教學 以讀為本 體驗情感 以人為本 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 多媒體 學習興趣
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我們應該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立足課堂實踐,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語文課堂散發出無限的生命力,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我把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悟、所得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一、以讀為本,體驗情感
正如新課標中所詮釋的: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墩Z文課程標準》中還指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堅持以讀為本,將朗讀訓練貫穿全課的始終。通過讀的訓練,讓學生更真切、準確地感受文本,體驗人物的內心情感,做到因聲悟情;通過讀的訓練,以聲傳情,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增強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以此來體現學習語文重語感培養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如教學《草原》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讀起來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又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我一邊展示漓江兩岸秀麗風景,一邊動情地范讀,為學生解說畫中的風光,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優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著木筏,欣賞著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边@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還有《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等課的教學,我通過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采取自由讀、引讀、范讀、分角色讀、齊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學生在誦讀中對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然于胸,同時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美,進而激發了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
二、體現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發展
體現以人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而且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意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
1、突出學生學生主體地位。語文教學要牢牢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要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如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三月桃花水》《春潮》《草原》等,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讓學生談感受和體會,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自讀自悟。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應較少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币虼?,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不懂方法,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只能成為空談。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閱讀的方法、觀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比較的方法、遷移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思維的方法等指導。
3、注重群體與個體相結合。課堂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既能獨立自主又能與伙伴合作的良好習慣。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有師與生的交流,還有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已養成了敢干發言積極參與的習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歸納概括、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4、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要把質疑作為改進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一種舉措,使學生養成愛思考善于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大膽提問,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生疑”,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如《鳥的天堂》一文,讀完了課題,學生會問:“鳥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鳥的天堂美嗎?”“為什么叫鳥的天堂?……”這樣在學生大腦中形成一種“閱讀期待”,促使學生主動閱讀,通過自己的思考,富有個性地理解課文,從而了解到鳥的天堂指的就是一株大榕樹。如教《第一場雪》一文,學生朗讀后問:這篇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按照怎樣的順序要描寫的?弄明白后學生基本上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三、主動參與,提供學生自主發展的機會。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學中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動腦、動眼、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講解,自主小結,自主評價。
四、借助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過程
篇7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性;語文化;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150-01
時下,越來越多的老師感嘆:“語文課,我越來越不會上!”當今的小語界,教學流派層出不窮,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令我們的一線老師無所適從,越來越感覺到語文課不知究竟該怎么上,而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如何把好閱讀教學這關呢?我靜靜地思索,審視閱讀教學的過程,自我反思,回歸本真,必須直面三個問題: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我認為,要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就要恪守“語文性”,彰顯“語文化”,才能實現語文課堂的真、實。
一、恪守“語文性”――求真
何謂“語文性”?要弄清語文性,首先要說到一個概念――語言。海德格爾說過:“語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園,人存在于語言之中?!睆倪@一點來說,語言在一切學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語言在所有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樣的。只有恪守“語文性”,咬定語文的青山不放松,語文才能回歸本體,顯現本真。只有恪守語文性,語文教學才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蹦敲?,如何在“兩性”之間建立支點,使其“貴”而不難,保持平衡呢?然而,“語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與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最佳的平衡點和支撐點。
先看兩個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學片斷:
師:默讀課文,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么?第一句與下面幾句是什么關系?
生:這一段主要寫漓江水的特點。第一句與下面幾句是總分關系。
師: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辭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對比的方法寫的。
生:第一句是用對比的方法寫的,作者用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的水作比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
師:同學們理解得非常正確,現在請大家齊讀第一、二句,讀后想想“水平如鏡”這個詞的特點,然后照樣子說出幾個這樣的詞。
生:紅葉似火、對答如流、骨瘦如柴……
【案例二】《只有一個地球》主要教學環節及時間
思考:1.朗讀課文,思考:你由只有一個地球想到了什么?
2.以“地球與環境”為主題,實話實說: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環境,愛護地球?
不難看出,第一個《桂林山水》案例,教師的教學始終沒有跳出語言文字這個框框,也就是沒有從語言出發走向人文,然后再回歸語言,而是在語言文字中兜圈圈,只重視工具性,“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設計,又只是圍繞人文關懷組織、展開,也就是只從語言出發走向了人文,卻沒有回歸語言。如果教者抓住“語文性”,由語言入手,師生共同直接地與文本反復對話,在感悟、體驗、探究、積累、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體會到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地球的關系,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增強環保意識。
可見,堅守“語文性”,就能使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現,人文性也會在工具價值的實現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無縫焊接,使學生既得到了語文能力的歷練,又獲得了濃濃的人文關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彰顯“語文化”――求實
“語文化”就是用語文的眼光看語文,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用語文的方法學語文,讓語文再語文一些,讓語文課成為真正的語文課,而不是關于語文的課。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松松地教語文,還語文本色,教本色語文,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語文教學要彰顯“語文化”,教師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
1、朗讀――閱讀之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熟讀”。語文教學要真正歸還學生的“讀者”地位,讓朗讀在語文學習中大放光彩。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語文課上,要讓書聲成為精神律動的音符。
2、感悟――閱讀之神 感悟的實質是意會。只有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實現對語文學習的感知和領悟。所以,重感悟實質上就是注重練“內功”,這是發揮主體能動作用,防止繁瑣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的經驗。
3、積累――閱讀之路 積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多重記憶,立體積累;不是雜亂無章的記憶,而是整理構建,系統積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記憶,而是博覽廣記,隨時積累。積累無處不在,內容豐富多彩,方法靈活多樣。通過朗讀、誦讀、背誦,通過豐富多彩的讀寫聽說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把握、體味、揣摩、感悟,通過與教材對話、與生活對話、與文化對話、與心靈對話,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欣賞和表達的水平。
4、運用――閱讀之目的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是語言應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教學必須打破課堂界限、學科界限、課內外界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運用語文。培養學生“留心處處皆語文”的意識,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語文素養,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篇8
一、激發閱讀興趣,營造學習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創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等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好奇、興奮、激動,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電教手段——用課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實物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以課件情景為補充將孩子們喜愛的情感,為后面進一步體會感情打下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見解,使小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痹拕偮?,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的很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最后,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讀與練同行,促進言語表達
練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九色鹿》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點,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想通過讓孩子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讓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
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促進了學生的言語表達。
三、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一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背誦十分重視,但在現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實際上古人這樣做也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閱讀教學往往是教師事先設計好問題,學生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想的東西很少。這就是學習陷入被動,不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標準中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币虼?,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學習重點段;品讀課文——走出課文,擴展視野。從中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理解地讀,傳情第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言語文字的優美。如;我在《鳥的天堂》一課教學結束時,其中一位學生提出了“鳥的習性是晨出暮歸,天亮了就離開巢覓食,巴金爺爺第二次經過時是早晨,怎能看到眾鳥紛飛的情景呢?又怎能說這兒的確是鳥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這個問題,我又讓學生通過讀書,查閱大量的資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深化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主題。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代替教師講,能更好地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四、引導自主合作,提高閱讀質量
篇9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新課改
在新課改浪潮下,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理念,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堅持新課程教學理念,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開辟出一條全新的語文教學思路。
一、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和諧、愉悅、寬松的環境中學習語文。學生只有在身心愉悅的情況下,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狀態,思維才能達到最佳狀態。作為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學生,真正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讓學生信任老師,喜歡老師,愿意與老師交朋友,并愿意將自己的心里話告訴老師。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散發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息,使每一位學生的思維都非常活躍,想法都新穎獨特,使得語文課堂成為展示學生個性的舞臺,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羚羊木雕》這一課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班級范圍內開展以“金錢和友誼”為主題的討論會或辯論會,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讓他們在唇槍舌劍中展示自己的個性與風采。通過雙方辯論,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語文。
二、精心設計問題,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每個人對未知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也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往往呈現“一言堂”現象,教師喋喋不休地講,學生渾渾噩噩地聽,壓抑學生的個性,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處于被動位置,教學質量較差。學習活動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創新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啟發學生,精心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形成“生疑、探究、總結”的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設疑問難,以疑促思,豐富情感經驗,積極思維,讓學生快速融入教學環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深化對文章的理解,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這篇文章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啟發思維,我特意借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俗語導出文章內容,激發學生深入了解園林的興趣,隨后,我再提出思考問題:“我們已經知道蘇州園林之美,也知道桂林之美,那么它們的美體現在哪些地方呢?”然后,在問題的引導下閱讀文章,尋找問題的答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多媒體圖文并茂的表現特點將園林與桂林的聲、景、形、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仿佛置身于園林之中、山水之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感悟能力,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依托,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
語文源于生活,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密不可分。教師要堅持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引入生活化元素,聯系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架起教材與生活的橋梁,促進語文教學生活化。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中,作者著重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感情,但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閱讀父子之間的對白很難體會父子情深的感情。所以,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哪怕是瑣碎的生活細節,體會父母對自己深厚的愛,這樣學生再次閱讀文章時就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特別是讀到父親落寞的背影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為之一震,對父親的偉大肅然起敬,為之動容。一脈相承的情感觸動了學生的內心情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深化了對文章的理解,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不僅是學生知識的豐富,也是思想的升華。
總之,要想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并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討論、實踐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新課改教學目標,為學生將來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德鳳.立足新課改,反思初中語文教學[J].黑河教育,2007(12).
篇10
1.背誦父親發現敘利奧幫他工作的那幾段。
2.學生自由組合,表演以上部分。
教學后,我進行了調查。全班69人,有60人選擇了2題,有9人選擇了1題。學生選擇2題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尋早自己的伙伴合作,表演內容比一定要與全文一模一樣,還可以自己想像,加上自己的語言,在全班同學面前露一手,上述的調查提醒我們,學生喜歡有自由發揮空間,可以打開想像之門的作業。因而我覺得改變作業形式迫在眉睫。
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業也如此,不能再搞一個“模子”,抄抄詞語,背背課文等之類的。要以教材中出現的 知識點、能力點、德育點為出發點,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德育生活、家庭生活等各個領域自然延伸,活化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視、聽、說、讀、寫等智力素質的提高和興趣、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主要目標;另外還得讓每一位學生都動腦、動手、動口,這些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去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體驗成功,提高能力。我們應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給學生布置作業:
形式一:讀一讀,養成閱讀習慣。
如教學十一冊的積累運用二中的一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時老師問“為什么這么說呢?”課后去找找書,自己找到答案。這樣的作業,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我覺得布置這樣的餓作業:讓學生翻翻書,自己找答案,然后把你的收獲與全班學生交流,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傾向去選擇完成內容也會豐富精彩,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使他們逐漸養成好讀書、多讀書的習慣。
形式二:查一查,拓展認知領域。
如教學《草船借箭》是,老師創設一個情景:諸葛亮為什么會算準三天后有大霧?請同學們課后讀一讀《三國演義》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諸葛亮產生了興趣,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更多的有關諸葛亮的知識。這樣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在找找查查這種輕松的環境中也逐漸原學,樂學,會學,善學。
形式三。想一想,培養想像能力。
如十二冊中《田忌賽馬》的教學,可設計一道題目;填寫馬字成語(馬***,*馬**,**馬*,***馬),這樣可發散學生思維中的空白。
形式四:畫一畫,發揮創新潛能。
此項作業在低年級運用較多。學生對形狀、色彩這種形象的東西很敏感,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運用繪畫等來體現文字的魅力,易理解,接受速度較快。
形式五:演一演,激發自我表現的潛能。
如十二冊中《宴子使楚》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在讀了課文的基礎上,用表演的形式,理解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的個性自由發展。
形式六:編一編,豐富生活體驗。
- 上一篇:纖維藝術
- 下一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