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產評估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13 17:5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無形資產評估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無形資產評估報告

篇1

關鍵詞:財務報告;投資性房地產;評估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投資性房地產有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計量模式。企業通常應該采用成本計量模式。只有當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的時候,企業才能夠采用公允價值模式。當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時,就需要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由評估專業人員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是資產評估師遵循投資性房地產有關會計核算及披露的要求,采用評估技術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進行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為會計計量、核算及披露提供專業意見。

1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的作用

計量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或特定價值,有許多不同的途徑。為了保障會計信息的客觀和獨立,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由評估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由評估專業人員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保障投資性房地產會計計量的客觀性。評估機構通過嚴格遵守評估程序,按照科學的方法評估,保障會計信息客觀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評估的獨立性能夠確保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公正性。專業化的評估機構是獨立的第三方,評估人員是與評估業務無利害關系的第三者。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是按照公允、法定的準則進行。這些都能夠保障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的公正性。

2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的技術特點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為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核算及披露提供專業意見,在遵循資產評估準則的同時,還要受有關會計準則的約束。

評估人員應該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合理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價值類型和評估基準日。根據評估對象的特點、評估目的及評估應用條件,選擇與評估準則中投資性房地產計量模式相符的評估方法。在撰寫資產評估報告時,一方面要滿足資產評估報告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還要遵守《以財務報告為目的評估指南(試行)》的特別要求。

3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的評估對象

3.1評估對象的具體范圍

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具體包括: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是企業已取得并采用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權,不包括計劃出租但尚未出租的土地使用權。

(2)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不包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認定的閑置土地。

(3)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建筑物是企業擁有產權并已經采用經營租賃方式出租的建筑物。

3.2確定評估對象注意的問題

自用房地產是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經營管理而持有,不是投資性房地產,所以不屬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作為存貨的房地產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正常經營過程中用于銷售或為了銷售而正在開發的商品房或土地,不是投資性房地產,所以不屬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

如果投資性房地產各部分用途不同,不同用途的部分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的,用于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的部分,應當屬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自用的部分以及不能單獨計量和出售的部分,不能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對象。

4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的評估方法

投資性房地產適合于采用市場法和收益法評估。

4.1市場法在投資性房地產評估中的應用

市場法是將被評估的資產與類似的資產進行比較,以類似資產的交易價格為依據,通過差異的調整,計算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

市場法直接依賴現實的市場價格資料和投資性房地產的品質資料,適合于房地產市場發達、交易活躍、存在大量房地產交易實例的情況,例如,房地產開發用地、普通商業住宅、商務寫字樓、標準工廠等。

選取交易實例至少做到要與被評估投資性房地產用途相同、所處地區相同、權屬性質相同。對于附有租約的投資性房地產,可以通過租約修正系數修正租約對投資性房地產價值的影響。租約修正系數通過考慮被評估投資性房地產由于所附租約致使價值下降的比率來確定。

4.2收益法在投資性房地產評估中的應用

收益法是求取投資性房地產的收益,選用適當的折現率將收益折現到評估基準日后累加,以收益現值估算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收益法適合評估有收益或潛在收益的投資性房地產,例如土地使用權、住宅、寫字樓、標準工廠等。

收益法涉及收益額、折現率和收益期限三個基本的參數。

4.2.1收益額的確定

已出租的投資性房地產比較適合基于租金收入估算收益額,計算的基本公式為:

凈收益=潛在毛收入一空置等造成的損失一營運費用

潛在毛租金收入是假定投資性房地產在充分利用、無空置狀態下可獲得的收入,是可以獲取的最大租金收入,等于全部可出租面積與最可能的租金水平的乘積。租金收入包括有效毛租金收入、租賃保證金、押金等利息收入。運營費用包括按租賃合同約定的由出租方承擔的維修費、管理費、保險費、房地產稅等。

凈收益的計算分為兩個階段:在租賃期內,按租賃合同約定的資金收入扣除按租賃合同約定的營運費用計算;在租賃期外,按客觀收益確定,用同類投資性房地產的租金收入扣除正常使用時有出租方承擔的營運費用來計算。

4.2.2折現率的確定

折現率實質是投資者期望的投資報酬率,等同于與投資性房地產同等風險投資的收益率,根據具體的評估對象的性質、用途、市場投資風險等因素綜合確定。投資性房地產由于所處地區、性質、用途、投Y時間等的不同,導致投資風險不同,因此,所確定的折現率也不同。折現率可以根據市場提取法、累加法、投資排序插入法、資本成本法來確定。

4.2.3收益期限的確定

收益期限是自評估基準日起,預期未來可以獲得收益的時間,通常用年表示。收益期限要綜合考慮投資性房地產的經濟壽命和土地使用權的剩余年限來確定。

已出租或持有并準備增值的土地根據土地使用權的剩余年限來確定收益期限。對于單獨的建筑物,根據建筑物的剩余經濟壽命來確定收益期限。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不涉及單獨建筑物。對于土地與建筑物的綜合體,也按土地使用權的剩余年限確定收益期限。

5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評估的特別要求

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投資性房地產的評估報告,更多受限于相關會計準則的要求,與其他目的的評估報告差別很大。除了遵循資產評估報告準則以外,還要滿足《以財務報告為目的評估指南(試行)》和《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中有關信息披露的要求,以利于評估報告使用者能夠正確理解評估結論。

5.1當評估受限時,不能出具評估報告。受會計計量可靠性的約束,當評估程序或評估條件受到限制時,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能否可靠的估算存在不確定性。如果評估人員不能確信評估結論的合理性,不能出具評估報告。

5.2會計準則和法規修改時的特別要求

當涉及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披露和報告發生改變,評估人員因為新的會計要求而無法遵守資產評估準則的要求,在評估報告中對未完全遵守《以財務報告為目的評估指南(試行)》的相關要求進行說明和披露。

篇2

【關鍵詞】無形資產評估;失真;方法

無形資產這一術語,在不同的學科,不同應用環境中,有不同的定義。《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對無形資產的表述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國際評估準則》中的定義是以其經濟特性而顯示其存在的一種資產,無形資產無具體的物理形態,但為其擁有者獲取了權益和特權,而且通常為其擁有者帶來收益。

一、無形資產評估的必要性

(一)定期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維護企業資產的完整

一個企業到底有哪些無形資產,其價值量如何,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并不清楚,形成了資產管理的盲點。只有充分揭示這部分資產的真實價值,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而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使之規范化,保證企業資產完整性。

(二)資本運營需要,以無形資產為先導,實現低成本擴張

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已經明確,但要保證投資行為的合理性,必須對企業資產的現時價值有一個正確的評估。企業改制、合資、合作、聯營、兼并、重組、上市等各種經濟活動中以技術、商標權等無形資產作為投資已很普遍。

(三)為經營者提供管理、決策依據

評估的過程是資產清查的過程,重點在于發現企業在資產管理、經營過程、資本結構、企業效率和盈利能力等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解決或為企業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經營者對無形資產投資做出明智的決策,合理分配資源,減少投資的浪費。

(四)無形資產評估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呈現飛速發展趨勢。其中以技術貿易為代表的無形資產貿易增長尤為突出,其年平均增長速度已大大超過了有形商品貿易的增長速度,因此對于技術類商品價值進行合理評估是很有必要的。

二、無形資產評估失真的原因

(一)評估范圍和對象界定模糊,造成無形資產虛評

確定無形資產評估標的物是無形資產評估的出發點,但無形資產無實體性的特點使其評估范圍和對象的確定成為無形資產評估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評估過程中,被評估企業和評估師往往對無形資產認識不足、漏評無形資產從而造成資產的流失。對無形資產認識不足的另一種表現是:只注重外在形式不關注實質內容,造成無形資產的虛評。

(二)評估標準不統一,方法不科學,計算誤差大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無形資產評估制度有統一的標準,而我國至今沒有統一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無形資產評估缺乏量化標準,使得對同一無形資產不同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往往大相徑庭。我國的無形資產評估標準、方法仍處于摸索之中,各行業根據自身需要各自制定相關的具體評估標準,這就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各評估單位過分依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業標準、數據和方法;阻止其他行業的評估機構進入本行業市場,評估工作的透明程度比較低。

(三)評估委托方提供的資料不準確、不齊全,評估方法的選取受限

由于外部數據參考價值不大,又缺乏行業統計數據,評估中所需的資料大多來自委托方提供的數據。企業在長期實務工作中對無形資產不夠重視,導致往往在委托方要求進行評估機構進行評估時所提供的無形資產相關數據不準確。我國目前對無形資產評估多采用成本法,但由于無形資產成本與收益的弱對應性,成本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無形資產價值的增加,這些做法都使得成本法不一定能真實反映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

(四)評估人員素質不高、能力不強,缺乏專門評估機構

無形資產評估是一項全面、系統、復雜的工作。這就要求執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經驗,但我國無形資產評估行業從業人員多是從行政機關分流的離退人員,缺乏嚴格的專業培訓和資格認證,容易導致評估中的操作不規范,鑒定不科學從而影響評估質量。

三、解決無形資產評估失真的方法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四點意見來解決這些問題:

(一)明確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和對象,拓寬無形資產的外延

要確定無形資產評估對象首先要明確評估目的,因為有些無形資產只有在特定評估目的下才能成立。例如合并商譽在不涉及合并時就不能作為評估對象,在明確評估目的之后與評估目的有關的符合無形資產定義的都應作為評估對象。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確定評估范圍時,應擴大無形資產的外延。拓展后的大致包括市場資產如企業品牌、營銷渠道和特許經營權等。

(二)制定完善的無形資產評估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現行的相關評估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應盡快出臺與世界接軌、又滿足我國具體國情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人、非法人組織和個人的角度確定無形資產的權屬。同時對相關人員的資格取得、執業范圍、權利、義務、行業管理等方面做出規范。

(三)建立網絡評估數據庫,便于資料的收集

資料的缺乏成為制約我國無形資產評估公允性的關鍵因素。這一現象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完整公允的無形資產評估數據庫。該網絡數據庫的建立,對于無形資產評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必然能消除以往評估工作中的很多弊端,促使無形資產評估工作高效化、規范化、現代化和科學化。

(四)提高評估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專職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

提高評估人員的專業性以勝任無形資產的評估,提高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可考慮將注冊資產評估師的執業資格具體細分為機器設備評估師、無形資產評估師和企業價值評估師等。同時應加強評估人員職業道德教育,讓廣大從業人員在外界干擾下仍能以崇高的職業道德來要求自己,做出真實的評估報告。

【參考文獻】

[1]劉毅.淺議我國無形資產的評估失真原因及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1(9).

篇3

關鍵詞: 無形資產知識產權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與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普及,無形資產的價值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日益凸現。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并將無形資產作為重要資產加以運營,已成為當今知識經濟的發展主流。

一、無形資產評估的作用

評估結果可以作價入股。無形資產在主體合資、合作、兼并、組建集團、改制、上市等過程中均可作價入股,因此,及時對無形資產評估,不僅可以量化資產,還可以給經營者提供管理信息,為投資者增強投資信心。

擴大品牌知名度。無形資產評估還可以反映品牌的培育、發展情況和對品牌的管理水平,反映主體在同行業中的地位與影響。北京名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每年出臺的中國最有價值品牌排行榜,不僅為評估企業指明了企業資源有效利用狀況和利用效率、效果,反映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企業運營及管理水平等,還為消費者在同行業品牌進行橫向比較提供了參考依據。因此,在產品宣傳中,通過評估價值量給大眾或媒體以確切的信息,會更有利于擴大品牌的知名度。

為經濟活動提供價值依據。無形資產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在經濟活動中表現最為明顯,其所具備的財產屬性可保障所有者以其作為抵押物進行質押貸款,也可進行有償許可使用。通過評估,所有人可以對自身擁有的無形資產心中有數,不僅為融資提供依據,還可在合資合作中成為資產作價的量化指標之一,避免估價損失。無形資產評估可能發生在交易和投資的各個環節,在轉讓、租賃、承包、拍賣等情況下進行評估,可以為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在進入市場時提供價值依據,增強品牌與品牌之間價值量的可比性,為交易雙方和投資人提供市場價格參照。

維護權益的有力武器。經過權威的專業評估機構的評估,可以將無形資產價值量化成可比較的數據,而評估結果將是在品牌或技術被假冒或侵權時理賠的重要依據之一,可以更好地保障所有人維護自身權益。

二、無形資產評估的現實意義

培養品牌意識。市場經濟下,許多人都已深刻認識到“知識就是財富,知識產權就是財富”。知識經濟的觀點之所以深入人心,客觀上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其市場化的價值。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各行各業都在都在想方設法對自身現有的無形資產進行挖掘、開發、整合,通過評估將各種附加值體現出來。品牌已經成為主體宣傳自己,開展競爭的有力武器。一旦疏于保護,則被覬覦者得手。

加強品牌維護。品牌的維護比創建更加重要,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可以在客觀上說明評估對象的市場價值,但如果缺乏對其內涵的維護,就會出現品牌的市場價值和其需求背道而馳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無形資產的價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市場因素而發生起伏。如一直雄踞世界品牌第一的可口可樂在1999年的價值為838.45億美元,2000年725億美元,2001年689.5億美元,2002年696 億 美 元,2003年704.5億美元。

知識經濟的市場化要求。無形資產評估可以使無形資產有了市場價值定位并使其價值不斷得以發掘和提升,進而在資本擴張中成為旗幟并參與經營。將無形資產加以有效運營,還可以優化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資產的構成比例,提升企業總體資產的質量。1998年6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價值為1008.9億元,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無形資產評估價值額最大的一宗項目。一年后以其名字命名的“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沙正式成立,成為知識經濟與品牌結合的典型例子。

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必要舉措。近年來,隨著企業并購得不斷深化,管理層收購在我國資本市場上悄然興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通過管理層收購達到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100家,而且還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正躍躍欲試。管理層收購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對相關的無形資產進行科學評估并使其具體量化出來,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三、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無形資產評估在現實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社會各界對其的感覺卻如一句歌詞:想說愛你真的好難。對無形資產評估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認識,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無形資產評估的相關制度。

評估師知識結構單一,評估依據缺乏科學性。當前的資產評估機構中介力量是機電、土木工程師,而不是價值評估師,資產評估師知識結構極其不合理,通過統一考試獲得的資質認證書并不能代表評估師的實際水平。有的資產評估師在進行企業價值評估時,缺乏對企業的宏觀環境、行業狀況及企業競爭力的描述,使其盈利預測數據缺乏有力的支持,導致文字描述和數據測算存在脫節;我國價值評估師大部分只掌握盈利折現法或現金流折現法,對奧爾森法以及市盈率法等其它價值評估方法知之甚少。即便是盈利折現法也不知道如何調整賬面盈余,現金流折現法更不知道如何計算現金流;評估結果也不考慮控股權溢價、流動性折價,不把營運資產與非營運資產分離等等。因此,在確定評估指標時,往往從主觀出發,如有的折現率取值竟高達40%卻沒有任何確切的依據。

操作過程隨意,評估結果受到質疑。無形資產是一個變量的概念,價值計量比較復雜,具有不確定性和變化性。2001年7月財政部頒發的《資產評估準則――無形資產》的通知,對無形資產評估和披露做了相應規定。然而在實際評估過程中,由于很多評估是按照委托方的要求來做的,而委托方又多是資產所有者,一些評估尺度很難把握,容易造成評估價值不準確,形成虛假報告。評估價值動輒數十億,但交易價格卻有價無市。隨著知識產權意識的普及,許多上市公司大股東以無形資產抵債形式歸還欠款。但一些評估單位不分對象和目的只用一種方法或錯用評估方法,評估方法的不科學導致評估結果受到質疑。

評估范圍因需而定,評估標準多變。資產評估機構執業不獨立及評估方法落后導致其評估報告形式多于實質,評估范圍不一致:投資時估價過高和違法處置,轉讓買賣時又常常估價過低和嚴重流失。當前國企管理層收購及出售過程中,就存在嚴重的低估賤賣現象。國資委《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規定:企業的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必須納入評估范圍。但關于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商譽等無形資產評估在我國并無成熟的標準,評估結果也往往難以反映企業的實際價值,而且《意見》未明確這些無形資產評估值的會計處理方式和作價依據,具體操作上容易引起歧義。

評估部門缺乏責任監管,約束力不強。評估機構無需為評估的結果負責,是無形資產的評估有隨意性的根本因素。如果評估機構沒有法律責任,誰又能保證評估不會造假?實踐中,完全可以借鑒會計師和審計師制度,在評估方面引入責任制度,避免評估行為的隨意性。

四、增強無形資產評估社會意識

無形資產評估中出現的問題,是我國法制建設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入,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一種現象。增強社會各方面的無形資產評估意識,可以更好地促進無形資產評估的科學和完善。政府要盡快出臺針對無形資產流失確定責任的法律規章制度,完善對無形資產的法律保護。同時借助各種媒體宣傳無形資產的有關知識,使社會形成保護和管好無形資產的共識;評估部門也要有品牌意識,在混亂無序的評估市場中,脫穎而出;管理部門要嚴格執法,嚴厲打擊侵權行為。企業要增強法律意識,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創造者也要對自己創造的知識產品形成保護意識,在和企業合作或進行市場實施之前,到權威評估部門對自己的知識產品進行評估,確保自己的權益。

作者單位: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 朱光龍.由無形資產準則引發的幾點思考[J].財會月刊,2001.1:22-24.

[2] 王氬.關于無形資產準則的一點思考[J].財會月刊,2001.12:27-28.

[3] 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123-126.

篇4

一、企業改制中的無形資產評估存在的問題

雖然無形資產的作用日益為人們接受,但無形資產的管理、計量、評估遠遠落后于人們對無形資產重要作用的認識。特別是對無形資產評估指標體系的認識,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由于無形資產的特殊性,特別是在確認和計量上的難度性,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及其會計處理應當持有必要的謹慎和穩健的態度,其核心問題在于如何才能合理評估無形資產這一特殊資產的公允價值以反映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中。應當說無形資產評估與無形資產會計處理是兩個緊提供密相聯的問題,對無形資產進行合理評估是進行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改制順利進行的必要保證。傳統經濟中發展而來的會計體系從穩健的角度出發,不傾向于將計量難度較大的無形資產反映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一般只將外購獲得的無形資產予以確認,并按其經濟壽命或一定期限進行攤銷,而對于企業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則將其開發費用在各期作為費用處理,即使該企業所創造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其結果導致企業大量寶貴的無形資產無法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企業財務報告中的凈資產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資產狀況,企業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和真實性受到嚴重質疑。以美國為例:由于美國企業間購并現象較為普遍,尤以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受到的抨擊最大。有關美國經濟界人士指出,在許多企業購并行為中購并方看重的是被購并企業所擁有的,但并沒有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無形資產,而并不是看重企業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有形資產,并以“在21世紀中采用20世紀30年代的財務報告模式”的評估,批判傳統會計制度對無形資產的忽視。

國外經濟界、學者對會計制度中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固定資產資本化處理,無形資產的費用化處理;(2)無形資產的攤銷;(3)無形資產的確認。

二、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及評估的影響因素

無形資產是企業的重要經濟資源,是知識產提供權與工業產權相統一的結晶,是維持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支柱,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增值效能。據有關統計資料,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達35%,高科技企業則達60%-70%。它不僅能使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取得經濟效益,而且其自身價值也有巨大的增值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要生存發展,最終將體現于無形資產的競爭。無形資產對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及其確認。新企業會計準則中規定“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符合無形資產定義中的可辨認性標準:(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并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于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1)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新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06)第十一條規定:“企業自創商譽以及內部產生的品牌、報刊名等,不應確認為無形資產”。但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無形資產評估包括商標、專利技術、非專利技術、商譽、營銷網絡、計算機軟件、著作權中的財產權、特許經營權、土地使用權、資源性資產、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無形資產價值及品牌評估等。

2.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法律依據。從元形資產本身看,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計算機軟件等涉及的法律有《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這些法律對于保護相應的無形資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利于企業維護其合法權益。如商標權評估后,在商標的侵權訴訟和行政保護中,可依據《商標法》對假冒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進行量化并認定賠償額,不僅有利于為商標權人打假維權提供索賠依據,而且有利于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提高其知名度。但從與國際接軌的角度看,我國有關無形資產的法律、法規尚不能完全適應WTO的要求。wTO規定的無形資產除上面提到的還包括版權與鄰接權、地理標志權、工業品外觀設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未披露過的信息專有權(商業秘密)。而在我國的《憲法》中沒有關于知識產權的內容,其涉及評估的一些法律規定也只是包含在《公司法》、《證券法》、《擔保法》等法律當中。雖然《公司法》、《證券法》、《擔保法》等法律在無形資產評估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企業的股份提供制改造、合資、聯營、兼并、拍賣、轉讓、無形資產抵押貸款等經濟活動,有利于企業認識自己品牌的價值,有利于被消費者所認可,但對其他類無形資產尚未制定特別法律或行政法規,嚴重滯后于當今實踐。

3.2001年9月1日起施行的《無形資產評估準則》作為資產評估行業規范,在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確定應該遵循此項基本準則。《無形資產評估準則》是中注協擬定,財政部印發的規章制度性文件,其依據是國務院行政法規9l號令和《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無形資產評估至今尚未立法。使得評估的法律依據不足,這也決定了《無形資產評估準則》只能側重技術層面,忽視了評估、披露、使用是資產評估三個環節的重要特征,且三者缺一不可。它難以適應目前我國多種經濟體制并存的客觀需要。體現到現實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在涉及無形資產評估業務時,《無形提供資產評估準則》沒提及如何使用,而這個問題在做具體評估項目時是無法回避的。因為資產評估的最終目的是使用,不能只強調和規范評估師的行為,更要考慮使用者的接受情況,在《無形資產評估準則》中,強調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在評估報告中明確說明有關使用的評估方法及其理由。對于使用的評估方法及其理由,在無形資產評估條款中很空泛,因沒有具體考核指標,缺乏可操作性。4.評估方法對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無形資產主要有三種評估方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收益現值法。評估方法對無形資產價值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首先是評估方法選擇不當造成的影響——沒有明確評估的目的,評估目的錯位;或是由于最佳的評估方法中的一些評估參數難以確定,而只好改用別的評估方法。其次是評估方法本身存在的風險。

(1)成本法也稱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是指在現實條件下,按功能重置資產,并使資產處于在用狀態所耗費的成本。重置成本評估法就是按重置成本價格對無形資產進行估價,即按照評估無形資產全新狀態的重置成本減去該項資產功能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估算無形資產價值的方法。由于無形資產具有賬面成本不完整、投資成本的弱對應性和人賬成本虛擬性的價值特點,在采用重置成本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時,會遇到成本資料缺乏完整性和原始成本無據可查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問題,故在使用重置成本法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值時,會存在數據資料不準確和不精確的風險,難以確保評估結果的真實準確。

(2)市價法也稱現行市價法,現行市價評估法是通過市場調查,選擇一個或幾個與評估對象相同或類似的資產作為比較對象,針對各項價值影響因素,分析比較對象的成交價格和交易條件,將被評估資產與比較對象逐個進行對比調整,估算資產價值的方法。由于無形資產的不可比性,使其沒有可比的市場價值。每個企業無形資產由于其在同業中的壟斷地位和優越程度不同,為企業帶來的超額盈利水平各異,對于相同種類的無形資產,其價值是不同的。因此當無形資產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時,難以找到可比的市價。另外,我國企業從80年代中期才開始逐漸重視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交易時間短、數量少,可使用的無形資產交易的歷史資料有限,采用市價法對這些行業的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必須面對數據選用的風險。

(3)收益法也稱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提供是指企業在未來特定時期內的預期收益折現的總金額。收益法是把被評估無形資產剩余壽命期間內的預期未來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現率折成現值,來確定被評估無形資產價格的方法。運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的風險主要體現在評估參數收益額、收益期和折現率等因素的確定上。收益額選取的風險是:無形資產的具體類型不同,其使用價值表現不同,帶來的超額收益也不同。收益期選取的風險是:無形資產收益期的確定一般有年限法和更新周期法兩種形式。年限法指在形成企業控制的無形資產中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受到法律和合同的特定保護,如商標、專利權等年限,也稱法定(合同)年限,而法定(合同)期限內是否還具有剩余經濟壽命是評估時應考慮的重要問題。更新周期法是指產品更新周期和技術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術和新興產業,科學技術進步往往很快轉化為產品的更新換代。折現率選取的風險是:根據折現率的概念可確定折現率的計算方法即以無風險報酬率加上風險報酬率作為折現率。無風險報酬率的確定一般為政府債券的利率,風險報酬率的確定常用的方法主要為累加法。新晨

三、完善無形資產評估指標的重要性及措施

1.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企業改制中無形資產價值的公正性、合理性為方方面面所關注。首先應明確的是資產評估價值的合理范圍其內涵應是資產評估價值與實際成交價格的合理差異范圍,也可理解為資產評估結果在具體數字上的可應用范圍,可確定評估價值與賬面價值或與實際成交價格的差異的合理范圍。可減少乃至消除國有無形資產低于正常價格出售和大量流失的現象,避免企業主管部門與原企業經營者或個別人一對一的暗箱操作,提高企業改制工作的透明度。

篇5

一、 評估中介機構與評估委托方的歸責問題。

評估機構作為社會中介組織,其對外承擔三種責任:

(1)行政責任。國務院91號令第五章規定:“資產評估機構作弊或者,致使資產評估結果失實的,國有資產管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宣布評估結果無效,并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該資產評估機構給予下列處罰:(一)警告;(二)停業整頓;(三)吊銷國有資產評估資格證書。”

如評估機構認為行政主管部門的處罰行為不當,國務院91號令還賦予其救濟手段。但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不再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因此行政處罰及行政復議在現行體制下能否成立,在實踐中值得探討。

(2)刑事責任。我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規定“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前款規定的人員,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前款罪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第一款規定的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

(3)民事責任。評估機構作為受托方,與委托方――國有資產占有單位之間形成委托合同,適用《合同法》調整。對由于資產評估機構的過錯,給國有資產占有方造成損失的,可依據《合同法》第四百零六條的規定“有償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過錯給委托人造成損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評估機構在處理委托事項過程中,由于重大過失或故意,給國有資產占有方造成損失的,應由資產占有方追究其違約責任。

從另一角度來考慮,國有資產買受人出于對資產評估機構出具報告的信賴,做出并實施了國有資產購買行為,但因評估報告存在重大缺陷使其形成錯誤的判斷,造成重大損失的,國有資產買受人是否可向評估機構請求損害賠償?要解釋這一問題可通過一個案例來進行:

浙江某鞋業廠(A1)為國有企業,其投資主體為浙江省某鞋業集團公司(A)。鞋業廠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常年虧損,企業正常難以維系。為甩掉歷史包袱,鞋業集團公司努力為其尋找新婆家,后被江蘇省某民營鞋業公司(B)相中。B公司長期以來欲擴大在浙江省的市場份額,想通過兼并浙江老廠的行為實現其市場戰略意圖。根據《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浙江省A公司委托某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評估后鞋業廠凈資產為245萬。買賣雙方經協商,一致同意以評估確認值作為轉讓價款的依據,并簽訂了正式的國有資產轉讓協議,B公司一次性支付了245萬的轉讓價款。民營企業B進駐鞋廠后,發現評估報告結果與A1廠的實物資產情況相距甚遠,評估機構未按國家評估規范進行實物核查,只是“閉門造車”,簡單根據企業提供財務報表,套上某某計算公式,在一天內“計算”出評估值。A1廠的實際凈資產僅為52萬元,大多數實物資產都因國有企業常年管理失控而早已丟失。

江蘇省民營B公司立即要求解除與A公司的國有資產轉讓協議,并要求A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特別強調的是,B公司還要求評估機構承擔相應賠償責任,但評估機構辯稱,其與B公司未發生業務關系,評估機構也未從B公司處獲得收益,B公司不應向其主張賠償。但最后B公司以侵權為由,堅持將評估機構告上法庭,主張評估機構對損害后果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評估機構行為完全具備侵權產生的要件,故筆者認為,評估機構的行為對B公司構成侵權,理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因此,為規避上述風險,評估報告常有下列聲明:“本評估報告僅供貴公司為本次特定的評估目的使用,并報送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或評估行業管理機構審查,未經評估機構同意,本評估報告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不得向委托方之外的單位和個人提供,不得發表于任何公開媒體上。”評估機構意圖以此來規避評估報告由委托人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所帶來的侵權責任。

二、評估方法對評估報告公信力的影響。

通行評估方法有四種(1)收益現值法,指將被評估資產在剩余壽命內的預期收益用適用的折現率折現為評估基準日的現值,并以此確定被評估資產價格的一種評估方法;(2)重置成本法,指在現時條件下重新建造或購置一項全新狀態的被評估資產所需的全部成本,減去該被評估資產的各種陳舊貶值(含實體性貶值、功能性貶值、經濟性貶值)后的差額作為被評估資產現時價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3)現行市價法,指按市場現行價格為價格標準來確定資產價值的方法;(4)清算價格法,指以清算價格為標準,對企業或資產進行的價格評估。

在現實評估運作中,一份評估報告往往對不同種類的標的采用各異的評估方法,而且各評估機構在具體評估過程中采用的參數也將不同,這將導致同一交易標的由不同評估機構評估得出的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筆者認為,解決這問題的途徑為(1)評估協會細化評估操作規范,使同一時點、同一標的的評估值在不同評估所之間趨于一致;(2)對帳面原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大國有資產評估項目,要求由兩家以上評估所共同出具評估報告,這一來可仿照再保險的有關做法,降低評估機構間的惡性競爭,二來可降低因人為故意或過失原因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性。

三、或有債務影響評估結果的有效性。

個別國有企業由于長期內部管理混亂,公章管理失控現象常有發生,這就造成許多或有負債未在帳上體現。而評估機構的原始資料來源于委托企業,如委托企業未提供相應資料,評估機構便無從著手。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對企業凈資產的評估,凈資產=資產―負債,這不同于簡單的資產評估,提供多少實物就評估多少。而如果負債未完全列入報表,將直接影響凈資產評估值的準確性。

或有負債有時連現任企業經營者都不清楚,所以當委托評估企業未提供或無法提供真實、完整資料,致使評估報告失實,給評估報告使用人造成損失的。受損人是應當向資產占有方索賠還是應向評估機構索賠?舉證責任在評估機構一方還是在受損方?對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評估機構承擔的責任應為過錯責任,即需要受損方提出評估機構在執業過程中存在過錯導致其損失的有力證據。

四、國有資產評估機構收費與評估結果的關系。

評估機構的收費有國家統一規定階梯標準,基本上體現“高估高收、低估低收”的原則。這一收費方式事實上誘導了評估機構高估評估標的,評估報告的公信力易于受損。

五、無形資產評估的障礙。

《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國有資產評估范圍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無形資產屬法定評估范疇,但在許多實際工作中,無形資產未評估即出讓的現象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無形資產評估缺乏定性定量標準,即便評估也因與市場價值嚴重脫節,缺乏實用性。

但如任由無形資產未評估即出讓的現象發生,那將可能會導致百年老字號的招牌拱手送予他人,造成國有資產的“無形”流失。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評估不能解決的事情,留給市場機制去解決。不管評估值合理不合理,只要確定國有無形資產的出賣時點,交由產權交易機構進行充分的出讓信息披露,實行公開交易,用市場機制檢驗價格,這就能從制度上確保在這一特定的時點上,不存在國有資產流失問題。

六、評估結果的確認或備案問題。

長期以來,對國有資產評估結果采取確認制。評估機構對行政部門的確認行為是喜憂參半,“喜”在有了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確認,相應的評估機構的自身責任似乎有所縮小;“憂”在評估過程有了確認程序,許多評估機構的結果被調整或修改,評估時間過程也相應有所延長。

筆者認為,在評估機構出具結果后的確認程序,容易導致責任模糊。如評估報告的使用者認定經確認的評估結果有重大瑕疵,其是對評估機構提起民事訴訟還是向評估行業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尚有爭議。

七、評估過程中的非正常干預問題。

筆者在從事國有資產產權交易過程中,常遇到一類情況:某出讓企業的凈資產評估值遲遲無法出來,當追問資產占有方原因時,對方稱轉讓談判的價格尚未談妥,所以評估值也無法出來,最終的評估值要以交易價格保持剛好一致。這類現象在當前國有資產出讓過程中并不少見,資產占有方對評估機構的影響力或者說干預能力可見一斑。

篇6

[關鍵詞]資產評估學 教材比較 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3-0001-04

一、背景與意義

我國資產評估行業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外合資合作及國有企業改革,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成長逐漸繁榮。20多年來,資產評估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一支新興經濟鑒證類中介行業,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產權交易、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改制上市、企業破產重組、規范資本市場發展等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加快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2012年10月,財政部印發《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目標及相關要求,并提出要加強資產評估行業人才培養的戰略。《規劃》中提到:“制定和實施資產評估行業人才規劃,采取有效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多渠道、分層次地培養從業人員隊伍,努力打造300名左右能夠提供高端服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5000名左右業務骨干,執業人員數量超過10萬人,從業人員數量超過30萬人。” [1]然而現實不容樂觀:在數量上,截止到2013年底,注冊資產評估師僅有3萬多人,從業人員僅有10萬多人;在質量上,資產評估從業人員中學歷為大專大本的比例高達93.65%,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儲備不足。此外,2008年以來,我國注冊資產評估師每年新增注冊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見圖1),這更加劇了資產評估行業的人才缺口。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全球資本市場的迅猛發展,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市場對資產評估專業人才將存在更加巨大的現實和潛在需求。無論是各級政府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機構、銀行企事業單位,還是資產評估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均亟須大量高素質的、知識結構更合理的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為市場經濟提供高質量的專業服務。于是,通過高等教育來培養高素質的評估專業人才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這也是當前和今后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十年來,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全國已有15所大學設立資產評估本科專業,14所大學設立了資產評估方向本科教育,全國設立資產評估學術碩士、博士方向的院校有也10余所。國家還于2010年設立了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并且已有68所院校于2011年取得資產評估碩士專業學位舉辦資格。可見,我國高等院校的資產評估學歷教育已取得迅速發展,并日益成為培養和儲備資產評估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但不可否認,由于開展資產評估專業碩士教育的時間較晚,各高校在實際培養過程中面臨著諸如課程設置、教材編制、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等亟須完善的問題,而教材的合理編制與正確選擇對于專業碩士的學習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資產評估學》作為資產評估專業的主干課程,其國內現有教材的內容多以基礎性知識為主,能夠較好滿足本科生的教學要求;但如果立足于專業碩士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市場的高端需求,這些教材還具有一定的改進和提升空間。本文通過對《資產評估學》現有教材的比較分析,結合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對教材的內容設置與提升方向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進而為提升我國資產評估專業碩士培養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二、對《資產評估學》現有教材的比較研究

(一)教材比較對象的選擇

在綜合考慮教材的通用程度、影響力以及作者情況等因素的基礎上,我們選擇了國內最具代表性的五本教材作為比較對象,詳見表1。

在這五本教材中,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編寫的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資產評估》[2](以下簡稱“A教材”)在全國范圍內通用;汪海粟編寫的《資產評估》[3](以下簡稱“B教材”)和姜楠編寫的《資產評估學》[4](以下簡稱“D教材”)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劉玉平編寫的《資產評估教程》[5](以下簡稱“C教材”)和趙侖、張曉慧編寫的《資產評估學》[6](以下簡稱“E教材”)在高等院校中也得到了廣泛使用。可以說,這五本教材基本代表了《資產評估學》現有教材的主流地位和發展方向。

(二)主干章節設置的比較分析

五本教材的主干章節設置較為相似,章節設置數目從十到十四章不等,但在主干章節的基礎上,部分教材還單獨增設了特殊的擴展章節。例如,A教材和D教材章節設置較多,均為十四章;C教材章節設置僅為十章;而資產評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礎與模型、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等個別特殊章節,零星體現在部分不同的教材中,如表2所示。

比較發現,五本教材的主干章節都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內容:一是資產評估基礎理論,主要介紹了資產評估的概念、要素、發展歷史、基本原則等基本知識;二是資產評估方法及其選擇,主要論述了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這三種基本評估方法的思路、特點、適用范圍和使用要求;三是不同資產評估類型的特點與應用,主要包括具體評估事項、基本程序、評估方法應用以及適用于特定資產類型的特殊方法介紹,并且一般都是圍繞機器設備評估、房地產評估、無形資產評估、流動資產評估、長期投資性資產評估、企業價值評估等類型分別展開;四是我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現狀,一般涉及我國資產評估現階段的發展特點與行業管理等內容。

此外,部分教材特別設置了若干特殊章節作為對以上主體內容的補充與拓展,使教材章節體例顯得更加全面和完整。首先,除C教材外,其他四本教材均單設了國際評估準則的類似章節;其次,A和D教材均單設了資產評估程序和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這兩個章節;第三,B教材還單設了資產評估中的定量分析基礎與模型、稅基評估這兩個章節。可見,這些拓展章節基本是針對資產評估前沿問題、實務中的定量方法或部分特殊業務類型展開,對于開拓讀者的視野和啟發讀者的思考有所裨益。

由此可知,五本教材總體是以經典的基本理論方法介紹為主,其主干章節設置均較為相似和詳盡,并分別有所側重。

(三)各章小節設置的比較分析

除了個別教材的特殊小節以及深入程度不同外,五本教材各章小節的設置都具有相對統一的形式,內容也大致類似,教學的思路和結構比較統一。一般都是從章節內容概述入手,然后結合具體應用進行講解,最后根據需要介紹一些特殊方法。不過,經過比較可知,無形資產評估是其中差異最大的一章,其小節設置的對比情況如表3所示。

根據表3可以看出,A教材單設了版權評估,B教材則單設了非常規無形資產評估和無形資產評估的期權法。在本科生教學過程中,目前主要以常規無形資產評估及其基本方法應用為主,較少涉及非常規無形資產評估和特殊評估方法的應用。考慮到研究生教育更具針對性、深度和廣度的特點,就無形資產評估而言,B教材較為適合專業碩士培養。

(四)教材的分類、特點及適用性分析

根據教材的用途,可以將《資產評估學》現有教材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以A教材為代表的考試用書和執業指南。其主要針對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要求編制,教材涉及范圍的廣度和內容的深度都較為適宜,版本更新較及時,更適用于有一定專業基礎的注冊資產評估師及從業人員的執業或備考需要。例如,“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這一章節就是隨著2007年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所帶來的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的增加而增設,包括投資性房地產評估、資產減值測試和金融資產定價等內容。但不可否認,其與高校教材在編制宗旨和適用對象上存在一定差異。

第二類是以B、C、D、E教材為代表的高校教學教材。作為教學教材,這四本教材內容相對靈活,章節順序和章節設置內容略有不同,也根據需要加入了一些拓展性章節。總體看來,D、E教材更重視基礎內容的夯實,B、C教材的內容設置相對更深、拓展內容也更全面。對于本科生而言,這四本教材都是其通過學習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只是難度和廣度存在一定差異,因而較好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本科教學要求,同時能為本科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上述哪類教材,其在資產評估實務領域中的前沿問題與業務難點的解析方面還較為有限,只是局限程度存在輕重之分。所以,對于資產評估專業碩士而言,教材在拓展內容的深化與創新思路的啟發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改進和提升空間。

三、基于資產評估專業碩士培養視角的思考與建議

根據教育部教研[2009]1號《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從定位來說,資產評估專業碩士應該是高層次、應用型的資產評估專門人才。如前所述,《資產評估學》現有教材在專業碩士的培養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和提升。下面結合對現有教材薄弱環節的分析,提出幾點建議。

(一)強化理論教學內容與實務的結合

資產評估業務的實務性特別強,但現階段的教材內容側重于理論知識傳授,與評估實務操作的聯系有限。例如,在企業價值評估章節中,收益法和市場法作為評估方法選擇的未來主流方向,其比重較之于成本法的介紹顯得不足;在無形資產評估章節中,對收益法評估無形資產過程中的參數測算路徑的講解過于簡單。這些與評估實務存在差距,對于專業碩士日后課程的學習、研究方向的確定及相應的社會實習來說無法起到有力的鋪墊性和過渡性作用。建議適當增加資產評估實務介紹的深度和難度,根據市場實務的主流趨勢適當調整教材的結構體系,并重視通過對實務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還可以嘗試在現有教材中適當補充實務操作性知識,例如評估事項說明、評估程序執行和評估報告撰寫等內容。

(二)增強對知識綜合性應用的引導

專業碩士與本科生的顯著差異之一在于,他們在入校以前往往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加之資產評估的業務范圍又相當廣泛,因此,對其知識綜合性應用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但現有教材中各章節所設置的例題和思考題一般較少涉及對統計、財務、金融等知識與資產評估知識的綜合應用。鑒于此,建議在教材內容的配套解讀、案例分析與思考題設置中適當側重培養學生的知識綜合應用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舉一反三,這樣無論對個人短期興趣的培養還是長期能力的提高、抑或是不同專業知識的協同創新都十分有利。此外,評估實際業務中要求從業人員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篩選分析能力,而模擬實際業務的綜合性例題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與分析能力。同時這有利于增強教材知識的可讀性,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體會到實際工作的復雜性。

(三)增加對學科前沿研究的拓展性介紹

專業碩士培養還需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因為他們比本科生在學習上更具有自主性,更注重對某一個方向的追蹤研究,所以專業碩士教材除了需要與市場實務相結合以外,必要的前沿問題接觸和拓展研究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對文化資產評估、碳資產評估、生態價值評估、藝術品評估、海外并購價值評估、周期性行業價值評估等新興課題的探索及其研究成果的形成,都是資產評估高層次人才應該學習和追蹤的前沿。因此,課題研究報告或論文成果等都是學科前沿的有效載體,可以適當篩選作為教材的拓展內容。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盡早發現自身的興趣點和明確其在研究生期間的研究方向,也在無形之中提高學生了研究視野和科研創新能力。

(四)注重教材語言、內容與國際的接軌

隨著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與國際市場聯系的日益緊密,國際業務的增加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素質。目前的教材多以中文為主且主要關注中國市場,較少涉及國際市場,對國際化的描述一般局限于對國際評估準則的介紹。專業術語英文解讀的欠缺和國際主流理論滲透的不足是現有教材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為此,建議一方面在教材中加強對評估專業術語的英文提示與適當解讀,另一方面深化國際評估準則及相關規定在教材中的滲透講解,同時補充對國際主流理論的教學內容設置。此外,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借鑒經典的英文原版教材或資料,探索編制本土化的《資產評估學》英文教材,并輔之以適當的雙語或全英文教學,是進一步培養資產評估專業國際化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徑。

[ 參 考 文 獻 ]

[1] 財政部企業司,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規劃》解讀之五[EB / OL].(2013-04-1)[2014.2.10]

[2]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資產評估(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注冊資產評估師執業指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3] 汪海粟.資產評估(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姜楠.資產評估學(第二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三板斧”、拼盤和外包

沒有證券資格的資產評估公司給上市公司做完資產評估之后,將業務轉交給有證券業務資格的評估公司,對方只是對評估報告進行文字上的審核后就蓋章,就能獲得30%的業務提成

評估業界的一位著名人物曾將評估機構的制勝法寶是“三板斧”:人際關系、高回扣、壓價。這是對業界現狀的精辟概括。由于資產評估公司不像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每年為客戶做審計,客戶往往是一次性的,需要不停地開拓,這是生存的基礎。對于規模不大的資產評估公司來講,爭奪市場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雖然評估準則遲遲未出,但評估行業實行著嚴格的資質管理制度,首先,每一項資產的評估都要取得相關部委的許可證,并且根據機構的注冊資本、注冊評估師人數等劃分不同級別,不同級別的機構業務品種和承攬業務范圍有所區別,要評估上市公司還要取得財政部和證監會給予的證券執業資格,沒有證券資格的公司在爭取到業務后不得不找有資格的公司做“拼盤”。

財政部在1997年就停止批準證券資格的評估公司,但是多年來一些沒有證券資格的資產評估公司也發展起來,于是出現了業務轉包的情況:他們給上市公司做完資產評估之后,將業務轉交給有證券業務資格的評估公司,對方只是對評估報告進行文字上的審核后就蓋章,一般不再做現場調查,就能獲得30%的業務提成,如果是轉包給大的評估公司,提成更高達40%甚至50%。

倒推流程

就像在農貿市場一樣,企業拿著錢和標的來買評估報告

在“為企業服務”的宗旨下,先了解企業的心理價位是業內的“通行程序”,或是比較婉轉地問企業的思路是什么,如果企業要合資,會表明計劃投資的規模,雙方談判的情況如股權比例等,這樣很容易推算出企業希望資產評估到多少。如果是以資產償還上市公司的欠款,就更容易了解了。也有的企業比較含蓄,報告做完才說評估高了還是低了(如果是收購方委托評估被收購企業,就希望把資產評得低一些),最后評估師還要根據企業的要求來調整,所以評估師也學“聰明”了,一開始就了解清楚對方的意圖,并且告訴企業要達到評估標準需要做哪些準備,當然老練的企業也知道如何配合評估師。

就像在農貿市場一樣,企業拿著錢和標的來買評估報告,而且委托方壓價相當厲害,正常執業的評估企業幾乎沒有生路。價格為什么可以一降再降?競爭激烈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成本也可以一降再降。

競爭的另一種代價

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評估的過程被大大簡化,功夫僅僅花在了制作報告的形式上

1992年國有資產管理局頒布的《資產評估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資產評估收費采用差額定率累進收費辦法,即按資產金額大小劃分收費檔次,分檔計算收費額,各檔相加為收費總額。資產評估收費一般依據賬面原值,沒有賬面原值或沒有作價入賬的資產可以按評估值計算。但實際上收費標準并不拘泥于此。

2002年3月,準備將財險業務海外上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將資產評估項目招標,4家中方評估公司(包括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中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中資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中發國際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競標,最高報價近2000萬,而中企華以480多萬元的總報價爭取到這個項目,并準備和中資等公司合作。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資產在四五百億,有4500多個分支機構,資產幾乎遍部中國每一個縣,平均一個省的評估費只有十幾萬,而通常這樣的一個省的項目至少需要五六十萬,如此低的價格怎能保證盡職調查做到位?為什么同一個項目不同公司的報價能有三倍之巨?

1993-1997年間評估業純利潤率一度能達到50%,但是此后江河日下。評估公司越來越多,執業環境惡劣,低價競爭很嚴重。原來做企業上市的資產評估收費50萬,現在也就30萬,在有的城市還能降到20萬元;做上市公司配股的評估收費從20萬~30萬降到10萬,由于很多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東放棄配股,所以和配股相關的評估業務越來越少,因為上市公司的評估費用相對較高,非上市公司評估業務超過10萬元的不多,最低的還有1000元,所以上市公司就成為資產評估公司爭奪的焦點。

評估業的這種白熱化的競爭付出的是什么代價?一位資產評估公司的經理說,以前做上市企業資產評估收入能達到50萬的時候,純利達到50%,25萬元的成本中15萬元是人員、辦公等固定成本,其余10萬元是調研費用,但是不同資產評估公司的調研費用差異很大,有些公司只花1萬元,現場調查按照程序進行需要一周的,有的公司為節省費用和時間呆半天就走了。收費降低到30萬元之后,評估公司更是變本加厲通過控制成本來保全利潤,一是降低工資但幅度有限,二是盡量在本地或通過互聯網詢價,降低差旅費。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評估的過程被大大簡化,功夫僅僅花在了制作報告的形式上。評估師變成了“高級打字員”。

火箭項目

檔案室的柜子里裝的都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引爆

以一家大型資產評估公司做的一個“火箭項目”為例,它的“包裝”非常漂亮,但評估現場調查卻很粗,簡化或省略了資產評估必備的程序,其簡化方式如下。

其一,按照規定,企業的機器設備應該逐臺勘察,而評估公司卻根據企業填寫的資料對價值較大的設備進行抽查。其二,按評估規范要求,存貨抽查比例要達到數量的40%、金額的60%,評估師一般只能做到金額的要求,抽查金額大的存貨。其三,按規定需驗證房地產是否抵押,評估公司應驗證房產證原件,并且在復印件上簽字,但一些評估師根本不看原件,只看復印件,而且也不簽字。其四,幾乎很難全面驗證企業固定資產的購置發票。其五,寫案例時挑選對評估有利的例子。比如房產項目,評估公司專門從企業填寫的資料中挑選金額大、造價高、沒有產權糾紛的項目去調查,其他項目并不逐個細查,回來寫案例的時候專門寫此類項目。時間緊的時候,甚至有可能先寫報告再倒推工作底稿,這樣的工作底稿即使被管理部門抽查也難以發現問題,普通投資者就更難以發現問題了。

這樣的火箭項目業內比比皆是。資產評估公司檔案室的柜子里裝的都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引爆。

增加水分的秘訣

調高成新率、通過匯率換算將進口設備高估、高估無形資產、調高未來收益預測是常用的手法

采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時可以通過調高成新率這一關鍵數據來高估資產,確定成新率的辦法主要是根據設備的使用情況等因素推測設備的尚可使用年限。如果將每天兩班運轉的設備按正常一班計算,使用年限可以延長,成新率能從30%增加到60%,評估價值可以高估一倍,而沒有去過現場的人根本無法了解實際情況。

采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時,有時會因為非標準的專業設備詢價比較困難而根據企業提供的價格確定重置成本,還可以通過匯率換算將進口設備高估。如果以找不到國內替代產品為由,采用匯率調整計算,則可以因多年來人民幣匯率貶值導致重置價值的翻倍。

采取收益現值法的評估結果一般高于重置成本法。比如南方的房地產項目,前幾年的爆炒之后減值很厲害,如果企業提出高估的要求,資產評估機構可以通過調高租金的方法增加未來收益,評估機構在報告中運用“本評估結論是建立在物價指數上漲百分之幾的基礎上確定的”這樣一個評估假設將評估風險回避了。而實際上將該房產出售根本不可能達到評估價值。在以收益現值法評估藥品生產企業時,評估機構則常常回避藥品回扣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相當高的現實,將未來收益預計得比較高。

預測企業未來收益時,評估師主要的依據,一是以該公司當年的經營水平(如平均值)推算;二是查找行業平均基準收益率,主要查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資產評估常用數據與參數手冊》,而該手冊公布的數據往往置后一年。而貼現率的選取更是隨意性極大。

篇8

中國目前的評估機構絕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門組建并管理的,譬如國有資產、土地、建設、礦產資源、專利局等部門都成立了專門評估所管資產的評估機構,直接參與評估業的管理,各自為政。所以1988年從財政部分離出來成立的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長期陷入與各部委之間的權力斗爭,結果形成了資產評估業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局面。1991年國務院頒布《國有資產評估辦法》后,各部門又了各自有關評估的部門文件,內容多有矛盾,這種混亂狀態至今還沒有梳理清楚。整個評估業內,除國有資產評估之外,還有鄉鎮企業資產評估、土地評估、房地產評估、專利評估等等。

1998年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在機構改革中被撤銷,所屬職能機構合為3個司并回財政部。同年,財政部項懷誠部長向國務院有關領導反映了社會中介機構多頭管理等等弊端,國務院于是成立了社會中介機構清理整頓小組,并任命項懷誠為組長。至今這個小組仍設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內。清理整頓的主要內容是中介機構的脫鉤改制和解決行業多頭管理的問題。1999年評估業機構脫鉤改制后都改為有限責任公司制。

1998年底,當時的評估業協會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行業檢查運動,這也是評估業發展十年中惟一一次的全面檢查。評協從全國各評估事務所抽調人員組成多個工作小組,令中央級別的評估機構和地方上的評估機構進行互查,檢查工作底稿、評估報告歸檔情況、業務人員情況、公司管理情況,對每個事務所都作出檢查報告,并準備通報表揚和批評系列評估機構,但在最后階段卻對檢查結果不了了之。

2000年,資產評估協會被正式并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鄉鎮企業局所屬的評估機構5000多名評估師也被并入中注協,但對于土地、房地產評估的合并,遭到了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的強烈反對。

反對意見認為:中介機構的整頓工作應由沒有利益關系的部委比如體改辦來牽頭,并指出在國外根本沒有資產評估這個行業,大部分是不動產評估,而且是完全不同于會計、審計的一個獨立行業。他們建議參照國外通行做法,成立統一的評估行業協會,下設土地評估、房地產評估、機器設備評估、珠寶評估等多個委員會進行專業管理。

空白的準則

雖然1993年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已經成立,并決定從政府直接管理向行業自律過渡。但時隔九年,資產評估業似乎還在這一緩慢的過渡當中。直到2001年政府才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行政審批要向行業自律和市場監管過渡。與此相適應,評估管理辦法也應由財政部等部門的行政法規轉變為評估準則。

從1996年開始,原資產評估協會曾在北京連續召開兩次國際研討會,提出要制定評估準則。1997年11月評估協會拿出第一批準則共10余個征求意見稿,但遭到很多反對意見,為重新制定準則,評協成立了多個課題組進行研究。2000年評協與注冊會計師協會合并,經過這一系列的機構動蕩,準則的制定工作受到影響,除1999年了有關資產評估的四個指南兩個規范,在準則制定方面沒有實際動作。

2000年,萬家樂、美爾雅、廈新電子、粵宏遠、白云山等大股東均將商標等無形資產評出天價出售給上市公司,海王藥業收購巨能鈣、藍田大股東用資產配股,這些涉及無形資產評估的案例在證券市場震動巨大,引來投資者諸多質疑。財政部也將無形資產評估準則的制定迅速提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專門成立了六人課題組,分為三組,由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系資產評估所所長劉玉平擔任主持人,各小組之間經過討論,5月出臺征求意見稿,7月宣布實行。

對于這個神速出臺的準則業內有批評認為少有操作性。但專家指出,無形資產準則的出臺在程序上就值得推敲,因為我們甚至連資產評估的基本準則還沒有制定。一般來講,本應先制定基本準則,而后制定各具體準則。

基本準則遲遲不出臺的原因據說是因為我國評估行業理論基礎特別薄弱,很多東西敲定不下來,意見分歧特別大,因而財政部原評估司始終沒有頒布。職業道德準則也至今尚未。準則對評估師執業有規范和保護的雙重意義,一定意義上也是評估師在何種情況下可以免責的依據。

滯后的部門規章

也有人認為,財政部、國資局頒發的系列文件,其實已經起到了準則的作用。而且業內已經形成了一套既定工作標準。然而,業內人士對于這些文件的專業可信度充滿了懷疑和無奈,而各個評估機構自定的“工作標準”更是形成不了任何約束。

資產評估業內的主要文件除91號令外,還有1996年國有資產管理局頒布的《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和1999年財政部頒布的《資產評估報告基本內容與格式的暫行規定》。前者對評估過程中的操作方法進行了規范化要求、后者則規定了報告的文字性要求。在某種意義上這些部門規章早就不能滿足評估業規范、發展的要求。

如《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一直試行到今天,很多硬性規定仍然沿襲非市場化評估的觀念。

比如,對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本應根據其可回收性進行評估,這需要企業提供詳細的歷史數據和評估機構細致的調查,但實際中評估根本不按這一原則執行,因為該試行辦法中還有一條“也可按照財會方法來估計”。

在中國的會計制度中,對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是根據固定的比例(千分之五至百分之三)來提取(2001年新的會計制度實行時,才規定企業可以按照回收可能性提取壞賬準備)。于是,評估機構既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回收性調查,國有資產評估確認部門也往往并不認可與財務數據差距太大的評估,因此,評估機構的通行做法就是根據應收帳款的帳齡倒推壞賬準備的折扣比例,直到評估結果與審計結論保持一致。但這樣做評估的意義已形同虛設。

該試行辦法還對機器設備、房地產評估的成新率最低比例進行限制。比如,對使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時規定(第12條):“對于基本能夠正常使用的資產,其成新率不低于15%,評估值不低于重置成本的15%。”通用設備的使用年限一般是14年,按照會計的折舊年限,有些50年代甚至70年代的設備使用至今賬面凈值已經不存在,但由于仍在使用,所以還要評估。比如,一臺分別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購買的同類型設備,當年購買的價格可能分別是5000元、6000元,現在的重置價格可能都是3萬元,如果這兩臺設備都“基本能夠正常使用”,按照15%的成新率計算,評估價值都是4500元。試想使用時間相差近10年的設備評估值居然一致!由于在15%成新率與殘值率之間沒有過渡,所以要么按照15%成新率入賬,增加企業的固定資產攤銷,降低利潤;要么按報廢以殘值計算移交給國有資產產權交易中心,企業另行購買新設備,增加企業的購買負擔。這種情況在國有企業改制時經常出現。試行辦法還規定對于基本能夠正常使用的建筑物,其成新率必須高于30%。《財經》對2002年新上市公司做了不完全統計,發現有部分新股公司正是利用成新率的這一規定造成評估值增加較為驚人(見《2002年部分上市新股資產評估結果》)。

按道理來講,公司的利潤率越高,投資回收期越短,折現率越低,評估結果就越高,但1996年頒布的《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中第十一條規定,“除有可靠憑據表明確實具有高收益水平或高風險以及確有特殊情況之外,折現率取值不超過15%”,這種強制性規定對提高資產價值當然有利,但在實際情況中容易造成評估價值與市場的脫節。

篇9

>> 如何壯大企業的無形資產 略論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與管理 行業無形資產企業價值貢獻的差異分析 關于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分析 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經營 企業無形資產的核算方法 淺析企業無形資產的管理 小企業無形資產的核算 企業無形資產管理 淺談企業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會計信息質量分析評價 創建企業無形資產貢獻與創新能力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無形資產對企業價值貢獻評價體系的構建 基于企業經營能力角度的無形資產評價體系 無形資產的主觀評價――模塊化視角 關于無形資產運營評價體系改進的思考 企業如何有效營運無形資產 文化創意企業無形資產評估問題分析 科技企業如何實現無形資產的有效管理 新準則下企業研發的無形資產入賬價值的實踐和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略論如何分析評價企業的無形資產 略論如何分析評價企業的無形資產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吳業琴")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步伐的加快,我國國民經濟越來越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無形資產在經濟資源中的比重、作用將越來越提高到重要位置,無形資產產權市場必將成為國內重要的資本市場。本文結合作者工作實踐,就我國無形資產的分析評價等問題發表淺見關鍵詞:無形資產;比重;分析評價中圖分類號:F253

文獻標識碼:A

篇10

一、資產評估風險的概念及其特征

資產評估風險是指和資產評估有關的單位或個人因資產評估事項所引起的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資產評估風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摘要:

1.客觀性。從廣義上講,只要開展資產評估工作,必然會出現由此而引起的遭受損失的事件。

2.不確定性。從個案來講,資產評估風險何時何地發生,發生何種類型的風險,發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確定性。但通過人們的努力,可以將風險控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之內。

3.潛在性。導致資產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已經客觀形成,而有關當事人要承擔的責任和遭受的損失暫時還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假如這種狀況一旦被相關利益人發現,并且他們不能再容忍這種狀況已經給他們造成的損失,那么,這種潛在的風險將會成為事實風險。

4.階段性。資產評估風險在一段時期內可能只是潛在性風險,而在另一段時期內則可能成為事實風險(指資產評估工作已付諸實施,并且已對相關當事人的利益造成損害,已被受害方發現,并且已訴諸行政程序或法律程序以保障其利益不受損害)。

二、資產評估風險的表現形式

資產評估風險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過分類,可以將資產評估風險的表現形式分為立法風險、管理風險、執業風險和結果使用風險四類。

1.資產評估立法風險。資產評估立法風險是指受人們熟悉事物的階段性的制約,國家制定的和資產評估有關的法律和法規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當前的實際情況不再相符,以至不能有效地指導當前的資產評估工作所帶來的風險。

2.資產評估管理風險。資產評估管理風險是指資產評估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其資產評估管理職能時所帶來的風險。對這個定義,要說明兩點摘要:①目前我國資產評估的行政主管部門不統一,除了財政部門外,還包括國土資源部門、房地產管理部門以及其他部門(如林業部門、農業部門等)。②資產評估管理職能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個摘要:一是規劃職能,如行業發展規劃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等;二是控制職能,如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的資格認證、執業標準的制定以及國際協調等。在我國,資產評估管理風險主要表現在摘要:在目前資產評估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不統一的情況下,各部門在具體實施管理職能和制定執業標準時,由于管理的不完善和相互矛盾而影響了資產評估工作正常有序地進行。

3.資產評估執業風險。資產評估執業風險是指評估人員在執業中,由于達不到專業標準而導致的風險。執業達不到專業標準,必然導致資產評估結果不合理,從而使資產評估當事人的利益受到影響,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由此參和訴訟或仲裁而發生的費用以及因敗訴而承擔的賠償責任,這就是資產評估執業風險。

4.資產評估結果使用風險。資產評估結果使用風險是指資產評估當事人由于對資產評估報告書及評估結果使用不當所帶來的風險。主要表現為摘要:使用了過期失效的資產評估報告書及評估結果;未按資產評估報告書上所注明的評估目的使用資產評估報告書及評估結果;在使用資產評估報告書及評估結果時,未充分考慮評估期后事項的發生而導致的資產評估價值的變化等。

三、資產評估風險的防范策略

如前所述,我們可以根據資產評估風險及其四個特征,對其加以控制。

1.建立和完善資產評估法律、法規體系。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法》。在我國,資產評估行業至今尚未頒布相關法律,這顯然跟不上資產評估行業形勢發展的需要。通過制定《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法》,把前述的資產評估管理方面存在的新問題一并加以解決。同時,建立和完善資產評估法律、法規體系有助于減少資產評估立法風險。

2.理順資產評估行業管理體制,建立統一的行業自律組織。資產評估屬于社會中介服務行業,因此,它應當有適合自己行業特征的管理模式。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摘要:①結束資產評估工作多頭管理的目前狀況,實行統一的行政管理。明確資產評估的行政主管部門,對資產評估行業進行統一管理,為評估行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②建立統一的行業自律組織,實行統一的行業自律管理。依照現有的和資產評估有關的行業組織(如注冊資產評估師、土地評估師、房地產評估師等)狀況,在相互協商的基礎上,由政府協調,組建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資產評估行業協會。統一的資產評估行業協會可以按照資產類型(如建筑物、土地等)和地區設立分會,從而做到既有利于不同類型資產評估的完善發展,又有利于不同地區資產評估之間的技術交流。同時,實行統一的行政管理,建立統一的行業自律組織有助于減少資產評估管理風險。

3.建立注冊資產評估師的分類分級制度。分類是指對注冊資產評估師按其所熟悉的專業進行劃分,分為建筑評估師、土地評估師、機器設備評估師等。分類管理的好處是可以發揮每個評估師的專業特長。分級指對注冊資產評估師按其執業年限和經驗進行分級,一般可分為初級評估師、中級評估師和高級評估師。

同時,建立注冊資產評估師的分類分級制度有助于減少資產評估執業風險。

4.建立資產評估專家咨詢委員會。由于資產評估涉及的評估范圍太廣,而每個評估人員的知識面相對有限,因此,在資產評估行業協會的指導下,建立資產評估專家咨詢委員會,對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進行專業指導,十分必要。資產評估專家咨詢委員會可由財務會計、工程技術、經濟管理、金融、法律以及非凡資產(如自然資源、珠寶文物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其基本任務包括摘要:對資產評估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其法律法規等進行探究;研討資產評估執業中的難點、疑點新問題;搜集和資產評估有關的信息資料并建立信息檔案;接受評估機構、評估人員以及社會各界有關資產評估有關新問題的咨詢對無形資產評估進行探究;和國內外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交流和合作;評估人員的后續教育等等。建立資產評估專家咨詢委員會有助于減少資產評估執業風險。

5.建立資產評估行業協會指導下的評估爭議調解委員會。評估爭議是指評估機構和客戶或評估機構之間在評估依據、評估方法及評估結果等方面產生不同意見而發生的爭議。假如采用仲裁或訴訟的方式解決,無論對哪一方當事人,都是一件很麻煩或不情愿的事情。因此,調解就成為解決這類矛盾的一種較好方式。調解的優點是摘要:方式比較靈活,節省費用、時間和精力,可以為當事人保守商業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