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7 01:2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漢字的故事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說的是在一個古老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做“漢字王城”。城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王宮,由地位最高的“皇”統治著整個王城。由于“皇”愛民如子,又善于治理國家,所以漢字城民們都過著衣食無憂的太平日子。也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漢字王城里的城民們人丁越來越興旺。但大家仍然過著相敬如賓的快活日子,整天很開心。誰知有一天,全城內外的漢字都傳染了一種奇怪的病,使生存在漢字王城里幾千年之久的漢字變得奇形怪狀了。這些漢字不但外貌個個不同了,而且性格也千奇百怪,有的喜歡微笑,有的喜歡哭泣,有的喜歡打架,有的喜歡勸和。反正每個字都很有個性。
有一次漢字們在草坪上玩耍,大家互相看了又看,都覺得對方很新鮮。“又”好奇地對“叉”說:“你怎么比我多一點呢?”“長”仰起頭對“弓”說:“大叔,你什么時候背了一張弓?”“日”心疼地對“曰”說:“兒子,你看生病多么可怕啊,你的身子都縮掉了。”“木”揉了揉昏花的眼睛,對“林”說:“你會變身有什么了不起了啊?”“兵”憂郁地對“乒”和“乓”哥倆說:“要是這場病能快點過去該有多好啊,瞧你倆只剩一條腿了。”一時間,只聽草坪上嘰嘰喳喳,大家議論紛紛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場疾病終于被治好了。漢字們都很高興,他們又不約而同地集中到草坪上來了,大家清點了一下字數。哈!數量不僅沒減,反而從兩三千增長到了五六千。大家心里別提有多美了。
篇2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對虛度時間的人來說,帶來的僅僅是空虛和懊悔。的確,這是我從課外讀《流浪漢的故事》書中的深受感受。
一個流浪漢一生都在浪費,浪費了自己的學業、家產,也浪費了時間光老人給予的時間。時光老人格外開恩,再一次給了他青春,但他依然虛度著他的青春。最后,他還是一無所獲。時光老人臨走時的最后一小句話讓我感受最深。心潮起伏,他說:“我就算給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會擁有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是啊,只有合理利用時光老人給予的時間,一生沒有什么值得懊悔的事,那才是擁有了真正的生命!
看著文中那個后悔過去的流浪漢,不禁又讓我想起了我們敬愛的雷鋒叔叔。他一生只有短短的22年,但在這22年之中,他把每天24小時安排得那么緊迫。在值班,出車之余,還不忘發揚他那“釘子精神”,擠出時間看書、學習,他是多么勤奮的人哪,他把時光老人給予的時間利用的那么充分,這難道不是擁有了真正的生命嗎?
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又是短暫的。我會用我一生的時間,做有用、做有用的人,我相信,我會是一個珍惜時間的人!
篇3
關鍵詞:漢字;飲食制作;食器名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30-0118
一、漢字與中國文化
1. 漢字與中國文化
漢字被稱為“歷史的活化石”、“中國文化的脊梁”,是一種具備文化學、哲學、美學意義的符號體系。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漢字記載和蘊含著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形象地呈現出漢民族文化心理,昭示著漢民族文化進程的軌跡,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今人可以通過漢字推知古代的社會文化,通過一個個靜態的漢字,我們可以步入古人動態的歷史文化圈。
2. 漢字與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民者以食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故食為至急”。“食”能與“天”相提并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食”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字中有著充分的儲存和體現,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蘊,我們可以從漢字中發現中國飲食制作和食器發展變化的歷史軌跡。
二、從漢字看古代飲食制作
古人造字時多用“火”部首字來表示飲食制作方式。飲食進入文化范疇,要從熟食開始。相傳上古燧人氏鉆木取火,教人熟食,告別了“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的蠻荒時期,從而真正步入“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于禽獸”的文明時代。可以說,有了火,才有了世界聞名的中國飲食文化。多用“火”作為形旁造字,反映出當時“火”對熟食的重要。古人用火加工制作食物的幾種方式,以及其中蘊涵的文化信息,從表示它們的字的特點大致可以得到反映。
“炙”與“烹”、“炮”一樣,這種制作方式亦來源于遠古的游牧生活。《禮記?禮運》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菇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從漢字中我們可以解讀出與這種熟食方式相關的豐富的信息。“炙”在《說文》中的解釋為“炮肉也,從肉在火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炙肉各本作炮肉,今依楚茨傳正。小雅楚茨傳曰:‘炙,炙肉也。’瓠葉傳曰:‘炕火曰炙。’正義云:‘炕,舉也。’謂以物貫之而舉于火上以炙之。按炕者俗字,古當作抗。毛曰炮,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又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曰:“炮與炙對文則異,散文則通。”段玉裁曰:“炮,裹燒之也。炙,貫之火上也。”可以得知“炙”是將去毛的肉串起來放在火上烤。以上例字可見古人熟食方式的多樣性以及中國飲食制作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從漢字看古代食器文化
上文我們說到的飲食制作方式大多是食物與火直接接觸,而那些不宜于直接拿來在火上烤的食物,如谷物、蔬菜等,要想熟食就要另想辦法,于是發明了炊具。而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人有多余的食物需要貯存,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理念的改變,古人要改善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的進食方式,于是發明了飲食器具。從古漢字上看,古代的食器多用“竹”部、“鬲”部、“瓦”部、“金”部,由此反映出古代的生產力、生產工具的發展狀況,我們仿佛可以看到先民們的勞動場面,看到他們生活情景。
“鑊”甲骨文作“ ”。《說文》釋為:“也。”鄭玄注曰“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于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也。少牢饋食禮有羊鑊,有豕鑊。鑊所以煮也。從金。聲。”,也。,大盆也。《淮南子?說山》:“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漢高誘注曰:“有足曰鼎無足曰鑊。”又《師古注》曰“鼎大而無足曰鑊,以鬻人也。”由是可見,“鑊”是一種用來烹煮肉類食物的無足大盆。
“鬲”:甲骨文作“ ”,金文作“ ”。“鬲”是象形字,由字形來看下部有三足,上為空腹。《說文》釋為“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爾雅?釋器》曰:“鼎款足謂之鬲。”疏曰:“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疏闊者名鬲。”《漢書?郊祀志》云:“鼎空足曰鬲。”沈括《夢溪筆談》亦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由是可知,“鬲”與“鼎”相近,但足空,與腹相通,應是為了更大范圍的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熟爛。以上是較為典型的表示食器名稱的漢字,通過它們,我們可以透視出古代漢民族食器文化多元性和豐富性。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漢字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化的一面鏡子,是研究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沃野。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分析表飲食制作和食器的漢字及其形體結構、了解它最初的意義,能幫助我們探究相應的制作方法和食器特點、演變軌跡及古代的風俗特色,引導我們回顧遠古時代的文化景觀,誘發相關的文化聯想,喚起相關的傳統意識。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王寧.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篇4
1.讀寫結合,教給寫作方法
從一年級開始,閱讀和作文同時起步。一年級從寫句子開始逐步到寫一段話,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夾漢字寫;二年級學習寫短文,逐步從漢字夾拼音寫過渡到用漢字寫;三年級從以后進行作文訓練,提高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如在學習了《自己做》一課后,我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在家干過什么,你還能干什么,再把自己說的寫下來。可以用漢字加拼音寫一句話。在學習了《一只小蜻蜓》-等課文后,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學生,把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過的事事物物用文字寫下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自己身邊的小故事告訴大家并寫下來。學生只要寫出來就要找出幾點優點進行表揚。在
2.加強課外閱讀,精心組織活動。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不僅能開拓視野,還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對于低年級學生更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2.1為學生選好讀物。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并茂的兒歌、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后,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后學生學完課文后,還可以想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怎樣讀。如學了《回聲》一文,就讓學生
2.2摘錄妙詞佳句。在大量的閱讀中,要求學生把優美的詞句摘抄出來,在學習、交談、作文中運用,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每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詞語,增加大家詞匯的積累。
2.3組織讀書會。組織講故事、朗誦、日記等比賽活動,學生為表現自己,必定活動起來,積極閱讀并認真比較、寫作。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3.每日一練,堅持寫好日記
“常說口里順,常寫口不笨”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詞匯,學到了寫作方法,如何才能變為自己的能力,寫日記是最好的方法。
篇5
一、讀寫結合,教給寫作方法
從一年級開始,閱讀和作文同時起步。一年級從寫句子開始逐步到寫一段話,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夾漢字寫;二年級學習寫短文,逐步從漢字夾拼音寫過渡到用漢字寫;三年級從以后進行作文訓練,提高表達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如在學習了《自己做》一課后,我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在家干過什么,你還能干什么,再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在學習《一只小蜻蜓》一課后,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學生,把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做過的事情用文字寫下來,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把自己身邊的小故事告訴大家并寫下來。學生只要寫出來就要找出幾點優點進行表揚。在學習《猴子撈月亮》一文后,教給學生“文題概括主要內容”的命題方法;學習《雷雨》后,教給學生“文題點明所寫景物”的命題方法。同時在大量的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從中學得大量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的知識,指導他們運用所學方法寫作。
二、加強課外閱讀,精心組織活動
濃厚的課外閱讀興趣,不僅能開拓視野,還能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對于低年級學生更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一)為學生選好讀物
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并茂的兒歌、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后,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后學生學完課文后,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并指導怎樣讀。如學了《回聲》一文,就讓學生《讀十萬個為什么》中相關聲波的文章。經過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興趣。
(二)摘錄妙詞佳句
在大量的閱讀中,要求學生把優美的詞句摘抄出來,在學習、交談、作文中運用,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每節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念自己所摘抄的語句,增加學生的積累。
(三)組織讀書會
組織講故事、朗誦、日記等比賽活動,學生為表現自己,必定會活動起來,積極閱讀并認真比較、寫作。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每日一練,堅持寫好日記
篇6
從漢字的形體上說,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是通過點、橫、撇、捺、折等各種不同的筆畫構成的。因此,它不像拼音文字能夠見形知音或據音寫形, 而必須一個字一個字地記憶、理解。再加上它筆畫多,結構比較復雜, 而且同一個字往往又有不同的讀音,表示不同的意義,因此,很多人在書寫和閱讀時很容易出現不規范的現象。目前,各行業各部門不能規范用字的現象極為嚴重。大街店鋪的廣告隨處可見錯字別字,還有濫改成語作廣告的現象極為普遍,許多出版物,特別是盜版書刊,更是屢見不鮮。凡此種種,嚴重損定了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化的嚴正形象。
可見,糾正這些錯誤勢在必行。那么怎樣糾正這些現象呢?除號召全社會每一公民都重視規范用字外,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從課堂上抓起,讓學生練好用字的基本功,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這樣,當學生走上社會,參加各項工作和社會活動時,就會大大減少和消除不規范用字的現象。那么,怎樣在課堂上規范用字呢?我認為必須做好兩個方面:
第一,規范寫字,養之有素。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板書時,一定要規范書寫漢字,為學生做出示范和榜樣。學生學習知識養成一種好習慣,十之八九是跟著老師學的,正所謂“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著名作家魏巍在回憶自己的老師蔡蕓芝先生時說:“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慢慢地看著她,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他后來回憶說,這對我“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我在教學中也深有體會,學生們大都會依葫蘆畫瓢,老師怎樣寫,學生也怎么寫。正因為如此,我在課堂上板書時,總是認認真真、工工整整、規規矩矩地書寫,絕不因時間緊、圖省事而隨意寫簡化字和潦草字,更避免寫錯字別字。久而久之,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就會養成一種寫字規范的好習慣。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經常加強寫字指導,讓學生深入了解漢字的結構特征,掌握書寫規則。我在課堂上經常向學生灌輸有關造字方法的知識。例如,象形字:日、月、山、水等;指事字:未、末、本、刃等;會意字:休、會、暮、集等;形聲字:和、諧、感、悟等。學生最易把字的偏旁弄錯,為此,我常常指導學生進行形似字的訓練,諸如“即”與“既”、“度”與“渡”、“臨”與“監”、“祭”與“癸”等等,不一而足。學生還易把同音字寫錯,如“形影不離”學生很容易寫成“行影不離”。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我不斷進行同音錯別字的訓練,讓學生找出錯別字并加以糾正,例如不加思索(假)、再接再勵(厲)、一股作氣(鼓)、麻木不忍(仁)、粗制爛造(濫)、走頭無路(投)、莫明其妙(名)等等。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大大減少了寫錯別字的現象。
再一方面,對學生作文的書寫,嚴格把關。作文是最能檢驗學生書寫漢字是否規范的途徑,也是培養訓練學生規范書寫的陣地,因此,我十分重視作文的書寫。在學生作文時,我不停地巡視,一發現有不規范的書寫,就立即指正。在收交作文時,總是一本本過目,絕不漏掉一個不規范的用字。在批改作文時,總是認真批閱,只要發現就用紅筆圈點,并寫出正確規范的字,作文發下去后,一定讓學生進行糾正。如,有的學生把“學”字頭寫成“尚”字頭,把“初”字的“衣”字旁寫成“示”字旁,我在評講作文時,及時作指導,并且要求學生正確掌握。通過把關,學生的書寫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讀準字音,準確表達。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但它的意義不僅是靠形體,而且是靠讀音表達出來的。不同的字音,表達了不同的意義,如果讀音錯了,那么就不能正確表情達意。有一部電視連續劇里的兩個演員竟把“劊(gui)子手”說成了“劊(kuai)子手”,讓觀眾不知所云。
要把字音讀準說準,也要從課堂抓起。我從教三十多年來,一直堅持用普通話教學,特別是在范讀課文時,總是力求標準,做到字正腔圓、發音準確;同時,嚴格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發現錯誤,立即糾正,并要求學生反復練讀。這樣,學生聽多了、讀多了,發音自然而然就準確了。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學生的口語訓練。
篇7
一、閱讀教學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難點
如執教元代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對其主旨句“斷腸人在天涯”的理解上,學生出現了疑惑,此處“斷腸”何意?“斷腸人”到底何人?我只是籠統地解釋為“斷腸”比喻極度悲傷,“斷腸人”即極度悲傷之人。卻不料有學生質疑:“腸斷了,主要感覺是痛,為什么不說極度疼痛呢?能不能用斷手或斷腳來形容極度悲傷呢?”鑒于此,我向同學們講述了一個小故事:“東晉桓溫,率軍入川,經過三峽時,部隊中有人捕獲一只小猿并帶到船上,母猿在岸上一邊追著行船一邊哀號著,如此追了一百多里。在船離岸較近時,那只母猿趁機跳上了船,但一到船上就死了。士兵剖開母猿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腸子因極度悲傷而斷成一寸一寸的了。”故事中的母猿,因小猿被捉悲傷痛苦,哀號致腸斷。“斷腸”是悲傷所造成的,這就反映了“斷腸”和“悲傷”之間的聯系,很容易理解。理解了“斷腸”一詞,就能進一步理解曲中寫景的作用和作品的主題。
二、寫作教學中借助小故事攻破難點
寫作課上,指導學生作文要認真審題,構思要巧妙,但泛泛而談,學生不易理解,我便講了古代畫家畫“深山藏古寺”的故事:從前,有個先生請四位畫家以“深山藏古寺”為題依次作畫。趙畫家先來,不假思索在紙上先畫了深山,又畫了古寺,出題先生說:“這幅畫是‘深山和古寺’,不對題。”該錢畫家畫了,他在紙上畫了深山,沒畫古寺。出題先生說:“這是‘深山無古寺’,也不對題。”孫畫家又開始畫了,他仿佛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急忙在紙上畫了深山,并在深山中畫了古寺的一角。出題先生說:“這是‘深山漏古寺’,仍不對題。”最后該李畫家畫了,他冥思苦想,認真審題,終于作出了一幅符合題意的畫:畫面上有深山,山腳下有一條蜿蜒的小溪,小溪邊有一個挑水的和尚,一條石階小路由溪邊直通向深山之中……審題之準,構思之巧,堪稱絕妙。文畫同理,作文首先要認真思考,審清題意,這樣寫出的文章才能切題。構思上要獨特、巧妙,文章才能有新意,有創意。通過古人作畫的故事,學生對作文審題、構思的要訣有了較深刻的領悟,反復操練,佳文迭出。再比如,給學生講“觀察”時,我以唐代畫家戴嵩畫牛的故事,告訴學生,觀察必須仔細認真,必須抓住事物特征,尤其要關注細節。在講作文要“真實”時,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上的兩種極端表現:要么原原本本實錄所見所聞,毫無提煉,概不加工,實則畫虎類犬;要么憑空虛構,胡編亂造,實則以假亂真。我便講了“為國王畫像的故事”:有一個左眼瞎、右腿短面目也丑陋的國王,要畫師為其畫像。甲畫家將其畫得英俊瀟灑,被其斬首,乙畫家原貌畫出,也被斬首,只有丙畫家為其畫像,卻得賞賜千金。原來,他根據國王生理特點,進行了藝術加工:畫面上國王瘸腿跪著,瞎眼緊閉,另一只眼睜開,雙手握箭在林中正瞄準前方一只獵物。這就掩蓋了國王的缺點,又顯得真實而不露痕跡。學生從中得到了作文啟示:材料或細節既要來自生活,體現生活真實,又要對其進行提煉和加工,使其高于生活。只有這樣,讀者才會覺得真實、生動、感人。學生對作文中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這個難于理解的問題有了較深刻感悟。
三、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中隨時穿插小故事解決難點
故事解難法不但適用于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在高效語文課堂中,亦可以隨時穿插、靈活運用。比如在利用漢字知識糾正錯別字時,我講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戒賭詩。古時候,有位父親,得知唯一的兒子染上了賭博,便寫了這樣一首詩:“貝者是人不是人,只因今貝起禍心。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為貝戎人。”嗜賭成性的兒子看了,百思不解其意,為父便一一點破勸誡:“貝者”為賭,“今貝”為貪,“分貝”為貧,“貝戎”為賊,這賭、貪、貧、賊四個字,便是每個賭徒的必由之路。兒子理解后,幡然醒悟,從此棄賭從良。接著我再強調,“賭、貪、貧、賊”四個字都有一個表意的偏旁“貝”,都與金錢有關,因為古時候曾用貝殼做過貨幣。所以掌握漢字的意義,一定要注意這個表意的偏旁,這樣也可以區別好多形近字。通過此故事,既讓學生掌握了漢字的有關知識,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可謂收“一石二鳥”之功。
篇8
一、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使漢字的音、義、用有機結合起來
兒童三歲時,語言就慢慢豐富起來了,他們掌握的詞匯越來越多,能說出合乎語法的比較復雜的句子,喜歡聽故事,跟人交際,模仿大人的話。到七歲入學時,他們聽說能力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是教師指導學生口語表達的黃金時期。然而,由于上思縣屬講壯話地區,剛入學時,學生無一人能說一口較流利的普通話。因此,普通話聽說能力很差。作為啟蒙老師,我們要注意培養學生普通話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用普通話講課,講故事,加上直觀教學:狀物、圖畫、動作、表情等,有時還加上適當的壯語解釋,使學生聽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師上課的語言也是從壯語加普通話過渡到全部是用普通話教學。課堂上,無論是說話課、寫字課,還是閱讀課都讓學生有練說普通話的機會,并及時糾正錯誤。課外,師生的對話,同學間的交往,都鼓勵學生用普通話表達。這樣,學生在講普通話中逐漸地把漢字的音、義和用比較好地結合起來。
二、培養學生分析字形認識漢字的能力,讓字形與字音、義聯系起來。
漢字是音形義結合為一體的,通過聽說只能明白字的音和義,還需要通過分析字形,把字的音形義融合一體。
漢字有一整套筆畫、偏旁部首名稱、筆順規則和構字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傳授識字寫字規律,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技能,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
識字技能的培養方法:第一,構字法分析。教師熟悉六種漢字構字法,小學課文中出現的字大多數是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依據構字法,指導學生識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月亮”的“月”字,原是由新月形狀“月”造成的,這就是象形法造字。又如,“采”字,上部是手爪,下部是木,即用手爪去摘樹上的東西,這叫會意法。形聲字如“輪”,左邊為形旁,右邊為字音(聲旁),讓學生跟同聲異旁字比較學習。“輪”是車子上的輪子,“掄”是揮手之意。第二,偏旁部首歸類。同一偏旁的字大都表示同類,如“海、江、河、潮、浪”等都與水有關,“樹、林、枝、枯”等都與木有關。第三,用組詞法識字。這便于區別形近字、同聲字。如:元―元旦,園―公園,圓―圓圈,員―人員;斤―公斤,斥―排斥。經幾種識字法指導,學生能根據實際,自學漢字,識字技能逐漸形成。
寫字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寫字要工整美觀、準確,有一定的速度。第一步,重點培養正確的握筆方法、寫字姿勢,學會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及名稱。學會基本筆畫的運筆方法及名稱,學會字的筆順規則。第二步,學了間架結構,著重培養學生寫字勻稱。第三步,學習偏旁部首。如此既教了學生寫字的有關基本知識和練習方法,又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學生容易掌握。在學生掌握了練字基本功后,訓練就要保證質量和速度。如抄寫,從看一筆寫一畫,看一字寫一字,到看一詞寫一詞,看一句寫一句,不僅寫寫字教材中的字詞,還寫閱讀教材的詞句,同時在班內進行寫“快、好”字的比賽,調動學生練字的積極性,學生的寫字技能逐漸形成。
三、通過課內外大量閱讀識字,使識字技能轉變為技巧
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都是注音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先把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字上,不知讀音才看注音,通過字音字形聯系上下文,了解字義詞義句意。如課文《小白兔和小灰兔》,學生根據分詞法知道:“菜子”是一個詞,但有的學生不明白意思。我教學生把與“菜子”有關的句子找來分析:第一,“小白兔不要白菜,說:‘您送我一些菜子吧’”里的“菜子”就是一種東西。第二,“小白兔回到家里,把地翻送了,種上菜子”這里的“菜子”就是蔬菜的種子。第三,“過了幾天,白菜長出來了”說明“菜子”是一種種后可以長大的東西。第四,“小白兔常常給白菜澆水、施肥、拔草、抓蟲。白菜很快長大了”這里的“菜子”就是指經過“澆水、施肥、拔草、抓蟲”等運作后長成“白菜”的東西。然后就讓學生綜合概括出:“菜子”是一種用來種的種子,種后經過澆水、施肥、拔草和抓蟲等勞作后,能逐漸長大。
小學生由于理解水平有限,識字技能還不很高,一時還不能理解或充分理解字的音形義,初遇字詞時,總是用機械識記的方法記下來,然后在以后的閱讀中,隨著經驗的積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再逐步加深字詞的理解,轉化為意義識記。
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查字典識字法,鼓勵學生多讀給漢字注音的報刊,通過大量課內外閱讀,漢字在腦中重復出現,印象逐漸深刻,達到識字目的。
四、寫作實踐,使漢字的音、形、義、用融為一體。
篇9
一、小學語文多媒體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處于識字階段的小學生都是在認知的懵懂時期,對于知識學習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都有限。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孩子的需求。教師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不僅可以改善課堂上乏味無聊的氛圍還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漢字是固定的筆畫和發音,但是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變得活靈活現,這是一個化靜為動的過程,也是一個由難變易的過程。多媒體教學形式的出現,對于廣大小學教師來講不用再拘泥于教案的教學模式,可以自由發揮專長,在繁重的工作中尋求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來講,晦澀的生字變得有樂趣,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加深了記憶力,激發了學生的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改革創新型的識字教學
小學生自制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課堂上注意力也不能完全集中,所以小學老師識字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識字學習變得輕松有趣,運用多媒體教學正好能夠起到這一作用。
1.多媒體音樂教學法
處于識字學習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如果小學老師只是簡單的把生字羅列在黑板上,刻板的想通過反復朗讀來強化記憶,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即便課堂上記住了也是暫時性記憶,很可能過幾天就會出現遺忘現象。音樂教學法可以根據漢字特征采用兒童音樂的旋律將漢字改編成兒歌,再加上多媒體上圖片和動畫的搭配,兩者互相搭配,不僅可以享受優美的音樂還可以加深識字學習的印象。
2.多媒體動畫游戲教學法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對游戲上的人物名字以及游戲裝備名稱張口就來。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是興趣充當了教師的角色。例如設置闖關游戲,認識五個漢字可以闖一關,闖關過后屏幕上會為闖關成功者播放煙花爆竹綻放的動態圖片作為獎勵,這樣的闖關獎勵,會激起孩子們的學習斗志,讓孩子自主學習。
3.多媒體故事教學法
中國的文字有很多筆畫相似之處,比如“水”和“冰”、“王”和“主”,這都是學生識字過程中容易混淆的。這時可以利用多媒體,采用小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根據容易混淆的漢字特點編排小故事。例如:“王”和“主”,可以選用喜洋洋和美羊羊為主人公編排小故事:喜洋洋喜歡自由自在,是自己內心世界里面的王者,但是它為了保護柔弱的美羊羊,必須要努力一點、堅強一點、由自己世界的王變成草原的小主人。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達到識字的目的還能夠開發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像小朋友征集這樣的趣味小故事,將以前學習的漢字進行故事編排,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為以后高年級作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4.謎語識字法
小學生因為處于懵懂時期,好奇心比較強。謎語學習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在利用已經學習過的漢字的基礎上,根據字形結構簡單的制作謎面,例如“碧”可以簡單的制作謎面為“王”“白”二人“石”上坐.這樣既可以加深對以前學習知識的復習鞏固還可以采用聯想記憶法記住新學習的漢字,可謂一舉兩得、雙管齊下。
篇10
一、“體驗式”教學的特征
1.“體驗式”教學的含義
什么是“體驗式”教學呢?其中心含義落在“體驗”兩個字上面。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特點,通過展現事實或者重復情景等方式讓教學內容還原的方式。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將情感體驗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具有很強的感彩,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加熱愛生活。
2.“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實踐性強”是語文課程的一大特征。學生的學習不能以單一的“聽課”作為學習主要途徑,必須親身實踐才能體會語文帶來的樂趣。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能在學習時讓自己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相融,甚至對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在作品中感受歡樂和憎惡交雜的感情,從而達到陶冶學生心靈的效果。
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這種伴隨學習過程的情感體驗,是學生這個主體發出的,并不是強加于學生的。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同樣的環境,很容易聯想到自己類似的經歷和情感,再加上作者的身份和生活背景與我們不同,學生容易產生獨特的情感。這種過程和體驗是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夠真正體會自然的美和心靈的舒展,讓其無論從情感上還是人格上都能得到良好的塑造。
二“體驗式”教學的教學策略
1.寫字體驗教學策略
(1)讓興趣帶動體驗美的感受。漢字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字,在其表現方式上具有傳遞美和演繹美的功能。讓學生對寫漢字感興趣,就必須讓學生充分發現和理解漢字中的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做示范演示、制作模型、講故事、出版報、參觀石刻文字等形式來培養學生對漢字美的體驗。
(2)將抽象美轉化為具體美。結合小學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其思維能力較差,但是想象力極其豐富。可以將漢字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學。
(3)將臨摹與練習相結合。自己創造出來的美更容易讓學生陶醉。在不斷臨摹一些書法家作品的同時,感受漢字字形的美,再將這種體驗加到自己練習的過程中去,不僅能掌握漢字的寫字技巧,還能更好地體驗漢字博大精深的文化。
2.閱讀體驗教學策略
(1)注重情景體驗。一種特定的氛圍和情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依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利用多媒體加入相關的動態知識,也可以組織演講,通過將課本故事編成劇本等形式來吸引學生,讓學生能夠樂在其中。
(2)引導想象力。讓學生能夠根據課文的知識或者學習的經驗,通過感悟課文的主旨,將原本抽象的環境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來,積累學生的表象。
(3)移情體驗。就是使學生設身處地地分析問題,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情感。雖然有一些體驗不能真正通過實踐來完成,但可以聯想與之類似的經歷,讓學生更好地“體驗”課文中的情感。
(4)互換角色。小學生的表演欲和表現欲都很強,且善于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表演。教師可以針對這點在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從而加深對課文的體會和理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
3.寫作體驗教學策略
(1)在家中體驗感情的真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庭的溫馨中體會細微的親情,之后根據體會再進行寫作,這樣有助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讓作文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