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7:3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經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①隨著機械化、先進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大量應用,使許多原本只能由人工完成的工作都被機械替代了,例如翻地、播種、除草和撒農藥等。農民的勞動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原先需要多人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少數人利用機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完成,進而出現了勞動力剩余的現象。②城市化建設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居住面積的增加和農業用地面積越來越少,這都使農村勞動力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農業生產的基本需要,進而造成了勞動力剩余。③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較強,農村只有在農忙時(比如種植、收割時)需要部分勞動力,而其他時間基本不需要勞動力的參與。④由于我國特殊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不合理城鄉經濟結構,導致農村產業結構過于單一,限制了農業勞動力向城市和工礦企業的轉移,農民只能務農,剩余勞動力無法自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從而產生了剩余。
2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四方面: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年齡大多在30~50歲之間,大部分只有小學文化,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很少。文化素質決定了他們轉移到城市后面臨的處境,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重體力工作。隨著城市對就業人員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偏低的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過程。②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給城市帶來了的巨大的壓力。由于勞動力市場信息化的程度不高,沒有正規的求職務工信息渠道,大部分勞動力找工作仍靠親友介紹。在我國,很多地區都是從幾個人先轉移,然后帶動整個村的勞動力轉移,這種自發、無序的流動狀態無法滿足供求銜接,而且不利于管理。③由于我國的勞動合同、保險制度和一些相關法規還不健全,使勞動力在城市務工時得不到必要的保障,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因工致傷、致殘的醫療保障中也存在有許多問題。④轉移需要一定的成本,農村勞動力在農村都有自己的住房,轉移到城市后沒有固定的住所,他們只能在工地或簡易住房里生活,或到市場購買、租賃住房,導致農村的房子被閑置,而在城里又沒有住房的矛盾不斷加劇。
3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包括以下四方面:①對農民自身的影響。勞動力的轉移為農民增加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給城市建設增添了新的力量,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有些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通過不斷學習技術、知識,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們逐步完成了知識和資本的積累,有的定居城市,有的回到家鄉創業,他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②對農業方面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流動就業,降低了農業生產的總成本,同時,勞動力的轉移也促進了農業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比如,常年穩定外出的務工人員或經商者將自己的土地轉讓給本村的農民,這加快了土地規模經營的進程,提高了農業生產率,促進了農業的產業結構和市場農業的發展,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規模化經營。③對農村的影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因受到城市環境的影響,他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思想、提高了素質,再次回到農村后,他們將這些先進的思想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帶到農村,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狀態和習慣,提高了生活質量,使農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技術,并應用在農業生產上,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④對社會的影響。勞動力的轉移加大了對農業監管的難度,農村大部分年輕的、有文化的、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都轉移并留在了城市,導致新的農業科技無法在農村推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向科技化的發展。
4結束語
篇2
1.勞動爭議案件類型多樣化。金融危機不僅使勞動爭議案件的數量增多,同時爭議案件的類型也越來越多。勞動爭議案件不僅數量越來越多,而且爭議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過去,勞動爭議案件類型主要是對用人單位除名、辭退的爭議,現在主要是對違法辭退,工資、保險、福利、勞動保護等的爭議,在這些案件中最多的是勞動報酬和保險福利案件。
2.勞動爭議案件處理的缺陷顯露無遺。由于我國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具有繁瑣的程序、環節比較多、時間比較長的缺點,同時從事勞動爭議的人員不僅短缺而且大多專業化程度低,導致我國很難去處理勞動爭議案件。
二、分析經濟危機下企業勞動關系問題凸顯的原因
現在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在進行轉變(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我國合同法法律不健全;我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比較低;當經濟發展迅速時,勞動關系問題并不會凸顯出來,一旦經濟發展衰退,勞動關系矛盾就會立刻凸顯出來,從根本上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導致企業勞動關系問題凸顯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忽視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通過觀察我國的人力資源狀況調查,能夠發現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方面,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并進行了人力資源規劃的企業僅占全部企業的10.3%,在建立人力資源規劃的企業中能夠做到實行的企業只占其中的六分之一,而且大多企業不按照企業制定的考核制度和培訓制度執行,曾經有個關于人力資源管理的調查,發現占8成的企業對工作分析、評價含義模糊不清。因為市場永遠是不斷的在進行變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競爭的優勢逐漸從降低產品的成品、提高產品的質量轉變為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的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管理是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優勢的源泉,離開了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便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能否對企業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漸漸成為評價一個企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經濟危機后,勞動關系問題開始凸顯出來,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企業領導者開始重新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思考,漸漸感受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2.以往企業的人力資源理理念大于實踐。通過觀察,能夠發現我國雖然掌握著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但是缺乏實踐操作,如“中國人先進的概念能夠和美國人相比,只要美國人登出了新東西,在一星期后一定能在中國的報紙上看到”、“多年來理念是滿天飛,行動是地上爬”,由于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以下缺點:我國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分析不到位、我國沒有人力資源管理說明書,導致我國無法對員工給予該應得的報酬。我國企業大多實踐操作方面比較薄弱,受經濟危機沖擊以后大多陷入困境,不知道通過什么手段來應對危機,只能采取最簡單的裁員手段,因為我國沒有對人力資源管理評價的規定,導致企業中員工的質量良莠不齊,一味裁員,有可能會裁掉具備理念和實踐經驗的員工,降低企業的競爭力。現如今,經濟開始復蘇,企業出現了招人難這一現象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企業應該通過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來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3.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法律制度還不是太完善,勞動爭議案件沒有得到很好只能累計下來,導致我國勞動爭議案件出現“井噴”現象,大部分企業仍存在拖欠員工工資、超時加班、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就業合同等行為,當員工與企業領導者產生矛盾時,勞動者通常會選擇集體罷工等不規范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了加劇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困難。還有,隨著《勞動合同法》法律的頒布和類似法律知識的宣傳,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開始增強,也在一定程度了導致了勞動爭議案件的增加。在此情況下,對企業造成了很多壓力,一是來自勞動者自身維權意識的增強;二是企業受政府的監管;三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企業不得不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制服來執行,加快了人力資源管理法制化的進程。
三、提高人力資源管理水平,促進企業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曾經有個學者說過,經濟危機對于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壞的一面指的是,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使大多企業陷入絕境,經濟呈現一片蕭條的景象;好的一面指的是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是一次機遇,經濟的調整必然會使國內的資金、資源、人才進行重新配置,甚至是國際性的重新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就是人才的重新配置,人才的重新配置,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的契機,所以我們應該以此為契機,抓住機遇,積極的迎接挑戰,通過創新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從而促進和諧的勞動關系的構建。
1.堅持以人為本,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現代企業管理關注的是以人為本,要提升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人力資源管理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只有提高了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改善了員工的工作壞境,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為了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必須要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應從企業崗位的實際出發,對其工作進行分析,編訂可以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依據的說明書;
b.企業應對員工的工作績效進行評價,對員工進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工作評價體系必須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c.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讓員工通過培訓提高自身的素質,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d.提出福利措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2.企業應抓住機遇,為發展做好人才儲備。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的第一資源,對企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危機雖然導致大部分企業采取裁員的手段,但是也為我國企業帶來了機遇,企業能夠在此狀況下,吸收高素質人才和緊缺人才,從而促進企業實現良好發展。企業抓住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經濟危機導致大量企業裁員,因而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同時失業人員和大學畢業生都迫切的希望能夠找到工作,企業在此時吸收優質人才所花費的成本會降低,為此,企業應該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積極吸收優質人才;
b.企業應對危機時能夠培育人才,經濟危機給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面對困境時,企業員工的能力就可以顯現出來。
篇3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勞動價值論,應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加以發展,對商品范疇的外延加以擴大,對價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說明,對我國實行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分配制度做出合理的解釋。
馬克思以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為研究對象,運用勞動價值論以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石的政治經濟學,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當時所面對的情況有本質不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能直接解釋和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全部經濟問題。因此,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發展勞動價值論的思考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勞動價值論,應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加以發展
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生產勞動”,生產勞動是生產新增價值的勞動,界定好了“生產勞動”,也就界定好了新增價值的源泉。所以從理論上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勞動是研究社會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的首要任務。
馬克思在研究生產勞動時,從兩個角度界定了兩對概念。一是從是否生產出物質產品的角度將勞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一類是不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前一種勞動稱為物質生產勞動,后一種勞動稱為非物質生產勞動。二是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角度界定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認為只有與資本相聯系、能夠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否則是非生產勞動。馬克思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對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界定無疑是科學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當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對于馬克思時生了很
大變化,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關系與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更有本質上的差別,加上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帶來了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與換代,尤其是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各行各業的廣泛運用,改變了生產勞動方式。在這些情況下,馬克思對生產勞動的界定已不能反映現階段生產關系的新特征。因而有必要對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加以發展。
首先,必須把“生產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區分開來。我國理論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把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等同于物質生產勞動,這種界定既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又撇開了特定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這樣的所謂“生產勞動”可以套用于所有的社會形態,從而失去了界定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意義。馬克思在界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勞動時,不是從勞動成果的物質規定性來界定,而是從勞動過程能否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來界定。只要勞動過程能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不管該勞動是物質生產勞動還是非物質生產勞動,它們都是生產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四章說過:“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么,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人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馬克思還說:“例如一個演員,哪怕是丑角,只要他被資本家(劇院老板)雇傭,他償還給資本家的勞動,多于他以工資形式從資本家那里取得的勞動,那么他就是生產勞動者。”可見,馬克思把不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教員和演員的勞動也算作是生產勞動,這說明,馬克思已將資本主義生產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明確區分開來了。我們在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勞動時,雖然不能完全照搬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勞動范疇的具體界定,但可以運用馬克思的界定方法。對應馬克思在界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勞動時是從勞動過程能否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來界定,我們在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勞動時,就應當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勞動也能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從而也將社會主義“生產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區分開來,將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范疇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加以擴大。
其次,必須使“生產勞動”與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相吻合。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四章指出:“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馬克思還說:”一個自行賣唱的歌女,是非生產勞動者。但同一個歌女,如果她是由一個企業家雇傭,在企業家的指揮下賣唱,而以賺錢為目的的她便是一個生產勞動者。因為她生產資本。”這兩段話給我們的啟示是: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榨取剩余價值,馬克思把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者才算作生產勞動者,這就使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與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相吻合了。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的“生產勞動”也必須與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相吻合,這樣才能使前后兩個“生產”一致起來。就是說,進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勞動”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生產勞動”來達到。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里有兩種需要,一種是物質生活需要,一種是文化生活需要,物質生活需要只能由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文化生活需要只能由精神生產勞動來滿足。所以,從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來考察可以發現,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必須包括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兩個部分,如果把生產勞動僅僅說成是物質生產勞動,那么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只能說成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的需要了,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不能算作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反過來說,如果你要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算作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一個方面,那么你就必須把精神生產勞動也算作是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范疇,因為僅僅只有物質生產勞動是不能滿足文化生活需要的。雖然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等行業的勞動是物質生產勞動,其勞動成果也能滿足人們一部分文化生活需要,但這并不是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等產品本身直接滿足的,而是由文學藝術工作者、各種理論工作者生產的精神產品滿足的,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等產品不過是人們消費精神產品的工具或媒介。總之,如果僅把社會主義生產勞動說成是物資生產勞動,就無法回答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由什么勞動來滿足。
根據前面的論述,我們將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定義如下:社會主義生產勞動就是能直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勞動,包括工業、農業、建筑業中工人、農民及管理者的勞動;商業部門中的包裝、保管勞動;運輸部門的貨運勞動;教育部門教員的勞動;科學家、文學家、各種理論工作者、各種藝術工作者的勞動;旅游、醫療衛生、美容美發、與生活或生產有關的修理服務等部門勞動。
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勞動價值論,需要對商品范疇的外延加以擴大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考察的商品屬于物質產品,考察的價值是凝結在物質產品中的價值,考察的價值創造也就是物質產品生產部門(馬克思區分為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包含三次產業中的第一、二產業)的價值創造,而將非物質生產部門(第三產業)獲得的價值歸結為價值讓渡和再分配。這在馬克思生活時代,第三產業不發達且所占比重不大的情況下做這樣的處理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當今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我國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已越過40%,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已超過第一、二產業總和的情況下,再不承認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已無法解釋現代社會價值的來源,也會使我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失去理論依據。
承認了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就需要從理論上將第三產業的成果納人商品的范疇,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商品區分為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也可以在將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區分物質生產勞動和精神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將商品區分為物質商品和精神商品。
工業、農業、建筑業等物質生產部門生產的商品是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屬于有形商品,商業部門中的包裝、保管和運輸部門的貨運勞動生產的商品是一部分有可能被損壞而因為商業部門的包裝、保管和運輸部門的及時運輸而沒有被損壞的產品,這部分產品如果失去了包裝、保管和運輸勞動,其使用價值就會消失,從而其價值也就不能實現,所以這部分產品應當算作包裝、保管和運輸勞動生產的商品。教師、科學家、文學家、各種理論工作者、各種藝術工作者生產的商品屬于無形商品或精神商品。旅游、醫療衛生、美容美發、與生活或生產有關的修理服務等部門生產的商品屬于無形商品。
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勞動價值論,應對價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說明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就意味著進人交換領域的商品都是勞動產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非勞動產品進人交換領域成了商品,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這里遇到了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如農貿市場的野生動植物、旅游市場的自然風光、礦產開發市場的各類礦產資源等等,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這些自然資源都不是勞動產品(將這些自然資源變成商品需要付出的開采、運輸等勞動相對于其實際應有的價值小得可以忽略不計),都沒有價值,沒有價值就不能成為商品,因為商品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可見,大量非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事實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須對“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和“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兩個判斷的一個做出修改,要么改變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斷,要么認為商品可以只具有使用價值一個因素。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改變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斷,承認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否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的判斷又會遇到矛盾:如果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不具有價值,那么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在交換中事實上獲得的巨大的交換價值又是什么的表現形式呢?
不承認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具有價值,除了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在理論上產生上述矛盾,還會在實踐上促使人們不加約束地掠奪自然資源,破壞水生態環境,阻礙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超級秘書網
要承認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就必須對價值的源泉做出新的說明。本文認為,可將特定時期社會總商品的價值區分為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的價值、物化勞動的價值、活勞動創造的新增價值三部分,將“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斷,改為“勞動是新增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的價值的大小可以通過假定人類活勞動生產與進人交換領域的自然資源等非勞動產品等量的相同使用價值所需消耗的一般人類勞動來換算。于是,我們在這里得出一個新的判斷:勞動始終是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依據。
篇4
論文關鍵詞:臺州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增長
一、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也顯而易見,它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外貿易不僅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工藝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使我國的產業向縱深層次發展,而且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一條重要的途徑,同國內消費和投資一起支撐了我國經濟的長期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貿易優勢經濟論文,其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深刻的烙下了對外貿易的烙印,對外貿易對這些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同時也對其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于認清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以及發展重心的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
關于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國內學者做了大量相關實證研究,其中劉方等在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數據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貿易結構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張燦亭、江凌基于江蘇省1885-2004年的相關數據證實了,從長期來看,對外貿易尤其進出口與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即進出口與經濟增長具有同向性;梁碧波等人對通過對廣東省1987-200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也得出對外貿易對廣東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另外,李偉等對浙江省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論文開題報告。
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貿易對區域經濟的增長具有促進作用,其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路徑主要體現為對外貿易帶來區域規模經濟效應、產業集聚資本的形成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從理論的層面上來看經濟論文,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正相關關系,為了深刻的分析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是否存在這樣一種關系,本文以浙江沿海地區臺州1994年—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貿易數據為依據,通過一定的統計分析揭示對外貿易對臺州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從總體上來看,臺州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額從1994年的2.4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170億美元(表1),遠遠高于GDP的年均增長速度,而且進出口與GDP的變化趨勢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另外,從反映區域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關系的重要指標——外貿依存度來分析,對外貿易在臺州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呈現總體上升趨勢,這一情況在臺州外貿依存度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表2)。
臺州外貿依存度的不斷提高,說明了臺州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的貢獻和份額不斷提升,同時也說明臺州經濟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不斷加深。從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歷史來看,外貿依存度提高的過程也往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起飛和快速發展的過程經濟論文,隨著經濟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則其外貿依存度也將趨于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外貿易與區域經濟增長呈現一定正相關關系,為了佐證這種相關關系,以及探討對外貿易指標對區域經濟或者GDP的增長有著怎樣一種關系,本文通過計量方法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與相關性檢驗,來論證對外貿易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以及區域經濟的增長是否與對外貿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相關關系。
表1 臺州市1994—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進出口情況(單位:億元)
年份
國內生產總值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1994
270.08
2.4496
2.0314
0.4182
1995
380.04
3.2591
2.7778
0.4813
1996
445.79
4.0111
3.2857
0.7254
1997
466.97
4.6636
3.5757
1.0879
1998
505.42
4.7337
3.7969
0.9368
1999
550.62
6.5932
4.9001
1.6931
2000
613.31
11.4436
8.6877
2.7559
2001
680.8
15.4277
11.7860
3.6417
2002
782.85
21.9125
18.0240
3.8885
2003
908.87
32.8806
26.5072
6.3734
2004
1076.48
47.8862
37.9895
9.8967
2005
1251.77
63.5301
51.9553
11.5748
2006
1463.31
84.3174
70.3475
13.9699
2007
1721.84
110.9292
93.6472
17.2820
2008
1965.27
138.1114
117.6443
20.4671
2009
2025.47
120.3152
100.6683
19.6469
2010
2415.12
170.0189
篇5
論文關鍵詞:二元經濟結構,收入差距,消費需求
我國目前所呈現出的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總體態勢,根源在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費能力的制約,即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在正常條件下,消費需求數量變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國居民總體消費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整體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水平在不斷擴大(詳見圖1、圖2)。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1 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狀況圖(1978—2009年)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2 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1】圖(1978—2009年)
可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已經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鄉收入曲線都在迅速上升,但城鎮居民收入曲線上升的速度明顯快于農村居民收入曲線上升的速度。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大致經歷了一個縮小-擴大-縮小-擴大的演變過程,呈現出階段性的態勢。
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城鄉差距逐步縮小。這時期,隨著的推行和農產品收購價格幾次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農民收入有了較快較大的增加,其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經濟論文,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高達2.57,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57倍。1978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到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1.82,是1978-1984年期間最小的一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這時期,我國改革的重點開始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較快。而在農村,由于聯產承包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量釋放完畢,再加之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幅度大于農產品帶來的農業貿易條件惡化、農業比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很快越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1985-199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趨于擴大,到1994年達到最高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86。
1995-1997年,城鄉收入差距短期內縮小。縮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城鎮中下崗職工增加,他們的收入減少所致。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86,到1997年縮小到2.47。1995-1997年期間,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差距仍然偏大,且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縮小的趨勢。
1998年至今,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1998年的自然災害和1999年城鎮職工的普遍加薪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繼續擴大趨勢的主要原因,且在這一時期由于教育、醫療、保障等各種福利方面的差距顯露出來,進一步拉大了城鄉間的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來除了個別年份略有起伏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一路攀升,由1998年的2.51擴大到2001年的2.90,2007年更是上升到了3.33,為歷年之最,2009年仍保持在3.33。
二、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比較
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階層,也因此形成了城鄉兩種不同的消費階層和消費市場,從而造成城鄉居民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人均消費性支出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較
與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也經過了縮小、擴大,短暫的縮小后進一步擴大的過程。圖3表明,1978年,城鄉消費水平比【2】是2.9,1983、1984、1985年縮小到2.2經濟論文,1995年擴大到3.8,短暫的縮小后,1999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比一直維持在3.6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達3.8。2009年,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為4021元,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為15025元,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3.7個農民的消費水平。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大約落后15年左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3 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比率圖(1978—2009年)
2、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比較
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還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都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支出差距在擴大。1985年城鎮消費支出是農村消費支出的2.3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此后,城鄉之間的消費支出差距逐漸加大,到2008年城鄉之間的支出比高達3.6,即目前我國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相當于3.6個農民的消費支出。“三個農民抵一個市民”是當前農村低消費的真實寫照。
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
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差異較大。首先,城鎮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農村居民相對比例小,并隨收入增加呈下降趨勢,即恩格爾系數下降,表明城鎮居民的消費已從以食品類消費為主的生存性消費加速向質量型消費過渡。其次,衣著、家庭設備用品等的支出,在城市基本趨于飽和,但因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而未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當城鎮居民消費向空調、攝像機、家用電腦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轉移的時候,農村居民的消費仍停留在以生存為主的消費水準上。再次,城鎮居民用于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等的支出有增長趨勢,城鎮居民將來的消費熱點將是住房、汽車、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及教育,但城市新消費熱點產品在農村的消費量還相當少,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的擁用量僅相當于城鎮居民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水平(見表1)。
表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對比 單位:%
指標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2009年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食品
58.80
54.25
58.62
50.09
49.13
39.44
43.08
36.29
41.0
36.5
衣著
7.77
13.36
6.85
13.55
5.75
10.01
6.00
10.42
5.8
10.5
居住
17.34
6.98
13.91
8.02
15.47
11.31
17.80
9.83
20.2
10.0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5.29
10.14
5.23
7.44
4.52
7.49
4.63
6.02
5.1
6.4
醫療保健
3.25
2.01
3.24
3.11
5.24
6.36
6.52
6.99
7.2
7.0
交通通信
1.44
1.20
2.58
5.18
5.58
8.54
10.19
13.58
10.1
13.7
教育文化
娛樂服務
5.37
11.12
7.81
9.36
11.18
13.40
9.48
13.29
8.5
12.0
其他商品
及服務
0.74
0.94
1.76
3.25
3.14
3.44
2.30
3.58
篇6
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并不低于其他國家,近年來它反而在上升
“中國的投資太多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中國的固定資本投資率(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近年來已經超過了40%,這是一個世界記錄。美國的固定資本投資率只有15%,印度不到30%,即使是日本和韓國也從未達到過40%。不少中外評論家由此推斷中國投資太多。
中國的投資是否太多從理論上無法確定答案。一方面,中國仍然是一個低收入國家,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本與勞動力之比也遠低于發達國家。所以,中國的投資的潛在回報應該很高,大量投資并不太多。但另一方面,中國的投資回報受到其他因素制約,比如教育水平不高,技術較落后,制度不健全,它們限制潛在資本回報的實現,大量投資就會太多。
因此,要回答中國的投資是否太多,需要認真收集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這不是根據若干常用數字或個別案例就可以簡單得出結論的。判斷投資效率的一個度量是資本回報率。資本回報率過低表示投資太多了,投資造成浪費;反之,資本回報率過高表示投資太少了,投資機會沒有被充分利用。兩者都沒有效率。
最近我與清華大學的白重恩教授和伯克利加州大學的謝長泰教授在美國《布魯金斯經濟論文》期刊2006年秋季號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的資本回報率”的論文(中譯文見《比較》雜志第28輯)。我們通過定量分析來回答兩個關鍵問題:第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是否低于其他國家?第二,中國的資本回報率近年來是否在下降?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并不低于其他國家,近年來它反而在上升。因此,我們沒有找到中國在整體上投資過多的證據。
過去的研究只是抽取部分企業,比如上市公司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所得結果不免有偏差。而我們搜集了至今為止所能公開得到的最好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仔細計算出了在1978- 2005年間涵蓋所有行業、地區和企業的資本回報率。
資本回報率的計算是用GDP中的資本收入除以全部資本存量,加上資本相對于產出的價格增長率,再減去資本折舊率。我們用兩種口徑來計算。第一種口徑使用固定資本形成(即不包括庫存的增加),所用的資本收入是GDP減去勞動收入(因此它包括了所有稅收以及土地收益)。第二種口徑在此基礎做出三項調整:首先把存貨計入資本,構成全部資本形成;其次在投資和產出中都剔除城鎮住宅部分,從而更準確地度量了生產領域;最后在資本收入中減去所有生產稅。這一口徑更接近企業投資決策時的考慮。
首先我們看中國的資本回報率的水平。依照兩種口徑計算的資本回報率分別在18%-27%之間和8%-12%之間(見圖)。第二種口徑與經濟學家估計一些發達國家的資本回報率時所用的口徑很接近。從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德國2000-2003年期間數據中得出的資本回報率在7%-13%之間,而我們計算的中國資本回報率正在此區間內。所以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并不低于這些國家。
篇7
有關建設工程經濟論文范文一:淺析水利工程建設經濟效益
【摘 要】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水利工程建設的不斷投入,水利工程施工項目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然而怎樣才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成為了水利工程建設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筆者主要從西藏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現狀出發,在水利工程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設對經濟的影響;最后就如何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增加當地經濟效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水利工程;西藏;經濟效益;分析
在西藏地區,水利工程建設作為當地的基礎設施,必然會在某些方面對其他設施產生一定的影響。從水利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方面來看,首先是可以對生產領域產生巨大的作用,從而為當地生產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設為我國水資源的利用和調配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因此,總的來說,水利工程建設對當地社會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水利工程的特點分析
一般來說,水利工程具有涉及面廣、投資金額多、操作技術復雜、建設時間長等特點。從水利工程使用的材料來看,絕大部分以土方、砂、石料、木材以及鋼材等為主;從施工的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機械開挖、抬、挑、運等人工操作方式;從水利工程的類型上看,不僅有大壩、電站、泵站以及水閘等混凝土和機電安裝工程為主的技術密集型工程,還包含有河道、堤壩、水土保持以及灌溉排水渠道等勞動密集型的工程項目;從水利工程使用的勞動力來看。由于當前工程施工方式與之前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機械化施工或者技術含量高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以熟練工人為主要施工人群,然而對于人工施工方式的土石方等勞動密集型的工程則主要當地農民為主要施工人群;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位置,可以在農村,也可以在城市,但是西藏地區的絕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農村。正是鑒于這些水利工程的特點決定了不同類型的水利工程所需要的農村勞動力也存在著差異,當地農民可以從水利工程建設中得到就業和勞務輸出的機會。
2.水利工程建設對內蒙古地區經濟的影響分析
2.1促進西藏地區經濟發展,縮小東西部經濟差距
西藏地區的資源豐富,但是因為水資源的缺乏嚴重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當地建設一定規模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緩解西藏地區的缺水問題,從而為當地開發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縮小東西發展的差距,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
2.2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進全國經濟發展
西藏地區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水源基地,絕大部分的礦產資源在全國資源的總量中所占比例較高。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更多,但是礦產、能源以及都是高耗水工業,它們的發展規模跟水資源的供給程度存在很大的關系。因此在大力提倡水利工程建設后,可以促進這些工業的發展,從而有效的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支撐。
2.3實現水土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當地糧食產業平衡
由于西藏地區水資源匱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導致農業長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在當地建設水利工程,可以增加工業的供水量,增加農民種植的灌溉面積,促進當地糧食的增收,從而促進了當地糧食產業平衡的目的。
2.4提高就業率,緩解勞動就業壓力
在建設水利工程以后,可以促進當地工業的發展,一些礦山的開發和工廠的新建,將有效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化進程。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通過水利工程帶動的其他行業的發展可以提供將近幾百萬個就業機會,然而僅僅對于通過第三產業增加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就很多。在農村因為水利工程的建設增加了農民的灌溉面積,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賺錢的機會,從而有效的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
3.如何通過水利工程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1對水利工程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布局,降低水利工程的負面效應
從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來看,會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自然環境的面貌,對生態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相關部門要針對水利工程做出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布局,并根據水利工程建設存在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嚴格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完成了水利工程建設后加強后續工作的處理等等,從而降低水利工程的負面效應。
3.2從水利工程建設的優勢出發,大力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絕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大壩,它們更大的作用是帶動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工程,都會帶動一系列與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區的水土資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綜合經營,促進當地居民增收,是將水利工程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出來的重要途徑。詳細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大力鼓勵和提倡水利養殖業,一般一個水庫都有穩定的水源,擁有廣闊的水域面積,這無疑給當地開展水利養殖提供了基礎條件;二是可以大力發展旅游業。一般大型的水利工程本身就可以當做是一種建筑景觀,在加上各個工程所處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可以形成壯美的自然景觀帶。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周邊的閑置地營建經濟林木。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當地經濟收入,還可以實現對自然環境的調節和綠化作用。
3.3建立、健全相應配套設施,從而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
從西藏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現狀來看,其中存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配套設施不足,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盡可能滿足主體工程對配套設施的需求,并要爭取實現建設一項水利工程就應該有對應一套輔助設施。并將這些輔助設施納入規劃議程中,才有可能同時投入使用,以期提供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4采用科學性的方法加強對水利工程管理
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不僅要體現在水利工程建造的過程中,還應該在工程投入的使用后加強對其的管理,從而降低因為對水利工程管理不善引發的各種問題。詳細說來,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嚴把水利工程的招標要求,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操作,除此之外,還應該盡可能保證招標的透明度,從而防止一些不法分子進行暗箱操作。其次在進行水利工程實際的時候必須經過嚴密的論證和精細的設計,要從當地的地形、自然環境以及水文地質等環境設計施工方案。對于跟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小型水利工程,要在充分征得農民的意見進行設計。然后,在水利工程的承包中要避免出現層層轉包的行為,這主要是因為每一次的轉包都意味著利潤的產生和工程成本的增減,甚至是降低工程的質量。最后,要制定監督制度,對于工程的施工,要充分發揮監理人的作用,做到環環相扣,健全整個工程的質量監督體系。
4.總結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設的工程效益和經濟效益兩者的相互聯系的,只有在確保水利工程建設的前提下,才能實現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安定。但是從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式來看,我們應該站在水利工程的歷史角度上,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水利工程在防洪、航運以及發電等方面發揮澤巨大的經濟效益,它的建設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雖然說我國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還需要相關部門不懈努力,探討出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洪小波.論水利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安全風險控制與管理決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0 (5):114-117.
[2]彭瑞雯.淺談水利建設建筑工程質量控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5(5):47-49.
[3]俞慧芳.水利建設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聯動監督[J].上海城市發展,2004(6):50-50.
[4]楊祖雷,曹銳.淺談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J].科技致富向導,2011(26):228-230.
[5]鄒正波.水利工程經濟效益探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0(8):53-54.
有關建設工程經濟論文范文二:淺析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
摘要:本文筆者通過對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概念作用和編制方法進行淺析,說明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在工程造價管理乃至整個工程經濟領域的重要性。
關鍵詞: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工程造價管理、編制工作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高速又穩定地發展,建設工程項目如雨后春筍般開工建設,出現此番繁榮景象是因為建設工程項目的各參與方對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積極追求。那么,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是什么呢?按照現階段整個建設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以及政府宏觀調控、企業自主報價、市場競爭形成價格、社會全面監督的環境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工程造價管理,即是在建設工程項目從策劃決策到建設實施,再到整體工程的竣工驗收各個階段進行的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的工作。其中,在各個建設工程階段造價管理起到提供審核標準、調整目標、控制導向等作用的,就是運用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
筆者曾參與過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編制工作,現就對其作如下幾點分析以饗讀者:
一、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概念及其作用。
1、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是指以單位工程為研究對象,建立在已完工程或者在建工程的經濟技術數據的整理、歸納和總結,以建筑面積、體積或成套設備裝置的臺或組為計量單位而規定的人工、材料、機械臺班的消耗量標準和造價指標。
2、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在整個建設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貫穿全過程,包括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技術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招標投標與施工階段,為各階段的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工作提供依據和標準,其主要作用有:
(1)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可以作為編制投資估算的參考。投資估算的編制人員可以運用技術經濟指標,根據擬建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項目技術特征選擇部分類似的典型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分析計算和對比,并適當地對數據予以修正,結合編制人員的經驗,作出可靠度較高的投資估算。
(2)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是編制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確定投資額和主要材料計劃的主要依據。編制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主要是建設工程項目的規模、投資數額及來源、主要材料設備的用量、新增生產能力及經濟效益等的計劃工作,編制計劃的工作人員可以運用技術經濟指標計算固定資產的需要量,然后綜合計算固定資金的需要量,落實投資惡和主要材料的使用計劃。
(3)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是設計單位進行設計方案比較、設計技術經濟分析的依據。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設計階段的費用只占工程全部費用不到1%,但在項目決策正確的前提下,其對工程造價影響程度高達75%以上,可見設計階段是建設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工作的關鍵。設計人員可以運用技術經濟指標,能夠快速地計算出各個設計方案中相應的工程造價以及材料的消耗量,通過細化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對比進行設計方案的優化,從而選擇經濟效益較佳的設計方案。
(4)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是招標單位編制招標控制價及招標工程量清單的依據。招標單位在編制招標工程量清單及招標控制價的過程中,由于招標工程量清單的完整性是由招標單位負主要責任,運用技術經濟指標,判斷清單工程量計算上是否有漏項、錯項的情況,以免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招標單位要承擔其中的經濟風險,亦可以減少與施工單位之間的合同糾紛。
(5)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是投標單位編制投標文件以及制定投標策略的依據。投標單位根據投標項目的特征與技術經濟指標中的類似工程的對比,進行成本的測算,預測工程項目的不確定因素和評估項目的風險,為投標報價提供策略性的基礎依據。同時,投標單位可以根據技術經濟指標中的主要材料指標匡算主要材料的用量,為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技術方案提供實質性數據,以便中標后能夠準確地投入施工,從中追求額外的經濟效益。
二、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編制
1、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編制依據主要有:(1)標準設計圖紙和各類工程典型設計。(2)國家頒布的建筑標準、設計規范、施工規范等。(3)各類工程造價資料。(4)《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以及現行的預算定額和補充定額。(5)人工工資標準、材料預算價格、機械臺班預算價格及其他價格資料。
2、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可以按以下步驟編制:
(1)成立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編制小組,擬定工作方案,明確編制原則和方法,確定指標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確定基價所依據的人工工資單價、材料預算價格、機械臺班單價。(2)收集整理編制指標所必需的標準設計、典型設計以及有代表性的工程設計圖紙,設計預算等資料,充分利用有使用價值的已經積累的工程造價資料。(3)編制階段。(4)最后經過核對審核、平衡分析、水平測算、審查定稿。
3、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具體編制方法:
(1)編制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重要基礎是基礎資料的收集和積累。通過收集和積累的基礎資料的準確性決定著技術經濟指標的可靠程度和真實性,關系到技術經濟指標編制工作的成敗。組成基礎資料的主要有兩個內容:第一個是包括了建設規模、建設質量等級要求、工程內容、項目結構特征、項目主要施工工藝的工程項目特征資料;第二個是建設工程造價資料,包括招標控制價、施工預算價、投標報價和竣工結算價等的造價文件以及相關的計價依據和人工工資標準、材料預算價格、機械臺班預算價格及其他價格資料。其中,竣工結算價最能夠反映建設工程項目的實際工程造價,應該作為資料收集和積累的重點。
(2)對收集和積累的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基礎資料進行適當的處理。由于收集和積累的基礎資料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有可能并不完全直接用于編制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為了使技術經濟指標更加可靠以及適合使用,編制人員往往要進行適當的處理調整。①當出現國家、部門以及地方的相關造價規定已經更新,相關稅費已經修改,相關清單編制的方式或定額子目的套用方式已經修改,相關計價程序已經修改,人工材料機械單價大幅度提升等的情況,編制人員應該根據已經更新或者修改的相關規定對技術經濟指標進行適當的處理。②編制人員還必須檢查基礎資料的準確性,包括分部分項工程量清單開項的正確性、套用定額子目的正確性、措施費計算的正確性。③基礎資料的統一性處理。由于收集和積累的基礎資料可能建設的時期各有不同,編制人員必須對基礎資料的人工材料機械單價、管理費、規費稅金進行統一性處理,以確保基礎資料的相互可比性。
(3)編制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的組成內容及表現形式。
①工程概況的編制是技術經濟指標重要而不容忽視的步驟,其編制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技術經濟指標的運用。編制人員必須將工程的面積層數、結構、外部裝飾、內部裝飾、電氣、給排水、消防、通風空調等的情況在工程概況中描述清楚。以某辦公樓工程為例,工程概況應該如此描述:建筑面積、層高為28039,地上9層,第一層6m,第二至九層4.8m,總高度42.6m。結構形式:框架結構,DN500管樁,C30、C35柱,C25、C30、C35梁,C30、C35板,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墻200mm,內墻200、120mm。外部裝飾:外墻涂料,屋面涂膜防水,SGK防水隔熱磚。內部裝飾:墻面滿刮膩子、乳膠漆兩遍、衛生間400400拋光磚。地面樓面門廳電梯廳600600拋光磚,衛生間400400拋光防滑磚,樓梯水泥砂漿面層。天棚滿刮膩子,乳膠漆兩遍,衛生間、門廳、電梯廳、樓梯間鋁合金條板吊頂。
②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是用來反映建設工程造價的,所以技術經濟指標的組成內容主要是工程造價的組成。其中,造價的組成按照單位工程可以分為土建工程、裝飾工程、暗裝工程、安裝工程(包括電氣工程、給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風空調工程、電梯工程);按照造價組成可以分為分部分項工程費、措施項目費、其他項目費、規費和稅金;按照費用組成可以分為人工費、機械費、材料費、管理費、利潤和其他費用。
③建設工程技術經濟指標最終成果是項目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一般是每100建筑面積工程量指標和單位工程量經濟指標。例如,某建筑面積為28039的辦公樓工程,經過對其竣工結算價的分析處理,每100建筑面積工程量指標和單位工程量技術經濟指標分別是,樁是34.31m、287元,鋼筋是7.07t、6815元,模板是312、60元,樓地面塊料是96.8、181元,墻柱面涂料是172.67、38元。
篇8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范文一:提高對外貿易經濟論文
一、關于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效益的途徑
(一)實施科技興貿戰略,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
著力優化進出口結構。繼續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產品和農產品出口,進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出口商品價格要全面反映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代價。鼓勵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規范出口秩序,遏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銷和惡性競爭。進一步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抓住當前國際石油價格回落的有利時機,適時擴大原油進口,充實國家石油戰略儲備。進一步提高進口的便利化程度,適當減少進口自動許可目錄產品。抓緊研究進口信貸、進口融資擔保等政策,為促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進口創造條件此外,實施科技興貿工程,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科技興貿工程是商務部13項重點工程之一,通過建設一批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運用政府相關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貼息以及新型產品的研發和資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勵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以及再創新,進而使得企業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國外貿經濟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貿企業利潤的提高,因此,在我國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應該轉變期職能,即是必從過去的外貿經營者轉變為外貿宏觀調控者,從直接的行政干預轉變為通過匯率、關稅等經濟手段進行間接調控,進而通過對外貿企業的扶持和管理提高產品在國際的競爭力,簡單而言,由于我國現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國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職能必須有所改變,必須要與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相適應。簡單來說,政府在改變職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樹立正確的經營指導思想,明確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將一切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2、轉換外貿企業經營機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轉變,使外貿企業真正走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道路。
3、開展工貿、技貿、農貿結合,走實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道路。
4、抓緊出口生產企業的技術改造,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質量,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增加適銷對路產品的出口,提高外銷價格,從而提高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
5、加強經濟核算,節省費用開支。
6、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業素質,特別是提高外貿工作人員的素質.
(三)以競爭優勢導向為主的平衡型發展戰略
就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式來看,出口導向戰略是我國的現行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的基本戰略,由于該戰略使得對外貿易所帶來的利益并沒有與對外貿易數量同種程度增長,這也使得粗放型經濟貿易增長方式容易出現,從而影響了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競爭力。因此,實行平衡型的對外經濟貿易發展戰略是我國對外貿易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根據我國的基本情況來看,我國的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等資源稀缺,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國外的優秀資源。同時,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趨勢正在加強,我國對世界各國的依賴性和競爭性也在逐漸加強。所以,我國還要將競爭優勢作為自己的導向,通過增加對外經濟貿易,增大就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要根據目前國家的經濟的以及國情,因地制宜的制定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也即是應該實際努力的去發揮出我們所具有的資源優勢,通過優勢導向,吸引國際投資,進而達到發展金融等相關行業的目的。不僅如此,我國政府應該鼓勵各企業及個人去培植資本優勢,從而去盡快的發展我國的經濟,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的國內消費水平的提高,實現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對外貿易論文范文二: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狀況分析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現狀
1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結構分析
從歷年統計數據來看,浙江民營企業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所占的比重相比于技術密集型企業大,這證明了浙江民營企業出口商品的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尤其應加大技術密集型企業比重。2010年浙江出口額居前十位的商品見下表[1]:表2.22010年浙江出口額居前十位商品從表2.2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商品以輕紡、服飾、鞋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約占總出口量的31%。這類商品主要是靠其低廉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國際化程度低,使其容易受到進口國反傾銷等措施的限制。從下圖2006-2010年浙江省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看(數據來源:浙江省統計年鑒),各類主要商品出口額均有上升趨勢,且機電產品所在比例較大。雖然機電產品比重有較大增加,但所出口的機電產品產業鏈比較短或處于產業鏈終端,附加值比較低。因此,總體而言,在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的工業制成品中,低附加值的產品占較大比重。
2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貿易方式分析
貿易方式主要分為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與全國及江浙滬等貿易大省有所不同的是,浙江對外貿易形成了以一般貿易為主導的獨特貿易方式結構。浙江省出口貿易中一般貿易額的比重如下表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1993年至2010年,在浙江省出口貿易中,出口額和一般貿易額都呈上升趨勢,一般貿易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5%~82%。一般貿易為主導成為浙江貿易的主要特征。因此,以一般貿易為主導的貿易方式結構體現了浙江擁有發達的區域經濟結構,也體現了長期以來浙江外資比例偏小的特點。一般貿易的產品附加值較高,出口企業的利潤也比較多,同時有利于創立與推廣出口品牌。從收益與成本分析來看,一般貿易更有利于出口企業的創利于發展。目前,浙江民營企業出口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轉變,從出口產品發展到輸出企業再發展到輸出產業集群,已經有許多同行業企業組團前往國外投資,在國外形成了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也能繞開出口國的貿易壁壘。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面臨的主要問題
受國際環境因素和國內人民幣升值壓力、企業融資困難、貿易方式、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的影響,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局面更加嚴峻,壓力和風險也逐步上升,嚴重制約了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
1浙江民營企業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
浙江民營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依靠廉價勞動力,控制產品成本以獲取競爭優勢,真正具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很少。出口產品大多是檔次低、科技含量低的產品,在越來越精細的國際分工面前處于產業鏈的末端,如機電產品、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鞋類、家具等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不少民營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產品科研和技術的投入,只計較眼前利益而忽視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同時,浙江民營企業產品品牌效應弱,競爭力不強。世界品牌實驗室評估,2005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中,浙江有45個,品牌總價值為1463.17億元,而青島海爾一個品牌價值就達626.43億元[2]。雅戈爾品牌價值為28億元,是浙江省品牌價值最大的。在一些消費者眼中,浙江產品就代表著價格低廉,質量低下的產品,浙江的塊狀經濟產品絕大部分還屬于大路貨甚至低檔貨。另外,在世界品牌實驗室2007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的評估結果中,雖然浙江品牌上榜率為48個有所增加,成為全國第三,但是在品牌價值排行前65名中卻沒有任何浙江民營企業的品牌。浙江民營企業只顧降低成本,不重視其品牌建設以及品牌意識不強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許多民營企業都存在對品牌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少,品牌文化設計推廣度和深度不夠,并且缺乏對企業品牌文化的核心價值的定位。另外,在品牌文化推廣過程中推行的重廣告輕品牌的營銷手段,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傳輸品牌文化,造成品牌推廣手段單一的局面。以上幾種誤區,均不利于提高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2浙江民營企業資金周轉不足、融資困難
浙江民營企業一般都規模較小、資金不足,融資手段和工具還不規范和穩定,銀行出于風險考慮,一般來說都不愿意對民營企業提供綜合授信服務,并且往往實行業務分批審批,這樣以來就很容易導致出現延誤民企的商機,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要難關。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主要還是服務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政府項目,不能滿足民營企業的融資要求。調查數據表明,有80%的浙江民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資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業表示有很大資金缺口,急需融資在通過對企業現有融資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調查表明,銀行貸款和自有資金仍是目前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民間借款正逐步成為企業融資的一個補充。另外從重要程度來看,自有資金仍是企業融資的最為主要的途徑,其次是銀行貸款、民間借款。銀行貸款雖然是對于企業來說最為重要的途徑,但并非是企業的第一選擇,可見貸款難的問題在民營企業中仍屬于普遍現象。
3浙江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浙江民營企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是其盈利模式還是過于傳統,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價格、低技術和低附加值。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大,浙江省大多數企業在開發新產品時都是以仿造為主,遏制了企業的研發能力、創品牌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取。有句話說的好,一流設備、二流質量、三流價格,企業投入大量的研究開發和裝備改造費用,有制造優質產品的能力,卻無法在高端市場競爭,只好以中檔產品立足于中端市場,最終導致奔馳轎車拉黃沙的現象,這就是浙江許多民營企業的現實寫照。由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極大地降低了民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促進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發展的對策
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在發展中存在諸如對外貿易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牌效應低、融資困難等制約和限制性因素。為了進一步促進和優化浙江民營企業對外貿易,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實施品牌戰略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高新技術向產品轉化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產品不斷涌現的今天,要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國際市場上保持優勢,最重要的在于加快科技進步、發揮科技在產品生產中的關鍵性作用。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實施品牌戰略更是浙江民營企業最有效的途徑。浙江民營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主要依靠的途徑,一是借船出海,接受國外企業的委托加工,從事貼牌生產(OEM);二是主動出擊,從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但是,企業不能只停留在貼牌生產上,因為貼牌生產只能獲得低廉的加工費。浙江民營企業要不斷地做大做強,必須得主動出擊,從事直接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
2擴大融資渠道,提高企業實力
浙江民營企業要解決融資困境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首先要加強和改進對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風險管理,在強調防范風險、明確責任的同時,建立相應的貸款激勵機制,對信用等級優良的小企業可適當發放信用貸款。因此,民營企業必須認識到誠實守信是增加民營企業貸款、融洽銀企關系最好的辦法,要在社會上樹立起守信用、重履約的良好形象。同時,政府也應該為保障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構造一個完善的資金扶持系統。只有構建完善的資金扶持體系,同時注重浙江中小型民營企業資金的積累,才能更好地保障其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浙江民營企業過度依賴間接融資渠道,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結構單一的間接融資方式在民營企業自有資本不多、經營風險較大的環境里不僅限制了民營企業的融資規模,而且難以規避企業的道德風險,增加企業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使企業的破產風險增大,所以要想方設法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4]。
3轉變貿易方式,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浙江省科技廳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年底組織人力到省內各地企業進行了調研。其結果表明,那些常年致力于科研開發的創新型企業受經濟周期變化影響不大,在經濟大環境不利的形勢下有著穩定的發展速度。這也驗證了科研投入與產出,是呈正相關關系。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擁有世界先進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也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如果我們走出去主動與他們合作,實現企業之間的技術優勢互補和整合,形成新的技術開發能力,這是發展跨國經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浙江民營企業應改變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出口廉價的貼牌商品來取得微薄利潤的現狀,增強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產品質量檔次,打造國際品牌,制訂品牌發展的長遠規劃,抓好產品的提質創新。為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浙江民營企業必須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擁有屬于自己的產品以及核心技術,不斷加大科研開發投入,增強技術自主開發能力,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品牌[5]。
篇9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20012502
政治經濟學是充當整個經濟學科和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基礎理論支撐的學科和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高校教師重點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1 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近幾年的政治經濟學講授中,深感教學的困難,具體表現在:(1)在教學中煞費苦心地強調政治經濟學學科的重要性,反復講解重點概念,基本原理,學生仍是不理解,學生學習興趣喪失。(2)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長期道德說教,尤其是社會主義部分,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既講政治,又講經濟,而學生普遍對政治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煩。筆者就曾經遇到有學生一學期學下來仍認為學的是政治。(3)學生課堂聽課積極性不高,為得學分而學。(4)學完后不知道如何運用理論,考試死記硬背,考完忘完。這些情況使得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尤為不好講,形成“教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最后教師和學生都在應付的局面。
2 原因分析
2.1 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學習不感興趣
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基本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認為再重新學習一遍意義不大,自然提不起興趣。而且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學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語、思想政治,數學等的基礎教育,也容易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就是單純的一門政治理論課。而對政治的學習,學生普遍不感興趣。
2.2 課程內容過于抽象、理論,不容易理解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抽象程度很高的學科,學生學習這門課普遍感到困難的是內容抽象、深奧,基本范疇多而且含義豐富,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疇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細微區別;也很難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感知某些概念,感覺理論與自己很遙遠。最后是雖然認真學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
2.3 教師創新意識不夠,教學方式單一,制約學生興趣提高
長期以來,教師的創新意識弱,教學方式單一,主要就是教師靜態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廣泛運用于管理學等課程教學中的案例分析、討論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相對薄弱。教師認為只要向學生灌輸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生就能夠把它自覺地運用于實踐中。所以雖然課前教師做了大量的備課準備,但課堂氣氛仍是死氣沉沉,調不起學生的興趣。而當今國際經濟環境不斷發展變化,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僅使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更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社會閱歷淺等后果。
2.4 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強,對現實問題解釋力不夠
主要體現在:第一,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階級斗爭矛盾較為尖銳,馬克思很強調階級斗爭。而現在敵對階級已基本消滅,再強調階級斗爭就顯得脫離實際了。第二,政治經濟學主要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宣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戰勝資本主義制度。而現實是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倒退回資本主義,而原資本主義國家非但沒有滅亡,反而經濟高速發展,使得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第三,由于市場化改革引發的道德疑問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動搖心理,這種心理也輻射到了政治經濟學上。在我們實際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私有制,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現象,那會不會存在有剝削,我們現有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不是馬恩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等等,使不少學生產生了質疑,也使政治經濟學中宣揚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學生關心的問題都沒有及時在教科書中反映,教材與實踐相比存在明顯滯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釋出現的眾多經濟現象和問題,使得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了。
2.5 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成熟、完善
與西方經濟學相比,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完善。西方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運用邊際分析、均衡分析、實證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資源展開研究,研究對象從個體到整個社會,體系條理清晰。而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較成熟,以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石,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對經濟的本質問題進行研究。而社會主義部分內容體系很不完善,研究對象既有生產關系,也有基本經濟制度,既研究經濟運行,又研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出現的眾多新問題。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內容與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學科部分內容重合。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就是一個大拼盤,各個章節龐雜、零碎,學生學起來抓不住重點,主線不明確。
3 解決對策
3.1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
法國重商主義學者蒙克萊田在1615年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在經濟學前面加“政治”,意指“社會結構”或“國家”,也就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家庭或莊園經濟的范圍,而是以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此后許多經濟家也都沿用了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還是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屬于經濟學范疇,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當然,對于各個社會形態來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學研究與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同時還要弄清一個重要問題,傳統觀點認為政治經濟學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而政治經濟學只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因為在馬克思那個時代還沒有社會主義,當然也不可能撰寫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社會主義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編寫的。目前國內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社會主義部分是在前蘇聯教科書的影響下又加入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形成的,所以不能一說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它的社會主義部分就認定其也是的。
3.2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所以改革教學模式至關重要。筆者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案例教學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不同于一般應用性課程,它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案例教學,所以要認真選取部分內容采用案例教學。
比如在講價值決定時,讓學生分析“梵高的畫為什么那么值錢?”講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們可以舉鐵路火車票價或電價的調整,近幾年我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向,以及關系社會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等例子進行分析。講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局限性時,筆者結合當時網絡熱議的“蘿卜哥”由于蘿卜價高而大面積種植卻又遇上蘿卜爛市,賣不出去的事件來說明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學生不僅由此輕松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講虛擬經濟的發展作用時,可以舉例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的危害。講勞動力商品時,結合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否與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案例教學的內容較為豐富,教學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的案例特點和課程實際需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重點難點時穿插借助案例進行解釋,也可以圍繞著某一問題開展案例討論或辯論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能引起師生互動,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后還可以輔導學生以案例為基礎完成課程論文,提高其經濟論文的寫作能力。
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感到理論與實際是有密切聯系的,抽象的理論也變得不再枯燥,增強了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其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改變了其長期以來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課程而厭學的態度。
但是盡管案例教學有很多優點,鑒于政治經濟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不可能像管理學、西方經濟學那樣以案例教學為主。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仍然應該是基礎和依據,案例教學是輔助,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
3.3 加強與當代重要經濟問題的結合,提高政治經濟學對現實的解釋力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學以致用的科學,應該能幫助我們解釋和解決現實問題,而不是進行枯燥的政治說教。在教學中如果不能聯系現實,就不能打消學生心中的疑惑,就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而目前學生之所以對其學習提不起興趣,很大程度上是認為其理論過于抽象、空洞,與現實結合力不強,學生不知道學習它有什么用,或認為其已經過時了。其實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很多實際問題都可以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特別是在我國轉軌過程中出現的企業改革,醫療改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科學發展問題,三農問題,收入分配與構建和諧社會問題,以及近年來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等等都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應多結合這樣的實際問題講解,從而打破政治經濟學“無用論”、“過時論”的說法。
3.4 講解要有條理,幫助學生抓住重點
政治經濟學的各個章節龐雜,如何講解才能使學生思路清晰,抓住主線和重點呢?這就需要教師下功夫總結。比如講解資本主義部分時,剩余價值理論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石,但是這部分內容分散于各個章節中,學生不好把握。教師就要說明剩余價值理論包括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實現理論和分配理論。剩余價值生產理論包括對資本總公式矛盾,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工資和資本積累理論的分析。剩余價值實現理論包括對資本循環,資本周轉,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的研究。剩余價值分配理論包括對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地租的分析。
講解社會主義部分時,由于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出現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從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至今不過五十多年時間,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只有十多年,所以不可能出現一本反映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也不可能建立起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的完整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面對內容體系不夠成熟完善的社會主義部分,教師首先要明確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太多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其次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作為講授的出發點,以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為主線,以市場經濟理論為理論基石,圍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關系發展的規律,對比與資本主義制度本質性質的不同進行講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思路清晰,講解才會有條理,學生才能抓住重點。
3.5 改進成績衡量標準,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就感
傳統的一考定終身的成績衡量標準,并不能真正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經常會有學生抱怨平時課堂上認真聽講了,課后作業做了,可最終的成績卻不理想,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改進成績衡量標準,對于平時課堂上聽講、討論、提問等環節表現良好的學生加分,并以平時成績形式計入期末考試成績中,在期末考試時加大案例分析題型的比重,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其的競爭意識,更能激發其學習的動力。
參考文獻
[1]馬宏.政治經濟學教學中的困境與出路[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教育學刊,2008,(4).
[2]谷書堂.論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位置和功能[J].經濟縱橫,2008,(5).
篇10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一:地方綜合性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探討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時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明確自己的定位,遵循相應原則,形成自己的專業規范。
關鍵詞:地方綜合大學 農林經濟管理 專業規范
一、專業規范的作用
專業規范是高等院校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基礎,它是對專業人才培養主要內容的總體規范。具體地說,專業規范是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等給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規定。具體包括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教育內容、教學條件等。專業規范的核心是構建本專業的知識體系、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提出多層次的規范性質量標準和教學要求。
第一,專業規范是大學本科培養的基本規則。所謂規則,或是說在一定情況下你能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構造了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面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制度變遷則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有了專業規范,各個大學就得按照專業規范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
第二,專業規范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專業規范有利于建立相應的社會評價、監督標準和機制。制定專業規范和教學規范是保證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措施,也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履行宏觀管理職能提供了分類指導的依據。同時,在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背景下,專業規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語言。高校間往往根據專業規范、課程設置與教學大綱等基礎文件,來進行學分互認、判斷是否授予學位等。
第三,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培養質量的基礎。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來看,專業規范確立了大學教育的質量標準。美國原來沒有全國統一的教育質量標準,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門,各個學校制定標準的隨意性很大,差異懸殊。對此,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1983年發表了著名的公開信《國家處于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此引發了美國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國大致統一的質量標準。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隨著大學擴招及學校升格,國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專業,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733個本科專業和7個醫學類專科專業,2011年公布高校新設置或調整的1887個本科專業,分別從2010年和2011年開始招生。大學擴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擴招,導致大學生培養質量下降。誠然,大學培養質量下降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但缺乏專業規范,一些院校沒有達到本科培養的基本要求就開始招生,或者得到國家批準為新專業之后,由于沒有專業規范等原因,沒有很好進行專業建設。因此,制定專業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基礎。
二、制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專業規范的基礎
1.是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
從本質上講,全國專業規范對大學某一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證大多數學生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我們知道,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就使得我們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要求來衡量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應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樣性的培養標準。在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同大學應根據自己的市場定位確定相應的專業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類型也應有所不同。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社會上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種植業經濟,有些地區需求的重點是草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漁業經濟,有些需求的重點是可能是林業經濟管理,還有的地方需求的重點可能是海洋農業經濟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養具有所有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知識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體現人才的特色,這就決定了各校人才培養的多樣性。專業規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多樣性化基礎上的統一。
2.應從地方性綜合大學的專業定位出發
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思考自己本科專業定位時,應從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實際出發,如何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應有一個清楚的定位。我們認為,地方性綜合大學在培養農林經濟管理本科定位時,應立足于地方性、綜合性實際,讓學生具有較好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基礎,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尤其是有較好傳統文化中經濟、經營及管理素養;學生還要具有較強的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和行為科學的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具有較強從事實際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的原則
地方性綜合大學制定專業規范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樹立終身教育觀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礎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專業基礎及基本技能等有機結合的大基礎教育體系。
第二,通用性與地方性相結合的原則。在做一種專業規范,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綜合大學的一般性,能夠滿足地方綜合大學培養學生的需要,同時也對地方性綜合大學如何培養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時,由于各個綜合性大學都具有自身的特點,都有服務地方的任務,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專業規范時,應充分考慮到地方性綜合大學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專業建設應立足于綜合性。綜合大學不同于專業性大學,具有學科齊全、學科眾多的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應充分發揮綜合大學的優勢,真正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大學生。
第四,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原則。立足教學全過程,科學地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主干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第五,加強實踐訓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訓練,密切教學與科學研究、社會實踐的關系。提高課程設計、畢業論文(設計)、實驗、各類實習、社會實踐的質量,增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六,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落實到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術活動。一、二年級可結合課程學習寫讀書報告,鼓勵和支持學生成立各種科研興趣小組。院、系應創造條件吸納二、三年級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科研活動。
四、地方性綜合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規范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管理科學和經濟科學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礎知識,掌握農(林)業經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類農(林)業企業、教育科研單位、中介咨詢機構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咨詢服務、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專門人才。
2.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和經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相關的農(林)業科學基本知識,受到調查方法、研究方法、項目可行性分析、專業寫作、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扎實訓練,掌握企業經營管理基本原則和管理技巧,具備從事經營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備較深厚的農學、林學、畜牧學、生命科學、數學、計算機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社會科學素質;第二,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對經濟學、管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理論;第三,能夠較為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夠熟練地撰寫各種專業文章;第四,對于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及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應用較強的課程,不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夠熟練地運用;第五,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能力、較好的語言和文字表達、組織協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學科
農學,經濟學,管理學。
4.主要課程
農學概論、林學概論、畜牧學概論、人文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實驗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林業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企業管理學、農業經濟研究方法、農村調查方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專業寫作與訓練、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學、統計學、財務管理、組織行為學。
5.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教學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等;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學分比例占總學分的15-25%。
6.專業基本教學條件
(1)師資隊伍。專業教師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講師5-6人,助教1-2人,師生比20-25之間,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比重應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師應具有碩士以上學位。
(2)圖書資料、教材。公共圖書館中有一定數量本專業比較典型的和本專業有關的圖書、刊物、資料、數字化資源的工具。人均圖書100冊,核心期刊應該全部訂閱,電子期刊包括CNKI、維普、人大復印資料、萬方數據庫、EBSCO全文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要選用符合專業規范的教材,基礎課程的教材應為正式出版教材,專業課程至少應有符合本校教學大綱的講義,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教材選用盡量用國家級教材,對于實力較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可以編寫自己的教材,但應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發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編寫。
(3)實驗室。基礎課程實驗室要達到一定的要求,每個學生擁有的實驗儀器設備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設置除計算機外,還應有數碼照相機、數碼攝相機、錄音筆等。同時,還應有可供實驗用的教學實習軟件。另外,實驗室還將具備利用實驗形式講授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條件。專業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固定資產總額應達到40萬元以上,應具有可進行經濟學實驗(或者開設實驗經濟學課程)、會計模擬實習、財務管理模擬實習、投資、理財模擬實習等的基本條件。
(4)實習基地。要有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包括校外)2-5個,實習基地應要能夠滿足進行農學、林學、畜牧學、農村調查、統計、企業管理實習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的基本條件,能夠滿足學生進行畢業論文調查的基本條件。
(5)教學經費。新設本專業,開辦經費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資產)20萬元。每年的生均教學經費不低于金額500元。
7.主要課程教學要求
農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緒論、作物的生長發育、作物產量和產品品質的形成、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術,等。
林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林業及林學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與環境關系、森林分布、森林分類、林木育種、森林保護、造林、森林植被恢復與重建、森林可持續經營、城鎮園林綠化等。
畜牧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動物營養原理、飼料、動物遺傳基本原理、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環境工程、動物保健、養牛生產、養豬生產、養羊生產、養禽生產、養兔生產等。
人文科學概論: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語言文學、社會學、心理學、音樂、藝術等。
微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需求、供給及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彈性理論、效用理論、消費者選擇、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博弈認入門、市場失靈等。
宏觀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言、國民收入的核算與循環、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貨幣市場的均衡、雙重均衡的宏觀經濟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與失業、開放的宏觀經濟模型、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等。
實驗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市場均衡實驗、生產與成本實驗、廠商理論實驗、要素市場實驗、博弈化實驗、制度實施實驗、市場失靈實驗等。
農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農產品需求與供給、農產品市場與價格、農產品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要素總論、農業自然資源:土地和水資源、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濟的微觀組織、農業的宏觀調控、農業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與消費、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等。
林業經濟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林業資源介紹、林業資源配置、林產品的供給與需求、林產品市場均衡、林產品貿易、林業市場失靈、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林業制度等。
制度經濟學: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基本假設、制度的基本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的基本理論、合約理論、制度變遷與制度創新等。
管理學原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與社會責任、信息獲取、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創新等。
企業管理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述、企業管理的領導制度與管理組織、企業管理理論、經營策略、生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庫存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
農業經濟研究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經濟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規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方法等。
農村調查方法: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農村經濟調查的方法概論、調查方案設計、傳統的問卷調查方法、參與式的調查方法、質的調查方法、抽樣基本原理、樣本設計、問卷設計、指標與標度、調查的組織與實施、調查資料處理等。
項目可行性研究:36-54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市場預測及建設規模、原材料及供應品、廠址選擇、方案設計、企業組織與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計劃、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財務效益分析、國民經濟及社會效益評分析等。
財經專業寫作與訓練: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專業寫作概述、財經寫作的概念、功能、特點極其要求、經濟發展規劃、經濟發展戰略、調查報告、工作總結、預測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經濟決策報告、招標書與投標書、經濟合同、經濟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等。
投資與理財: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投資與理財的基本知識、投資和理財的基本理論、投資和理財的環境、農業的投資和理財、工業的投資和理財、流通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和理財、風險投資、銀行業的投資和理財、證券投資和理財、投資基金和基金投資、家庭(個人)投資和理財、投資理財的法律規范等。
市場營銷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營銷環境分析、市場定向、市場定位、產品決策、渠道決策、促銷決策、價格決策、營銷組織與控制、營銷哲學、營銷策劃案設計等。
統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統計數據與統計學的概念、統計數據的類型、數據的搜集、數據的整理與顯示、數據分布特征的測度、時間序列分析、指數等。
財務管理: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籌資管理、流動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管理、對外投資管理、成本費用管理、銷售收入和利潤管理、外幣業務管理、企業清算、財務分析等。
組織行為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知覺與個體決策、個體行為、態度與管理、激勵理論與應用、群體行為與溝通、領導行為與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組織發展與變革等。
會計學:54-72學時,主要講授內容包括導論、會計科目和賬戶、復式記賬、賬戶和復式記賬的應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會計核算形式、財產清查、會計報表、會計工作的組織等。
參考文獻:
[1]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華,關勤,樓盛華.論高校專業規范與專業特色的內涵及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眾化的質量觀: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關農林經濟管理類論文范文二:淺談農林經濟管理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農林經濟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加。農村產業結構也跟隨市場經濟的變化在不斷調整和升級,農林經濟管理在此期間也面臨著很多矛盾和沖突,因此,對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需要建設科學的經濟管理體系,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學的農林發展環境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林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代化的農林經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但是現代的農林經濟管理模式還有待完善,發展農林經濟離不開完善的管理,需要我們從根本上研究農林經濟管理,了解國家對農林經濟實施的政策,才能解決農林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對農林經濟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希望能夠為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一些貢獻。
1 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與農業強國比較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土地分布的比較散,而且農業種植缺少現代化的種植生產技術,農民的農業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慢的山區,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不能得到廣泛的應用,還是需要靠人力去進行種植,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我國很多農村人員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急劇的減少,大量的農田荒廢、出現嚴重的土地閑置現象,這樣家中了城市發展的負擔,也拉大的城市與農村收入的差距,對城鄉一體化建設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如果不能建立規范的農林經濟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農林經濟走下坡路。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對提高農林經濟競爭實力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以解決農村人口吃飯難,生活壓力大等諸多問題。
2 農林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2.1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解決農林經濟管理中的問題就要堅持不懈的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通過科學的方法對農村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工業發展都應該遵循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原則。農民的工作熱情要通過不斷的鼓勵來帶動,這樣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保障現代化技術的實施。對農林企業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資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農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
2.2 農林業現代化管理的實現
農林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根據農業的發展和改造情況進行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農林經濟的管理方法,提高農林建設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求工作人員不僅具備農業操作的理論知識,還具備綜合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讓先進的科學技術真正應用到農林業的工作當中。
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還需要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給農林業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做出正確的指導,同時政府部門的鼓勵政策也對農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實現農林現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幫助。
2.3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農林經濟的管理問題關乎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正確的管理不僅能夠幫助農業企業穩定的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農林經濟的管理,還能夠使我國農林經濟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現在我國農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所以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還需要盡快從農村教育抓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在農林科技體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強,無論是從技術服務管理還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只有加大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強農林科技機構的管理,從而提高農林經濟管理水平。
3 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與創新
農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和創新至關重要。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主要讓學生了解到農林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和特色內容,以及如何協調好經濟與管理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林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如何進行創新。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經濟管理是以服務為特色的學科,服務于農林經濟的發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適應于農林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有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目前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斷的創新和改革,是根據農村經濟的轉型所制定的。農村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不斷的提高其生產水平,加強生產經營方面的管理。迫使農林經濟管理不斷的提高和完善。同時農林生產經營方式封閉的自給自足的供銷方式,需要改變為開放的生產和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型要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過具體的轉型案例來對農林經濟管理學科體系的建立進行指導。讓學生從資源的分配到產品的銷售進行全過程的了解。總之,農林經濟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學的教育體系,培養出具有專業知識技能和專業管理的人才,從而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本文對農林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對問題進行解決。農業經濟管理的重點內容就是農林技術的發展,需要從農林教育開始抓起,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同時對農林經濟管理要建設完整的學科體系,對農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市場需求不斷的分析。在傳統農林經濟管理的方法基礎上,采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管理。不僅需要學校教育,還需要在農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林技術水平。相信隨著我國農林經濟管理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的不斷建立,以及科技興農戰略的重點實施,一定能夠使我國的農林經濟發展的更好,讓農林企業在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能力,為我國農林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沈宇丹,劉宇虹. 基于能力建設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究――以山西財經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J]. 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4(04)
[2] 蘇紅偉. 我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雙雙. 新時期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研究――基于浙江農林大學學生的調查[J]. 人力資源管理. 2013(05)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