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6 19:5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本課程計劃

篇1

一、課程開發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畫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藝術。把國畫作為我校校本課程國畫國畫牡丹,有利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和熱愛國畫山水國畫網,培養學生特長愛好國畫山水,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字畫,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開展國畫教學與研究,我校具備一定的基礎條件。我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美術專業教師團隊;中高年級學生對學國畫興趣極大,參與積極性很高,家長也很支持;“辦特色學校,育特長學生”“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課程”是我校辦學的宗旨和目標,培養學生特長愛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我們一貫的追求。實施國畫教學,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資源優勢國畫視頻字畫,體現我校的辦學特色,促進我校的發展。經廣泛征求意見和認真考慮中國國畫,決定將國畫作為我校的一門校本課程國畫山水,并積極組織實施。

二、課程實施目標

1、讓學生認識中國畫這門民族的傳統藝術中國國畫字畫,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國畫視頻,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們的優良傳統文化藝術得以繼承和發揚。

2、培養學生對國畫的興趣和愛好,進而增強對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情感和熱愛。

3、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國畫的基本技法和特點國畫山水,初步掌握以線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繪畫技法國畫欣賞國畫牡丹,使他們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創造能力和文學素養得到提高。

4、培養學生具有國畫的欣賞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國畫欣賞,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

5、培養學生的國畫創作能力,為學生走進國畫藝術殿堂奠定基礎。

三、課程內容與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紹。筆、墨、紙、硯以及顏料的性質特點。

2、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確的執筆、用筆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與彩調配產生的變化與宣紙特性,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體驗彩墨的樂趣。

5、讓學生初步了解在畫國畫時水分的控制及筆和墨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國畫表現能力,會畫簡單的瓜果、昆蟲畫。如:南瓜、山水、辣椒、櫻桃、蜻蜓等。

中段

1、繼續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良好的坐姿。

2、認識筆、墨、色彩。

墨:焦、濃、重、淡、清。

筆:用筆的中鋒、側鋒、順鋒、逆鋒、提按頓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點。

色彩:了解顏色名稱,掌握簡單的間色調配。

3、繼續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較熟練地運用中、側、逆鋒及掌握墨色濃、淡、干、濕、焦的變化。

4、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臨摹中國畫。

5、欣賞近代中國畫作品。

6、學會表現花卉、昆蟲畫的一些基本方法。

7、結合以前學過的內容,自由組合配畫。

8、學會收拾整理畫面字畫國畫欣賞,并能落款命題等。

高段

1、繼續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中國國畫,較熟練地運用中、側、逆鋒及掌握筆、墨的變化。

2、較好地掌握國畫的一些技法字畫,培養他們的國畫表現能力。

3、欣賞古今中國畫名家作品。

4、介紹一些國畫的基本構圖知識,并能給畫面命題題款。

5、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臨摹簡單的當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組合創作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畫。如:絲瓜、牽牛花、葡萄、葫蘆、山水等。

7、學習樹木、山水的繪畫技法,創作體現秦巴山水和地方風土人情的作品。

8、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大膽創作。

四、課程評價

1、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國畫梅花國畫牡丹,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等級,并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生成果可通過作業、參賽、評比等形式得以展示,還可以讓學生將最滿意的作品裝入學生成長記錄冊中。

2、教師評價

(1)課堂教學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

(2)教師要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完成規定的課時任務與教學目標。

篇2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一種在紙上剪出來的畫,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楣、窗面、燈籠等上面,以表達喜樂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們又稱剪紙為“剪書”或“窗花”。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據本學期學生年齡

特點,我在選材方面作了調整選擇了剪紙。

一、指導思想:

提高我校學生的全面發展,發展我校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積極培養學生的剪紙興趣,鍛煉學生雙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細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風情、熟悉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開拓我校校本課程的廣闊空間與美好前景。

二、內容及目標:

1、認知:了解剪紙的發展、工具、步驟及表現手法、技法、種類

2、操作:能熟練使用剪刀,明確對稱圖形的特點和不同的折紙方式,會用折-畫-剪的方法剪雙喜、樹木葉子花鳥魚昆蟲動物圖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簡單的人物、服裝、建筑、燈籠、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中滲透剪紙的相關知識。

剪紙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種,,本學期主要訓練學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據不同學年設定了不同內容與要求。學期初剪刻簡單的植物、剪刻簡單的花鳥、剪刻人物,本學期分別上繳兩份作品。

為了讓家長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課程中有哪些收獲,在學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時,我會將其縮封好后讓學生帶回家。讓家長看看學生的作品,更進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課程。

三、在為學生評價時,我從一下幾點進行:

篇3

關鍵詞:泰微課;版畫教學;校本課程

版畫是以“版”為載體的一種繪畫技術,也是工藝和繪畫的有機結合,在小學階段性美術教育過程中,需要結構形式進行分析,考慮到課程變化形式要求,將具體教學形式落到實處。泰微課技術的應用范圍比較廣,在實踐階段,要發揮技術的最大化作用,對技術形式進行分析,提升教學效率。

一、泰微課技術概述

“泰微課”是“泰州市中小學微課程”的簡稱,包含微教學視頻和微測試視頻,主要面向學生自主學習。以下將對泰微課技術特點進行分析。

1.教學時間短

小學生本身活潑好動的心理比較強,很難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針對學生的具體變化,采用泰微課教學,能有效縮短當前教學時間。和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形式相比,泰微課技術是依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進行的,一個泰微課程只講解一個知識點或一個技能點,分析一個具體的問題或題目,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等,時長一般在3~5分鐘,需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知識。

2.實現實時搜索

泰微課平臺還擁有強大的搜索引擎,提供題庫和知識點檢測,支持網絡虛擬實驗,提供強勁的網絡交互,記載學生學習過程和進行個體及整體學習分析,具有學習引導和主動推送功能,真正實現“按需推送”“私人訂制”。泰微課教育是針對教學中的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的教學環節,其針對性比較強。在版畫教育階段,根據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能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審核,考慮到學生的具體變化,及時對教學環境進行重新設定,進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3.覆蓋面廣

按照計劃,這些專家組成員按照各自所屬學科,對版畫校本課程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課標和學科系統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并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學生的疑點、易錯點,有針對性地制作成教學微視頻及檢測題,形成“泰微課”學習資源庫。在學習階段,可以更直觀地對知識進行了解。

二、如何將泰微課技術應用到版畫校本課程教育中

針對泰微課技術的重要性,在小學版畫教育階段,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對具體教學形式進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將對如何將泰微課技術應用到版畫校本課程教育中進行分析。

1.強化泰微課平臺的構建

平臺建設需要以學生自身為基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要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分析。泰微課技術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在日常設計階段,可以適當增設功能模塊,構建統一有效的服務環境,滿足課程教育的整體要求。例如,在蘇教版版畫校本教材中學到《版畫與生活》,針對具體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通過欣賞、回憶等形式,了解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師可以構建泰微課教學平臺,將各類知識采用PPT的形式對其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將立體化的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增加學生對知識的了解。春天來了,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河水融化了,草木綠了,學生可以根據泰微課平臺提供的信息,自主構思,將構圖落實到實踐中,構造出完善的圖畫。

2.優化內容規劃

在泰微課開展過程中,針對課程科學性、技術性和實用性等指標要求,需要盡量滿足學生的實際要求,做好泰微課設計工作。例如,在蘇教版小學版畫校本中學到《自然現象》,在實踐過程中要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評估,考慮到教學內容的指標要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及時對其引起重視。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包括:陰晴圓缺、四季變化、氣候的冷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現象、地理現象、化學現象等幾大類。教師可以選擇某一個案例為基礎,以白天黑夜為例,可以讓學生結合白天和夜晚的變化,對版畫進行構思。課程內容的選擇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對其進行規劃,滿足課程教育的整體要求。

3.完善評價體系

泰微課技術教育屬于新型教育形式,在實踐階段要對評斷標準進行有效的分析,包括:藝術標準、技術標準和教學標準等,要及時對評價體系進行改善,結合用戶的具體要求,做好基礎評價工作。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可以實現最優選擇和評價。和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相比,完善評價體系對提升教學效率有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以評價標準為基礎了解泰微課組織形式,結合版畫學科的特點采用分類指導的形式,滿足具體教學形式的整體要求。

總之,基于泰微課技術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續應用階段,需要教師對泰微課教育形式進行有效的了解,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為基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泰微課教育形式本身比較復雜,發揮已有教學機制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小學版畫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家鄉名人;文化資源;少先隊;校本活動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少先隊活動的通知》指出少先隊活動要作為國家規定的必修活動課。2013年頒布的《少先隊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少先隊活動課要符合“因地制宜普遍開展”的要求。《江蘇省少先隊活動課程實施計劃書》中也談到:“各基層少先隊組織要注重開發利用各類資源,體現校本特點、地方特色。”少先隊活動課程校本化是以學生興趣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學校和社區資源,通過師生主動、創造性的勞動,自主探索一部分富有本校特點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課程。

D校作為一所百年老校,歷史悠久、地靈人杰,孕育了許多歷史名人,如,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和我軍通信事業和我國電子工業的開拓者王諍將軍等。學校依托兩位名人資源,結合少先隊常規活動與學校特色,探索實施少先隊校本化活動課程的有效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一、依托名人資源,創設少先隊環境課程

校園環境是開展少先隊活動的重要資源,其分為顯性文化環境和隱性文化環境。顯性文化包括外顯的物質環境,而隱性文化更多地在于名人的內在精神。

1.利用顯性文化環境,開發接觸性課程教育

顯性文化環境映照著整個學校的文化積淀水平和樣式,顯示著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是其他文化樣式存在和發展的基礎。D校現建有彰顯學校百年優秀文化傳統的“趙翼像”“云崧廊”,體現時代風貌的“翼溪書苑”,展示王諍將軍不平凡的一生及杰出貢獻的“王諍陳列室”等顯性物質環境。學校通過校園游覽與介紹相結合的少先隊活動課程實施形式,讓學生在環境課程中了解身邊的歷史名人。

2.利用隱性文化資源,引領熏陶式課程教育

“道德教育如不關心隱性課程,期望得到滿意效果是不可能的。”D校的名人精神景觀,除已經命名的詩聯廊、刻有趙翼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勵志石外,還有墻面系列字畫裝飾等名人精神的外化環境。學校依據名人精神進行詩詞創作、書法繪畫、科技創作、作品展示、課本劇表演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領悟、傳承名人精神,使精神活動課程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依托名人資源,建設少先隊網絡教育課程

互聯網在我國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傳統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深入人們生活。上海市少先隊總輔導員趙國強在《少先隊活動課程和載體研究與“紅領巾相約中國夢”活動設計》中談到少先隊活動課程中要積極運用新媒體。依托名人資源,D校創建了名人專題網頁,有“趙翼的故事”“趙翼的詩選”“新聞中心”“趙翼論壇”“翼溪小詩社”“翼溪書苑”等欄目。這些網絡名人資源能讓學生自發地、有選擇性地感受名人內容所傳授的精神實質。另一方面,學生在網絡教師積極正確的評價與引導下,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觀點、行為是否正確,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真實想法的掌握與引導。

三、依托名人資源,挖掘少先隊校本教育課程

2006年以來,D校廣泛搜集、研讀地方名人趙翼、王諍的家譜及其著作等史料,開發和編寫了《走近趙翼》校本教材和《王諍故事》中隊材料,實施現有校本教材與中隊材料,除了對材料進行教學課時保障外,還需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學校通過分層學習,讓低年級學生在喜聞樂見、新鮮有趣的形式中學習課程內容。如,誦讀趙翼淺顯的詩歌讓學生了解趙翼的童年生活,培養其關愛他人、熱愛學習的品質。中高年級采用演講、表演、辯論等形式,了解趙翼學習、為官的故事,培養學生嚴謹治學、愛國愛民等思想。

四、依托名人資源,設立少先隊系列活動課程

1.橫向活動開發,建立多樣化社團實踐活動

學生認知與行為是在各種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滲透養成的,對學生而言,單純地讓其學或懂得知識的教育,不能真正實現認知的發展與行為的養成。D校依據現有的趙翼文化資源建立翼溪小詩社活動團體,聘請學校優秀教師、楹聯學會專家擔任輔導員,給學生講授古詩、楹聯知識;依據王諍電子科技館這一名人資源,組建王諍少年科技營、車模、航模等俱樂部,培養學生勤動腦、勤動手等科技創新品質。

2.縱向主題設計,開設層次性校園主題活動

根據名人精神與學生認知,D校開設形式多層次的校園名人讀書節活動。圍繞“我做讀書小明星”活動,低年級開設閱讀與繪畫活動,中年級開設閱讀與寫話活動,高年級在此基礎上加入征文活動。創作展示活動中,學校少先隊創設“翼溪繪畫之星”“翼溪閱讀之星”“翼溪創作之星”等,使低、中、高三年段學生都能參與同一主題不同層次要求的活動,體驗系列讀書活動的樂趣,實現展示自我、名人精神內化的過程。

3.常規主題保障,穩固特色化階段主題活動

要使名人文化持久內化,少先隊活動主題需不斷持續。為保障學生對名人學習的長效性,每一位D校學生在中午都有午讀時間,學生可以到清新雅致的“翼溪書苑”,選擇自己喜歡的個性化名人讀物進行閱讀,低年級學生通過繪本閱讀能了解歷史名人的貢獻,中年級學生通過故事閱讀知曉家鄉名人的奮斗歷程和成長經歷,高年級學生通過名人生活閱讀體會名人奮斗的艱辛,感受他們的心路歷程。學校每年還開設常規主題活動,圍繞王諍科技活動主題,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別開展“科學小眼睛”“科學小問號”“科學小發現”“小小科學夢”“科學小能手”“我們愛科學”等系列活動,使學生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層次同主題的活動。

4.動態活動創新,開展個性化中隊主題活動

在教育與生活過程中,學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班級也會出現一些特殊的狀況,為此少先隊活動課程設置要依據時代主題和本班學生的認知與行為特點,開展個性化、班級化、具有時令性的少先隊主題中隊活動,深化名人精神,促進少先隊活動課程校本化、班級化。如,根據學生生活和學習現狀,結合趙翼勤奮好學、樂于助人的品格設計相關主題隊會,通過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趙翼品質,改正不良言行,養成良好習慣。又如,依據王諍將軍勇于創新的精神和毅力為主題開展班級中隊活動,讓學生明白堅持與毅力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成功過程中需要努力與辛勞。

德育途徑是實施德育的具體組織形式,是實現學校德育目標,落實德育內容的途徑。D校少先隊校本活動實踐課程通過外在環境熏陶使少先隊活動生活化,利用網絡名人資源使少先隊活動更加現代化,使用校本課程使少先隊活動課程特色化,采用系列主題活動使少先隊活動更具層次性與個性化。這些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使整個少先隊活動課程具有校本化的同時也更具生命力與生長性,為健全學生個體的心理品質、開發心理潛能、培養學生積極優秀人格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人生奠定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裝飾圖案;海南島;本土圖案;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1-0097-02

一、裝飾圖案課程現狀

“圖案是在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筑美術方面,關于形式、色彩、結構的預先設計。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生產等條件的制約下,制成圖樣、裝飾紋樣等方案的通稱。”裝飾圖案課程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老一輩圖案家從日歐引進的、以寫生變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經過國內近一個世紀的設計教學實踐與發展,在與中華傳統圖案的結合中,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教學體系,成為我國藝術院校設計教學的基礎。80年代,隨著“三大構成”的引進,藝術院校的基礎圖案課程所走的路越來越窄,以至成為從“搜集素材、寫生變化”起,畫到植物、動物、人物為止,作為設計專業的基礎學科來說,未免過于片面。

裝飾圖案課程是設計專業的公共基礎課。裝飾圖案課程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總結了圖案記錄模式和創作經驗,總結了裝飾圖案的概念、內涵以及進化發展,對使用不同的工藝、不同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征,以及圖案的形成法則、繪畫的方法、造型規律以及有色系與無色系的不同表現方法等方面作了分門別類的了解與學習,并手繪大量圖例。

近年來,國內藝術機構的學者和專家提出“傳統圖案作為我們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識,一種必需的藝術修養”,裝飾圖案教學作為一個培養當代藝術設計師的重要課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許多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提出了新的觀點和看法,應隨著時代需求的不斷變化,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初探海南島本土圖案

裝飾圖案是民族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化軌跡,每個民族的傳統裝飾圖案和該民族的自然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早期的裝飾圖案,可以用來顯示某些特性,承載歷史記錄,或作為一個特定的象征。圖騰遠古崇拜、神話和傳說、歷史傳統、現實意義,構成了五彩繽紛的浪漫民族裝飾圖案。本土裝飾圖案是識別各民族外部形象的圖形符號,與圖騰崇拜有著直接的關系,是神話傳說和歷史的記錄,具有象征性的意義,其意義是吉祥、平安、勇敢,民族傳統圖案反映生產勞動中的審美意識,來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環境。

海南本土圖案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或中國的少數民族當中數量最多最豐富的,也是最原始最傳統的,圖案紋畫是對民族祖先的頌揚,以及對真、善、美心靈的真誠記錄,祭祖是土生土長的海南民族自古以來的習俗。藝術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記錄家庭環境、勞動、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民族風情的圖案設計的藝術,是一部完整的海島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海島本土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但他們的祖先經歷了文本創作的演化階段,即“刻木為契”,從“刻木為契”到“裝飾圖案”,海島本土民族不僅創造了物質文明,也創造了精神文明。

具有文化色彩的本土圖案的涵意,乃是天人合一,保佑平安。他們堅持將這些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藝術進行傳承發展,進而保存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圖案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可以如此巧妙地構思,構圖、色彩及工藝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然后又是那么的合適,既是一種抽象的幾何圖形,又是團結和和諧的藝術語言,能表達思想,并顯示出其特殊的形式美。

在本土圖案中,圖騰崇拜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圖騰”一詞最早為清代學者嚴復所用,而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是“家”、“標記”。在原始的信仰中,本族人是來自一個特定的物種,在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是和動物有親緣關系,如此,圖騰崇拜與祭祖發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他們的祖先來自植物或動物,或是與這些植物或動物發生關系,因此,這些植物和動物,成為先民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在以蛙圖騰為主的海島文化中,青蛙圖案在本土圖案的每個支系中隨處可見。從深層意義上講,海南本地圖案的本質是圖騰崇拜的內容觀念向藝術形式演變中積累的結果。到現代,海南本土民眾仍有許多保留圖騰崇拜的遺跡,一些現有的服飾、器皿,無論是色彩、圖案、款式,都保留著圖騰崇拜的痕跡,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意識。

在海南島本土圖案選擇的主題上,因為人們追求的祖先和自然物崇拜傳統,所以圖案中多引用人物、動物和植物。這些人物紋、動物紋和植物紋圖案,在制作手法上不單純模擬自然景物,而且通過族人的經驗,通過精湛的工藝,改變圖案形狀、性質,反映在服飾、器皿中。這些圖案夸張、大膽設想,使用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線性幾何形式使紋樣整齊,富有裝飾風格,圖案美觀大方,有知名度和較高的藝術收藏價值。

海南本土圖案約160種,歸納起來,可分為6種類型:第一類是人形紋;第二類是動物紋;第三類是植物紋;第四類是日常生活生產工具紋;第五類是由線性幾何組成的圖案,例如直線、曲線、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第六類是漢文字所組成的花紋圖案,這些圖案是黎族服飾、器皿中最常用的。從栩栩如生的各種圖案中可以看出,本土圖案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和不同程度的滲透。海南本地圖案,既是地方文明的結晶,又是精神文明的體現,是該島本土的歷史傳統、民間風格的寫照。

三、海島圖案與現代圖案課程融合初探

上面的兩點介紹,是筆者工作幾年來對于圖案課程和海島本土圖案的一些粗淺了解與認識。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立足于海南島,不能只是簡單地把我們在大陸所學的、所思的、所看的、所了解的,還有課本上要求我們教授的,一股腦地全部傾到學生身上,也不管學生是否真正吃透與了解這門裝飾圖案課的真諦。我們不應該讓學生在海南島生活學習了4年,卻沒有接受到海南島的優秀文化信息。我們要把海島民族的元素帶給學生,也讓學生把海島民族的元素帶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海南島當地的居民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們在海南島地區的學校,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附近,但學校的培養方案和辦學的目標與內陸基本是一樣的,這會導致一個問題,在裝飾圖案課程內容中缺乏民族文化。現在的一些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很少有民族文化課,學生雖然在學校四年,但對當地文化知之甚少,這不得不說是教育的悲哀。尤其是在目前經濟文化呈現出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藝術專業在面臨機遇和挑戰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發展自身,值得深入探討。作者認為,藝術這門學科,無論是純粹的繪畫或設計,都體現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看法,也就是說,是思想的問題,繪畫和設計是表達設計者思想的手段。如此一來,我們的學生需要提高自己對藝術的理解,了解藝術的基本問題,提高認識,提高覺悟,這樣才可能創造一個有思想的藝術作品。如何提高認識?除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欣賞,審美能力,民族文化是一個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環節,因為民族的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思想底蘊,是裝飾圖案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唯一標準”。海島本土圖案,是現代裝飾圖案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圖案的表面似乎是自然圖像的簡單組合,卻是本土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本土文化的視覺反映,反映了當地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審美觀。本土圖案形態多樣,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儲存了可貴的知識情感和科學技術,其中包含古人創造的最原始的精神與審美。作為地方高校,我們有繼承海南文化精髓的權利和義務,將這些經典文化納入我們的課程體系中去。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應在嚴格按照課程大綱安排的前提下,首先提高學生的理論文化和藝術修養,因為藝術修養是當代設計構成的重要元素;其次,深化了解地域文化,因為地域文化將給我們帶來藝術的創作靈感;最后,增加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層次了解,可以把中國博大的文化融匯貫通。對于裝飾圖案課程,可以建立一個大比重的黎錦圖案的章節,把本土設計理論和現代裝飾圖案設計相結合,讓學生對圖案的理解從感性認識升華到到理性認識,并從實踐中去領略傳統文化的精華,海南島本土圖案的基本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通過對海南島本土圖案的學習,不僅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增強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能夠重新認識到本地圖案與現代裝飾圖案的結合意義。將圖案賦予現代社會所蘊含的意義,將重新組合的圖案使用新的繪畫載體(非紙質材料)重新表現出來,設計出符合新時期的藝術創作形式。找到屬于自己民族的,又能被國際社會公認的現代設計的精神。最后,使之迅速成為可以轉化的旅游紀念產品,此實乃一舉多得。

四、結論

在幾千年文化的進程中,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特點在每個時期創建了不同的成就,風格各異卻精彩紛呈的異域特色在保持本土性的基礎上不斷升華,為現代民族文化的發展積累了深厚的基礎。民族文化的代表、本土民族圖案豐富直接的表現形式,將民族服飾耀眼的光芒發揮得淋漓盡致。現代設計專業大多數只注重技巧,輕理論,同時,他們不重視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必須重視開發和使用海南本土圖案,將本土文化傳承下去,這是對歷史的文化身份的認同,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裝飾圖案設計需要有民族文化為其支撐,否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將海南本土圖案應用于現代圖案課程中,嚴格來說,學生學的不是一門常見的裝飾圖案課程,而是海南歷史和文化變化的標尺,具有相當的價值。海南本土圖案文化享譽中外,自古以來都是相當受歡迎和尊重的,并已深入人心;同時,本土圖案寓意的深刻內涵,成為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裝飾,令普通大眾喜愛有加。在現代裝飾圖案設計中,學生的學習與海南島傳統文化相結合,敏銳捕捉時代的精神,洞察時代的步伐,將會是傳統的審美體驗和當代審美的新結合,將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與地域特征的圖案設計,圖案設計應用于海島旅游產品的開發,也將深層次也成為慰藉人們精神的文化產品之一。

參考文獻:

[1]張明.圖案基礎設計[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

[2]楊林.中國民間服飾藝術[M].桂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3]呂娜.平面設計專業開設黎錦圖案課的必要性[J].文學界(理論版),2011(11).

[4]張翠真.藝術設計專業傳統裝飾圖案課的教學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1.

[5]曹春楠.海南黎族和臺灣高山族服飾圖案藝術比較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1.

[6]彭佳麗.裝飾圖案在設計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J].美術大觀,2012(3).

篇6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王朝陽(1982-),男,湖南衡陽人,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會計系,講師,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漢 430072);袁靈(1981-),女,湖南衡陽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經管系,講師,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長沙 410079)。(湖南 長沙 4102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本科會計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湘教通[2010]243號文件463)、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級教改課題“升本后我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200925)、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院級教改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本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課題編號:J201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4-0053-02

本文旨在為各高等院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實訓條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新思路與操作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適應性會計電算化人才。

一、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點分析與研究,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計劃、考核制度、教材及師資隊伍建設進行調研,解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其一,完善會計電算化教學體系對提高教師素質、優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有積極意義。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進行革新的宗旨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強化教學最終目的的同時,教學改革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培養一批優秀的教學人員。而這項無形資源作為學院教學資源中價值最無法估量的因素,將為升本后學院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其具體作用不僅體現在教學資源的優化和教學效果的提升,還體現在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上。

其二,通過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任課教師加深對本課程的總體認識,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專業基礎,培養學生的職業愛好,從而能夠為其他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調整提供參考范例,有助于升本后筆者所在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

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就是課程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優化。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應實現這一目標:以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操作能力為基礎,以系統管理能力和日常維護能力為主導,以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會計系各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設置中,必修課僅設置了“會計電算化原理”、“會計軟件應用”2門會計電算化課程和“電算會計模擬實習”。在實際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包括如何開發會計信息系統、用友會計軟件的操作以及1個星期的電算會計模擬實習。由于開設課程較少,課時又相對有限,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

本文認為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優化和整合,增加會計電算化操作的實訓課時,增加企業實際工作中應用很廣泛的Excel應用的教學和實訓,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現從三方面討論該課程教學體系的優化。

1.對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理論課程的改革

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理論課程應該包括會計電算化的基本原理、常用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常用軟件的基本維護、Excel在會計財務審計中的實際應用。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信息系統。講述什么是會計電算化,為什么要進行會計電算化,企業如何實現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的具體應用領域,會計信息系統的具體開發過程以及會計電算化的管理。

(2)會計軟件應用。對財務軟件的基本情況進行描述,討論用戶應如何選擇商品化會計核算軟件,會計軟件如何進行安裝、初始化、試運行和正式運行。重點應對1~2門市場上主流的會計軟件進行操作練習。

(3)會計電算化維護。一方面介紹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基本維護知識,另一方面介紹會計軟件的基本維護內容,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解決一些基本的計算機軟硬件及財務軟件故障。

(4)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開設了“財務管理電算化”這門課程,并且是選修課程,課時數也只有36課時,遠遠低于其他主干課程。學校、教師及學生都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應該增加這門課程的課時量,使之成為會計類專業的主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掌握財務管理的電算化,而是要使學生掌握Excel的基本應用知識,能將Excel應用到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審計中。

2.對會計電算化實踐體系的改進

會計電算化實踐體系應該包括教學課程過程中的實訓、集中的綜合模擬實習和企業實習3部分內容,教學課程過程中的實訓應圍繞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來組織訓練。教學過程中的實訓應注重能力和基礎知識的掌握。集中的綜合模擬實習一般應安排在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結束以后,學生在熟悉和總結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經驗的基礎上,運用計算機和相關的財務軟件來處理與手工會計模擬實習相同的業務資料,并在實習結束后進行對比,檢查處理結果是否一致。集中性的綜合模擬實習能夠進行有針對性、集中的、專門化的強化訓練,使學生能夠系統把握會計以及電算化的知識。企業實習一般應在畢業前夕進行,安排學生進入定點的實習基地,對企業實際運行電算化會計的情況進行學習,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具體流程見圖1。

3.對會計電算化課程開課計劃的調整

現有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計劃中,會計電算化的課程設置較少,各課程之間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在本科4年8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會計電算化概論”應開設在第三學期,使學生在理解了會計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會計電算化;“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應開設在第四學期,Excel在會計實務、財務管理、財務分析中的應用在企業實際工作中非常普遍,應作為1門主干課程開設;“會計軟件應用”開設在第五學期,使學生掌握1-2門具體的財務軟件,為實際工作打下基礎;“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開設在第六學期,使學生在用好財務軟件的基礎上,還能夠對財務軟件進行一些簡單的維護;“電算會計模擬實習”開設在第七學期,使學生能夠對整個會計電算化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性的復習和把握。具體見表1。

三、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的再提高

1.完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考核機制,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效果考核一直缺乏規范的考核機制,學生考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致使原本的考試課程變成了考查課程。本應由全校統一組織考試的會計電算化課程變成了任課教師自行命題、自行閱卷、自行打分。會計電算化課程由任課教師自行閱卷的方式存在許多弊端:一是嚴重影響了教學。由于各個教學班級是各個任課教師自行考試,往往就會占用正常的教學課時,導致教學課時不足。二是增加了教師閱卷的工作量。由于電算化類課程都是上機考試,沒有統一的考試系統,導致任課教師需要通過一臺臺機器進行閱卷,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三是很難準確反映教學效果。沒有相應的成績分析系統,也沒有相應的紙質試卷,任課老師很難對考試的情況進行分析,掌握學生對各點知識的把握程度。本文建議應設計會計電算化考試系統,建立1個會計電算化的考試試題庫,能夠自動實現抽取試題,試題庫中每一次考試抽取的各套試題的難易程度應該相當;考試完成后自動閱卷,給出每位學生的分數,并能夠同時生成成績分析報告和試卷分析報告。

2.加強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材建設,提高教學效果

建議應根據上述課程計劃設計具有學校特色的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體系,組織專業教師編寫配套教材。目前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只有“會計電算化概論”課程可以應用自編的《會計信息系統》教材,其他課程尚無合適教材。因此,應該盡快加強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教材建設,組織力量編寫《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會計軟件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維護》、《電算會計模擬實習》等教材。

3.優化本科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會計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相應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具體應包括2個方面:其一,扎實的會計知識。作為會計電算化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會計教師,只有熟練掌握會計知識才能夠嫻熟運用計算機進行會計處理。其二,豐富的電算化理論和實踐經驗。能夠熟練掌握多種財務軟件特別是大型財務軟件的安裝、調試和維護技能,熟練掌握常用財務軟件系統各個模塊的操作,并能夠解答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操作問題。綜上所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會計電算化教師能力的培養:

(1)加強業務知識培訓。會計電算化的知識更新很快,如果不及時進行學習,教師的知識很容易與實際市場的要求脫節,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適應市場的需求。建議應該撥付專項經費選送現有會計電算化教師進行會計電算化專業知識的進修,以提高教師的理論、實踐和教學水平。

(2)與會計軟件公司聯合培訓。商品化會計軟件市場競爭激烈,會計軟件公司為了推廣自己的軟件,往往會與高校進行聯合培訓。如用友公司就與國內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聯系。高校電算化教師應該抓住機會,積極與會計軟件公司加強聯系,免費接受會計軟件公司提供的培訓,提高會計軟件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既節省了經費,又提高了業務能力。

(3)進一步深入與會計軟件公司的合作,可以把學校的模擬實習變成軟件公司進行軟件測試的一個平臺,使教師真正參與到企業會計軟件的實施與維護中去,積累一手經驗。

(4)定期選派1~2名教師到企業進行為期1-2年的實習,使處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真正了解各種會計軟件在企業中的實際使用狀況,并及時反饋到教學工作中去。

4.改進會計電算化的實習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為核心來規劃課程內容。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并沒有專門開設會計電算化的實習,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在會計模擬實習特別是電算化會計模擬實習方面走在湖南省的前列。但是筆者在實踐教學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手工模擬實習與會計模擬實習的脫節。由于學院會計模擬實習是分為兩部分進行,手工會計模擬實習是一批專門的教師,電算化模擬實習又是一批專門的教師,導致手工模擬實習與電算化模擬實習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對比。建議應該逐漸模糊手工模擬實習與電算化模擬實習師資的界限,最好由同一批既懂會計又懂電算化的專任教師來指導實習。

(2)增加電算化模擬實習的課時。學院現行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習時間為期1個星期,僅僅運行了總賬模塊和報表模塊。目前在企業中普遍運行的工資模塊、成本管理模塊、固定資產模塊都沒有啟用。建議應該增加電算化模擬實習的時間至2個星期,同時啟用購銷存、工資、固定資產模塊,使學生能夠較為系統全面地學習整個企業的實際業務。

(3)加強財會審一體化模擬實驗室的建設。應該在各個單項模擬實驗的基礎上,探討建立財務―會計―審計一體化的實驗室。使學生通過財會審一體化實習能夠對整個財務知識進行系統的回顧和深入的把握。

四、本科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進

教學方式的改進包括教學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改進。

在教學理念方面,本科會計電算化教學應在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力圖使學生既能對本課程基礎理論知識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同時又要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

在教學方法方面,應該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知識就是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應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引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自行進行會計軟件的開發,加深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理解。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電算化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把電算化會計與傳統會計進行對比,發現電算化會計的巨大優勢,達到學生自主學習電算化的目的。

在教學工具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的教學工具逐步普及。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已經深入到各個教學領域。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與計算機技術高度相關的課程,應用新的教學工具來提高教學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前文述及,在電算化課程的考試中,可以采用統一的考試系統,由考試系統統一抽取試卷、閱卷、評分,給出分析報告,提高電算化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在平時課程教學中可以采取多媒體網絡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學的效果。在電算化模擬實習中,可以采取聯機協作或者是網絡版會計軟件,以達到與實際工作環境相似的環境,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舉芝.《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會計之友,2008,(1):82.

[2]勞淑蕾,李新瑞.對本科會計學專業電算化會計實驗課程體系的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08,(7):244-245.

篇7

關鍵詞:地方特色本科;多樣化案例教學;案例設計、選取;案例實施

中圖分類號:G423

C程序設計是一種實用性強、表達形式多樣的計算機編程語言,近年來已成為國內各高校計算機以及理工科學生重要的必修基礎課程,對整個教學過程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本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計算機語言編程的基本思維及方法,進而學會用計算機來解決實際應用等問題,最終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和計算思維,使得學生在學習后續課程當中,能夠把計算機與專業課程更好的結合,編寫相應的程序來解決專業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養。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條件與教學資源不足,學生的入學成績偏低,基礎較差。教學實踐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沒有較好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目前C程序設計教學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學狀況

C程序設計是理工科專業學生的一門關鍵基礎課,為后續學習的許多專業課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但是從國內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學實踐本科院校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教材內容大而全,脫離實際需求

計算機發展速度快,C程序設計教材內容多,大而全的知識往往讓學生只注重語法知識的學習而忽視編程思想、程序設計的能力及利用編程解決本專業相關應用問題的能力。

1.2創新型實踐重視不夠

C程序設計的教學主要由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構成,理論教學主要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而實驗教學完成實驗教學大綱規定內容。對于學生的創新型實踐能力培養不夠,不利于激勵學生獨立思考與主動探索的能力,沒有為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1.3考核方式不夠完善

目前C程序設計的考核是由平時成績(根據學生出勤、學習態度、撰寫作業等情況核計)+期中成績+上機實驗+期末成績組。這樣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1.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動手能力較差

2合理設計教學案例

C程序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比較緊密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編程思想、程序設計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最現實、最具操作性的平臺。所以對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設計課程建設與創新實踐改革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的教學方法,教師按部就班從第一章開始講,而課本的安排都是語法在前,舉例說明在后。語法知識繁多且枯燥,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案例教學法從學生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出發,一步一步引出當堂課的語法及重難點等知識,采用形式多樣化的案例,有效的對知識點串聯成珠,高效的完成課堂內容,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本名課程興趣的目的。多樣化案例教學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學習到該名課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怎樣去學習新知識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日常問題的能力,著實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2.1案例設計、選取原則

教師備課時,首先當把每一堂課程的重難點內容選取出來,然后設計案例的模式,最終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選取適當的案例進行教學。只有經過精心設計、選取的案例,案例教學才會有保障,才會被學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樣化案例設計、選取的原則:

(1)案例應遵循從簡到難的原則,生活中碰到的簡單常見問題作為切入點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入到課程當中來,才能激發學習的熱情。

(2)一堂課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綜合案例數量、難易程度要適中。案例太多,學生的思維難轉換、易混淆。在能夠講清楚課程知識點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強學生對整堂課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導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難點。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樣,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難點這條主干線。學生剛學很難把握住課程的重難點,這樣也就很難將其理論聯系實際。在設計案例時,盡可能將抽象概念、難懂語法知識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也即抽象概念具體化。

2.2案例多樣化設計分析

根據地方性院校的教學特點和內容,多樣化案例教學法采用三種方案進行實施,他們分別是:一種是使用flash軟件做成的動畫案例教學,一種是基于語句、語法等知識點的基礎案例教學,一種是短學期綜合實驗教學案例。

(1)動畫案例教學。在講授過程中確定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然后再精選能夠說明、反映這些知識點的案例。在案例的設計中要巧妙使用可視化的程序設計語言或Flas設計軟件。注重案例的生動、形象,能否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表明,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教學容量大,知識點的前后聯系緊密,學生對通過案例教學的方式傳授的知識點印象深,能靈活運用。例如:指針是c程序設計中的重中之重,能夠靈活運用指針解決c語言中的問題,也就掌握了該課程的靈魂。但是,指針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較枯燥難懂的,對于初學者來說比較抽象,以下圖1是用flash做的一個案例,課堂效果非常好。

圖1flash指針案例

(2)基礎知識點案例教學。該案例的設計主要是基于零散較多的c語法知識、選擇條件語句、循環控制語句,利用案例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這樣學生學起來就不是死記硬背語法知識,而是懂得如何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語法知識。

我們在設計案例時,教學內容是關鍵,把每個知識點、概念講解清楚,找到貫穿整條學習內容的主線進行設計,從而通過案例達到教學的目的。例如:在講解循環控制語句時,首先采用比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環語句的原因,該語句的作用是和優勢在哪里。然后介紹三種常用的循環語句,對比這三種語句的聯系及區別。最后設計一個適當的案例把內容貫穿起來,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掌握三條循環語句的功能及執行過程。教學實踐表明,這種設計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3)短學期綜合實驗教學案例。綜合實驗教學案例不僅培養學生如何學習C語言,更重要的是培養其綜合素養。在課堂中,案例教學實施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個一個堆積起來就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學的牽引下,加強管理、多種技術方法結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學實施

案例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案例教學的實施,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形式,加強管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有效提高課堂質量。

(1)案例教學法的實驗課程非常關鍵,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真正掌握C語言。按照一般的教學方法,實驗課就是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老師輔導的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學生很容易懶散,效率非常低,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著現成的答案。針對種種問題,案例教學法的實驗課程采用任務和分組的方式完成,由輔導員根據學生的特點,每個組由喜歡學習、較貪玩但性格相近的學生組成,每次上課完成一個或者某一個案例當中的某一塊,案例由教師設計。每堂課的內容當堂消化,教師可以抽取其中某幾行代碼考核學生,如果能夠非常流暢的把代碼寫出來,則說明是學生本人編寫的。采用實驗結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2)要實施案例教學的方法,須采用網絡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手段。多媒體現在比較普及,對于C語言來說它是一種工具,在教學時,把相應的程序運行給學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針時,用一個推拉的游戲,形象化的說明指針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內涵,每個指針的指向是什么含義。而網絡是學生自學的好“幫手”,有很多的定義或者程序源代碼受時間等的影響可能教師在課堂上講的不夠透徹。

4總結與展望

案例教學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能夠學以致用的案例進行教學。在基于生活實際問題的基礎上,既解決了學生對枯燥難懂的語法知識的學習,也解決了C語言課程內容多、學時少等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綜合實驗案例的教學和考核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思,也增強其學生之間的感情,能夠把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目的。當然,案例教學必須和其他的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計算機更新較快,C語言的教學也是在不斷創新、探討中進行,在以后的教學課程中,將根據學生、學校的特點,不斷提升、探索更好、更適合的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1]吳海花.多樣化的求解法在C語言解題中的妙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學在C語言程序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2,3:92-95.

[3]丁海燕,袁國武,周小兵,白孟堯.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案例教學模式的探討[J].計算機教育,2011,8:65-68.

[4]廖劍華.任務驅動型案例教學在C語言課程教學中的實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曉瑋.案例教學法在C語言課程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22:283-285.

篇8

山東省沂南縣銅井鎮素有“銅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譽,有“沂蒙泉鄉”之美稱,這里群泉爭輝,燦若明珠,其中的佼佼者當屬銅井十八泉。有詩贊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銅井水,蕩漾一方賽錦繡。”除了有名的金波、玉液、大河、響鼓、竹泉、溫泉六大名泉,因泉立村,村泉相依的還有龍泉、馬泉、輝泉、南泉、曹家泉、兩泉,等等,銅井泉出如篩,山河為之生色,人民受其惠澤。目前,積極打造魅力銅井,榮獲中國最美村鎮、山東逍遙游示范基地,銅井鎮被定名為“沂蒙泉鄉”來作為品牌來打造。結合泉鄉文化,以沂蒙泉鄉本土“泉”的特色,以“泉鄉泉水”為內容的校本課程開發為突破口,逐步把學校建成以泉鄉文化為特色的農村學校,提高教師的本土專業化素質,更大程度地滿足家長和學生的需要,盡可能地培養出有個性、有內涵、有品位、學業有所長的未來人才。

一、具有泉鄉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設計

基于以上鎮區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尤其注重對鎮域泉鄉泉水文化和學校本色等兩方面的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將設置符合學生興趣、需求、促進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基于鄉鎮區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的成書系統在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做到兩個結合:一是泉鄉與校園的結合;二是文集與課程的結合。在選材方面,從“泉鄉史話”、“名人泉鄉”、“泉鄉泉韻”、“本色校園”、“書香杏壇”、“師生依依”等六個方面來描述泉鄉和學校的歷史、發展和風貌;在材料編排方面,采用了教材的特點,每篇文章后面設計“實踐活動”、“成長記錄”、“閱讀品味”、“賞讀體味”、“愛心小貼士”、“生活鏈接”、“品讀·有感”等形式,以更好地體現其教育和宣傳功能。

1.關于沂蒙泉鄉品牌資源。其一,以沂蒙泉鄉的歷史底蘊為內容,開發出“泉鄉史話”單元。沂南縣志載有“銅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譽,銅井鎮亦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沂蒙泉鄉”的品牌特色而聞名于世。此單元收錄的文章,將用不同體裁,從不同方面來描述泉鄉繁榮、歷史變遷及風土人情。其二,以銅井名人、名人與銅井為題材設計“名人泉鄉”單元。銅井人杰地靈,以泉著稱。有不少名人雅士留戀此地,引發了對銅井由衷的贊美。本主題單元用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章,從中讓他們感受到活潑、晶瑩的銅井三泉,欣賞到西漢元鳳的鳳凰石刻,領略到雄偉、壯麗的八角墓……其三,以“泉鄉泉韻”為主線,開發泉鄉“泉”的文化。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正是這山山水水,一村一石,為諸多的文人騷客提供了素材,寫出了優美的詩篇。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也正是有了這甘美的泉水,才使得銅井人生活得滋潤、幸福。讓學生走進銅井,走近銅井的泉水,和他們的心靈相約,一起聆聽她那優美的樂章,可以從中啟迪他們的心靈。

2.關于學校資源。其一,將學校的本色進行充分挖掘,以學校歷史發展為主線,以學校發展、變遷、風貌為內容,開發相應的“本色校園”單元。其二,根據教師的不同能力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出相應的課程單元——“書香杏壇”。其三,針對豐富的學校師生資源,開發體現生生、師生之情的“師生依依”單元。實踐證明,教師、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了學校特色,滿足了學生發展的多元需求,與此同時,也實現了學校和師生的真正融合,從中讓他們充分了解課程、了解本土特色。

二、泉鄉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應用影響及創新

1.校本課程內容上的創新。基于鎮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在目標定位問題上,結合鎮域內泉鄉文化的大背景,開發《泉鄉杏壇》校本課程,實現了學校關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各自互補,填補了鎮域校本課程的空白。其內容主要立足鎮域實際,做到兩個結合:一是泉鄉與校園的結合;二是文集與課程的結合。在選材方面,從“泉鄉史話”、“名人泉鄉”、“泉鄉泉韻”、“本色校園”、“書香杏壇”、“師生依依”等六個方面來描述泉鄉和學校的歷史、發展和風貌;在材料編排方面,根據教材的特點,每篇文章后面都設計“實踐活動”、“成長記錄”、“閱讀品味”、“賞讀體味”、“愛心小貼士”、“生活鏈接”“品讀·有感”等形式,來更好地體現其教育和宣傳功能,從而達到以校本課程輔助國家課程實現育人的目的。

2.校本課程形式體系上的創新。校本課程《泉鄉杏壇》納入學校課程表,確定開設各年級課程的名稱和開設時間,編寫校本教材《泉鄉杏壇》,做到人手一冊。在教材編寫體系上,編輯出版低中高三冊:低年級開設拼音版,中高年級開設普通版,每冊共分四個單元,其中低段22篇,中段20篇,高段20篇,然后按四個單元共裝訂出一本綜合樣本。其內容以泉鄉文化為背景,以“泉鄉—校園—社區—自然”為主線,分層逐步滲透和實施主題教育,充分展示區域性、生活性、活動性、層次性、漸進性等編排特點。

3.校本課程應用評價形式上的創新。調查發現,建立比較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可以使學生評價多元化,促使學生、教師、學校實現協調發展。在評價過程中,校本課程的具體日常考核與評估由專人負責,任課教師根據學生上課表現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評分,每學期期末由教研室統一登記并存檔管理,最后以評語的形式體現在《素質報告書》中。同時,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加強對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評價,重視教師的教育行為和工作態度,通過評價,優化教學過程,激發教師的創造性。而對學生研修的學校課程情況的評價,則更多地采用作業或成果(作品)評價、過程評價等方式,關注學生學習研究的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個體差異和自我反思。筆者認為,要在學習活動的情境中評價學生,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背景進行個性化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

4.校本課程課題研究體系上的創新。學校確定了一系列研究、開發校本課程的題目、研究編寫校本課程、探究新課程改革下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同時調整、完善課程實施方案,組織人員實驗,對校本課程實施綜合評價體系策略研究,并研究確立實施推廣的方案及校本課程指導用書材料的編寫。在編寫組織實施過程中,以“課例研討”明晰開發內容,以實踐活動拓展研究主題,以“實踐應用、改進補充、形成系列”的思路,逐步完善教材的開發工作,促使學生、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總結、反思,發揮了其潛在的教育價值,探索、確立并比較、完善了校本課程的評價模式,使之趨于完整而又合理、具體并行之有效。

5.校本課程研究對學校核心文化的影響。借助沂蒙泉鄉的品牌優勢和學校整體建設規劃布局的基礎上,以泉鄉文化為背景,以校本課程《泉鄉杏壇》為依托,學校形成了濃郁的泉鄉文化氛圍,同時充分挖掘校本資源,讓生態校園成為鮮活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可持續發展。同時,努力打造新型農村生態學校,在校園文化上力爭舊貌換新顏,建立了以泉鄉文化為主題的教學樓文化長廊,改變了以往單一的科學家畫像、名人名言,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潛移默化地受到泉鄉文化的熏陶,達到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的目的。放眼望去:“樹泉鄉形象,創杏壇品牌”;近處著眼,墻壁上點綴著一些精致的“銅井三泉”的詩句,在“紅花綠葉”的簇擁下格外引人注目。“秋波十八銅井水,蕩漾一方賽錦繡”、“玉液奇泉何所從,暗河一現閃明眸”、“秦時幽境漢時村,有鳳來儀說到今”、“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垂柳碧波映山哨,香山湖畔樂垂釣”——活潑、晶瑩的銅井三泉,西漢元鳳的鳳凰石刻,徜徉在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品味著這些真誠而富有人文思想的詩句,學生定會為銅井小學塑造泉鄉校園文化的絢麗多彩而陶醉。學校在臨沂市教學示范學校驗收時,專家評審團對有關本課題與形成的“泉鄉”主題校園文化建設體系有機結合的研究與實施中給予了充分肯定與贊賞。

“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還只是外在的表象,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校園文化的精髓,讓這“泉鄉校園文化和經典管理文化”嵌入教育教學活動之中才是根本。如校徽(周中亮設計)、校訓、校歌(李克風、張清華詞,李克風、張志剛曲)、教師之歌(周中亮詞,賀俊福、周中亮曲)等都依托校本課程研究進行了深入挖掘研究與實施。可以說,以基于鎮域泉鄉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為依托,開展“打造泉鄉校園文化”的實踐,逐步走內涵式發展之路,也正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內在動力。當然,在這期間,筆者也有許多困惑和迷茫,比如:教師現有的能力是否能達到課改要求的標準?自編的教材其科學性、系統性到底如何?校本課程的評價如何能突出學校特色、學生個性?如何進一步研究、確立實施推廣的方案及校本課程指導用書材料的編寫研究,等等,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篇9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課程結構

專業課程體系是專業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它直接反映了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宗旨與目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環節。尤其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未能充分體現出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不利于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調整和革新教學內容,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

一、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一) 課程結構不盡合理

課程體系是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載體,也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的核心環節和關鍵內容。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結構過于專和窄, 即專業主干課偏專, 專業選修課過窄。在專業主干課方面, 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干課基本為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統計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等課程,專業課程過分偏重于國際貿易領域和英語領域,國際經濟領域的課程偏少,比如只有世界經濟概論等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方面,專業選修課的面過窄, 可選的選修課不僅數量少, 而且涉及的課程也主要涉及國際貿易領域, 可供學生選擇的余地小, 縮小了學生的知識面, 削弱了該專業畢業生未來的工作適應能力[1]。

(二)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和過分理論化

在設置課程時貪多求全,導致許多課程的內容有所交叉和重復,但學生對重復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厭惡感,導致上課不注意聽講,使教師也難組織教學。例如:國際經濟學課程中的國際金融知識與國際金融課程重復,國際結算課程中的單據知識與國際單據理論與實務課程重復等。除此,部分教材內容陳舊老化、更新慢,有些教材的內容落后國際貿易新知識幾年,甚至十幾年,根本跟不上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形勢,而老師在課時分配上,受傳統舊體系的影響,難于舍棄。

另一方面,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壓力特別大,在“以就業為中心設置課程”,“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指導下,部分院校依舊過分側重于對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實用技能的培養[2]。

(三)實踐教學課時數占教學總課時數的比例偏低

和國外大學生相比,我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能夠獲得的實踐機會很少,導致畢業后學生從事國際貿易實務操作的能力較為欠缺。例如: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的大學教育中,學生在大學三年級時,可以到相關企業實習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園繼續深造。學校也有專門的職能部門負責幫助學生聯系實習企業,并在實習企業開設專門課程幫助學生學習,幫助他們解決在實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也有的國外高校開設專門課程讓學生熟悉國際商務環境,甚至讓學生到國外去熟悉該國市場。

目前,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還無法實現這種實踐教學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導致實踐教學課時數占比低。以作者工作的邵陽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理論課時數占比為77.84%,實踐課時數占比為22.16%,其中實習時間總共才8周,即使全部在企業實習外貿具體操作,一般也很難走完一筆交易的全部流程。

(四)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困難重重

高校連年擴招,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人數激增,但實習(訓)基地的數量嚴重不足,遠遠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加,造成了學生在校外實習(訓)比較困難。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到底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實習(訓)基地,要建幾個、幾種類型等問題,在建設過程中考慮欠周,也沒有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的詳細計劃。另一方面,有些實習單位受規模、場地、辦公條件的限制,又要確保員工的正常工作不受影響,因此,留給學生的實習空間就很小,校外實習(訓)也難見成效。

二、優化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優化課程體系

建立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課程體系,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目標。因此,要強調“基本經濟理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基本技能”三位一體,每門課程都要根據其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整合, 強調各門課的相互協調, 加強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 體現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層次關系及內在聯系, 以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課程體系的優化需要體現在廣和深兩方面。廣的方面, 要做到課程涵蓋的內容能夠滿足國際貿易發展對經貿人才的基本要求, 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3]。深的方面, 要做到使學生能夠較為深入地掌握國際經貿理論的由來與演變, 跟蹤國際經貿理論的最新發展, 了解國際經貿的最新發展趨勢, 掌握國際貿易法律與規則的最新變化。

(二)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

用人單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是具有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導向,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能夠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積極性的現代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通過案例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組,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和總結經驗教訓,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就是把工作中的實際情景搬到教室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學生興趣,促使其主動學習。例如在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中,把學生分成5-7人一組,其中一組為出口商,另一組為進口商,讓學生充當不同的談判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談判場所,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易磋商,最后達成交易,并模擬簽訂國際貿易合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增強對外貿職業崗位的興趣和感情,縮短其畢業后適應工作環境的時間。3.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是一種以構建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在項目訓練中選擇 1-3 個工作任務,完成任務的同時,通過知識鏈接、案例分析和任務練習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職業能力[4]。

(三) 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數比例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在培養扎實基礎的前提下,加強實踐教學,尤其要突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實踐教學重點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大學畢業后具有從事實際操作的能力。職業技能訓練包括實驗、實習和職業能力訓練,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來說,加強實踐教學不僅體現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更重要的是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的有機結合。

通過校內實驗室模擬實習,能夠保證學生了解并熟悉國際貿易業務具體操作的各個主要環節,掌握各個業務環節的基本操作程序,為學生到校外企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校外實習中,不僅可以鍛煉其業務能力,了解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的運用,更為重要的是,它可以鍛煉學生基本的語言溝通能力、社交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是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考核[5]。但校外實習也有主要的缺陷,學生無法接觸到所有業務環節,特別是一些核心業務,企業從商業秘密角度考慮,不愿意讓實習的學生參與和了解,剩下的業務環節只有通過校內實習來彌補。

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訓練,可以適當采用以“畢業證書+技能證書”的培養模式,即要求學生拿到畢業證書的同時,又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或行業組織的國際商務單證員、外貿跟單員和報關員等各種技能考核,取得其中的一個或者二個資格證書。

(四)建立長效機制,加強校外實習(訓)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訓)基地是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的“零距離”接觸,是學生鞏固理論基礎知識、訓練職業能力、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與訓練的平臺。基地除了作為實訓教學、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等平臺外,還是開展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就業指導、服務社會等工作的多功能場所[6]。同時,建立校外實習(訓)基地,必須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服務的原則進行,一味依靠企業,希望企業無償提供實習(訓)條件的做法,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發揮自己專業優勢,在享受企業提供的良好實習(訓)條件時,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積極為企業服務,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總的來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集基礎知識、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三位一體”的應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學的課程設置,不僅使學生熟悉掌握外貿實務的具體操作流程,增強感性認識,更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鞏固與深化國際貿易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宣燁.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析[J].教育創新,2008,(2):153-154

[2] 李玉.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J].商業經濟,2010,(2):111-112

[3] 李靖波.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針對地方本科院校[J].北方經貿,2012,(10):13-14

[4] 陳楠.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編制應遵循職業能力取向[R].江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12:34-35

[5] 張宇馨. 對應用型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體系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225-227

[6] 魏格坤,梁荔. 地方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梧州學院為例[J]. 梧州學院學報,2012,(2):86-89

篇10

在教育部重點課題《以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的我國中小學技術教育體系建構研究》總課題組領導和專家的關懷指導下,在子課題承擔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參與單位和學校領導、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完成了各項研究任務。為了搞好結題工作,交流和推廣研究成果,我們于2014年3月28日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召開了教育部重點課題子課題《小學技術課程校本化實施發展研究》結題和頒獎會。

上海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王濤老師,課題組組長、上海市教育學會中小學勞動技術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賀明菊老師,上海市小學《勞動技術》教材副主編、課題組顧問陶上正老師,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進會理事、課題組顧問葉乾鵬老師,課題成員單位領導和教師、課題專題組代表共35人出席了會議。

課題組副組長蔡云亞老師主持會議并代表課題組宣讀獲獎名單、實驗基地名單。賀明菊老師首先傳達總課題組對我們子課題的評審意見:“成績優秀,準予結題。”回顧了課題的開題、調研、主干研究(中期報告)、實驗研究、參加“亞太國際會議”交流、結題等工作,希望課題組成員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進一步發揮校本化科研帶頭作用,搞好小學技術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各項工作,大力推進小學技術教育的改革發展。上海師資培訓中心副主任王濤老師代表課題承擔單位講話,祝賀課題組取得豐碩成果,祝賀各學校和教師獲得“實驗基地”稱號和“成果獎”。

會上,上海市毓秀學校江靜老師、曹楊實驗小學楊瑾、徐匯逸夫小學瞿清池、長寧實驗小學薛雯霏、浙江省杭州市保做塔實驗學校陳萍萍、嘉興市余新鎮中心小學韓偉峰、江蘇省蘇州吳中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魏德營等老師代表獲獎和實驗基地交流發言,明確了校本化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也看到了校本化的廣闊前景。

(蔡云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